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偶像

记录片英国2017

主演:柊木梨绪,小田柚叶,坂井正义

导演:三宅响子

 剧照

东京偶像 剧照 NO.1东京偶像 剧照 NO.2东京偶像 剧照 NO.3东京偶像 剧照 NO.4东京偶像 剧照 NO.5东京偶像 剧照 NO.6东京偶像 剧照 NO.13东京偶像 剧照 NO.14东京偶像 剧照 NO.15东京偶像 剧照 NO.16东京偶像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4-11 16:04

详细剧情

  以女子团体及流行音乐为主要载体的“偶像文化”现下正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偶像》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探讨偶像文化潮流对于社会的冲击。 影片通过一位真正的“东京偶像”来展现她的成名之路。她的“哥哥们”是一群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以追随少女偶像为毕生事业的中年男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偶像文化,伴随着偶像文化的膨胀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本片导演三宅响子透过少女偶像带有挑逗意味的装扮,来揭示性别力量在日本流行音乐工业制度中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东京偶像》:超越情色的新时代宗教?

我们深爱着偶像,连吃饭和恋爱都索然无味;我们追求着ta们,就像教徒追随着上帝的步伐。

“谁制造神像,铸造无益的偶像?”
——【赛44:10】
 
前两天去上影看了一部纪录片,《东京偶像》,非常有意思。

这个时代有一个趋势愈加明显: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失去“主流”的时代。在十年前还是“小众”、“非主流”的许多文化现象,到今天,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

这些悄无声息的改变正有力地发生在我们周围:李宇春在晚会上演唱二次元神曲“普通disco”,麦当劳请虚拟角色“周泽楷”当代言人,还出现了《我爱二次元》这样的节目……
 
这些“小众”文化中,日本偶像工业存在极其引人注目。其诞生的背景,成熟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力,都足以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东京偶像》剧照

《东京偶像》正是以此为题材,记录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偶像RIO(木莉绪)的成长与生活,折射出日本御宅文化的一角。
  
御宅文化

从现象上来说,影片所描述的偶像群体是这样一群少女——从初中高中起就基本放弃学业,参与表演与比赛,经营后援,并以成为偶像为最终目标的女孩。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一些偶像工业背后令人咋舌的现象——宅男群体、握手会、投票、选举、偶像人设等等。
 
片中,RIO的一位粉丝说,自己投入了十几万,所有的积蓄都没有了,本来可以买一栋房子,但是钱全部用来追星了。

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时间上,他一年追着看了RIO接近600场演出,作为核心粉丝,在RIO参加比赛前需要组织商量竞争策略, 演唱会前组织练习打call(这也是一个偶像应援中独特的文化,因为偶像努力地在台上表演,粉丝也要给予相应的回应也就是打call;甚至打call本身就成为了表演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偶像外出表演时也会跟随应援。

当被问到,他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被用在追星上,为什么不去认识一下现实里的女性,谈一谈恋爱,结婚生子?

他也很坦诚地说:“我这样的中年人,没有什么积蓄,工作也一般,找不到女性愿意嫁我的。而且就算谈了恋爱,在我心里她也不是第一位的(言外之意:RIO才是第一位的),这样很对不起人家。”
 
相应的,作为对粉丝的回报(或者说,为了满足粉丝的期许),偶像不能够结婚,不能恋爱,必须始终保持“纯洁”。

akb有明确的恋爱禁止条例,也正因如此,宅男们才得以保持对偶像的忠诚度——因为偶像不会被别人夺走,那么自己就可以安心地投入对偶像的爱了。
 
如果能理解这一偶像文化,大概就知道为何前两周akb48总选上须藤凛凛花宣布自己要结婚,引起了那么大的震动,被称为“akb48”的巨大丑闻。作为偶像模范的akb48的另一成员指原莉乃则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表达过如下想法:
 


一掷千金

这一偶像文化的魅力就在于给粉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这并不是说她们就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正相反,这一偶像工业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可接近的”。

这些偶像的女性形象是日本文化中所喜欢的“没有力量”、“需要呵护”的女性,而且她们永远不会“背叛”粉丝。

粉丝们可以通过购买握手券与偶像们握手、交谈,可以近距离看偶像的剧场,可以与偶像合影。“养成”也是偶像文化中的特点,粉丝们的乐趣与满足就来自于见证偶像从不完美一步一步努力走向完美。
 
城市生活压力、社会上逐渐变得强势的女性、信仰的缺失、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加上偶像工业本身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偶像”吸引,并心甘情愿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金钱。
 
举例来说,2016年akb48的第八届总选举,指原莉乃凭借243011票获得冠军,渡边麻友以175613票获得第二名。投票的方式是购买akb官方出的cd,每张cd中有一张投票券,可以投给自己支持的偶像。


△AKB48 CD封面

一张cd大约103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第一名与第二名的选票,考虑到其团员总数超过300人,背后创造的经济价值是难以想象的。
 
 
情色还是宗教

对于经管人士来说,偶像工业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对于传统“主流”人群来说,这样的偶像就是一群“虚荣”、“拜金”、贩卖青春的女性。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社会中这群沉迷偶像、无心与“真实女性”接触的宅男带来生育率的下降是他们所担忧的。

对于女权立场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社会对女性柔弱、纯洁形象的要求是一种压迫。
 
不得不承认,这一行业从新兴开始就带着情色的意味,譬如握手本身就是一种挑逗与暗示,其mv与照片海报也常是泳装、内衣拍摄。akb48的综艺里还有一种奶油大炮,谁答错问题就“颜射”谁,这种程度已经可以说是非常明确带有“性”的成分了。
 

△“奶油大炮”游戏现场

但,对于粉丝而言,他们的爱并不出于占有,“不能占有”反而带给他们安心,这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色——它更类似于宗教。
 
可以这么说,偶像工业正在制造新时代的宗教。
 
教派是有的——不同的team,不同的couple,不同的推。

教会阶层是有的——粉丝内部有层级,更核心的粉丝和偶像近距离沟通解除,并且管理粉丝团队为偶像应援。

教义是有的——偶像们的生活几乎被360度无死角地直播给粉丝们看,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粉丝们的“梗”与“萌点”。

甚至还有“赎罪券”——信徒们购买握手券与投票券充值信仰。

……

影片的后半部分,当我看到只有10岁的小小少女也在台上穿着猫咪女仆装卖力表演,向着自己成为偶像的道路努力,的确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实际上,即便是如此之火的女团akb48,成员工资也低得可怜;就算是总选举的第一名,也比不过二流明星的收入。

但仍然有前赴后继的女性,希望成为这庞大而畸形的工业中的一员。

从表象上来说,这些女性是情色的载体,被物化的女性;但谁又能说,那些在台下流汗呐喊,为偶像倾注一切的粉丝是操纵者?
 
赢家也许只有这背后静谧流动的资本,并且时刻创造着不同形式的宗教。

它可以为宅男量身打造情色的宗教,也可以为渴望获得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则打造自强的宗教。


△《东京偶像》海报

被捧上神坛的人和捧人上神坛的人,都不是神。
 
“看哪,他们和他们的工作,都是虚空,且是虚无。他们所铸的偶像都是风,都是虚的。”

——【赛41:29】

*注:【赛】为《以赛亚书》,圣经第23 卷。
       【推】来自日文,可以理解为支持。

(文/ 河狸,做不了战斗的海狸,也是一条油光水亮的河狸。)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2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17年6月17日,借着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机缘,有幸观看了这部曾在2017年1月20日在圣丹斯电影节上映的电影《东京偶像》。

作为资深电影迷,电影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东京偶像》的电影名和海报都很吸引我,但为了保持观看时的那份惊喜感,在观看之前,我并没有做任何预习。

日本动漫电影的魅力是世界上任何其他类型电影无法取代的。《东京偶像》这令人浮想联翩的电影名,和动漫化的电影海报令我误以为这会是一部少女心满溢的励志动漫电影。然而,并不是。

《东京偶像》是日本女导演Kyoko Miyake操刀,加拿大、英国、日本三国联合制作的一部关于日本少女唱歌跳舞梦想成为偶像的纪录片。

影片中不断强调现在是一个数字化信息时代,网络与通讯的发达促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发展模式——女团偶像,实际上就是由少女组成的网红个体或团队。

透过镜头,看着那些年龄在10岁至19岁之间又歌又舞的少女们,这本该是读书的年龄段,她们却满脑子想的是努力唱歌跳舞、维系粉丝,然后希望能被娱乐公司看中正式出道,她们认为这是工作,并且是她们应该努力去做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令她们在这样的年龄段就有了对未来工作如此清晰的认识和目标。

残酷又现实的真相是:虚荣心和金钱。

唱歌跳舞是很棒的才华,如果有人认同和欣赏则会带来继续下去的更多动力,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欣赏则可以满足无限的虚荣心。

伴随着虚荣心得到满足,金钱也不会缺席,这种名利双收的事情才是少女们努力拼搏的动力源泉。

不可否认,除了虚荣心和金钱,少女们也会有其他的动力所在,就是那些可以大大方方说得出口的动力和目标,但虚荣心和金钱是不言而喻的公共知识,当走上这一条路时,大家都心照不宣这点,不需要拿出来过多的讨论。

彼时援交少女盛行,主因也是虚荣心和金钱,和年龄大的人交流确实会收获很多,毕竟用时间累积的人生阅历是真实又宝贵的,与年龄大的成功人士做朋友对于小女孩来说是很有趣又很满足虚荣心的一件事,在经济没有独立的年龄可以通过自身的条件换取想要的金钱和虚荣心也是一种人生选择。

影片主要透过三个视角纪录了如今日本少女网红的奋斗历程,分别是:奋斗少女视角,咸鱼粉丝视角、客观视角。

梦想着走上偶像道路并以后以此为职业的奋斗少女会精心准备每次或大或小的演出,在舞台上又蹦又跳卖力演唱,积极开粉丝见面会,用与粉丝亲密互动以维系粉丝对自己的喜爱,回到家还要进行网络直播和粉丝继续互动,似乎全天除了演出就是直播,目标就是跻身国内著名女团,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偶像道路。

日本御宅文化深入人心,盛装打扮的少女们如同从漫画中走出来的,宅男们便成了奋斗少女们最大的粉丝后援团,咸鱼粉丝们会自行成立后援团,自发的为喜欢的少女网红搞人气拉赞助组织各种活动,少女演出时,他们会在台下疯狂呐喊尖叫,似乎比少女还卖力还投入其中。

为什么我直接给他们冠以咸鱼,因为三次元中,他们确实是咸鱼。影片中咸鱼粉丝们纷纷晒出与喜欢的奋斗少女或女团的合影,表示照片他们都无比珍藏,这些少女们是他们人生的希望,因为看到少女们在努力就好像弥补了多年来无所作为的自己,以至于有40多岁都未曾恋爱的人,因为他自认为自从喜欢了某网红少女就不再喜欢现实身边的人了,同时自发成为网红少女的后援团后,每天也要为喜欢的少女造势、积攒人气根本没时间考虑自身甚至家庭的事情……

在粉丝见面会,能与喜欢的网红少女握手私聊一分钟,或者合照都令咸鱼粉丝们开心不已,甚至是他们生活中最开心的事情了,被喜欢的网红少女问到姓名也会开心好一阵,镜头下每一个的他们追捧网红少女的细节都真实暴露他们碌碌无为的咸鱼人生,很多娱乐公司抓住粉丝这种乞求卑微的想法,不断组织女团成员开粉丝见面会,让咸鱼粉丝们近距离接触网红少女,自然也是多赢多收的局面。

如果人生的幸福感和优越感仅仅来自于追捧的网红或偶像,那会是多么失败的人生,不过咸鱼不会觉得失败。

客观镜头下充分解释了网红少女和咸鱼粉丝这两种不同方向的人生,虽然人生不止这两种,但神奇的网络时代将这两种对比鲜明、发展相反的人生轨迹进行了糅合。

虽然表面上,咸鱼粉丝们通过和喜欢的网红少女交流得到心里的满足,开心一时,同时也会以追随她们为生活动力,可迟早有一天咸鱼们会发现事实并不是他们所想,当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完全建立起来对网红少女的精神依赖开始坍塌后,他们并不会越来越好,只会越来越糟,把人生寄托于他人的人还能有什么希望呢,所以不是说他们因为网红少女不找女朋友,而是现实中也不会有有脑子的妹纸看上他们这种人,他们用对网红少女的追随掩盖着自身无能和失败的人生,不要以为他们在台下卖力为偶像叫喊,别人就看不出他们是LOSER。

追星也是一种填补内心空虚的方式,理智的追星很重要,要么远远爱着、支持着自己的偶像,要么努力成为一个可以和偶像并肩的人。

奋斗少女们为了梦想而努力的样子确实很振奋人心,但咸鱼们并不会因此开启自己的人生,所以不可避免的形成对比。

其他的同龄少女们还在学着难懂的数理化,读着文章学着外语;而奋斗少女们学着如何在舞台表演,如何维系粉丝,如何处理人际交往,如何应对那些对她们色眯眯的人……多年以后,当读书少女们毕业,开始步入社会开启职业人生,或许奋斗少女们已然身家百亿,但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虽然职业起点相差很大,但自身修养不同,幸好时间充足,20多岁的年纪是多么的美好,无论对读书少女还是网红少女,她们都有更多选择和自由走好接下来的人生。

愿每个奋斗中的少女的梦想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儿!

 3 ) 女团偶像和她们的爸爸粉们

AKB48总选举
AKB48候补成员

在日本,从国民天团48系列到大大小小的地下女团,金主爸爸很多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们。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钱花在偶像身上,是为了在平庸的生活里找回活力、青春和自由。

偶像也好,粉丝也好,一个用笑容抚慰身心,享受众星捧月的成就感,一个拼全力给予支持,沉浸在并肩作战的快感和养成偶像的乐趣,双方都明白自身的职责,心照不宣,彼此成全。

如今日本的“百团大战”,已经不再是团与团的PK,偶像与偶像的竞赛,更是粉丝与粉丝的较量。 一些铁粉,把偶像活动作为生活的重心,甚至不惜放弃工作和家庭,他们在其中被认同,被感谢,获得了现实生活里体会不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但在圈外人看来,却常常为人诟病,尤其是片中那些年仅10岁偶像团体的爸爸粉们,不禁让人怀疑“哇,这些人是不是恋童”……

这种看似娱乐至上的态度,我想大多只是疏解寂寞罢了。尽管没去过日本,但在日剧中却分明感受到日本的生存压力非常大,譬如垃圾没有分类好都会被邻居们集体孤立什么的…… 偶像和她们的粉丝尤其是这些爸爸粉,高度依赖着彼此。片中Rio的粉丝团长说,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会一直孤独下去……Rio也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些粉丝,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这种关系能够持续多久呢? 想到即便是“国民偶像”AKB48成员毕业后,也并非都能发展的很好,就能清醒认识到——偶像是吃青春饭。到了某个阶段,就该考虑转型,一味沉溺于偶像的光环恐怕最终只会失望。片中Rio也看到了这一点,坦言当偶像是为了练习,最终想当歌手。 历经几次波折,她也成功签约公司转型为歌手。粉丝团长声嘶力竭的喊到——从今以后,Rio不再是偶像,而是艺术家!

讲真,莫名有点感动。 说到底,与其波澜不惊地混吃等死,不如按自己想法无拘无束生活。人生没点追求,跟咸鱼有啥区别?!

Rio~

 4 ) 偶像文化时代,是被消费的我们!

偶像文化时代,是被消费的我们!

这几天,又一部日本的纪录片,让红颜秀影容易就联想到一则社会新闻,

2018年,日本一位35岁的男性公务员AKIHIKO,耗资17500美元与16岁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举行了婚礼,

此事一出,瞬间刷爆了国内外社交平台。

初音未来是2007年日本一家公司开发的音源库,

在衍生文化现象后,初音未来又被设计成一个葱色头发的少女形象。

软萌的外表,厉害的歌喉和卡哇伊的舞台表演,

立刻让初音未来的形象活跃在互联网,时装,汽车,生活用品各个领域,

更是被深宅作为女神,进行膜拜。

而日本这位男子因曾经被公司女前辈百般冷暴力,对现实世界的女性失去了信心,

在而立之年,即便男子的父母拒绝出席,

他依然通过网上虚拟婚姻登记机构和他一直憧憬的虚拟爱人举行了盛大的白色婚礼。

此新闻前后,被广大男性称呼为“老婆“的日本人气女演员新垣结衣也被“玩笑”!

新垣结衣被网友做了一个虚拟表情包图册,

画面里一脸阳光笑容的GAKKI酱手拿写着“死宅真恶心,我才不是你老婆“的白色纸板。

这样的虚拟和现实互相呼应,

也使得这部日本纪录片《东京偶像》的观看,变得颇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风采。

影片一开始,璀璨的星空,闪耀的荧光棒,

一群身穿统一应援T恤的男子站在台上一群精心打扮少女脚下,呐喊助威,眼神里充溢着满足和幸福。

这群被量产的少女偶像,是普通男性触手可及的梦。

随着网络空间的无限扩张,巨量图像化信息的侵蚀,人的私人空间被挤压成扁平,

现实生活中的缺失,都依托虚幻世界进行完善,

而越往后甚至出现宁愿沉迷在虚拟,也不愿投入到现实世界的身份置换。

粉丝群里边,受访的多是恋爱、失意的中老年男性,工作稳定,独身,人情冷淡,

在他们中,有的明白没有办法和偶像恋爱的,有的还有抱有这种泡沫般期望。

有人用情至深的读着由佳给他的信,说这是她写给我的,有人默念着:

平凡中少了刺激,结束枯燥的日常工作就奔赴少女偶像的舞台。

他们曾在许多事情失败,和女友分手,被父母瞧不起,在工作岗位上被同事排挤。

在偶像的舞台边,他们不会遇到现实世界的挑战和伤害,只有治愈

从现实成本来看,支持偶像的成本与养儿育女的成本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

而偶像只会带来快乐,家庭未必全是快乐,

需要持续金钱投入的短期快乐无异于饮鸩止渴,

但人情关系越来越淡薄的世代,并没有过多的选择,与其选择在真实情感世界鼻青脸肿,不如在偶像的笑容中度过。

把私人隐秘的情绪摊在阳光下,尽情释放,

这是一首属于现代人的凄婉悲歌:你喜欢我吗?不,我不喜欢你,你让我恶心!

没关系,只要你假装喜欢我就好了。

而对偶像来说,作为元老级宅男偶像的里绪,自认又胖又矮,不爱学习,毫无特长,

在进入少女偶像世界后,画着甜美的装,穿着繁复可爱的演出服装,

她一下子变成了无数人喜爱的甜美少女里绪。

里绪远在老家千叶的父亲开朗地说:

女儿从事的偶像工作和自己的按摩师工作相似,都是靠取悦人为生的!

通常来说,最适合从事演艺事业的人,需要不可多得的灵性,

“灵性“是对从事演艺事业人的最高评价,

“灵性“指的什么了,指的天然被喜欢的高贵,感悟力,同理心,纯真,美丽的集合,灵性是要天赋的。

但大多艺人都并不具备这种天赋,

那么她们又靠什么获得别人喜欢来维持这份事业了呢?

靠扮演,通过服装,姿态,语言,样貌,扮演虚拟的人物形象获得喜爱,得到报酬。

扮演是需要情绪的,需要日复一日的努力和精进,

要演到你自己都信,你就是虚拟对象本人,19岁的少女偶像桐木里绪说出:

粉丝就是我的孩子,少了他们,我一无所有!

这样成熟的话,并不让人诧异,这是网络时代每个人被迫快速长大的无奈事实。

原本没什么自信的里绪在演出事业中获得极大自信心,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优势:

有让人喜爱,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卸了妆,脱下演出服装,里绪脸上的婴儿肥还有一些,她眯着眼说:

最开始见识到这些成年男性粉丝的热情和疯狂的时候,我是有点被吓到了。

在里绪和宅男粉丝之间,有一座精心打造数十载,坚不可摧的商业桥梁。

虚拟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现实才行,于是粉丝握手会,偶像生日会应运而生,

只要花一点钱就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见面,也不会被讨厌,还会被元气满满地笑容所鼓励。

而这现实似《盗梦空间》里边更下一层的梦境,

偶像和粉丝都扮演着彼此认可的角色,虔诚的朝拜者和神圣的造梦者。

“他们说御宅是猪,这伤害了我。“

里绪在歌里唱到,中规中矩的批评已经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肆无忌惮的谩骂和疯狂追随的迷恋,

人们已分不清嘲讽和批评的区别,谁都明悉自己想要什么,擅长什么,有什么缺点,

对自己真实状态的无视和忽略,转而变成对别人的诋毁和伤害。

恶心,这是不去了解“御宅“的人们对他们的总结,

《东京偶像》的拍摄展现的少女偶像产业并不客观,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直面所谓的恶心,有的一边骂着别人真恶心,一边做着伤害人的勾当。

有的人一边被骂着恶心,一边陶冶在自己的精神领域,

和偶像谈恋爱是最安全的,没有人会抢走她,也没有人会伤害我,只要用钱就能维系的关系无疑是最简单的了。

影片末尾,十几岁的小女孩儿被培养成新一代的里绪,

涂上厚厚的睫毛膏,戴上五颜六色的珠链,又让人忍不住心沉了一下,

女孩的母亲说:我支持她的梦想!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关于娱乐圈潜规则,这部英剧说得很透!

好莱坞新作,演员炫目、叙事崩溃、类型混乱!

《行尸走肉》的Maggie,换了“新CP”!

《宠儿》有趣未必有意,天生的恶,比世间的恶更甚!

谁有权力,决定他人的生死繁衍!

 5 ) 我爱这平等的偶像世界

正在看...我觉得我会看好几遍,把里面的细节再仔细回味一下...

有些感慨,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记录下来,也许会断断续续写...

诚然,我也明白和认同其他豆友的观点,所谓AKB48这样的偶像团体,实际上也是资本造就的幻象。但是,不论如何,我也要说,即使有丑陋的一面,但是偶像世界也是残酷的现代社会抛弃掉那些能力或性格上有缺陷的人,但是依然有人在为他们留下了一些温暖,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

不要瞧不起这些中老年男人,似乎是社会的loser,沉迷于少女幻想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来说服自己在生活重压之下依然有存在的价值。所谓追求物质财富事业权利的后浪,难道你们追求的不是幻象么?

> 日本社会人文确实对女性不够平等,男性的性幻想有时候也非常幼稚。然而,这个社会的包容性比我们要强,至少在我们这里,成年男子已经无法作出幼稚放松的行为了,社会的鄙视会让心灵脆弱的男人无地自容。

虽然日本社会的礼仪常让人诟病,但是,当里绪和粉丝之间亲切的鞠躬、握手、击掌、问候,以及非常尊重对方的的表达,依然让人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彼此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使得这冰冷隔阂的现代社会,即使你失败失意,依然有一块天地可以让有相似遭遇的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有位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给里绪送上一块写着祝福的小黑板。里绪开心地接受,并问候小女孩,感谢她,因为这是粉丝的赠礼。我觉得这样的艺人,有平常心,就是我们生活的偶像。

难以想象,里绪是骑着自行车去离开东京1000公里外的偏远小镇为粉丝唱歌

 6 ) 接受并尊重

此片改变了我对宅男的刻板印象。虽然主流社会对地下偶像和御宅族一直存在争议,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努力很快活。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43岁的粉丝队长:10年后我可能浑身都是病,若现在不好好享受,以后就没机会了,那样太可悲了。

Rio的头号粉丝:孝司

而且他们也不是不知道社会对宅男的看法:谁会爱上一个没有工作的御宅族?并且反问拍摄者:你会吗?

只要不影响他人,不触犯法律,在你自己的世界,当然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御宅族可能是社会公认的Loser,但他们没有影响他人,也没怨天尤人报复社会,活的很纯粹。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像中国这么幸运,每个人都疯了似的想成功,对财富充满渴望,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崇尚消费主义,舍得花钱,对未来充满乐观。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步入这样的低欲望下流社会,会认命,会失去工作重心和生活目标,会坦然接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设定,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不会发财不会跨越阶层,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发现乐趣和追寻心灵的慰藉。

很难说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对错之分,生而为人,有快乐的权利,有拼搏奋斗的权利,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当然也有自暴自弃的权利。虽然中国已开始步入老龄化和少子化,但依然是全世界最朝气蓬勃的国家之一,因为阶层并没有固话,经济还没有停滞,造富神话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命运的事每天都在听口口相传,每个人都有机会,每个人都充满希望。

 短评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12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14分钟前
  • m89
  • 还行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16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19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较差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2分钟前
  • 垫底赛亚人
  • 推荐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2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27分钟前
  • 死得瑟吉恩
  • 还行

实在满足对日本宅文化的猎奇心。跟踪拍摄对象选择的不错,主角是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姿色也距主流大团远得很的普通女孩,却认真通过握手会、直播甚至骑行,来经营和维系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单身老男人们也清楚花钱花心思的“养成”工作,才是让自己摆脱不堪现实的唯一出路。女性的彻底被物化,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17岁后,女孩们就该不再具偶像光环了,10岁的那批等着成为老男人们的新宠。

30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34分钟前
  • mOco
  • 还行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3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39分钟前
  • 虎齿剑
  • 较差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42分钟前
  • 初犬
  • 还行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4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51分钟前
  • 小明
  • 还行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55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5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又名《东京宅男》,名为偶像的东西事实上是少女本人,失意的阿宅,这个喧嚣又寂寥的都市组成的。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流动。带到了AKB的总选和地下偶像的生活状态,忍不住希望那个叫Rio的少女能实现她的梦想。日本的阿宅追星初衷还是比较单纯的。泪目场景也不少。

1小时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