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悬疑片中国大陆2019

主演:胡杨,李自超,栗军,王陵志,殷成翔,周勇,张晓龙

导演:韩晶

播放地址

 剧照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3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4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5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6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7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8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19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58

详细剧情

1931年7月23日,由南京开往上海的京沪铁路线上的火车包厢内,坐着中华民国财长宋子文和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300公里外的上海火车站北站,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疏通“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日本“魔法军人...

 长篇影评

 1 ) 《刺杀宋子文》:“变态”的日本法西斯

导演本人出境,弯腰曲背,把耳朵贴在铁道上“聆听”,这样的镜头,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喜欢,表达方式上有刻意生硬之嫌,与内容也不统一。将其置于全片之中,不明所以,拖沓冗长。

振聋发聩,意思是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日本军部策划刺杀日本驻华大使,而后栽赃嫁祸于中国人,试图以此来激起日本国内民众的反华情绪,这里怎么能用“振聋发聩”这个词呢?基本功太差,啼笑皆非。

不说宋子文了,说说变态的日本法西斯。

日本法西斯和德国、意大利有所不同,并非通过法西斯政党控制国家机器,而是通过其变态的发育方式逐步渗透、改造国家,最终制造了军国日本。

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明治维新后,近代天皇制度初步创立,军权从政,即军权归属于政府(内阁)。但战争发生时往往由“讨伐总督”负责指挥,可谓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军事机关,可视为日本军政权分离的端倪。而后,直属于天皇的陆军参谋总部(日本陆军最高指挥中心)和海军军令部(日本海军最高指挥中心)先后从政府的陆军省、海军省中独立出来。这一阶段,日本军部取得军令权(独立统帅权),而政府只拥有军政权。据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军令权指直接动用和指挥军队的权力。而军政权指军事行政事务的管理权,包括军队行政管理、部队建设、教育训练、兵役、动员、武器装备和后勤等事务。君主立宪政体下,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廷政分离”,天皇并不亲政,故而由陆军参谋总部、海军军令部等组成的日本军部,名义上直属天皇统辖,实际上自成中心,成为政府(内阁)、帝国议会之外的权力核心(根据性质和实际地位,枢密院不算在内)。

由于独立掌握了实际军权,在天皇的名义下,日本军部很快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并将整个国家改造成为了军国日本,所谓“军部的法西斯化”和军部控制下“国家的法西斯化”。日本军部的法西斯化过程中存在不少有趣的现象,例如军部内各派系、形式不同的法西斯团体互相倾轧,以及日本陆军与海军的深刻矛盾等。国家的法西斯化以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上台为标志,广田内阁几乎完全服从军部的意志,并以此确立施政方针,改组国家机构。

所谓日本法西斯的变态发育,以天皇神圣意志和武士道精神,代替集权领袖的个人权威;以军队的严密纪律、等级制度和其在国家政权中的核心地位,代替法西斯政党的组织作用。

拒绝泛化的概念,这是我近期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纪录片中,所谓日本军部刺杀“推行积极对华政策”的日本驻华大使重光葵,一来除掉军部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之路上的绊脚石,二来借此激起日本民间反华情绪、煽动舆论云云,我认为有失审慎。如果没记错的话,利用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的策略,就是这位“推行积极友好对华政策”的日本外交官得意之作吧?重光葵作为法西斯甲级战犯,其所作所为均是为日本法西斯谋取在华利益,他的外交政策再怎么涂脂抹粉,也掩盖不了美化侵略的事实。以其“鸽派”政策为由便要刺杀他,这应是个别狂热激进分子的行为,而不能将之表述为日本军部的意志。

 2 ) 一眼看去,是有趣的纪录片

今晚看了《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的电影展映。一般来说,除非真的感兴趣,为数不多的人会把介绍史实的纪录片放入观影序列中,如果当作催眠良药的话就另说了,但这部纪录片很吸引人眼球。

一、穿越的类比

这部纪录片最后导演的总结是在认清历史之中观望未来,和前几年出现的穿越剧很类似。其一,相同的主题:历史是不可篡改的,某个小人物行为的偶然造成了结果的必然,换句话说,如果改动某个不起眼的细节,也许事件的发展趋势会大不相同,历史的篇章也将被重新抒写。(想到《宫锁心玉》里篡改历史的画面)其二,均有“非人”的主人公或叙述者,该纪录片很大部分以唐腴卢这一不死灵魂的独白展开,而穿越剧也是围绕拥有两世记忆的“奇人”的活动展开,不论是魂灵还是奇人,都是想象之中,带有戏剧色彩。

二、创意的叙述

导演并未采用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而是改变冷冰冰的叙述口吻,由唐腴卢这个“思想者”来讲故事,推动发展节奏。其一,聆听这个参与者的回忆,更容易让观众有代入感,历史书上轻飘飘的一页转化为血雨腥风、矛盾重重、真实厚重的立体图景。想到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也是选择女管家丁耐莉——故事参与者、见证者来展开叙述。其二,导演在电影中融入情感,观众收获的并非只是对史实的掌握,还有心灵的触动——对动乱的民国时代身不由己的体验,对唐腴卢遭遇的叹息与无奈。

该纪录片在刺杀的清晨终达到了高潮,讲了三遍才把刺杀的过程道得水落石出,最后有种恍然大悟之感。第一步粗略地说一位穿白西装的人被枪杀,第二步讨论死去的白西装是暗杀目标吗,第三步才揭晓死去的白西装究竟是谁,不断补充,层层递进,悬疑设置很巧妙。

三、精致的画面

电影中经常出现火车头,火车头绽放的火星,嫩叶上饱满滑落的露珠……超清1080p,画面超美,简直享受。也不好截图,等明年1月首映啊。导演还说电影上映一周后会在凤凰卫视、中央卫视有150分钟的加长版,包括与王亚樵、宋子文、郑抱真之后人的采访,持续关注中——

以上。

 3 ) 来,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我们都是爱听故事的人,尤其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几个字,总能吊起胃口,仿佛一早就知道,现实中往往有着“编剧都不敢这么写”的曲折离奇。那么,一个真实非改编的故事,会有多好看呢?

两伙势力,在火车站出站口同时等待着,准备伏击两个都爱穿着白色西装的目标人物。一阵乱枪声过后,一个目标倒下,一个目标逃逸,两伙势力究竟谁该庆祝胜利?为何历史上所记载的这两个目标人物,均非死于1931年的这场伏击刺杀?这明明是一部讲述真实非改编的历史纪实电影,难道,有人改写了历史?悬念就这样产生了。

影片的名字《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时间、人物、事件都已经交代清楚。看起来,宋子文应该是主角了,但带领我们走过这段历史,并在最后为我们揭开真相的,却是一个小人物——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唐腴胪,确切的说,是他的声音。整部影片都是以唐的第一人称“讲”出来的,没错,这真的是一部讲故事的电影。时间的车轮滚滚,我们无法穿越到1931年去亲眼目睹那场疑云重重的暗杀行动,只能通过亲历者或者他们的后人口中听听那些从前的故事,脑补出当时的场景。导演韩晶就是这样做的,并且她为我们保留了真实感——没有把故事拍成商业片,这就是亲历者讲给观众的故事,加上了帮我们“脑补”的画面。

影片画面零零碎碎,跟着唐腴胪的讲述一遍一遍地重复切换着,一片一片的拼起记忆碎片;影片里的人物影影绰绰,在一桩一桩的事件里参与着,却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与表演,演员看起来也不过是故事的背景罢了。只有声音,那个讲故事的声音,在我们脑子里印下了一个有情绪,有血肉的唐腴胪。

他能告诉我们这一切,是因为他死了,他死了所以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死了才能带我们从他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一场离奇的乌龙刺杀。他带我们认识的这些人,他们都在这趟时间列车上,就像片头演职员表那样,随着车轮前进又后退;他们也都推动了时间车轮的转向,最后具体是谁的力气最大起了决定性作用,我们不得而知;即便在他们死后也没有湮没,而是被这辆时间列车载着,直到被我们从历史书上发现他们的名字。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寻梦环游记》。故事一直这么讲下去,这些为改变历史努力过的人们便永远不会下车。

 4 ) 非虚构电影的成功探索

所谓“非虚构电影”,也可称作“纪实电影”或“纪录片”。尤其是一想到“历史纪录片”,脑中掠过的镜头基本上就是历史照片加上画外音。鉴于科技发展的原因,活动的历史影像寥寥无几,所以拍摄历史纪录片,基本靠旧照片支撑,佐以或委婉或激昂的“朗诵”。正是缘于这先入为主的印象,我对《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这样的片子不敢看好——试想一下,在无法虚构的前提下,一个历史故事再曲折再离奇,单靠讲述能怎样生动?我猜想,无非是采访几个历史人物的后人,用他们的画外音配上旧照片,用上一点故弄玄虚的技巧,把材料呈现得扑朔迷离而已,还能制造怎样的惊喜?

然而当我坐进影院,渐渐被导演带入历史的“至暗时刻”,等到场灯亮起,不由感叹:此片无论在内容的把控还是形式的探索上,都非常成功,可谓独具特色,别有一功,也理解了为何片方敢将它置身于故事片如林的档期中。从其品相看,它不输给国产故事片,甚至会因其独特的风姿而引人注目。

从“内容的把控”上看,导演对史实了然于心,因此在需要“揉碎了、掰开了”讲故事时,表现出了镇静的情绪。片尾那些历史学家的三言两语和名人之后的娓娓短述,印证了史实的无懈可击。此外,在故事抽丝剥茧、拨云散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章回体呈现法”而增加观众的观影障碍,而是对历史细节紧扣不放,层层推进,从中,让人看到导演的功课做得非常到位。

在“形式的探索”上,更是可圈可点。首先是“适度的演”,就是仿佛让历史人物出现在银幕上一样,又不让他们“过度表演”,止于“生动图解”。根据讲述的需要,该动时动,该定格时随时定格,甚至还有回放和重现,表现的手段非常灵活。片中的人物基本没有台词,时刻提醒观众这是一部非虚构的纪录片而不是虚构的故事片。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段,让这段“刺杀之谜”的历史故事几乎有了故事片的品相,却又让观众与它拉开距离。导演始终秉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哪怕在人物身上倾注了感情,但在史实的呈现上,决不贸然动情,在进出自如的电影语言中,一以贯之坚守的是纪录片的品质。

导演韩晶在其微博上说了这样几句话:“作为‘民国刺杀’系列非虚构电影的第一部,‘刺宋’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迷恋虚构,历史才是最了不起的戏剧大师。”这是在说,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时比虚构的故事更有震撼力,与其费尽心思去虚构故事情节,不如完整再现历史细节,而观众对故事片和纪录片的心理期待是不同的,当观众知道它是一部纪录片,就不会苛求其故事情节的精彩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一旦纪录片还呈现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那这就毫无疑问是加分项了。

此片还极其大胆地用“死人说活人话”的方式串联全片,这是敢冒风险的勇敢尝试。四股势力,三方杀手,两个目标,一个替罪羊——恰恰是这个不幸中弹死亡的替罪羊,成为导演选中的“最佳讲述者”,因为他是宋子文的秘书,是与被行刺的第一主角朝夕相处感情深厚的人。他的讲述从日常生活切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呈现的效果看,似乎唯有如此讲述,才能让人如临其境。即便在他归西后,他用在另一个世界的眼睛看待着一切,把他死后的种种告诉观众,竟一点也不违和——因为从故事的一开始,这个人物已经在观众心目中驻扎了,人们愿意听他说话,况且都明白这是“导演的故意”,她是要通过他的口,呈现后来的历史情形。如果突然换了画外音,那才显得突兀呢。

由此看来,在纪录片的故事呈现上,如何将客观的“无我之境”化成具有感情色彩的“有我之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非常考验导演的才华。用得不好,极可能弄巧成拙,变得不伦不类,容易伤害纪录片应有的品相。可是本片从“让活人说话”到“让死人说话”的衔接非常自然,导演对观众心理接受的考量做了正确的估计,这是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展露了导演多方面的才华。

在今天,讲述一起发生在1931年上海的震惊全国的刺杀事件,能讲到如何精彩的程度?观片前我心存疑惑,但看完后,我莫名惊喜。难怪它能够成为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和第10届澳门国际电影节入围影片,并荣获“2018中国中央档案馆年度收藏作品“与“上海四十年20部优秀文史电影”等多项殊荣。如今终于在全国上映,如有机会领略这部“全新的非虚构电影”,不要错过。尤其是有志于纪录片的同行,想必可以在该片“呈现形式的创新”上,受到启发。

 5 ) 历史从不是一条直线

记录历史其实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阿摩司.奥兹说:事实往往对真相产生威胁。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记忆都难以是完整的、完全可信和可以被证明的。即使是当事人出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对于事件的还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偏颇和遗漏。 这几年,看过太多讲述民国风云和往事的影视作品。民国是乱世,也是各方势力互相渗透的年代,有着传奇故事必不可少的时代背景,但是真正能讲好、讲出新意的作品实在是少之又少。《1931,刺杀宋子文》,算是难得的民国片精品。

从影片中看出,剧组显然搜集到了所有能搜集到历史资料和细节,抽丝剥茧后从中进行了精心筛选和编排。影片选用了一位亲历者唐腴胪以第一人称口吻来进行叙述,甚至导演本人也多作为与历史对话的一种“角色符号”融入其中,从现实和历史的多种维度来还原历史故事,以一种主观视角平静而坦然地态度阐述整个事件的背景和细节。

这部电影类似古典小说中“章回体”的叙事模式,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环环相扣,又相互铺陈,引人入胜。在大的历史事件描述上举重若轻,在人物性格和表现上雕刻生动,既体现记录电影客观真实的要求,又展现出一部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必不可少的悬念氛围。

好作品还是值得去电影院细细体会。

 6 ) 一部“刺杀”电影为何让情感指数爆表?

说起纪录片,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这类作品。作为一名纪录片爱好者,我个人涉猎的纪录片范围相对要更广一些。但是,韩晶导演即将上映的电影《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还是给我带来了全然不同的体验。

韩晶导演一直以来坚持以情景重现手法,向观众真切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发生缘由、经过和结果。大型纪录片《科举》、《大辛亥》、《金融风波1948》等作品,都具有其一贯的风格烙印。

事实上,纪录片业界乃至影视圈内,对于韩导的这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存有争议。支持者认为,纪录片引入情景重现,能细致刻画事件始末,设置悬念,增加张力,一改传统纪录片沉闷乏味的感觉,给观者带来良好的观影体验。但批评者则认为,通过表演者的肢体表演进行重现,这和一部剧情片又有什么区别呢?

经过几年的蛰伏,韩导带着她的新片《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来对她的拥趸和异议者进行了一次集体回应。

《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讲述的是1931年宋子文在上海北站遇刺但侥幸逃过一劫的历史事件。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这部电影竟然别出心裁,从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角度——整起刺杀事件中被忽略的一名亲历者的主观口吻,完成了全片的叙述。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大胆的尝试。亲历者唐秘书,以全知者视角,冷静而不无感触地回忆了整起刺杀案的来龙去脉,以及大时代里小人物的生死。通过亲历者的口吻,刻画一起事关自身的暗杀,更好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观影体验。

除了亲历者唐秘书的回忆,导演本人在电影中的探寻,也使影片从单一维度的历史叙事,走向了更深沉的多维度感怀。

在观看《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之后,我斗胆揣测,韩导的艺术论敌们会提出更加强烈的抗议。但我却不吝为影片和韩导的艺术追求,提供一点我自己的辩护。

严格地来说,《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电影。所谓“纪录电影”,重点在于“纪录”,追求的是“真实”。“直接电影”,算是将这一理念推到极致的流派;而比“直接电影”稍微温和一点的“真实电影”,虽然也会人为“促成”某些事件,但对“真实”的追求依然苛刻。

而与之相反的“剧情电影”,则完全仰赖创作者天马行空的虚构和想象,来展开剧情。

如果要给这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一个恰当的位置,它应该是介于“真实电影”和“剧情电影”之间的一个跨界作品。韩导定义它为“非虚构电影”,并非没有道理。“非虚构电影”的外延要比纪实片宽泛,只对事件的真实性有要求,对表现手法则无限制。像《国王的演讲》、《血战钢锯岭》,包括最近热映的《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都可归类为非虚构电影。

但是,我本人更倾向于把《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称为“回忆电影”。之所以称之为“回忆电影”,一来是因为电影本身是以回忆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二来“回忆”和“纪录”不同,“回忆”必然夹杂个人的情感。

在《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中,情感的倾注可以分为两大层面。

其一,是故事叙述者个人的情感倾注。影片非常注重宋子文的身边红人唐秘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态度,比如对宋子文的尊重,对新婚爱人的难舍,对田中隆吉的鄙夷等等。或许有人会质疑,影片的表达是否过于情绪化?但从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真情流露,反而让事件和人物更显丰满。

其二,导演本人的情感倾注,也让《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大银幕作品。影片大致分为四个章节,有节奏地呈现事件全貌。每个章节之间,韩导通过真切的感怀,将一位女性导演的所思所想所执所念,全然倾注到作品中,其能量密度之大,情感指数之高,是一般纪录电影所不具备的。如果把传统纪录电影比作学术论文,那么《1931刺杀宋子文之谜》就是交响诗。

韩导并非拍不出充斥着历史学家娓娓道来的纪录电影,但她选择在形式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自己。在这部电影里,她甚至把宋子文的外孙冯英翰、王亚樵的嫡孙王家柱饱含情感的追述,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的论述,放在了电影片尾的彩蛋部分,而并没有去铺张运用这些珍贵资源,充分彰显了创作者冷静而克制的内心定力。

总之,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期待韩晶导演在“回忆电影”的道路上,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也为中国的纪录片界再输新血!

2019年5月于上海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

 7 ) 明知会死系列:人生“伤停补时”

前一天晚上三点半看完巴西对阵瑞士,只睡了几个小时,凭残存的意志爬去的影院。脑子还没缓过来,看什么都觉得是在看世界杯……用我自创的球场思路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对民国历史一点不通,但是不论是黑帮、日本还是国民党,政治场上怎么乱,无非就是势力对决,并且有输有赢。对于这场刺杀案来说,比赛打了平局——斧头帮踢出了“刺宋”这个乌龙球,黄道会被亮红牌,宋子文重光葵传球成功,日本队换人失败,而小将唐腴胪,获得一次“伤停补时”。

不明白伤停补时的可以补一下

笕昌也有部电影就叫《人生伤停补时》,讲主角在人生最后时刻,得到司命裁判官给出的“伤停补时”资格,利用临终前几小时时间改变命运的故事。《刺杀宋子文》也类似于这种叙事,“明知会死也要拼一拼”,只不过它是一部纪录片,没那么多夸张的编剧,还比较遵循史实。

片子可以说就是一场历史的“伤停补时赛”,唐腴胪不断的返回命案当天,各种势力的摄入让他一次次燃起希望,最后还是不敌命运之手。看完之后心情有点down,倒不是因为主角死了,而是想到像我们这种人如果放在民国,不是黑帮大佬、不是政坛大亨,比起宋家公子宋子文,我们就是名不见经传的平民唐腴胪,生没做人杰,死也不算鬼雄,但是凭良心港,如果不是他,抗日战争可能要多打57天了。

好的片子讲来讲去其实都是讲人生,《刺杀宋子文》讲民国刺杀案可能只是一个幌子,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场普通人的“人生补时赛”,最后彩蛋出现,还是有点唏嘘的。

 8 ) 比教科书好看

以一个“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的灵魂”来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揭露真相,角度是新了,但因为不合理而反而显得失真,让人出戏。假如用秘书的遗孀来讲述显然更适合。然后这个片子还跳出来用一个后人女孩来讲述,来了段“讲述中的讲述”,实在是多此一举。

以“真人演绎”还原历史真相,比之只有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的记录整理好看很多。《玄奘大师》等都是这样做的。

当年历史书没有提及重光葵因为亲华而被日本鹰派找汉奸常玉清执行刺杀。两股杀手针对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不同目标,这个设定很有意思,最近的国产片《最长一枪》很明显就参考借用了这个案例。

庐山暗杀老蒋,因为胡乱丢弃的火腿失败,如果成功了,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

 短评

在剧情片都开始流水账的时代,一部纪录片还在讲故事。

7分钟前
  • 阿佛
  • 力荐

故事整体画风是幽灵告诉你脸盲不要去玩什么刺杀……老北站那条线可能在凑时间。bgm和镜头剪切完全负分滚出。

11分钟前
  • アキラ
  • 较差

读白方式讲述4章故事,说明白了当时王子文刺杀的来龙去脉。有趣的是快结束,自己被刺死了还讲述后来的故事,有点跑偏了,是记录片还是惊悚片啊。。结束片花几位教授说的好,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12分钟前
  • zorro628
  • 还行

电影风格的纪录片,会比较好看点,但是也造成了不伦不类的感觉。历史细节上做的还不错,史料真实。

15分钟前
  • 还行

故弄玄虚,装腔作势。另外,毕志飞不是一个人,导演硬是给自己加了太多镜头。国产谍战片质感,非要包装成纪录片,失望。真的不是放几张旧照片就叫做纪录片。

16分钟前
  • 等待如果
  • 很差

有意思的,纪录片式的故事

18分钟前
  • 何许人本尊
  • 力荐

算不上是好电影,是一部非常合格的纪录片

19分钟前
  • 小张同志
  • 还行

太好看了,演员都长的很像

20分钟前
  • 东门吹雨
  • 力荐

走近科学特别加长版……剧本写的太做作 夹杂了太多的多余的元素 说教性太强 而且音乐设计比较简单 细节也不是很考究甚至有词语错用 就电影来说用功不够 就算作为科教片来说也太拖沓了…不过对于历史的探究可以鼓励 需要更多这种类型的影视

22分钟前
  • 名字長了有好處
  • 较差

念在唐腴胪当了双重替死鬼的份上,就原谅了你80分钟的唠叨。要把纪录片艺术化就去看看《大师》系列怎么拍的,要把故事讲好就认真拍电影。相对主义的历史故事还不如去复旦听一节邓杰的历史课。不过铁路博物馆看起来很不错,值得一去。

26分钟前
  • decca
  • 较差

T.V.宋真是惨啊。

31分钟前
  • Die Katze
  • 较差

一直叨逼叨烦死了。这是啥?讲解ppt吗?说纪录片不是纪录片,一堆自以为幽默的不合时宜的打趣屁话,充斥了大量极为主观且不合历史yy出来的独白。说是故事片呢,通篇都是旁白在bb。旁白超过三分之一我就会默认导演应该改行了。哗众取宠啥玩意儿啊。

36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很差

2.5星,电影结束后的真人访谈还不错,其他几乎没法看。。。PS:“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

40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混搭,观影效果实在很一般

44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事件是好素材,拍得风格太混搭了

48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较差

有幸在学校看了这部纪录片,叙事视角独特,留有悬念,将清洁性与真实性相结合。其中,不乏民国意象的交叠。

53分钟前
  • 孤鸿寡鹄
  • 力荐

最近连续看了两个气质相同的作品,美剧切尔诺贝利和此片。我还是很能接受这种能客观讲述历史,呈现方式的体验感又很好的影片

56分钟前
  • 食肉小野马
  • 推荐

认真讲故事的纪录片,胜过很多故事片电影

59分钟前
  • 必须的毕
  • 力荐

emmmmm......哇 这纪录片真难看啊

1小时前
  • 泡菜
  • 较差

即便如沙尘般的微小生命,才是汇聚成大时代的真正原因。

1小时前
  • 本来老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