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房是我造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马特·狄龙  布鲁诺·冈茨  乌玛·瑟曼  希博汗·法隆  苏菲·格拉宝  丽莉·吉欧  杰瑞米·戴维斯  艾德·斯皮伊尔斯  大卫·拜利  刘智泰  

导演:拉斯·冯·提尔

播放地址

 剧照

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3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4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5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6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7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8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19此房是我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4

详细剧情

林间公路,面无表情的杰克(马特·狄龙 Matt Dillon 饰)搭载了一名汽车抛锚的女子。女子自作聪明,聒噪无比,最终被杰克用千斤顶砸死。这起事件仿佛为杰克打开了一扇地狱之门,从此他走上了充满血液和寒冰的魔鬼之路。他对美有着偏执极端的追求,他从物质到精神都有着高度洁癖,他亲手为自己设计完美的房屋,却往往因为不满意而彻底拆掉。在此期间,杀戮让杰克体会到莫大的快感。他自诩为“精致先生”,将女性锁定为所猎杀的目标。他的胆子越来越大,不仅将谋杀现场的照片寄给报社,更游戏般地周旋徘徊在警方和受害者面前。  这不仅是残酷血腥的猫捉老鼠的游戏,更是他为了终极目标所做的策划经营!

 长篇影评

 1 ) 说他变态,完全是一种夸奖

不散特邀作者 | LORENZO

2011年,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带着他的《忧郁症》来到在戛纳电影节,并在官方发布会上大放厥词说自己是纳粹。该言论收到了来自电影节官方的回应:电影节理事会正式发表声明,宣布拉斯·冯·提尔为“戛纳电影节不受欢迎的人” 。

从此拉斯·冯·提尔被戛纳官方驱逐,再也无缘戛纳。

△最终《忧郁症》在戛纳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七年后拉斯·冯·提尔带着他的新作《此房是我造》重新回到了戛纳,入围特别展映单元,着实令人震惊。我们可以解读的是,戛纳已经松动对他的禁令但又出于政治因素的考虑不得不将他排除在主竞赛之外。

那么这部《此房是我造》反响如何呢?

众所周知,拉斯·冯·提尔是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导演。

他的《狗镇》颠覆了仇恨的定义,暴力屠村;《反基督者》直面欲望的深渊,血腥自残;《忧郁症》拥抱忧郁的核心,毁灭地球;《女性瘾者》则深度探讨了性欲的疆界,真枪实干。

他就像一个怪物,秉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势要张牙舞爪大肆破坏。然而在《此房是我造》里,冯提尔讲述了一个杀人犯在十二年时间内的五段随机杀人故事,甚至加入了更加令人咋舌的画面和场景:爆头,削乳,杀孩子,大尺度的画面和令人不适的价值观让不少记者中途离场。

△《狗镇》

△《反基督者》

△《女性瘾者》

△《此房是我造》

据《综艺》的记者统计,电影首映礼有超过100名观众中途离场,不少女性观众更是直呼“恶心”,推特上更是有人评论说是“两个半小时的地狱”。电影如此惊世骇俗,自然评价两极分化,英国《卫报》和《每日电讯报》仅给出两星, BBC文化和Indiewire则又给出了四星半好评。在大众评分网站IMDb上该片得分仅6.7,电影烂番茄好评度仅50%,而Metacritic.com上的分数只有41分。

然而中国记者对这部作品倒是非常喜欢,《此房是我造》豆瓣上评分7.4分,高于冯提尔之前的作品《忧郁症》和《反基督者》,甚至不少记者直呼其为大师之作。

《此房是我造》讲述了马特·狄伦主演的连环杀手杰克在十二年间的五段杀人故事。电影开场杰克和一名叫Verge的男人对话并讲述自己犯下的五段随机杀人“事件”,这作为背景音铺陈在剧情中。第一场事件的受害者由乌玛·瑟曼主演,她强势且挑衅的性格十分招人讨厌,原本简单的求助事件在她一次次激怒杰克后情绪冲突不断升级,杰克终于怒不可遏暴力杀死了她。之后杰克不断提升自己杀人的胃口,从强迫症作祟无法遏制清理现场,到女人小孩的射杀游戏,再到残忍割乳,纳粹式一枪连杀,他的杀人手法和手段一再提升,他也逐渐变成撒旦的化身,恶魔的代表。

关于连环杀人的电影观众都不陌生,《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十二宫》、《美国精神病人》等影片是这个题材的楷模,电影或多或少都塑造了连环杀人犯的内心世界。

在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中,他也试图对杰克的人物性格进行挖掘。

电影中,杰克是一个有强迫症(OCD)和洁癖的人,他称呼自己为“高雅先生”(Mr. Sophistication)。他的第一次杀人是冲动式的,这和大部分连环杀手的初次行凶类似,而第二次作为他主动的、有预谋的杀人尝试,他的强迫症显然给他的杀人造成了极大障碍。

然而在这一幕里,冯提尔显示了他强大的剧作和执导才华,一幕本该是血腥残忍的戏码居然被他拍得笑点十足,黑色幽默弥漫。不管是那无处不在的血迹还是从天而降的大雨,冯提尔在他的作品里信心(自恋)满满,有一种挑战经典的(迷之)勇气和自信。

然而在杰克的第三幕和第四幕杀人的故事线中,冯提尔显然力不从心,为了营造噱头把杰克的枪口对准了女人和小孩,这也是《此房是我造》被诟病的最大原因——在这两幕中的暴力服务于噱头,而变态的死尸笑脸和肉体纪念品在电影里也显得很不自然。另外还有一幕杰克闪回儿时的剪掉鸭子后肢的画面(动物保护主义者对冯提尔义愤填膺,然而这一幕后被证实是假的),也让戛纳电影节全场记者惊叫出来。

而电影的最后一幕,杰克的纳粹式一枪连杀非常有胆量,然而却依然没有达到令人瞠目的效果。可以说冯提尔或许试图用他的暴力美学营造如《人体蜈蚣》般的视觉冲击力,然而在最后一幕中他却浅尝辄止了,这一点着实可惜。

塑造了杰克这样的一个怪物,拍出这样一部争议极大的电影,冯提尔似乎完全没有在乎担心自己的底线太低让电影扑街。所幸冯提尔不仅仅是在电影里用暴力和噱头建造杰克的新屋,他还让杰克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让电影呈现出了如《女性瘾者》一般论文式的讨论。

电影里杰克的前四个受害者都有女性,所以杰克和Verge的对话也出现了关于女性的讨论。Verge问杰克,你是讨厌女人吗?因为你杀掉的女人都很蠢。这段对话显然影射了冯提尔的“厌女症”。冯提尔是否对女性存在贬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反基督者》里的女主角夏洛特·甘斯布和《狗镇》里的妮可·基德曼一个受到精神打击,一个则身体凌辱,然而她们都先弱后强,成了睥睨众生的暴力一族。在这一部《此房是我造》里,冯提尔借杰克之口说出“为什么总是男人的错?”“女人总是受害者,男人总是坏人。”这些声明似乎冯提尔为自己厌女症的辩解,然而他并没有继续解释下去。

△《黑暗中的舞者》《反基督者》《忧郁症》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三次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同时,为了赋予杰克更多的性格,在杰克和Verge的对话中,冯提尔把杰克塑造成一个有强迫症的、高智商的、自恋、自负、缺乏同情心的、甚至偶尔渴望被抓的罪犯形象。杰克试图成为一个艺术家,无奈只能做一个匠人:在反复推倒自己的房子重建后,他最终意识到自己的莫大的欣慰依然来自于犯罪。

Glenn Gould的音乐,WilliamBlake的诗歌,纳粹的集中营,哥特式的教堂,还有两个路灯下影子拉成变短的交替过程,冯提尔用PPT般的教学式影像,试图圆一个杰克的精神世界,这种掉书袋的手法和《女性瘾者》如出一辙:啰嗦,自负,但又有那么点意思。可惜电影的讨论也就这么浅显了,对比《女性瘾者》里肆无忌惮的对于性的探讨,《此房是我造》显然缺少深度和现实意义,却更加娱乐、吸睛。

在冯提尔电影的尾声、那一段颇为放飞的地狱戏码中,杰克身着红袍犹如撒旦。他弯身进入六十人的账房,幻想着稻田里的一弯弯镰刀,走过岩浆翻滚的歧途,仿佛在做一场涅槃重生的梦,亦或是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不朽杰作还是江郎才尽?

《此房是我造》将冯提尔再次带到风口浪尖。不管答案如何,《此房是我造》依然会成为年度话题,这对于许多导演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成功,然而对于冯提尔,这还远远不够。

责编 | 哪吒男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650 期 文章,简直不能更期待了。

 2 ) 论尺度,从没有一个导演比他更极端

如果说入围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幸福的拉扎罗》属于全年龄段的观众,那么属于拉斯·冯·提尔《此房是我造》的观众可能就仅有这样两类,一类是为之疯狂着迷,另一类则是对其破口大骂。

早年,拉斯·冯·提尔以“欧洲三部曲”在三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并为人所知,1995年却与丹麦的另外三位导演共同发表了Dogma 95宣言,明确反对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还电影以“真实”。因此,手持摄影和角色的面部特写几乎成为他标志性的镜头语言。

同时,导演本人更是一名出色的编剧,几乎参与了自己的每一部电影剧本,疯癫与伦理交织、乱交与道德交媾、丑恶无比和人性至善同宗,这些共同构筑出导演多年以来打造的故事丛林。

拉斯·冯·提尔的最新电影作品《此房是我造》,尽管这次只是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非竞赛展映单元,但依然延续了电影节的拉斯冯提尔效应。

据悉在戛纳放映过程中,因一场对妇女和儿童的逼真的射杀戏,有陆陆续续100多位观众选择中途离场。但相比2009年《反基督者》遭到戛纳观众的不少嘘声,2011年因不当的纳粹言论遭到戛纳官方的驱逐,这次还是不错的结果。当然,导演本人对此非议依旧不屑一顾。

其实,对比《反基督者》强撸灰飞烟灭式的高潮和女性反高潮的物理自戕,以及《女性瘾者》360°无死角式性爱展览,《此房是我造》中乳房材质的创意钱包和射杀情节显然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反基督者》

《女性瘾者》

这也是拉斯·冯·提尔让人又恨又爱的原因之一,在常人耻于谈起和羞于表达之处大作文章,使之窸窣平常,这种极端式的奇观展示贯穿在拉斯·冯·提尔的创作之中,越是后期的电影,越疯癫越张狂。

如果说《白痴》《破浪》《黑暗中的舞者》这三部电影构成了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那么新作《此房是我造》恐怕会成为“罪恶三部曲”的开端。

拉斯·冯·提尔的“良心三部曲”

由马特·狄龙饰演的连环杀手杰克,无视法律,将谋杀视为艺术。每次杀人后,杰克都会将犯罪现场还原到天衣无缝,不是为了防备警察的调查,而是强迫症使然。而每位受难者都会留有一张标志性的艺术照以供日后纪念。

拉斯·冯·提尔毫无顾忌地将杰克有规律性的定时杀人欲望比作路灯下随距离而变化的影子长短;通过残虐尸体拍出最美的人体艺术照;即使在灯火通明的敞开楼道中,反复搬运尸体也竟然可以如此轻而易举不被人识破。这一系列匪夷所思和怵目惊心的背后,是导演本人的剧本实验。

从《破浪》中贝丝因天性过分善良被蹂躏至死,到《狗镇》中人心叵测难以拯救的狗镇居民,再到《此房是我造》中直接将主人公定位为一个无情冷血的连环杀手,勾勒邪恶人性中虽悖于人伦、但又逻辑自洽的一面,成为导演源源不绝的叙事源动力。也正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对纳粹法西斯噤若寒蝉的欧洲,拉斯·冯·提尔竟然可以大放厥词,并为之辩护。

影片《此房是我造》的五段猎杀戏,前四段的受害者都为父母儿童。在维吉尔与杰克的对话中,杰克声称之所以杀女性,是因为他认为舆论总是一边倒指向男性犯错,而女性总是受害者。对包括女性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同情,似乎成了拉斯·冯·提尔极度厌烦的一种观念,所以他让杰克的屠刀都指向了愚蠢贪婪的妇女。由此,导演“厌女症”的价值取向也成为不少观众诟病的对象。

在第五次用全金属弹壳以一穿五的射杀中,受害者的选择还出现了黑人和亚裔。从妇女儿童到黑人、亚裔,受害者的性别和族群选择均处于二元对立的“他者”地位,而施害者则是成年的白人男性,男主这种明显带有种族优越主义和男权主义的价值偏好,无法不让人避之不及。也难免有人质疑,这是否是导演本人的真实想法,我们无从而知。

即使冯·提尔享誉世界的佳作,如《白痴》《破浪》《狗镇》《黑暗中的舞者》等,把女性角色作为影片中的主人公,甚至拥有耶稣基督一样受苦受难的救赎献身精神,但她们依然是丈夫(《破浪》贝丝)、儿子(《黑暗中的舞者》塞尔玛)、父亲(《狗镇》格蕾丝)的附庸,似乎生命仅是为他们或者不得已为他们而活。

《白痴》

《狗镇》

《黑暗中的舞者》

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对我们试图参悟拉斯·冯·提尔便似乎有些南辕北辙。一个天生反骨的导演,一个反叛世俗的导演,一个打破常规的导演,一定是在主流认可的观念或思潮之下泼上冷水。所以你越不想看到妇女儿童被射杀,我偏要一本正经地拍给你看,你越是支持弱势种族一方,我偏要射杀他们。这才是那个疯狂的拉斯·冯·提尔,也才是他的着迷甚至着魔之处。

当然,只是做到这些,还远非疯蹄大神。拉斯·冯·提尔还将自己对建筑、绘画、历史和艺术等的理解带入到影片当中,使之相互诠释,形成自己的叙事逻辑,产生对原有创作的总结和超越。

最让人连发无数个“卧槽”的,则是在影片章回体结构的尾声部分。画外音的主人竟然是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神曲》中的维吉尔,这个象征理性的诗人企图去寻找杰克连环凶杀的犯罪动机,却一无所获。

结尾处,杰克又像《神曲》中描绘的一样,跟随维吉尔走过地狱和炼狱。而在一次攀岩渡河中,由于不听维吉尔所劝,杰克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正如但丁曾把伊比鸠鲁学派和异端邪教徒关押在同是深渊的地狱第六层。

《但丁和维吉尔在地狱》创作于1928年

拉斯·冯·提尔在此处给影片收尾,仿佛又再次回到1996年的《破浪》中,贝丝久病痊愈的丈夫在船上把贝丝的骨灰撒入大海那一刻,从天空中飘来了教堂洗刷罪恶和替人超度的巨大钟响。足足20多年,拉斯·冯·提尔的宗教意识和基本信仰从未改变。

《破浪》

拉斯·冯·提尔曾经这样说过,在当今丹麦导演中,除了比利·奥古斯特(《征服者佩尔》导演,丹麦国宝级导演)之外,就只有他自己了。这话虽然傲慢,但纵观世界电影导演之林,很难找到与拉斯·冯·提尔相似相近抑或是模仿的作品出现,他也的确在世界影坛享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

作者| 刘泽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3 ) 此神是我造

说几个很容易被误解的核心问题。

1.为什么要在最后重现神曲?

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但丁·阿利吉耶里 (Dante Alighieri) 《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歌》

《the house that jack bulit》 取自一个嵌套式结构的英国童谣,这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但这部电影与《神曲》间更为明显的嵌套式结构,则很少被拿出讨论。我想可能是大家还未真正意识到嵌套式结构在本片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有的人甚至会认为电影的最后十分钟,是拉斯冯提尔对《神曲》的拙劣模仿,应该删去。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这个看法是错误的,这部电影与《神曲》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他既不拙劣,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要通过两个文本的相似性,揭示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反映某种更深层的问题。

首先,先不说在拉斯冯提尔本人和但丁遭遇的相似性(拉斯冯提尔被戛纳放逐,而但丁本人被佛罗伦萨放逐),先说这部电影在主题上与《神曲》的相似性。

但丁在《神曲》中描绘的罪恶主题,展现了一个充满了邪恶,狭隘和让人心生恐惧的世界,而他之所以这么描述,不仅仅是对于神性和基督教原罪观点的反思,更夹杂着诗人本身对道德和历史的理解。可以说,但丁在神曲中一直在否定之前的历史和政治世界(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政治家被安放在地狱)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本片当中,也有着对于神性和原罪的母题,另一方面也夹杂着大量的艺术品和历史人物,比如古尔德,歌德,斯大林和不可言说之人,对罪恶的描绘也有相同的特点,本片中的恶,更多的是对现代社会的恶的集中展示,是对于道德的丧失和整体社会问题的展现。(我们会在 OCD 里详细的说到。)

其次,关于女性与救赎的主题。但丁在神曲当中是通过一名关键女性,也就是俾德丽采获得了救赎。在但丁的生活中,他与俾德丽采相遇的时只有 9 岁(与 young jack 的年龄相仿),而俾德丽采死时是仅 25 岁。俾德丽采之死,让但丁痛不欲生并且终生怀念,因此在《神曲:炼狱篇》中,但丁在描述了诸多痛苦与罪恶之后,突然在炼狱篇的后期开始温柔起来,尽自己所能在美化俾德丽采,并且不断忏悔,甚至让维吉尔消失,好让俾德丽采引导自己去向天堂。

但丁在神曲中的救赎是通过女性的引导完成的(《神曲:炼狱篇》第二十七歌),而在本片的最后一段,维吉也引导着 Jack 走向火狱,也消失在这里,但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女性 Jack 也没能自我拯救,因为桥不存在,救赎也不存在。

本片中的四次杀戮都与 Jack 的自我救赎有关,而且毫无例外都与女性有关的。我们都知道 Jack 这个词在本片中指代颇多,并且互为隐喻和注解。比如坏掉的千斤顶可以被理解为 Jack 的性无能。因为 Jack 也是男性生殖器甚至是男性本体的象征。而这四次事件中,Jack 似乎也通过女性逐渐在治好了自己的强迫症(从拘谨,到大胆,到放纵,到疯狂。)这与但丁的母题看起来非常近似,但差异之处在于,治好病就等于得到救赎了吗?

本片中作为连环杀手之恶的表面症状,竟然是一种极其具有普遍社会性的病症 OCD 强迫症,一种似乎基于整体社会问题而诞生出的现代疾病。这具有强烈的深意,因为正如你无法为一个精神病人定罪一样,疾病所对应就不是救赎,而是治疗。

导演把凶手设定成一个似乎对女性没有性欲的人,是因为性欲本身是人性欲望中最炙烈的部分,将强迫症与性无能都安排在凶手身上,是反复强调这个人其实是现代性的一种象征,被剥夺了欲望(妈妈让他变成工程师,因为是个好营生)而失去本能和直观感受的人,却想通过“艺术”(建筑师)来实现自我救赎,在一次压抑的释放中,意外发现了新的自救途径。但是这种自我救赎本身是个陷阱,因为没有了信仰本身,人就没有了罪恶,于是也就没有所谓的忏悔甚至净化,只剩了一个病理学上的治疗而已。

在《神曲》的《炼狱篇》,但丁是在忏悔之火中燃烧以净化自己的罪业的。但在本片中,净化和忏悔不再存在,甚至连神都不存在。因为传统的原罪到这里变成了一种心理疾病,于是再多的罪恶也不需要忏悔,只需要治疗,而艺术也从与神沟通的方式,变成了一种类似治疗方案的自我救赎,因此通过罪恶来实现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接受的方式。没有了神,道德也被空置了。没有了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善恶标准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干脆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所以这时的艺术,并不通往神所在的领域,而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恶的可能性,因为只要是艺术就包含了治疗的可能,即使这种治疗会导致更深重的罪恶。

比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中世纪的人会通过犯更重的罪来救赎自己,但竟可以理解 Jack 通过杀戮来进行自我治疗的尝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于是这里,拉斯冯提尔展示了本片第一个现代性主题:没有罪恶,只有疾病;没有救赎,只有治疗。

而人类的坠落(katabasis)也正是包含在其中。

katabasis

2.Verge 维吉真的是维吉尔吗?

维吉尔的着装

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出 Jack 和 Verge 的关系,基本模仿了但丁与维吉尔的关系,但需注意的是首先 Verge 不是 维吉尔(Virgil),而是他的一种美式发音的简称,而这个维吉尔所穿的,并不是维吉尔所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衣服,而是19世纪末常见的套装,类似英国资产阶级的套装。所以这是道具组或导演的失误么?显然不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细节安排。 细想 Verge 在整个故事中的立场善恶难辨,既没有阻止 Jack 的犯罪,也没有对 Jack 给出过多的负面批判,他提示了 Jack 应该用尸体建筑自己的房子,还说出了 “Your house is a fine little house” 这样暧昧甚至是邪恶的评价,而在最后 Jack 想要攀爬岩壁的时候,他不仅没有阻止,甚至露出了微笑。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 Verge 真的是那个古罗马桂冠诗人吗?

德拉克罗瓦 《但丁的渡舟》1822年

在《神曲》中,但丁与维吉尔的关系,是继承人和崇拜者的关系,但丁将引导自己走进地狱的殊荣留给了自己最爱的艺术家维吉尔,而根据这种对照关系,这个 Jack 所选的,应该是他崇拜的满墙的连环杀手之一,或者是古尔德、最差也应该是威廉布莱克,但我们发现最后并不是这样。那么这个 Verge 是谁呢?

如果可以大胆的做个假设,假设这个 verge 不是真的维吉尔,而是开膛手杰克,那前面的种种困惑就有了解释。开膛手杰克的年代,正是 19 世纪工业革命接近顶峰的英国,与 Verge 的着装所处的时代恰好相同,而这个 Jack 正是所有连环杀手的鼻祖,是所有连环杀手的偶像。

而即便这个设想太过夸张而显得没有根据,即便 Verge 并不是开膛手,Jack 和开膛手的关系也并不一般。开膛手杰克犯案四起,杀了五位女性,其中一个案件杀了两个人。再回望本片的四起案件五个女受害者,更是一种直接的对位。而“Jack the Ripper” 的犯罪现场,都在伦敦的白教堂区(White chapel)与第一件杀人案后的教堂辉映,更加明显暗示 Jack 的犯案(他自己觉得是艺术)本身也是对 Jack the Ripper 的一种拙劣模仿,更加能确认他的“工程师”身份。

这些都可以看出,本片对于开膛手杰克的潜在呼应。再以这样的视角再回看 Verge 的暧昧和他们的对话,也许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味了。而这种意味在于:劣化。

这部电影的劣化无处不在,Jack、Verge、工程师、icon ,分别都是另一个意象的劣化。Jack 是开膛手杰克的劣化,Verge 是维吉尔的劣化,古尔德是巴赫的劣化,工程师(engineer)是建筑师(architect)的劣化,icon 是神的劣化。这些劣化都都展示了现代人空虚的内在,和将一切符号化和简化的倾向。(这里并没有看不起任何人和任何职业的意思,只是在特定层面进行讨论。)

而除此之外,潜藏的两个劣化,其一是艺术本身。jack 在提到艺术时说,我们都知道古尔德是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以演奏巴赫闻名。但实际上,根据本片中提到的标准,古尔德其实是只是一个“弹奏音乐的人”,而非创造音乐的人。在这里,古尔德本身是巴赫的劣化版本,但 Jack 却在杀戮的时候提及古尔德,并说:他代表着艺术。

古尔德

在第四个事件中,他说“an engineer reads music,an architect plays music"进一步说明了他心目中的艺术,他只说了品读和弹奏,却没说是谁创造了音乐。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别,说明他心目中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一种劣化。

另一个劣化,正是这部电影本身,他就是《神曲》的劣化版本,而是拉斯冯提尔自己,是但丁的劣化版。而这种劣化指向的则是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和像是艺术家一样的每一个人。因为这部电影要展示的主题,正是但丁在《神曲》中曾讨论过的罪恶与救赎。但实际上在终极答案上,拉斯冯提尔却给出了一个相似,但更加悲观的解答。

而这个解答就藏在劣化的原因当中。那最关键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劣化呢?

3.房子和教堂究竟指什么?

我们要从 Jack 的“艺名” Mr.Sophistication 诡辩先生开始说起。

Sophistication 的词根是 soph 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智慧的意思,但这个词更带有一种负面色彩,比如诡辩,比如狡猾,也有仿冒品的意思(注意前文的劣化),更是对现代复杂机械世界的一种形容。

一个简单的 Jack 却在追求一种复杂,而这种复杂只是一种貌似智慧的虚假真理,这里非常明显的暗示了 Jack 所追求的道路是错误的。而这种复杂,正是一种劣化,是在神消失之后,对于原本复杂的直观的精神世界的一种代替,是一种机械决定论式的假深刻。一种不停制造术语和名词,通过大量制造简单的符号,来构成复杂的世界。

而这种建造,对 ms.simple 来说,没有差别。工程师画房子,建筑师也画房子。

这里我们要进入到本片的一组关键词,那就是,房子和教堂。

Jack 认为最好的艺术在教堂里,并用谋杀来比喻这些藏给神的艺术。但矛盾的是 Jack 从始自终只盖他的房子,不停的盖,再不停的推翻,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房子是教堂的劣化。教堂是神的居所,而房子是人的居所。jack 崇拜教堂,却只造房子,是因为对他而言,神不存在。于是建筑师建造不需要再为了神盖教堂,而是为了自己盖房子。他创造艺术不是为了神,不为了追求神的救赎,而是要通过艺术,自己治疗自己

教堂,象征着对神的信仰,房子,象征着意识形态。信神的年代消失了,于是人们追逐意识形态。Jack 建造房子却不停推翻,最后只剩腐朽的未建成的房子,这可以理解为,人们不信神,转而相信不可靠的主义,又用一个推翻另一个,最终只走向毁灭和虚无。而这些主义最终是怎么建造的呢?是杀戮和尸体。这里暗指人类为了种种理念和主义创造出了大屠杀,而本片中提到的纳粹的“遗迹价值主义“,就是纳粹理论的最好映照。

有趣的地方,在本片所透露出的思想中,理论都是为了被革新而存在的,正如 Jack 觉得自己的房子正是为了被拆毁而存在,还搬出了纳粹的“遗迹价值主义“(the theory of ruin value) 和贵腐(the noble rot)做比喻,认为腐坏的果实和成为了一集的建筑,是他们的最佳状态。在本片中,一个不信神的杀手 Mr.Sophistication 相信,人类的终极目标不在死前而在死后,也就是在比喻现代社会中的思想,人类曾经通过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古希腊和古罗马遗迹),人们觉得批判本身可以找到真理。于是一种理念和思想的终极目标不在于被相信,而在于被批判和驳倒,而毁灭本身就是目的。这也暗指,他认为现代人不相信有什么终极真理存在,反而觉得虚无才是一切的本体,这样的思想中,Jack 也就始终无法建成给自己居住的房子,人类也无法建成给自己居住的世界,最后只剩下了尸体所构成的房子,带领人类走向地狱。

4.断桥的隐喻是什么?

除开房子和教堂之外,另一个非常精彩的隐喻就是断桥隐喻。

Jack 在维吉尔的带领下,从尸体造的房子里进入里地狱。穿越层层阻碍,听见了像是工业噪音一样的哀嚎声。接着,他们看见了天堂,农夫规律劳作正如他童年所看到的那样,是人类牧歌时期的景象,但他们却过不去。接着,维吉尔带着他向下,去了地狱的最深处。然后 Jack 看见,通往天堂的桥已经断了,只剩下四周陡峭的岩壁,他最终没有抵御住诱惑,向天堂爬去,但最终掉进了深渊。

在这里,可以认为作者密集的使用了象征的手法,比如我们可以认为,此处的天堂象征救赎,深渊象征毁灭,桥象征着信仰,岩壁象征绝境。无法通过信仰得到救赎的人,只能在绝境里挣扎着走向毁灭。或许在拉斯冯提尔看来,天堂正是普遍信神的牧歌时代,所以呈现出了一副中世纪农民如呼吸般收割麦田的景象,而 Jack 的童年经历,也象征这正是人类的幸福的童年时期,但是桥断了,正如信仰的崩溃。人们因此没有罪恶,也就不能通过这座桥,在火炼中得到净化,得到真正的救赎,让人们抵达天堂。

而 Jack 不能通过桥走向天堂,就是在说一个不在普遍信神的年代,人不能通过信仰得到救赎。于是他只能攀爬岩壁,而攀岩过程,就是是在说人为了治疗自己的病灶,想出种种方法,艺术的也好,意识形态的也好,都是为了自我救赎,而这却不会带来真正的救赎,而是不惜一切代价的治疗(你可以说,批判意识形态本身,也是一种更大层面的治疗),而人类明知会因此坠落深渊,却依然选择攀爬。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困在原地,就是困在地狱

最后再回到他用于藏尸的冷库,在一条叫做展望(Prospect)的大街上,只不过这个标志已经损坏,没有人记得这条街真的叫什么。没有人记得展望,没人能看到未来。

结语:

这部电影是拉斯冯提尔留给后世的《神曲》,因为这部电影当中表面揭示的是一种恶与人性,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论述,可实际上却展示了他在内心深处的基督教思想和尼采思想的对立。他一方面虔信神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相信上帝死了,正是本片真正的张力与矛盾所在。在电影中最后 Jack 落入的深渊后转向负片,就是象征着由最深的罪恶中寻找救赎的思想。

在这部充斥着极度强烈的恶的电影中,反而包含了对善的消失的揭露,包含着对没有信仰的现代社会的全面展示,因此这部电影,也如同神曲一般,以极度让人惊怖的方式,展示了一种最虔诚也最难以理解的信仰。

最深的真实也许正藏在最大的误解之间,我们这个时代问题的某些关键问题,也许也就藏着在这样一部复杂的电影之后,而也许只有等待时间的默默流过,对这部电影和拉斯冯提尔本身的误读才能被慢慢忘却,而这部电影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也才能被真正展示出来。

 4 ) 心中的恶

男人Jack。

如果光看外表他似乎与旁人并无不同。

但倘若你曾透视过他的内心,看过、听说过他所做之事,你会知道他是如同撒旦般的魔鬼。

《此房是我造》的开头,便是一位名为维吉的老人在与Jack谈话,Jack如实向他讲述了自己在12年间的五个随机杀人事件:

第一个事件

一位汽车抛锚的中年妇女与开车路过的Jack求救,喋喋不休。

她的话语间强硬带着些许的不耐烦,数次麻烦Jack,然后,Jack就把她杀了。

这是Jack杀人的开端。

第二个事件

Jack假扮成伪装成警察的保险推销员进入丧偶的老妇家中。

Jack说,他在“当”推销员时常在门外被冷落多时,而这种情绪往往很不好受,于是他便杀死了老妇。

第三个事件

Jack与妇女以及她的两个孩子,来到了郊外的野地,进行野餐。

但与此同时,Jack也开始了他的狩猎计划,从小孩到大人一个个逐次杀死。

第四个事件

然而,嗜血的Jack也曾对一个女人动过心。

但他最终因为她的愚笨而割掉了她引以为傲的两个乳房。

第五个事件

Jack试图用一颗子弹,效仿纳粹行径,透过一个点,尽可能地杀死更多的人。

但他却在寻找这颗合适的子弹时,差点被绳之以法。

最后,一名老人“拯救”了他,引领他走入了地狱。

而他最终也在地狱里,将自己也变成了自己的杀人艺术。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呢?他便是电影开头与Jack进行对话的地狱使者维吉。

显而易见的,整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构成了一个循环结构。

而在此之中的五个故事便成为了故事的重要核心。

第一二个故事很好理解,它代表了人在某些时刻的极端情绪,即便Jack曾坦言自己是个工程师。

但其实他在这些故事里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致,五个故事的内容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

在第一个故事里他是路过的路人,因为唑唑逼人女士的不断进攻而感到生气,第二个故事里的他是推销员,因为不断的不信任和冷落而感到愤怒,而被这些极端情绪不断累加的后果就只有两个——要么爆发,要么继续忍受。

这些事情是我们日常随处可见的,只不过极大部分我们都忍受了下来,而剩下的极少数便成为了新闻上的——“失手杀人”、“路怒症”诸如此类,Jack显然就是后者。

电影的第三个故事则显得难得理解的多,因为它是一种无端的暴力,一位男人,在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下,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如果仅把这个故事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我们的想法无疑是会与上面的解释不谋而合,但若与Jack这个角色所铺垫的性格结合,我们会发现,这是他嗜血程度的一种上升,他在恶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不满足。

他将此归结为“艺术” 。

从而产生了第四个事件,如果说Jack对他的“妻子、儿子”是一种选择性的种族屠杀,那么他对接下来所叙述的初恋的割乳故事,则是一种对于异性的不信任,一种极端的性别歧视,Jack曾不止一次说,为什么女性总是被认为是弱者,而男性却总是罪人,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睿智得多,她们总是显得那么那么的愚蠢。

所以Jack选择割掉她的乳房,让她看上去像个中性者,让她残缺,让她可笑,以达到Jack扭曲的性别观。

他亦将此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毁灭中的艺术。

在Jack的一生中,他的这种极端思想伴随着杀死的人数的增加而越发激进,于是在第五个随机事件中,他决定效仿当年纳粹的行径,达成一枪尽可能射杀更多人的“壮举”。

他也从一个忍无可忍的路人演变到了纳粹行径的杀人恶魔。

当然,他直至最后也没能够如愿以偿,就先被维吉带入了地狱之中,但到了地狱,回首过往的岁月,他也不肯向使者忏悔,他始终坚信自己是在创造艺术。

但他在毁灭中不断重生不断毁灭的完美的房子是什么呢?

一堆朽木。

Jack将自己的“杀人艺名”取名为诡辩先生,就是不肯直视自己的恶行,只是将他的行为一昧地美化成为艺术。

他为自己的辩护行径卑劣到就连送他到地狱的使者维吉都感到愤愤不平。

于是维吉向他说:“我知道你想看看地狱,看完之后我们就回去。”

带他领略极乐世界的一缕风光,记忆中的一丝温存,令他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人类的情绪——一种恋恋不舍的眷恋。

然后又故意引领他到断桥处,告诉他,这座桥是一条离开地狱的道路,即暗示这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

Jack心动了,然后他攀登,他坠下。

维吉就像撒旦,当初诱引夏娃吃下禁果般,诱引Jack走向了自我毁灭。

让Jack伴随着他那荒诞的艺术,与嗜血的诡辩一起成为了Jack死亡相册中最后定格的负片。

基督信仰相信审判日,心里认识耶稣基督福音,却硬着心不悔改的人下地狱。

而Jack不承认他做了恶行,甚至于将它美化成为所谓艺术。

维吉愤怒地说:“你是个反基督者。”

Jack是有形的,但在我看来,他也可以是无形的,就像上面我所提到的,五个事件五个不同角色。

Jack可以被当成是联结这些事件的恶的化身(注意Jack游历地狱时身着着红衣,就像神话传说中邪恶的撒旦),在井然有序的现实世界中,他的故事就像一个传说、一个寓言。

而恶不分大小,可以是小恶,也可以是大恶, 可以是你,可以是我。

但我们都能做得到心有悔改,审视自己心中的恶吗?

扪心自问。

 5 ) 《此房是我造》是否会开启拉斯·冯·提尔创作的新阶段?

这部片子看完已过三周,之所以迟迟未动笔,一是在考虑是否干脆将此片作为「惊赏录」(我一个即将开启的连载)中拉斯·冯·提尔专题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想计划再看一遍,尽量捕捉更多细节。拉斯是我最喜爱的导演之一,尽可称之为偶像。对于他的作品,自然希望能谨慎地评析,也试图写的深入。所以一拖再拖,总觉得这一点我忽略了,那一点超出了知识范围,就这么犹犹豫豫,便拖了近一个月。

在此期间,网上已有越来越多《此房是我造》的影评。许多人都从镜头、神曲等方面进行剖析。现在想想,其实我也可以先浅浅地写上一篇,等「惊赏录」写到他的时候,不妨再挖掘一些。走出放映厅时,我与多数人一样,为其一贯的风格化摄影与结尾的《神曲》段落深深着迷。

要把握拉斯的作品风格相当简单:从「道格玛95」运动承袭下来的手持摄影;自《忧郁症》开始的精致升格镜头;射击式命题;章节体叙事结构;离经叛道的大尺度元素;对个体、集体、文明三者间驳杂的迷思;还有后期隐现的类型片手法。但是这次,我们首先需要注意到的是,拉斯抛弃了贯彻22年的女性角色视点,拍了部男人戏。

自「欧洲三部曲」之后,拉斯就一直以女性视角为主(《真假老板》是个异数)。《破浪》里的艾米丽·沃森,《白痴》中的波迪尔·约根森,到后来的比约克、妮可·基德曼、朗·霍华德的女儿、还有无处不在的夏洛特·甘斯布。拉斯借由女性视角,不仅把这些迥异的女人给讲透了,同时也通过她们的孤独与痛苦,表达出某种反世俗的主题。

对于拉斯来说,女性是世界上最可贵的存在。也因为地位与身份等原因,女性能延伸出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女儿、妻子、母亲……这些社会/家庭角色,使得她们在某种程度上,相比男人更加伦理化。而对世俗伦理的批判与反思,则是拉斯数部电影中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女性在社会中往往意味着弱势群体,而拉斯又非常喜欢用电影的方式挑战我们的直觉与常识,那么用女人来讲述,再合适不过了。

这些女人往往不具有代表性,却是非常独特,又是相当真实的一种存在。只是她们往往在现实中不被人启齿,或被刻意忽略掉罢了。而拉斯让这些人在电影中迸发出强大能量,或骇人,或悲怆,总是有一种寂灭的光环笼罩在她们头上。

如此这般,放到《此房是我造》里,就显得不能完全成立。马特·狄龙扮演的杰克是一个魁梧的壮汉,以他为视角来叙事,权力关系势必得到改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本片就不再在乎女性。从乌玛·瑟曼(Uma Thurman),到莉莉·克雅芙(Riley Keough),每一个受害者都从不同角度直指中心——自大、愚蠢、肤浅。本片中的女人,又成为了区别于之前的另一种存在。除了乌玛·瑟曼以外,马特·狄龙面对其他受害者时,所占据的空间一直处于某种膨胀状态。这无疑是在频繁揭示杀手作为支配者所显露出的霸权。这样一来,其语境便与曾经的作品大不相同。

为什么拉斯会做出这样的改变?我还记得在拍完《忧郁症》后,他对戛纳的媒体兴奋地暗示自己在写一个极为精彩的剧本,关于一个深陷性欲泥潭不可自拔的女人。没过几天,他就因“纳粹言论”被逐出戛纳。许多人说《此房是我造》是拉斯对这场风波的回应。或许吧,正如以前的作品那样,本片也有不少私货,比如路灯影子的动画段落,实是明显的自白。但是,我更觉得这是他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反思和戏谑,只是以连环杀手的残忍故事做了外壳。

因为故事中那些黑暗暴力的成分,我们会认为这次的拉斯似乎显得有些随意且直白。这并非错觉,事实就是如此。在《此房是我造》中,我们能看到拉斯运用了更多类型化的叙事手法,许多场景宛似佳构剧一般精巧离奇。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它虽然有更多的血腥味,却显得不再那么深奥迷幻。不管怎样,作为20世纪最后一场电影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如今的拉斯·冯·提尔更像是一个老顽童。他毫无保留的在杰克的经历里注入了类型式幽默,这种幽默不是为了让影片变得像一出喜剧,而是懒得再兜圈子去讽刺。

这些讽刺不值得深究,因为它就是毫不掩饰地摆在了镜头前面。幽默元素让影片在某些时候看起来非常天真,再裹上令人感到生理不适的血腥场面,就生出一种复杂的况味。于是它形成了这样的局面:用艺术与历史的名义,去描绘个体困境,又在按部就班的设计感和仪式感下,直达人类文明的阴暗丑陋。不仅如此,拉斯借杰克之口,将之夸奖为一种哲学层面的美,却让道德与律法显得更加干瘪而脆弱。

这么多年来,我们虽然已从不同层面体认到拉斯的影像美学,但这一次还是有着不一样的东西。在我看来,拉斯的创作大可分为三个时期:「欧洲三部曲」是一个时期,过分迷恋形式主义技巧;「道格玛95」后是一个时期,以童话为滥觞,用极端的自然现实主义进行表达;自《反基督者》开始是第三个时期,融合多种风格,在语法上做出归纳与扬弃。从迷幻影像,到对好莱坞的排斥与对抗,再到不同方法共冶一炉,某种程度上来说,拉斯比一般导演接受到更多淬炼。《此房是我造》很可能会开启他的第四个创作时期,但现在说来还为时过早,要看下一部作品是否会延续。

单就这部电影来说,拉斯通过数年来形式风格的不断转变,已经将自己的影像演化到了崭新的境界。本片的文本看起来会比较直接浅白,但其中鲜明夺目的形式感无法被忽略。视听语言和主题内容形成一个紧密整体,每个环节都是过往实验的结晶。显然,「道格玛95」运动的喧嚣褪去后,留给拉斯最大的遗产,便是创造了属于他的独特镜头风格。无论摄影指导是安东尼·曼特,还是曼努埃尔·克拉罗,拉斯作品的镜头处理方式永远一致。

不同于其他电影中的手持摄影,拉斯的手持摄影在更频繁的推拉中保持着一种波浪式的运动,这产生了隐约的律感。正好最近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新片《7月22日》被人反复讨论,不妨可以做个对比。

保罗在动作电影中开创了新的运镜和剪辑的处理,具体可以看《谍影重重》系列和《菲利普斯船长》。在这些电影中,手持摄影将每场戏打碎研磨,只呈现捕捉关键动作的瞬间。虽然这会让一些人感到眩晕,但我们不会轻易认为这样的快速剪辑与运镜令人迷惑,反而会展现出一种纪实性。然而,这个纪实性完全是伪装出来的,目的是令画面中奇观动作更加可信。从观感上来说,这种抖动更加剧烈、剪辑更碎片化的影像会让人感到紧张刺激,热血澎湃。

《7月22日》里,这种运镜方式被保留了下来。虽然因为题材缘故,剪辑没有以前那么碎了。在这部讲述七年前挪威那场恐怖袭击的影片里,保罗式的手持摄影强调一种在场感,焦点永远颤抖地跟踪着画面中的“高价值目标”,冷峻精准。片中恐怖分子发动袭击的一大段情节里,观众身处场外,却只感到“相对的安全”,因为我们的情绪完全受镜头掌控,虽面对情节与角色面孔会感到不寒而栗,但终归没有任何切身的危险。在这里,摄影机更像一个人,不会受伤,也不游离事外。

《此房是我造》,或者说自《反基督者》之后的电影,拉斯的手持摄影便与保罗有着显著区别。《破浪》的时候虽已初现端倪,但其影像更是因为「道格玛」这一命题而被人注意,摄影风格还处于摸索阶段。经过《狗镇》与《曼德勒》的逐渐成熟,到了《反基督者》的时候,拉斯的手持摄影明显跃升到新的台阶,并借《忧郁症》趋近完美。从影像风格角度来说,《此房是我造》虽未创造出多么崭新的样貌,却可被视为过往作品的集大成之作。

不讨论镜头内蒙太奇的情况,摄影机运动与剪辑方式永远互为影响。拉斯的剪辑自然不像保罗那么碎片化,手持摄影的抖动也并不剧烈。他的镜头常常是有规律的波动,实现了某种节奏和律调。在看这些电影的时候,我们不会太在意某种纪实性,其手持摄影并不强调在场感。

拉斯的镜头更愿意捕捉的是人物的表情与一些微末细节,从而实现情绪上的渲染。在这里,人物的情绪,不是通过伪装的纪实性衍射出来的,而是直接被近距离目击的。有的时候,镜头在一个范围内起伏不定,犹如坐在船上一般,又突然拉近人物。有的时候,甚至剪辑在焦距对准前便先切入,画面中的一切都处于短暂的模糊之中。这些看似随意,实际经过精心设计的时刻,正是其影像彰显出节奏感的关键。我们游离于场外,保持了“绝对的安全”,内心却感到惶恐不安。

曾经的拉斯,试图通过不同的途径极力表现真实,比如「金心三部曲」纯粹的影像真实,还有「美国两部曲」的舞台真实。然而,他自始至终也知道真实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所以,拉斯虽是「道格玛」的一员,但其摄影从一开始就相当的形式化(也是因为他早期创作风格的缘故)。到后来,他也饱受桎梏,干脆放弃了「道格玛」。可是其波浪式的手持摄影,还是得到了很大发扬,以至于在《此房是我造》中,镜头运动成为了影片的灵魂。夸张点说,在这部暴虐的电影里,手持摄影不再模仿人格,而是像一只隐形的魔鬼,喘着粗气凝视人物,贪婪而躁动。

两种摄影风格并无优劣之分,要看是否能跟美术设计和叙事特征达成默契。如果调换两人处理镜头的方式,大家势必全都完蛋。二者的成功,均在于与自身的文本和主题相得益彰,从而实现令人难忘的影像质感。

《此房是我造》被媒体夸张的一点,是其大尺度的画面令不少戛纳观众中途退场。但实际看罢,影片并未有太过出格的情节,血腥画面出现的次数寥若晨星,在多数人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正如拉斯以前的作品那样,虽然在看之前总有着非常吸引眼球的猎奇元素(性瘾、反宗教、伦理、实验性),正片却远不止于这些噱头。他总是通过勾引观众的厌恶或怜悯,来满足自己的某种反动心理——这也像极了老顽童的心境。然而客观来说,其作品中犀利的话题性与艺术性也着实不低。

这次,拉斯借用建筑设计、酿酒术、绘画、钢琴怪才古尔德和强迫症等一系列符号或符码,来“正当化”杀人行径。这种接驳杀戮与艺术的歪解,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借口。于是,拉斯终而把杰克拎到了阴间。整部电影比他以往的作品看起来更荒诞不经一些,甚至有点虚无主义,又像是他跟观众玩的一场大型游戏。哪怕用贵腐酒去比喻死亡之美,也无法改变强迫症杀手彷徨而无力的事实。

正常叙事中穿插名家绘画和“科教片段”(这和论文电影还是有所不同的),只是拉斯这次玩的把戏之一。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经过了《瘟疫》那次不算成功的尝试,拉斯这次将套层结构做了一次变形。他借用以前的旁白形式,让杰克和维吉尔的对话贯穿五个故事始终。最后又把《黑暗中的舞者》里的复调叙事进行提炼,直接让杰克进入到《神曲》,揭示出整部影片的内核。

拉斯在电影后半段,先是用一段混剪完成自我解构,后又以冷藏库的下水道比喻阴道,让杰克由此进入地狱之中。在《维吉尔和但丁共渡冥河》的升格镜头后,杰克以完全的但丁身份重生。这个时候,电影不再费心向观众解释杰克心境的转变。《神曲》写道,上了冥河的摆渡船后,他们的恐惧就变成了热望与焦虑。但丁的诗篇本就有着对宗教神话的重组意味,而本片在文本上又进行双重解构。通过这些明显的意象与非现实场景,拉斯想表达的仍旧是人类命运的绝境与个体欲望的挣扎。

《神曲》和杰克杀人的故事构成了《此房是我造》的套层结构,但它们互为表里,而非一内一外。拉斯对地狱-炼狱-天堂的理解,让我想到了博尔赫斯的《但丁九篇》。如影片一般,在《神曲》里,维吉尔与但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因不同的动机游历阴间。影片将之细化为杰克是为了解惑而受维吉尔引导,进入神界,可这种寻找注定是虚妄的。最终,他因贪婪和鲁莽而堕入深渊。这种鲁莽实则源于对信仰的缺失。弗朗切斯科对《神曲》总结道:“从文学角度来说,这部诗的主题是已经脱离躯壳的灵魂,从道德角度来说,是人自取的奖赏或惩罚。”用来提示这部电影,也非常合适。

不管拉斯这次的手法和花样多么庞杂,即便刨除后面的宗教修辞与宏大命题,《此房是我造》也是最好的讲述连环杀手的电影之一。唯一的缺点就是第四章的叙事相当失败,大量《犯罪元素》式的对白冲淡了这一幕的气调。杰克与他的女朋友,也是下一位受害者的对话也毫无过人之处,只是一再强调周遭的愚蠢与漠视。但影片的其他部分都非常精彩。拉斯拍电影总是像拿着枪射击,当他打中了人性的十环时,影片就能发挥出十足的冲击力。这一次,他至少打到了九环。

 6 ) Sympathy for the Devil

当我们谈论2018年最好的电影时,大家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回答。但当我们谈论2018年最具争议的电影时,却只会得出一个答案:拉斯·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自从冯·提尔决定拍摄这部连环杀手电影之后,争议就一直伴随着他。不喜欢他的人认为这只是一个他对公众和媒体开炮的托辞,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没错。

《此房是我造》充满了在感官和智力层面对观众的挑衅,使得一百多名观众在本片于戛纳首映时中途退场。等到它在美国上映时,发行方IFC公司的操作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它在首映时把被评定为R级的删减版本,擅自换成了未分级的导演剪辑版(也就是戛纳版),这引来了电影分级管理机构MPAA(美国电影协会)的禁令。于是,IFC只好把导演剪辑版在美国的发行时间推迟到了明年6月份。顺便说一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片源,都是经过删减的R级版。

至于媒体对本片的反应,也非常两极分化。很多评论在形容本片时用上了“空虚”、“无聊”和“令人厌恶”这样的形容词,但也有人将它视为“杰作”,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在年终盘点时把它评为了年度十佳。

所以《此房是我造》究竟是否值得一看呢?其实对我来说,与这部电影气质最接近的,是滚石乐队的名曲《同情魔鬼》(Symphathy for the Devil):

请允许我来介绍自己 / 我是个有钱又有品位的男人 / 我已经在你们身边很久了 / 偷走了很多人的信仰与灵魂……所以如果你遇见我 / 请有点礼貌 / 有点同情心,也有点品位 / 把你学来的社交礼仪都用上 / 不然我就把你的灵魂丢进垃圾场

如果你能接受恶魔的暴力、虚荣与巧言令色,那你就能接受《此房是我造》。不然的话,这部片绝对不会是你的菜。

1

就像《同情魔鬼》的那位主人公一样,《此房是我造》中的男主角杰克(马特·狄隆饰),也是个十恶不赦的反基督者。影片表现了他长达十多年的杀人历程,以五个彼此之间并无关联的杀人事件,来组成剧情。将五次杀戮串联起来的,则是杰克与一位名为维吉尔(布鲁诺·甘茨饰)的神秘长者的对话,在其中,杰克解释着自己的杀戮哲学,并发表着他对艺术、历史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见解。

从这五次杀戮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克是个典型的反社会型精神变态者,他憎恶人类,反对社会所宣扬的一切正面价值。家庭、生育、爱、女权主义、社会权威,这些价值在杰克的一次次杀戮中被调戏、捉弄。这种恶作剧式的心理,是促使杰克连续杀人的快感来源。

有趣的是,杰克的几次杀戮,并不像《七宗罪》与《汉尼拔》中的连环杀手一样布局完美、逻辑清晰。他在片中的前两次杀人,一次是临时起意,另一次则无比笨拙。他完全不懂得该如何掩盖杀人痕迹:他把死者的汽车停在路边,在杀人现场留下无处不在的指纹,让偷来的警车的警笛声在自己藏尸的仓库旁轰鸣。

然而,杰克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总是能如有神助般地化险为夷、逍遥法外。如此阴差阳错的剧情,反倒更符合现实中的连环杀手案例:凶手迟迟没有被捕获,并不是因为他的智商有多高,在更多时候只是因为他犯下的凶案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联系,再加上机缘巧合与警方无能等因素的促成。

所以说,《此房是我造》其实是一部非常写实的连环杀手电影。它的主人公并不像汉尼拔·莱克特和“John Doe”一样魅力无穷;片中的暴力场面平庸甚至丑陋,但这就是关于连环凶案的真相。

至于人们对冯·提尔“厌女”的控诉,倒不是空口无凭:片中的主要受害者全都是女人,第一位受害者死于话多,第二位则死于愚蠢和贪婪。她明知道杰克一直在撒谎,但当杰克声称自己能把她的养老金翻一倍时,她就毫不犹豫地把杰克放进了家里。所以冯·提尔真的认为女人都是贪心和愚蠢的吗?

或许马特·狄隆的现身说法能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确切答案。狄隆说,自己一开始也不确定冯·提尔是不是真的厌恶女人,但当他开始表演时就立即明白过来:这部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种种愚蠢表现,都是出自杰克的臆想!当狄隆告诉冯·提尔这个想法时,冯·提尔给了他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你终于懂我意思了。”

与杰克一样,冯·提尔也是个欲罢不能的恶作剧者。他为我们布下的陷阱,就是片中的不可靠叙述者手法:既然所有场景都出自杰克的叙述,我们就不能确定,片中的哪些观点是出自杰克的,又有哪些观点是出自冯·提尔的。所以,当我们急着要攻击冯·提尔的厌女、自恋与反人类时,我们就已经输在第一回合了。

2

但对冯·提尔的辩护,与冯·提尔本人一样,都会导向无解的悖论。冯·提尔或许并不厌女,但他真的非常自恋和反人类啊。事实上,他并不是个“Nazi”(纳粹),他只是个“Narcissist”(自我陶醉者)。

如果说杰克的厌女,还有可能只是来自角色本身,那么杰克对艺术、历史和哲学的思考,就有一大部分是出自冯·提尔本人了。而这些思考,也是《此房是我造》作为一部残暴又绝望的电影,却还能给人带来快感的原因:冯·提尔/杰克的旁征博引,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为了论证自身的高人一等和谋杀行为的正当性,杰克用尽了浑身解数,从布莱克的诗歌、古尔德的音乐和哥特式建筑的尖拱设计中寻找论据,来进行自己的诡辩。而这种胡搅蛮缠的诡辩,又与冯·提尔令人眼花缭乱的跨文本拼贴相得益彰地结合在一起,看得人应接不暇。

从纳粹德国的斯图卡轰炸机,到鲍勃·迪伦大卫·鲍伊的明星形象,所有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都成为了冯·提尔的谋杀论文的有机成分。而不同材质影像之间的冲撞,则是影片给人带来的另一重快感:当冯·提尔用华丽庄重、震撼人心的地狱影像,取代了杀戮场景的自然主义影像,然后又用《荒野求生》般的粗糙影像,来解构“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场景所原本应当具有的庄严氛围时,相信人们都会被他无法无天的才气和幽默感征服。

3

《此房是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冯·提尔对他在七年前捅出的“纳粹”篓子的自我解释。在他的2011年作品《忧郁症》的戛纳记者会上,他曾经半开玩笑地说:他小时候以为自己是犹太人,长大后才发现自己有日耳曼血统。自从这之后,他在某种程度上就能理解希特勒了。“好吧,我就是个纳粹!”

这个越描越黑的冷笑话,为冯·提尔换来了长达数年的戛纳禁令。事实上,冯·提尔只是再次暴露了他热爱调戏大众的习性而已。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他对希特勒话题做出了最直接的解释:“我当然不认可希特勒做过的任何事情,他就是个混蛋。但我不同意人们把他排除在人类之外,就好像他的恶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一样,这么做完全没法解决问题。”

但是在同一个访谈中,当冯·提尔被问及对VR的看法时,他说自己并不觉得VR是艺术,因为这种媒介太民主了。“我一直相信,真正的艺术都是独裁的。”

通过这两段话,我们就能理解冯·提尔对希特勒的执念。杰克在片中曾说出“贵腐”(The Noble Rot)的理论:葡萄只有在死去、腐烂与分解之后,才能成为高贵美酒的一部分,正如谋杀受害者只有在被谋杀、腐烂和被分解之后,才能成为杰克眼中的绝世艺术品的一部分。

冯·提尔当然不是杀人犯,然而在艺术创作的层面上,他所做的事情或许无异于大屠杀。他榨取着角色与演员的痛苦,同时也利用着观众对他的信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无疑是有罪的。但我们不能把艺术中的罪过与现实中的罪过混为一谈。

然而冯·提尔的意图,并没有止于自我辩解。《此房是我造》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切入点,并不在于它的血腥场面和反人类思维,而在于下面这个可怕的谜题:在十恶不赦的罪恶中,能否孕育出无可争辩的美?

在斯图卡轰炸机与希特勒的建筑师阿尔伯特·斯佩尔的死亡美学中,冯·提尔找到了美感。而在杰克最后用尸体堆成的那座房子中,我们也能找到美感。当这座结构均衡的房子,与冯·提尔精美对称的构图,以及格伦·古尔德优雅庄重的音乐并置在一起时,我们很难抵挡它的邪恶之美,而我们也无法对我们心中固有的黑暗与邪恶视而不见。

这就是冯·提尔的“挑衅美学”的真正核心,而在自恋的他看来,他是唯一一个向世人揭穿真相的人。反观片中那个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象征的神秘人物,在表面上指代着爱、灵感与乡愁等等“正面价值”,然而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把你引入地狱的诱饵,它们通通是骗局。

但正如没有人像冯·提尔一样爱自己一样,也没有像冯·提尔一样恨自己。他似乎确信,在对世人进行了如此多的挑衅、操纵与煽动之后,他是注定要下地狱的。这也让《此房是我造》在结尾处,甚至有了几分遗作的意味:冯·提尔似乎想通过这部既幽默又骇人、既肤浅又深刻、既滑头又真诚的电影,为自己的一生盖棺定论。

这既是一封来自地狱的恶魔宣言,又是一本充满绝望意味的自虐之书。

延伸资料:

冯·提尔2011年戛纳车祸现场

冯·提尔2018年深度访谈

(原载《虹膜》)

 短评

本届戛纳最爱 大量哲学对话 绘画作品的融合 聚焦在一个极端残酷的变态杀手内心深处的精神与思想 没有挣扎只有艺术的理所当然 结尾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 负片中光源是最黑暗的地方 他最终抵达了这个最明亮却最黑暗的地狱 太惊喜了

4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道格玛95给他最大的遗产就是摄影,而在经历欧洲/良心/美国等三部曲之后,拉疯已经进化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了。其次,片子的尺度根本没传言说的那么大,血腥气极低,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影像面貌,在拉疯这儿简直是“PG-13合家欢”档次。但还是太遗憾了!要不是割乳房的故事烂透了的话,本片将是我心中的神作。即便如此,它也是最好的描写连环杀手的电影之一。借由杰克(但丁)和维吉尔这组人物,将人类整体的疯狂命运批判得体无完肤。从另一个维度对接杀戮与艺术,到头来其实是完全的讽刺。本片远不是拉疯最深奥迷幻的作品,非常直白。但是各种花活玩儿的飞起,肢解爱,追求贵腐,还有“意外的幽默”,教人酣畅淋漓。最后师徒从阴道进入神曲,又通过游历地狱炼狱天堂、解构《但丁与维吉尔共渡冥河》而达到高潮,收尾也恰到好处。彩蛋更是恶趣味。

6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角色很智障,地狱空荡荡。冯提尔自恋到没朋友了。没觉得生理不适,就是觉得无聊...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不就是乙一的小说《冰冷的森林里的白色房屋》!男主角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充实了,尽己所能地做完了几乎所有想要做的事(aka杀人拖尸割奶子),创造出了自己理想中的作品(aka尸体垒成的小房子),当他面对地狱的审判时,也可以比我更昂首挺胸地宣布:“我这一生绝没有虚度!”

1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去掉結尾的廉價地獄可以滿分

15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残杀画面太冷酷会有激励杀手和sociopathe的作用,这绝对是事实。LVT想说自己是艺术家要解放艺术。而实际上他不过是个病人用拍电影来治病。他用这部电影把这些年各路媒体骂他的话都洗白了一遍还不忘记带上电影的画面。古尔德很无辜和那么多血腥的画面在一起以后是忘不掉了。其实最受不了的是他的自恋。

17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讲了三个层次:首先讲艺术与疯狂的同构性,以及电影作为今天最能保存人类疯狂精神的艺术形式;其次,反对美国那种平滑、干净的连环杀手电影,这里没有什么深思熟虑的计划,没有殚精竭虑的侦探,没有任何犯罪学、精神分析学、法理学的分析;第三,杀人场景的极限体验,实现了对不可再现的暴力的表达,相当于拍了一场基于个人而不是纳粹的大屠杀,回应朗兹曼。

19分钟前
  • 大旗虎皮
  • 推荐

拉斯·冯·提尔的新片《此房是我造》在戛纳引发了强烈的争议。在周一晚上的放映中途,有超过100人中途离场,不少人认为这部电影“过于让人恶心”。 “提前退场!射杀孩子的画面绝不是艺术,也不是娱乐。”

24分钟前
  • 昨夜星光
  • 很差

导演拍一个变态连环杀手犯罪职业生涯中辉煌的12年,用了杀手的视角,肆无忌惮的用影像挑战观众的底限,不过对于有备而来的观众,他的这些恶趣味不算什么。片子在创作上是【女性瘾者】的延续,风格像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性回顾,大量对话夹杂着各种哲学式的理论,穿插着杀手的5个杀人意外事件,杀手通过杀人治愈了强迫症,但也并没有让他的灵魂变得更高尚,导演还是没种,不够纳粹,让他的主角最后坠入了地狱最深的地方。片子放在拉斯·冯·提尔自己的作品里算是比较比较差的了,或者说平庸,还不如【女性瘾者】。如果这部电影有什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导演在跟观众玩道德游戏,让观众代入变态杀手的视角看他杀人,不认同他的同时还担心他被警察抓到,导演一次次乐此不疲的用类型化的叙事技巧调戏观众,这种技巧多了,也让片子有故意哗众之嫌。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恶是平庸的,冯大疯必然清楚这一点。代表他摧毁欲一面的Jack故而不是建筑师,只是工程师。他只知道怎么摆弄材料,却总也改不起房子来。故而影片直到尾声前的五章尽管暴力,却显得拖沓无聊,毕竟这只是在堆砌暴力的材料。最终还是需要一个维吉尔,才终于把堆叠成山的人体原材料架成艺术的房屋。观众也终于在尾声里看到了真正伟大的艺术。冯提尔是在说:艺术可以展现恶,它是属于地狱的艺术,却也能获得波德莱尔般的伟大——天晓得他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去解释一个本不需要解释的事情。一个潜在的危险是,他在“维吉尔”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一问题上语焉不详。究竟是什么把这般恶行变成了艺术?是爱么?是道德么?是超我么?我觉得他自己也不知道。

32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重度强迫症患者,还有强烈的洁癖,还要当连环杀手,这不是折磨自己,这是在修行。

34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我现在很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离场,因为这个片子确实让人如坐针毡,但别的地方都黑着,只有银幕是亮的,你不想看不想听也无处可躲,只能选择出逃。但与此同时,这又是LvT最正的一部电影(结局),他通过提出一些美学和艺术层面的问题,让你的价值和灵魂发生震颤,从而产生真正的哲学意义,而非政治正确。他讽刺纳粹病态美,指责美式虚伪,还要打脸戛纳:他要冲击的就是一个连讨论都不让讨论的禁区。以真正艺术家的方式回到了戛纳,哪怕是非竞赛单元,无疑是LvT的一大胜利,更是艺术的一大胜利。

3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B+】房子是杀手的自我人格,造房子便是在塑造人格,杀手一直试图造一个漂亮的木房,却总是推倒重做,便是他一直想通过杀人来建造一个正常标准内的优秀人格却屡屡失败。死神最后让他用尸体造房,也是在说:你丫压根就不是正常人。杀手入了地狱,却失望发现他的“艺术”造诣如此之高还是入不了最深层,得知还有一条几无人完成的极致之道,毫不犹豫爬上陡壁,最后和之前所有平庸的人一样掉了下去,死神无奈摊手,又一个自以为是的sb

40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Seriously you guys love this film ?

41分钟前
  • Tsùn-hông
  • 较差

7。也属于电影论文,影像、概念、观点……好的地方其实很有趣,但看久了还是长,会腻。剧情本身基本就是全面展示连环杀手杀人细节和内心,部分场面还是挺大尺度的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Cannes71# 完全没想到拉斯冯提尔拍了半部对话体论文电影!这用电影史和艺术史的水平比斯派克李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他就是用这部片子解释上次戛纳那句支持纳粹的言论,反正说清楚了。另外此片必然与内地大银幕无缘,别想了……就是自恋程度和自说自话程度也很高,节制一些会更好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恶魔在世间大摇大摆,诗人在其后席地而坐。

51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一半不到一对老年夫妇离场了,不久后一个男人离场并对着屏幕竖了中指,(一共走了几个我不知道)我实在舍不得票钱坐满了两个半小时,如坐针毡,浑身上下生理上的难受,想吐,结束后赶紧跑,因为感觉身后那群陪我看完的起码一半都是疯子。看得出导演的一些想法,但实在没有一点点的兴趣去回忆思考了,这片完全越过我的承受底线了。拉斯·冯·提尔是个疯子,你告诉我他就是个连环杀手我都信。

53分钟前
  • 低****口
  • 很差

实在是跟不上导演思维的步伐,整个观影过程就是漫长的煎熬,不是因为暴力,而是因为冗长而造成的乏味无聊和不解。还给一星是因为还残存的影像风格和营造的惊悚感。直至片尾都不明白两件事:1 男主角为什么要杀人以及杀了这么多人怎么还被被抓?警察都是蠢货吗?2 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

55分钟前
  • Prévoir
  • 较差

要么名垂青史要么遗臭万年,拉斯冯提尔又要炸裂了!作为粉丝只想说又爽又难受,不少镜头简直......和<<女性瘾者>>一样是对话电影,还闪回了之前他的所有作品,和贾樟柯一样自我致敬😳。但是缺少深度,明显不如<<忧郁症>>和<<女性瘾者>>等的立意,撒旦地狱镰刀太直白了。

5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