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金矿

剧情片英国1998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克里斯蒂安·贝尔,托妮·科莱特,艾迪·伊扎德,艾米莉·伍夫,迈克尔·菲斯特,珍妮·麦克蒂尔,卢克·摩根·奥利弗,奥欣·琼斯,沃什·韦斯特摩兰,唐·费洛斯,瑞恩·波普,詹姆斯·弗朗西斯,林赛·肯普,约瑟夫·比蒂,萨拉·卡伍德,彼得·金,Roger Alborough,威廉·基,布莱恩·莫尔克,安东尼·朗登,Xavior,Steve Hewitt,Keith-Lee Castle,Donna Matthews,史蒂芬・欧斯戴,Ralph Morse

导演:托德·海因斯

播放地址

 剧照

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2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3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4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5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6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3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4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5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6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7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8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19天鹅绒金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4 04:11

详细剧情

  摇滚史上最华丽的70年代,性感、妖艳、前卫、激进等各种大胆元素被融合成独特的摇滚流派。这场摇滚革命的代言人布莱德·斯莱德(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 饰)彼时倾倒众生。然而,1984年,他在一次演出中遭遇“暗杀”,巨星自此陨落。伦敦先 驱报 记者阿瑟(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对自己的偶像展开调查。在回溯逝去岁月之中,却挖掘出布莱德与美国摇滚歌手库尔特·怀尔德(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的一段冰火之恋。布莱德受库尔特音乐的感染,创造出自己的华丽风格,迅速走红。两人相互激发灵感、彼此迷恋,最终却因为性格冲突而决裂。风头正劲的布莱德在失去库尔特之后也开始自暴自弃,导演出一场“暗杀”剧……。阿瑟在酒吧邂逅消沉的库尔特,他仿佛被布莱德灵魂附体,他们共同沉浸在对布莱德的怀念中难以自拔,同时一种奇妙的情感在他们之间诞生。  本片获得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第5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及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风华绝世,紫醉金迷

眼睛和耳朵都几乎在第一刻倾倒。华丽摇滚的大幕徐徐拉开,只一眼就足以颠倒众生的风华。

改变世界我们呼喊的声嘶力竭。但也可以只是惊世骇俗的一吻。自由如果不是从政治开始就是从性开始。对六零七零年代总是深深的好奇我想我并不是偏激的人骨子里却也有对华丽颓靡的偏爱。“人人都是双性恋”和“要做爱不要作战”相比谁更酷一点?艳俗眼妆华丽羽毛和波希米亚相比谁更自由叛逆?我们总是先做出姿态。然后再触及灵魂。
 
嘿。然而多少人在一场自我构筑起的理想主义之途中迷了路?是我们改变世界还是世界改变我们或者最后都不为人知透过被改变了的眼睛。就像是年少时一场荒诞离奇的梦。

而在那场暗夜的梦里。有一个男孩美得不可方物。带着孩子性的神气,自私和骄傲都毫不掩饰,锐利又任性的自以为是,却总是会得到原谅,就为了那份纯粹。

Curt说,Brain总会得到他想要的。可是他想要的是什么?闪回的片段里天台上赤身的笑容有恍惚的美,是幻想还是记忆?快乐王子的绿宝石,总有人试图延续那场旅途,如果我们错过的话,也总有人会走下去是不是?

十年。时间让青春成了传说。伤口结成了疤。行事怪异的少年成了高高在上的偶像。堂而皇之的发出主流声音。我们是在对自我否定中获得的成长。过去的爱和挣扎仿佛成了事不关己的历史。无所谓记忆。也不需要唏嘘。

嘿。那场革命又怎么办。被唤醒过的心再如何关上。还是从他人眼里去缅怀那走过的路?

缅怀Mandy见到Brain的第一眼。前卫和放肆在爱情面前也统统成为沦陷的无措。
缅怀Brain见到Curt的第一眼。绝望和暴烈的气息从这个男人的骨子里散发出来。他怔怔地站在那里心里只有我想要成为他的念头。
我记得已是巨星的Brain如何把手伸向潦倒的Curt时欣然又无措的神情就好像是初见偶像的孩子管我头上的光环你身上的颓唐我只知道你便是我的神。
我记得Curt对Brain说出“You can be my main man”的认真神情,他对面的男孩挑眉微笑的神情有些邪气目光却灼灼明亮,不管经纪人的脸色他只说我要和你一起做音乐。
我记得“satellite of love”中Curt和Brain目光的纠缠追逐,对着窥探的记者Curt肆无忌惮地竖起中指而Brain笑得张扬讽刺却难掩幸福,他们用神情在说我们要改变的世界,你们只是看客。
我记得Brain站在舞台的中央用他孩子气的理想主义锐利回击世界,当他发现好奇关注的目光来自看他出丑的渴望,当他说出“我们要接管这世界”后周围环绕着嘲笑的脸,当他有那么一瞬间低下了头露出迷茫无助的神情,Curt站到了他的身边为他支起了勇气,旁若无人的吻绝美惊艳,你们尽管去笑就好,因为世界是我们的,不是你们的。
记得Curt狂野的吉他和Brain近乎情色地在他身下舔着他的琴弦,混乱迷幻又满是靡烂的交欢场面下Curt轻轻的走开,深深的望了Brain一眼,他便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走进了那间房间,然而当阳光给两个赤裸安静拥抱的男孩笼罩上一层淡淡金光的时候,成了整部影片最纯美的画面,饶是Mandy再怎样的自欺欺人,也明白了她和Brain的正式结束。
我也记得录音棚外Brain是怎样挑着字眼隐忍着不愿伤害Curt的自尊,记得Curt对Brain竟然都无法理解自己而暴跳如雷地砸烂器材,记得Brain站在窗口对着Curt的背影绝望唾骂而掠过Mandy的眼却已有了欲泣的痕迹,记得Brain走时狠狠熄灭烟头的无奈,记得只能隔着窗帘看着他的Brain的落寞,记得Curt走在纽约街头看见类似Brain的蓝发时眼底闪过的光芒和随后深深的绝望,记得Brain看着独自在舞台上绝望吟唱的Curt却压低了帽沿转身离开,记得Curt询问Mandy是否看到Brain到来时压抑着的期待。
然后绝望。绝望。绝望。漫无边际。我们在华丽的舞台上忘记了回头的路。我们在改变世界的期待中失去了战友。我们天生反叛不羁如何被牵绊。于是离开。世界崩塌。此后其生。再不相忆。

Curt的不羁是诚恳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生活,舞台上的放浪出自本心,爱恨亦出自本心。所以他不会忘记Brain,亦试图将精神延续。
Brain是懦弱的。他被Curt所吸引向往着他和他的生活然而在梦幻破灭后他只有否定的勇气。死亡的闹剧是宣告曾经的他真正的离去。
然后的故事怎样。那个时代都已经落幕。华丽的妖娆的迷幻的蛊惑的惊艳的颓靡的挥霍的,被追捧被唾弃,热烈的希望和绝望,似乎不留痕迹,却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直至今日。

 

 2 )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你的唇上有血有蜜

十多岁的时候,我文艺青年的姿态大概是比现在要充足一些的,比现在更容易被一些词所蛊惑,比如颓靡,比如盛大,比如毁灭,那个时候我买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电影杂志,我寻找一切曾在书上被提及的电影。那个时候,我看了《紫醉金迷》,因为它又摇滚又颓靡,所有的关键词都被我向往。至今,离第一次看《紫醉金迷》七八年过去了,其间我很多次和别人说起这部片子,然而都是琐碎的花边,我记得的只有男主角发型的变化,以及伊万·麦克雷戈脱下皮裤,在台上蹦蹦跳跳。

成长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重新看过这部片子之后,我由衷的感谢这么多年过去以后,自己的理解能力毕竟是大有长进了。十多岁的时候我陶醉于这样一种论调:不需要理解,只需要投入,二十多岁的我终于有能力去感受理解的乐趣。然而获得理解乐趣的代价是,这些年,我已经从“那些人”,变成了“这些人”,而电影本身的情感,大多也是从两种人相互眺望间的挣扎而来。

片中串起主线的报社记者,年轻时,在电视里看到男主人公布赖恩,激动地对父母说:“那就是我!”镜头所诉说的孤独让观众何其心酸——如果你是为这部电影而生的观众的话,电影里的那个记者那么平凡那么不好看,苍白的脸上有多么乡气的红,还跳跃着雀斑点点,他在唱片店里挑选布赖恩唱片的时候,那种不自信让他看上去近乎猥亵,而后他看见布赖恩,明艳不可方物的布赖恩,布赖恩接受电视采访,挑衅的对记者说:“因为摇滚乐就是婊子”,他激动得浑身颤抖,对不明所以的父母说:“那是我!我就是那么想的。”布赖恩的艳光恩泽四方,他走出门口脱下外套,加入那些迅速被glam rock席卷的年轻人中间,何其骄傲的抬着头,像对所有人说:“那是我”。

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也曾这样为求之不得的认同感而痛苦过,如果也曾为某句轻佻口号心动过,大概可以理解那种幸福感,而彼时的幸福,犹如在三月暖暖早春阳光下踏冰而行,只知道阳光和煦与脚步轻快,不知道自己脚底,有随时可能发生的吞没。

而被人们供奉在眼睫之上的布赖恩,他的孤独呢?在户外音乐会上,穿紫色长裙,金色长发掩去大半张脸,唱的歌又孤独又自负:“简单的发着光/蜡烛燃烧着/它为我烧去了很多/我全身无力……有人叫我塞巴斯蒂安/有人叫我塞巴斯蒂安/设计出押运/给我节拍/平息我,你是我的/我们都知道/你那波斯人的眼睛闪烁着/你的嘴唇像红宝石发着蓝光”。台下的嘘声四起。

而后这把长发被剪断,而后短发,而后短发染蓝,而后脱下那件紫色长裙,而后窄窄西装,而后高腰裤与红丝绒,他是继披头士之后最红的摇滚明星,这个世界都为他改变,但布赖恩从来没有欢天喜地骄傲的走在街上,他是偶像,被仰望的那个,无数人在他身上寻找投射,而他自己呢?

理解那个年代,理解glam rock,通常会给我一种冷热交织的感觉——你的唇上有血有蜜,穿三千万根羽毛织成的大衣上街且毫无预兆的哭泣,脆弱和乖戾的天才们。

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布赖恩是“那些人”,伦敦一夜之间,拥进了那么多颜色,爱与和平的嬉皮士并没有打救世界,70年代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快乐,暗含毁灭的决心。再之后,导演给布赖恩安排的命运是,在演唱会上假死,以另外一个流星巨星的身份继续活在人们视野里,喜气洋洋的歌颂总统。我曾经因为大卫·鲍伊外号“摇滚变色龙”而拒绝认识他,那个时候,我以为,离开就是背叛,一个人必须永远以一种颜色存在于世——就像《紫醉金迷》所宣扬的那样。其实呢?其实今天喜欢红明天喜欢蓝真的会导致人生观的破灭么?

我十来岁的时候,也曾熟读the who的名句:“我愿意在我变老前死去。”我的qq上还有那个时候和我一起熟读这句话的人们,有时候,我们小心翼翼相互打探彼此的现在,好奇惨绿少年们是否最后殊途同归。我也曾无数次想,如果让17岁的自己前来赴如今22岁自己的约,大概是趾高气扬的吧——那个时候,我满心希望在变成现在这样的自己之前死去,那么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现在存在的人,其实是另外一个人吧。主流一些,狡猾一些,曾经以为的贬义词慢慢在成长里凸现了褒义意味,17岁的那个我不肯相认,那么22岁的我至少知道这种变化的意义——《紫醉金迷》的导演呢?为布赖恩加上如此刻意结局的导演呢,那个时候,他是“这些人”,还是“那些人”?

 3 ) 总算淘到老版本

昨天收到WX的《天鹅绒金矿》D9,大概是N多年前JT出过D5后,唯一一次重出。
在拿到之前,就盼望着会是VCD时的第一个版本——此后再出的VCD,直到许多年后的DVD,以及我托朋友在香港买的正版,都不是当初那个版本了,细节上有几点很小的不同。
先入为主,又是非常喜欢,所以即使那一点点差别也是遗憾。
D9没辜负我多年期待,打开电视,直接跳到Brian和Curt吵架那段,Mandy抬头,看到Brian欲哭的脸,音乐响起,过了这么多年,终于再次听到那句台词:
当他们分手的时候,我和别人一样,只能在一旁看着。
——于是我心满意足。
对面包脸Haynes哥哥发花痴的日子已经过去,把小乔形容成莫罗的画堕落的花等等肉麻句子的日子也已经过去,不过好歹也算老情人重逢,激动劲头还是有的。而且,难得的是采访花絮,Christian Bale和Ewan McGregor大约是在片场,眼影和红脸蛋还历历在目,小乔居然已经梳上了《仇云盖堡》中的发型,满脸青春豆,眼睛却随着语调激动,变成亮得惊人,情不自禁还是想用“猫”一词去形容。很酷的花絮,赞一个——Haynes哥哥看上去居然相当的帅~本来我一直叫他大叔的,看在这么青春飞扬的面子上,改口称哥哥。
而其它部分,就没法恭维了,OST是后加打包的,翻译不光用了难听的港译名字,还烂到不忍卒睹。例如开头一句半调侃半警告的音响问题,居然能翻译成传奇一类,也算超级想象,王尔德的妙语成了酒醉之后的不知所云,没一句翻译对的。唯有花絮采访,居然内容流畅,似乎有条有理。不过面对花絮中插入的电影引用,能把王尔德火箭童话天才的翻译成火箭乐队云云,其想象力令我对其它翻译也没法信任。最可恶的是,因法国版本,居然真的就不肯再加一条英文字幕,让我这种除了几个英文单词什么都不懂的家伙对着法文字幕和烂中文字幕干瞪眼。能够庆幸的是早年JTD5的英文字幕极为齐全,中文翻译也能算过关,两者结合,也就比较圆满了。
顺带想起了早期买《御法度》,第一次出碟是影院版,惨不忍睹,翻译却好,后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一版画质相当不错的碟,翻译不仅莫名其妙,乃至连人名都能前后不符。更悲惨的是在某论坛看到某网友居然就着此版翻译试图长篇大论此电影的谜团与意义,结果如何可以想见……
最后再次对“白雪妖”“野达”这种翻译表达强烈不适应,以前和网友讨论过类似话题,那人对Seinfeld翻译成“宋飞”,Jack Bauer翻译成“包智杰”赞叹不已,认为是音译意译相结合的最完美体现,估计她也会对Wild翻译成“野达”表达同样的敬意,而不像我这种鸟语盲,只会粗一句:什么鸟名翻译?

 4 ) 《天鹅绒金矿》1969的妖娆

浓重的眼影,闪烁的亮片。
魅惑的紫和迷醉的绿,寂寞的高跟鞋。
华丽摇滚。
伦敦,纽约,六零年代。

好多年前在《非音乐》上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以摇滚、《猜火车》的男主角和同性恋为卖点。提到了一颗祖母绿宝石。印象很模糊。好像还有一个译名《紫醉金迷》。那个时候的自己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很混乱。没有希望,沉迷于摇滚、电影和滥交。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会不会还能像现在一样,心平气和的坐下来,在电脑前面敲下自己的感想。两年了,正常的生活让我变得沉静和快乐。时间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总能留下些什么,却将自己隐身于一些气味,声响,画面,些些碎片中。只要这些东西被多年后的我们再次偶遇,那段岁月,就会像鬼魅一样,冒出来,悄无声息,却能够蛊惑人心。

关于爱情,与性别无关

Brian & Curt 我相信当Brian第一眼看到Curt 的时候就爱上了他。就是那种恣意迸发的力量,Curt Wild 征服了他。Brian的阴郁和自怜,细腻的悲情也许是一种性感。在舞台上,两个人的充满仪式感的交媾,Brian跪着舔食Curt的吉他。
纯白的床单,两个人在阳光中依偎。亲吻。微风。我相信这是一种惺惺相惜的美妙体验。审美。对的,就是审美。这与性别无关,我不敢确定那就是爱情,但是我理解那种不顾一切的情绪,激烈而无望,他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互相剥夺对方来获得自己的安全感。
所以Brian只能将自己包裹在绝望的黑色外套中,压低帽沿,悄然离去。消失在灰蒙蒙模糊的人群中。任Curt躺在舞台上,无望呻吟。那个时候,他们各自在想些什么呢?是爱情存在的那一瞬间吗?还是即将分离时无望的等待?

Brian & Mandy “I lost my girlhood, true. But it was for you.”Mandy在最后一次与Brian谈话的时候哽咽着对他说。我喜欢这句台词,但是不喜欢这个演员在这里的表演,因为哭泣的有些做作。太喜欢这句台词,因为每个女孩都会为了一个男孩变成了女人。我不是说身体上的,而是心中的那份沧海桑田。我们爱一个男人,全心全意的,也许只有一次,但是却等不到那个男人,从纯洁鲜美等到了腐败凋零,从黑夜等到黎明,斗转星移,风过处,皮肤的斑驳在眼角处蔓延。我们终于老了,我们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小女孩,像期待一支棒棒糖一样期待一份完美无暇的爱情。我们不再是天使,也不再是精灵,堕入凡间,只为这样一个绝色的男人。他阴柔而自怜,将生活当作一台戏,他只是希望自己是最美的。仅此而已。

关于摇滚,与生活无关

阴暗的酒吧,火花四射的露天舞台。我也曾经热爱过这样的地方。与众人一起仰望闪耀的舞台。摇滚,摇滚者。有一种天生的魅惑和性感。是啊,反抗,否定,抵制。都是那么具有蛊惑力的词语,我们拒绝一切体制内的东西。
那么经纪人是什么东西?摇滚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金钱的铜臭味脱不了干系。那么多的毒品,他杀与自杀。摇滚者借反抗一切而受到一切的肯定,虚假的奢华和权力。就像白色的海洛因一样,轻易就随风飘散。
Curt最后对作者说:a real artist creats beautiful things and...puts nothing of his own life into them. …We set out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ended up...just changing ourselves. 是啊,Brian太沉缅于奢华的美丽,当枪声响起的时候,沉重的肉身缓慢的倒地,庞大的白色羽毛高高扬起,美得如此无能为力。同时他又是怯懦的,人工制造的暗杀使得形式的凄美变成实质的笑剧。
也许摇滚只存于舞台那肆意怒放的一瞬间。呵呵,想起另一句台词,我本来想好好玩儿摇滚的,谁知道到头来被摇滚给玩儿了。生活是庸庸碌碌的,充斥着吃喝拉撒等种种平凡的不美的东西。然而这就是生活,与摇滚无关。

让我们再次缅怀那个年代1969

69是一个魅惑的姿势,也是一个魅惑的年代。反战,喧嚣之后的沉寂。没有人相信乌托邦。没有人再寄希望于革命。传统已经轰然倒塌。所有人都浸淫在一种不着边际的迷幻感中,挥霍着年轻与奢华。这是一个可能性的时代。
浓重的眼影,闪烁的亮片。
魅惑的紫和迷醉的绿,寂寞的高跟鞋。
华丽摇滚。
伦敦,纽约,六零年代。
我们在耽美中不知日出日落,生活几何。

电影落幕了,但是生活永不落幕。一个时代过去了,我们依然在路上。奢靡的紫色与绿色,去年的秋冬又一次上演。春天,褪壳了,露出粉嫩的颜色,baby blue & baby pink ,我们在色彩中重生。仰望天堂,紫醉金迷。

 5 ) 天鹅绒金矿

终于下载到了慕名已久的《天鹅绒金矿》,看完后却说不上有什么感觉。故事很好,拍摄剪接很华丽,但有些凌乱,运用了很多mtv的手法,人物塑造也有些不够清晰。但总归来说,还是一部好看的电影,里面的歌也都是很有水准的。

电影的剧情大致应该算一部传记,人物原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华丽摇滚(Glam rock)领军人物David Bowie,其与另一摇滚歌手Iggy Pop的一段故事。以一位记者挖掘新闻材料为源起,用追溯自己和采访他人的方式,串起一段带着特定年代烙印的回忆。

下面简单列几点予我深刻印象的东西。

1、年代思潮。年轻人们崇尚性别模糊的妆容,“兼爱”的性别取向:“我喜欢男孩,也喜欢女孩,他们都很棒,没有什么区别。”电影是以作家王尔德的出生为开幕的,并以王尔德的一枚胸针贯穿始终,在人物之间传递赠送着。说明这种思潮与王尔德唯美主义的联系。唯美主义崇尚艺术的无目的性即“为艺术而艺术”,信仰艺术即“艺术高于生命,高于神祉,高于一切”,并且斩断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艺术不该来源于庸俗低下的生活,反而生活应该追慕艺术”。剧中以大卫·鲍伊为原型的人物布莱恩·斯雷在记者会上被问“为什么要那样化妆”时,回答道:“因为摇滚乐是个娼妇,它应该是妖艳动人的,戏剧化的,音乐是一个面具,在我的花边裙和薄纱中都是真实的迅息。”毫无疑问这段话很酷,但真实的迅息是什么?他并没有讲。但按唯美主义的论调,艺术即是真实,其他皆为虚无。而对于性别概念的模糊,也是一种抗争:越是界限分明,不可动摇的东西,越是需要打破的。因为既定的性别身份是跟随着每一个人的出生而存在的,所以从这里入手最有力。而正是因为这种抗争的直观,并且切实地关系到每一个人,所以能引起翻天覆地的反响。片中的记者这个角色便是以自身的觉醒成为此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造访布莱恩思雷故人的同时以自己十年前的迷恋斯雷的经历成为本片一条重要线索。

2、超现实与象征。其实是导演刻意用了一些非现实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互相影响,比如那枚王尔德的胸针,从杰克费瑞到斯雷,再到柯特,最后转给那个记者,基本被每个人都拥有过,并没有明确表现出互相赠送之类的情节,在镜头中只是表现出了一个事实:他们都佩戴过那胸针。而每个拥有它的人都具有一种思想上的传承意义。它好像是一枚有魔力的符咒,是思想核心的象征。而很多的场景都有一些漂浮感,如杰克与斯雷的那场吻戏,至少我是没有分清楚是发生在现实中还是想像中,不过那并不重要,只要把那种欲望与受到感染的冲击表达出来就是达到目的了。

3、乔纳森。片中布莱恩·斯雷的饰演者,第一主角。十年前的乔纳森真是漂亮啊!无论是齐肩金发还是后来的蓝色短发,都十分有魅力。关键在于他脆弱而精致的气质,十分适合中性打扮,但演技还是稚嫩了些,那种迷茫无力感是有的,后期的颓废空洞也是有的,但是稍显呆板单一,不够锥心刺骨,毕竟他要诠释的是一个在精神上有很多表达空间的角色。但总的来说,一个过于漂亮的面孔虽然不足以撑起一整部戏,也是够养眼的。

4、伊万·麦克戈雷格!!他规规矩矩的绅士形象够帅气正经,而在这部《天鹅绒金矿》里他给我的感觉唯有震撼震撼还是震撼!片中他留长了头发,样子很像已故的涅磐主场Kurt Cobain,表演风格是模仿Iggy Pop,但是他就是柯特·怀特,剧中的他暴躁而茫然,依赖毒品,仿佛不在乎拥有和失去,却在演唱会上发现了斯雷而唱歌唱到力竭而饮泣。他在台上裸着上身唱得浑身颤抖,激动时可以把裤子也脱掉,他的嗓音高亢而沙哑,唱歌其实也是在嘶吼,就连他讲话时声音也是富有颗粒感的,实难让人联想到后来在《红磨坊》中那个唱着清亮情歌的纯美年轻人。作为英国上一批新生代演员的主力代表,虽然他也正渐渐被好莱坞同化(不由得联想到市侩气渐浓的休·格兰特),但伊万不能掩盖的精妙演技与个性而无拘束的冲击力仍在一部部的独立影片中放着夺目的异彩。

5、电影的音乐。从对音乐的表现和纪录本身来说,这部电影对glam rock具有时代性的纪念意义。David Bowie的歌我听得不多,也不甚钟爱,但也不妨碍我喜欢上这部电影的音乐。这种无处不在的配乐方式也是我最偏爱的。我一直觉得,摇滚乐的精髓在于感染力,其魅力只有在现场才会得到完美体现,棚里出来的徒得其表,毫无灵魂。这部电影里面,无论是布莱恩·斯雷在公园里抱着吉他眼神冷漠地唱着一支安静的歌,被下面听众说成“那个老太婆是谁”,或是柯特·怀特狂躁的演出,都给人以莫名的感动。而柯特进棚以后却因走音被连连cut,以至愤然出走,分明是种对在商业中渐渐沦丧的音乐的反讽。虽然说glam rock最大的影响突出体现在对乐手整体风格的革命性塑造上,如华丽的衣饰与妆容,音乐则相对来说稍显黯淡,但仍然有很多传世之作。在这部致敬式的电影中,由于其本人的反对,很遗憾没有用到David Bowie的歌。很多人爱那首在电影中暗示这布莱恩和柯特感情的《Satelite Of Love》,我则更喜欢《Ladytron》,由乔纳森演唱,有些压抑的,隐忍着即将爆发的情感,十分动人。


链接:华丽摇滚狂想曲
http://hk.netsh.com/eden/bbs/1364/html/table_2095149.html

影片中人物原型的故事:

“同时和他们有关的另一位美国人Iggy Pop,来自密歇根。他是底特律摇滚的化身,即激进又暴力。60年代末傀儡乐队(The Stooges)成立,他们的第一张专辑不但吓坏了他们的父母和所有亲友,也一并将当时昏昏欲睡的美国搞得天翻地覆。70年发行的第二张唱片《Fun House》更为经典,其中的《T.V. Eye》就是《天鹅绒金矿》中Wild首次出场,一嗓子把正准备离场的Slade震住的那首歌。(但电影中并没有使用原声,是由Ewan McGregor演唱的)1970年以后,乐队的成员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动,而灵魂人物Iggy的毒瘾又实在太严重——那段时期乐队名存实亡。

后来及时出现了一位天使——72年David Bowie美国巡演之后,他找到了Reed,也一并把Iggy带回伦敦,帮他录制新唱片《Raw Power》。之后由于Iggy对毒品的过分倚赖,73年乐队的签约公司实在无法忍受,终于与他们解约。在这种情况下,Bowie仍对他不离不弃,积极的帮他戒毒(尽管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也染上了毒瘾),并在音乐事业上一直支持他们。”

 6 ) 给今年我最爱的电影

自己——

2005年我的年度最爱电影是《地狱解剖》,看了两遍。今年的年度最爱应该就是《天鹅绒金矿》了,同样看了两遍。

我不是那种为电影痴狂的人,不会在家守着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的倒转然后泪如雨下。我热衷于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按下delete之后的满足和失落感。一部可以看两遍的电影,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对它天大的褒奖。

1998年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最先浮现在我脑海中的居然是用圆珠笔头也不抬得趴在课桌上答一份高中政治试题。反正1998年的时候Todd Haynes拍了《天鹅绒金矿》,那时候我唯一听过的David Bowie的一首歌是翻唱Beatles的《I'll follow the sun》,并无甚好感。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彻底地兴奋起来,几个月前我看完第一遍《天鹅绒金矿》后,先是不眠不休在网上疯狂搜索电影原声,然后兴冲冲地跑去告诉孙姐姐,却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形容我的心情。

之后的几个月里我一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看第二遍,整个2006年我都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不想浮躁的心态再去看一部异常浮躁的电影。

剧情——

上个世纪60年代,人人忙着膜拜Beatles,而Glam Rock(华丽摇滚)在70年代初刚刚出现的时候,吓坏了一帮崇尚自然热爱清新的人,却迅速成为年轻人的追逐的时尚。David Bowie是华丽摇滚代表和领军人物,《天鹅绒金矿》主角Brain Slade的原型正是David Bowie。而《Velvet Goldmine》,这是来自David Bowie的一首歌名。

那个时代同性恋超乎寻常的高调,潮流是人人都争着当双性恋。所有年轻人都留着长发,五颜六色的指甲油,后底高跟鞋、浓浓的彩妆,亦男亦女的穿着,每个人都使劲所有力气表现着自己,那种努力,就好象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一般,害怕自己打扮得不够灿烂去迎接那个末日。

故事从19世纪的王尔德开始,一枚象征着“异类”的绿宝石胸针,从还是婴儿的王尔德襁褓中传到片中的Jack Ferry再传给Brain Slade,最后由Curt Wild交给了一直寻找关于Brain Slade真相的记者Arthur Stuart。

期间Brain Slade受到Jack Ferry和Curt Wild的影响,加上自己无与伦比的天赋一路走上了华丽摇滚的最顶峰,他与Curt Wild从合作到相好直到分手,最后失去Curt也失去所有激情的Slade制造了一场其在舞台上被谋杀的假象,然后改头换面成为80年代的通俗流行巨星。只有Arthur Stuart知道,如今这位在舞台上取悦大众的通俗巨星Tommy Stone,就是从前那个标新立异妖媚之至的Brain Slade。

童年时的Jack Ferry,小心翼翼地把出血的手指放在自己薄薄的嘴唇上,把嘴唇涂抹得一片鲜红,然后对着镜子浅浅一笑;Curt Wild有令人窒息的台风,或者脱下当众脱下黑色紧身皮裤让生殖器跟着他跳跃的节奏晃动摇摆,或者只是躺着那里一动不动地嘶吼;Brain Slade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是和Curt Wild一起改变世界,然而属于他的那些“真实的信息”永远被华丽的表象所掩埋。

十年,那个华丽摇滚风光一时的70年代,就此一去不返。一切都好象就在昨天,一切又好象从来没存在过,除了那就张躺在角落里的唱片。

音乐——

我们的华丽摇滚教父David Bowie在这里就有点不地道了,就因为影片影射到了他和Iggy Pop那段几乎是路人皆知的关系,他耍小心眼拒绝了影片使用他的作品,这应该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但是如此强大的音乐阵容出现在同样一部电影里,在英国电影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只就我所知道的而言,同属于那个时代的Brain Eno、Iggy Pop、Lou Reed,以及现在的Placebo(他们几个似乎还有在影片里露脸)、Pulp,Radiohead的主唱thom yorke和吉他手Jon Greenwood,与前Suede吉他手Bernard Butler再加上几个我不怎么认识的乐手,在里面组成了一个叫The Venus In Furs的乐队。

就不说那些我不熟悉的却很厉害的乐队和歌手的作品了,好象半个英国摇滚乐都被包括了进去,阵容豪华得让人吐血。

《Baby's on fire》、《Tumbling down》、《Bitter sweet》和《ladytron》这4首歌,我尤其钟意。

演员——

Jonathan Rhys Meyers和Ewan McGregor,这两人实在太让人着迷,这让人明白一部电影在选择演员上的成功比什么都重要。

Brain Slade的角色好象就是为Jonathan而设的,而电影一开场时他在舞台上的那个造型让人几乎马上就联想到David Bowie。更可贵的是,他在里面把Brain Slade演得比David Bowie还有David Bowie。Jonathan的一颦一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如同蛊惑人心的妖孽,好象他是为华丽摇滚而生,为来演出这部电影而活一样。

而事实上,之后他真的再也没有演过怎么好的电影,哪怕是《赛末点》,都是因为剧本比较出色而已。

至于Ewan McGregor,他就太职业了,职业得不禁让人为之欢呼。在看过他很多电影之后,我总是很难将他与原型为疯狂的Iggy Pop这样的摇滚巨星联系起来。但是Ewan不但做到了还做得完美无缺,电影里你觉得他就是一个摇滚巨星,你会忘了他所有演过的角色,只剩下这个一听见吉他声就要发疯的人。

对了,他的长发造型还有那么点像Kurt Corban,而他的角色就叫Curt Wild,可能是编剧和导演合伙开的一个小玩笑吧。

Jonathan和Ewan都是演员,不是歌者,但他们两人在电影里的献声,你丝毫找不到任何弱点。

台词——

“一个人虚荣心的最大满足,莫过于被说成是一个罪人”

“摇滚乐是一个妓女,必须浓妆艳抹。但在我的花边裙下,那都是最真实的信息”

“我们本来打算改变世界,最后自己却被改变了”

而这部电影里最实在最打动人的一句话,是一开始的字幕,“纵然你将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仍然值得用最大音量来欣赏”。

后记——

你可以说《天鹅绒金矿》是一部音乐片,一部剧情片,一部记录片,一部爱情片,乃至一部文艺片。

即使生不逢时,还好有电影让我们重新去感受,就在不远的70年代,那一场华丽的摇滚盛世。

 短评

1.“我们本打算改变世界,结果只是改变了我们自己。”2.亚瑟对布莱恩的调查,既是对布莱恩摇滚一生的回溯,也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缅怀。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华丽得不可一世。但是堕落才是核心价值。

13分钟前
  • Zuschauerin
  • 推荐

伊万本身就是传奇。

14分钟前
  • 力荐

..Jonathan Rhys-Meyers / Ewan McGregor / Christian Bale /谁让这仨男人本小姐都特喜欢呢!

15分钟前
  • 宿宿
  • 力荐

最震撼的莫过于那句台词:他们搞同性恋不过是附庸风雅罢了。我突然开始明白真正的queer spirit是独立于世不受羁绊的自由意志,就像片头那个属于王尔德的绿松石胸针一样,只有自由的灵魂值得拥有。用了一个公民凯恩式的结构讲述在寻找前流行明星时,记者忆起自己的成长印迹,歌好人靓,同志经典

20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Ewan Mcgregor依旧那么抢眼加一星~Jonathan Rhys Meyers撑不起场子还大力输出腻歪减一星~顺凿儿毁了Christian Bale的纯阳元气减一星~毕姨骚献加一星~

25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某人露的那个奔放,傻眼了都。。。

30分钟前
  • 缈沨
  • 还行

2000年看的时候叫做《紫醉金迷》,双张VCD,摇滚乐,同性恋,华丽的装扮和舞台,我猜两个男主角是在影射同时期的David Bowie和Igg Pop,相似程度达到了90%~

32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重看知道DB为什么这么不待见这个片了,简直是把转型以后的他黑出屎......

33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推荐

集体嗑药片,各种妖孽

34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1 导演头脑混乱, 青春, 同性恋, 摇滚主题一个都没表现好. 不是谁都能导这类文艺片的; 2 JRM演绎的DB也太没巨星风采了, 跟塑料做的似的 3 我饭DB, 这个故事以及气氛距离事实太远 4 T-Rex和Eno的歌很好, Lou给了这片satelite of love估计把DB气得嘴角抽搐了.All in all, a bad fanfic/slash, 白白浪费这么好的题材

36分钟前
  • 狮子真好吃啊
  • 较差

David Bowie,Iggy Pop和Lou Reed都不看了,只看Ewan McGregor

39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天啊,当年的伊万长得多么像科特·科本~~

4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题材不是我感兴趣的,但没想到98年还能拍的这么华丽。剪辑稍有些乱整体还算流畅,音乐非常不错。Ewan疯起来也不得了,但也正是他的张力让这部作品变得惊艳,小乔歌唱得不错

43分钟前
  • 推荐

无论是电影或者原声以及演员,都他妈的奇绝了

44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Todd Haynes導演貌似是我唯一一位喜愛他主流化之後作品勝過之前的作品的導演,《Far From Heaven》和《I'm Not There.》中日漸成熟的導演技巧和從未流失的靈氣。本片在某程度上搖滾版《Citizen Kane》,只可惜被音樂喧賓奪主,Jonathan Rhys Meyers雌雄莫辯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46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戏里Brian的造型还有那些八卦……这原型绝对参照宝爷!只说造型,不是我挑剔,你要是看完爷的live拿来比一下就知道了。梅叶的歌声不错,(声线还跟爷挺像嘛~)演的也还好,但和爷比起来身材偏壮脸又比较硬,扮相哪儿有ziggy那般销魂;给我印象更深的是伊万和贝尔的表演。(ps.摇滚圈儿真屌乱。

50分钟前
  • Hey Johnny
  • 推荐

感觉是王尔德在欣赏他的道林格雷

51分钟前
  • RIVERSDIARY
  • 力荐

就这样,一直飞,不要停下,不要凋落,不要回头。

5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这确是我见过最华丽 最纸醉金迷的摇滚!男主角的扮相简直~~用妖娆不足以形容。“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又一例。(似乎导演是个摇滚派的!)

5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