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三角

喜剧片其它2022

主演:伍迪·哈里森,哈里斯·迪金森,查尔比·迪恩·科里克,奥利弗·福德·戴维斯,Hanna Oldenburg,扎特科·巴瑞克,Malte Gårdinger,伊赫斯·贝尔本,Carolina Gynning,松妮·梅勒斯,Linda Anborg,Arvin Kananian,Henrik Dorsin,Camilla Läckberg,Alex Schulman,拉尔夫·希查,多莉·德莱昂,马尔特·戈丁格

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

 剧照

悲情三角 剧照 NO.1悲情三角 剧照 NO.2悲情三角 剧照 NO.3悲情三角 剧照 NO.4悲情三角 剧照 NO.5悲情三角 剧照 NO.6悲情三角 剧照 NO.13悲情三角 剧照 NO.14悲情三角 剧照 NO.15悲情三角 剧照 NO.16悲情三角 剧照 NO.17悲情三角 剧照 NO.18悲情三角 剧照 NO.19悲情三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10:04

详细剧情

  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夫妇。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

 长篇影评

 1 ) 《悲情三角》,半部人际沟通的教科书

除了那些漫天飞“翔”的重口味场面,《悲情三角》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有一个角度,我发现很少影评会提及,那就是除了讽刺和隐喻之外,本片其实同样也是一部有关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教学片。影片的三个篇章,正好对应了情侣陌生人上下级这三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经常遇到的沟通场景,而且选取的案例个个都极具代表性。

觉得我扯得有些不着边际?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电影的第一章。

卡尔和亚雅

卡尔和亚雅两人之间的矛盾看似千头万绪,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

相信所有亲密关系中的情侣、夫妻,都没少在这个问题上栽过跟头。电影中的卡尔和亚雅,虽然进出高端场所,吃得是时尚圈这碗饭,但论其沟通方式,却根本谈不上前卫,吵吵闹闹与普通情侣并无二致。只不过很神奇的是,卡尔和亚雅在一度谈崩的情况下,居然很快就能重归于好,甚至在本章节的最后,俩人的关系还获得了某种突破,这说明他们后来一定又做对了什么?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卡尔。

讲实话,这位大兄弟在这个场景中的表现着实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的确,两人的这顿晚餐本不应该由他来付钱,亚雅在账单端上来之后无动于衷的态度也确实是一种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但问题是,当两人明显都已经因为这件事闹得不愉快时,卡尔却不管不顾,一路从餐厅、到出租车、再到酒店,似乎非得立刻在这个话题上争出个所以然才算罢休,完全没有“挑选合适时机”这个概念。而他在沟通中采用的那种试图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有错”的做法,更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男同胞的通病)。

为什么?

借用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的观点,沟通中,“批评他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效的,只能徒使对方增加防御,并竭力替自己辩护”。不管犯下的错误有多么离谱,都很少有人愿意批评自己,这是人的天性使然。所以,除非你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对方的自尊、引发争吵,否则在沟通中你永远不要指望能靠批评来说服别人。以卡尔的例子来说,虽然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尊重,受到了不平等对待,但是与直接在现场发作相比,更加正确的做法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另外找一个气氛融洽的时机,平心静气的与对方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否则,你越是急切地想要证明对方错了,对方反而就越会为自己辩护(甚至搬出非常拙劣的借口),直至两个人鸡同鸭讲,彻底闹僵。

而反观亚雅,在这场沟通中同样也表现不佳。

亚雅其实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卡尔为什么不满,但她却始终选择回避问题,甚至曲解对方的意思。当然,她这么做有自己的理由(这里不讨论两人观点或是目的本身的对错),但问题在于,即便你是想借助这种方式对卡尔进行“服从性测试”,但当你发现对方已经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自己不可能达到原先目的的情况下,就应该及时收手止损,更不该将错就错地继续试探卡尔是否会因为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而服软。这种做法的意图如此明显,以至于连那位吃瓜看戏的出租车司机都瞧出了端倪。亚雅一意孤行的结果,就是最终令矛盾激化,俩人不欢而散。

所以,两个人都在沟通中犯下了这样那样的错误,通常情况下,这种局面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冷战,而且还是拉开架势打好久的那种冷战。但为什么后来俩人又能快速地重归于好呢?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亚雅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一点至关重要,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么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错,要么是出于自尊心而不愿主动认错,沟通的双方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对抗当中。但其实,如果你想在争执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主动承认错误反而是更加有效的做法。这是因为,当你快速、直接地承认错误时,你其实是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更加“高尚”的地位。前文我们说过,任何人都会尽力为自己辩护,但一个能坦承自己错误的人,却会显得不同凡响,并且立刻在沟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渴望着实现自我价值,而这种心理需求必须通过比较才能获得。因此,当你首先认错时,等于是先一步替对方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那么此时他无法再通过批评你来证明他的优秀,只有通过表现的比你更加宽宏大量,才能获得更加“高尚”的感觉,进而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你看,当听到亚雅坦白了自己的做法之后,卡尔的反应就是上述理论的绝佳诠释。

他并没有继续责怪雅娅,而是立刻开心的说,我爱你,称赞亚雅的确是个“大方”的人。此前俩人争吵的那么凶的话题,几乎弹指间就烟消云散。

这就是主动承认错误的威力,亚雅通过这种做法向卡尔释放了正视问题的态度,卡尔因此感到了被重视的“价值感”(立刻豪言自己要让亚雅真的爱上自己),他们之间的问题其实也就已经被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一大半。

所以,人与人交往中,“价值实现”是个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被其驱动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第二章。

游艇

有没有想过,如果某天你也有机会登上这样一艘价值2.5亿美元的豪华游艇,和来自世界各国的社会名流并肩而坐,你该如何打开局面和他们交上朋友呢?

卡尔、亚雅与“屎王”迪米特里相遇的场景就是个典型的教程。

最开始,迪米特里看着这对在食物前面摆拍ins的情侣起了兴趣,于是饶有兴致地主动搭上了话茬,但是这种情况下的搭讪,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好奇,而真正拉进他们距离的,是由于卡尔问了迪米特里一句话:你是做什么的?这句话显然问到了对方心坎里。要知道,每个创业成功的老板都喜欢追忆自己的奋斗史,即便是游艇上的这些早已功成名就的“社会名流”也不能免俗,因为如前文所说,所有人都渴望在他人面前获得“价值感”,而卡尔的问题恰恰就给了迪米特里彰显自己成就的机会。

其实你可以注意到,卡尔当时这句话完全是随口一问,甚至之后他也完全没有机会插嘴,只能拘谨地听迪米特里滔滔不绝的说下去,但是你猜怎么着。这位富豪对这对小情侣印象好极了,在游艇上他们显然结成了关系还算不错的好朋友,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卡尔瞎打误撞做对了与人沟通的两个关键:其一,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其二,善于静听

与此类似的,还有卡尔后来在船长晚宴上与军火商两口子聊天的场景。

此时卡尔似乎已经发现了这样开场的好处。于是他故技重施,依然抛出“你是做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对方也的确同样被这个话题紧紧抓住,卡尔稍作引导,两口子就开始兴致盎然地追忆起自己的军火生意发家史。

所以你不要因为这些富豪们的显赫身价就觉得他们自带某种光环,其实在人性层面,他们同样也需要获得被重视的感觉——毕竟登上豪华游轮本身就是这种心理推动下的消费行为。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IT创业公司老板。

他虽然自称“so fucking rich”,但到了游艇上却依然在急切地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当亚雅和迪米特里的情妇拉着他一起拍照时,他立刻激动地宣称要为两位美女买劳力士手表,而且还向坐在一边的卡尔和迪米特里连声称赞,“她们是非常非常好的姑娘,既大方又有爱心”。

这种夸张的反应相信一定会让观众忍俊不禁。在旁人眼里,雅娅她们可能并没有做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充其量不过是热情的跟他合了一张影罢了,但是对这位仁兄来说,却正好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渴求的东西。对他来说,劳力士并不稀罕,而雅娅这样的大美女跟他合影带来的心理满足感,自重感,才是无价的。

而更典型的例子,当然还得说是迪米特里的老婆。

如果不是她任性地要求整艘游艇的员工都下海游泳,厨房食物就不会变质,那么当晚船长晚宴也就不会变成一场灾难,再之后的海难也就很有可能不会发生。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这位贵妇想要通过这种“强行”关怀他人的行为来获得道德上的优越感,而号令他人按自己意志行事的做法也同样满足了她彰显自身阶层地位和权势的心理。而这一切,说到底,依然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抓住这一点,你也可以跟富豪做朋友。

当然,对于你我这样的苦逼社畜来说,白日梦做做就算,更切实际一点的,还是要琢磨一下如何跟公司领导打好交道。而在这一点来说,电影第三章围绕清洁工阿比盖尔展开的故事,就对我们充满了现实意义。

当往日的名流们流落“荒岛”,原先文明社会中以金钱、名望等要素确立起来的阶级地位不复存在的时候,生存能力就成了硬通货币。于是,作为众人中唯一一位知道如何生火、捕鱼的人,阿比盖尔自然就有拥有无可动摇的权威性。在这种环境中,她几乎并没有费太大力气就翻盘成功,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地位。看着往日自己低头服务的对象反过来开始对自己谄媚,俯首,甚至甘心被操纵时,阿比盖尔的自重感得到了极大满足,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要如何与这样的“独裁者”沟通?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迪米特里。

当他发现荒岛上的社会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之后,这位顶级富豪没有任何“偶像包袱”,第一时间选择臣服于阿比盖尔的权威,不管是承认对方“船长”的权威,或是拿出劳力士表交换夜宿救生艇的资格,亦或是后来阿比盖尔捕鱼归来他鞍前马后地花式奉承,无比殷勤的打灯引路,等等这些做法,都做得心甘情愿,诚意十足。因为作为一个在商界打混到金字塔顶的老油条来说,他无比敏锐的了解到,这就是阿比盖尔需要的东西,只要让她充分得到自重感(千穿万穿马屁不穿),那么自己就能安全无虞的在这个荒岛上活下来。

而反面典型,又要回到我们年轻稚嫩的卡尔身上。

因为迟钝,或是自尊心作祟,卡尔在偷吃食物被发现后,下意识地想要反抗“暴政”,结果受到了进一步剥夺食物的惩罚,最终沦落到“卖肉为生”的下场(当然他似乎对自己“男妃”的身份并不反感)。

而同样因为沟通失败而下场悲惨的,还有雅娅。

是的,在我的理解中,电影结局处雅娅一定是被阿比盖尔杀死了。究其原因,与其说是阿比盖尔万念俱灰下的疯狂,还不如说是亚雅是被自己的一句话断绝了生路的。哪句话呢?就是雅娅最后面朝沙滩喃喃自语的那几句:阿比盖尔……或许你可以来为我工作,你可以当我的助理。

我们无从得知,雅娅此时是否已经察觉到身后杀心四起的阿比盖尔。但无论如何,从她最后说出来的这番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亚雅其实从来都没有真的认识到阿比盖尔的心理诉求,亦或者,是她此时由于逃生在即而口无遮拦,高兴地忘记了自己这番话隐含的危险信息。

对阿比盖尔来说,亚雅口中的“帮忙”,只不过是带着“俯视”的角度,施舍给自己一个继续为他人服务的工作,依然是一种要被人踩在脚下的生活,而雅娅却把它当成是一种恩赐。这种隐含的对自己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无疑更加刺痛了阿比盖尔,提醒她一旦回到社会之后会是个什么下场。而这一点对阿比盖尔而言是最不能接受的,所以,雅娅应是必死无疑的下场。

很多观众或许会因此而对亚雅这个角色感到惋惜。

那么我们不如这么想,如果电影的最后一幕继续下去,亚雅能真正的站在阿比盖尔的角度,关心对方的真实需求,那么她接下来说出的话,或许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她脱离这种“下等人”的生活,而不是再把她推进另一个火坑(当然,雅娅或许不认为给自己当助理是个火坑)。真心或假意我们不论,但或许只有这样,阿比盖尔才有可能放亚雅一条生路。

这大概是我能想象到的因为沟通失败而得到最惨烈的下场了,大家千万要引以为戒哟。

The End.

 2 ) 买单、道德自恨,以及生存与颜值

一、约会

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

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

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

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3 ) 世界可能是个荒诞的游艇或荒凉的岛屿

一个导演很少能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历史上抱得双金棕榈荣归的导演原本就不多。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个例外,年纪不大却已收获累累,2017年以《方形》获奖,2022年又凭新片《悲情三角》再捧奖杯,这种好运让很多拍了一辈子电影的人有些耿耿于怀。

鲁本·奥斯特伦德是一个喜欢“挑衅”的导演,经常拿人性开刀,剥开衣冠楚楚的外壳,直逼人类弱点。从《游客》开始,他的表现力愈发显出一种狠劲儿。《游客》讲男女关系、家庭伦理的崩坏和尴尬,到《方形》一本正经地登堂入室讽刺当代艺术,一脸坏坏的表情左右逢源,指哪打哪,自由随性。比起《方形》动感十足的魔性,《悲情三角》稍微收起了凌厉的气场,讽刺和揶揄的药性剂量却不减。

片如其名,《悲情三角》用“卡尔与亚雅、游艇、岛屿”三个段落讲述了一个怪诞的故事。影片第一段落就告诉观众,卡尔和亚雅这对情侣,一个是男模,一个是女模,长相俊美,华衣美裳,活在T台和聚光等下,是商业社会的宠儿。可是光鲜的皮囊下面,不过是物质社会的小人物,经常为吃饭谁买单,谁比谁花钱多这种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钱对卡尔、亚雅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一些歇斯底里的恶黑色段落,能让人会心一笑,那些看似无畏的争吵、自我欺瞒和掩饰,几乎和《游客》如出一辙。导演对金钱社会、男女关系、权力结构、文明与兽性的观察,有着接近日常又超越日常的归纳和阐释能力。

第二段,卡尔和亚雅有机会上到一艘豪华游艇,上面有富豪、富婆、美食、美酒、泳池、豪华包厢,还可以买金表等奢侈品,只要有钱可以和各色人等打情骂俏。面对诱惑,游艇的机组人员都打起了精神,美女帅哥声势震天地喊口号打鸡血,互相鼓励,发誓要赚钱,要出人头地,俨然传销组织。

亚雅面对成功男人也会忍不住地打招呼,自献殷勤,卡尔有时把持不住也会多看几眼其他女人,潜意识里的东西正在被放大。起初彼此还有一些醋意,为爱争执,后面渐渐麻木。在餐厅,在露台,有钱人不仅锦衣玉食夸夸其谈,还可以指挥游艇工作人员做这做那。

这艘游艇就是一个微观世界,这个世界开始失衡,这种失衡不仅是心理上的,也是物理上的,因为风浪袭击,游艇颠簸不堪,左右摇晃,富人们吃下去的美食美酒纷纷喷射了出来,一船的脏污不堪,停电、马桶外涌,人类摇摇晃晃堪比魂不附体的动物。这一景观是微观世界对真实生活的莫大隐喻。

第三段岛屿,接近《鲁滨逊漂流记》或《荒岛余生》这类冒险故事。超强风浪袭击不止,游艇最终倾覆沉海,一群活下来的人侥幸逃到了一个荒岛。回归野蛮社会,金钱不再重要,食物、饮用水才是活下去的根本保障,而这一切被一个打扫卫生间的保洁阿姨把持,她一个人独享一个救生舱,里面堆着生活必需品。

保洁阿姨等于以一己之力建立了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她就是女王,权力来源于坐拥的生活资料,发多发少发给谁,她做主。她甚至不用任何手段,就抢到了男模卡尔陪她就寝嬉戏。亚雅已经精疲力尽,没有力气再去嫉妒,只能听之任之,其他人也只把这一切当成一个玩笑。文明人的斯文面纱在这里几乎褪尽。

《悲情三角》的结尾有些诡谲。亚雅主动和保洁阿姨修好,两个人进山寻找出路,采撷一些生活资料。亚雅在海滩旁发现了一个废弃度假村,这里甚至有带电梯的建筑物,她狂呼不已。这一发现无疑是对保洁阿姨建立的乌托邦秩序的挑战,她起了杀心,顺手捡了一块石头准备砸死亚雅。

在保洁阿姨略显紧张犹豫、亚雅即将回头的瞬间,电影戛然而止,这场人性实验看似结束又好像还没收场。不过,世界可能真像是一艘荒诞的游艇,歌舞升平,晃晃悠悠,狂欢背后一不小心就要呕吐到天亮;或是一座荒凉的岛屿,占有一点饮用水,一点食物,就可以建立一个极权乌托邦。所谓俊男靓女都是虚无皮相,在丛林法则面前,不堪一击。

 4 ) 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三部曲

(欢迎在我的B站频道,观看《悲情三角》视频版影评)

Part 1:Ruben Östlund 是谁?

这位导演的性格实在是太有趣了!

他经常在采访里说,自己是拍滑雪影片出身,进电影学院之前对电影史完全不了解——是个门外汉。

一方面他喜欢瑞典大师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一方面他受教于哥德堡电影学院老师的教诲

“Look into the core of the pain to be a human being.”

于是,鲁本·奥斯特伦德就从自己的生活出发,

开始摸索电影应该如何挖掘:“生而为人的痛苦”。

他先是拍摄了一个短片,关于自己的父母时隔21年后,第一次谈论两人离婚的始末。

鲁本·奥斯特伦德对这种,人们会本能的「闭口不谈」的事情特别敏感。

他特别想去追问,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开口谈论某些问题?

比如一夜情之后,两个成年人会如何对话?

比如和女朋友约会,如何讨论到底该谁买单?

鲁本·奥斯特伦德认为,如果他的电影能给到观众一个契机,

去谈论这些事情,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他把观众拉进电影故事的方式非常特别,

那就是制造一个典型的 Ruben Östlund 困境。

Part 2 Ruben Östlund Situation

以他最近的「男人困境三部曲」为例。

在《游客》中,是丈夫也是父亲的Thomas,

因为害怕雪崩而丢下了妻子和孩子,

事后却无法承认和面对自己的胆怯,最终彻底崩溃。

在《方形》中,艺术策展人 Christian

因为丢了钱包和手机,

向一整栋楼的居民散步恐吓信,

私生活的失控也导致了他在工作上的失职,

个人信誉和职业生涯尽失。

在《悲情三角》中,模特Carl先是被困在与女友的不对等关系中,

之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困境。

也许是多年拍摄滑雪电影的经历,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电影总是喜欢从「一场雪崩」开始。

首先,设定一个空间场景,

可以是雪山、度假村、艺术馆、游艇或小岛等等。

然后,让身处其中的角色,遇到一场意外,

可以是雪崩,丢钱包,沉船等等。

导致他们犯下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不大,

但是却有些丢人,至少是你不想在公开场合承认的那种。

鲁本·奥斯特伦德特别喜欢去探讨,现代人在道德困境下的反应。

也就是人在自私自利的本性,与维持社会身份和道德尊严之间的矛盾。

经典的「鲁本·奥斯特伦德困境」让会角色面临两种选择,

一种是直接认错,也是他故事中的角色通常不会选择的解决方案。

另一种就是否认,故事中的男性角色通常会为了面子,

让一个「小雪球」越滚越大,发展成一个人的情感、家庭和职业危机。

最终,整部电影变成一场社会实验和人类观察,

通过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困境之中,

引发大家去思考自己会如何反应。

鲁本·奥斯特伦德尤其对自己的生活圈层感兴趣,

正因为知道欧洲人不喜欢谈移民问题,

不想面对阶级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他才一再的在电影里去挑战现代社会中的信任,

去刺破那些人人平等的谎言。

甚至用一整部电影,抓住中产阶级精英的小辫子不放,直到他们完全崩溃。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Youtube Video,Google Image 和社会调查。

他说自己对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感兴趣后,

就会在网上搜索,例如 Worst man cry 的视频。

在画电影分镜的时候,会到谷歌图片里找灵感。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会去看很多社会学研究资料。

看多了鲁本·奥斯特伦德的采访,

我觉得他本人就像他电影里的角色一样。

例如在谈到《悲情三角》的创作时,

他说自己就曾和身为时尚摄影师的妻子争论到底谁该为晚餐买单。

So, if you go the Hôtel Martinez (Cannes, France) and you look into the elevator shaft you probably will find a 50 euro bill there.

如果你去到戛纳的 Martinez 酒店,在电梯井里很有可能找到50欧元纸币。

在《游客》被瑞典选送奥斯卡角逐最佳外语片时,由于没有入围,他在酒店里哭到崩溃。

Part 3 空间、建筑与社会隐喻

让我们说回社会学研究,

这次重看鲁本·奥斯特伦德的三部电影,他选择的空间都非常有趣。

例如:《游客》最后的巴士,《悲情三角》中的游艇,

相信大家都能感觉出来其中对于社会或者国家的比喻。

你可能甚至会觉得,这个想法有点简单,

例如荒岛实验,把社会阶层倒置之类的。

这谁都想得到,但是就是这样的简单类比,

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金棕榈的电影里。

早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就提出了著名的「船喻」,

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治理

比作指挥一艘在茫茫大海上颠簸航行的木船。

他将集体公民比作这艘木船的拥有者即船东,

船东是所有者,但是缺乏必备的航海知识;

喧嚣的政客是吵闹的水手;

而哲学家(哲人王)则是观星者兼掌舵人,

他知晓船的航向并熟练掌握着驾驭船只的「航海术」。

尽管水手们自夸掌握着这一技术并总是积极地向船东争取掌舵权,

甚至不惜动用酒精和毒品、并贬损作为掌舵人的哲学家,

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知。

借助这一隐喻,一个国家治理的现状显得通俗易懂。

这一隐喻,显然在《悲情三角》中被挪用。

只不过,导演似乎在其中另外添加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的「大厦隐喻」。

这一空间隐喻将一个社会整体分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代表着文化与政治的权力结构,

对应的经济基础代表着生产方式与劳动关系。

上层建筑在影片中被简化为富商与贵族游客,

而中层则是中产阶级消费者,以及保证整个游艇正常运转的服务人员,

以领班为代表负责执行体制的规则,满足贵族乘客们的愿望,就算是船长也能不例外。(擦并不存在的船帆)

游艇的底层还住着水手、厨师和清洁工,

影片还特意强调了作为乘客的俄罗斯商富商,

由于没有见过引擎室的工作人员而发生的争执。

「大厦隐喻」在另一部金棕榈影片《寄生虫》中也尤为明显。

这些比喻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已经不算是「隐喻」了。

更重要的是导演如何把这个比喻用影像和空间呈现出来。

《寄生虫》给人印象深刻的转折,

是一场暴雨带给不同居住环境的人,怎样天翻地覆的影响。

而《悲情三角》里我最喜欢的桥段,

是借用晕船和生理系统的崩溃,

让乘客们不再能伪装出体面的模样,

把他们打回原形,还原为人的样子,

在生存危机下被独孤、绝望和恐惧笼罩。

而清洁工们听着摇滚乐,彻夜打扫乘客们的污秽,

他们集体的工作形态,相互协作的效率,

与上层乘客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悲情三角》里的阶级分化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比如二刷的时候,你会发现第一次推开Carl的房门,

问他要不要客房服务的就是 Tolet Manager Abigail。

他们之间的一门之隔,也是是两个阶层之间,

默认地选择互不打扰,避免接触的生存法则。

一旦产生交集,也可能是毁灭性的。

例如 Carl 的投诉让水手丢掉了工作。

一旦 Abigail 有机会跃升社会阶层,

也有可能会对阻碍她的人产生杀意。

空间上的隔离只是电影的表层结构,

而导演要指向的是我们内心的阻隔,

只有我们意识到了自己在回避问题,

才会想到为社会空间的固化做点什么。

Part 4 Ruben Östlund 的悲喜剧

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故事,

总是关于难以抉择的道德和生存困境,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却看得乐在其中。

因为他太擅长把观众放在第三视角了,

在公共空间里比如《游客》里的清洁工,

《悲情三角》里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在故事场景和私密空间里,

导演还特别喜欢设置小孩和宠物的在场,

制造一个严肃场景的同时,

却充满了戏剧化的气氛。

再加上巧妙地利用空间里的环境音,

例如《游客》里漫长的上山传动带一直发出诡异的声音,

就像这个正在被沉默和谎言肢解的家庭。

《方形》里的艺术装置,

不断地打断一夜情过后的男女对话。

而《悲情三角》租出车里的雨刷器,

制造着这对情侣之间的尴尬气氛。

还有那些一直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昆虫,

都是导演特意用后期特效创造出来的,

让观众产生【临场感】的元素。

最后,鲁本·奥斯特伦德说自己的电影很简单,

在一个空间(Space)里的,

一个群体(Group)中的个体,

如何试图保全自己的面子(Face)。

故事通常围绕着三个关键词

也就是讨论一个重要议题(Important),

关于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Sad),

深陷其中的人却略显滑稽(Funny)。

于是,就形成了这三部电影里的

三个男性角色(Tomas、Christian、Carl)

在《游客》获得成功后,

鲁本·奥斯特伦德说他早就想好了,

下一部电影《悲情三角》要搞个大的,

从时尚圈、到亿万游艇,再到无人荒岛。

并且他的下一部作品也确定了,

故事将发生在一架封闭的飞机上,

名片暂定为《娱乐系统暂停》。

相信你肯定也会想看看,

现代人会如何在飞机上度过

没有娱乐节目的十几个小时。

鲁本·奥斯特伦德在拍摄电影之初,

就说自己一定要拍摄与观众互动的电影。

他和制片人 Erik Hemmendorff 在成立「平台 Plattform Produktion」 电影公司的时候,

更是扬言要做一个不撒谎的制作公司。

他一再地用电影去挑战观众们的底线,

讲述几个移民的孩子如何打劫中产阶级白人的小孩儿。

去展现一个家庭中男人的崩溃,

更是拿所有阶层的人来开玩笑,

把艺术圈和时尚圈的人都讽刺一遍。

很多时候,投资人们都认为这将是鲁本·奥斯特伦德的最后一部影片了,

结果20多年来,他和最初的制片人一路搭档,拿了两个金棕榈!

这个当年的电影门外汉,没有理由不开心!

好啦,感谢你看到这里,

以上就是我在大银幕二刷《悲情三角》,

以及回顾「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感受。

欢迎分享你对影片和导演的看法。

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

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

2022年11月10日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套装收藏

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

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疯狂的滑稽,年度最佳影片「悲情三角」

今年法国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颁给了《悲情三角》,这是瑞典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第二次斩获次殊荣。

继《游客》《方形》之后,该片也是奥斯特伦“男人困境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当俄罗斯资本主义者与美国共产主义者,相聚在造价2亿5千万美元的豪华邮轮里,他们会发生什么级别的碰撞?

当邮轮被炸毁,众人流落荒岛,椒盐饼干变成了硬通货,百达翡丽成了烂石子。

富豪从此告别“有钱就是任性”的生活风格,开始习惯“没钱只能认命”的生活方式。

主流外媒评价《悲情三角》,“高明且尖酸地拆解了富人阶层和美色群体”、“把特权丢进了绞肉机”。

电影共分为三幕,我愿称之为惊艳的开头、激荡的中场、急促的收尾

制衣贩子

影片一开头的讽刺力道就相当猛烈,时尚界成为导演第一个炮轰的战场。

巴黎世家与H&M贡献了最好的时尚案例。

形象生动地解释了,一线时装大牌的模特,为什么总是臭脸迎人。

“笑脸品牌就是那些廉价服装品牌,衣服越贵,表情就要越瞧不起消费者。”

“如果你想要在人群中看起来高高在上,就要展现出实实在在的贵气”。

“就是这种生人勿近的表情,像是在说我是顶级的雅利安人,我沉迷于自己的美貌,对世界上不合我意的事情都没兴趣。”

突然,主持人又cue大家,不是臭脸品牌,现在要试笑脸品牌。

“你们是这个多种族、幸福快乐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都没钱。再带上友谊、人人平等、幸福人生、以及阻止气候变化的话题标签。”

整齐划一的男模,就这样来回切换着臭脸和笑脸,主持人快速更换着口号,一时巴黎世家、一时H&M。

他们不仅身材称职,表情也满分,个个都是变脸大师。

鲁本·奥斯特伦德也是本片的编剧,以上内涵爆棚、尖酸刻薄的台词,也是他写的,这是他对于时尚界的见解。

在奥斯特伦德的视野中,时尚品牌或高贵、或低廉,不过是善于玩弄消费者心理的制衣贩子。

他们藐视顾客、他们奉承顾客,他们营销成功!

正如奥斯特伦德在采访中总结的那样,“时尚界对于社会学的知识了如指掌”。

男模,一个少数存在性别劣势的男性职业。对于卡尔来说,打工而已。

他的女友亚雅,则是人气鼎盛的网红名模,他只能躲在暗处围观亚雅在T台上的熠熠生辉。

褪去台上的光环,二人平时也会为了饭钱谁出这种小事,吵翻天。

亚雅是故意不付,要考验这个男人;卡尔是觉得你赚的多,应该付,况且你嘴上答应了,这才是平等。

船长晚宴

旅游公司通常会这样正向宣传,“不参加一次船长晚宴,邮轮旅行怎会完美?”

第二慕堪称豪华邮轮的反向宣传片,贡献了史上用户体验最差的“船长晚宴”。

让乘客有去无回,反复折磨。

船长看不上那些富豪,故意选择暴风雨的星期四,来举行船长晚宴。

初尝高级料理之后,全体游客陷入了疯狂的上吐下泻,至于船员则忙着收拾他们的排泄物。

只有两个人安然无恙,他们是饲料大王和船长,前者是一名俄罗斯资本主义者,后者是一名美国共产主义者。

二人在极度慌乱中,饮酒论道。

“为发展而发展是癌细胞的意识形态。”

饲料大王反驳。

“我们都要绞死资本家了,他们还会把绳子卖给我们。卡尔·马克思说的”。

饲料大王反驳。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始终与古希腊共和国一样,只供奴隶主享受。”

饲料大王抢答,这是列宁说的!

第二幕的政见之争好比第一幕的品牌之争,他们各有各的手段,有各自的受众,同样强大,制衡着双方,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母系社会

荒岛上,母系社会重现。

阿比盖尔,一名东南亚中年妇女,原本负责邮轮上厕所清洁的工作。

生还的几人当中,有富豪、有船务、有美人,就是没有一个能够打鱼生火,而阿比盖尔可以。

她凭着绝对优势,控制着众人的饮食,也握住了他们的小命,她成了“船长”。

在他们以为的荒岛上,钱币、名表都失去了交易功能,这种时候,“美是一种货币”尤为突出。

卡尔的美色达到了最高估值。

卡尔有意卖,女船长有意买,二人一拍即合。

“我爱你,因为你给了我鱼。”

这是卡尔的真情剖白,女船长很满意,因为直接、真实。

因需要而起的关系,更稳定。

从性别失衡到阶级失衡,再到新秩序的建立,女船长意图长期维持这种新平衡。

电梯的设置,比有人救走他们要精妙100倍。

富人们都不愿意花精力稍微探索一下整个岛屿,他们默契地选择了混吃等死,任由着女船长的粮食分配。

电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新平衡,所谓的荒岛,只是众人的自以为是,明明流落到一个度假村。

女船长在亚雅的背后搬起了石头,卡尔在树林中狂奔,二人怀着相反的意愿。

影片戛然而止,结局急促而有力。

虽然花了三个篇章,150分钟,奥斯特伦德旨在描绘一件事——维持中的平衡,以及这种平衡被打破后的失衡。

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秩序被建立,又诞生一种新的平衡。改变的是旧有势力的位置。

男人和女人,奥斯特伦德没有倾向一方;姓资和姓社,奥斯特伦德也没有倾向一方;穷人和富人,奥斯特伦德还是没有倾向一方。

他就是通过他的镜头观察、观察、观察,结论是,没有一个好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优势,向另一方施压。

企图打破旧有平衡,维持一种唯我独尊的新秩序。

他的认识似乎更加符合世界文明史的进程,目前人类尚未探索出完美的治国方案和制度。

他们的优点很明显,同时,缺点更加明显。

洞悉了这一点,可以很笃定地说,《悲情三角》无疑是2022的年度十佳电影,大概率也是年度最佳。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逅」2022.11.25

作者:令希丰


推荐关注【影逅】,每天推送影评、剧评

 6 ) 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难以想象2022年这种题材这种剧情的片还能得金棕榈,难道是因为加了些反zzzq的讽刺吗?

爱情、财富、邮轮、荒岛、权力变更,我至少看过3部这类影片了。

第二部分邮轮上的部分是亮点,虽然有点恶心

从进入第三部分荒岛后收场过于潦草

我觉得搞笑的反而是在场外:

1.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2.杀驴桥段甚至没给什么镜头我所在的影院场有两人当场离席,很多人捂住双眼,我猜是支持动保主义者。

这才真是一出好戏!

 7 ) 三出好戏

一部关于位置的电影

一、

影片从一开始就在试图做位置互换。男女主角同为模特,这是为数不多的女性收入碾压男性的行业,而Yaya的收入是Carl的三倍。尽管如此,Yaya还是故意对餐桌上的账单视而不见,等待自己的男朋友乖乖付钱。Carl的愤怒不止是因为总是自己掏钱包,更是源于Yaya昨天明明说过“下次我请”,但却没有做到。这种被人们习以为常的性别程式一旦被打破,场面就会极度尴尬,而这也是戏剧张力的来源。

作为一名男性,在Carl固执地发出诘问时,我的心理活动很矛盾,既有代入角色后对男人锱铢必较的羞耻感,又有胸中积怨被他人一语道破的暗爽。这证明我其实也是这种程式的被动接受者,以及主动执行者。而Yaya在向Carl坦白自己是故意不付钱的时候,却表示自己并不会因此觉得尴尬。这多少让我觉得有些不满。主动买单似乎被视为男子气概和风度的象征,在导演制造了男女收入的悬殊以后,这种刻板认知也丝毫没有被打破,但仔细想来,这究竟有什么道理呢?

Yaya最大的问题,在于明明故意不付钱而撒谎。她后来说,她只是需要验证假如有一天自己怀孕了不能工作,自己的丈夫是否会照顾自己。这个理由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争吵以后才讲出来,多少有点像是临时给自己找的借口。至于Karl究竟是不是如他所说,并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公平,也未可知。郭德纲有句话很有意思,只要有人说“我说的不是钱的事”,那他说的其实就是钱的事。毕竟就像之后的船长念到的,没有人会对着镜子说自己看到了一只野兽,人只会努力找到某种方式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二、

Carl光鲜的外表之下有小人的阴毒和龌龊。当Yaya穿着比基尼躺在甲板上,微笑着和赤裸上身的大胡子水手打招呼时,Carl醋意大发,执拗地说服Yaya不该这么做,甚至故意说水手很有型,问Yaya是否同意,Yaya有意无意地表示肯定,这让Carl更为光火。如果只是这样,那就是恋爱中最常见的占有欲爆发的情形。但Carl偷摸跑到领班那里打小报告,说有水手在甲板上光着膀子抽烟不太合适,就是纯粹的小人之举了。

并且从Carl看钻戒的反应来看,他确实还是对昂贵的账单很敏感。有人说他之所以这时候看钻戒,是因为刚刚投诉完水手,想要冒充富豪确保领班能严肃处理被投诉的水手,我觉得有道理。Carl是本来要回甲板,突然又转头回来看戒指的,很可能就是临时想到了这个方法。

三、

油腻的IT富翁想和美女搭讪,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经验,犹豫了很久,最后鼓足勇气走到吧台,请求Yaya和化肥商的情妇帮他拍一张照片。Carl和化肥商人此时就坐在一旁看戏,形色间满是对IT男的嘲弄。但姑娘们突然邀请IT男和她俩合影,IT男瞬间激动起来,“你们这么做对我意义重大!咱们现在就去柜台,我给你们买表!我摊牌了,老子刚把公司卖了,富得流油!酒保快开一瓶最贵的香槟,拿三个杯子!那是你们的男朋友吗?他们要喝吗?拿五个杯子!”

这位IT富翁是个粗俗到滑稽的角色,也许他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很厉害,但当他试图吸引异性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除了以财富作为筹码之外没有任何魅力,他憋坏了,只要美人们稍微给他一点好脸色,他就忍不住要把自己的富有叫嚷出来。男性魅力的缺失让金钱成为了他寻欢时的唯一武器。但悲哀的是,这个武器在很多时候还挺好用的。

化肥商人的情妇在拍照时让Yaya多露点肉,而Yaya则主动在IT男身前热舞。倒不是说她们是因为见财起意故意当着男朋友的面卖弄风骚,但显然她们并没有把男人们最在意的脸面当一回事。特别是Yaya,之前大胡子水手的事让她明确知道Carl会吃醋,但她依然我行我素,好像观察Carl对此的反应对她而言是一件有趣的事。正如她开头所说,她是一个擅于精神控制的女子。这种只顾自己高兴而将男人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心态,也是一众名媛的心理侧写。而Carl和化肥商的脸色早在女人们和IT男合影的时候就已经变了,他们脆弱的男性自尊也很可悲,同时,也正是这种脆弱助长了女人们挑逗心态的萌发。

回到房间后,Yaya还故意问Carl是否吃醋,而Carl并没有就此质问Yaya,反倒是和Yaya演了一出AV剧情。这也是男人最常见的处理方法,用性方面的征服来消解自己丢失尊严的挫败感。

四、

影片第二次身份的置换,是化肥商老婆提出要和女服务员主仆互换。但这个所谓的互换是虚假的、恶性的。表面上看是施惠,其实是自以为是的“恩典”,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命令。老富婆枉顾员工们需要完成的工作,先是让女服务员穿着制服下泳池,进而让所有人去玩水滑梯。镜头始终对准服务员笑意盈盈的脸,尽管内心充满反感与排斥,尽管可能会给她带来麻烦,甚至她已经把NO说出口了,但受过严格训练的她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荒谬的要求。

这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角色是领班。因为要准备船长晚宴,她最开始是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的,但酗酒的船长紧锁房门,而她不想自己去拒绝顾客,所以去找大副替她拒绝乘客。她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把船员们培养成上述那个服务员的样子,满足顾客的所有需求。而当风险来临时,她自然要把责任推开,让别人来承担。要不怎么人家能当领班呢。

五、

由于船长终日酗酒,只和领班隔着门板进行互相听不清楚、驴唇不对马嘴的沟通,船长晚宴最终被定在了暴风雨来临的星期四。镜头开始随着船身的摇曳而倾斜,每个人都扭曲地站在餐厅里。但富人和精英阶层依然努力维持着高贵的风度,准备享用上好的菜肴。船舱晃动导致了严重的晕船,有人开始呕吐,而其他人依然故作姿态地端坐在餐桌前。但呕吐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化肥商的老婆。别人劝她喝口水,她坚持要拿香槟压一压,好像喝水止吐有失她的贵族风采。一杯香槟下肚,腹中翻江倒海,秽物愈发猛烈的喷射出来,甚至溅到了邻桌人的身上。场面逐渐失控,有人开始离席,剧烈的呕吐此起彼伏,一时间餐桌和地板上一片狼藉,而领班还在分发姜糖,试图挽回早已崩塌的端庄和仪式感。

很快,餐厅里只剩下了船长(一个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化肥商人(一个俄罗斯资本家),两人开始了各自信仰的箴言大比拼,最后醉醺醺的跑到船长房间里,用广播继续高呼自己的主张。而游客的房间里,有人吐得痛不欲生,有人拉得肝肠寸断。马桶里迸发出腌臜的急流,船舱被秽物淹没。第二天,海盗炸掉了游艇,众人四散漂流。其中一对卖军火的老夫妻被自己研制的手榴弹炸死,也算因果报应。

这是整部影片最荒诞的桥段。这艘游艇就像我们的世界。两种主义激烈对抗,互相制裁,政客们对自己的主张高谈阔论,资本家们维系着表面宁静下的高贵姿态。但事实上,世界正在下沉,令人发指的暴行、荒谬可笑的时事、难以预料的变革、无法消除的苦难,都从未停止。导演所做的,就是将这个虚假的世界击碎,让文明的假象于顷刻间崩塌。

六、

船长招待晚宴上还有件荒唐的事,有一个富婆向船长抱怨船帆太脏,应该洗一洗。船长表示这不太可能实现,因为这是一艘机动船,压根就没有帆,大副表示您看到的可能是甲板的顶棚。但富婆向自己的丈夫征求意见后,坚称有一面脏兮兮的帆。船长说既然如此,那我们会洗干净的。领班也过来打圆场,说我们会帮您解决的。而且领班其实早就接收到了这个富婆的投诉,已经向她表示过自己会帮助解决。

我相信没有人比船长和大副更了解自己的船,这艘船肯定是没有帆的。这又呼应上了船长那句话: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他也不屑于争辩,你说是就是吧。从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极度懒散的工作态度来看,他对船上这些资产阶级显然是没什么好感的。而领班的“过人”之处在于,她明知道你说的是错的,但出于对上流社会的讨好,她依然会对你离谱的言论表示认同。

七、

一行人刚漂流到荒岛的时候,化肥商人对黑人船员的身份有所质疑,而黑人船员则认为对方之所以不信任自己仅仅是因为自己是黑人。领班帮他们调和矛盾,一边对化肥商人说,并不是船上的每个员工我都认识,所以黑人说的有可能是实话,一边对黑人说,你不应该指控商人种族歧视,这在欧洲是很严重的指控。说完这些,领班又继续忙着查看其它游客的状况。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那个失语的女人正坐在橡胶艇积蓄的海水中,向领班伸手求助,而领班让她等一等,旁边的黑人和俄罗斯商人也并没有理会她。我联想到许多现实中的情形,所有人都在关注那些关于立场是否正确、措辞是否合理的争端,却总是忽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一百余年前胡适就说过,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吧。

八、

荒岛上的剧情和《一出好戏》很类似。与原有社会的脱节造成了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社会阶级的重塑。谁有最健壮的体魄,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能,谁就能掌握话语权。但《悲情三角》比《一出好戏》走得更远,因为这里出现了第三和第四次身份的置换,不止关于阶级,也关系性别。导演把新的领导者写成了女性,一位游艇上的菲律宾清洁工。她会捕鱼,会生火,并且在漂流途中保住了一背包的食物资源。想让她把熏章鱼分给你,你要先承认她当下的“船长”身份。而IT富翁和化肥商人的劳力士和百达翡丽,此刻只能换来在救生艇睡一晚的权利。

我看到有人夸赞清洁工甚至Yaya的坚韧,说她们是独立女性。从清洁工的生存能力来说,这种评语没有问题。但恕我直言,我感受到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作者表达。我看到的是,当一个女人掌握权力后,她也开始颐指气使,巩固自己的特权。而原本的精英人士,也会低三下四,甚至摇尾乞怜。

最有趣的是,清洁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权力进行了性交易,在明知Carl女朋友在场的情况下霸占了所有人中最年轻、漂亮的男人,甚至在公共场合让Karl偷偷为自己服务。这和原始社会里男性凭借武力霸占女性,和当今社会中领导者的职场性骚扰,没有任何本质区别。而Carl说出的“你给我鱼,我爱你”这样下贱的话,则是标准的软饭男和拜金女口吻。他还和清洁工讨论是否应该和Yaya摊牌,光明正大的在一起。作为统治者的男宠,他尊严尽失,虽然尚知廉耻,但也绝不抗拒。

综上所述,导演想要讽刺和探讨的,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某一类人,而是由一群人类组成的某些概念。并不是某一个资本家、某一个男人存在污点,而是当人类身处某个位置时,自然会做出一些出于本能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在普世认知下往往都是可鄙的。导演不是在说某某人坏得不可救药,而是在陈述人类本身的可悲。

九、

在清洁工分章鱼的时候,领班非常诧异。这是所有人当中阶级感最强的角色。作为中层管理者,领班的身份本就非常微妙。她在面对非富即贵的游客时奴性很强,对所有人都赔笑脸,所有要求都尽力满足,但是当她面对试图“起义”的清洁工时,她拿出了自己的官威。这其实不是第一次,在之前她找大副帮忙拒绝乘客的时候,旁边一个正在休息的员工也因为笑了一下而被她喝令回去工作。

领班的可悲之处在于,她对自己的阶层习以为常甚至深信不疑。当阶级被重塑之后,她一时间不理解为什么自己要听一个清洁工的指挥。但她很快又适应了新的秩序,在Carl和黑人偷吃饼干之后,她附在清洁工耳边说,他们应该得到惩罚。尽管她私下里也会骂霸占男色的清洁工不要脸,但在表面上,她又一次坚定地和上流社会站在了一起。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你脑海中有没有浮现出现实中的某些人?

十、

最终,清洁工和Yaya发现这根本不是荒岛,而是度假村。清洁工拦住正要进入电梯的Yaya,谎称自己要去小便,实则在身后举起了石头。清洁工没有孩子,了无牵挂,她在这座岛上完成了从底层人民到统治阶级的跃升,还有一个年轻英俊的床上伴侣,她当然要杀死即将打破这一切的人。所有统治者都希望自己永远统治下去,无论权力范围的大小。

对于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我的理解是,清洁工杀死了Yaya,一个人回到驻地,可能是谎称找不到Yaya了,也可能是告诉他Yaya意外死亡了,听到消息的Carl在树丛中飞奔去寻找Yaya,或她的尸体。至于之后其他人究竟是继续被蒙在鼓里,清洁工保持统治,还是他们很快也发现了这里是度假村,回到正常社会,都有可能。

我也看到了其他理解方式,比如Yaya并没有死,只是另一边Carl他们也遇到了失语女人碰到的土著商贩,得知这里不是孤岛,于是Carl跑去是通知她们这个好消息。后半段我认同,但我并不认为这里会突兀地跳出一个happy ending。即使Car的狂奔是为了通知消息,我也依然认为Yaya会被石头砸死。如果是这样,那后面的剧情就是Carl兴冲冲赶到后山,到了以后才发现Yaya被杀,最后其他人回到了文明社会,Yaya的尸体却永远留在孤岛,那这就是另一种绝望的结局。

无论哪一种剧情走向,我都更倾向于清洁工杀死了Yaya,这才和整体剧情更加契合。很重要的一点是,Yaya对清洁工提出的“出去以后你可以来当我的助理”,这份善意被很多人认为是导致清洁工犹豫的原因。我最初也是这么理解的,但现在想来,我更认为清洁工并没有感受到这句话中的善意,反而会因此增加杀人的决心。因为模特助理其实会是Yaya的服务者,一个刚从服务者变成掌权者的人,怎么会对这样一个提议心存感激呢?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清洁工到底是否杀死了Yaya,根本就不重要。清洁工产生了杀死Yaya的想法,这才重要。这并不是善恶的问题,而是位置的问题。

2022/11/30 凌晨

柳木夕

 8 ) 奥斯特伦德的三元悖论

一早抵达戛纳背着行李直奔Cineum看了金棕榈得主Ruben Östlund今年入围主竞赛的新作。影片延续了The Square的辛辣批判和大胆剧情;不幸的是,仅仅度过还算惊喜的开头/当“Triangle of sadness”一词被说出后,导演的野心、立场和叙事就开始制造混乱。

看似应该完整统一的故事被小标题分成了三个部分,不免让人想到近年多次出现的章回体文学改编电影,然而这三节的分割非常怪异:第一部分男女主人公出场,戏剧化表现了高定模特在舞台背后的柴米油盐(更确切说是交往中的拌嘴,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柴米油盐……)。通过两人受邀免费乘坐豪华游艇一事,故事过渡到第二部分——某种恐怖游轮或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封闭空间设定。在此部分,男女主角明显失去了主角的地位,即导演从影片中段突然用均等笔墨刻画甲板上其他在之后剧情中有重要功能的角色。最夸张的是,观众一度以为影片结束开始鼓掌,没想到却是影片下半段(或者说第二部影片)的开端……游艇遭海盗劫持事件引出了第三部分孤岛求生。这部分完全又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片(参考沙马兰的《老去》)……另一方面,如果对比《偶然与想象》,Östlund想讲的这个(三个)故事甚至没有滨口龙介所编织的三个独立小品的统一性。第一个主题:探索男女关系?第二个主题:资本家自食其果?第三个主题:人性的考验?最终,我们至少可以解释这部缝合怪电影为何显得如此冗长。

再谈批判。Östlund到底批判了啥?The Square的观察对象艺术家或许更符合导演自身的身份,所以自我批判可以说得通。Triangle of sadness所触及的有钱人,大概包含了资助这部电影的金主,那么何为收人好处批评其人的方法论?在这群人对立面的观众会不会认为,(投资)拍一部批判有钱人的电影之行为也是有钱人生活的一部分呢?Östlund是否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有所保留的/经客体批准的批判诚意何在?如果我们选择相信Östlund,有这种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好事吗?至少,自认为社会主义者的美国船长和资本主义发家的苏联游艇买家之间的名人名言接龙和广播朗诵在我面前毫无说服力。

最后简单谈谈艺术表现。超现实的船长晚宴一幕绝对是影片的高潮。导演抛开观众放飞自我的兴奋劲儿可以对标加斯帕诺和谢列布连尼科夫,然而聚众呕吐的荒诞似乎逊色于Climax中的疯魔或吞食阿斯匹林后的梦境,甚至比不上The Square里从天而降的猩猩。虽然评价标准不是不磕药就落了低俗,让太多观众开怀大笑就有失严肃,但是人们会承认Mars Attacks!里的爆头烟花和Don’t Look Up里强行说蠢话的政客永远比不上库布里克创造的俯视地球的巨婴。

 短评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9分钟前
  • ZAC
  • 力荐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1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16分钟前
  • 文淇
  • 还行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19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还行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20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较差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2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2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31分钟前
  • 双晚
  • 推荐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33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39分钟前
  • 法式曌影
  • 推荐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42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44分钟前
  • 德小科
  • 还行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46分钟前
  • 宋夕
  • 推荐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48分钟前
  • 日王仔
  • 还行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52分钟前
  • 推荐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53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57分钟前
  • 旷野捕风
  • 还行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6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