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1986

香港剧中国香港1986

主演:刘永,刘松仁,潘志文,王伟,米雪,冯宝宝,麦翠娴,黄造时

导演:李兆华,丁亮

 剧照

秦始皇1986 剧照 NO.1秦始皇1986 剧照 NO.2秦始皇1986 剧照 NO.3秦始皇1986 剧照 NO.4秦始皇1986 剧照 NO.5秦始皇1986 剧照 NO.6秦始皇1986 剧照 NO.13秦始皇1986 剧照 NO.14秦始皇1986 剧照 NO.15秦始皇1986 剧照 NO.16秦始皇1986 剧照 NO.17秦始皇1986 剧照 NO.18秦始皇1986 剧照 NO.19秦始皇198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45

详细剧情

嬴政(刘永 饰)和燕太子丹(潘志文 饰)是青梅竹马的挚友,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之后,一直养在赵国的嬴政跟随父母回到了秦国,并且最终登上了皇位。在做太子期间,嬴政爱上了韩国公主韩弥(麦翠娴 饰),对其一往情深,可是韩弥喜欢的却是温文尔雅的太子丹。   登上王位之后,嬴政开始施展自己的野心,大有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势,他和太子丹之间的友谊因此产生了裂痕。荆轲(刘松仁 饰)决定刺杀嬴政,却在此过程中结识了猎户之女雪莹(米雪 饰),荆轲知道这将会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途,忍住悲痛离开了爱人。最终,刺杀行动失败,荆轲丢掉了性命,却名垂千古。

 长篇影评

 1 ) 很经典的连续剧,秦始皇也谈过一次不成功而刻骨铭心的恋爱,刺激吧!

很经典的连续剧,秦始皇也谈过一次不成功而刻骨铭心的恋爱,刺激吧!

对这部连续剧印象很深,虽然剧情和场景有很多离谱的地方,但秦始皇这个角色塑造很成功,特别是前半部分,秦王政和太子丹居然是“情敌”,不过少年秦王刻画的不错,特别是描写秦王和其初恋情人韩国公主韩弥,对于当时年龄已经远远不是少年的男主角来说,这样的演技已经很难得!

貌似不少人都喜欢荆轲那场戏,不过我对“刺秦”的根源:秦王政和初恋情人韩弥的戏印象深刻,这或许是对有性格缺陷、刻薄寡恩、始终未立后的秦始皇不靠谱但真实的虚构:强悍的秦王政也曾初恋过、花痴过、单相思过,也被爱情深深伤害过! 哈哈,虽然搞笑但同样令人唏嘘不已!

 2 ) 最最喜欢的秦始皇版本!

说实在我最喜欢的秦始皇版本还是刘永版的,他高大帅气,充满霸气,绝对是经典的版!
貌似鲍姐演的太后吧,恭喜鲍姐今年金像奖称后!

 3 ) 嬴政的身世与悲剧情结

小时候看这部剧的时候,喜欢米雪和刘松仁演绎的那段雪山情,刘松仁在剧中扮演荆轲,很酷,米雪穿着粉色的上衣,蓝色的围裙,梳着两边垂下的古代发型,一副温柔可爱的少女形象,在深山的皑皑白雪中,推开窗户,看着窗外的荆轲,感觉这样的爱情画面很浪漫。荆轲作为一个赴死的勇士,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一段与旅店中的女孩邂逅的情节,为这个剑客的形象添加了一些浪漫色彩,而显出了荆轲的悲剧人生。

毫无疑问,这部剧代表了当时历史剧的最高水平,气势磅礴,制作精良,剧中的人物服饰精美考究,在古老的有些破旧的城墙背景下,甚至显得有点过于华丽鲜艳,人物的服装再现了古代秦朝的纹样,现在看依然不过时,甚至是很惊艳的感觉,内地的电视剧虽然后来也拍了很多历史剧,但毕竟是晚了很多年,应该说香港电视剧领先内地好多年。 刘永先生扮演的秦始皇嬴政符合人们想象中的秦始皇的样子,和画中的秦始皇的样子很像,威武霸气,那双浓密的蜈蚣似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棱角分明的脸部轮廓和鼻子,勾勒出了一个暴戾、喜怒无常的君王形象。剧中美化了秦始皇,让他与韩国公主韩弥产生一段浪漫的爱情,增加他作为一个人有感情的一面,即使是统一六国的秦始皇也有得不到的爱情,韩弥公主并没有因为嬴政的秦王身份而喜欢他,在今天有的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秦国对六国的侵略和威胁,使韩弥无法爱上嬴政,而她爱着的太子丹整日活在自己对秦国的仇恨和惶恐不安中,童年时代单纯的友情已经随着成人的利益和国家的争端一去不返,嬴政与太子丹成了死敌,不能不说是人成年后的一种悲哀。

多年以后,看到扮演秦始皇的刘永再次在某部电视剧里演出,狷狂的内心独白仿佛是始皇帝附身,简直是不疯魔不成活。

一直以为吕不韦和《上海滩》里的冯敬尧是同一个人,后来才知道一个是王伟,一个是刘丹,可能因为他们都留胡子,都有着一点枭雄的霸气和邪气,其实很多电视剧都是只知道角色,不知道演员的名字,演吕不韦的演员在中老年男演员中的形象算是威武霸气适合演曹操这样的枭雄的人物,演冯敬尧的刘丹后来走了家常路线。

觉得演帝王将相的需要点气势和霸气,有明星光环,而演家常角色的则是演员的日常,作为一个剧中道具存在的作用,我觉得这就是明星和演员的区别吧。

有没有必要把秦始皇和哭倒长城的孟姜女非要拉到一起做情侣呢?剧中的情节基本都是根据历史和传说演绎的,孟姜女被歌颂为烈女是因为她对丈夫的一份真情,为筑长城死去的丈夫痛哭,反映了百姓的疾苦和团圆的愿望,而秦始皇的建长城抵御匈奴入侵的宏伟大业与小女子希望与丈夫团圆的愿望是矛盾的,孟姜女只是被秦始皇的暴政造成的无数百姓悲剧中的一个,人们把她的痛苦和不幸认为是哭倒长城的原因,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孟姜女衬托了秦始皇的残暴无情,无论是修长城而死的孟喜良,还是让别人修长城而死的暴君秦始皇,孟姜女嫁给他们其中任何一个都是悲剧,冯宝宝扮演的孟姜女最后投河自尽,因为他们并不是生活在没有人间苦难和纷争的桃花源中,烈女、英雄都是被歌颂的殉道者,为了人们的一个美好的理想而牺牲的人。 历史上的秦始皇杀死传说中是自己亲生父亲,称为仲父的吕不韦,嫪毐及其与嬴政母亲赵姬所生的同母异父的两个弟弟,这种行为就象是希腊神话故事里的俄狄浦斯一样,预言家说俄狄浦斯将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想逃避这样不伦的命运,然而,越是逃避,越是怕什么,越是会遇到什么。俄狄浦斯的父亲也被预言将被自己的儿子杀死,于是在他出生的时候就要将俄狄浦斯杀死,然而,故事里的人越是反抗命运,他们的悲剧越是不可避免的来到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这些预言是对人性中的自私,暴戾和欲望的断言,而做出对抗预言行为的人由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做的丧失人性和良心的行为,不义的行为加剧了自身的悲剧,越是想保护自己,伤害他人,得到的结果越是伤及自身,俄狄浦斯在悔恨交加中痛苦一生,而痴迷于建立丰功伟绩,流芳百世,建筑长城的秦始皇,也因为自己的行为众叛亲离,加剧了秦国的灭亡。

剧中对女性给予了同情,难能可贵。嬴政的母亲赵姬的一生是被当做工具人,被利用,被动的一生,先是被吕不韦当做礼物送给赢异人,然后带着嬴政过了十三年颠沛流离的奴隶生活,吕不韦醉心权力,赢异人长期做质子,赵姬与嫪毐在一起从男权的观点看是不名誉的,作为嬴政的母亲给嬴政带来耻辱,可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却是因为她从未得到一个女人应该得到的爱和关怀,于是,她的行为也就可以理解,值得同情了。既然皇帝可以有后宫三千,作为太后的赵姬有男宠陪伴自己又有什么值得谴责呢?她无非是个软弱的女人,需要爱罢了,嫪毐却利用了赵姬的软弱,象吕不韦一样想达到自己夺取权力的目的,嬴政为了自己的名誉和威信,杀死了自己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导致了人伦悲剧,他的头痛的病症,既是身体的疾病,也可以认为是精神和心理受到扭曲和打击的反映。赵姬哭诉自己吃了很多苦,究竟得到了什么,人无非是为了自己,说出了自己的悲剧所在,赵姬渴望的爱从男人身上得不到,她身边的男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牺牲了她。

扮演赵姬的鲍起静女士一般都扮演贤妻良母,善良温柔的母亲角色,她演的赵姬是个十分悲剧的女性,看似获得了太后的尊贵身份,实际上是被利用的棋子,从未得到过爱。赢异人是爱她的,却保护不了她,吕不韦是她爱的人,却野心勃勃,利欲熏心,她希望有个人陪伴自己,最后却被嫪毐利用落得凄惨的下场。 扮演赢异人,后来改名为子楚的鲁振顺,也扮演过冯宝宝版武则天里的唐高宗李治,觉得他演的角色都还是有情有义的,但也很悲剧,应该说他们都是诸侯国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剧中的太子丹一直苦苦的诉说,童年的小伙伴嬴政已经是大王了,而自己却是质子,却不曾看见嬴政也同样是过了十三年的奴隶生活,并且被吕不韦当做傀儡的事实。潘志文演的这个角色并不讨喜,他演的吕洞宾还有读书人的风度翩翩和从容,而在剧中他一直是委屈和愤怒的,这也是在强秦威胁下,各国的贵族对秦国的一种反映。但他为了表明自己对荆轲的重视,竟然将荆轲赞赏的女子的手砍下,很难说这样的太子丹值得支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做这样惊人的事,反而让人觉得他和传说中残暴的嬴政没有分别了,试想他当了大王,是不是又是一个嬴政呢?因为充满了不安全感和自卑感,从而变得疯狂、暴戾和猜疑。秦始皇是个暴君,可是没有统一的七国时代,是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暴君,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由此可见,统一的国家是一个暴君,不统一的国家有很多的暴君。 剧中荆轲刺秦王的铺垫未免也太长了,还加入了明仪公主的情节,演过华筝公主的黄造时在剧中演的明仪公主的形象温柔甜美,同时还以江湖女侠的身份与荆轲相识,历史剧中的人物都因悲剧的命运蒙上了一层悲壮,庄严的色彩,其实黄造时在《射雕英雄传》里演的华筝公主挺美的,不过因为黄蓉主角光环太大,而将华筝公主的情节略过了,这个角色仿佛是为郭靖存在的,是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男性的想象设计出来的角色,平凡的郭靖能得到蒙古公主的爱,还有机灵可爱的黄蓉,简直就是男人梦想的人生,比黄粱美梦还美。

《史记》中专门为刺客聂政、荆轲们写过传记,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国,刺客成为弱者对强权者的一种反抗,以命相搏,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剧中,都以悲剧收场,秦国的强大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即使没有秦始皇、吕不韦,也会有其他的强人崛起,所以荆轲刺秦王的勇气可嘉,但历史还是不断为强者所写。

剧中的人物由《大侠霍元甲》里的徒弟刘振声和赵倩男等班底演员,继续以徒弟和侠客女友的身份出现。 “士为知己者死”是古代勇士的一种人生理念,正因如此,荆轲与反抗者如飞蛾扑火一样赴死,虽然在旁人看来他的行为是螳臂挡车。刘松仁扮演的荆轲具有正义之气,行刺时他的眼神犀利凶狠,却也免不了被杀死的命运,秦舞阳的胆怯,历史上荆轲等待一个人而不得,都说明了他的悲剧和失败是有兆头的,决心不够,勇气不足,而秦王的气势正盛,令人闻风丧胆,在更有气势和意志更坚定的秦王面前,荆轲和秦舞阳显然是士气和气场都处于劣势的,或者说老天让秦王的运势维持在他的生命过程中,直到他自己死去。 秦始皇还是不可避免的死了,不是死在前赴后继刺杀他的人手里,而是死于他自己的命运,他梦想的万世基业到秦二世胡亥就亡了,灭亡他的秦朝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信任的赵高,因为赵高总是顺着他的意,所以说,最后灭亡自己的正是自己的任性和随心所欲,嬴政最后想让与自己的理念完全不同的扶苏继位,但为时已晚。设想一下,如果是公子扶苏继位,秦国的灭亡会不会慢一点呢?谁知道呢,无论是朝代,还是人,总会死的,只是快一点和慢一点的区别,看汉朝的后来就知道了,历史总是重复,只是换了不同的人。

秦始皇死了,却也没有死,那些暴戾和充满猜疑的,对于自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的人都是潜在的嬴政,曹操,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嬴政的才干,只有嬴政的暴戾和凶残。

想起曹操在《观沧海》一诗中所作的诗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吕不韦、曹操这样的枭雄,或者是荆轲这样至生死于不顾的侠客,剧中神采风扬的演员们,都算得上是闪耀一时的明星,在灿烂的星河中,他们展现过自己的风采,但在时间和历史的长河中,再夺目,显赫一时的人都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沧海一粟,河流归海,总归化为大海中的一滴。

 4 ) 转贴: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握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

当年收看《秦始皇》,我还记得母亲大人是哈荆轲的(我想99%是哈松仁叔叔,剩下1%是我给娘面子的),父亲大人则对吕不韦欣赏有加(爹爹贯喜“奸雄”形象),我一个小小的孩童对嬴政倒充满迷惑和类似迷恋的懵懂又蒙昧却颇感梳理难解洞窥未酬的雏形意觉,好像整部剧集直观剖白得仅仅绝世而独立了这么一个让人不知是褒还是贬的暴戾的怪胎。现在我当然能够较为轻松地如此这般这位主角:像个孩子又是个疯子,不管你愿不愿意,这位千古一帝都深刻又贪饕地在历史、并贯穿全剧刻画拖曳出粗重浓艳的一笔——我在重新下载观看完毕后得到这样的结论,想想,天生的喜恶就是本性中的模壑裨骨,有时并不以后天的教育成规而形容变迁,比如我初中时阅读《巴黎圣母院》就直觉厌恶埃丝美拉达,看希腊神话就对阿喀琉斯无比憎恶,饶是你影视书籍颂词无数我至今也没一丝悔改。

 

荆轲一段真是看得我烦不胜烦,而孟姜女的故事又叫我颇感悲哽。前者且不论他究竟是刻板乏味还是信如尾生义如伯夷孤胆只身闯上杀身成仁之路,其实他应当感激嬴政,因为就是这样一个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的始皇帝成就了荆轲随之前无古人也许后也难有来者的流芳千古的英雄美名,倘若他刺杀的是苏秦之辈,或者如伊境内没完没了的直管刺杀籍籍无名平民的人弹亡命之徒,那么“皮里虱”和那些我们斥之为“恐怖分子”的名号或者就是他的归宿了。不过在某些程度上,荆轲确实切实反映了广大普通民众反抗统治者的衷肠,即使在今天,国国不满政府的民众怨尤尚且不绝于耳,何况是在法治森严不近人情的秦呢?被统治者有多少?一国中十之八九——你看,荆轲是如此多人的表率,又仿佛是第一个扬帆起帜的,身先士卒者,即使其实是炮灰但经过众口铄金的交声称赞变成发光体夸大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统治者有多少?屈指可数矣。嬴政的孤独是理所当然的,他被那么多对立的人群憎恨,亦是理所当然的。

 

嬴政是性格复杂的利己主义者,孟姜女应当是被乐于描绘成一个利他主义者,假如可以在一起,他们是能够像齿轮一般抵交和契合,我很看重他们性格中的互补元素(尽管我相当地不喜欢这二人被牵扯作一处匹配成对)。我也很欣赏现实里那些利己主义者,他们身上有一种鲜明纯粹的切实生活着的轨迹,正视自己的欲望,直视爱恨和喜悲,他们能够体味出他人知觉的真意,因为当类似经历加诸己身时,他们坦然地咀嚼过,不过这并不表示他们就会对“同病”者“相怜”,人们总是会路遇相似狭道险隘,个人主观觉悟(还有客观条件)使他们各自施展开迥然殊途的抱负和措施,于是便区别了人与人,分隔了天才和庸才,这就像嬴政最后对燕丹所说:“其实这一直是我俩之间的私人之战,但我现在要杀掉你,成全我自己。”其言外之意即到此为止了,与公,我要着手更广阔的基业,与私,我不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你也不是我的对手,我不会再正视你,现在我要将你完全抹去;而后在李斯怕死不愿以己命相抵扶苏之罪时叹息道:“李斯还是那样怕死,这一点和我一样可怜。”这是不怨天尤人,不冠冕堂皇,不机械束缚地生活,也极少为自己所做之事作什么辩解,嬴政亦是极少做出辩解的,我同意某位网友所写“他一直艰辛地在走着一条逆旅”,我不同意某些文所指嬴政像拿破仑,我以为此剧集更倾向将之塑造似李尔王,不是指功绩,而是后期深宫中隐晦着的作为孤帝的人的性格。伊恩·弗莱明在《金手指》中写道:“邦德一直不信任矮个男人。他们从童年时代开始心理上就养成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他们一生中都在努力比那些取笑自己像小孩子的人们高出一等。”“拿破仑情结”指一个人有过度的权力欲望以补偿自己身材不足的缺憾。我一点不以为这类自卑会发生在嬴政的身上,在某些程度上倒是适用于燕丹,除此之外燕丹还有目光短浅心地狭窄一心只想复仇看不到大局的致命伤,不过自燕昭王的父辈之始,这些自认轩辕始祖的子嗣们统统都有此类毛病的一脉相承。不过他也可以辩解时日无多无力富国强兵,那就直截了当地表明其无能了,秦王嬴政好歹花上十数年完成统一,吴起用不足几年就可使之效力的国家富强,燕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只晓招纳死士埋头钻研刺秦,类似那位只图“衣锦还乡”的西楚霸王一样,他的眼光、志求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不过此男有洒泪别姬的罗曼蒂克悲情传奇,所以女人们多很善感。我想为什么古今中外鲜少有女性所作的圣贤文著流传于世,就某方面而言,其志向和追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制约吧。

 

这部剧中的嬴政也有很幼稚的缺憾,总是感叹无人理解他,不过他似乎也从未真正去理解他人(甚至不曾把他人当人来看),那么如何只单方面期冀他人的回馈呢?荆轲的所谓杀身成仁流芳百世之梦想在我看来很没什么(阿喀琉斯也同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他虐尸的修为使我无论如何不能原谅,对其憎恶程度堪比爱好虐囚的驻伊美军)。我想那也许是一种当代的人们的精神理念,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吧,我这个诞生在千年之后的人自是不能完全理解,这世上也没谁能真正理解他人,否则也不需要心理学家了,相信我,也没谁真愿意被别人完全看透的,那太恐怖了。

 

王顺镇在《暗度陈仓》之序《“表”与“里”的决战》中说:兵家到了极致,便无道德禁区,他们无视任何道德规范,却要浑身披挂道德的锦衣。想起嬴政初期与吕不韦较量拉拢军心的场面,披麻戴孝慷慨激昂一派誓为亡将蒙骜复仇的模样;但当得志之日来到不再需要假饰之际他就会毫不犹豫扔掉那层外衣,甚至完全不在意以出尔反尔无道无信的负面意寓示人,像设计引诱出宫中间谍并拐骗回孟姜女的那段,还毫无愧色地说这叫变通,说的也是,兵不厌诈嘛。所以我认为到了极致的兵家法家和阴谋家们不是要“披挂道德锦衣”而是在于看这件“锦衣”究竟对他们有没有用,审时度势而后行。我们在汲取各册遗经典故也应如此,这些都是文化遗产先哲结晶,但是也要审时度势而取,我们的现实生活应当支持我们的理论。

 

兵家、法家、阴谋家和圣人在那个疯狂纷乱的世纪百家争出,然而纵横驰骋的却不是圣人们,乱世就得乱来,甚至也只能乱来。在我们今天看来,好比隔岸观火,安全又唏嘘。你也可以这么说,暴秦带腥的囚刀没有砍在我的脖子上,所以我说起来惬意又轻松,可能吧,谁知道呢?其实标榜以史为鉴者也不过是以平仄之竽充数的事后诸葛亮而已吧∶)

 

后记:搬家时翻出一本中学时代的笔记,翻开记录着密密麻麻几乎辨认不清字迹的内页,居然看到关于星象的详细记录,汗颜!因为我一贯以不相信星象星座标榜的,我都忘记了原来在远古某些时候我也这么肯兹肯兹研究过……哪,记录有这么一条:“秦始皇嬴政,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即公元前259年正月(农历),大致推算为公历公元前259年10月30日~11月28日。”青筋,真的假的?我当年是怎么推算的啊……现在我很想知道这精确度到底如何?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Jereviens/blog/739619/

 5 ) 天下毕,四海一

4.16-7.5.妙啊!看完此剧如同赏阅了一幅浩瀚的画卷,画卷的主人公是开天辟地,功盖五帝的秦始皇,虽说部分情节有戏说的成分,但给我们进一步了解秦始皇提供了新的思路,始皇帝这一生也充满了诸多哀怨与不幸啊。此剧文戏方面很扎实,演员特别是秦始皇的扮演者,演出了一代帝王的霸气与内心独白,柔韧有余,入木三分,刘松仁饰演的荆轲也非常的出色,一股侠客精神跃然纸上,只可惜在武戏特别是战争戏上面太过简陋,这好歹是亚视大制作啊,不过一想到这是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上拍的我也就忍了。最后秦始皇登上长城的这个画面,从香港远道而来的剧组会不会有一种认祖归宗的感觉呢?始皇帝的扮演者刘永,又会不会真的体会到2000多年前嬴政站在长城上,将天下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的豪迈呢?如此种种都使我看完这部剧后更添一份回味。

 6 ) 深切怀疑吕不韦,从而《史记》

本剧中吕不韦的故事,过于神奇,也异乎简单,实在让人无法相信。虽然取于《史记》,但是《史记》又有多少可信呢?

查了维基百科,关于《史记》和秦始皇的词条,确认了吕不韦的故事大为可疑。

《史记》中称,秦始皇的生母怀胎12个月。而,这部《秦始皇》,更加神奇,怀胎14个月。如此违背自然科学,更像是关于哪吒三太子的神话。

“三寸不烂之舌”的作用,被司马迁过于夸大了,好像这些舌头的主人们,智商都远高于舌头的听众。而那些听众,经常也是皇宫贵族,却经不起舌头的翻滚,那些人好像没舌头,或者那些人的周围也从来没有一个像样舌头。

皇宫贵族们,遇到文人,总是被反问,总是被激将,总是被逼迫选择,总是被文人们罗列的厉害一下子擒获,而文人们的智慧不过是把利害结果放在行动原因之前——谁信?

这些三寸之舌的主人,经常也会用其他手段,不过是金钱和美女。金钱的频率更高,影响历史的美女一共只有那么几位。接受的人,一拍即合,好像他们没有另外的渠道可以得到这两个并不稀奇的馈赠。而且,没有丝毫的防范,从来不考虑对方的动机。

从《史记》开始,史书中最没用的,就是皇上、国君,或者类似这样的人。他们胆小怕事,一听说帝国进军,就吓得得手足无措;他们听信奸臣,怀疑忠臣;又举棋不定,缺少智谋,偏听偏信,左右摇摆,却好酒好色。成就,都来自于那些忠心的宰相,或者类似的谋士;失败,或者亡国,都是因为奸佞之臣,或者身边的妃嫔、太监。

更大的问题在于,逻辑上不成立。所记载的三寸之舌的表演,都可以被三下五除二的否定掉。正如算命先生所称的“心诚则灵”,如果一个观众或读者以为那些语言高深莫测,那么就只能呜呼哀哉而五体投地了。而作为一个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普通人,这些说服只能欺骗学龄前的儿童。

还有,完全把历史机械简单化,把历史的重大事件归因于某个人,把战争的胜败归因于某个将帅,甚至归因于一顿饭、一个玦,《鸿门宴》。这种思维方式,如同评书表演者一样,为了吸引无知的听众,胡编乱造,胡说八道,逻辑滑稽,知识浅薄,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

《史记》,是以所谓的“人才”为核心的。有识人才者, 有疑人才者,还有“千里月下”追人才者。类似的,这些“人才”,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不善于争取决策者的信任——非常普遍!所谓的人才,经常需要一个“伯乐”,来举荐,来保护,来进行妈妈式的安慰。和他们的期望相反,他们经常遭遇同僚的谗言,被最高决策者怀疑,被水平更低的同僚打压。而,当他们怀疑得不到妈妈似的关爱的时候,经常会选择自杀。这真的是历史吗?——胡说八道!

在这种个人决定历史的逻辑下,为了塑造英雄人物,保证英雄人物的算无遗策、百战不殆,只好把失败的责任归于他人。荆轲刺秦为什么没成功?在于他等的人没有来,在于催促他的人,在于他懦弱的搭档——司马迁转嫁责任的模式,无异于市井泼妇!市井泼妇的方式,却经常最有效,后代的史书和评书,一直沿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失败转嫁到失街亭的马谡,或者上天的不配合,突然下雨浇灭了诸葛亮的平生最后一把火。

除了不会失败,《史记》及之后的史书或文学作品,经常还会塑造“先知”“圣人”“超人”,他们会非常准确的断定事情的发展——不是判断,而是提前确定,包括非常小的细节。而且,他们对别人的要求,在后来的事情发展中,也都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他们还会掌握考试权,莫名其妙地对别人进行考试——而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不告知考试,一般是突然袭击,还要装作若无其事,事后也不会承认,也绝对不公开考试结果;考试的内容,必然是出题者编造的谎言。另外,他们会完全控制皇帝,或者类似的重要人物,他们会完全准确判断皇帝的动机、意图,以及思维方法、行动方法,总能够给皇帝事前的建议、事后的总结。经常的,皇帝的所有行为和语言,包括情感,甚至表情,他们的反应经常是完全在预料之中的冷淡,或者彻底的鄙夷或嘲弄。

和这些神乎其神的人物类似,《史记》用不可达到作为成功的标准。而这些神秘的标准,司马迁一般只能想出一个,当然片面至极,更不要谈什么系统性。比如,“喜怒不形于色”,如果行刺者不能达到这种幻想的标准,就可以满心得意却故作遗憾地说,“太子,你要刺杀秦王不能成功。”司马迁的这种伎俩,对于否定他人非常有效,至少能吓住善良的人。而如果要问司马迁,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呢?你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标准呢?被文人吹捧的太史公,只有张口结舌啦。

正面人物,是什么人呢?忠臣、良将、侠士、隐士,正面人物的名单,从古至今变化不多。而且,正面人物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也一直沿用《史记》确定的模式。除了不善于和决策者搞关系,他们都超级自负,对于同僚一直心存鄙夷,不屑于和他们合作。他们希望找到和他们一样相似的人,所谓的“知音”。那个“知音”,只是另外一个组织中的人际失败者。如此,他们可以共同嘲讽他人,诅咒社会,悲悯人生。

如此推演,《史记》只能当作故事来读,千万不要当真。大的历史框架,存在众多疑点,细节的对话与行为,只是进行艺术创作,就像“目生重瞳”一样,为了艺术而违背科学。在情感模式上,完全遵从世间百姓,因为害怕战争而惊恐,因为利益受损而愤怒。如果,读者相信了文字和语言的力量,相信了读书和口才的力量,妄图以此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只能是自酿悲剧。

其实,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真实,只需要看一点:信息是如何获得的。从《战国策》《史记》到《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家春秋》《骆驼祥子》,每个事件中,信息的获得方式都没有提及,好像信息空前绝后漫天飞,即使随身携带GPS手机的你我都无法比拟!比如,荆轲在雪地等待人的案例,超级神奇,必然穷尽了司马迁的最高智慧、极端想象。金庸的小说,也没有逃过这个魔咒,最重要最绝密的信息,来源于窗下偷听,或者客栈中他人的对话。信息的获得方式,是判断历史真实还是艺术创作的根本!

以古代的信息传播手段,一个人的名声很大,是很难办到的。而《史记》中动不动就称,“整个国家都轰动了”,只能是作者没有任何根据的夸张。而,小孩子的歌谣,被《史记》中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表现,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幻想。

《史记》还有另外一个模式,《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也如此,设计计谋的人一定要对别人有非常强烈的要求,而且绝对不能告知原因。当然了,为了计谋更加富于戏剧冲突的色彩,一定要把计谋神秘化。而,神秘化的一个通用方法是,泄漏计谋的一部分,那是对别人提要求的一部分。突然地,计谋展示了,算无遗策地,必然成功!——历史真的是被这些眼睛斜视、撇吃辣嘴的文人左右吗?

不正面沟通,而突然的发脾气或生气,以此来证明自己有本事而且道德高尚,证明别人有严重的性格或品德缺陷,证明自己不愿意与这种严重缺陷的人合作——自古至今,真是愚蠢而变态!

《史记》,制胜的招数,离间是最重要的。离间的方法简单而又单一,承担最大责任的,总是皇上,或类似的最高决策者。最高决策者稀里糊涂,就被身边的坏人摆布。

差不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司马迁,创作《史记》,肯定是有一个动机:为了有更多的读者,必须让作品更戏剧化、更有艺术震撼力。亚洲电视的编导和司马迁异曲同工,刻意加入爱情戏,浪漫得只能给现代人看。

古往今来,文人自诩,文人相欺,文人酸腐,文人愚钝,因为读书而发疯的人更不是少数。这是因为,《史记》已经确定了史书模板:让读者相信,历史是富于谋略的读书人创造的,而皇权贵族只是在被读书的人控制。

秦始皇和吕不韦,争相宴请群臣,“请客吃饭”可能是革命的重要内容。

亚洲电视的标志,米雪。相对多变的台标,她更有公信力和号召力。

 7 )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大地在我脚下
国计掌于手中
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
哪个统一称霸
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指天笑骂
舍我谁堪夸
秦是始人在此
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存汗青
传颂我如何叱咤

 8 ) 好多明星啊

  秦始皇刘永,他绝对是天生的秦始皇扮演者,一举一动都是霸气
  韩弥麦翠娴,原来麦翠娴这么漂亮呢
  太子丹潘志文,年轻的时候就不帅
  长安君尹天照,估计那时候他不到二十岁吧,还像个孩子
  太后鲍起静,这个时侯她还是挺好看的,估计也在30岁左右了吧,太后这个角色实在不好演,atv少有的精品剧集
  吕不韦王伟,终于知道他叫什么了,老戏骨啊
  荆轲刘松仁,第一次喜欢的男明星,帅
  深山孤女米雪,漂亮的人儿啊,听说是刘松仁才给她加的戏份
  皇后森森,我第一次看她的戏吧,不算是美女吧
    李斯老婆周美玲
  还有冯宝宝
  
  还有嫪毐、李斯、蒙恬的扮演者都是后来的老戏骨呢
  
  主题歌居然是罗嘉良唱的,插曲居然是罗嘉良和冯宝宝唱的
  
  人生啊,就是这样的过去的
  
  央视怀旧剧场的2月巨献是刘松仁米雪的专辑,大爱啊
 

 短评

就这侮辱历史的破玩意还7.8

9分钟前
  • 茫茫左
  • 较差

89年暑假看的,当时觉得好看到极致!

12分钟前
  • 成成
  • 力荐

剧情不论,刘的秦始皇感觉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了,甚至比张丰毅还要让人印象深刻

13分钟前
  • 宿醉南台
  • 力荐

幼时大爱,辉煌难再现

18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力荐

第一部电视剧

22分钟前
  • Samael
  • 还行

小时候电视里放过,那时的感觉也是气势磅礴的。主题歌至今会哼唱。印象深刻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刘松仁)还有配戏的米雪。

26分钟前
  • happydays
  • 力荐

小时候看,发现荆轲(刘松仁)询问路人,即使对方不知道,也要说“多谢”。当时感觉很震撼

29分钟前
  • 鸟甲
  • 推荐

一想到人终究是会死的,我也很难过。

32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情节全忘了,就记得主题歌词霸气侧漏

36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小时候很喜欢主题歌,大地在我脚下

41分钟前
  • 女侠乌雪雪
  • 还行

当年觉得秦始皇很酷,冯宝宝很漂亮的!

42分钟前
  • just
  • 还行

就是从此知道了秦始皇的故事,说不清关系的吕不韦、便宜爹嫪毐、刺客荆轲......

44分钟前
  • 闲人午哥
  • 推荐

主题曲很赞很赞: 大地在我脚下....高高在上诸君看吧, 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这个秦始皇好帅, 孟姜女不喜欢他太不合理了!

48分钟前
  • atmosphere
  • 推荐

秦始皇三角恋狗血剧情

53分钟前
  • 影视观众
  • 还行

香港出产的最好历史剧

54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到现在还会唱这首主题曲——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秦是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55分钟前
  • 阿妙妙
  • 力荐

亚视大制作的历史剧虽然也有硬伤但比起TVB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58分钟前
  • 七星刀雷恩
  • 推荐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59分钟前
  • bookbug
  • 推荐

小时候唯一的感受就是这个女演员怎么这么黑啊……

1小时前
  • 黑樱桃摩卡
  • 还行

整体算是用心讲历史的作品(在港剧来说比较难得),但终究也是史实混野史,所以难免有很多夸张古怪的地方,说真的,刘永演戏很夸张。北京、西安、珠海、香港和韩国都有取景,是当时亚视的大手笔之作

1小时前
  • 姓亚名蒙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