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尔曼夫妇

爱情片法国2017

主演:多莉亚·蒂利耶,尼古拉斯·贝多斯,德尼·波达利德斯,安托万·高尔友利,克丽丝蒂娜米勒特,皮埃尔·阿迪提,扎布·布雷特曼,朱利安·波义塞利尔,让-皮耶·罗利特,杰克·朗,尼古拉斯·布赖恩松,Betty Reicher,罗纳德·格特曼

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7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8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9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5:04

详细剧情

当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逝世时,一位记者联系上了他的妻子莎拉,希望能抢先报道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随着记忆的帘幕被缓缓拉开,维克托和莎拉这场近半个世纪的爱恋过程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然而在甜蜜生活的背后,这对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背后的神秘女子又究竟是谁? 当浪漫的爱情遭遇不忠的背叛,当真爱背后是熊熊燃烧的野心,他们究竟该如何解决婚姻的种种危机?

 长篇影评

 1 ) 爱情是一种幻觉

不知不觉整个五月就这样过去了,我没有更新,两份工作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每天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挤不出空隙,感觉高估了自己。

我负责运营的其中一个号,定位特别垂直小众,领导可以说完全不重视,以往的历任编辑也大多敷衍了事,在我入职之前,阅读从未上万。上个月,我在这个号上写出了一篇10w+的文章,忍不住为自己鼓掌。

员工大会上我拿到了奖金,被热切的HR敦促发表“得奖感言”,我只说了一句,“好好干吧”,同时在心里默默觉得“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是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心思,支撑着人继续做自己在做的事情。

言归正传,今天主要是向大家推荐我最近看的一部电影。

《阿德尔曼夫妇》,豆瓣评分8.7

虽然被很多电影公众号冠以“年度最佳爱情片”“45年相爱相杀”“法国人的爱与性”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部电影到现在标记“看过”的,还是不足3000人,也许大家都很忙吧。

看完之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想,到底应该怎样形容这部电影,但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想出来,所以只能竭尽所能,描述我观看时及观看后的感觉了。

电影的开头是一场葬礼,棺材里躺着的是一位著名作家,许多不相干的人为他痛哭流涕,曾与他共度大半生的前妻却面无表情。

一位传记作者找到前妻,想从侧面了解这位作家的传奇生涯,却从前妻口中,得知了一个又一个足以惊动世人的大秘密。

(从这里开始会有大量剧透)

如果把影片剧情上的一些关键词,用时下流行的网络小编语气罗列出来,应该可以说是相当有噱头、有看点了,拍网大一定赚钱。

“女子为追求心上人,竟勾引男方亲哥哥”

“妻子分娩,他竟然在和别的女人啪啪啪”

“担忧丈夫对自己失去兴趣,她在孕期染上毒瘾”

“作家写书影射生母,逼亲妈跳楼自杀”

……

那些整天把“三观”挂在嘴边的人,估计看不完全片,就会七窍流血原地爆炸。

你可以说这部电影堆砌了一段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可以说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很多时候与所谓的“真实”毫无关联,我更倾向于后一种。

女主形容自己第一次见到男主时,觉得他身上“散发一种天然的魅力”。

而在我这个观众眼里,对方只不过是个不成器的、头发乱糟糟的、自以为是的、喝醉了的文学青年,女主对他完全是“色迷心窍”。

男主初识女主时,告诉朋友自己觉得她“太高”,“太懂文学”,向心理医生透露,她的强大会“削弱自己的男性特征”,不愿和她产生太多交集。

所以一开始,这是一段看起来女主占下风的关系,而女主一点一点征服男主的过程,在这部章节体的电影中,占了十四章(含尾声)中四章的篇幅。

为了得到男主,她的策略包括吻男主的朋友、睡男主的哥哥、顶撞男主的父母、忍受男主糟糕的床技、以要带男友见父母为由挤走男友的炮友……几乎是连哄带骗才当上男主的正牌女友。

当然了,这些策略说起来也都是营造某种幻觉,假装“我没那么在乎你”,假装“我很有趣,而且是你喜欢的那种有趣”。

好不容易忍辱负重上位,凭借自己的才华扶持男友登上作家圈一把手,却依然要面对男主的水性杨花拈花惹草。

自己生头胎时,她的丈夫却在和书迷乱搞。

以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子就会好过,男主却开始嫌她“无趣”。

女主回忆,自己是因为“一直担心他会离开自己,所以爱了他很久”,也是这种对方比自己优越的“幻觉”,支撑着她忍受他不堪的一切。

斗转星移,权力关系倒置,男人开始显老,女人却越发气质出众。这个心理上从未断奶的大龄儿童,开始嫉妒妻子的美貌,阴阳怪气地为妻子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也许所有的幻觉都在这一刻崩塌,那个曾粗鲁地挂断她电话的英俊男子,用丝巾蒙住她双眼领她共舞的浪漫爱人,早就在时光里灰飞烟灭了,虽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但当现实非要踩在你脸上时,好像除了转身离开也无计可施。

然而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远远没有。

片子我是上周五看的,刚结束了一周的两份工作,困得要死,原本只是想随便看点什么放松放松,所以挑了新出资源的片子里豆瓣评分比较高的一部。两个小时的时长,我有很多次想暂停去眯一会儿,却被峰回路转的剧情走向勾着,一边打哈欠一边往下看,一直到片尾曲播完。

托两位主创的福(影片的男主也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和女主共同完成了剧本),在关于这部电影的某一种幻觉中,这个故事是活的,而我是死物,在那两小时里,时间只从我身边经过,并不会产生任何后果。

写这篇文章花了我两小时的时间,和电影的时长差不多。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我关于这部电影观感的形容,当然,也有可能是另一种幻觉。

想象你一点一点地往气球里灌水,直到某一个节点,气球里的水超过了乳胶伸展的极限,气球爆炸,水花滋啦溅你一身,然后你把气球拎起来,看到里面还有残存的水,顺着你的手流下来,然后想象你就是那个气球。

我贫瘠的语言无法到位地描述这种平缓累积之后突然释放的震撼,也许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也没办法。

回头想想,女主在回忆过往时,明显有意向传记作家粉饰了一开始自己完全处于下风的那一段,也许是为了在外人面前保留一点尊严,也许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过一点。

明明是对方只想来个一夜情,却非说成是“一见钟情”。

明明是对方还没来得及脱裤子就醉得不省人事,却说成是“你要学会抵抗男人的兽性”。

男人死了,他们的关系当然也荡然无存,但这些幻觉留了下来,而且也许比当时要更令人着迷。

然而对于传记作者来说,这次对话中出现的众多“大新闻”里,最具有爆炸性的并不是大作家的淫乱性事,而是那些为他赢得巨大声望的作品,作者另有其人,甚至连让他一战成名的获奖作品、他的名字,都有弄虚作假之嫌,人们眼中的大作家,也不过是一种集体幻觉。

“我跟你说的这些,你一个字都不能写,就算写了我也会否认”,选择性地抖完包袱之后,阿德尔曼夫人轻松地说。

“可读者有权利知道真相!”传记作者抗议道。

“读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需要一个读者,那就是我爱的男人”。

在我看来,这不是什么女权电影,也不是什么情感大戏,而是在讲述一个牛逼的人如何从容不迫地和她的幻想、和她触手可及的世界相处。她的真实是唯一的真实,她的幻想与他人的幻想完全无关,这种高度提炼的从容不迫使女主莎拉这个角色几乎带有一种传奇性。

我并不想评论她的价值观或是选择,借由这部电影“看”这个角色,已经给我极大的满足感,也许还滋生出了一些瞻仰般的崇敬。其实要我说,在这段看起来是“倒追加倒贴”的关系里,女主比男主实在强太多,《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妇”应该摆在“夫”前面。

如果爱情本身就是一种幻觉,那么爱情的美好程度、强烈程度,跟构建这种幻觉的人的幻想能力必然是直接挂钩的,更唯心一点来说,你允许自己多纯粹,你的爱情就会有多纯粹,生活、工作也是一样。

说起来,最近炒得很火热的崔永元手撕范冰冰事件,也给我类似的感觉。

我小时候也许也崇拜过这个一脸坏笑的叔叔,听说他后来过得很惨,但只在近期尝试炮制热点文章时,才仔细看了他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事。

“我就是要公报私仇,我不想当什么民族脊梁,我就想当个好丈夫,好爸爸”,且不论他的做法正当与否,我也无意站队,只是相比对得起xx对得起x,对得起自己的人,更让我佩服。

《阿德尔曼夫妇》的最后,传记作者问莎拉,“既然你不让我写,又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么多?”

“因为想知道真相的人,都很努力啊”,她有所保留的“爆料”,是一种倾诉,或是一种施舍,再或者,只是无所谓,也都是别人的难题了。

自我的极致,是既能内心强大到足够应对所有质疑,又能在能力范围之内只做能说服自己的事。

与诸君共勉,晚安。

如果这部电影被我形容得不好看了,请原谅我,因为真的很好看。

要资源可关注“电影渣”,后台回复片名吧。

 2 ) 阿德尔曼夫妇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弈。 这部电影是有关男女以相识一相恋一婚姻一死 亡,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从艺术角度来说,电影值得一看。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人,才是 真正的勇者。但是三观不合我。

 3 ) 哪有什么相濡以沫,不过都是精神博弈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我喜欢这部电影对爱情关系的阐释,世人所向往的相濡以沫,其实更像是一场精神博弈。一个是怀才不遇的小说创作者,一个是高等学府的博士在读。一个在成长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压和漠视,另一个成长于开放又博学的犹太家庭。从一开始,他们在爱情中的地位就不是对等的。表面看起来,是维克多最先拒绝了莎拉主动的追求。但实际上,他对莎拉的拒绝更多出于自卑和怯懦,毕竟并非每一个男人都能招架得住强势又聪慧的高知女青。对此,莎拉使用了一点欲擒故纵的小把戏,她利用了他的嫉妒心,又巧妙保全了一个男人在爱情面前那点小小的自尊和骄傲。虽然在莎拉的叙述视角下,自己是一个为了让婚姻保鲜、家庭和睦而放弃事业的体贴女人,丈夫则周旋于各种女秘书和女学生之间,从未对这份感情专一。但我们最后会发现,她才是那一本本畅销小说背后真正的创作者,她像修改丈夫的小说一样修正和重塑着丈夫的人设和生活——这样的精神控制是否比表面上的话语权更让人容易上瘾?在这段类似于SM的博弈关系中,维克多心安理得地利用着妻子的犹太姓氏和犹太身份,享受着因为她的才华所带来的盛名和富裕生活。从青年到暮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离异到和解,他们的爱情关系下掩藏着生活的激流暗涌。浪漫的关系背后,实则是精神的对抗和博弈。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创作者并没有从批判的视角来呈现这一主题。沉迷在这一场博弈的男女主人公,反而都这种矛盾和对抗中体会到满足和快意。“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面对记者的质疑,她理直气壮地反问,“读者有权知道真相吗?读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她要的只是一个读者,而不是一批。在长达数年的感情纠葛中,她和丈夫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相辅相成,彼此嫌恶又因此共生。 我也喜欢电影对作家“创作焦虑”这一主题的探讨。作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以提炼和贩卖个人隐私为生。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蓝本,讽刺了这个生活糜烂精神虚空的小资女人,并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甚至连他智障的儿子、女儿的童年,都变成了他并不成功的两本小说的灵感来源。在他与莎拉离婚后,他又书写了两人之间的婚姻生活。失败的婚姻让他落魄,而书写失败的婚姻又让他重获盛名。生活与艺术的分野究竟何在?小说的魅力在于能够建立一个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含混不清的世界,作家沉迷于此,并最终陷落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中。真亦假时假亦真,就像老年失忆的他,早已分不清手稿到底是妻子写的还是自己写的,因为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这虚假的一切当做了真实。 最后,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还可能因为它跳脱了爱情类型电影一贯以来的格式化。比如将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常常归结于阶级、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实质上,因爱而生的自卑、操控欲、你进我退,才是感情关系中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作家这一职业身份的设计,更让这部电影创造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我们在剖析主人公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自己。

 4 ) 这虚实相生的生活

(文/杨时旸)

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创作了一本又一本书,而他的妻子莎拉创作了他——某种程度上说,维克托,这位功成名就、熠熠闪烁的文学明星其实是莎拉的作品,终其一生,她都在修正、斧凿、规整自己的丈夫,把他从一文不名推上盛名巅峰,在他一次又一次失控的时刻将他拽回轨道,而这一切,外界并不知情。《阿德尔曼夫妇》弥散一种神秘魔力,讲琐碎日常,讲夫妻一生,讲一位作家的波峰波谷,讲青春年少和野心,讲暮色将至与死亡,它在看似平缓的叙述中,一直牵引观众,把平凡都幻化成奇绝,然后又让人们从奇绝和耸动中看到普遍的生活真相,所有人的爱情或许都能从中找到对标的时刻。

这部法国电影使用了一种经典的叙述模式,记者的来访和莎拉的倾诉,故事在当下的对话中展开,回溯了过往的一生,而这场对话是在维克托的葬礼之后,于他的书房进行的。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反差,门外都是慕名而来的宾客,说着虚妄的致辞,祭奠一个被维系起来的著名符号,而屋内,却进行着一场彻底剥落人设的对话,打掉了所有光环、包装与虚名,显露出的真相让记者瞠目结舌。《阿德尔曼夫妇》是一个爱情故事,从两个浪荡青年在酒吧相遇开始,历经试探、相爱、婚姻与撕扯,共同面对现实生活的窘迫、成功带来的眩晕、激情退却后的厌倦以及难以舍却的相濡以沫。

正是因为作家的设定,让这个故事生出了别样的光彩。通过这个身份得以探讨了真实与虚构,而这一点正是这部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里所说的真实和虚构有多重指涉,首先,有关维克托创作的小说内部的状况,他书写了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作为非犹太人故意启用了一个犹太人的笔名,以此获得盛名,在此之后,所写的故事也都虚虚实实环绕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现实生活,在收获财富和名望的同时也把有些人的人生推向了死角。第二层,有关于维尔托自身身份。在莎拉对记者的讲述中,直到最后,一切似乎都已经显露无疑,那些杰作其实都由莎拉悉心编辑和改写过,没有她的默默润色,维克托的作品不知道是否会获得如此成功,而时至他暮年时拿出的作品,甚至都是莎拉所写,只不过署了维克托的名字,彼时,维克托已经时而清晰时而糊涂,忘记自己写过那些草稿又漏掉了哪些笔记,他稀里糊涂地将妻子递过来的手稿付梓出版。一切都混沌起来,他的名望中有多少真实又有多少虚构?而这些真假参半之中是否涉及道德,关乎欺骗?而第三层,则从具体的维尔托与莎拉的故事中蔓延出去,指向了所有人的生活。我们都在生活中扮演几重形象,职场中,生活里,家人眼中,朋友心里,还有,只有我们自己知晓的时刻,那些秘而不宣的角落,而这些形象有些维系了一生,有些被中途撞破,而这一切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是出于需要而自我虚构的?当然,还有一层,关于维克托死亡时刻的叙述,在众人心中,这位神志不清的老人在散步时意外坠崖,终此一生,但在莎拉的讲述中,是她有意没有阻拦,甚至鼓励他继续向悬崖边走去,这到底是出于爱意让维克托得以解脱,还是出于多年来积攒的厌弃?而有关这死亡一瞬的叙述,甚至对于他们一生的叙述又是否可靠呢?如果说,莎拉在此之前就默默虚构故事,她的讲述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回忆,哪些又是玩笑般地虚构呢?这一切都成为了一场叙事圈套。

当一切讲述完成,那位记者在暮色四合中面对幽微灯下的莎拉,他的形象几乎成为了每一位观看者的缩影,震惊、拒斥、惶惑、理解、释然,这心理过程其实是从旁观者到代入自身经验的过程。当被带领着纵览一生,似乎区隔到底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虚构已经无关紧要,这宏大的混沌感才是生活的本真。

这故事从爱情出发,一步步闯进宽阔又纵深的生活,看起来洞悉一切的作家其实不过也在迷途,而旁人以为的追随者其实才是清醒的引航员,从这个意义上说,莎拉是一位“元作家”,把丈夫的肉身与精神,才华与愤怒,希冀与绝望,以及对于生活的所有体验都化作了自己的素材,她把一生变成了一次漫长而沉郁的创作,吞吐狂喜和悲伤、告别与死亡。

 5 ) 理想中的爱情和爱情电影

令人惊奇的反而是—— 这是一部处女作,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既是主演,也是编剧。 而女主,也是编剧之一,名叫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当过演员或者编剧,但是作品寥寥。 多莉亚之前更是没作品没名气,谁知道这第一部参与主演和编剧的电影,便让她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电影细致、浪漫、有趣,却不乏震撼人心的部分。 心里无数次感叹: 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爱情与人生拍得这么美了,而且是既现实且体面。

其实不知道如何来描写这部电影,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以男主维克多的葬礼为起点,他和女主莎拉的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事情都沉痛而残忍,但表现得举重若轻,这一点很讨喜。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影片分十五章,一章一个小标题,大故事小故事穿插其中。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有片段化之感。

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虛幻、如此的生活化叉那么的戏剧化,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

前半部分路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 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爱情这一命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部电影就能提供参考。

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 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虛无的心态的。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的过程的描述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些许安慰。不得不感叹电影的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

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再加上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

盛佳蓝光标注

 6 ) 夫妇一叶知霜降,一语感深秋,霜降已至,愿你染尽霜华,心中依旧温暖如初,愿霜降时节,照顾好自己,一切安好聪明从来都是把事情归纳得更简单今天我去跑步了,你知道我跑了多远吗?我跑了一个爱你的形状?与自己促膝长谈,与孤独握手言欢——一禅小和尚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7 ) 男性自我阉割的恐惧,女性主义...太多太多可以说的了

1.首先台词贼有趣,可能是伍迪艾伦之后为数不多一直逗乐我而修辞又高级的电影之一了。

摘抄了一些精彩台词:

a.不得不说,他经常引起女人的欲望,就像是一个有纵火癖的消防队员。

b.她笑起来就像一台自动点唱机,让人想要不停地投币播放

c.我不需要喝酒了,这个女孩就是伏特加。

d.她靠一场辩论就能让我硬起来

e.为什么要送礼物

我不知道,似乎人们相爱的时候,总需要用物质形式来表达,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方式说我爱你

f.看看这两个女人(妈妈和女儿),你不知道哪个更美,你根本可以写一本五卷厚的书来比较这两个人的美

文学化的表达所暗含的幽默仿佛重现了好莱坞黄金时期那种台词的精雕细琢,也包含着无处不在的法式幽默。

2.文学爱好者的福音,他们在其中的谈话,如果你看过其中的书,肯定会会心一笑。《暗店街》的吐槽真的xswl

3.男性对自我阉割的恐惧。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男人对女人的感情很复杂:同时包含着恐惧和痴迷。恐惧是因为男人害怕自己终将成为一个不完整的男人—女人(是被阉割的男人的形象),而因此男人需要对女人进行掌控,从而压制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这种天然恐惧。

在这部电影中通篇充斥着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在男主角和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或精神分析师是后精神分析时代“救世主”形象之一)的多次谈话中都可以看到。他对于性的看重。当男主刚开始认识这个女人时,他是有掌控力的,因为他的知识和幽默令女主产生了崇拜(或者说他自认为如此)。女主比他高在一开始就令他有些不安。这是男性对自我性别焦虑的开始。而当男主开始走向“阳痿之路”(更恰当的说“男性气质”的缺失时(生理上秃头,老去,不能勃起或者精神上衰弱:写不出东西or气势压制不住女主的时候),他便更加有了自我阉割的冲动。他在见到了女主的家人之后彻底拜倒在犹太文学之下,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女方的姓。而姓氏本身就是一种男权社会的象征,在家族中的姓无论东西方,均是以父系为纽带相传,而男主则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姓氏(在片尾的翻转中是女主建议他换掉的,但他还是接受了),以此进行了自我阉割。而他飞黄腾达,也是在他“归入阿德尔曼”这个举动后开始的。这意味着他从此的命运其实有意无意的,都已经掌握在女主手里了。在片子中点的时候,他甚至找了一个年轻小伙Pablo来“献给”妻子,而弥补自己所缺失的男性气概。

这部片的名字就叫做阿德尔曼夫妇。女方家族姓氏为名。可以看得出来,编剧深谙精神分析的概念并把它化用到了影片之中。

4.女性主义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说,女主一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特别是最后的一下翻转,女主原来是男主背后的枪手这一概念的确立,更是标志着对男主气概的彻底否定。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在真实版本的故事中,男主不是被“阉割”的,而是他本来就“不存在任何雄性气质”——如果按照真实故事版本,可以很轻松地推断出女主靠近男主的时候,可能是近乎于挑选猎物一样的方式进入了男主的生活。

她什么都不求,只求爱,男主其实是个没什么天赋的蹩脚作家,而她正好可以帮助男主打通工作的坦途,男主追求的更多的是“女人对他的崇拜感”,也就是原始的力量—-雄性气质。而她所要的回报一辈子都只是爱而已。最后男主女主在悬崖边故地重游,她最后一次回忆了他们两个人的温馨甜蜜。那是两个人爱燃尽的最后一次升华,当男主拥抱过后再次忘记女主,女主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最后一次控制男主,就像她“控制”(或者说帮助)男主工作一样,只不过是以控制其生命的方式,完成对他们一生感情之路的埋葬。

妻子在真实版本中(即结尾翻转后重读故事),果断,有才华,对爱有着狂热而又孜孜不倦的追求。只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对男主本身的追求,而是对“爱”的追求。在索绪尔的语言学指认中,即女主追求的不是男主这一“能指”(指认对象的表象)而是男主所代表的,能够提供给女主的爱的这一“所指”(指认对象的实质。这一点可以从结尾女主在葬礼上狡黠地和新情人眨眨眼睛可以看出。她对男主是有爱的,但不是那种非他不可的爱,而是对爱情本身的爱。用弗洛伊德弟子拉康的话来说,恋爱中的人不仅仅在爱着对方,也在爱着恋爱中的自己与恋爱的状态。

女主对男主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掌控”,类似于—我给你灵感,帮你事业步步上升,我心甘情愿当你的小迷妹对你崇拜,让你获得“我有男性气概”这一感觉,而我索求的,是你忠诚不逾的爱情。可惜根本求而不得,男主在每次获得/(或者拥有)男性气概后/(时),都会自我膨胀,选择沾花惹草或者对女主蔑视(比如瞧不起她如今“无聊”的贤良淑慧,而希望她能够变得像以前一样青春活力)

以往这样的题材到最后都是悲剧走向,女主被抛弃,男主找到了新的妻子,原配则会孤注一掷复仇或者开始新生活,而这部电影中的女主并没有这样做。编剧虽然安排她“吸毒讨好丈夫”的桥段,但她在后面却依然掌握着主动权:他们有了一个健康的女儿之后,女主真的变得更加年轻优雅了,而男主则变得衰老,肥胖,秃头,此时男主的男性气概再次衰落,甚至不能勃起,他急需要证明自己,便有了Pabli小鸭子的故事。而在女主再婚后,她虽然和男主再次私奔,但却在车上给男主签订了一份早已准备的契约。其大意指向男主不许过问自己这几年的再婚生活,而只能接受之后好好生活的决定。女主再一次,(其实也是每一次),控制了男主的气质。

而这部片中的翻转,也使得女主的地位或者气势得到大幅的加强,可以说,这部片子表面上是一部描写婚姻成长的片子,但其实本质上是新时期女性主义的一种体现。女性有智慧,有金钱,有掌控力,有身材,有外表。以往这些只有在完美男性角色上才能有的标配,在这部电影中悄然地完成了对女性的“女王角色”的转移。但这部片子是那么地谨慎,似乎是在最后一刻,观众才悄悄发现皇冠戴到了“女人”头上。这和那些飞扬跋扈的伪女性主义(女性角色标榜自己的权力或能力,什么都硬抗,最后还是需要依靠男性角色安放自己的温柔的刻板角色)不同。可能是我观影量还不足,但起码这是我观影以来第一个见到的,我自己认为的,完全觉醒的新女性角色。

5.对婚姻生活的寓言

好多啊..写不下了,下次想到再补充吧。

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见,欢迎各位讨论分享哦。

 8 ) 阿德尔曼夫妇

他的一生,从遇上她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了。她引导了他的人生,在他人生的有限空间里肆意篡改,而且反过来,她的人生也好像成为了操控的一部分,最后看着他坠落的时候,她也很痛苦。这种操控给人一种不适感和幻灭感,因为我很怀疑操控是否能成为爱的基础。易受操控是否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品质?如果不是互相欣赏,是什么让她爱上了他,那么的委曲求全,拼了命也要呆在她身边?还是爱情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这两个人活该困在彼此的生命里?

 短评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2分钟前
  • 圆山中庸
  • 推荐

男主 一辈子到底有几天是清醒的啊

5分钟前
  • 大 蜹 蜹
  • 推荐

竟然是导演处女作?真·才气逼人。整个气质是诙谐、浪漫、狡黠的,意趣盎然却并不肤浅,点点滴滴都在揭示爱的深刻与复杂。关于我们的事他们统统都猜错,照理说这结尾是该毛骨悚然一下的,我却悲伤地嗨了起来。浓郁的长篇小说味儿,各种文学梗玩儿得溜溜的。女主角太正!秃顶会会员必看【喂】

6分钟前
  • 某四
  • 力荐

在才能上,在爱情上,都被这个女人超越了。她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在谎言、秘密之上,堆积起了只有自己和丈夫的秘密城堡。比起妻子,丈夫简直进化的不完全,太过于脆弱又感性了。但她也说了,这个男孩很简单,是我需要的。

7分钟前
  • 纯Jun
  • 力荐

结束后前排的情侣热吻三分钟 边上的monsieur也深情地吻了他的madame

11分钟前
  • 墨鱼
  • 力荐

这地球上估计真找不到第二个像法国人那样,清醒的时候把性和爱剥离得如此哲学,晕厥的时候把爱和性馄饨的如此艺术。一面如胶似漆的云雨,一面针锋相对的撕扯,高潮的时候都夹杂着兽性的原始和人性的光辉。词穷了,真的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维克多是萨拉的作品

19分钟前
  • 路c
  • 力荐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与读者无关,她用一点幽默和想象力,去为她唯一的读者、她爱的人写下一生的故事。深情、浪漫、狡黠,还有法式文学闲聊,两个极有魅力的人物。作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太棒了!

21分钟前
  • 蜉蝣
  • 力荐

最后几章,反转层层,情至深则爱无言。哪怕爱人不在,将爱情与回忆留在书本里发酵,哪怕无法辨识爱人面庞,像第一次见面时那样。说了无数次再见,像下次重逢时那样。只是目送他,将回忆留在最美好的时刻,霎时间泪如泉涌。黑莫迪亚诺和萨冈我还是不厚道地笑了。。。

26分钟前
  • Deepsea Baby
  • 力荐

尼古拉斯·贝多斯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十分惊喜!当你以为这是一对高知夫妇的复古又浪漫的爱情回忆录时,错!看到结尾你以为是哈内克的《爱》式的绝望的爱意,错!最后五分钟告诉你,其实这是文学版的范霍文的《她》式的角色转换!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甚至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哈哈好的

27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

32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这个电影各个年龄段的妆简直润物细无声,法国化妆技术这么牛逼吗

33分钟前
  • 毛病小精灵
  • 推荐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36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持久的爱,只属于一个智者和一个蠢货。

41分钟前
  • Dao里个Dao
  • 力荐

维克托两次和莎拉在一起都是在莎拉和别的男的在一起之后,嫉妒心作祟。莎拉可以因为维克托觉得自己变得无趣了而彻底改变生活方式,反过来维克托却做不到。这么一个男的,莎拉还默默在背后支撑他的事业几十年…如果这是爱,那爱真的是荒诞的。但还是荒诞不过婚姻,现实版的恐怖片。

46分钟前
  • 懒躺乱翻书
  • 还行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49分钟前
  • 蟹眠眠
  • 推荐

虽然是三流小说的质地,但抵不住时间是翻云覆雨的手,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法国人当真是用一种理解政治的方式面对爱情,时刻开战,永不放弃,全情投入,保持体面。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比起《阿德尔曼夫妇》,《魅影缝匠》就是一坨SHI

58分钟前
  • 桥本夏人🍤
  • 力荐

女权个几把啊女权。“长久”是两个蠢人或两个智者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一个聪明人会热爱一个蠢蛋,终生与之纠缠不休。就像你不会爱上大猩猩一样,物种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主和男主蠢得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女权,是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不是花一辈子工夫控制一个蠢男人,把他当玩具,而是远离他,去度过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生。这种所谓的对“两性政治”的阐释,还停留在“欢喜冤家”“亲密敌人”的抖机灵层面,毫无新意。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这才是「你一生的故事」,用坚韧和耐心,用深情和冷酷,用漫长的告别,诠释什么叫做爱情;为了那个人,我可以蒙上眼睛不顾脚底悬崖,可以全身毛孔张开只等他来接我再次奔逃,可以消耗掉自身所有能量,可以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他的文字;无数峰回运转,结尾「真相」还重要吗。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