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的孩子

记录片其它2017

主演:阿布·乌萨马,艾曼·乌萨马,乌萨马·乌萨马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

 剧照

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3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4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5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6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7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8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19恐怖分子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0:04

详细剧情

  塔拉勒·德克回到了他的家乡,在那里他获得了一个激进的伊斯兰家庭的信任,并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长达两年多。他的照相机提供了一种极为罕见的洞察,了解在伊斯兰哈里发长大意味着什么。

 长篇影评

 1 ) 就这?就这?就这?

噱头十足

一位大哥回归家乡,卧底激进分子家庭,朝夕相处拍摄。听着有点卧底ISIS的既视感,听着挺震撼,而且吸引眼球。

ISIS版无间道?惊心动魄?瞠目结舌?

(话说回来,这位大哥真的要是无间道,估计没命出来)


内核不足

可惜拍摄剪辑内核动力不足。

战争的泪痕,女人和孩子。主体是以孩子为出发点。

女人估计绿教因素,没法拍摄。

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恐怖分子的孩子不去搞暴恐,难道去华尔街上班?不过说实在绿教和可可豆一样是世界的三大(⊙o⊙)哦之一。

首先男主,一堆娃娃的父亲,目测早年受过政府迫害,后来活着出来了。

紧接着反政府和政府干起来,这哥们负责排雷,有时候也去打野,98K打打狙啥的。

平时就是抱抱娃,给娃娃学前教育。类似这都是某主的旨意,跟着某主没错。

孩子们也是乐于看他爹斩首敌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还说等孩子们大些送去儿童团,为绿教大业添砖加瓦。

当然几个孩子也就和暴走族的小盆友玩,不和学校里的孩子一起玩耍。而且有点敌意学校的孩子。


笑点十足

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某次排雷发生意外,男主的左jiao没了。

男主十分沮丧啊,反正是某主的旨意,算球了,咱认了。

回到家一群娃娃围着哭丧,女人们也在隔壁哭的伤心欲绝。男主本来没了jiao,很是郁闷,而且我又没死,告诫女人不要再哭。

男主告诉自己的长子,不要哭,这都是某主的意思。(横竖都是某主)

虽然jiao没了,但是事业不能挺,男主寻摸着,下他一窝崽,最好是双胞胎,这样就能壮大武装力量。

jiao没了,咱还有手,搞点小工艺品还是能行的。汽车炸弹啊,雷管,炸药啥的。

孩子们被送去少年团,搞个先进积极分子。有事没事打打CS,被人拿枪指着头。或者是拿枪指着别人的头。戴个头套,挥舞小旗,然后高喊一句oooooo


精神十足

男主干的大业那是为绿教谋福祉,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当然少不了某主的指点。

然后一切趋于精神胜利大法。

男主干仗这是某主的旨意

男主jiao没了也是某主的旨意

男主疼的要吃药(某主让你忍忍)

反正某主适用于全方位360无死角,当然男主只是一个马仔,能懂得道理就这样了。

一句话,痛苦不落在自己身上,永远不知道有多痛。

 2 ) 斯里兰卡爆炸后:恐怖主义从未远离。

希望世界和平。

4月21日,斯里兰卡发生多次爆炸事件。据统计,爆炸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至310人,另外还有多人受伤。经斯里兰卡政府确认,爆炸全部由自杀式袭击者实施。

也许大家并不了解,这个只有2000万左右人口的国度,是全世界最大的眼角膜捐献国,被称为“世界的眼睛”。为何如此善良的国家和人民要遭此横祸呢?

恐怖主义袭击,似乎并不需要理由。自911事件后,“反恐”已经变成了21世纪以来全球不得不正视的焦点。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对“恐怖主义”的了解,并不清晰。

而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所拍摄的《恐怖分子的孩子》,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豆瓣评分8.6。也是难得的一手资料,影片冷静客观地记录了恐怖分子的日常。粗粝的质感下,是骇人的恐怖。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叙利亚人,在叙利亚内战爆发后,逃亡德国。在2014年,他选择伪装成一名同情且支持圣战战地记者,

(所谓“圣战”:是宗教组织将驱逐外国人及异邦教徒和建立纯粹意义上的单一宗教国家所进行的军事动。在这里指的是恐怖分子借宗教外衣而进行的恐怖主义活动,具有狂热性和盲目性

潜入了努拉斯阵线(基地组织的分支)的一员——阿布·奥萨马的家中,与其共同生活了两年半,从而有了这部片子。

阿布·奥萨马一家生活于叙利亚北部的伊德利卜省,他既是八个孩子的父亲,也是努拉斯组织的狙击手和扫雷专家。

“父亲”与“恐怖分子”两重身份的撕裂表现在片中的各个镜头中:有时候他像天下所有慈祥的父亲一样,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嬉闹,抱着儿子举高高;

有时候他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因击中敌人而亢奋;

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奥萨马对于恐怖主义的狂热已经超过了对儿子的爱。

在影片开头,阿布·奥萨马相当自豪地为大家介绍四个孩子名字的由来,都与恐怖主义有关:或是为了纪念本·拉登等恐怖分子头目,或者是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

这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依然选择了双线索并行的方式进行拍摄:对阿布日常言行的刻画不过是副线,主线是生长在“恐怖分子”家庭中幼小孩子的成长。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那么恐怖分子的孩子呢?对恐怖主义的狂热,畸形的价值观是否会像基因一般继续遗传下去呢?

这些孩子们的童年,和普通孩子的童年似乎一样又不一样。

他们对自然充满好奇,喜欢小动物。正当调皮年纪的小男孩,抓住小鸟玩儿,本不是稀罕事儿,可是他们只因被小鸟啄了一下,就选择用刀杀死它。

“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小小年纪,却早已观过死刑。

杀戮和血腥对于他们来说,就像一日三餐般,是成长与生活的一部分。当自我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时,毫无疑问,父亲就是榜样。

正是因为够天真,所以能更快地学会残忍。

他们也喜欢扎堆儿玩游戏,只不过玩儿的是“自制炸弹”。

就像父辈们教的那样,步骤明确,动作熟练。

他们也会吵嘴打群架,不过打架的理由却是:

他们也会进学校学习,不过在课余时间,普通儿童被父母送进补习班,而他们则被父亲送入军事训练营。

为了训练他们的胆量,全程真枪实弹。教官甚至会在他们训练时候对着他们射击,稍不小心就会被杀死。

一天艰苦的训练结束后,却食不饱腹,衾不蔽体。每个孩子的全部装备只有一身制服,一块毛毯。正当长身体的时候,每日伙食只有七颗枣。

纵观本片的内容,足见导演的克制与冷静。尽管炮弹声、枪声贯穿全片,但血腥场面却十分罕见。最为血腥的,不过是古尔邦节割羊头的画面。

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爆裂,无声。

从出生之日起,杀戮、血腥、残忍…似乎就在孩子们身上开始,陷入了无解的死循环。

有以血为墨的作家,也有以命相搏的导演,他们都是时代的良心。

如同鲁迅的作品多取材于困苦的国民一样,旨在“揭开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导演的拍摄同样如此。

始于记录,却不止于记录,而在于挖掘根源:“是什么驱使他们犯下这些罪行?这一切是否有可能终结?”

2014年,扎克·伊博黑姆——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在TED上发表演讲:“我的父亲是恐怖分子,但我选择了和平。我,不是我的父亲。”

儿时的扎克·伊博黑姆以自己有限的生命体验,拒绝了父亲所灌输的暴力思维和狭隘意识,正如他所言:“憎恨,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恐怖分子的孩子》中,大儿子奥萨马选择了留在军事训练营,而小儿子艾曼选择回到了学校。

虽然导演拍完片子便离开了叙利亚,我们也并不能判断小儿子所选择的平静的校园生活能有多久。

但正如片尾,艾曼为哥哥读的课文:“你要教我们什么是爱与快乐,因为那在生命很重要”。

也许,单单一部片子,并无法回答那些过于沉重且复杂的问题。

但我以为,希望总是有的。

END

王仙女和它的狗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布丁纪,定期更新,欢迎骚扰!另外,以上图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3 ) 豆瓣8.5,导演冒死偷拍,这些孩子,被当成活生生的杀人机器…

「恐怖分子」这个特殊群体,相信对许多人来都非常遥远。

仿佛像是另外一个星球的怪物:神秘、残忍、嗜血、狂热,唯恐避之不及。

但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天真善良,却与这群恶魔,共同生活十几年。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是——

《恐怖分子的孩子》

豆瓣评分:8.5

这部影片被网友称为「恐怖分子养成记」。

它记录一群天真懵懂的孩子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最终踏入死亡的深渊。

作为一部纪录片,这里的每个恐怖分子自然都是货真价实的。

导演塔拉勒·德尔基伪装成一名支持极端主义的战地记者。

冒死潜伏在一个恐怖分子家庭,拍摄了长达两年半的时间。

叙利亚,北部,战乱不断。

阿布·奥萨马是生活在这里的,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中的一员。

同时也是八个孩子的父亲。

孩子的名字都是以阿布敬仰的人来命名的。

比如大儿子名叫奥萨马,名字来源于阿布崇拜的谢赫·奥萨马·本·拉登

有一个孩子因为生日是9月11日,所以阿布给他取名穆罕默德·奥马尔——为了纪念9·11事件的袭击者,穆罕默德·阿塔

说这些话的时候,阿布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因为他把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所信仰的真主的赏赐。

据说,在9·11袭击当天,他曾向真主祈求能在同一天得到一个孩子。

结果六年后的9月11日,穆罕默德·奥马尔出生,对他来说,这意味着“真主回应了我的祈祷”。

彼时叙利亚内战正酣,阿布作为一名狙击手,同时又是扫雷专家,经常得活跃在战争前线。

这是一项极度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炸得粉身碎骨。

但阿布对自己的安危毫不在意,他认为他的使命就是“持续战斗”,直到解放叙利亚,建立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家。

即便后来他因为不慎引爆地雷,被炸断了一条腿。

他依然不以为意,觉得这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

因为这场「圣战」还将持续很久很久,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再生几个孩子,壮大战斗的队伍。

而他也早已做好了将儿子送上战场的准备。

这种做法,在和平年代的人看来,无疑是不可理喻的;

但这位父亲自有一套逻辑:他爱自己的孩子,但更爱他的真主。

听起来,阿布冷酷无情,但当他跟孩子们在一起时,他也丝毫不吝自己的温情。

有一次,阿布在执行暗杀任务时,曾提及了一件事。

之前他曾被敌人抓住,在车子里押送至经过自己家的时候,他从人群中闻到了儿子的味道。

那一刻,他心里在想,我还有机会再抱一抱奥萨马吗?

说这些令人动容的话时,阿布面无表情,正架着狙击枪瞄准。

然后下一秒,他就开枪射杀了一个人…

而这种不可理喻的价值观,也被这群崇敬着、热爱着父亲的孩子们所继承了。

他们玩耍,将小鸟的头切了下来,并笑着对父亲说:

“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他们打架,是因为那个人侮辱了真主、贬低了信仰。

他们作死,用塑料瓶制造土制炸弹。

不过,导演并没有因此就在片中表露过多的主观情绪。

因为这些长着一副天真稚嫩脸庞的少年们或许并不清楚自己的这些行为意味着什么。

然而现实可不是因为你是孩子就会善待你——到了适合的年龄,阿布会将孩子们送去训练营,开始军事训练。

在那里,孩子们会统一穿上迷彩服,坐在一起听组织的宣讲。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端起机枪,进行实战演习。

甚至为了锻炼胆量,他们会被要求躺成一排,让人用机枪随意扫射。

连流露出胆怯的神情,都不被允许。

没有人会询问孩子——是否自愿加入组织,战斗到底?

在这片土地上,孩子是没有选择的权利的,他们被生下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组织效力。

谁也不会去关心,当孩子一个人坐在山坡上望着夕阳时,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他们的生活,早已不由他们自己掌控。

最后,一向聪颖活泼的大儿子奥萨马表现出色,如愿踏上了父亲走过的,那条通向死亡的战争之路。

小他一岁的弟弟艾曼则被淘汰,重新回到了学校,在追求学业的同时照顾他年幼的弟妹。

导演本人也完成了拍摄工作,回到了自己柏林的家中。

不同的道路已将他们分离,也再不会有道路能让他们重聚…

影片一经面世便颇受好评,还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虽然最终败给了《徒手攀岩》,不过不得不说,那一届的奥斯卡纪录片真的都是用生命拍出来的。

许多外媒也都非常佩服导演本人敢于深入虎穴的卓绝勇气与智慧。

虽然主角是恐怖分子,不过纵观整部片子,导演都极尽所能地保持了克制与冷静,并没有过多渲染他们残暴的行径。

但同时也让观众也从其中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恐怖分子的孩子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只是被灌输了所谓「信念」。

「圣战者」嘴上说着不忍看见祖国被毁,却亲手把这片土地打造成了血腥的祭坛。

这一幕有没有感觉很熟悉?那些香港暴徒们自恃正义,却把自己的祖国伤害得满目疮痍。

占领学校,伤害他人,毁坏公共设施,他们与恐怖分子又有何异?

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可能还有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这种暴力的循环似乎无法可解。

那么这些动乱的隐患难道真的就会一直存在了吗?

这部《恐怖分子的孩子》的导演给出了他的答案:

我不知道和平的希望是什么。

但当我回到柏林,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一起跑、跳,看他微笑的时候,恍若永恒。

我因此认定,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奋起斗争——

抗争到底,也许就是希望本身。

 4 ) 写不下的短评

“童年时,父亲曾教导我写下自己的噩梦,来防止它们再次侵袭。”

“一个人看到他的国家在眼前被毁会是什么感觉?像场噩梦。”

两句衔接,足以阐明导演拍摄这部片的用义。

影片前半段其实很日常:孩子们在踢球打闹,父亲在说不相信这么小的孩子会被送上战场,以及父子间的亲昵、体罚;而日常的阴影里总弥漫着不详的气息:孩子们在咒骂学校老师、在以真主之名杀死小鸟、在胡闹般地制造真有威力的炸药,父亲在排除地雷、在给俘虏训话、朝过路的骑手开枪,以及父子间的经文传述、洁净仪式、满眼都是敌人又期待着地上天堂的到来。

当父亲被地雷炸断脚,故事便进入了急转直下的后半段,孩子们穿上迷彩服戴上面罩,进入了按枪声仰卧起坐的训练营。他们中也有人会反感那些叫嚷的大胡子,为了更好的伙食而想换营,让人想起前半段里为了薪水参加政府军、在宗教狂热中低头落泪的青年,或许大家内心渴求的不过是正常的生活,那些经文终究只给盲信者带来力量,而被盲信者包围的普通人将有怎样的境遇和内心活动、将怎样看待这片土地和周围的人们,我想都已经传达出来了,这对导演来说的确是场噩梦。

最后,分道扬镳的时刻来临:他的课本里写着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后,外星人问人类如何拥有爱和快乐;他的课本里写着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儿时的笑容与反抗意识永远地消失了。

 5 )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难得地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忠于基地组织的普通家庭的生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极端分子对宗教的全身心崇拜和不惜牺牲生命的心理面貌在本片中得到体现,片中的四个儿子从小就被灌输伊斯兰原教旨的思想,三句不离“真主”,十二岁左右就被送去基地组织的军事训练营接受严苛的训练,向观众展示了基地组织的基层运作模式、基层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模式。去极端化确实任重而道远

 6 ) 因为爱,他让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这部纪录片是第一次对恐怖分子进行近距离地观察和纪录。导演塔拉勒·德尔基是叙利亚人,因为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内战,他不得不离开故土,流亡德国。

2014年,他伪装成同情圣战的战地记者,混入了一个叙利亚北部的恐怖分子家庭,和他们一起生活了两年半。

这部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豆瓣评分高达8.6。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恐怖分子——阿布·奥萨马。

他是8个孩子的父亲

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们。

但这样的爱,却因为他的极端主义思想,变得可怕。

他是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的狙击手,同时也是扫雷专家。

阿布对孩子们的爱,与恐怖主义难解难分。孩子们的名字,全都和恐怖袭击或恐怖分子相关。有的孩子的名字,是为了纪念9·11的发生。

他最爱的大儿子,名叫奥萨马,是为了纪念基地组织的创始人本·拉登。

在他心中,对恐怖主义的狂热,与对儿子的爱,已经交缠不清,很难分开。

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待生命,异常残忍。他们日常的玩乐,和正常孩子也都不一样。

——比如杀鸟。

大儿子奥萨马抓了一只小鸟,把它交给弟弟哈塔布玩。

小鸟啄了哈塔布一口,于是,他们决定杀了这只鸟。完成之后,刚刚学会走路的哈塔布向父亲邀功:爸爸,我宰了它

奥萨马开心地说着他们杀鸟的过程:

“我们把它的头压下来,砍掉,就像爸爸你对那个男人做的那样。“

还没成年的孩子,已经目睹过爸爸斩首“敌人”的画面,并以此为榜样,在动物身上练手。

通过杀鸟,阿布完成了对孩子的一次残忍教育

——比如做炸弹。

模仿爸爸的工作,把炸弹埋在土里。

——比如打架。

因为有人骂了他的信仰,他就打回去。然后向爸爸告状,爸爸会教训那个冒犯真主的孩子。

而他们的爸爸——阿布,也为孩子们的残忍而骄傲

他会跟朋友炫耀,刚学会走路的儿子,看到女孩子出门,就会拿枪对着她,想要射她。

他甚至怂恿自己的儿子:如果看到女孩没戴头巾,就可以开枪射她。

尽管,这个小女孩是阿布的亲侄女,而且才刚刚2岁。

别以为是玩具枪,这些孩子拿来玩的都是父亲用的真枪。

阿布非常肯定,等孩子长大了,要把他们都送上战场。

或者不如说,他生这么多孩子,就是为了把他们都送上战场去送死的。

因为这些恐怖分子相信:

“每有一个孩子被杀死,将会另有一千个孩子出生。”

这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价值观,全都源于他们的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为了实现他们狂热的“理想”,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同时,对自己的牺牲也毫不在意。

在一次扫雷中,阿布被炸掉了左脚。

但他仍然坚持认为,这是“真主的旨意”,开始转作幕后工作——制作炸弹,继续为组织效力。

他也丝毫不动摇,继续把十二三岁的儿子们送到恐怖组织训练营,接受残酷的训练。

训练营里条件极其简陋,十几二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破败的房子里。

每天的伙食,只有7颗枣,“喂蚂蚁都不够”。

而训练的内容,更让人震惊:

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量,教官用真枪实弹,对着他们的头边射击,孩子们不能动弹。

万一不小心被射中,教官也不会对此负责。

在训练营,孩子们继续被灌输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思想,要他们追随基地组织。

训练结束之后,合格的孩子,会被挑选出来,送往更高的训练营,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接着,这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会被送上前线,走上他们的父辈的道路,参加恐怖袭击。

最后,大儿子奥萨马表现出色,被选上继续训练。

小他一岁的弟弟艾曼则被淘汰,回家继续读书。

兄弟俩的命运,可能从此变得截然不同。

这时,导演也返回了德国,与这一家人分别。

02

影片上映后,得到诸多好评,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但导演塔拉勒·德尔基,却收到了恐怖分子的死亡威胁,可能从此再也无法踏上故土。

他以生命为代价拍出的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

这些恐怖分子是什么样一群人,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这些人,可能和正常人一样,也有父爱、亲情。但对极端主义的狂热,扭曲了他们的正常情感,让他们可以送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而最可怜的,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们可能从小就缺乏基本的同情心,对生命极端残忍,也有很大可能,会走上和父辈相同的道路。

这样的死循环,才是恐怖主义最可怕的地方。

这样的死循环,有解吗?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扎克•伊博黑姆

2014年,他上TED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恐怖分子的儿子,变为一个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他的父亲是埃及裔美国人,因为策划恐怖袭击而被判刑、入狱。从小,父亲会带着扎克接触恐怖组织成员。这些人,他都亲切地称为叔叔。

还不到7岁,父亲和叔叔们,就会带他去打枪、训练,给他灌输很多关于种族、宗教的偏见。但在学校参加了许多志愿活动和社会组织之后,扎克开始意识到,父亲所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种族、信仰、性取向,和这个人的性格没有任何联系。”

而最终,他也完成了对父亲道路的超越:

“暴力不是宗教或种族与生俱来的,儿子并不需要走上和父亲相同的道路。“

与此同时,伊博黑姆也提醒大家,伊斯兰信仰与恐怖主义不能画上等号:

“所有的宗教,所有的群体,都会有一小部分人,对他们的信仰太过狂热,以至于认为他们应该用各种方法,让其他人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

这次新西兰极右翼恐怖分子对穆斯林的残忍行径,也让我们看到:

有问题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利用狂热的意识形态,把暴力行为和极端思想合理化的恐怖主义。

伊博黑姆的反省与超越,让我们看到了解开恐怖主义死循环的希望。

而这样的希望,即使在生长环境更糟糕的阿布的孩子身上,同样可以看到。

被哥哥问到为什么不一起去恐怖组织训练营时,艾曼回答:

“我更想去学校”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比在训练营里更灿烂的笑容。

虽然不知道这样平静的校园生活可以持续多久,但希望也许就藏在孩子心中埋下的爱与理性的种子。

在即将分别时,艾曼为即将去训练营的哥哥朗诵了一段课文:

“你要教我们什么是爱与快乐,因为那在生命中很重要。”

也许希望就在这里。

微信搜索添加公众号:

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不定期推送有温度、有思考的影视推荐文章。

你的点赞与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7 ) Not a comment, just mark for this film.

Jihadists believe in their own God and name their children with honor and pride. Their childhoods are far from typical - instead of playing with toys like cars and dolls, they engage in violent acts like slaughtering birds, fighting each other, and making bombs for fun. They are chosen and shaped without their own free will. Once they become jihadists, they often forget the painful memories of their past, including the cries at night in the camp and the struggles to dress properly. If there is no change, war will continue to be waged at any cost, and for every one jihadist that is defeated, a thousand more will rise

 8 ) 《如父如子》这个片名去的正中内容

《如父如子》,这部纪录片英文版的名字取得非常与内容吻合,有了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这样的儿子。但是这些幼小的孩子能改变什么呢?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只能情不自禁地重新踏上父亲的血腥循环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宗教的异常狂热和教义的曲解使这些人根深蒂固地相信,暴力、血腥、残忍是对他们所谓主的忠诚和为实现他们那套理想而非常值得付出和必须付出的代价,(甚至可以牺牲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在这样缺乏理解与善意的环境当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充斥着仇视、残忍、血腥,以至于日常的起居饮食和消遣娱乐都离不开狂热的教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幼小的心灵被有意或无意地塑造成没有人类情感的兵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女性生来命贱,可以随意地践踏女性的生命和自尊,把女性当成为他们的组织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的人肉生产机器,在没有一丝善意留存的环境当中,父亲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献祭为荣,以自己孩子的人性没落而自豪,而父亲的小孩们的玩具是土制炸药,小孩们引以为傲的是用石子打教师的巴士和残忍地将小鸟杀死来博取父亲的赞扬。总之,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选择余地,只有认命继续行走于邪恶的深渊,观看完内心只剩沉重无力感,只能双手合十祈祷有奇迹的出现,愿世界和平幸福直至永恒。生在华夏真好。 《

如父如子》,这部纪录片英文版的名字取得非常与内容吻合,有了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这样的儿子。但是这些幼小的孩子能改变什么呢?什么都改变不了,他们只能情不自禁地重新踏上父亲的血腥循环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宗教的异常狂热和教义的曲解使这些人根深蒂固地相信,暴力、血腥、残忍是对他们所谓主的忠诚和为实现他们那套理想而非常值得付出和必须付出的代价,(甚至可以牺牲自己和亲人的生命)在这样缺乏理解与善意的环境当中,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充斥着仇视、残忍、血腥,以至于日常的起居饮食和消遣娱乐都离不开狂热的教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幼小的心灵被有意或无意地塑造成没有人类情感的兵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女性生来命贱,可以随意地践踏女性的生命和自尊,把女性当成为他们的组织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的人肉生产机器,在没有一丝善意留存的环境当中,父亲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献祭为荣,以自己孩子的人性没落而自豪,而父亲的小孩们的玩具是土制炸药,小孩们引以为傲的是用石子打教师的巴士和残忍地将小鸟杀死来博取父亲的赞扬。总之,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选择余地,只有认命继续行走于邪恶的深渊,观看完内心只剩沉重无力感,只能双手合十祈祷有奇迹的出现,愿世界和平幸福直至永恒。生在华夏真好。

 短评

把评论里张口闭口消灭穆斯林的人都送到叙利亚大概比片子里的人恐怖十倍

6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很可能是受现实环境的限制,这个题材的纪录片通常都缺乏一个明晰的叙事线索,而流于素材的堆积。但这一部至少采集到了一些非常难得的好素材。

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完全缺位的女性形象,真正的“如父如子”。

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心情非常沉重,能够深入恐怖分子家中取得其信任并与他们生活两年本身已经不易,无论排雷拆弹还是射击都近距离拍摄记录,导演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可能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眼中,恐怖分子只是一个单薄的符号,代表着杀戮仇恨极端,但导演向我们展现了恐怖分子的复杂性,他们可以因为价值理念杀人不眨眼,也可以像普通父亲一样亲吻孩子,也会因为打架教训孩子。有样学样砍小鸟的头,做土制炸弹取乐的孩子,也会因为父亲受伤痛哭。在镜头里,女性是缺失的,没有妻子,没有女儿,在男人眼里妻子是会争风吃醋的生育工具,拿儿子用枪指着不戴头巾的女孩当笑话讲,即使她只有两岁。那个曾经出言冒犯神被父亲痛打的孩子,最终入选圣战训练营,等待着为信仰而战。他们总说the war will go on forever,真的希望有结束的那一天。

10分钟前
  • 🐠
  • 力荐

单是题材,就绝对值得高分!相比白盔那些假大空的戏子和骗子,这个导演真正深入进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努斯拉阵线,以同情和支持他们的圣战事业为借口,拍摄到了父业子承的可怕现实,也揭示出中东永无安宁的悲观内核。安拉胡阿克巴总是挂在父亲和8个男孩嘴边,而女性可以想象并能理解的,在这个纪录片中完全缺失。认为自己才是正统世袭基地组织的努斯拉阵线,与政府军、苏俄、美国乃至ISIS统统为敌,哪怕排雷的父亲被炸没了腿,孩子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到训练营,一个个成为圣战勇士。“他们杀我们一个人,我们涌现100个,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1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叙利亚】接近冷血却又残酷的视角,没有批评更没有讨论,只是一股贯穿着的漠然。就像跟着枪声一趟一坐、即将接替父辈任命的孩子那样,恐怖主义所带来的伤害和阵痛远远超过了分歧和战乱。

1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宗教、爱国、民族,在这些孩子的生活面前能抬起头说自己绝对伟岸光正吗?

17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如果我把对他们的爱掏出来撒在土地上,那么这个星球就可以叫爱球而不是地球。

19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除了无奈长叹,不知道还能说什么。生长在这片土地,耳濡目染,他们没有别的选择。人已经变成了实现宗教理想的工具。或许三战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到来。

24分钟前
  • mOco
  • 推荐

恐怖分子的孩子也是恐怖分子,从出生就注定的死循环,而且因为孩子们纯真,所以能更快学会残忍。电影没有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但旁观者视角已经足够揪心。这样的故乡确实让人再也不想回头……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尚好的独立纪录电影。不考虑选题特殊性,素材组织与表达呈现处理的很见功力:创作者主观表达极其克制,更多的是通过影像材料的调度达成“无言的互构”实现叙事,镜头对情境的感情投射让人能够观看下去、思考起来。影片的架构始终紧扣标题:作为恐怖分子的父亲的生活、作为恐怖分子的孩子的生活,各自独立、各自交互,甚至各自对抗,合成了一个特殊时空下特殊对象的生活史:孩子们怎样耳濡目染的在日常嬉戏中也被恐怖主义行为方式影响,由此达成建构。宗教极端思想在这里不是以歇斯底里、张牙舞爪的形象出现,而是在不经意的、而且十分寻常的亲子互动间,通过所见所闻所思被灌输给了孩子们——真正可怕的不是极端思想精明的政治宣传,而是这种融贯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但政治是没法究诘的东西:选题单纯揭示现象却不曾深刻展开,置于当下就意义寥寥。

30分钟前
  • Adnois
  • 推荐

4.5 在枪林弹雨下捕捉日常的拍法,已经让人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而选题的挑战性更是可怕,被全程吓懵:编导不顾自身安危,进入叙利亚前线的一个恐怖分子家庭贴着拍他们几年,父亲通过拆地雷收集材料做炸弹、小孩则朝着下一代圣战者的目标努力着。不过,叫人无力、惊恐之余,其实又能感受到他们极端思想背后的人性所在,让观众感同身受甚至是产生理解,真正地拍出了人物的复杂性。纪录片全程布满了恐怖画面(如通过对孩子进行机枪扫射来训练他们的速度、各色爆炸枪击等)。父亲教育孩子对四岁没戴头巾就外出的侄女“射击”之类的,都已算是片子里程度比较轻的了。诸如以上,很容易引发脑补或生理不适,大写的“慎看”送给大家😑。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很久,不同的道路已将我们分离

36分钟前
  • nickshmurda
  • 推荐

在孩子运动和学习战斗的生活,不断在他们身边近处开枪。这是一种精神催眠,和强制麻木。对死亡的恐惧麻木后,会更容易被捏造精神。我们影视中危险的剧情,仅是他们的日常,命运何其无常。

41分钟前
  • 枫影
  • 力荐

全片唯一出现女性的地方是学校里的小女孩朗诵一篇关于太空船的诗。弟弟读给哥哥的课文也是关于外星人。

43分钟前
  • 贱草
  • 推荐

生在那个国度确实也生不由己,从小耳濡目染被灌输的思想都是有毒的,就好像是种下一颗有毒的种子长出孽果。孩子们本身没有树立价值观的年纪本来无忧无虑,这个极端主义分子父亲却不依不饶的教育他的孩子们走上极端,这个循环太可怕了

45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无法搅动这一池浑水,只能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巨大的悲剧不停地发生。

47分钟前
  • 好朋友陶德
  • 推荐

训练儿童恐怖分子那段最震撼,天真无邪的小孩就这样迅速地泯灭人性。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

52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牙牙学语的孩子最先听到的不是童话故事,而是《古兰经》中“神的教诲”;最先学会的不是算数和写字,而是搏斗和射击。在这片埋着无数枚地雷的贫瘠土地上,自制的炸药不过是他们的玩具;在这所名为“圣战训练营”的特殊学校里,真枪实弹的考验不过是日常事件——似乎他们从小就缺失了名为“恐惧”与“死亡”的教育,似乎从出生之日起,他们就开始为那场不知怎么开始、又不知如何结束的圣战做准备了。他们是恐怖分子的孩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告诉孩子:“你被我们培养成了一个恐怖分子。”

55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Sundance'18看的首映,导演历时3年数次深入叙利亚拍摄的一户Al-Nusra Front排雷专家兼TNT制造者家庭里父亲和几个适龄儿子的生活轨迹,信仰的传承和命运的安排让人看完非常震撼。当生活是个单选题,而怎么选择都可能是死路一条的时候,谁还管得上这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差的时代是希望之春还是失望之冬

58分钟前
  • GradualPleas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