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嫫

剧情片大陆1994

主演:艾丽娅,刘佩琦,戈治均,张海燕

导演:周晓文

播放地址

 剧照

二嫫 剧照 NO.1二嫫 剧照 NO.2二嫫 剧照 NO.3二嫫 剧照 NO.4二嫫 剧照 NO.5二嫫 剧照 NO.6二嫫 剧照 NO.13二嫫 剧照 NO.14二嫫 剧照 NO.15二嫫 剧照 NO.16二嫫 剧照 NO.17二嫫 剧照 NO.18二嫫 剧照 NO.19二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15:0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二嫫二十五条 —— 生活是热闹后的雪花点

1,不为所动、坚持本色是多么好的品格。 2,二嫫那句“卖麻花面,咧……”太魔性了。 3,虽马赛克画质,仍然好电影,好在土。 4,二嫫站姿是莺花和侠女的结合(褒)。 5,好多镜头倒着看好几回,还捎带学下。 6,这段骂架绝了——绝无仅有的绝,比豆瓣上的骂架厉害多了。 “虎子,你还是属猪的,咋记吃不记打。那个脸像猪一样就那么好看?!” “你那个脸好看?!搂着个男人守活寡。”(二嫫老公即从前的村长是个性无能患者,喝了二年药也无济于事。) (二嫫拧虎子耳朵进了屋门又自己折出来)“守不守活寡你说了不算,俺家虎子带着把儿呢!” “别肉臭了架子还不倒,你男人不是村长了!” (二嫫又折出来,双手插进短衫口袋)“说对了,不是村长了,肉也臭了,就等着你那一身肉上架子呢!” 看到第七分钟这场经典骂戏发现很久前看过这片,当时就被震颤过。 7,“骂两句出出气就算了。”,让这句和解的话说了两次,安排得好。 8,若那时女人的花内内是内内的话,现在则是可以外穿的东西。 9,半夜里二嫫性欲来了,不能“闹”,就起来做麻花面。用脚攒劲地踩面,呻叫着流汗。 10,老村长就会说“闹啥呢”,一遍遍地说,说破了天,却还是啥也闹不了,唉…… 他另一句爱念叨的话是“啥村长,早就不是了。” 11,“瞎子,你看这猪咋不欢势了?” “不欢势了那就叫狗了。”(欢势,也叫“欢实”,东北话,活跃有精神头的意思。) 12,在这片里,瞎子不瞎,他懂二嫫的美。 13,二嫫坐在车顶头,怕得很,不断喊停,尖喊尖叫。形象又生动,好笑又为之捏一把汗。 14,这是部减肥励志片。 15,那时人给你钱要你数一数,一般都说不用数。待给钱的人转身走远,马上就一把唾沫吐在手上,数将起来。 16,那时电视每放到激情画面,就有好事者把电视机插头一拔说“停电了,看不成了”或者假装问:“电视咋坏了呢?” 17,“你看这二嫫,她不识好歹。你就把她当成个屁,夹着也难受,往下一蹲,就放了。” ——前村长 18,“啥东西?” “果茶,新产品。” “喝” “我不敢喝,像猪血。” “药不死人,可甜了,喝!” “噢!” “咋样?不骗人吧?” “好!好!赶上糖水了。” …… “秀儿他爸,你们家那猪……是我闹的。” “一头猪嘛,提它闹啥,以后你肯定不会再下药了。” “那可保不准。”(说完二嫫开始大口扒饭) 19,“她是个啥,皮松肉懒的,屁眼里生了蛆,都懒得抠出来。” —— 秀儿她爸说自家老婆 “男人有本事就行了嘛,你车屁股一冒烟,就把钱挣了。” ——二嫫 20,男女是邻居,有次男帮女办事,又请女街上吃了顿饱饭。刚回到家,女的老公问吃了吗?女为避嫌忙说莫吃。女的夫立马端上两大碗面,满满当当,一人一碗,那碗可真大啊!女还对男说:“饭不好,吃吧。”。他们还刚霸蛮吃了两口碗顶上的面,女的夫又端来同样大的两海碗面。此时有弹幕说“暴击×2”。作为看客,顿时笑倒。 21,天黑,荒野,老货车上,二嫫经秀儿他爸那么一抱,只感觉热气冲在心尖上,先解开衣扣,抓住衣服两边扇了扇自己,还热,就把衣服一件件脱了下来…… 22,做面时人问“软硬咋样?” ,二嫫答“正好。正好。” 23,二嫫大声问老板:“老板,我每次领的钱咋比别人的多?” 24,电视机是二嫫的理想。理想实现了,烦恼就来了。 25,生活是什么?是热闹过后的雪花点。

190419整理

 2 ) 一个消极体育迷和观影者的感触

影片结束后居然有一小段儿采访花絮

导演旁边儿这个大胡子小男孩儿挺可爱的哦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请不要少于140字

 3 ) 坚强的女性

二嫫,是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淳朴,有韧劲。一家人就靠她劳动生活。面对无能的丈夫,她依然扛起养家的责任。面对那个对她有意思的男人,她随出了轨,但是还是及时悬崖勒马,没有抛弃这个家。等到努力存钱买了全县最大的电视机,她也累了。是心累了吧。喜欢她,作为女人,为了自己的梦想,那么的坚持有韧劲。

 4 ) 千千万万个“二嫫”

所有人都在压榨她。

故事主线:二嫫因为儿子总去别人家看电视,自己想争口气也买个电视,为此所发生的故事

人物动机:二嫫:买电视 瞎子:占有二嫫

瞎子从一开始对二嫫的感情就是明显的,他想要得到二嫫,为此无微不至的献殷勤,送二嫫去城里,给二嫫找工作,请二嫫吃法,然而一切都建立在他想要得到二嫫,为此可以做出任何承诺(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二嫫是懵懂的,她的意识是懵懂的,她不知道自己被父权社会压迫,就算丈夫什么也不干,她也仍屈从这个男权社会,给丈夫熬药,按摩。出去挣钱,对于瞎子的诺言,她相信了,她想信瞎子会为了她舍弃自己的家庭,愿意为了她供养另外一个男人。丈夫对她指手画脚,瞎子想要占有她,就算是儿子,也在无形中促使着二嫫去买电视。

瞎子老婆的人物形象是非常弧光的,一方面,对于自己作为拥有电视的家庭和高高的院子,对二嫫家是不屑一顾的,时常恶语相向、冷嘲热讽。一方面,在瞎子找🐓被打时,她平时侮辱的二嫫立刻成了她的战友,一旦有了不幸,封建观念压迫下的女性便会立刻紧紧抱在一起,她们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在压迫、压榨她们。

二嫫的老村长丈夫,处于社会身份转换的过程,一方面身体疾病,使他不能展现男性赚钱的能力,一方面,村长地位不再,使他心中产生极大的落差,而这些,造就了病态的心理,自我中心主义的表达,其想要二嫫的钱拿来盖房子,特意强调要比隔壁瞎子家高一点。

 5 ) 当“奴”的滋味,被《二嫫》这片讲透了,比张艺谋的秋菊还要残酷

提到周晓文,可能有很多人不太熟悉。

尽管同属于第五代,他的知名度远远低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他是这一群体中的边缘人物

比起讲述那些“铁屋子”里的中国寓言,他更擅长将一个个故事讲得摇曳生姿,妩媚动人。

譬如:《最后的疯狂》、《关于爱的故事》、《疯狂的代价》、《秦颂》,以及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二嫫》。

在影片《二嫫》中,他讲述了一个倔强的、自尊的、勤劳的中国农村妇女的故事。

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不同,在周晓文的故事里,现代社会不再是一个潜在的权威视点的拥有者,而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请自来的闯入者,比《秋菊》更残酷。

沿着中国乡村题材电影的脉络,我们完全可以触摸到现代化与古老中国的整个交锋过程。

如果说第五代的其他大将们都在描写这个过程的开端,那么周晓文的《二嫫》则是在记录这个过程,一个农民必然被撞得头破血流的过程。

强悍的二嫫(艾丽娅饰),是一个我们现代人眼中的标准独立女性。

然而她的丈夫(戈治均饰)身体虚,是个药罐子。床上那事不行也就算了,搬个竹筐都要歇好几次。

所以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二嫫说得算。

别看二嫫的丈夫现在这副窝囊相,实际上他原先还是个村长。剩下唯一能证明他当初风光的证据,就是他时不时吐出的几句“官腔”:

“谁批准的?”

“早该法办了!”

除此之外,二嫫的邻居,“瞎子”(刘佩琦饰)和秀她妈一家还是会称二嫫丈夫为“村长”。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尊重,倒不如说是一种怜悯,甚至是嘲弄。

面对“村长”这一没有了任何价值的称谓,二嫫丈夫总是回答:

“啥村长?不是了。不是了。”

“早就不是了。”

与传统家长制传统中话语权属于“当官的”和“年长的”不同,《二嫫》中的话语权已经逐渐移交到了有钱人“瞎子”手中。

“瞎子”乘上了商品经济的东风,买了一辆卡车,成了村里首屈一指的富贵人家。

因为有钱,所以他家的房子修得漂亮,地基也高,甚至还有一台电视。

二嫫的儿子每天一有机会就蹿到“瞎子”家看动画片。

但是二嫫又和“瞎子”媳妇儿秀她妈不对付,两个女人整天吵来吵去,打来打去。你嘲笑我的男人没用,我嘲笑你生不出个“带把儿的男孩”,好不热闹。

二嫫自尊心强,看不惯秀她妈那副趾高气昂的样子,于是她就立下了一个”小目标——

买到那台全县最大的画王电视。

“全县只有一台,县长都买不起。”

实际上,备受身心双重压迫的二嫫,是一个切切实实的“欲望的主体”。

在家庭中,“村长”腰不好,让长相身材姣好的二嫫只能守活寡。

比如在一天晚上,二嫫的生理欲望勃发,“村长”意识到了这一点,却翻了个身,让二嫫早点睡觉。

一身气力和火气无处发泄的二嫫只好穿起衣服,开始和面,做起了麻花面。

这里的镜头是很有意思的,画面里出现的是二嫫和面的脚。

在性文化中,向来有男性恋足的传统。这也是导演在含蓄地暗示,此时的二嫫是一个充满欲望的主体。

如果说这个镜头还不足以证明上面的说法,那么下一个镜头可谓是“铁证”。

再加上此时二嫫细微的喘息声,整个画面可以说“无性但无处不性”。

此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正是因为二嫫在传统家庭里,正常的女性生理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她就只能转而把自己的欲望对象换成那个大电视,换成对于人民币的渴望。

想要买大电视的二嫫,每天坐着“瞎子”的卡车去县里。

卖麻花面、卖血、去饭店打工……甚至为了多卖一点血,二嫫总是要在医院门口的摊子上先喝三大碗水再走进去。

面对城市里那些现代化事物,如街上的警察塑像、和面机、小汽车、乳罩、电视里穿着泳装地说着外国话的洋人等,二嫫展现出了一种茫然、惊奇与恐惧。

但她似乎比阿Q可爱一些,不会像阿Q那样鄙薄、轻视和排拒城里的物质文明,也比进城后的陈奂生开化一些。

她经过短暂的茫然、惊奇后,小心奕奕地接纳了现代化物质文明成果。

二嫫学会了摸面霜、穿胸罩、喝糖水一样的饮料,给丈夫及儿子买雪白的衬衫,惊叹“那电视机真大,外国人的黄毛一根一根看得清,色美着哩。”

买一台比秀她妈家更大的电视机,这个梦想最初只是二嫫一时赌气,想要维护家庭的体面,争一口气,那么渐渐地,“画王”电视机成了二嫫的一切,成了她的人生目标。

它不仅取代了丈夫的权威,实际上也成了二嫫本人空洞生活中拥有无上权力的主人。

有了这台电视,她不仅战胜了丈夫、邻居,还战胜了那个从未谋面的,只有一个名称空壳的“县长”。

此时,二嫫与传统家庭生活已经相去甚远了,她已彻底沦为了买一台彩电的“电视奴”。

她有欲望,并且不羞于展现这种欲望。

想买电视机,就不择手段地去挣钱。

在她的家庭里,她更像是一个“男人”,“村长”更像是一个身体柔弱、满腹牢骚、颇具心机的“女人”。

比如有一次,二嫫和“瞎子”在城里吃了一顿大餐后,“村长”明明对此心知肚明,却依旧捧出四碗小山一般的面条“款待”两人,还蹲在一旁观看着两人痛苦的吞咽。

此时的“村长”,像极了一个察觉丈夫奸情不想闹大,但又咽不下这口恶气的女人。

因为自己在道德上战胜了二嫫,此时的“村长”仿佛又一次得势,对二嫫发号施令,口气硬气。

电影中,二嫫的欲望被具象化为对一台电视的渴望。围绕着一台电视,二嫫和“瞎子”家的权力进行了一次循环交接。

最终,二嫫买到了那台电视,但她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大病了一场。

如果说,《秋菊打官司》的结尾处,秋菊脸上的茫然意味着对一份乡村温情的消逝的怅惘与怀念;那么《二嫫》结尾的那个飘满“雪花”的电视屏幕,则宣告了二嫫追逐的失败。

电视非但没有让二嫫快乐和有面子,反而抽空了她的生气和生命。

这仿佛预示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人依旧迷失在对“精致”物质生活的追逐中。

“房奴”,“卡奴”,而二嫫正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奴”,做“奴”的滋味被拍得淋漓尽致。

两者之间并没有区别,来来回回,都是一场空。

在追逐现代化的过程中,农民最终以一种伤痕累累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上。就像《平原上的夏洛克》一样,一场车祸在所难免,一场凶杀案也早已事先张扬。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一种出现过四次四位老太太坐着的场景。她们就像窗花一样,粘在二嫫家的窗户外面,观察着所发生的一切。

这四位老人的重复出场是有深意的。显然,这里的重复等于把一种无形又无所不在的结构化权力施加到主体身上。

它显示着,在这个村子里自有一套暗中施行的规矩。厚重土地的阴影从来都不会轻易消失,它们始终笼罩在二嫫的周围,她的悲剧结尾实际上早已经写就。

二嫫是逃不脱的,传统的力量也是无法忽视的。

可能过了很多年以后,二嫫也会成为这些老太太中的一员。坐在阳光下,观察着一切。

在《二嫫》中,周晓文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讲述寓言,一个关于中国当下的寓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中,由农耕文明和自然经济所铸造的厚实的精神之壳,没那么容易被所谓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改头换面,脱胎换骨。

这种在巨大阴影之下的发展,必定会因为无法超越前两者的历史惯性,而产生挣扎和痛苦。

站在当下,没有人能给这种痛苦开出解药。所有的回答,只能在回望时给出。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当“奴”的滋味,被《二嫫》这片讲透了,比张艺谋的秋菊还要残酷

 6 ) “二嫫”式的循环 ——后工业社会与乡村情感

我将试图用两种方式来再述整个电影情节,即梳理主线与分理人物。

一,“矛盾”重重的故事

    起因:二嫫买电视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与乡土社会中对“男性”的传统意识相关。由于重男轻女的意识,所以导致秀妈嫉妒二嫫家有男孩,因此她经常驱赶来自家看电视的虎子;第二,因为老村长的腰伤,导致他失去了最具性别象征意义的性能力,所以遭到了秀妈的嘲笑。这两点激起了二嫫想要在物质条件上超越瞎子家的想法。(不是经济意识驱动,而是情感驱动)
    经过:二嫫的状态一直在游离在一种传统农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夹缝中,她已经脱离了典型的农耕(戴锦华老师的文章中已经提及,在此不加以论证)她渴望挣脱“身体创造”,挣脱“乡村”的状态,所以她走出乡村,刚开始她从事的经济活动还是最传统的手工业——卖筐卖麻花面;后来到饭店(国际大饭店)当制作麻花面的工人,手工业至此被套上了一层现代文明的外衣。至此,二嫫似乎已经摸到了现代社会的门槛,但是她的乡村意识最终还是拉扯着她走进了卖血的大门。到最后她并没有挣脱“身体创造”的窠臼,甚至将其发挥到了极端——自我输出(卖血)。
    结果:最终电视机以“破窗而入”的形势进入了二嫫家,然而却成为了最多余的东西。最后的一幕也是一幅象征图景,辛勤劳作的人依靠着睡着了,前面摆着(电视)现代文明牢牢地占据了乡土社会的高地,电视上播着乡亲们看不到的内容,却能够操控着他们的情绪。“现代社会”还是“乡土社会”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了。
    综上,整个买电视的过程或者说整个主线一直呈现一种“矛盾”状态。二嫫想要完成一种情感诉求(被秀妈尊重),但实现的方式却是完成后工业时代所强迫给大众的所谓“富足”,说白了,她实际上是在用现代社会的逻辑来梳理乡土情感,用经济秩序来为情感排序;第二个矛盾:她想要挣脱“体能创造”的状态,最终却成为了电视的劳作机器;她想要观看的《豪门恩怨》已经变成了一片雪花。
    小小的饭店门口挂着国际大饭店的牌子,卖衬衫的一定要将金发碧眼的头像搭配在衬衫之上;集市上,女性风姿绰约的海报已经能够和“年年有鱼”的胖娃娃挂在一起了……人们再也无权选择想要哪种生活方式,主人公们只能被卷入这一无法拒绝的命运之中。

二,被既定的人们

    二嫫被迫卷入现代社会之后,她一直渴望能够像个县城人。比如能有一台“画王”电视机,再比如能有一件像城里人一样的内衣。但电影中“车子”这一意象的选取像是一个闯入者打破观众对二嫫的幻想。二嫫第一次进城的时候完全忽略了后面的喇叭鸣笛;喝完盐水急冲冲地去献血的时候,差点被车撞……在第二次“车”的意象出现之前,二嫫就已经开始了她的现代性生活,包括打工住集体宿舍。但是她仍然不知道躲避车辆。电视机一共出现了五次,分别放映着《豪门恩怨》,游泳教程,英语学习,橄榄球,世界天气预报。这些内容与二嫫的生活无关,也不在她能看懂的范围之内,二嫫想要的就是电视机这个形势。就像戴锦华老师所言“二嫫将自己的欲望固定在了得到一台最大的电视上,并非意味着电视机作为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能指已经进入了中国的乡村社会”电视机就像二嫫新买的那件内衣一样,内衣下包裹的还是那个乡土性灵魂。
    与二嫫形象最为对立的应该是她靠老婆吃饭的丈夫。老村长有一句贯彻始终的台词——早就不是村长了。乡村社会中的政治性在他这里不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机来到之前,他终日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这句台词(早就不是村长了)的潜台词是:我过得这么痛苦,就别叫我村长来挖苦我了。等到电视机来了之后,他说这句台词的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变成了:诸位看见了吗,当过村长的就是不一样。电影中最吊诡的地方就在于,电视机这个现代文明的意象让老村长原本已经丧失的政治性又复燃了。
    二嫫的情人“瞎子”是二嫫消费社会的引路人,但是讽刺的是“瞎子”本身并不是一个消费社会的崇拜者。他是一个明白人,虽然其名唤做“瞎子”,实际上他是最不瞎的,其与后工业社会之间隔着一道“无欲”之墙,所以他常常跟二嫫说“钱算什么”试图将二嫫从困境中拉扯出来,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最具有乡土社会情感的秀妈作为电影中唯一一个没有实际名字的人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之所以称之为“最具有乡土社会情感”的人,主要是因为她是整个电影中的“闲人”,每天所关心的事情是给孩子和丈夫做饭,照看猪,以及走街串巷,八卦邻居。然而她的结局却是整个电影的暗笔——二嫫家买了电视,秀要去看却遭到了秀妈的阻拦,秀妈第一次开口跟瞎子说“闭嘴,滚”。瞎子家的权利似乎伴随着电视机的来到而发生了倒置。秀妈变成了电影开头时的二嫫,新一轮的竞争打响了。正如周晓文导演自己所说“我迷恋其中的循环感”,权力倒置,然后一个二嫫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站起来。

   《二嫫》中的动物也是导演所精心设计的,电影开头瞎子家的猪生病了,然而瞎子全家似乎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反而将猪杀了卖到市场上,并分了一个猪耳朵给老村长家。以及电影中间部分,瞎子无意开车撞到了那只驴,老乡说着“这不是钱的事,是没法干活了”可还是收下了瞎子给的五百块钱。后来老人牵着驴又进入了这个村子,“驴”好像又变成了一个能够赚钱的东西,但是其形势已经不再是拉磨耕作了,而是靠“被撞”来赢钱。这所有都意味着农耕时代在渐行渐远,“被现代化”是一个无法选择的命题。

   《二嫫》叙述的是一个相对小的故事,然而其悲壮感在于导演要告诉我们,现代文明的车轮从来都不在乎个人意愿,且已经不可逆地碾向了乡村。(就像那只被撞的驴一样,尽管知道没有驴意味着没法干活,但是只能被迫收下这五百块钱,就像《神奇的金坷垃》一样,最普通的农业化学药品一定要与美国(资本主义),科学家(现代文明),总统(资本)相挂钩才能显示其效用。)

     二嫫也好,麻花面也好,电视机也好都是被消费的。消费社会赋予我们一种虚假的特殊感,我们以为我们在消费消费社会,实际上消费社会才是这个拿筷子的人。

 7 ) 十六年前的先锋女性主义

男人的集体失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大山里有两户一墙之隔的人家,一家的男人能干,开大车,老婆给生了个女儿,家里有台电视机,邻家的儿子虎子经常被吸引去看;一家的女人能干,她男人原来是“村长”,身体不好只能在家。

女人会做面,在邻家男人的推荐下去县城的饭馆给人干活,一次事故偶然间她得知卖血可以赚钱,于是也走上了这条路,她这么拼命赚钱,就是为了给虎子买一台比邻居家还要大的电视机“这是县城最大的一台,连县长都买不起”。在和邻家男人的一来二往中,两个人发生了关系。邻家男人在县城拈花惹草被发现其老婆上门哭诉,女人坐在炕上若有所思。女人终于攒够了钱,众人一起去县城买回电视机来,三口人夜晚对着电视机睡着了,留下黑白雪花的画面。

故事中的能干的女人,她叫二嫫。

从性别倒置中看资本大潮下时代的变革

二嫫像一根针戳破了男权社会下虚伪膨胀的气球:片中的二嫫男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早就不是村长了。没有权力,丧失了正常男性功能,在二嫫受到邻居家女人碎嘴说虎子蹭电视看不不吱声,二嫫回喷邻家女人:我家这个是带把儿的!看到邻家男人拉扯两个女人,邻家女人不怀好意地猜测二嫫,女的挣钱多容易,两腿一张就什么都有了,二嫫男人隔着窗户悻悻地对着三人“就该都法办了!”如果说二嫫男人的性无能隐语着其权利的后退,则二嫫挣钱买电视机的所为亦是为虎作伥。二嫫男人说,买电视机不如盖房子, 买电视是蛋,盖房子才是鸡。

导演周晓文,曾看过他其他作品如《疯狂的代价》、《最后的疯狂》、《测谎器》等,镜头语言工整传神地体现了人们的心境。二嫫用脚踩面的特写,坐在汽车上的颠簸,邻家男人粗糙大手与大垛乳白雪花膏的刺眼,两次与二嫫吃饭不同的反应,二嫫揣着手指挥屋头的摆置电视机,邻家女人说体谅二嫫累了,这也是金钱给人的底气,二嫫男人去县城的大通铺看二嫫,看到一群女人哂笑着说,这么多女的都出来干活,家不要啊?邻家男人说,钱多了不咬人,你说是吧?

只要你依旧活着,这种情况就无法改变。

二嫫在挣钱中有了更多的底气,她在县城的电视上看到男女亲热的画面,每次回家上下邻居的大车都要先避着“村长”男人。一次回家的路上邻家男人强吻了她,她主动解下衣服,女性对亲密的渴望,她是出于自我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得到其他被动地接受,却让邻家男人会错了意。当邻家男人私下贴补她时,她约其去第一次吃饭的店自掏腰包请男人吃饭并且还钱,邻家男人说卖血,身子坏了什么都没了,男人的原始性象只是女性身体本来的作用;男人只把女人当工具,即使女人再能干也无法和男性相提并论,女人这个“女”就是原罪,邻家男人在外面的风流韵事被家人知道后一点事儿都没,并对二嫫说这就是男人,要付出和承受的比女人小多了......

二嫫的形象在影史上留名,因为她不仅代表了在经济社会大潮中女性的坚韧与能干,女人哪里都不比男人差;又含蓄地体现了女人在经济上能够取代男人,但在社会行为中想要争取到同男人一样的平等,仍是一个艰难的望洋兴叹。

(想法都是在随笔的过程中越写越有的,随便写写及时记录总没坏处。20.03.07 夜)

 8 ) 倔强的《二嫫》

二嫫所在的那个村庄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贫穷落后,仅仅顾上温饱也许是那里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更好的生活,更大的幸福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一、眼界和格局
小村庄文化有个特点,村庄地域小,却构成一个小世界,人和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张家长李家短成为小世界里每个人关注的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谈资,眼界和格局被无形中拘限在这个小世界里,人们不关心遥远的地方有什么,只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的眼界和格局,所以也更容易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舆论场,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人,无不理解什么叫“人言可畏”,什么叫“众口烁金”。
哪个不喜欢被羡慕?哪个愿意被嘲笑?于是嫉妒和攀比便必然成为很多人不自觉的心理存在。
嫉妒和攀比这两个词在一般的文学作品里都是贬义词,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说,也不是一个良好和健康的心态,但是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人物及特定场景里面,它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有一些谚语和俗话,比如“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比如“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讲的就是中国人的一种做人态度,即做人不能自甘落后,不能被人看扁了。这其实都是一种要自强给人看的态度,似乎都与攀比心理同出一源。伟人也说:不知足是向上的车轮!只有知不足才有目标感,才能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说,攀比似乎也是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换成一个相对好听的词也可以叫做“争口气”!
那么二嫫的丈夫身上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争口气”的精神气质呢?除了编剧导演特意地把这个人物设定为一个身体有痒的退休村长外,还有一层因素就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尊严”。
在那个年月,沿街叫卖的行为对大多数男人来说都是拉不下脸去做的,这让我想起了很早时的一部电视剧《冤家夫妻》,里面妻子和丈夫对比鲜明,妻子很市侩,天生做生意的料,像开足马力的机器,天天一门心思想的都是怎么挣钱;而男人很纯朴,天生的农民性格,乐天知命,物欲很低,只喜欢守着油菜花地唱小曲,于是两人的矛盾和戏剧冲突不断,贯穿全剧。比如丈夫第一次被妻子强拉着上街卖菜,在胡同里让男人叫卖,男人不喊,妻子刚一开口喊叫,男人把担子一扔转身气冲冲地走了,留下了站在那儿的妻子一脸惊疑错愕。这不是简单的性格不同的问题,而是典型地价值观不同。
事实上,中国当代底层女性身上都有一种有别于男性的强烈的市侩气息,她们要比男性的物欲更强烈,所以比男性的攀比心也更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更强烈,这可能源于她们身上比男性的传统儒家思想束缚要少些,没有男人那种克制、礼让、妥协和迁就。
八九十年代很多影视剧里面,凡是邻居矛盾,吵架的多是两家的女人,而男人则是想办法调和解决,而事实上,影视作品里如此,现实中也确实是如此。
但是,你也不要把女人身上的那种争和斗的劲儿完全看成缺点,正是这种有点儿几乎斤斤计较、睚眦必报的争劲儿,造就了女人身上的狠劲儿,使她们在憋着劲儿要争口气的路上走得甚至比男人还要远。
《二嫫》的故事就是一个在嫉妒和攀比中创造奇迹的奋斗女性的故事。
现代社会,社会流动力很强,再也没有数十年没有出过村子的人了,人们的眼界开阔了,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也就自然提高了,还记得几十年前,经济发展还没那么快,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还不多,精力旺盛的年轻人们没事儿时在村子里来回地转悠晃荡,喝酒打架翻墙偷窃时有发生,与现在相比,真是恍惹隔世。
二嫫所在的村子虽然也距城市较远,相对封闭,但是二嫫却是一个常往城里头去的人,坐着瞎子的老解放到城里卖东西,打工挣钱,算是那个时代相对开眼界较早的人。
二嫫身上有着典型中国妇女的优秀品质,勤劳是突出特点,有股不服输的劲头。
二嫫的追求是朴素的,就是一台大电视机,大电视机代表着什么?在二嫫眼中,它代表的是脸面、荣耀和尊严,她想得到的其实是村里人羡慕的目光和赞叹的神色。
在那个年月,一台电视机几乎是全村人的宝贝,一到晚上,左邻右舍都会跑过来一起看电视,就像看电影,有电视机的人家自然会成为大家羡慕嫉妒的对象。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二嫫的目标是短期的,近视的,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但我们也无法苛责,这缘于以当时人们的眼界,对时代的认识和未来人生的展望还远远不够清晰,眼界只限于村庄里的人和事,在这个村子里只要买了个最好的电视,只要比村里其他人强,只要被村里人认可和赞羡就是最大的满足。
对二嫫来说,大电视是最直接也能最快带来这种满足感的东西。
生活是什么?人生是为了什么?外面的世界还有什么?这些问题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二嫫头脑中所思所想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当电视机买回来摆在家里,里面播放着香艳的外国影视剧镜头时,二嫫和他的家人们却歪在房子的一角睡着了。
电视机其实是一个信息窗口,那小小的屏幕中播放的是全世界的时政新闻,是各种影视作品,它是一扇窗,一扇了解外面更多社会信息的窗口。因此,它是一个可以打开人们眼界的窗户,从某种角度来说,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的是一个山里的女人,因为家里买了电视,天天看电视后萌生了逃离出大山的念头,虽然她早已是家族主妇,已经年龄不小了,然而她羡慕电视机里播放的外面世界,那里描述的山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缤纷多彩,那么令人向往,她要离家走出大山,于是她遭到了家人尤其是丈夫公婆的激烈反对,还记得当时采访画面上那个农妇面对镜头时的羞涩、兴奋和掩抑不住地想要走出去的冲动,而家人们则是埋怨、费解和不屑。
电视机,谁说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家用电器?它是一个可以带给人们信息和欲望的工具,那个原本仅仅为了脸面的东西在这个新闻事件里却成为了家庭妇女要求改变命运的催化剂,也成为了男人们眼中家庭不稳定的根源。
有一种观点认为,那起新闻事件里的农妇太单纯幼稚,被电视内容撩拨起了欲望,使原本平和的生活与和谐的家庭一去不复返,纯朴平淡的山里生活固然没有花花世界般的城里那么激情有趣,然而假如她真的走出大山后却恐怕根本没有能力找到她想象中想要的生活;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个农妇因为电视机这个窗口开阔了眼界,不再满足于毫无生气的生活,也不再愿困守在牢笼般的大山里,向往城市的文明和现代生活这是人性的解放。
但不管哪种,都可以看到那台电视机对她的深刻改变!这其实都缘于电视机对她眼界的开阔。
而二嫫对电视机的兴趣在哪里,是电视机里播放的内容还是电视机给她带来的脸面?
电影的结尾处给了我们这样的疑问,然而,也许,改变才刚刚开始……
 
二、“存在感”
也许,我们都会觉得二嫫是个可怜的人,她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还那么狭隘,对幸福的追求还那么短视,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更加独立自信,格局更加广阔的二嫫,然而,二嫫就是二嫫,她属于那个时代和那个环境,站在现在位置上的我们不必可怜二嫫,N年后的后人,也会用同样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我们。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历史人物的评论,我们都要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评判,如果像上帝一样高高在上地去俯看,每个观察对象都有罗列不完的问题,而如果学会站在其人其时其境去看,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意义或对错了,研究历史尤其如此。
历史从来不容假设,历史也绝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特点去研究,否则,就不是客观地历史研究态度,最终导向意识形态讲堂。
夸张点儿说,即使让你穿越到两千年前的古代,你的眼界和知识比那个时代的人高明得多得多,也不可能影响那个时代的人跨越式地发展,时代的发展都是根植在时代的特点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换个角度,站在那个时代看二嫫,她身上几乎尽是优点。
二嫫她非常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且她敢想敢做,一往无前地去追求,也许一个电视机的目标还不够高尚或更有意义,但是她过得很有目标感,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去争取幸福,幸福来得简单实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当下很多人天天没有目标感,欲豁难填也许又强上许多。
有人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最容易失去自我,最容易迷失方向。夜里站在灯火阑珊的街头,看着四周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万家灯火,那个小小的“自我”在哪里?站在万人丛中又有几个人能认得自己?
“存在感”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不自觉地追求,生活在小农村里,从村头到村尾,可能每个人都能被大家认得,比如叫什么,是谁谁家的孩子,有没有出息等等。而生活在大都市里面,人潮人海,生活几十年又如何,这个城市里能有多少人认得自己,自己又能认得多少人?没有“存在感”,“迷失自我”便只能随波逐流。
小小的农村是一个封闭的小世界,是一个小小的舆论场,而城市呢?只是一个大点儿的世界,是一个更大的舆论场罢了,只是这个舆论场里很难找到自己。
在小农村里,也许有台全村最大的电视机就代表着成功,而在大城市里,只有更大更困难的成功才可能被这个城市所认识。
所以,不但是不成功的人缺少“存在感”,即使成功的人,也在不断地寻找“存在感”。
比如,中国人讲究成功了就要荣归故里,这叫“衣锦还乡”!
“衣锦还乡”图什么?就是“存在感”。在外面再成功,最终都希望落叶归根,回到故里,被故人肯定和赞许。
“成功的人”往往更喜欢撺掇和参加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什么的,因为,只有那些故人才更能见证自己的“成功”。而有些热衷慈善的成功人士所作所为也更像“花钱买名”,图的是什么?还是一种“存在感”。
然而,这种“存在感”不管来缘于小农村还是源自大都市,都局限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和人群效应中,“格局”也仅在“当下”。而真正的“存在感”不但来源于当下,还来源于对过去和未来的认识,不但来源于一地一域,还来源于对整个宇宙的理解。
因此,“存在感”绝不是别人反馈给自己的信息,“找到自我”也绝不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自我,这两个概念都无关乎别人的态度,而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清晰的认识。
所以,眼界和格局更不是指的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而是指的你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经历过多少人和事,对当下这个世界和人类社会了解多少,以及由此而生成的内心的平静和自信。
三、欲望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结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名人伟人,有很多创造发明,我们普遍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是人类的创造性,那些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宗教领袖等等伟大人物都是推动我们人类历史前进的功臣。
然而,这些似乎都是表象,因为推动这些伟大人物产生的根源我们并没有去探究。
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伟大人物能够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但绝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推动历史前进的绝不是某些伟人的个体影响力,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群体意志。而这个群体意志,最大的可能性,指向了人类的“欲望”。
欲望能触动二嫫去买更大的电视机,欲望能推动商人把电视机卖给千家万户,欲望能促进生产商去投资生产更大更先进的产品,欲望能激起科学家去研究更精深的科技……
人类近几百年来科技和文明的迅速发展,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对“欲望”的解放。
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起源于西方,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前是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宗教控制着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压抑着人类的欲望,而文艺复兴之所以在西方历史中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和意义,就是因为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而中国,以“克己复礼”为口号的儒家一统天下之后,在“克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压抑着各种欲望,试图以“礼”治国,最终是图家和社会变得死水一潭。
唯一能突破死水一潭的时期都是合久必分之时,天下大乱,各种力量重新洗牌,一旦恢复一统局面,儒家的克己复礼便又重新复燃,这一切都缘于“禁欲”和“礼教”是统治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有人爱拿“郑和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来比较,意指明朝皇帝格局不如西方国君等等,其实都是不着边际,原因很简单,明朝皇帝压根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欲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外面的世界又都是蛮荒之地,没什么可去寻找、可去发现的有趣东西;而西方的那些国君们,挤在欧洲的狭窄地域里面,战争不断,物力维艰,从上至下每个人都有强烈地海外寻财的欲望,东面陆路又被切断,这甘冒九死一生的营生并不是人生来就爱冒险,而是这冒险有巨大的意义。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中国,是对人蝇营狗苟的鄙夷和不屑,而在西方,却成就了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大航海时代。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点。这种观点无论从本义还是从引申义上来说,都没有问题,如果把它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很好,如果你想做圣贤大儒去践行,也很好,但就是不要把它作为治国之道。
然而,儒家推崇的治国之道从来都是站在做人的角度上来设定的,比如宋相赵普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比如《资治通鉴》不断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而欧洲呢,也许因为始终没有统一,也许因为不断地战争摩擦,各国充斥的是弱肉强食的理论,任何国家如果此时信奉的是“礼义廉耻”,只怕早早就要灭亡,这也是为什么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在生前没有得到任何国家采用的原因。
所谓礼义廉耻,看上去很美,却并不能把它当作治国的全部,如果生奉乱世,推行之时就是灭国之时。
试想,当时的欧洲,每个国家周围几乎都是群狼环伺,只有弱肉强食这种狼性文化才能自强图存,儒家的文化几乎就是羊性文化,这也是为什么《狼图腾》一度火爆,引发国人对文化的反思的原因。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欧洲的文化可能在同时代的中国人眼里就是“不开化”之地。
然而不要低看所谓的“蛮夷”,它们不懂礼义廉耻,靠简单的物欲冲杀强掠,但是却渐渐地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欧洲,你可以说他们的发展历程就是靠强盗行经,但是看现在的结果,强盗都有洗白的时候,他们的二代三代自然会成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文明人,而他们先祖的不堪经历也会被美化成为战天斗地、勇于奋斗的美好回忆。
就好比黑社会,在初闯时期,哪个不是双手沾满鲜血,然而,做大做强到足以影响地区和社会时,便会自然纷纷转行成正当生意了,洗白是早晚的事儿,当初的强盗完全可以成为现在的地区领袖和学习榜样。
所以不要生气,历史就是这样。至少,近代史就是这样。
克己的人只是克了自己,不克己的人却往往笑到最后。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对于人来说,安贫乐道是你自己选择的自由,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安贫乐道则会使国家走向衰弱,所以一定要紧跟世界最新的潮流和趋势,与世隔绝的田园般的生活只会使人麻木而失去进取精神,最终走向闭关锁国,被时代抛弃,直到有一天,必然会被人踹开大门。
是不是很残酷?但至少中国的经验是这样的。
中国从秦统一之后始,以修建长城为标志,便进入了闭关锁国的节奏。
外面有什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是些不开化之地,为了减少跟他们交往的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拒在门外,安心地过我们的太平日子。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国家也是这样,没有了外敌的侵扰便会失去警觉和改变的动力。
所以,孟子的话是致理名言:“入则无法家弼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而欧洲呢?很多国家建立都不过几百年,欧洲历史就是不断地战争的历史,狭窄的地域挤了这么多国家,战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欧洲,直到现在都没能完成统一,欧盟刚有点儿统一的意思,现在又开始动荡分离。然而,正是这充满动荡不安的欧洲历史,却最早孕育出了工业革命,引领了世界的进步。
 
美国,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国内,按说有得天独厚的闭关锁国条件,而事实上,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也确实曾经有过门罗主义等措施,但他时刻都没忘记世界,如果他走向封闭,也必定不会享受到一战和二战的红利,直到发展成现在的超级大国。
有人说,现在世界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边世界,美国还折腾啥,好好过自己的舒坦日子多好?
但这就是美国人的智慧,当年尼克松有一句名言:我们要在世界各地寻找敌人,如果没有敌人,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敌人。
所以有人会说,美帝国主义是世界不安定的根源。
但话说回来,正是这样的不安定,才保证美国这个国家时刻保持警觉,不养尊处优,枕戈待旦,时刻清醒,永保第一,这就是典型地践行中国老祖宗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呀!

 短评

6/10。二嫫象征思想觉醒又失落于消费的当代中国,打破了富起来先盖房的风俗,人格独立不愿包养却通过拼死喝盐水降低血液质量的行为骗取这种独立,不断入画的坐街老太太代表恪守旧道德,洋妞画报、泳装表演、护肤霜和乳罩是唤醒性饥渴的现代意识,结尾她倒在电视机旁木然的神情就像城乡经济的鲜明反差。

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她皮松肉懒的,屁眼里生了蛆,都懒得扣出来”"我喜欢你....你们家虎子"。电影乡土味很地道,一个要强的农村妇女为了买台全县最大的电视机,卖筐、卖麻花、卖血。

10分钟前
  • 李翎竹
  • 还行

给累死了

15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力荐

94年《文学故事报》,11年央六《流金岁月》。

16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卖——麻花面嘞……

17分钟前
  • littletwo
  • 推荐

原来我们还有这么现实主义的影片。

22分钟前
  • 小崔
  • 力荐

好故事,但演得不自然,台词别扭

23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老电影魅力真是不减,可以看上一整天也不会烦。不像后来的大片,看两个小时就觉得烦了累了不想看第二遍了。老电影里的日子就像陈年老酒一样让人嗅到记忆深处。

24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二嫫果然够毅力!

26分钟前
  • 大红色
  • 推荐

周晓文这个导演还是很棒的,女主角是现今社会很多女性的真实写照

2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大电视机!

33分钟前
  • 妙儿
  • 力荐

用脚丫和面让年幼的我很久不敢吃江米条儿~(现在我也不吃~就因为她!- -)

36分钟前
  • Tartan
  • 推荐

物欲横流的现代化生活体现在大大咧咧又精明强干的《二嫫》上身就一个字:钱。但让这个中国传统女性真正快乐起来的却是权力推她走出封建农村这个圈儿。然而当她用勤劳、坚韧以及凶狠的双脚迈出这个落后环境的同时也把内化于她思想的封建常识带了出来,此刻全县最大且唯一的电视机又在宣传着更大的”先进“思想。累到瘫倒在炕上的二嫫貌似睡着了,她辛辛苦苦用身子碾压出来的麻花怕是都让猪跟猴给吃了。

41分钟前
  • Muto
  • 力荐

张大千的美术指导。

45分钟前
  • 时生
  • 推荐

跟黄土地红高粱一样获了一堆国外奖的第五代导演山村晒穷片,女主角长的挺洋气,是香港人的话,那演技就太牛了。美术指导张大千这个亮了。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还不错。。。

52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结尾拍摄花絮:大针管抽血(看着是真疼),抽完后饰演二嫫的艾丽娅哭了出来。话筒:演员为了表演的真实性真的抽了那么多血,请问导演你怎么看?周晓文:我觉得……我觉得这才叫演员呢

55分钟前
  • Futurismus
  • 推荐

想来,这是童年第一部震撼我的电影。

58分钟前
  • vii
  • 力荐

“性”致盎然而又缠绵蕴藉,乡土中国,中国女人,乡土女人,两两搭配都可以挖掘出国民中最矛盾和最本质的性格。从性压抑到性放纵,到现在,我们潜意识的观念中还是一面裹着小脚一面哇哇乱叫,和制度演变一样,少了一个重要环节的过度,造就了普遍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娼女盗。怨不得谁,怨自己。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现代化/消费主义对乡村传统社会的入侵,商品作为意识形态的化身(频繁出现的电视机的视点)将人询唤为欲望的主体,欲望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进程得以被开启,但就像二嫫茫然空洞的凝视和电视屏幕的雪花点所提示的,欲望真正的本质不过只是匮乏

1小时前
  • 炸鸡不打退堂鼓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