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先生

剧情片英国2014

主演:蒂莫西·斯波  保罗·杰森  多萝西·阿特金森  玛丽昂·贝利  卡尔·约翰逊  鲁斯·西恩  Sandy Foster  艾米·道森  莱丝利·曼维尔  马丁·萨维奇  理查德·布雷默  

导演:迈克·李

 剧照

透纳先生 剧照 NO.1透纳先生 剧照 NO.2透纳先生 剧照 NO.3透纳先生 剧照 NO.4透纳先生 剧照 NO.5透纳先生 剧照 NO.6透纳先生 剧照 NO.13透纳先生 剧照 NO.14透纳先生 剧照 NO.15透纳先生 剧照 NO.16透纳先生 剧照 NO.17透纳先生 剧照 NO.18透纳先生 剧照 NO.19透纳先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9

详细剧情

  《透纳先生》讲述了英国画家约翰·透纳充满创作激情的一生,他曾经因创作手法过于先锋而备受诋毁,然而透纳视绘画创作为生命,一生佳作累累,即使临死前都挣扎着爬起床临摹一具女尸。他在晚年尤其自19世纪40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用食材、口水等不可思议的颜料作画,引来一片争议之声,被视为英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出了名的艺术怪人。

 长篇影评

 1 ) 野兽先生

                    
      “每当我看着镜子的时候,我都觉得自己像一头野兽。”
      
      开篇与结尾呼应,他站在自然的画幅中,贪婪地汲取着周遭的色泽景致,在速写本上不停涂抹。浓墨重彩泼洒挥毫,透纳先生的一生。
      迈克李的创作巧思与透纳的不羁才华,被萦绕着暖黄的镜头、铺满了情思的风光、寄托着命理的水彩、承放着血络的帆布、绽露着哲辨的话锋,塑为了一体。迈克李手中的数码镜头,仿佛被遥远的画家打通了经脉,丰厚浓醇又谨严细致。他当然还是把透纳放在神坛上的,桀骜不驯、奇异癫狂、艺术修养、情感沉淀,他将透纳的卓绝之处一一奉上;而在另外一面,粗暴情绪、贪嗔痴念、琐屑哀病,透纳又是个渐行渐蹒跚的白头凡夫。
      透纳自认为长得丑陋是头野兽,于是他习惯含混嘶吼,习惯粗野表达,习惯不加节制,比起人类社会也更加习惯和热爱大海天空自然生灵,斯波充满灵力的表演令人感动。「透纳先生」集中表现了透纳的三种情感,对绘画,对父亲,对女人,而在这些情愫暗涌里,充斥着大量具有强烈对比与呼应意味的镜头段落:和愤怒强势的妻子不欢而散之后,透纳在勋爵的庄园里与弹琴姑娘柔情歌唱,彼时他狂暴冷漠,此刻他忧郁文雅,天才的极端两面被斯波演绎得极致贴合;父亲望向透纳的两个眼神,一是分享欢呼,二是表达歉疚,属于父子的心照不宣就在这两个镜头里打下简洁有力的叹号;父亲去世后他摩画妓女的绝望身姿,却终是被自己内心强烈的悲痛绝望击中,物像由心意所发,喉咙里翻滚出野兽般呜咽;埋葬了五个孩子的落魄画家攥着10英镑跌撞在街上,紧紧承接着贵妇绅士对新鲜鹅莓的热切讨论,露宿温饱对立着餐间甜馨,社会的沉痛朽化令艺术蒙羞;最突出明显的是影片中截取的三次画展遭遇,伴随着段落时长的逐一缩减,透纳的先锋尝试在评论口碑中渐渐跌落,然而沉落的只是跟随浪头的水花,升起的却是与太阳同在的传奇。
      透纳对女人的感情态度,在影片中用了诸多比较表现:对待妻女,对待母亲,对待钢琴手,对待女科学家,以及最多戏份的粗壮女仆与晚年情人。他对待情感的渴求如同创作一般是贪婪的,影片中对透纳粗暴猛烈的性冲动亦有所表现,然而他毕生所求所爱必定是一具能够激发自己全部美好品质的灵魂,所以他面对着垂老的布斯夫人告白时说她像女神般美丽。那句动人而晕眩的“寂寞和孤独,是完全不同的。一定会来的,爱”,再回溯起妻子怒斥“你的心是石头做的吗”,伴着宴会酒香觥筹交错,也实在有些令人鼻酸凄楚。
      影片中还是有许多奇妙可爱的,画室实验,画展争锋,嘲反贵族,照相机,都拍得趣味横生。迈克李这番拍人物几乎全片都是远景和中景,让人物的细刻自然抒发,而技术则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极具绘画美感、洋溢自然光泽的摄影无疑更是给影片中的每个镜头连转,每个人物动态都增添了艺术的生气。
      帆布水彩里晕染出一副大家的盛名,文艺岁月中轮转了一个孤独的称谓,它们集结一体密不可分,终究汇成了四个字,透纳先生。

 2 ) 傳記最不屑的就是激情


麥克李(Mike Leigh)作了一個太冒險的選擇:他要為繪畫界的偉人透納立傳,卻徹底抽離傳記的本質,不拍人如何變成偉人,只拍偉人何時像人。靜默的暖光,綿長的觀察,穿梭也穿透著透納的ㄧ生,抹去軼事辛辣,補全生活細節.......一切看似寡味,卻盡得風流。麥克李,終不愧為大家風範!
 
現實是人成就其名,傳記卻是名成就其人。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因傳記之所以傳世,正是某時某刻的某件大功大名太過璀璨,璀璨到大眾必須立傳並讀傳,好尋覓事件之所以被成就的漫長前因,進而感激成就前因的主體:那個被立傳的某某人。所以傳記醞釀激情,名要勝事,事要勝人。
 
《畫世紀:透納先生》卻不然。彷彿麥克李最不屑的就是激情,他只拍透納下筆,卻不拍他畫完的經典作品如何蕩起畫壇漣漪。他只拍談透納第一次看見火車的驚奇,卻不讓二十世紀人的史贊婉轉地「穿越」替透納察覺工業化到來的先見鍍金…..一切一切的前因後果都被他杜絕了,我們觀眾也被他的劇本推到太遠太陌生的觀看位置,遠到透納不像大師,只是個吃喝旅遊交際應酬的怪人,讓我們連享緬懷都都找不到切入點。
 
麥克李要的就是這份距離。當「透納大師」被打回「透納先生」,甚至只是「透納」時,我們才真的能與他一齊立足他活過的時代,不受一切後人褒貶的介入。瞬間,透納的木訥,口吃,自傲,惡習與傲氣,通通因為變遠,所以變近。當然,麥克李精擅的寫實作風為此發揮了驚人的作用。
 
畫龍點睛的是兩位配角,也是陪伴透納最久的紅顏:女僕與情婦,他們是透納的愛人,也是第一手為透納作為偉人蓋棺的他者,境遇卻大不相同。女僕知盡透納父子的一切,透納卻種種透露不以為知己的跡象,情婦瞭解的透納僅限閣樓時光,透納卻每每以交心作為陪伴的禮物。就在透納咽氣仙逝,兩個女人回歸自己的生活,一個身無半張透納畫作,卻面向陽光微笑擦窗,一個坐擁透納畫室,卻黯淡淚流蹣跚回廊,一光一影,一笑一淚,透納不在了,卻盡見透納活帶給身後的結局,令人悵然。
 
而且,真的缺乏激情嗎?恐怕未必。全片場景講究,服飾細緻,歷史感因而栩栩如生。攝影與用色脫胎自透納畫作的用色,暖光遍佈天地。史感與光影相輔相成,模糊了銀幕畫與油畫的輪廓,時時奪胎新的驚奇。這一幕,我們看見暮色風車搖曳,鏡頭左偏,透納就立在草原邊上臨摹同觀眾一致的景致,原來我們正經歷著名作誕生的瞬間。另一幕,透納在沙龍牆壁即興揮灑醞開的顏料,鏡頭一轉,本是畫布污垢的粒粒白點成了遠方山脈的雲暈,原來我們不自覺中去了一趟聖地朝聖之旅…….
 
畫家下筆,就此成雷霆萬鈞之事,「太陽即是上帝」。駭絕,美絕!
 
今年唯一能與本片較勁的傳記電影,唯獨《暗黑冠軍路》(Foxcatcher) 而矣。它與透納先生不約而同選擇了一樣的目的,拍傳記片卻企圖抽離傳記必談前因後果的本質,拍法卻正好逕庭,《畫世紀:透納先生》選擇拉遠,讓觀眾像個畫家在描摹,《暗黑冠軍路》選擇拉近,觀眾直接被拉上擂台,與三位主人翁來一場希臘式摔角,近乎赤裸的肌肌纏鬥,逼使觀眾無法思考緣由,只能隨角色瞬間澎拜的情緒爆發而代入而起伏,但在熱鬥之餘亦有中場休息,讓觀眾不致被吞噬,熱冷交雜,非常精采。史提夫卡爾(Steve Carell)跟查寧卡圖( Channing Tatum)也分別貢獻了他們精湛的演技,邪門與天真兼具,可與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飾演透納晚年屍積餘氣的栩態一較高下……

礙於篇幅,不冗談了,有機會在分享這部片給我的一些體驗吧。

 3 ) 麥克李的光與影 --《畫世紀:透納先生》觀後記

《畫世紀:透納先生》(Mr. Turner - 2014)

過去常看的麥克李作品大都是關注現代英國社會中底層生活的困境,有著非常鮮明的角色塑造,充滿生活感的表演與細節刻劃,開放的敘事卻還是有相當明顯的故事與命題。這次新作《透納先生》的主題是十九世紀英國畫家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晚年的生活,時代的距離和時間跨度在導演過去的作品中相當少見(我還沒看過《酣歌暢戲》故無法討論比較)。名人傳記的題材牽涉到不少歷史背景,尤其是我對威廉透納的創作或繪畫藝術並不熟悉,要進入故事脈絡已有先天的門檻,加上電影本身並沒有明確的故事線,而是主角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鬆散剪影,實在一時間不容易抓住。

直觀來說較明顯的命題像是看透納邁向人生終結的過程,刻劃了他的生活、藝術與感情的困頓與流轉,從而形塑了透納身為平凡人的形像,以及導演對於生命的觀點與思索。是個很龐大又開放的描寫。不過結尾透納臨死前所說的遺言或許可以當做一個思索的起點:The Sun is God,太陽即是上帝(聖經典故?),在他吐出這句話後即嚥下最後一口氣,下個鏡頭則是回到他生前對著夕陽速寫的身影,這鏡頭不旦呼應了影片開頭他描繪朝陽的姿態,甚至印象中這是太陽第一次真正地出現在畫面中。做為一位畫家,大自然的光影當然是他心繫之所在,而陽光所帶來的光影變化正滿溢在整部電影的精美攝影之中,這或許是我看過麥克李作品畫面最令人嘆為觀止的一部,而這也對應於片中透納畫作永恆的題材:夕陽、天空與海洋的相互暉映。

為了捕捉光線與海景,透納經常地旅行各地,他背起行囊行走的姿態成為影片最鮮明的印像之一,這不旦體現了他藝術與生活的細節,同時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故事線:他多次造訪一間海邊的民宿,而後民宿老闆娘布斯太太成為他晚年的情人,最後透納臨終時也就躺在他為兩人租的房子中,在布斯太太的陪伴下過世。這看似動人的遲暮戀情卻也對照了透納的陰暗面,他不但早已拋棄了他原來的妻子,對外人也不提他有兩個女兒,甚至在其中一位女兒過世時他也沒參加喪禮。在每次旅行結束回倫敦的居所時,電影暗示他不時和多年來一直照顧他的女僕有著肉體關係。

電影最後的兩個鏡頭,一個是布斯太太在夕陽餘暉中擦著窗戶微笑(不知是目視透納的身影還是回想剛過世的他),似是為透納晚年最幸福時刻的定格,但下一個鏡頭則是回到女僕處在透納倫敦居所陰暗畫室中的孤獨身影。這兩個女人一明一暗可說代表了透納的兩種面像,尤其電影特意呈現女僕臉上隨著年紀逐漸潰爛的皮膚,和他被透納死亡後拋棄的黑暗,這也正像是太陽照耀下的光與影。

這從來不是什麼浪漫的藝術家傳記故事,Timothy Spall演出的晚年透納肥胖粗鄙,他刻意壓著嗓音的腔調突顯了不悅耳的喉音,影片前半段透納的父親剛出場時乍看之下年紀也大不了兒子多少歲,但隨著身體逐漸衰弱,影片也透過主角的觀點看著父親不斷地咳嗽與老病,某種程度也像是他自己死亡的預演。父親去世後,有兩段關於性愛的描寫,一是透納半強迫粗糙地和女僕發生了性關係,另一個是他到妓院要求妓女擺出絕望的姿勢讓他畫下來,這都像是喪父的悲傷所帶來的情緒轉化發洩,有趣的是之後他就向布斯太太告白,其間因果關係因為片段的敘事方式並不能確定。而年輕女性的死亡意像也出現不只一次,從躺臥的年輕妓女,到女兒的死亡,到他晚年生病在床時目睹到港口溺死少女的屍體(同樣地他也想把她給畫下來),這其間的意義有待思考。

電影很多不斷重覆出現的片段都能累積出不同面像的意義,比如多次出現透納家中的小畫廊正見證了主角的衰老,或是多次他參加的展覽從擺畫的位置到同儕間的評論和他現場修改畫面的細節,都描寫出藝壇中某種權力關係和他藝術地位的消長與創作態度的轉變。還有他反擊年輕畫迷肆意批評上一代大師的藝術觀,他和另一位落魄畫家海登之間幾場的交手戲也都值得玩味:一開始他和別人一起批評海登,後來他躲在一旁看著眾人在展覽廳和被排擠的海登起了爭執,到最後他取消了海登欠他的債務,一來是透納後來逐漸抽象的畫作(因為眼力不行了?)也同樣遭受輿論的嘲笑批評,二來不知是否是他終能同理兩人生命所遭受的苦難?

最後值得一記的是片中有兩段「科學」的段落同樣玩著光線的把戲,一是電影前段透納的一位女性友人拿著透鏡在畫布上折射出了一抹彩虹,她透過不同顏色的光照做實驗讓金屬產生了磁性(不太確定其中的物理原理)。另一段是電影後段透納驚奇於新發明的相機,只要十秒中就可以把光影紀錄在底片上,電影就花了兩次十秒的時間帶著觀眾看著透納讓攝影師拍了兩次照。對一位畫家來說這是個感受複雜的時刻,他用身體和歲月不斷地追逐光線,將之轉化在畫布上,但只消十秒科學就完成了一樣的事,當然就藝術的角度兩者有相當的不同,但身為人追逐永恆的企圖中,這些段落紀錄了歷史中光影藝術的變化,尤其據說本片是麥克李首次運用數位拍攝,從畫布到底片拍照到數位電影,觀看當下頓時有種時間穿越之感。

《透納先生》並不是一部容易進入的電影,但看到最後關於透納生命中光與影的交纏對照,如此充滿陽光又如此地陰暗,可以是《無憂無慮》也可以是《又一年》或聯想到導演其他所有的作品,這果然還是麥克李那股悲觀殘忍又溫暖的生命觀點,隨著透納的生命、畫作和鏡頭下的光影定格在電影之中令人難以忘懷。

(2015/6/20)

 4 ) 用电影还原画作

这部传记有点闷了,个人不太能欣赏。不太懂绘画这门艺术,更不了解这位著名画家,所以看着有点昏昏欲睡,请原谅我的肤浅。有一点我看懂了,这电影的关键不在情节,在意境,整个电影就是画布啊,风景,人物,配乐。那个年代没有相机,所以画家用画笔来再现影像,如今现代艺术家用电影的影像艺术把留世的画作还原成影像,这要比单纯说一个人的生平故事更有意义。

 5 ) 最美的光线和最远的彼岸

左边明黄暗黄鹅黄姜黄橘黄棕黄和右边的各种灰各种白糊成一团,只有靠近左下有一丢丢鲜艳的黄色小点儿。
然而,一年前,在堪培拉的国立美术馆,我站在这一团糊糊前,近乎落泪。
我看见了湖水,看见了正在暗下去的天空,看见了彩霞和倒影,看见了最美的落日一瞬,也看见了他那一刻或许闪念而过的和我自己的盘桓不去的孤独、无助与绝望。
那幅画叫做Sun Setting Over a Lake,湖上落日。


今年的英国电影节,唯一看的就是这部讲述此位传奇画家的片子。
开场十几分钟后,主角一开腔,我就心里一紧——完了完了,老式英国口音外加嘟囔嘟囔的口齿不清,这把可是要了亲命了。结果却是,一派自暴自弃的态度,管他说啥,就也这么心安理得地看到结束。
两个多小时,在散场上排队上厕所时,前面的两位不认识的阿姨闲聊,一个说,刚看的这部怒长,so slow,不过还真是好看呢。

的确是慢。
影片从他五十几岁讲起——聪明之举,人物传记片最怕从小到大来个大事年表流水账——讲到死。没什么太多大事儿,都是些比如老爹帮他买颜料顺带买只猪脸回家做饭啦比如被时运不济的朋友央求着借钱讨价还价啦比如跟女仆暧昧一下摸摸胸打打炮啦比如听着妹子弹钢琴荒腔走板地唱唱歌啦比如和同僚胡扯淡暗自嘲笑别人的画作啦比如出去写生和房东阿姨聊聊天啦之类的。
还期待着能看到好多画和画画的场景,却少之又少。

少却精彩。
他在画布上边吐口水边画画。
他在画室和藏品屋之间凿了个小洞,偷窥那些来买他画的人们的言行举止。
他拒绝了富翁天价收购他所有作品的肥事儿,而是把画和积蓄都赠予国家。后话是,虽然他生前曾希望能够为自己建立一座个人美术馆,可惜终未能实现。不过,他的画被祖国的后世子民们评选为英国最杰出的绘画作品。
惊喜的是,镜头拉近又拉近,导演借用一个玩笑,让我们得以从最近的距离清晰地看到隐藏在那幅名画“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中的那几只传说中的不可思议的却果真存在的大象。


演得真绝。
我幻想中的那个才华横溢、细腻敏感、骄傲乖戾的帅画家,却是一个看似粗暴、冷漠、麻木、怪异然后走路怪兮兮说话还唔噜唔噜呼哧呼哧的矮胖子。
这般角色还得不到最佳男主简直违背天意吧,怪不得Timothy Spall斩获今年戛纳桂冠。(据说他专门学习了两年绘画,只为片中出现的屈指可数的画画镜头。)


爱他这么久,专程开几百公里的车看他画展,还去悉尼大学听了关于他的专家讲座,也算是多多少少熟悉他这个人。
妹妹早逝,母亲进疯人院直至去世,天才儿童,年少得志,15岁时作品就被皇家艺术学院画展展出,有钱有名,然而性格孤僻,后半生将近三十年都与父亲相依为伴,虽然有两个女儿,却也不相往来,越老越怪,无朋无友,学院的课也不好好教,搞得艺术界和皇室怨声载道,父亲去世后,更是一步步陷入抑郁,离家采风,在Margate海边的小房子里和情妇住下,病得重卧床起都起不来了还穿着睡袍不顾一切跑出去写生素描。

他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张开怀抱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热爱和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无常、模糊、混乱的方向。
真正伟大的人总是走得太快太远。
每次看他晚年的作品,总是会一次又一次被震撼,那抽象气概,要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才被人们所接受啊。
因此不用想也知道,当年的他,被皇室、学院和同僚所讥讽、嘲笑、排挤,“一团恶心的黄”是他得到的回应。
可正是这团“恶心的黄”,成为了后来改变了人类艺术史的印象派的诞生启蒙。


是因为走得太快太远,所以才怪兮兮?
还是因为怪兮兮,才可以无所顾忌地走那么快那么远?


他太怪。
据说他有种phobia,不敢直视他人,所以一生中极少画肖像。
有些眼睛不能看进另一双眼睛,有些人没有坦然爱另一个人的勇气和力气。
一个人在同一时刻只能承担住他所能承担的,一个人,或一份爱。
唉说白了生命不过都是承担。

而高旗说所有坚强的脆弱的承担,期盼彼岸。
有些彼岸或许你在努力忘记,有些彼岸几乎无法却只能独行。
有些彼岸曾有最美的星空。
有些彼岸曾有最亮的阳光。


传说,死前最后一句,他说的是:The sun is God。
他后来被人们誉为“光之画家”(the painter of light),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他叫J.M.W.Turner,特纳先生。

 6 ) 多图不完全盘点:《透纳先生》中的人与画

评论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枝社”,持续更新展览讯息、文艺评论与艺术史小知识,感兴趣的友邻可以关注一下!

本文欢迎转载,请提及出处。

最近终于空出两个半小时,看了2014年的电影《透纳先生》。相比其他讲述艺术家生平的传记电影,例如《弗里达》、《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或者《无主之作》(勉强也算吧),迈克·李的这部长片或许并没有一根绷紧的“主线”,只是平静地讲述了一个故事。

实话实说,这种叙事方式多少有点自说自话的嫌疑,导致整部电影结构相当散,节奏有点闷。对于对主角透纳比较陌生的观众而言可能是一次相当痛苦的观影体验(前提是没有在一个小时的时候关掉)。

但还是在豆瓣打了五颗星!一部分是出于私心,但主要还是因为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真的相当宏大且优雅,光影的调度中可以看得出导演希望用镜头再现透纳的风景画的野心。87届奥斯卡的最佳摄影给了《鸟人》,而《透纳先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都没得,实在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鸟人》得最佳影片我心服口服!)。

其实这部电影对19世纪初的时代再现是很细致的,但李导或许不大愿意多画笔墨进行解释,导致许多出场的人物与作品虽然在美术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但看起来却像斗罗大陆上的张三李四。因此!这篇影评会不全面的盘点一下片中的名人(以及名画,但画作出现的顺序和历史上不完全相同),兼述透纳的生平,如果能够稍许提升大家的观影体验,那就不胜荣幸之至了!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影评人曾经说过:“电影不拍才子佳人,难道拍你这种落魄垃圾青年吗[捂嘴笑]?”我深以为然。但迈克·李恰恰没有拍透纳青年才俊的时代,也是他最为人熟知的那张自画像,以及20英镑钞票上的形象,而是选择了1826年作为故事的起点,表现画家生命中最后25年的故事。

“才子”——

这一年50岁的透纳不能说落魄,但确实已经步入了中年的尾声。蒂莫西·斯波出演的胖大叔形象可能让人第一眼大吃一惊(我也是!),但或许相比有照骗嫌疑的自画像,斯波其实才更真实的还原了历史上透纳的外貌。

——落魄中年

因为画《自由引领人民》的德拉克洛瓦对他的描述就是:“英国农夫般的外貌,肥大的黑色衣服,宽大的鞋子,举止生硬、冷漠。”, 这样一看,反而是电影中把中年透纳演活了。下面这幅是当时的一位版画家为透纳制作的画像,是不是有几分相似?(两个人虽然都姓Turner,但并不是亲戚)

Charles Turner, Portrait of J. M. W. Turner, c.1840

电影开始时透纳正在尼德兰写生。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足够优美,日落时分荷兰原野上的风车与农妇有种扬·凡·格因的风景画的观感,而年轻时候的透纳也从尼德兰画家的作品中受益甚多。后面也提及他此行去看了伦勃朗与鲁本斯的作品。

这里出场了透纳的父亲老威廉·透纳(William Turner, the Senior),为了区分,女仆汉娜称他为“威廉先生”,而把儿子称作“比利先生”。在母亲和妹妹早逝后,透纳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他一直支持透纳的绘画事业,送儿子入读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并且一直担任透纳的画室助手,帮助他购置画材,准备颜料和画布。

老威廉·透纳是一位理发师,所以这里出现了他为儿子刮胡子的镜头。透纳15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的画作挂在自己理发店的橱窗里,并对当时的名画家托马斯·斯托萨德(Thomas Stothard)夸耀说:“先生,我儿子将来会做个画家。”(斯托萨德比透纳年长20岁,在之后的沙龙里也有出场!)

老威廉也一度扮演了透纳经纪人的角色,在自己位于伦敦考文垂花园仕女巷(Maiden Lane, Covent Garden)的住宅中建起了一个小画廊招待上门的顾客,并且别出心裁地在展厅前面设置了一个暗室,可以想见适应了黑暗环境的眼睛骤然看到透纳画中的的光影会有何等强烈的感受。

画面一转!来到了第三代埃格蒙特伯爵乔治·温德汉(George Wyndham, 3rd Earl of Egremont)的府邸。这位伯爵是透纳在当时最重要的赞助人和作品收藏者之一。两人刚刚进门时谈到了牛和马的话题,这其实不是无关的闲聊,因为埃格蒙特的本职工作(除了做伯爵之外!)就是一位农业专家,在自己的庄园里做过不少动物育种的实验。

大厅中的女士弹奏的是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透纳与贝多芬几乎是同代人,而贝多芬就在当年,也就是1827年刚刚去世。

后面两人唱起了更早一些的英国巴洛克作曲家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的《狄多的悲歌》,这段选自普赛尔最著名的英国歌剧《狄多与埃涅埃斯》,同时也是透纳相当钟爱的神话主题,他画过许多以此为题的画作,例如下面这幅,狄多与埃涅埃斯在近景相会,远处是鳞次栉比的迦太基城。

Dido and Aeneas, 1814

左边和透纳打招呼的是他的好友,著名雕刻家约翰·卡鲁(John Carew),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纳尔逊纪念柱上的四幅浮雕之一:《纳尔逊之死》。

他们看的画作是佛兰德斯画家杰拉德·希格斯的《圣塞巴斯蒂安与慰安天使》,从对于“大屁股天使的”调侃来看,似乎几个人对这种巴洛克风格的圣经故事范式都不大感冒。

另外这位穿红色衣服,发际线不是很乐观的画家名叫本杰明·海登(Benjamin Haydon)。与已经功成名就的透纳不同,海登的艺术生涯并不是非常成功。他偏爱画很大尺幅的历史画,性格又相当不圆通,经常和买主闹翻,使他的经济状况往往很不理想,因此要和透纳借100英镑还债(在当时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但透纳也有点脾气,只愿意借他50英镑。

下一个场景是透纳去海滨小镇马盖特写生,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最后一位重要的女性:索菲亚·布斯(Sophia Booth)。但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带画家!),两人第一次见面时他自称马拉德先生(Mr. Mallard),显然是来自他的中间名Mallord。

旅馆主人布斯先生讲起了他自己在贩奴船上做木匠的经历。悲惨的景象想必启发了透纳创作他后期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贩奴船》,这幅画在之后的电影中也有出现。

The Slave Ship, 1840

透纳一直相信自然科学的新进展有助于他的绘画事业,因此和许多科学家也有所交游。这里他就请来了玛丽·萨默维尔(Mary Somerviue)来家中拜访。

这位萨默维尔夫人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纯靠自学在数学、物理学、地质学与天文学领域都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功,成为19世纪最重要的女科学家,对于女性教育也贡献颇多。老威廉在和萨默维尔讨论教育话题的时候又提到了之前把透纳的画作贴在理发店橱窗的轶事。

用光磁化钢针是萨默维尔夫人的著名实验之一(虽然被后来的科学家证明理论不大对,但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有懂的老师可以讲讲),也引出了她与透纳有关光线本质的探讨。

之后登场了几幅著名作品!包括一幅描写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的旗舰胜利号的习作(萨默维尔夫人的父亲是一位海军中将,因此片中老威廉说她可能会觉得亲切),但向透纳约稿的国王威廉四世并不喜欢,因此没有完成。

还有《格利松山的雪崩》,可能是国内的朋友最熟悉的透纳作品之一!因为2018年上海博物馆和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合作的展览《心灵的风景》里就有这一幅。

The Fall of an Avalanche in the Grisons, 1810

还有尺幅巨大的历史画《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迦太基人再度登场),大家可以试一试在下面的画(色差严重)中找找大象

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 1812

1829年,威廉的病情逐渐变得逐渐严重起来。画面中透纳在画的这幅画很像他的威尼斯风景系列,但其实是画的法国迪耶普的海港。与后来的印象派画家喜爱现场作画不同,透纳时代的风景画家主要采用的还是在现场画速写,然后回到画室完成作品的方法。

题外话:许多人说塞尚与雷诺阿的印象派与透纳一脉相承,我其实不是很赞同。印象派的核心理念:对重现自然的追求更多是继承自巴比松画派的柯罗等人,柯罗受的又更多是康斯太勃尔一派现实主义的影响。透纳对于理想风景的追求有种浪漫主义的味道,启发了印象派的更多是他的光影手法而非主义本身。

Harbor of Dieppe, 1825

老父亲去世前的这段对话可能很多人没能看懂。片中提到的“那个女人”就是透纳的母亲玛丽·马歇尔·透纳(Mary Marshall Turner)。透纳其实有一个妹妹玛丽·安(Mary Ann),但她在5岁的时候不幸夭折,受到刺激的玛丽最终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度过余生。对话中可以看出透纳对母亲既有愧疚,也有对那段不幸生活的怨恨。或许是这段经历,又或许是继承自母亲的抑郁基因,造就了他一些作品中的沉重特质。(阴郁画在布上!)

透纳一生中很少画肖像画,这里正在画的的是一幅不大完全算是肖像的,相当怪诞恐怖的《白马上的死神》:

Death on a Pale Horse,c.1825-1830

接下来就迎来了著名的1832年皇家美术学院沙龙展览!开展的前一天,准确的说是5月25日,是传统的“清油日”(Varnshing Day),这一天参展的画家可以给已经悬挂起来的画作做最后的收尾之后涂上清油.当时英国比较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许多都出现在了这个场景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找,认一认。

终于登场!下面这位就是透纳的一生之敌,英国最伟大的两位风景画家之二,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两人在当时的美术界堪称一时瑜亮,每年沙龙展上的画作也最常被人拿来比较。相比年轻时在学院大出风头的透纳,康斯太勃尔的性情更温和,也更喜欢忠实地描绘自己身边的乡村风景。他正在修改的这幅画是《滑铁卢桥的揭幕典礼》(就是魂断蓝桥的那个桥!)

John Constable, 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 1832

相比之下,透纳挂在旁边的那幅《海景》从尺寸上就输了一筹,何况康斯太勃尔这幅画还把他的另一幅作品挤到了前厅(往往用来悬挂不那么重要的画作),在那里欣赏画作的是著名建筑师约翰·索恩(Sir John Soane)爵士,最著名的作品是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以屋顶的蚱蜢风向标闻名于世。不服气的透纳想出了神来之笔,(据说还是用康斯太勃尔的颜料)在海面上用鲜红色画出了一个浮标——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浮标。

Helvoetsluys, 1832

当时在场的画家大多认为这一笔彻底毁了一幅好画,但康斯太勃尔可能是当场唯一看出透纳用意的人。也许意识到自己输了这一局,他留下那句著名的“他在这里开了一枪”,然后愤然离场。不幸5年后的1837年康斯太勃尔就因为心脏病离世,两人最终也没能在有生之年分出胜负,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透纳再次来到马盖特的旅店时,布斯先生已经去世,他和布斯太太也互生情愫。两人确立情人关系之后,透纳在余生中把自己的常用的化名从“马拉德先生”换成了“布斯海军上将”(Admiral Booth)。

又是一个绘画史上的著名典故。透纳将自己绑在桅杆上以亲身体验暴风雨,为画成下面这幅《暴风雪中的汽船》做准备。

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1842

接下来来到透纳家中看画的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艺术批评家、工业设计之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不过这个时候20多岁的拉斯金似乎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纨绔子弟形象,跟着自己身为葡萄酒商人的父亲挑选艺术品。

拉斯金的眼光确实不错,看中了我们之前说过的《奴隶船》,这是透纳晚期风格的最早实验,也引发了相当巨大的争议,许多人,例如影片中提到的作家萨克雷(WilliamThackeray)对这种“乱七八糟化成一团”的绘画相当难以理解,评论界骂声一片。但拉斯金倒是慧眼独具,只不过他冗长的点评似乎提不起透纳的兴趣,让后者转而关注起了屋顶的蚊子。

下面是本片中我认为最美的一帧风景!对应的画作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就是被认为是透纳最伟大作品的《被拖去解体的战舰无畏号》。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1838-39

这幅画在2005年BBC4台“英国最伟大的画作”评选中拔得头筹,而排在第二的应该也不难猜到:就是老对手康斯太勃尔的《干草车》:

John Constable, The Hay Wain, 1821

顺便吐槽一下这个评选:为什么马奈的《女神游乐场酒吧》、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甚至梵高的《向日葵》也算是英国绘画?最多是收藏在英国吧!真的毫不谦虚。

海登先生来还钱,顺便问透纳他总是画船和火烧云,是否会感到厌倦,甚至说自己不妨一把火烧了房子。不幸的是,穷困潦倒的海登最后确实选择了自杀,只是没有用这样极端的方式。

但透纳确实画过以火灾为主题的作品,例如这幅《燃烧中的上下议院》:

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October 16, 1834, 1834-35

透纳和当时另一位以画海景见长的画家斯坦菲尔德(George Stanfield)等人来到拉斯金家中做客。小拉斯金本来想恭维一下自己的偶像透纳,但没想到自己辣评巴洛克时期法国风景画家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的言论反而把透纳惹恼了——因为洛兰就是透纳的偶像!

透纳一生中都以洛兰为自己的艺术导师,希望创作出与他媲美的风景画,其中用意最明显的就是这幅《狄多建设迦太基》,几乎完全是向洛兰的名作《示巴女王出航》致敬的套作。

Dido Building Carthage or the Ris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 1815

Claude Lorrain,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 1648

透纳对洛兰如如此崇拜,甚至在遗嘱中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英国国家美术馆时增添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要永远将这两幅画悬挂在一起。拉斯金对洛兰出言不逊,不幸被透纳讲了一个牛排腰子馅饼的笑话调侃了一番。但虽然如此,拉斯金仍然是透纳的头号粉丝。在他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只有他的《现代画家》一书为之正名。

而透纳对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偏爱不只有《无畏号》中的蒸汽船,还有这幅同样著名的《雨、蒸汽和速度》中的蒸汽机车

遗憾的是,透纳的新风格或许还是走在了时代前面。片中造访美术学院的两个神秘人物其实是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他们对于透纳的新画作也全然无法欣赏。

但透纳还是一个潮流人士!还记得之前他请萨默维尔夫人给自己做实验吗?他光顾了当时刚刚出现的照相馆,使用的还是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因此要静坐十秒钟等待曝光。

这位摄影师约翰·马约尔(John Mayall)也是真实人物,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位艺术摄影家,还拍摄过尼亚加拉瀑布。他其实是英国人,但片中说他来自费城,因为他在美国学会了摄影术,拍过照的人物包括维多利亚女王与马克思。透纳很关心照相术能不能用来记录风景,或许他有些担忧自己钟爱的绘画会被摄影取代。

这位想出十万英镑买下透纳所有画作的大亨并非虚构,而是钢笔之王约瑟夫·吉略特(Joseph Gillott),收藏钢笔的朋友可能会对Gillott这个品牌比较熟悉。虽然透纳拒绝了他的要求,并把自己大部分的作品无偿遗赠给了国家美术馆,但吉略特确实收藏到了他的一部分画作,特别是在透纳转型初期,舆论处境最困难的一段时间。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结尾了:那句著名的遗言,“太阳就是上帝。”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透纳家中的女仆汉娜其实是这部电影里表现最好的人物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却没有写。因为这个沉默的、丑陋的女人的经历,甚至一举一动,都实在太令人难过,也许大家自己去看吧。

之前许多评论认为这部电影丑化了透纳本人,但我其实不这样觉得。提供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视角去看名人的一生对传记电影而言其实是需要勇气的。蒂莫西·斯波的演出也相当生动传神。在最后再来看一眼开头出现的那幅自画像吧,让我们认识一下透纳先生!

Self-Portrait,c. 1799

 7 ) 寄身一瞬,手握永恒——评《透纳先生》

威廉·透纳是在欧洲画坛赫赫有名的风景画大师,是英国水彩画的巨匠,最伟大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英国学院派画家代表,英国自然派的先驱,著名印象画派的“远祖”,也是后来印象主义大师莫奈的启蒙者和重要影响者,被誉为“光的画家”,“风景绘画中的莎士比亚”。26岁透纳就被英国皇家美术学院破格提拔成最年轻的会员,三年后成为杰出会员,遗作均成珍品。年轻的莫奈在无意中看到了透纳摄人心魄,波澜壮阔的印象风派的画作,从此走上了一条新兴艺术风格的道路。透纳在21岁发表第一副代表作《海上渔夫》震惊画坛,大师气质显露无疑,随后他很快成为当时英国画坛的重要引领者与领袖,他丰富多产而不断进步的诸多作品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获得盛赞和赏识,得到上流社会和崇尚古典主义风格的贵族们的收买和厚爱。贵族和评论家们毫不掩饰对他画作的喜爱,溢美之词泛滥于言表。

在这部在2014年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私人收藏家愿意出10万英镑(当时可是巨款,当时在英国每年继承几千英镑就是巨额的遗产)收购透纳的名画。所以透纳在活着的时候已经风光无限,如果跟梵高等众多活着时落魄不得志,死后画作价值惊人的身世相比的话,敏感而乖戾的透纳无疑得到了时代的庇护与青眼,他是一个异常幸运的人。

迈克·李是曾经执导过《又一年》、《秘密与谎言》的著名导演,而《透纳先生》明显带有迈克李一贯的电影表达方式:那就是使用琐碎平凡的生活细节去勾勒强大的戏剧感和命运感,在平静舒缓的叙事中完成人物塑造和建立,在克制与压抑中引爆人物的激情和悲怆。这种返璞归真的表达方式在《又一年》里有鲜明的体现,在《又一年》里,每个人都是自我命运的一手创造者,他们终究咎由自取。迈克李成功的描绘了平凡生活里的不甘与野心,憧憬和胆怯,渴望与回避,真实与谎言,自欺欺人和自掘坟墓,人类的力量与弱点,不仅是片中女主角在经历,普遍的命运经历会降临于每个人身上。而在《透纳先生》里,迈克李并未使用过多的篇幅去描绘透纳先生那闻名于世的粗鲁创作方式和传奇般对光影的敏感与表达,而是把镜头主要集中在他简陋乃至孤独的个人生活上面,在透纳日以继夜,不停奔波采风和创作的身影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他两位情妇的身影,透纳被压抑和扭曲的情感表达,他淡漠与稍显畸形的家庭生活,他父亲对他的重要影响;透纳个性上的乖僻与真诚,粗野和敏感,在艺术创作上的顽强和专注,也在一些微小的笔触上,描绘了人物大致形象之下的雄心,炫技、虚荣和刻薄。

用他的画笔去表现他

透纳是描绘光影的大师,也以勤奋的创作和极具爆发力的画风而闻名画坛。迈克李的镜头刻意模拟了相当数量的,透纳画作里的风景与构图,使得整部电影呈现出维多利亚时期,类似水彩画的印象和梦呓风格,对光线和格调的把握堪称精准,生动再现了透纳作品的魅力,运用恍惚的光影所塑造的暧昧、高远与广阔的一瞬,和在狂风怒云之下所意外呈现的宁静安谧的精神气质。透纳崇尚运用自然光色表达主观情感,认为承载情感的最好载体莫过于自然界的光尘氤氲。后期透纳的作品渐趋明快温馨——而在迈克李精致近乎艺术品的镜头下,我们也可以寻觅到类似的表达。当透纳站在画室作画,他的父亲和女佣Hannah在户外劳作,一副静谧和谐的家庭画面就形成了,这是迈克李运用了数码镜头,捕捉漂移温暖的光线游动,惟妙惟肖地使用透纳自己的笔触与画风,再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并从这些微妙而易感的镜头画面里,准确细腻的表达了透纳当时的幸福感受与体触,也为后来透纳失去父亲,生活失衡埋下了伏笔。使用画家的笔画去再现画家的生活和内心,这是迈克李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实践证明,这些精美犹如名画的镜头,含蓄而深沉的情感就在其中流动,如此这般,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地勾勒出了透纳孤独却也顺遂的一生,他的确是笔耕不辍的传奇和大家,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无疑是个被很多人保佑和呵护的婴孩。真挚且安稳的爱就在他身边围绕,这对于敏感乖戾的透纳来说,是巨大的安慰和幸运,也稳固保护了他一直前进的创作。

透纳的父亲逝世之后,迈克李只使用了一个简短的远镜表达透纳的悲伤与孤寂,他独自泛舟于山林,林中湖面上隐约有雾气,湖边花草锦绣,透纳背对着镜头,他的目光伤感而空洞着。这个简短的镜头就是使用了透纳一直主张的“运用画面和光影表达剧烈情感和悲剧”的理念而完成的,构图考究,光影相扶,小舟独自前行,在静默中深情,在漂浮中感怀伤逝,堪称经典。透纳在画布前捕捉到了飘渺一瞬的光与影,和只可意会的某些精神感悟与追求;而迈克李运用数码摄影再现了这种神级表达,对一些特定的画面进行了后期精确的调整和处理,暗合透纳风格的画作,也可以这样说,迈克李是成功利用数码镜头的优势,进行透纳式绘画的大师。


据说他不敢直视他人


透纳的母亲是位精神病人,过早在透纳的生活里缺席,这使得透纳跟自己的家庭也非常紧张、疏离,他几乎从没在乎过自己的女儿们(要不是她们登门,他也许都认不出她们)。父亲理解透纳,也很溺爱他。从电影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父亲竭力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位艺术家,在患病的晚期,父亲也一直为他调制颜料;透纳的个性羞涩,敏感,丰富,不敢直视他人。跟女性关系的疏远和紧张,这也是为什么,透纳总在肖像画上失败,他根本无法坦然的面对别人,只有在自然风光里,他才能舒展和放远自己的感受与目光。在一个片段中,他被贵族邀请前往庄园作画,与一位弹琴的钢琴老师共同弹奏演唱了一曲。这一刻非常迷人,透纳在这个片段里声音饱含深情与诉说,显示了非凡的理解能力和艺术感。在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建立了亲密的默契与共知,透纳高雅而细腻,富有绅士风范。

丑陋敏感的透纳被成为野兽,怪物。他举止粗鲁,用口水作画;因为父亲是理发师,透纳出身底层,最多也只能算是被贵族赏识的宠物,但他的艺术生命惊艳持久。在这种尴尬的身份和过度敏感的性格下,透纳很难找到跟他的才华与内心体验相称的爱人。

丑陋的女佣Hannah成为他泄欲的对象,他跟女佣的做爱体位是极具兽性的征服,女佣爱恋透纳,但透纳一直回避她,甚至有些憎恶她,等她靠近时,他粗鲁的一把抓住她的胸,随后摸了一把她的下体就撒手。这个动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俩之间互相需求的不同:女佣爱他,有情感上的依赖和诉求;而透纳仅仅把她看做一个偶尔的性的对象;同时也再现了透纳对自己不太正常的性发泄途径的矛盾心理与逃避。


意外的恩赏


女佣Hannah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最喜欢的一个角色, Hannah患有牛皮鲜,身体轻微残疾,举止粗俗低微,负责照顾透纳的饮食起居。她对透纳的画并不理解却非常珍重,当她穿过透纳那些价值连城的画作时,她只是例行公事的打扫和看护。当透纳在创作时,她慢慢把门打开一个细缝,谨慎地探到画布的一侧旁观,告知有访客来后就悄悄在阴影中隐去。当听闻有人出巨款购买透纳的画时,她也是照旧迟钝地站在角落,斜视着客人和透纳。迈克李在这个人物上颇费设计和斟酌,Hannah是一个平庸无奇的女佣,但她的身影却最接近透纳的画作,也出现在电影的全程始末。当她后来得知透纳在外面有了情妇时,她携带自己的女儿(私生女?透纳本人断然从来没承认过)悲怆跌撞地前往,用面巾掩饰自己丑陋的容貌,但走到门前她却迟疑,胆怯,眼含热泪,扶着女儿转身离去。

一个卑微的人,曾以怎样卑微而壮烈的方式想维护自己的情感,而她又经历了自我怎么剧烈的幻灭和失望,内心爱恨交织的痛苦与撕裂。Hannah一句话都没说,却用全身心表现了它,再现了爱的距离和遥远,爱的误解与背叛,爱那不可逾越的命运鸿沟,也再现了爱那细腻却平凡的脸,她的宽容与伟大。我们总是容易忽略和轻慢那些成就我们,那些其实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人。迈克李在Hannah上贯注了自己对感情和人生的思索与表达,有些伴侣虽平淡无奇,却是成就传奇的基础——实际上,传奇就是塑造于平庸甚至烦恼的生活之上。真挚的爱不论以何种面目出现,都是珍宝。对于一生孤僻、敏感的透纳来说,他一生与上流社会的名媛贵妇无缘,但他所结交的乡野村妇皆纯情简单,诚实朴实,生活平静简单,这其实一种巨大的幸运,是生活意外的恩赏,无疑是最适合透纳的。


透纳一生的创作稳健而精进,他随时随地都在进行观察,观摩与创作,到后期进一步舍弃了传统画派,大胆尝试在当时惊世骇俗的抽象风格,将自己一贯擅长的风景画推向了更加模糊、迷惑和抽象的方向。有评论称,透纳后期的作品更接近中国式的山水写意,是大写意的生动体现。在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透纳用果断干练的几笔,就能勾勒扑朔迷离的光影,凝固一瞬间光线的变化。敏感的画家都知道,在大自然中,这一刻的光线一定与上一刻不同,光影是一日里的年轮,是一天逐渐增多的皱纹和慢慢消减的光阴。在当时透纳所处的年代来看,这种前卫抽象的表达方式值得怀疑,透纳因为画风的改变和激进而饱受诟病,这对于一向非常敏感的他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时间证明,他的选择方向是正确的,他后期的画作同样备受后世推崇,它们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神奇的时刻,也敏锐捕捉了稍纵即逝的心境和生活,微妙难言的深层普遍人心情绪,堪称绝笔。

不过对于这样一部描绘透纳先生的电影来说,迈克李一向坚持的平静叙事稍显平铺直叙,缺乏高潮和爆发力,无法形成某种感人至深的质感和力点。透纳那些气势雄浑、风起云涌的画作没有跟他本人跌宕起伏的内心形成强有力的链接和共鸣,没有更深入挖掘这位乖戾的艺术家强烈的人格魅力和他惊人的、对自然世界乃至人性深幽的捕捉领悟能力,没有具体展示他力量与穿透力的来源。镜头如此优异,但叙事结构却缺乏打磨和用心,主人公的形象始终浅淡,是一个遗憾。


对于透纳的时代而言,他后来的步伐太快了,当一个人太快时,他可以看见光,看见时间停住脚步。他可以画出一瞬,描写一瞬,从这些飞快中总结永恒的感受。这种感觉画家知道,作家知道。太快时能看到周围的风景变慢了,模糊的景色成为了稳定的具象。他们能认真地端详一瞬,与一瞬对视,理解一瞬的意义,这是艺术家才能体会的快感和神奇。但周围的人,如何理解他们的一瞬呢?人们营营碌碌于漫长的人生,为漫长的未来做铺垫,如何能理解这些只寄身于那瞬间,却手握永恒的人们?透纳的孤僻敏感是一生悲伤的来源,却促使他抓住了光的脚步,了悟一瞬的美感,瞬间光阴在他眼前凝固、定格、永驻。透纳用一生的奋斗和钻研,牢牢抓住了一束光影,抓住了极难描绘的心性,表现了自然界的神性,在透纳的画作中,它们的身影越来越迷离、飘忽、概括,但所表达的意念却更加清晰笃定,更加震撼和直指人心。他一生多产,但从没出现过懒散、马虎的作品。“如果有人要问我创作的秘诀,那就是勤奋再勤奋”,早年透纳画作的薪酬微薄,但他依旧使用简陋的画具,竭尽全力完成每一张订作,买家对他的评价很高。在这部电影里,我们不仅能欣赏透纳主要的杰作,也能目睹他一生顽强的求索,身为艺术家他的敏感和感性;和身为艺术大家他的勤奋与刻苦,不懈和自强。成功没有偶然,都是必然,是一步一个脚印,是一滴滴汗水与泪水。

“我所追求的是每一束光,墙上或树皮上的每一束光,每一种气味,每一分痛苦,每一点瑕疵,每一次欺骗,他们被安静结合在一起,光芒四射,直指永恒——爱丽丝门罗(201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短评

法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的龃龉在这部电影的评价上体现了出来。英国人基本已经认定他们的国宝级导演奉献了金棕榈级别的佳作。但是法国媒体完全不待见这部画面精致节奏拖沓口音奇怪的电影。

10分钟前
  • PureSucker
  • 力荐

娓娓道来的大师之作,无视传记片的条条框框,优雅的做着自己,拍历史人物,到了迈克·李的镜头里也照样像现实中的普通人,隔着那层象征年代感的戏服,他们也真实的像今天的现代人。片子聚焦人物的家庭、才华、怪癖和爱情等方方面面,即使有着时间线的跳跃,也照样是不疾不徐浑然一体。★★★★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用大量中远景把透纳广阔孤独的世界装进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每一场戏每个镜头每组站位都可入画。无畏号战舰在夕阳下被拖去解体时,过往的鬼魂也见证着未来,就像他问照相人有没有用那机器捕捉过风景时自然流露的某种期待。而他的情感哲学则只有短短一句,痛是自己的,别让爱的人替你分担。

1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透纳先生像只大松狮,呼哧呼哧,跛着步子,大黑伞一撑一扬,这种不着痕迹的才是最高超的化妆和表演吧。片中的霞光水雾和透纳的油画一样美,几处转场还把两者衔接到一起。电影长达两个半小时,周围朋友还普遍反映口音听不懂,但毕竟是迈克李,大师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老外数次发出优雅的笑声。

1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道是无情却有情,艺术家的世界谁也走不进…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用「痰」演戏。前半小时非常不舒服,总觉在素材选择上有「猎奇」趋向。故意把Turner比作「猪头」也是放弃治疗的幽默感。后面才渐渐看出意思来。特别是Booth夫人出现后。光和色都很琢磨。但是确实把料故意下重了,在「市井」的还原上又力有不及,是以「演」的痕迹太重,太冲着奖去了

23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剧情很一般,但是感觉能在电影中窥视出导演的魅力,还是不错的

24分钟前
  • ╯^╰
  • 推荐

艺术家老年的似火激情,世人对其的冷嘲热讽,他仍像小孩一样好奇窥探着这个世界,嗜画如命不停创新,落魄但又从容不迫地迎接自己的死亡。对于艺术的狂热追求超越世间一切。蒂莫西的表演入木三分,迈克李的指导构图精湛如画,一部如特纳画作般厚重的精致电影。 8.3分★★★★

26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摄影和光线赞,演技好。但整个150分钟挺散乱的,越看反而越不了解透纳先生。

3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天地之间踽踽独行,人来人往尽是过客。摄影师偷了Turner的调色盘,于是透进屋内的阳光是暖黄色笼着雾,狂风巨浪的桅杆顶是苍蓝色拍着脸。向着内心作画也终究无法将自己剥离出这个世界。碎片化的情节凸显了关系,导演和我们都一厢情愿地相信着他的人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爱。

32分钟前
  • Line
  • 推荐

反戏剧反高潮,导演始终处在一个outsider的视角,无意提供佐证,无意追究缘由。境遇或动机都无关紧要,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外来的事物都如同吐纳的空气,进来了,又出去了。他的世界很窄,却唯有如此,才能走的很深。

3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从作品见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不论它是时代还是现代片,一点没错啊,迈克李最擅长的就是描绘普通人在生活的浪潮里挣扎。所以这次拍的虽然是大师,但描绘得也更像一个普通人,他在绘画上的天才都用很写意的方法带过,更多的是说他古怪的脾气,遭他人误解,以及隐秘的爱情。摄影是数码的,惊叹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优雅而沉闷,但每一个情节的设置都是准确的,有几场群戏让我想起《黄金时代》。不过作为同样无高潮的传记片,本片保守平铺直叙,逊一筹。出色扮演透纳情妇的Marion Bailey还曾主演过李导的《维拉·德雷克》。题外话是,去年在苏富比仔细观摩过的那幅Rome, From Mount Aventine后来拍出了创纪录的天价。

4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撷大师人生倒计时片断,平淡流年里悲伤暗涌;所谓光影如画即是如此,迈克·李竟用数码营造出油画般的质感,全片恰如从透纳画笔下倾泻而出;每一束光源都细致落座,每一处场景都精致安排,每一抹色彩都认真打磨,光与色均通透分明,沉醉不知归处,仿佛人生终极意义就在此。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安静体验艺术和生命的极端热情。当做迈克李入门片看也许是在玩火,好在这份用平凡讲述不凡、现实到粗糙的冷峻气质出乎意料得迷人,那样质朴却又饱含激情,是那些精致传记片不敢尝试亦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其意境更已飘出传记片的框架。

44分钟前
  • Lynchman
  • 推荐

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几乎没有剧情的传记片,却是一颗星也不能少。

4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8/10。迈克李透过精准又不乏愉悦的细节把人物的本真表述了出来,对准周围一举一动都会激起灵感火花的男人:给海景画添上红星来奚落对手,不参加亲生女儿葬礼而听亲戚抱怨,面对讽刺他艺术品位“像过期蛋糕”的戏剧默默离开,看到淹死的少女心无旁骛地抓起画笔....凝聚成落魄敏感又挑战世俗的艺术生涯。

4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每次看这样的电影就会意识到自己是low逼。

5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绘画创作并不是最容易处理的类型,迈克李在[透纳先生]中采用了他擅用的传统手法,其结果是一部近年来最令人满意的传记片。李的工作方式是由外及内,他不去作心理分析,而让透纳一直在行动。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就看到了他的作品。影片充满了丰饶的细节和光影的游戏,是一个让人应接不暇的万花筒。

5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很散,也相当好看。摄影和音乐极赞。Mr Turner细微的面部抽搐和背后那双纠结的手很动人。

58分钟前
  • matchbox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