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欧美剧其它2016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 谢泼德,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托尼·贝尔多瑞利,詹姆斯·克伦威尔,伊格纳齐奥·欧力瓦,塞巴斯蒂安·罗奇,丹尼尔·维维安,莎拉·拉扎罗,盖伊·博伊德,安德烈·格雷戈里,简·霍格,蕾娜·莎尼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剧照

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3 20:04

详细剧情

  裘德·洛主演,《绝美之城》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执导的八集迷你剧。裘德扮演连尼·贝拉尔多(虚拟的庇护十三世),一个复杂又充满争议的教皇,对贫民满怀怜悯,在与梵蒂冈众臣的对抗中,习得如何驾驭权术。本剧预计15年夏季开拍,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

 长篇影评

 1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前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瞭望塔(Watchtower devlin) -------------------------------------------------------------------------------------------------------------------------------------------------- 教宗走过画廊时的片头音乐因为隐去了歌词,似乎成了一个隐藏起来的“彩蛋”。字幕组标注的“Watchtower(瞭望塔)-Devlin”查了一下,这其实是Devlin改编的鲍勃·迪伦的名曲“Along the watchtower(沿着瞭望塔)”。 而鲍勃·迪伦的“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以晦涩著称,并据说是典出“以赛亚书:21:5-9”。 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鲍勃·迪伦的原版“沿着瞭望塔”的歌词与剧情的关系。因为片头所用的Devlin的改编版,其歌词保留了鲍勃·迪伦的全部原歌词,只是在其框架内加入了几段饶舌。由于没看见有人翻译那新加几段饶舌歌词,于是用百度翻译硬译了一下,感觉其大致内容与剧情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先说以赛亚书:21:5-9 “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又吃又喝。首领阿,你们起来,用油抹盾牌。 主对我如此说,你去设立守望的,使他将所看见的述说。 他看见军队,就是骑马的一对一对地来,又看见驴队,骆驼队,就要侧耳细听。 他像狮子吼叫,说,主阿,我白日常站在望楼上,整夜立在我守望所。 看哪,有一队军兵骑着马,一对一对地来。他就说,巴比伦倾倒了。倾倒了,他一切雕刻的神像,都打碎于地。 ” (《以赛亚书》我没通读过,所以连其基本内容都不大清楚,这里的解析结合了一些网络资料,所以可能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 其中可能与剧情有关联的信息是“他们摆设筵席,派人守望”;“他像狮子吼叫”;“巴比伦倾倒了”。 其中的“他们摆设筵席”查了一下手上的纪博逊主编的《每日研经—旧约圣经注释》,也没有讲清楚这个“他们”是指谁,只说这是以赛亚看见的异象,而以赛亚书里面充满了这类预言性的异象(所以我大想看旧约的小先知书,词句很美,就是搞不懂它在说什么)。 不过“摆设筵席”这个意象,倒是在圣经中经常出现。很多时候意味着“天国的筵席”,而这“天国的筵席”可不是那么好享用的。新约里有个著名的“天国筵席”,大致是说:神召开筵席,派遣仆人请被召的人赴席,结果被召的人都不理,还把神差遣去的仆人凌辱杀害(一般解释为,世人不理神的召唤,并杀死先知),后来神就派兵把这些凶手灭了。神于是又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你们去把凡遇见的人都召来赴席。”于是仆人就去把遇见的无论善恶都召来了。结果神发现这些人没一个穿礼服的,就又责怪他们,并将他们捆起来扔到外面的黑暗中去。基督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另外,一般认为故事里的“礼服”则可能意味着你要赴“天国的筵席”,就要在灵魂上有相应的“礼服”,似乎是在暗指灵魂的纯净。(具体故事详见《马太福音》22章) “他像狮子吼叫”,在《每日研经》的注释里提到:依据希伯来文这里讲话的是“一头狮子”,而后来大多数现代圣经译本是依据昆兰的以赛亚卷轴翻译的。而犹太拉比对此有别出心裁的解释(原注释说得挺复杂的,这里只讲大意):先知在圣经中被比作狮子,而耶路撒冷也被称为“亚利仪勒”“上帝之狮”。而这就与剧集中上帝的所在——圣马可大教堂联系起来了,圣马可是威尼斯的守护圣人,他的标志是“一只带翼的狮子”(同时也是威尼斯的标志)。 “巴比伦倾倒了”,这很明显是在说拜偶像的世界灭亡了,而巴比伦在圣经语境中也象征着世上的帝国,说的文学点就是“人心的诡诈帝国”。 所以整个这一段经文在剧情中可能暗示着:莱尼就是奉差遣去召人入“天国筵席”的人,而同时也是“守望人”,而他守望到的是“巴比伦的覆灭”,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天国近了”,而“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也是圣经中施洗约翰在旷野中所传的道,耶稣也说过同样的话。 所以整个片头,配上背景音乐,基本是在暗示莱尼的使命,而音乐的源头《以赛亚书》的相关章节,其中已经暗含着“传悔改的道”与“最后的审判”(因为巴比伦倾倒了)。并且《以赛亚书》的其他章节也预言了:施洗约翰为主开路;基督降临;神的救恩;末日审判等。(当然,这些异象性的预言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往往众说纷纭。) 而背景音乐与片头的油画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涉及到鲍勃·迪伦的歌词了。“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堪称神曲,在多部美剧中被应用,上一次震撼性的应用出自美剧《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第3季剧末(《卡拉狄加》在我的个人排行榜上也是第1神剧,严重推荐),而“沿着瞭望塔”这首歌在其中起到了扭转整个剧情的作用(就不剧透了)。其歌词是: “应该有办法逃出去,”小丑对小偷说, “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 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 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 “没必要那么着急,”小偷慢悠悠地说到, “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 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沿着了望塔,王子们正在四处张望 女人们来来去去,还有许多赤脚的仆人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 两个骑马的人渐渐走近,四周围狂风呼啸。 (歌词翻译来自网络,英汉对译的自己搜) 这里面与片头产生联系的是第一句“应该有办法逃出去”。网上已经有人详细解释了片头油画的内容,基本上就是一部教会史的缩影。所以片头音乐暗含的意思是:从基督教或教会的沉重历史困局中“突破出去”,而这个“突破出去”从剧情来看明面上是指“莱尼的作为”,但暗中却指向整个“基督再临”的计划。就是说靠人自己是走不出这个困局的,必须有神的介入才能走出困局,因为即便是“莱尼的作为”也包含着神迹。 而让人不寒而栗的是最后一幅油画“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莱尼在这幅前还冲观众眨眼。而“圣巴托洛缪大屠杀”是天主教徒发动的一场针对新教徒的屠杀,这简直是十分的“政治不正确”,并且“屠杀”在当代基本被视为宗教的历史污点。导演是想翻案吗?!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剧是以“上帝真实存在”为前提的,所以这里的可能是借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的“审判性”,将寓意指向启示录中的世界终结以及“末日的审判”。而“末日的审判”是由上帝亲自审理的,将能保证绝对的公正性(因为上帝就是真理本人嘛),就是说这里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象征的是“上帝的最后的审判”,而不是圣巴托洛缪那种“人对人的审判”。所以莱尼对观众眨眼似乎是在说:你猜猜看,最后的审判来临时,你会得救吗?(但无疑,当最后的审判降临时,是会死很多人的,所以才用了这幅画)

末日审判

另外说说后面的歌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小丑对小偷说”,这个小丑和小偷分别指的是什么?按歌词来看小丑(joker),可能是指“觉醒者”,因为西方的丑角又有“愚者”的寓意,这基本就暗指着圣经的那句“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所以小丑说“这里混乱不堪,我无法解脱”,因为其已经觉醒,所以觉得世间混乱,并寻求解脱;而随后的“商人们喝光了我的酒”,这里的酒可能暗指圣餐中的“基督之血(葡萄酒)”;“农夫们随便刨挖我的土地,他们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可能是暗指圣经这句“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就是说商人和农夫的生命都为吃喝而已,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生命中的“价值”。而已经“觉醒”的小丑,觉得一定有办法逃出这种无聊混乱的“生命困局”。 而“小偷”指什么呢?耶稣说:“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此处引文括号内的文字为圣经原附的)。联系到剧情,这里的“小偷”可能指的是基督以外的(详见约翰福音第10章)。 所以小偷对已经觉醒的小丑说“没必要那么着急,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就是说世俗的教导是:别为发现生命的虚谎,而急着逃向“神国”。生命是个笑话我们早就知道,所以别扮“觉醒者”假装痛苦。 而最后一句“时间已经不早了”则是双关语,在小偷的话中意味着:生命不多了,别假装痛苦,抓紧时间寻欢作乐吧;但这句“时间已经不早了”与下面的歌词相关联时,则变成了:的确时间不多了,因为守望者已看见骑士来临,巴比伦就要倾倒了——意即神国马上就要来临了。 而“远处一只野猫发出了不详的叫声”这句其实是对应着以赛亚书中“他像狮子吼叫”,但在以生命为笑话的“小偷”们听来,那不过是“一只野猫”在瞎叫——上帝的“狮子”被去魅为“野猫”(都是猫科动物嘛)。 所以,鲍勃·迪伦整个歌词是在说:觉醒者想要超越这个世界,世界却对他说不要假装痛苦,时日不多何不寻欢作乐,但上帝的国(和审判)将在你意想不到时到来,并且正在到来。这基本是以圣经视点在描述人的存在状况,同时也是在暗喻着剧中的所有人——你们现在是小丑(觉醒者),还是小偷(放纵者)? (当然,这里解读的鲍勃·迪伦的歌词是从其圣经含义来解读的。据说鲍勃·迪伦这首歌还有其现实影射,但似乎与剧情无关,就不展开了。) “上帝”是什么?(爱与愤怒) -------------------------------------------------------------------------------------------------------------------------------------------------- 因为解析中涉及到“末日的审判”,所以得说说基督教的“上帝”是怎么回事。当然这就基本上就是个人理解和看法。本来打算说得全面点,但后来发现如果要写得全面,那又会是长篇解析,且很多地方会与剧情没太大关联。所以只简单说说与剧情理解有关的那些吧。 首先在圣经-创世纪中就已经阐明了“上帝”的两个重要身份——上帝是同时兼具“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者的。这就使上帝对于“人和世界”拥有了法权意义上的绝对主宰权(都是他造出来的嘛)。而世界其他神话中的神,但凡不同时具有“创世主”和“造人神”这两个身份的话,按理说是没有资格去向人或世界施加惩罚或进行拯救的(因为那都不是你的嘛)。 所以正因为上帝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使上帝有权对世界和人作任何处置,这就是说上帝对世界和人有绝对的主权。所以剧情中上帝对莱尼的任何安排,从理论上说,莱尼得绝对服从。 另外,圣经里的上帝还有其他很多特性,其中重要的大致有:至善,超越时间,全知,全能,鉴查人心,愤怒,嫉恶如仇,生命等。 这些特性都保证了上帝的旨意就是真理,而不是“毒菜”。就是说,不是因为上帝法力大,人就必须听上帝的(靠力量压制,那就是暴君了),而是因为上帝是绝对正确的“真理”,所以人才必须听上帝的(他是正确的嘛,你怎么可以不听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上帝是“上帝”,就必须信他的原因。 而因为上帝是至善,并且是造物主,所以他不会为了“利益”而坑害“人”——世界都是上帝创造的,他坑害人类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现代性的思潮往往拒绝一个“人类的主宰”存在,其实是因为不再相信有一个作为至善和造物主的上帝存在,而是把任何性质的“主宰”都看做是“毒菜”。所以,剧集里莱尼得施展“神迹”才能抵消掉“专断毒菜”的形象。因为近代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忘了或忽略了上帝的“神格”。 而上帝的“神格”是对“人”的完全超越,比如:上帝超越时间,而人是时间性的存在(耶稣说“在你们祈求已先,神就知道了”,其实就暗含着上帝超越时间的意思)。 上帝超越时间,即是说上帝根本不需要等到一切实际发生,就已经预知后果了。也正因为上帝超越时间,预知一切后果,并且是至善的,所以上帝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在这样的“神”面前,与“神”争论“为什么要这样,而不那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作为“人”,你是在没有掌握全部信息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判断的。而神则不然,他掌握全部的真相(超越时间)。 并且“神”即使给出解释,也是“人”听不懂的。就像人无法向猴子解说“打针”为什么是为你好一样,猴子是听不懂的。所以莱尼先开始也是不懂神为什么要让他成为孤儿,到最后他懂了——那是给他一个拯救父母灵魂的机会。那神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人是被困在时间中的,即使提前告诉你,你也不懂其重要性,只有当你亲身经历过了,你才能真正理解。 所以,即使是莱尼抗拒“神意”这件事,上帝也是认为莱尼不会因此后悔。这看起来很莫明奇妙,但是上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创造意义”。 莱尼越是抗拒“神命”,就越在“父母心结”上陷得越深,但当答案揭晓后,莱尼发现原来父母是背离神的。这时,正因为他在“父母心结”上陷得很深,所以才使他更责无旁贷地要担当“神命”改变世界。所以他不会为当初抗拒“神命”而后悔,因为正是当初的抗拒,才使他更切身的感受到“改变世界”的必要性——就是说,是当初的“失败”的历练,让他一旦醒悟,能走得更远。 而莱尼当初的“抗拒”在答案揭晓的那一刻,被上帝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所以莱尼最后不是“放下心结”,而是理解到为了“解开心结”必须担当一个更大的使命,而不是像他之前认为的那样只“召唤”真心信仰的信徒就行了。在这一刻,当初的“心结”没有被放下,而是从抗拒神意的动力,转变成了担当神意的动力。 而在前面的解析中曾提到“上帝即是真理本人”,这源自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的话:“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这个意思就是说“真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哲学所认为的那样),而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所以这个活着的“真理”是会主动“自我实现”的(当然耶稣那句话本身是另有重点,就不分析了)。而在这部剧里我们看到“神意”无处不在地在推动剧情,其实就是上帝作为真理本人在“自我实现”。 而当代思潮却是将“真理”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来理解。而“真理”一旦变成抽象概念,“真理的实现”就需要海量的“炮灰”,当代因“意识形态”而造成的无数悲剧就是注脚。所以“真理”必须是一个有灵的“活物”,才能保证每一个人不会是“冤死的炮灰”。而基督教的上帝则是通过“最后的审判”和“创造意义”来完成这一点的。就是说即使你这一辈子受尽冤屈,但只要在灵魂上依靠上帝,上帝会为你的每一滴眼泪“创造出新意义”——即,你的每一滴眼泪都是走向上帝的一步,而不是在世上白白的受尽委屈。并且在“最后的审判”中上帝会为你在人世的每一点冤屈伸张正义(因为,基督教的上帝,同时还是一个嫉恶如仇、有冤必申的上帝)。 而“末日审判”的公正性,正是建立在上帝的这些特性上的,上帝同时是爱与愤怒的上帝,上帝对人类的罪恶的愤怒有多大,对人类的爱就有多大。所以我们会看到莱尼的最后的布道是“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 就是说,上帝的爱与愤怒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基本性质,都是必须贯彻到底的。这在圣经里表现为“旧约”的上帝所代表的律法主义(对罪的愤怒),与“新约”的上帝所代表的爱与救赎。单从名字来看,似乎是“新约”废除了“旧约”,但其实即使是作为“新约”的订立者——耶稣本人也说过“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可这怎么成全? 使徒保罗说“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在上帝“超严苛”的律法下幸免,在上帝的律法下所有人都是有罪的。因为上帝本人是“绝对的正义”,所以上帝不能容忍任何一点点的罪恶,每一点罪恶他都必要追讨,每一点冤屈他都必要伸张。而“罪的工价(意即:后果)乃是死”。 上帝的这种“严苛”在人类看来,实在是太夸张了。因为作为“人类”我们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忽视他人的“委屈”,这是人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如果“睚眦必报”,那么整个人类社会都将无法运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了生活继续向前,而压制过自己的“委屈”,同时也压制过别人的“委屈”。但上帝不是,作为“真理本人”的上帝,对每一个人的委屈都感同身受。“上帝爱每一个人”这句话,同时也意味着上帝不容忍每一个人受到委屈,所以上帝的律法会超严苛。 但如果是这样,上帝早就该灭掉整个人类——谁能说自己没有让任何人受过半点委屈呢?但上帝的愤怒有多大,上帝的爱就有多大。正是因为上帝的正义必要彻底的伸张,所以上帝为了救赎人类,派遣了自己的独子耶稣来为人类赎罪。 因为三位一体,耶稣基督被认为是上帝本人亲临人世。基督之死的意义就在于,神同时是“创世主”。创世主替人死了,即等于是还给了世界一个远多于世界的东西,所以获救的人是被“赎买”出来的,出价将人从罪中“赎出”的是神,而不是人自己。 基督必须以自己的死亡才能“赎出”神所爱的人,基督的死正是成全了律法的公正。个人认为,这才是耶稣所说的“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的意思。圣经上很多看似平常的字句,其实背后包藏着极其沉重的悲悯。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话语,而是神亲临人世,为人而死的血淋淋的救赎。 就是说,在上帝看来,只有他亲自付出血淋淋的代价,才能在不违反“公正”的原则下,将那些愿意信他的人从罪中“赎出”。所以上帝的“超严苛”,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圣经旧约中多次提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一原则,而新约中不大提这事。因为基督之死即是上帝亲自实践了这一“旧约”原则,以创世主的身份受死,将人从罪中赎出。基督之死即是还给“正义”的一个“正义”,这是神对自己的“毫不妥协的正义”的亲自实践。 上帝的愤怒与爱,在基督之死的救赎中被“贯通”了——上帝的正义愤怒到要处死所有的人,同时上帝的爱深重到愿意亲自替所有人受死,并因为上帝是“创世主”才使这种“替死”有效,且不违背“正义”。就是说,本来按照“正义”原则,只需要处死一个手下,但现在“主人”站出来说“我来替他死”,并且真的“替人死了”。但因为上帝是“创世主和造人神”,所以“上帝的替死”不等同于“人的替死”是一对一的(你只能替一个人死),“上帝的替死”等于是死掉了这个“主人”以及因主人而存在的全部手下,这就足够偿还“正义”所要求的所有“复仇”内容。因此基督之死同时“成全”了上帝的愤怒与爱。 另外《圣经》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时间”。《圣经》开篇就说“起初 神创造天地。”,即是在提示着“时间性”,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有开始,也有结束的。就像鲍勃·迪伦那首“瞭望塔”的歌词一样,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上帝已经打发人来终结世界了。所以“末日审判”固然是在审理罪恶,同时也在逼迫人思考“存在”的意义,警示人类不可以像那个“小偷”一样把生命看成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玩笑”。 而在涉及到末日审判的《启示录》中上帝则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阿拉法和俄梅戛是希腊字母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就是说人因上帝而被开启,因上帝而结束。人在上帝所给的“生命”中,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而上帝不是让人在“时间”中白白耗费生命,而是要让人体悟和学习“永恒”——即爱。而“爱”不是指世俗之爱,而是奉献自己的付出之爱,所以“生命泉的水”是白白赐给人的。 而所谓的“末日审判”,怎么听着都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其实,难道没有“末日审判”人就不会死了吗?如果没有“末日审判”那么生命就真的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笑话了(反正你都得死嘛,你做什么又有何意义可言呢),反而是因为有了“末日审判”,倒让生命具有了“意义”。就是说,人虽然还是会死(还是会有末日),但你生前的行善和作恶都因“审判”而具有了意义。这样“正义”“善恶”就不再是“人”自己设定的规则与标准,而变成了一种“绝对的标准”。因为人自己设定的标准,也是人可以自己改变的,而生活中我们确实也在不停的调高(对别人)或调低(对自己)这些“标准”,以至于“正义”“善恶”很多时候都成了牟利或迫害的“幌子”(这个话题太大,就不展开了)。所以在基督教语境中“末日审判”所导致的“绝对正义”的伸张,是建立人生意义与保存“正义”标准的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点却被当代思潮有意无意地“拒绝”了。 长胡子的女人(上帝与诸神) -------------------------------------------------------------------------------------------------------------------------------------------------- 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在第一稿时因没有查到其出处,被解读错了。后来看到“翻托邦字幕组”的注释,才知道(感谢翻托邦字幕组)。后又查到有人写过更详细的关于这幅油画的介绍(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这篇文章,下面关于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的介绍引文就出自该文,这里也感谢文章的原作者,)。所以这里重点是解读其在剧中的寓意。 这幅油画中的两个人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喂奶的是妻子,“她是意大利17世纪时候的奇女子马格达莱纳·文图拉(Magdalena Ventura)。根据画像上一块石板铭文,我们得知她来自阿布鲁齐地区(Abruzzi),在37岁的时候突然长出满脸胡须,当时她已经生育了3个儿子,而这幅绘画诞生的时候,她52岁。”她身边的是她丈夫。 “这幅作品旁边还有一些文字,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文图拉跨越了边界,打破了分类。17世纪,人们对其充满好奇,甚至认为她是怪物,另一方面,文图拉是一个事实,她是真实的。 “对于里贝拉来说,他的描绘对象不是一个自然的怪胎,而是个体性的奇迹和谜团。里贝拉以一种平静而阴郁的自然主义呈现文图拉,也赋予她以尊严。里贝拉以温柔、同情的视角审视现实世界,其创作也展现了艺术家动人、令人难忘的眼界。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里贝拉则将之化为不朽。”(引文来自《<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 这里,重要的不是这个“马格达莱纳·文图拉”身为女人,为什么长胡子,而是“称马格达莱纳·文图拉为‘自然的伟大奇迹’”以及“马格达莱纳·文图拉打破了她的世界中的每一条法则” 这即是说当剧中出现这幅油画的时候,可能意味着:将出现“超自然的奇迹”,或某种“规则”将被上帝打破。 而《长胡子的女人》这幅油画每次都是与旁边的另一幅油画《崇拜维纳斯》一起出现的。而据《<年轻的教宗>里,长胡子的女人是谁?》一文介绍说:“它来自提香的手笔。《崇拜维纳斯》(The Worship of Venus,1518-1520)而今收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描绘了每年4月1日向维纳斯献祭的仪式,妇女会像女神献祭,以‘清除她们身上的每一个瑕疵’。在画面右侧,两位女性作为维纳斯的代理人正在检查祭品,而在前景的草地上,爬满了婴儿,他们爬树、射箭、拥抱、打闹、撕扯对方的头发、在空中飞翔……这幅稍微显得有些疯狂的景象,在某些意义上,又展现了另一种真实。” 而这两幅画在现实中都不是梵蒂冈的收藏。就是说,导演刻意地把两幅画放到了一起展示。 维纳斯是出自希腊神话,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基本被认为是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状况,甚至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一些人认为,希腊诸神其实是人自己制造的“神”。所以,《维纳斯》与《长胡子的女人》这两幅画所代表的寓意其实是对立的,这是在提示“上帝”不同于“人自己造的神”——人自己造的神反应了人间的规则,而上帝则是打破“规则”的。

长胡子的女人 VS 维纳斯

而这两幅油画在本季中一共出现了3次,下面逐一分析: 第1次 出现在第五集开头。事件顺序是:莱尼对忏悔神父说上帝降临在市郊补胎店;(苏里妹妹的)棺材上船(离港回去);接着两幅油画首次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这次被沃伊洛拍照)。 而这集随后发生的重要事件大致有,莱尼与杜索里埃出游(期间剪入幼年出走事件);三重冕抵达;沃伊洛的照片阴谋被莱尼戳穿,并被训斥;莱尼的枢机主教演讲;埃丝特忏悔并看见花开的神迹(其实花开是暗喻受孕);“圣痕”骗子被驱逐。 大致可以看出上帝的这次打破“规则”,其重点很可能是落埃丝特身上的。所以这两幅油画一出现,紧接着就是埃丝特第二次引诱莱尼,就是说上帝“破例”赦免了埃丝特,并在该集结尾打破了人间的“规则”,让埃丝特受孕了。而从以前的剧情中我们知道,埃丝特和其丈夫皮特都是不能生育的。而前面我们分析过埃丝特所生的小庇护很可能是“基督再临”,而埃丝特即犯有“通奸”罪,又不是处女怀孕。所以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还暗指着“基督再临”这件事。 第2次 出现在假父母事件前。这次的“打破规则”可能是针对莱尼重享天伦的期望——即打破人伦规则(不过这种打破一直都存在,似乎没有理由特别用油画来提示)。 第3次 出现在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期间与一个小孩一起观话,小孩说“我不想要一个留胡子的妈妈”,莱尼说“你得学会知足常乐”;小孩回“我不想这么轻易满足”;莱尼说“你说的对,我也不想再这么安分下去了”。而之后又经过几个小事件后,莱尼去了威尼斯。 这里如果说是打破了什么的话,也可以说是“神命”对人间规则的“无视”,但看起来这第二次与第三次,更像是莱尼的内心的反映:就是说莱尼作为一个凡人,很渴望人间的亲情,所以与《维纳斯》那副画每次都与《长胡子的女人》一起出现。就是说莱尼也和那个小孩一样不想要一个“长胡子的妈妈”,而想要一个正常的而母亲。《维纳斯》那幅画里有众多的小孩在嬉戏,就是说莱尼渴望的是“被爱”,而上帝却要他担负沉重的神命(奉献与付出爱)。 而《长胡子的女人》第一次出现时,有个很有趣的细节——莱尼是和古铁雷斯一起在看画,莱尼看的是《维纳斯》那副,古铁雷斯看的是《长胡子的女人》。而古铁雷斯是可以看到“圣母”幻象的,就是说古铁雷斯似乎早就接受了“上帝”与上帝的“召唤”。 哮喘主教(隐藏 Boss ?) -------------------------------------------------------------------------------------------------------------------------------------------------- 哮喘主教卡尔塔尼塞塔这个人目前还看不大清,但有一些迹象显示这个人可能很大的问题。所以哮喘主教所说的话不管听起来多有道理,都不大能看做是“正面”的道理。 本季中出现了四个半抽烟的人,其中莱尼,玛丽嬷嬷,杜索里埃,这三人的身份都是孤儿,第四个抽烟的人就是哮喘主教,所以很可能哮喘主教小时候也是孤儿。也许正因如此,他才特别热衷于用“孤儿”理论去看待莱尼。并且当莱尼后来对他说:“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时,他特别兴奋,立刻补充“在那时,他就有话想说了”,并指着莱尼不停地重复“你会说出来……”但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随后莱尼点不着烟,即暗示着上帝受够了哮喘主教的这种看法,等于是否定的哮喘主教的“孤儿”理论。 (还有“半个”抽烟的人是媒体女苏菲,她曾要求抽烟,但被莱尼阻止了。难道她也是孤儿?) 而哮喘主教另一次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与沃伊洛一起去劝说斯宾塞辅佐莱尼。 当时,哮喘主教向斯宾塞伸出一只手;斯宾塞立马泪崩,并说“他在提升(或衡量)上帝的重量”;随后哮喘主教问斯宾塞“那上帝的重量是什么样子的 迈克尔?”,斯宾塞回答“非常脆弱(Very fragile)”,哮喘主教说“是特别的脆弱,这就是为什么你要帮助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to fortify God)”;而斯宾塞回“我努力过,这是条死胡同”,哮喘主教回“不 迈克尔。我们穷极一生努力尝试,直到我们死亡之前我们仍然在尝试,这就是我们作为神父的职责,我们给上帝以重量(We give God's...weight!)”随后斯宾塞就去求莱尼让他回归,并愿意担任圣职长(之前斯宾塞拒绝了这一职务)。结果这次莱尼拒绝了。

测度上帝的重量

这个话是说得很动人,但却可能有很大的问题。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就是说你到基督这里来是放下“重担”的,即是说基督才是那个为你背“重担”的人。说“我们使我们的上帝更坚强”这还勉强可以理解,但后面又转到要主动的给神增加“重量”(We give God's...weight!)是什么意思?你是嫌基督为世人背负得还不够重吗?!并且之前还说神“特别的脆弱”,创造天地的神“特别的脆弱”? 但奇怪的是作为“智慧”象征的斯宾塞居然认同这种说法,并大受感动。怀疑这种说法可能是来源于某种“经院哲学”,而“经院哲学”太过浩瀚我不了解。但“经院哲学”据说是受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即古希腊“智慧”)很大影响的,这倒是与斯宾塞所代表的“智慧”产生了关联。 另外,我不了解天主教传统,也不知道按天主教传统怎么看这个“We give God's...weight!”,如果产生误读请见谅。 不过从后面莱尼对斯宾塞的拒绝,以及剧中上帝处处在引导事件走向来看,剧集中的上帝似乎也是不认同哮喘主教这种说法的。所以这似乎在暗示人的“智慧”无法理解一个活生生的上帝,以至于认为上帝需要凡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计划。另外导演对这次的哮喘主教与斯宾塞的谈话性质,也给了一个提示:哮喘主教和沃伊洛是冒“雨”去找斯宾塞的,雨即上帝的愤怒或不满,这是剧集中多次出现的寓意。而斯宾塞还特别说了一句“你顶着这么大的雨来……”,哮喘主教和沃伊洛都没有打伞,都被雨淋透了。 而哮喘主教送莱尼“别针”那次,他说“圣父啊 这东西用处极大,但您必须先打开它”,这无非是建议莱尼打开心结,采取一个开放的心态。结果别针被莱尼直接拉弯戴在了手上,并说“这东西不打开的话也挺有用”。这个可能是在暗指圣经《传道书》里的那句话“你要察看神的作为,因神使为曲的,谁能变为直呢?”。而莱尼的行动也似乎在暗示:现在不是教会要开放心态,诱人走进来;而是世人要打开心防,神好进入人心中去。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哮喘主教在教义理解上似乎存在着某种“问题”,并且从剧集中上帝的“表现”来看,上帝也似乎并不认同这个哮喘主教的观点。 下面开始脑洞: 在猜测埃丝特出逃时,我们提到过,埃丝特的出逃除了逃避神命外,也有迫于某个势力的“压力”的可能,因为耶稣年幼时曾被家人带去埃及,以躲避希律王的迫害。而剧中埃丝特出逃前,沃伊洛曾差点被莱尼免职,并曾因胁迫埃丝特引诱莱尼而被莱尼训斥过。就是说沃伊洛是被莱尼盯着的,很难想象沃伊洛还敢背着莱尼,针对埃丝特搞阴谋;而埃丝特出逃时,斯宾塞很可能已经病了,并且以斯宾塞的作风,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可能性也很小。 所以,如果说当时整个教廷还有谁有能力,并且敢针对埃丝特搞阴谋的话,就只有这个哮喘主教了。 从身份上来说,斯宾塞敢与沃伊洛拒之门外,但这个哮喘主教一出面,斯宾塞只能把两人让进屋去。并且哮喘主教几句话就把斯宾塞说得泪崩,从这一幕来看,似乎他还是斯宾塞的前辈,所以有教导斯宾塞的资格和能力。而哮喘主教第一次登场时曾说“贝尔拉多才47岁了,还很年轻。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当时就有主教说回他“卡尔塔尼塞塔 你能活着见到这个教皇,已经是个奇迹了”。这说明,这个哮喘主教似乎是他们所有人中资历最老的一个,以致于莱尼在收到别针那次,也没有让他过于难堪。所以他应该也有力量和人脉在所有人都不敢动时,策动某种针对埃丝特的阴谋。 而在圣经中耶稣一家逃去埃及,是为了逃避希律王的的迫害,而希律王也被认为是“犹太人自己的王”。哮喘主教在教廷中的地位、资历与能量也可说得上是“无冕之王”,这似乎也与“希律王”形成了某种对应。 但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出场时说的“这意味着我们活不到看见下一个教皇的时候了。多么让人悲哀啊。”他老人家到了这把年纪,职位也到头了,多见一任教皇意义很重大吗?这看起来更像是在说:因为莱尼很年轻,他活不过莱尼,不能等到莱尼死后,好为自己谋个教宗之位。所以才觉得这“真让人悲哀”。 而当沃伊洛向他提出公布“丑闻照片”备份,并说“十五天后 我们就会有一位新教宗了,一位成年教宗”时,他问“会是谁?”,沃伊洛答“斯宾塞”,他说“或者是我”。沃伊洛答“好吧……到时候你就是新教宗”。可见哮喘主教对教宗之位是极有兴趣的。 虽然,他随即又否决了沃伊洛的提议,但那是因为他认为“照片如果公布,会拖累继任的教宗”。并且,他随即又向沃伊洛要去了照片备份,并放在鼻下嗅闻,似乎是在嗅闻着与自己失之交臂的最高权力的气味。

权力与阴谋的气息

而当玛丽嬷嬷用烟嘴设局,并通知沃伊洛后。哮喘主教又和沃伊洛去策动斯宾塞,期间他一直在吸着氧气,随后向斯宾塞跪拜亲吻戒指时,神态似心有不甘。不知道其跪拜斯宾塞,是不是想把斯宾塞当枪使。但其能屈能伸,善于隐藏自己,很有阴谋家的素质。 怀疑,这个哮喘主教如果不死的话,可能会成为之前所猜测的“莱尼之死”的教廷内因。 “历史鸡汤”? -------------------------------------------------------------------------------------------------------------------------------------------------- 在第十集,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十五位前任教宗出现在教廷。这十五位具体是谁不得而知。不过从数目来看应该不是历任“庇护”。而是选了一些重要或可能有争议的历史教宗,所以猜测其中为首的那位可能是圣彼得。 但更诡异的是,当莱尼向其请教时,为首的那位却给出了一个“鸡汤式”的答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莱尼”。以至于莱尼都直接认为这是“陈词滥调”。而为首的那位却回:“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 那么这位为首的到底在说什么?“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不就是当代流行的“鸡汤”吗?但从剧情来看,这是莱尼在向历任教宗求教,此处绝不应该出现“鸡汤”,并且还是某种“反教义的鸡汤”。可这是出自前辈“教宗”之口,又绝不可能是“反教义”的。

权力就是陈词滥调

所以猜测:这里的对话似乎只有以“本体论”为前提,才能解释得通。 就是说:作为“人”你对上帝的理解是“有限”的,你只能通过你自己的经历去感受“上帝”。但上帝本身却是“无限”且是“自隐”的,上帝始终有一部分是隐藏在“神秘”中的。所以作为个体的“人”是没有办法彻底弄懂上帝的意图的(圣经中就多处提到的“他的智慧无法测度”),“上帝”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无法理解的。 以此为前提,才谈得上“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是说,因为你无法彻底的“理解”上帝,所以比起靠外部事件来猜测上帝的意图,更重要的是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 而这里的“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并不等同于鸡汤式地“相信你自己”。因为按世俗所说的“相信你自己”,其判断的标准是“人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导致泥沙俱下的后果——你自己的贪欲、人性的惰性、趋利避害等等这都是“人自己的感受”。所以鸡汤式的“相信你自己”往往导致的是“放纵你自己”。 而“相信你自己心中的‘上帝的声音’”,其判断标准的是“窄门”。新约《希伯来书》说“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这大致被认为是基督将新约的律法刻在人心里。所以剧中的“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是指相信基督写在人心中的律法。 而基督写在人心中的新约的律法,是区别于旧约中的刻在石板上的旧约律法的。新约的律法的一个基本面相就是“爱”,但这种“爱”很难捉摸,甚至有时表现得不大像是“爱”。比如:莱尼年幼时的出走,是因为“爱”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而返回了孤儿院。但问题是莱尼想去找父母这同样是因为“爱”。 这里面有个很细微的差别,就是当人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为自己的选择寻找各种理由,以支持自己的选择。可很多时候,即使所有的表面证据都表明某种选择是正确的,但人心里却会有一个很细微的声音在告诉你“这样做不对”。而这个细微的声音,往往被认为是圣灵的声音。 而人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所指出的选择,往往会是所有选择中最难走,同时也是最痛苦的那条。比如幼年的莱尼最后选择的就是藏起自己的悲伤,将生命的爱分享给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 所以,“比起上帝,相信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是在说:不要相信你自己为某种选择找到的依据和理由,哪怕你所依据的是“上帝”的教导。因为那其实是在相信“证据”,是依据选择的“后果”在作趋利避害式的选择,而不是在相信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而你内心的那个声音是上帝写在人心里的律法,它要求的是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利己”的事。当然,这其实很难分辨,即使是信徒也很难分清哪一种是来自圣灵的声音。但有趣的是,这种分辨过程,往往也是一个自我剖析和自我审判的过程,其中会充满内心的煎熬。这就迥异于当代鸡汤式的“相信自己”——选择让自己“最舒服”的路。 在剧中,莱尼与杜索里埃曾就安吉洛·桑切斯的自杀有过一场讨论,这段讨论以“什么时候你才会长大”这个提问开始,也以此提问为结束。而纵观杜索里埃的历程,杜索里埃的“成长”其实是向“世界”向“罪恶”妥协,而那也正是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最舒服”的“大路”,其后果是通向灭亡的“宽门”;而莱尼的“成长”则是通向那条更艰难的“窄门小路”。 而剧中的“要是你真的明白这些陈词滥调,有多么正确就好了……毕竟,看看我们,我们就是掌权者。而权利,就是这些陈词滥调”。这其实是在说,权力其实就是“陈词滥调”:掌权者因为有选择的权力,往往会认为这样做对,那样做不对,但其实都不是关键所在。因为事情最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这只有上帝才知道,而按基督教的历史观来说,世界的走向是由上帝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选择决定的。 这个道理很难理解,因为其中否认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规律。比如“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如果真正去看历史的话反例有很多,比如历史上的超级大帝国——蒙古帝国,那是因为得民心,而建成了一个超级帝国吗? 所以,这句话不是在否认人的“选择”的功用,而是说面对这个世界与命运,即使是“权力”也是“乏力”的。任何“选择”后面都藏着某种“不可预测”性,所以归根结底,最后决定世界走向的还是“上帝”。所以“权力”也因此成了陈词滥调。 到此,理性的思辨已经走到尽头,就是说“理性”的思辨无法让人走出人是“时间的性存在”这个终极困境。而人面对这个“不可测”的世界又必须进行“选择”,所以能信任的就只有上帝放在人心里的“圣灵的声音”,其他的得交给上帝去成就。意即:人终究是无法战胜命运的,所以人需要一个“善意的上帝”来拯救。 所以无论是“相信自己(内心的圣灵)”还是“权力”都是陈词滥调——意即:不解决问题,却又故作高深的套话。因为在基督教语境中,唯一的真正掌权者是上帝,而不是人。但这些“陈词滥调”又无比的正确,但这种“正确”不在于它本身能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为圣灵的声音是很难分辨的),而在于它指出了“人”的能力的“终点”。 而,这一幕谈话之前是莱尼在和古铁雷斯谈论科特威尔一案,并要求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就是说:莱尼自己对于如何处理科特威尔是有疑虑的;甚至对于让古铁雷斯担任他的私人秘书是否合乎“上帝的意思”,可能也是有疑虑的。所以他才在幻象中向前辈教宗请教“最睿智的道理”。而前辈教宗给出的答案是——相信心中的“圣灵的声音”,比相信你所猜测的“上帝的旨意”,更重要。 而从后面的剧情来看,科特威尔无法控制的双手,将自己的命运指向了阿拉斯加,则几近于“神罚”。 相信/不相信 -------------------------------------------------------------------------------------------------------------------------------------------------- 莱尼在整个第一季里有数次明确的表示“不相信”上帝。其中第一次以前已经分析过,其实是指不相信上帝能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 而第二次,甚至说出“我只信仰我自己 我是无所不能之神。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这可能是目前莱尼的话里问题最严重的一次。但好玩的是,随后我们就看到莱尼对这第二次的“不信”做了忏悔,一请求神的原谅,并且莱尼忏悔时手上有烟——即象征上帝的忍耐。而这第二次的“不相信”,开始的画面是“北斗七星”,似乎也在暗示,莱尼这次的“不信”是针对于那个高高在上的“旧约上帝”。 并且,这次的不信还可能牵涉着之前的“黑夜布道”。黑夜布道的内容来自于“圣灵来信”,而莱尼的个人愿景是“召唤真信徒”,但从黑夜布道的结果来看,莱尼这个愿景彻底破灭了——居然被人用激光打断了布道。莱尼的个人看法是“我不知道你们是否配得上我(来牧养)”。 所以在随后的第三集一开头,莱尼就看着北斗星对忏悔神父讲述了教宗竞选时的情景,并在随后说出了“莱尼 是你照亮了你自己 妈的”。 猜测,在莱尼个人看来:当初是上帝用圣灵选择了他做教宗;在他为第一次布道寻找内容时,上帝给了他“圣灵来信”;结果没人认同莱尼的布道(此时埃丝特还没有走入莱尼的视野)。这在莱尼看来无异于上帝狠狠地“耍”了他一把。所以此时他对上帝充满了“愤怒”,所以他会向忏悔神父提起教宗选举的事,意思是,当初是你上帝选择了我,我是那么恳切地希望为你所用,结果你现在给我搞出个“这个”?!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埃丝特出现,并说出“尊重”一词时,莱尼会晕倒的另一原因。因为他本以为没有一个人认同他的布道,甚至认为以后我要自己“照亮”自己了——意即上帝指示的那一套行不通。结果上帝又给了他一个回复——埃丝特。 而莱尼这次对上帝的“愤怒”还关联着同集中莱尼第三次说“不相信”。在该集末尾,莱尼对古铁雷斯提到自己当初拒绝加州女友时,女友的眼睛“首先 眼里充满了爱,然后眼睛里又充满了失望”,随后莱尼得出结论“这是重要的教训,我明白了我希望天主教徒是相爱的,不想再从他们眼中看到失望”。 所以,莱尼黑夜布道后对上帝的“愤怒”,一方面是因为布道的效果看起来很糟糕,另一方面是因为莱尼在人们眼中看到了“失望”,而这种“失望”是莱尼一直不愿意接受的。这其实是莱尼身上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面相,联系开篇的梦中布道来看,在莱尼内心深处其实一直渴望着世人能爱他,不愿意看到人们眼中的“失望”。 所以,随后莱尼对古铁雷斯说: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意志、能力等;并总结说“我发自内心的告诉你 大人……简而言之 有时候我不相信”。这即是指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上帝的旨意,因为他自己内心就不认同这种旨意;同时也是指不相信上帝的那套做法能成功。 所以,莱尼甚至认为“……也许我把这一切留给沃伊洛,会更好……他相信他所说的。他也相信上帝”。但上帝又借古铁雷斯之口,否认了莱尼的这一假设“不是的。沃伊洛是一个政治家,您才是教宗”。 莱尼第四次说“不相信”是发生在第十集玛丽嬷嬷离去,引发第一次“心痛”后,莱尼问古铁雷斯“你相信上帝吗”;古铁雷斯回“我相信”;莱尼说“我不相信。那些相信上帝的人再不相信任何事(Those who believe in God don't believe anything.)”。其意思是:真正相信上帝的人,不会以任何外在证据为依据(所以他再不相信任何别的事)。这是说,莱尼认为他还因玛丽嬷嬷的离去,而对上帝的旨意有所疑虑。所以他认为自己“不相信”上帝。这其实就是莱尼自己在枢机主教演讲中提到的:信仰“只能用强度来衡量”。 而此时莱尼因玛丽嬷嬷的离去,仍然对上帝的旨意感到疑惑,所以他认为自己还“不相信”(以一种超严苛的标准来说)。当然,引发这种疑虑的,可能是因为莱尼在玛丽嬷嬷离去的天空中看到了某种“异象”(可能就是季末出现在空中的圣母像),所以这看以后怎么发展。

不相信

导演的暗示到底要做什么 -------------------------------------------------------------------------------------------------------------------------------------------------- 在这部剧集里,导演经常利用台词的多意性搞暗示。一句台词往往说者是一个意思,听者按自己的处境听到另一层意思,而联系上下情节可能又有第三层意思。并且导演似乎还借助这些暗示将整个故事背景引向启示录的“末日审判”,以及“基督再临”。可问题是,按这部剧的名称“年轻的教宗”来看,导演根本不会拍到“末日审判”,费这劲做什么?不做这种设定,这剧已经够精彩了。 而且几乎所有指向“末日审判”与“基督再临”的暗示,都极其隐晦。在本文推测这些“脑洞”时,也是因为偶然注意到“吹笛不跳跳舞,举哀不啼哭”与“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这两段经文都涉及到施洗约翰,才以此为解析角度,发现很多细节得到了某种“解释”,比如:为什么埃丝特的经历与圣经中的以斯帖不相称;为什么埃丝特会模仿“圣殇”雕像;为什么莱尼的烟斗来自他父亲,并且有其父点燃烟斗的镜头等。 但问题是,引发这一系列脑洞的那两段经文,剧中根本没有提及。那两段经文本身就是我根据剧情“脑洞”出来的。这本身就很“偶然”,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似乎导演即将故事背景的设定指向“基督再临”,又拒绝将其讲清楚,并且还搞了很多细节来干扰解读(比如:产房内,三个具有父亲色彩的人与小庇护同处)。导演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为了装高深吗? 猜测:这可能是因为导演在探讨圣经的教导,拒绝割裂圣经背景。就是说,如果上帝并不存在,基督不曾复活,没有末日审判,那么圣经里的教导就会被“引入歧途”。而割裂圣经背景地去理解圣经教导,正是当代最流行的做法。比如: 在圣经或基督教的结构中,“宽恕”是以认罪和悔改为前提的,如无认罪便无宽恕。而当代流行的“圣母病”就是去掉了让人尴尬的“认罪”,单方面的去理解甚至同情“作恶者”。 同样的“自由”也是如此,基督教的“自由”是在真理中得自由,就是说以真理为目标,将人从“属世界的欲望”中释放出来。但当代去掉了上帝的“绝对真理”,以“相对真理”代替。结果这个“真理”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就谁也说不服谁,最后各个“文化群体”各自抱团,你要敢对别的群体提出批评,那就歧视,就是政治不正确。这表面上是人得到了“自由”,但实质上却是人被其所属的“群体或传统”捆绑,而当初被耶稣从人身上赶出的污鬼的名字就叫“群”。而这一切在当代都是“正常”现象,人家爱过这种生活,你管得着吗?确实也管不着,你凭什么说别人那是“陋习”? 除非有一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存在,有“末日审判”,人的“生存意义”才不是人“自订”的——“自订”的就意味着你没有权利质疑。 而这个“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正是当代所拒绝的。但这中“拒绝”也不是无缘由的,在人类历史上冒充“绝对真理的上帝”和“末日审判”的还少吗?而对于当代的这种“困境”,导演其实也无力提出解决方案,所以剧中莱尼必须有“神迹”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背书——即这次不是冒牌货。(当然,指导人类方向,也不是一部剧集应当承担的) 所以导演的意图,可能是在提醒观众别忘了还有上帝,还有审判,同时以一个完整的圣经背景来阐释圣经中被遗忘的东西,以此重新审视人的“存在意义”。就是说,并不是“文化多元”就天然的“正确”,你要先看看这种“文化”本身有没有什么问题。“文化多元”不能成为“恶”的庇护所,同时“文化多元”只是人类目前无可奈何的“困境”,应该设法走出这种“困境”,而不能将其当成“目的地”。 而“基督再临”被设定为一个“隐性背景”另一种可能是:谁也不知道“末日审判”会不会就在明天来临。就像观众在观看剧集时,几乎无法察觉导演在背后将整个故事背景一步步地指向“末日审判”。而这也正是片头音乐“瞭望塔”被隐去的歌词所表达的:你可以成为世人眼中的“小丑”,觉醒到人生另有一种活法,从而逃出人生的“困境”。也可以成为“小偷”,从上帝给你生命里“偷取”短暂的欢愉,把生命当成一个无聊的笑话,只管寻欢作乐,仿佛上帝与审判都不存在。但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倾覆世界这巴比伦的骑士就要来临。 一些散落各处的细节 -------------------------------------------------------------------------------------------------------------------------------------------------- 与神角力: 在第8集,其开头的“扭打”式按摩画面很可能是莱尼幻想出来的,并且很可能是借用雅各与天使(或神)角力的典故。而黑人按摩员的最后一个动作是扳大腿,即是天使摸雅各“大腿窝”;而画风一转,可以看到另一按摩者正是在按摩莱尼的小腿和大腿窝。而“扭打”式按摩的画面里室内出现了一匹马的雕像,而稍后我们就看到这匹马的雕像实际是在过道里。所以前面的“扭打”式按摩很可能是莱尼的幻想。

与神角力

自杀的安吉洛·桑切斯(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安吉洛·桑切斯的名字都是正面寓意:Angelo 安吉洛意为“上帝的使者”;Sanchez桑切斯源于“桑乔(Sancho)”,意为“神圣化的”;其出生于阿利坎特Alicante,意为“闪闪发光的,系指灯塔”。 另一个安吉洛: 安吉罗·沃伊洛 Angelo Voiello 是另一个“安吉洛(上帝的使者)”,沃伊洛 Voiello 查不到含义。但沃伊洛两次与玛丽嬷嬷同处于“圣母子”塑像下——一次是在对莱尼爆粗后,一次是“林中圣母”像前。这似乎都暗示着此人也是莱尼使命的另一种“助手”。所以莱尼对其一直是“压服”而不是“清除”。

圣母子像下

而沃伊洛家有条小狗,似乎也有所寓意。在第3集曾出现这条小狗坐在华座上的镜头;而后来沃伊洛在接见来调查的警察前,就是坐着这个华座上的;并且沃伊洛对于座位似乎十分“在意”,家里多处座位上放着“非请勿坐”的牌子。

华座上的小狗

这似乎都是在暗示着:沃伊洛就是条拥有了超过自己“本分”的职位的小狗,但狗在西方一般都是正面含义。而在教宗情书事件中,报社编辑桌上有一对长翅膀的小狗雕像。 沃伊洛曾因胁迫埃丝特,而对着“一墙的十字架”忏悔。这个可不见得是什么好寓意,似乎是暗示:沃伊洛曾因自己的维护教会的“盲目好意”,多次将基督钉上十字架。

一墙的十字基督像

亲自打造的地狱: 莱尼对红衣主教的演讲时提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那是一扇门,是走进这里的唯一途径,狭小且让人感到不适”,随后出现了一扇金色的“窄门”,这就是在暗示“生命的窄门”(上面已经说过了),但莱尼后来又提到“你们只能顺从教宗庇护十三世,否则等待你们的就是地狱,一个你一无所知的地狱。但是我知道,因为是我建造的,就在那扇门后。在过去几天里,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这几乎就可以看作是“圣灵或上帝”的直接“传言”,否则不能说是“我为你们建造了地狱”,因为后来我们会看到莱尼其实对手下的处罚并不见得很重,不过是发配阿拉斯加,虽然有时有点“睚眦必报”(比如:发配奥佐林斯),但根本谈不上“地狱”。 上帝的“雨”与隐藏的撒旦: 杜索里埃酒醉后差点被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搞基时,在下雨。而梅拉维利亚一家人基本就是撒旦的象征。卢多维科的母亲爱玛·梅拉维利亚曾在厕所引诱杜索里埃,而之前有一幕明显的叠合了魔鬼之角的画面。查其名字“爱玛·梅拉维利亚 Emma Meraviglia”:Emma 原意为“普遍的、宇宙的、全世界的”,Meraviglia 意即“美妙”,合在一起就是“世界的美妙”。而儿子“卢多维科·梅拉维利亚 Ludovico Meraviglia”:Ludovico的意思是“著名武士”。合在一起就是“美妙的武士”。整个暗示都指向“撒旦”。(名字含义来自网络搜索) 科特威尔提到的大楼管理员杰克是被雨淋湿后走入他家的,其“大楼管理员”的身份,让人联想起舍斯托夫的《钥匙的统治》(这书我一直没看,不知道具体内容),所以“大楼管理员”意即“世界”对“人”的逼迫。

隐于人间的撒旦

肥胖的“世界之子”: 在黑夜布道前的欢唱之车上出现了一个“贪吃”的小胖子,这个小胖子随后也出现在黑夜布道的人群中,似乎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而莱尼为小孩作导游时,房间中出现的肥胖版耶稣油画,可能是博特罗的油画。似乎也在暗示着“贪欲”的世界之子。

 2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前两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2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胡安娜(神命呼召?) --------------------------------------------------------------------------------------------------------------------------------------------------- 胡安娜很神秘,到本季为止还看不出太多具体的东西。 胡安娜第一次出现第7集结尾:当莱尼的好友杜索里埃的尸体被抬到车外后,紧接着就是莱尼在庭院漫步,并看到胡安娜在圣母子像下流泪的脸。这似乎暗示着胡安娜的“圣母”性质——“苦涩”。 而第8集开头,胡安娜再次以流泪的方式出现在莱尼的度假地,并有主教第一次向莱尼说起胡安娜的事迹。而回到教廷后莱尼发现埃丝特全家不告而别,又发现袋鼠死了。这似乎又暗示着胡安娜具有“神命”的性质,是提前来替代莱尼之前自订的那个使命——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袋鼠)。 而随后的情节里,胡安娜甚至直接出现在梵蒂冈的庭院里,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出现教廷内院的幻象,并且是直接出现在现实环境中的幻象(可以和莱尼关于父母的幻象作对比,父母幻象的场景都是来自于回忆或虚拟)。 所以简单的综合一下,胡安娜可能就是莱尼真正使命的象征——一个流泪微笑的苦涩使命。而由于胡安娜能出现在现实场景中,所以也很可能具有守护天使的性质。 而胡安娜所代表的莱尼真正使命是什么?胡安娜第一次出场,其背后有一座“圣母子”半身像,但这时没有任何说明,就是说:这时没人知道这个在圣母子像前哭泣的小女孩是谁。 而胡安娜的第二次出场方式则很有意思:当时,莱尼在度假地,正因杜索里埃的去世而身心俱疲。莱尼问助手瓦伦廷:“那些我们没有搭乘的飞机,都是飞往何处呢?”;瓦伦廷回:“每次我看到一架飞机 我想的也是这件事”;而莱尼又说“我总是觉得它们飞到我没去过的地方了”这时助手瓦伦廷手机接到一条信息,低头查看;而莱尼继续说:“到别处去了……”,随即导演就接入了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像前流泪的画面。 而莱尼和瓦伦廷都与埃丝特有关联,并且从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埃丝特“母子”正是在莱尼在外地度假时出走的;而瓦伦廷接到短信时,莱尼正在说的话是“到别处去了……”。要知道,一部好影片中的人物不大会有无缘由的举动,所以瓦伦廷收到短信这个举动应该是有某种“含义”的。

瓦伦廷收到短信

怀疑:瓦伦廷接到的手机短信就是关于埃丝特出走的消息,所以导演让莱尼在这里对应了句“到别处去了……”。而紧接着接入的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像前流泪的画面——就是说:胡安娜站在圣母子“前面”。这似乎是在暗示着施洗约翰为耶稣预备道路使命——作为基督(或圣母子)前导,将世人的注意力重新引向“上帝”,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所以莱尼的作为屡屡引发关注,后来的教宗情书事件就是例子。 而这次胡安娜的第二次出现,导演为其配上了文字说明“胡安娜·费尔南德兹 1962-1980”。这个胡安娜如果是导演虚构出来的,而不是真有其人的话。那么其在世日期18年,很可能是在预示莱尼的在位时间。而18年正好可以等到小庇护长大成年。当然这都是猜测。 而在胡安娜第一次显现已前,莱尼曾与古铁雷斯一同并坐在那座“圣母子”塑像前,而莱尼与古铁雷斯第一次见面也曾共同凝视米开朗基罗的“圣殇”像。这似乎都在暗示不仅仅是莱尼,连带上帝派给他的助手——古铁雷斯都是来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的。

胡安娜身后的塑像

而如果瓦伦廷接到的短信真是关于埃丝特出走的消息,那么这条短信是谁发给瓦伦廷的?而瓦伦廷是教宗助手,那么短信也可能是发给教宗的,而瓦伦廷瞒下消息没说是什么意思?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教廷内部有人正在谋划逼莱尼退位,而埃丝特与小庇护的“圣母子”身份,在圣经中又有躲避希律王的迫害,逃亡埃及的典故,这种种迹象与典故联系起来,都让埃丝特的出走原因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不过总的来说,从埃丝特没有带走莱尼与小庇护的照片这一细节来看,埃丝特更像是主动出逃,而它的事可能只是诱因(当然,也可能正好相反,比如:教廷反对势力不允许带走照片。)。 而胡安娜另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引发了本季的谜底。 威尼斯布道(神命呼召?) -------------------------------------------------------------------------------------------------------------------------------------------------- 威尼斯布道前有个细节就是“零度樱桃可乐”现身了(在餐厅那一幕),这个之前已经提过了,这里要说的是“零度樱桃可乐”尽管现身了,但仍然是“模糊地”现身(一直处于失焦状态)。

零度樱桃可乐现身

就是说,这要么是暗示:神意尽管显现了,但目前仍然很模糊,有待后面几季继续揭示;要么是暗示:神意本来就是神秘的,拒绝让人彻底看清的。 而“零度樱桃可乐”从第1集一直埋伏到第10集,终于在威尼斯布道时引爆,却显现出一个更加神秘的东西——胡安娜的“微笑”。 这个“微笑”到底是什么意思? 个人怀疑这很可能来自于《圣经》里撒拉的那个著名的“笑”。 大致来说就是:神与亚伯拉罕说立约时曾说:“你妻子撒拉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以撒、我要与他坚定所立的约、作他后裔永远的约”。但那时亚伯拉罕和撒拉分别都一百岁和九十岁了;后来“三人中有一位(神使或上帝)说:‘到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亚伯拉罕和撒拉年纪老迈,撒拉的月经已断绝了。撒拉心里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说,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养吗?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到了日期,明年这时候,我必回到你这里,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就害怕,不承认,说:‘我没有笑。’那位说:‘不然,你实在笑了。’ ”后来撒拉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并按之前与神的约定取名叫“以撒”(这个名字是其还未出生时,神预先要求的)。 而“以撒”在很多圣经释名里,说其意就是“笑者;喜笑”的意思。所以整个这个故事就是说:人以为不可能而“笑”,神则以“在神万事都能”回之以“笑”。 而在网上查询时,有的却又说“以撒”这个名字“源出古希伯莱语,意为拯救”,这个就不知道哪个说法更可靠了,或者可能是个多意字? 而以《年轻的教宗》这部剧的情节来看,两种意思都可以进行解读,就是说: 按第一种“以笑对笑”来看,莱尼最初说“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即是在说:我不相信上帝能将我从母亲情结中拉扯出来,让我承担起改变世界的“神旨”。而后来莱尼又搞出个“孕育自己的真正信众”的个人小愿景。结果——埃丝特跑了;袋鼠死了;胡安娜出现了;而在威尼斯他又看见父母转身离去。 这时莱尼才发现,自己必须要担当起改变世界的“神旨”,才可能与父母在天国重聚,因为他的父母就是那些灵魂中没有“微笑”的不信者中的一员(因此莱尼才在演讲结尾提到了“有一天我会死去”)。 所以,那个来自上帝的“微笑”,就是上帝在回应莱尼:“在我万事都能。” 而如果以“拯救”的含义来解读,那么则是针对大众的,即是说:你们的灵魂对上帝“微笑”,上帝就回以“拯救”。 而整个威尼斯演讲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细节:莱尼上台的第一个表情就是对大众报以“微笑”,而这时下面似乎只有一个小女孩明显的回了一个“微笑”。而这时莱尼还没有开始讲演,大众还不知道莱尼的“微笑”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真正能有灵魂微笑的人少之又少。而后来大众再次沉默时,这个小女孩就没再出现在镜头里。 而胡安娜的那句“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还暗藏着某些不同的可能:“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可能是微笑,也可能是嘲笑(对“智慧之子”的嘲笑)。 在第一集莱尼提到了有一个政客把一些秘密性文件,藏在了自家屋内的墙壁中间。并说“ 我想,我不需要在我屋子里的缝隙里藏些什么,因为我的心便是一道缝隙……”。这个“缝隙”感觉就很像胡安娜所说的“一条裂开的线”,而莱尼心里的那道裂开的缝,就和他脸上带泪的笑一样,里面藏着莱尼负担“神命”所承受的孤独与寒冷。 而这很可能就是那句“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真正所指,莱尼一再将人“发配”去阿拉斯加,就是让他们在“寒冷”中,重新去体会作为一个神父的“使命”。而当莱尼的系列改革导致教廷门可罗雀时,从导演给出的一系列镜头中可以看到:唯有被发配到阿拉斯加的奥佐林斯主教,带领着一群信徒在冰雪中举行弥撒。而当奥佐林斯回到教廷时,莱尼则说他的手“像基督的手”。

冰冻之下的美丽

而莱尼还曾对那个格陵兰女首相说“在冰底下的,有可能是上帝”。而“格陵兰Greenland”的意思就是“绿色大地”。 关于格陵兰和冰岛的名字,有一个著名的地理传说。据传:当初是维京海盗为了为了迷惑别的航海者,故意将覆盖冰雪的岛命名为格陵兰(绿色大地),而将真正的绿色大地命名为冰岛,以避免新的探索者与他们争夺好地方(当然,这个传说已经被某些考证派证伪了)。但这个典故在剧中却似乎在象征着“信仰”,即是说:人们最初是为了“绿色大地 Greenland”的美好而来,却发现“绿色大地”竟然是无尽的冰川,于是很多人放弃了信仰。但他们没想到的是,那在冰川下藏着的“才是真正的美(上帝)”,就如同“冰岛”其实才是真正的“绿色大地”一样。 而格陵兰女首相送教宗的礼物很有意思。格陵兰最大的比目鱼,而比目鱼是双眼朝天的,似乎在暗示着“定睛于天国之事”(沃伊洛当时插话说:这鱼炖汤很好吃……哈哈);一张女歌手CD,歌名“无根无源”(歌名有不同翻译,有的译作:没有理由),似乎在暗示;不要问为什么上帝要存在于严寒之中,因为离开上帝你我都“无根无源”,而上帝的真理就是“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 为什么“冰冻之下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因为这种美丽是驱逐了“利益交换”的美丽,不是说上帝赐好运给你,你才信,否则你就不信。真正的“信仰之美”是抛弃了一切条件的“信”,仅仅因为“上帝”是“上帝”,你就必须“信”。而这也就是斯宾诺莎的那个困惑——“他如此地爱着上帝,却不需要上帝的爱作为回报”的答案(这个道理牵扯的东西很多,也许在后面合适的地方再解释吧。) 好,话题扯回“胡安娜的微笑”。 关于胡安娜的演说的前半段“我们是生或死,厌倦或朝气……”这些最后都归结于“这都不重要”。 为什么不重要?因为上帝不会倾听,不会交谈,不会安抚等等。这即是说,上帝不会与你们争论,甚至不安抚你们(这实质上就是黑夜布道时提到的“主不会重视我们”)。 而上帝对人的这种态度,可能是因为《圣经》说:“耶和华啊,人算什么,你竟认识他?世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人好像一口气,他的年日如同影儿快快过去。”诗144:3-4;而罗马书3:3-4更是直接说“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 在圣经中“人”常被定义为“尘土”,不过是“一口气”,不过是一个“虚谎”的笑话。而“神”才是永恒存在的“真实”。而现代思潮却将这一点“颠倒”过来了,变成了好像是“神”需要我们(人),而不是我们(人)需要“神”。但正如罗马书所说“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 补充说明一点:圣经中对“人”的价值认定有两种:认为人只是“尘土”“一口气”这类的观点,往往都是圣经中的先知对于“人”的看法——就是说,是人对于自己的价值判定;而圣经中另有一类观点,是认为在神眼中“人”无比宝贵,所以才“神爱世人”的说法。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只是在说:人在永恒存在的神面前,本来是无比的低微且无价值的,但是,神却因为“爱”人,将毫无价值的人看为宝贵,甚至愿意为这无比低微的“人”,舍掉自己的独子耶稣基督,以便将人从“罪”中赎出。 所以一切才以“这都不重要”为归结,因为上帝“微笑”。而上帝的“微笑”里面藏着基督为救赎世人而付出的血与泪。 而你要想看见上帝的“微笑”,你必须得先在灵魂里有“微笑”。而“灵魂的微笑”怎么来?这又得联系到黑夜布道前的那封“圣灵来信”——“怎么做才能信奉上帝”,莱尼对小孩的回答是“想想所有你喜欢的东西吧,那就是上帝所在”。这似乎又变成了“心灵鸡汤”。 但要注意的是,那封信是一个小孩写给教宗的,意即这个“小孩”是真的想要“信奉上帝”,才会问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小孩”的灵魂先已“看向上帝”了。并且因为上帝“不在乎”你(不会屈就你),所以这些“所有你喜欢的东西”不是指各种欲望,而是指当你身处于生命与命运的严寒和冰雪中时,心里仍然想着的那些让你灵魂微笑的“美好”。 对于莱尼来说,“生命与命运的严寒”就是失去父母。而莱尼在这种寒冷中,仍然想着的是“伊甸园的和平”,所以神虽然要莱尼斩断过去,但同时也不认为(莱尼会为时常回想“伊甸幻象”)而后悔,当威尼斯演讲引爆“零点樱桃可乐”时,莱尼说“坚信会(在天国)拥抱你们每一个”,意即:带领每一个人重回“伊甸园的和平”——即与神“同在”。这时“伊甸园的和平”也就被扭转为纯粹信仰的“冰冻下的美丽”,不再对“神”有任何条件。因为,不是神需要你,而是你需要神。 教宗情书(上帝之爱) -------------------------------------------------------------------------------------------------------------------------------------------------- 整封情书可能就这句比较费解吧:“哪一个更美为美好,我的爱人,失去爱还是寻回爱?” 为什么会问“失去爱”与“寻到(found)爱”哪个更美好?显然是“寻到爱”更美好。 但这个可能和保罗的“爱颂”有关“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 这里关键的是“不求自己的益处”。而从下文可以知道,莱尼对于书信中的“失去爱”的定义是:“你可以摸我的腿,不过我没有那么做,那么 我的爱人 这就是失去爱” 联系上面的圣经引文来看,书信中所谓的“失去爱”,是在说:因“不求自己的益处”(不作害羞的事),而导致的“失去爱”。 而在前面的情节里,莱尼曾对古铁雷斯说过认识那个女友的经过,那是“在孤儿院快要结束,神学院即将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我有一个礼拜的假期……我去了加利福利亚 在那儿我去了海滩”。 这就是说,莱尼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遇到那个女友的(孤儿院快要结束,神学院即将开始)。而莱尼“在最后一封信里,他声明自己永远都不会将这些信件,发给那个女人,因为他已经和上帝结了婚。” 而“神就是爱”(约壹4:8)。就是说,这里有两种“爱”,一种是那个女友的“你可以摸我的腿”的世俗之爱(即:性)。一种是“不求自己的益处”的神之爱(即在世俗眼中那是“失去爱”)。 莱尼选择了“神之爱”(“不求自己的益处”),但为什么?按理说这是他的十字路口,出了孤儿院,还未进神学院,他完全可以选择“正常的人生”。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莱尼早就是被“神”选中的人;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是“孤儿”,所以在这之前莱尼先提到了“一个孤儿缺少了他的第一份爱,对他父母的爱”;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因为“神之爱”才是真正的“爱”。(导演在这里还埋了一些东西,后面再解析。) 就是说:所谓“爱”就应该是“不求自己的益处”,如果“求自己的益处”就是某种利益交换,就是梦中布道里面的“让自己快乐”。但“爱”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快乐”,那还是“爱”吗?按保罗的“爱颂”来看,爱是奉献。这不是说“世俗之爱”就没有奉献,而是说这种世俗之爱的前提是“我快乐”,而神之爱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耶稣基督——那是一种担当痛苦的爱(约3:16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所以当女友说“你可以摸我的腿”时,莱尼没有那样做。在圣经中“大腿根部”一词一般就是认为是指“生殖器”。就是说,“爱”对于莱尼来说是“神圣”的,那意味着“责任”。所以他才拒绝女友的“性”邀请,并在信中说“(孤儿)会笨拙 会天真”。 另外,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的经历也可以做参考,亚当第一次见到由肋骨所造的女人(夏娃)时,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里传统的解释就是说女人要服从于男人之类的,但其实,原文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这种意思,反而看起来像是人类的第一句情话“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其修辞手法类似于中文的“心尖肉”之类的。 而但上帝因人偷吃“禁果”问责的时候,亚当则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这个则看起来更像是在推卸责任,其逻辑是:女人是“你所赐给我”的,是“她”给我果子,我吃了——说得好像“我”亚当是被动接受的。这时亚当似乎完全忘了,之前他说女人是他的“骨中骨,肉中肉”,另外女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女人犯罪不就等于其来源亚当犯罪吗。而这个意思在剧中似乎也有所体现,比如莱尼跟斯宾塞讨论堕胎问题时曾说“如果在和生命挂钩的这些事上,只有女人是无罪的呢?”,并说过“妇女是被赐福的”。当然这个女人的“罪”这个问题如果要扯开来谈的话,又会是长篇,且容易产生教义争议,所以就不细说了。但简单来说,个人认为关于“女人与禁果”的传统解释有点过于简单化,其实如果细看圣经原文的话(不是指希伯来文,是相对于一般的“圣经故事”而言),里面很可能还埋着一些别的意思。 (另外,插入一点,莱尼父母到底谁离神更远,谁的“罪”更重?这个问题,是有一些翻转迹象的。以目前第一季的情况来看,似乎,母亲离上帝更远——这个以后会分析——但如果仔细看的话,母亲胸前有疑似“光明”的绣像 [光明之子?],而父亲头上的头布的花纹则类似“蛇纹” [撒旦?]。所以后面关于莱尼父母问题的分析,也是有可能被以后的新情节翻转的。) 好了,话题扯回情书里的“失去爱与寻到爱”,简单来说“失去爱”就是之神之爱(不求自己益处之爱),“寻到爱”就是世俗之爱(求自己益处的爱),所以莱尼才会问这两种“爱”,哪种更美?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层含义。实际上,情书中的“爱”可以在世俗含义与神圣含义之间,因视点不同而相互转换。 就是说从“神性”角度来说:“失去爱”才是爱,“寻到爱”则是欲望(求自己的益处);从“人性”角度,特别是“现代”的人性角度来说:“失去爱”就是笨拙、天真、懦夫,“寻到爱”就是“我荒废青春里的闪烁微光”。 而莱尼在这两者中选择了不求自己益处的“神性之爱”,和上帝结了婚(所以我不认为剧集里的莱尼是一般意义的“信仰危机”,他早就“信”了,他只是还信得不完全——全然的信。导演也多次利用了“不信”一词制造歧义。)。但同时,莱尼又惆怅与好奇于,那些“我荒废青春里的闪烁微光,你是失去了,还是寻得了?”就是说,那些美丽的世俗之爱的闪烁微光,最后你们是失去了自己和曾经闪光的爱,还是为爱“奉献”了自己(寻得了爱)。 所以,最后莱尼说“在最后,我的爱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就是说,不论你是失去了爱,还是放弃了寻找,最终,我们必须去寻找。 这里牵涉到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的新的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而耶稣基督的爱就是不求自己益处的舍己之爱。又因为基督与上帝和圣灵三位一体,所以这也是上帝给人的“新命令”。所以才说“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 而如果我们联系上面提到的亚当对女人的前后态度来看,整个伊甸园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人在伊甸园中还不知道什么是“爱”(一出事,就推诿己过)。而上帝将人逐出伊甸园即是“惩罚”,同时也是让人在世界的苦难中去学习什么是真正的“爱”,以及“怎样去爱”(将“惩罚”变为“祝福”,这又与上帝“创造意义”的神性联系起来了)。 前面提到,莱尼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神之爱”,但导演却还埋了一些东西。而导演埋下的是人性的挣扎,那次莱尼跟古铁雷斯提到为何错过第一次恋爱时,曾说“我别无选择”(为什么会说自己“别无选择”?),而当埃丝特解衣引诱时说:“因为我不想遭受痛苦,我没有能力,去承受爱的痛心之感……我是个懦夫” 就是说,莱尼尽管选择了“神之爱”,但内心仍然清楚的体会到自己的懦弱。 而“懦夫”这段话之前莱尼还有一段话“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我爱主,无论他对我不离不弃亦亦或弃我不顾。主 和主的缺席,总能使我安心而坚定。”综合起来就是在说:离开主,人是没有“爱”的能力的。所以“爱凡人是如此痛苦”,因为“尘世的爱”是不完全的爱,总会引向“痛苦”——因为人不是上帝(无限者),人是卑微的有限者,所以不能为爱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爱”(其实人的“有限性”就是一种“存在性的原罪”,据说尼采就将“原罪”理解为人的存在性“欠然”)。这不是说“爱情”退烧了,而是人的“存在规定”就是没有能力永远“相爱”的,就像鱼可以短暂地跃出水面,但鱼却没有能力永远停留在空气里。 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没有能力永远‘相爱’”,是指没有能力永远每分每秒地像最初那样“相爱”——人总有忽视对方的时候。但有趣的是,人类似乎就这一“尴尬”达成了某种“默契”,统一调低了“爱”的标准——只要没有彻底离婚,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就视作是“永远相爱”了。 但莱尼是不认同这种“默契”的,他追求的是“真东西”,拒绝“替代品”。而这种“真爱”是无限者(上帝)才具有的能力。所以莱尼会对埃丝特说:“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就是说:我只有在主(上帝)里面,才能给所爱的人以“真正”爱。当然,莱尼的这种“真爱”在无神论的语境下很难理解,就不展开了。只是提醒一下:这种“真爱”是以“上帝真实存在”“圣经真实无误”为前提的。 另外,说点与情书有关的小细节,情书事件是因为性虐主教科特威尔而被捅出来的,当时科特威尔是从一个藏在耶稣画像的保险箱中取出文件夹的,而那副耶稣画像是头戴“荆棘冠冕”的耶稣像,一般来说这也有“苦难之爱”的意思;而“荆棘冠冕”是罗马士兵在耶稣受难前,为了嘲笑耶稣自称是“犹太人的王”而给耶稣带上的。这就又跟上帝“创造意义”的神性有关联——将嘲讽与羞辱转变为荣耀。而性虐主教科特威尔捅出的情书事件也正是将威胁与丑闻转变为荣耀。 而“藏”起来的文件,又与主帖曾提到的“藏”文件的政客相对应,从而间接勾连到“心中的裂缝”和“上帝的微笑”,就是说科特威尔在“心中的裂缝”中藏了“丑闻”,而上帝回之以“嘲笑”。 不过,如果注意看的话,会看到科特威尔的保险柜里有两个文件夹,而科特威尔只取出了一个,但剩下的那个文件夹上仍然写着“莱尼”的名字。所以这里很可能还为后面埋着伏笔。 不过也很怪,按理说,后来科特威尔在预计到情书基本无效的情况下,仍然公布了情书,这基本上已经是孤注一掷了。那剩下的那个文件夹里到底是什么内容?以至于科特威尔居然忍住不拿出来? 开始脑洞:猜测,很可能是莱尼在父母这个问题上,还给上帝写过很多“诅咒上帝”的信,如果公布出来,性质太严重(可能会导致教廷崩盘),出于对教会的保护,所以科特威尔在最崩溃的时候也没有拿出来。而导演既然给了这个一个镜头,想必这个文件以后会成为莱尼的一次严重的危机。 另外,教宗的情书那一节似乎也是内容和镜头对应的,比如:“哪一个更美为美好,我的爱人,失去爱还是寻回爱?别嘲笑我,我的爱人。”镜头对应的是埃丝特和小庇护在海滩,这个又可以和主帖里关于小庇护的使命的猜测相联系,而“别嘲笑我,我的爱人”,似乎是在暗示埃丝特不要以逃避神命的方式,对上帝露出“嘲笑”,因为上帝给你的“苦难”是真正的“爱”。 而第九集最后一幕是,莱尼的第一个女友在看完情书后走出房间,给自己的小孩表演扔桔子,而这也正是莱尼当初赢得女友芳心的方法,甚至可能勾连到胡安娜,在第10集,有个主教对莱尼说:胡安娜去医院时,总带着橘子,并且让小孩拨开桔子挤果汁和果香撒给彼此。并说,我将离你们远去,你们也将与我渐行渐远,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我们留给世界的只有善意的香气。这里“我将离你们远去”以及“这都不重要”又与威尼斯演讲相勾连,并且猜测“留给世界的只有善意的香气”这个象征很可能会用到本剧的大结局,而大结局则很可能是以莱尼的死作结(我将离你们远去)。 而莱尼曾与古铁雷斯共饮桔子汁,似乎暗示着两人的使命相连。

共饮的使命

从天空来的 -------------------------------------------------------------------------------------------------------------------------------------------------- 全季从天空来到梵蒂冈的有三种东西:1 玛丽嬷嬷(也是从空中走的);2 棺材;3 三重冕。这三样基本都可以视为“神赐”。这里主要说一下“棺材”,那个棺材里装得应该就是黑人眼镜修女苏里的妹妹,而莱尼一边说“别赶着去见死人了 苏里”,同时又很贴心地把苏里妹妹的遗体运来,让苏里和妹妹告别,但后来又说过“信徒从不哭泣……苏里 你没有信仰” 莱尼这种态度,可能源自于新约“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这个一般被解释为跟从耶稣的决心。并且前面的分析也提到过圣经中对于人的定位只不过是“一口气”,所以埋葬死人无法与信仰相比。 但这里面很有趣的是,这句话可以与创世纪中的另一句话联系起来——神对亚当说“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但后来我们看到亚当吃了“禁果”但并没有当天就死,只是被赶出了“伊甸园”。所以在圣经中实际上有两种“死亡”,一种是常规意义的死亡;而另一种是指“不与神同在”(被赶出伊甸园)。因为圣经中的上帝被定义为“生命的主”,所以“不与神同在”即是失去“生命”。所以“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因为在神眼里看来,这些埋葬死人的“活人”,其实也灵魂“死掉”的人。 所以莱尼会说“信徒从不哭泣……苏里 你没有信仰”,因为作为信徒,只有失去“神”才是“真死了”,才值得哭泣。 斯宾塞的教皇布道与窄门 -------------------------------------------------------------------------------------------------------------------------------------------------- 斯宾塞虽然是莱尼的“精神之父”,但其表现很奇怪,几乎时时都处于落选的怨恨中,哪有一点“精神之父”的样子?而如果仔细看的话,斯宾塞在与人串谋让莱尼辞职时,曾有过一次对镜假想的“教皇布道”:“你好 罗马——诚挚的问候——万分感谢你”这和莱尼的梦中布道的开头几乎一模一样。 就是说斯宾塞自己作为“精神之父”并象征着“智慧”,之前还对莱尼的黑夜布道有所非难,而他自己假想的教皇布道却是赤裸裸的“媚众”,居然说出“万分感谢你(世界)”这种话,哪里有半点“智慧”可言。而斯宾塞闭眼想象了一个人们为他的布道欢呼的画面,但却是“雨中”的广场欢呼,“雨”在剧中代表着上的不满,就是说上帝甚至对斯宾塞的假想都表达了“不满”。 所以斯宾塞前期关于莱尼的所有话语,实际上都不大可靠(或者不能按表面意思理解),特别是斯宾塞手中拿着酒时的话语。比如:斯宾塞针对“黑夜布道”内容表现出不屑(这几乎是唯一一次针对“黑夜布道”内容的批评),并对莱尼进行精神分析时,斯宾塞手里就拿着酒。所以可以看作是斯宾塞的“智慧在说醉语”(导演经常借助一些小道具,来扭转含义),而莱尼在听完斯宾塞的教训后,更是直接点明——“你醉了”。 而当斯宾塞与人串谋逼莱尼退位时,斯宾塞忽然得了重病——“上帝”出手了。莱尼去探问病中的斯宾塞时曾说:“也许是上帝附体了”;斯宾塞回答:“更有可能是撒旦”,但斯宾塞又接着问了一句:“(莱尼)你准备辞职吗?” 就是说:斯宾塞此时对于教宗之位还存有最后一丝觊觎,这就等于是确认了,斯宾塞的病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而斯宾塞对于教宗之位的觊觎则是出于“撒旦”的阴谋。 而莱尼的回答“我才是教宗,到死都是”,则彻底断绝了斯宾塞的觊觎。从此以后斯宾塞的话才开始变成真心话,之前他都是在为落选和重新谋夺教宗之位而非难莱尼。 而斯宾塞得病后的话里有一些很有意思,比如他临终前说莱尼“你以为你是铰链(hinge),但是你是那扇门” 这里“hinge”似乎翻译成“转折点”更合适,但重要的那个“门”。 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就是说,斯宾塞(智慧)到临终时才认出:莱尼不是什么教会改革的“转折点”,而就是那道引向永生的“窄门”。 所以斯宾塞最后问莱尼“让我死之前知道,我不是在徒劳地信仰上帝。”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的话“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 就是说,斯宾塞在临死前开始怀疑“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基督是否真的复活,自己所信的是否只是“徒劳”。一个“智慧”的红衣主教在面对死亡时,问出这样的问题,这其实很动人。 而莱尼用小时候的“神迹”为他见证了上帝并解除了疑惑后,斯宾塞告诉莱尼“你会找到父母”,然后安心而去,他已经通过了莱尼这道“生命的窄门”。而那句“你会找到父母”则犹如“神谕”。 而斯宾塞临终的那一幕还牵涉到一件事,就是莱尼幼年时所行的“神迹”。在莱尼在与杜索里埃外出买烟时,杜索里埃曾对莱尼提起那次“神迹”,但莱尼对此的回答是“我并不想谈论这事……我只想说那些我能够理解的事情”。 而那次的“神迹”有什么地方是莱尼觉得“不可理解”的呢?因为莱尼那次的神迹治愈了比利的母亲,这等于是将比利的母亲从死亡边缘救出——还给了比利。莱尼不理解的是为什上帝这么“残酷”,一边让他失去亲人,一边又给他“能力”去拯救别人的母亲? 所以那次神迹前的一幕,是他说对玛丽姐妹说“我害怕”,即是说他已经预感到一进这屋子将发生某种重大的事情。所以行完神迹后,莱尼丢下众人冲出了屋子,因为他发现了上帝“不可理解的残酷”。 而当莱尼在斯宾塞临终时,为自己的精神之父作出上帝存在的“见证”后,上帝的“不可理解”才变成“可以理解”——原来那一次“幼年神迹”是上帝预先为莱尼的“精神之父”准备的。莱尼在比利家中那一刻所感受的上帝的“不可理解的残酷”,在斯宾塞临终时都变成“温暖”。而斯宾塞临终的预言“你会找到父母”,在莱尼听来这无疑是在说:上帝终会将你的父母交给你,而你之前为神命所担负的所有苦楚都将是值得的。 所以莱尼哭的像个孩子一样。 另外,从斯宾塞我们可以看出,“精神之母”与“精神之父”对于莱尼固然重要,但其重要程度也并不是那么重。“精神之母与父”的引导也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因为莱尼作为“神使”是由“圣灵”亲自引路的。而耶稣说过“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所以斯宾塞重归天国,玛丽嬷嬷剧末远走。 迟到的祝福与推动剧情的上帝 -------------------------------------------------------------------------------------------------------------------------------------------------- 黑夜布道前,莱尼练习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我虔诚的信徒们啊,我为我的迟来而道歉”,这时画面对应的是埃丝特对镜穿衣。所以这句话其实是对埃丝特说的,所以后来莱尼与埃丝特相遇了。而随后的沃伊洛版布道词则分别对应着玛丽姐妹(看着我,但不要只看我……),和莱尼自己(“现在请看向你身边之人”莱尼看向袋鼠“满怀喜悦地看着他 并铭记圣奥古斯丁的话,你若寻求他 就必寻见……”)。 可以看出,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其实也是为上帝所用的。后来莱尼的非洲和平演讲里的“圣奥古斯丁所说的:你若寻求他 他必使你寻见。主就是爱”,也是出自沃伊洛撰写的布道词。不过“寻找便寻见”与“主就是爱”这个都是圣经原文,前面加上“圣奥古斯丁所说”这个前缀纯属炫耀——就像莱尼对意大利总理说的“随后是一场伟大的演说 充满了各种拉丁语的引用……” 但上帝其实并不介意这些小“瑕疵”,就像上帝甚至不介意莱尼的“不信”,因为上帝有不露声色扭转乾坤的伟力。剧中多次出现“负面”事件推动神意进程的例子:比如斯宾塞拒绝帮助莱尼,导致莱尼在无人征询意见的情况下作出了黑夜布道;科特威尔公开情书,却感动了公众;奥佐林斯被发配阿拉斯加,却因此更接近基督等。 上帝隐于何处(显影星辰/市郊补胎店/威尼斯) -------------------------------------------------------------------------------------------------------------------------------------------------- 全季莱尼对忏悔神父唐·托马索说出了上帝的3处所在:1 北斗七星;2 市郊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3 威尼斯 1 北斗七星: 这段对话出现第1集末尾。莱尼将北斗七星指给忏悔神父看,并说“上帝的房子就在那儿……半套复式楼,带私人游泳池”。随后的对话中莱尼还对忏悔神父说:“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从小就善于扰乱别人的想法,让它接近我的想法(这句看了几种翻译,都觉得挺费解,现在这个是我自己硬译的)。……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并且记忆力惊人”。说完这几句之后莱尼马上就说:“现在我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随后就出现了“良知不谴责我……我不相信你能从我自己手中拯救我”的忏悔。 这里推测:莱尼说上帝住在北斗七星(big dipper),但其实“北斗七星”可直译为“大号显影容器(big dipper)”,那么“显影”出什么? 我们知道北斗七星同时也是“大熊星座”的尾巴部分,而顺着北斗七星这个“尾巴”,将其它几个星连接起来将“显现”出——一只大熊。 这似乎是在影射上帝像一只暴躁力巨的“大熊”,因为莱尼总觉得上帝在“强迫”他接受神命。而莱尼说上帝的房子是“半套复式楼,带私人游泳池”,这种房产配置更像是美国中产阶级的配置。就是说莱尼在“指责”上帝对他的强迫,就像中产阶级一样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其潜台词是“要不,你下来试试”)。 所以莱尼后面说的“我从小就善于扰乱别人的想法,让它接近我的想法”,这更像是在说上帝善于改变人的想法;而“我不但聪慧,我还从不妥协,性情急躁,报复心强,并且记忆力惊人”,这也很像是在描述一个旧约中的“上帝”。就是说,整个关于“大熊星座(的尾巴)”“改变人心”“不妥协急躁记仇”等都是在描述莱尼对于“上帝”的感受。 所以,说完这些之后莱尼会立刻说“我要忏悔”。因为他意识到了,他所说的自己如何如何,其实是在说上帝如何如何。而他的忏悔几乎就是对他所感受到的那个上帝的挑战——“我不相信你能救我脱离我自己的手。” 而“大熊星座”在天上,即是说上帝从天上,以完全”神性“的角度俯瞰世界时,像一只“大熊”一样急躁记仇。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上帝(这个话题很大,就不展开了),对人间的种种罪恶心急如焚。 2 市郊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 这段对话出现在第5集开头。而之前出现了一个“神性幻象”:莱尼看着自己的父母乘船离开威尼斯,并且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父母乘船离去的“倒置画面”(这个“倒置画面”的含义曾经让我很困惑,直到发现可以与后面的“上帝降临在市郊”联系起来解读);而在这一“倒置”画面出现之前,再次出现了莱尼起床并与床头基督像错位的画面,并随后躺下,此时床头基督像正对莱尼的腹部。

阻挡基督与“倒置”拒绝

就是说,莱尼打定主意要在父母这件事上“悖逆”上帝的旨意,而父母乘船离开的“倒置”,意即莱尼在“否认”上帝让父母离开的这道旨意;基督像正对莱尼的腹部,则暗示着以属“血气”的肉身,抵挡基督降临——意即拒绝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而随后莱尼与忏悔神父的对话的关键词是:“他(上帝)在发火……这与我无关……他的怒气使他看待事物时不再客观。”就是说,莱尼甚至觉得上帝为他的“悖逆”而发火,是因为上帝看待事物“不再客观”——没有体谅莱尼的苦衷。 而之所以莱尼说“这与我无关”,这就又回应了上次忏悔的“良心不谴责我”,即是说:连“圣灵”都不因此谴责我,你(上帝)发火纯属是自己“乱发脾气”。 而“因此,他(上帝)前往别处,以示抗议。他降临在了城郊的一家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为什么上帝降临的是“补胎店”楼上?联系莱尼“施洗约翰”为基督铺平道路的使命,就是说,因为莱尼的抗命,导致基督的道路无法铺平,所以上帝只有降临“补胎店”,去修补被道路上的瓦砾扎破的“基督使命的轮胎”。 这里其实是导演的一点小幽默,但却细思极恐:因为这时莱尼的神命象征胡安娜等意象还没有出现,甚至小庇护都还没有怀上,就是说:莱尼这时还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为基督再临“铺平道路”。 所以这不是莱尼在主观地调侃上帝。而是莱尼真的“感受”到上帝降临在市郊一家“补胎店”楼上了,只是他不知道上帝在“补胎店楼上的脏乱公寓”里做什么。他以为上帝只是在闹小孩脾气,在对他的违命“表示抗议”。 莱尼甚至感受到“夜里,上帝热得难以忍受,他无法入睡。因为他意识到了,对于人类他已无能为力,他认定了自己已失去信徒(He's decided that He's lost the u)”。这里莱尼用“u”表示“你们”,而坐在莱尼身旁以为教宗在胡扯的忏悔神父唐·托马索,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在这一刻经历了多大的凶险——上帝差点决定放弃人类了。 而莱尼的下一句是“现在该你说了”,随后忏悔神父提到了关于“埃丝特”的事。似乎是在暗示:后来上帝并没有放弃计划,很可能是因为看在准备投胎于埃丝特的基督的面子上(现在基督还没有投胎,所以应该就在上帝身旁),才平息了怒火——因为耶稣基督是为人类做“挽回祭”的(“……他(基督)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 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 2:17-18)。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集(剧首)的与忏悔神父的对话中,莱尼曾调侃上帝“中产阶级”作风,暗示上帝高高居于天上,不体谅作为人的“苦衷”。而这一次(正好是第5集剧中),上帝从天上降临到了人世。平息上帝怒火的是(当然,这是“脑洞”出来的),由埃丝特引出的“基督”。而基督正是上帝亲临人世成为“人”——以体会作为人的“苦衷”(关于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就不展开了,容易引起争端)。就是说上帝不但亲自下来了,并且早就体会过作为人的“苦衷”——这就等于是回应了莱尼在第一集对上帝的调侃。 (哎~~~脑洞出这么一大段来,这一段猜测,导演即使真是这样想的,估计也永远都不会明确的表达出来。) 3 威尼斯: 这段对话出现在第10集威尼斯之行前,当变成了红衣主教的唐·托马索问莱尼:“您小时候想做什么?” 莱尼回答:“我只想当个孩子”,而唐·托马索又问:“那现在上帝在哪儿?”莱尼答:“在威尼斯”……对话结束后莱尼立刻动身去了威尼斯,并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露台上做了本季最后的布道。 而联系全季开篇“神性之梦”里的圣马可广场,则可以确定上帝的真正“所在”是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而在开篇“神性之梦”里出现的小孩金字塔的位置,正是在圣马可大教堂的门前。 在莱尼与玛丽嬷嬷话别时曾说过“最终我们都要回到开始的地方”,而圣马可大教堂前的小孩金字塔正是莱尼在剧首“开始的地方”,全季可以说是始于圣马可大教堂,也终于圣马可大教堂。

起点与终点

那么,圣马可大教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以至于被设定为上帝的所在?按理说,上帝更合理的所在,难道不应该是梵蒂冈吗?。这可能是因为,《马可福音》在三部对观福音书中被认为是写作年代最早的一个,在早期教会中,马可被称为使徒彼得的传译员,而《马可福音》也被认为使徒彼得对耶稣的回忆,经由马可记录下来。 但既然是彼得的回忆,那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不是更合适吗?推测:可能导演看重的是圣马可的“书写者”这个身份,传统上认为:圣经个各篇章在历史上虽然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但都是由于“圣灵”感动而书写下的。就是说,其背后真正的“书写者”其实是上帝本人。 而在剧集中,莱尼的命运的“书写者”无疑就是一直“自隐”的上帝。所以导演在片中,将上帝这个个人与世界命运的“书写者”设置在圣马可大教堂。并且,圣彼得固然是教会的基石和开端,但因为福音记载的是耶稣的言行,所以作为成书最早的《马可福音》所讲述的耶稣基督,则是圣彼得和整个教会的根源。 而从玛丽嬷嬷与莱尼的对话中,我们得知:当初莱尼父母将莱尼送入孤儿院后的行程,即是前往威尼斯(“他们把你留在了孤儿院,说他们无法再抚养你了,因为他们两个要去威尼斯”)。这也就是为什么莱尼曾一度将父母与上帝“混为一体”——在于玛丽嬷嬷话别时,莱尼曾说过“我不再寻找我的父母了,也不再寻找上帝了”。因为在莱尼看来,父母去了威尼斯即是去寻找上帝,而莱尼父母的身份“嬉皮士”,似乎导演在暗示:当年的“嬉皮士”(或者整个现代思潮)想要改变世界,寻找上帝的“爱与和平”。可惜的是,他们“寻找上帝”的行动失败了,他们只找到“自由与放纵”。因为上帝不在基督之外,基督之外别无救赎,而基督的救赎是“奉献与受难”是“顺服于真理之下”,而非“人的解放”。 “人性”与“神性”的交汇点(出走与回转) -------------------------------------------------------------------------------------------------------------------------------------------------- 在剧中莱尼的“神性”与“人性”曾有过交汇,有些交汇不太明显,比如:对埃丝特。 莱尼无疑是“爱”埃丝特的,莱尼曾对埃丝特说“你让我想起了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朋友”,而埃丝特在第二次引诱莱尼后,曾想要向莱尼忏悔,但莱尼让埃丝特向上帝忏悔,并说:“我只能能为你做一件事,原谅你——永远原谅你”。就是说,莱尼对埃丝特的“爱”是无限之爱(即:神之爱),人性和神性在这里得到了某种统一(但其中仍有某种“冲突”)。 而有趣的是,在莱尼幼年那次出走有那次,“人性之爱”却成就了“神之爱”。 莱尼幼时那次出走,先是和杜索里埃一起隔窗探望了看了朋友比利和比利重病的母亲。随后莱尼与杜索里埃决定出走,途中杜索里埃折返,莱尼说“我想要找到我的父母”,并继续前行。 而后来似乎没有任何理由,小莱尼又自动回去了。 但如果留意看得话,在小莱尼自动回去前有这么一幕:成年莱尼与杜索里埃在酒店遇到一个自称“能证明上帝存在”的女人,这个女人拍下了莱尼的照片,并说“你的眼睛……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随后导演再次接小比利照顾重病母亲的画面,镜头中:小比利偷偷擦干为母亲哭泣的眼泪后,能做的只是为重病的母亲擦擦额头;而比利的母亲能做的也只是强撑着,爱怜的轻抚小比利的脸;随后导演接入了成年莱尼与杜索里埃谈话,而这段谈话是以莱尼母亲的眼睛结束的,杜索里埃说自己还记得莱尼母亲的眼睛“很明亮,但毫无表情,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随后导演接入了小莱尼自动回到孤儿院的画面。 整个这一段似乎是在暗示:小莱尼之所以回去,是因为想到了比利对母亲的“爱”——只能偷偷为母亲哭泣后(藏起悲伤),为母亲擦擦额头,而比利的母亲同样是藏起自己的悲伤,强撑着轻抚比利。 而这种藏起自己的悲伤的爱,一无索取,只有给予。且给予的不是物质,而是自己的心。 在那个酒店美女说“你的眼睛……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时,响起了一段哀伤的音乐,这段音乐一直延续到小比利擦干眼泪回到母亲病床前才结束。就是说上帝的证据就是克己奉献的“悲伤之爱”,这也就是同集中,莱尼对埃丝特所说的“我爱主,因为爱凡人太痛苦”的深层含义——爱凡人的确会太痛苦,但并不能阻止上帝去爱,所以主耶稣给予凡人的是奉献生命的“悲伤之爱”。就是说神的“无限之爱”因为只给予,所以必然是“悲伤之爱”——而这也是人性与神性的交汇点。 就是说,年幼的莱尼在出走之后,是因为想起了比利与母亲之间的爱,所以回到了孤儿院,因为他的兄弟——年幼的杜索里埃正在为他的出走而悲伤。所以后来莱尼对杜索里埃说:“我没有去寻找我的父母,相反,我回到了孤儿院,为了和我的朋友安德鲁·杜索里埃在一起,他是那时的我所拥有的一切。从那时起,你欠我作为一个承认我权威的朋友和神父”,因为从那时起莱尼第一次学习了“悲伤之爱”,将自己的悲伤藏起来,把爱给予自己的兄弟杜索里埃。而这次则是人性之爱促使莱尼回转,去学习并完成神性之爱。 而成年杜索里埃关于莱尼母亲眼睛的话“很明亮,又无表情,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直接导致两人返回教廷。这可能是因为杜索里埃那句“这让我觉得她很难过”,让莱尼认为母亲和自己一样在领受“神命”,因为“悲伤之爱”是上帝存在的证据。就是说莱尼觉得母亲眼睛里的难过,一定和自己一样,是因为顺从神的旨意。而在这集的开头莱尼则是抗拒神意——父母离开画面的“倒置”。 所以当莱尼从杜索里埃那里得到“母亲可能是因为顺应‘神意’才没有找他”这一信息后,他决定也返回教廷去顺应“神意”。但莱尼忽略了杜索里埃所说的“眼睛很明亮,但无表情”,联系威尼斯时的父母面无表情的画面,其实“无表情”才是真相。 而这出走与回转的一幕,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道具——“烟” 烟与烟斗 -------------------------------------------------------------------------------------------------------------------------------------------------- 烟与烟斗这两个道具,似乎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明确地显露其含义。所以对这两个道具的含义,只能是猜测(猜错或有偏差的可能性较大)。 在幼年莱尼出走的那一幕,烟第一次出现在莱尼的生命里,并且是半只烟。所以猜测,这似乎是象征着莱尼的生命,联系到莱尼的“施洗约翰”的使命会使他早亡,那么烟是象征着莱尼的“生命”? 但大致跳看了全季中所有与烟有关的情节后,似乎烟的含义又因情节变化而在随时变幻(当然,烟这个道具太细微了,很难保证不漏看)。这要么是因为本剧还未完结,信息不全导致无法完整解读;要么是因为烟本身不是一个单一象征,而是一个象征“系统”。目前个人倾向于烟是一个象征系统:烟与烟斗与火机共同形成了一个象征或寓意系统。 由于烟在个场景中的寓意有点乱,所以得先找到一两个比较确定的“寓意固定点”,来固定寓意。 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点就是“威尼斯”打火机——莱尼是在信徒礼物里,得到了写着“威尼斯”的打火机。而之前分析过“威尼斯”即上帝的所在,所以烟所暗示的神性一下就变强了——上帝给你点火啊。而且当时与“威尼斯—上帝火机”一起登场的还有那封小孩的“圣灵来信”。

威尼斯—上帝火机

这似乎是在暗示着烟即是“圣灵”的象征,而吸烟则是吸入某种“气息”,之前说过“圣灵”与“上帝的气息”以及“生命之气”等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推测:很可能在剧中,莱尼吸烟的“基本寓意”是点亮的“圣灵”,而根据吸烟时所面对的人或事的不同,再产生出具体的含义。就是说,莱尼一旦开始在你面前抽烟,那么就意味着此时“圣灵”经由“威尼斯—上帝火机”点亮了,象征着“圣灵”或上帝对你的态度。而这个圣灵或上帝的态度是会因不同的事,而产生变化的,所以烟的寓意用单一象征去解释,总会发现有例外的情况出现。 但这只是一个“寓意固定点”,我们起码还需要有另一个“固定点”,才能确认猜测的方向大致正确。 另一个“寓意固定点”则是——点不着烟。莱尼点不着烟的情节在全季似乎只有两次,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次点不着烟,那是出现在非洲之行: 当安东尼嬷嬷被子民环围亲吻时,莱尼走到了前面开始点烟,几次点不着后,直接放弃了抽烟。而这时安东尼嬷嬷的台词是不停重复地说:“够了 Enough”。这个在影片中表现的很明显,当莱尼点不着火而放弃抽烟时,台词明显的对应了一声“够了 Enough”。 这似乎是暗示着:上帝受够了。所以莱尼抽烟这个举动,所代表的“圣灵的态度”似乎又有一个基本面即“上帝的忍耐”。而莱尼往往是在感到焦虑或处理教务时抽烟,就是说上帝一直在忍耐着各色人等对于莱尼所代表的神命的质疑。 而一旦“威尼斯—上帝火机”点不着烟,就是上帝不愿再“忍耐”你了。后果很严重——安东尼嬷嬷最后被“神罚”干掉了。

够了

但问题是,莱尼第二次点不着烟又有点费解。 第二次点不着烟是发生在第十集,当莱尼对最年老的那个哮喘主教说:“你知道吗,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而哮喘主教补充说:“在那时,他就有话想说了”,并不停的重复“你会说出来的……”。这时莱尼再次点不着火,并放弃了抽烟。 但奇怪的是,后来哮喘主教屁事都没有(当然,那时已经快全季终了,也许下季这个主教会出问题)。所以起码目前看来,这次点不着火,似乎是针对哮喘主教的“误解”,而不是针对哮喘主教这个人。 就是说,全季里无论是斯宾塞,还是玛丽嬷嬷,还是杜索里埃等,都对莱尼存有很大误解。他们都一定程度上把对莱尼言行的不理解,归结为莱尼是孤儿,还没有长大。其总象征就是哮喘主教所说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 而从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小孩”一词在本剧中是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的——即神的孩子(当然,也有与之相对的“世界的孩子”,这里就不展开了)。 所以莱尼所说的“你是对的。当一个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这是指神命的成长。就是说这种成长不是说更老练了,而是更坚定、更纯洁了。所以在这之前的一幕是莱尼与嬷嬷话别,就是说莱尼所说的“孤儿走向成熟,他会发现一个全新而年轻的自我”,是指他不再需要玛丽嬷嬷的安慰与对神命的提醒了。而不是哮喘主教所认为的“孤儿”打开了心结。 但此时哮喘主教误解了莱尼的话,并得意地一再重复“你会说出来……”时,这次上帝觉得不能“忍受”的是——你们一再的把老练与世故当成“成长”,一再的用那套廉价的心理分析来理解“神的孩子”的成长。 当然,也可能这次上帝的无法忍受,就是针对那个哮喘主教的,只不过本季来不及说。因为有一些细微的迹象显示,这哮喘主教可能有藏得很深的问题。这个以后再分析。 好了,下面在按莱尼吸烟时面对的不同的人,梳理一下。 莱尼的抽烟有两种基本寓意:1 莱尼自己的生命(半支烟),莱尼抽烟就是说愿意与之分享自己的生命,比如杜索里埃。 2 圣灵(以及圣灵所代表的上帝的态度),这个态度多数时候是“上帝忍耐”,有时也表示某种“上帝为你忧心”或别的情绪。而当莱尼很友善的对着你抽烟时,则第2意与第1意合一,表示与你“分享神命”。 剧中莱尼第一次抽烟,是在第一集招揽忏悔神父唐·托马索这个“小密探”时。这时玛丽嬷嬷都还没有到教廷,莱尼也没有得到“威尼斯—上帝火机”,所以这时的抽烟可能是暗示“分享生命”,所以后面我们看到唐·托马索给莱尼提供情报,而莱尼则向唐·托马索讲述上帝在哪,以及自己对上帝的感受(当然,这把唐·托马索折磨得不轻)。 而奇怪的是莱尼得到“威尼斯—上帝火机”后,似乎再也没有出现他在忏悔神父面前抽烟的场景了。而全季中似乎还有一个人——古铁雷斯——莱尼是不在他面前抽烟的。但古铁雷斯和唐·托马索有一个共同的性质就是为莱尼服务。就是说,似乎这两个人是上帝分派给莱尼的手下,他们是为莱尼服务的,而不是莱尼要为他们操心,所以不存在“上帝要忍耐”他们的情况,因为当这两人出现问题时,上帝会直接出手干预。所以当古铁雷斯在纽约因调查僵局而潦倒时,唐·托马索因莱尼没当上红衣主教而拒绝再向莱尼提供情报时,上帝都悄悄的制造出解决的契机,不动声色的把两人引回了原路。 当然,本季中还有些人,莱尼是没有在他们面前抽烟的:比如冰岛女首相、苏里修女、莱尼最喜欢的那个作家等,但这些人戏份都不大重要,基本可以归入背景群像中。 并且这里有个细微的差别:莱尼如果不在你面前抽烟,那可能不代表有问题,只是说你这个角色目前还不重要;而莱尼要在你面前抽烟,但又没有抽成烟,那可能你会有大麻烦。比如:杜索里埃。 我们知道莱尼以前是和杜索里埃分享一支烟的,但当莱尼去找杜索里埃抽烟时,杜索里埃发现没有烟了,于是两人出去买烟,结果兜了一大圈,也没有买到烟。这就是说,莱尼想为杜索里埃点亮圣灵所代表的“上帝的忍耐”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莱尼自己不知道这一点),所以后来杜索里埃死掉了。 而剧中还有一次引人注目的抽烟是:莱尼夜晚在花园看见袋鼠,于是停下来点烟,这时画面专门给了一个“威尼斯—上帝火机”的特写。但当莱尼点完烟,再抬头时,发现袋鼠早就不见了。而下次莱尼在夜里再次遇到袋鼠时,则没有吸烟,但命令袋

 3 ) 圣胡安娜、神性之爱、利他主义、以及柑橘的味道

《年轻的教宗》是一部风格很《神夏》的剧,整个剧的重点仅在于教宗的自我发现以及心灵和感情的成长,而所有关于外部世界的情节(比如权谋斗争)都不重要,而且常常是零碎、跳跃、不太现实的(反正就是一种“不要在意这些细节”的风格)。 整部剧看下来,我感受到的主题是:怎样的心灵才称得上有“神性”,以及什么样的爱才是“神性之爱”。在我的想象中,要到达神性、成为圣人,需要战胜自己的所有软弱、痛苦、恐惧、欲望,放弃所有的执念,不再有任何情感上的缺憾和心灵上的摇摆,进入某种不会被任何东西动摇的平和完美的境界。然而本剧似乎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我们一直期待看到年轻教宗的成长,他也确实慢慢变得更成熟和宽容,可是直到最后,教宗依然没有解开自己最大的心结,(也许在想象中)他看到父母又一次转身离去,居然痛苦到心口剧痛昏倒在地。他依然幼稚任性,喜欢用恫吓给别人制造恐惧,吓哭了参观博物馆的小朋友。他依然脆弱和容易失落,(也许在想象中)去海边把自己和小Pius宝宝的合影放在沙滩上,强行对Esther刷存在感,可见他仍然放不下“我这样爱你,你却背叛我离我而去”的念头。他依然抱着过去的痛苦和执念无法解脱,居然因为Voiello的话精心想出了一个极其孩子气的计划,去威尼斯公开布道想要找到自己的父母。一整季过去,教宗的心灵弱点几乎一个也没有消失,如果说他有成长,也仅仅表现于他越来越多地用爱代替了愤怒,然而也许其实这就是神性了。 从一种诛心的角度来看,教宗对世人的爱大约主要来自于他自己的心灵缺憾。在教宗的情书里,他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动机——“爱的失落”。作为孤儿,教宗别无选择地失去了父母的爱。在加州的沙滩上,女孩说“你可以碰我的腿”,然而他没有那么做,他说那便是“爱的失落”。教宗的情书里说到,爱的答案只有两种,寻得爱或者失去爱,在去爱和被爱两个方面,教宗都选择了放弃和失去。然而(也许在他的想象中),当年的那个加州女孩已经成为了母亲,寻得了爱的幸福。当被问及“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时,教宗说他最想做一个孩子,当被指责“你到底准备什么时候长大成人”的时候,教宗说他无法成长,因为人只有作了父亲才能成长,而他永远不会成为父亲。在成为儿子和成为父亲两方面,教宗又都选择了放弃和失去,他当然有自己的缺憾和痛苦,所以他想到父母的离去会心碎,所以他整天缠着小Pius的父母逼到他们不告而别 。从动机上说,教宗也许是极端自私的,在剧中不只一次提到,我们信上帝是因为我们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是因为我们没有答案,也不只一次提到,我们爱上帝是因为爱某一个“人”太痛苦,我们没有勇气去承受。 但在行为上,教宗可以是极端无私的,当教宗看到Esther和丈夫在窗边造人的时候,他在窗下拼命为这对夫妇祈祷,直到泪流满面。也许正因为痛苦和软弱,教宗没有勇气去“寻得爱”,他选择了“失去爱”,然而教宗的无私在于他希望世人都能寻得爱,在于他并没有为了自己没得到而嫉妒和怨恨,在于他真诚地为了帮助世人寻得爱而努力和奉献,我想这就是他在情书中所说的“我并没有答案。但是这是我愿意想象的答案。因为最终,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必须去寻找”。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研究的问题是人是否真的具有“利他主义”的动机。具体来说,那篇论文是研究父母给子女留遗产的行为。从表面上来看,给子女留遗产只能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否则为什么不把这笔钱用于自己的消费和享受呢?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如果留遗产的动机真的是利他主义,那么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数目就应该和子女的经济状况挂钩(因为子女越穷,每一块钱遗产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就越高。既然“利他主义”意味着“为了别人的效用而这么做”,那么子女越穷,利他主义的父母就越应该多给子女留遗产)。结果这项研究发现,父母留给子女的遗产数目只跟父母自己的特征挂钩(比如父母的资产数目),而和子女的经济状况没有关系。因此,这项研究的结论是,父母给子女留遗产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的动机,人们留遗产只是因为这样做让他们自己感觉良好。 当年读到这项研究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惊。我想原来人和人之间真的没有任何无私的爱和奉献存在啊,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间,即使是留遗产这种看起来完全无私的行为背后,也只是自私自利而已。我们的爱和奉献,说到底完全不是为了别人,而只是因为这样做让我们自己感觉良好而已,多么讽刺。然而现在的我再想这件事情,所谓的动机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子女收到了父母的钱,相信爸爸妈妈爱着自己,这还不够完美吗,何必在意父母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年轻的教宗努力要把上帝的爱传给世人,他让重病的人起死回生,让不孕的女人成为母亲,用从没寄出过的情书感动了整个世界,这还不够完美吗?何必在意他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事实上,我想,人类需要通过爱和奉献让自己感觉良好,这本身就充分说明了我们的高贵。年轻的教宗能从自己的软弱和痛苦中生出去爱世人的愿望,他当然已经是一个有神性的圣人了。 也许我们并不一定要执着与洗去自己的痛苦和软弱,因为痛苦和软弱并非是全然负面的东西。在第九集的末尾,Kurtwell的儿子终于决定帮Gutierrez指证自己的父亲,他这样对Gutierrez解释自己的决定:“你还记得我们两人一起看着那个滑冰女孩的时刻吗?那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人看到了那一幕。那一刻我觉得我和你很亲近,因为我感觉到,你也怀有和我一样的绝望。就在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信任这个人。”你看,痛苦和软弱也可以是人与人产生联接的动力,正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痛苦和软弱,我们才需要彼此,才需要爱人和被爱。如果每个人真正到达了无欲无求的完美平和境界,虽然世界上也许不再有争斗和伤害,但恐怕,也不会再有爱和沟通了吧。 教宗非常喜欢圣胡安娜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虽然未必能自救,但仍可以爱别人和拯救别人。圣胡安娜用奇迹治愈了许多患病的孩子,她自己却在孩子的年龄死于绝症。年轻的教宗用爱感动了全世界的人,但他自己却在布道中看到父母的又一次转身离去,心痛得晕倒在地。但即便如此,圣胡安娜依然无愧是一个圣人,年轻的教宗也是,因为他们告诉大家,上帝是爱和微笑。人虽然未必能自救,但仍可以爱别人和拯救别人,这就是神性。所以最后教宗虽然痛苦地晕倒在地,却也在天空中看到了神的形象,我想这说不定就是他的第二次calling。 最后,我很喜欢圣胡安娜故事中的一个细节:她每次去看望生病的孩子都会带橘子,因为她说剥开橘皮时的那种味道是上帝和善行的味道。剥橘子皮的味道真的很美好,清澄纯净,苦涩甘美,绝不造作,据说娇兰的柑橘绿茶香水就是那种味道,我一定要去买一瓶。

 4 ) 《年轻的教宗》:让真实的教宗哑口无言?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在电影《年轻气盛》(Young)里借角色布兰达之口说电视剧是未来,已经表达出对于电视剧制作的极大兴趣。于是与HBO合作制作《年轻的教宗》(The Young Pope)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名导挂帅,并且声称剧中的教宗除了容貌之外,其他的脾气秉性完全是他自身的翻版,且有裘德·洛(Jude Law)和戴安·基顿(Diane Keaton)领衔出演,这阵势已经开始不同凡响了,而情节上又横空构架出一位与现实平行的宗教世界,并且是一位年轻的美国教宗的故事,剧集还没开播已经赚足了噱头,单等开播梵蒂冈教堂出来与剧集制作方撕破脸面,上演一出真实教宗VS.虚拟教宗的空前绝后之战。剧集在意大利率先开播,收视率狂飙打破当地历史记录,然而开播之后,教廷一方却悄无声息,毫无动静。丝毫没表现出对于剧集的任何褒贬之意,让一众意图深抓焦点的八卦媒体和唯恐不乱的起哄群众大为扫兴。

想必制片方选择裘德·洛的初衷是希望误导人们将演员自身曾经混乱的生活投射到角色身上,更为直白的说就是要人们对于如此英俊的教宗的私生活的浮想联翩。剧中的教宗和现实的教宗确实别若天壤,无论年龄、容貌、形体都恍如黑夜与白天。剧中教宗现身于万千裸身小儿覆盖之下,并且在众目睽睽下出惊人之语,让教廷上下内外瞠目结舌,当所有人愕然惶然不知所措,却发现导演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好吧,尽管如此年轻教宗的真实面目还是让人吃了一惊,无论言语、态度,裘德·洛用眼中的波光闪烁和嗓音的抑扬顿挫将教宗的自负、犹疑、开朗、狡黠、矛盾种种细枝末节统统展现出来。当他伸展双臂祈祷上苍,面部扭曲又至真地喃喃恳求,如是几个让神迹的发生的场景有着洞穿七札的通透说服力。黛安·基顿近年来重新活跃起来,她在剧集中的角色分量颇重,以她多年的从影经验,对于表现一个长年笃信基督的年长妇人绝对是驾轻就熟的。在这个她的电视首秀里,黛安·基顿亦母亦友的修女角色对于年轻的教宗有着启蒙和支持的作用,使得他在这个教廷首脑的位子上得以发挥所长。然而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片坦途。当修女认为教宗在荒腔走板的路上越走越远时,她也暗中诡谲行事,勾结红衣主教们意图颠覆乾坤。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每每用出乎意料的手笔推动剧集的走向,当人们终于相信教宗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人物时,下一个镜头则完全跟你的想象不同;当事情无可挽回,梵蒂冈仿佛惊涛骇浪时,下一秒钟厄运却是举重若轻地化于无形。就像导演自称的那样,这个教宗就和他自己一样不可捉摸,行事奇诡异于常人:教宗嗜好吸烟与樱桃可乐;声称不信上帝,之后又托词于玩笑;不肯以真面目示人;自取名字于为人不齿的庇护12世;公然挑衅红衣主教不肯妥协;当人们逐渐发现他幼年的经历左右着他的保守主义,并发现他心中异乎常人的信奉愿力,他却又剖心而言说一直想做个孩子。这是个不能以常理度之的教宗,所以导演在各个表现形式上都奇兵突出,不过还是新瓶装了旧酒,不过此酒香醇可口颇堪回味,就像片头音乐虽然是鲍勃迪伦的经典曲目"All Along the Watchtower" ,却用铿锵的嘻哈歌手Delvin的爆裂版本来作为配曲,着实营造出了惊喜的视听效果;就如片头十个经典艺术中展示的那样,教会在经历了一切的生发、过渡、战争、分裂、堕落等等刺激之后,迎来的就应该是矫枉过正后的回归保守。这恐怕就是现实中的教宗和教廷并未对虚拟的教宗骤起发难的真正原因。在真实与荒谬中,《年轻的教宗》并未过分着重于教廷的无耻丑闻和堕落腐化,而是在让人心悦诚服的剧情里强调了保守主义,并且以持重的态度在裘德·洛蓝色的眼眸中输出了信仰的力度。

剧集里出现大量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背景来映衬角色,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集教宗与埃丝特(Esther)的首次会面,教宗忽然晕倒在她怀里,此时两人的姿态十分明显是复刻了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刻作品《哀悼基督》(Pietà)。在其他情境中也频繁出现各个时期经典作品,比如十分古怪的《玛德莲娜·万楚娜和她的丈夫孩子》(magdalena ventura with her husband and son),玛德莲娜是一个长着胡子的女人,在给孩子喂奶。艺术品最为集中的是片头,剧集片头包含十个经典艺术作品,有一颗流星贯穿始终来表达教廷的历史,这是历史与艺术的交相映照,是帮助理解全篇故事的钥匙,参详如下:


1.《牧羊人的崇拜》(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作者:赫拉德·范·洪特霍斯特(Gerard van Honthorst)
这幅画描述的是耶稣在伯利恒的降生,当地的牧羊人们得到天使的启示赶到耶稣的降生地赞颂圣诞。赫拉德·范·洪特霍斯特属于巴洛克派画家,深受卡拉瓦乔(Carragvagio)的影响,精擅阴影暗夜的描绘,素有“热拉尔黑夜”的雅号。


2.《交付天国之匙》(Delivery of the Keys)
作者: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
描绘马太福音中圣·彼得获得天国之匙,天国之匙代表着宽恕以及升入天堂的途径。佩鲁吉诺是达·芬奇之友,拉斐尔之师。西斯廷教堂藏有他的多幅作品,这幅作品是其中之一,悬于教堂北墙,是描述耶稣故事的众多系列之一。


3.《皈依于通往大马士革的路上》
作者:卡拉瓦乔
《使徒行传》第九章描述了一度是基督教迫害者的扫罗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追捕基督徒,忽然遇到异象,耳中莫名听到耶稣的话语,心中折服而从马上摔落之后悔改皈依成为圣·保罗。此画藏于罗马广场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 church)。整幅画的光影运用出色,除了跌落马下的保罗处于强光的焦点下,其它元素都置于阴影中。其中关于马的描绘十分精细,把那种慢慢扬蹄躲避主人的突然坠落的姿势神态显露无遗,同时马在这种突发事件下却十分镇静安详,仿佛洞察了一切。


4.《第一次尼西亚会议》(The First Council of Nicea)
尼西亚位于现在的土耳其伊兹尼克(Iznik, Bursa province)。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25年7月4日在此召开集会强行通过《尼西亚信经》( Creed of Nicaea)作为基督教正统学说,解决了神学争端,奠定罗马教会的统治。画面上正中的君士坦丁大帝正在痛斥:“教会分裂之恶果有甚于战争”(“Division in the church is worse than war.”)


5.《隐士彼得宣扬十字军东征》(Peter the Hermit riding a white mule with a crucifix in his hand and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cities and villages preaching the Crusade)
作者:弗朗西斯科·海耶兹(Francisco Hayez)
隐士彼得是法国北部城市亚眠(Amiens)的一名牧师,据说他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真正始作俑者。作者弗朗西斯科·海耶兹是浪漫主义画派中擅长以史寓今的高手。


6.《圣·方济各接受圣痕》(St. Francis Receiving Stigmata)
作者:法布里亚诺(Gentile da Fabriano)
画中描述圣·方济各在阿维尼诺山(Mount Alverno)中祈祷时,得到撒拉弗天使(seraph)显圣并赐予他耶稣圣痕五伤,圣·方济各因此成为第二耶稣。画中的撒拉弗天使明显带有中世纪和早期文艺复兴的画风,作者法布里亚诺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古代大师之一。这幅作品弥合了哥特和15世纪早期的弗罗伦萨风格。


7.《圣·托马斯的布施》(Thomas of Villanueva DistributingAlms)
作者:马蒂奥·塞勒佐(Mateo Cerezo)
圣·托马斯原是西班牙托钵修士,1544年被授职大主教,1658年获封圣徒。他由于广发布施怜人贫苦而备受称颂。作者系西班牙巴洛克画家,此画藏于巴黎卢浮宫。


8.《米开朗基罗在教宗庇护四世面前展示圣·彼得教堂模型》(Michelangelo Presenting the Model for the Completion of St Peter’s to Pope Pius IV)
作者:德曼尼克·巴赛亚诺(Domenico Passignano)
这幅画的名字完全把画面的意思解释清楚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初始的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在公元846年经过阿拉伯海盗的洗劫之后,才出于防卫的目的建了围墙,形成了梵蒂冈城。作者德曼尼克·巴赛亚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的画家。他素有捷才,以绘画速度快速著称。


9.《圣巴塞洛缪大屠杀》(The St. Bartholomew’s Daymassacre)
作者:弗朗西斯·杜博(François Dubois)
传说这次大屠杀是以凯瑟琳·德·美第奇(Caterina Maria Romola di Lorenzo de' Medic)为首的天主教派发动的针对法国新教徒的清洗。不过有证据显示,这其实是法王查理九世的政治手段。1572年8月18日,贵族玛格丽特·德·瓦卢瓦和亨利·德·纳瓦尔结为连理。这场婚礼本应是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和解的象征。然而,就在婚礼后的第六天,法国国王却忽然下令当即处决新教胡格诺派(Huguenot)的首领。随后,天主教徒又对新教徒展开大屠杀。大屠杀的悲剧在法国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断裂,引发了人们对王权的质疑,同时深思宗教分裂对王国传统造成的弊害。


10.《第九小时》(The 9th Hour)
作者: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
这个作品表现的是教宗约翰·保罗二世(Pope John Paul II)被流星击倒在地。这明显是一副挑衅之作。第九小时指的是耶稣在钉上十字架后的第九个小时喊出:主啊,你为什么抛弃我?,随后就死在了十字架上。对这幅作品公认的诠释是,作者暗示教廷长期以来的堕落。流星来自上天,可理解为流星即使上帝自身对于教廷的惩罚。教宗虽被砸中,却依然幸存并且手执十字架,显示出教廷虽然腐败却坚不可摧。铁打的教廷,流水的教宗,如今迎来了年轻的教宗。

公众号:丁神灯

 5 ) “现代主义美剧”的发端之作?

不久之前,金球奖决出了年度最佳剧集。由Sky、HBO和Canal+三家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年轻的教宗》由于尚未在美国开播,错过了今年的争夺。不过,就算这部剧赶上了档期,能否提名金球同样让人很难预计,因为相比《王冠》《权力的游戏》《怪奇物语》一众,《年轻的教宗》还是相对异质了,但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部剧的表现都堪称一流。比如卡司,如果说教宗是全世界教徒的教宗,那电影大师、导演索伦蒂诺的优势就在于,他可以在本剧中选用世界范围内最出色的演员:英国男星裘德·洛、奥斯卡影后黛安·基顿、阿莫多瓦的黄金御用哈维尔·卡马拉、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帝西尔维奥·奥兰多……这配置,如你所愿。

初看《年轻的教宗》,完全就是一个“权力的游戏”,与《纸牌屋》颇有些类似,但紧接着剧情便开始转向,从单纯的新上位者与旧势力的勾心斗角演化为一代基要教宗寻求爱、真理和信仰的成长故事。其实《甄嬛传》也是一个成长故事,甚或任何一个宫廷剧都是一个成长故事,但不同的是“年轻的教宗”在经历一切之后变得越发成熟和纯洁,越发善于控制自己的权力,而非越发老成世故,尽显“无奈的腹黑”和“人生的苍凉”。当然,严谨地说,这也只是通过第一季得出的推论而已,如此决断也许还为时尚早,已经提上日程的第二季或许会给出新的答案也未可知。

单就本季而言,剥离单纯的阴谋叙事是通过家庭成员关系和宗教神秘主义共同达成的。剧中的教宗是一个孤儿,童年便被父母抛弃的经历是他一生难以迈出的阴影;玛丽修女、童年挚友杜索里埃和之后的斯宾塞主教给了他第二个家庭,分别扮演了母亲、兄弟和父亲的角色。这个“家庭”构建在宗教的基础上,“一家人”的关系自然不如血缘来得亲近,但足以瓦解一部分教廷政治和阴谋的力量。另一方面,导演索伦蒂诺镜头下的教宗看上去是个常人,但也有非凡之处:在十集当中,教宗曾经四次以相同的方式——跪地祈祷——展现神迹:一次让他自己当上了教宗,一次帮助守卫不孕的妻子生出了孩子,一次复生了自己童年好友的母亲,一次借上帝之手扼住了腐败修女的咽喉。四次祈祷贯穿始终,以政治(或阴谋)无法企及的力量达到了善的目的,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瓦解了政治对教廷的紧密控制。

《年轻的教宗》的人物塑造很有意思。不同于典型美剧深入刻画人物的正反两面(所谓“立体”),索伦蒂诺故意与这部剧中的人物保持距离,这就使得人物面貌变得非常模糊。一面?两面?三四面?看不清楚。很难见到剧中任何一个人生活的全貌。教宗如何知道玛丽修女是个孤儿?如何知道自己的“丑闻”已经握在了国务卿沃耶罗手里?如何知道古特雷斯是个同性恋?剧中全都没有交代,而这些问题甚至会影响观众对教宗的评价,让人搞不清楚他到底是个难得一见的圣人还是个史无前例的政客——这还是关于剧中毫无争议的一号角色,遑论其他形形色色的配角。很多时候,众多人物的性格和往事全都隐藏在编剧投出的烟雾弹中让人无法得见,但它们在碰撞过程中往往又产生意料之外的火花,使剧情方向发生突变。所以,我们当然可以说“模糊”是编剧的一大败笔,但倒不如说它是一大特点,是推动剧情发展而不至于原地打转的关键因素。

模糊,既与剧中教宗对自己的定位一致,也与剧中一直渲染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相契合,同时显示出索伦蒂诺一直以来的创作特点。《年轻的教宗》虽然是“迷你剧”,却俨然是一部“大电影”,完全可以纳入到索伦蒂诺的电影作品序列之中。形式上讲,大量柔光的运用、混搭的音乐风格,都透露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和匠心;无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绝美之城》,还是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年轻气盛》,索伦蒂诺一以贯之地运用碎片化、散文式的方法讲述故事,这里一腿那里一脚,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和意向穿插在一起,虽则让人云里雾里,但却凝聚成一种氛围和意图,所谓“形散而神聚”。

这种现代主义的结构方式也正是人们将索伦蒂诺与费里尼(也是意大利导演)的“镶嵌画”式作品相比较的最重要原因。从本质上说,尽管美剧很久之前就已经大量涉及后现代文本,但形式上的突破仍然乏善可陈。《年轻的教宗》正是索伦蒂诺对以剧情为绝对中心、以平铺直叙为首要叙事方法、以悬念营造为主要卖点的美剧概念的翻新,是欧洲艺术电影导演和美国电视工业之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恰似莱昂内(意大利导演!)对西部电影的再造,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现代主义美剧”。

拿教宗开涮并非索伦蒂诺首创。毕竟,意大利电影、意大利人甚至意大利这个国家始终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之一,便是国家与宗教、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梵蒂冈在罗马的心头,天主教也在每个信徒的心头;教宗的精神状态就是意大利人甚至全世界信徒心灵状况的写照。从这点上看,南尼·莫莱蒂(又是意大利导演!)的《教皇诞生》(2011)和《年轻的教宗》处理的都是同样的问题——混乱的精神世界如何才能获得安宁,宗教与世俗如何通过教宗这个人物连接在一起,个人的精神危机又是如何与他人紧密相关——而这些问题,又与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还是意大利导演!)等导演所探讨的现代性精神危机一脉相承。

但《年轻的教宗》还是刻满了特殊的索式痕迹。作为美剧,《年轻的教宗》的浓厚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凡索伦蒂诺涉及的故事和话题,必然涉及到“美”与“丑”、“肉体”与“灵魂”、“成长”与“腐朽”的对立统一——正如《绝美之城》里的吹口气便能送走一群鸟儿的老修女,《年轻气盛》里飘在空中的活佛,宗教人物一直以来都是其倾心的对象,都是这些大而无当的概念的绝佳载体。裘德·洛饰演的教宗同样如此:他对自己的形体美近乎于自恋,但又完全不屑于谈论它;他被人称为圣人,但又取了个“庇护”的名号四处招惹信众,被人称为恶魔。教宗与国务卿的对比、梵蒂冈教廷与民间宗教头子的对立,无不脱胎于成长故事和精神状态的描绘,但又高于它们,体现出索伦蒂诺在美学层面上的探讨。纵观电影电视界,敢于讨论这种大概念的导演少之又少,敢于在美剧中提出这种问题的,要不就是疯子,要不就是天才,索伦蒂诺必居其一。

——教宗未尝不是如此。这一季结尾,教宗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父母一步步远去,幸福而痛苦地倒在了演讲台上,太空中出现了圣母玛利亚形状的云彩。镜头一直上拉,移出了地球,让人想起拉斯·冯·提尔的名作《破浪》结尾那个著名的主观视角。信仰啊信仰,要你何用?索伦蒂诺躲在镜头后面微微一笑。

“耶和华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6 )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1 从梦开始(超长多图,慎入) 二刷了一遍,发现第一稿中有很多遗漏的地方,于是又跳看了多遍后,写了这个扩充版。全部九万多字,分成了四篇发出来。 比第一版的四万字多出一倍。补充了多条线索的解析,第一版原有的部分也做了不同程度的扩充。有不少新增的线索也是嵌入到原有部分中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不会再改了。 说在前面:我对天主教不了解,如果出现对天主教传统的误读,请见谅。另外圣经引文中,括号内的字是我加的。并且引文可能也不太规范。有很多猜测可能是脑洞,主要是提供一种解析思路。 文中有些内容和发现来自网络,能确定出处的,都在附注中标注了出处,感谢原作者的解惑。 【梦与世界】(按镜头时间顺序解析) 第1个梦(神性之梦) -------------------------------------------------------------------------------------------------------------------------------------------------- 一切从一个梦开始:教宗从由无数的小孩构成的金字塔下爬出,独自面对黑夜的广场(空旷孤寂),而个场景是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广场(圣马可大教堂的寓意以后再分析)。 猜测:是暗示莱尼的出身来历——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后来莱尼曾说“上帝在威尼斯”)。孤身面对空旷无人的圣马可广场,即是暗示着面对宗教在近代的衰微。 而这个小孩金字塔这个意象可能还有其圣经背景。 新约里说“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上帝),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可以看出,门徒争大小,正是对应着剧中主教们争教宗之位这件事,而小孩则是对应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的是奉上帝的差遣来掌管教廷的(接待这小孩子……就是接待我……接待那差我来的),所以莱尼是“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教宗)”。 而无数小孩构建的金字塔,其圣经背景则可能是来自这一段“有人带着小孩子来见耶稣,要耶稣摸他们,门徒便责备那些人。耶稣看见就恼怒,对门徒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 就是说,在天国还有无数的孩子,莱尼只是这次奉差来的那一个。 第2个梦(梦醒,睁眼看见基督倒置) -------------------------------------------------------------------------------------------------------------------------------------------------- 睁眼看见“基督倒置”这一段,很有象征色彩。猜测:似乎是在暗示,在现实世界中基督的教导已被倒置——当然,我不了解天主教,不知道在天主教中基督倒悬有什么含义。不过单就图像意义来看,“基督倒悬”似乎不是什么太好的象征。 虽然据说圣彼得最后殉教时,是被倒钉十字架的(以示自己不配得享与基督一样的荣耀),并且圣彼得也象征着教廷的基石。但从后面的剧情来看,圣彼得的典故似乎和此处的“基督倒置”的象征关系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莱尼其实仍在梦中,所以这也可以看作是,莱尼潜意识里对教廷现状或世界的认知。

基督倒置

起床(圣灵降临?) -------------------------------------------------------------------------------------------------------------------------------------------------- 起床这一段镜头给的很精彩,耶稣像与莱尼形成一幅圣灵降临的画面。似乎是在暗示莱尼直接来自于基督。并且,这一镜似乎还有一种含义,镜头里“受难基督”像不动,莱尼坐起,形成“圣灵降临”的图像,其动态关系是“人向神靠近”。而基督受难一般被理解为,神赐下的恩典(即:神主动向人施恩)。所以剧中的动态关系似乎在暗示:在“人神和解”的行动中,神早已伸出了手(基督受难),现在轮到人完成人的动作(向神靠近)。

圣灵降临

收音机 -------------------------------------------------------------------------------------------------------------------------------------------------- 接收信号不良的收音机,由于有背景音乐存在,所以只音乐听到收音机里似乎是在放某种圣乐,由于信号断断续续,最后似乎蹦出了一小段流行乐。 猜测:这一切似乎是在暗示,教廷对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甚至误将一部分世俗流行观念当成来自上帝的信息。所以真正的寓意就是“对于来自上帝的信息接收不良”。 而莱尼上任后的第一个正式命令就是:“梵蒂冈电台的信号需要改进,信号接收差得我无法接受”。 后来莱尼独自祷告时(斯宾塞企图自杀后)曾说“神无限沉默”,但立刻身后的收音机想起了杂音,打断了莱尼的祷告。并且下一个镜头是俯拍城市并伴着直升机螺旋桨声与地上的教堂钟声,这一个画面接的莫名其妙看不出对剧情有什么推动,怀疑是在暗示玛丽姐妹的到来,但这个意思极为隐晦。所以更像是借由这个画面在回答莱尼的“神无限沉默”,意思是上帝这次不沉默了要借由莱尼成就大事。 所以画面里的螺旋桨声更像是“上帝计划”如一个庞然大物在振翅而来,而地上的教堂鸣钟迎接。也可以理解为上帝的计划时刻都掌控着人间。 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但凡涉及到与莱尼有关的,无论是收音机或通讯器具或对话时出现的杂音,都似乎在提示——这是来自上帝的信息。(如果没记错的话,后面大概出现过2次,一次是出现在与死了妹妹的苏里修女的对话中,一次是出现在非洲之行后的“神罚”祷告前。) 年轻的教宗(点题) -------------------------------------------------------------------------------------------------------------------------------------------------- 年轻的教宗带领一群老人。猜测:“年轻的教宗”的对应词句就是“年迈的宗教”,前面接收不良后来收音机就是对“年迈的宗教”的揶揄(年老耳背)。 值得注意的是:莱尼的导师斯宾塞和教务大臣沃伊洛不在这群老人中。 教廷群像 -------------------------------------------------------------------------------------------------------------------------------------------------- 教廷群像中值得注意的是:斯宾塞和沃伊洛仍然不在场,并且出现了几个似乎有所意味的设置。 A 古铁雷斯。所有人都是三两而立,只有古铁雷斯被被一群人白罩袍青年环围,查百度说古铁雷斯的职务是大司仪,那么被人环围倒是有点道理,可能在交代司仪事项?但全程古铁雷斯只是伫立,也没说话不像是在交代司仪事项。难道他这个职务在天主教里有什么特殊说法?或者是暗示古铁雷斯的圣洁。 B 杜索里埃。他是莱尼的好友,但在群像镜头中反而没有什么特殊设置,不过他背后站着三个黑衣年轻人(职务不明)。 而随后出现的阿特森圣职长旁边同样有三个黑衣人。而杜索里埃和阿特森的共同点是两个人都是同性恋(杜索里埃是双性恋),而后来杜索里埃似乎接替了阿特森圣职长的职务。 考虑到这组群像镜头仍然是在表现莱尼的梦境,所以猜测:这有可能是在暗示莱尼在潜意识中已经意识到,古铁雷斯的圣洁,和好友杜索里埃堕落(后来通奸毒枭情妇)。当然这可能有点过度阐释,实在是因为古铁雷斯被人环围的设置太扎眼了。 C 之后还出现了一个长胡子的嬷嬷(对天主教的职务服饰不了解)?但看不出什么明显的象征,也许和后面出现的长胡子的女人的油画有关联(但也不太像,这个修女虽然经常出现,但几乎是背景人物)。 D 母与子的幻象(两个貌似祷告或愁苦的修女,莱尼坐在中间,这时出现了母亲的幻象) 值得注意的是:母亲幻象所显示的环境是在室外(之前的镜头几乎全是在室内),草地、树木、半裸的母亲,这似乎都在暗示着“伊甸园”。并且有趣的是还出现了小孩(莱尼),但小孩与母亲并不同画,而是分处于同一场景的两个镜头里。似乎在暗示,母子的分离状态。这个涉及到蒙太奇理论,大致来说,就是同画预示着人物的关系紧密(电影里大量的恋人如果同画,则表示关系和谐),如果分处两个镜头则表示两人中间存在障碍。 而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幻象中只出现了母子的形象,但没有出现父亲的形象。这种关系,在后面的情节中多次重复,比如:莱尼见冒牌父母时,嗅的是母亲的气息;作为精神之父斯宾塞形象的正面性,要弱于精神之母玛丽嬷嬷。 但考虑到母亲出现的场景极像“伊甸园”,所以这里的母亲形象应该不是在暗示圣母,而是在暗示“人母”夏娃。查百度时发现“神学家卢德维格·奥脱(Ludwig Ott)认为玛利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和夏娃是刚好相反的象征(摘自百度)”。所以,如果按这种观点,则后来出现的父亲,也应该是象征着“人父”亚当,并且都是“(对神)反叛、悖逆”的象征,所以莱尼的亲身父母都是反叛传统的“嬉皮士”。

伊甸幻象,分处两个镜头的母与子

E “神圣牌”饮水机 这是一个显得有点荒诞的设置,但很可能来自于耶稣在十字架上升天前的那句话“我口渴”,所以这是莱尼在潜意识里觉得灵性“口渴”;同时也可能是象征着耶稣的作用——耶稣象征着磐石涌出活泉,而圣彼得被认为是教廷象征,并在圣经里也被称为“磐石”(耶稣说: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所以教廷里出现饮水机也可能意味着:今日教会这“磐石”要涌出“活泉”(即后面的布道);当然,也可能是反讽,因为是台饮水机,而不是喷泉。

神圣牌饮水机

片名(口与眼) -------------------------------------------------------------------------------------------------------------------------------------------------- 镜头中莱尼只留下口与眼,可能暗示着这是一部关于教宗眼中的世界,与教宗的言行的剧集。 也可能来自于耶稣的话: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 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眼是心灵的窗户,所以也代表心灵) 同时,莱尼裂开的嘴也可联系最后一集布道时那句“上帝是一条裂开的线”与“上帝微笑”来解读。 雨与梦中神迹 -------------------------------------------------------------------------------------------------------------------------------------------------- 广场上信徒冒雨仰望,莱尼伸展双臂——第一个神迹“雨过天晴”。 关于雨,在第10集莱尼吓小孩时曾说:“现在在下雨,只能说明你们都是坏孩子……因为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这句话真的只是教宗吓小孩而随便说着玩的吗?恐怕也未必。因为之前,当媒体负责人问:你不会想让让孩子们失望吧?教宗回:是孩子们会让我失望。 而“雨过天晴”则让人想起大洪水及挪亚方舟的典故:大洪水那次,神降“雨”四十昼夜。而神停止愤怒即是“雨过天晴”。 所以,广场上的雨,可以看作是上帝对世界的愤怒或不满。 神迹(梦中神迹): 新约里耶稣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而这部剧里教宗搞出来不少神迹,第一个神迹就是在梦中布道时搞了个雨过天晴,而这个神迹正是显示给“世代(世界)”看的。 但如果联系上面耶稣的那句话,则等于是说:现在是“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所以不会给你们看这种“雨过天晴”的神迹(所以是梦),只有“约拿的神迹”显示给你们。 约拿的神迹以后会分析,但简单来说,“约拿的神迹”一般被理解为“顺服于上帝”,而莱尼随后的梦中布道,则更像是“顺服于人”。 所以综合各点来看,雨可能就是表示上帝对信徒与世界的不满,而雨停(上帝与世界和解)的神迹是不会出现在现实中的。所以,后面我们会看到莱尼的“黑夜布道”的结局正相反,不是雨停,而是下雨。 因为“和解”的神迹早就已经存在了——那就是耶稣基督。顺服于基督即是与神和解,按三位一体,顺服于基督就是顺服于上帝,而顺服于上帝正是“约拿的神迹”的含义之一,所以不会再有其他的“和解”神迹了。 罗马,世界 -------------------------------------------------------------------------------------------------------------------------------------------------- 莱尼的梦中布道最具意味的是开头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 罗马在历史上一度就是“世界”的代名词。而在基督教语境中,罗马,尤其是古罗马,则是银乱放荡的世俗世界的象征。所以此处“你好 罗马。你好 世界。”的含义很明显就是在向大众献媚,而信众的欢呼则是献媚成功。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之所以说是“献媚”,这并不是说就该对大众板着脸。而是说,在基督教语境中,对什么东西亲善或顺从是有标准的——那就是上帝。而上帝在圣经中被定义为至善的真理。就是说,不是因为大众的人数众多,我就要屈就于大众。按基督教的话来说就是“只顺服于真理之下”,而上帝被定义为真理本人。所以“顺服于神”和“顺服于人”在基督教语境下是根本对立的两个概念。 至于上帝为什么是真理本人,这个话题就太大,也许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另作解析吧。 布道-上(我们遗忘了什么/媚众) -------------------------------------------------------------------------------------------------------------------------------------------------- 最初听到莱尼问“我们遗忘了什么,我们遗忘了你……我侍奉上帝 我侍奉你们”时,感觉这都还算正常,因为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当然万众回之以欢呼。 但很快就转到了“玩耍是让我们与生命和谐共生”,这就更像是当年嬉皮士的那句名言“要做爱,不要战争”。而莱尼的父母正好是嬉皮士,所以,这开头的一段似乎是之前的“母亲幻象”在作怪。于是万众欢呼。 布道-下(我们遗忘了什么/反讽) -------------------------------------------------------------------------------------------------------------------------------------------------- 接着的布道急转直下,变成了反讽,提到的全是教廷的敏感话题。 这基本上是在揶揄当代思潮的演进过程:由“侍奉上帝”演进为“侍奉你们”;再演进为“生命的和谐”;再演进为“玩耍”;再演进为后面的种种。最后将这种种归结为“我们不只忘了去玩耍,我们还忘记了去快乐,而只有一条路通往快乐,这条路就称为自由”。而“玩耍与快乐”这恰好是当代最不缺的。 而这一转折是以“我们还忘了自慰”开始的,而“自慰”正是“使自己快乐”,似乎是在暗示,当代种种美好的词汇“生命和谐”之类的,其实骨子里不过是“使自己快乐”的自慰。 即是说什么“生命的和谐”之类的,本质上就是“自慰”,而通往这一切的那条路就叫做“自由”。 而基督教语境下的“自由”是指在“真理(即上帝)”中得自由,这与在世俗中得“自由”基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这只是归纳莱尼布道的大意,至于莱尼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不想多做评论。不过,显然这里提到的“自由”与我们平常理解的不同,而更像是“放纵”的代名词。至于世俗的“自由”本身是否就包含着“放纵”,以及莱尼提到的“堕胎、同性结婚”等是否就是“放纵”,那得问导演。) 幕后黑手 -------------------------------------------------------------------------------------------------------------------------------------------------- 这时教务大臣沃伊洛出现,打断莱尼的布道,并说:我才是教宗,而你已经被除名,你和主已经脱离关系了。前面提到过,在之前的场景里有两个重要人物没出场——斯宾塞和沃伊洛。斯宾塞为什么没出场,我一时还想不出理由,也许是出于没当上教宗的怨恨。 而沃伊洛正是让莱尼成为教宗,并打算幕后操控的幕后黑手。而显然莱尼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梦中沃伊洛作为幕后黑手,是不会轻易出现的,只有当莱尼不受控制时,沃伊洛才会跳到前台来说:我才是教皇。(可见导演在细节设置上极其用心) 有趣的是,沃伊洛身后还出现了那个最老的“哮喘”主教,在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哮喘主教似乎还在暗中操控沃伊洛,所以可以推测在莱尼的潜意识中对教廷中各种势力的关系是很清楚的(说明即使是在拍梦,导演也拍得很用心) 我和主才刚刚开始 -------------------------------------------------------------------------------------------------------------------------------------------------- 莱尼在梦醒之间说:脱离是什么意思,我和主才刚刚开始。然后醒来。 在前面出现众多暗示后,这里的“我和主才刚刚开始”无疑是具有深意的,像是在回应和肯定第1个梦所暗示的信息:莱尼直接来自上帝的委派,所以与主才刚开始。 有趣的是:现实中的起床,与上次梦中起床,形成了对照关系。 莱尼再睁眼,依旧看见“基督倒置”,此时已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里。似乎是在暗示——现实中的情况就是“基督倒置”(可看作是对梦中暗示的再次肯定)。 而下一个莱尼起床的镜头,则比上次梦中起床时错开了一点机位,于是梦中“圣灵降临”的镜头,有了一点错位,猜测是在暗示:现在莱尼内心仍然有一部分在抗拒上帝所赋予的使命,这种抗拒以后的解析会提到。(就是说莱尼现在与上帝的关系,还没有达到梦中暗示的那种和谐程度)

圣灵错位

梦之余响(你是谁) -------------------------------------------------------------------------------------------------------------------------------------------------- 莱尼坐起,出现斯宾塞的问话:你是谁?莱尼。 莱尼答:我是一个矛盾体,如同主 三位一体,如同玛丽亚 既是处女又是母亲,如同人类 善恶兼有。 这里是斯宾塞第一次出场,镜头给的很有意思。最初斯宾塞是挡在莱尼前面,似乎是暗示本来斯宾塞是新教宗,同时也暗示,莱尼与斯宾塞精神上的继承关系。 但当莱尼开始回答问题时,斯宾塞起身走到了莱尼身后,并背对着莱尼。这似乎是在暗示,因莱尼成为教宗,于是两人的关系有了裂缝。 而莱尼的回答,似乎也招来一些按单纯按教义解读的观众的非议。其实莱尼的回答是很有意思的,基本是在定义莱尼对教宗或教徒这一身份的理解,而“矛盾体”这个定义过于简单化,需要后面的3个比喻来支撑。 1 “如同主三位一体”。其实这是在强调教宗被圣灵充满的特性,因为三位一体,圣灵即等于圣父子,所以只有当教宗被圣灵充满,才能说教宗“如同主三位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莱尼说这话时还不是教宗(黑衣红帽),那么则意味着莱尼认为,即使作为教徒也应是时刻被圣灵充满。即是强调“教徒”身份的“神性”,无论是教宗还是教徒,都应让自己成为神的殿(载体)。同时,这也可能是暗示莱尼是直接来自上帝的差遣。 2 “如同玛丽亚既是处女又是母亲”。不了解天主教,但这句话看起来很诡异。猜测是在强调莱尼的灵魂的纯洁性(即是处子)。而“又是母亲”则可能有两层意思,一是“生产”即是指改变世人的灵魂,为神的道结出更多的果实(耶稣说: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即是暗喻教宗的改变人心世道的作用。 而百度说圣母因耶稣而具有“中保”身份,所以“又是母亲”可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保护信众,为信众或世人向神代求恩典的作用(这在后来那个不孕女事件上有体现)。 而百度还说圣母还象征着“苦涩”,所以也可能是在暗示:莱尼美丽圣洁(如处女),但内心则是负担神命的“苦涩”(如圣母)。 3 “如同人类善恶兼有”这句其实更像是句套话。但也可能是在指莱尼自己,后面他对忏悔神父的态度多次表现得很凶恶。而如果联系到前面提到的“母亲/夏娃/悖逆”这个因素的话,则可能是在暗示“寻母心结”可能是他“悖逆”上帝之处。 而这3个“如同XXX”最后归结于一句话“我是教宗”。所以这应该是在总结前面的梦境。 这剧细节太多了,解析起来好累,好麻烦。下面综述一下整个“梦境”事件 -------------------------------------------------------------------------------------------------------------------------------------------------- 第1个梦在暗示莱尼的神性身份——他直接来自于上帝的差遣。这个梦的元素相对单纯。 第2个梦在整体暗示莱尼对现实世界的态度,以及处境:教廷老迈(基督倒置、收音机接收不良);教廷成员(群像);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梦中神迹;你好世界(媚众);急转直下(反讽);幕后黑手。 梦之余响(在现实中再现“基督倒置”,以及“你是谁?”)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导演的手法:用了两个梦,而不是把两个梦的内容混成一个整体。 我们知道,梦是潜意识的表露,但在宗教里梦同时也是神意的传达。 而这两个梦似乎区隔出两个世界,第1个元素和信息很单纯,所以更像是神意的传递——莱尼直接来自于神。可说是一种“神性幻象”,而在后面的剧情里也确实有很明显的暗示莱尼神性的情节。 第2梦则元素众多,信息含混,所以更像是潜意识的表露。而有趣的是导演将莱尼对“母亲的幻象”放在了第2个梦里。 从重要性来看,“神性的幻象”独占第1个梦,显得更重要;而“母亲的幻象”则只是第2个梦中众多元素之一,并且几乎是惊鸿一瞥。所以,这种设置似乎在暗示“神性幻象”与“母亲幻象”的某种对立或不同,且“神性幻象”的价值要高于“母亲幻象”。 而“母亲幻象”是在第二个梦中,以梦中幻象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似乎又在暗示“母亲幻象”高于其他一般的潜意识。 更有趣的是:莱尼的个人心结(母亲与子的幻象);神命或荒诞反讽(神圣牌饮水机)的镜头顺序是相继出现的。这正好与随后的布道结构形成对应:生命的和谐,对应母亲幻象中的伊甸园;急转直下的反讽,对应神圣牌饮水机对“生命的活泉”的反讽。 而布道开端的“雨过天晴的神迹”及“你好世界”的万众欢呼,则与着第1个梦中的神命的孤独相互对立。 所以,猜测“母亲幻象”很可能是与“神性幻象”相对立的。“母亲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前半截(媚众),“神性的幻象”引发了布道的后半截(讽刺)。而两个梦之间的链接则是“圣灵降临”画面,这就意味着“神性”对“现实”的入侵。 另外,第2个梦中还有几个在设置上比较特别的“隐形人”: 沃伊洛与斯宾塞都说过了。 但最特别的是玛丽姐妹根本就没出现,按玛丽姐妹在后面剧情的重要性来看,这点很古怪。既然是梦,那么玛丽姐妹的出现尽管可能不合理,但这时剧情并未展开,观众还不知道玛丽姐妹不在梵蒂冈,所以在梦中出现也没什么不妥。 猜测可能是因为玛丽嬷嬷的不在场,是因为玛丽是“精神之母”。玛丽嬷嬷不到场,这正好与梦中母与子分处两个镜头所营造的隔阂相对应——即以世俗之母与子分离,对应精神之母与子分离。而在剧末第10集,“精神之母”乘飞机离开,而世俗之母转身隐入人海,即再次以分离对应分离。 另外整个开篇有个大前提是:无论是第1个“神性之梦”还是第2个“潜意识之梦”,其实都是梦。 所以第1个“神性之梦”也有可能同样是潜意识的表露,只不过这可能是一种更深层的潜意识。换句话来说:是莱尼自以为自己是直接来自神的差遣,但其实未必。完全有可能他梦中的一切都只是潜意识的反应,梦中莱尼的一切认知,都只是他的个人认知。 所以,这些梦带来的暗示,都有待于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而这种印证也正是教徒逐认识神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影乐趣所在)。 导演一方面通过梦确立了莱尼的“神性”以及对世界的谴责,但同时又为以后的价值翻转和剧情翻转在做预设。从剧集开篇这2个梦来看,这部剧里面一方面充满了多意性,但同时又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几乎一切暗示都有被翻转的可能,而在后面的剧情里,我们会看到导演与编剧各种高难度的花式翻转。 另外谈个细节,可以看出导演的细腻:第1个梦与第2梦之间,是用“圣灵降临”的镜头来进行衔接的,而第2个梦与现实梦醒是用“空广场”来进行衔接的:梦中,莱尼看到挤满人的广场变成空广场,醒来后莱尼推窗,再次看到空广场。每个情节段落之间都有一个巧妙的衔接和联系。 哎好累,写了这么多,才说完开篇。下面的解析尽量从简,只说那些比较重要或有趣的细节吧 一天之始(食物) -------------------------------------------------------------------------------------------------------------------------------------------------- 耶稣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 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所以后面当幕后手沃伊洛从侍从瓦伦特那得知“教宗是一个胃口很小的人”时,沃伊洛直觉般的说“这可不是什么好迹象,不是好迹象”。因为在他看来:教宗对食物没兴趣,必对权力大有兴趣。那沃伊洛就不便于幕后操纵了。而结合上面的圣经引文以及后面的剧情来看,教宗固然对权力感兴趣,但真正在意的是“神的国和义”。 多芒 Domen 教皇管家 -------------------------------------------------------------------------------------------------------------------------------------------------- “多芒”这个名字让我很疑惑,因为发音接近与十二使徒里的“多马”,天主教圣经里该使徒名译为“多默”,但英文名为“Thomas”和多芒(Domen)是两回事。 而后面教宗问:你知道多芒是什么意思吗?多芒回“属于上帝的人”而百度说:在希伯来语中,“多默”一词是“双胞胎”的意思。似乎多芒和多马(多默)是两个不同的人。 不过,百度里还有一条信息: 。。。。。。。。。。。。。。。。。。。。。。。。。。。。。。。。。。。。。。。。。。。。。 根据《多默行传》的记载,圣多默被派到印度传教,他起初不愿意到印度,于是耶稣在晚上向他显现,叫他不用害怕。耶稣用了十分巧妙的方法将他送到印度去,这事大约是在公元48至49年,耶稣以二十块银币将他卖给一个商人,帐单上写着:“我,耶稣,来自犹太白冷,住在犹太的木匠若瑟的儿子,现把仆人多默卖给根达法鲁斯王(Gudnaphar)的商人艾伯利(Aabbnes)。”(《多默行传》:2) 根据历史研究,根达法鲁斯王是公元21至60年在印度西北、巴基斯坦至南阿富汗等地统治的皇帝。但这件事有更深的意义,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是以在《多默行传》(163)中,印度马兹大(Mazdai)王问多默是仆人还是自由人,他回答说:“我是仆人,但你不能向我施予任何权力,我的主人是你的主人,是整个世界、是天地的主。” 。。。。。。。。。。。。。。。。。。。。。。。。。。。。。。。。。。。。。。。。。。。。。 这里重要的是这句“那买家叫艾伯利(Abbanes),在亚兰语abba是父亲的意思,耶稣对天父便是这样称呼的,因此多马便是天父的仆人”。这似乎又和多芒意为“属于上帝的人”对上号了。 所以这里姑且按音近的原则,认为“多芒”就是在暗示“多马”的典故。 而这个“多芒”是现实中第一个与教宗在对话的人,按导演在前面展现出的暗示狂人的习性来看,“多芒”这个人的名字应该不是随意乱取的。 而如果“多芒”即是暗示“多马”,多马的典故则如下: 。。。。。。。。。。。。。。。。。。。。。。。。。。。。。。。。。。。。。。。。。。。。。 (耶稣复活后,先向一部分门徒显现。但)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 神!”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 这里重要的是耶稣对多马说的最后一句话“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所以多马一般也象征着世人的对神的倔强与怀疑,一定要眼见为实。 而教宗管家“多芒”在后面的剧情里几乎消失,导演却又将他安排为与教宗对话的第一人,这似乎是在暗示:普通人对上帝的信,就是“看见了才信”,所以“多芒”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借多马的典故,在暗示世人对上帝的普遍态度。所以后面的剧情里才不断的出现“神迹”,让剧中人慢慢地逐个相信教宗是“圣徒”。 零度樱桃可乐与普通的健怡可乐 -------------------------------------------------------------------------------------------------------------------------------------------------- 零度樱桃可乐的表层含义可能是,因为不含糖更有益于身体健康。也许暗示着要饮更有益于灵魂的健康的东西,这就关联到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 并且还有一点很重要细节就是,当多芒提出用“普通的健怡可乐 Diet Coke”代替时,教宗拒绝了。 查知乎:Diet Coke热量几乎为零,Zero Coke则完全为零。 这个网上说法很多,但基本上来说零度可乐比普通的健怡可乐热量更低。这似乎在暗示着信仰的纯度,并且真正重要的含义在于他不要“替代品”。后面的剧情还提到几个类似的词“临时信徒”“过客”其实也就是在说信仰的“纯度”。而“Diet Coke”直译是 “节食可乐”,这看起来充满自欺欺人的色彩,因为健康靠的是锻炼,而不是节食。所以被莱尼拒绝了。 并且这也对应着后面莱尼“黑夜布道”中的“你必须全身心地膜拜主,必须心无杂念”;以及拒绝电子烟时所说的“我想要的,一直都是真正的东西”;以及接见主教的典礼上的话“我想要的是对上帝绝对的爱和完全的忠诚……我想要为上帝寻找狂热信徒,因为狂热才是爱,其他一切都是替代品……这个教宗并不怕失去信徒,即使他们只是些微的不忠诚”。 而教宗所强调的“真正的东西”,应该是在暗示真正的信仰,狂热的信徒。 这里说明一点,这里的“狂热的信徒”之“狂热”不是常规意义的“狂热”。在基督教语境中这种“狂热”更多的被表达为“激情”,是指对于追寻上帝的“激情”。 另外百度查“Zero”一词,发现两种颇有意味的含义: n. 零(数字); adj. 全无的,没有的; 这个含义就比较明显了,“零和全无”可能是暗示上帝“无中生有”的创世能力。 这是圣经中上帝的一个重要“神性”,这种“神性”直接关联《创世纪》第一章“起初 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而“光”在后面的剧情里基本就是莱尼“神性”的象征。 而“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里的“灵”据说按原文直译就是“风”。而“风”在圣经中是与“圣灵”紧密关联的,甚至和创造人类也有关联“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神吹生命的气将尘土变为活人,即是说神吹出的风是赋予人生命的。 所以上面才猜测说:这个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与基督被称为“生命的活泉”有关联。所以个人猜测是:此处的“Zero”一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上帝的象征。而后面莱尼拒绝在盘子中央印自己的像,并说“只有基督”,镜头里展示的盘子也正像是一个个“零”。 而查“樱桃Cherry”一词,则吓我一跳,其中一意居然是“处女膜”,而圣母是处女生子。当然,我英文不好,也许是误读。 所以“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你们自己联想吧。 另外补充一点(可能是脑洞),字幕组提供的英文是“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和“Diet Coke(节食可乐)”但字幕组将Diet Coke翻译成了健怡可乐。而健怡可乐的英文是Coke Light。 但可乐的产品线有点乱,Diet Coke 虽然直译是节食可乐,可网上也有人说Diet Coke的中文名也可以叫“健怡可乐”。所以猜测“健怡可乐Coke Light”可能就是“节食可乐Diet Coke”的升级版。 而“可乐Coke”在早期生产时,里面是含有古柯碱的,有说法是古柯碱也叫可卡因(但说法很乱,不知真假),就是致幻剂或麻醉剂。这就直接与莱尼父母的“嬉皮士”身份关联到了一起(嬉皮士爱用致幻剂);而“可乐”(特别是可口可乐)则基本是美国世俗社会生活方式的象征;而“可口可乐”的经典广告风格是强调“合家欢”,这又和莱尼的“孤儿”身份产生关联。 那么三种产品名直译分别为“零可乐”“节食可乐”“点亮可乐”,如果我们试着把“可乐”一词置换为上面提到的那些文化含义,则可得出如下结果(英文不好,也许这是误读): 1.致幻剂(暗示嬉皮士吸毒以及喜欢的“心灵鸡汤”的致幻作用) “零 致幻剂”“节制(或日常)致幻剂”“光明致幻剂” 2.麻醉(暗示“世俗生活方式”对现实的麻醉作用) “零 麻醉”“节制(或日常)麻醉”“光明麻醉” 3.家庭(对应“合家欢”的生活幻象,即莱尼对家人的“伊甸园”幻象) “零 家庭”“节制(或普通) 家庭”“家庭之光” 所以,莱尼喝“Cherry Coke Zero 零度樱桃可乐”可能就是在暗示其圣徒身份(上面已经说过了); 又因为“零Zero”,所以可能是暗示“神意”是要莱尼摆脱身上传承的“嬉皮(致幻)”基因(即斩断父母的影响);摆脱世俗生活的麻醉效应;摆脱对父母的“伊甸园”幻象。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莱尼并没有想要斩断过去,反而是在不停的想追寻父母,不断的在回想“家庭伊甸园”。所以这种含义很可能是一种“隐藏”起来的神意。 直到最后,在威尼斯布道前的餐厅那一幕“Cherry Coke Zero零度樱桃可乐”再度出现,而在这之后,莱尼在布道时用望远镜看到无数微笑的人脸,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甚至没有表情),然后没有任何表示就转身离开了。并且是母亲先转身带着父离开(前面已经说过:母的重要性要高过父)。然后莱尼晕倒在幻象中看见天空中的圣母(“樱桃”一词象征的“圣母”得到某种印证)。 所以这个“零度樱桃可乐”的含义更像是在预示:莱尼之前一直在抗拒神的旨意(不斩断过去的幻象),而他终将在威尼斯失去父母,在一无所有的“零”中,看见上帝的“创造之零”。 还有一些细节可以支持这一猜测: 第1集里教宗曾对玛丽嬷嬷说“北是这边,威尼斯就在那。”,同集最后又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那里,在北斗七星那儿”(七星指北)。 而在第10集莱尼则直接对忏悔神父说“上帝在威尼斯”(当然,这是莱尼混同了上帝与父母,而威尼斯之行的结果则是剥离了父母与上帝——父母离开,上帝留下。) 另一个细节是:在检索了前9集全部字幕文本(第10集字幕找不到)后,发现“零度樱桃可乐”只出现第1集的早餐,但这时并未出现“零度樱桃可乐”的产品,只是提到了产品名。中间的剧情再没有提到“零度可乐”。而在威尼斯餐厅的那一幕,“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现身在镜头里,紧接着的布道就发生了上面提到的那些事。导演似乎是有意在第1集埋下“神意”的伏笔,到第10集才让“零度樱桃可乐”却以实物的形式现身,进而引发本季的结局。(当然我无法检索全部10集的图像,所以无法保证全部10集里“零度可乐”只出现在餐厅那一幕。) ◆下面综述一下整个“零度樱桃可乐”的暗示 “零度、樱桃、可乐”的三个单词都暗含着两种并行的意思 第1层意思可称为“圣徒暗示”,即象征“生命活泉”: “零 Zero”象征:1 生命活泉(圣灵); “樱桃 Cherry”象征:1 圣洁; “可乐 Coke”象征:1 麻醉心灵的世俗生活方式 这都是在暗示莱尼的圣徒身份,但同时也可理解为莱尼(主观上)的自我期许。并且也象征着莱尼后面“不要替代品”“要求对上帝的完全献身”等处世态度。 莱尼说“早上只喝一瓶零度樱桃可乐”即是说每天早上都得喝,似乎是在暗示,每天都需要“生命活泉”的浇灌,而这种“生命活泉”的性质是:零世俗、零麻醉、零幻象的。 随后,莱尼还说:“那他们(主教)也不得不等了,因为我要先享用我的零度樱桃可乐”。这即是说,在没有得到来自上帝的“灵性”浇灌之前,他是不处理教务的。 第2层意思可称为“神旨命运暗示”其内核就是“约拿神迹”: “零 Zero”象征:2 上帝对莱尼的个人旨意(约拿的神迹,上帝的创造之“零”) “樱桃 Cherry”象征:2 圣母 “可乐 Coke”象征:2 象征莱尼的父母家庭幻象 这是莱尼此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零度樱桃可乐”还暗含着神对他的个人命运的“旨意”(即最后的威尼斯之行),这种“旨意”一直埋伏潜行到第10集末尾才显现出来。在显示前用“零度樱桃可乐”的现身作了提示,然后是:幻象归零(父母幻象消失);个人归零(圣徒的孤独);圣母显现(同时圣母是处女怀孕——即创造之“零”)。 所以,个人觉得整个教宗寻母的情节更像是在演绎“约拿的神迹”。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约拿的神迹了”: 神差遣约拿到尼尼微去,让尼尼微人悔改(注意是“悔改”,就是说你们有罪)。约拿不愿意去,并违背神的旨意,并坐船往相反的方向去,想逃。神就在海刮起风暴,约拿被扔进海里,神安排一条大鱼将约拿吞进肚之,约拿在鱼腹中煎熬三天三夜,并在鱼腹中悔改,顺应神的旨意,出鱼腹后按神的旨意去了尼尼微传道(即呼招人悔改)。 “约拿的神迹”一般也被称为“信仰的神迹”,就是说:神差遣你去做的,你如果不去,神有办法让你去(所谓“奇妙的恩典”)。 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宗会经常会有些言行表现得像个不信上帝的人的原因——他其实是在抗拒上帝,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值得注意的是,莱尼其实是早就知道上帝存在的——小时候就展现过神迹——所以莱尼的“抗拒”并不是什么“信仰危机”。莱尼不是不相信神的存在,他只是不相信上帝拿他有办法,特别是在亲身父母这件事上(抗拒神命)。他不理解为什么上帝要给他这么“冰冷”的神命,当然,最后是理解了。 支持其抗拒神命的证据,是在第1集结尾处,莱尼对忏悔神父说:“现在我想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忏悔……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因此 我不相信你。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这几句话太含混,简直不知所云,似乎又需要解析,导演太坑) “上帝啊 我的良心没有谴责我,” God, my conscience does not accuse me, 这是说:莱尼觉得自己的良心没有在“寻母”这件事上谴责他。所以,后面我们看到莱尼极想寻到父母,不断看见“伊甸幻象”。而按基督教的语境,“良心”有时也可以看作是“圣灵”的一种表现,即是说莱尼觉得“圣灵”并不谴责他对神命的“抗拒”。 “因为你不相信我会对自己的作为感到懊悔。” because you do not believe I am capable of repenting. 这是说:莱尼觉得,上帝不“认为”莱尼会为自己的(寻母)行为后悔。即是说,莱尼认为“既然上帝都不认为我会因寻母而懊悔”,那么可见寻母这个举动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所以才没被“良心”谴责(回应上句)。 因此 我不相信你 And therefore, I do not believe in you. 这是说:因上面的理由,我不相信你(上帝)让我“斩断与父母的联系”,是种比“找到父母”更好的选择。 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手中拯救出来 I don't believe you are capable of saving me from myself. 这是说:我不相信你能把我从我自己的判断(上面的判断)中拯救出来(从寻母这个心结中拯救出来) (当然,导演在这之后,又故意接了一句话——“我说我不相信上帝。托马索”——来扰乱观众的视听。要一直到莱尼幼年神迹的事曝光后,才彻底将莱尼不信上帝的嫌疑洗清。) 从上面的话可以看出,莱尼觉得“寻母”不是一件坏事,所以良心(圣灵)没有谴责他。并且莱尼一定是求问过上帝“我会为此(寻母)后悔吗?”之类的问题,而上帝给莱尼的应答是“我(上帝)不认为你会为寻母后悔”。所以莱尼据此判断说:那我不相信你(上帝)的计划比我(莱尼)的计划更好(因为莱尼自己的计划兼顾了寻母与使命,而上帝给的旨意只有使命)。所以,莱尼不相信上帝能把他从自己的判断和计划中拯救出来。 然而我们在后面的剧情中看到,最后上帝让他找到了父母,但其结果是还不如不找到。 是上帝对莱尼说谎了吗? 上帝只是说“我不认为你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悔”。最后莱尼显然也没有后悔,而是因“彻底的失去父母”,以及“伊甸幻象”的打破,而切身地理解了“神意”。 上帝正是借由莱尼违背“神意”的行为,将莱尼从“他自己的手中拯救出来”(这是莱尼当初不相信的)。 而当“父母的伊甸幻象”被打破的那一刻,莱尼才会在泪与笑中认识到:上帝当初的计划的确比他自己的计划高明。 因为在基督教中,上帝的性质是超越时间的。就是说上帝早就知道,莱尼去找父母会是什么结局,所以才给莱尼斩断与父母联系的旨意。同时也早就知道莱尼会抗拒,但也由他抗拒,并不用“圣灵”谴责莱尼(后来的剧情里,莱尼甚至说他的“良心”在任何事上都不会谴责他——可见其与上帝关系的特殊性)。 而莱尼在看清了“神意”的全部真相后,才在因父母离去引发的失望中,说出最后的布道: “有一天我会死去(不觉得奇怪吗,怎么忽然提到死?),而那时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是的,我一定会的,我坚信我一定会的” 就是说莱尼这时看清了父母其实是悖逆上帝的(这个以后会解析),并已经对与父母相认并团聚这件事死心了。所以才会忽然提到“有一天我会死去”,因为那时在天上会以灵魂的形式再相聚,所以也才谈得上“我也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因为只要莱尼愿意,他现在就可以下去拥抱广场上的每一个人,没有人会拒绝他的拥抱。但唯有他真正想拥抱的那两个人——母与父——是会拒绝拥抱莱尼的。所以莱尼才会提到“死亡”,因为他期待的是能与父母在天国拥抱。 所以啊,这威尼斯的最后布道,不是什么与教众和解,而是莱尼看清事实后,当众立下的一个誓愿:要以真实的上帝之道改变整个世界,从而拯救父母的灵魂(在天国与父母拥抱)。 因为现在这不仅仅上帝给他的旨意了,而是直接关系到莱尼是否能在天国与父母重聚,因为不信者是不会和他在天国重聚的。 而这正是所谓的“约拿的神迹”——上帝拣选了你,如果你不按上帝的旨意行事,这在上帝看来不是什么难题(所以上帝的圣灵不在任何事上谴责莱尼),因为上帝有本事让你的逆行,变成奔向上帝的途径——这也正是上帝“无中生有”的创造伟力。 而广场笑容这一幕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当莱尼引用胡安娜的话“上帝微笑”,并请求大家微笑,于是广场上的人群不但微笑,还发出欢呼。镜头扫过的都是微笑的人脸。 而当亲身父母出现时,父母是没有笑容的,并且在父母右侧(镜头是向右移动的)的人也是没有笑容的。而广场上的欢呼声在父母出现的那一刻就消失了。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艺术手法,但如果是艺术手法的话,应该在镜头扫回去时,当父母以年轻的面貌出现时,让欢呼声消失才更合理。因为父母第一次入镜时是以老年形象出现的,这时镜头还在继续向右扫,就是说这时莱尼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父母”,但欢呼声已经停止了。

没有微笑

转身离开

我们向你吹笛,你们不欢呼

所以,这更像是在暗示,莱尼父母是“灵魂中没有微笑(即没有上帝)”的人的总象征。所以,父母的出现“消除”了欢呼与微笑,让莱尼看清了“欢呼”背后的真相——那些之前向他露出微笑的信众,其实灵魂是没有改变的,在他们的灵魂中并没有上帝的微笑。所以,莱尼父母右侧的人全都面无表情,并且同时欢笑声消失了。当镜头再扫回来的时候,父母冷漠地转身离开了。 而随后莱尼在极度失望中,身体几次差点跌倒时,下面的人群也没有发出惊讶的嘈杂声,而是一脸茫然。事实上自从莱尼父母入镜后,广场上的人就再也没有发出任何一点声响,脸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明显的表情。 包括在莱尼说出布道结语“有一天我会死去……将终于有机会,去拥抱你们中的每一个人”时,人群里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全部是呆望的表情。作为对比,只有古铁雷斯和那个负责媒体的女人有明显的表情。 按理说莱尼布道的最后结语,无论是按表面意思还是内涵都是极其成功的。 按表面意思,那正是群众愿意听到的好话“拥抱你们每一个”,但没有人欢呼,甚至没有人微笑; 按内涵,这是对在场每一个人的极大祝福,等于是立誓要让你们每一个人进天国(按教会传统,教会的基石圣彼得是掌控天国钥匙的),但同样没人回应。 这不禁让人想到耶稣的话:“主(耶稣)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其中“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这句,传统上的解释是:施洗约翰向人传悔改的道(等于是指出人的罪,有罪才需要悔改),人们却不因自己的有罪而忧愁啼哭;耶稣作为救世主(基督)来向人宣讲福音——即上帝的救恩即将实现了,人们却也不因“与神和解”而欢呼跳舞。整个这句话其实是在说人类的灵魂上的麻木。 而这句话与另一处剧情有关,那正是莱尼第1次“黑夜布道”时对人群的斥责,那时下面也是一片安静和茫然,唯有那个不孕女埃丝特在人群中流泪(啼哭)。 所以莱尼的“斥责布道”一结束,广场上就下起了雨,淋湿了听众,而“雨”的含义前面已经说过了“……雨滴是基督的眼泪,如果耶稣在哭泣,就说明你们惹怒他了”。 而当“雨”倾泻下来时,广场上的人纷纷撑起了雨伞(猜测是暗示人群拒绝理会上帝的愤怒),唯有不孕女埃丝特任凭雨淋,继续注目教宗的阳台——因为她感受到了上帝的愤怒,相信了自己的罪。所以第二天晚上,教宗看见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埃丝特一人仰望时,就召见了她。 (扯回来)莱尼在威尼斯布道的最后“给出天国的许诺”,但人群仍然无动于衷,一片茫然,鸦雀无声。而从欢呼状态转入鸦雀无声的转折点正是“父母”的出现。 可见,莱尼还任重道远啊,因为这种挤满人却无动于衷的广场,其实和剧集开篇第一幕:莱尼从小孩堆里爬出来后,面对的空广场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幕只有联系起来看,你才能体会到莱尼心中巨大的悲哀,以及他作为圣徒的孤独,也就是“人子耶稣基督的孤独”(“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所以,个人猜测莱尼在第一季的两场布道里的观众反应,就是在演绎新约里那句“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似乎在暗示莱尼父母以及那些没有上帝的微笑的人群,都是“智慧之子”。所以他们以自己的“智慧为是”,因此也就听不明白神的斥责,也看不到神的赐福。 而这甚至还可能勾连到莱尼的精神之父斯宾塞斯,在黑夜布道的下一集,莱尼就提到了“红衣主教斯宾塞,我的导师。所有候选人中资质最深的一位 看起来如此睿智,我总是对智慧抱有怀疑”(斯宾塞斯这个人物后面会分析) 关于一个“零度樱桃可乐”居然拉扯出这么多情节,可见导演在寓意和情节上是到处勾连在一起的。但这样写下去几乎就没有穷尽了,写了这么多,连第1集都没有写完,才解析了第1集的前13分钟。而第1集就有54分钟,下面只能选重要的来分析了。 (妈呀,写得好累啊。究竟是导演套路太深,还是我脑洞太大。。。。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以为“零度樱桃可乐”没啥可写的,没想到一查单词,挖出这么多来,并且勾连广阔,哎,太累人了。。。。) PS: 文中的台词译文多数来自“LOT译者联盟”和“翻托邦字幕组”,但有的地方我按自己的渣英语理解做了改动。感谢两个字幕组的翻译,尤其是“翻托邦字幕组”对其中的宗教事物做了不少注释。 后面的三篇: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2 暗示的狂欢-上(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186/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3 暗示的狂欢-中(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278348/ 宗教暗示与剧情解析(第二版):4 暗示的狂欢-下(超长多图,慎入) //movie.douban.com/review/8362559/

 7 ) 因为神爱世人

我上次去梵蒂冈的时候,非常幸运地赶上了星期天。这个幸运不仅仅在于梵蒂冈博物馆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于是我省了十六欧(一笔巨款)。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皇每周日中午十二点都要在圣彼得广场接见民众,这正好是我逛完博物馆出来的时间,于是我非常幸运地见到了这个白胡子老头。

唯一不幸的地方是……这个老头说的是意大利语,我一个词都没有听懂。

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阴影,直到今天我看了这部电视剧。

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说英语的教皇。

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以梵蒂冈为题材的作品是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而且两者在设定上颇为相似:导演都是意大利人;主角都是新上任的教皇;而且他们还都是被别人推上这个位置的,换而言之,都是政治游戏的牺牲品。

《教皇诞生》里,梵蒂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人人都戴假面具,言不由衷地说着没有人相信的漂亮话,宗教似乎只是一顶粉饰权利的花环。所以教皇这个看似至高无上的位置竟然还变成了烫手山芋——聪明人都知道站到暗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利益。

而新上任的教皇,惊慌失措得就像个毛头小子。他先是在最为重要的首次阳台演讲中临阵逃脱,然后甚至直接离家出走消失在罗马。他年轻时候的梦想是做一个演员,这样志向相比他本人的人生轨迹,显得实在很离经叛道。

但现在他发现,顶着教皇的光环,自己终于真的成了一个演员。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在进军小银幕,于是一夜之间,电视剧也全部都以“精致得像在拍电影”为荣。

这背后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短篇小说虽然精致微妙,但是令人念念不忘的永远都是长篇小说,这道理搬到银幕上同样没有错。电视剧给了导演更多的创作自由,让他们可以更深入地描述一个人物,挖掘一个故事。短篇可以让你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但只有众生群像,才是真正的史诗。

有太多事情是一百二十分钟讲不完的,《年轻的教宗》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第一集一上来,新官上任的Lenny就作了一段极为讽刺颠覆的演讲。他先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圣彼得广场上的教众个个感激涕零、无比虔诚。

突然他画风一转,说:“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读,堕胎,同性恋?”

所有人都傻了,而他振臂高呼,满口美国自由民主精神,犹如被自由女神像附身。

接着Lenny满头大汗地从一场噩梦中醒来。

原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在这部电视剧的前两集,导演就像这样巧妙地设了几个套子让观众往里面钻。

于是有人以为这是加长版《教皇诞生》,离经叛道、时髦不羁的年轻教皇,象征着自由民主美利坚新势力,深刻批判他腐朽虚伪的意大利同僚。又有人以为这部电视剧是“梵蒂冈版《纸牌屋》”,是一部傀儡教皇的教廷上位史。

那么你就太小看索伦蒂诺了,他的野心显然不仅仅限于此。甚至于说,他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说大部分的电视剧,不仅是《教皇诞生》或者《纸牌屋》,他们的目的是解构,是让“神” 变成“人”,让教皇、红衣主教、总统、让所有看起来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人走下神坛。

那么《年轻的教宗》显然是将宗教放回那个神秘、黑暗的神龛。

他的目的是再造一个神。

权力斗争、宗教、人性和自由,这些主题会让一部电视剧变得很“好看”,但却不会使它们超过这个范畴。

就如同我们年轻的教皇Lenny,他真是一个争议十足的人。早餐只喝一瓶樱桃味零度可乐,每天烟不离手,阅读塞林格的小说,看库布里克的电影,并且认为库布里克是美国最重要的导演而不是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粉丝们注意了)

多么有人格魅力。

但这些都不会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都不会让他成为教皇。

因为要成为教皇,只有一个条件。

信仰。

Lenny就像神一样。他是政治家,暴君,也是圣人。

在他面前,以政治家自居、一辈子玩弄权术的红衣主教们几乎不堪一击,无论多少次出招,都会被他轻描淡写地打回来。这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更高明的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没有弱点。他真的严于律己,真的过着清教徒的生活,真的可以抵制一切实质上的诱惑。

而他的敌人是什么?

不是一群每天吹胡子瞪眼、觊觎教皇位置的老头子;而是他的十亿教众,是每一个只寻求安慰却不愿意付出、只想要快乐却拒绝痛苦的人。

是每一个被所谓的自由主义纵容了太久的人,是被一次措辞严厉的演说就打击到要改变信仰的人,是以为千里迢迢买机票来罗马、和万人一起挤在圣彼得广场上就是伟大朝圣,淋一次雨就足够感动自己感动上帝的人。

在玩世不恭的外表下,他竟然是这样的严肃和保守,以至于无数次地被质疑,仿佛他想要给予教众的,不是宽恕,而是惩罚;不是爱,而是痛苦。

他要的是百分之一百的信仰,要最狂热的爱,最忠诚的信徒。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是。

而他当然值得这样的爱和奉献。因为他面对所有人的怀疑和打击,也从来没有退让一步。

这才是这部电视剧最珍贵之处。要欣赏这部作品,你并不需要是一个教众,甚至不需要对天主教、对梵蒂冈有任何了解。因为这位年轻的教宗,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他试图用一人之力,来改变整个教会,来对抗全世界的信仰。

“我爱主,是因为爱凡人是如此痛苦。”

“上帝就在你的眼里。”

————————————————————————————————————————

(有剧透)

以上是我看完前五集之后写的。(并且发在了桃桃淘电影上)

但如果说前五集是武士刀的话,后五集显然就是玫瑰。

这部电视剧结构非常清晰。第五集是一个小高潮,Lenny终于得到所有枢机主教的臣服,虽然这种臣服大多来自“震慑”,而不是发自内心。从第六集开始,又是一个新开始。我个人觉得六七集节奏有些慢,但是这种铺垫未尝不是没有必要,从第八集开始,每一分钟都精彩得我不想眨眼睛。

如果说前半段是一个造神的过程,那么后半段则是将他王冠上的瑕疵一一拭去。他被推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他不仅仅是神,还是父亲。

在这个过程中,Lenny更像一个人了。他之前一些过于严苛的观点,对于同性恋、堕胎、教众的态度,也都有所软化。他学会了笑,也学会流泪。

原来他根本不是一个暴君。他的冷酷只是源于对自己的怀疑,这是一个信徒的中年危机。

而本质上,他本来就是一个温柔的人。神爱世人,所以他也爱世人。懂得如何给予爱的Lanny最终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认同,他成为了真正的教皇。

很遗憾,这部电视剧以“暴君”开始,以“爱”结束。到最后我们的主角依然是一位圣徒,而且他的圣洁和悲悯毫无争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索伦蒂诺扼杀了前五集他创造的一些“可能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爱本来就应该是一切的答案,因为人不能永远活在虚无里。

而经历了这一场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或许我们才能更加懂得何谓“世人永远不明白,陈词滥调中有多少真理”。——正如所有过去的教皇齐聚在Lenny的桌前,对他说,权力即是陈词滥调。而爱,同样也是陈词滥调。

好在这部电视剧最终也没有结束在第九集——Lenny温柔多情的书信就好像一缕微风,温柔地拂过这剧中每一个人的脸庞,仿佛众生都沐浴在他的爱里。

与之相反,在全剧的最后十分钟,Lenny果然如我们所期待地终于出现在公众面前,做了一场无懈可击的演讲。正当一切可以完美结束的时候,他却在微笑的人群里发现了不微笑的人。他来不及追寻对方的身影,就倒在了地上。

这终于不是一场完美的仪式。

但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藏在光明下永不散去的暗流,或许正是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价值。

 8 ) 第七集 Hallelujah

第七集 电视节目里的音乐 是 Leonard Cohen莱纳德 科恩的Hallelujah 哈利路亚。科恩是上周11月7号刚刚去世的,死讯是11月11日公布的。这集在拍的时候肯定不知道科恩会在这集播放的前一周去世。也许一切都是天意... ...halleljah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baffled king composing Hallelujah, 歌词里baffled king原意指的是King David, 在这一集里大概是说 这个年轻教宗的内心彷徨吧…

 短评

带着美式摇滚+意式咏叹调的预期却意外收获一个梵蒂冈式后摇,和满篇 SAT 词汇。这个依旧漂亮的蓝眼睛终于在秃顶前当上了教宗,然而身边却没有个会开直升机的爱尔兰教皇内侍,想想俩人都还是原教旨主义呢。

5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推荐

裘德洛要是当主教,我分分钟信教。

9分钟前
  • 王食欲
  • 推荐

威尼斯首映了前两集,笑声不断,比教皇诞生更讽刺更颠覆。虚构了裘德洛饰演的史上第一位美国教皇,生性不羁,烟不离手,生活现代时髦,无视宗教权威,周围神职人员也奇葩遍布。片头梦境延续了《绝美之城》的梦幻邪魅,而后展开逗比情节剧风格,末尾又引入权谋斗争,有向教皇版纸牌屋发展的意思

1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视觉、符号与隐喻做到极致,但前七集我完全没有被说服,最后三集如天开日朗一切洞明,之前细细铺下的线没有一根被遗忘,回头看这场阵痛方才有意义。索伦蒂诺一贯主题依旧未变。看似黑社会其实心怀大爱的教皇以及周围一众丝毫不完美却不影响其可爱的人物,无疑是今年最出彩的群戏。我爱Voiello一辈子!

1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好看。配乐的走位略诡异,喜欢。

15分钟前
  • leolo
  • 力荐

教廷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1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又何尝不是被神抛弃的孩子,在寻找神的路上跌跌撞撞,凭一腔孤勇斩蛇开径,这才有了立地成圣的神迹。

20分钟前
  • 放学第一个跑
  • 力荐

4.5 年轻气盛里飞扬跋扈才气逼人的索伦蒂诺这次有过之无不及,好想问他是否受到齐奥朗著作的启发,表面惊世骇俗,并非为哗众取宠或颠覆宗教传统,从非洲饮用水事件到性丑闻,年轻的教宗想整顿何为真正的信仰和平爱与救赎,剧集气质优雅,融合现代与古典的音乐品味,有评论说裘花是上帝派来的黑涩会哈哈

2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裘德洛演技大回归,师傅病危的时候对着所有的仆人哀伤的说I love you all;师傅死掉的那一刻哭得像个小孩;布道的时候看到亲身父母后也终于释怀了自己的被抛弃。抽烟打篮球的修女玛丽和长颗大黑痣的圣座国务卿居然相爱了,多么有趣的故事。画面精美,对话幽默,演技爆发,音乐配的太妙。

23分钟前
  • 格子
  • 力荐

索伦蒂诺的平行时空,比前两部电影都要更游刃有余。一切矫揉造作和胡言乱语都给予这部年度最佳讽刺喜剧以生命。台词极大的信息量,不追究到细枝末节就没有趣味。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裘花回春了!从各方面而言

28分钟前
  • strangelove
  • 力荐

美式人格呓语和意式绚丽梦境。Lenny Belardo这姓名多像位摇滚明星,他也正如巨星热爱崇拜目光,无限迷人的自我膨胀,离经叛道下又是于已严苛的度量,Jude Law献上了他近年来最诱人的表演。宗教和政治里从来都是魔鬼,无非他是如此威严美丽,结尾源自“上帝”的注视补上最后两集文本素材的缺乏

3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力荐

“不要打扰我喝樱桃零度可乐,你们这些异宗!”时而苍穹时而鸿毛,典雅又轻盈,大赞。裘德洛在里面非常好,比他脸蛋漂亮的时候还迷人。(P。S,不推荐宫斗爱好者观看)

36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一开始以为是宫斗剧,到后来发现是教宗碇真嗣的中二心灵成长史

40分钟前
  • Chambord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政治剧,当中像荒诞剧,但是最后几集突然火力全开,完全靠奇迹来推动剧情,悲天悯人,简直有如出现了只有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中才有的无人知晓的奇迹救世的那种精神内核的错觉。所以找艺术片导演来导电视剧这个想法还是很厉害的。

41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超级好看啊!索伦迪诺的片子都美死了!里面的裘花虽然已不是当年的盛世美颜,可是那种傲娇的气质还是苏翻天!!!

45分钟前
  • 碎石少女
  • 力荐

4.5;电视剧的容量有足够空间让索伦蒂诺从容炫技,打光构图镜头游走节奏把控无不一流,品位高雅格调不凡,配乐超级棒!这是一个男孩和过去、和自己、和世界、和上帝达成和解的过程,闪回记忆不断插入现时情景;上帝视角收尾,天光沐浴,神谕降临,和风四起。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每一帧都想截图,BGM神圣到令人想哭,不是很懂但好像又懂一点编剧想要表达 什么,让人充满幻想的空间。裘德洛真的把这个角色演的很立体,安妮霍尔的女主角来演sister mary实在太棒了,甚至意大利口音的大臣都很有感觉,最后一集的演讲让我这个不信教的人都觉得,太神圣了!

50分钟前
  • 爱学习的胖丁
  • 力荐

是时候跟进《年轻的哈里发》、《年轻的方丈》和《年轻的道长》等剧了

51分钟前
  • 威治魚
  • 推荐

总有人教育你要看清现实,总有人唠唠叨叨想给你提意见。但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有资格把子弹射向你,若每颗子弹都能触及你,令你受伤,那你就会支离破碎。你要在一个很高的地方走你的钢丝,只有你和风。子弹们够不着你,它们只能飞过吵吵嚷嚷,乌烟瘴气的人群上空。而那些生活在雾霾中的人们总有一天将会仰头看见你,那时,他们就会爱上你,他们就会相信你,超过相信任何人,相信任何子弹。

5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