信条 2020

科幻片英国2020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罗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茨基,迪宝·卡帕迪亚,John,David,Washington,伊丽莎白·德比齐,肯尼思·布拉纳,迈克尔·凯恩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信条 2020 剧照 NO.1信条 2020 剧照 NO.2信条 2020 剧照 NO.3信条 2020 剧照 NO.4信条 2020 剧照 NO.5信条 2020 剧照 NO.6信条 2020 剧照 NO.13信条 2020 剧照 NO.14信条 2020 剧照 NO.15信条 2020 剧照 NO.16信条 2020 剧照 NO.17信条 2020 剧照 NO.18信条 2020 剧照 NO.19信条 202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52

详细剧情

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条”一词是惟一的线索与武ddd。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开展特工活动,力求揭示“信条”之谜,并完成一项超越了真实时间的神秘任务。这项任务并非时间之旅,而是【时空逆转】。

 长篇影评

 1 ) 信条:一部骨子里的网大

觉得太长,没读完,不要回复喷人了,因为你喷的我都谈了。

9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等内容类大奖一个提名都没有。我认为这足够说明问题了。

以下原文:

是的,大多数人都没看懂。对于严肃的影评来说,我们不能拿看懂没看懂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但是当所有人看的不明就里,说不出好来还都说好的时候,我认为这是片子和观众都出了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新衣这个故事。

信条,就是一部皇帝的新衣,扒掉一流的制作和突出的视觉奇观请问这部电影还剩下什么?被大家拍手称快的时空逆转、时间倒流的创意,在这个电影里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结构玩得溜,形式叠得多,脑洞来的清奇就是好电影?谁能告诉我这部电影讲了个什么?既然故事大家都没看懂,那么请从任何其它角度告诉我这部电影在干什么?大家究竟是被视觉奇观震撼的体无完肤,还是所谓时空逆转超越了你们的想象力?难道就没人看到诺兰在力尽所能地在一个不具备任何说服力的故事上往死了打补丁吗?在通过不断变换的场景掩盖叙事的不足吗?电影场景做得足够丰富使得内里的叙事不足却被严重消解,被忽视。那些声称好的人,我就问一下,聊个天还跑到帆船上去聊的用意是什么?下个楼聊聊也成啊,你们知道为啥坐个帆船去聊天不?为了女主把丈夫弄到海里去?就为了这个情节?是的,诺兰就是只为了表达这一点,然后搞了双帆船在水上驰骋,然后大家视线的重点全部落在了视觉呈现上,而不会再去计较它的必要性。

普通的一场戏,就能暴露创作者的勉为其难和有心无力。这样的戏在整部电影里数不胜数。诺兰的这一弊病早在《盗梦空间》里就初现端倪,但好在尽力克制,故事逻辑做到了层层递进,不失为惊艳的作品。但在《信条》里,场景完全沦为了佐料。本来洗个头洗头房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夜店去,本来刺个绣坐房檐下就能干了,诺兰非得到屋顶上去。我是说,场景应当建设在故事逻辑的必要性上去,而不是哪里看起来带感去哪里,一个场景的接续是出于故事的必须才走到了这个场景里去,诺兰是出于刻意才让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了那里。骨子里是个“网大”,非得做成IMAX。包装让这部电影看起来不low而已,但很多人误以为这是高级。我为何说它是个网大,因为它往里头塞得东西太多,各种设定,各种元素,各种猎奇景观,空有其表,却没讲好任何一个点。那些猛夸这部电影好的人,电影最后的战争场面到底拍了个什么?乱到那个地步,看不明白观众来背锅?

说白了,还是那个问题,做到了场景的丰富,单个场景的好看,却无暇顾及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诺兰在那里发散脑洞忽悠人,一帮看不懂的,也不想显示自己智商低,就跟着说好牛逼。咱对自己的心灵真诚一点,没必要佯装喜欢和认可,这一点都不丢人,相反是你真实自我的开始。

看不懂的电影有很多,比如大卫林奇,比如科恩兄弟,比如沃卓斯基姐妹等的作品,但他们起码顾及一点,整体逻辑能自洽,大方向不露馅,该给你的信息都给你,而不是刻意花里胡哨让你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诺兰则不一样,他是无能把琐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自洽的故事闭合,只得采取技术花样,让你拎不出来有效信息去“恍然大悟”。

一些影迷,为了证明自己看得懂,没完没了的帮诺兰查漏补缺,在那里普及熵的知识点,犯不着,真的。当年看《黑客帝国》的我还是个高中生,我看懂了,因为电影有让你理解它的一切东西,并行之有效。如今我30了,我没看懂诺兰,这不是我的问题,是诺兰没把自己搞明白,你自己都搞不明白,我无法明白,那些搞明白的人,我只能说,你们真优秀,,,,

更新一下:

这部电影仿佛让理科生有了一种空前的优越感,老衲我看了那么多电影,第一次知道原来看个电影还需要储备物理知识,没学过理科还不能看电影了?这部电影是拍给理科生看的?那我要是看个《修女》是不是还得去修道院进修一下。现在看个电影的门槛这么高了吗?电影是有门槛的, 但是这个门槛仅限电影本身,我看个《白宫风云》《纸牌屋》是不是还得有白宫实习的经历?我看个《大明王朝》是不是还得到历史专业进修一下或者穿越回去在翰林院供个职啥的?电影是拍给普罗大众看的,不是给理科生看的,电影是视听艺术,不是搞科研,所以那些云理科生别给理科生抹黑了。一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电影”,这是最起码的,而后才是关乎题材、形式、设定以及专业性等的讨论。一部电影的打开方式是物理,我看物理通识类书不好吗?不论是历史、数学、音乐等任何涉及到专业知识的电影,打开方式都是电影,而不是专业知识。如果一部音乐题材的电影打开时在教你作曲法,你受的了?我去看音乐会视频不好吗?所以,电影的准入门槛就是叙事(故事+形式),而不是把别的学科当成准入规则,这对于行业而言是件坏事。《信条》就是一部刻意拔高门槛的所谓科幻片,你拍成了这个样子还有理了?那些认为信条拍得好的,不是因为作为电影的“信条”多么优秀,只是作为高概念堆积的它很难懂。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怕只是费尽周折搞懂了那些高概念,而不是电影。但是话说回来,搞懂了这些高概念和看懂一部电影有什么关系?解决了概念的麻烦,这部电影的实质性内容简直令人捧腹,随便拿个故事线举例:反一得了胰腺癌,要让全世界陪葬,本来一个渣男,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是回到爱情发生过的最美的地方谢幕,突然深情地不行。讲真,郭敬明都写不出这么玛丽苏的故事来。穿透所谓难懂的高概念文本,故事底色苍白得令人发指。然而反一竟然已经是电影里最丰满的人物了。就这玩意儿,只能堆那么多所谓逆熵的噱头来撑门面。那些大喊牛逼的人,到处宣传解读逆熵云云,你们是逆龄了吧。

《信条》只不过是套用了一个所谓的物理学理论,然后头脑风暴的故事,犯不着你们如此背书解读。一个电影用了一个牛逼闪闪的理论就是牛逼的电影?这就好比一个物理学老师在课堂上胡搅蛮缠讲了一个物理学理论,理论再牛逼,但是你课讲得一般啊。哲学院的人也讲康德和尼采这不代表这个课就牛逼,问题是你怎么阐释这一内容的,形式的巧思不代表故事的高端。大家热衷的诺兰的创意无非如此罢了,就是同一个场景里正序和倒叙同时进行,这和你在小区里碰到一个倒行锻炼的大妈有什么区别?这就让你兴奋高潮了?只是这一情形在电影里被叙述成了一栋大楼同时复原和被炸毁,一个士兵被封闭进了水泥墙里,这和公园里那些把脖子搭在单杠上倒转的大叔有啥区别,只不过电影外观设计精彩而已,这就让你们匪夷所思,惊叹得不行了?一个设计的出现,一个形式的呈现都为服务于叙事的必须,而不是仅仅为了奇观。

还有人说光电影里一流的制作我都不至于打个一星,而这正是我为什么打一星的原因。我们普通观众低估了现代艺术家的能耐,他们有这样一个能耐,就是能用一流的技术和巧思包装出一个不怎么样的东西,能用一个看起来震撼的形式掩盖文本的不足。这样的所谓艺术作品我们当下数不胜数,这不是思想的胜利,也不是思考之于某一个社会命题的进步,只是在陈述乏善可陈的廉价小聪明。而这就把大多数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而那些不带脑子被忽悠了的,还自以为他和这些讲述者一样的深刻,殊不知只是被同化的浅薄。那些试图用纯粹的炫技和行业技术就想蒙混过关的作品,不好意思,它比那些本来就烂的电影更让我反胃。我是喜欢诺兰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我刷过很多遍,我也期待着他超越自己,大家大可不必吹嘘什么我们需要跟上诺兰的思维,那不需要挖空心思去追随。外强中干的文本、仅供形式主义者去狂欢的廉价巧思犯不着我去同行,相反那会使得我很落伍。

诺兰在这部电影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让我更加笃定了,他越来越像一个爱动脑经的迈克尔贝。如果有一天,诺兰不玩这些所谓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就时间正序里完成一个有思想见地而非思维游戏的电影来,我照样大声喝彩。很可惜,皇帝的新衣,就是新衣。这部电影如果拉成剧本,你就知道它到底多low了。你们也大可不必说什么这部电影是需要感受的,而不是理性对待这类屁话来。电影当然是用来感受的,但艺术的创作是一个理性取舍的过程。在场景的取舍,叙事的接续上,这个电影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当这一切都被无脑吹看成是优点的时候,我就知道,诺兰身上的新衣是脱不下来了,不过你们可以继续解读,挖空心思脑补,说不定你们还能为诺兰套上一件秋裤。

咱接着更新:

很多人怼我,怼完就跑,提了一些问题,我还想着回复,一回复,嘿,人把我拉黑了。您可真自信呢。还有人怼我说再怼我就算人家输,咱聊的是电影,又不是搞人身攻击,但是谁要攻击我,那我会攻击回去的,而且就怼人这个,我怕你没我怼得狠。但是我们还是回到电影本身。今天和一个朋友聊了聊这部电影,我试图再深入了解一下别人觉得好的点,我完全理解你们所认同的好,那怕这部电影乱七八糟,只是有那么一两个点让你们觉得牛逼,你就觉得不错,给个好的评价,那没什么。可是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赢面不应该在于某个小机灵上,一个创意的呈现,并不证明影片整体的上乘。还有很多说这部电影多牛逼的人,基本上不从电影的角度说,一直在说脑洞,说物理学,大哥,诺兰是个导演,不是物理学家,要说严谨性,科学院那些应该比他严谨八百倍。我们是在讲故事的严谨性,你跟我科普物理的严谨性的意义是什么?我拿着手机拍一个学生朗读物理公式,然后发表视频,说你看这个学生的台词多严谨。所以你们get到我的意思了吗?电影是通过视听的叙述去呈现一个哲学逻辑、故事逻辑、物理学逻辑的过程,而不是靠主人公的几句台词。然后,诺兰根据这一个点,拼凑了很多场景,以呈现这一点,这些场景,不服务人物,不服务情感,不服务故事逻辑,完全就为了呈现一个物理逻辑。这更像是一个视频教学片,在搞熵减的猜想,属于电影的东西是什么?就这一锅乱炖,你们说不出好来,我说不好,还就不行了?

的确有人喜欢在大众都说好的时候喊出不好,让人觉得我们这种人好像故意卖弄似的,讲真,犯不着。我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多与众不同,要知道不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是烂片的人一大堆,这里有的人阅片无数,有的人可能还久看的不多。说说它烂就成刻意唱反调了?扣个帽子跑路就是你们的本色?诺兰的这部电影我不欣赏,但我欣赏那些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而我不欣赏的就是那些三句话说不明白,不谈电影,光怼人的下作胚子。

咱接着更新吧:

《信条》的宣发海报上赤裸裸的写着刷三遍的文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初衷?不论是导演的意思还是宣发的意思,都让我极其的不爽。因为它明摆着告诉你,你第一遍别指望看懂,诺兰也有这样的自信认为大多数人看不懂,但我认为这是自负,是一种赤裸裸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但说白了不就是让多刷几遍圈钱吗?

对于“懂不懂”我有一些话要说。什么叫懂?在《信条》的宣发里,它所指的“懂”非常单纯,就是它自信剧情你都看不懂,而不是这个故事的什么深刻内涵你无法领会,其实抛开了《信条》自以为是的复杂,这部影片的主题内容浅薄的一逼。而我认为,真正优秀的电影里的“懂”是你在能理解剧情的情况下是否能够体会电影所关注的某个主题。《霸王别姬》的文本很简单,八年级学生都能看懂人物在干嘛,经历了什么,但是不一定能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之于历史洪流的无奈,真正值得懂的影片是常看常新的,它不流俗于故作复杂的技巧,这些终究不过是个表达的形式,终究会在反复的观摩中不再成为理解的障碍。但是《信条》呢?它的自负和卖点竟然仅仅在于我们观众无能看懂它的叙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抛开它的那些奇技淫巧后你发现它的故事如此之苍白,主题如此之乏善可陈。如果有人将技巧和思维游戏看成是一种深刻,并费劲脑力仅仅是为了搞懂一个导演自以为是的头脑风暴,它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头脑风暴,可以去想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这不代表这是什么精深的思考。

《信条》这部电影的卖相是什么?需要我们如此趋之若鹜,只为了看懂它?我们大多数影迷都有重温一些经典电影的爱好,是因为它难懂吗?不是!是因为它的艺术之光和真挚感情值得我们反复咂摸,它们大多数简单的出奇,而我们能却为如此之简单的叙事痛哭流涕,为何?不是它难懂,而是它足够的人文关怀。《潜行者》难懂吗?挺难懂的,但故事叙述并不难懂,它难懂的点在于作为观众的你能否体味创作者对于生命体验的那个层次上去,而不是我故意不让你看懂,塔可夫斯基没自负和自恋到那个份上,库布里克也没居高临下在藐视观众。而今天出了一位导演届的天才,他做了一部电影,仅仅让故事文本就刁难你。你要说混乱本身是一种艺术,这我理解,很多电影如此。今敏的哪部不是呢?可是《红辣椒》就是很震撼我,《未麻的部屋》就是让人赏心悦目,因为它保证了思维之于艺术呈现的合理性,而不是思维凌驾于呈现。这是大师的手笔,这是能让你跪服的真能耐。而《信条》呢?一顿乱炖和不由分说的物理学脑洞,就要让观众认为它足够杰出,值得三刷,不好意思,它没有任何一点值得我为这样一个外强中干,毫无艺术内涵的东西花费那么多时间。

关于懂与否,再举一个例子,《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说看不懂,但这个看不懂是情节看不懂吗?不是,情节很简单,它的难懂的点在于对历史精神的深刻挖掘,对政治逻辑的精确陈述,这需要反复去咂摸,这考察的是观众的综合储备和人生阅历,但即便初中生也能看懂海瑞在干嘛。而《信条》呢,它似乎只是在单纯的考察你物理学知识储备如何,这似乎能保证你看懂它。诚然,用一个中国电视剧来对线一部美国电影是不恰当的,那《银翼杀手》总是很简单了,一样的道理。我们看不懂银翼杀手,不是它剧情难,多硬核,要调动多少理性的思维去透析它,不是,你只需要调动你感性的那一面就能被它震撼,而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表达。当年我看完《禁闭岛》我也没看懂,但我知道这部片子哪里触动了我,可是那些号称看懂了,觉得《信条》牛逼的人,请你们告诉我,它究竟哪一点让你无法自拔,是形式的酷炫还是深刻的命题?就酷炫而言,《头号玩家》也比它炫彩,就深刻而言它也完全不及。《信条》的感情演绎既不是在陈述创作者内心隐秘世界的晦涩,也不是在认真表达外在世俗情感的无奈,整个情感世界崩溃成一盘,怎么就能打动得了人,至于它是如何打动那些认为牛逼的观众的我不清楚,但是打动我,我的感情还没廉价到乃个份上。

这是唯一一部我第一次没看懂就不想再看第二遍的电影。我也不打算去搞懂它,毕竟我不是在搞学术,把诺兰脑里的小九九搞懂并不会让我提升多少,因为他还没有深刻到需要我像对待黑泽明那样去对待他。我不至于为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脑洞去折磨自己,那还不如去做一道奥数题来得有意义。

是的,我没看懂这部电影,而它也没余音绕梁到我需要搞明白,我的剧情解读就表明了我撒都没看懂,尤其是最后那场大战。一部电影,看完没能在电影里找到乐趣,我何必跑去看解读找乐趣,那没了电影的意义。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愿意看所谓解读和挖掘,是因为电影本身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兴致。可《信条》呢?乐趣在周边。而那些能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找到乐趣的人,不是我小看了你,你这个人非常乏味。

还有个建议,诺兰往后拍片照着剧本拍,别看曲谱了,音乐轰得我头疼。

更新:

一些人,他们连我写的文章的核心都抓不住,我也不知道以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怎么看懂诺兰的。还有一些人,跑去私信骂我,用词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里有的人还看过不少电影,看了那么多电影的你竟然是这样的一个境界修养,且不说你对不住那些曾经让你为之触动的艺术,你连这部糟糕的《信条》你都对不住。我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因为《信条》提供给了他们一个电影情感可以如此廉价和冰冷的范本,他们也就从这没有多少营养的作品里汲取了他们所需要的。我对这些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还有的人,怼我的点,让我惊讶至极,我说我没看懂《禁闭岛》,他就真的以为我没看懂。我是如何阐述懂不懂这个内涵的你没看懂吗?我们当年看完《盗梦空间》何以被震撼?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懂”了,不是因为没立刻梳理出来故事的逻辑线,而是你之于人生的怀疑和梦幻,甚至浪漫的那一面被唤醒了,你被它说服了。优秀的作品总是余音绕梁,让你遐想无限,所以看完《盗梦空间》后我们去看各种解析,我们并不只是在梳理剧情,如何解读答案,而是猜想人生意义的无限可能,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留给我们的财富,是它给了我们一抹光,让我们迷恋和神往。我们看完《银翼杀手》那最后一个千纸鹤,看完《盗梦空间》那最后一次旋转的陀螺,让我们猜想,那是感性之于理性的伟大超脱,是不再单纯地依托于现实和逻辑的锦上添花,是创作者的神来之笔。到了这个时候,创作者本人和所有观众一样,陷入了质疑和思考,而这才是创作者最高光的时刻,因为他也沉浸其中,不知所以然,不知何处去,和我们一样,没了答案……。而今天的《信条》,它完全沦为了创作者自负的卖弄,他要凌驾于那些观众,不想和他们有任何情感的交流,他只是让你看他的头脑风暴如何了得,丝毫无所谓骨子里情感的浅薄。

那些声称看懂了《信条》的人,你们究竟只是看懂了他的故事逻辑,物理学畅想,还是在穿透了这些之后看懂了任何令人为之触动的主题?我们花费了大把的时间理清了一个东西,发现它几乎没有任何温度可言,你不觉得不值吗?

诺兰在电影里置入任何设定都是可以的,这是做电影和看电影的常识,那怕他置入了一个子虚乌有的物理学猜想,都完全可行,他可以这么做,可是他把它仅仅做成了一套快餐,即便是他绞尽脑汁想出来了,他自己却没有认真对待,他把创意误解为深度。用了一系列的场景将这个设定搭建了起来,做成了创意大厦,只是这个大厦里,没人……

更新:

咱也不拼图,随便截得最新评论。

到底是谁有失公允?有这些人在,我的那个一星,简直是出于善意。看睡着都能打四星,那么大动静你是怎么睡着的?连解析都看不懂打四星?坚持看完打四星?根本看不懂然后打四星?

你们牛逼!!!!

这部电影已经不能当作电影去研究了,应该放在心理学的范畴,当成集体斯德哥尔摩症去研究,还有诺兰如何施展精神控制……

不更新我又忍不住。

主要是回复太多,我没法挨个去回复。我们先看看一些信条粉的神秘逻辑。

一:如果这是个国产三流导演拍的,你打几星?

刁钻中透露着可爱,诺兰粉,你稍微自信点。你这么问的潜台词就是这是一个国产三流导演也能做的来的,是不?你好好琢磨你这句提问。这是我第一次见把心虚说得这么振振有词的。国产三流导演要拍出这么个玩意儿,那只能说明国产电影的制作到了那个水准,这是行业成熟的表现,并非导演成熟的表现,美国同理。

二:你给《战狼》打了四星,给信条打了一星?

从这个评论可以看出,诺兰粉的电影常识储备何其欠缺。电影的评价是介于同类型之间的,艺术的讨论才应该放在所有题材和类型上。战狼是一部动作片,作为动作片人家是合格的,我犯不着拿艺术深度去刁难人家。可你拿一部所谓的科幻片对标战争动作片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会拿《教父》的标准衡量《霸王别姬》吗?拿《铁达尼号》对标下《无间道》?这些电影各有各的好,在各自类型上做到了出类拔萃。但,艺术和理论的讨论可以建立在任何电影之间,这也就泛化了,但也有意义,而且能够精细,但以诺兰粉的水平,我认为他们进不了那个领域。我之前的更新里讲“什么是懂”的段落,就是在进行泛化的讨论。

三:光一流的制作都不至于是一星。

诺兰粉还是不够自信,关于制作这个,我已经在最早的更新里说了,可惜他们楞是看不懂。而且也暴露了常识的不足。什么叫一流的制作?你们所谓的一流制作只是特效好,视觉奇观突出罢了。但一流的制作并不等于大制作好吗!很多艺术片的制作也是相当一流的,但不见得砸了多少钱。另,大制作并不等价于好电影。

四:你智商底,看不懂,没资格评价。(这种回复最多)

关于智商这个事儿,我得老实承认,我智商一直一般。没资格评价电影的人应该是那些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任何一个自己个掏了钱看了的,人家爽或者不爽,都有资格说观后感,不论专业与否。

有些人说我不会写影评,可能我真的不会,我主页里就这一篇影评。但我也觉得可能是你们看剧情解析类的影评看多了,所以我这种的你吃不消。我影评写得一般,但是自信比那些拉剧情的所谓影评上档次。把故事复述一遍那叫影评?出来带节奏的那叫影评?这部电影下的剧情解析类影评发完了豆瓣发知乎,发完了知乎上B站,生怕别人抢了先机,到处刷存在感。带完节奏留下个公众号拍屁股走人,娴熟!这些人的电脑文档里,我估计除了《信条》这部电影的相关材料之外,还有某某女星深夜卖醉的材料等着蹭热度呢。

其实,我也看了那些所谓解析类文章和视频,看完之后我就在纳闷一件事: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完全没必要啊,看懂了,也是个烂片啊。

五:你看过诺兰其它电影吗?研究过他吗?

我估计诺兰粉都觉得这话问得没水平,不值一驳。

六:各种骂我的。

我特别感谢这些人,让我在三四天之内获得了极大的成长,让我从一开始的不满,到愤怒,最后变成了不屑。你们让我看到了人可以脑残和无耻到什么程度。

慢慢地,我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了这群人,终于释怀了,那就是他们看完我这篇影评后才知道自己只能听个响,看个热闹,自尊心受挫了。从《信条》里刚刚获得的自信在这里被击碎,所以才跑去留言和私信侮辱别人,所谓无能狂怒,这些人才是。你们让那些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脸上无光。

七:真诚的回复

那些真正喜欢这部电影、并认真回复给我讲《信条》的故事的人,虽然我们对电影的认知各有千秋,但你们的涵养品质,是远胜于我的。

谢谢所有支持并回复的人,每一个都看了,不能一一回复。有幸相遇,非常荣幸。

更新:

我认为关于一部电影延申出来的一切讨论都可能是有意义的。电影的讨论如果仅仅局限在某部电影本身,那么它对于当下、行业、创作而言都没了建设性。不论是好的电影还是坏的电影,其所延申出的话题都是在不断拓宽大众的思维,也关乎到对电影的评价。

看了一些回复和讨论,我想就这些话题说一点点心得。

一:“信条”有物理学家做顾问,理论基础是有保障的。

我非常认同涉及到专业知识、特殊题材的电影能有相关专业人士来做顾问,这是我们国内一些电影所缺乏的,我更希望某些专业类人才能够跻身电影事业,可以丰富题材和类型。但是,专业人士做顾问,不意味着专业人士能参与创作。懂物理不一定懂电影,我相信诺兰比物理学家懂电影,这毫无疑问。刘和平老实的历史研究水平很高,又是剧作家,所以写出来的历史题材不露馅,又有精气神,但是历史学家未必能把历史题材剧给写好。我们的职场剧里没真正的职场,是因为写职场剧的编剧一来没上过班,二来也不想去了解职场生活,所以写什么戏都像在写校园。

二:电影不一定必须讲故事,也可以是形式。

这个当然是对的,不过是偏激的正确。剧本的结构就是电影的形式,形式的呈现也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只要你是一部电影,只要它在讲述和人有关的事儿,那么故事性就不可避免,只有强弱的区别,而不可能完全不讲故事,这样的电影不存在。既然只要有叙事,那么形式就不是单纯的。“信条”也不是一部力图用形式取胜的电影,它本质上还是个类型片,是走的标准的谍战加科幻的路子,所以剧作结构本身已经决定了在电影形式上它并非多有突破性。只是电影的视觉外观上比较炸裂。

我认为“信条”里场景的关联性是极低的,不仅是把人物当成了验证一个物理学畅想的道具,场景也沦为了这样的道具。它在剧作上是反着来的,一般而言,应该是情节推动情景的发生和场景的转换,但是在“信条”里,你会发现场景是为了服务于某个情节的发生而刻意设计的,给人的观感是这个情节发生在任何地方都说得通,这样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太过了。诺兰似乎急于把信息释放出来,但又不想让信息的释放没有看点,所以用场景来呈现近乎无聊的对话,制造不可理喻的打斗。毕竟诺兰的这部片子不是一个以形式取胜的片子,仍然想兼顾故事性,那么在场景的接续上得稍微克制一下。一个大妈上街去买菜,那么接下来的场景就是菜市场或者菜店,在菜店里碰到熟人。一些烂片的叙述是这样的:一个大妈去买菜,却是去了gucci店买了菜,然后碰到了熟人,然而,诺兰的思路本质上是:诺兰为了让大妈碰到熟人,所以让她去gucci店买菜,这才是他的逻辑。这就是我为什么说聊个天还非得跑帆船上驰骋。回复的网友说了,有钱人在帆船上聊天怎么了?这个当然没问题,但是那一场戏的信息重点是聊天而不是帆船驰骋。我们的观众被视觉吸引了,觉得水上风车真好看,然后在这场戏里强硬拔高戏剧冲突,女一把反一弄下水。这个给人的感觉是反一专门找死去了。所以诺兰的逻辑是为了体现女一想杀死反一,所以反一主动带女一和男主去水上玩帆船,为了去水上,前一天反一对男一说我们明天找个机会聊天。非常生硬的凑了一场戏。这样生硬的戏在信条里不少。但是因为电影转场快,似乎每一场都留下了信息,我们忽略了它叙事上的合理性。那些声称看懂了的,只是在这些生硬的戏份里提取到了理解这部电影的信息,而全然不顾戏本身的质量。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穿透高概念的文本,这部片子是个烂片。那些说逻辑的,你真的懂逻辑吗?

最后一次更新:

先看罗伯特麦基的著作《故事》的一段:

“如果银幕剧作家未能以其纯粹的戏剧化场景打动我们,他就不能像小说家利用作者的声音或像戏剧作家利用独白一样,隐身在自己的言语背后。他不能利用解释性或情感性的语言来粉饰逻辑的裂缝、动机的模糊或情绪的无端,并简单地告诉我们该想什么或该如何感觉。”

这段就是对片中台词“不要去理解,去感受”的最佳回应。

我们继续看《故事》里的另一段: “天才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大抵有两个原因:要么是被一个他们觉得非证明不可的观念蒙住了双眼,要么是被一种他们必须表达的情感所驱策。而天才作家写出好作品一般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被一种要打动观众的欲望所感动。”

诺兰就是被一个自己非得要证明的观念蒙蔽了双眼。他被一个自己非得想要向世人展示和解释的思维游戏绑缚了手脚,最后什么都没表达,只剩下了可怜的花样。

我们继续看《故事》的另一段: “然而,切忌将猎奇误以为独创。为不同而不同,就像趋从商业法则,难免流于空洞。通过经年累月的搜集整理、广征博采和冥思苦想,终于建立起一个故事素材的宝库,没有一个严肃的作家会将自己的视觉印象囿于某一公式的藩篱,或使之沦为标新立异的下品。“范本”公式可能会窒息故事的声音,而“艺术片”的奇诡又会导致表达的口吃。就像小孩摔碎东西取乐或无理取闹以博取大人关注一样,太多的电影制作者不惜采用婴幼儿的伎俩在银幕上大叫:“瞧瞧我的本事!”而成熟的艺术家绝不会故意引人注意,明智的艺术家也绝不会纯粹为了打破常规而行事。”

看完《信条》后,我就仿佛听到诺兰在我的耳边大喊“瞧瞧我的本事!”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三年前就读过了,摘抄的这几段还算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是一本很好的解读剧作原理与本质的书,相信很多人读过。即便没读过,但凡有足够的阅片经验,以上摘抄也能让你心领神会。

可能诺粉会说,罗伯特麦基也不过一家之言,未必是对的。当然了,不论什么样的大师说话也都不过一家之言。但是当你要对线他们的时候,你得拿得出另一家之言。当你看的不够,储备匮乏的时候任何毫不新鲜的艺术品都能让你惊讶,你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这个时候的你狭隘而不自知,还能在低幼的知识境界里自圆其说,因为你没听过对立的观点,同时你的储备也不支持你接受对立的观点。当有人对你所热衷的东西和糟糕的审美提出质疑时,你除了跳脚谩骂别无选择,因为你的储备不支持你做出有品质的输出,除了骂你一无所有。

 2 ) 赵铁柱大破俄国黑帮(8月26日更新,修改标题并补完正文内容)

最近刚搬新家,这栋楼的电梯比较邪性,除了电梯门以外,三面全是镜子。我女朋友在里面照了照,觉得这种无穷无尽的感觉还挺奇妙。我开玩笑说,要是其中某一个你的影像跟其他的影像动作或者样貌出现了偏差,那才真叫奇妙。她吓得赶紧叫我闭嘴,给我这么一说,她以后都不敢坐这台电梯了。我赶紧转移话题,说这种通过镜子互相反射制造无数层次空间的把戏,诺兰当年《盗梦空间》就玩过。对了,正好诺兰新片上映了,干脆这个礼拜去看部电影压压惊。

《信条》是一部最不怕剧透的电影。《致命魔术》那种依靠一个诡计隐藏巨大反转的电影,可以称为“魔术”,因为就像真的魔术一样,揭秘带来巨大快感的同时,对于这场秀本身的观赏性也是巨大的破坏。而《信条》不一样,就算把剧本甩在你脸上让你熟读并背诵全文,你还是不见得能窥见这个东西的全貌,你必须去观赏它、感受它,里面很小的细节都可能是反常识、反直觉的,即便很有观影经验的观众,大脑转速多半时候也是跟不上影片推进节奏的。即便跟上了,你要讲清楚一个小细节,可能也得做长篇累牍的解释。得拿出写学术论文的架势,才能勉强说清楚这个电影到底怎么回事。如果说《致命魔术》是魔术,那么《信条》就是魔法,前者靠的是花招、诡计,而后者创作过程中需用到的精神力量根本不是一般人的脑子所能具备的。读到这里,大家应该能感觉到,写这篇东西的人一看就是老诺吹了。

本片的主角就叫“主角”,演员表上就是这么写的。为了便于描述,我称呼他为赵铁柱,有关这个名字更详细的来历,可以参考前作《<黑色党徒>影评:赵铁柱大破3K党》。赵铁柱隶属于代号“信条”的神秘组织,其存在的目的是防止世界毁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有必要成立这么一个组织,是因为一些具有逆时性的物件被发现了。所谓“逆时性”,就是结果和原因倒置、起点和终点倒置。正常的一颗子弹是首先装入弹匣,然后激发出去,打到墙上,留下弹孔。逆时子弹则是首先出现在墙上弹孔里,然后被吸进枪管、倒退回弹匣,整个过程在正常人眼里看来就像倒带一样。要适应逆时性,就需要练习逆时性思维方式,要拾起一颗逆时子弹,你要在脑中想象自己把它抛下的过程,然后它就会被吸到你的手上。类似的,假如你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状态下,你想跑向一辆汽车,那么你大脑给出的指令是想象自己从汽车倒退回你现在所站的位置。

这并非赵铁柱第一次见识到逆时现象。他在被招募进信条组织之前,经历过一次测试,测试内容是让他从一家遭到恐怖分子劫持的歌剧院营救出美国要员。一旦这名美国要员落入敌手,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放射性元素也会一并被恐怖分子染指。测试地点在乌克兰,一个让人羡慕的国家。虽然是测试,但是任务难度仍然相当高,赵铁柱试图在营救要员的同时,也保住歌剧院里其他无辜平民的性命,结果身份暴露。在与敌人周旋时,赵铁柱目睹了一次弹痕复原的奇景。这次测试赵铁柱只成功了一半,首要任务目标保住了,但是歌剧院难逃被炸掉的命运,赵铁柱本人也被擒住。不过他宁死不屈的骨气还是为他挣到了进入信条组织的机会。这段测试位于影片最开始,作用有点类似于《盗梦空间》一开始莱昂纳多去盗渡边谦的梦,虽然任务失败,但是主角依然借此展现了不俗的实力。

信条组织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逆时物件是未来人类送回来的警告,如果不加以控制,别有用心者就会借由逆时力量毁灭世界。组织上给赵铁柱配了一名搭档,名叫牛五方,平常大家都习惯喊他小牛(Neil)。铁柱和小牛顺藤摸瓜,摸到一个印度大老板,逆时物件的流通可能与他的军火生意有关。

小牛准备好了爬楼的绳索,供他和铁柱潜入印度大老板高层住宅之用。小牛这个蝙蝠侠虽然不像蜘蛛侠那么热衷于爬楼,但是也经常拿着蝙蝠钩爪枪在哥谭市荡来荡去,爬这种楼对他来说小菜一碟。潜入之后,两人发现他们顺藤摸到的这个印度大老板只是个瓜皮,他老婆才是真正的话事人。赵铁柱得知印度女老板还有个上线,是个俄国军火贩子。

印度孟买之行让铁柱领悟了一个重要道理,这些老爷们儿都不好使,直接从他们老婆入手会比较快。俄国佬的老婆替他打理艺术品买卖与鉴定的业务。老公在外面赚不义之财,然后资助老婆或情人开个画廊之类的地方,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洗钱,这几乎已经成为标配了。

捣腾艺术品的俄国佬老婆个子很高,为便于叙事,以下简称高小姐。接触高小姐之前,铁柱先去拜访了一位英国贵族。这位贵族老爷年轻时也是情报部门的干探,虽然退役以后改行当了多年的管家,但是仍然宝刀未老,手中掌握着大量珍贵情报。铁柱从贵族老爷那里拿到一张高仿名画,作为他接近高小姐的敲门砖。其实这一段完全是为了给迈克尔凯恩老爷子一个露脸的机会,带着那么点彩蛋性质。我猜是因为上一部《敦刻尔克》里老爷子只献声未露面,结果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市场不买账,票房成绩一般,所以这次诺兰吸取教训,给老爷子一个高调亮相的机会。

虽然是仿作,但是能仿到这种程度,也足以体现赵铁柱的背景不简单。他成功引起了高小姐的注意,两人共进晚餐。赵铁柱的本意是希望高小姐能把他引荐给俄国佬,没想到这夫妻俩的感情并不好。俄国佬经常家暴高小姐,还不许她离开,否则她就别想再见到自己的儿子。两口子矛盾集中爆发是在他们全家乘游艇在越南旅游时。

高小姐正在跟铁柱忆苦思甜,俄国佬的一大群保安冲了进来。他们认定铁柱是要来绿他们老板的,把他带去厨房准备修理他。高小姐也被强行带走,坐在车里暗叹命运多舛,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看似背景深厚、能帮自己脱离苦海的人,眼看也要被自己老公给弄了。没想到赵铁柱居然好端端从厨房后门走出来了,原来那群保安加起来都没弄过他。

高小姐对铁柱重新燃起了希望,相信他是可以帮自己摆脱俄国佬的人。之后两人再次碰面,从高小姐那里,铁柱得知俄国佬的许多生意都经由一个自由港中转,在那里有俄国佬的仓库,其中藏有包括艺术品在内的各类货物。小牛假扮成有意向购买名画的客户,混进自由港仓库踩点。从向导那里得知,发生重大火灾时,逃生通道会全部打开,这就意味着一些隐藏的区域也会暂时开放,但是与此同时仓库内的氧气也会被迅速抽干,所以逃生时间非常有限。

根据探听来的情报,小牛制定了一个计划,他说他想搞个大飞机。铁柱问他搞什么飞机。小牛回答他就搞波音747。铁柱继续问他打算怎么搞这个大飞机。小牛说要把飞机炸了。铁柱说不用搞这么大吧,坠机很麻烦的。小牛说不用坠机,起飞前就在跑道上给它炸了。

为了制造爆炸,铁柱和小牛又拉来一个卷毛做帮手。三人商议炸飞机计划的镜头是通过摄影机环绕三人一次性完成的。我猜导演这么做是想避开正反打来回切。第一次卷毛开口的时候,镜头正好转到他的正脸,所以我想当然地以为接下来也是谁说话就把谁给转出来。结果证明是我想多了。

一切按照计划进展,卷毛和他的助手假扮为给飞机配餐的工人,趁机控制住了飞机,在飞机上炸出一个大洞,把飞机上装载的大批金条顺着大洞抛了下去制造混乱,同时调转方向,撞向仓库。飞机爆炸和冲撞仓库带来了火灾,应急预案启动,铁柱和小牛趁机潜入仓库内的隐秘区域,发现了一台类似拍X光片用的机器,为了便于叙述,我干脆就叫它X光片拍摄机器,或者简称X机器。两人虽然是并排走向机器,但是中间隔着一层玻璃。玻璃上布满弹孔,预示着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

原本空无一人的机器突然闪出一个全副武装的战斗人员,不分青红皂白就跟赵铁柱扭打了起来。玻璃另一面也出现了同样一个神秘人,跟小牛对上了。不同之处在于,赵铁柱这边的对手动作特别古怪,就像是在倒带。神秘人拿枪对着赵铁柱,玻璃上的子弹接连飞回枪膛。赵铁柱早知道有这一手,灵巧地避过了每一颗从脑后飞来的子弹。

两边同时从房间里打到走廊上,一直不停地打。这时我女朋友在我旁边悄声跟我说,那个跟他打架的人是不是就是他自己。我原来还没往这方面想,经她这么一提醒,马上醒悟过来。对啊,这不是时空穿越题材著名俗套桥段——欲盖弥彰的面具嘛。存在时空穿越设定的电影里面,如果有个人老是不露脸,那他要么真的就是个死跑龙套的,要么就是某个观众已经见到过而且非常熟悉的角色,主角本人的嫌疑最大。当时我心想,好嘛,这下子破梗了,该不会因为悬念提前揭破而导致后面乐趣减少吧?一直看下去的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是多虑了。

小牛跟神秘人打到一半,突然露出惊讶表情,然后就停手了。另一边,赵铁柱和他的对手一路扭打到门口,神秘人被赵铁柱制住,这时小牛却赶过来组织赵铁柱继续逼问神秘人的身份。神秘人趁机从卷帘门底下滚了出去。

看到这里神秘人的身份已经昭然若揭了,只不过我一度以为两个神秘人是不同的人,赵铁柱和小牛各自与他们的二重身对打。后来才明白,其实两个神秘人都是赵铁柱。与当前时空赵铁柱对打的那个神秘人,是从未来逆行回来正要进入X机器的赵铁柱。而在当前时空赵铁柱看来,他的一切动作都是倒放的,所以这个神秘人不是凭空从X机器里出现,而是他进入X机器里以后凭空消失的过程被倒放在了当前时空赵铁柱的眼前。

而所谓“凭空消失”,也不是真的凭空消失,神秘人赵铁柱是被转移到了玻璃另一侧去。经过机器再一次的逆转,他的动作负负得正,在当前时空赵铁柱看来又变成了正常的。正常的时间轴应该是一条直线,但是当它撞到X机器时,就不能继续往前了,而是会掉头往回走。神秘人赵铁柱的时间线就是先从右往左走,走到最左边的尽头X机器,然后又开始从左往右走。时间线以赵铁柱进入X机器那一刻为中点对折了一次。

这次行动搞了这么大的阵仗,连飞机都炸了,赵铁柱却还是没有弄清楚俄国佬逆时技术的秘密。而且铁柱还怀疑起了他的搭档小牛。炸飞机计划无功而返,铁柱觉得还是得从俄国佬的老婆入手。他又去找了高小姐。高小姐正与俄国佬在希腊旅游,赵铁柱也被叫去一起吃饭。俄国佬气焰嚣张,他严重怀疑赵铁柱跟他老婆有一腿,要把赵铁柱的卵蛋摘下来塞到他嘴里。这个俄国佬不准别人惦记他老婆,自己却很喜欢惦记别人老婆。当年他曾经对另一个美国特工杰克莱恩的老婆安娜卡列尼娜毛手毛脚,不愧是毛子。他的必杀技是把电灯泡塞进别人嘴里,技能经过强化升级,如今变成了把蛋蛋塞进别人嘴里,总之一定得塞点儿什么到别人嘴里他才舒服。

赵铁柱提到了歌剧院,暗示俄国佬,他知道最一开始乌克兰歌剧院袭击事件的内情。那次袭击事件最有价值的战利品是美国要员掌握的放射性元素钚241。有了这玩意儿俄国佬就能完成他的灭世武器。

得知赵铁柱可能与钚241有关之后,俄国佬不敢再轻举妄动,他们的关系从疑似绿与被绿,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生意伙伴。俄国佬邀请赵铁柱跟随自己两口子一起坐帆船去乘风破浪,没想到最浪的是他老婆,趁他不注意就把他这个奔涌的前浪给扔到海里了,让他差点前浪变先夫。

赵铁柱还需要俄国佬活着来进一步打探逆时物件的事情,所以把他捞了上来。这次救命之恩当然是赵铁柱在俄国佬那边的加分项,两人把酒言欢,赵铁柱借着这次机会套到了重要情报,可是高小姐就惨了,俄国佬摆出一副陆振华打雪姨的架势,要对她实施家暴。还好高小姐比较精明,她说你把我打得鬼哭狼嚎,被赵铁柱听见,生意就搅黄了,俄国佬这才罢手。

当晚赵铁柱偷溜出去窥视俄国佬接货,结果被俄国佬的手下抓了现行。大概俄国佬从未来的自己那里收到了启示,所以面对这个鬼鬼祟祟还老想着绿自己的可疑人物,他又一次忍住了没有杀他。

之前赵铁柱与俄国佬喝酒时得知了俄国佬心心念念的放射性元素的下落,于是他和小牛商量着要抢先一步把东西抢到手。押运钚241的车辆在行驶中被前后左右包夹住,赵铁柱趁机用消防云梯荡过去在车顶装炸药,再荡回去避开爆破的瞬间,等到车顶炸破,他再荡回来顺利抢到关键物品。这一段行驶中的夺宝戏有点儿《疯狂的麦克斯》内味儿,不知道诺兰的老搭档汤老湿是否提供了灵感。其实这部片子也挺适合汤老湿来演的,有大量戴氧气面罩的戏份,这种不露鼻子嘴只露眼睛的设定非常符合汤老湿的戏路。

戴氧气面罩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坐着一辆始终倒着行驶的车华丽登场,俄国佬用枪指着自己老婆威胁赵铁柱交出钚241。不光车是倒着开的,俄国佬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的状态之下。正常情况下,人呼吸就会吸入氧气,而逆时状态下这种作用也被逆转了,你下意识地呼吸行为造成的结果是氧气不断流失,所以要一直戴着氧气面罩,当然我猜那个氧气面罩也不是一般的氧气面罩,可能原本的功能就是往外抽氧气的,负负得正之后就能帮助逆时状态下的人维持呼吸。所以《信条》作为影院复工之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好莱坞大片,还是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潜移默化地向观众宣传了时刻戴口罩的必要性。

倒车追逐戏看得我微微有点毛骨悚然。那辆倒着开的汽车让我忍不住想起丧尸片里那些身体扭曲、摆出正常人难以做到的动作的丧尸。当然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其实不是丧尸,而是《创造营》里张艺凡那个头下脚上、身体折叠的动作。这场追车戏用常见的物体、常见的形象营造出了不同寻常的诡异感觉。

除了倒着开的车,路上还有底盘朝天整个翻了的车。随着赵铁柱的接近,那辆车居然又自己翻回了正面,也加入了抢夺钚241的混战,结果没晃两下又自己开走了。赵铁柱把装着钚241的箱子扔到了路边,俄国佬也急忙扔下老婆,自己去找宝贝了。赵铁柱在千钧一发之际跳进了倒开的汽车,踩住刹车救下了高小姐。震耳欲聋的背景音乐随着刹车戛然而止。

然而危机并没有随之解除,赵铁柱还是被俄国佬的手下擒住,带去了一个装有X机器的房间。隔着一面玻璃他看到俄国佬正用枪指着高小姐,动作极其诡异,嘴里说着含混不清的词句,经过机器的翻译,他才能听清原来俄国佬是在逼问钚241的下落。他感到奇怪,因为几分钟之前双方明明已经交易过了,俄国佬为什么还会多此一问?

很快赵铁柱就反应过来,俄国佬是处在逆时状态下,而玻璃上留有弹孔,这表示很快会有一颗子弹飞回俄国佬的枪膛,或者按照俄国佬的视角,不久前刚刚有一颗子弹被他击发出来。当俄国佬胁迫着高小姐移动到与弹孔重合的位置时,这一幕在赵铁柱面前上演了。他看到子弹穿过高小姐的身体飞回俄国佬的枪膛。

想明白前因后果的赵铁柱这下子知道俄国佬是想知道时间轴对折之后关键物品的下落。如果把赵铁柱现在所处的时间点定为0时点,假定俄国佬是从10分钟以后逆行回现在这个时间点的,那么对折以后对应的时点就是负10分钟,也就是10分钟以前,因为从几人现在所处的位置开回到刚才的公路,所需花费的应该是相同的时间(已假定为10分钟)。当时关键物品在赵铁柱和小牛驾驶的车上。赵铁柱担心俄国佬会进一步做出对高小姐不利的举动,于是说出了上述信息。

这时在玻璃这一侧,与赵铁柱同侧,又有一个俄国佬出现在他身边,询问的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动作和语言都是正常的。很快小牛带着援军赶到,两边的俄国佬同时消失不见。其实是赵铁柱面前这个俄国佬进入机器之后,变成了对面那个折磨高小姐的俄国佬,而对面那个俄国佬则押着高小姐上了车,变成了先前在公路上倒着开车抢夺箱子的俄国佬。

高小姐受了严重的枪伤,生死未卜。为了救她的性命,赵铁柱决定借助X机器的力量逆转时间。与我们熟悉的时间机器不同,本片中的X机器并不是把人传送到指定的时点,而是改变时间的流向。当你进入逆时状态之后,你需要等待时间自然的流过(倒流),捱到你想去的那一个时点。

带着高小姐进入X机器,就是主动制造了一个时间线上的对折点,高小姐的伤势就不至于随着时间流逝而恶化。逆转时间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阻止俄国佬抢夺箱子。从这一刻起,影片真正进入了让观众全程脑力激荡的无尿点华彩段落。

走出X机器的赵铁柱整个人都处在逆时状态下,必须戴氧气面罩、习惯大脑给身体下逆向动作的指令。赵铁柱为追赶俄国佬而驾驶的车辆,就是先前在正序时间的公路追逐戏里,那辆底盘朝天又突然自己翻回正面开动起来并乱入到手提箱抢夺战的神秘汽车。通过此刻赵铁柱的视角,我们明白了原来他是用逆向的动作驱动车辆正向行驶去拦截俄国佬,结果被撞翻。俄国佬终于得到了他要的东西,还不忘点上一把火,想要连人带车灭掉赵铁柱。

这里的赵铁柱就像一开始那场乌克兰歌剧院营救行动失手被擒之后一样,本来应当必死无疑,可是下一秒钟在病床上一睁开眼却发现自己毫发无伤。这一次守在他病床旁边的是小牛,很显然最一开始在乌克兰救他的也是小牛,后者比赵铁柱更熟悉逆时状态以及逆时能力的运用。

赵铁柱并不领情,反而更加疑心小牛有事情瞒着自己。他们两人以及生命垂危的高小姐一同呆在一艘逆行的船上。船舱内外的时间流向相反,三人一旦出舱就必须戴氧气面罩,并且要强迫身体做逆运动。就这么一直与外部世界拧巴着来也不是个事儿,于是赵铁柱和小牛决定前往自由港,利用那间仓库里的X机器,负负得正,使得三人的身体重新回到与外部世界流向一致的正常状态。

抵达自由港的时间正是当日赵铁柱和小牛策划利用飞机爆炸潜入自由港仓库的时间。全副武装的赵铁柱一进门就遇见了当初的自己,影片前半段关于神秘人身份的猜想在此得到了印证,而且从逆时赵铁柱的视角重新演绎了一遍之后,很多动作逻辑也都理顺了。原来是直奔X机器而去的赵铁柱遭到了过去的自己的纠缠,一路厮打,其间还不惜拔枪射向过去的自己。已经经历过一遍的赵铁柱当然知道过去的自己有能力避开这些子弹。被躲过的一发发子弹打在了玻璃上,留下弹孔。我觉得这部电影之后如果要出周边,除了赵铁柱同款氧气面罩以外,印有弹孔的车玻璃膜、手机壳等用品也会有不错的销路。

蒙面赵铁柱终于冲进了X机器,再次逆转之后身体恢复到适应外部正常时间的状态。刚一出机器他又遇到了炸飞机当天的小牛,两人又打了起来。小牛无意间摘下了赵铁柱的面罩,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赶紧去阻止那个跟自己一样原本就处在这条时间线上的赵铁柱,让他不要追击逆转时空乱入的蒙面赵铁柱。

在分身有术的蒙面赵铁柱以一敌二的同时,与他同来的小牛也带着高小姐完成了再次逆转,三人都恢复到正常状态。高小姐得到了及时救治,捡回了一条命。赵铁柱终于知道小牛瞒着自己的事情其实只不过是当天在仓库见到了未来的自己,他是为了避免干扰时间线的正常运行,才没有透露这一情报。二人之间的心结彻底解除,成了真正肝胆相照的战友。故事至此进展到好人一方的“虚假胜利”。

虽然救回了高小姐的命,但是俄国佬也得到了组装灭世武器的全部关键材料。从高小姐那里,赵铁柱得知俄国佬已经身患绝症,他想要拉着整个世界给他垫背。赵铁柱再次拜访印度女老板,想要获得更多有用的情报以便阻止俄国佬。结果女老板告诉他,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谁也逃不离。就像一开始的乌克兰歌剧院营救事件不过是一场测试一样,赵铁柱与俄国佬的连番斗智斗勇在女老板看来,也不过是剧本早已写好的一场戏。家暴、情绪经常失控、原本经营的就是见不得光的生意,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俄国佬必然是反派。然而还需要一个正面人物与他抗衡,凑成一台戏。赵铁柱就是那个被选定的“主角”。现在戏演完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世界该毁灭还是得毁灭。或者说,世界其实早已经毁灭了。

俄国佬具有逆时能力,他在此刻凑齐灭世武器全家桶,不代表他只有此刻才能使用。他可以逆转时间回到过去去使用。一个身患绝症的将死之人,会希望生命定格在最美好的那一瞬间。根据高小姐提供的情报,赵铁柱等人推断出,俄国佬选定的毁灭世界的日子就是他们一家三口去越南乘游艇旅游的那一天。也是从那一天起,俄国佬性情大变。他毁灭世界的方式就是用逆时装置将整个世界的时间线都折断,从而消灭人类的未来。当然,按照他的理解,以人类竭泽而渔的生活方式,未来早就已经被毁灭了。

俄国佬的灭世计划似乎已经不可阻挡,但是赵铁柱偏偏不信邪。他联合小牛以及一只精通逆时技术的特战部队,共同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从时间线两头包抄,攻陷俄国佬布置终极灭世武器的基地。与此同时,高小姐要假扮成过去的自己,到越南游艇上去稳住俄国佬,因为灭世武器与俄国佬的生命检测装置相连,一旦他死了,灭世武器就会随之启动。高小姐表示自己只能尽力而为,要是实在忍不了了,也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俄国佬宰了出一口气。

俄国佬秘密基地的防御工事都是用具有逆时性的特殊材料制成,所以必须有两支队伍沿着时间轴的不同方向包抄进攻,否则炸毁的城楼可能下一秒就恢复原状。影片最奇妙的瞬间就是一正一逆两只队伍在十分钟倒计时的中点处,也就是战斗进行到五分钟整的时候,同时向一栋楼开火,让它上下两开花,保证它永不超生。

一番激战后,沿时间线正向推进的赵铁柱闯入布置灭世武器的地下设施,在这里早已卧有一具穿着己方军服的尸体,让他似曾相识。俄国佬的助手正在这里进行灭世武器的组装,看到赵铁柱进来,拨通了老板的电话。人在越南、刚上游艇的俄国佬一边跟高小姐演着塑料夫妻情谊,一边隔着电话对赵铁柱放狠话。他已经忍这个想给自己头上添点绿的男人很久了,现在终于可以无所顾忌地下令干掉他了。

俄国佬助手听从老板指令,拔枪要爆赵铁柱的头,地上的尸体突然逆时站起挡了一枪。所以成为尸体是果,因则是此刻种下的。逆时而来的小牛目睹赵铁柱闯入地下设施,担心他有危险,早早准备好接应的车辆。越南游艇上,终于沉不住气的高小姐拔枪射死了俄国佬,随后扬长而去。这时给了一个船身的镜头,反射出海面的粼粼波光,看上去就好像船在溶化一样。我当时以为这意味着行动失败,时间线坍塌,万物灰飞烟灭了。结果镜头一切,赵铁柱那边已经在千钧一发之际拆除了灭世武器。

赵铁柱、小牛以及时间线包抄进攻行动的指挥官三人夺得了灭世武器,将其平均分为三份,互相牵制,确保谁都无法单独掌握这件武器。小牛把自己的那一份交给了赵铁柱,转身走回了地下设施。赵铁柱注意到小牛身上的一个状似铜钱的饰品,与刚才那具替自己挡枪的尸体相同,明白了他要做什么。赵铁柱想要劝小牛回头,后者淡淡一笑,毫不迟疑地继续前行。谁能阻止得了少年武士赴死呢?

如果你看完以后觉得上面的文字都不知所云的话,那就对了。因为我自己也有很多没搞懂的细节。比如最后参与两队包抄行动的男主角,我倾向于认为他的记忆是一块白板,即他此刻所处的时间点早于整部电影大部分其他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而这个主角就是这条时间线上的“原住民”,并不是观众一直跟随着的那个穿越者。最后他与尼尔分别时,说这是我们友谊的起点。我们熟悉的那个主角与尼尔友谊的起点,即便不是在孟买一起爬楼,也该是重返炸飞机爆炸现场弄清前因后果。所以我认定这个主角是一个没有太多与尼尔出生入死经历、近乎恢复出厂设置的主角。但是在地下设施里他跟大反派的通话又显得两人似乎是认识的,这一点跟我上面的推断产生了矛盾。

关于主角一行人是否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我的观点是没改变。无论主角还是反派,都是按照既定的剧本在行动。哪怕他们在时间线上再怎么旋转跳跃,一切也都是早已注定的。如果从一个完全不知道有逆转时间这么一回事的旁人视角看来,俄国佬的行动线应该是这样的:越南旅游——收集灭世武器配件——神秘失踪(因为穿越到过去并死在了过去),从此以后摆脱了家暴阴影的妻儿过上了平淡幸福的生活。当然我也不是说主角们一事无成,我想强调的只是,他们并没有创造新的故事,他们只是让一切如期而至,让故事按照预先写好的样子实现。那么假设主角一行人啥都不干,一路混吃等死,他们会躺赢吗?答案是不会。他们一定会赢,但一定不会躺赢。他们的性格、经历决定了让他们再重新来一百次,也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同样的积极行动,最后导向同样的结果。时间线自始至终只有一条。对于诺兰来说,平行时空太过儿戏。在单一时间线的严格限定下,把空隙里都塞满信息,这才有挑战性,也因此才有趣。

开场的乌克兰歌剧院营救任务,在炸弹即将爆炸、主角往外奔跑时,配乐有几下鼓点很像《终结者》系列的主旋律。这当然可能只是巧合,但也不排除致敬的可能性。《终结者》系列是最经典的时空穿越故事之一。我猜诺兰对于《终结者》系列的偏好应该跟大部分人不同,如果是他,可能评价最高的并非在视觉效果方面极富创造力且又能以浓厚的家庭亲情戏码打动观众的《终结者2》,而是更有B级片质感的《终结者1》,因为《终结者1》就是典型的单一时间线。虽然有穿越,但是穿越并不会制造出平行的时间线,而是依附于原时间线,形成闭环。单纯以时间旅行这个角度来说,《终结者》系列第一部就达到了巅峰,第二部靠着更强的类型元素再创新高,但是在时间旅行这个概念的运用上已经没有太多新意。这种靠穿越梗起家的系列,在穿越梗已经烂大街的今天,越发显得后劲不足,或许只有做到像《信条》这样,不拿平行时空出来偷懒,而是咬紧一根时间线死磕、硬穿,所有细节都严丝合缝,才能重新激活穿越题材的魅力。

诺兰是否有致敬《终结者》,这个不好说,但我觉得他这部新片是有点向自己致敬的意思。最终大混战红蓝两个行动小队沿着时间轴的相反方向互相配合执行任务,并在十分钟倒计时的中点会和,这一情节很容易让人想起诺兰的早起作品《记忆碎片》,那部电影也是时间线自两端向中间聚合并最终交汇。本文的原标题(《记忆碎渣》)也正是源于两部电影的这种渊源。不过碎片是宏观的倒带,具体到每一个片段内部仍然是正放;而《信条》是微观层面的倒带,倒放的单位是比碎片更小的微粒级别的素材,堪称比碎片更碎的碎渣。你可以说这种自我致敬带有一点炒冷饭的意味,但换个角度看,这件事情也可以很励志:一个始终坚持不懈进行创作的导演,在电影领域终于掌握了令人羡慕的话语权之后,毫不吝惜地拿出更先进的技术、更充裕的资源,对年轻时的宝贵创意进行再一次的雕琢与打磨。

子弹随着扳机扣动倒飞回枪膛,诺兰导演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这个模糊画面驱使他拍出了《信条》这部影片,并借由电影这个媒介被分享给无数观众,作为影片的标志性画面印入大家心中。同样一把手枪,子弹从里往外打,大家见得多了;调换一个方向,改成从外往里吸,大家就觉得耳目一新了。看射出去的子弹击穿人体,肯定不如看吸进来的子弹击穿人体过瘾。就好比玩《战神》,飞出去的斧子召回时劈裂沿路的小怪,当然要比持斧劈砍或是掷斧攻击要爽得多。《信条》的动作设计有游戏感,却并不儿戏,诺兰仍然坚持了他一贯对真实质感的追求,哪怕是超现实的动作,也有一套一以贯之的逻辑支撑,像是在对某个确有其物的未来文明的物质现实进行忠实还原。

诺兰影片的游戏感不只体现在动作设计上,也体现在情节的编排上。看诺兰的电影,总像是在玩猜谜游戏,这是观众与创作者的智力竞赛,而且是一场十分公平公正的竞赛,因为创作者把解谜的关键线索都呈现给了观众,就算解谜失败,大家也只会怪自己看得不够仔细,而不会怪庄家耍诈,一个个都输得心服口服。

我以前是特别不认同所谓“烧脑片”这个概念的,尤其不认为诺兰是所谓烧脑片专业户。我所理解的诺兰,就是一位极其成功的类型片大导演。他了解市场、了解观众,所以绝不会为了装[哔]而故意把电影拍得晦涩难懂。以前的诺兰电影并不烧脑,只会让大部分观众稍稍跟不上创作者的思路,但他也会给你留足够的时间,让你有机会凭借自己的才智恍然大悟,进而产生“这次虽然又输了,但也只是略逊一筹,下次再努努力,我的智商应该就快赶上诺兰了”的错觉。

然而这次的《信条》却与诺兰的所有前作都不同,我承认这是一部真正的烧脑片。它烧脑的点不在于剧情有多复杂(尽管剧情也确实很复杂,但是这不重要),而在于这部电影需要观众的眼睛和大脑不断调整过往的观看习惯,去适应那些因为逆时这一设定而存在于片中的充满不协调感的诡异动作与画面。这种仅仅通过眼球往你大脑灌输信息就让你大脑因计算量过大而发热发烫的影片,当然是名副其实的烧脑片,也是比起仅仅依靠叙事诡计的烧脑故事更纯粹的烧脑片。

早期的诺兰被归类为悬疑片导演,他的作品和大部分悬疑片一样,供大家品评的主要是故事,观众作为猜谜游戏的参与者,其实每部电影只有“故事”这一道大题可供练手。而对于像《信条》这样的电影,每一个动作都可能让观众在看的时候微感诧异,略加思忖试图理清背后的逻辑;一旦成功理解了,获得的成就感并不比看懂一个故事差,而一部电影可以容纳无数的此类动作细节供观众赏玩,也就等于是提供了数之不尽的小题等待猜谜者去破解。只要全神贯注地去观看,哪怕故事看不懂,仍然可以在破解一道道“小题”的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收获成就感,让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烧脑片并不会把脑子烧坏,只会烧得更加亢奋、更加敏锐。

最后,夸一下本片的男二号罗伯特帕丁森。他在片中的角色定位有点像之前诺兰电影里面的囧瑟夫。不同之处在于,囧瑟夫通常都表现得沉默低调,忠实扮演主角的助力者。而本片的尼尔可能因为笑容露的比较多,显得光彩四射,甚至风头盖过了主角。年轻时因为《暮光之城》而对他有偏见,现在终于get到他的颜值了。再加上最近几年看他不断在艺术片里面突破自己,发觉他是个很有追求的年轻人。而这次作为新一代蝙蝠侠扮演者,与本世纪最成功的《蝙蝠侠》系列电影执导者合作,我有预感他会像是打通任督二脉一样,为之后的重启版《蝙蝠侠》带来惊喜。

 3 ) 无剧透!《信条》观看指南,看过这篇更懂电影!《信条》解析第一期

最近的院线前有《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重映,后有即将上映的《信条》,简直就是诺兰粉提前过年。

我们作为粉丝捧杀出来的“诺学家”,早在年12月份的时候,也就是《信条》第一支预告片发布之后,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就做过一期预告片解析视频。

今年5月份放出的新预告片之后,我们也通过仔细地观察,再结合网友们的帮助,成功捕捉到了《信条》的核心脑洞。

尽管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但当真正看过《信条》之后,仍然被电影里爆炸的信息量干懵了,而且这也是许多我们接触到的,都还对诺兰电影有些研究的,影评人群体第一次看完片子后的统一感受。

有点找回到了当年模拟考试的感觉,而且这次老师出得卷子有点超纲了,考点也非常密集。出了考场之后对答案的时候,也有个别觉得考的不错的,但是讨论之后发现,诶~好像有道大题没看着。

所以我们觉得在上映前介绍一下电影里的概念,有助于大家在看《信条》的时候,能腾出时间消化情节。内容虽然不涉及剧情,但也不能算是完全没有剧透。所以想要“裸考”的同学也可以先点个收藏,看过电影之后再来“对答案”。

好了,现在我们进入正题。

首先这回的《信条》并不像诺兰之前的电影里,比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那样,通过电影里的角色,去给观众做大量的讲解。

甚至用画图的方式,把每部电影的核心脑洞和科学理论掰碎了告诉观众。这恰恰也是以往诺兰电影被批评的地方,大量的台词对白给观众上课。这回诺兰算事有点放飞了,不多废话直接上剧情,全看观众自己的理解。

所以我们先从电影最核心的概念开始,也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举个例来说,如果把冰块放进可乐里,只可能变成冰可乐。如果不做其他变化,是不可能出现冰块越来越冷,可乐越来越热的。这个定律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包括牛顿定律、电磁方程、相对论等等定理和基本方程都不一样。因为在其它的定理中,物体的状态都是可逆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观看一个球在光滑平面滚动的视频的话,其实我们分辨不出是正放还是倒放。但是如果有热量参与进来,它就一定是有方向的,过程不可逆的,所谓“时间之矢”就会出现,我们就可以分辨出时间前后的差别。

后来克劳修斯引入了一个参量,来度量热量的单向不可逆的过程,这个参量就是熵。

熵在孤立系统中只会保持不变或者增加,永远不会减少。在物理上熵也用来描述混乱的程度,也就是说事情总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把你或者哈士奇关在房间里,房间只会越来越乱,只不过乱的速度不同。

宇宙作为整体来看,也是符合熵增加规律的。那会不会出现熵减少的反常现象呢,事出反常必有“妖”,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麦克斯韦妖”就出现了。

也就是预告片里,白板上的符号。而在电影《信条》里诺兰加入的第一条规则,就是类似“麦克斯韦妖”的技术在未来实现了。任何物体甚至是人,都可以进行熵减和熵增两种状态的切换。

伴随这熵减同时出现的就是时间反演,或者说是逆转时空,也就是预告片里呈现的“倒放”效果。

在时间反演成立的前提下,诺兰还在《信条》里加入了第二条规则“祖父悖论”。这个大家相对熟悉了,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成功杀死自己的祖父。那么未来的自己就不会出生,也就不会发生刺杀祖父的事件,悖论就产生了。

关于“祖父悖论”有很多种理论进行解释,比如引入平行宇宙概念,其实被杀死的是另外一个宇宙的祖父,所以自己并不会消失,刺杀仍然成立。而在《信条》诺兰也提出了对“祖父悖论”进行解释,因为涉及重要剧情,等到公映之后在下一篇文章细聊。

只要接受了熵减的设定,就可以很顺利的享受电影缜密的故事线了,玩弄时间线也是诺兰导演的传统手艺。

《记忆碎片》里诺兰在时间线上改个刀,把回忆和现实穿插在一起。

《盗梦空间》是诺兰在时间线上抻个面,把梦中的时间一层一层的延长。

电影《信条》里,可以说就是诺兰带大家在时间线上调个头,注意哈是调头不是穿越。《信条》里根据熵减呈现出的视觉奇观和情节,以我的个人观影经历来讲,是闻所未闻的。借用国外网友制作的一张图,目前为止诺兰已经集齐了所有的宝石!

但是好像刚才介绍这些不是很“量子”,现在搞科幻没有量子力学是不够看的。所以再介绍一个理论,是约翰·惠勒提出的单电子宇宙理论。

惠勒观察所有的电子,发现它们的所有性质都是一样的。惠勒的假想基于一个概念,就是单个电子在时空中的“世界线”概念。如果看过我们《星际穿越》那期节目应该记得,库珀在五维空间传递信息就是通过一个叫“世界管”的东西,而世界管就是世界线的合集,这也是《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在书中介绍过的电影理论依据。

单电子世界线(乞丐版)

而电子在时空中的世界线轨迹,在惠勒的假想里是迂回的,是在过去和未来来回穿梭的,所以当我们在单个时间点测量观察的时候,才发现电子有这么多数量。而其中逆时间方向的,都是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也就是最近经常被提起的“反物质”。

不过关于反物质和物质相遇,会完全转化成能量,相同质量下的反物质,爆炸威力是核弹的多少倍之类的性质,看电影的时候可以完全不用考虑。毕竟《信条》的导演是诺兰,不是迈克尔·贝,这点大家可以放心。

还是要强调的是,即便你不理解上面的这些科学概念,依然可以通过大银幕的呈现,去感受诺兰所创造的这个概念下的世界给你带来的视听上的冲击。

大概念没有障碍之后,再介绍三个背景知识。

1.莫斯科歌剧院胁持事件

事件发生于2002年10月23日,超过40名车臣共和国的绑匪闯入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胁持了剧院内超过850名人质。经过几天的周旋,双方的谈判破裂之后。俄罗斯军警和特种部队,使用了非常具有争议的方式——向大厅释放麻醉气体,然后才进行突击营救。

虽然行动整体上成功,没有让绑匪引爆炸弹跟人质同归于尽。不过有超过100名人质,因为吸入过量麻醉气体不幸身亡,这也是麻醉气方案受争议的原因。

2.军事术语“钳形行动”

意思就是把已方军队分成两路,从两个方向对敌方进行进攻,形成类似钳子的形状。这种战术从冷兵器时代有已经有了,单从找到的演示动画来看。

钳形行动的优势,可以迫使敌方两面作战,形成局部以多打少,逐步积累己方的优势最终合围。这个军事概念也在电影中被诺兰进行了全新的创造和展现。

3.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启动于1942年,是美国研制核弹计划的一个代号。该计划的牵头人罗伯特·奥本海默,也被后世成为“原子弹之父”。

不过当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奥本海默却有了一种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感觉。尤其在“胖子”和“小男孩”爆炸之后,他开始深深的反思,之后一直致力于反对美国氢弹的研发,推动世界原子能和平。

除了刚才提到的三个跟《信条》关联的背景之外,再说三个需要仔细注意的细节,相信也是看懂《信条》的三把关键钥匙。

第一个就是预告片多次出现的红色和蓝色,其实可以简单理解成红色代表正常时空,蓝色代表逆向时空。只要看准颜色,就不会被电影的奇观,还有视角的转换搞晕。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毒面罩和氧气面罩的区别。防毒面罩类似猪鼻子,氧气面罩类似象鼻。分清楚两只区别,就不会被电影里貌似出现的Bug困扰了。

第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电影里会多次出现的小挂件,它是理解电影情节和角色之间情感非常关键的道具。

说回到电影《信条》的标题Tenet,最早出现在庞贝古城遗址里的,萨特广场挖掘出来的回文石碑上。其中可以读取出5个单词,Sator Arepo Tenet Opera Rotas,这几个单词在电影里都可以找到,可以作为彩蛋观看的时候收集。

最后,如果要说看《信条》之前,最适合回顾诺兰哪部电影。我们觉得并不是《盗梦空间》,而是诺兰早期成名作《记忆碎片》。看的时候可以重点练习一下,对故事情节和影像细节的记忆能力。只要有足够的记忆力,即便片中的物理概念一窍不通,也不会让你看得云里雾里。

以上就是《信条》解析系列的第一期——非剧透映前篇。接下来我们还会在《信条》公映当天,第一时间发布包含剧透的解析。紧接着还会出一篇,讲讲我们看电影时候发现的彩蛋和脑洞,以及网上可能会有分歧的争议点。

希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4 ) 大神跳大神

《信条》长达150分钟。我有足够的时间和闲暇,去观察观察周围观众的反应:

他们几乎都是面无表情,深度麻醉,一副诺兰你说啥就是啥吧——是要♂上体位还是♀上体位,随便……来吧。快一点。结束了事。

为什么诺兰作品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为什么诺兰的电影出现这样的反应会是很危险的信号?

我对影院观众被《星际穿越》煽到满面泪流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屏住呼吸看《盗梦空间》,或者在《敦刻尔克》睡去,都是诺兰带给影迷观众的众多反应。

到了这次的《信条》,诺兰释放的信息,无疑是糟糕负面的。 以电影结尾的高潮蒙太奇为例,一边是俄罗斯404核子城市的攻防战,一边是越南近海的度假游艇。两边都在试图“命悬一线”,关系“世界毁灭”,无奈的是,两边场面看下来,都没有任何紧张压迫感,剪切再频繁,密集强度、再高,我也建立不起来对人物一丝一毫的共情。

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信条》里,人类世界灭亡,到底会是什么样子,我就看到在世界各地开会,嘴皮子的生意,它甚至不如灭霸那响指来得直观。尽管说起来,灰飞烟灭的漫画夸张手法,已经有点儿戏,那人家也是世界毁灭的样子好嘛。 女主角那边的家暴和护犊,就更是比肥皂剧还致命的灾难了,完完全全是直塞给观众的莫名情节设定。女主到底怎么爱儿子,暴力钚男又是怎么个残暴无章法,《信条》给的信息,全是背影细枝末节,或者来一条皮带。在那些闪光的记忆闪回碎片中,我们很容易回想起来,《盗梦空间》时代,小李子对爱妻的思念,也是这种火车过境般的倏忽倾轧感。问题在于,盗梦空间有不断增强的情感体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得得失失,混成一团。 拯救自己老婆、情人、初恋女友,无论一个生活再乏味的死宅观众有没有经历过,它都可以带入设想,是人之常情,是千百年来的文学经典,已经像上世纪的流行歌曲,今天的智能手机一般,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大脑记忆。

可是,拯救别人的老婆就不一样了。那就意味着,你们俩得有一些特别,与众不同的故事,并且,这个点,这条线,是能拉扯到观众的神经,否则,你干脆要拯救希拉里的,观众也还好津津乐道一些。 显然,在这个事情上,《信条》就拍得非常之刻板、无趣,严肃的时候开一些绿帽奴的生硬玩笑。搞笑的时候,又来一些007天要塌了的特工斗智斗勇悬念战。黑哥怎么就看上了女主,女主怎么就难以摆脱家庭桎梏又不好放手的,这种语焉不详,自然可以处理得高级,或者被当做高级留白来处理,但这个东西,是要支撑主人公前行,不能用观众是在看完电影还会去回想撸一遍故事的基础上,况且即便真是如此,我也回想不起来,电影有给这个骨架填充血肉与细节,他们俩也不存在情感火花。这种不可信,也会像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令一个失真的梦境,迅速坍塌。

抛开那些知乎式或物理课本的公式讲解,电影不就是要讲一群人要拯救世界,男人想救女人这么两个事情嘛。把两个事加起来,依然都还是再简单不过的——在电影领域被摩擦了几百上千回的玩意,偏偏诺兰非要塞足大道理,来它个故弄玄虚。 有人一定会说,怎么你到《信条》这里就高标准高要求了——我想反问的是,不就是诺兰昆汀这些导演才值得我们苛刻严厉吹毛求疵么?

就还是结尾那次红蓝大战。电影人物在打什么?是《盗梦空间》第三层梦境的NPC士兵么?当年,诺兰拍摄动作场面的糟糕程度,已经让我印象深刻——我说的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群氓街头王八拳打烂架。

但不知为何,诺兰在《信条》里似乎就是了然于胸胜券在握的姿态了,正序看一遍,倒序再来一遍,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帮我理清楚了故事逻辑,而是通过倒放,证实了诺兰拍摄的动作场面,确实非常糟糕。不要试图逃过一群看着香港电影枪战动作长大中国影迷的眼睛,诺兰拍的动作场面,无论追车,走廊缠斗,还是最后的攻坚战,真的是稀巴烂。 客观来说,《信条》也有拍得好,但不多。像开头的歌剧院,敌我难分,黑白难辨。歌剧院有大全景,也有小包厢,有里外,有配合。但电影在其他多数地方,就是一副“莫得感情”的画虎烂样(注:闽南语词汇,指老虎的丁丁)。

在我看来,《信条》的崩溃,并不是出现在正反循环的tenet设定,也不是凛然正义的拯救世界实则假大空,而是诺兰强迫症一般,对时间概念的痴迷,对表、调拨世界时空、对最后一秒种营救的无解。因为愈是精确到秒,分秒必争,机不可失的,结果观众已经失去对人物情感共鸣的基础,时间就会变得可有可无——大家已经陷入了麻醉的昏迷状态。偏偏,有人把这种大脑短路的断片情况,理解为看不明白电影的高智商烧脑。在我看来,这是对诺兰电影的最大误解了。试想,如果诺兰真是一个物理学家,那他更适合去bbc拍科学教育纪录片。 所以,花太多时间、太复杂的长篇累牍,去讲了太少、太简单的,题为“拯救”的俗套故事,这就是《信条》。至于那些设定,TENET这种词汇,无非套中套,套中人。

或者更通俗一些,《信条》之于诺兰,就相当于《双子杀手》之于李安。他当然可以玩,去尝试,但作为观众,没必要因为电影是用来感受的陈词滥调,而争相害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好电影也许是变得稀少了,却没有必要全耗在诺兰这颗子弹上。

大失所望,是真的

 5 ) 这一次,好好谈谈这20多年的诺兰

文/ evarnold 2020.9.12

这是对《信条》的第二篇影评,之所以还要写,三个原因:

一是前一篇影评,几乎一半的评论“你没看懂”。我是天蝎座,想新开一个被人怼和怼人的地方。

二是我第一篇影评被顶到了热评第二位,但我自己也并不满意,毕竟分成很多次更新,而且基本都是手机打出来的。

三是诺兰的确对于我来说很重要,仍有很多话想说。

本文想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诺兰电影的一贯主题是什么?

2.诺兰是动作大师吗?

3.实景拍摄、IMAX2D、胶片、音效式音乐、交叉剪辑到底加分多少?

4.如何看待《信条》的“烧脑”?

【1】诺兰电影的一贯主题是什么?

很多人说是“时间”,这的确没错,诺兰自己也是这么说的。但我最近有一些新的想法。“时间”是表面,核心主题其实是“因果”。

关于时间的有趣电影太多了,其中大部分也确实与因果有关。这是自然的。时间本质上是人类创造的幻觉,是用以描述运动、分析因果的一个工具。因此时间与因果之间就像是铁轨与火车,在某些层面是一体两面,但各自分量不同。

在诺兰电影中,夺人眼球的是时间,但真正让人沉迷其中的核心,仍是因果。

《记忆碎片》的倒叙+顺叙的剪辑手法让人耳目一新,也给了诺兰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每一段落倒着向前推进时,既是上一段的因,也是下一段的果。最终呈现在盖皮尔斯身上的刺青,都是故事的因。

《致命魔术》里的双雄对抗,双方在不同时间中相互窥探对方的笔记(或留言),实质上是通过笔记给对方“下套”,以因带果。

《黑暗骑士》,不同群体阵营、立场之复杂,除小丑外,所有人物都在关系网上挣扎煎熬,因果成为组织故事推进的主要手段。

《盗梦空间》原文Inception,指的就是为了某个目标(果)而在潜意识里植入一个相对应的靠谱有效的动因。

《星际穿越》,父女俩在大尺度的时空中完成了各自的因果链条。

《敦刻尔克》,因果成为识别三条时间线前后的重要标尺。

纯粹讲时间的伟力的,应该是像《飞跃巅峰》《荒岛求生》这样的电影。而诺兰的电影,始终更进一步,因果是他甩出的王牌。所以他的电影一贯有重量、有嚼劲,让人在震撼中有所顿悟——也就是主题够好。

在他之前的所有电影中,因果之火车与时间之铁轨虽然可以组成复杂的叙事网络,但是两者的方向是同向而行的,所以多少好理解一些。但在《信条》中,诺兰进行了更大胆的探索,他在铁轨上,放上了两列对称且相向而行的列车。这是反常识、反直觉的一步。所以《信条》在野心上是伟大的,虽然在执行上是失败的(这一点后表)。

【2】诺兰是动作大师吗?

是,也不是。诺兰既可以构建最新奇的动作奇观,但也会在各种普通场面上翻车。这是非常诡谲的一点,而且一以贯之。

在这里,我首先要匡正“动作”一词的定义。好的“动作”,不是说有好的武指就够了,比如,在我眼里,漫威电影宇宙的动作都不行。好的“动作”,本身就是“戏”。用这个标准就够了。动作可以推进故事前进,动作可以构建人物关系,动作可以代替台词。《终结者2》是好的动作片,因为莎拉康纳全程看着T800一动不动地守了一夜。《谍影重重2/3》是优秀的动作片,因为杰森伯恩的动作逻辑非常清晰,链条完整。《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杰出的动作片,因为几乎不靠台词,动作就代为构建了几乎所有的人物关系。

而诺兰的电影中,你只能零星地看到如上述般出色的动作设计(《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中还是稍微有一些亮点的)。诺兰的动作思维仍停留在画面性的层面,而非故事性的。他讲故事的方式,仍然主要靠台词,而非动作。

这一点在《信条》的文戏中非常明显,几乎是让人无法忍受的平庸。豆友空白岸评判得很到位了:至少在《信条》中,“诺兰确实调度不行”。这在诺兰这一级别的大导演中是很少见的,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比如说,对比《阿凡达》,杰克与夸里奇上校第一次见面,看看卡神是如何用动作构建两者的微妙关系的;再看看主角与印度女军火商、与尼尔、与女主、与反派的几乎所有对话场景,看不到动作,全是没有魅力的行活。诺兰是不是受007系列影响太深了?

而哪怕是007这样的电影,主角应该在动作上是有第一推动力的。但《信条》的主角在动作上几乎没有关键推动力,尼尔都比他强。

诺兰的动作还有一个小小特点,就是很多时候不会完整展现动作的结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比如,子弹打中一个人,结果不会用画面直给,而是靠人物动作的反馈、声音的补充、甚至是直接剪掉。这可能与分级有关(展现了诺兰学习希区柯克的机智一面),但客观上的确影响了动作的力度。

这当然无法阻止诺兰对动作奇观的追求。这一点就应该不吝推崇。在视听上,诺兰的历次杰出动作场面有:《蝙蝠侠:侠影之谜》的蝙蝠车逃窜、《黑暗骑士》的公路围剿、《盗梦空间》的天旋地转与连环kick、《星际穿越》的旋转对接、《信条》的机场与公路两场大战。而诺兰的车祸般失败的动作场面有:《黑暗骑士》的拯救警察人质、《黑暗骑士崛起》的警匪大战、《盗梦空间》的雪地大战、《星际穿越》的马特达蒙攻击库珀、《信条》的基地大战。这两者的特点是:一旦与诺兰充满想象力的设定相结合,诺兰能拍出花来;而一旦陷入到大场面动作,几乎一定是混乱不堪,连基本动线都展示不完整。这几乎像是两个人拍的。

所以,诺兰是动作奇观大师,不是动作大师。

【3】实景拍摄、IMAX2D、胶片、音效式音乐、交叉剪辑到底加分多少?

这些都是诺兰的标签。

整体上,正面来说,它们都是诺兰的个人偏好与风格,肯定是加分的;但反面来说,这些标签并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不是行业的整体趋势,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旗帜效应(除了声音)。

实景拍摄,如今能如此坚持,是十分可贵的。这赋予了诺兰电影一种独特的真实感,尤其是动作场面。CG背景至今无法完全取代实景拍摄,因为不仅影响观众的潜意识,更影响演员的表演状态。两者之间并无好差之分,只有风格之分。只是我觉得也不用太吹嘘,因为这只是导演们在技术层面上的偏好。至少在《星际穿越》一片,当年大肆宣扬的实景拍摄其实并没有震撼到我,这种拍摄方式劣势也很明显,机位、景别受到一定制约,该片真正炸的镜头都是非实景拍摄的。同样太空题材,我个人还是更享受《地心引力》带来的技术快感。在技术上,毫无疑问墨西哥三杰的影像品质更引领时代,这点在行业奖项上也是证明。

胶片,如同实景拍摄,见仁见智,风格而已。在很多场合,诺兰都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想法。胶片在存储上有着“把字刻在石头上”的霸气;但在影像质感上,数字摄影几乎已经可以追平胶片了,更别提各种便利性与低成本。

IMAX,这个可以一说。毫无疑问,诺兰自始至终都是IMAX(胶片)的第一鼓吹者,但卡神才是IMAX影院建设狂潮的第一推动者。两位导演对IMAX的欣赏点不同。卡神看重的是“照片级别清晰度”,这可以大大提升他的3D影像的真实感,从而让3D体验进化到下一个时代(当然对于十年后现在的我们来说,苦不堪言的3D时代终于算是过去了)。而诺兰看重的是更多的画面信息量(包括更高的清晰度和更大的画幅)和更棒的景深。客观评价,诺兰更真诚,大大点赞。但是看诺兰总是因为IMAX摄影机大小和噪音问题,经常用其它机器补充拍摄正反打,很多场景来回切换的画幅也算是有一丢丢的尴尬。诺兰并不像卡神那样,遇到技术困难,就用更强大的技术资源来征服它,而更像是个暗恋的绅士,对象有脾气,那只能默默忍受,用备胎寻找安慰。当然,细想之下,IMAX的巨大画幅,可能真的方便了诺兰,也让他惰于更精细的场面调度。而对3D的态度,我显然更站诺兰这一边。《阿凡达》之后,仍然没有更好的3D,只有更骗钱的3D,卡神开创的技术潮流,终究只有卡神自己更让人受用,这算什么事。看诺兰的2D,简直是一股清流。而从《信条》的第一个镜头开始,诺兰就已经证明了,3D和2D对纵深的表现力,远远没有你想象的有那么大差距。

目前来看,实景拍摄+IMAX+胶片+2D,诺兰还可以逆流奋斗下一个十年。

音效式音乐,或者说诺兰的声音设计,我觉得是在《信条》中大大退步了。Ludwig Goransson的作曲当然没问题,几乎原版复制汉斯季默的味道,电子乐上头得很,我这几天开车一直放,仿佛会倒车开。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优秀的音乐,和优秀的声音设计,是两回事,这已被影史N多经典案例证明了(比如诺兰最为推崇的《2001:太空漫游》)。网传《信条》有震坏影院音响的新闻,而在我三刷《信条》时,影院厅真的就出故障了。而且隔壁影厅的声音竟然还会传到本厅,真的是有史以来最炸的声音设计。在这一方面,诺兰可能陷入了“我执”。如今唱片行业已经沦陷在“响度战争”中起不来了,诺兰可能正是将“响度战争”带到电影行业的关键人物。最早诺兰的声音风格是“笼罩式的哀伤旋律”,以《致命魔术》最为突出;然后是《黑暗骑士》,诺兰还会在公路围剿桥段故意不放音乐,让音效做主打,算是很有追求了。可能从《盗梦空间》的第一部先行预告片开始,当时没放什么激烈的镜头,但是音乐很响,效果很震撼,诺兰仿佛发现了声音的新大陆。随后的《盗梦空间》正式预告片,那首著名的《 Mind Heist》一放,成为了音效式音乐的全体狂欢。然后从《黑暗骑士崛起》这部开始,汉斯季默的重点就从旋律退回到节奏,效果还算非常不错。这回我还回影院重温了《星际穿越》,问题也并不明显,并不是全程都炸。就是从《敦刻尔克》开始,我的天啊,全程轰头。这回《信条》来了,诺兰已经不在意画面内容与音乐音效的相互关系了。尼尔初探自由港的音乐,情绪完全不对。诺兰可能看多了抖音。

最后说说交叉剪辑,我觉得这一直是诺兰最迷人的地方,中前期都堪称完美,这个就不用再赞美了,诺兰“时间尊主”的地位就是靠这个绝活立起来的。但是从《星际穿越》开始,交叉剪辑就出现了情绪和逻辑不对位的问题(库珀旋转对接时剪墨菲烧玉米田,是打断而非赋能),感觉诺兰开始为了交叉剪辑而交叉剪辑。到了《敦刻尔克》,好么,算是艺术探索,交叉剪辑正式登上C位,主持了全片结构,成为关键看点。但是,讲真的,一周、一日、一小时的三条线,其交织并没有看出有什么明确的艺术表达。这使得《敦刻尔克》在战争片的时间维度的探索显得有些“有破无立”。这回到了《信条》,原先的交叉剪辑退位给了事件呈现,已经没有堪称亮点的表现了。

【4】如何看待《信条》的“烧脑”?

我先抛出我的看法:“伟大的目标,失败的执行”。

还是那句老话,诺兰创作《信条》,应该就是旨在探索商业片的信息密度极限。他之前的电影,复杂,但好懂。我以前从来不觉得诺兰电影“难懂”。只要是能有“单一解”的,都不应该算难懂,包括《信条》。真正的“难懂”是指:更深刻的作者性表达(如老塔),或者多重意义的解读(如林奇),或者因为时代之障造成的厚厚的理解之墙(如费里尼)。诺兰的伟大,不是因为他电影的复杂而难懂,而是他电影复杂却好懂。这是他在执行层面一以贯之的牛逼之处。而《信条》烧脑,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就是因为简单无趣的“信息过载”,完全是故意为之。作为诺兰粉,我相信他是有很多路来避免目前这个局面的。这一点,我尊敬他的野心,但不认同他的执行。诺兰不应该无视广大观众和粉丝要求“一刷能懂”的需求,而任性地在“信息过载”上信马由缰。

时间逆流的确是极有吸引力的设定,因此《信条》更显得可惜。

对我来说,烧脑的反而不是设定,而是人、物关系与动作流程。人、物关系设计过多了,动作流程交代过少了。

信息在以下方面是过载的:印度女、迈克尔凯恩的出现、赝品画这个“2号麦格芬”、赛艇上语焉不详的谋杀。这些人物和情报,在前期集中出现,作用却像猴子掰玉米——捡一个丢一个,干扰观众的预期和判断(印度女的立场和阵营一直交代不清;迈克尔凯恩更不是关键人物;画也不是关键物品,却承担着一场动作大戏)。他们在本质上并不影响主线剧情,各条线索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组织。可以围绕“算法”这个核心“麦格芬”,把印度女、迈克尔凯恩砍掉,情报作用归集在劳拉身上,阵营简化为“信条”与“萨托”两个势力,好早早展现本片核心卖点——时间钳形行动。

信息又是在以下方面是缺失的:两次时间钳形行动。《信条》最有魅力的时刻,的确是公路大战后,萨托进出旋转门的那个瞬间。事实上,公路大战太关键了,它承担着培训主角和培训观众的重任,绷着“懂”和“不懂”这条细细的红线。所以,主角的视角,萨托的视角,应该完整地“交叉剪辑”一次。甚至,把凯特的视角加进来都不为过,让观众充分、完整、彻底地享受、消化思维的快乐和想象力的震撼,然后再去接受后面的两场动作戏,包括结尾的超大型时间钳形行动。如果这么做了,这将是多么好的一部电影。而现在,大部分观众只能看各种解析,然后不知应该感谢诺兰,还是感谢营销号。

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可能还是因为,“时间逆转”这个核心概念,有自身的重大缺失。

诺兰的设定,以往都是滴水不漏、浑然天成的。但是“时间逆转”这个想法,可能真的撞上了逻辑之墙。在第一篇中,我就提出了一个针对“存在”的悖论,目前没有看到好的解释。这几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悖论,这个悖论的案例甚至就出现在第一场戏:

当主角在拆炸弹时,背后有个真的特警要杀他,结果尼尔的逆向子弹解了围。

主角先看到了阶梯上的子弹洞,然后子弹逆向打中了特警。这个好理解,对不?

但是在逻辑上,阶梯上的子弹洞,和特警身上的子弹洞,有何本质不同?为何阶梯上子弹洞可以先有,特警身上的子弹洞却后有?

同样的逻辑,可以再放到公路大战上(后面的凯特中弹或许可以用“玻璃墙蓝色房间那一半是逆向玻璃”搪塞过去)。我们看到宝马车的后视镜上先有裂缝(果),然后萨托的奥迪撞上了(因),裂缝消失了,这个非常好理解,对不?先忘掉我第一篇提出的悖论吧!接下来是另一个悖论:

如果萨托的奥迪在撞碎宝马车后视镜玻璃的同时撞死了一个正常的路人,那在这个路人眼中,自己是何时死的?被撞死的路人,和宝马车上的裂缝,有何不同?

所以,还是这个结论,这个“时间逆转”的设定,在镜头之外,是不自恰的。

不要说自己“懂”,诺兰都不懂!

 6 ) 一图看懂《信条》剧情!

都说《信条》特别烧脑,害怕看过之后脑力透支???不用怕!!!有二刷过《信条》的培根悖论来帮您~

准备好 了吗~~?

来吧,听说首映看完后的各位已经是这样了、、?别慌,培根悖论为大家梳理的,一图看懂《信条》剧情!

红蓝两条线,记得“翻来覆去”的看~ ~

简直是映后讨论、回忆剧情、挖掘细节之必备良品图片,尺寸超大,建议各位下载后放大慢慢看!

 7 ) 全上帝视角看懂《信条》:尼尔才是男主最伟大的钳形攻势

完整时间线+核心理论问题解析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公号ID:ttyingtan

作者:女神的秋裤

转载请注明出处


希望这是全网,最简单易懂,也是最深刻的《信条》解读。

如果你真的看懂了《信条》,你会像结尾的男主一样,望着尼尔远去的背影,止不住流下悲痛的泪水。

看清尼尔的一生,你就会知道,这个故事是多么伤感。 开头歌剧院事件的那一天,有至少来自6个时间线的尼尔在行动。 单在那一天,尼尔救了男主3次,一次是在歌剧院,一次是在斯塔克12山顶,还有一次是赴死…… 男主和尼尔其实诀别了2次…… 而每次,他们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感受。

点击放大,按①②③顺序来看(后文有详细解释)

要看懂《信条》,没必要去死扣熵增熵减。 你只需要站在全上帝视角,看清所有的故事时间线。 今天探长就带你开启全上帝视角,去读懂这个伟大又伤感的故事。

《信条》完整时间线+核心理论问题解析

(以下内容有剧透)

→以下时间线均是从左(过去)至右(未来)→ 基本的剧情这里就不梳理了,我们先上硬货。 首先,要想理解时空类影片,必须将故事分为事件歌剧院事件(男主第一个任务,基辅歌剧院爆炸)

越南游艇事件(女主Kat和反派萨托游艇吵架)

斯塔克12事件(最后大战和爆炸)

奥斯陆事件(飞机撞自由港+男主打自己)

高速路事件(男主高速路拿到装置后被带到港口+Kat中枪)

正向时间前进方向上。 影片的时间线以歌剧院事件为开始,以高速路事件为结束,其中歌剧院+越南游艇+斯塔克12三个事件在同一天发生。 男主进入逆转门之后,影片后半程逆向发展,即逆演了一遍。

确切的时间是,越南、歌剧院、斯塔克(25:18台词),三个事件都发生在14号(1:54:05台词),奥斯陆事件发生在28号到30号的月底的几天里,高速路事件则发生在下月7号(1:27:48台词,和奥斯陆事件相隔7天)。

这里抛出第一个核心问题。 如果你能答上来,《信条》基本看懂了一半——

>>>>萨托是在什么时候拿到装置的?

如果你还觉得是反派从银车里拿,就是没转过来弯:

影片正放:逆男主和逆萨托逆行←装置从银车飞回宝马车←逆萨托撞翻银车

影片倒放:银车复原→男主扔空箱,同时把装置扔银车→三车并行→银车回港口

银车爆炸时,装置在宝马车里,再往前推,就回到了乌克兰车里。

高速路事件是影片中第一个“钳形攻势”,也是观众第一次被绕晕的地方。 影片中并没有呈现萨托拿到装置的镜头。 因为在正向时间上,这件事必定发生在男主进入逆转门之后,即影片所呈现的时间线之后。

男主第一次进入逆转门,是影片正向时间线的终点

影片中正向呈现的是(时间线从左至右): 男主抢装置→高速路被威胁→扔箱子→被带到港口审问→Kat中枪→男主进入逆转门逆行。 接着就是逆向的呈现(时间线从左至右,影片从右到左呈现): 银车被炸←装置从银车回到宝马车里←逆男主开银车追逆萨托←Kat中枪←男主进逆转门。 高速路事件详细时间线:

按照时间线①②③④来看

注意,萨托的钳形攻势,从男主上高速抢装置时开始,到男主进入逆转门结束。 所以你会看到,男主刚上宝马车准备抢装置的时候,车后视镜就已经碎了。 正向看来,在装置从乌克兰政府车里,到了男主宝马车里,最后到银色车里。

而最后,逆男主将银车逆行开回了港口,然后退回逆转门内消失。 此时,逆萨托知道了装置在车里,他只需要转为正向,等待高速路事件结束,再跟着银色车来到港口,等逆男主退回逆转门内,再拿走车里的装置即可。

正向看,银车会复原,带着装置回到港口

这一段倒放,银车被男主停在港口

在全上帝视角下,你看到的会是: 萨托挟持Kat到港口,逆转门里突然冒出两个萨托,一个正萨托+一个逆萨托。 萨托会躲起来监听,正萨托会等待事件结束。 逆萨托会压着Kat上高速→倒退着炸掉银车→接空箱子→检查宝马车→带Kat到港口→审男主→枪击Kat→进入逆转门消失。

全上帝正向视角

上面的核心问题理解了,那么就迎来第二核心问题:

>>>>逆萨托枪击Kat退行到逆转门之后去了哪里?

他消失了。

确切地说是回到了过去,而在未来的时间线上看不到这个萨托。 这牵涉的到的,是《信条》的核心时间前进法则。 在说这个法则之前,要先知道一个概念——逆行自杀。 进入逆转机逆转后,只能向过去逆行生活。 那么第一个发明逆转机的人,他逆转之后向过去逆行,无法找到逆转机,只能逆行等死。 而且是死在过去。

当然发明逆转机的人不会这么沙雕。 他一定会在第一台逆转机诞生后的第二天再进去,这样他就可以逆行到逆转机诞生的第一天,用它逆转为正向。 这时候问题出现了。 全上帝视角下,他刚研发出逆转机的那一刻,会发现突然从里面蹦出两个自己,一正一逆。 等到第二天,他决定进逆转机的时候,他会和一个逆行的自己同时消失在逆转机里。 而第一天从逆转机里蹦出来的那个他,会接替他成为世界里唯一的自己,继续正常生活。

这也就是《信条》的核心时间前进法则——单向迂回式前进。 简单的线性表示就是下图。 一个人向右行进,通过逆转门逆行,然后再在过去通过逆转门转为正向,接着再正向前进。 对于这个人来说,他等于来回兜了个圈子之后,再继续在时间轴上行进。

对应片中进行钳形攻势的①萨托。 全上帝视角下,他会先看到萨托②和萨托③从逆转门蹦出。 正如在奥斯陆,男主看到两个自己同时从逆转门蹦出。 然后,萨托①会在未来进入逆转门成为萨托②。 在全上帝视角下,①和②会在此刻同时进入逆转门消失。

0.5倍速播放,可以看到另一侧出现第三个男主

在左右两个逆转门的时间线之间,会同时有3个萨托,直到①②都进入逆转门消失。 此时的萨托③才重新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萨托,可以继续正常生活。 对于全上帝视角的旁观者来说,我们会看到一个完成了迂回的“老”萨托,和一条逆时间生活的萨托,正如男主和逆向自己打了一架。 但对于当事者,他的行进方向一直是朝向前方。 萨托①必须逆转成萨托②,才能转正向成为萨托③。

同样,全上帝视角下。 男主、中枪后的Kat和尼尔,在通过逆转门后都会消失。

如果影片继续呈现之后的时间线,我们将会看到完成了逆转又转正的萨托③,来到港口拿走银车里的装置。 然后合成算法,再逆转逆行到越南和妻子Kat吵架的时候,再转为正向。 他最后死在越南游艇事件那天,也死在了自己的过去。 而那天原本的萨托,会经历和他一样的迂回,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最后走到同样的终点。 萨托完整故事线:

按照时间线①②③④来看

理解了单向迂回式前进的法则。 你自己也就可以解答第三个问题: >>>>Kat什么时候和儿子见面不会遇到多个自己?

答案是:等到,中枪的Kat和男主、尼尔进入逆转门之后。 在这个时间点之后,她就是世界上唯一的Kat,可以和儿子见面,过上正常的生活。 Kat完整故事线: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使用逆转机的人,时间线都是迂回的。 每两个迂回点之间,都会有一正一逆两个人。 但最后,只会留下一个前进的箭头。

显然,你也可以玩很大—— 来回逆转出成千上万个自己,然后攻占岛国和美利坚。 或者,自己和自己干更加丧心病狂的事情…… 正如台词所说:“它会开启正确之门,也会打开一些错误之门”。

但你需要知道的是,这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每次逆转都要消耗2倍的时间和生命。 逆转期间,对于当事者,时间仍是流逝的,他不会逐渐失去记忆细胞,不会变得年轻。 而是继续变老。

最简单的例子: 男主为救Kat逆转到7天前的奥斯陆,再转为正向。 他需要逆向硬熬7天,要回到正常时间线,他要再硬熬7天,才能回到自己消失的时刻,成为世界里唯一的自己。 这一来一回,他比正常人多生活了两个7天。

7天前的男主、第7天的男主、7天后的男主

这也是为什么反派萨托不能通过逆转治疗癌症。 因为癌细胞不会减少,而是在逆转的过程中,继续恶化。

这就是“信条”的代价。 “要小心使用它”。 而当你知道了“信条”的代价后,这场战役有多么伟大。

>>>>最后一战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明白了前面的讲解,你也就可以看明白最后的“斯塔克12钳形大战”的完整时间线。 斯塔克12钳形大战完整时间线:

全上帝视角下。 开战前,红队会看到从大型逆转机同时出现正蓝队+逆蓝队 从逆转机出来的正蓝队,已经逆向成功撤退回来,他们会等待大战结束,成为唯一的蓝队后再和红队汇合。

信条内部的电梯式逆转机

红队会向斯塔克12发起进攻。 他们看到逆蓝队撤退成功,但他们还是要和逆蓝队配合进攻。 装置被男主取出,战斗胜利,男主和尼尔分别。 几十分钟后,之前一直等待的蓝队会进入逆转机,逆行到大战开始,和红队共同作战。

这其中,有一个人没有回来——尼尔。 他需要在战斗结束后,独自逆转。 尼尔最后的逆转:

在全上帝正向视角下: 男主被困地下→男主看到死亡的逆尼尔→逆反派准备开枪→逆尼尔复活挡子弹开锁→逆尼尔逆向撤回回逆转机→男主打死逆反派→拿到算法→和尼尔分别→尼尔随后独自进入逆转机。

那一场战役的同一时刻,尼尔救了男主2次。 逆向的尼尔先是为男主挡下子弹,然后正向的尼尔冒险开车到山顶拉出男主。 男主最后通过背包上的红色挂件,才知道,开头歌剧院救他的那个人,也是尼尔。

而在片尾,尼尔独自去逆转,是一命抵一命,是去赴死。 片尾的告别,是永别。 看懂《信条》的人,会在此刻感到一丝悲凉。 而下一个问题的答案,会让人更加悲伤。

>>>>尼尔为什么说这是一段美好友谊的结束? 尼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信条。 歌剧院事件当天,至少有6条时间线的尼尔存在,尼尔救了男主3次。 第一次是在歌剧院,第二次是挡下子弹,第三次是将男主从山口救出。 尼尔完整时间线:

最后的大战,对于尼尔,“是一段美好友谊的结束”。 对于男主,“这只是个开始”。 斯塔克12大战结束后,男主才从一个小白彻底明白了逆行的思维,用全新的思维重新审视整个世界。 他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战略家,更成为一个坚定领导者。

不久之后,男主成立了信条组织。 他还认识了非常年轻的尼尔,教会尼尔一切,并成为最好的搭档和朋友。 男主也终于明白,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数年后未来的自己所发起的钳形攻势。 于是他开始领导信条,发起了史上最宏大的钳形攻势。

他派遣成员逆行数年,回到过去不同的时刻,再转为正向执行任务。 这也是影片隐藏的时间线,解释了为什么“信条成立在未来”,而早在信条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无数信条组织的成员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 男主完整时间线(TENET组织隐藏时间线):

最终,男主要发起一个最伟大的钳形攻势:派一个人引导自己成为信条的奠基人。 执行这个任务的人,自然就是他最信任的尼尔。 尼尔要为此逆行数年,一直逆行到歌剧院那天,救下男主,然后转为正向,到孟买和男主“首次”见面。

这也是为什么,在孟买的尼尔就对男主了如指掌。 第一次执行任务两人几乎没有语言交流,默契自如。

因为在未来,尼尔和男主一起出生入死,相识多年。 你才会明白尼尔口中“我见过太多了”的意义。

尼尔更是男主“过了命的”兄弟。 而男主和尼尔诀别了2次。 斯塔克12事件当天,懵懂的男主第一次看着尼尔为自己赴死。 未来他派遣尼尔逆转的那一天,他再一次知道,他是在送尼尔回去为自己赴死。

未来的那一天,男主眼中也泛着泪水,但尼尔可能并不知道那泪水是为谁而流。 回到斯塔克12那天,尼尔才明白多年之前,男主为什么会哭。 此时看着满眼通红的男主,尼尔笑着说出那句话: 对我来说,这是段美好友谊的结束。 听懂的人,早已心碎。

然而最让人心碎的,是这世界上不会留下他们拯救世界的痕迹,更不会留下尼尔牺牲的故事。 因为在正向时间线上,逆行完成的一切都将被时间抹平,不留痕迹。 正如同男主第一次和逆向的自己互相攻击,子弹回到枪里,玻璃上的弹孔完美消失。

正向视角

这也是男主为什么在结尾说出那句话: 我们拯救了几乎要毁灭的世界,但世人将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 在时间的长河里逆行的信条,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看到这里,你才会明白男主,以及信条组织的伟大: 心思缜密的男主,会在未来发起无数复杂而宏大的钳形计划。 会有无数的信条成员,甘愿逆行数年,付出生命和青春,前赴后继来执行这些复杂宏大的钳形计划。

影片呈现的,只是信条组织钳形攻势的冰山一角。 而尼尔,则是男主最伟大最悲壮的钳形计划。

补充——热门问题解答

1.为什么在审问时,逆萨托刚刚把Kat推出房间,下一个镜头还有一个中枪的Kat在房间里?

还是那句话:不要按着电影演的逆向看。

而要,正向看,这段时间Kat都是正向的。

从被家暴→被押上高速→被当人质审问→中枪→逆萨托正萨托同时进入逆转门消失→被救。

这才是正向完整的时间线,影片接着呈现的,正萨托进门,逆萨托审问,开枪,押Kat出房间,是逆演了一遍过去而已。

当下的Kat,中了枪,刚被TENET救下。

然后也被带入逆转门,逆行回过去养伤。

全上帝视角

2.为什么Kat的枪伤逆行可以痊愈?反派却不可以逆行治疗自己的癌症?以及逆行的人为什么也会衰老而不是变年轻?

首先你要分清“倒放”“逆行”的区别。

通俗了说,就是你看毛片倒着播放,和一个人逆行去和正向的女优啪啪啪的区别。

如果人“逆行”会变年轻,那么他新长出的脑细胞,记忆细胞就会消退,逆行时,记忆会消失,年龄会变小。

这就成了“倒放”,而不是“逆行”,没什么意义。

正放倒放

然后,要知道“相对”的概念。

正向的人,时间是向前流逝的,他是衰老的,熵是增的。

但其实。

逆转的人,对于他自己来说,时间也是向前(他的前方)流逝的,他依旧是衰老的,熵其实也是增的。

他们只是衰老和熵增的方向跟我们对调了而已。

所以正向的人,看逆转的人,会觉得逆转的人的时间是回退的,熵是减的。

影片倒放,对逆转子弹来说,成为正向,被射出,熵增

这样你就知道,萨托带着癌症逆转,他的时间仍是流逝的,熵仍是增的,他仍是衰老的,癌症依旧是恶化的。

但对于Kat。

Kat人是正向的,中的是逆向子弹的枪伤,是逆伤。

Kat逆行之后,人是逆向的,和逆伤是同一个方向,逆逆得正,逆伤就成了普通的枪伤,随着时间流逝,会慢慢痊愈。

3.最后尼尔逆行回去是开门还是锁门?

——是把正男主锁门外。

转不过来弯的话,直接看影片倒放的动图吧。

片尾影片倒放,就是尼尔的逆行了。

逆向视角(从右往左看):挡子弹,倒下,死亡←等正男主退出到门外侧(隧道一侧),锁上门←进入门内,让门持续打开←逆尼尔从隧道进入(此时门是开着的状态,正男主在门内和反派打架)

影片倒放

影片倒放

4.男主是怎么通过一部手机去救女主的?

这让男主有时间发起钳形攻势。

这也是男主,在经历了高速路事件之后,迅速掌握奥义,所发起的第一个钳形攻势。

“钳形攻势”不等于胜利,“钳形攻势”只会让发起人相对于没有使用“钳形攻势”的人更有“信息优势”。

A点是女主留信息时间点,C点是女主晚于A点的生命状态(生or死)。

女主在A点留信息,让男主可以在C点,即女主的状态决定之前就发起有效的钳形攻击。

所以男主的行动,比刺杀女主的敌人更有优势,可以给予女主最强大的保护。

如果没有手机,Kat没有留任何信息。

那么未来男主得到的信息,只会是Kat最终的状态,这样无论他是否逆行,C都是Kat的最终状态。

这就是男主给女主手机的意义,女主打开手机留信息的那一刻,就自动进入了男主钳形攻势的保护圈中。

……可以持续提问……

文/女神的秋裤


更多精彩解析:

【咒】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10件事

【瞬息全宇宙】深度解析——从虚无主义到存在主义

【灵媒】深度解析——两个家族命运的碰撞

微信群“电影情报局”持续呼唤你,最新电影资讯、资源、猜图游戏,畅撩电影和人森,组团看电影,一起来。

继总局、阿斯加德分局、霍格沃兹分局、妈惹法克局、哥谭市分局,阿尔法宇宙分局之后,京海市分局成立了!

速速扫码入群,群二维码持续更新(2023年5月10日前有效)!

请扫码入群,人数过多无法扫码入群的话,请加秋裤微信moviekit拉你入群。

务必记住进群暗号:“我们为什么跌倒?”

你可以错过爱你的人,但不要错过和你一样爱电影的人。

 短评

非常诺兰,非常符合粉丝口味。在一个复杂逻辑下讲述的逆熵故事,而且诺兰仍然拒绝解释,观影门槛比以往更高 ,甚至于它根本不烧脑,而是颜面暴击直接把你锤懵。在表故事的单纯和里故事的晦涩之间,诺兰找到了足够的空间来放那些奇观化的动作戏,顺便嘲讽观众“看不懂就睡一觉”,挺欢乐的。(配乐加分(德比茨基的头身比真的吓人

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完电影出来下楼差点走了上行的电梯🙃

12分钟前
  • mirai
  • 还行

不是一遍能看懂的一部诺兰,但也是在视觉呈现、叙事结构上再赋新意、再造巅峰的一部。从来只有单讲时间逆转和时空穿越的,却从来没有在一个画面里把正向和逆向时间同时呈现的。它如《盗梦空间》的那个折叠城市,首尾完美张合,开头即结局。最后一场大战,将为IMAX观影带来前所未有、目瞪口呆的银幕体验。两男主的相遇,勘为一道恍如隔世的弧光,泪目。看完《信条》你会产生一个这样的念头:诺兰所有的作品,将以《信条》为中心,形成过去和未来的完美交互。它是一个圆点和轴心,也是导演对自己创作理念的终极倒放和正反打。(就不用担心评论剧透了,想剧透可能都无从下手…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诺兰:“有关。”记者:“请问这部电影和时间穿越有关吗?”

19分钟前
  • 一只拖鞋
  • 力荐

大!脑!在!燃!烧!时间的顺流和逆流都不稀奇,但把顺流逆流放在一起组成时间的咬合状态并利用之——这就是诺兰牛X的地方了。太多隐藏在细节中的魔鬼,就像一场信息量的核爆,想说剧本写得这么繁复究竟有没有必要?(我看电影不是为了爆炒脑花啊魂淡)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像《盗梦空间》用多重梦境重构侠盗片,信条》则以时间逆转的方式赋予特工片新的可能。其实回头看,剧情并不特别复杂,包括矛盾构成也很常见。但引入时空逆转概念之后,结构上的花样就更多了,会有意误导观众,就有意思了。此外,本片是典型的高密度叙事,信息量极大,剪辑又很跳,这种强叙事密度,让观众一开始完全没时间去思考和理清思路,所以才会觉得难懂。而最后,影片又一次注入情感元素,煽情一把,也是很诺兰了。另外,帕丁森、华盛顿、德比齐的表演,也为本片增色不少。喜欢这种实拍的硬,是特效无法带来的体验。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诺兰在新片中又玩了一次“魔术三步骤”,把视觉奇观和超高速的叙事节奏作为障眼法,掩藏住了那些本该显而易见的伏笔,到了后半程才逐一揭晓。看完电影才发现片名的精妙之处,整个叙事结构也是TENET式的,这个太妙了。整体类似于《盗梦空间》,用007、碟中谍式的间谍动作类型元素为“量子逆转”的科幻概念做框架,至今仍然高度保密的全片高潮戏我是张着嘴看完的。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看不起在公园里倒着走的大爷大妈了,原来人家都是从未来回来的权贵。

3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别去试图理解它,去感受它。”真的被诺兰逼疯了,感觉智商完全下线。和他之前任何一部电影体验都不一样,不是简单玩技术或结构,你必须完全进入到逆世界的设定里,看他把扭转时空和悖论的东西在缜密逻辑和高速爆炸的信息组合后进一步复杂化。第一遍基本只能看看视觉奇观和故事脉络,待多刷后再尝试理清逻辑吧。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罗素兄弟:不能让别人看真剧本防剧透。诺兰:人手一本啊!大甩卖啊!看懂算我输啊!

44分钟前
  • 尔尔马
  • 力荐

诺兰的电影作者化风格非常强,他就像是时间的管理者,这部新片依旧非常的烧脑,观影过程中看似好懂,但当五方最后那句台词一出来,故事立刻变得烧脑起来。【信条】就像一集豪华美剧的首播集,挖了一个巨大的坑,在时间里穿梭的故事线让人想到Netflix第一神剧《暗黑》,有着一样的时空悖论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线,烧脑也是源自这其中的时间线和人物身份。一部电影演完了,结果你发现这才是信条宇宙的起点。诺兰套用了007电影的模式,演员嘴里科普着科学原理,还带着诺兰标志性的英式幽默,这些台词就是解释一下关键场景所需的叙事逻辑,对观众来说就是不明觉厉的观感,而类型套路也没有时间让主角思考,叙事只是快节奏的一路往前推,能不能消化就是电影结束之后的事情了。诺兰的电影,好玩的就是解读它如何烧脑,又到了广大网友秀学识和智商优越感的时间!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别人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辣鸡编剧辣鸡导演全是漏洞。”看诺兰的科幻片发现逻辑不通的我:“不行不行我脑子都烧坏了等等我得再看一遍。”

48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概念和结构压倒一切,诺兰这回是真的一根筋走到底了,用简单的核心设定编织出复杂精细的故事。遵循了谍战类型片的种种俗套,但动作戏和高潮场面却拍得没劲(尽管将倒放这个古老技术用到了极致),人物情感和性格转变在高速剪辑和繁复规则压迫之下自然也就荡然无存。唯有帕丁森的角色立住了,自知宿命却坚持逆行,很容易想到[终结者]和[降临]。时间悖论因果循环的核心也同质于[星际穿越]。对于评分,我比较纠结。一方面,谈到所谓“烧脑”,即需多刷才能完全“看懂”的电影,我更倾向于奥特曼[高斯福庄园](以写实而意味深长的人物关系、前史、对话与隐晦暗语为重心)和林奇[穆赫兰道](以梦境逻辑与真实可感的情绪氛围为核心)这两种类型,纯粹理工解谜性质的[信条]并不合我胃口,但在一个方面如此极端且尚有新意的电影,值得四星鼓励。(8.0/10)

5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对尼尔来说他已经认识男主角很久了,但对男主角来说他才刚认识尼尔。对尼尔来说他们的友情已经走到了终点,但对男主角来说这是他们的友情的起点。尼尔在基辅歌剧院救了男主角一次,在自由港阻止他杀了另一个自己,最后又将他拉出了基地。不仅如此,等会儿他还要再次进入旋转门。这一次他进入旋转门的时候,看不到窗户另一边的自己走进旋转门,因为他这次必死无疑。但他还是进入了旋转门,帮男主角撬开了基地的门,并且为男主角挡了一枪,然后壮烈牺牲。尼尔来自未来,这也意味着现在尼尔还是一个小孩子,很可能就是凯瑟琳的儿子。他要先长大成人,长大后被男主角招募,进入旋转门,然后回到基辅歌剧院爆炸那天见到男主角。他独自在逆时间中生活几十年,然而才陪伴男主角短短几十天的时间就要为他挡子弹而牺牲。而且结局早已注定,不能改变。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荒谬之下你我在最美的时候相遇。正反双打拍的很妙,但毕竟是悖论,逻辑上无法自恰于是从头到尾都在突突突,文戏寡淡,女主那么多戏份比不过帕丁森的一个回眸。可能是今年院线商业片之光了。*乱世拜信条* A:最好的时光遇见你 你见遇光时的好最:B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我虽然没看懂但我绝对不能打三星

1小时前
  • ㅁㅁ
  • 推荐

。己自了估高也,众观了估高兰诺

1小时前
  • Evarnold
  • 还行

诺兰的信条,就像李安的双子杀手,亲手拍出自己导演最不好看的电影。一个纯粹用台词堆砌起来的故事,如果消音,观众能够得到的信息量几乎为零。这点在盗梦空间当年上映之后就一直被业界批评,看来诺兰是听都不想听,还把缺点放更大了。所谓的七国取景,全是些家门口就能找到的地方;所谓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看起来也像普通间谍事件般小打小闹。因为保密演员无法阅读完整剧本,以致许多人表演时只是单纯念台词,自己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意思。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诺兰的片子有个最大好处是配乐足够恢弘磅礴,只要音量开得足够大,我就可以听不到周围的那几条观众评论音轨~

1小时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你要真让我说最直观的感受:帕丁森他妈的帅疯了。最后一幕我竟然看出了一种《大话西游》结尾的感觉,《一生所爱》放这儿毫不违和

1小时前
  • 000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