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辈

欧美剧德国2013

主演:沃尔克·布鲁赫,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马克·瓦斯科,亨丽埃特·李赫特-罗赫,戈茨·舒伯特,希尔德加德·斯罗德,克里斯蒂安娜·保罗,西尔维斯特·格罗特,艾琳娜·莱辛,卢卡斯·格雷戈霍威茨,马克西姆·梅米特,约翰娜·加斯多夫,Peter,Kremer,特里斯坦·皮特,大卫·齐梅尔席德,乔尔·巴斯曼,Anne,Diemer,卡瑞娜·普拉赫特卡,萨缪尔·芬齐,朵卡·格莱拉斯,柏恩德·麦克·莱德,马克·哈洛夫,缇诺·麦威斯,安东尼奥·万内克,本杰明·特林克斯,路德韦格·

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

 剧照

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3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4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5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6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3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4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5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6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7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8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19我们的父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1

详细剧情

1941年,德军准备入侵苏联,德国男青年Wilhelm和他的弟弟Friedhelm响应希特勒的号召应征入伍,即将奔赴前线。女青年Charlotte立志为国家服务,成了一名女护士,也将前往战场救助伤员。女青年Greta美丽活泼,歌声动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为一名女歌星。她的情人是一个犹太人Viktor,他是一名裁缝的儿子。五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启程的前夜载歌载舞,喝酒庆祝,约定圣诞节再相聚。

 长篇影评

 1 ) 战争,埋葬了多少美好?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问题是,德军败了。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送死的价值在哪里?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2 ) 转一篇Economist影评《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帝国风雨后——战争中的一代

这部关于战时德国的最新短剧引起轩然大波
2013年三月三十日,柏林来稿

加入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

电视台常常播出反思纳粹时代以及二战的节目,德国观众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但其中几乎没有哪个能像这部三集短剧《我们的父辈》在三月中旬播出时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内容上本剧追随五位情同手足的德国青年在1941到1945年间的人生轨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每晚平均收视人群达到了760万。一时间,德国二战一代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史无前例地成为大众焦点,成了访谈节目和报纸追捧的对象。那些老人曾多年默不作声,无人问津,而如今要却面对许多追问,例如,战时的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实际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否亲眼所见那些战争暴行。那些关于究竟是谁犯下了战争暴行的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这更加令人棘手。

第三帝国覆灭已近70年,但是德国人仍然不得不时刻反省这个国家的纳粹历史。“这不再是关于内疚负罪,反而成了一种集体责任,” 来自柏林自由大学的历史文化研究教授Arnd BauerKaemper说道。《明镜》周刊的文章写道,尽管毫无道理可言,但在他人怀疑的目光中,德国人仍被视为特殊群体,历史的局外人,他们无法自制,必须经常反思来防止自己走极端。《法兰克福汇报》上一篇针对本剧导演Nico Hofmann和一群德国青年的访谈文章标题中写道——“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诸如《辛德勒的名单》、《大屠杀》之类的影片,美国拍的电视剧,德国拍的再现希特勒最后时光的《帝国的毁灭》等等,都在德国引起了的短暂的轰动。但这些全都没能激发起当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的讨论。《我们的父辈》在提醒大众,这已经是他们与战争幸存者之间进行对话的最后机会了。

对于做好准备现在要来发言的二战幸存者来说,似乎实际上是其他人而非他们自己犯下了那些战争暴行。那些九十多岁的幸存者现在不是在讲 ”眼看着村庄在大火中燃烧” 就是在说他们是如何逃避消防队救火的责任。从这些讲述中最能够体现出来的,是1943年后德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都已经接受了将会战败的事实。他们继续战斗下去的全部原因,要么是出于孤注一掷,要么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作家 Dieter Wellershoff 作为嘉宾出席一期颇受欢迎的访谈节目时说道,1943年他18岁,正值德军在斯大林格林和北非惨败不久,他志愿加入了Hermann Goering的坦克兵团,那时他就知道自己献身的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

Hofmann影片中的五个德国年轻人在此之前就得出了同一结论。他们就像是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被浪头卷来卷去。片中有两个人作为士兵犯下了战争罪行,一个人处决了一名苏维埃人民委员,另一个人枪杀了一名犹太小女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逼不得已的结果:要么服从命令,要么就地正法。真正的战争罪犯是那些在杀戮中狂欢,并为之找到合理借口的人们。本片招致一些批评说道,在悲痛的故事中讲述五个令人同情的年轻反抗者的故事,只不过是为战争中的一代人推卸责任提供了更多的借口。这一切永远不会终结。

原文地址
http://www.economist.com/news/europe/21574531-new-television-drama-about-wartime-germany-stirs-up-controversy-war-generation

 3 ) 战争杀死了一代人

       弟弟从心底里排斥这场战争,他吊儿郎当地吸烟,就是想挑战权威,别人在意的,自己非要破坏一下,没想到真惹来了空袭;他想当个预言家,“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确实被他说中了,儿时的五个伙伴,因这场战争,都显露出了心灵的阴暗面。
    但当时他说这话的时候,恐怕自己也想像不到它的真正含义。直到作为俘虏的苏军政委被处决、犹太女孩在他眼前被射杀、与他一起的兄弟踩中地雷后绝望地自爆……战场上的无原则、战争的不合理,震撼地呈现在他面前,他不能摆脱这个现实的世界,只能融入这段不容任何人选择的历史。不怪他转变的快,因为要想存活,就必须要转变,何况他是那么聪明的人,在对人类自相残杀绝望的同时,他用自己的良心祭奠了这史无前例的杀戮。
    
    哥哥一直保护着弟弟,直到战争的败迹已经很明显的时候,也是如此。夺取电报站的那次战役,下命令的一瞬间,他看到了自己的弟弟,出于本能,他让二班打头阵,弟弟隶属的一班殿后。但事实上,已是老兵的弟弟根本不需要他特意的关照,何况此时的战场上,所有前线作战的德军士兵面对死亡的概率几乎没有高下之分了。
    他是灰犬连队的中尉,作为头儿,本职工作就是带领他们冲锋陷阵。但是这场战争的残酷让他自己也崩溃了,当他一个人离开战场的时候,他脑中的原有的情感全被战争撕成碎片了,他的连队,他的弟弟,他对母亲的誓言,他的爱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成了飘渺的虚幻,他只是一步步地远离……远离他无法面对的事实、远离他难以承受的责任。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的,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和连队兄弟的死亡暴露了他的弱点,他只是一个平凡人。
    可以说,他的弟弟更坚强,从他看清这场战争的杀戮性后,他便抛弃了自己的信仰,无欲则无求,没有对战争的胜利抱有希望,在面对战争失败时也就不会做那些无谓的历史归因了。他要的只是和平和亲情,但是战争将这一切都毁了,再也回不到从前,所以他选择了死亡。他对待自己的冷血,正是因为这场战争的无情。这是那一代人必须面对的,如果历史也有情感的话,那么是历史终结了winter的生命。
    只是,当他知道自己哥哥还活着的时候,他内心想的是什么?是否是他平静的外表掩盖了他内心的激荡和挣扎?当时看不透,直到他自杀式的行为才明白,他是用自己厌倦了的躯壳换回了所有人的本性和灵魂,包括他自认为他早已失去的。
    但是,winter,你有曾抛弃过自己的灵魂吗?

 4 ) Friedhelm:这样的德国军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Friedhelm”的角色,睿智,善良,压抑,悲壮。

1、看得太过透彻,所以得不到解脱。

2、诗人的心,也会因为惧怕死亡,而学会麻木。

3、他保住了德国军人最后的尊严。
        二战中,德国败得彻底。战士们死在远方的沙场,故土的房屋被洗劫和焚烧。
        背负着战败的沉重代价的同时,德国人还必须站出来道歉。向战车碾压过的村庄和平民而道歉,向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难民道歉,为发动这场愚蠢的战争而道歉,为满世界的硝烟和焦土道歉。

        战败的屈辱,以及道歉的鞠躬,让德国军人在二战的话题中直不起腰。
        Friedhelm这个角色,就含蓄地包含着为德国军人正名的意图:
        他厌恶战争,喜欢诗句;他没有疯狂地追随元首,而为受难的人民感到痛心;他看穿一切,却无可奈何;他知道注定败局,但身后无路可退;他不是生性残忍的暴徒,却杀死儿童和妇女,双手沾满鲜血。
        最后的最后,他唯有一死:死在战场上,死在俄国兵的枪口下,才能不负祖国的使命,不辱军人的尊严,不违诗人的心。

        这样的德国军人,世人可以批评,却必须尊重。
(待续)

 5 ) 我对哥哥和弟弟的看法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战争改变了他吗?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
  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6 ) 毁掉的一代

   看完了德国制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我们的父辈》,第一个念头就是——推荐!极少向朋友推荐电视剧,因为电视连续剧像“宇宙黑洞”,再多的时间都能吞噬;众口难调,可别弄巧成拙哟。但《我们的父辈》不一样,它制作的精细超过了一般电影,它只有三集,加起来4个半小时,相当于一部上下集的电影;最主要的是,电视剧会触摸到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一些问题,对我博客有兴趣的朋友也一定会对它们感兴趣,从“我们的父辈”的生活轨迹里找到自己那些似曾相识的脚印。
     电视剧的开始是五个德国年轻人一次在柏林的聚会。那是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的前几天。这是五个自小就嬉戏在一起的大孩子,其中W和F是兄弟,V和G、W和C是两对恋人。聚会又是唱,又是跳,充满了狂欢的气氛。F虽然想当演员,对战争不感冒;V虽然因为是犹太人,有心事,但是此时此刻他们都沉浸在第三帝国的胜利之中;他们崇拜元首,信仰“国家社会主义”,他们为自己是纳粹国家的一份子而深为自豪。他们认为“解放全世界的战争”很快便会结束,因此约定当年圣诞节重聚。W和F应征入伍,到了第一线;C当了野战医院的护士。当他们一身戎装或者一身白衣,是何等意气风发呀!
    微妙的变化是从进攻莫斯科开始的,“速战速决”的许诺失灵了。元首的话也不是句句正确,一句顶一万句的呀。大雪、严寒、激战,多少兄弟不是被子弹打死就是冻死。原来第三帝国的卐字旗并非战无不胜。思想的变化往往是从动摇开始的。以后的事越发不可理解了。W和F亲眼看到了犹太小女孩在他俩面前被击杀,他们也执行过处决被俘的苏军政委的命令。这些事让他们震惊,让他们对自己投身的事业的正义性有所怀疑。可是怀疑有什么用?所谓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们不断地枪杀着敢于反抗的俄国居民,你都很难分清他们是被迫还是自觉自愿的,因为你不杀他们,他们就会杀你。就像弟弟F早就说的,战争把人那坏的一面全都暴露出来了。希特勒开始走下坡路了,军队里弥漫着失败情绪。越来越多的官兵知道这一切毫无意义,可是更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这种日复一日的绝望终于使他们精神崩溃。哥哥W一开始充满了战士的荣誉感和照顾弟弟的责任感,他把带好士兵、执行任务当做天职,最后他选择了逃避,进了“逃兵营”,差点被处决。弟弟F性格有点反叛,当他的手沾了越来越多的鲜血,他选择的是自杀——跳出壕沟,让苏军的子弹把自己打成蜂窝,为的是告诉身边那些充满英雄主义幻想、跃跃欲试的“童子军”,战争有多么残酷!
   再说那三个。C是个特别坚强、勇敢和纯洁的女孩子,梳着两根大辫子,笑起来不知道有多甜美。她工作负责,升了护士长。但她无意检举了一位犹太护士,一直被悔恨咬噬着。G爱唱歌,梦想着当歌星,到巴黎和米兰演出 ,不愿去东线“慰问演出”。为了让犹太男友V逃出德国,她和高官鬼混。她是最没有“政治头脑”的,但连她也认识到“这场战争是打不赢的”,可是最后也被那位高官送进监狱枪毙。V的经历最复杂,因为是犹太人,所以更多的磨难。女友卖身救他,其实是个骗局,他依旧被抓进集中营。他逃出来,参加了波兰人的游击队,波兰人也“排犹”,他只能装聋作哑,避免暴露身份。可是他的命运最好,遇到了许多好人,得以活了下来。
    电视剧的最后,五人聚会成了三人会面,一样的房间,屋非人更非!不禁想:战争带来了什么?不光是死亡,生者也将永远肩负着沉重的包袱。战争的残酷现在成为了共识,这是理性和人性的胜利。可以说,死掉的永远是“工农子弟”居多,几百万,几千万,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生命和一家子的希望。胜利者和失败者在许多情况下都只是“炮灰”,“炮灰”而已,不管为他们建了多高耸的纪念碑。
      这部电视剧最引起我思考的是“我们的父辈”,他们这代人的命运。他们勇敢、热情,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他们追求真理、崇尚正义,他们本该是英雄,至少也该有即使不辉煌也充实丰富的人生。可是他们的一生最后还是被毁了。有的成了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有的历经苦难,家破人亡。他们纯洁的情感被谁利用了?而极权主义者又是怎样给年轻人洗脑,把他们“调教”成螺丝钉一样的驯服工具的呢?……祖国、人民、伟大、幸福,这都是最诱人的字眼,而希特勒们恰恰是用它们来捕获了年轻人的心。其实任何主义或信仰,要求的就是信徒的献身。丑恶的历史不断重演,善良的人,你不能不警惕哟!
    电视剧是以W的口吻回忆的。W 活到了现在,他不但看到了希特勒的覆灭,还看到了柏林墙的拆除,看到了苏联的分崩离析,同时也看到了昔日“共产世界”的涅槃重生。整个电视剧是借他的回忆来展开的。他没有回避历史,没有回避自己的罪恶。他让你体会到了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无力感,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啊啊,历史的洪流卷走了多少生命!
    这部电视剧在豆瓣网上被评为空前高的9.7分,不少观众说,如果是电影,可以去奥斯卡拿小金人。我想,如果您看腻了“手撕鬼子”一类抗战神剧,不妨也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父辈”,至少,当我们已经成了“父辈”乃至“祖辈”的时候,头脑会更加清醒一点。


  
  
                                
   

 7 ) 《我们的父辈》:德意志零年

2013年在德国电视二台首播的三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其实只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作为历史纪录片另行播出,但就是这三集共270分钟的迷你剧(相当于三部大电影的长度)创下了惊人的收视纪录,《明镜周刊》甚至称此剧为“德国电视的转折点”,据说现在第二季已在筹备中,仍由编剧科蒂兹操刀。

《我们的父辈》故事并不复杂,全剧讲述了五个德国年轻人在二战洪流中的命运起伏,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那场深刻改变德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命运的战争,剧集并没有一味的煽情,或者廉价的卖弄“反战”情怀(当然其叙事立场值得日本同行好好学习,宫崎骏那样的声音似乎并未成为日本文艺界的绝对主流),而是尽可能的保持克制,重述历史建立在了翔实的史料考证基础上——全剧的筹备期长达十年,系根据剧中主角之一威尔海姆的回忆改编,编剧科蒂兹为了尽可能准确的还原历史,走访了大量的当事人,几位主演也纷纷探访父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的老人的尊敬,不少老人把自己私密的记忆都向他们和盘托出。《我们的父辈》拍摄辗转欧洲多个国家,拍摄素材长达150多个小时,经过长达一年的后期剪辑,才最终呈现出这部精雕细作的《我们的父辈》。有如此严谨的历史态度和细致入微的创作精神,《我们的父辈》取得如此成功,也符合情理——想想那些粗制滥造的国产抗日神剧吧,一切都是有原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们的父辈》故事开始于1941年6月的柏林,三男两女五位年轻的好友对于即将到来的历史大戏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他们各自满怀着对于战争的希冀和个人命运的憧憬相约在柏林的小酒馆——当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纳粹几乎统治了整个欧洲,正是耀武扬威信心爆棚之时,年轻人走上前线,期待着创造“第三帝国”的千秋伟业,他们相约战争结束后在这个小酒馆重新聚首。接下来的戏份,则是五个年轻人渐次的憔悴、凋零——最勇武的威尔海姆成了怯战的逃兵,最胆小的弗里德海姆成了杀人不眨眼的老兵油子并用自杀式的冲锋葬身战场,最纯真的夏洛特目睹太多生死后变得老练而麻木,最不问世事的歌手格蕾塔因为政治煽动罪而被自己人枪毙,最提心吊胆的犹太人维克托反而历尽劫难后九死一生。四年之后,五人只剩三人,又在那家小酒馆重聚,眼前只剩一片废墟——这不仅仅是建筑的废墟,更是人心的废墟,生命的废墟。65年前,罗西里尼曾用《德意志零年》一片来描摹战争刚结束时的柏林——对德国人来说,历史就像被清零了,战后的纪元重新开始,《我们的父辈》正是讲述了“德意志零年”如何开始的故事。

现在回看那段历史,无疑充满着荒诞,年轻人被美好的谎言鼓动,为了一个个虚妄的“宏大”目标抛头颅、洒热血,结果他们的青春和热血就成了一堆历史的“垃圾”。剧集开始就有一段对话,格蕾塔开玩笑的问夏洛特:“第三帝国后面是什么?”天真的夏洛特说:“什么也没有,第三帝国是永恒的。”永恒?王菲在歌里唱过(也身体力行着)“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卡尔•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一书中明确指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第三帝国”力图垄断对历史的解释权,并且给出某种“终极”的历史目的——此举在自掘坟墓的同时,也拉着千百万德国青年一同殉葬。

都是过来人,当德国人审视自己历史的黑暗篇章时,无疑内心中会有更深刻的苦楚,但历史不就是如今的镜鉴?父辈们的苦难和屈辱正是子孙们的财富。正如列宁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德意志零年”重新开启了,但新纪元并不是凭空而至,而是建立在《我们的父辈》直面历史、勇于自我解剖的基础上。

不知我们的父辈看完《我们的父辈》会作何感想。

(刊载于《文艺风象》2013年11月)

 短评

对普通人来说,战争无胜者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如果你要用好莱坞火爆大片的兴致来看本作,那你百分百会失望。本片从头到尾一直很压抑,和《从海底出击》有得一比。五位主人公五种不同的视角,相互独立却又共存,其实纳粹军官马汀可说是第六主角,他代表了虽然邪恶、但被包庇的那类。第三集没有冤枉波兰人,整个欧洲都在反犹,远不止德国。

14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几乎完美的电影。但德语片名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母亲还在父亲前面,(不懂德语,查翻译软件的),不知道为啥我们直接节译为《我们的父辈》?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后面的人。而且这个片名也导致我在观看之前一直以为,这是个主要讲战场和男人的电影,没想到女性在电影里戏份那么重。

18分钟前
  • 花边阅读
  • 力荐

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22分钟前
  • 比多
  • 力荐

好评!编剧睡醒了的故事是多好啊!

27分钟前
  • HestiaGnade
  • 力荐

德语名叫《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是什么让译者直接省略了片名的一半?就算是译Our Elder Generation也不该译成父辈,第二性在简中语言体系里再次隐形。

32分钟前
  • Shannon
  • 力荐

不愿上战场的没有回来,主动为国效力的被撕裂成碎片活了下来。弟弟最通透,大环境下的无力却一路自主选择直到死亡;哥哥崩溃的嚎叫像是一场巨大的梦魇。结合纪录片看,剧拍得真的非常克制严谨又沉痛。只有不曾经历过死亡与战争的人,才会高叫着将一切付诸于武力。到最后才发现,那年他们不到二十岁。

33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深夜,把前天买的蓝光碟一口气给看完了。感觉好像过了一个世纪般漫长。

3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第一次从德国人的视角看二战,同样十分震撼!战争能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挖掘出来,直至失去人性!

40分钟前
  • wind288
  • 力荐

爱国有时候是件恐怖的事情,而战争的胜利永远属于手握权力的人。★★★★

4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一代人,分不清真假、辩不明善恶。最厌恶战争的一个成了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最坚定果敢的一个成了迷茫的逃兵,最渴望报效祖国的一个为了敌国护士留下,最骄傲光鲜的一个困于阴暗牢笼里凋零……战争一起,人性首先被牺牲,继而正义真理等也难以幸免。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父辈的故事

47分钟前
  • 麦琪不爱吃芋头
  • 力荐

一定要和幕后纪录片一起看。严谨的历史态度和克制还原叙事,想必德国人自己回顾历史内心同样痛苦,但也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将父辈的苦难变成子孙的财富,无论如何都不要美化战争、粉饰战犯。日本人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学习一下。

4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胶片的颗粒感最适合战争题材了,德味儿,毒

50分钟前
  • 好想当反派
  • 力荐

战争只会揭露我们最差的一面,起初以为是拼搏,最后沦为无望的等待,几代年轻人变成时代洪流里的殉葬品。

51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52分钟前
  • 大圆满
  • 还行

第三集哥哥拿着汽油执行命令去烧波兰老夫妇的房子,当他走进老人,老人满脸褶皱问他需不需要一起吃喝点什么的时候,那个瞬间是最让我感动的。

57分钟前
  • bathball·巴思柏
  • 力荐

战争是残忍的 没有经历过的人 怎么有资格说风凉话 没有亲眼看到死亡 怎么会拼命求生

60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推荐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1小时前
  • 白熊启动子
  • 力荐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主角有犹太人可避开了奥斯维辛、有军官士兵但没有过多的炮火硝烟。它始终关注着战争如何把人性最坏的一面暴露出来、如何摧残那一代人。五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活下去未必比敢走向死亡更有勇气,可是内心终究有一部分已经死在1945年了。

1小时前
  • fiona
  • 力荐

五根主线的切口都非常不错,特别是男主和弟弟在战争中的生存之道与良知之间的权衡对比尤为精妙~~昨晚一口气看完,欲罢不能。。现在萎的一比。。。。

1小时前
  • leon_takeuch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