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日本2016

主演:渡边谦,森山未来,松山研一,绫野刚,广濑铃,泷正则,三浦贵大,佐久本宝,高畑充希,原日出子,池胁千鹤,宫崎葵,妻夫木聪

导演:李相日

播放地址

 剧照

怒 剧照 NO.1怒 剧照 NO.2怒 剧照 NO.3怒 剧照 NO.4怒 剧照 NO.5怒 剧照 NO.6怒 剧照 NO.13怒 剧照 NO.14怒 剧照 NO.15怒 剧照 NO.16怒 剧照 NO.17怒 剧照 NO.18怒 剧照 NO.19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46

详细剧情

炎炎夏日,东京八王子郊外社区,一对夫妇惨遭杀害。事后凶手用血在墙上写下大大的“怒”字,随后逃亡,销声匿迹长达一年之久。而在此期间,三个身份不明的男子和身边的人相遇了。曾自甘堕落的爱子(宫崎葵 饰)被父亲(渡边谦 饰)领回海滨小镇,邂逅了不善言辞的哲也(松山研一 饰)。在东京工作的同性恋优马(妻夫木聪 饰)将柔情似水的直人(绫野刚 饰)带回了家,他不相信对方,却又尝试去相信。随母亲搬到冲绳的小泉(广濑铃 饰)跟着同学辰哉(佐久本宝 饰)登上一座荒岛,在废墟中遇到了背包客田中(森山未来 饰),他们短暂成为朋友,而可怕的命运突然降临泉的头上。不久之后,通缉令遍布全国,三个男子的真实身份引人生疑……   本片根据吉田修一的同名原作改编。

 长篇影评

 1 ) 《怒呛人生》:丑陋的东亚人

网飞xA24的爆款美剧《怒呛人生》镜头中,编剧Lee Sung Jin毫不忌讳地书写了丑陋的美籍东亚人[1]。而最“惊艳”的角色,非Naomi莫属。

故事开始之前,Naomi先和福斯特零售商家族、Jordan的弟弟结婚,紧接着又凭借自己的交际手腕,和Jordan喜结百合。在第一集中,从Jordan的祝酒词中,我们得知是她从弟弟那里抢来Naomi。

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Naomi也许知道Jordan在福斯特家族里的地位,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脑补出Naomi是如何演了一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戏码。

至此,我们急于给Naomi贴上「心机婊」的标签,对她不上台面的行为感到不齿。作为剧中的次要角色,Naomi很容易也很自然被唾弃被鄙视,但我恰恰认为,Naomi是《怒呛人生》中最吸引人的角色。

❗️以下含剧透内容❗️


01 Naomi的野心

作为配角,我们对Naomi的身世一无所知。不像编剧给了浓墨重彩的女主角Amy那样,我们不知道Naomi在嫁入豪门之前的生活,看她的举手投足,我们甚至不知道她是美籍亚裔中的华裔、日裔、韩裔、越南裔、菲律宾裔。

似乎除了Jordan,她的生活没有其他属于自己的空间——除了那个路易威登大衣袋。那个大衣袋的空间,是Naomi给自己留下的唯一抒发真情实感的空间。

为了报复Amy对她提出帮忙写杂志封面人物推荐信的不理不睬,Naomi蜕成一只虫蛹,钻进路易威登的大衣袋(你甚至可以说这像是裹尸袋),在Nextdoor邻里app上揭发攻击Amy的路怒事件。

我们不得不问,Naomi住在Jordan的豪宅,她又在自己的私人衣帽间,为什么还要钻到一个蛇皮袋,拉上拉链,在一片漆黑之中,才能说她心里憋着但不敢当面怼Amy的话?

也许她无法容忍自己对Amy的嫉妒心。 也许她对自己即将要做的「坏事」感到羞耻。 也许她从来没有什么安全感。 也许从来没有人告诉她:生而为人,你有发表自己负面情绪的权利。

Naomi的野心伴随着她的自我压抑。这像极了《美国丽人》里光鲜亮丽的房地产销售的卡罗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记得她含着泪,神经兮兮地对着镜子,边抽自己耳光边说:我爱我的工作,我爱我的工作。

Naomi看到Jordan对Amy的主动殷情,是不是也在脑子里循环播放「我爱我的生活,我爱我的生活」给自己洗脑?

02 女富豪的黄热病

放在五年前,Jordan Forster这样的角色一般会由白男饰演。

最近一次看到邪恶的白女角色应该就是Jamie Lee Curtis在《瞬息全宇宙》里饰演的国税局大妈。那个人物的原罪来自于角色背后强大的政府系统对移民个体户企业的不宽容。【网友指正:国税局大妈不是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

但到了Jordan这里,就上升到了白人主流文化的侵略和抢夺。和《逃出绝命镇》里女主的老爸对异域文化的迷恋一样,Jordan热衷于搜藏世界各地的文化珍品,越偏远就越喜欢。

当她听女主婆婆Fumi讲述了月亮椅背后的故事后,便喊价十万美金。(美国硕士生毕业平均年薪在6-8万美金,十万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好几年的积蓄。更别提放在密室里的那些珍品的总价值了。)在Jordan的逻辑里,任何东西都是可以明码标价的,包括人。和普通大众换衣服一样,Jordan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吹嘘了自己的猎艳史,从弟弟那里掳来Naomi,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换掉Naomi,换上她的新宠Amy。对有黄热病(yellow fever)的Jordan而言,Naomi、Amy和她私藏的异域珍品没什么本质区别。

究竟是谁让Jordan如此地放肆任性?

03 白人特权

怼王比尔·伯尔(Bill Burr)在他的网飞2019年单口喜剧专场《比尔·伯尔:纸老虎》(Paper Tiger)有这样一段杀气腾腾的开场白:

我不知道在美国做一个白女有多么难。听着真的很难,因为白女总在发牢骚。她们动不动就问:“你知道(作为白人女性)我是什么感受吗? 我的反应是:好吧,我想你的生活质量会比我(作为白男)的生活略逊一丢丢。
甜心,你今天过得怎样?他们没冰镇你的玫瑰红酒还是怎么的?电车没接到商场里吗? 我真的很气,这帮白女竟然有种把我的白人特权扔回到我的脸上。她们居然有脸将自己和这些“有白人男性特权的白人男性”区分开来。 你们都在说些什么胡话?你和我一起坐在按摩浴缸里呐!所以别他妈抱怨了,好吗? 【指在白男享受有色人种提供的廉价服务和劳动力时,白女并没有站出来和白男划清界限。】

作为白人,尤其是家财万贯、金发碧眼的Jordan,她拥有的特权是无限大的。所以她看不到别人的挣扎和脆弱,即便看到她也毫不在乎。

在公共场合,Jordan被Amy的艺术家老公George当场回绝,这对习惯被人捧的Jordan来说,是闻所未闻的奇耻大辱。何况在Jordan眼中,George不过是一个在家带娃的亚裔妈宝男罢了。所以她会慌乱地说,自己有个在尼泊尔的会要开而匆匆离场。

04 Naomi的选择

一开始看剧的时候,我一度以为Naomi是Jordan的私人助理,直到最后看到她们跳舞接吻我这才恍然大悟。不得不说,Naomi散发出的讯号,让我怀疑她是为了Jordan的钱和地位才变成百合的。

虽然开豪车住豪宅,但在另一个模范亚裔同胞、白手起家的Amy面前,Naomi没有任何底气,Amy甚至都不在乎Naomi的观点。在Amy和观众眼里,Naomi充其量不过是花瓶、寄生虫、哈巴狗、变色龙的合体罢了。

长期被物化漠视的Naomi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她想让Amy给她写杂志封面人物的推荐信,在被对方草草拒绝之后,她想通过那起路怒事件向Amy发起警告,证明自己不是好惹的,证明她对Jordan的影响力足够让Amy的绿植公司的收购失败。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可能会急于给Naomi贴标签下结论:小肚鸡肠、红眼病。Naomi嫉妒Amy是没错,但《怒呛人生》优秀之处在于,编剧把一个美籍亚裔女生对另一个美籍亚裔女生的嫉妒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也就是Naomi嫉妒背后的逻辑,也是大多数亚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经历的写照。

举个例子,当下美国企业的招聘广告里,都会看到力挺多元文化的官宣。所以公司会招一定数额的亚裔来达标。这个时候,如果这两个亚裔都在同一个职能部门,那势必产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零和思维模式。

勤勤恳恳的美籍亚裔很早就接受了白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大家只会想着互相拆台伤害,导致最后的大赢家还是白人。因为在我们的字典里,我们不会想着是游戏规的问题,甚至都不敢去推翻现状。我们慕强恐弱,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唯一的真理。所以白人或其他特权阶层,像看耍猴一样,看底层人为了一块面包相互残杀。这样的故事从古罗马竞技场上的角斗士到2021年网飞剧《鱿鱼游戏》,一直存在并经久不衰。

05 同胞的遗弃

我们中极少数成了幸运儿Amy,而大多数还是渴望被看见被认可被拯救的Naomi。Amy们辛劳大半辈子,终于上了岸。而还在水里扑腾的Naomi的我们,有两个救生圈:Jordan们和Amy们。这时谁拉我们上岸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虽然讽刺,但特权在握的Jordan们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远大于身为同胞的Amy们。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Amy救不了我们?我们情同手足!

因为Amy们太累了,Amy们只想躺平。正如Amy自己说的:我只想早点卖掉公司,在家相夫教子。作为大众的我们,可以对Amy投射女生帮助女生、亚裔帮助亚裔的理想。但是,对不起,Amy的她们救不了Naomi的我们。

这是过去的美式亚裔影视剧中无法触及也不敢处理的痛点。从《喜福会》(1993)、《初来乍到》(2015-2019) 到《摘金奇缘》(2018),这些故事充其量是为了迎合美国大众认可的亚裔的模样、彰显好莱坞政治正确的宣传片。近期刚获202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瞬息全宇宙》还只是蜻蜓点水,而到了《怒呛人生》就是抽丝剥茧,更犀利深刻地讲述了不同阶层的美籍亚裔的困境。

此外,它还贡献了令人震惊的荧幕死亡。

06 生存还是毁灭

当抢匪在Amy的指引下,突袭Jordan的豪宅时,Jordan对Amy小声说,一起去她(新建的)安全屋。

细心的观众应该还记得之前的铺垫:在Jordan听Naomi说了路怒事件后,她的第一反应是要装安全屋。

在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个传说中的高科技安全屋的时候,整个剧最惊悚的名场面也由此降临:

Naomi率先到了安全屋 Jordan让她等一等,但后面20米开外就是追兵 Naomi用理智战胜情感,果断按下按钮 Jordan被自己养的女人和自己买的安全门闸拦腰斩死

盯着电视屏幕,我下巴都要吓掉了。我在豆瓣上标记的已看影视剧目前是1400部,我上一次看到富家白女的惨死可能是《白莲花度假村》第二季。Tanya跳船不成脑瓜被撞而死于非命。但论惨状远不如《怒呛人生》里的Jordan。

一方面,导演和摄影非常克制,我们并没有看到写实的全部画面,但通过Jordan演员的脸部特写和惨叫、拦腰被夹的声效、安全门反复挤压Jordan躯体伴着“障碍物”(Obstruction)的平静女声提示音、Naomi盯着Jordan只剩上半截躯体的眼神、白男抢匪看着Jordan只剩下半截躯体掀开面具呕吐的反应、外加安全屋触发的浓雾和红灯渲染,这一切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颤。

另一方面,我相信按下按钮的瞬间,Naomi是有犹豫的,毕竟人心是肉做的。但到头来,Jordan和Naomi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危险逼近,才是检测她们之间到底是白银还是塑料。很可惜,Jordan除了给她所谓的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什么呢?她追求Amy的时候,也践踏Naomi的尊严。【厉害的网友指出:Naomi关门也是因为目睹了Jordan面对劫匪时,轻松选择出卖她自己。】

Jordan从来没爱过Naomi,也从来没给过她要的安全感。凭借Naomi左右逢源的交际手腕,今天死了一个Jordan,明天就能在天使之城找到一打Jordan。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此时不关门,更待何时?Naomi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她股子里的狠劲,确实令人背脊发凉。但对长期被标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亚裔而言,这样的角色处理,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意义。


在好莱坞的主流叙事中,多为白人主角。尤其是惊悚片恐怖片中,一般死的最多最快最惨的是黑人、拉丁裔等少数族裔。比如,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1993)的开场,最先死掉是黑人安保大哥。即便在有色人种和白人共同完成最终任务而上岸,但在故事结束之前,非白人多半会被怪兽吃掉或莫名其妙挂掉。八九十年代或更早的美国电影里,这样突兀的结尾不胜枚举。此类叙事仿佛是在说,只有白人才有资格“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近几年好莱坞、奥斯卡、金球奖对自己“太白”(too white)审美的反思中,似乎终于开始觉醒并意识到过去盛行的白人拯救世界(white savior)的默认主流叙事。而在漫威等超级英雄故事里,排得上号的都是白男。和《黑豹》一样,《尚气》是亚裔超英故事里零的突破,但刘思慕的角色还是绕不开亚裔男生若不是编程宅男,就是功夫英雄的俗套设定。

回到《怒呛人生》,Jordan的惨烈死法在视觉上冲击是巨大的。因为对一直霸屏、占叙事主导的白女而言,太少见了,甚至可以说是罕见的。故事里另外唯二死掉的是一起去打劫的白男。车里的小胖、表哥、弟弟命运多舛,却都幸免于难。这在美国影史上都是罕见的。它带来的冲击力让我们吃惊。但吃惊之余,我们也会隐约意识到这和我们固有的影视剧逻辑完全不符。

在看到女富豪的惨死久久不能平静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问自己,心里面是否还有一个声音在悄声道:

Good job, Naomi! Good job!*


[1] 对《怒呛人生》的主要目标观众及本文探讨的「美籍东亚人」感兴趣的豆友,推荐阅读这篇【西方世界里的东亚文化背负】。

PS. 我在油管上看到编剧的一个采访,说演Jordan的Maria Bello非常enjoy被夹死的场景。知道这点后,我对她更是深深的respect。为了作为少数族裔的亚裔生活地不那么压抑,她贡献了一场堪称伟大的荧幕死亡。

PPS. 我非常能理解“good job"这种说法可能对部分网友产生的不适感。也许只有在当地被视作「少数族裔」生活工作过才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悟。这种感觉和当时《逃出绝命镇》的公映很类似:你去任何黑人同胞居多的场子,最后白人被一个个干掉时,全场是鼓声雷动、欢呼雀跃的。因为他们第一次在惊悚片中看到同为黑人的主角终于坚持到了最后而没有挂掉。所以我说Naomi以及编剧这个大胆的选择是"good job"——这是美国亚裔在荧幕上一次重要胜利。

 2 ) Hey, Amy 你有没有感觉被听到?

BEEF 这部电视剧同样由投了《瞬息全宇宙》的A24 监制,风格延续了很多旗下类似的影片风格,黑色幽默暗黑,崩坏的剧情一直到结尾。关于剧情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好说的,情节让人感觉无法预测,一直各种分崩离析式地崩坏。但是,在这里,我很想认真地讨论一下情节之外的东西。

George Nakai: 西方社会伪善的代表

在看到第一集的时候,从 Amy 开车回家和丈夫对话,我就开始大概明白为什么 Amy 会这样“狂躁”的路怒症。当 Amy 和 Danny 路怒完回家在车库里心有余悸,本来并不想说发生了什么,但是她的丈夫 George 一定要她说,Amy 马上要说到了George又让她深呼吸放轻松,不让她说完。我会觉得这种对话形式非常暴力,好像 George 只是为了展示客套而共情,等你真正想要说一些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的时候,George 的伪善人格又开始打断你。这样的对话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陌生,就好像你有一天,过的很差,你回到家里想要倾诉,你的朋友问你怎么了,你开始准备说的时候,对方又说放松一些(或者是不要太负面了)就一走了之。留你一个人在那里质疑自己,被情绪吞噬。但是这种 George 的式伪善人格的初衷并不是真正关系在乎对方的感受,他们只是在塑造一种“正人君子”的完美人格。就好像吃素、热衷环保、热衷平权、热衷冥想的那些人也不见得是真正在乎,只是说做这些事会显得自己比较时髦比较与众不同。这种 George 的式伪善人格在北美社会实在太多了。Amy 在长期这样的环境下一直没有被听到,被理解,所以情绪才会爆发和反噬。

Amy & Danny: 靠自己单打独斗咬碎牙往肚子吞的东亚小黄人

Amy 对于我来说非常能够感同身受。同样地觉得原生家庭窒息,同样地想要逃离,同样地靠自己得到现在的生活。但你问我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我的答案是未必。因为就在前不久各种裁员消息满布的时候,我同样的和Amy说过类似的话。我对我的心里咨询师说:前不久我搬家,坐在乱如仓库的新家,我一个一个箱子打开整理,然后开始崩溃,出国到现在,一直都是我靠我自己付房租,自己搬家,自己买家具,然后自己一个一个螺丝组装拧好,工作上的矛盾也是一个一个自己吃苦过来的,没有一项是容易的,每一项都是经过了失败,每一项都是我自己辛苦挣来的,如果裁员那我可能就要想靠我自己的积蓄可以活多久,因为确实没有人可以帮我, I am here on my own.

Danny 则是让我想起了有一段时候,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期。你知道的,总有一段时间,你觉得什么都差了点,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失败的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你想做好,但是不奏效。Danny 在剧里则是这样,旅馆差点意思,建筑公司差点意思,当哥哥差点意思,当完美儿子差点意思,总而言之就是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各方面都很失败。但是即使是这样,还是不能喘气,因为没有可以倾诉,没有获得帮助的计划,即使觉得自己各方面很失败,还是要勤勤恳恳打好这份工。

Amy 和 Danny 即使身处社会不同阶层,但是仍然有很多相似性。我觉得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关于灵魂的对话:无条件的爱,空虚感,以及生命的意义

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我非常非常喜欢BEEF的最后一集,我觉得导演的很多铺垫都在最后一集里升华了。Amy 和 Danny 在山谷里讨论到了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 这个词其实在心理咨询领域并不陌生,很多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和问题都可以被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治愈,这种爱可以来自于朋友、恋人、伴侣、师长。但是这种爱很难描述,你只有体验了,你才知道,你没有体验和得到之前也没有办法给予其他人。但是确实,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 love)可以治愈很多事情。Amy 的问题在于她没有被无条件地支持和爱过,所以她也没有办法给予给她女儿,尤其是她发现婴儿的爱并不单纯之后。而 Danny 则更是,他们都在第一代移民家庭中长大,父母永远都在说我为你付出多少,我来到这个国家就是为了给你更好的生活,为什么你不争气,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弟弟。影片感动的部分在于,山谷里对话的他们,就像互相舔舐对方伤口的小动物,那么脆弱,但是又那么真诚。

空虚感、虚无感、存在主义危机:关于生命的意义

关于空虚感的讨论,我其实一直觉得空虚在现代汉语中被赋予其他意味以至于无法完美表达其原有的意思,但是amy 和 danny的讨论很好表达了空虚感的意味:就像一片虚空, 但又不是,是一种固态的虚无,就在表面之下 (It's like a void, but not, it's like empty but solid, right under the surface.)

看着danny的扮演者史蒂芬元,让我想起他的另一部电影《燃烧》,同样地在讨论虚无感和空虚感。那种感觉就像《燃烧》里的台词一样,“看着太阳一点一点落下,突然好想跟着一样消失“。当人们太看重功成和名就,在追逐世俗主义名利的路上总是可能引发存在主义危机。比如说我努力的意义在哪里,就算我获得一切,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可能在追逐名利之前关于生命的意义的讨论并没有完全,比如说关于我人生的叙事主题,我希望过怎样的人生,这些问题并没有解答。在拥有巨大财富(amy)或者遭遇巨大失败(danny)后很难不问自己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在最后,一切都会消失,没有什么能够长久。

所以最后能留下什么,也许只有回忆。

空虚感是固态的虚无,没有被听到,没有被感受到的孤独。虚无感是当人生失去了higher purpose,我们靠什么过下去,我想我也不知道,导演也不知道。也许Amy 与 Danny 相拥的那一刻他们或者知道,they are connected, they completed each other, 也许这种时刻虚无感不再存在,因为你的孤独和人生真正的被看到、听到、接受到。

 3 ) 各集标题的出处

每集标题都好像名人名言,查了下资料,导演确实有参考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让标题更能反映角色的心态(参考Netflix Tudum上的文章)。另外每集跟着标题出现的画,除了第1集都是扮演艾萨克的David Choe的作品。

第1集: “The Birds Don’t Sing, They Screech in Pain”

The trees are in misery, and the birds are in misery. I don’t think they sing. They just screech in pain… Taking a close look at what’s around us, there is some sort of harmony: It’s the harmony of overwhelming and collective murder. — Werner Herzog

“树木和鸟儿都在痛苦中。我不认为它们在歌唱。它们只是在痛苦中尖叫......仔细看看我们周围的事物,存在着某种和谐:那就是势不可挡的集体屠杀所带来的和谐。”——沃纳·赫尔佐格

这一集的标题受到了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纪录片《梦想的负担》的启发。就像赫尔佐格在引言中提到的鸟类一样,艾米和丹尼在他们首次登场时似乎是普通人:艾米是一位成功的女商人,但仍然爱戴着顶渔夫帽;丹尼是一名普通的承包商,正在努力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在他们俩的路怒事件之后,我们意识到这两个角色在表面下隐藏着痛苦和严重问题。

第2集: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I don’t think the meaning of life is what we’re seeking. I think it’s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so that our life experiences on the purely physical plane will have resonances with our own innermost being and reality, so that we actually feel the rapture of being alive. — Joseph Campbell

“我不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我认为在于生存的经历......这样我们在纯粹物理层面上的生活经验将与我们自己最内在的本质和现实产生共鸣,这样我们才真正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狂喜。”——约瑟夫·坎贝尔

“感受生而为人的狂喜”是什么意思?在1988年Bill Moyers采访节目中,美国作家约瑟夫·坎贝尔在被问及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时提出了这个答案。这个回答很适合第二集,因为艾米和丹尼愈发执着于互相报复中,他们的争斗触及到他们最原始的部分,使他们能够表达他们隐藏的冲动和情感——或者你可以说,感受到了生而为人的狂喜。

第3集: “I Am Inhabited by a Cry”

I am inhabited by a cry. Nightly it flaps out. Looking, with its hooks, for something to love. — Sylvia Plath

“我心中充满了哭泣。每夜都会飞舞着寻找爱情。”——西尔维娅·普拉斯

在她的诗歌《榆树》中,西尔维娅·普拉斯写道她内心深处有一个黑暗的东西,在夜晚为爱哭泣。艾米和丹尼希望,当他们得到他们在生活中所渴望的东西时,他们就可以轻松摆脱内心的黑暗。这个标题也暗示了第七集,当两个角色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但内心仍然感到空虚。

第4集: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have it all, just not all at the same time. — Betty Friedan

“你可以拥有所有的东西,只是不能同时拥有。”——贝蒂·弗里登

当在一次会议上问及女性是否可以拥有所有东西时,女权主义者和作家贝蒂·弗里登给出了这个坦率的回答。这个回答与第四集中艾米的情节相似:在拉斯维加斯的问答环节上,艾米的粉丝们认为她拥有一切——美丽的家庭,风景如画的家园和成功的事业,她向粉丝保证,他们可以跟随她的脚步。但我们在剧情中见到的事实是,对于艾米来说,平衡婚姻、育儿、职业和个人实现并不容易。

第5集: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

We are such inward secret creatures, that inwardness the most amazing thing about us, even more amazing than our reason. But we cannot just walk into the cavern and look around. Most of what we think we know about our minds is pseudo-knowledge. We are all such shocking poseurs, so good at inflating the importance of what we think we value. — Iris Murdoch

“我们是如此内向的神秘生物,内向是我们最神奇的特质,甚至比我们的理智还要神奇。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走进洞穴里,四处张望。我们所认为的关于头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伪知识。我们都是如此令人震惊的装腔作势者,如此擅长夸大自己重视的事物的重要性。”——艾丽丝·默多克

受到艾丽丝·默多克小说《大海,大海》中这段话的启发,第5集揭示了各个角色试图掩盖的肤浅的价值观,我们能在富美对儿子乔治的自豪和关心以及娜奥米向艾米寻求推荐信时看到了这一点。每个角色都相当把自己当回事儿,甚至到了自恋的地步,同时又在极力隐藏自己的别有用心。

第6集: “We Draw a Magic Circle”

We draw a magic circle and shut out everything that doesn’t agree with our secret games. Each time life breaks the circle, the games turn grey and ridiculous. Then we draw a new circle and build a new defense. — Ingmar Bergman

“我们绘制了一个魔法圆圈,把一切与我们秘密游戏不符的事物隔离开来。每当生活打破这个圆圈,游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然后我们就重新绘制一个圆圈,建立一个新的防线。”——英格玛·伯格曼

这句摘自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犹在镜中》。这集里艾米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她迫切希望自己相信那一系列不幸事件,从路怒事件到她岳母摔倒进医院,完全不是她的错。

第7集: “I Am a Cage”

I am a cage, in search of a bird. — Franz Kafka

“我是一个笼子,寻找一只鸟。” — 弗朗茨·卡夫卡

在卡夫卡Die Zürauer Aphorismen随笔集中的这句话描绘了人类是空虚的容器,不断寻找意义。在寻找的过程中,丹尼因为沉迷争斗险些酿成大错,跑到教堂寻求慰藉。另一方面,艾米告诉乔治,她一直有一种感觉在胸口“feels like the ground”。两个角色都因为迷失而倍感无助。

第8集: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

Moral choice is free, and therefore unforeseeable. The child does not contain the man he will become. Yet, it is always on the basis of what he has been that a man decides upon what he wants to be. He draws the motivations of his moral attitude from within the character which he has given himself and from within the universe which is its correlative. Now, the child set up this character and this universe little by little, without foreseeing its development. He was ignorant of the disturbing aspect of this freedom which he was heedlessly exercising. He tranquilly abandoned himself to whims, laughter, tears, and anger which seemed to him to have no morrow and no danger, and yet which left ineffaceable imprints about him. The drama of original choice is that it goes on moment by moment for an entire lifetime, that it occurs without reason, before any reason, that freedom is there as if it were present only in the form of contingency. This contingency recalls, in a way, the arbitrariness of the grace distributed by God in Calvinistic doctrine. Here too there is a sort of predestination issuing not from an external tyranny but from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ject itself. Only, we think that man has always a possible recourse to himself. There is no choice so unfortunate that he cannot be saved. — Simone de Beauvoir

“道德选择是自由的,因此是不可预见的。孩子并不包含他将成为的成年人。然而,正是基于他曾经是什么,一个人决定了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自己设定的性格和其相关的宇宙中汲取道德态度的动机。现在,孩子逐渐建立起这个性格和宇宙,但却没有预见到它的发展。他毫不在意地行使这种自由,却不知道这种自由的令人不安的方面。他平静地沉溺于自己的喜怒哀乐,似乎没有明天和危险,但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最初选择的戏剧性在于,它在整个生命中一刻不停地发生,它在任何原因之前出现,自由似乎只以偶然性的形式存在。这种偶然性在某种程度上让人想起加尔文主义教义中上帝所分配的恩典的任意性。这里也有一种预定,不是来自外部的暴政,而是来自主体本身的运作。只是,我们认为人总是有可能求助于自己。没有什么选择是如此不幸,以至于他不能被拯救。”——西蒙·波伏娃

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在她的书《模棱两可的伦理学》中,讨论了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是由我们过去和我们成长环境所预定的。第8集深入了解了艾米和丹尼各自的过去,从出生到童年到成年。对他们成长背景的观察,能让我们理解为何他们现在深陷于自己的黑暗中。

第9集: “The Great Fabricator”

Attachment is the great fabricator of illusions; reality can be obtained only by someone who is detached. — Simone Weil

“依恋是幻象的伟大制造者;只有那些超脱的人才能获得现实。” - 西蒙娜·威尔

西蒙娜·威尔在她的第一篇出版物Gravity and Grace中探讨了这样一种思想:为了完全接受现实,你必须经历一种损失。第9集两个角色正在与他们最亲近的人渐行渐远:丹尼对保罗坦白因为他希望弟弟能留在他身边,所以当年扔掉了弟弟的大学申请信;因为艾米的行为引发的抢劫行动威胁到了家人的安全,乔治决定带着女儿离开。随着他们所爱之人的离开,也许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所创造的混乱。

第10集: “Figures of Light”

One does not become enlightened by imagining figures of light, but by making the darkness conscious. ― C.G. Jung

“人并不是通过想象光的形象而开悟的,而是通过让黑暗变得有意识。”- C.G.荣格

荣格在《炼金术研究》第13卷中写道,为了向前发展,我们必须首先触及我们的黑暗面。在大结局中,艾米和丹尼终于斗到了尽头:两个敌人开车冲下悬崖,一同被困在沙漠中。至此他们已经对彼此展示了自己可怕的一面,从在地板上撒尿到破坏汽车,艾米和丹尼的矛盾使他们的最坏的一面浮出水面。然而,在沙漠的经历,让他们都感到安慰,知道对方内心同样受到了伤害,他们彼此一样糟糕。这个领悟使得两个角色能够继续做自己,继续他们的生活。

 4 ) Road rage有利于身心健康

Amy这样的人,真的很妙。

我不觉得她是抑郁的,或者不稳定的,或者负面的,她不要太正常。

一生要强的亚洲女人,有钱有能力,但是每天跟个火药桶一样,很紧绷,感觉并不对自己的社交圈子感到舒适。

很多镜头都觉得哎!为什么周围让她感到这么不舒适啊! 她的成就,家庭,社交关系,社会地位,都没有能真的给她幸福。

Amy在面对她的花瓶老公时讲话明显不是自己,有种紧张和努力迎合的感觉。不舒适。

虽然Amy和Danny从第一集到第九集都在撕,只有第十集的最后一分钟抱在一起,但他们一直是一种人。

情感非常充沛的人。

就如同Danny在教堂听歌到疯狂落泪、但没说一句话那种状态。

而George是他们俩的反面,非常chill、自洽,没啥能力但很自信稳定,认为愤怒只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情绪,一切都可以正面看待的“那种人”。

这部剧还塑造了一些其他类型的人,也很有意思,但不展开了。

情感充沛的人撕起来的时候确实很爆笑,因为他们想表达的东西真的就太多了。从童年到家庭到工作到生活感想,这一切到了George那里,“你只是抑郁了,it's ok。你会好起来的。”

这句话是真的太下头了,也太真实了。就是生活中总是会有George这样的人,在你认知不够的时候给你痛苦、在你认知足够的时候让你愤怒、在你认知完全够了,可以抵抗他者的时候,你才会体会到对方并不是善意,也不想帮你,只是在你的身上释放他自己的主体,在侵略。

为啥Amy认为自己爱George?因为她虽然靠自己成功了但由于原生家庭交流不够、接收到的爱意不够,加上看过父亲出轨对婚姻有一定阴影,所以她厌恶自己的一部分人格。

因为她前期需要靠拼命压抑和自我说服去得到所谓“成功”,需要成为以及拥有“everything that i'm not“,她不停强调“unconditional love“,事实上她比谁都清楚这世界上的爱意都是拼命奋斗换来的,根本没有无条件的爱。

长期的自我厌恶和自我洗脑导致她真正的人格完全没有出口,所以“fuck gun"、“fuck life”,和Danny road rage。但只要她还在厌恶自己的人格,她就没法爱自己。所以她和George谈论离婚的时候,说房子给你、一切给你,但是求你不要把琼带走。因为她还是爱不起来自己,需要“女儿”这个“George的延续”去继续论证她成功了(不再是自己那个样子了)。

Road rage以及她每一次的发疯,都是她最真实的时候,也是最放松的时候。真的很爱。

Rage,是Amy和Danny这样的人,表达对这个世界恨意的一种方式,而本质上是一种非常渴望以及想要去爱,而暂时做不到。

George这种人,虚伪演绎到极致,骨子里是一个只在乎自己社会地位的人。接到女儿直接不管老婆死活离开现场,离谱撒谎说只有精神出轨没有肉体。最能体现他人格的一句台词,是离婚的时候他回答Amy“律师会知道怎么处理”,他可以做到在痛苦的下一秒发PR稿一般的官方,说明一刻真心都没有,Amy何必为一个假象痛苦呢。不同的两类人罢了,互相侵略有什么意义。

所以as long as Amy还在恨自己,她看到和自己本质是一种人的Danny的时候,那种厌恶和愤怒其实是给自己的。而当她终于不恨了、接受了自己,她也拥抱了Danny,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充满爱意,是松弛的,不是紧绷的了。

很搞笑,很浪漫,很讽刺。对Amy来说她经历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和我最陌生的自己人。

最后一幕,真的很爱

 5 ) 每集片头标题及配图

Fxxking awesome! If you’re so sick of all the shitty persona out there,这绝对是不能错过的年度十佳剧。超级解压同时令人意外地治愈。全员暴脾气可太爽了反正就不惯着。剧情疯台词丧,充斥黑色幽默,暴躁搞笑过瘾神经狗血竟然还挺合理且细腻,最后一集几乎触及哲学层面探讨,网飞求求了改编成电影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东亚文化共性——拧巴、热衷于自我折磨,其中又以ABC、ABK、ABJ最可怜,挣扎在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泥淖里卷出天际,最后发现没什么岁月静好,大家的日子都肤浅虚伪焦虑一地鸡毛。暴力宣泄不是终极答案,没有真正的内心平和想要体面生活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神经病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活得自洽健康。最后,圆寸头的Steven Yeun is soooo freakin’ hot!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6 ) Beef为什么翻译成“怒呛人生”?

刚刚刷了两集网飞的新剧《怒呛人生》,非常非常好看。

故事讲的是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某一天心情不好,在开车的时候互呛,然后飙车互怼,结果两人相互挖出了对方的住址,相互陷害,他们的人生随之分崩离析。

故事节奏也非常好,拍摄角度新颖。英文的俚语脏话彪得也非常爽,那种对人生的怒气和绝望,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传递得非常到位,看得非常过瘾。

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英文题“Beef”,牛肉,为什么会翻译成《怒呛人生》。

其实这里用了一句英文俚语:

一、What’s the beef?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什么是牛肉”,而是“What’s the problem?” ”What’s going on?”

直译一下就是:“怎么回事?”

带情感直译一下就是:“你tmd有毛病吗?” “你tmd在找茬吗?”

在这个用法里,beef的意思就是“抱怨”,相当于a conflict, complaint, grudge。

二、have a beef with somebody/something

意思就是:have an outstanding or unsettled dispute or disagreement with somebody/something

例句:You seem to have a beef with Todd. Do you want to fight him?

你似乎对Todd很不满啊。你是想和他吵架吗?

注意一下:上面这个网络用语是错的,这个用法beef前面必须要加a,不是指“一块牛肉”,而是指“一份不满”,哈哈。

三、beef当动词,表示“抱怨”。固定搭配:someone beefs about someone/something

栗子:Ignore him. He beefs about his relationship all the time.

别理他,他老是抱怨他的感情问题。

四、最后,还有另一种用法,beefed up,变成肌肉男/变超壮了。

栗子:He got beefed up for his next superhero film.

他为了下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练得超壮啊!

这不就是我本人的词吗?!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虽然看起来毫无关系,但是其实也有一点点相关。

你的英文老师肯定没教过你beef还有这些用途。为什么beef会有这种“怒火冲天”“抱怨”“发火”的意思呢?

总共有四种解释:

一、“I have a beef with you”来自于美国西部放羊的牧人。他们老是和放牛的牛仔争草地,所以放羊的人就会用这句话来表示“有冲突了”,因为他们和“放牛/搞牛肉的人”总是有冲突;

二、据说是养牛的农场主之间通常为了牛的利益而发生争吵,但是最后的结果总是这些农场主们为了讲和,把牛都给杀了,然后坐在一起吃牛肉;

三、早期美国的士兵们总是抱怨牛肉不好吃,所以beef就是抱怨;

四、18世纪,“beef”指的是冲突,因为在这些冲突里,通常都会有beefy的肌肉男打群架,啊,想想都湿了。

这部美剧《怒呛人生》第二集中,男主角在游泳池边烧牛排抱怨人生,他的肌肉弟弟半裸在泳池里游泳,后来又有两人健身的画面,所以你看,这部美剧名《Beef》起得真的是好啊。

☆☆☆

以下都是翻译腔
翻译腔 | 一个无性恋男子遇到的爱情
翻译腔 | 到底是lunar new year还是Chinese new year
翻译腔 | 如果友谊取代婚姻,成为生活的核心
翻译腔 | 在国外生活如何帮助你更准确地了解自我
有哪些好看的杂志和电视剧
《最后生还者》第三集刻画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佬
求求你们别再说“尊重但没必要大肆宣传”这种话了
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
IsHannahanangel?
黑色皮肤的小美人鱼到底有问题吗?问题在哪?
来谈一下“性乱”和“洁身自好”
《绯闻女孩》+简奥斯汀
心向快乐
趁着《心灵奇旅》还在上映,就推荐皮克斯的另一部作品吧
弦子、拉姆,和前程似锦的年轻女孩们
真正在巴黎的人,才不会觉得《EmilyinParis》好看
神偷卡门
女性到底能不能当全职太太?看看职场女性圣经《傲骨贤妻》是如何解释的
在美国哪里可以看到《花样年华》?
资本主义工作方式和职业环境更优越?
《傲骨贤妻》里,Alicia有一万刀的办公室装修津贴
推荐个做冥想的小视频
《汉密尔顿》,美国精神形神合一
这一期《纽约客》太牛了
你为什么要看《傲骨贤妻》?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
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新的生活方式
成都MC浴池事件的几点看法
讲一讲Grindr这个黄暴的小软件
纽约的上流基佬是如何约会的
毫不白左的伊桑君,过得也很好啊!
J先生要离开美国了
他和他的洗手池
纽约人及伦敦人是如何看北京和上海?
俊熙想约个糯米炮
找一个糖心爹地,但是他不是太甜
两个不同的单身男人
给你喜欢的酒保打点钱吧

 7 ) 《怒呛人生》: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发疯5分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 文/知庸

东亚裔创作者,近年来在好莱坞声望见涨。一系列由他们主导,讲述美国东亚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影视剧,开始走上前台。

韩裔移民题材的《米纳里》《弹子球游戏》《过往人生》等影视剧,被奉为年度佳作,也在奖项上收获颇丰。关于华裔移民的《瞬息全宇宙》,票房不俗,还成了奥斯卡大赢家。亚裔移民们,终于不再只是好莱坞的路人背景板,不再被西方刻板印象所困,他们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

《瞬息全宇宙》的出品方A24,就又推出了一部几乎由全东亚裔阵容打造的美剧《怒呛人生》。延续这一题材的势头,剧集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获得100%新鲜度的顶级评价,媒体评分同样高达85分,成为今年最佳剧集的有力候选。在国内,豆瓣8.9分的表现同样惊艳,如网友所说,这是一个“每个东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集的两位主角,一个是韩裔,一个是中国、越南混血,男二号则是日裔。他们的故事,牵引出东亚各国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图鉴。尽管几位主角都已是移民二代,但东亚文化中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压抑,依然流淌在他们血脉当中。无可排解的负面情绪,最终让这两个东亚人,决定发点大疯。

01 东亚人的黑色喜剧

《怒呛人生》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路怒”事件,心情极度压抑的男主角丹尼周,开车偶遇了极度焦虑的女主角艾米刘。两个陌生人因一起小小摩擦,瞬间发疯互怼,就此结下梁子,用尽种种离谱手段破坏对方生活,成了两人痛苦人生中的最大乐趣。两人互害与自毁的疯狂能量,也成了剧集故事的最大推动力。

与近年来亚裔移民题材影视剧大多相对严肃的风格不同,《怒呛人生》在两个主角的种种疯批行径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剧。但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并未影响剧集的社会表达,角色们东亚式的行事逻辑,始终是驱动故事的核心。

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下,两位主角都并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要么在熟人面前一味压制痛楚,要么瞬间发飙,把积压已久的愤怒,无来由地倾泻到陌生人的生活中。对彼此发疯,成了他们获得愉悦与平静,维系表面正常面目的唯一方法。

两人在强颜欢笑与疯癫暴怒之间反复横跳,高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诠释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让剧集始终保持如过山车般,情节从一个极端无缝冲向另一个极端的极强节奏,保证了极高的可看度。类型强度与怒火一同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两人生活中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让剧集黑色喜剧类型的“黑色”,彻底成了东亚人难以自控的情绪底色。

在黑色喜剧的“喜剧”上,剧集依然贯彻着极其东亚味的表达。密集台词中暗藏的笑点,往往是聪明且机锋的“地狱笑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频频出现的种族梗、性别梗让角色们一秒破防,而他们越是冒犯别人或被别人冒犯,越暴露出他们作为东亚人,无法自洽的脆弱内心。

“地狱笑话”成为这群东亚裔角色们在表面和谐下互相伤害的双刃剑,被冒犯者瞬间狂怒脱离假面,被从未消解的创伤所席卷,冒犯者则通过抢先一步向他人捅刀,假装自己对创伤满不在乎,但其实只有同为创伤受害者的他们,才知道哪把刀伤人最深。一切笑点皆是痛点,这就是属于东亚人的黑色幽默。

更多笑点则源于两位主角不稳定精神状态下,时刻爆发的狰狞与狼狈。他们有时被对方气到如野兽般嚎叫,有时又不得不露出标准假笑,两种反差状态的随时切换,在夸张表演中被呈现得无比荒谬爆笑。观众被两人的疯批逗乐,但这却是两人最痛苦的时刻。活在东亚人生标准下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

02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好莱坞既往对东亚文化的呈现,往往流于功夫、茶道等种种刻板元素的简单拼贴,极少有真正深入的描绘。但或许得益于一众东亚裔主创的人间观察,《怒呛人生》对东亚文化的分析深入肌理,甚至比大多数东亚本土剧集还要深刻、全面。

作为移民二代,丹尼和艾米两个主角,其实并没有在东亚真的待过几天。但从父母一辈相传的,压抑情绪、鼓励牺牲的东亚价值观,依然顺着血脉,对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东亚身份还让他们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这种歧视有时表现为直接的暴力欺凌,有时是旁人不经意间一句基于种族刻板印象的调侃。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表面只能一笑置之,内心却伤痛郁结

这些过往,让两位主角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心理。他们别无选择且不自知地,成为了东亚价值观的继承人,但在明里暗里的歧视影响下,内心却憎恨着自己的东亚身份,以至于把对自己的厌恶,借着匿名的假面,发泄到同族身上。东亚文化中自卑又自尊的一面,非但没有因漂洋过海而消减,反倒在移民们身上愈演愈烈。

东亚标准对主角们的影响,还体现在事业、家庭的多重焦虑上。在强调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东亚社会,为了始终保持在前列,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一直卷,生怕丝毫懈怠,就会把之前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尽管丹尼和艾米分属底层和中产两个不同阶级,却都被一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支配,光是维持现状,他们就不得不忍气吞声,拼尽全力,搞得身心俱疲。

对事业的高要求,源于东亚社会既定家庭分工的督促。成家立业,是东亚社会对成年男性的统一标准。正值壮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丹尼,因此必须扛起重担。东亚女性,则承担着顾家育儿的重任。作为职业女性的艾米,还不得不兼顾家庭与事业。工作没有让她实现个人解放,反倒让她背上更沉重的负担。

两人所经历的事业、家庭焦虑,都是东亚式一元价值标准所造成的,极其典型的东亚焦虑。但可悲的是,他们既是东亚焦虑的受害者,又将人生的一切建立在东亚标准之上,因此成了这种标准的最忠实拥护者。丹尼口口声声强调着传统价值的重要性,艾米虽早已无力平衡家庭与事业,但在公开场合依然贩卖着自己作为“完美女性”样板的神话,催眠别人,也成功催眠了自己。

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真正实现梦想之后,内心却依然空虚。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足以排解内心积压的苦痛,情绪处理模式的本质性失调,终归会让疯狂再度爆发。

在一次又一次难以抑制的发疯中,《怒呛人生》并没有止于浮夸笑闹,而是让这些疯狂指向东亚心态的深层矛盾性:人们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既追求成功,又不知为何追求。两位主角的个体困境,映射出的是整个东亚价值体系的结构性困境,无处发泄的他们,只能最终走向不可理喻的疯狂。

03 直到大厦崩塌

除了发疯,东亚人还有什么方式获得救赎?对于这个问题,《怒呛人生》的回答是极为悲观的。

两位主角,一个曾求助宗教,但相对虚无缥缈的教义,不足以平复熊熊燃烧的怒火。一个曾接受心理治疗,但偏向理性平和的疗法,不足以打开紧闭的心防,正如剧中一句名台词,“西方心理疗法对东方头脑没用,你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庭,也没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在东亚社会结构下,家庭本就是对个体进行压迫的最小单元,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中寻找“无缘无故的爱”来治愈自己的尝试,注定失败。通过生育或照顾小辈,寄希望于让对方来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也只会让压迫代代遗传。

剧集对东亚家庭观念的态度,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否定,与其说家庭是避风港,不如说家庭和谐的表面假象,只是成员们内心躁动的一块遮羞布。这样的表述相当大胆,也是令人一声叹息的真实。

宗教、心理治疗、家庭的防护网尽数失效,两位主角似乎只剩发疯一条路可走。但剧集最终还是为他们,也为全体东亚人指出一条明路:只有不再一味压制情绪,将自己的痛苦坦率真诚地与他人沟通,才有可能走出受害与加害的轮回。

在黑色喜剧的强节奏中间,剧集不时留出气口,让主角与自己生活之外的陌生角色,产生意料外的共鸣,面对陌生人,他们才难得能敞开心扉。剧终集更是彻底反类型、反高潮,一整集都是关于两位失去了一切的主角,在流落荒郊野外面临死亡之际,终于第一次交流了彼此的无力与空虚。

这让《怒呛人生》的结局,成为剧集疯批表象下极度悲观绝望的气氛中,留下的最后一点亮光。两个在死亡面前被剥离一切家庭、阶级、种族身份的死对头,最终意识到他们其实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甚至在幻觉中交换了身体,用对方的唇齿,讲出自己的苦痛。他们安慰着自己身体里的对方,用彼此理解,实现了自我疗愈。

这个结局无比浪漫,因为它相信人与人的联结,依然足以让人从虚无中找回一点能量。这个结局又无比失落,因为它认为只有当失去一切之时,人们才能重新建立联结。它是对东亚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悲凉预言,是对东亚价值观的刮骨疗毒,在彻底的崩坏中,才能寻到彻底的重生。

但这样的疗法,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显然代价太大。在结构性困境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或许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感受的忠诚,是我们避免陷入“怒呛人生”的唯一出路。最起码,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在泰山压顶时,发疯5分钟。

 8 ) Beef怒呛人生,安利给每一个不幸福的人

今年大火的剧也看了一些,黑暗荣耀,重启人生挺不错,可是让我共鸣最多,一气看完,还回味反思的就是Ali的怒呛人生,将东亚自我压迫到崩溃最终家破人亡的一生通过黑色幽默和各种粗话展现出来,其中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沟通表达,自我压迫等课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我要安利给所有焦虑缺少自我的女孩子!

简要剧透(慎看):Amy辛苦工作创办一家小公司养活全家老少,丈夫中看不中用还精神出轨,女儿情绪控制有问题,更喜欢爸爸。Amy希望通过丈夫家族名声把公司卖个好价钱,从此回归家庭。结果开车撞上自杀不成退货也不成的美国蓝领Danny,他养活自己和弟弟都困难,但还要背负着父母期望努力攒钱买一块地重建家族旅馆。全剧透露着压抑,Amy为着自己实际并不想要的“完美生活”带面具生活,Danny拼死拼活为别人而活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家族期望,两人经历互相报复,Amy出轨,Danny朋友抢劫绑架等,最终亲手破坏掉了对方和自己的人生,反而获得了解脱。

原生家庭的痛苦和承袭

逃离

我在豆瓣和小红书看到了太多太多人凄惨的成长经历。父母那一辈物资困乏,普遍认为把你养大,不缺吃少穿,供你上学,满足你的基本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合格。以他们的眼光看的确是,毕竟还有很多人生而不养, 不给钱上学,这种情况女生居多。

然而东亚的家庭氛围多是严父慈母,加上重男轻女,母亲被压榨的缺少情绪管控,父亲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孩子就在吵架/冷漠、高压甚至家暴的环境下长大,青春期走向抑郁自杀的不在少数,好不容易长大逃离家庭,却陷在小时候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又缺乏切割亲情的勇气,每次回家每次通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窒息。“你说的好像我们很邪恶,我们做了什么?”

有些父母尚可以保持理智沟通,有勇气的子女通过和父母沟通还可以解开心结,走向自己的人生。但同时也有很多父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偏执观念,无论怎么沟通都没用,他们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父母,我就一个建议,放过自己,尽快逃离,永远保持距离。

继承

我日常的一个焦虑点是批判父母却不自觉的成为了他们,无意识的用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比如我始终觉得爸妈压根不尊重我,没有把我当成独立的人看待,就像养了个宠物一样,希望我听话懂事,不尊重我的诉求,不重视我的情绪。导致我形成了待人的惯性:畏惧职场上位者,和他们相处会小心翼翼保持距离,然而和我亲近平等或者弱小的人,我也会不自觉的做出不尊重他们的行为,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哪些行为属于不尊重。相比父母,我们好的一点是会自省会道歉,但这种深植在神经回路的习惯改起来的确非常困难,需要长期觉察和自我教育。

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父母生育子女,“以父母的身份把自己的创伤撒到下一代”,一个家庭几代人存在相同的问题。小时候觉得父母恩,现在更觉得生孩子是父母的自私,这是人之本性,父母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选择把孩子生下来。有些未自省的父母选择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子女,有些努力不让孩子走老路获得救赎,还有些人选择不要孩子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亲密关系,有钱有爱就够了吗

我想问下各位女生,你们父母给的择偶建议是什么?我爸没参与过,我妈一直说“有钱没钱没关系,对你好就行”。她从自身经验出发,觉得男人体贴就可以少受点苦,可是仅仅对我好就够了嘛?她辛苦一生到老还是很穷,一直吃没钱的苦而不自知,甚至觉得钱不重要,真不理解她的脑回路。从我自身经验出来,我相处十年的男友能挣钱能照顾人,这就够了吗?并不,我们还是经常大吵小吵,所有这些吵架的根源都是三观不同。我认为物质很重要,去哪玩吃什么很重要,必要时可以冒险,而男友觉得情绪更重要,安全第一位,和谁玩和谁吃更重要。

亲密关系啊,只有爱和钱是远远不够的。

剧中没介绍Amy为何选择他丈夫,但可以明显看出他两的需求并不匹配,他丈夫喜欢丰满的身材,没有经受养家的压却经常告诉Amy要平静情绪。Amy显然喜欢钱,但更喜欢能和她一起打闹的伴侣,老公这种名声花瓶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啊,走入婚姻要慎重,生孩子更要慎重。

怎么有那么多不能说

这个东亚的刻板印象,就我个人而言,是认的。东亚家庭里有太多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比如父母的过错,重男轻女,性教育,情绪表达。从小到大,我和父母聊的都是成绩,就业,薪资,其他基本没聊过。爸妈吵架基本都是冷战,我妈对我哭诉,我怨恨我爸,同时还不敢表露出来,怕引发他更大的怒火。我最开始在亲密关系中,并不知道可以通过平静理智的沟通处理冲突,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冲突可以很快结束。

也就是今年春节,已满30岁的我第一次和他们浅谈我的感受,然而也都是浅尝辄止。父亲表现的有难言之隐,母亲表现得蒙混过关。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多少人压根不会沟通表达的技巧,也缺少实践,自己的感受藏在心里直到崩溃。

就像Arm所说:房间里有个大象我们都视而不见,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依然没有敞开沟通的空间。

自我压抑深入骨髓

东亚社会和家庭对于个人有太多要求,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基本无视个人需求。人人陷于绩优主义,人人都可以成功需要成功,为了世俗成功自我剥削,长期对于所谓成功的渴望让自己焦虑迷茫疲惫,直到丢失自我。背负家族期望,从没有为自己活过的Danny,迎合父母社会期望打造完美人设的Amy,人到中年终于通过如此大的代价打破了原有生活,他们接下来还能活出自我嘛?

我不知道。

 短评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2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5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7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10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15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20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24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28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29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34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36分钟前
  • XOXO
  • 还行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40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43分钟前
  • 艾希
  • 力荐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44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49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54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57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1小时前
  • anty
  • 还行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小时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1小时前
  • 蓝房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