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

剧情片台湾1983

主演:陈博正,杨丽音,崔福生,卓胜利,江霞,颜正国

导演:侯孝贤,万仁,曾壮祥

 剧照

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2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3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4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5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6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3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4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5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6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7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8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19儿子的大玩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4

详细剧情

  《儿子的大玩偶》:乡镇失业青年坤树(陈博正饰)为了养家糊口,替电影院做“三明治广告人”。他化装成小丑身前身后挂着厚厚的广告牌,但却得不到家人及亲友的认同,总为此事争吵不休。当坤树去掉化装的油彩时,小儿子竟不认识父亲了,被吓得哭闹起来……  《小琪的帽子》:王武雄(金鼎饰)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派他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小琪。然而,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王武雄的搭档林再发(方定台饰)接到怀孕妻子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家。但是,压力锅却发生问题……  《苹果的滋味》:居住在贫民区的小工阿发(卓胜利饰),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后住进豪华医院。美军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

 长篇影评

 1 ) 优秀左翼电影就该这么拍。

儿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监制:明骥;出品人:艾越新;制片人:徐国良;策划:赵琦彬;执行制片:侯建文;原著:黄春明;编剧:吴念真;音乐:温隆俊;摄影指导:陈坤厚;

一、儿子的大玩偶(Son’s Big Doll;导演:侯孝贤;)
1、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各家人领教会的救济粮。
2、下一个镜头的对白会提前进入。
3、孩子(大头龙?)总在哭。
4、坤树的牌子上是“蚵女:本省第一部彩色大银幕”,所以是扮小丑为电影院做广告。主动向影院请缨,找到工作后的狂喜。
5、工作的失意,带来回家后的暴怒。欲望在别地的补充达成。
6、见到亲戚阿伯都不好意思,各种尴尬。
7、《儿子的大玩偶》的气质,不同于健康写实主义的《蚵女》等避开社会问题的做法,但跳不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下层劳动群众的辛酸。
8、女人跟踪工作的丈夫“大玩偶”。
9、为了能再让儿子认出自己、逗儿子开心,找到新工作的爸爸重新化妆让自己成为“儿子的大玩偶”。

小琪的那顶帽子(Vick’s Hat;导演:曾壮祥)
1、民国五十三年(1964年)
2、林再发与王武雄,个性很不同。
3、“推销快过这份工作,或许我们会成功的。”三十多岁的林再发,迫于家庭的压力,对工作兢兢业业、唯唯诺诺。而二十多岁的武雄却不屑一顾,对他的话也置若罔闻,更具反叛精神。
4、城乡变迁、初入全球化的台湾,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辛劳的工薪阶层。
5、鸟屎掉在头上运气不好,要吃猪脚面线。另外,小女孩是不是走回来了?
6、给武雄吃绿豆汤的妇人,热情好客的台湾民众。
7、神秘的李小琪及其黄色的帽子。武雄对其的感情类似于恋童?
8、两个人工作一样,心中所想却完全不一样。曾壮祥用对比蒙太奇,分别表现林再发的积极展示快锅、武雄与小琪的安静相处。
9、小琪原来是头上有癞痢?小琪被摘帽子后吓跑了,贝壳也被摔碎了。
10、快锅最终炸裂,并且林再发为之丧命/受伤。武雄看到受伤的再发后开始哭泣。工作和现代科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时候镜头给到两人之前自己张贴的广告“日本原装进口铃木快速炊锅”是莫大的讽刺,武雄悲愤地将其撕下。以上体现了新台湾导演在80年代初期对全球化、都市文明与商业文化的拒绝与叛逆。
11、林再发刚死,来自美丽的限时信也刚寄到。这时上帝视角,展现美丽可能胎死腹中的消息。在这里,死亡并没有和新生搭配。
12、小琪瘌痢头被发现,和林再发的受伤,搭配在一起。帽子与快锅?,帽子是癞痢的遮掩,美丽也有缺陷,类似于包装与广告是快锅的遮掩,而快锅也有致命的危险。这应该是讽刺商业文明吧?

苹果的滋味(The Taste of Apples;导演:万仁)
1、民国五十八年(1969)五月十日
2、受伤倒地的被撞者需要依照其身形在马路上用粉笔画痕迹?
3、一看开场,便可知是讽刺台湾唯美国是瞻。
4、到底几个孩子?可见六十年代台湾底层家庭都会生很多个孩子。
5、警察和美国人还算和善负责。
6、“姐,我不想上学了。我们交不起代办费,每次工艺时间都被老师罚站。”
7、为何这部电影的三个段落里,总是阴天?
8、江阿吉因为坐美国车被同学羡慕而开心,暂时忘却了父亲被撞的伤痛。
9、由此车追忆过往之车。从回忆得知,这也是一个前往围城台北的一个故事。
10、台北底层家庭误打误撞进入美国驻军的空军医院,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新奇、兴奋,甚至在小孩的误导下进入了男厕所,甚至于忘记了男人受伤的痛苦。这背后是对于民众困苦生活和美国控制的反思。
11、因祸得福?但其途径是经由美国人的同情与帮助,实则可悲。
12、工头:“阿发,你是不是看到美国人的车,故意去撞的?”
13、苹果的特写?“(孩子们)一辈子没吃过苹果”一家人吃苹果。“一个苹果差不多可以换四斤米”,物价上涨是有多离谱。阿发看着一家人津津有味地吃苹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像是他为家庭带来了收入和幸福。
14、最后是少了哑女的全家福。

 2 ) 儿子的大玩偶:当新电影刚起步

当远在法兰西的侯孝贤继续他的命题作文之旅,《红气球》在2007年戛纳的一种注关注单元上映时,期待已经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或许侯孝贤内心还是有所失落(人们揣测着老K在临走前的忧郁,难道HHH就不可能失落?)。

回到过去,已无望;倾诉出来,更难当。当可以与这个时代的导演真正同行时,却惊讶发觉每一次所见的已经不是最好的东西,最好的,已经都埋在了过去。现在的自己面对侯孝贤作品很容易陷入类似的境地,对于后来作品(至少就目前而言),都有着不愿正视和不得不接受的矛盾,几乎无一例外要加些否定质疑,那真是最好的侯孝贤吗?《海上花》、《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或许真有一小部分人爱它们得厉害,但那不会是我。这绝不是逆反心理,简单的打倒现在,推崇过去。只是一种想法,就像Pierre Rissient和Alain Jalladeau评价蓝莓之于一部分中国影迷,听来倒很是中肯。

今天要说的是1983年的《儿子的大玩偶》,感谢nobodyknows同学的帮助,终于圆满地看完了侯孝贤的所有作品,回顾当年被电影课老师用《悲情城市》的原声带和梁朝伟的哑巴趣闻所讲解并吸引住自己的侯孝贤,惊觉看完一切所用的5年时间并不算太长,起于《戏梦人生》,终于《儿子的大玩偶》——又见《红气球》则是必然的事情,这其中最难忘的还是《HHH画像》结尾的歌声。

《儿子的大玩偶》与《光阴的故事》齐名,一部在先一部居后,一个三段组合一个四段故事,一批本土成长一批留洋归来,同样的则是他们都属于拉开新电影的序幕部分。尽管严格意义上的新电影没支撑几年就早早夭折,尚不及长大成人,然而回忆就是这么一种东西,并不会因为一瞬一瞥的短暂而失去其本有的魅力所在。

而如果把7段故事放在一起做比较,来自西方视角和本土思维的差异已经非常之明显(指教育背景)。杨德昌在《指望》中少女萌发的爱恋总是温柔了那么些,叫人怦然心动。

而带有乡土味的《儿子的大玩偶》都是小人物,像第一篇和第三篇的主角都是不识字的底层人民,为工作为儿女辛苦劳愁,留下的是一辈人的影子,或许我们可称其为电影导演们的良知。

要说《儿子的大玩偶》比《光阴的故事》更具锐意的是它所采用的大量方言,闽南语。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充满本土意识的信号,它有不同于之前大量的方言电影歌仔戏民间娱乐。它严肃得如同坤树(《儿子的大玩偶》中一章中的主人公,也就是《冬冬的假期》中的小舅)挂在身前身后的两大块“三明治面包片”,在影片中表现为《蚵女》(1964)、《还我河山》(1966)、《我女若兰》(1965),需要在电影院上映和大众见面。提及这些,很容易发现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正是侯孝贤喜爱的一个时间阶段,比如后来出现李行的《养鸭人家》。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计算的话,《儿子的大玩偶》的叙事顺序是错误的,当然可以理解为戏院上映的时间并不总是及时的。

《儿子的大玩偶》中侯孝贤的一段还没有完全宣告他个人风格的出现(以《风柜》划分的话,但二者同一年),镜头该动起来时并不含糊,结尾更是用了一个定格特写,相似的则是音乐的频繁出现,现在看来还是多了点,尽管有推动理解人物情绪的作用,但更多适用于那个时代。当然音乐已经不是“爱你爱我”的流行歌曲(如之前侯孝贤的作品),而是来自温隆俊和杜笃之缓缓略带忧伤的配乐。

《儿子的大玩偶》片头比较响亮的一个名字是时任中影总经理的明骥,还有编剧吴念真。三段故事除了导演和演员不同外,幕后用的是一个班底,例如摄影指导陈坤厚、副导许淑真、剪辑廖庆松等,其中场记陈怀恩,说下,他在1987年升为了摄影师,掌镜过《尼罗河女儿》、《悲情城市》,到《戏梦人生》是副导演,2007年开始推出导演新作《练习曲》。女演员杨丽音(陈怀恩的妻子)也算是熟悉的名字,演过《冬冬的假期》里的寒子,《风柜来的人》饰小白菜,一直到《恋恋风尘》、《戏梦人生》(继母),《小琪的那顶帽子》中还有“父亲形象”的老面孔崔福生。


按照挑选顺序是侯孝贤被“轮”到了《儿子的大玩偶》,《儿子的大玩偶》三段故事其实可以划分,《儿子的大玩偶》会温暖那么些,《小琪的那顶帽子》则残酷那么些,《苹果的滋味》甚至幽默那么些。

看曾壮祥《小琪的那顶帽子》时思绪联翩,由于故事进入得较慢,预想了几番邪恶的结局又迅速推翻自己的设想,毕竟当时是台湾80年代,本片又卖座畅销,不可能是日本或者西方国家中所具有的悬念凝重。说到底它还是逃不脱小人物的注目和关怀,然后真相揭示的一刹依然触目惊心。

万仁《苹果的滋味》中美国修女张嘴说出闽南语时可真是surprise,笑得特开心。这段心酸的幽默更多是来自有针对矛头的讽刺,例如一家人在海军医院里被有意放大的夸张举动,尽管类似的小故事在十年前的中国已显得廉价,在现在一家人大口大口啃着苹果更是不值一提,但放在眼前还是感人肺腑。不少人看到一半会和我一样记起应该在很早以前就看过类似故事,或者根本就是黄春明的原著小说。可以想象片中的讽刺在当时如何引起台湾当局的反弹,“削苹果事件”也可查阅得到,那都是1983年的事情了。

1983年,新电影刚起步,那一年还有陈坤厚《小毕的故事》,杨德昌《海滩的一天》以及侯孝贤《风柜来的人》。

 3 ) 【读来读往】观音,又见观音

   《雪国》里面的叶子,眼神清冷声音悲戚,是茫茫莹白背景上的看客跟局外人。今天我看《儿子的大玩偶》,那第二段里剪密黑刘海双眸乌亮的小琪,亦扮了一回这样的少女观音。
 
    未经世俗染指的少女,最适合这种参差的安插了。红尘跌打,风烟熏燎,再嶙峋的枝干,最初亦是洁净可人的。小琪一直在事外,王武雄与同事的辛苦奔波,于她却无关无涉,那目光似在清泠泠注视。我衰君未老,我疲君未乏,拿少女来作时间差式的对比,最省力讨巧不过。
 
    看过一个日剧,里面鲜洁怒放的少女爱上双鬓飞白的祖父级人物。我细看她脸,有端倪。在同龄人中显老相,经历稍多,皲了一些眼角眉梢的细微线条。而一旦搁在衰老的底子上,这张脸上的心事跟阴霾便一笔勾销,倍显年轻。对方老在前头,爱情中她便可以永葆相对青春的绝对优越感,更安心,更放心。我还记得《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面团团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齐刷刷的童花头,幼嫩到要轻拿轻放。她的气场是让身边人(包括小偷)都轻声轻气起来,她就是有这样的带动力。川端大人《睡美人》里的少女自开头昏睡至结尾,无一句台词,单是铺陈年轻肉身便把年老对照得如此惨烈。朱天文《柴师父》里面的女孩更加符号化,无名无姓,但只要伊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女“孩”,就可以勾起渺远回忆,劈头盖脸击中老灵魂。

    再提一下我一直深以为然的川端大人的少女崇拜论,《小琪的那顶帽子》里王武雄对小琪的关注,应该也是这种情绪的隐秘延伸吧?推到极致,便是烧灼煎熬的《洛丽塔》。但更多的时候,气氛温润,不动无风。少女观音双目圆澈若镜,映照出成人满身岁月刮痕,真真教人惭愧又黯然伤神。

 4 ) 儿子的大玩偶

《小琪的帽子》:王武雄退伍后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公司派他到沿海城镇推销日本生产的压力锅,在小镇内遇到小女孩小琪。然而,王武雄最感到不解的是小琪头上总是紧扣著那顶帽子,让他觉得非常奇怪。同时王武雄的搭档林接到怀孕妻子写信要求他快点回家。但是,压力锅却发生问题……《苹果的滋味》:居住在贫民区的小工阿发,被美军汽车撞成残废后住进豪华医院。美军给了他一笔可观的赔偿费,还答应将其哑女送美国学习。阿发一家人悲喜交集,连连向美军道谢……

 5 ) 极度抑郁

第一个故事,一个小丑一样的男人,生活让他没得选,他没有权力挑三拣四。他的工作就是扮演小丑,他必须藏起自己的委屈和怒气,他没有时间去想未来,因为仅仅是应付一日三餐,他就已经耗光了所有力气。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当他变成小丑时,可以逗儿子开心。而让他感到悲哀的是,当他变成自己时,儿子却不认识他了,或许儿子还会以为,养大他的那个男人,原来,就是一个小丑。一个被生活倒逼着,做不了自己,只能戴着面具的小丑。 第二个故事,外出打工的年轻父亲,他浑身充满了干劲儿,而且勤劳隐忍,似乎是相信,只要他肯努力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可事实却是,生活稍微刁难一下他,用一批劣质高压锅,就把他拖进了深渊。越努力,越糟糕,他们的理想就像小琪的帽子,虽然暂时遮住了生活的赖疮疤,但盘踞在他们生活里痛苦的根源,却一直都在。 第三个故事,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底层人都没办法靠自己走出困境。讽刺的是,穷人的好日子常常要靠运气和他人的施舍,你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还要感恩戴德,庆幸自己有此境遇,因为很多人就算想要拿命去换都不一定有这个机会 对很多真正的底层人来说,家人的好日子,往往需要男人用命去换。

生活从来都是这样,艰难又无声无息。

 6 ) 那个时代的台湾

三部影片同样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台湾大家努力生活的样貌。

生活是艰辛的,人们是努力的,但收获不一定是好的。每个人都在想各种办法谋出路,从杂志上学来三明治人广告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尽心尽力的推销快锅,带便当骑单车去上工。三明治人通过勤劳肯变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推销快锅面临了人身危险,勤勉上工的人因一场车祸意外过上好生活。

人情味。生活在同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做标新立异的工作叔公觉得丢脸,后来换成骑单车喊喇叭叔公就很开心的跟别人说对啦那是我侄子年轻人这样子才对嘛。煮了绿豆汤给邻居也盛一碗,认为东西慢煮才有味道。有人受伤了,工头工友提着香蕉去为他讨说法。

电影是要拍真实的生活,还是因为我们已经在生活了所以要拍不一样的东西呀?

 短评

《儿子的大玩偶》:侯孝贤很会用画面说话,桌上没动筷子的饭就说明了夫妻感情的摩擦。用了很多闪回段落将二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对比。“没茶”的重复揭示了男主是个只会在家里撒脾气的人,但等到有收入来源之后,又愿意重新化上小丑妆拥抱儿子,果然钱才是控制男人品性的关键。最后定格镜头往前一推,直接借鉴《四百击》。《小琪的帽子》:费尽心思努力的年轻人,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获得双重失败,甚至是更糟。快锅着火与工程师讲课形成声画对位,青年人与老年人的快慢之争引人深思。戴帽子的并不止小琪,很明显地满大街都是。《苹果的滋味》:开头车祸用了黑白滤镜,血迹与楼房形成匹配性剪辑,大雨滂沱让心绪愈加紊乱。美军的优待让台湾人的多情多义荡然无存,与上一部短片还形成了恨日亲美的呼应。躺在床上的男主脑中响过钢琴曲,仿佛看到了明日曙光。

3分钟前
  • 高詩遠
  • 推荐

8/10。讽喻了台湾受外货欺诈带来的肉体伤害和依赖美国外援的麻木民族精神,前两者作为父亲承担妻子生育的职责、反复游说街坊,小丑油彩脸上的似哭似笑,被蒙骗的推销员不留余力地推销危险品,都能深沉体会遗忘于经济起步角落的普通人的刺痛感,最后一段全家探病时品尝苹果的拜金面孔涵盖了时代的卑微。

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短片三部曲,第一部儿子的大玩偶便是侯孝贤与吴念真之作,那时的导演风格已经成形,其间悲喜分明,无经修饰,结局画面定格,画外音若把一段记忆猛的拉出,后力挺足。后面两个故事看的挺揪心,苹果一部倒是不错,有些场景老使我走神,想到雅克塔蒂的肢体动作,怪也哉。

9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第一部全台语发音的文艺片,演员全换成了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但幕后班底不变,音乐也从流行转为配乐了。当第一个长镜头出现时,我知道侯导开始显山露水了。要感谢黄春明的三篇好小说,尤其是小琪的帽子。大悲无泪。浩渺中我将如何把你婆娑?

13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台湾新浪潮电影的发端作品之一,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的三段式短片。小男孩在嘉义竹崎乡间追逐的侯孝贤式长镜头呼唤着两年之后的《童年往事》;日本杂志撕页上习得的三明治人装扮无法在本地求得生存,却成为孩子唯一认识的父亲面孔;最喜欢万仁的《苹果的滋味》,美国之于台湾,成为创伤与荣耀、亏欠与依赖并存的暧昧反讽的符号。

18分钟前
  • 燕仰
  • 推荐

台湾新电影的揭幕作,3个城乡结合部里小人物的故事。想起第六代,同样是经济飞腾社会失调的大环境,第六代要么却找不到北,要么用力过猛,讲一个普罗大众喜爱却不乏内涵的故事真有这么难?

23分钟前
  • JH
  • 还行

吴念真改编自黄春明小说,60年代的三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后到前。苹果的黑色讽刺真是做足了,是那种笑过后的心酸,这一家子有寓意草根的台湾。小琪很惊悚,从一开始就有种要有很不好的事情要发生的感觉,结果还真是,反思盲目的发展。玩偶的人物挺立体,纪念拼搏的父辈。这片的背后在当时还是很有意义的。

2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三个短片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压力 散文式的电影 第一段很感伤 为生活失去自己的主体性与面目 是小人物悲哀 最后一幕的笑让我感伤... 第二段时如同快锅一样感到压力.殖民文化下的不协调 美好对比丑陋 新科技对比传统 及有隐晦性的暗示 第三段很讽刺..戏里戏外都讽刺 (台灣電影圈也因此才有 杨士琪紀念奖) 记住~导演是全世界最不给删的人....

30分钟前
  • Mint
  • 推荐

台湾新浪潮发轫作之一,比《小毕的故事》稍晚但同年上映。影片改编自台湾著名乡土作家黄春明的小说。黄春明写小人物、小事件,最亲切、细腻、地道,电影中的三个小故事,也如此。特别喜欢《儿子的大玩偶》和《苹果的滋味》,前者情真意切、人艰不拆,后者因祸得福、辛酸苦涩。

35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原本以为三段都是侯导的 就觉得新电影初期原来人家也是走过杨导的城市路线的么 再看就觉得第一段与后面差别好大 还有这样的排列是要让人逐渐认识畸形发展的本质吗

37分钟前
  • 鱼柱
  • 还行

三段往事,满目苍夷。四下里遍布着日本与民国遗风。他们不识外语,甚至听不懂国语;他们眼神迷离,目不识丁,口不能言。遇到飞来横祸,却要虔诚地道歉,并心存感激。抗拒高科技,只为了留存那点香火。辛酸地泪眼迷离着,手捧苹果满怀希望。

40分钟前
  • 麻麻睇
  • 力荐

1982年,杨德昌 / 柯一正 / 陶德辰 / 张毅四人将各自拍摄的短片合在一起取名为《光阴的故事》,讲述人生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四个阶段;一年后,也就是1983年,导演侯孝贤 / 万仁 / 曾壮祥三人合作了《儿子的大玩偶》,用三个不同故事呈现人生的悲苦和贫穷滋味。各花入个眼,对照来看,别有味道。

4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1.淡淡的忧伤却如此的绵长,一股暗劲在刺痛着人的情感。2.大玩偶里面父亲最后的微笑、帽子里面王武雄最后那悲痛的脸、苹果里面阿发家人对美国大兵的“谢谢,谢谢。对不起,对不起。”这一幕幕的是如此令人忧伤与心痛。3.恨日亲美,赤裸裸的讽刺与不满...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万仁的《苹果的滋味》很有意思,当年看他的《超级市民》就被震过一回,感觉他有点被低估了,“超级三部曲”也很难找啊。

49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4.2 像是<<光陰的故事>>那樣三個導演三個故事,<<光>>是留洋歸來的導演們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一批本土導演。侯的長鏡頭在陳博正追那群孩子拿回衣服的時候就已經初見端倪。那種鄉土味道的故事,應該是很多人的美好回憶。生活不易,需要珍惜。

54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三段故事都无意间体现了台湾与日美的暧昧关系。除了一贯的底层人物展现,还加入了一些实验性的东西,短片的形式本来也有展现才华,表达自我的能力。

59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儿子的大玩偶》:最早还是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对台湾电影的介绍中得知的,我一直以为“大玩偶”是母亲,没想到是父亲;更没想到这会是三个生活不易的家庭的故事短片串联的电影;《小琪的那顶帽子》:我差点以为是恋童癖;《苹果的滋味》:真的,要不是格雷上校是大好人,就不会是这样相对美好的故事了。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6.0)这三个故事的延续性在哪里?我觉得前两个比较一致,关于陌生人的。而且前俩都有改编成恐怖故事的潜质。

1小时前
  • cliosong
  • 还行

三人每人一段,但水平未有差别,侯孝贤那个反而还弱一些。故事主人公都是挣扎求存,不同面投射生存付出的代价,第二个故事的主线倒是不一样,隐隐有神秘主义的味道,80年代台湾电影的优点就在于:你可以用一两句尖酸的话来描述的故事,这些剧组偏偏讲述的很厚道,观察的很贴近。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戲院沒茶無人理會唯唯諾諾,家中沒茶亂摔東西朝老婆發火;壓力鍋現場煮食推銷已經失敗過一次,愚忠者的反應卻是那麼好的東西怎麼沒有人買呢,最終被自己口中的好東西炸死;被車撞反而因禍得福對肇事者不住口道謝說對不起,一家人吃蘋果的樣子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麼好,難怪當初會有削蘋果事件~

1小时前
  • 𝚢𝚘𝚞𝚗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