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战争片其它1985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1

详细剧情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

 长篇影评

 1 ) 自己去看

这真是一篇鼓动性极强的战斗檄文!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摄人心魄的配乐,半个多小时屠杀场面的白描,全片两个小时下来,相信没有人不会像片尾那样追随着游击队的队伍一起去打德国鬼子。

二战题材相对来讲更容易拍,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什么模糊地带,起码在战争期间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去符号化也不会让人觉得片面了,在累累罪行面前,不需要什么逻辑和理性思考。

最后那段蒙太奇每开一枪希特勒就返老还童一段直到襁褓,确实是见所未见的。

同样冲击力十足的还有对话的镜头,正反打全是演员正面镜头讲台词表演,别的影片不合适,但在这里却是异常有效果。

男主的眼神恐怕没有观众会淡忘,那双大眼睛从开始的童真到惶恐到愤怒到坚定,其实可能眼神都一样,但是导演就是能让观众感觉到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该片在二战期间就存在,战士上前线不用任何动员,看一遍这个就够了。

 2 ) 自己去看:让一个少年迅速变老三十岁,只需要一场战争

对于二战,亚洲战场上,中国是最有发言权的。东北731部队、南京大屠杀事件、三灶岛万人坟、重庆大轰炸、慰安妇、“三光”政策等等,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战争灾难,都是二战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残酷印记。

作为亚洲战场的反法西斯主力军,中国为了抗击日本法西斯,受伤1700多万人,死亡1800多万人,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而在欧洲战场上,真正与希特勒抗衡的是前苏联,与德国的对抗中,前苏联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苏联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而这些损失主要也是在对德作战中产生的。为了这次战争,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人口,3300多万人伤残。

其实在前苏联时期,也有一批相当经典的二战电影被搬上银幕。而与大多数抗战电影表现正面战场英雄人物不同的是,这一部1985年上映的《自己去看》(come and see)表现的是德占区的苏联人民遭遇的各种暴行,跟随着小主人公——少年Flor,见证了残忍的法西斯军队。

1.“我想去打仗!”

1943年,前苏联卫国战争打响,年轻的男孩们要走上战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份自由。

Flor也是这样的一个少年,生活在宁静村庄中的他似乎还不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当母亲请求他不要参军的时候,他坚定地要去参军,他两个年幼的妹妹看着母亲和哥哥的争吵,也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只是对视一下,笑出了声。

孩子们好像一直对战争没什么概念,因为在另一边的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偷书贼》中写着孩子们奔走相告,欢呼着“战争来了!”的场景。

就像是夏令营而已

Flor就这样被军官们带去了军队,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所有战士们吵吵闹闹、拉上女人们一起合了影。至此,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似乎不是去打仗,在高大浓绿的水杉树下,这一幕显得尤为悲壮。

Flor因为是新人的原因,被安排走在队伍的最后,年幼的他显得有点委屈,他虽然小,但他也有一腔虎胆,他想冲锋,他想杀敌。在难过之际遇到了古灵精怪的女孩Glasha,在森林中,两个人一同经历了恐怖的空袭,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我恨希特勒!”

在空袭中,Flor受了轻伤,于是便回到自己的村庄,但是他们的村子静悄悄,他的家里也没有人。Flor告诉Glasha他知道她们在哪里,就开始奔跑起来。

Glasha在奔跑的路上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在房子的背后堆满了尸体,横七竖八的地被扔在那里,Glasha吓得说不出话,加快了脚步,直到和Flor艰难地趟过了沼泽地,Glasha才对Flor吼出了“他们都已经死了!”

Flor没有任何震惊,或许早已料到这个结局,但却不想承认,甚至死死地掐住Glasha的脖子,不准她这么说。

Flor开始恐惧了,他害怕Glasha说得是真的,虽然他已经认可这个结果,但是他还是不愿意相信。

当幸存的老乡们带着Flor走进营地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哭,还有人在用泥土和木棍做出希特勒的泥像,剪完头发的Flor看着希特勒的泥像,重重的啐了一口口水。

——你在说什么?——把屎浇他(希特勒泥像)身上。

一个躺在地上重度烧伤的村民艰难地对Flor说:

他们把汽油浇在我的身上,把我点着。我追着他们,求他们“请杀了我吧!”他们只是在笑。 他们只是在笑。

这个时候,少年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不再像个少年。

在片尾,少年对着希特勒的牌子连续射击了数十枪,这也是源于他见证了德军对小镇的屠杀、折磨,从此Flor双目之中满带仇恨,早已没有了少年的纯真。

战争前的Flor

战争后的Flor

3.“我不想死!“

影片在德军对小镇的屠杀中,被推上了高潮。

德军将村民们赶进集中营,村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恐惧而无法思考,都乖乖地跟着德军进入集中营小屋。当所有人进去之后,德军将小屋的门反锁起来。

囚禁?

错了。

德军让没有孩子的人爬了出来,把母亲拉出小屋,把孩子扔回小屋,然后将手雷从上方的窗台上扔进房间,里面传来一阵阵哭喊和吼叫。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在火海中发出一阵阵悲惨的叫声。

惨叫声、狂笑声、狗叫声、鸟叫声、火在燃烧的声音,统统交织在一起,遮蔽了整片天空。

外面的Flor和其他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眼神里写满恐惧和震惊。

在熊熊烈火的前面,德军拉过Flor,把手枪抵住Flor的头,Flor脸上的耻辱、害怕、愤怒的表情交织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皱着额头的呆滞表情。

摆完造型、拍完照之后,德军扔下了Flor,笑着走了。

这场屠杀中,德军看着大火狂笑,狗在这场混乱中不住地蹦跳,可怜的俄国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屠杀是德国法西斯和牧羊犬的狂欢

4.结束语:无与伦比的呈现天才

在这部《自己去看》中,战争的残忍和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只是它被奉为经典的一部分,如果要全面地评价这部1985年的影片,那就不得不提它的拍摄手法。

在影片中,背景中总是充斥着一些声音,那些细小的声音总是萦绕在耳边。

每当有死亡的时候,苍蝇地嗡嗡声会响起。Flor回到自己的村庄,发现一个人都没有,苍蝇的声音响起,暗示着这一切会关于死亡。

当空袭炸死了Flor的战友,和他们抢来的奶牛时,苍蝇又出场了,嗡嗡地叫着,开始叮噬这些没有生命地躯体。

特写的死去的牛的眼睛

苍蝇象征腐烂,在影片中预言了死亡。

另一个背景声是德国人地银哨声。只要德国人即将出现,就会传来一阵飘渺的口哨声。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发生,或者是一场浩劫刚刚结束。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战争,与另一部二战电影《伊万的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年,战争之后变成了老成的士兵,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也加速了他们容颜的衰老——根本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自己去看》和《伊万的童年》还有一个惊艳之处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同样是战争,《伊万的童年》用男孩伊万的梦境来反反复复地表现伊万对母亲和妹妹地想念,从而突出他对法西斯地怨愤和恨之入骨。

而在《自己去看》中,在片尾,男孩Flor对着希特勒的人像射击,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虚一实地倒叙着希特勒的一生,Flor恨不得将每个阶段的希特勒都置之死地,这样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残忍的事情了。

片中当德国军官被俄军俘虏之后,仍然强硬地说着:“是我下令除掉所有孩子地,因为你们的民族没有资格存在在世界上。

这个德国人说,这就是战争,我们谁也不能责怪。//你们国家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当Flor追忆到希特勒的童年,看着年幼的希特勒,Flor犹豫了,他没有开这最后一枪。

至此,影片结束。

《自己去看》片尾蒙太奇片段

 3 ) 《自己去看》:最残酷的电影之一(短评写不下)

①电影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占区苏联的少年男主在经历各种凶残行径(全家被杀、全村被屠、等)后脸庞变得苍老、精神受到损伤的故事。

②电影烘托残酷的技法包括但不限于:

——沼泽(对人物心理上深陷困境的视觉化表现)

——实景拍摄

——全程手持(制造一种动荡不安感)

——大量以特写和摄影机的长久凝视放大残酷画面的残酷感。比如倒下的牛的眼睛特写、倒下的全身烧焦的男主父亲、德国兵走后男主和吹口琴的小女孩那段。

——声画对立甚至声音与画面自身的对立。德军进村那段有很多,如:画内德国兵悠闲愉快地吃饭,画外儿童大哭;德军的暴行和欢快的配乐/广播;轻松点烟的纳粹和被拉着头发拖走的女孩;德国兵烧仓库那段更是这种手法的高潮,惨烈的尖叫声、德军的狂笑声和鼓掌声、暴行的画面、欢快的德军配乐,全部混杂在一起。

——对比蒙太奇。如德军施暴那段中有一段把男主崩溃的脸庞、德国女兵吃虾、烧毁的房屋三者组接在一起。

——大量高度主观化的颅内音。比如:男主第一次遇到女友时德军飞机扔下炸弹那段,我们能听到他颅内那种只有高分贝噪音式的耳聋;男主被众村民告知他全家人都死了那段,有一个他的脸部特写,我们能听到他颅内激烈的“你全家都被杀了!”的声音。

——男主被众村民告知他全家人都死了这段,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残酷的场面的“放大”(无处不在的悲伤情绪、最不愿面对的隐私被在场所有人看到),也极大放大了残酷感。

③男主对着希特勒画像射击那段画像和历史影像组接成的蒙太奇,仿佛是男孩在愤怒地杀死不管是虚是实的所有形式的希特勒。这突出了他的仇恨。

④给9.5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电影对纳粹的塑造过于不合逻辑地脸谱化和扁平化,仿佛是纯粹的恶的化身而不是人,过于夸张了;另一个是影片叙事节奏有些拖/重复(repetitive)。没有这两个问题可以给更高分。

 4 ) 观苏联电影《自己去看》有感

① 终于让自己沉淀下来,耐着性子把晾了N久的苏联电影《自己去看》(Come and See,1985)看完了。结果发现,其实也没有意想中的那么压抑无比嘛…… ② 《自己去看》是一部独特视角的反战电影,和美帝的主流反战电影完全不是一路。究其原因,我以为,美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其普通民众基本没有过切肤之痛,所以反战电影的视角大都锁定在最底层士兵的身上,例如《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1930)中的一战德军士兵、《光荣之路》(Paths of Glory,1957)中的一战法军士兵,以及《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和《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中的越战美军士兵等。然而,类似二战东线战场上那样残酷无情的总体战,恐怕只有苏联人民和中国人民才最深有体会……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自己去看》;所以,我们才得以看到了《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2000)…… ③ 从拍摄手法来看,姜文的《鬼子来了》拍得相对“实”一些,而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则拍得相对“虚”一些(非贬义词)。今天的我们,已经很清楚当年招核的日本蝗军、德三的国防军和党卫军对普通民众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如果在电影中只是简单直白地把那些暴行呈现出来,似乎并不是最震撼人心的解剖方式。所以,《鬼子来了》先花了大段笔墨,以中国平民的仁慈善良做铺垫,直至最后,才显露出日本鬼子的邪恶残暴;而《自己去看》则始终聚焦于一个白俄罗斯男孩,从眼眸清澈到皱容扭曲,从轻盈活泼到枯槁沉重,从天真无邪到恐惧愤怒,最残酷的蜕变莫过于此! ④ 忍不住要剧透的是,《自己去看》的前两个小时的冗长铺垫,似乎都是为了衬托倒数十分钟左右的那段魔幻高潮。伴随着精神已经处于近乎病态中的男孩扣动的一声声愤怒枪响,水中的希魔画像开始蒙太奇一般倒播着纳粹历史影像,一直闪回到了希魔幼童时和母亲的合影,男孩却突然愣住,下不了手再开一枪……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比起昆汀的《无耻混蛋》里的希魔竟被干掉,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⑤ 针对高潮部分,再妄自解读一下:我以为,一则说明经历非人磨难的男主角心中到底还存有一丝光明;二则暗示着历史的车轮,并非单由哪一个人能推动(是被压制已久的德国人民选择了希特勒,就算没有了他,也还会有别的极右分子顶上)。 ⑥ 对本片不满意的一个地方是,当游击队逮住了几个肆意烧杀的德国人和二鬼子时,苏联人一开始表示出极大的愤怒,最后,却只是选择了机枪扫射完事。如此克制,怎么看都不像是毛熊的行事风格? ⑦ 本片的镜头很有画质感,音乐也搭配得不错。IMDB打分8.2分,豆瓣打分8.4分。我个人打分:8.5分。对于能忍受慢节奏的文艺骚年,推荐一看。 ⑧ 接下来,准备把塔可夫斯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1962)翻出来看看,也是类似的题材。

 5 ) 这片儿是怎么来的?

1、片名

这片子本来叫《枪毙希特勒》(片尾有枪击印着解放者希特勒的相框的镜头),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说本意是每个人心里有个希特勒,都应该正视,警惕和消灭。但是苏联广电总局之类的明确说了希特勒这个名字就不允许出现在电影名字上,于是导演的弟弟,在圣经,新约,一个什么四天使的章节里,选出来这句,自己去看。

2、难产

片子70年代末就打算动手拍了,取材于安列斯·阿达莫维奇 Ales Adamovich回忆录纪实体小说 《从火中出来》 ,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和他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俩人认认真真在小说基础上重新写了剧本。结果又是苏联广电总局之类的看完给了11条意见,哥俩看完就懵了,这不是他们要表达的电影,那不如不拍,就此搁置。一晃7、8年,转眼到了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四十周年,要献礼,头头儿们先是找到了安列斯·阿达莫维奇 Ales Adamovich,又塞给他一个听话的导演,他坚决不从,说这个片子非得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来导不可,别人都没戏。当局只好同意,于是剧组时隔这么多年重新开工。

3、导演情怀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候,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 Elem Klimov8岁左右,他妈妈带着他和他一岁的弟弟,离开斯大林格勒去后方,他的爸爸留在斯大林格勒抗战。他说在路上,妈妈拿毯子盖着他,透过缝隙,他看到地狱一样斯大林格勒:德军炸毁了上游一个炼油厂,燃烧的石油顺河而下,河面上火光冲冲,河水都烧开了。。。遍地的废墟,逃难的人们。。。二战期间仅白俄罗斯就有628个村庄被烧毁(原来德军也有三光政策),他说太多的战争电影,都是描写如何打仗的,游击队电影,都是那样的,而不是描写战争是什么样的。为了让电影能上映和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已经很克制了,去掉了很多真实发生的事儿,不然这电影会更。。。即便是如此,在匈牙利和一些地方放映的时候,还是有观众叫了救护车。他特别提到了,美国观众是不看这部电影的,他们说他们有恐怖片了,可是,导演说,这不是电影,这是真实发生的。在德国上映的时候,有人看完来找导演,说他当年就在东线作战,在波兰,在白俄罗斯,电影里的事儿都是真的,他选择了遗忘,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以为都过去了。。。

4、关于小主演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 Aleksey Kravchenko,邪门了,又是那个俗套的我们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他是陪朋友去试镜的,巴拉巴拉。。。导演特别感谢他,感谢他没有因为这部电影疯了,还要感谢他的妈妈,后来基本上是全程陪护。导演甚至做了应对措施,准备了催眠医生(精神病医生),随时准备对他进行深度修复,幸好他挺过来了。小主演说最恐怖的一场戏就是所有人在那个木屋里,那些演员都是当地白俄罗斯人,导演说这些白俄罗斯群众的记忆深处都有遗传复制一样,很多人没听家里长辈提过这些事儿,但是现场自然而然就展现出来,小主演在里面完全就崩溃了,完全被吓着了。

 6 ) 最爱的电影

导演站到一边,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看,能看到什么,全是残酷的战争,这对于观众是个重大的考验。电影中的那个少年也在看,看得脸上满是风霜皱纹。能坚持看到最后的观众,也会看得心痛。在前苏联,电影审查极为严格,包括前期对剧本的审查,后期对成片的审查,即使获准上映也很难预测电影的命运。《自己去看》的拍摄过程相当坎坷,在那种环境下拍出这样的电影,让人佩服创作人员的功力和胆略。

 7 ) 残酷是战争唯一的特点

人人皆知战争远比电影里残酷。导演们却知道人们普遍接受不了其中真正的惨状,于是或避重就轻、或艺术处理,将之控制在观众可接受范围,以此达到名利双收的效果。
         这部电影或许视角不够宏大、时间跨度也不长。但贵在真实,表面即使是战争中游击队新兵的所见也要远胜人们的想象,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很多导演为了减少残酷画面带来的观众流失,甚至夸大其中的正能量、感动内容。只能是娇柔造作罢了,在战争的残酷属性面前,正能量的东西根本没有生存空间。

 8 ) 《自己去看(Иди и смотри)》:在战争中变老(IMDB250 TOP 245)

http://blog.xzdy.co.cc/2012/04/imdb250-top-245.html

Иди и смотри (1985)

又是新的一月,本月IMDB250新增了两部电影,这是其中一部。本片是1985年上映的苏联电影。

电影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白俄罗斯发生的故事。一个男孩想要参加游击队,就与另外一个男孩在土中从尸体中找到一把枪。随后,少年就被带到游击队中,并见到一个与游击队长关系密切的女孩。游击队将要出发,根据命令少年将自己的好鞋给了一个老兵,自己只得留下来。男孩很伤心,当他看到同样伤心的女孩后,两人就开心的笑了。德军开始攻击,男孩与女孩仓皇逃命,男孩将女孩带回自己原来的家。整个村庄没有一个人,女孩看到了很多尸体,但是男孩依然认为母亲没有死,拼命的带着女孩去沼泽地。两人在沼泽地险些送命,一个持枪老人发现了他们,将他们带回一个避难地。男孩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就与老人及两外两人去有德军的地方寻找食物。途中四人将做好的德军假人放在路中后,就休息了。白天的时候四人匆忙赶路,使得另外两人被炸弹炸死,之后持枪老人也在抢到奶牛后被乱枪打死。第二天,男孩要抢农夫的马车回去,却发现德军来袭,只好装作村民混在人群中。德军包围村子后,将所有人关进一间房子,并让不带孩子的人爬出来。包括男孩的几个人爬出来后,德军将房子内所有的人烧死了。德军还将男孩当作猎物合影留念,但并没有杀死他。之后,男孩在路上发现了德军的尸体,原来游击队已经歼灭了刚才的德军。最后,游击队员们审讯了抓获的德军指挥官并杀死了他们,男孩重新回到游击队。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也是一部不“好看”的电影。

电影特别之处在于它用真实、残酷的方式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境内的景象,让观众们真正体会出战争中的残忍、血腥,以及道德的丧失。本片不是欧美以情节致胜的好莱坞战争大片,也不是苏联主旋律式的战争巨片,而是一部以人的视角表现战争的艺术电影,就像电影的名字《自己去看》一样,让观众们自己去看战争。这就是电影的特别之处,估计以此方式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仅此一部吧。

电影表现的内容,都体现在影片中,不需细说。比如,普通人在战争中的随波逐流,男孩一会在红军当游击队员、一会在德军当俘虏、一会与红军战士合影、一会作为猎物为德军牌照。还比如,战争中的冷漠与残酷,寻找食物的四人转眼之间就死了三个,而且丝毫没有预兆,女孩被轮奸后男孩也显得无动于衷,更没有人来表示关心,等等。总之,电影中的一切都是冰冷残酷的,唯一有爱是母亲对男孩的关心,其余所有人都已经被战争异化,成为了没有感情的生物。这在男孩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刚加入游击队时还一脸稚气,可是在经过战争的洗礼后,男孩的脸已经皱纹迭起,仿佛一个老人。可见战争对人的影响有多么的巨大。这些都使得电影非常沉重,而且有一种极度压抑的感觉,仿佛自己也身处战争中。这大概就是编导的意图吧,让观众仿若身临其境一般。

基于以上的感受,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它不是赏心悦目的特效大片,而是给人痛苦、绝望、压抑的心灵之作。此外,电影的表现方式也让影片不好理解,比如频繁出现的面部特写、主观视角的换面,诡异的男孩与女孩相遇场景,有意抻长时间的过沼泽地,等等。这些除了展示战争的真实一面之外,也加大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在我来看,有很多场景是非常夸张而且没有必要的。总之,看这样一部电影不只需要勇气,还要有耐心,耐得住电影缓慢的节奏与怪异的表现方式。

电影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即本片的音乐或者是说音效。电影中有一部分时间充满着嘈杂的噪声、机器声以及人声,电影通过这些来表现男孩已经进入病态的心理,恰如其分的推进你了电影剧情。这些刺耳的音效在一部剧情片中出现,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估计也仅此一部了。这一方面使得电影更加特别,谁会想到一部电影会用噪音做音乐呢?电影除了有噪音的嘈杂部分外,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无声的,这样的设置使得电影有一种接近死亡的感觉——死一般的沉寂!总之,电影除了在画面、镜头方面给人印象独特外,音乐的运用也很独到。

以上对于影片拍摄方面已经说了很多,没有必要再细说了。总之,电影整体来说非常独特,也可以说是另类,这样的电影看一遍足矣。

最后额外说一句。我接触过白俄罗斯人,在我眼中他们都是普通人。看过本片之后才知道,原来他们是一个非常坚强的民族,值得倾佩!此外,白俄罗斯人金发的还是很多的,为什么片中金发的女人不多呢?

演员方面更是无话可说,中文资料太少、太少了。关于他们,只查到男主角叫做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女主角叫Ольга Миронова,其他都是空白。不过,男主角Алексей Евгеньевич的表演很震撼,尤其是大段、大段的面部特写画面,可以清晰的看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有深度且能让人思考的电影,只是太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不适合普通观众的审美,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喜欢的,即使它是一部好电影。

截图:

自己去看.Come.and.S[01_56_30][20120405-144836-1]

序列:0770

自己去看.Come.and.See.1978.2D9.4Audio.MiniSD-TLF

2012-04-05

 短评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6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11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1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2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26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3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32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35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38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40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45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5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54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55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58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6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1小时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