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的名单

科幻片美国1993

主演:连姆·尼森,本·金斯利,拉尔夫·费因斯,卡罗琳·古多尔,乔纳森·萨加尔,艾伯丝·戴维兹,马尔戈萨·格贝尔,马克·伊瓦涅,碧翠斯·马科拉,安德烈·瑟韦林,弗里德里希·冯·图恩,克齐斯茨托夫·拉夫特,诺伯特·魏塞尔,维斯瓦夫·科马萨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3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4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5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6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7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8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9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28 15:04

详细剧情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  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  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长篇影评

 1 ) 辛德勒的名单 17-7-15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性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2 ) 完美

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

主旋律,片段化,但是掩饰不住那份执着和认真的制作态度。最美的摄影果真都是黑白。光影运用极其出色。

若干小高潮和小细节令人惊愕。经典之至,感人至深。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3 ) 第三遍看重新发现的细节,想到多少记多少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4 ) 辛德勒的名单

不得不说,国外的这类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人性的文艺电影虽然动辄就将近三个小时,但是却一点也不令人乏味。

这部影片的黑白画面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营造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是氛围。影片的主旨就是和平和救赎,它清楚的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名叫辛德勒的德国军火商人从一开始的贪图一己私利到最后开始真正发自内心的想要救助每一个受到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这一转变过程。

借鉴,不妥私信删。

 5 ) 历史上最刺眼的红

一边看电影一边记了五页的“笔记”,可是当真正要开始写的时候却很难下手。
要从沉重的心情中抽身出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

 
还是一个讲述犹太人的故事,但是和上次看的《美丽人生》有所不同,色调上,角度上。
《美丽人生》是从犹太人的角度来讲的,而《辛德勒名单》则是将一个德国纳粹人人性逐步被唤醒的过程。

或许我这样概括并不准确,但这却是我最强烈的感觉。

 

1939年9月,波兰的犹太人被驱逐到克拉科夫,并且被限制生活在隔离区。
当时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买下了一间倒闭的公司,创立了一个制作军用品的工厂。
由于犹太男子7马克一天,妇女小孩5马克一天,而工资全部归政府,同时波兰人佣金比较高。
于是,辛德勒选择了犹太人。
也是这一选择,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1943年3月13,德国在克拉科夫进行大屠杀,辛德勒看到城里这一幕,心里那种要拯救犹太人的呼声也越来越响。
重新开了工厂,招揽工人,利用他的财产跟德国纳粹要来一条又一条的人命,还救了一批被送往集中营的女人和孩子。
最后德国军战败之后,犹太人得以解放。


1974年辛德勒去世。一开始,影片就播放着“黑色星期日”,给整部片就定下了一个基调。
然而在德国军人花天酒地的地方,却是一派的“欣欣向荣”。即使是黑白片,你也能看到灯红酒绿,只是剥了这层皮剩下的不外也就是无声的黑白。
突然间想起莎士比亚一句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
我想这已经足够概括那样的场面。犹太人开始被赶往隔离区,是悲剧真正的开始。
把整整一个家装在几个箱子里,这就是他们2千年来的命运。
财物的丢失还在接受范围之内,而当时路边一个小女孩兴奋地大喊“goodbye,jews!” 这才让人从心里冒起寒意。
小孩子,无论在哪里,都应该是作为最纯真的,不被玷污的圣体,然而在这个最恶的民族里,就连小孩都本能地对犹太族产生厌恶。
还有另外一个镜头,是一群妇女被送往集中营的车上,窗外一个小男孩用大拇指指向喉咙作割颈状。
那个镜头真的让我非常震惊,不解。
这绝对不是一句“小孩子闹着玩”而可以解释得过来的,也决不是可以说他们只是有样学样,而是他们已经从对犹太人的虐待中取得了快感。
是多么深的仇恨,才能在小孩子的身上也有这样的作用?
这种被扭曲的人性,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发展下去。
当时在想,如果犹太人最终没有被解放,那么德国人在毁掉犹太人的同时,是不是也在毁掉自己的下一代?
但同时也有另一个帮助了一对母女逃脱的德国小男孩,这是让我们稍为宽慰的。

 

辛德勒的accountant是让我很欣赏的一个人,偷偷帮一些不合格的犹太人做假证件,好让他们能够进到D.E.F工作。
辛德勒的父亲说,一辈子必须结识的三种人:a good doctor, a good priest, a good accountant
斯皮尔伯格没有通过他本身来刻画他是一个good accountant,而是描绘工厂的成功。这比任何笔墨都能说明问题。
而对于accountant本身,更多的是表现他善良的内心,对民族同胞的关怀忧虑与爱。
于是这个人物有了两个鲜明的特征。

 

这部片不时地都在体现犹太人的聪明,当时那种聪明也不是体现在对什么学科有特殊的见解上,只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藏起来,把自己躲起来,或者那个小男孩指着地上被枪毙的犹太人说鸡是他偷的。

都是这样的“聪明”。

可这让我对“犹太族是最聪明的民族”这句话有了新的见解。

这并不是天赋的,而就像一个被抛进水的人必须挣扎学会游泳求生,一样的道理。

面对迫害,面对四分五裂的民族,别误选择地只好绞尽脑汁地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多逗留一秒。

希伯来语的恢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他们没有有力的双翅,只有一个把整个民族背负在身上的壳,于是他们做不了老鹰,却成了爬上金字塔顶端的蜗牛。

但如果没有这个壳,我想蜗牛还是到不了金字塔顶端的。

所以当我们说犹太人聪明时,我想,我们要佩服的决不仅仅是他们的智慧,而是他们坚韧的求生的本能。

而对于一个听到别人称赞自己聪明的犹太人,自豪的背后有多少辛酸又有谁知道呢?

投下一片光,就会留下一片影。

 

一群妇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营的场面让我很难受,特别是当她们被剃光了头发脱光了衣服送进集体冲凉室时,那种恐慌甚至爬出了屏幕侵入到我身上。

冲凉室里,满是裸体的女人,满是短发,满是恐慌的眼神,满是挣扎着的呼吸。

她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而我却很害怕,因为我知道集中营有“毒气室”这一设施。

我很怕自己下一秒看到的满室的尸体。

当花洒的水洒下的时候,她们那种解除忧虑的激动,用嘴去接水的表情和渴望,让人感觉到,她们刚刚离死亡是多么的接近。

对于他们来说,生与死是那么接近。

当时的她们连遮体的衣物都没有,就这样赤身裸体的,被丢到了一个陌生的危机四伏的环境。

从这堆女人身上,我看到了犹太民族,被剥夺了任何依附之物,被剥夺了归属感,就这样被任意地丢落四处。

脆弱地碰到一根小刺都会血流成河。

 

电影中最震撼我的是一个红衣小女孩。

当时克拉夫正在屠城,辛德勒在山头,看着脚下四处奔跑的犹太人,听着四起的枪声,画面是从远处拍摄的克拉夫城。

一开始,在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和刺耳的枪声而心灰,心灰的是在他们这样有“神”存在的地方,“神”怎么对他们选择了盲目?更心灰的是作为人类,是什么把稚嫩的心磨成如此的粗糙和坑洼。

我们口口声声的人道和人性呢?不断不断地自己,到底是什么,能让人变得如此残忍!

就在那样一个心都欲哭无泪的场面,一个黑白的凝重的画面,我看到一个身穿红衣的小女孩。

斯皮尔伯格在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用的是黑和白,但是这个小女孩却一身红的出现。

她并不显眼,那不是耀眼的红,即使红,也红得深沉,以至于一开始我没有看到,但是当我看到的时候,那黯淡无光的红却让整个画面像被光芒罩住一般。

也让我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

电影史上,不管用过多么细腻的华丽的颜色,或者多么深沉的凝重的颜色,也比不上这一身红,遥遥不及。

它承载的实在太多,是对历史的痛诉,对民族的忠诚,对命运的挣扎,对希望的向往,还有更多更多说不上的情感。

这一抹红,也让人看到斯皮尔伯格,作为一个导演,他艺术的造诣;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对犹太族的痴爱;作为一个人,对人道的追求与人性的执着。

这是我,见到的,最美丽的颜色。

 

辛德勒,很难书写的一个人物。

也许他一开始想的只是如何挣钱,但在后来却努力地在挣犹太人的生命。作为一个资本家,他是成功的,成功地把一个倒闭的公司成了主要生产商;但作为一个资本家,他同时也是失败的,没有一心一意地为自己牟利,最后落得过清贫的日子。

但是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德国人,他的成功和意义所在,他所创造的财富,是任何一个资本家都无法媲美的。

在一开始,他想的只是想发战争财。

“There's no way I could have known this before. But there was always something missing, in every business I tried. I can see now, it wasn't me that failed. Something was missing. Even if I'd known that it was, there's nothing I could have done about it. Because you can't creative this thing. And it makes all the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luck?"

 "war."

他很好地利用了战争这一点,这时我看到的是一个资本家冷血的一面,只要能谋利,世界大战也与他无关,甚至还成了推动他生意的有效因素。

人们可能会谴责这一点,但这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确实是合情合理的。

以至于后来辛德勒会有这样的改变,更让人觉得难得与佩服。

但事实上,他却把factory变成了heaven,犹太人都认为,只要进了他的名单,就可以免遭迫害。

当他发现他一车的妇女和小女孩被送往集中营时,他去要回人,激动地喊着“essential” ,对于他来说,每个人都是essential的。

这句话的呐喊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资本家对自己财物所有权的保护,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到后面,为德国军队生产战争武器的时候不合格,但是这也是他故意的,用没有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技术作为借口,没有去生产可以射杀死别人的武器。

这个时候的他与那个赚战争财的他是两个人了。

但他同样面临一个问题,不生产合格的武器,就没有生意来源,也就意味着他的犹太工人全部都要被送往集中营;而生产武器的话更是会让血流成河。

这个资本家面对的却是生命与生命中作抉择的难题。

斯皮尔伯格没有用大篇幅来描写这一段,但我想他是很挣扎的,不管是哪一条路,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只是多少的问题。

幸运的是,历史为他解决了问题。

德国战败。

在解放前一天,他在他的犹太工人前忏悔:

 “I'm a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I'm a munitions manufacturer. I'm a profiteer of slave labor. I'm a criminal. And midnight you will be free and I'll be hunted. I shall remain with you until 5 minutes after midnight. After which time, I hope you will forgive me. I have to flee.”

最后走的时候,犹太工人给他制作了一个戒指,上面刻有字。

“It's Hebrew, from the Talmud. It says,'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 ”

但是这时候他却泣不成声,一直在念着“I could have got more”..

他在后悔自己奢侈的生活,细数一辆车还可以救十个人, 一个pin还可以救2个人, “I could have...but I didn't...”

不管是他的忏悔,还是他的后悔,最后这个场景都是他所有感情的迸发,以前一直那么泰然自若的他,现在却泪流满面。

这里面有复杂的情感。

自己的民族,战败了;而自己一直同情并试图拯救的民族,解放了。

痛恨自己曾经的挥霍无度。

但是如果从他的眼泪和他的话中,得出的是他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否定的话,辛德勒不会成为一个历史上的英雄。

我觉得,他那种悲痛,是出于作为德国民族的一员对犹太族的愧疚。

尽管他做了很多了,但是他拯救相对于德国纳粹残杀的,也不过是大海里一滴水而已。

他为自己的民族感到羞辱,他心里承担了太多的一个民族的错误,所以他把自己也否定了,1100人,对他来说,却完全不够,远远不够。

在犹太人看来,甚至在我们看来,他拯救的不是1100条生命,而是1100个世界。

 

其中有一个军官这样说犹太人:委屈求全,这是他们几千年都这样做的。

当一群犹太人聚集在隔离区时,他们聊的话让我心情很沉重。

 "I woke up from a dream this morning, I was broke and sleeping in a room with 12 people I didn't know. Only to discover I was broke and sleeping in a room with 12 people I didn't know.”

"You laugh about it?"

"I have to laugh."

 "You are living behind walls"

"The walls I can deal with. It's the restrictions to my life I'm tired of. " "Those walls keep them out. That's all I care about."

 "I like it here. There's a kind of , I don't know, ancestral squalor to it all."

...

"No one took my business away from me."

"You don't really have a business to take."

 "There is nowhere down from here. This is the bottom."

"The getto is ... liberty."

尽管是在描述多么悲惨的生活,他们仍是平静地像聊家常一样。

有的人会说是斯皮尔伯格用这种对比来表现主题。

可是我想,他们确实就是这样的。被折磨得久了的人,抗议的力量也没有了,锋芒也暗淡了。

这里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有的依旧对于自己的现状迷惘,每天醒来都想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对这样的生活选择一笑置之。有的把keep the Jews in的隔离区看成是Keep the Germen out。有的意识到这已经是最糟糕的境界的,庆幸不可能再糟了。有的甚至把这个隔离区就看成是自由的。

我们最怕看到的不是失望,不是绝望,而是麻木。这样的人是行尸走肉。

他们尽管都不满意现在的处境,但他们也习惯了,没有人想要出去。

或许是迁移对于他们来说,太多了,多得承担多任何一次都会是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
以至于后来宣布liberated时,没有欢呼没有兴奋,第一个问题是:

“Where should we go?”

 

德国战败后辛德勒遭婚变,并且生活窘困,依靠犹太人的救助金生活。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犹太人称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今天波兰存活的犹太人仅不到4000人,而辛德勒犹太人却在6000人以上。

 

93年上印的这部片,捧了7项奥斯卡大奖。

导演斯皮尔伯格是个犹太人,而副导演是集中营的幸存者。

斯皮尔伯格最后把这部电影所有个人盈利都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我一直不解,一个犹太人,拍摄犹太人被迫害的画面,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压力?

而斯皮尔伯格自己也说:“这次我大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了,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留下热泪。”

他以此片纪念600多万犹太人。

爱得深沉。

 

“辛德勒名单”固然好听,但更吸引我的是犹太人在辛德勒忏悔后齐唱的歌。

那样的音乐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音乐,它的悲不在旋律上,伤也不在歌词上,但是它拥有悲壮漫长的历程作为基调。

即使简单的不连贯的音符,都让人泪流满面。

让我想起60年代美国黑人教堂的音乐,那种真正能洗涤心灵音乐。

他们唱的都不是对历史的控诉,而是对未来的向往,对自由的热爱,对信仰的虔诚。

每一声,都能穿透世纪。

 

看完,写完,心情依旧很沉重。

我甚至在想如果我一开始就不看,对这段晦暗的历史选择不知,会不会更好。

可是就像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不能逃避现实生活,只有直面生活才能解决心中的纠结。

没有看到曾经人性暗淡的时光,我也不会看到而人性的发展。

我在看的时候甚至有几度痛恨德国人,但是看完之后却又是另一番心情。

斯皮尔伯格,甚至他镜头下的犹太人,都是平静地叙述这个故事,没有诉诸于仇恨。

那么,他也不是想通过这部片子来赢得世人对犹太人的同情,对德国人的仇恨。

他们用自己亲身走过的血淋淋历史,嘱咐了世界,别重复这条不堪之路了。

也让我们学会了,任何一段历史,都不可能已仇恨来画句点。

当我们更多地把它们看成人性发展的一部份,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学会宽容。

因为那不仅是犹太人的历史,是全人类的历史;那2000年流离失所的不仅是把民族背在背上的犹太人,而是全人类的人性。

他们找到了家,找到了归属,而我们的心,也不应再流浪。

 6 ) 深具史诗的格局——《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 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起而永远流传下去。辛德勒的故事也会被人们永久地诉说。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阵容强大,让所有人都重感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看完影片,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历史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辛德勒的名单》为我们诠释了。世界是怎样的,在《辛德勒的名单》的黑白与彩色的变换之中,我们感悟了。正如“黑色星期天”,历史有过一片黑暗:而正如影片开头的烛焰,人性闪烁着美丽的光。

 短评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3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7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8分钟前
  • 甜椒Oli
  • 推荐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13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我哭死算了我

14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18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2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26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31分钟前
  • Ying
  • 力荐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36分钟前
  • 宝塔糖
  • 力荐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41分钟前
  • 西梨
  • 力荐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43分钟前
  • 孔雀鱼
  • 推荐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47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51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54分钟前
  • Q。
  • 推荐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58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力荐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1小时前
  • 2013
  • 推荐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1小时前
  • veroniqu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