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3

主演:陈小艺,张涵予,佟丽娅,张国立,袁文康,许亚军,吴越,朱铁,王若心,关晓彤,毛晓彤

导演:姚曉峰

 剧照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5 20:10

详细剧情

1976年7月28日,惨烈的大地震突袭唐山。一夜之间城市化作废墟,在文化宫担任教师的李元妮(陈小艺 饰)的丈夫万大成(张涵予 饰),而这个身心饱受创伤的母亲还要被迫作出痛苦抉择:孪生姐弟万登和万达只能救助一人。被母亲“放弃”的万登侥幸活命,谁知从此和母亲生离死别。解放军王德清(张国立 饰)将万登收为养女,父女情深。另一边厢,元妮凭借一己之力艰苦生活,可是儿子不成器的表现让她忧伤不已,愈加思念那个生死未卜的女儿。时光流转,万登和万达两姐弟渐渐长大,共同经历着人生的苦辣酸甜。大地震留给他们的恰是永远无法抹灭的记忆和永远不能割舍的亲情羁绊……   本片根据华裔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改编。

 长篇影评

 1 ) 《唐山大地震》:向前走,向后看

        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多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重磅。在我看来,冯小刚在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艺术上的追求更加工于心计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智慧,但这点小聪明也足以让他独步中国影坛了,那些技术流的香港导演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小聪明。
        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如果从电影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冯小刚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要么是要你笑的,如他的贺岁喜剧系列,要么是要你哭的,如《集结号》,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目的性,他的作品就变得面目模糊,味同嚼蜡,如《夜宴》。而《唐山大地震》正是他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剧情结构,催泪的企图很明确,效果也很无敌。如果把《唐山大地震》当作一个催泪产品的作业来看,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而这个成功的主要归功于冯小刚一贯的对演员表演的把握和调教。徐帆的杀伤力太大了,一声声的哭喊都扎在观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看着儿子被奶奶带走时,即使是一言未发,光是那佝偻着前倾的身躯也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被抽空和被压抑的痛苦。陈道明很压场,内敛中的爆发尤其有力,特别是在病房外看妻子和女儿对话,转过头来的老泪纵横。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单纯的悲喜,片面的爱恨,无因的背叛,永远的宽恕,这足以让观众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圈套中流连,在迸发的激情中感受自己的善良和悲悯。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定这部电影,我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类型商业片,不管我哭没哭,我都愿意承认其商业价值和普世情怀,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让人感到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的电影。而且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意识形态层面比之《集结号》是有进步的,淡化政治背景,仅着眼于人性力量的开掘,让《唐山大地震》显得比《集结号》纯净了很多。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哭而对其产生好奇或反感。这电影在发力方式上和《叶问2》属于同类,一个是让你嗨的,一个是让你悲的,都很单纯,这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接受就是了。但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叙事上的低效率是个大问题,并不复杂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话作料太多,人物反应和反应之反应此起彼伏,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内容是描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无畏》(又名《空难遗梦》)的美国电影,说的是在一次空难事故后,分别丧失亲人的男女主人公如何战胜死亡阴影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这里总体的基调是劝人不要耽于过去的伤痛,擦干眼泪向前走的。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讴歌的是徐帆扮演的元妮对丈夫和女儿永远的身心皈依和罪恶感,她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工师傅的示爱,为了坚守对故人的依恋而拒绝搬家,这种坚持向后看的生活态度其实可以用懦弱来形容,痛苦的执着虽然增加的悲情的效果,但在影片肆意的玩味之下,痛苦和痛苦之后的反思依然变了味道。其实刘莉莉扮演的汶川母亲的故事也有玩味痛苦的滥情嫌疑,这也犯了此类电影的大忌,我觉得他应该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类似场面是怎么处理的。冯小刚在拍摄机巧上一直是在向前走的,但他在立意和价值观的把握上却一直是向后看的,这让他的电影总透着那么一种庸俗的情怀和闪烁其词的投机。而影片中大量的植入广告更是让冯小刚显示出其建立在其对观众雄厚号召力基础上的无耻无畏,换一个人还真不敢这么干,想起他以前说的在拍《非诚勿扰》时因为公司大量植入广告而拍桌子表示不满的轶事,现在真觉得是段子了。
        

 2 ) 我们还是1942见吧

不知道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讨厌电视里的朗诵节目。因为我看着那些朗诵者眉头紧蹙、含情脉脉,从胸腔泛滥到嘴边的每一个字词,都经历了百转千回前生今世,我就会说不出的发冷。另外,这种节目最糟糕的一点是它太容易得到掌声了,它无需精彩,只需要使最后一句话像踩下油门一样把语调提得老高,从音量的角度上做到振聋发聩,掌声自然盆满钵满了。那读出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耳边久久不能消散,给我一种劣质发动机的感觉。

当然把《唐山大地震》比作朗诵很不恰当,但是在电影院里我总是感到这电影有些地方就像那最后一句朗诵般给力过猛。

其实影片是不是主旋律,是不是为唐山做宣传片,这些问题都无关紧要,最核心的问题是电影好不好看以及好不好。这可就必须因人而异了。

一部电影,大家看完后,有人说好,有人说好烂,这太正常了。与你不同的人不一定就是“装逼”,要是你看到人人都与你相同,那你一定是领导干部。至于那些没看就打分的人,我想占不了多大比例,那些早早写影评的人,人家看的也许是电影上映之前内部的放映,何必每天为这个吵来吵去呢?

我是单纯的认为不好看。在进场前的准备活动就很夸张,影院门口居然有人在发送纸巾,这仿佛是句叮嘱:一定要哭啊,就看你的了。大家也都做好了预备要哭的架势,每个人落座之后手中都紧紧攥着纸巾,跃跃欲试,可在真正开始放映前至少有二十个广告,这是漫长的前戏,大家还没哭就都笑了。

影片开始后没多久灾难就来了,这是个提醒,大家该哭了。可是情节的设置实在太仓促了,所有的剧情都只是一个结果,地震当然可以来得不讲道理,但是别的呢?小方登说活就活,小方达身残志坚,退学离家,还能混成老板。所有情节都向着矛盾最冲突的方向冲去,不给理由,直接爆发。这就像冯小刚从前的电影一样,女主角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和葛大爷走到了一起。说实话,那些镜头即便让我哭了,也不表示你做得出色。那跟朗诵结束之后大家的掌声没有什么区别。

我从头至尾一直渴望被感动,但始终没有打开纸巾包。事实上我是一个挺容易感动的人,很多小事都能变成我的催泪弹。但我真的没能体察出《唐山》有什么泪点,更别说从头到尾都要哭了。这个打着“诚意”旗号的大片,我怎么感觉诚意那么少?电影院里确实不少人在哭,那是蓄谋已久为了流下而流下的眼泪,水里边真的全是水分。

对,我太年轻,我没经历过地震,我不懂。但你拍一要达5亿票房的电影总不是拍给特定人群的吧?所以就别倚老卖老了,作为人类,每一个观众的反应都有参考价值。电影散场后我留心的观察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发现人群中至少有一半如我一样没有任何哭过的痕迹,我的心情很复杂,就像走在了杀人犯的队伍中。

前些年,小刚导演用小聪明换得了大票房,在谁也不知道怎么拍好商业片的年头,他确实遇不到对手。我一直都喜欢他的电影,清新、有趣。我很早看过一个采访,他说他有一个理想,就是拍刘震云的《1942》,他说他拍了这么多片子都是在为拍好《1942》做准备。这番话让我很感动,刘震云的那个小说我看过,特别棒,突然间我觉得冯导比我想象的更好,更有情怀。

然而后来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1942》几乎不被提起。他从此言必称票房,票房是所有含金量,票房是一切评判标准。他把伺候观众当做电影的唯一出路,遇到批评就生拉硬扯的搬出票房。《1942》还没见到,《伊就是二》却刻在脸上。

小刚导演是性情中人,他敢于坦露自己的内心,这让他非常可爱,但可爱的人为何如此不宽容呢?他对文艺片的挖苦远远超过影评人们对他的埋汰。好像他在做的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是电影的正途,其他人不是在犯糊涂就是在装。

“王家卫拍的那个也叫电影?”
“别看侯孝贤平时拍那些东西,我跟你说他私底下也爱看好莱坞的那些大片。”
 “宁浩不错,可他总想着得拍一个让圈内人都说他NB的片儿,唉,他不明白,让那些人说NB什么用也没有。”

在小刚导演的心里,只有能赚大钱的电影才NB,他制定了关于“电影”好坏的定义,制定了“商业电影”的规矩,他说他的眼里没有条条框框,其实只是他把条条框框都给了别人。一部电影能有一个红火的票房当然是好事,但是票房并不象征着一切,在我看来,一个导演应该有点票房以外的追求。如果你认为只有钱才是硬道理,那么你就是不讲道理。

这么多年,冯小刚最好的朋友和敌人,最大的光荣和悲哀,都是票房。我是他的影迷,他的每部电影我都看过。我期待《1942》,但是我不期待一个被票房绑架的冯小刚,不期待一个把电影当做作业的冯小刚。


草威

 3 ) 亲情永远都是亲情

有些词,当你说起来,就会联想到某些事情,因为她已经是某些事件的代名词,如南京大屠杀,9.11等等,当然这些是人祸,今天要说的这五个字"唐山大地震"是天灾,时光如梭,那已经是1976年的事了,那时候还没有我,我的父母也不过十几岁,但是这五个字,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因为这五个字的背后有24万同胞的生命!
我不记得自己以前是否看过这部电影,但是当我再次打开视屏的,那个小女孩在尸体堆里爬起来的时候,我想起来了,我看过!但是为什么那时候感情不是反馈的那么强烈,我想,因为那时的我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可怕的时刻,直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想,现在在看这部片子之所以会哭的稀里哗啦,大概就是亲身经历过了,有了些感同身受的感觉吧,就想现在奔赴在各地地震救灾现场的唐山救援队是一样的!
感动和伤感从影片开始到结束
影片一开始的一幕深深的触动了我,那是出现在唐山城上空24万人的姓名,然而那些姓名,就那么一会儿,便不在鲜活了,成了人们心里永远的痛和抹不去的伤!这个开头把握的真的特别好,就那么一晃而过的镜头,却让人不禁唏嘘,也许下一秒,我们已不再是我们,我们的名字将会被定格在一些石碑上!
紧接着就是恐怖的地震!天摇地动,无处可逃,人那时候多么弱小脆弱,瞬间便没了呼吸!最让人揪心的戏份出现,一生一死,手心手背都是肉,让一个做妈妈的去选择谁过谁死,简直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我记得08年汶川地震时,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那天下午14:28分,灾难来袭,以后就是各种慌乱,永远不会忘记放学后我们一群人无助的守在电话亭轮番试着打电话的情景!几天后学校放假,让我们回家,回家之后,我妈告诉我一件事情,她说她觉得对不起我,因为那天地震之后,她得知我姐姐所在的学校墙塌了,她赶紧骑车赶去,得知我姐没事之后,她悬着的心才放下,回家后她才发现自己腿也摔破了,而那时,她才想起远在城市的我,她说当时她就腿软跌坐地上了!我记得那天晚上我联系到家里后,我妈哭的很伤心,她很少这样,那是她觉得对不起我!有人说方妮那时候选了弟弟,放弃了姐姐是重男轻女的表现,可是又有谁知道她被刀刮的内心以及想拿命换孩子的无助和心里永远也抹不去的愧疚!
然后电影就开始讲述地震后一些故事,两家人的生活,也是1976年开始24万唐山人民的故事!那句救弟弟,折磨了姐姐32年,也折磨了妈妈32年!后来弟弟说,唐山这些年高楼大厦都建起来了,可是我妈心里的墙却再也没有盖起来,她就守着那些废墟过可以辈子!地震,毁了她的一生,苦了她一辈子!方妮最喜欢说的是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登养父最常说的,亲情永远是亲情,他和老伴吵了大半辈子,然而他心里始终只装着那一人!
最让人泪奔的是画面开始播放2008年的512大地震,出现那个显示为14:28分的钟表时,瞬间眼泪就止不住了!那一年,天在不饶人,就如同1976年的唐山!再到姐弟在救援中重逢,母女相见,妈妈提前洗好的西红柿,简直眼泪停不下来!
影片的结尾那道长长的纪念墙,密密麻麻的刻了唐山大地震中遇难的人的名字,那么长,那个骑自行车的身影,真的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不得不说小刚导演是会讲故事的,除了这个故事本身就很让人泪目意外,他把每一个细节都掌握的很好,细腻情感,再加上徐帆和陈道明真的是实力演技派,姐弟俩也表现的很不错,真的是实力催人泪下!
电影会结束,然而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却深深的记在了人们心里!愿天下太平,不再有灾祸!活着就是最大的恩赐,别让失去了才叫什么是失去遗憾人生!亲情永远是亲情,别让一时的不理解导致亲人相离不相亲这样的悲剧!

 4 )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那天特别热。入伏以来没那么热过。热得邪乎。”——我姥爷说。

“半夜两点多,总算睡着了。地光特别亮,当时我还跟你姥姥说:‘妈,开灯干啥呀?’你姥姥说了句‘地震了’,抱着我就往床底下钻。这时候就已经都(塌)下来了。”——我妈妈说。

“地声跟打雷似的,比打雷响。我还想:咋下这么大雨呢?”——我姥姥说。

“整一面墙把我拍在下面了。”——我姥爷说。

“根本来不及跑。几秒钟的事儿。”——我妈妈说。

“床边儿不是有角铁吗?断了,又把我大腿根卡住了。动不了了。我就只能抱着你妈。一块砖头就砸我脑袋上了。当时就是个大窟窿。你看,现在还有疤呢吧。”——我姥姥说。

“我琢磨着我肯定没希望了。跟你妈、你姥姥喊:别管我了!”——我姥爷说。

“当时(地上的东西)一蹦多老高。咱家的屋顶整个甩到隔壁去了,我跟你姥姥抬头能看见天。是,嗯,天是露着的,万幸。都塌完了之后,周围一点儿声儿没有。静着呢。”——我妈妈说。

“后来又震,角铁越卡越紧。你姥爷更动不了,整个都压下头了。后来幸亏邻居把你姥爷挖出来了。”——我姥姥说。

“几乎每家都死人了。就当时咱们住的那条街,家家都死人了。隔壁一家子都砸死了。当时我还听见隔壁的姑娘喊:‘妈,救我!妈,救我!’后来就没声儿了。”——我姥姥说。

 “担架?哪儿用担架啊!死人都流汤了,装在死尸袋里,用叉子一插,就往装死尸的大卡车上一扔——”——我姥爷说。

“那是24万人啊。出来之后根本不知道害怕,地上都是死尸,大夏天的,全都烂了、臭了。人人在尸体上迈着走。你知道在尸体上迈着走是啥感觉吗?”——我妈妈说。

“从飞机上往下扔面包。摔在地上哪儿还有整的,都碎了。还有外地的人给烙的饼。饼在飞机上捂得都发毛了。人家地震还给发水喝,我们那时候哪有人给你水喝?刚开始都是喝地沟里的水。后来有人分水了,得抢,使劲抢,晚了就没有了。”——我姥姥说。

 

那年我妈十岁,姥姥、姥爷正当年。

 

记事以来,他们在各种场合给我讲上面的故事——这些是我亲耳听到的。

每年清明、7·28,全唐山市都是烧纸的烟味儿,呛人。路口一堆一堆烦躁不安地跳跃着的火苗。从路的尽头望去,路的两边是无数闪动的光点。年年如此,年年如此。——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从记事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小地震,最严重的一次,我面前的水杯晃出去了半杯水。——这是我亲身经历的。

 

唐山人多数活得安逸、踏实,因为他们都死过一次了。

 

观影诸君,你们看的是电影,而我们唐山人看的是自己的过去。

那天,我姥姥唯一的儿子,我妈妈唯一的哥哥,我唯一的亲舅舅——我的从没见过面的舅舅——没有住在家里,他就那样永远睡在了他同学的家里,没有再醒过来。

只有一次,我姥姥在谈到舅舅的时候流了泪,然而她最后还是擦干了眼泪,盯着地面,跟我说:嗨,都这么多年了。

一位唐山的老者亲口这样跟我说过:姑娘啊,死的人死了,活的人就得使劲儿活着。

 

有人说:我旁边的人看到一开始蜻蜓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哭了。

我想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哭?这为什么可以被你用讽刺的语气说出?

那些慌乱奔逃的蜻蜓知道将发生什么,可是那些无辜的人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这样如往常一样躺下陷入酣睡,可是再也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阳光。

 

这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命题。

 

 

我7月23日在唐山市新华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在那个大厅我曾经看过无数场电影,然而——我用性命担保——没有一场,观众会比看这一场的时候更安静。

我始终忘不了在过道里那些一直默默扶着轮椅扶手的截瘫病人,他们特意过来看这部电影,在这大厅里,他们显得分外苍老、沉默。

 

姥姥、姥爷、妈妈都说:“这电影我不看。我看不了。”

是的,他们看不了,因为太痛。

 

当我看到片头的特效时,姥姥姥爷和妈妈曾经讲过的所有的镜头都在我脑子里迅速复原归位——房子怎样坍塌、城市怎样在转瞬间夷为平地、无数生命如何无知无觉就失去了生命。在安坐在椅子上之前,我曾经试图用唐山人的目光来感动,用影评人的目光来吹毛求疵——然而从头到尾我的情绪都没有从电影中出来。我找不到任何方法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难受。

 

观影后,我又回头梳理了电影的剧情,发现它确实有些失真和烂俗,张静初最后在墓地不断重复嘶吼“对不起”的那一段也有些过火。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爱着这部写唐山的电影。

唐山不是“魔都”也不是“帝都”,她只有那么一丁点大,她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唐山人深深熟悉。我们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百货大楼和南湖时的情感,永远不可能和北京人看到中关村或者天安门时相同。

 

 

如果我的一生中只能有一部影片,是我不能从其中跳出来冷静客观地列举着一二三四的,那么只能是这一部——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因为我是唐山人。









----------------------

2010-07-27 14:28:25
想补充几个信息:
一、电影由唐山市现任总书记赵勇担任总策划,冯作为商业片导演只是接下这一拍摄任务,将剑南春等植入式广告引入是后话,我觉得批判冯及其制作班底“用唐山人的痛苦卖钱”的说法可能忽略了这一事实。
二、电影根据小说《余震》改编,元文本故事就是如此,非剧组单方面杜撰,因此强烈批判电影故事方面欠妥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方向失之偏颇,批评该片改编不合理或者剧本欠修饰方面的失当较为合适。
三、话题本身敏感,观点各不相同。我写这篇影评只是将我作为一个没有亲身经历那场大灾难的唐山人的真实感受,以及出生以来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的5颗星并不针对电影本身,而是针对我对唐山的情感。而且这篇文章是情感型而非技术型影评的性质应该不难判别。本来不想给影片评星,但是豆瓣发布影评必须评星,所以作为一名唐山人,我给了5星。这一点是给批判我“认为这电影满足了情感,就全盘承认这电影各个方面都好”的各位影评人和网友一个解释。
四、我本身只是作为一个唐山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全部唐山人的想法。我热爱这电影,但并未说过认为这部电影十全十美。在此,这一点也特意作出解释。

 5 ) 好吧!我也是来砍小孩儿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看过这个戏之后,你会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为“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唐山和大地震这两个背景都被严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家的房子塌了,然后他们家妻离子散,后来他们家又破镜重圆。他们甚至连邻居都没有。。。。我们说一场大地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骨肉亲人的死去,而是你发现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居然能够瞬间崩塌。由此这种深切的不安会伴随终生。黑泽明在回顾关东大地震时,将之形容为一个人间的地狱。所以你看他拍《梦》的时候会表现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那个场景当中没有谁会是主角——怎么能还有谁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谁呀?趴在那儿衣不遮体、撕肝裂肺的那个吗?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万人都那样!你怎么还能对准了一个人在那儿猛拍呢?就是因为她是你的电影的主角?

这个电影预告片里最后打出一行字幕:亲人永远是亲人。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不是亲人就永远不是亲人?好吧,那我们是谁呢?跟你们家那些事儿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家也死了人,死的还比你们家多得多,却只能在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情节剧中充当背景,做那个可以被人随意摆弄随意丢弃的活道具。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儿陪你一起玩?就因为你给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给了你一百元吗?那对不起了,我只能说,多这一百元我不会富,少这一百元我也不会穷,咱们还是拜拜吧。

我们没有办法按照一个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个电影。第一,这压根儿不是一个商业片的路子,有谁会这么搞吗?震五分钟,然后拖拖拉拉再腻歪两个小时?第二,这样的题材你搞成一个纯商业片你还真好意思?你们自己对此是毫无责任感,反过来却还要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这算什么?便宜都让你们占了,我们这些当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连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说,我们连“被哭泣”之后腻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儿”的?那我倒要问问,你们算什么?砍了小孩以后血淋淋拉出来讨钱的?

冯小刚身上的戾气很重。他极不耐烦,他觉得自己特会拍电影,却不得不跟一群一点都不会拍电影的人搅合在一起。真无聊。他幻想了人民群众对他的衷心拥戴,他觉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个完美的沟通渠道。嗯。。也许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广场上做栩栩如生状的尸体来解释了。他当年在城楼上挥手,面对人山人海,胸中气象万千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些疲劳。一个声音在他心里说,唉!他们懂什么。。。。

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对这个人的膜拜。却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队大院里面。冯小刚说,这是王中军的主意:因为他对那个时候场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军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他当然参与到了那场举国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离大地震发生将近三个月之后,在腐尸瓦砾之中,一直被迫处于坚强状态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纵情痛哭的时刻。他妈的!泪飞顿作倾盆雨!

可惜,冯导不去拍,却要拍王总的感受。。。哦,对了,亲人啊!你们知道谁是冯导的亲人了吧!

另一个细节:筹备剧本的时候,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请他写大地震的剧本。刘震云说没时间。又找到刘恒,刘恒说现在憋着写地震的人挺多,咱们就别凑这热闹了。

牛逼啊!原来这“二刘”也是能“砍小孩儿”的主儿。

我们不易理解的情况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机》和《集结号》这样优秀的作品,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水准会如此之一落千丈?冯小刚对于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些作家的依赖可见一斑。没了这些给他掌舵,他这艘船就指不定开哪儿去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一个连“平行叙事”都不过关的剧本。同胞姐弟俩,三条叙事线,十年一轮回,都不知道怎么搭着写。张静初怎么就长大了?怎么就怀孕了?怎么就出国了?怎么就嫁了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老外了?李晨为什么不考大学?干嘛非得离家出走?为什么娶那样一个媳妇儿?蹬三轮就能蹬成了大老板?徐帆。。。。为谁守身如玉呢?都够立一块贞节牌坊了。一辈子不搬家。。。。哪儿还有家嗯?80年代初的时候一半唐山人还住地震棚呢。原来的地方改成了百货大楼,那你最好就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去,顺便还能多来一些植入广告。母女重逢干嘛非给女儿跪下?女儿没死啊!应该高兴啊!一辈子的罪这还不了?她活着呢!乐疯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兴地把房子烧了。腻腻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为什么有“那山 那人 那狗”这样不着调的话了吗?

徐帆的表演好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好的表演百看不厌,可我不知道谁会愿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这种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级别?算了吧,别吹牛逼了。徐帆这台收音机,频率特窄,只能收俩台——一个j交通台一个文艺台。你就来回拧吧,都挺正经八百的,可听来听去就剩下一个字:“假”!

哦,说了这么多,我自己才明白,原来我们就是因为这些才被认为是“砍小孩儿”的。

好吧,我就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地震场面大概在十分钟左右,震后方登被陈道明夫妇收养直至毛逝世约十五分钟。前面大约只有五分钟左右来交待徐帆一家人的关系。我记得的只有吹了吹电风扇,吃了个西红柿。这真的不够啊!就算亲人永远是亲人,可是电影里头观众需要把这几个人在内心里面缝合到一起。更深层次上,观众还需要将自身投射的银幕上,使得自己也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五分钟怎么够?所以说,李元妮一家的家庭关系完全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后面几十年的亲情苦戏,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场面不到十分钟,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闪现等等环节,真正的地震场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钟,我并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镜头,可关键在于,之后人们内心中的地震该如何表现。比如张静初,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何来表现她内心中那片始终扫不尽的瓦砾?这个电影真的不适合用顺序时间的方式来表现。陈国富曾建议,大量使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却被冯小刚回绝。也是,冯小刚的电影从来都是按照时间线老老实实从头到尾。还是那句话,频率窄。
  
  对这个电影我曾经给予厚望。或者说,对冯小刚我曾经寄予厚望。因为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像他那样认认真真讲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贾樟柯在搞什么,用九十分钟的电影玩儿几个观念,没时间去拍纪录片就请明星来演伪纪录片。他的想法很好,观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没有耐心了,觉得没必要再讲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了。冯小刚一直还好,《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结号》,坟前的那场戏很厉害。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这样在一个商业片里这么用力,这么掏心窝子。他用这种态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会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冯小刚也是竭尽全力,可惜没有任何一场戏能够承载他的力气。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包工头,他能够把几位作家的作品尽可能贴切的表现。他几乎是一个没有多少独立见解的人,他所能够接受的东西也很少很单调——频率同样窄。而且,随着事业的进一步成功,他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那些他认为不值得关心的东西,一概不再关心。

    说到剧本,我刚看了报道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剧本中有很多方登方达姐弟俩在分别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感应的戏。两条线索互相照应。所以我说剧本连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准确的。不过,这些互相照应的戏在成片当中均被删除,所以才造成了两个孩子不挨边,各自成长的线索七零八落的事实状况,这一点身为导演的冯小刚要负全部责任。
  
  我们的可悲之处是,我们甚至只有一个冯小刚。
  
  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人寄予厚望。当他让我们失望之后,就无法转移自己的情绪。所以只能按着他死骂。
  
  
  
  不过说句公道话,抛开大地震不谈,冯导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我喜欢商业片,但商业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纯正才对得起观众。

    几个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剧情梗概就跟老杜讲,这片子过五亿没问题。那个判断是基于《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现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亿以上的票房,但对于我而言,这事儿已经变味了,我只是想,如果冯导遂愿,他就不单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过电影来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机会——他最终会变得不爱电影了,而只爱电影给他带来的那些实际的东西。
  
  其实我也不想对冯导的电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们能够寄予希望的导演实在太少。某几位,直接可以被划入“戏曲片导演”的范围了,戏还都不怎么雅。
  
  他们的这篇也许真的该翻过去了。
  
  李鸿章说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儿。
  
  干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何苦,累得一脸花。









 6 ) 冯小刚的哭泣艺术

灯光暗下那会,朋友还拿出纸巾问我要不要,我自然多谢她的好意,心里始终不信冯小刚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要你泪流成河,你就得乖乖听命,我还真的不信了!

早先的上海电影节,冯小刚又火力全开,随便放炮,一边说中国电影跟中国足球一样不行,一边说电影节上观众是礼貌鼓掌,诸如此类。只见冯小刚不停戳指别人痛处,招招致命,惟独落下了自己,可能在他看来,自己已是内地商业第一人,早已跟下面的猢狲们划清了关系界限。不说别的,这是一名严重缺乏自省精神的电影导演,他经常会打自己嘴巴,比如《非诚勿扰》就是当初《大腕》所挖苦取笑的对象,然而他就那么得意起来,觉得玩什么都来劲。别人拍古装大片,他也跟着来《夜宴》。别人说他驾驭不了大场面,他就搞《集结号》。别人说他不会玩续集,他就拉着王朔再搞一个段子续集。

这番《唐山大地震》尚未上映,新闻里的纸巾满地尚无可考,此类夸张渲染的通稿真正做到了满地都是,引诱观众做好被感动的准备。如果观众实在没兴趣也不要紧,上映之后电影院就是历经一场地震,多数影厅和好时段全被《唐山大地震》给占据了,不看也得看了。有了这些里里外外的事儿,也难怪冯小刚倍儿有自信,只要弄哭了你,票房自然到手——不就跟那逗你笑的《非诚勿扰》一个道理嘛。

相比有害毒素超多的前作,《唐山大地震》确实有所进步。它讲了一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徐帆的表演很用心,陈道明等配角也尽职尽责,并且不会招人反感。但是看完下来,无论是从镜头语言还是演员表演,我愣是想不起有什么灵光一闪的段落值得回味一下,同时我也肯定不会再进电影去看一次。这电影越往后看,越觉得累。一是跳,缺乏联系赶时间,恨不得让姐弟赶快长大,生儿育女好重逢,二是怎么看都觉得是为了等待母女冰释前嫌,那一跪和一连串的对不起,太沉,消受不起。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哭了、感动了,然后脑海里自行过一遍汶川大地震的就近记忆,那会电视网络上到处都是人间惨象。可地震过后到底留给人们什么,仅仅是先感谢国家再把所有人都感谢一遍吗?这个剧本不错,可惜被改编得有些温吞,无益枝叶实在太多。对话对话再对话,演员说的基本是人话,但也仅是人话而已,要想提炼出什么经典台词是不必了。《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一个家庭从破碎到完整的过程,却完全没有任何的深入与批判,好一出落难家庭的温情重逢剧。可冯小刚偏偏有了优越感,他被自己感动了,不停地问,你哭了没。这就好比一个考六十分的学生,成天跟不及格的人炫耀自己的学习秘籍,完全把自己当人民表演艺术家了。

对于电影本身,实在不想多说,因为这部电影跟它的植入广告一样真没什么多说的必要。至于开头说的,散场时掌声稀拉,朋友很郁闷纸巾没用上。有人肯定会跟冯小刚一样跳出来,说你一个人不哭并不代表什么,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人哭,整齐划一,好似某场追悼会。可那样有劲么?如果泪水有用,制造它一吨又何妨。一部电影无法透过表面去看问题,给观众带来更多思考,这样的电影根本不值得多说。

如果冯小刚真那么喜欢看观众哭,那么我会真心推荐阿巴斯2008年的《希林公主》,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毕竟他认为电影节奖项是“肮脏拉关系”,而阿巴斯大概拥有现世的最高段位。里面从头到尾就是一群女性观众哭泣的面孔特写,但片中从未点明她们是在看什么电影。冯小刚完全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可事实上,电影里的女人们在看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仅此而已。【TIMEOUT】

 7 ) 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成为了他们利润里的每一分钱

        有人问冯小刚,你是不是不应该拿伤痛来拍商业电影?冯小刚说:斯皮尔伯格能拍《辛德勒的名单》,我凭啥就不能拍《唐山大地震》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小刚说的没错。确实,电影应该是绝大多数题材都可以拍摄的,犹太人集中营有人拍了,911也有人拍,所以南京大屠杀可以拍,唐山大地震更可以拍。但是,要看你用什么心态来拍了。

    斯皮尔伯格说:《辛德勒名单》是为了铭记历史,给孩子们看;奥利佛斯通说:拍911是因为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冯小刚说:《唐山大地震》,嗯,最少也要有个5亿票房吧。

    我找不到斯皮尔伯格任何关于《辛德勒名单》票房的发言,1982年斯皮尔伯格买下原著改编权之后整整筹划了10年,期间环球的老总对斯皮尔伯格说:“这片子没有商业价值,你花钱拍不如把钱捐给犹太人纪念馆,何必呢?”斯皮尔伯格十分愤怒,因为他拍片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斯皮尔伯格原本在克拉科夫集中营拍摄,正当一切准备妥当时,美国犹太人协会给老斯发来电报:“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老斯接到电报后,一言不发,下令摄制组全部撤离,在几十公里之外重新布景拍摄。在这里我看到的是老斯的谦卑和崇敬,对遇难者的尊敬,以及带着真正人性的光芒来拍摄的电影,《辛德勒名单》也正因为有这种气质而不朽。

    当然你可以说,《辛德勒名单》在商业上是赚钱了的,的确,3000万的投资换回的是全球3亿的票房,可这个时候斯皮尔伯格依然没有对这片的商业性发表过什么言论,相反,在斯皮尔伯格的坚持下,本片所有的版税和他本人的酬金及全部分红都被捐献了出来,成立了Shoah基金会,用于记录和保留在世界范围内大屠杀中幸存者的文字和录音证词。

    你也可以说,环球的高层就算嘴上不说,但心里肯定也笑翻了。是的,从结果来看,《辛德勒名单》肯定是给环球带来盈利的,可是环球从来没说过,直到今天,环球对本片的任何言论,都没有关于票房成功之类的话,有的只是: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要给孩子们留下历史的等等。哪怕他们自己在家里怎么偷着乐,也不会公开表达出要靠影片赚钱这种想法,更何况他们还捐出了不少盈利来平衡社会对此可能带来的批评。

    陆川在拍《南京!南京!》的时候有这种谦卑和崇敬,暂且不论影片中的立场问题,至少他能够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尊重态度。但可惜当影片票房过亿后,所有的谦卑就变成了“裸奔”,话题不再是历史,不再是屠杀,而是谁比谁先去裸奔。本性在这里露出来了。

    《唐山大地震》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电影可以从中间汲取很多故事和材料,可是你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冯小刚那句‘不哭就跟砍孩子的没区别’的思想根源,也是为了给票房造势,如此赤裸裸的显露赚钱目的性,这片你就算去看了,难道不觉得别扭么?

    F说的对,之所以到了一切都是钱的地步,是因为整个民族已经没有廉耻和道德了,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明目张胆的摆在桌面上来卖了。不懂得谦卑和崇敬,不懂得对死者的怀念之心,哪怕连装也懒得去装了,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就算这个电影拍得非常好,拍得很感人,拍得让你哭得稀里哗啦,那也只是技巧的成功,没有一丝人性的温暖。

    因为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成为了他们利润里的每一分钱。

    (电驴的一篇评论)

 短评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7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10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11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14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18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23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25分钟前
  • Q。
  • 推荐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28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29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浪费好题材

33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38分钟前
  • ᥫ᭡້໌
  • 还行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43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48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5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5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60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1小时前
  • 麻绳
  • 还行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1小时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1小时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1小时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