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

剧情片大陆2022

主演:马思纯,王俊凯,范伟,曾美慧孜,李晓川,赵润南,龚蓓苾,黄璐,莫西子诗,曾慕梅,万茜,刘琳,方励

导演:李玉

 剧照

断·桥 剧照 NO.1断·桥 剧照 NO.2断·桥 剧照 NO.3断·桥 剧照 NO.4断·桥 剧照 NO.5断·桥 剧照 NO.6断·桥 剧照 NO.13断·桥 剧照 NO.14断·桥 剧照 NO.15断·桥 剧照 NO.16断·桥 剧照 NO.17断·桥 剧照 NO.18断·桥 剧照 NO.19断·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05:04

详细剧情

黄雀市大桥突然垮塌,桥墩中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赫然惊现。死者女儿闻晓雨(马思纯 饰)为追查父亲死因,得到一个自称孟超(王俊凯 饰)的男孩协助,并携手走上探寻真相与复仇之路。渐渐地,他们发现,闻晓雨的养父朱方正(范伟 饰)很可能就是杀人凶手,而他背后似乎隐藏着惊天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落最高虚妄的一场雨——论孟超与《黑夜的献诗》的同构性

人性是各类文艺作品中一个永恒的命题。我国古代儒家有善恶之辩,西方很多哲学家主张普遍的人性,对于这个历史长期争持不下的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系统的论述,“人性”带来的哲学思辨与审美价值历久弥新。

现代社会中,随着问题意识的发展与审美认知方式的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粗糙的二元论。电影《断·桥》化繁为简,依靠叙事内容、人物形象和审美符号构建出一个复杂、自足的人性世界,揭示其中幽微的黑暗,不断追问人生的意义,呈现了各组矛盾关系的对抗与相生。

《断·桥》男主人公孟超与光明相对又相生。如果观众试图解答电影所呈现的问题、捕捉电影想表达的情感,势必绕不开孟超的存在。

电影选取了海子的单篇诗歌《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作为情感和审美的基本质素之一,本文以此入手,从人物行动逻辑、情感线索、精神价值三个方面出发,讨论、鉴赏孟超这一角色与这首意象重重的诗歌所具有的高度同构性。

一、孟超对法律的抵触

“黑夜”是海子诗歌的核心意象,它和“大地”“天空”等宏大意象的集体展示,呈现了辽阔、遥远、虚无的时空感。

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来解读孟超的行动逻辑,即他对国家机器权力系统的抵触,这是他人生大地上升起来的第一幕“黑夜”,也是他未能彻底突围的一道障壁。

现代性的社会体系下,人类将每一次暴力都安置于规则体系之内,如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关,监狱就是权力技术的一个渊薮。福轲强调:“权力通过一种类似网络的组织被运用和实行。它与每个社会人息息相关,个人不仅在权力的脉络之间流转,而且永远处于一种既体验到被权力支配又同时执行着新权力的状态。”这是现代人必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起初,孟超放弃了现代社会的司法保障,选择了一种更为原始的手段维护公平。孟超的身世是电影叙事逻辑的一个留白,但从现有信息可以推断出,他原先生活在云南的一个村落,杀死侵犯姐姐的村霸后一路逃亡,来到四川,从此隐姓埋名,在一处烂尾楼筑起了自己的巢穴。

姐姐的死亡作为一个事实,与孟超的杀人行径存在因果逻辑。无论是过失还是故意犯罪,孟超从那时起已经从理性的统治下脱离出来,进入到一种相对矇昧混沌的状态。他不相信以法律、警察为代表的权力系统能保护自己,相反的,在逃亡的漫长八年里,他非常固执地认为自己一旦被纳入这套结构,就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权利。

这种态度的定型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它与姐姐的遭遇存在联系。村霸的恶行未能受到约束,得到惩罚,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姐姐的死亡、孟超的恐惧,“执行权力”对孟超一家而言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以“村霸”为代表的黑恶势力猖獗于孟超成长的一个阶段,且这个阶段是孟超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建立的青少年时期,“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其次是孟超流浪时的印象深化。孟超不得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无法通过正当手段继续生存,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都相当糟糕,惹人同情。丹纳提出:“作品一朝陈列在群众面前,只有在表现哀伤的时候才受到赏识。”孟超作为社会底层,在各处辗转流离,八年的时间里经受的孤独、冷眼和屈辱更让他无法相信社会存在公正与合理,以至于活在一个非常极端的环境里。

孟超成了一名各种意义上的游离者。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身份认同,二是权力归属,此部分讨论后者。对于法律的审判,孟超的态度是敬畏的,且“畏惧”“抵触”“逃避”的成分始终多于“崇敬”“理解”“接纳”。他拒绝与外界接触,因为权力无孔不入。

参与到闻晓雨父亲的事件后,他逐渐更新了对权力所在的暴力机关的认识。从阻止闻晓雨报警以防连累自己,到为了揭露真相愿意自首,他尝试过回到新的权力体系里。但这个观念转变并不是彻底的,所以孟超最后还是撤步了: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他选择与朱方正在爆破中同归于尽,再一次拒绝了用文明的权力来保护自己,保护闻晓雨。

对规则和压力的恐惧如永夜,一直笼罩在孟超年轻而短暂的生命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现象,也应该引起警惕。

二、“姐姐”存在的意义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外部的黑夜遮蔽了孟超一部分的天空,但是内在的疏离与虚无才是他需要突围的黑暗。这部分来看孟超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边缘化与黏着性。

在影片中,孟超是一个始终处于边缘状态的形象,其他人物都有一张完整复杂的关系网,唯独孟超与社会存在一种疏离感。

“姐姐”的身份指认对于孟超的社会关系而言作用非凡,甚至一度构成了他得以延伸的中心。故事的起因是他因为姐姐的事故成为潜逃罪犯,结尾停在了他保护姐姐的“化身”闻晓语而身亡于爆破。

影片不乏塑造了一系列典型而立体的女性形象,而孟超姐姐是被遮蔽的潜在人物。她喜欢读诗,有一个专门摘抄诗歌、记录灵感的笔记本,而且时常与弟弟进行分享,哪怕对方不理解,她也依旧乐此不疲。不难看出,孟超姐姐是一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浪漫的劳动女性。她灵动、忧郁、温柔、充满诗意,而且在岁月的冲刷下日渐模糊,成了一个飘逸的幻象。

她在年幼的孟超心中占据着非比寻常的地位,孟超对于知识、美丽和执着的最初印象恐怕就来自于自己的姐姐。姐姐被强奸,身体、人格和权利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这也直接破坏了孟超对美的认知,诗意的生存栖居被毁灭了,孟超被迫或是选择了一种野蛮的方式结束“渎神者”的生命,开始了漫长的逃亡。

孟超愿意不遗余力帮助闻晓雨,原因在他自己说来,是因为对方像他姐姐。我们无法从样貌、性格等方面推断,影片唯一呈现是两个人的遭际,且这“两个人”不是姐姐与闻晓雨,而是孟超与闻晓雨:闻晓雨失去至亲的痛苦孟超感同身受。孟超的情感有了两条线索,一是当年自己无法保护姐姐的悔恨,二是如今对计划报复杀父仇人的闻晓雨的同情。

“姐姐”成了一个幌子。孟超用“她”来掩饰自己帮闻晓雨报仇的赎罪感,也用这个名头来修饰他对闻晓雨暧昧不清的感情——作为一个始终压抑着生理冲动的青年,对闯入自己生活的成熟异性有好感是很合理的。结尾的信中,孟超也承认了自己对闻晓雨的情感,“是有点喜欢她的”,坦率中隐含着羞涩。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姐姐”们是与孟超的“黑夜”同构的“天空”。闻晓雨自身难保,却给了孟超独身八年之后的第一丝光明,那个一直处于梦境中的幻想,有一天突然真实降临到了他的人生里。天空、大地与光明似乎应与黑夜相对,但黑夜与天空实际上具有相似性,黑夜无边无际,就和无穷无尽的天空一样。孟超看出了两者的同质性,如果闻晓雨踏上自己的那一条路,手刃杀父仇人,那黑夜与天空的无奈、荒诞、空虚就会成为他们共同的宿命。孟超对闻晓雨的情感超过了他的赎罪感,他推开了闻晓雨,让背负人命的自己与罪孽深重的朱方正同归于尽。

孤独的孟超一直在以“姐姐”为媒介与外界发生碰撞,甚至触发了他的种种生存路径:杀死强奸犯后跨省流窜,爆破身亡后魂归故里。与正常社会存在厚重隔膜的孟超,他唯二的黏着就是姐姐和闻晓雨。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海子诗歌中的“远方”是一个巨大的虚空,孟超是一个过去、现在、未来都飘渺无依的社会边缘人。姐姐死后,他只是往前走去,并不在乎远方有什么,而闻晓雨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样的状态,孟超开始有了各种执念。

各行各路的孟闻两人本应互不相接,却共同溺于一片茫茫之中。

三、自我价值的追寻之路

《断·桥》是一个叠合了情感和犯罪的写实故事,铺展了亲情、友情、爱情等复杂情愫的纠葛。但是从深层的情感结构看,在真实的残酷下,人物坚实的情感和坚定的内心世界为影片的灰调增添了暖色,孟超是最突出的代表。

孟超的生存空间一直处于被挤压的状态,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他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漂泊,他善良、正义,不断追寻着自我的意义,拷问善与恶、公正与偏畸的现实,在黎明与黑夜的限度之外,实现了他的毁灭与重生。

影片呈现了人性深处的不同纠葛,而孟超却独立于这套价值系统之外。这并不是在说明孟超内心缺乏挣扎,而是他几乎不会主动表露自己的内心,甚至他的大部分行动都是受到闻晓雨的影响才发生的。这点与前文提到的孟超这个人物身上冷漠疏离的审美特质是一脉相承的,他干脆利落的外在表现是对内在精神结构最好的诠释。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闻晓雨复仇成功就意味着丰收来临,而丰收之后孟超的大地就会陷入荒凉。人们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所有的生命象征会在一瞬间消失,大地重归一片苍凉,唯有天空和黑夜面面相觑。孟超非但一无所有,还会遭受牢狱之灾,他本能地害怕这个结局。唯一的闻晓雨也会离开他,他们无论如何丰收,都会面临空乏,如同死灭,而孟超“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孟超在工地上做过临时工,如今整日与汽油和污垢为伴,他的人生逐渐空茫,缺失了意义。一个本应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年纪,却被黑夜、大雨、灰色连缀的一张大网所笼罩,他就是“留在地里的人”。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这一句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与凝寒阴怖的镜头语言互为补充,呈现了一幅压抑的画面,孟超的天空被密集的黑暗所遮蔽,从而进入了永夜。

他“从黄昏飞入黑夜”,这看似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实际上充满了无奈。历时方面,他从风华正茂提前步入了得过且过,共时方面,他无法活在阳光下,只能被迫遁入黑暗。光渐渐被鸟群驱逐,光明与希望死了,黑暗逼视所有。孟超却在黑夜中收获了一丝独特的慰藉,也就是“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面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孟超迎来了精神世界的高峰体验,完成了自我价值的追寻。他身着白色,他将自己暴露在狭窄的天空之下,接受光明的灼烧。

以“黑夜”为壳的孟超与光明存在两种相克相生的意义关系。一种是与光明相对的,即“黎明给你”。孟超将光和希望留给了他的天空,他以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完成了对世界的理解和宽宥。

另一种是与光明相生的,即“黑夜给我”。死亡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生命的终结,直面自己是残忍的,每个生存个体都有自己幽微的创痛,但生存与死并非是绝对的对立,光明和黑夜也不是。走向死亡与黑夜的虚无,也是走向更深的自我。

海德格尔指出,传统形而上学把死亡固化、概念化,他让生死二元论在此在的出位状态下得到了统一,这也意味着,人生是一个不断实现“可能性”的过程,在潜在的结果尚未出现之前,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把死看作生的一种“悬欠”,也和其他可能性一样,等待着人们去终结。与死亡息息相关的“黑夜”是孟超人生的底色,他从中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也得到了安慰和依偎。

孟超试图在凝固的环境中找寻自己作为人流动的意义,显然他成功了。牺牲并不值得歌颂,黑夜也不一定需要逃离,当孟超艰难仰起头望向天空和远方,禁锢他一生的无边黑暗温柔地托起他,如潮水般将他包裹。

这种人性的坚韧、宽广、温暖,超越了日常伦理的规约,甚至屏蔽了简单的道德判断,如岩隙中的甘泉,从生命里自然而然地缓缓涌出。

《断·桥》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孟超的世界一直在黑夜中下雨,他的希望是低微的,而虚妄是高蹈的。鲁迅在《墓碣文》中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孟超的虚妄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这个形象跃出了银幕,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刮过山岗,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附海子诗《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丰收后荒凉的大地

黑夜从你内部上升

你从远方来

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

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

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

留在地里的人

埋的很深

草叉闪闪发亮

稻草堆在火上

稻谷堆在黑暗的谷仓

谷仓中太黑暗

太寂静

太丰收

也太荒凉

我在丰收中看到了阎王的眼睛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

从黄昏飞入黑夜

黑夜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

放声歌唱

大风刮过山岗

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2 ) 断桥很好

看完感觉很是压抑。

全片色调很暗,带动了低沉的基调。环境全部破烂不堪,塑造出一个奔溃着的世界。

很多纪实镜头,有纪录片的真实感,昨天才看到李玉导演说自己是拍纪录片出身,确实很有导演的个人特色。监控纪实视角,好像更展现一种旁观,以全知视角去俯视这个故事。

雨,影片贯穿着雨,女主也叫雨。全片的重场戏都发生在雨夜,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压抑的焦躁的情绪,也有一种朦胧不清掩住真相的感觉。一直在下雨,主角也一直走在泥地,雨和泥这样的泥泞是否也暗喻了人性的肮脏,为了保住自己,可以去解决每一个人。

画面拍得太美,截图都可以做壁纸,构图更是精彩。全片都是手持镜头,几乎没有一场固定镜头,很多近景,靠近人物面部,相信这样无疑是增加了表演难度的,但也更贴近人物内心。最后一场戏仰拍、近景、广角镜头,更是让人物的畸形疯魔展现出了。不愧是曾剑老师。

其实片子不算商业,很有新黑色电影的类型感,感觉很多看的人根本不是其受众,加之能感受到因为国内电影审核制度它阉割了多少东西,虽然说可惜,但我觉得绝对是个好片子,值得静下心来认真感受。

 3 ) 潸然泪下,用心良苦(剧透➕分析)

《断桥》有后劲,越到尾声越复杂。整体形容是“潸然泪下 用心良苦”,说的是主创团队,也是故事本身。 我觉得影片本身是不怕剧透的,因为它是犯罪片,不是一部悬疑片,它没有义务给大家制造爽感、多重反转。《断桥》是一记闷拳,后劲上来了你的心脏胸口神经才感受到牵扯着的一阵窒痛。 我想谈谈细节和一些延伸的理解猜想。

……还有许多许多…… 为什么长篇谈完后却不曾提及每位演员的演技、主创团队的制作呢?看似未谈,其实我已处处在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凡演技不够水准、制作不够水平的演员及团队,绝不可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么多。作为王俊凯的影迷,我感觉很荣幸。作为《断桥》的观众,我感觉很惊喜。谢谢《断桥》。

 4 ) 落拓诗意 一腔孤勇

能在2022年看到《断·桥》过审并上映,其惊喜程度不亚于申城桑拿天里的一场暴雨。看得出导演李玉有让断桥这部小众片走出去的野心,但我仍然认为断桥更适合小众文艺市场,艺术是有门槛的,但审美是主观的。看到李玉和曾剑,就知道断桥的视听语言无需担忧,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和夸张的鱼眼镜头将电影的美感玩到极致。然而不够。基调有了,剧本的逻辑却无法自洽。可以理解导演为了过审和时长做出的让步,然而就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说仍感到遗憾和痛心。 说回人物。王俊凯饰演的孟超是本片之魂,我想没有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不会为孟超落泪。实话说,演员本身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却没想到成了最大的惊喜。孟超说,不理解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喜欢诗歌。一个十几岁起就四处躲避逃窜的边缘人物当然不理解,他更不会明白他的一生本就是一首孤勇而生猛的诗。 如果说少女晓雨和养父朱方正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叙事是全片的主脉络,江河畔边烂尾楼里湿漉漉的孟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他像只黑夜里受伤的小兽,警觉的舔舐伤口,远离一切人的靠近。黄雀市多雷雨,因为有了孟超这般的“流浪狗”存在,这座城市才能脱离于影片之上,真正立住了。孟超的人生没有未来,他的前半生如同过街老鼠“苟活”,我相信孟超一定在无数个东躲西藏的日子里想过自我了结。然而也是他这样的人,为了心中的“道义”和“江湖侠气”,以身殉道保护闻晓雨。 “我在黑夜里就够了,我想让晓雨,在白天里好好活着。”黑夜里望着晓雨唱歌的孟超让人止不住流泪,值得一提的是,这似乎是摄影师曾剑在王俊凯这张天衣无缝的脸上停留最长的正面镜头。这是老天爷的悲悯,也成就了孟超的解脱和幸福。 很多人骂男女主降智,可是我好喜欢这个结局哦。孟超赴死前在想什么?会不会和《台风俱乐部》里的三上一样,死亡是解脱,也是重生,我甚至想不出之于孟超的更优解。你是黑夜里的一束微光,也曾照亮过晓雨的人生。“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你说你读不懂诗,今夜让我为你写诗。 孟超,谢谢你。[心]也感谢演员王俊凯,你选择断桥,成为孟超,让我看到了身为演员的野心与决心。孟超这一角色,绝对能成为大陆文艺片史上的经典一角,提前恭喜,也祝好,期待更多角色的诞生。我说孟超是闻晓雨的微光,断桥同样是电影市场的微光,一腔孤勇与真诚,瑕不掩瑜,期待更多断桥的出现,因为人生需要诗意。

 5 ) 《断·桥》:还行吧

引言  

2011年,黄雀市跨江大桥突然垮塌,多名市民死伤。在清理废墟的过程中,工人们赫然发现桥墩中有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

这是一个绝佳的犯罪故事开头,通过这短短一行字、电影中短短几分钟,关心时事的中国人可以脑补出四十年来这个社会上最火热的几个议题:重大安全事故、渎职与腐败、难以昭雪的冤情。

接下来的故事也有亮点,可惜最终流于平淡。不过在如今乏善可陈的电影市场,本片是比较难得的你走进电影院不会觉得亏了电影票的电影。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

一、犯罪片的评价体系

我看犯罪片,一般会从三个层次、五个角度来评价它。

第一个层次是主题,具体的角度是现实批判。一般能成为社会热点的犯罪,通常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儿,可能会是整个社会在其中推波助澜。所以好的犯罪片,能够揭示出犯罪背后的社会因素。

第二个层次是故事,故事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相应的三个具体的角度为情节悬念、人物情感、环境氛围。犯罪天然地带有隐蔽性,所以犯罪故事情节上天然地应该带有悬念。犯罪通常是人物情感强烈释放的结果,并还会持续地对相关人物情感造成剧烈影响。犯罪带有明显的环境特征,世界各国人民在犯罪的动机、工具、组织度方面都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好的犯罪片,应该能恰当地展现这些方面的内容。

第三个层次是娱乐,具体的角度是感官刺激。无须讳言,犯罪本身充满了负能量,但是在大银幕上却也能给观众带来快感,色情、暴力、惊悚,都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元素。所以好的犯罪片,也能娱乐到观众。

当然,没有哪部犯罪片能兼顾到所有的角度。有的可能重批判而轻悬念,比如日本的《白夜行》;有的可能重娱乐而轻批判,比如韩国的《犯罪都市》系列。但一部犯罪片,一定是某两三个角度十分突出,其他角度及格,才能称之为好的犯罪片。

下面我们可以用这个评价体系来看看《断·桥》。

二、主题

前言里说了,本片关注最火热的几个议题:重大安全事故、渎职与腐败、难以昭雪的冤情。数出来三个,根本上其实就是一个:渎职与腐败。很可惜,这个话题,在现行审查体制下注定不可能进行特别深入的探究。除非是像《人民的名义》那样,获得了某种审查上的通融;或是像《暴裂无声》《隐秘的角落》那样,通过叙事上的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规避审查。

所以本片对渎职与腐败的探究也就流于表面:黄雀市路桥公司的领导朱方正(范伟 饰) ,在其背后“唐大哥”(方励 饰,这位其实是本片监制,确实演大哥合适)的支持下,收受奸商贿赂,造了个豆腐渣大桥,把举报人埋在里面,结果大桥真碎成了豆腐渣,引来调查组和警察,最终恶人有恶报。值得一提的是唐大哥的英文字幕是“mayor”——市长。

桥梁垮塌确实是顽疾,根据搜狐号“刑辩研习社”统计, 2000-2019年,中国内地至少有18座桥梁坍塌,而事故调查结果均与货车超载超限、自然灾害、基础施工不符合规定等问题有关。 朱方正面对记者采访时,暗示性地将垮塌原因归结于“超载”,将施工问题摘出,显然很懂行。

而本片重点影射,不,重点参考的现实案件,第一个应该是2019年6月爆出并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新晃操场maishi案。考虑到本片2020年9月开机,这个写剧本的时间也够。闻亮案与它有很多共同点:都是工程有问题,举报人都被埋进了工程里,作案时间都是2003年。这起现实案件被掩盖16年,因为扫黑行动而败露。

第二个应该是2007年发生的山东济南汽车baozha案。 甘小漾案与它也有很多共同点:被害人都是与情人,都因知道太多而被灭口,都是通过关系拿到了炸药雷管,都是谎称炸鱼,都做了遥控汽车炸弹,等等。

这里有很多问题恐怕都值得好好说说。本片没有说那么多,很遗憾,但也可以理解。

三、故事

(一)情节

首先,本片情节没有任何悬念,这是很令我失望的。前面说了,情节没有悬念也行,但要没有一丝波澜,这就糟糕了。

一方面,范老师一出场就是一脸反派像。从对受害者家属赌咒发誓,到瞬间变脸对奸商下达追杀令,想不反都难。

另一方面,女主闻晓雨(马思纯 饰) 追查生父被埋桥下的真相,真是一帆风顺,简直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递枕头。第一条线索,是当年案件的目击者孟超(王俊凯 饰) 主动追着提供给她的,让她对养父范老师起了疑心。第二条线索,是生父的相好主动打电话提供给她的,坚定了她对养父的疑心。第三条线索,是奸商的情人主动给养父打电话被她看见,让她跟踪着得知当年案件是有视频证据的。第四,就这个证据,也是情人的女儿主动递到她手上的。当然,追查中有一点小波澜小惊险,但实在是无足轻重。

有很多人觉得剧情太平,原因就在这里:本片的第一主角,是被动的,而非主动的。观众将自己代入,自然觉得索然无味。

(二)人物

其次,本片人物的设定都比较公式化。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范老师,虽然朱方正这个人物的设定是公式化的,但范老师的表演超出了公式。这个反派对群众的虚情假意、对下属的颐指气使、对养女的道貌岸然、对大哥的唯唯诺诺、对奸商的……宠溺(“早晚给我惹祸!”),无一不是活灵活现。这个外地农村孩子,平时不让下属说方言,崇拜曾国藩(这才对嘛,曾国藩就应该是反派的偶像);到了最后关头,他仍然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张口闭口“你谁啊”“你配吗”,但却止不住地恐惧,恐惧自己犯下的罪行,恐惧即将失去的权力。

本片男女主的设定同样是公式化的,而比起范老师的表演,马思纯和王俊凯的表演就属于公式内达标了。闻晓雨和孟超这两个人物的设定其实是要起到一个互相拯救的效果:孟超杀了村霸没了姐姐,闻晓雨做了他的姐姐;闻晓雨一心要法外寻仇,而孟超试图带着证据自首的行为最终敦促她依靠法律解决仇人(尽管最后没成)。但可能是二人的互动还是太少,总感觉孟超大多数时候是个修摩托、开摩托的NPC。而且孟超口口声声说把闻晓雨当“姐姐”,这个应该指的是自己的亲姐姐吧,可俩人最后还是稀里糊涂地亲上了,影院里一片“WTF”之声。这个就见仁见智吧,我感觉还是不亲、纯粹一点比较好,不是所有的男女之间的感情都要往那个方向发展的。

(三)环境

最后,环境方面没什么好说的。连绵阴雨赋予了本片晦暗的基调,重庆方言、江桥给本片提供了地域背景。但是湿漉漉且讲川渝方言的犯罪片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疯狂的石头》《火锅英雄》《沉默的真相》《迷雾追踪》《非常目击》等等,使得本片并不能突出出来。

四、娱乐

本片的平淡也表现在娱乐性比较弱。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两个惊悚段落:

一是预告片中,朱方正关掉大灯,因为心中有鬼,被闻亮的雕像投影吓得心惊肉跳。可惜正片中这段被剪掉了。

二是正片中,朱方正失手推落闻亮,先是失魂落魄宛如丧尸,然后猛地浇筑了水泥掩盖罪证。

结语

可以看出本片的院线版有很多删减,很多预告片中的镜头都不见了。比如小时候的孟超用刀猛扎正在奸污姐姐的村霸的后背,估计是太暴力了,还是儿童暴力,让审查很难顶。

所以在中国拍犯罪片确实很难。

一方面,就像删减那些,是大环境的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犯罪片创作者也常常有一种“60分万岁思维”,就是,我把社会阴暗面反映了一下,就可以了,设计情节、人物啥的都走过场、套模板。因为反正我反思了、批判了、挑战审查了,你观众也不好说什么。

我觉得还是要有一点像忻钰坤导演那样的追求。大环境是不好,但是别直接开摆。

本片是你走进电影院不会觉得亏了电影票的电影——这是好话还是赖话?全看你是什么样的追求了。

 6 ) 断桥好像十年前的纪录片

断桥好像十年前的纪录片。

全片情感表达克制,每个人物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性格,自己活生生的情绪。每个人物似乎都真实存在于那个小镇,这个纪录片记录了他/她们的几天,也记录了他/她们的一辈子。

范伟老师演技自不用说,把朱方正普通人的一面与在暴力中的挣扎沉沦完美演绎。马思纯超出我的预期,爆发力强,拥有强大的精神力。孟超是个很“破”的角色,破破烂烂的一生,破破烂烂地活,一边向往光明一边时刻提醒自己是条破破烂烂的命。王俊凯的表现让人惊讶。这个角色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可惜没给更多空间。孟超之所以主动搅这滩混水,是因为他对于善与正义的执念,对于闻晓雨报复后将重走他的逃亡之路的不忍,对于温馨情感关系的渴望,这些要靠观众自己感悟了。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几年的电影《暴裂无声》,两部影片带给人的感觉非常相似,区别在于,前者是鲜血淋漓的闷声重拳,后者是下不完的雨、永远潮湿的空气、和水一样无所谓流到哪里的人。

最后的片尾曲太适合了!让人惊喜!!!

最后来说说这部影片最大的问题,我认为是最后执着于把孟超对闻晓雨的感情落脚于“喜欢”,而这其实超越了影片展示出的情绪,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直白地下定义,但瑕不掩瑜!

————————————————

以下为8月16日下午编辑内容:

这两位朋友的评论已截图取证,评论已投诉辱骂攻击,个人主页已投诉网络暴力;此外,评论区还存在大量用脑残、生殖器、sb等词汇攻击我的评论,也一一截图取证,并投诉评论为辱骂攻击。(目前评论区是原始且完整的评论生态,我仅删除两部分内容:1)顶顶、支持之类两三字无内容评论,数量10条以下,2)拉个群、来加群之类存在诈骗风险的评论,数量5条以下)

关于我是水军的质疑及提及暴裂无声的原因,我当天就已经在评论区解释过了,在此不再赘述。这篇影评是出影院以后十几分钟写完发出来的,并没有想到会收到如此多讨论,我只能说除非你现在给我打钱,否则我一分没有收到。不喜欢我的影评,完全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影评里讨论的,可以自己写影评,发表感受是每一个观众的自由。请停止对我更深一步的网络攻击,依然欢迎讨论。

希望多多出现“勇敢”的中国电影。

 7 ) 向往光的少年永远被埋在了光下面

看完《断·桥》,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心疼 心疼孟超四处躲藏的八年,心疼晓雨寻找父亲冤死的真相,心疼蓝莓小小年纪没了妈妈。 《断·桥》这部电影不管是演员还是剧情都好的没话说。先夸夸影帝范伟老师, 那演技自然是没话说,眼神都特别吓人,连睡觉时嘴角的细微表情都拿捏是特别到位,让我觉得范伟老师就是朱方正本人。 马思纯演技也特别棒,哭戏特别有感染力,让人忍不住掉眼泪,演出了晓雨那种不管怎样一定要调查出父亲死亡真相的决心。 王俊凯这次的演技让人刮目相看,他简直就是我的心目中的孟超,不管是从形象还是台词都特别棒!孟超是一个一直生活中黑暗里的小孩,是闻晓雨的出现让孟超的世界里有了一份色彩。王俊凯把孟超那种偷偷摸摸,时时刻刻保持警惕演的淋漓尽致。最后都结局真的让人心碎,那封信把整个影片的情绪拉倒高潮,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孟超什么都不求只愿晓雨可以好好的活在白天,让人大破防。 电影特别好看,在我心里算得上top1了,我相信中国电影一定会越做越好!

 8 ) 大风刮过山岗 我记得你来过一趟

孟超好像一场梦,不着痕迹地从我心里走过了一趟,一觉醒来心好痛,我想抓又抓不住的城市游魂。对我来说王俊凯角色塑造最大的成功在于他会让我看完电影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孟超的故事中,脑海里像走马灯一样闪现出电影里孟超的生活片段,他去超市买7.5的泡面,坐在一堵烂墙上扭头看着外面的雨雾,在人群的角落、荧幕的阴影处低着头吃抄手,与晓雨蓝莓在一起时脸上出现少有的笑,两个人依偎在一辆摩托车上从大桥上走过,偷听朱方正和甘小漾对话时埋在黑色雨衣里的黑猫一样眼神……我心疼孟超,但感觉自己永远都触碰不到他,他的这一生在短短的113分钟内变成了阴阳两隔…… 摄影师曾剑的镜头语言太牛了,每一帧的构图色调灯光角度等都处在一个多一分冗长少一分意境不足的十分恰当的位置。 很多人说《断·桥》不是一部“爽片” 确实 它不像我从前看过的电影那般仅仅在影院中感受到一瞬间的心灵震撼,灯光亮起后我并不会为电影里的故事或人物耿耿于怀很久。 但《断·桥》不一样,他会深深地刻在真正喜欢它的观众的心里,长久地成为一片热,一种痛,一阵感动。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我总说孟超如何如何 感觉从来没有一个人让我提起名字就心碎 电影上映之后我提到最多的竟是“张清冬” 张清冬是孟超身体里流浪八年也从未改变的纯真灵魂 是那个很爱姐姐 心怀正义的真诚少年 张清冬说“我此生没过好,不期望来生……” 可我不是啊 我很期望你的来生 期望你来生成为天上的鸟 海里的鱼 成为你最平凡最简单的张清冬 王俊凯说孟超这八年一直只是苟活着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了结自己的生命 这样看张清冬也像《活着》中徐福贵一样的悲剧人物 当时代的一粒沙变成一座大山落在他们身上的时候 活着也只是为了活着了 也许对孟超来讲最后为闻晓雨而牺牲是燃烧自己发出最后的光 但对我的私心来说 许警官才是真正想拯救他的人 只有他记得孟超无罪 记得他是张清冬 闻晓雨用装金鱼的水桶插上鲜花放在了孟超墓碑前 如果我是许警官 我会放一杯来自云南的土 希望张清冬的灵魂能回到故乡

 短评

不是一部悬疑片,关键的真相很早就揭开了,主体故事是活着的人之间的对手戏,为了掩盖过去的事实和为所爱之人复仇而不断犯罪。开始朱希望破财消灾,后来直接杀人灭口了,“大哥”功不可没。大哥是谁,中文字幕含蓄,英文就很直白了。

7分钟前
  • 康康
  • 推荐

、这也叫悬疑嘛、

9分钟前
  • sunson🐟
  • 较差

范伟8,曾美慧孜7,王俊凯6,马思纯5,编剧4,导演3,综合5.5。

14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这种满脸写着苦大仇深的片子,电影院里却欢声连连,可见其失败了。其实王俊凯意外的倒还可以,不算特别出戏,线条也挺锋利,比同类型的那个张宥浩还强点,但加爱情线真他妈就是扯,谁要看小姨吻上大外甥啊!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早点把U盘给警察逼事没有

21分钟前
  • 六十六岁初吻
  • 较差

不是什么片子都叫悬疑 不是悬疑就得下雨 也不是一男一女凑在一起就要谈恋爱

26分钟前
  • lllartemis
  • 还行

闻晓雨带着醉酒的孟超骑车离开时,导演给的那段几十秒的双眼含泪特写让我印象太深了,不用说台词,眼睛就会说话

30分钟前
  • 陳楠
  • 推荐

还行吧,中间亲那一下有点莫名其妙的

35分钟前
  • Mayouo
  • 还行

试问国片儿哪家猛:男看娄烨,女看李玉。

36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重庆话是王俊凯的舒适区吗,台词进步好大

40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仿佛看了一部娄烨版的《少年的你》,故事讲得四平八稳,但一切都太过老套。

44分钟前
  • Tom
  • 还行

扣的两颗星有1.5颗都在马思纯头上,还有0.5颗给很多不足细节的总和。但总体而言是今年低迷的院线里不错的片子了。wjk的转型之路第一步走得还算稳当。范伟的牛逼演技(在我眼里)值得起今年的任一三金。

46分钟前
  • B612星球居民
  • 还行

就想问一句,女主拿到证据了为啥不报警,完了送人头把人害死了,为了所谓的戏剧冲突不顾逻辑,真的不能忍

50分钟前
  • 正道的光
  • 较差

比喜剧还缺乏逻辑,白瞎了范伟

51分钟前
  • 毛舜禹
  • 较差

马思纯和王俊凯那个啼笑皆非的吻就是这片的意象

53分钟前
  • AXLECO
  • 较差

我不理解她拿着u盘,要自己去杀人的行为

56分钟前
  • Pepper
  • 还行

漏洞百出又丝毫没营养的剧情,马思纯万年不变的发病演技,毫无存在感的王俊凯人设,尬的出奇的感情戏,难看难看真难看😵‍💫

1小时前
  • 哈哈
  • 较差

看完硬是在40度的天气下晒了十分钟太阳 才回到阳间

1小时前
  • 鞋猫
  • 较差

那个吻真的很莫名其妙,脚趾抠地啊啊

1小时前
  • 中岛美奈
  • 还行

我寻思大夏天的,范伟给我整得后脖颈子冒凉气,电影院出来赶紧打开《卖拐》压压惊的程度

1小时前
  • Nathanael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