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疯狂的心

剧情片巴西2015

主演:格劳瑞·皮尔丝  罗伯塔·罗德里格斯  费尔南多·埃拉斯    克劳迪乌·亚博朗迪  博纳多·马里尼奥  

导演:罗伯托·柏林厄

播放地址

 剧照

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2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6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3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4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5尼斯·疯狂的心 剧照 NO.16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1

详细剧情

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医生回到里约热内卢郊区的精神病医院工作。她拒绝采用新型高强度电击疗法来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他医生对其冷嘲热讽,她不得不使用医院已被废弃的作业治疗区开展工作。尼斯用图画、小狗和爱来帮助病人,开启了一场“革命”。

 长篇影评

 1 ) 疯癫以文明

人性之光,觉得诸如狗死了之类的情节点设置的力度感较弱,但不影响整体的价值输出和共情。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2 ) #电光幻影# 《尼斯:疯狂的心》,被治愈,是无尽漫长的轨迹,我们都身在其中。

#电光幻影# 《尼斯:疯狂的心》,被治愈,是无尽漫长的轨迹,我们都身在其中。

人类存活于世,总是根据着一种特定的方式规律去进行着所有的步骤,我们活在这个规则之内的就是被世俗允许的存在,而一旦有任何精神上的或者行为上的出轨,都会成为一种被关注,甚至是被攻击。

电影《尼斯:疯狂的心》,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而成的吧。记录讲述了40年代一位精神病科女医生的探索治疗之路。她拒绝了随波逐流的电击疗法,拒绝任何有暴力感的做法,而非常努力的以一己之力,试图用爱、绘画与小动物,成为完成对精神病科病人的治愈。

或者是我对于影片期望值过高,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制作上,其实都比我预期的要弱一点点。

影片用了大量笔墨渲染过程,其实口径非常平和,舒服,温柔。本以为本片会充满了暴力感和残酷感,但是实际的感受里确实特别的温柔。并没有发生预期中的恐怖内容。或者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影片给人的接受度比较舒服,可是起伏上其实是比较弱的,并没有强调个性和太多冲突,而是用温柔的心去呈现的。当然,好处就是作为观众接受起来是比较舒缓容易的。就像我这样的,带着小抵触的恐惧而来,但现实让我很放松。

从思想上来说,同样温柔。以为影片会阐述什么道理,其实并没有,以为电影会用某些表达来直击人心,也并没有。甚至,对于影片的结尾来说都是那么的温和婉转。居然没有给予一个完全痊愈和绝对胜利的结局。那些又备受摧残的人最终的结局并没有善终,可是影片并没有借助电影给他们改写命运。那些在时代的修复里被成为牺牲品的人,最终就永远的印刻在了医学历史的牺牲之路上,有些弯路和苦楚,是必不可免的。

谈不上打动我的心,但是比意料之中的温和舒服,也温吞了。可是因为真实,于是又带了一些必然的残忍。人生哦,百转千回,总有许多痛,无法救赎,不可避免,终成遗憾。

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的。那些时光里的痕迹,无论有多么斑驳,也是现实的记载。

作者:小佛搞特

 3 ) 尼斯·疯狂的心

聚焦精神类病人的电影,手持摄影表现出了这部片和人物的风格,演技还算细腻,从巴西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尼斯医生的方法,充满阳光的剧本,来关爱这部分特殊群体,不过除了演技之外,缺少太多的亮点,高在角度和演技。结局颇有些韵味
电影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用生硬的方式去刺激泪点,而用每一处小小的感动,汇聚成情感的河流,在温情脉脉中让人感觉到意志的执着与大爱的震撼!这样的电影在国内院线存在感为0,是很让人遗憾的。

 4 )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两者偶尔越线。

《尼斯·疯狂的心》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手持摄影的拍摄方式,依靠人物表演推动故事进度。叙事很流畅,转接点也很精准,可以看出,导演的技法比较成熟。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1.在精神病院过的不好,做着电击,还有烦恼。

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大妈,人很善良,也挺热心。我们几个小孩,因为都是一个小学的,所以和她孙子小旺经常一起玩。去小旺家串门时,大妈看到我们这些小孩,还会给糖。后来发病的时候,又哭又闹,大人说她疯了,他们家人把她送到了精神病院。一年后,小旺奶奶回来了,却变得呆呆滞滞。后来长大后,才知道大妈这叫精神分裂,虽然被治好了,却留下了很强的副作用。看着电影,突然就想起了小旺的奶奶。导演罗伯托·柏林厄也有患精神疾病的弟弟,所以他在电影中,对于精神病人的描写,细致而生动。演员和真精神病人在一起出镜,共同构建了这部独特的电影。这些精神病人,他们可能善良,可能热情,却被精神疾病困扰,变得歇斯底里。

想起曾经的一句话,大意如下:“我在精神病院过的很好,每天都很快乐,做着电击,没有烦恼。”可怎么可能没有烦恼?上世纪四十年代,里约热内卢精神病院,并没有现在这么人性化。他们被暴力对待,他们被粗暴看护。他们被嘲笑,他们被辱骂。

可这些精神病人,依然存在着绘画天才。他们也天赋,也有才华,看到这些人画画的时候,不由让人想起了梵高。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而片中的这些精神病人,在不幸的人生中,幸运的是遇到了尼斯医生。

2.人性的光辉与女权意识觉醒。

大部分人对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电影印象,可能来自于《上帝之城》的贫民窟、《精英部队》里的街头。《尼斯·疯狂的心》则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里约热内卢。故事主线,围绕着尼斯医生加入的佩德罗二世精神病院新科室展开。她不漂亮。性格坚强,甚至带一点固执。但与那些残忍而守旧的男医生不同,她对待精神病人,很尊重,有耐心,极具人性的光辉。用温柔的交流,去抚慰病人的情绪。用动物朋友小狗,让病人们获得友谊。

医院其他医生,过于看重利益,觉得只要不择手段让病人尽快出院就行。进行额叶切除术,病人变得不再完整。电击疗法,对病人肉体有着强烈的伤害。而尼斯医生的画画疗法,不被世人所理解,却开创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式。病人们的画面色彩艳丽,而且独具绘画魅力。

上世纪四十时代的巴西,男女平等并没有被推动的很好。女医生在精神科室,属于少数群体。大部分男医生,对于尼斯医生,有种轻蔑感和不屑。尼斯医生对于新疗法的探索,对于医院男医生的压制,她维护自己的病人,去反抗粗暴的传统制度。虽然遇到了:养的小狗被杀,被男医生言语攻击,医院的刁难等种种不平对待,可尼斯医生依然坚持着自我,同样也是女权意识觉醒。

3.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

电影中有着三条感情线。疯子小哥爱上了画家实习生,日久生情,互相依靠。小个子爱上了胖妞,胖妞却不爱他,而是喜欢另外一个疯子。画家疯弟弟,与哥哥以及大嫂,还有一段过往三角恋故事。这些感情线索,作用很明显,让人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也有感情需求。其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抓住了”。

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无论是疯子,还是普通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伤害爱的人。对于他们,得学会理解和怜悯。在艺联加盟影院专线看的,谢谢这部电影,让你我能了解到这些很少接触的群体。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两者偶尔越线。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5 ) 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正常的呢?

本来是不打算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的我在全国艺联微信公众号的安利下,又加上最近电影院片荒,就决定去看这部片子。可能是刚开始看的时候吃了一包薯片,导致我后半部分一直处于眩晕想吐的状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电影看出了晕车的感觉,可能跟题材有关,和我戴的眼镜有关,又或许和电影的手持摄影有关。

巧的是,看电影的早上我刚好在看一本书《侯孝贤电影讲座》正好看到侯孝贤谈关于如何创作角色的问题,涉及到了换位思考这个主题。

他谈到,当我们要塑造一个心理不健康或者人格不健全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应该怎样去着手做准备?怎样去创作呢?其实,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正常的呢?如果你站在他的角度想,那他正常的很,他反而会认为你不正常。坏人绝不会认为自己是坏人,其实他有一种偏执,这种偏执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而来的,所以你要进入这样一个角度,我们通常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没有别人的角度,当你试图去理解别人的角度,慢慢地就可以理解这个人。

侯孝贤的这段话虽然是关于如何创作角色而提出的。但是我认为这其中的思考却是适合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极为适合对这部影片的分析。尼斯正是站在了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去了解每一个病人的背景与过去,从来不把他们当作病人(电影中她对那个有些暴力的男护士说这些人是我们的客户)这个精神病院只有她会平等的对待那些病人。她会在病人们活动,画画的时候不让护士们干扰他们,极大的保护他们的自主权利。尼斯进入了病人的角度,也理解了病人的角度。

而相反医院的其他人呢?男医生,护士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只考虑自己手上的病人治愈成功率,只想着让他们尽快治愈出院,而不考虑用何种方法治好他们,也不考虑他们出院后的真实情况。

影片一开始的额叶切除手术就使我想起了《飞跃疯人院》的男主,与本片的角度不同,此部影片是处于精神病人的角度。一开始神神叨叨的精力旺盛的男主本来是个实实在在的正常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进行了额叶切除手术后,变成了丧失自主意识的真正的精神病人了。

尼斯正是深知这种手术会带来的后果,一直在致力于用精神上的治愈疗法去治疗她们,虽然她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这份勇气和坚持却值得我们敬佩的。

只有互相理解,换位思考才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考研政治后遗症)

 6 ) 一些背景

by胡子@胡续冬(转了他的朋友圈)

“强烈安利国内院线罕见的巴西电影《尼斯:疯狂的心》,花了13年准备剧本的诚意之作,摄影、剪辑、表演、节奏把控都很见功力,既浸入,又节制,巴西电影的实力从此片可窥见一斑。可惜排片率不高,而且马上要下线了。各位抓紧!

片中精神病医师的原型Nise da Silveira传奇的一生其实够拍好几部电影了。需要提一下的是,电影讲的是1944年Nise重返精神病院工作的那段著名经历,但是刻意没有交待她为何是“重返”。事实上,Nise在1930年代就参加了巴西共产党,并因此被捕两次,第二次被捕是在1936年,Nise被医院的一个护士告发说她藏有马克思著作,她因此入狱一年多,和巴西共产党带头大哥Luís Carlos Prestes著名的德国共产党老婆Olga Benário Prestes关在一起,后者的传奇故事有电影《Olga》可供了解。1937年Nise出狱之后,因为上了恐共政权的黑名单,到1944年之前都找不到工作,只有从事地下活动。影片开始的场景,就是形势稍微宽松之后,Nise重返精神病医师岗位的史实。

如果不了解她的政治立场的话,很容易把影片里她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理解为一种泛人性化的博爱,实际上她在40年代有过一些言论,认为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劳动阶层的地位和精神病人在医学框架内的地位微妙地相似。

另外就是,影片拍摄的这段时期,在Nise的生活中还有另一条影片没有涉及的绷紧的线,那就是她从1944年恢复工作到1960年代,一直都被秘密警察监视。1960年代军政府独裁开始之后,秘密警察怀疑她和古巴以及欧洲各国共产党联系密切,悍然闯入她的家中去搜查,然而这次没有搜到任何马克思著作,只搜到令人惊愕的几十只猫。警察问她:“你为毛养这么多猫?”Nise回答:“因为猫不懂得宽恕,而我也不懂宽恕。”Nise活了94岁,1999年去世,终身无子嗣,但有无数猫咪。她虽然是巴共的著名党员,但她其实一直对党的组织纪律颇有微词,她更接近托派,尽管她也不愿给自己戴上托洛茨基的标签。”

少女到老年的尼斯

 7 ) 不抓马不煽情,她用爱敲开精神病患者的心门

相信大家在过去的2017年一定看了不少的人物传记片,比如颁奖季大热门《至暗时刻》,相比起拍摄知名历史人物,我更喜欢那些不为人知的感动,比如平民英雄《勇往直前》。现在,有一部来自巴西,横扫世界多个电影节的人物传记片《尼斯:疯狂的心》在1月5日登陆中国院线了。

片名《尼斯:疯狂的心》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还以为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尼斯,其实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名叫尼斯·达·西尔维拉的巴西女医生试用艺术来治愈精神病患者的故事。

无需担心这些能够进入中国市场的小众文艺片质量,豆瓣评分8.0,再看看导演谢飞老爷子给出的5星强烈安利: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用爱对抗偏见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里约热内卢郊区的一家精神病院,在电影的开头,尼斯医生娇小的身躯站在大铁门前,疯狂的拍打着那扇象征着男权与暴力的精神病院大门,也解释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在那个保守的时代, 因为医学水平所限,在精神病院内实行的传统治疗方法是电休克疗法(electroshock therapy 类似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还有额叶切除疗法(ice pick lobotomy therapy 用冰锥切除大脑一部分,患者会失去感知能力,彻底成为行尸走肉,这个手术太可怕了,我就不贴图了,请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百度),听起来极为残忍。

图为医生电击精神病患者

尼斯医生坚信精神病患者也是有感知力的,他们应该被当做正常人对待,正如她所说,他们没有疯,只是在用另一种语言交流。

尼斯选择用温和的疗法对待他们,通俗点说就是提供画笔和画布,鼓励他们画画,通过音乐,绘画还有小狗来激发他们的潜意识。

和《飞跃疯人院》相似的是,精神病院是社会的缩影,尼斯在电影中也展现了她与男权体制对抗的决心。面对着质疑她的男医生,她说道,My instrument is a brush, not an ice pick(我治疗的工具是刷子,不是冰锥)

为了推广自己的疗法,她首先让护士们用客户来称呼患者,还带着他们脱下病号服,亲近大自然。

艺术最伟大的地方是表达我们的潜意识。通过绘画,她看到了客户们的内心与过去,也知晓了他们痛苦的根源,有一些客户甚至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家,他们才是真实的“至爱梵高”。

尼斯的工作室也逐渐演变成里约热内卢的无意识意向美术馆(Museum of Images of the Unconscious),现在是世界上收藏精神病人艺术作品最多的美术馆。

用坚持反抗男权

很多中国观众应该和我一样,对巴西的历史人物知之甚少,其实尼斯·达·西尔维拉(Nise da Silveira, 1905-1999)在巴西十分有名的女性人物。在我眼里,比起《美女与野兽》或是《神奇女侠》的女权故事遥远又梦幻,尼斯才是现实中励志又能触摸到的女权人物。

她出生在巴西小镇,由于历史原因,巴西政府对学生上大学的年龄有限制,16岁时她不得不拿着假的出生证明进入Salvador医学校念书。 1926年毕业的时候,她是医学系的157名学生中的唯一女性。

图中画圈的这位就是尼斯医生

1935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被精神病院的护士告发,由于拒绝宣称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她被判处了2年牢狱。

报纸刊登了尼斯医生被捕的消息

在尼斯被带走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那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患者有怎样封闭的认知。

从精神病理的书籍里我学到的是精神分裂患者是冷漠的,并且他们无法感知到爱,但是得知我被逮捕后,一位名叫Luisa的病人出手欧打了告发我的女护士,我才明白,他们并不像书里所写的那样。

出狱之后的7年里,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愿意接收她,她与丈夫在巴西游学,沉溺于研究卡尔荣格的心理疗法,也就是治愈灵魂,当时荣格提出的“荣格心理疗法”还没有被任何人付诸实践过,也被因为理论太抽象遭到了业界的反对,尼斯却敢于尝试这在当时较为先锋的理论。

用真实纪念伟大

与尼斯在80年代的一次相遇,让导演罗伯特.柏林厄对她难以忘怀,在他的印象中,尼斯是十分有活力的老人,她的一生都在和男权,和任何暴力作斗争。

现实中的尼斯也有温柔的一面,她本人是十足的猫奴。

真猫奴

为了还原尼斯的故事,导演特意跑到故事发生的那家医院去拍摄,而且电影中的一部分病人是由真实的精神病患者出演。

罗伯托·柏林厄:拍摄前的两个月我和剧组就抵达了那里,因为我们需要做大量的排练。一开始很艰难,因为起初演员们都有点害怕,你看到的都是精神病人们最坏的一面,他们很脏,脸很扭曲,穿着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
当你越来越了解他们,你就会倾听他们,关心他们,从他们身上学习,这些病人真的在经历了磨合之后教会了我们很多,有的人甚至成为了我们电影中的演员。逐渐地,这样的经历从一开始的不易变成了一次精彩的经历,给我和我的剧组成员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我们都经历了蜕变。

片中每个病人的形象都融合了真实事件中的人物性格,片中展现的画作,甚至有一部分就是原作。

历史照片中作画的病人们

这位胖阿姨也在电影中被还原了。

电影没有否认他们是精神病患者,从暴力倾向再到无法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我们能够意识到,他们是病人,但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让他们变得安静,不再焦躁。她的工作室就如孤岛一般,是病人们短暂逃离歧视的乌托邦。

虽然电影里尼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现实中,作为荣格的远程学生,实现了一些成果之后,尼斯还邀请他来参观病人们的画展。

中间的是荣格,右边的是尼斯医生

尽管这个故事被认为是“太过于巴西本土意义”,但是我认为,电影表现的是更为普世的价值,不仅有尼斯这位异常勇敢坚强的女性,她敢于反抗男权世界,用尊重的态度对待精神病人,更是因为她的坚持证明了艺术对精神病学以及社会的深远影响。

2005年,为了纪念她百岁诞辰,巴西还特意发行了以她为主题的邮票。

电影结尾处收录了一段尼斯医生本人的片段, 片中90岁的老奶奶依旧像天真小女孩一样充满激情, 最后她在94岁高龄逝世,终结了她“为时代奋斗的一生”,如她所说:我只是去了另一个星系而已(moved to another galaxy)

 8 ) 每个人都有成为自己的一万种活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

一直很冷静地看到最后,当现实中的尼斯医生出现在镜头里说出标题的这句话的时候,眼泪默默留了下来。曾经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作者在观察的同时也扪心自问,究竟谁才是疯子?社会的秩序和对人的标准认识决定了一些人似乎要在疯人院里待着,但是一旦有人发现了这些人其实是某些方面的天才的时候,光辉瞬间就不一样了,这么说起来似乎也挺可悲的,因为你决定不了别人如何用社会标准来看待你,如果一个正常人或者多个正常人愿意帮助你的话,或许你还有可以喘息的空间。

不是专业的了解心理精神疾病的人,影片里展现的病人精神层面的所谓疾病深浅不知,但有看着是暴力倾向的,也有无法控制自己身体拉屎拉尿的,还有被电击过不知道是真的好转还是其实没病的费尔南多,而且影片中还有说不上来是爱情还是精神依赖的,尤其是那个一直说“种子是用来种的,人决定什么是垃圾”的人,说实话感觉他其实可以进入普通生活,稍微注意,这里指的是不要有担心和偏见就好。

当影片到最后黑幕上开始陆续出现演员名字的时候,晃过神来数一数似乎没有那么多演员的名字,在这里的评价里看到似乎有本身就是病人的出演?网上没有查到更多资料来证实这部戏拍摄的背景,大家把更多美好留给了尼斯医生,诚然她有她的伟大,但是我也看到了她的丈夫,身边的男护士、女护士和搞艺术的人的支持,应该来说,要战胜一种社会的定义,你得用自己的圈子。也许这是在最后,尼斯医生站在艺术展人前,她身后应该有的光环的一个原因。

 短评

这届金砖电影节比赛片中巴西的选片太强了!这部写40年代一精神病科女医生的传记片很棒,曾获东京电影节大奖和女演员奖。如此严肃的制作值得表彰!

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全片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却没有过度煽情。真实事件改编,为其增加了吸引力和可信度。但却不是典型的人物传记片。叙事很流畅,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很像《飞跃疯人院》,结尾的留白给人以思考的空间。这部艺术电影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感人而不过度煽情。

7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起承转合都很工整 也并没有一般的传记片给人一个完满的交代 而是在主人公事业第一次受挫的时候戛然而止 电影对光景的运用特别出色 这个世界虽然需要这样「充满爱」的精神疗法 但归根到底还是体制占优 结局还是体制胜利 这既悲哀又现实 which和好莱坞流水线励志片最大的不同

12分钟前
  • 星竹
  • 力荐

哭到不能自己。依米尔跟他们第一次出来写生阳光照到脸上,笑的那一刻,突然觉得活着还是有意义的。“世人哪个不是精神病呢”。——《囚》

13分钟前
  • 平行
  • 力荐

他们是病人,更是艺术家。珍惜你所在城市的艺术影院,因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赞美艺术的电影。

1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1.非典型人物传记片,女医生用艺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危机悬而未决时戛然而止,但正是人道主义让步与体制的真实彰显2.结尾原型记录影像3.飞越疯人院珠玉在前,尼塞不是瑞秋。很温暖4.影厅人不多,全体鼓

16分钟前
  • 推荐

so much caring and love...印象深刻的台词“我没疯 我只是被疯狂攫住了”。演员都太棒 我几乎要以为那些病人都是真的了 #BFF 2017/6/26@影立方

20分钟前
  • 523
  • 力荐

以一群不容于世的人展现何谓艺术之美,何谓生命之美,阳光穿透树叶撒在脸上的热力,溪水漫过脚踝的温柔,脑中万千疯狂思绪化作眼里色彩缤纷,艺术不仅是他们的慰藉,更是铠甲,艺术是安抚人类心灵最佳的治愈剂;群像表演很棒,最后的真人出镜证实女主的确拥有一颗坚强勇敢且有趣的灵魂。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完美杰作!里约精神病院模范实验工程。从开头镜头紧跟尼斯医生身后进入病院,到大篇幅病患(客户)的特写,摄影机完全引领全片的清晰逻辑,让观众能迅速分清巴西病患和他们的画作。潜意识创作之美也被漂亮的娓娓道来,也就没必要对剧情去额外做夸大的戏剧性转折了。

2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三星半。荣格曾说决定我们的是那些潜意识,所有混乱、疯狂、创伤,都需要被聆听,被安抚。选择修正还是治愈世界相隔一颗温柔而坚定的心。绘画是那些破碎心灵的美丽歌声,而她则是最棒的指挥。我们从不因为可能的失败而放弃努力。

3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7分。女演员的表演的确富有统治力,精神病人们的群像虽说套路但也算有细致观察。剧作上用性别政治话语去取代实际上必然存在的学术争论(塑造一个被一群白男人无视和打压的伟光正女性),不免过于取巧;而潜意识和艺术之关系的引入又冲淡了精神病院可能带来的其它话题。结尾的真实影像很有力。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第一次去太平洋影城看,还不算远!在大银幕上看巴西片很开心,电影拍得很细腻,演员们都好厉害。

35分钟前
  • 阿子
  • 推荐

对精神病院的刻画相当写实,不是那些拿疯人院当隐喻的各色艺术电影可比拟的,精神病人的表演个个传神,色调由暗到明的变化,音乐的调用都很到位。对“男权社会”逻辑的反映有点简单粗暴,不过瑕不掩瑜,还是近来最值得去电影院支持的电影。

3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因为用女性的视角切入,片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有点简单粗暴,所有的阻力都来自男权社会的自大和偏见,就连荣格都在回信里玩性别歧视。这样一部传记片,由女主角用绘画治疗精神病患者,胜在这个角色的女权意识和鲜明的个性。★★★☆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医院里有个男孩,他画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画下鱼缸、桌椅、钢琴和房间陈设放进去。尼斯也造了一个房子,然后分别把颜料、画布、小狗和爱摆进去。那些颤颤巍巍的身体,摇摇晃晃的灵魂就这样被呵护。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间房子,里面放了所有记忆。进入他们的世界有一扇门,电流不能解锁,只有爱能推开。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疯癫与文明

47分钟前
  • rhythm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正面描写精神病治疗。导演以克制的镜头弱化冲突,甚至连结尾都止步于主角伟大的“失败”,但简而未减,女医生阵营的关怀尊重、男权“文明”体系的粗暴、病人内心的斑斓、正常人的唯利,二元对置极为清晰却又详略得当。所有演员都很棒,尤是精神病人们足以以假乱真(真假病人混杂其中)。

51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尼斯医生的人性疗法重新定义了“精神病人”,而精神病人倾注灵魂的艺术创作则深化了“人”的概念。

5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尊重每位个体的精神表达,那是上帝开的另一扇窗。

58分钟前
  • saiyuki
  • 力荐

虽然冲突与重重困难都进行了淡化处理,结尾也显得仓促,但事件本身与人物身上的光点却耀眼无比——一个超越时代的女性,一群疯狂斑斓的灵魂。艺术的伟大,在于它既是解药也是彼此理解的途径,受益者永远不止是一方。

6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