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少女

喜剧片大陆2017

主演:徐璐,彭昱畅,刘泳希,鲁照华,韩忠羽,李诺,骆明劼,陈雨锶,乐思宏,崔可法,陆建艺,陈奕迅,汤甄,闫妮,耿乐,蒋申,许诗茵,赵蕴卓,林津伊,李全有

导演:王冉

 剧照

闪光少女 剧照 NO.1闪光少女 剧照 NO.2闪光少女 剧照 NO.3闪光少女 剧照 NO.4闪光少女 剧照 NO.5闪光少女 剧照 NO.6闪光少女 剧照 NO.13闪光少女 剧照 NO.14闪光少女 剧照 NO.15闪光少女 剧照 NO.16闪光少女 剧照 NO.17闪光少女 剧照 NO.18闪光少女 剧照 NO.19闪光少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4 05:05

详细剧情

陈惊(徐璐饰)是一个古灵精怪、敢爱敢恨的姑娘,江湖人称“神经”。作为音乐附中的奇葩人物,陈惊人缘欠佳只有男闺蜜“油渣”(彭昱畅饰)甘愿为她鞍前马后。自信满满的陈惊恋上了校草师哥,不料却遭到校草的嘲笑和奚落,还引起了校园两大院系之间的大混战。为了向师哥证明自己,陈惊联手“502宿舍”神秘人物组成2.5次元乐团,挑战权威、破除成见,上演了一幕幕生猛搞笑的青春趣事。一个懵懂怪力的少女,一场默默守护的爱恋,一群奇葩义气的小伙伴,“神经女孩”如何逆袭成为“闪光少女”?2017年暑期《闪光少女》放肆揭晓——不一样,又怎样!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学西乐的看不起学民乐的

在说正题之前,先听一段莫扎特歌剧《魔笛》(Die Zauberflöte, 1791)夜后的经典唱段“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Der Hölle Rache kocht in meinem Herzen")。据说夜后被认为是西洋歌剧花腔女高音技巧第二难的角色——第一难的花腔女高音角色是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Lucia di Lammermoor, 1835)里的露琪亚——。夜后这个角色的难度来源有二:快速的琶音,最高音为high F,音高太高了,非常难唱准;除此之外,《魔笛》是一部用德语演唱的歌剧,德语的发音方法与美声的发声方法相互不太适合(相对来说意大利语更适合美声的发声方法),唱惯了意大利语的歌剧演员在演出德语歌剧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感到嗓子不舒服。

Diana Damrau -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魔笛》夜后咏叹调 中文字幕版

《闪光少女》开场第一个在琴房里练长笛的女孩吹的是长笛“反串版”的“我心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影片后面还有一段“反串”,西乐和民乐斗琴的时候,有个弹竖琴的弹的是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Première Arabesque, 1888)。

有观众看完本片不太理解故事的核心矛盾:学西乐的有那么看不起学民乐的么?

答案是肯定的。作为一个从小被父母逼着学西乐的二把刀,我周围一起学琴的孩子没有一个不“鄙视”民乐的。我自己也“鄙视”学民乐的。

先来讲个故事:中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在文革期间,会同另外两位作曲家王燕樵、刘德海合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谓琵琶协奏曲指的是琵琶独奏,西洋管弦乐队伴奏。曲子写好了,吴祖强找了琵琶演奏家和(可能是)中央交响乐团一起排练,第一次合练之后,初试民乐与西乐搭配的吴祖强心里没底,找乐团的人问感想,得到的答复是:听着挺好听的,就是感觉有一股碎木头音。“碎木头音”——这就是当年搞西乐的专业乐团对琵琶独奏声音的评价。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概念要搞清:什么是“西乐”、什么是“民乐”?《闪光少女》讲的西乐民乐之争,并不是“外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这么概括的概念,而是在欧洲兴起、发展了500年的标准化乐队音乐,与在中国的田间地头兴起、在中国的音乐手艺人群体间流传了上千年、极大程度保留原生态属性的民族乐器音乐之争。

海顿

西洋音乐界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为“交响乐之父”。在海顿之前,西洋音乐处在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洋音乐标准化的萌芽阶段,当时的音乐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欧洲各国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归类、改良,并搭配成适合放在一起演奏的一组乐器,比如当时的小提琴已经从12世纪的两根琴弦(当时的名字叫拜占庭里拉Byzantine lyra,从中亚经拜占庭帝国传到欧洲的)、到16世纪初的三根弦,演变为现在普遍的四根弦。

拜占庭里拉

然而当时的乐队音乐听上去仍然比较原始,特别是乐器搭配比较自由,比如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ische Konzerte, 1721),一共有六首,每首的配器数量和种类五花八门:

第一号:全部弦乐器另加一把高音小提琴,2支圆号,3支双簧管,1支大管,通奏低音。

第二号:直笛,双簧管,小提琴,1支高音小号,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三号:3把小提琴,3把中提琴,3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第四号:1把小提琴,2支直笛,弦乐队,通奏低音。

第五号:小提琴,长笛,羽管键琴,弦乐器,通奏低音。

第六号:2把中提琴,2把低音维奥尔琴,1把大提琴,通奏低音(1把低音提琴和1架羽管键琴)。

上面说的很多乐器可能大家都没听说过。高音小号在巴赫去世之后就从主流西洋音乐界消失了。

巴洛克时期之后是西洋音乐的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几个经常在维也纳活动的人物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从海顿开始,交响音乐的演出模式开始被标准化,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乐器在海顿时期基本被改良到了定型的阶段,适应了合奏的音响需要。海顿创作的交响音乐基本上由弦乐(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长、短笛,单、双簧管,大管)、铜管(圆号、小号)、打击乐组成,这是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的开始,莫扎特的交响乐也基本沿袭了这个配置。

贝多芬将古典时期交响乐的模式发展到极致,在贝多芬的交响乐里出现了长号。在随后的交响乐作品中,大号加入管弦乐队大家庭,作为铜管的通奏低音成为了标准化乐队的一部分。

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配置

古典时期之后,欧洲音乐界进入了浪漫时期,19世纪是浪漫时期最兴盛的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古典音乐作曲家,《闪光少女》中徐璐暗恋的师兄在琴房弹奏钢琴曲的作者肖邦、《阿拉伯风格曲》的作者德彪西、“野蜂飞舞”的作者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Nikolai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 1844-1908,“野蜂飞舞”选自他的歌剧《撒旦王的故事》)都属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管弦乐队乐器已经完全定型,有所改动的是演奏者数量,和少数为了适应个别曲风需要而临时加进来的非标准化乐器,比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临时加入作为独奏的齐特琴(Zither)。

齐特琴

进入20世纪之后,古典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电子合成器的运用越来越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而作为古典音乐标准化的产物——西洋管弦乐队的基本配置已经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500年是音乐、乐器标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被这个标准化系统吸纳的就成为了交响乐队的一部分,不能被吸纳的就成为了历史(比如巴赫时期的高音小号),或者只能进行独奏(比如《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里的齐特琴)。

民乐的乐器在几千年来也经历了不断改良、不断适应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过程,然而囿于各种原因,民族管弦乐队的标准化程度和西洋管弦乐队并不处在同一量级,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概念,所以其实二者没什么好争的。你觉得工业革命大机器流水线和小作坊驴拉石磨耕牛犁地有可能争得起来吗?我这么说倒是没想打压民乐,流水线有流水线的优势,小作坊能做出流水线做不出的特色产品;只是如果民乐真的要争,适合跟它正面争夺的也应该是齐特琴这种奥地利民族乐器,而不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乐队。

尽管《闪光少女》把学西乐的孩子黑到夸张的程度,大多数学西乐的都不会这么过分,然而我觉得鲍鲸鲸把学西乐的鄙视学民乐的精髓抓得很准。片中钢琴帅师兄说的“扬琴小打小闹不是正经乐器”,这些话我和小伙伴练琴的时候都说,而且是变着花样地说。都是学音乐的,为什么学西乐的在学民乐的面前这么装逼?我觉得原因有三:

大部分民乐乐器音量太小,回声效果差。西洋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回声效果很好,弦乐器的音箱、管乐器的管道都能起到特别好的回声效果。西洋音乐都很在意回声,唱歌剧的不需要话筒就可以让整个音乐厅的人听清楚。民乐乐器回声最大的就是扬琴,就这点音量根本比不上西洋乐器。可能有人想拿唢呐和笙反驳我。我觉得唢呐那个叫穿透力强,不叫音量大。笙太吵了,听着有点烦。

中国民族乐器没有低音声部。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是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的,否则声音听上去非常飘,不厚实。因为大提琴、低音提琴回声效果比民乐器更好,他们和民乐队合奏的时候都要故意拉得弱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洋音乐的“音乐之父”,最拿手的就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西洋音乐的起源就是多声部音乐,以单一旋律为主的主调音乐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音乐都没有和声,只有单一旋律,所以听上去不如西洋音乐厚实、有层次感。前几年侗族大歌被发现的时候,中国民族音乐界一片叫好,认为自己甩掉了西方人给我们扣的“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帽子。然而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是顺应了“中国民族音乐不比欧洲的差”“侗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双重政治正确,非常牵强,实质重于形式地说,中国大部分民族音乐没有和声。

可能上面这些看上去还是太像一个学西乐的在鄙视民乐。我个人觉得陈钢、何占豪把民族音乐融入西洋音乐体裁的《梁祝》,殷承宗等人把黄河改编为钢琴协奏曲,吴祖强创作琵琶协奏曲,丁善德等人的二泉映月,良宵,鲍元恺的炎黄风情,《闪光少女》中提到的李焕之的《春节序曲》(结果片子里错误地说成了《节日序曲》,《节日序曲》是施万春创作的,也是西洋管弦音乐体裁的中国音乐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中西搭配的尝试。所谓西乐和民乐本来就没什么可争的,不如像上面几个前辈那样取长补短,既丰富了西洋标准化音乐的曲库,也借此宣传了我们的民族音乐,一举两得。

P.S.片中学校西洋乐队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的时候配了一个指挥。实际上那个年代的协奏曲演出是没有指挥的,独奏家起到了指挥的作用,乐队成员都根据独奏家的动作掌握演奏进度。

 2 ) 还是充满coser的半次元好。

惯例我要先说一下好的地方。首先是整个故事线还是蛮工整的,虽然是顺着情节往下猜就很难有猜错的地方,工整到了有点无趣的程度,但至少编剧的职业态度摆着,毕竟本月能好好讲完一个故事的电影不是很多。 然后感情线虽然比较淡,但是抓得还是挺准的,男女主角不讨人厌,这个青春感也是很不错的。

二刺螈部分本身倒不是一个大问题。虽然这些段落我是看得如坐针毡,甚至终于在中间某一段戏实在坐不住跑出去散了散心,但活了这么大岁数,自省的精神我还是有一些的。觉得二不起,很可能是我老了。当下贵我国以逸站(我不知还含不含有A站)为核心的二次元群体,基本已经跟上几代老梆菜肥宅割裂了,比起成为冻鳗婆罗门,他们更愿意追求构建二刺螈文化自信。而古风也算是少数拿得出来(实际我想了想,很可能是唯一拿得出来)的本土要素。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说发现本片主打古风之后想到了一些爆笑的梗以至于很难带入,但也并非不能理解。

反过来说更尴尬的倒是那些老宅要素。比如手办梗,比如留着脏辫的无口少女这到底是啥设置(她老英文名还叫sakura),比如中间插入的奇怪动画演出。但这个地方我还是有足够自省,大概这些尴尬是老肥宅更事儿逼一点的原因吧。

比较要命的是那种自觉的妖魔化自己群体的态度,这种割裂大概产生于创作者和策划团队之间的代沟。讲真现在九零后都当爹妈了,片子里的所有标着成年人符号的人却都跟五零后六零后一样,这点给人感觉特别奇怪。

所以漫展我就觉得是本片最好一场戏。虽然有点天下漫友是一家的粉饰感(讲真哪个漫展没点约架侠和奇行种呢),但好歹稍许展现出了一点自信心。无论是前半段小姐姐跳舞还是后半段主角团自己的乐队演奏都还比较不错,中间转折有点刻意就是了。

接下来我贴个大字报。本来音乐我是不太懂,但本片从立意上刻意制造民乐和西洋乐的对立是否合适?

作为吃瓜路人,实际上你哪个好听我肯定就愿意听哪个啊。正如你片子里展示的,你古筝弹得好,传到逸国,逸民都献上膝盖对吧;反过来说你钢琴弹得好,传到逸国,逸民还是献上膝盖啊。献上膝盖与否跟你拿啥乐器演奏并没半分钱关系,你演奏得好不好关系更大,甚至你演奏得不好但很酷炫,甚至你既不好又不酷炫,大家也还是会给予鼓励(弹幕:你行你上啊?)。可能西洋乐确实流传更广,但你强行民乐不招人待见,未免也太受害妄想了。人都长了耳朵,音乐的事情你就归音乐就得了,非得挑动民粹情绪煽动对立,最后回到我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你认爹西方没点自尊的小将斗争路线,该说到这里终于有点本土二次元的醍醐味了? 到最后简直把民乐拍成了传武,后面故事整个变成霍元甲,颇有传统武术海纳百川一拳击死俄国力士然后以武止戈以和为贵的调调。说真的我感觉挺乳滑的。

另外中间烘托情绪的全都是用些流行歌,你作为一个讲民族乐器的音乐电影,是不是有点太不用心了。后面两场演奏的重头戏都不好看。最后场演奏那几个乐器solo惨不忍睹啊。好歹来点编排感行吗?两个萝娘为什么又突然丢掉传统乐器弹起电吉他了?

最后这片我比较关注的三个演员是那个偶像组合里的主唱小姐姐,以及看起来又绿茶又可爱的小提琴首席,还有男主角。男主角这片里有种森山未来的感觉,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3 ) 鲍鲸鲸说,《闪光少女》的名字是她取的,来自椎名林檎的歌

这两天大家都在朋友圈看到这张照片了吧?所谓的《闪光少女》宣发团队集体下跪致歉。

说是致歉,说到底还是求排片、求票房。 什么时候下跪成了电影宣发的方式之一了? 上次跪的电影是《百鸟朝凤》,也是关于民乐。但《闪光少女》更重要的是青春啊!编剧鲍鲸鲸好不容易找到民乐+古风这样的二次元入口,巧妙进入年轻人的世界。电影中的民乐也不再是传统保守的演奏形式,变得热血而酷炫。这一跪,真的把影片中少年们的青春、热情、傲气、天真、倔强……全都毁了。 而且上次跪的是《百鸟朝凤》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还算个人行为。或者也可以说是为已经去世的导演吴天明而跪。但这次《闪光少女》宣发方让几个年轻员工跪是什么鬼?替死鬼吗? 只想问那几个照片中下跪的年轻人(据说其实照片是P的):你们看《闪光少女》了吗?

如果看过这部电影,看到“千指大人”在校长面前站上座位,质问说:“民乐招不到学生你们就不开班啦!那不是更没有人学?这不是死循环吗!” 看到“油渣”对学西洋乐的同学们说:“你们去国外学习,跟别人说我们自己的音乐也很厉害,来学习你们的是因为喜欢,这样子不是更酷吗?” 你们就绝不会轻易下跪! 我还注意到,下跪的有一人手中拿的纸上写着“片名我取的”。 骗子! 因为就在前些天,在无锡专访了《闪光少女》的编剧鲍鲸鲸和她老公、该片导演王冉,也问了大家都觉得不满意的海报和片名。

鲍鲸鲸说片名是她取的,“写剧本的时候就定了《闪光少女》这个名字,因为一直在听椎名林檎的《闪光少女》这首歌。”

上一次见鲍鲸鲸还是《等风来》,她也是和导演滕华涛一起接受采访。印象中她就是说话声音很小,很容易受惊的样子,感觉采访声音大了都能吓着她,脸上是永恒的少女小鹿受惊的表情。 几年后再见她,还是这样满满的少女感。说话轻声细语,让人觉得要求她接受采访都是一种为难。 专访前,看到有人在为她补妆、整理妆容,以为是化妆师。结果对方把手里的东西一放,转身也坐下来一起接受采访,才发现正是她老公王冉。

两个人的感情也是太好。鲍鲸鲸说:“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每天看看漫画,玩玩游戏,看看电影什么的,所以对二次元就……一直在其中,不用去了解。因为如果我不了解肯定不会去写嘛。” 王冉说鲍鲸鲸创作剧本的时候,他就在一边“学习”,“她写一段我就朗读一段,口气跟她想的不一样她就会立刻告诉我。这样挺好的。” 之前鲍鲸鲸写过一部小说《我的盖世英熊》,男主角的职业是酒店门童。王冉就去帮她体验生活,真去酒店当了一段时间门童。

但这次不需要了,“因为我本身就是学扬琴的”。小时候家人觉得鲍鲸鲸应该学习一门乐器,就去问少年宫的馆长应该学什么?馆长说:“我们民乐队缺个演奏扬琴的,那你就学扬琴吧!”家长也就同意了。 鲍鲸鲸说她家人心都挺大的,尤其是她妈妈。《闪光少女》中在琴房吃东西那些桥段都是鲍鲸鲸上学时候真实发生的,“我中学经常被处分,动不动就被处分,在琴房吃东西啊,藏饮料啊……然后老师老给家里打电话,说你孩子又怎么怎么样了。” 鲍鲸鲸的妈妈就问:“那要到被开除了吗?” 老师说:“快了!” 妈妈:“那到开除了再跟我说吧!” 就把电话挂了。 电影中用饮水机煮火锅是鲍鲸鲸看到报道有大学生这样干,然后她就跟王冉“也煮了一次”。至于卷发棒烤肉,是“因为夹头发时候烫到过”。都是来源自生活。

鲍鲸鲸学扬琴,“学到11岁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附中,一直又学到17岁,去考了电影学院的文学系,之后就不学了。” 之后她开始做编剧。放弃扬琴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音乐天赋不够。虽然一旁的老公王冉表示,“她弹得已经很好了!她弹的曲目都是十级曲目,虽然专业不分级,但弹的都是十级的曲目。”

但鲍鲸鲸以一个学琴多年的专业眼光看自己觉得“还差一点点,我自己也很清楚差的那一点点是什么。我有自己的师哥师姐,他们对音乐那个可以百分之百投入进去的感染力是不一样的。” 她这次写《闪光少女》,也是“想让我师哥、师弟、师姐大家以后都能有舞台。” 但电影中所谓弘扬民乐的做法却也并不令人反感,不空喊口号,不煽情,不苦情,不生硬,而是将民乐和现在年轻人喜欢的二次元文化结合在一起,找到了古风这个很好的切入点。 “其实古风已经在B站上面有了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我自己也是默认的粉丝……确实古风中民乐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哪怕是刘泳希这样会弹奏民乐的,来演“千指大人”,进组后也要“转换到一个新的状态,演奏片里的民乐。”

这部剧的年轻演员们,进组后第一件事情都是集训:“读剧本、器乐训练、形体训练、二次元普及……从发声方式,到怎么站怎么走,帮他们进入角色。” 饰演男主角“油渣”的彭昱畅练习打鼓,“鼓锤都打断了好几根。”

电影中最大的冲突 来自学习民乐和学习西洋乐的同学之间的Battle。 鲍鲸鲸说:“因为我生活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的波折,后来翻以前的日记觉得以前还挺遗憾这件事的。”这件事便是当年学习民乐的自己没有和学习西洋乐的那些同学一起玩,一起经历过一些事情。 “(现实中)西洋乐和民乐的分歧没有这么火爆。但大家会有隔阂,就是西洋乐的和西洋乐的同学一起玩,民乐和民乐的同学一起玩,也确实存在着一种歧视链。” 鲍鲸鲸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年之后,她终于用一部电影的方式为当年的自己小小地“复仇”。

电影中那些斗琴的场景,鲍鲸鲸写谁先出场谁后出场……“我们的音乐总监梁翘柏很给面子的,什么都没改,给这个做了配器。” 那首《权御天下》已经是B站镇站之歌,鲍鲸鲸将它写进剧本里,然后“梁(翘柏)老师帮我们重新编了下曲。” 另一个参与《闪光少女》的音乐人陈奕迅是一个大“彩蛋”!

他是鲍鲸鲸的偶像。本来鲍鲸鲸写完剧本,就觉得自己编剧的工作完成了,现场完全交给王冉,“她飞出去玩了。”但陈奕迅来客串那天,她还是以编剧的身份来到现场。 “Eason老师有专门找我聊下他戏应该往哪个方向演?Eason老师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比较夸张的,一个是比较稳重的。” 鲍鲸鲸跟他说:“从剧本来说可能更适合稳重一点的。”于是最终呈现出了现在这样一本正经搞笑的效果。 最近看的两部好看的青春电影都是与音乐有关的。除了这部《闪光少女》,还有就是《哀乐女子天团》。

在那部电影里,也是出现了音乐“歧视链”的对抗、争斗与交融。 三个正儿八经学音乐组乐队的少女,为了挣钱,加入了一个丧葬公司,要和公司原本两个民间野路子歌手合作在丧礼上唱歌。 一开始当然是没有办法合作的,甚至在人家葬礼上大打出手。年轻人火气大,但年轻人也没什么是过不去的,易被感动,且重情义。

后来开始合作,将一首《朋友别哭》改编得还挺感人。 电影中最动人的一幕就是在一个长得帅气的男生的葬礼上,有另一个男人被挡在灵堂外,帅男的妈妈让那个男人走。然而一个年轻女孩走出来说:“阿姨,是我让他来的。” 当女孩们在葬礼上的歌声响起:“朋友别哭/虽然我这次走得很仓促/朋友别哭/你的痛我无法弥补/来生我们还要一起为梦去追逐/牵着我的手/一起走过漫长路……” 灵堂外的男生哭得泣不成声。

《闪光少女》和《哀乐女子天团》也都有自身的瑕疵,只能算是同类型电影中相对比较认真和真诚的作品。 但青春可贵的不就是这一份赤诚吗? 因为,当有一天开始变得圆滑,当你不会再在权威面前勇敢站起来,不会再无视利益而唱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当你开始屈服,开始庸常,开始沉默,开始下跪…… 你的青春也就消失了。

最后,分享一下《闪光少女》导演王冉喜欢的青春片,他甚至记得他喜欢的每部青春片的年代和国家。 1980年美国《名扬四海》

1985年美国《早餐俱乐部》

1986年美国《伴我同行》

2004年法国《放牛班的春天》

2006年意大利《听见天堂》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4 ) 闪光的不是少女,是青春

-------------------------------------27.JULY.2017

点映场看的《闪光少女》,七月末三伏天工作日的下午场,没几个人。

影片开场五分钟左右,一段长镜头以中西音乐学生之间的矛盾作始,不起眼的扬琴少女陈惊和不起眼的伪·跟班、真·大唐鼓学习者李由以及蜡打般闪耀着的钢琴学长王文做中段承接,立少女遥不可及却一见倾心的恋爱心情结尾。

我原以为凭这几分钟就看穿结尾的电影,却有些老套又不是那么狗血的展开新的故事线,像打着RPG游戏,突然发现某个偏线角色也可以攻略。一个失败的暗恋故事是怎么转到愤愤不平的战斗故事的?那些所谓的理由似乎都站不住脚,有着明显的戏剧夸张,但转念,那句“可以出现早恋,但不许成功”的禁令还悬在头顶,剧情设定下未满18岁的少女是注定得不到爱情了。那,大好青春放着浪费吗?不来BATTLE吗?

可笑的理由变得凿凿。两方学生们开始煞有介事地准备、战斗,赌注是败者天桥卖艺。别说,不管是哪方,我都很期待那种带着“屈辱”的集体卖艺和之后的反击。可惜。

最终,笑也笑过,燃点也被点燃,少女心思也被小心翼翼地戳到,但整场看完也就这样了,走出影厅隐约记得歌不错,气氛挺有趣也可爱,我国民乐超有韵味一点儿都不土。

后来和朋友说起这部电影。他说,看到少女开始怀疑自己学习乐器初衷的片段时,他联想起自己。作为艺术生,曾经也是一天天在画室里磨,磨铅笔、磨技艺、磨耐心,画作一幅幅如愿地越来越好,在画室的时间枯燥又快乐。回到普通高中,反而少了那种感觉。学考压力下的青少年多少带刺且敏感,缺了一段并肩作战就仿佛不再是战友,各怀心事,无意识伤人,不情愿释怀。如果矛盾真的激化,像影片里那样借某种介质来“决斗”也不是不可能。但依然偏向荷尔蒙作用太强的解释,谁愿意无故和朋友翻脸。他又切回话题说,那种怀疑自己的迷茫心情历历在目,究竟是因为喜欢所以才学,还是因为需要学习而在进步中慢慢喜欢上所学的东西,到现在也说不清,已经没有答案了。

这让我想起父母常说的一句话:“你要学就要好好学,不要三分钟热度地过两天就不学了啊。”真要说哪样才艺不是一时脑子发热决定要学的,到我这儿是不存在的。父母的那些要求全都信誓旦旦地答应,过些时日再心虚地反悔。所谓三分钟热度,也就是低配的热爱,等价的新鲜感。面对那些乏味的重复练习,单薄的新鲜感能支持多久,总之还是“过两天就不学了”。再想想自己断断续续学过的画、练过的琴,好像不转做艺术生的话这些技艺都只能归为“兴趣爱好”,在学考压力下那简直就是几只小蚂蚁,说不学也就不学了。对于普通高考考生来说,有什么能比文化课重要啊。

说实话,在对话的当时,我不能完全理解艺术生朋友当初对自己的那份怀疑,我仅剩的几分技艺点早被我渣渣的文化课成绩压得不成形,我来不及去怀疑自己。虽然至今仍热爱色彩,喜欢音乐,但曾经迫切想学习的心情已经不见了,并情愿相信本人身体里没有那份名为创造的艺术细胞。而在前几晚阖上理论书籍厚重的书页时,我心底冒出了“学这干什么啊”、“为谁啊这么辛苦”、“为学历还是想逃避工作”的小声质疑。或许这就是他当初的困惑。青春的犹疑、不解与自私,形状清晰地在身上长出脓包。

当影片中的母亲对少女放弃学习扬琴的决定表示究竟还学不学是你自己的事,少女条件反射般地感到愤怒。其实她所说的不学,更像是某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赌气战术,何况这敌我双方难分,全是自己。母亲让少女再问一问扬琴同不同意她放弃。少女回到房间,墙上的照片记录着她和她的琴,一个人的成长仿佛以这架琴为载体编织进了每根琴弦,琴竹就是记忆提取器。若要放弃,则是和过去的自己彻底撕裂。

有的事并不是那么容易放下。待一件事坚持得足够久,与其连带出的另外事件一起不知不觉就填充着生活中的时间空白,化为习惯。这些片段长长短短零零碎碎,拼接而成一整个人。期望习得的初衷反而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习得本身就有很多细节需要体会。若已习得,得耗费多少精力消化营养,这全部过程中又要几次咬牙的决心,也只有当事人才分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极容易被惰性征服,继续本就是难事,坚持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更是另一个等级的难度。

再细想来,前后不少完成事项着实全亏得一具年轻的身体和一颗青春的心在不断怂恿。青春所给予的最好礼物便是勇敢,初生牛犊的那种勇敢。头脑发热不全是坏事,它让思维活跃、身量轻盈,即使面对险境,提一提裤腰带也就这样过了。就算所习的知识数量庞大,内容复杂,不过多借些时间,到底是可以达成目标。富庶的时间观念让人更愿意相信和期待未来。

有什么难不难的,坐在扬琴前的少女勇敢地继续演奏,继续搞事,继续坚持民乐理想。她眼底的那片青春正闪闪发光。


#本文整理收集于微信公众号“一瞧ONELOOK ”(onelooker44),欢迎关注。

 5 ) 拍得挺励志的,我就说一下问题吧(私见)

1,片子有让人误解为将中国民乐的希望寄托在二次元少男女身上的嫌疑。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天天打游戏,花那么大的精力把自己及周遭装饰成二次元的样子,然后还通读中国文化的。二次元有自己的生活模式,民乐的担子不能也不该放在他们的身上。当然,作为剧情需要,可以理解。
2,表白那段,虽铿锵有力,有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将某一方感情强加在另一方头上嫌疑。我觉得这个弹钢琴的男生很可怜。这个桥段的安排有失公允。
3,斗琴的曲目安排很奇怪。既然要体现民乐,为什么在高潮段选择西洋乐曲《野蜂飞舞》?即使是为唢呐华彩做铺垫,也不够有说服力。结合其它地方的曲目选择,体现出导演的音乐功底不够。也可能正因为此,才会将中国传统音乐与二次元强行结合在一起。
4,电影本身与生活实际相差实在太远。民乐与西洋乐的对立、角色的安排等等,所有影片中对音院附中(不管是哪个音乐学院)的描述都是不真实的。因此不免有“为了表达某种东西而生套一个背景”的嫌疑。这就使影片除了看的时候能让人感动并感受到力量外,缺少更深远的意义。
私见。
(巾城)

 6 ) 这部关于二次元的电影,是国产青春片中难得的清流

相信无论是学动画、从事动画行业的业内人士,还是单纯热爱动画、沉迷「二次元」的爱好者,大多数人都曾经有类似的经历——

或许你是个小圈子里的大手,微博上发个图动辄成百上千转,B站发的视频被密集的弹幕所覆盖。可当你从圈子里回到现实,根本没有人认识你,你依旧与周围格格不入,甚至,连家人也不理解你的世界,将你喜欢的东西看作是妖魔鬼怪。

或许你在网络上只是个小透明,但好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天聊天吹水,互相卖对方安利,倾诉着各自对动漫的热爱之情。可当你脱离网络,现实中的朋友没有人会陪你聊那些你热爱的东西,甚至,他们可能还会对动漫冷嘲热讽,认为这种热爱过于幼稚。

「你学这些有什么用,那玩意儿以后又不能当饭吃。」

不仅仅是二次元,「有什么用」大概是每一个曾经在某个冷门圈子里小有所长的青少年,都会被家人无数次过问的问题。

它希望将世界一切事物划分为了有用之物和无用之物,彻底隔绝了对「无用之审美」的情操陶冶,其思想代表了成年人的功利主义与青少年时期的纯粹热爱之间的碰撞。

但是,即便你所热爱的东西和整个世界都不一样,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用」,它依然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它塑造了你的个人人格,也培养了你的生活情趣。

目前正在上映的电影中有一部叫作《闪光少女》,是目前国产保护月内猫眼评分最高的一部,高达9.2分。然而,在国产青春片市场妖魔乱舞,各种顶着「大IP+小鲜肉」标签的粗制滥造作依然获得上亿票房的情况下,这部难得的国产青春片佳作却票房惨淡,排片率低下,上映5天仅3000万票房。

《闪光少女》讲述了一个为了向喜欢的师哥证明扬琴的少女陈惊,在组建民乐乐队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位二次元女孩。从互不了解到走进对方的世界,陈惊和她们的「2.5次元」乐队能否改变民乐被冷落、误解的现状?这些他人眼中的另类,又能否走出自己的路?

她大声喊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一样,也能闪光。

很多人说《闪光少女》是个坏名字,我不能同意。

片名其实已经很好的囊括了片子的气质:不想留下任何遗憾的少女们(和一个少男),痛痛快快的活在当下,只为那瞬间的闪耀而耗尽全力,肆意挥洒青春的汗水。

《闪光少女》这个名字其实借鉴自东京事变的同名歌曲,本身就是JPOP名曲。其实私心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和另一首无限开关的JPOP名曲《全力少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我曾经无限循环的歌曲。单看名字就能让我这种老胳膊老腿的大叔再一次产生全力奔跑、全力闪耀的冲动,这种名字怎么会是烂名字呢!!(摔!!)

点击收听閃光少女東京事変-スポーツ

苹果女王赛高!

但不可否认的是,《闪光少女》的海报和预告实在是大失水准。看光海报还以为会是穿着好似《巴拉拉小魔仙》、《舞法天女》的山寨风天雷剧,也让很多影迷敬而远之。

感受一下这片最初宣传海报的风格……真的尬出天际了

由于「二次元」近期被资本炒得火热,「二次元」也变成了一个大框,什么东西都在往里面装。因为只有把概念炒大,那些以二次元为受众的创业公司才能更方便融到资。于是,无论你来自动画圈,游戏圈,还是LO圈,COS圈,哪怕有些圈子之间实际上联系并没有那么大,大家还是都被叫成了「二次元」。甚至有些毫不沾边的东西也被强行划到二次元范畴内,这也导致了很多人对这一概念的反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出一部讲述二次元的青春片,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强行蹭热点。

可我想为《闪光少女》作辩解,它真的不是这样一部电影。资深的二次元们很容易看到有关二次元的部分充满瑕疵,也难免有单纯贴标签的嫌疑——

比如说,片中502宿舍的装饰过于浮夸,而且她们的日常穿着也过于夸张,实际上很少有人平时上课也穿LO装和COS服;

比如说,片中对古风的常识不足,为了凸显古风的正当性硬扯上《中国通史》和古代乐器变迁,有些强行拔高的意思,实际上古风的正面意义更多在于发扬传统乐器而非研究历史和继承古乐;

又比如说,漫展上的偶像宅跑到音乐厅给民乐打CALL,强行把几个交集很小的圈子凑到一起,也是让人尴尬的一点。

我也就片中的相关部分是否能被二次元接受这一问题,在自己微博上专门做了一个小调查。结果,即使很多人会对其中二次元部分觉得尴尬,也依然对这个片子抱有好感。

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鲍鲸鲸的剧本有一种真诚的气质。

大多数国产青春片,无非是两个套路。

一种把青春的迷茫和苦痛单独抽出来刻意强调,打架、做爱、堕胎、撕逼,以非常过激的方式撕开青春期的伤痕。他们有意展现青春的残酷,却又将其仅仅当作一种噱头而并未触碰其本质。他们或巧妙的利用了青少年对青春的不安和对成熟的渴望,或迎合青春期有意放纵而又充满踌躇的心态,毫不负责将他们推向虚构出的浮华。他们,只是对日式「太阳族电影」的拙劣模仿。

另一种,则是青春逝去之后的怀旧叙述。影片是以成年人视角出发的,也是拍给成年人看的。然而,大多数此类青春片为了引发成年人共鸣,会沦为大肆堆砌时代符号的产物。甚至,他们可能来自成年人青春不再的吁叹,可能来自酒桌上吹嘘青春往事的谈资,更可能只是中年大叔企图重走青春、满脑子荷尔蒙的意淫。

但《闪光少女》不是这样的青春片。她讲诉青春的迷茫,却并不是血淋淋的撕开伤口,而是温柔将其抚平。她也讲诉青春期的爱恋,但并没有爱得撕心裂肺,而仅是浅尝辄止,只是每一段平凡青春里微不足道的小心思。

更重要的是,她还讲述了青春里珍贵的友谊,成长和活力。青春是拿饮水机涮火锅的小机智,青春是暗中顶撞老师的小叛逆,青春是打架后没心没肺的握手言欢,青春也是低落时和你站在一起的伙伴。青春是挫败后的踌躇和迷茫,青春更是每一次竭尽全力的闪光。

她没有成年人居高临下式的虚伪和傲慢,也不是猥琐中年人回望青春时的意淫产物,而是真真切切的,真正发生着的青春。这是目前国内青春片最难得可贵的品质。

至于片中的二次元部分,我无法确定鲍鲸鲸对二次元描述失实的原因。或许是为了加强戏剧张力,或许是为了还原主流视野下被妖魔化的二次元,又或许是因为圈外人看圈内,有些雾里看花,更可能是三者皆有。

但抛开二次元这一层外皮来说,《闪光少女》的故事核心其实在于每个不一样的人都应该被得到尊重,有拥有闪光的权力。二次元只是一个切入点罢了。

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虽然鲍鲸鲸笔下的二次元过于夸张,但她并没有像目前众多的「二次元综艺」节目那样以猎奇的心态去展现二次元,而是平等的注视着二次元。

有一些尴尬,有一些不合群,有些行为让人无法理解,但有自己热爱并坚持的东西,刨开「生人勿近」的冷漠外表下依然饱含着青春特有的亲切与热情——无论是不是二次元,这都是青春共通的闪光点。鲍鲸鲸找到了这个点。

所以尽管女主角陈惊对二次元充满误解,可她在实际接触过真实的二次元后,能够抱着互相尊重的平等态度和她们交朋友。当陈惊解救了被人欺凌的自闭少女时,说出「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珍惜的东西,这事儿好笑吗」时,才真正走进了片中二次元们的内心,正式与二次元们达成和解。

就在陈惊挺身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与鲍鲸鲸达成了和解。

尽管鲍鲸鲸笔下的二次元笑话百出,一开场时让我特别尴尬,但就好像与朋友相处一般,只要互相了解之后,仍然会发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其实二次元和非二次元没什么不同,朋友之间并不需要一定要对彼此的兴趣爱好都了如指掌,因为无知而闹出的笑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要大家是平等的,能够互相尊重就好。

在市场上充斥着对二次元的猎奇消费心态时,在我们真正出现一部属于二次元自己的电影之前,我觉得《闪光少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按照惯例,每次夸完之后又要到挑刺的时候了。

前方剧透警告

《闪光少女》立意可以说是当前国产青春片中的一股清流,剧本结构虽俗套但也相当工整,不过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

首先是王道少女漫类型的剧本,男女主虽然立住了,但女主的配角伙伴们还是苍白了不少,尤其是使用琵琶和中阮的贝贝、塔塔。需知对于青春片而言,配角的鲜活程度能够侧面加强观众对女主的移情,也能更让观众对故事中的世界产生代入感。想想《花牌情缘》中的肉包君、桌子君和小奏,正因为这些配角立起来了,才能更凸显千早对友情的重视,团队的力量才更有说服力。

真人电影版《花牌情缘》中大量缩减了剧情,但主要配角仍然立得住

这也是由于剧本中文戏过多偏向男女主(尤其是开篇略有些冗长了),而群戏中又缺乏女主与配角的互动所造成的。青春片中共同奋斗的小团队,最重要的是那些细节里的小互动,比如生活中一次无聊琐碎的交谈,比如演奏过程中一个肯定的眼神。

在剧本不能够给配角充分戏份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一些细节来让观众在脑海中自行组成形象是更有效的办法。但剧本对502宿舍众人的喜好并未做出清晰的设定,而是倾向于将二次元属性整个一箩筐的往她们身上加,怎么方便怎么来。千指大人和樱仔要好很多,前者喜欢《黑执事》,后者喜欢萌系动画,但贝贝、塔塔被塑造得如同纸面人一般,除了LO娘的标签,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

然后另一个问题,是高潮的错位。影片的最大高潮来自于西洋乐和民乐大战那一场,在主角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刻后,观众压抑许久的情绪在那一场戏得到充分释放。然而,这场戏实际上已经解决了女主所有的困境,并且突然将视角从女主转移到男主身上,此时唯一悬置的问题变成了男主对女主的感情。结果是,如果单纯将最后一场戏视为高潮的话,那么它缺乏高潮前的压抑,剧本的情绪线在这里显得有些平了;可如果从男主视角考虑情感线的补完,那这场戏又和前后两场有些割裂,缺少男女主的互动。

最后,也提一下被众多西洋乐学生所诟病的一点:过于夸张化西洋乐与民乐的冲突。我倒是觉得片子本身的气质,是适合夸张化冲突来引出故事的,完全按照现实中来未免无趣。但剧本确实在主题深度上没把握好——即使片中有借陈奕迅之口说出「音乐是无国界的」,片中的西洋乐学生也与民乐学生达成了和解,可是,西洋乐和民乐本身,并没有达成和解。这恐怕是西洋乐学生有所不满的更深层次原因。

片中是有机会做到这一点的,只要在最后一场戏上,多做一些西洋乐和民乐如何融合的过程即可——按最俗套、却也最有效的方式,我原以为最后一场戏会是西洋乐系和民乐系的同台合作,然而剧本并没有这样选择。或许片中是有心做这样一些尝试的,比如贝贝、塔塔在最后的演奏时换上了吉他和贝斯,可是之前毫无交代,显得突兀了一些,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能够表明她们在尝试融合西洋乐和民乐。如果从贝贝、塔塔出发多介绍一些她们对吉他、贝斯的掌握和对西洋乐的了解,整个故事会立得住许多。

说完了鲍鲸鲸编剧的问题,再说王冉的导演。鲍鲸鲸的剧本细节上哪怕有再多问题,最起码是灵气十足的,台词也相当出色;但是王冉的导演,真的无时不刻流露出一股粗糙的「网大」气息。

首先是过于生硬的转场。影片中有太多的这样的例子:在上一个场景起音乐烘托情绪,然后最后一个镜头音乐快速淡出,接着是下一个场景的定场镜头。且不说全片大量采用同样的转场方式过于单调,哪怕完全不懂视听语言的人也很容易感受到影片中转场时情绪的跳跃——观众还在感动上一场戏呢,你怎么就直接切了?!

然后是过于单调的场面调度和剪辑。坦白说,《闪光少女》的场面调度和剪辑是接近网剧平均水准的,相比院线标准要相差甚远。在《闪光少女》中,单个镜头里的完整表演很少,多半依靠剪辑来完成。如何通过镜头的构图,如何通过角色的走位,如何依靠视线匹配剪辑来叙事,片子里展现的很少。

甚至三场演奏的戏,永远是一尘不变的大特写快速剪辑,而且尤其爱用倾斜不稳定的构图来加强视觉刺激。这么拍燃戏在漫改真人电影里尤其多,可是过犹不及,三场戏拍得差不多是很容易审美疲劳的。就像那句话说的好,没有武林高手动不动掏刀子,刀子掏多了大家都知道那是用来削苹果的。缺钱可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导演对复杂的场面调度无法掌握,而采取了更省事的做法罢了。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技术上的。我深刻觉得导演缺乏了少女力,在表现热血的部分竭尽全力,但在如何抒情上却有些敷衍。如何用镜头去表现水面下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是每一个拍文戏的导演最需要学习的。如果镜头里没有情感的积淀,单纯靠剧本上去铺垫,在真正爆发的那一刻,力度会远远不够。真正好的电影,哪怕剧本已经了如指掌了,可每一次都能从镜头中体会到新的感悟。

说实话,要不是考虑到这是两口子,我都建议鲍鲸鲸换个导演合作了——可是导演能随便换,老公不是随便换的啊!而且,会喜欢《闪光少女》这种闪耀着少女心故事的观众,谁不希望幕后主创也是对神雕侠侣天作之合?

只能说,导演啊,请你争口气啊,好好补充一下少女力,要拍出更加配得上剧本的片子啊!

《闪光少女》不是一部完美的片子。

同样是音乐题材青春片,《闪光少女》剧本虽然有着优秀的出发点和相对完整的结构,可比起日本的《摇摆少女》无疑还是过于稚嫩了些。

同样是表现二次元题材,《闪光少女》导演也似乎有意识学习漫改真人电影的镜头运动,可比起美国的《歪小子斯科特》,视听语言上还是显得过于保守,缺乏新意。

但是《闪光少女》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一个国产青春片的可能性。她让我们看到在中国这片畸形的电影市场下,是仍然可以拍出「正常」的青春片的。

没有撕逼,没有堕胎,更重要的是没有成人的虚伪和意淫,有的是青春中独有的热血,是拼尽全力的奔跑,是每一个平凡青春中不平凡的闪光时刻。

所以哪怕她相比最优秀的那些美国、日本青春片来说相差甚远,我仍然愿意支持她,支持这一份极其难得的「正常」

愿每一个不一样的孩子,都能成为闪光少女。

愿每一个有梦想的孩子,都能成为全力少年。

本文首发于动画学术趴,作者马小褂,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短评

最后还是决定手松一下加点分凑个四星咯。其实问题真的并不少,但是1)二次元和民乐绝对不是强行拼贴,人物和情节基本确实是动漫逻辑,2)主题虽说飘忽不定但是乐团散伙那场至少打到了二次元与三次元逻辑的冲突,3)没有滥用可能的话语权力。我才不会告诉你们我被那两场演出燃哭了呢……😂

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二次元少女看了想入党

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这才是青春片该有的样貌啊。虽然对其中选取的中西音乐和二次元动漫自己都不够了解,有部分台词和情感设置,感觉也是有些粗和尬。但内地大银幕上这几年真的没有出现过这么干净的青春片啊,青春片止于青春,砍掉中老年的意淫青春,就瞬间回血一半。鮑京京还是蛮用心和厉害的。

10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风评不错但我不喜欢,直白到红专大上的价值观,奋力的把二次元和青春标签化、立场化的理念,土到了上世纪。多元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年轻人真的在乎二次元的主流位置吗?喜欢、理想或者热忱的投入都是自己的事,把为喜爱争位置当做一场竞赛,确实是一种老派思路意淫年轻的感觉。

15分钟前
  • 小托
  • 较差

三星半,这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片子,对二次元的夸张与一些民族的世界的喊法,总是 有些别扭。不过,这儿片子有些地方太亮了,那些青春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情绪,看几遍都会很开心,这是华语青春片非常少见的,真正的、难得的青春感,也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以及,表白千指大人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对二次元文化的拙劣低俗又浅显的解读,弄两个吧啦啦小魔仙一样的女生就是二次元了?cosplay一下就是二次元?剧本没大问题,正常青春故事,但拍的好像学生作业,太粗糙了!少女心不是这样的!掀桌!

21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很差

导演的审美真的太重要了,加起来一个大写的“土”字。最土的还是理念,完全没有青春片的锐气,太老了。

24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较差

不明白一些人给差评是什么心理 小时代左耳被骂的狗血淋头 稍微有个可以看的还要跟国外比比比 这部可以说是一部可以及格的青春电影了 演员也都是一群青春活力的新演员 表演也算及格了 很高兴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比一些强行装逼的强多了

26分钟前
  • sailor
  • 力荐

各种对二次元乱贴标签,各种令人作呕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女主角如果出生的时候恰好听到收音机假药广告,就去做苗医/藏医专家了?

28分钟前
  • 史密斯先生
  • 较差

将民乐和二次元结合的点子挺好的,没有对亚文化猎奇很难得,斗琴那段有些想法。

30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梁翘柏请收下我的膝盖,配乐和原声做得太棒了,激动得我差点“哇”一声哭出来!

3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好看,国产音乐电影、青春片这么拍就对路了,和风、二次元文化用得好,民乐与西洋乐之争就是传统与现代之争,学音乐的同学,让孩子学音乐的家长必看,结奏紧凑,演员自然,剪辑漂亮,小号范晓萱、小号多部未华子可爱,燃点与喜感交织,陈奕迅演的老干部是惊喜。年度华语十佳,四星半推荐。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可以说是非常惊喜!之前看发布会的时候面对一群陌生面孔,对剧情更是不知所云,总感觉这片子药丸。结果看完后发现演员对角色演绎十分到位,有强攻、有卡哇伊,还有帅男二,土女一。一群洋溢青春气息的民乐pk西洋乐的校园故事,爱情线虽老套,难得讲出新意,笑点设置自然,十分二次元,很中二。3.5

3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基本就是照搬了《摇摆少女》的套路,去掉所谓“二次元”的部分应该算是部体面的青春片,但是为了迎合他们臆想中的年轻观众,让主人公组了个乐团叫“二点五次元乐团”,说着“为了写好古风歌曲我把中国通史看了四遍”……喂!不要变成那种长大后就把比自己年轻的人当成大傻逼的人啊!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1.不是这片优秀,而是太多的青春片太糟糕所形成的错觉;2.民乐+二次元的组合有点意思,但浮于表面,典型的空有一个概念,再套用日式青春片的模式,国产青春片成了。

4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虽然有些地方还比较稚嫩,也看到很多日本青春片电视剧偶像漫的影子,但是国产同类型里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音乐方面太出色了,斗琴,最后演出都太棒了,梁翘柏功不可没,好几次听哭。不喜欢女主的我都舍不得扣一星。

49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以为是部小片,没想到野心颇大,以校园视角和更轻松的方式达到了《百鸟朝凤》想要的目的,同时还塞进多个或大或小的主题;成功将诸如《初恋这首情歌》等同类型片的精华元素本土化,前半段关于民乐的大主题讲通了后,结尾萤火虫的万年老梗都显得没那么俗了;拍了这么多年的校园青春片,终于有部惊喜之作

54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如果说《失恋33天》是灵气乍现,《闪光少女》就是匠气逼人,稚嫩的灵气和成熟的匠气都令人羡慕。

5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鼓励大过毛病。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鲍鲸鲸的优势是台词(是优点也是缺点),导演和表演上很稚嫩、夸张,拍起来捉襟见肘。好就好在立意新,是正发生着的青春,不是老导演们的怀春。也能用新颖的形式去表达传统文化(鲍鲸鲸原来就是学民乐的),用武侠门派拍中西学科,再结合二次元文化(虽然现实的二次元并不是这样)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