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喜剧片其它2006

主演:伊万·博尔内夫,奥德里奇•凯瑟,尤莉亚·延奇,马里安·洛布道,Milan Lasica,祖扎娜·菲亚洛娃,马丁·胡巴,约瑟夫·阿布汉姆,伊里·拉布斯,鲁道夫·霍辛斯基,Pavel Nový,加罗米尔·杜拉瓦,彼得拉·赫雷比科娃,Eva Kalcovská,Sárka Petruzelová,Tonya Graves,雅罗斯拉夫·托姆萨,Pavel Vondruska,伊斯特凡·萨博,托马斯·齐林斯基,Petr Ctvrtnícek,Ladislav Zupanic,鲁道夫·耶利内克,奥尔德日赫·弗拉赫,J

导演:伊日·门泽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7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9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7

详细剧情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捷克情势变化莫测,迪特遇见了同是小个子的德国姑娘丽莎(朱丽娅•耶特斯饰)并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依然坚定不移地朝着立下的目标努力……

 长篇影评

 1 )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
(——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2 ) 换酒店变富翁,看风云得美女——我的一生,跟英国国王关系不大

很奇怪的片名,第一眼看到时赶脚有点山寨,但是看完简介和其成绩后不明觉厉啊!
资料馆推了海啸奇迹来换这个,刚好,看看很少看的捷克片子。

首先说一点:如果你要带着这个片名去看那你就会超级失望的,里面没有华丽的白金汉宫,没有重兵把守的阵势。

整部片子通过多种的闪回和回忆的切换讲述小个子“传奇”的一生,中间穿插各种细节和故事,信息量超大。

从最开始的小酒店到最后到曾伺候过英国国王的师傅(这也是唯一和片名有关系的)的大型豪华酒店,小个子一次次的成功升职,一次次的亲眼见证权势金钱的好处和腐败,一次次的看到色情服务的糜乱。同时,小个子的手法也逐步渐长,一次次的打败身边的“敌人”(干涉自己的同事),慢慢的攒钱变富,当然还有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女体“盛宴”!

多处镜中闪回,相同镜头切换变化,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小个子逐渐成长:从最开始的不找人钱到最后的分文不差人,从开始屡试不爽的扔钱币到最后的放回口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生命中的每一位女人都用了那甚为浪漫的一招,包括最后的德国妻子。
自己的乐于助人使其认识了妻子,也使自己变成了叛徒卖国贼,而好战爱国的妻子毅然选择投奔战场一线,留他自己在旅馆改造的种马人类研究所。

电影的最后,之前很在意的华丽奖牌放在了动物身上,极具讽刺意味。

电影虽平缓但是讲述的内容很多很多,必须推荐一下。

 3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大时代的小个子

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下简称为《我》)时,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灵感如泉涌,只用了18天就告完成。为了拍摄《我》,伊利·曼佐(Jiri Menzel) 却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原因是电影拍摄权之争。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6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和柏林金熊(1969年的《失翼灵雀》,该片拍成后一直被捷克禁映,直到1990年才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结果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等荣耀;他无法容忍改编权的旁落,于是和掌握了改编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闹上法庭。这期间,他的唯一作品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里的《一瞬间》,这十分钟就是他十余年间的仅有奉献。2006年,《我》轰动上映,票房高收。

如同原著小说幽默随意的文风,年近七十的伊利·曼佐处理得举重若轻,用创作证明着自己的常青,同时也证明了他是无可撼动的赫拉巴尔作品改编人选。《我》从坐监多年的扬·迪特(Jan Dite)大赦获释为开始,借由主观追忆,讲述他身为服务生的人生经历。电影保持着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始终流露着并不过分的喜剧感。夸张、平和,戏谑、冷峻,幻想、纪实,《我》在几组不同关键词间自由切换。接近结尾,更是用关键物品镜子做了主题的完整阐释,让迪特在空屋里独对着眼前无数个镜像。(注1)

没人在看完后就能拍着胸脯,大讲迪特对日耳曼人与纳粹德国的真实态度。捷克人持杯在手,尤喜啤酒,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相比巴黎饭店里有民族气节的领班及其他人,小个子迪特看起来只是个追逐女人、梦想暴富却没有归属的年轻人。但若用简单的是非来批判迪特,那只会大错特错。

《我》始终保持着滔滔不绝的叙述节奏,内在情绪却不是随意能够窥见。片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其实跟英国国王没什么关系,这典故是电影里迪特问饭店领班为什么精通各项待客之道,他总是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在原著结尾,“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即捷德边界地区)的迪特,说出了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残骸顺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并在大西洋汇合。这一点上,电影有所节制,把延伸的思绪留给观众。

捷克选送《我》代表本国出征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年的准备、光环的围绕或许能换回一次佳绩。另外,同为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得主,捷克导演扬·斯维拉克(Jan Sverak)的《酒瓶回收》(Vratne lahve)也已面市;想一览捷克电影精华,不容错过。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38044/
==========================================================
上面内容是介绍性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如果真要更深入,那么抱书去吧,这里单就电影里出现的几个东西再深入说说。

1.镜子

在片中,每每沉醉温柔乡之际,善使小招术讨得女人欢颜的迪特,总会倚借一面镜子,让对方留恋于胴体的美不可言。在镜子中的她们,俨然是另外一个自己。和迪特亲热的女性角色均用上了镜子,这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镜子的作用,在于反射出另外一个自己,甚至是多个不一样的自己。除去这些场合,镜子还别利用到老年迪特与红发女子的片段中,镜子,窥见自己,折射内心。尽管迪特面对她仍有渴慕之意,却没有表现出更进一步的感情,沉湎于回忆,这证明他早已放弃过去的追求,毕竟岁月不饶。

2.修路

这个更明显了,修一条看上去修不好的路,一个自己寻找的职业。迪特错在他“自以为是”的选择,一级一级的高爬,并在顶点时迅速跌落下来,往墙壁上糊钞票外,没有任何满足可表现。即便交上丽莎,他也依然好运当头,他不需伺候英国国王,有埃塞俄比亚国王颁发的勋章就够了。

迪特总是想成为理想的自己,百万富翁,为此主动入狱,但是监狱里吹满天鹅毛的人堆里,依然是不见有他。他天生就不属于这行列,小个子的他,只有在与丽莎的结合中,去往德国人靠拢并如愿地证实自己没有偏见。

3.金钱

似乎影片若换成《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也无不可,从反复出现的抛洒硬币,到天降钞票,铺满地板,风吹邮票,鹅毛飞舞,钱都是迪特首当其冲的追求,同时亦是连小钱都不放过的他人,所极度渴望的。在它面前,所谓的尊严荣誉似乎被放到了一边(但影片所涉及的又不止于此)。

迪特是舍小钱保大钱的成功人士么?显然不是。老年的迪特满足于一生就这样了,到头来,所谓的富有反而要用高墙里的监狱生命来计算,这不就是讽刺的结局。

 4 ) 生活是场戏剧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有时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整个观影并不如开头的那段香肠般让人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在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依旧瘪着微笑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那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5 ) 被观看的女人的身体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约翰·伯格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丰富而有趣的电影里其实只有只有两种影像,一是富有的老头,二是美丽女人的身体。

如此自然、无邪的凝视女人的身体,也许只有十几岁的小孩和年近七十老头才做得到。的确,因为杰里·闵采尔这个捷克老头的观看方法就像一个农夫在凝视挂在枝头的一颗颗成熟的苹果,这些泛着红晕的苹果没有一颗不是浑圆纯美,没有一颗不是熟的恰到好处,没有一颗不是露着甜美的笑容,没有一颗不在阳光下闪着光。而你想做的只是看,而不是粗鲁的把它摘下枝头满足你的舌头和牙齿。

女人生来就是一个被观察的对象,而在其成长过程中很快习惯于这个角色并极力展现自己的美。而鉴于这种展现的观察者是男性,这种展现的方式亦是按照男性的观看方式而为。1500-1900这四个世纪的欧洲传统油画来看,女人的身体按照男性的意志被做成艺术品以供男性资本家作为私有财产收藏和炫耀。这些女性身体的图像看上去圆润饱满、优雅镇定,而那种搔首弄姿和望向画外观赏者的眼睛实际上与现代广告中充满蛊惑魅力的直接勾起男人性欲的影像在功用上并无多大差别。但换句话说真正创造了女性身体之美的也是男性艺术家,而那些为数不多的女性艺术家虽然不愿契合这种美学系统,但她们以自己的身体创造的那种反抗和解构都是无力的。

凯瑟琳·布雷娅(Catherine Breillat)创作的《罗曼史》和《地狱解剖》为例,虽然女性已经在不断的为自己争取主动和权利,但是这种争取还是在按照男权社会的规则而进行。凯瑟琳·布雷娅影片中的美丽的女性身体的主动裸露和对男性暴力的欣然接受已经是对男性权利的承认,而男性对女性则是既渴望又厌恶。

几年前我觉得男人对女性的态度只可能有两种极端,一是崇拜,二是厌恶,并把自己划为前者,但后来慢慢发现这对于两性关系而言是一对矛盾,不可割裂。关于这种关系的诠释,王小波在他的《黄金时代》里已经说得非常明白,陈清扬的确需要自己的屁股挨上两巴掌才能确定自己对王二的爱。那么显而易见,两性关系的唯一出口就是虐恋。

回到影像,我不得不提一下布努埃尔的《白日美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女性电影。布努埃尔不以强烈的感官刺激说事儿,连在银幕上出现赤裸裸的接吻镜头他都会觉得恶心;他创造的关于梦境和幻想的影像令人惊叹,就拿《白日美人》来说,里面的女性受虐幻想场景平静而有力量,是《索多玛120天》(展现的是强大权力意志下的扭曲,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是被恶意圈养的宠物和实验对象)和《Sweet Movie》(影片中的巧克力美人虽是百里挑一的处女大赛冠军,却已经在这个商业和物质的社会迷失)所不能匹敌的。

回到《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女人的身体在影片中闪着母性的温暖的光,小个子的迪特始终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只有回忆的和荒诞的基调才能成就些影像。而正是这种回忆的质感所产生的单纯和美好才能使观众沉浸在对女性的崇拜中。

 6 )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小人物 大历史 殇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捷克)2006
导演:杰里闵采尔

    影片的创意很高明,通透的将一个国家的民族之痛用最最草根的智慧予以展示。一个小人物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对应着整个民族的衰落,震撼得不得了。更可贵的是,这个电影不是在如醉如痴的哭诉耻辱,不是在义愤填膺的追求理想,而是在运用人类大脑中永存的智慧在分析事情,在隐喻现实,在鞭打灵魂。
    这个高点的强势力量使影片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小人物的乱世求生、小人物的灵魂回归中展示了整个民族衰亡的真实与无奈。因而,影片基调所产生的冲击力完全在于这个故事的核心——餐厅服务员迪迪,这个小到不能再小的小老百姓。
晚年的迪迪被发配到不毛之地苦役,清苦的环境曾经也是一派繁荣。在这里的老人回忆着时代变迁、历史盘踞的整整一生。按照迪迪的性格,于是我们发现,在一个普通人眼中的庞大历史是如何面对,如何经历的……。
    年轻的迪迪有着异常不符合标准的身材和相貌,比芸芸众生还差一些,也有着比较他人更发达的智商和情商。因而,迥异于世俗的这个小个体的生存能力和思维模式使这个家伙与众不同。但他实在是太渺小了,依附于他人的生存定势以及小人物能够做到的人之常情要他看到的还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这个不是民族英雄、不是救世主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其实只能用八面玲珑来形容。
    一个八面玲珑的草根从站台小贩发家,借着察言观色的灵巧发达到“百万富翁”。这种经营性的个体发展并没有证实这个小男人是个利欲熏心的投机分子。相反,在大众的观感中,迪迪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他的向善代表了贫苦老百姓的一生夙愿,赚到钱,过好日子。在迪迪将价值连城的邮票随风飞逝之前,他总是可以将金钱、美色以及权利处理到为自己服务。这些时候,他没有爱、没有情、没有什么人性的观念在支撑,有的仅仅是赚取钱财的取之有道。于是,从小贩、街头咖啡厅、富翁俱乐部、国家级餐厅到纳粹生育中心,都有他用聪明换取的金钱和声誉。那时,他的夙愿是立志去作百万富翁。
迪迪在影片中一直在重复着他的游戏,将硬币丢到地上。于是,那些小有钱财闲坐的咖啡厅座客、花费很多钱应酬的商人、根本不把钱当回事的官员都会撅着屁股去拣。这个现象告诉我们,这些担当国家栋梁的人物的内心都是怎样的一种垃圾自我。这些掌管国家财富的人们成就了自我的贪欲,也成就了迪迪的人生。可是,捷克这个国家可能遭遇的民族性溃败是永世无法磨灭的。德国人越来越近,有些我们自己曾经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意思。人民在反抗,如高级侍者为代表的爱国者。政府在妥协,用纪录片迷惑自己的无能。终于,捷克变成了纳粹德国。民族沦亡,国家沦陷,那个侍者用绅士的风范和高尚的风骨让人激动和崇拜。
迪迪一生中的女人缘毋须多说,但凡美女屡见不鲜。从妓女到高级妓女,就是不见爱情,只有情爱。所以,善良的迪迪路见不平救下德国小女人以后,这个青春健康的女性势必成为他的最爱。而这个最爱,一心向着德国,一心向着纳粹政治,被洗脑,而且一直在认真的去洗迪迪的脑子。可怜的迪迪的确是好人,为了爱义无反顾,用八百年没整明白的族谱换取纯种“良民”的身份,忘却了国家,被朋友们愚弄。而作为无为的生存者,迪迪确实很聪明,已经聪明到将国家政治都在为自己服务的境界。于是,观者看到了这个内心不安的小男人与纳粹小女人仪式化的做爱中希特勒那张丑陋的脸。
无法去回避这一幕带来的震撼和恶心。老百姓就是这样在政治面前被同化,信仰坚定的扭曲人性。这种可笑的定论在不可笑的年代很可笑。然而,在那个年代之中,哪个人却不是那样呢?不是身体力行,就是口是心非。个体在体制面前,人性在政治面前,真实与荒诞却合而为一,不可否决,也不可撼动。小女人义无反顾的去了苏联战场,临行前瞬间的人性回归也没有让迪迪得到真实的爱的滋润。再见时,女人已经从内裤里掏邮票了。这个转变让人感到悲痛和窃喜。后来,女人死于非命,留下了邮票。后来,迪迪成了梦想中的百万富翁。再后来,他被带红箍的人们带进了监狱。在狱中,迪迪终生希冀的同类们却不曾理睬过他。
导演杰里闵采尔在展示迪迪的回忆时,活灵活现的运用了诸如默片等风格化的影像,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实乃大师手笔。在展示现实的影像中,深色系清冷的画面对应了人物的沧桑变迁。这两种艺术手段活生生的将原著小说的味道更清晰的表现,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深沉内敛。一个人的青春和年迈,一个民族的曾经和现今都历历在目。小人物迪迪的一生在历史沟壑中浮浮沉沉。而影片及原作的命题——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一个小人物对于自我的一种评价,一个草根说我曾经如何如何的大众心态,而民族的沉浮则从这个小人物心中展现。
用小老百姓的善良幻化整个时代的变迁,《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这部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完美电影展示了社会背景无声无息。人性在升腾,在整合,在寻求突破和前行。在这个刻意弱化社会、政治、体制的电影中,唯一可信的还是人性美的永恒,唯一可信的还是善良人性对于国家的关注和救赎。而这部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好看,还是在于用人类智慧高度反思人类的愚蠢,而不是更愚蠢的去继续什么。

 7 )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

随意捡拾起一个只需往身上擦几下就能被咬出一口口清脆到发出音乐般共振声音的苹果,对我而言是一个美好的梦。的确,当我的眼白一截又一截的凝固在白色天花板上时,鼓胀起的嘴总会吐出一堆又一堆隐匿在严整步调下极为魔幻极为错乱极为活色生香的泡泡。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昨晚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其实在观影中,并不会感到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一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8 ) 看啊看啊,他的姑娘

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从我把她们的肚皮上铺满鲜花开始。”
这是迪特在和丽莎的婚宴上,丽莎和一群想要追求她而不得手的军官喝酒的时候,在一旁被忽略的迪特自己对于丽莎选择自己而不是这群军官中的任何一个这个问题的答案:他自诩为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

迪特对于女人的征途是从雅露卡什开始的。与这个天艳堂姑娘的相识源于一场雨的邂逅,姑娘没带伞被大雨淋透站在迪特工作的餐厅门口,经理请她进来喝一杯酒,这本无其他,可事实是姑娘身着纱质薄裙;这也本无其他,可事实是,姑娘的薄裙之下未着胸衣,丰硕的乳房,及沁开的粉色的乳晕清晰可见。姑娘面庞美艳,神色轻佻,当姑娘转身微笑,餐厅里整日端着酒杯无所事事外长里短的老男人们在这一刻被钉死在空气里,只有血管里血液的涌动,涌动,再涌动,身体的勃起,勃起,再勃起。身材矮小的迪特也是这群被收割的男人们中的一员,他的勃起和涌动与其他男人别无二致,可是他却把这位美艳妓女与一群男人邂逅当成了与他一个人的邂逅。于是,他从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部分去到天艳堂和他看上的姑娘做爱,在她乳房和肚皮上铺满野罂粟的花朵。并用镜子让姑娘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开满野罂粟的胴体。
要让一个女人爱上你,莫过于你让她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掘自己,包括身体。

美丽的雅露卡什啊,某个午后为了维护被羞辱的小个子迪特,她将三杯覆盆子汁倒在自己的头顶和胸口,付款然后对迪特说:今晚到我那里来,我下午买到了一大束野罂粟。然后夺门而出,“覆盆子汁的味道在她身后飘逸,她穿了一件绘满牡丹的丝质洋装,蜜蜂围绕着她像围着土耳其蜂蜜蛋糕。”

随着工作的转换,迪特在做完爱后往尤物们身体上覆盖物体的小游戏的对象不断切换,有在宁静饭店工作的女佣,迪特在她的身体上铺满钱币;有在巴黎饭店为富翁们人体宴表演的姑娘,取而代之的是迪特在她身上覆满了宴席剩下的瓜果蔬菜。
        
对大多数男人来说,不管有多少个女人穿梭往来,生命里始终还有这样一位姑娘,她可能不拥有最美的脸庞和身体,可是你和需要和她认识,交往,做爱,然后结婚。
迪特也有这样一位姑娘叫丽莎。德军入侵捷克,愤怒的捷克人民用脱去街头德国人的白色袜子作为泄恨的出口。丽莎也遭遇其中,小个子迪特大声呵斥阻止虽然无法阻挡丽莎的白色袜子被生生扒下,可是也就是这个小个子男人的奋不顾身,让这个日耳曼血统的姑娘接受了迪特的斯拉夫血统。他们在希特勒的注视下努力制造日耳曼民族的新一代。

当婚后丽莎上前线时,迪特追赶着火车,旁白响起,迪特述说着对丽莎的爱,这个他生命中唯一一个他能与之平视的姑娘,他会想念她,想念她听他讲述衣索里亚国王授予他绶带的故事,听他讲他对未来生活的想望,他想成为百万富翁,他要买下一家饭店取名为“迪特饭店”, 想念她和他一般娇小的身体。

丽莎从前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来了迪特的百万富翁梦想,因为她的胸衣她的丝袜里藏满了从犹太人手里弄来的邮票,随便几张就能买下一家布拉格最美的饭店。也正是这些邮票让迪特永远地失去了丽莎,丽莎死去的时候怀里还紧抱着装邮票的盒子,
她死在巴黎饭店的火场里。

丽莎换来的邮票让迪特成了千万富翁,可是一千五百万的资产换来的却是变成社会主义社会后的捷克政府赋予的十五年的牢狱。

不知道小个子迪特还会不会遇到会不会拥有别的女人,可是我们知道在他出狱后被流放到捷克北部与德国交界的山村的时候,有一位来自巧克力工场的女学徒唤起过他的欲望。这个拥有明显脸庞线条的女孩若有似无的说:我喜欢舞蹈。可迪特却在心里说,我看得出来,她喜欢男人。
她穿褴褛的衣衫头发蓬松凌乱,对着迪特的镜子用唾沫湿润嘴唇和眉毛,因为在她住的地方。没有镜子。可是这阻止不了她有一对好看的像青柚般生涩却沉甸的乳房。可迪特始终未能在女孩身体上覆盖任何,花朵,钱币或是啤酒泡沫,她只是跟着那个教法语和美学的大学教授来了又走,吵闹却始终孤独。

小个子的迪特说,“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出身卑微个子小小的迪特投身于服务行业,梦想成为百万富翁梦想大大的“迪特饭店”梦想美女无数。小个子迪特不关心政治经济,小个子迪特总是在一定的时候对自己说: 我知道离开的时候到了。作为大时代的小人物,小个子迪特一生滑稽荒诞偶尔让你寒战最后归于一种冷淡色调的沉静。小个子迪特想要教会人们,“人总是在意外中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而我却只是想要记住,他的那些姑娘们。

 短评

很文学化

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6分钟前
  • shlaiyaya
  • 推荐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9分钟前
  • 37°2
  • 还行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11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7.7

13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赫拉巴爾。

15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16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21分钟前
  • gris-gris
  • 推荐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2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24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27分钟前
  • 开花的刺
  • 力荐

小人物的有趣

29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31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33分钟前
  • 厨房里的ATC
  • 力荐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35分钟前
  • mark
  • 推荐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36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不错。

3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40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4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49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