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香如故

记录片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沈永鹏

 剧照

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3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4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5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6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7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8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19惟有香如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0:52

详细剧情

  我们天生喜欢香,极少喜欢臭。自然规律也显示:香料能使物品保存持久。这其实已经用气味指明了方向,所谓正道,就是千古流芳。于是在古人面前,很多不同类别的名词汇成了一种通感:芬芳、侠骨、馨香、大义、正气、至善、……古人相信,任何选择都会自带气味标签。但吊诡的是,在历史重要节点上那些意见截然相反的人,无不坚称自己都是正气使然。而作为后来人,我们也确实发现,随着深入了解双方,越来越难以评判。香,究竟是客观共识,还是辩证的转化?本片选取与五位古人命运相连的香料,串起他们曾经在那些重要节点上的冲突和选择。

 长篇影评

 1 ) 想重修历史和化学

三个月慢慢看完5集,好剧值得反复看反复琢磨,第一遍的惊奇不仅不会被第二遍的熟悉冲淡,反而因为注意力的富裕发现更多细节,简直欲罢不能。选材从香这个角度切入就非常妙,鼻子连接的神经距离大脑非常近,因此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气味引发一段特定回忆的现象。这部剧选取常见的几款古代香,但赋予物质一段很特殊的背景,把安史之乱、靖康之耻、王安石变法、元佑党等等都细细解读出来,还很精心地搜集了各种史料,编排上更好玩,第一集和第五集自成一集,中间三集里的人物都有呼应,如果提前能简单了解下人物背景,代入会更加丝滑,那份充满哲思的震撼也就更加强烈。

服化道方面太用心了,随着朝代不同,衣着发型,甚至桌上摆件都高度还原,也让我有眼福看到唐代、宋代甚至东汉时的社会民情,弹幕不时提醒哪里做的非常还原史实,值得盛赞。

构图!

这段合香,短短几分钟,生死虚实,演员封神,来回看了好几遍,第一次有把台词全文背诵的冲动。

最喜欢的场景

最后还想再夸夸演员,台词功力和演绎都个顶个传神,希望导演再接再厉,你出一部我追一部。

少不经事时学历史,静不下来,无比厌烦;有了一点社会阅历后,再看这类历史纪录片,只想再把史记汉书宋史再拿出来膜拜,一个个人物面对的风暴,被导演精妙编排的讲述,看完久久不能忘怀,好剧是能够引人思考的。

 2 ) 惟有香如故

看了第一集雨霖铃,全程提着口气,旁白台词字字珠玑,微剧本人物情感秋毫毕见,贵妃昔日的风光、最后的可怜皆落入尘土沦为谈资耳。古今多少年的“红颜祸水”说虽终究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以纠偏,但历史里从来多的就是权术争斗阴谋诡计以及生命之轻。任她是贵妃又如何呢?不过一场毫无意义的牺牲。看完十分好奇瑞龙脑香是何味道。

第二集如梦令。李清照和张汝舟的故事,简单说来,就是没有故事。李清照的梅香,当如其人一样淡雅高洁吧。还有一个感觉,两集了,女性还是和男性绑定在一起,当然这不是导演视野的限制,实在是过去时代的女性书写不了更多的故事。

第三集沉香,后生苏轼和前辈王安石、司马光。沉香生于伤害与苦难,却味道中正平和,一如苏轼本人,又何尝不像其他朝廷臣子。没有那么多忠与奸、善与恶,都是些观点和视野的不同。

第四集(4.18)南柯子,海螺之“香”,如黄庭坚的不愿顺从,也如范祖石的自我放逐。元佑党人的名号原是那么可笑,朝廷命犯的来历竟如此悲怆。本集里饱含黄庭坚对自身境遇的慨叹,更有他对后生的宽宥和庇护。

第五集(青囊行)(4.29),最悲观最绝望的一集。虽然回想过去,五集里多是一些壮志未酬或世事不公的情节,但是亲手烧毁自己多年行医之后写就的医书,身陷囹圄、枯灯暗影,一片晦暗,不知道国家之未来,看不到自己的出路,甚至质疑一生治病救人的功德。医者仁心,故此,面对的却只是更大的苍凉和无力。也奇怪,以前学习的知识里面,居然毫无瘟疫的部分,而事实上它又是真实历史里如影随形的环节。

 3 ) 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思考

每天一集,把五集看完了,真的是意犹未尽,感觉每一集都可圈可点很有深意。全剧都在讲香但是不止讲香,以香为引,以史为鉴。更多的是那个年代那些人物的思考、挣扎,以及留给我们当代人的反思,五星推荐!

初看纪录片:不理解词牌名、香、和历史人物是怎么结合起来的,慢慢的往下看,觉得编剧和导演真的是神了,关键这些故事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或者是文字记载,这 5 集听说花了导演 3 年的时间拍摄,想来整个团队一定看了很多历史材料,考据了很多服化道知识,感谢创作团队给观众带来的精品!

拍摄形式:纪录片采取了演到一半,导演走进来解说的手法,在看的时候并不觉得突兀甚至觉得还挺新奇的。毕竟是古装剧,有很多内容需要科普,贴字很快根本看不清内容,而这种形式有点像解说,也有点像弹幕,很好的解决了观众的一些疑问。


《雨霖铃》丨 瑞龙脑香丨杨玉环

全片开始居然从挖坟开始,当时脑中三个问号:???这确定是纪录片不是悬疑片嘛?然后慢慢的引入内容——从马嵬坡挖坟,乐师向唐明皇献帽子,最终引到杨贵妃和瑞龙脑香。

炎凉:瑞龙脑香在最严寒的地方,长出来有冰雪感的冷香,且只有火的燃烧,才能散发出这种清冷的味道,这就是所谓的「炎凉」——而贵妃选用此香,就是要在这天下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她清楚自己本就是政治的牺牲品,从生到死。

价值:瑞龙脑香,只有燃烧才能散发味道且毫无灰烬,用消失凸显它的存在。——而贵妃只有死,才能对大唐,对李隆基有价值,有的人就是要用死,凸显她的价值。


《如梦令》丨梅香丨 李清照

以前只知道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看了纪录片才知道原来她还有第二段婚姻。

结婚:如果带入当时的情形,其实也很能理解她同意与张汝舟结婚,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带着很多文物家当,自己还生病,如果只是自己一个女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下立足。而这时候有个家底还可以的人对你嘘寒问暖,自然是心软的想有一个依靠。

从「梅花」到「选择和离」:然而婚后的男人露出真面目,生活糜烂,借李清照的名声提高自己,甚至打起了李清照金石文物的主意。梅花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也许是她在看梅花,写梅词,做梅香时深深体会出来的高洁——李清照选择纯粹,就不能接受苟且,于是她坚持自己打官司,坚持坐牢,坚持和离。

从「制梅香」到「对未来无惧」:李清照多次从梅花中提取梅香,但却非常难以提取其味道;而在这和离事件后,李清照做了新的梅香,配方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这种舍弃本体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它是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而她也从总这里边看到了很多未来的可能性,也许是谁说女子一定要菟丝花般附着在男人身上,结婚嫁娶才算有意义?我一个人也是一种新的活法。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浪淘沙》丨 沉香丨苏轼

苏轼x王安石:锋芒必露

开篇用「百刻香」引入,越是普通的材料,越适合做百刻香,中规中矩;上乘的材料,怎么能用刻度衡量呢?——这上乘的材料,说的正是那时候棱角锋芒的苏轼。

对于公堂,苏轼用沉香的故事怼王安石的新政:香树求生,而香农求利,为了彻底榨干香树,香农改用铁枪洞穿树干,把它扎的千疮百孔,香树只能在那浑身流血,被动产香。“新法就像是扎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因为新政,造成种地的农民不得不寻求其它方式,如断掌避祸,获取更多的利润来分摊青苗钱。

而王安石坚持自己的观点:从大局出发,看到了国家积贫积弱,国家年年亏空,未来可能有更多的人们因兵力薄弱被屠戮,努力变法富国强兵。(当然苏轼和王安石都没有错,只是他们俩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而从南宋的事实看,王安石的观点才更正确一些)

苏轼x司马光:理解中庸

当王安石下台,司马光把所有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一并裁撤,无论有利无利,马上展开自己的一套新的政策。而此时苏轼又站出来反对司马光,认为新政也有可取之处。

这时候苏轼意识到到自己的矛盾处境: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他能理解两边,却不能被两边理解,最终成为最不合时宜之人。慢慢的他开始理解沉香,这香的味道确实不错,隐而不发,不偏不倚。唉,这就是中庸之道。


《南柯子》丨 回生香丨黄庭坚

这集开始,感觉立意拉到了更高的高度,全程就是越看越震撼!甲香,香臭转化,螺甲成香。对照甲香的特点,讲述了「香圣」黄庭坚与浪子回头的故事。

范信中x回生香:从甲香中懂得涅槃。甲片,是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范信中最终读懂甲香背后的寓意,选择向官差自首。

黄庭坚x回生香:从甲香中坚持自己。调香,讲究君臣佐使,但只要入此轮回,所有材料都必须要先行打碎,欲求善果,先成齑粉。世人发愿无数,可真能为愿望献身者寥寥无几,那是不懂牺牲。其实元佑党人也好,元丰党人也罢,粉身碎骨都是为了胸中大义,如同这每一片材料,百般研磨,皆为主香而战。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勘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唯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

黄庭坚坚持了自己心中的「胸中大义」,他是可以接受被打碎成齑粉,且如他死前最后那句「吾平生无此快矣」。幸而最后,所谓的「元祐党人」也得到了平反。


《青囊行》丨 艾香丨华佗

在三国里知道华佗和曹操的故事就是曹操头痛,华佗建议剖开头颅治病。而导演探讨了赤壁之战中曹操和华佗的奇怪行为,并推理出一个新的脑洞,于是形成了个新的故事——

华佗:面对瘟疫,作为一个医者,人命第一,华佗坚持让军营隔离,不要参与战争。

曹操:而作为政治家,曹操却有更大的野心,他甚至看到了这场瘟疫后面的机会。如今四海沸腾,骨肉糜烂,扬汤止沸已经不行了,平天下才能安天下。

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充满了哲理的味道。

此时想到的苏轼和王安石的对话,其实华佗和曹操都没有错;又想到了鲁迅先生,医治单体的人能医治整个社会吗?所以我个人是支持王安石、支持曹操、支持鲁迅的。当然任何改革,怎么可能不流血呢?可怜百姓。


没想到写了这么多文字,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都是一个独立的思考,短短五集给了我们很多很多的感悟。

从杨贵妃身上读到了当时女性在当时背景下的无奈;从李清照身上读到了一代女词人的独立、坚强、孤傲;从黄庭坚身上读到了深处底层但愿意坚持胸中大衣,先成齑粉就义;从苏轼和王安石,华佗和曹操的故事,读到了不同角度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谁都没有错,无谓后人评说......

最后,希望中国的香道能够发展起来!

 4 ) 有电影质感的中国纪录片

一部扎实又细腻片子。

本想等片子全部播完再来抒发,但看完第一集就忍不住想表达,希望老沈这样的导演能一直做下去。

老沈之前做了四年的自媒体,无论是第一季的杂谈(从商业到科技)还是后三季专注于历史,无不带着一种通哲的洞见,我个人最有感触的是《长生的陷阱》那集,老沈最后结语引用的舒婷的《神女峰》: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将一个自然科学的话题生发出人文主义的思考,可见这个杂家导演的深沉。后来专注历史后,更是设法代入当事人立场去探究那些影响重大的出乎常理的举动是怎样合理的,甚至不少都跟主流说法相悖,但却在逻辑上无懈可击,正如这第一集《雨霖铃》,大家说起马嵬驿,总要找个人去背锅,开创盛世的李隆基?不合适,那就只有那个带着乱伦原罪的杨贵妃了,或许文人们又想起了褒姒、想起了妲己吧。不过在《雨霖铃》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哀悼的故事,两个无能为力的老臣,和那个心存侥幸的自负君王。

有人注意到贺怀智说天宝十三“载”吗,老沈这细节设计的绝妙,一个字带出李隆基的自负

就像贺怀智说的,杨贵妃面对的是君王义气,而不是丈夫,李隆基是在赌,他天真的以为杀了杨贵妃就能表明立场,但如果靠杀一个被霸占的儿媳就能表明立场,这君王气度又值多少颜面呢?然而,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江山美人博弈背后的故事,天子也是人,老沈洞悉到了这一点,才做得出来这样的片子,而不是随大流的贴标签。

再说说画面上,摄影和美术的功底也很深,这块儿举不胜举,随手放几张截图体会吧。

比如这张的构图和颜色,左边灯笼+后边的光是暖色,前景的桌子和右边的两根(棍?)是暖色,处于焦点处的老沈一身冷色素色装扮,同时右侧背景的那幅画平衡了构图的权重,可以试想一下没有这幅画,这个场景的比例就会失衡;

再比如这场戏,中间这个香炉起到的隔断作用既是美学上的构图考虑,也表达这二人之间立场的隔阂,而最后一场戏里,几个人之间的关系缓和也借由香炉的相对位置变化得以体现,这些细节上的设计,只能说,国内的片子如此考究的,着实不多,尤其这几年。

关键是,这tm居然是个纪录片……不得不感慨,老沈拍片,如牛刀杀鸡。

这个构图中,所有人物在画面左侧,为了不破坏平衡,右侧的置景相当讲究,同时,画面里人物的服装颜色,美术和服装部门的设计,堪称惊艳了。

激动之下写的评论也就这些,有些凌乱,但老沈用做电影的品质做了一部纪录片,实在难掩心里的冲动,希望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在国内,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片子。

 5 ) 一部有“香味”的纪录片

纪录片这个门类,最初的诞生以记录和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或生活经历为初衷,特点在于真实,不添加任何的虚构成份,但在艺术性上有很大的欠缺。近年来,国产纪录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飞速进步,佳作频出,这部《惟有香如故》更是如此。

主题是讲述香料的前世今生,但切入点却是极其新颖,以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与香的故事徐徐展开。构图讲究,色彩高级,服化道也很在线。一共5集,分别讲述了杨贵妃,李清照,苏轼等历史人物与香料的不解之缘,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命运与抉择。从片子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很多香料的科普知识,更能感受到该片导演对于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怀:杨贵妃的不甘,李清照的坚守等等,透过此片的画面和讲解,我们似乎能够感同身受这些历史人物在那个久远的时空里的爱恨情仇,并深深共情!一部纪录片,可以有电影般的质感和艺术性,同时又有纪录片的严谨与考究,真的为我们的国产纪录片感到骄傲!

 6 )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我觉得唐玄宗真心爱过杨贵妃,她貌美又聪慧,杀了她他也很难受,但是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情爱终归抵不过权利。导演将杨贵妃的遭遇与她喜欢的瑞龙脑香的解释结合的真好。 质感 光影 服饰 剧情 台词 演绎等等都很好,而且导演的文字功底好强,用词很考究,经得起推敲。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挺惊艳的。 文案: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弹幕评论“因为每个瞬间对当下来说,都在悲鸣”“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政治就是人心欲望的产物”“这个古琴配的绝了”“玩摄影先玩光影”“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干瘪的评价为单纯的好与坏”“一缕香魂散去,一个时代落幕”“盛世需要你点缀,乱世需要你薄命”“乐师的配音有一种悠扬飘渺的旁观感”“世态炎凉”“最富贵的地方,体会最极致的薄凉”“彼时一骑红尘妃子笑,如今三尺白绫马嵬坡” 我可以理解她选择再婚的原因,选择结婚肯定是想和对方一起奔着好的方向去走,只是可惜没有选择对的人,识人不清导致后面的悲剧。我们后人不过事后诸葛亮而已,何必因为她这段婚姻对她诸多责难呢。 我也理解她离婚的决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不必强行在一起,这样只会让双方都更加痛苦,做出这个决定的她真的很有勇气。就像导演说的,为了逃避流放,她本可以让别人替她对簿公堂,但若她这样做,她也许就不是那个她了。 再一次夸一下导演,能够感受到导演深刻的思想和横溢才华。李清照一个人站在一面圆形的屏风前,桌上当着一枝梅花的构图也好美呀,像一幅画,质感也很好,好喜欢。喜欢他拍摄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坏,而是多元又复杂的。 台词:庸俗是一种无法自知的缺陷,唯一掩盖的办法,就是沉默。 弹幕评论“李清照的演员选得很传神,骨相气质皆有种梅一般的雅致傲岸”“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可以磨难,不能苟且”“心似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我的婚姻可以是笑话,但不能是谎话”“没有尊严的男人想靠欺压有名望的女人赚尊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2023.2.20 苏轼 王安石 司马光三个人其实都挺好的,都是想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希望国家更好,只是政见不同而已,他们都挺坦荡和磊落的。 台词: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他们只是政见不同,人都是很好的人”(苏东坡和王安石)“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政见不同而已,其实也是惺惺相惜”“同情一个人容易,理解一个人不易”“王安石高估了人性中的善,低估了人性中的恶”“黎明前的夜是最难熬的”“王安石变法的初衷虽好,但却激进跑偏,苏轼之谏虽有偏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池”“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唯一清醒的人是最痛苦的”“一个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023.2.21 普鲁斯特效应是指只要闻到曾经闻过的味道,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 美拉德反应亦称非酶棕色化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故又称羰氨反应。 黄庭坚,一个被载入《二十四孝》的孝子,一个被后人追奉的香圣(我以前都不知道他还会调香,只知道他字写的很好,全才呀。)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调香和开中药一样,讲究君臣佐使”“腐朽神奇,只在点化之间”“自我,本我,超我,在梦境里面似乎才会清晰分辨,剥离又融合,幻似真”“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看你回望众生,我已泪流满面”“慕然回首,南柯一梦”2023.2.23 第五集看的有点难受。秦始皇焚书坑儒,将军一将功成万骨枯,都是死亡,解说却是不同,这是何意呢?很多时候是位置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为命为民,可谁说为战不是为民呢,可惜医者仁心命已绝矣。 有些时候有些决定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身处一定的环境一些决定更多是无可奈何,不仅是民生,还有政治上的博弈。就像曹操做的决定,他不知道瘟疫会死很多人吗,他知道,但是就像他说的:知道自己有病的兵是打不了胜仗的,而士兵打仗输了,结局就是死亡,有些决定不单单只是对错的问题。当然也是他们太有野心了,慈不掌兵。 华佗选择烧掉医书的那一刻,是否已经心死了呢,后人知道这件事也只能说一声可惜了。有些决定当时看着确实很不人道,但是放在历史大环境下看,也是一种格局。 台词: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被焚烧的宿命。 上医医国——出自《国语·晋语》指高明的医生能治国,次等的医生能治人。 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指高明的医生能防病,次等的医生能治病。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指人说的话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它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2023.2.24

 7 ) 文案摘录

第一集 雨霖铃

长夜属于孤独的人,这是李隆基最难熬的时刻,黑暗中一下子袭来三种悲凉:
夜雨、风铃、还有空气中残留的冷香。
李隆基今晚写的曲子起名就叫《雨淋铃》(也作《雨霖铃》),后来很多文人都给它重新填过歌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柳永的那首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贵妃遗留的香味,一直恍惚着李隆基的记忆。今天之所以更加严重,跟这场雨有很大关系。识别气味需要足够的气味分子,而相对湿润的空气能帮助鼻腔捕捉结合那些气味分子,这也是为什么在下雨之后,我们总是会觉得气味更加明显。瑞龙脑的留香本身就非常深刻,再加上这一夜大雨温度、湿度、听觉嗅觉,所有感官都开始渲染同一个目标。
所以李隆基恍惚了。
这寒凉的香气已经成了无处不在的眼睛
冷冷的看着自己如何面对背叛和伤痕。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史料上记载,杨贵妃在被刺死之后,曾经苏醒过一次,原因不明。也许是因为杨贵妃生命力旺盛,也许是因为高力士根本就下不去重手。这当然带来了最痛的记忆
他的痛夹杂着一种身份的恍惚
那个女儿般的主母居然被自己杀了两次。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是嘲笑,还是同情感慨,还是警示。一千两百年过去了,不同的人群在马嵬驿看到了不同的角度,就像皇帝一直觉得他是因为江山丢了女人。但可悲的是历代文人都说,他是因为女人丢了江山。

婆利国(今文莱)酷暑难当,但就在这天下最热的地方,生长出一种参天大树,而在树的肚子里,居然孕育了一种冰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瑞龙脑香。更奇怪的是,这香闻起来居然真的有寒凉之气。
可笑吧。最热的地方生出最好的冰片,而最好的冰片还只能用着熏烧的方式,才能还原那种冷香,这才是真正的炎凉。杨贵妃选用此香,乃是为了提醒自己,要在这世上最富贵的地方,体会炎凉。

我第一次闻天然龙脑香的时候也很吃惊,它居然是这样一种奇妙的香味。
清凉,但并不刻薄;端庄,又不失缠绵。
瑞龙脑香就在这矛盾的夹缝中吐纳耗尽,最后连一抹香灰都不剩,生死去来,看不出任何痕迹,除了上空弥漫的无处不在的那种炎凉。
其实这世间,有些东西就是这样
就是要用消失,才能凸显它的存在。


第二集 如梦令

南宋绍兴二年,李清照在临安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官司。这件事被很多人认为是李清照一生的污点,导致后代文人大多对此遮遮掩掩。但是他们往往都忽略了,那个所谓的污点,其实恰恰源于李清照内心的洁癖,因为被告人是她改嫁的丈夫张五洲。
李清照这一生被人嘲笑过两次,都是因为这个人。
一次是嫁给他,一次是告发他。
这两次前后相距只有一百天。

史料上关于这场风波的记录比较简单,但李清照在自己写的一封信里说的非常清楚,动机只有四个字,唯求脱去。也就是说,只要能离婚,怎么都可以。当时文人对李清照的看法就像这位堂官一样,冷漠而又不齿。

眉妻鹤子

李清照的词百分之八十都有花,写的最多的就是梅花。 从少女一直写到迟暮,她这一生都在以梅花自愈。
不过,别人的梅花往往是苦寒催生出香气,而李清照,则是香气引来了苦寒。
从“却把青梅嗅”到“熏破春梦”
这几十年来,李清照一直在用香气理解梅花。 可她无论多少次尝试去提取那种清冷的味道,都以失败告终
仿佛上天注定了不许单独挽留香气
要么与花同在,要么香消玉殒。

当然,李清照还没有绝望,她认为张汝舟也许粗放,但并不俗气,他应该能够守护在身旁。 可她没料到的是,不管当初如何,但对于今天的张汝舟来说,李清照的名声显然才是这桩婚事最大的嫁妆。

物是人非事事休。
汴京故居的那颗江梅,想来也快开了,不知道在那边可有人照料。 那段岁月对于李清照来说,并不是发黄的记忆,而是一种似有还无的清香。 这种不着痕迹的淡雅,被文人称作暗香。
不过奇怪的是,人类每当被嗅觉勾起来记忆,却总是最深。 梅花的香气主要来自于内部分泌的乙酸苯酯,它跟其他挥发物的组合,会给人带来一种熟悉而又恍惚的美好,就像和靖先生写的那样: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而嗅觉作为我们最古老的感觉,对于这种隐约的记忆有天生的敏感,因为这种化学感受曾经左右了我们的存在。 古人制作梅花香膏用的是朴素的萃取,但是因为工艺问题,没办法浓缩香炉,所以味道总是不够。当然,这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容易,因为本身梅香是很难浓缩的香气。 之所以后来要换另外的思路,就是因为无法更好的提纯。
想要纯粹确实非常困难,因为你不能接受任何杂质。 就像李清照执着的那样。 可以磨难。 不能苟且。

这是个完全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婚姻不能裹挟对待感情的认真,她也不可能接受作为装点门面的道具。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对生活的婉约,从而忘记了她对命运本有的刚强。

同情一个人很容易,理解一个人却很难。
很多人认为李清照对于再婚不够谨慎,但其实那无非是对幸福的憧憬使然。李清照本来兼有的两种唯美,到这个时候却都成了矛盾。女人的不幸,体验了诗人的敏感。
这场变故在她自己的作品里丝毫没有提及
就像她久住杭州却也从来不写西湖一样。
但她还在写梅花。
尤其在这个时候,她出人意料地用梅花写了仅有的一首悼亡词(《孤雁儿》)。
人生如梅魂如香,既然能够追思,说明从来都不曾远离,没有实体,便没有挂碍。
在李清照的世界里,梅香不再从属于宿主,人间天上,终于能够自由地独立成章。 李清照的这次梅香非常特别,因为在梅香配方里,居然不含任何梅花成分,但却依然能凸显梅花韵味。 这种舍弃本体的做法完全超越了具象,它是直接对梅花的灵魂进行最纯粹的描摹。
也许就是从这一刻起,李清照,不再担心了。

这场离婚案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有一个疑点,李清照,你为什么要自己来告发张汝舟?张汝州有罪,天下谁都可以告发他,但只有你告他需要承担后果,你,你不知道吗? 李清照是个聪明人,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可是为什么呢? 西院的梅花死了,冻死了。这世界比梅花预料的还要冷。 可这就是她的宿命。选择雪白,就只能委身寒冷。
我鄙视那种不敢面对的可怜,虽然我真的很怕。 光环下面,李清照的再婚离婚,需要一种近乎就义的觉醒,这当然源于她一贯的纯粹化。

有人说,李清照再婚的失败,是因为跟前夫赵明成太过美满。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反而更难理解李清照的再婚。
其实想体会清照的追求很简单,直接套用今天现代女性的心理代入就可以。那无非就是平等的追求幸福,只可惜在那个时空里,她不可能得到,即便是跟前夫赵明成。 李清照再婚失败以后,曾经在金石录后续里面专门回忆过那耐人寻味的一幕。 那是建言三年最后一次分别,赵明成独自面授上任,却丢下了李清照一个人在池阳看护家当。 “万不得已,先丢包裹,再扔书卷。一定要护住那些宗庙之器。记住了,人在物在。” 李清照回忆这些话,好像句句都在等待,但却只等来要跟家当共存亡的死法。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这应该是李清照最后一首梅花词。 八句话,三弄梅花,却不再提香。

第三集 浪淘沙

其实越是普通的材料,越适合做百刻香,中规中矩。上乘的材料,怎么能用刻度衡量呢?
这个专门用来祭食的百刻香,突然勾起了苏轼的感慨,材料和遭遇在现实中呈现的悖论,就像这场风波一样,自己的不合时宜,居然引来了杀身之祸。这种所谓的才华与个性,对于人生来说,究竟算不算是一种悲哀呢? 让苏轼出乎意料的是,那位脾气很大的退休宰相,居然亲自骑着头毛驴来江边迎接自己,这不禁让他又一次陷入了感慨。几年前,苏轼差点死于那场乌台诗案。而参与搭救他的人,就是这个政敌王安石。但同样还是这个人,在朝廷的意见立场上又曾经不遗余力的打压过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实恰恰反映出人才的应用难题。 就像这百刻香一样,用来计时的香需要均衡。 而所谓整齐划一,其实就是磨平个性。
十五年前,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轼几乎立刻成为他的反对者。王安石当然很清楚这个名气很大的年轻人是不可能被整齐划一的。
这种不可调和的个性,只能服从于自我逻辑,而不是权威。 所以作为文人来说,王安石喜欢他。 但作为宰相来说,王安石讨厌他。

司马光台词:其实王安石人品不差,但太急功近利,滥用那些小人酷吏,怎么能结善果呢?上面想变法,中间就以变违法,到了下面根本是无法无天呢,变完了,什么法都没了,他是豁出去了,连大宋的国运一起豁出去了。脏手拂面,自认清白。 把握这次机会啊,机会是才华换来的,也是岁月换来的官家赏识。你也许只有片刻,但下一个片刻是什么时候可就不好说了。冯唐易老,这俩片刻之间,可能就是一头白发呀。

算起来,这已经是苏轼第四次进京了。但他对于所谓的官场逻辑,还是刻意保持着一种陌生。至少今天他还坚信,书生义气是自己淳朴的操守。虽然在这种环境下显得是如此的不合时宜。 似乎只有延和殿外的这块障板,还在提醒着他,现在已经是走到了权力秘密和凶险的边界了。但作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根本不知道要给自己做什么长远的布局,就像面对这种突然传来的乌啼声,他也完全不会去做任何不祥的联想和规避。

沉香的源头其实是一场磨难。沉香只有在受伤之后才会分泌这种东西。这香原本是树木自行疗伤的疤痕油脂。但经年累月,这伤疤变得越来越硬,越来越重,以至于入水变沉,其实沉香就是那棵树的血泪结晶。
虽然王安石对这种文学上常见的共情手法不以为然,但也不得不承认这对年轻的皇帝而言是有效的。因为苏轼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沉香是当时上层社会常见的香料,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段痛苦的成因。 这种树有个特点,受伤的时间越久,伤口油脂沉淀出的香味就越是醇厚。如果再加上细菌和昆虫的偶然作用,就会形成天然的上品醇香。但是很不幸,这个秘密被人类利用了。既然沉香源自磨难,那么也就可以通过制造磨难来获取沉香,所以伤害最终还是成为了手段。 人工萃取的沉香一般都会很轻。木质上这些细小的纹理是还没来得及融合的香脂。过早割去沉香,就只能用刀把这些香屑挑出来合成使用。所以当然就会缺乏那种岁月醇化的味道。 香树求生,而香农求利。为了彻底榨干香树,如今,香农改用铁枪洞穿树干,把它扎的千疮百孔。香树只能在那浑身流血,被动产香。
照你这么说,收割庄稼也是一种磨难了。 庄稼本来就是一岁一枯荣,那是顺应轮回,但折磨香树完全是背离天道,对产量是大了,但这种香稀松易碎,味道新烈,远不及天然沉香。所以海南产香虽多,却只能靠薄利维持。

苏轼辩:如今,新法就像那一根根插入沉香树的铁枪,锥心度日,命悬一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司马光驳:变法前朝廷养兵一百二十万,一个月口粮七十多万担,这还只是口粮,没算上月粮。国库收入一亿一千六百万,但支出一亿两千万,非常支出还有一千一百五十万。也就是说,一年纯亏一千五百多万。祭祀大典不敢用,修缮周桥不能用,甚至连军饷都要左支右绌,闪转腾挪。西北边境明知疲弱,但永远无法强兵,永远只能花钱陪笑,岁币苟安。多少年了?国家不是人,别给我讲什么安贫乐道。要讲,去边境上讲,你看到了那个断掌的农夫,你看得到将来被屠戮的军民吗? 苏轼辩:陛下,天下财,不在民则在官。官要拿,可以拿,但拿多少,怎么拿,应该慎之又慎。百姓可不是树,天灾还是人祸,他们分得清。今日新法,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臣不敢危言耸听。但是臣提醒,人言可畏! 司马光驳:人言可畏?不做事最好,当个君子多容易。敬天法祖守规矩,别做事,谁做你们就骂他。好啊,强林环伺,步步紧迫。如果靠敬天守成就能挡住他们,我也跟你一起骂。

不,恰恰相反,臣请贬触,苏轼将其逐出京师。 所有直臣都自认为正义,很难妥协。苏轼能言善辩,最容易蛊惑人心。如果进了谏院,臣会非常被动。 好人办坏事向来危害很大,因为他们最容易被理解,即使错了也是善意的。 唉,新政乃我君臣共识。国策已定,所有的阻碍都必须除去。否则群议汹汹,动辄得咎。还谈什么例行尧舜之道?

回望历史,总是容易让人感慨。因为我们是作为已经了解大结局的观众,在审视那些还不知道命运的人物。

人闲才知桂花落。唉,我这鼻子最近也闲出窍门了。 沉香的味道确实不错,隐而不发,不偏不倚。唉,这就是中庸之道。 是啊,苏轼行事偏激,距离这沉香之道太远,所以才有了乌台之祸。
今天的苏轼和王安石能够相互理解,那是因为有了足够的岁月缓冲和磨难时间展示了醇厚的密度。好让彼此看见那些值得欣赏的诗篇。

不过也许当时没多少人能理解,那种想要独自力挽狂澜的紧迫感。年近古稀的司马光一生保守,却在最后十几个月里,大刀阔斧,一意孤行。他现在确实像当年的王安石一样,急迫到没时间解释,自信到不接受质疑。
王安石台词:苏轼啊,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既定的战略呢?治大国如烹小鲜。动作要快,如果黏黏糊糊,半立半费,那又算什么呢?王荆公是一面旗,我司马光也是一面旗。旗帜不鲜明,众人就会犹豫。正所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呐。

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初一,司马光去世了。这一年多来,苏轼的心潮起落前所未有,刚刚以为历经磨难,终于该有所作为的时候,却又一次被意外打断。写着王安石的祭文,却又目睹了司马光的离世,几个月内连续失去两位人生师长,这时候他才注意到自己的矛盾处境:
一个总是能理解任何一方苦衷的人,其实往往最难被他人理解
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但对于苏轼来说,他俩其实散发着同一种味道。这味道没有任何旁骛,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纯粹,就像沉香一样
居心中正,毁誉由他。

第四集 南柯子

不过是相由心生,纵然有此镜花水月,求之何意。 几年来,范信忠不停的喝酒,不停的流浪,这种自我放逐式的逃亡,包含着无人谴责的内疚。万般思念,都因为不可触及终究成为永恒的悲伤。

万化途中能邂逅,可怜风烛不须臾。

官差的失望,是源自对贵重物品的预期,他们确实很难理解,如此腥臭的物品,怎么可能是香料,这简直有点可笑。香和臭自古以来不共戴天,很少有人相信这里边会有某种相互依存和转化。就像今天高档香水里的粪臭素一样,酷爱和痛恨,乃是源于同一颗种子。 其实,不仅在中国公元前几千年的犹太人,也发现了这种香臭之间的秘密。两个遥远的文明不约而同选择了螺类的甲片。作为香料说明,这不是一个巧合。甲片的构成非常纯粹,它的成分几乎只有纯蛋白和几丁质。甲片燃烧的时候,蛋白会发出焦臭味。所以要先进行炮制,把发臭的主要部分清除掉。但就算这样,它的味道还是不好,想要产发香气,必须跟其他材料为伍。经过炮制的甲片晶莹剔透里面的几丁制,有一种吸纳负电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甲片在临界温度发生,令人惊讶的质变。一旦劫火袭来,刚才那颗离亲叛众的种子,突然好像顿悟了一样。火海慈航,把所有香味团结起来,加倍绽放出类似美拉德反应的效果。 黄庭坚这次合香用的是腥臭的螺甲,而陪伴他的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通缉犯。这种看似荒唐的巧合,充满了辩证的味道是。 在海滩上腐烂,还是在烈火中涅槃,一切只差一个动机。 黄庭坚当然很清楚,这个动机首先需要自我煎熬。

“臣之香,讲究制衡” 一不可过于强盛。所谓臣强主弱,过犹不及。 二不可各自为政,以至君香不显。 “再来檀香两钱,丁香一钱半” 佐使之乡大体求同,但必须存异,否则就不能叫佐使。就像王荆公变法,立意虽好,但雷霆猛烈,我跟苏轼等人一直担心天雨成灾,所以多次反对。 “把这甲片煮上” 甲片的修行在于煎熬,百炼成香都在火海沸腾之际。当年司马公去世以后,党争愈演愈烈,人人自求苟安。只有我等不识时务之人,才继续上书抗议,希望涤清言路。结果到了崇明元年,我们这些人呢,先是反对王荆公,后来反对司马公,再后来又反对党争。我们这些不党之人居然有了一个可笑的名号,元祐党人。 唉,就像这螺甲,不随雨,不从虾,稀里糊涂,烂在沙滩上,结果自成腥臭一派。
螺甲出身贫贱贵人避之不及,不知道,这才是看破之物。所谓民心,就是平常心。其实,圣人之治,为此而已,腐朽神奇,只在点画之间。 你性格刚烈,嫉恶如仇。所以有此一劫,如今水火煎熬,螺甲成香,想必能重观因果。 这回生香,练的是自问自答。你看火替天行道,他看水有好生之德,其实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唉,天无心。心,都在人心。

合香,在很多人看来,是带有一点玄秘色彩的事情,而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尤其是亲自参与合香过程的人,对于最终的目标所指总是会有很大的导向性,因为人类的这部分感受从来就是主观的。 也许这种合香本身就具备一种自我应答机制。我们听到的无非是自己呐喊的回声。 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日夜思念的目标会在那个梦里出现,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呢? 唯一的问题是范信中的这个梦必然会与悲哀同在。因为做梦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作为已经注定了梦的宿命。在香雾缭绕的边缘,他几乎能同时看到清晰的自我。那是一个失去螺壳的甲片,在海滩上被潮水一次次冲刷着忏悔。 似僧有发,似俗无尘。做梦中梦,见身外身。 据范信忠说,雨中的黄庭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是: 信中 吾平生无此快也。

第五集 青囊行

东汉末年,对于生存有三个严重的挑战。
首先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汉末小冰期。《后汉书》里记录过,初平四年都已经进入六月了,但依然寒风如冬,冰雹如斗。
第二是自然灾害。从汉安帝上台到汉献帝下台,这将近一百一十年的时间里,有过正式记载的水灾、旱灾、蝗灾共八十八次。
当然,最严重的还是瘟疫。曹植曾经描述过当时的惨状:“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天灾加上人祸,从东汉到三国,在这片土地上损失了近三千万人,差不多一半的人口消失了。
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华佗就在这个时候,遇到了他的最后一个病号:曹操。那是一段著名的医患纠纷,版本有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华佗都死了。

曹操的兴奋来自于几十年的政治敏感性,他很清楚,在零和游戏里,哪怕瘟疫也可以成为机会。

医生要救人,战争要杀人,只要双方立场坚定。那么华佗和曹操之间迟早都会发生矛盾,但关键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这不仅仅是医生和政治家的分歧,也是良知和雄心的对撞。

曹操:他们是军人,本来就要打仗,战场,哪有病人?不能打仗的,只有死人。春生秋煞,天地不仁,先生应该能理解。 华佗:华佗无能,这病我治不了。今日侥幸治愈,明天战死沙场,躲过瘟疫也躲不过刀斧。神医,不过是送人赴死而已。 曹操:如今四海沸腾,骨肉糜烂,扬汤止沸已经不行了,平天下才能安天下。

华佗没有遗言,史料记录他的最后一件事就是狱吏拒绝了他送的那本救命医书,而且说明了原因是违法。这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字,也许才是写史人最委婉的提示。 华佗的遭遇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医患关系问题,它更可能是与上层建筑出现了政治性的矛盾。

华佗走了,留下无数的传说,但是没能留下一篇医书。这一半是因为不能一半,也是因为不愿。其实史料里的华佗就是矛盾,他一边不停的救人,一边又在后悔从医。
生逢乱世,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士子,总是不可避免的,生出拯救天下的理想。华佗是这样,其实曹操也是这样。 如果他俩异地而处会有更好的结局吗?嗯,却很值得怀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这话已经暗示了一种顺位逻辑,所以华佗的悲剧似乎无法避免。 就像香艾和冰台,无论换哪个名字都躲不过燃烧的宿命。 虽然一个是为了治病,一个是为了光明。

 短评

202302绝佳。选材、立意、演员、配乐都好。不是电视剧,却是文学文本。叹叹。

6分钟前
  • 无患子
  • 力荐

真的不喜欢这种夹带私货的放在纪录片的标签里,演绎就是演绎,搞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形式大于内容

11分钟前
  • KKL6希
  • 较差

文案一绝,有思考而非搬运工的内容,早晚出圈。

13分钟前
  • yi涵
  • 力荐

以香为引,以史为鉴。 画面布局真的好艺术,有些转场的地方真是妙极了

18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推荐

史观并不矫情,台词亦然。观后,隽永之思如同香味一般在颅内回甘。致敬编导制作团队,中国影视之光

22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这部影片是我近三年看过最好的历史题材影片了

26分钟前
  • 小风学长
  • 力荐

就像阔别许久的老友寄给你一封结婚请柬,你已经来不及了解他这些年琐碎的过往,只想尽快参与这场凝结着回忆与希望的爱的沙龙。八年的交情,从“三国的悖论”到“青囊行”,一种近乎宿命的轮回,老沈变了,变得鬓如霜,又似乎没变,聊发少年狂,真好。

29分钟前
  • 大浩Colen
  • 力荐

形式比较新,也会有一些历史知识,但是那些分析和演绎是否真的还原历史?是一家之言还是客观事实?这都给我带来混乱。

34分钟前
  • 海贼花花
  • 还行

“哪有什么人在做天在看,天无心,心,都在人心”“战场上没有病人,只有死人”拍摄手法、讲述方式、切入角度,都很独特

35分钟前
  • 蛮夷鄂妃
  • 力荐

斯人已逝,唯香如故。本来只是睡前例行刷b站,点开后有被惊艳到,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位导演,今天看这集《雨霖铃》竟然看出一些茨威格的味道,想到茨威格写到的“那些干瘪的寥寥几句的史传难以让人想象到她往日的命运跌宕起伏、激情如潮,就像一朵被压干了的花朵难以使人体验到那早已消失的芳香馥郁的春天。”这个纪录片让我看到了那个历史褶皱深处的芳香馥郁的春天。是值得被看见的片子!

36分钟前
  • 格子不是我
  • 力荐

独特,认真

39分钟前
  • 未来未来
  • 推荐

以香鉴史,好棒的选题。黄庭坚那一集看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古人真是又聪明又浪漫,把自己的仁义与气节完美融合在雅趣里,借讲解一味香的制香过程,同时达成了多个目的——还了友人的愿,劝诫了逃犯,劝退了捕头,也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然后淡然归天,永远地活在历史、文学、与制香的世界中。浪漫为智慧镀上一层高级的质感。相比之下,现代人的"智慧"简直太低级了,管他什么大佬,都是一群没文化的土匪。

42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故事有点牵强附会,但是画面、色调、服化道都很不错,超过这几年很多古装电影电视的水平。

45分钟前
  • 野人
  • 推荐

material culture / dialectical history

49分钟前
  • 开花店的诗隽熙
  • 推荐

7年前,从《你想不到的荆轲刺秦》开始关注老沈,彼时,《晓说》在侃饭桌谈资,《罗辑思维》在一天一本书;3年前,晓松被口诛笔伐,罗振宇正贩卖焦虑,老沈停更修炼;1年前,B站纪录片节上再见老沈,人稍胖,鬓微霜,带着一瓶冰片,讲着他的故事;今天,终于看到成片,热泪盈眶,这个时代还有人在踏踏实实做片子,属实难得,期待老沈未来更好,期待更多稳扎稳打的作品出现!

52分钟前
  • 躬省阿聪
  • 力荐

香气,不为回忆所勾起,但为当下做指引。Episode3 & Episode4是双重奏,你看沉香名贵至极,他看甲香贫贱无比。其实哪有什么天堑,均可发愿,堪破之物。而冰台,引火烧身,才叫冰台。

54分钟前
  • 穆宁玦
  • 力荐

我的天受不了了,好久没这样被击中了。每一集都好,每一集都如同香一样在我这里久久萦绕不散。自从去了海外,来自根部土壤的能量已经很久接收不到了,那种氤氲的、玄秘的但无比亲切的量子态,终于在这里嗅到了。上次遇到这样触动的美还是《大明宫词》,无法用语言形容。

57分钟前
  • AUDREY
  • 力荐

比大投资电视剧讲究靠谱,可叹可悲,于有限史料之中推理演绎,以香切入历史阐释解答,叙述者入镜打通古今,虚实幻境,见身外身,做梦中梦,

1小时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力荐

给认真的人一个五星好评

1小时前
  • 已注销
  • 力荐

虽然只是2023年1月,但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纪录片之一!穿越时空的对话,每个人物的演绎,背景音乐和画面制作,都是上乘!随着导演的旁白慢慢进入每一个角色之中,真的能感受到他们的呼吸与心脏的跳动,故事徐徐展开,温婉,细腻,哀伤……连看两集,泪湿衣襟。

1小时前
  • 园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