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艳芳菲 拾芳

剧情片中国香港2019

主演:胡杏儿,郭羡妮,林德信,方惠盈,黄容杰,曾江

导演:高志森,梁柏豪

播放地址

 剧照

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2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3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4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5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6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3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4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5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6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7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8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19梅艳芳菲 拾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5

详细剧情

《梅艳芳菲》是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的纪念电影。影片从粉丝们在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长篇影评

 1 ) 梅艳芳菲|拾芳

在“后梅艳芳”时代,梅艳芳的歌迷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感觉故事的取材还是蛮独特的,逝者已矣,但精神财富还在。

不过,令人悲哀的是,香港的快节奏也有点人走茶凉的意思。

梅姐的遗物,竟然被当成垃圾被清运,这有点不可思议。

曾江在故事里头也有个出场,如今,人也不在了。

好多香港艺人的离开,让人唏嘘,或者,这都是时代的印记。

毕竟是他们,留给我们无数的关于青春的回忆。

和巨星交朋友,谁的压力更大一些,胡杏儿给出了“现实”的答案。

曾经的好友,如今是不是还能维系当年的情感?

这个问题,大概是很难回答的吧。

或者,除非是梅姐和哥哥这种,彼此同行,才能成就吧。

如果有一方,已经渐行渐远,那感情,是不是成为回忆?

这大概不是谁的错……。

故事里头讲述的几个人物,或多或少都受到了梅姐的影响,这也是故事的本意。

然而,故事里头出现的一个小小桥段,结合刚结束的高考,倒是相当的契合,这曹教授出题,下手不是有点重,这是拿机关枪扫射的吧。

 2 ) 拾芳:粉丝纪念香港女儿梅艳芳之作,真情实感不应被遗忘

一部梅艳芳的粉丝们献给她的纪念礼物,它不是单纯的纪录片或者自传,而是以朋友和歌迷的视角,带你重新认识一代巨星梅艳芳。影片中梅姐的真实影像资料确实少了点,有她本人需要出场的部分,都是以替身加背影的形式带过,或许在粉丝们心中,没有人可以代替出演。赵宝刚导演在2008年的时候,拍过一部梅艳芳菲的电视剧,经过比赛和筛选,最终出演梅姐的是演员陈炜。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可能还会再一次邀请她出演,永远只有背影的梅姐,感觉怪怪的。

电影同样是一部有深度的电影,以一位影迷的故事来展现艺术教育的形式,并反复讨论用偶像来作为例子是否具有正面价值。可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体会‘香港女儿’这四个的含义了,为何1:99音乐会会放出梅姐的真实画面,当年因为非典而开展的公益活动,王家卫提出1代表万众一心,而99代表九九无穷。四大天王、梅艳芳、谭咏麟、成龙、BEYOND、郑秀文、陈慧琳、谢霆锋、张卫健、陈奕迅、梁咏琪等艺人出演,以实际行动支持茁壮行动帮助病患家庭度过逆境,支持下一代的教育。

选择这个真实片段无疑就是对正面价值的最好回应,同时也是对梅姐在公益方面做出贡献的一个代表性概括。结尾处滚动播放梅姐和歌迷们的合影,很多照片上都有签名和日期,拾芳在表现歌迷的小故事中,相信都有他们的真实故事在其中。

拾芳从粉丝们在垃圾箱里捡回被扔掉的遗物开始,其中有粉丝们写给梅艳芳的信、音乐剧剧本、相册等诸多物品,每一件都能引起粉丝们曾经的回忆。故事一条线是1981年,以梅姐未出道以前好友胡杏儿的视角,看着梅姐从夜总会去参加歌唱比赛签约唱片公司,随后越来越红之下,朋友们因为身份差距关系主动远离了梅姐。一条线是以梅姐歌迷郭羡妮等人的视角,不断穿插自身的故事在其中,包括非典时期梅姐出席1:99音乐会鼓励大家的片段、梅姐病故粉丝去祭奠的片段。

虽然只是一部纪念电影,受成本等多方面限制,但还是在影片里看到了不少明星,胡杏儿、郭羡妮、曾江、龚慈恩、邓建明、恭硕良、邵音音、韩马利、杨英伟、郑子诚,以及影片顾问曾志伟。讲真的它的剧情并非十分精彩,真情意却是十足,如果结尾能再放一次梅姐夕阳之歌的最后一唱,就更经典了。

 3 ) 现实中该有的尴尬样子丨这很真实

那个时候在出差,经过看到影院上映《梅艳芳菲》,第一印象会觉得是一部满满的人物回忆录,有大量的影视素材,有很多珍贵的物件,会有她后台/生活/台上的各种花絮,然而并不是。

影片很用心,讲了几个真实的故事,人物演技胡杏儿在线,其他几个主演会感觉很出戏,但是这份出戏会让人感觉很真诚,因为我想如果在生活中面对面听他们聊起,应该也会是这样的场景,没有很戏剧的台词,没有很夸张的剧情,就是在人生前进的道路上,与她结缘,因为她变得更好,更有力量。

你也很难想象如果这部戏,演员们都很丝滑的演技,那也会很遗憾了,艺术不能是完美的,要扣1分。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追星的故事,以前因为通讯、交通等,会让这一切来得更加充满辛酸,而辛酸会变成你难能可贵的回忆。

记得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去一个读书人的签书会,从早上9点开始到商场排队,排到了下午5点,饿的不行,本来攒了一肚子话,轮到我的时候,只想着赶紧签完,啥也没说到,就把书递过去,签了名,赶紧走了找东西吃。当时心想,估计作者也会觉得很奇怪吧,刚刚是过去了一个人吗?

昨晚听罗胖的《跨年演讲》,他提到今天会在书城进行签售会,那一刻觉得嘿,还挺有仪式感,但是已经不能吸引我了。

现在我们离明星那么近,近的我们那么容易三心二意,明星离我们那么远,远的他们那么容易多才多艺。

新的一年,保留对美好的期待,相信一切只要你努力了,会有好的结果。

 4 ) 这是最好的梅艳芳!长大、变老后,我也忘不了的她!

先说个笑话!2015年的某个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着罗文的演唱会,喝酒喝多了,然后我就打给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我要自己花钱,给罗文买热搜!跟他询价!然后他费尽口舌,劝了我一夜,把我劝睡着了,我那一两万块钱也没白花出去!因为,就算花那么些个钱,估计热搜也维持不了多久,甚至都未必上得了热搜!毕竟,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偶像了!

几年后的一个晚上,我又独自一个人在家,看高志森导演拍的《拾芳》,看得热泪盈眶,不过这次我没那么傻了,我不会再想着去做给梅艳芳买热搜的事了!拾!能拾起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好了,没必要非要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梅姑在世的时候,她从不缺少这个机会,但是她或许也没有想过,非要以此来证明些什么!

《拾芳》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合格,制作太糙,虽然以导演和梅姑的号召力,找来了许多的演员,而且看得出,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做戏,但是制作上的问题还是肉眼可见,没法回避。

但是要说,《拾芳》的故事很巧,而且因为梅姑的存在,这种巧妙的叙事,也显得很真实。从梅姑家被拍卖,她的杂物被垃圾站收走,铁杆粉丝去抢回这些杂物,再一一寄回给主人,找回那些连原主人或许都遗忘了的故事,从这种侧面去反应梅姑作为一个偶像,一个艺人,香港的女儿,最侧面但又最立体的画像,并且因此来勾起所有粉丝的共鸣!这种剧作的手法其实还挺高明的!特别是对粉丝而言,非常之受用,我已经不止一次看《拾芳》了,但是几乎每次看,我都会有哽咽的时候!从这一点来说,高志森导演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确实真挚!

最喜欢的是胡杏儿演的这一段,相识于微,却因为各自身份的差异,渐行渐远。每次当我看到,当梅姑临终之前打电话让儿时好友去陪她,儿时好友(也就是胡杏儿)却宁可选择买一张票,去看梅姑最后的演唱会,也无法再象当年那样坦然地相处。那句台词写得最好啊!“做朋友,你出鸡,我出豉油,但是我连豉油出得都困难啊!”这一处,导演的处理也很巧妙,梅姑从头到尾都没有露出正面,只是用细微处的动作,如手指,如背影去做戏,但是梅姑的态度已经传达到了!

其实我还想说一下,梅姑也好,张国荣也好,罗文也好,都是在2002年到2003年这一年之间相继离世的。香港演艺圈,乃至香港这座曾经在几亿中国人心目中都有着超凡地位的东方明珠,也就这样没落了下去。

年初的时候,我专程飞到深圳,去看了许冠杰和谭咏麟的演唱会。两位已经七十岁的老头儿,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让我很辛酸,但是……我想,自古不许美人白头,梅姑、张国荣哥哥,罗文,大概也是最好的结局吧!那个时代的芳华!已然逝去,不可能再回来,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与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或许更像我们想象中的偶像与粉丝!

偶像或许也会有错,但是他们(她们)始终是在教人向善,也不会涸泽而渔。也正是有这样的偶像,才会有象电影《拾芳》里那样的粉丝,每时每刻,都还会想起,偶像曾经赋予他的力量!勇敢向前!

 5 ) 一去十六载,别来无恙

前几天,袁咏仪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梅姐!生日快乐,特別的想你

特别地想你,想你的特别。

也许,这就是梅艳芳的粉丝最想对她说的一句话,于是便有了《拾芳》这部电影。

2018年10月10日,梅艳芳55岁冥寿。热爱的粉丝用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出了这部名为《拾芳》的电影。

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一句“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出了星光背后多少不为人知的温情与薄凉。

拾,芳。故事当真是从“拾”开始。

梅艳芳去世后,她的遗物一部分被拍卖,另一部分没有金钱价值的遗物则被当作垃圾打包运走。

匆匆赶到梅艳芳旧宅前的粉丝Edith,为了追回这些被丢弃的遗物,一路追车。爬翻斗、扒垃圾,一边要躲避巡逻的警察,一边还要去旧货店找回部分被收走的遗物。

旧货店老板劝她们“人都走了,别再做这些无谓的事”。

无谓吗?也许在别人眼中的确如此。

因为这几大包黑色垃圾袋里装着的是粉丝送给梅艳芳的礼物和写给她的信,廉价,却也无价。多年来,它们被梅艳芳很好地珍藏,每一次搬家都不曾丢弃,甚至还专门用一个房间来存放。

这些遗物中,有昔日老友送给她的相片,有女中学生亲手制作的相框有收到“茁壮行动”基金帮助的青年写给她的感谢信,也有崇拜她的青年教师以她的经历写成的话剧剧本。

每一件物品背后,都藏着一段粉丝与梅艳芳之间的追星故事。

追星少女Kiki,为了见梅艳芳,曾独自一人在山上片场外等到深夜;也曾因为对梅艳芳的热爱,进入娱乐公司工作。

但是在娱乐圈里,她看到有的明星只是把粉丝当作宣传工具来利用,对粉丝送的礼物和信也是毫不在意,甚至随意丢弃。

她开始怀疑,或许明星都是这样的吧!

于是,她脱粉,转行,将这段追星历史掩藏。

直到很多年后,整理梅艳芳遗物的Edith找到她,将当年她送给偶像的相框交还到她手中时,她终于明白:梅艳芳永远是那个特别的梅艳芳,她从来都将粉丝放在心上。

那一晚,等在片场外的她,没有小巴下山,梅艳芳竟然邀她做自己的车下山。得知她是中学生时,还叮嘱她下次不可以这么晚,要好好学习读到大学,并约定再见面时一定要带上毕业证书来见。

她做到了梅艳芳让她做的事,而梅艳芳也将她送的礼物细心珍藏。这是追星的快乐,也是偶像的力量。

在梅艳芳所有的粉丝里,Amy可能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

她不仅是梅艳芳的歌迷,也是梅艳芳成名前就认识的朋友。她们曾经因为都喜欢日本歌星西城秀树而组成后援会,那时的梅艳芳还只是个夜店卖唱的歌女。

在梅艳芳最艰苦的时期,并不富裕的Amy还给过她金钱上的救助。梅艳芳专辑大卖,Amy和朋友们将当年西城秀树的应援物及老照片当作礼物送给她。而这盒礼物也被梅艳芳珍藏成了遗物。

成名后的阿梅,依旧会约上这些老友吃饭、逛街、聊天,给她们买各种东西。可是对于Amy和朋友们来说,如今的梅艳芳已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不能也不该再和她们这样的普通人维持过于密切的朋友关系。

也许是梅艳芳的光环让她们感到有压力,也许是自尊心作祟,Amy开始有意疏远梅艳芳,连婚礼也没有给她发请帖。即便如此,梅艳芳也让助理送来礼物和祝福。

听说Amy要做兼职补贴家用,立刻表示要出手相帮。

在梅艳芳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曾打电话请Amy去看她,但碍于身份的Amy婉拒了。

2003年12月30日,梅艳芳因病去世,消息从电视新闻中传来,Amy痛哭不止。

10年过去,当Edith拿着梅艳芳的遗物找到她时,看着昔日的老照片,她越发后悔。

对朋友,梅艳芳从来没有变过。就像她爱喝的汽水一样。

不知现实中的Amy是否看到了《拾芳》,但愿这部电影能让她卸下心中的包袱。因为,我相信梅艳芳绝不会怪她。

《拾芳》的策划和统筹是梅艳芳的粉丝会芳心荟,这不是一部打着“XX导演”、“XX演员”标签的电影,而是一部真心实意的粉丝电影。

影片的视角尽可能的小,主角也尽可能的平凡。每一个故事都与梅艳芳有关,但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只是一个平凡的小人物。

那些粉丝所经历过的事情,也是梅艳芳自己曾经历过的。

比如偏见,比如苦难。

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对追星的偏见、对学校安排话剧表演不务正业的偏见,更有对梅艳芳自幼卖艺赚钱的偏见,以及她歌星(戏子)身份的偏见。

歌手演员是不上台面的职业,追星是浪费时间的脑残行为,把演艺圈明星当作偶像、甚至学习对象,更是成何体统。所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过是分数至上的全面发展。而这些人口中的公平,似乎在涉及到明星和粉丝时,便自动绕道而行。

电影中将凡此种种的偏见交织在一起,从对粉丝个体的偏见中折射出世人对梅艳芳的偏见。那是抛开粉丝身份的某个个体的琐碎生活,也是褪去明星光环的梅艳芳的生活。

媒体擅长对她苦难过去的挖掘,顺便将偏见随意抛给世人,这些长存于梅艳芳的一生中,与鲜花和掌声同在。只不过,她总是用最大的善意去接纳与包容。

她会为了让送车的粉丝看到她的正面,宁愿坐“倒头车”;

听说自己的粉丝去世,她要来粉丝的照片说想替他念经。

得到过她恩惠与鼓励粉丝不计其数。粉丝和偶像,原本没有分享心情、相互帮助的义务,但梅艳芳却真心实意的将粉丝当作了家人和朋友。

片中有个细节,吉他青年Ken参加“茁壮成长”基金的面试,面试官小声交流说“我也不懂吉他”,然后便让Ken过了。其实,现实中确有其事,梅艳芳曾关照基金会工作人员,凡是申请资助的都让通过。

她太知道人生的苦,所以才更加想要把甜分享给别人。

电影中没有大肆渲染梅艳芳的风华绝代,也没有对她的各种善举歌功颂德。更让人感到庆幸的是,影片没有用一首首梅艳芳的老歌串联起那些复古的情节,以此完成一部分人的青春意淫。

所以,《拾芳》是一部很纯粹的粉丝电影。

夸张的耳环、戴在右手的手表,即便影片中除了影像资料外,梅艳芳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但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告诉观众,这就是梅艳芳,是属于她和爱她的人之间的一个密码。

这让人相信,他们真的访问了许许多多梅艳芳的粉丝,听了许许多多和她相关的故事。即便没有“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观众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梅艳芳本人便是影片中所呈现的那样。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反而亲近得如同能和你促膝长谈的老友。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促成了如今《拾芳》的诞生。

拾芳,拾起心中的那个“梅艳芳”,找回当时的初心。

所有关于追星的偏见,都在这部电影中被打破。因为有梅艳芳这样的好偶像,让追星这件事变得有意义,让这些粉丝的青春和人生也变得更加有意义。反过来,这些粉丝也给梅艳芳寒凉的人生带去了些许温暖与甜。

梅艳芳的“难能可贵”,换得了粉丝的“何其有幸”!所以很多年以后,Edith依旧会在心里对梅艳芳说:“感谢你走进我的生命。”

明星与粉丝,本该如此。那些对追星指手画脚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一见到你,我就有了学习动力”的感觉。追星的意义,从来不止是快乐与自我满足;偶像的责任,也不仅仅是呈现好的作品。

一个好的偶像,会用人格魅力给粉丝带去正面的影响,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一群好的粉丝,会不离不弃地给予偶像最真诚和坚实的支持,成为Ta最有力、也是最有利的铠甲。

至于衡量好偶像与好粉丝的准则,不是那些“该与不该”,而是不忘各自的初心。

“当有天我离开,到底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梅艳芳这个人呢?我不要承诺,只想当大家百般无聊时,望着天上星星,会记起这个曾经好熟悉的名字。”

在最后一次演唱会上,梅艳芳唱着《珍惜再会时》告诉粉丝,即便有一天她不在了,也会一直伴着他们。

十几年之后,粉丝带着《拾芳》这封写给梅艳芳的情书,去赴一场与偶像的约会。

追星的典范大抵如此。

你的心里永远装着一个喜欢的人,无论Ta在与不在,你都能感受到Ta的光芒万丈!当你想起Ta,便感受到“似是故人来”的温暖。

 6 ) 拾芳

梅艳芳这位香港的著名女星,90后之前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影视作品里面见过她几面,和著名男星张国荣差不多,梅艳芳芳华早逝对于香港演艺圈是一件憾事。当初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在歌坛能与谭咏麟张国荣并列,这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足以说明梅艳芳的实力。最近一部纪念梅艳芳的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拾芳。影片的视角有些独特,没有正面的去记录梅艳芳,而是通过粉丝们从垃圾柜里面捡到的一些梅艳芳遗物,来带出一些关于粉丝眼中的梅艳芳的事情。

这部电影在2019年1月3日上映了,不过只在香港小规模范围内上映,影片的制作者是一票梅艳芳的粉丝,观看者也大多都是梅艳芳的粉丝。很多观看者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不美好的是现场来了两个梅艳芳粉丝最不想看到的人。其中一个是梅艳芳的母亲覃美金,另外一个是梅艳芳的哥哥梅启明,他们的出现让观众很尴尬。

覃美金与梅启明再次的使出了他们的惯用伎俩,在现场开始哭穷了。覃美金与梅启明称当初梅艳芳逝世之后,有些人跑到家中拿走了梅艳芳所有的东西,哪怕就连内衣内裤这些东西,都没有留给她一些。这让在场的粉丝十分无语,不过好歹这是偶像的母亲和哥哥,也只能由得别人这么闹了。这很明显是对当初拍卖梅艳芳内衣内裤的行为作出否认。

这一次覃美金除了哭穷之外,还做出了另外一个让人觉得很好笑的决定,就是要宣布要筹集1500万港币来拍摄一部梅艳芳的纪录片。覃美金否认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钱,而是真的怀念自己的女儿。对于此事在场的粉丝们就表示呵呵了: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太坏得很。虽然这对于梅艳芳的粉丝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发起人是覃美金和梅启明,这让很多人心都凉了一截。

 7 ) 一直没有bye bye地唱下去

深夜看这部迟了一两年才知道的电影,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从小就喜欢梅姐,直到现在也是。小时候喜欢拿着不知道哪里来的录音带播,里面全部是梅姐早期的歌。对于95后的我,那是宝藏,我被80年代的歌所吸引。8岁那年她走了,这个印象不太深刻,只记得那时电视有在报道,那感觉是心有空了一块的滋味,但不知怎么表达。长大后才逐渐认识梅姐,但她却不在了。每次听到她的歌、看到她的戏,由心激动一番,但之后是一阵难过甚至落泪(刚看完这部戏,写到这里我一直泪没有停过)。 『无分有缘 回忆不断』 对比这边电影的故事,相比于香港的梅迷,我确实是粒微尘,他们才是与梅同行的一班人。 我最开心那次是跟朋友,特意去香港看了刘培基的作品展,我可以亲眼看到演唱会那套白婚纱(眼泪又掉下来了),朋友还拍了一张很有感觉的照片,淡黄色射灯让白婚纱很显年代感,但在我眼前这套恍如昨天画面,她在我跟前唱着「夕阳之歌」,一直没有bye bye地唱下去。 『俗尘渺渺 天意茫茫 将你共我分开』

刘培基展

 8 ) 留下你或留下我 在世间上终老

梅艳芳的粉丝 花了八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又和千篇一律的传记片一样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想不到是另辟蹊径 讲了几个粉丝的故事

其实这电影是讲梅艳芳对每一个喜欢她的普通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她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会不一样

她走了 留下他们 各自欢喜悲辛

伊人已逝 芳华绝代

。。。。。。。。。。。。。。。。。。。。。。。。。。。。。。。。。。。。。。。。。。。。。。。。。。。。。。。

 短评

美术布景服化道这些职能部门约等于没有,影迷接受的唯一途径就是代入粉丝身份。对于大众其实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梅艳芳印象,因为梅艳芳离当下太近形象太过清晰而不得已规避掉正面演出在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她的神话色彩,电影成色对情感的影响未必大过情节的真实背景,况且,电影拍得再差那些歌曲那些旧的影像是实打实地亲切啊。今天路人粉也被情怀击败了呢。

5分钟前
  • 🌵🌵
  • 还行

粉丝纪念偶像的电影追星这件事从头开始的中途离场的留到最后的人间都值得真情实感因为你的倾心喜欢值得因为TA的独一无二值得

7分钟前
  • tina小祥
  • 推荐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8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11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没想到会以伪纪录片的形式以圈外朋友、粉丝、慈善这些故事穿起来。03年非典时期的故事,“香港女儿”真的名不虚传。不过电影里每个人演技都不在状态,完全没有浸入故事里面,都浮在了表面。故事也有些散,不算多么深刻,甚至真实改编都有些许作假嫌疑。记得大学我有一节dw的课,结课作业我做的是“阿梅香港的女儿”,最喜欢的那首《歌之女》做了网页背景音乐。在往前推,艺考那年我是写了阿梅的故事才能够成功以艺考分数高出三十分的成绩进了我的大学,我一直很感谢很感谢阿梅,谢谢她陪伴了我艺考和高考那段苦日子。意外点是没有阿梅的正脸,把梅艳芳当作符号化的人物,保留了真实感,必须夸奖声音真的一模一样!2.5

15分钟前
  • 白昼的抢劫犯
  • 还行

从电影本身挺普通的,但是中间梅艳芳在电视里的几个片段,她的照片,歌声,还是让人忍不住一阵感动。某种程度上,梅艳芳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伴随着太多回忆而存。而她的善良、豪爽、对后辈的提携等等,与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也更让人觉得难过。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0月10日梅姐生日快樂。 謝謝芳心薈投資電影,讓梅姐的做人熱誠態度留下來,電影的支節還是不完美,林德信的部份,方惠盈對偶像的不信任,胡杏兒、Perry、郭羨妮因梅而改變,寫到梅姐與朋友的關係也揪心。 當中有個別故事在電影前已經聽過,電影還可以,最重要是梅姐的故事留下來,種在心中。

22分钟前
  • Dorothy
  • 还行

真喜欢梅姐的话能不能好好拍……

26分钟前
  • cassetteman
  • 较差

40岁的胡杏儿同46岁的郭羡妮,在电影里或戴上花镜或追赶卡车,记念40岁早早离开这个世界的梅艳芳,年龄差带来的无常和寻常最让人唏嘘。其实这样一部电影已无法用“电影”两个字去评价,一个人离开17年后,仍有一帮fans为了她而用影像、用声音去怀念她、还原她、记得她,在凉薄的人世间,这多么可贵。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这不是致敬,也不是自传,这是纪念。纪念有很多种方式,这是拍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也是送给梅姐歌迷的电影,以此纪念梅姐,也让歌迷借此机会怀念梅姐。还要要求多高的制作水准去完成吗?(虽然个人认为剪接和结构安排还是可以再修得更好)

33分钟前
  • 克拉許crash
  • 还行

拾芳,简单来讲就是几个粉丝和梅姐的故事,郭羡妮的角色是个线索人物,串联起别的故事,方式就是通过派发当年从回收站找回的梅姐遗物里的粉丝信件。每个人和梅姐的缘分有深有浅,甚至从未谋面,但他们的人生轨迹都因梅姐而变化。里面有自我成长与认同,有友谊聚散,有明星的风光无限和落寞误解。可以说的有很多但是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进影院支持。虽有瑕疵,但诚意满满。 现今粉丝经济在风口,各道明星在潮流中几分是真几分是假,我置身事外分不清太多。但在那个80年代还未有人设这一说,完整的形象包装这一谈都是刚刚起步,几个粉丝与偶像的故事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发生。希望不要带着太多误解,纯粹些用初心感受。说这么多还不造,这片子内地能不能上呢😂

36分钟前
  • 青水
  • 力荐

在看武林怪獸同一天, 幸好緊接看這個, 才極速對香江電影恢復信心, 從心出發, 特別那個半夜同車的小影迷歌迷才最感動, 不愧是梅小姐. 特別要多謝江欣燕小姐, 她聲演梅姐毫無破綻, 直如梅姐復生......多謝邵音音小姐.胡小姐.郭小姐.林生演出......

38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4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梅姐是传奇,2013年去过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梅姐的灵位前,正好是去世十年的时候。

47分钟前
  • 永远热泪盈眶
  • 推荐

看前只是路人,看完想当粉丝。只要是追星过,看了都得哭……(看完电影后有个阿婆还告诉她的姐妹说,电影里有个女孩子的原型就是她女儿,天呐)

52分钟前
  • 竹可由
  • 推荐

由梅艳芳的忠实粉丝历时八年拍摄的纪念电影 意义深远 影评中从侧面反映了梅艳芳生前的为人处事和对人的真挚情谊 故事平淡但情真意切 朴实无华 梅艳芳配得上“香港女儿”的称号 她从未把自己当成偶像明星 而是用一颗平凡的善良的心感染着每一个人 她绝对是一位励志的明星 以身作则鼓舞着每一位铁杆粉丝

55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为了Sonija,找到能看这片子的地方简直太不容易了…其实就是很感情诚挚,如写小作文似的“粉丝电影”【当然也很期待或许若干年后最终能有如《阮玲玉》这样的传记片,来完成对Anita更为合格与得体的艺术致敬】,但从发生到见面都凝聚的是非一般的心血。最后画面中的数张合照很有冲击感,是了解过就能泪崩的程度;江欣燕的配音真的太有神韵了,挺有趣。

56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情谊究竟怎么样是最健康和感人?我想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答案。

57分钟前
  • 纵使相逢应不识
  • 力荐

—— 謝謝芳心薈, 帶我重溫那些如數家珍的關於Anita的故事, 講給我知那些我不知道的周遭發生的故事. 跟著旋律哼哼唱唱, 哼著哼著就濕了眼眶.

58分钟前
  • Q·ian·Sivan
  • 还行

或许以粉丝角度拍一个纪录片会更出彩,以粉丝角度来看拍成这样实属难得且心意满满,但从电影方面而言甚至观赏度不如TVB90年代的单元剧,令人遗憾。

1小时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