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乔纳森·普雷斯

导演:Jonathan,Munby

播放地址

 剧照

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2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3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4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5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6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3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4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5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6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7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8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19威尼斯商人(国语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不提人权,宗教,这个剧里其他重要的内容

    威尼斯商人是我读到现在最喜欢的喜剧了,我稍微写一点我自己对于这个剧的感觉,以及通过我的老师J.F.R.Day教授给我的指导让我注意的一些地方。我写的原因不是想劝说任何人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也只是刚开始读莎士比亚而已,目的只是想找个地方能够记录我自己的想法,并且这个记录过程的本身能够让我自己想的更透彻一些,当然同时些希望能和别的人有些互动和交流最终能促进理解。我一向是个很不擅长表达的人,再加上我年纪非常小,有的时候说话轻重拿捏不是很准确,希望能容忍,并且试着透过形式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读的剧本是2007年RSC授权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我们这里另外用的比较多的另一套读本是riverside的版本,那本的注释以及前序一类的都比较好,而这本,由于是RSC授权的,会更可能接近莎士比亚时期的原本的剧本。


    我的老师让我思考的是他认为莎士比亚戏中最重要的几个特点,一是,莎士比亚是不是个罗曼蒂克主义感觉的爱人,莎士比亚戏剧中究竟有多少浪漫爱情的成分;二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平衡性;三是莎士比亚剧中间的看似没有理由的宽容。
        首先说莎士比亚不是个爱人,这个喜剧中,爱情的成分几乎没有。如果说Antonio与Bassanio之间的是爱情,这个电影可能有些夸大,我记得好像有演到Antonio与Bassanio接吻的一幕,这个是原本没有的东西。或者在我们这个将同性恋这个概念抬上台面,总是会讨论它的时代,我们才会要将Antonio与Bassanio之间产生这种他们是不是同性恋的幻想。如果说剧本中间开头和法庭一幕之前Antonio说的Bassanio就是他的全部世界,是他活着的原因让你觉得Antonio爱Bassanio,那么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一种更加高贵的感情实际是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是比爱情更加高贵的,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确实可以做到这样吧,都说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了朋友可以上刀山下火海,无视自己的生命,那么,Antonio将Bassanio的友情视为自己生命最宝贵的东西也不是不能这么理解的。我觉得可以用来揣测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有爱情的地方有两个。在III ii 第322行,Antonio给Bassanio写的信用Sweet,甜心做称呼,当时的话,人们并不会将这个称呼必然的联想到和性有联系的爱之类的东西。第二个地方也很隐蔽,在III iv中Lorenzo与Portia的对白第7行:“... How dear a lover of my lord your husband,...”这里Lorenzo将Antonio称作Bassanio的“Lover”,但当时男人和男人之间用love这个词完全与爱情没任何关系,很多场合只是表示欣赏对方而已,如果一定要将love理解成两性之间的爱,那么在读很多英国文学的时候都会有问题。在读一切文学的时候我们常常忘记的就是从小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的要试着用文学本来应该的读者的角度去读,或者说是在了解文学的背景之后,将自己放进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哲学,当时的思想,甚至是当时的语言中来读。所以我的感觉是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是有问题,但究竟是不是爱情,值得商榷,粗一看有点像同性恋,再看仔细点又不那么象。
        再说Portia和Bassanio。在I i的第162行到178行,说明了Bassanio要去迎娶Portia的目的,目的似乎是与爱情无关的,他说:“我读书时候射丢了一支箭,我会再射一支,要么我就一共失去两支箭,要么就拿回两支箭。现在我欠你Antonio钱,但是我没办法还,如果你能再借我点,我去娶了那个叫Portia的有钱女人,我就能还你了,她似乎还对我有些意思,这事应该能成。如果就这么看,Bassanio完全是为了Portia的钱,或者说钱是一个主要的动机,爱情的成分很少。你可以说,当然你可以说Bassanio是当着Antonio的面不好意思说他爱Portia不过剧本没有这么交代,并且看不到影射的地方。Portia显然是对Bassanio有感觉的,她和自己的女仆的对话中就一直都是对来选箱子的男人的厌恶,她对于Bassanio确有好感,但并没有正式多接触,所有的都只是觉得Bassanio是个看上去不错的人,有的只是对这个男人是个不错的男人的幻想。但Portia很敏感。在III ii的第4行Portia说道:“...There's something tells me, but it is not love...”Portia说:“我害怕失去你,但是,有个什么未知的东西告诉我,这不是爱情。”同一幕的27到33行,Portia问Bassanio的:“...Then Confess What treason there is mingled with your love.”,“在你对我的爱情中间,混杂着些呢?”Bassanio回答:“...Which makes me fear the enjoying of my love...”,“害怕没能成功让你开心喜悦”,然后Portia回答到:“...Ay,but I fear you speak upon the track”,“啊,我担心你没有说真话。”Portia,她似乎有中惊人的敏感,在她很少和Bassanio有交流了解的情况下,似乎是凭着直觉的就知道了,Bassanio对她的感情不纯,他在撒谎,他另有目的。这么看的话Portia和Bassanio之间也不是什么纯粹的我们期待的爱情。
    再读其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的话,都会给人这种感觉,这两个人之间真的是爱情么?仲夏夜之梦里面的几对情侣,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从一开始的是爱情么?很多时候你都能在剧本里面就找到证据似乎不是那么的。说到罗密欧和朱丽叶不得不说罗密欧在舞会上对朱丽叶一见钟情之后两个人的初吻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那段对话,到正真的吻一共14行,两个人一人说几行,抽离出来完全是个浪漫的掉渣的14行诗,这让很多人浪漫地晕死过去了,但是完全不能忽略的是朱丽叶的劈头一棒子:you are kissing by the book。你是照着那些书本上描写的东西吻我的,你实际上不是爱我,只是看了太多的爱情小说,爱情文学,满脑子幻想着,只想找个去照着书上说的那样去试试吻个人,我完全理解你也觉得你还挺可爱的,我就让你吻了吧。这是爱情么,即将14岁的小女孩和16岁小男生之间的壮烈爱情?有些太牵强了,即使在那个人们更早就要承担起成人的角色的年代还是早了点。在这个剧里面,在戒指风波结束之前Bassanio和Portia的吻是如何进行的?Bassanio拿这纸头在读,然后说,按照这上面说的我要吻你了,然后似乎是就那么草草的吻了下,倒是后来玩笑样的让Portia回吻的时候Portia吻得那么主动弄得Bassanio都傻掉了,我觉得电影这里非常棒。Portia对Bassanio是有好感的,或者说是有爱的,但是Bassanio对Portia是不是爱情值得商榷,很难找到一句剧本上的句子来证明他的爱。
        有一个我发现的小秘密,并且还有点开心的地方,在这里说出来。Bassanio之前两个选箱子的人选的时候都没有关于音乐的描写。但Bassanio选的时候有歌曲,还有歌词,歌词在III ii的第65开始:“Tell me where is fancy bred, Or in the heart, or in the head?...”歌的内容是说欲望哪里来,欲望消散得快,这当然还不够明显作为任何提示,不过这个歌词的结尾是押韵的,并且和Lead是押韵的,在歌词里还告诉你不要选desire也就是gold。之前Portia的台词也说什么我真想抵抗我父亲的要求,教会你怎么样去选这个箱子,然后能选中我,哦,我真想作弊,但是会违背父亲的一些内心争斗,但这个唯一在Bassanio选箱子的时候响起的音乐的歌词,让人多多少少感觉,这其中有诈。
        在列举了上面这些东西之后,我的感觉是,确实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似乎有些奇怪,爱人们似乎不怎么相爱。我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特别是现代的时代,莫名其妙的莎士比亚的名字,他的戏剧似乎必然得自然的就和浪漫爱情扯上关系了。用我喜欢的huckleberry finn的语气说就是,well,i reckon it ain't so,it ain't gonna work, at least for me.或许不是那么回事。
            接着我想说的是,我从这个剧里感觉到的莎士比亚的平衡。我在这里的另一个评论的回复里面已经提到了我所谓的平衡。我读了这些莎士比亚戏剧之后的感觉就是,莎士比亚的剧真的非常平衡,没有什么头重脚轻的地方,而且从平衡的角度去理解这个剧的话,Portia让Bassanio得到自己给的戒指,让他失去这个戒指,再将这个戒指重新给他,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是让戏剧的围绕的中心正真拽回到该有的轨道上,实际点就是将主要的关系从Bassanio对上Antonio改为Bassanio和Portia。这样的重新调整或者说这样的重新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整个戏剧,在戒指的归还之前,即使有的时候Antonio不在场,整个戏剧任然是围绕着Antonio发展的。Shylock女儿的出走导致了Shylock的愤怒,导致他对于他心理所想的“我是如此的悲惨,我要追寻正义,正义会惩罚他们来补偿我,而正义不会对我这受苦受难的人有什么负面影响的,我是正义的...”这样的畸形了的想法并且最终导致他自己一定意义上的悲剧结局。但让Shylock如此的主要原因还是Antonio,Shylock除了咒骂基督徒——其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全部由对Antonio的不满导致,从Lancelet Gobbo和Shylock的关系来看,Shylock对于基督徒并不是全部都是无理由的憎恨,在II vi里面43行,他对于Lancelet的评价是:“The fetch is kind enough...”他评价自己从前的手下是个心地不错的人,只是嫌他懒惰——我想说的是Shylock这个角色,虽然他的戏份最多,但他的故事任然是围绕着Antonio展开的。或者我这么说,故事的出发点都是Antonio最后事情发展的指向,或者说终结也都是Antonio,两条主线都是如此。Antonio对Shylock的所作所为,导致Shylock的不满,再Shylock经历了厄运之后,他正好能够向Antonio进行报复。Bassanio因为欠Antonio的钱,所以和Antonio借了钱之后去娶了富婆Portia在他娶了这个女人有钱了之后要做的是是回来还债。整个故事在戒指事件之前完全都是从Antonio出发,并且最后将回到Antonio身上,如果Portia不将平衡调整,或者说莎士比亚不将这样的不正确的平衡调整,最后Bassanio也会更亲近于Antonio而不是一个结婚男人那样应该亲近自己的妻子。
        或许我这么说你不怎么能明白我的意思,那么我用我自己的读莎士比亚的一个小方法来试着帮助我表达我的意思。这个方法是我偶然发现的,我觉得很有趣,具体的就是将我觉得比较戏剧性的莎士比亚的设定给打破,然后通过观察我这样操作后实际的戏剧的走向。这样,我其实能得知很多,或许是莎士比亚希望我这么做而能得到的东西。比如仲夏夜之梦里面,如果我们最后让Demetrius从puck的love potion的作用下醒过来,这样的结局会不会还好呢?但实际上,如果去除掉love potion的作用,即将发生,或者最后会发生的事情会是当时英国社会里现实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并且是没有什么讨论余地必然的发展方向,最后必然Hermia会按照父命,遵循包办婚姻嫁给Demetrius,对于这里这样看之后存在的问题我这里就不多提了。威尼斯商人这部剧里,如果Portia没有出来,没有女扮男装,而真是有一个还算聪明的法官执行了这个审判,并且还要走了Bassanio的戒指,这个戏剧的平衡任然在Antonio的身上,这样的结果是。Portia很难和Bassanio和好,试想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的晚上丈夫就说,“我要和我那个哪个哪个的兄弟喝酒聊天,他是咱两的媒人,搓成了咱两,但不巧的是,他在我们结婚这节骨眼上失恋了,我得安慰他。”稍微想想也知道这样的婚姻是不肯能幸福的,虽然在英国的那个时代里面,爱情是不被重视的,但社会整体上还是认为婚姻这个东西是会有效果的,离婚是个很少见的事情,并且离婚时间相当严重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莎士比亚一直遵循着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或者是大众认可的道德或者法律,或者是做事的方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如此。如果我们打破莎士比亚的戏剧设定(我甚至有的时候觉得他会在舞台后面看着观众偷偷说,这些笨蛋居然还真相信了这些,并且笑得这么开心,完全忘记了这个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是我这么设定,台上上演的就是你们可能会在自己生活里上演的悲剧了),就会发现这样的话喜剧的变成一边倒的感觉了,并且是一个不好的倾向。我认为的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一直都追寻着平衡,这里就能很好体现这点。我觉得,这个平衡感,不是一般作家能做到的,非常了不起。这种平衡,或者是重新获得平衡的做法,还有我即将提到的无理由的宽容,在莎士比亚之后的几十年英国文学进入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阶段Restoration Age的时候有更多作品中能看到,代表作当然是John Milton的“Paradise Lost”。
最后我想谈一点莎士比亚的宽容,我觉得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疯了,我认为在戏剧的最后,Shylock被Antonio宽容了,被莎士比亚宽容了,而且是毫无理由的宽容了。很多人都说这个剧很残酷,种族或者是什么宗教意识过重之类的话,我觉得这还是回到了我说我第一点内容里面时候涉及到的,你是否站在了当时的观众的角度,是否用当时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了剧了。莎士比亚写戏剧的目的是赚钱,并不是成为伟大的剧作家。写剧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文学上的价值,他写剧一是没有想发表没有想出书更没有想到会被有现代思想理论的人来看,也没有想到会有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holocaust。我的意思是,如果你从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的英国普通看这个戏的人的角度来看的话,犹太教确实就是异教徒,在这个国家里面想要生活的还不错,确实成为一个基督教徒是正确的路。在观众的眼里这个Shylock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完全失去了理性的人,他不想要仁慈,法官几次问他你愿不愿意给Antonio一个仁慈的机会,他都否决掉了,他要正义,要纸上写的正义,最后他就得到了他要的正义。但在最后莎士比亚就突然一下宽容了他,给了他他还有的一半财产,甚至给了他基督教,我这里不是说基督教有多好,我是说,莎士比亚给他的安排,最后是让他在戏剧发生时代的社会里确实能活的比他被宽容前的状况要好太多了,而且这个宽容似乎是完全没有理由的,而且是突然的。这个宽容在别的戏剧里面还有更多的体现。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实际上是很宽容的一个人,这是戏剧,是看着娱乐的东西,是我们将单纯娱乐的戏剧变成了娱乐和教育两者都有的文学作品来看,并且没有将自己放在那个时代,没有将自己变成了那个时代的产物,而是用我们现代的价值观来看待这个本来就没有给这样人看的目的而创作的东西的时候,发表出这个戏剧是如何的残酷,荒谬一类的看法的时候,就好比是不懂古英语的人不认识长S的古代书写,也不想去了解,就用现代英语的理解方式将孩子在吸母亲的奶理解成了母子乱伦而咒骂文字出产的年代是个混沌的年代一样,完全没有根基。
三个根据我老师的要求去仔细读的东西说完了说下我对这个电影的感觉,我觉得电影拍得很好的,有几个地方是原剧中没有的但是很有趣,比如Antonio和Bassanio的吻,Jesscia的戒指最后还戴在手上,这些都是导演他自己对这个剧的理解吧。导演可能认为Antonio和Bassanio之间有暧昧,但不一定是同性恋,真的没必要,有的男人确实就是娘一点,用我还属于的这个脑残年代的人的词语来说,Antonio可能是个伪娘,或者指尖奶茶那本邪恶漫画里面的男主人样的,虽然珩有可能最后还是会随着社会的主流而娶妻生子,但是心中无法割舍下对有男性魅力的男性朋友的想法,不一定是性趋向的,也许只是相伴相知倾向的。Jesscia手指上的戒指那幕可能是导演想说Jesscia并没有完全割舍下自己和父亲,或许她会和在船上打鱼的父亲最后重归于好。我觉得这个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实际上莎士比亚已经给了我们可以猜测这个Jesscia和Lorenzo之间的未来的蛛丝马迹,那是在我就不翻书去找了,在大家都回到Belmot之前他们两个之间互相的一段对白,他们在玩着有嚼头的情话对答,来表达他们相爱的感情,但如果你了解神话的典故,他们用来表达爱情用的情侣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我觉得莎士比亚这里暗示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结局。
就扯这么多了。。。。

 2 ) 另眼看威尼斯商人

前两天看了这部新拍的名著,昏昏欲睡的台词,拖沓的剧情,不养眼的演员(虽然剧中一再强调鲍西娅的美丽),唯一的好处是,回忆起了中学时代曾经学过的课文。不记得当时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这样也好,可以没有框架束缚的谈一下我的看法,不管这片子是否忠于原著。
 
撇开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法律明显偏向于基督教徒,价值取向同样也是,犹太人的地位和名声也在各种形势发展后演化得越来越低下,这个因为并不熟悉,也就不想多说。把电影看成一个纯粹的故事,这个故事宣扬了太多安东尼奥和巴萨尼奥间的同性之爱(不管是同性恋,还是所谓经受得了考验的或超越爱情的友情),在刻画夏洛克的性格上也有失偏颇,而被人扣上“反犹太”的帽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老莎写下这篇名著开始,夏洛克的吝啬、贪婪和残忍就在人们的心上刻上了烙印,他是非正义的,他的失败是让人拍手称快的,他和安东尼奥等人的对比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与恶,这样的理解广为接受,我却难以赞同。站在夏洛克的立场上,我给予的是同情,我能理解他的报复和怨恨,并为他的落败而不值,好吧,那么就说说我一些另类的想法吧。
 
首先,夏洛克虽然谈不上是维权斗士,但是这种法律意识是应该赞同的,甚至他在法庭上的慷慨激昂有那么些抗争种族歧视的意味,当然对于他而言,说出这些话来让人理解为狡辩也无可厚非,不过在法庭这个特定场合,这种狡辩和虚伪却十分合理,无可争辩。
 
其次,在当时违约即违法的情况下,他向安东尼奥索要一磅肉更是合理,当初安东尼奥自信的签了这个合约,没有任何人怂恿或威胁,完全是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那么他为此履行他的承诺又有什么不对,他连续用大海的怒涛无法减低威力,豺狼害得母羊为失去羔羊而哀啼,以及松柏受到天风的吹拂不能不发出声音等比喻,来强调夏洛克的残忍之无法改变,反而让我反感,这些话若是在别人口中说出来很能增强悲剧效果,但在安东尼奥的口中说出,我认为那是虚伪的表现,像他这样一个有威望的贵族,守不住承诺,就不能怪对方不仁慈,要怪就怪自己过于自信吧。
 
再者,我始终觉得,凭夏洛克的口才,想要在鲍西娅的圈套之下全身而退并非没有可能,可惜他被报复的欲望和一开始一边倒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犯了太多错误。首先,他应该如公爵所设想的那样,羞辱够了就大发仁慈之心,那么就可以名利双收了,但那显然不符合夏洛克的性格。第二,当鲍西娅提出请医生为安东尼奥止伤口以免流血过多而死的时候,他应该答应,这样就不会有后来以“一个异邦人企图用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谋害公民”为由惩罚他的结果了,不过按照他的想法他的确没有义务请医生,同样法院也是,如果老天让安东尼奥死也是劫数,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那个所谓的法律表述同样有漏洞,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谋害”,履行合约的内容怎么算“谋害”,如果夏洛克放弃那磅肉,是不是何以说明他断了自己的“企图”,这些明明可以再辩论的。还有一点,他不应该由自己动手,当鲍西娅提出可以割一磅肉,但“不准流一滴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的时候,他可以提出由法庭指定一名最有经验最权威的屠夫动手,至于屠夫“失手”弄出了血或是分量出错,那是屠夫和法庭的事,与他无关,他要的只是一磅肉,多出来的还给安东尼奥也好,扔掉也好,不是他要考虑的范围之列。最后一点,为了增加戏剧性,老莎安排所有人都笨到看不出鲍西娅和女仆的身份,如果夏洛克能够揭穿的话结局又会不一样,当然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戏剧毕竟是戏剧,就像武侠片里面的女扮男装永远不会被心上人识破一样。
 
总之,夏洛克是输在了不够仁慈、不够宽宏大量,还有不够狡猾上。
 
来点轻松的,谈谈鲍西娅。

这个聪明机智的女人,在丈夫提出要感谢他时,表现出了小女人的可爱来,可惜结果她的戒指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不过后来她还是原谅了丈夫,就像没事发生一样,接受了丈夫的道歉。换作是我,我想我很难谅解,毕竟这戒指的意义非比寻常,送出了戒指,等于葬送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就算他有让人感动的解释,我能接受他的感动,却很难把这件事当没发生过,今天他可以有这样的解释,明天他也可以因为同样感人的解释背叛自己,这不是小气或是不体谅,而是他让我感到了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结论是,女人不要随便考验男人的忠诚,因为时间和老天自然会考验你们,无论他忠诚与否,一定能让你看到证明。

 3 ) 大师之作

最新电影版的《威尼斯商人》有阿尔帕西诺、约瑟夫费因斯、杰利米艾恩斯这些明星出演,去年的电影杂志给过新片简介。老莎的作品只看过五悲一喜,《威尼斯商人》只在英文课文里学到了情节梗概。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这次找了个女文学教授点评犹太人复杂个性的塑造,这也是新版电影的着力处。此外,影片也花了很多功夫铺垫当时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与不公待遇,以至于让人怀疑这部片子的资方或导演是否有犹太背景。
电影拍得古典精细,台词应该全文引自原著,中文配音也还不错;不过约费古装扮相显得脸太长了;夏洛特的女儿貌似黑人混血,应该算bug。另外两路求婚者喜剧色彩颇浓,表演挺成功。女主角(忘了叫什么了)的古典气质非常深厚,并且果然是男装扮相要俊俏得多。
至于为古犹太人鸣不平的意图,可以说相当成功——老戏骨居功甚伟。脑海中夏洛特讨厌的犹太佬的形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失去了女儿(跳窗和情郎私奔)、财产(被判一半给安东尼,一半身后由女儿女婿继承)、声誉(想想人人遇而唾之的情景吧),甚至信仰(被判必须改信基督教,老莎够狠)的、处境悲惨的可怜老人。如果我是导演,很可能在片场临时改戏,让夏洛特一病不起,郁郁而终——但导演不,他安排犹太人最后的一个镜头,是独自站在街上,失魂落魄、令人心碎地望着前教友们身着黑袍,在祈祷室门前鱼贯而入。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我有时空穿梭机,那么我要回到古威尼斯,振臂高呼:“全世界被压迫的犹太人,联合起来!!!”
据说在拍《大买卖》的时候,罗伯特德尼罗演同马龙白兰度的对手戏时小心翼翼,爱德华诺顿则紧张焦躁得像个孩子。估计《威尼斯商人》的演员在面对阿尔帕西诺的夏洛特时,也不会好受到哪里去吧。

 4 ) 都是傻逼

Who should be blamed for?
  一部坚定站在现代立场上的反宗教歧视片。
  女扮男装的鲍西亚很好看。
  试探要戒子很傻逼
  真的要到戒子以后的回应很傻逼
  找夏洛克借钱的安东尼奥很傻逼
  为了排场让安东尼奥找夏洛克借钱的巴萨尼奥更傻逼,傻逼中的战斗逼
  赔不起钱了不去找别人借钱补上反而做一些乞求更傻逼
  咄咄逼人的鲍西亚很讨厌
  逼着夏洛克改变宗教信仰很讨厌
  不孝的女儿活该思念
  只有夏洛克是一个正常人

 5 ) 五味杂陈:莎翁、帕西诺,恨与罪

颠覆?翻案?抑或拨乱反正?歌德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一语。昆德拉说,真正的小说,是探讨存在的某种可能性。说颠覆,只因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只是教科书这一路传统的诠释。如同当前的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只不过是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或许,每探讨一种可能性,我们就更接近原本的、真正的、真实的莎士比亚?

夏洛克,一个何其丑陋的人物啊。唯利是图,残忍暴虐冷血,靠放高利贷盘剥他人血汗的犹太商人。艾尔·帕西诺对莎士比亚长久以来钟情有加。此剧终于一尝夙愿。过了一把莎剧瘾。就此剧而言,很想问一句,到底是莎翁成就了帕西诺,还是帕西诺重塑/还原了莎翁?可以回答说,两人在各自的领域早已光芒万丈,独树一帜。莎翁自不用说。艾尔·帕西诺的影片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从《码头风云》到《巴黎最后的探戈》,到《教父》,马龙·白兰度总给我一种隔的感觉。不是演技不到位做作的隔,而是他的特点,角色的风格,让我亲切不起来。如同大洋彼岸一般遥远。(可能是我尚无法欣赏这个人物,这种角色吧。)而从早期《教父》中英武帅气生就教父气质的麦克·克里昂、《热天午后》中犹豫惶恐的银行劫匪,到后期《情枭的黎明》中试图偕同情人退隐而不能的另类情枭,《魔鬼代言人》中的力压基努·里维斯的撒旦,《闻香识女人》中暴躁如雷的退役老军人,艾尔·帕西诺饰演的角色总给人留下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印记。标志性激情演讲在《威尼斯商人》中也两番上演。一是控诉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无端诬陷辱骂,二是法庭上简短有力的复仇怒火的迸发。艾尔·帕西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夏洛克,一个有血有肉、有恨有爱的活生生的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划归为喜剧真是天大的讽刺!我们被教科书欺骗的太久了,或者,被莎翁蒙骗的太深?

说《威尼斯商人》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可能会令人诧异,但,看过此片,我们不得不如是说。夏洛克,一个反角,引发的却不是鄙夷厌恶反感,而是深深的悲悯与同情,我看到的是他的无奈与无助。看起来儒雅、高贵、彬彬有礼的安东尼奥,,为何不对自己对夏洛克的辱骂诬陷人身攻击的言行做出一个字眼的解释?而总是支吾和沉默?夏洛克的悲剧宿命在于,他的每一步人生轨迹都是命定的,是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宽厚仁慈的安东尼奥,或许并不把非基督徒当作自己的同类,即使在帮巴萨尼奥借钱的环节,他也从来没有一刻尊重过夏洛克。他的低头,卑躬屈膝,在前是为了帮朋友借得三千金币,在后是为了请求夏洛克手下留情放他一马。他何时尊重过夏洛克的人格?

让我们设想一下,一个人一直以来收到周围人的无理谩骂羞辱,甚至时常被人往衣服上吐唾沫(对方还是个谦谦君子,虔诚的基督徒),而他数十年来只能默默忍受所有的屈辱,一天,这位基督徒,一个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人格的人来向自己借钱。而他并没有坐视不管。而订立契约的时候,他出于长久以来的愤恨,半开玩笑的在自我想象中满足一下自己对长久以来精神上鄙夷自己的自以为是的高贵者反戈一击的快意。(安东尼奥的船出事纯粹是偶然的意外事件)。所以,夏洛克一开始并非有意的有谋划的复仇。然后,意外发生了,先是女儿跟基督徒私奔,再是安东尼奥的船出事。法庭上他的滔天怒火,缘何而来?长久以来默默忍受的屈辱,被人鄙夷,看不起,现在,他的机会来了,他要控诉,控诉自己这一辈子所受的种种屈辱。先前他怒吼到犹太人跟基督徒同样都是人,有血有肉有感情而基督徒却从来不把犹太人当人。这次,在法庭上,他质疑人们可以对自己用钱买来的奴隶任意处决,而他却不可以拿走他用三千金币买来的安东尼奥的一磅肉。这两次声声血泪的激情控诉几乎无懈可击,让人哑口无言。因为他说的句句属实。与其说是复仇的怒火淹没了他。不如说想借此此生惟一的机会捍卫自己的做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人格。如果夏洛克一开始就不声不响的撕毁契约,只要会迟到的本息,威尼斯的人们,基督徒,安东尼奥,会对他心存感激么?我不相信!人们会一如既往地辱骂他,毫无缘由地仇视他。就因为他是犹太人,就因为他有息贷款。

真正奸诈的最为儒雅的安东尼奥,侵吞钱财,他从来不屑。但这种落井下石趁人之危才是最为可恨最为卑劣的。如果拒绝夏洛克的一半家产确实显出他的仁慈和宽厚。那么,借此机会逼迫一个犹太教徒改信基督教,就太卑劣了。并变相地逼迫夏洛克认可自己女儿下嫁基督徒并改信基督教背叛犹太教的事实。或许这是历史上基督教不择手段侵蚀犹太教的活生生的例子吧。

我很讨厌此剧中的安东尼奥。原因有二:
1、从头至尾如此彬彬有礼高贵儒雅的安东尼奥,是如何做出诋毁诬陷辱骂往人身上吐口水的行为的?纵使穷尽我的想象力,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的虚伪,也无法将这张仁慈的嘴脸与这些言行挂起钩来。
2、落井下石趁人之危。趁夏洛克别无选择的时刻逼迫他放弃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

我并不赞同夏洛克的复仇举止。但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理解他的愤怒,感受他的仇恨。只是觉得,要指责,首先指责的造成他如此愤恨的充满敌意的外界环境,要说罪,威尼斯的所有人都无法逃脱判决。我很想化身基督,现身法庭,一声怒吼:你们中间,谁没有罪?

 6 ) 老瓶装新酒,回味也无穷

看完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可以务虚地谈谈跟电影不怎么相关的三点,然后谈谈跟电影有关的三点。

一、与电影不怎么相关的
1、我想先开宗明义地讲一下我对《威尼斯商人》这个故事的最初印象,——夏洛克遭到了毫无理由的迫害,在这里我看不到丝毫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

中学时候从课本上知道了这个故事,当时我就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赞美鲍西亚义正言辞对“仁慈”天花乱坠的描述。后来看了整个剧本,知道了故事梗概,更对夏洛克的遭遇感到义愤填膺。看看吧,这,自诩仁慈的基督教徒(包括故事中的围观人众,莎士比亚本人及他同时代的受众),如何颠倒黑白,迫害一个享有二等公民权益的犹太人。

拿走他的尊严,拿走他的钱财,拿走他的公平,拿走他的女儿,拿走他的信仰,还有什么是这些多数派所拿不走的吗?

虽然在历史书上,资本家拥有相对于封建地主的进步正义,履行契约拥有相对于毁信弃诺的社会正义,但是在微观的事件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正义。

2、感谢安·兰德,我的意思是《阿特拉斯耸耸肩》(以下简称《阿》)这本书,告诉我,自私不是一种错,——“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许我们不必把事情说的这么决绝,为资本主义唱赞歌,也不必告诉自己一定要倒向另外一种世界观。

我想有一点确认无疑的是,《阿》向我阐明了一个一直以来都很明显的道理:创造世界的人有资格享有它,创造财富的人有资格支配它,创造财富的人也同时为弱者提供里庇护,帮助世界摆脱无聊的空虚。

这个道理再明显不过,但是我们总是不经意地在心底恶毒地诅咒财富和劳动(我不是简单在说仇富)。

我们赞美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和道德,赞美从自然中发现并由人类规定的明晰法律。我们徜徉在情操和美的海洋,唾弃每一枚带血而生的金币。我清楚地记得我高中时候喜欢的一段余光中的《逍遥游》,——

“那是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是青铜时代,云梦的瘴疠未开,鱼龙遵守大禹的秩序,吴市的吹箫客白发未白。那是多神的时代,汉族会唱歌的时代,有梅野有蔓草,自由恋爱的时代。快乐的Pre-Confucian的时代。”我陶醉在古典的世界,追求真正的美,干干净净,不带一点意外。

但是,这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伤害。真实的世界建筑在火车枕木和企业家的通宵未眠上,诗人和作曲家获得了一点施舍,却反而诅咒这枕木和通宵未眠,诅咒财富的安然获得。

是的,直到看到《安》我才明白这一的情况是大大的乖谬,才明白真相如何皎若明月,却被弃如敝履。

夏洛克辛苦工作,放贷,收利,攒钱,安心守法,作为一个早期金融从业者推动威尼斯成为彼时世界的明珠。千千万万个夏洛克忙碌辛苦,四处奔波,让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船能够联通世界,让瓦特的蒸汽机转动,让贝尔的无线电通达,让资本和科技的洪流席卷全球,带来有史以来人类可以获得的最大福利,——他们拥有了财富。

巴萨尼奥们在做什么?留恋于销金淌银的晚宴,妓女的裙角,高尚的音乐,以及对财富创造者的鄙视?谁借给你钱,让你娶到漂亮姑娘?谁又恪守清贫,积攒家业?从这个角度上讲,夏洛克与血汗工厂的工人是一样的,他们同样付出了劳动和心血,但是被被人收割了成果。这不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是兢兢业业者和不劳而获者的矛盾。

顺便聊聊刘志军吧,是的,没有看错,就是前铁道部长刘志军。跟《安》类似的是,主题都是铁路。是大众对抗更先进铁路的故事,加入对推动铁路前进人批判的碰巧都有灾祸的担忧、花边新闻、锒铛获刑、落井下石。还好现实世界不是小说,刘志军本人与小说中主人公所为也差别很大。但是,只是讨论下铁路建设本身,就可以看到我们所受到的蒙蔽。

高铁上线的时候,民间舆论一片反对,理由无外是提速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对铁道部占据优势资源的不满。尤其动车事故,使得铁道部声誉跌到0点,高铁一度要停滞不前,这是我们熟知的往事。但是现在看看我们的身边,高铁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它的便捷、舒适、安全、快速,赢得乘客的交口称赞。

难道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前后不对应,和我们自己的矛盾吗?即使在意识到这个情况后,我们开始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问题和腐败是刘志军们和铁道部的,高铁便利和全球第一的里程数成就是我们全体民众的。审判刘志军的时候,没有人再关心他为高铁事业做出的贡献,反正他已经是阶下囚了,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他到底贪污了多少个亿,有多少个情妇老婆这样的花边新闻。是世界把高贵品德都隐藏了起来,还是我们注定喜欢低俗和无趣?

在拐跑了夏洛克女儿的罗兰佐对着月光大谈音乐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意识到他自己的可憎。

3、我必须聊聊普世价值。是不是应该有一些规范可以应用到现在也可以应用到古代,可以应用到此处也可以应用在彼处,可以应用在我身上也可以应用在你身上,不论我是男是女,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正直的还是邪恶的,是多数人还是少数人。

假如有这样的东西,我愿意称之为普世价值。如果我们认同公平、正义、契约是普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条件承认它们的权威性,不让它们因为咄咄的逼问和似是而非的争辩而面目模糊,不让“仁慈”、良心让它失去力量。

对不起我这次要举的例子是夏俊峰案,此案在官方、推手、媒体和不同意见的渲染下已经诡谲无比。据说关于它的辩论的较高层次,是关于所谓“理中客”的,即理性、中立、客观。支持理中客的认为这是普及一切的前提,反对者认为在强弱分明,善恶分明的情况下支持理中客本身就是为恶,因为弱者没有精力和时间经受质疑、批判。

那么在这里普世价值在哪里呢?就是“善”吗?善本身是很宏大的,它只能是目的,无法在方法上确保自身的普世性。如果对弱者不加质疑地保护,是否应该假定有高于普世价值的善呢?是否善恶可以超越公平和真实呢?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夏洛克的案子,和莎士比亚的小说,有说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到历史背景里去理解,——在当时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正常的喜剧的,但是恕我无法理解。我认同莎士比亚有创作的权利,理解16世纪基督徒的反犹情结,但是我不认同将莎士比亚绑架在解读者本人的理解上,也不同意在当时故事背景下夏洛克就算是罪有应得,我认为他应该获得彻底的翻案。反犹话题是苦闷沉重的,本电影推陈出新的演绎也体现了现代人的进步,但是及时在当时反犹也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破坏契约也不应该受到仁慈的包庇,敢于建立契约者就应该有履行契约的义务,这是多么明白无误的道理。

你如何能做到自己蓄奴却言之凿凿地骂别人不懂仁慈?

这就是普世价值。

二,与电影比较相关的。

1、狂热赞美阿尔帕西诺,影史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最百变的角色扮演者之一,最深入骨髓的老戏骨之一。不说教父、也不说闻香识女人,在这部电影里他闪烁的眼神、伛偻的站姿、一高一低的肩膀、两次痛哭失声以及法庭上关于平等的演讲,看完电影闭上眼睛也无法抹去他的魅力。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努力想找回那个风度翩翩、沉静入海的影子,但是我只看到了闪闪躲躲,偶尔如毒蛇般攫起的夏洛克。

一切赞美归于你。

2、看到这部电影,不可避免想拿它与我前一阵子看过的《悲惨世界》相比,非常遗憾的是,《悲惨世界》实在缺乏跟它相提并论的厚度和丰富。

单论《威尼斯商人》和《悲惨世界》原著,即使有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悲惨世界》胜出。雨果写书,如同刺破舌尖写经书,皇皇巨著摆在这里,看完只有服气。《威尼斯商人》诚然是个经典的好故事,但是不论气魄、情节、功底都逊色《悲惨世界》远矣。

但是说到电影上,《悲惨世界》对人物刻画的单薄,对法国革命的简单铺陈,演员的用力,都很难与《威尼斯商人》比。可惜阿尔帕西诺老了,不然去担纲主演冉阿让也许能够给《悲惨世界》加点分。

3、最后谈谈女孩子。
在一群蠢笨痴呆的男人堆里,有一个鲍西亚,不得不说是一个惊喜,可以说巴萨里奥完全配不上她,不管是财富、才智、心机还是品性。巴萨里奥只是一个丝毫不努力毫无信义可言的花花公子,怎么配得公主一般的鲍西亚?

让我想起来《悲惨世界》(原著)里也有一个姑娘,我说的不是芳汀,也不是珂赛特,而是艾潘妮。这几乎是全书除了冉阿让外唯一一个有人性闪光点的人,她机智,勇敢,有主见。但是她最终没有得到马吕斯。

《红楼梦》里冷子兴解说天地间的生物都是禀气而生,有人禀赋的清气多,有人则全身浊气(大意)。贾宝玉自认是污浊不堪的男子,林姑娘是天仙一般的人。那么,鲍西亚和艾潘妮就是天仙一般的人,在他们接触的周围,全都污浊不堪。

就像夏洛克女儿跟罗兰佐私奔的时候说的“爱情是会让人盲目的”,当鲍西亚们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傻逼的时候,这是多么巨大的一个悲剧。但是反过来,马吕斯选择了洋娃娃似的珂赛特却忍心看艾潘妮死去的时候,这又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悲剧;还有陈家洛对霍青桐,段誉对木婉清……

=====================================================
是为评。

 短评

有点唔明,对白非常好啊 出口成章啊,夏洛克不是坏人么 我觉得他很可怜喔,安东尼 孤单一个 但是他又为什么这样对夏洛克呢,夏洛克那段骂基督徒的话非常影响深刻啊,他说得对的,众人皆平等嘛,这部应该是有宗教导向的影片喔

4分钟前
  • 轻思雾
  • 推荐

补记,感觉意图有点跑偏,以致从头到尾我和我妈都觉得夏洛克是个可怜的孤寡老人...

8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總之大多數人對此片的感想是: 猶太商人夏洛克好可憐喔。

11分钟前
  • 女尸
  • 还行

第一次看《威尼斯商人》我大概7、8岁,当时就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后来看莎翁的原著,还是喜欢夏洛克,没有为什么。等看了这部电影,我几乎爱上他了。

13分钟前
  • 7酱™
  • 力荐

这样的剧情我也无话可说了,后面那个女法官的话真的是耍小聪明,这样的东西也可以上的了所谓的大雅之堂?更直接的,这种有直接利害关系的poison tree也能上?满纸就写满了不公正而已。那个女的也不是啥好东西,娶了她相当于害了自己几辈子

17分钟前
  • 推荐

矫枉过正 还犹太人夏洛克以清白 还Bassanio与Antonio以基情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台词照搬原著,几乎没做任何改动,但夏洛克却没再丑化处理,成为令人同情的人物,影片同时也就带有了反种族歧视的色彩。3星半。

25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几个主演当中也就Al Pacino保持着高水准 觉得完全就是按照莎翁情史的套路来的 假如最后真的还是Cate Blanchett来演鲍西亚那或许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 夏洛克最后的凄凉感让人不禁动容 其实当初读书的时候就觉得他挺可怜的 只不过这部电影把这种可怜惨惨的气氛营造得更加直白

28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实属意外的结局。戒指这一出,实在是惊喜。演员都是不错的人选。

32分钟前
  • 小乙
  • 推荐

我想可能违背了莎翁的初旨,竟然觉得那一帮人在欺负可怜的夏洛克。Al的夏洛克是一个让人同情的可怜老头,女儿跑掉了,钱也捞不回来。其实放债是多正常的一件事呢,自古以来有几个人真的像安东尼奥一样放债不要利钱呢?!另外对女扮男装这一行径,一直不能容忍。有些女人喜欢逞强好胜,却不是花木兰

3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看完模仿游戏看这个悲剧感加强了。基佬何苦为难犹太人,大家都是少数派不是,惹毛了人家当然整你咯。逼犹太人改宗基督教才是最狠的一刀,等于自决于人民。试出基佬还做同妻是闹哪样。竟然用阉伶唱线索歌谣,丧病!帕西诺戴大胡子好萌,就这样表情还那么丰富。二逼女儿还没蠢到拿她妈的戒指买猴子。

38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调转一百八十度把基督徒黑成狗啊,巧取豪夺杀人不见血,青年赢家都是婚前靠男友婚后靠老婆的极品吃软饭男人,Al太可怜,JI叔也很可怜不过谁叫他要为渣男奉献身心所以有点活该。

43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完全恨不起来帕西诺饰演的犹太人,这版本里感觉他才是受压迫的那个,非要割人肉这点确实泯灭人性,但是回顾他被唾弃背叛的过去也有很大程度社会的逼迫,被教育或坐牢都可以但是罪不致死。反倒是一群披着华丽外衣的贵族们趁火打劫,欺骗蒙混浪荡无所不用其极,道貌岸然剥削他人财产的样子丑恶更甚。

47分钟前
  • L.C.
  • 推荐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 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 .....就这几句话我对夏洛克好感倍增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大家都不错啦,虽然莎翁的有些话在电影里听起来有些奇怪。杰诺米的表现尤其好,把暗恋巴萨尼奥的感觉演的丝丝入扣~~拍出了另一种感觉,把莎翁的喜剧改成了悲剧~~

55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一个彻底的悲剧 夏洛克的悲惨命运 因为作为一个犹太人所以我们得到的是鄙视与仇视 法律规定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工作 我们只能放高利贷 人们骂我们是狗 我觉得安东尼奥很残忍在于他让夏洛克去做一个基督徒就像杀掉他的灵魂一样 巨讨厌巴萨尼奥 他就是一个马屁精没有主心骨 他配不上鲍西娅

57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还行

还没看原著,所以莎翁对于夏洛克的情感倾向我不能把握。但就电影而言,在情节和老帕演技的双重作用下,确实让人觉得夏洛克是占理的,至少是很可怜的一方……换个角度想,几百年过去,这个故事仍然能引起激烈而复杂的道德争议,也是颇有魅力。

60分钟前
  • Calavera
  • 推荐

只有夏洛克是个正常人。。。

1小时前
  • 囍夭夭
  • 还行

一帮社会名流联手欺侮一个孤寡犹太老头子的故事。

1小时前
  • 陈囿
  • 推荐

“If you prick us, do we not bleed? If you tickle us, do we not laugh? If you poison us, do we not die? And if you wrong us, shall we not revenge?”

1小时前
  • 噩梦枕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