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围棋

记录片美国2017

主演:Demis Hassabis,David Silver,李世石,黄士杰,樊麾

导演:格雷格·科斯

播放地址

 剧照

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2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3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4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5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6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3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4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5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6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7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8阿尔法围棋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6

详细剧情

  一部关于AlphaGo的纪录片定于4月21日在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首映。该部纪录片由格雷格执导,演员表有李世石,樊麾,黄士杰,哈萨比斯和席尔瓦。影片时长90分钟。这部电影全方位展示了人机大战的过程,更尽可能多的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工作方式和人工智能未来的工作方式。

 长篇影评

 1 ) 这种“被终结”感有点糟糕。

看完AlphaGo的纪录片很多天了。还是会常常想起李世石那手精妙的“神之一挖”之后,AlphaGo几乎程序错乱似的,连下两手让人错愕的虎口点子,随后认输。那一幕的认输,好像这让人畏惧的机器突然有了一点“人性”。 可惜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 它从此之后就是人类棋手望尘莫及的巅峰。李世石的那唯一一局赢棋,就像人类最后的高光时刻,剩下全是“下山路”。 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学习能力,它的下棋逻辑是每一步都通过计算,下出每一步胜率最高的一步,那些人类花了几辈子才想出来的妙手,它可以通过短时间计算得出。 我理解李世石之后的退役,从前下棋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战斗,黑白翻覆可以参悟世间理、可以争棋无名局、可以用人类的速度体悟那些虚无缥缈的艺术感。当AlphaGo“坐在”他面前,那是个无限可击的深渊,真正的“惴惴小心,如临于谷”,什么虚无的道理都没有,只剩下胜负。 AlphaGo的出现虽然让人类棋手在训练时如虎添翼,水平都提高了一层,可是这就如同学会开车开飞机的人类,飞得快的始终不是人类本身,而且机器。欲速则不达,任何过于高速的发展都值得警惕。 我很遗憾,AlphaGo就此剥夺了人类面对围棋时那种想要用尽一生参悟浩渺的美感。这种“被终结”感有点糟糕。

 2 ) 无题

因为我对着室友喋喋不休这个纪录片的剧情,导致他从漠不关心到后面逐渐投入,到后面因为价值观要跟我争吵起来。

李世石说他六七岁开始,从礼和道开始学围棋,围棋对他而言是艺术,是人和人共同雕琢出来的艺术品。但败给AI以后,他开始觉得他们这些人擅长这个又有什么价值?围棋变成了只是智力游戏。

我一开始觉得这是件好事,省的那些本来可能会视围棋为艺术的人把精力花在这些东西上,他们一开始就能认识到这东西说到底是计算机能算出更好的策略,何必投入人力作为一生事业去努力呢。而室友觉得首先这些人开发alpha go也不是为了我说的目的,纯粹是好玩罢了,或者是证明自己,没想到能吸引如此大注意力,这些人为什么要研发这样的程序,如果李世石是那种把围棋当作生命一样的人,这不是全然摧毁他的价值观吗?而智力活动本身就像竞技类比赛一样,网球也能搞个机器人对手打败所有冠军,但大家看的又不是这个。

我认同他说的一切。但围棋真的曾经不一样,可也确实,不是今天也是某一天,计算机发展,迟早会有人打破围棋的护城河。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李世石退役时36岁了,他一生巅峰时期花费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围棋上,离开围棋,他会做什么呢?

小时候看过对一个小提琴手评价,他那样演奏,怕是命不长久。他对演奏倾注了全部的心力。可AI倾注全部心力又怎样呢?AI的演奏会胜过所有演奏大师——就像课本里执着于手工做鞋的老匠人,如果机器做的比他们还好还快,他们费尽一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过我都没找到这种东西。就是舒舒服服过生活就很好了。得之我幸,无之我命。

 3 ) 如果此时李昌镐全盛、吴清源壮年。。。

1952年出生的大胜负师小林光一有句名言:“我知道怎么把优势的棋赢到手,这个秘密将在我六十岁之后公布。”与此相关的,一句流传更广的话是这么说的:围棋的一切边角变化将在小林时代被研究穷尽。 这是两个有点冷的冷笑话。 我开始学棋的时候,李昌镐的光芒还如日中天,虽然已经渐显颓势,但收拾中国的龙虎豹辈棋手依旧轻松得像是砍瓜切菜。暗无天日的时代,棋友们恨恨地说,龙虎豹辈棋手都没戏了,接下来该是鼠辈棋手上阵了吧? 学棋十多年间,我计算力最强的时候在弈城打上了5D,计算力下降之后总在3D4D之间徘徊。但没想到的是,工作忙起来精力越来越短计算力越来越差之后,却神奇地升到9段并鲜有败绩,这个事情我其实一直接受不了,因为从来都不可思议,哪怕这样的9段放在现实中顶天了只是业余6段强。 围棋的复杂与博大,注定了顶尖与普通,职业与业余之间的巨大鸿沟几乎无法跨越。一个肩冲黑棋小飞角的变化,吴清源下出来六十多年后,凭借阿法狗的安利才被棋界理解,李昌镐对小飞挂角应以尖顶让对方从容立二拆三,又是经过了多少盘棋的教育才说服了三国各路强豪? 这是一个依旧相信神和天才的领域。马晓春常昊重头再来,哪怕完美地避过那些他们痛心疾首的败招,我都不相信他们会是李昌镐的对手。棋盘太大了,输的人从来都不是输在具体的某一手棋上。 是这样的,以前看着中国棋手的溃败,总想着李昌镐这厮怎么还不老?但后来李昌镐在棋盘上真的老了之后,我却开始怀念起这个永远面无表情的韩国人了。 棋盘太大太复杂,站在棋盘的中央,以有限的智识,就像是一个人站在宇宙中央独自面对那一份浩渺无边的迷茫与孤独。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仿若永远不可战胜地在目力可及的前方奔逸绝尘,高山仰止,你会觉一切茫然突然间就有了目标和指引。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所以当阿法狗开始肆虐棋坛的时候,我分外怀念那个李昌镐的时代。站在更广阔的时空区间内,当吴清源一手手看似平平无奇的着法被现在的棋手们遗忘抛弃,却被阿法狗从故纸堆中翻刨出来摆在棋盘上,创造出六十连胜的伟业时,我终于还是无法免俗地假设:如果此时李昌镐全盛、吴清源壮年。。。 并非担忧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胜利会对人类造成多大的不可预知的伤害,而是出于一种朴素的优越感:在我看来围棋是人类发明的最接近于宇宙本质的游戏,纵横十九路,蕴藏的变化竟相当于宇宙原子数的总和,换句话说,如果真有围棋之神,这位围棋之神或许也可以是宇宙之神了。 在阿法狗之前,我可以轻松地完虐一切围棋软件,我相信围棋无穷无尽的变化和人类独有的创造性的、艺术性的以及经验性的直觉,使得人工智能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只能依靠暴力穷举——根据代码完成计算的人工智能在我此前的经验中明显不具备创造的能力——而这样的暴力穷举所需要的计算量,显然是下个时代才能完成的事情。 阿法狗之后,这种感觉人类自身独有的无限接近宇宙本质的思维上的优越感多少已经没那么强烈。 那么,如果把李世石、柯洁换成李昌镐、吴清源,结果会不会不同呢? 这样的假设显然已无法验证,但有意思的是,真正开始撕开李昌镐铁幕的罗洗河,靠的却不是纯粹的计算,哪怕这位“天才棋手”智商高达164。 时间回到2006年三星杯,人称“飞天神猪”的罗洗河在与崔哲瀚的半决赛第三局中,炫耀智商般地放弃四劫循环无胜负的奇局,一气送吃46子大龙却最终大胜,成就了一局注定流传千古的争棋名局。在与李昌镐的三番决赛第三局中,罗洗河以天才的掌控与全局构思,诱迫李昌镐强打了一个长达百余手的劫争,为打赢这个劫争,李昌镐四处找损劫,最终赢了劫争却输了棋。 是的,李昌镐,这个“把围棋演绎到一种几无失误的至高境界”的“半人半神”,并非输给纯粹的计算,而是输给了鬼斧神工的天才构思。 罗洗河说围棋获胜依靠的是更加符合事物的规律而不是依靠你比对手强。 这样的话,也不知道阿法狗同意不同意。

 4 ) 神之一手

难得看到那么激动人心的一部纪录片,虽然已经知道结局,但是看到李世石下赢的那一盘,仍然非常激动。

对AlphaGo与李世石的对弈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迷一样的第四局。是有意安排还是系统出了BUG?在纪录片中终于得到了解答,原来是李世石下出了神之一手,这一步棋的概率,在AlphaGo的评估网络当中,可能性只有万分之一不到。

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

1. 坐在李世石对面,代表AlphaGo下子的人叫黄士杰,看起来是个华人,也是DeepMind首席工程师

2. 算法通过一台Thinkpad X1来操作,操作系统是linux

3. DeepMind办公环境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如想象当中梦幻,起码配的显示器没有想象中好

4. DeepMind坐落在Oxford镇,曾经去过Cambridge,两座大学城应该很像,充满了古典美,到处都是学生和教授

 5 ) 关于AlphaGo构思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是在2018年9月16日写的,在看这个纪录片之前。

所以这个小故事的内容跟纪录片的内容,没那么相关,是根据AlphaGo与柯洁对弈的新闻来写的。但是多少有一点我对于AlphaGo的思考,放在这里当作一个小小的分享吧

今天走在路上想起柯洁和Alphago,忽然想写个小故事:

机器人Alphago被制造出来,为的是可以赢过自诩创造了围棋游戏的人类,打破机器无法超过人类(至少在围棋游戏上)的传说。

年轻的棋士柯洁,还是孩提时就被从千百万个孩子中挑选出来,用最好的老师教导,有最优秀的对手们由他历练,有一个又一个前辈为他的登顶铺路,为的是有朝一日他可以赢得所有比赛,攀登至围棋的最高境界。

一个是只懂下棋的机器;

一个是野心勃勃的少年。

第一局:289手后,AlphaGo以1/4子取胜。

第二局:柯洁投子,AlphaGo中盘取胜。

第三局:柯洁209手中盘负于AlphaGo

三局三败,柯洁哭了。因为他输了。

三局三胜,Alphago依然冰冷,因为它只是机器。

机器只懂得下棋,最后赢了游戏;人想争输赢,最后输了比赛。

机器始终冰冷,人能体会喜悲冷暖。

人想通过规则比出高低;只懂规则的机器仅仅是计算出最大的概率去达到已经被设定的目的。

规则是人的,游戏是人的,高低是人的,输赢是人的,“悲喜冷暖”是人的,“真善美、假恶丑”是人的,“生与死”也是人的,亦连“时间”也是人的。而万事万物最终的“结果”是属于人的,也不是属于“人”的。

谨以此故事献给堀田由美女士以表感激之情。

 6 ) 点燃了我对两个领域的热情

太棒太好看了!看得我重燃对围棋的热情以及点燃了研究AlphaGo的算法的热情。是时候找几篇论文看看了。 片尾字幕居然还有每一盘棋的复盘,我研究了一盘棋然后就大脑就CPU过载了,以后有机会再去把这几盘棋多看几遍。

以下附上我和AI教授讨论时,对他激动地疯狂输出抒发的感想,懒得翻译了。大概就是说AlphaGo下棋思路是能赢就行,赢多赢少无所谓,所以招数反而出其不意。人一般都会想占更大的空给后面出错留余地。然后我的围棋老师特别新潮,除了教古老定式还会教狗定式(AlphaGo自创的走法)。没见过的对手通常就慌了,特别容易占便宜。毕竟和我水平相当的不怎么可能下得出最佳走法。 That difference in the objective is so interesting. AlphaGo's game style is so unusual and sometimes lazy. It only aims to win, doesn't really care by how much. I remember when I play, I generally convert the goal of winning into the short term goal of getting more territory (to account for possible future mistakes and enhance the chance of winning). I think AlphaGo's way of calcul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win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human mindset. Its methodology and reasoning could be very fascinating.

The top players at my Go club actually use AI to analyse the games after they finish playing to see if there's any better moves suggested by the AI that has higher probability of winning and learn from them. I also remember my teacher teaching the AlphaGo moves. He would show us the antient ways then the AlphaGo ways and explain why it is an improvement. One of my favourite moves that I use whenever I have the chance was invented by AlphaGo. Cuz it usually catches my opponents off guard as they are usually more traditional and would never see that move before and players at my level generally wont be able to play the best moves which allows me to take advantage.

 7 ) 棋魂

记得在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的一个片段中,每天沉迷于胜负的顶级棋手阿泽问:“我可以输,对吗?”大人们没告诉天才的话,朋友们告诉他了:啊泽是可以输的。

19岁的柯洁穿着黑色的西装,低着头快速走到舞台中央,站在alphago之父哈萨比斯先生旁边。这时,这个刚刚输掉2017年人机大战第三盘棋的青年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隔着一个座位,是他的好朋友连笑,老大哥古力没有出现在赛后的发布会现场。连笑抬头看了看他身边的柯洁,安静地坐好,这是棋手熟悉的对外姿态—风平浪静却又波澜起伏。三次掌声,19岁的棋手用他的坚韧赢得所有人的尊重。在舞台上,他调整呼吸,声音低沉,两句话刚过就哽咽起来:我很责怪自己。我不想说这是双赢,对我来说我是和他比赛,与其他人想法不同,我输了我很难过,我觉得自己发挥得很糟糕。柯洁揉了揉眼睛,隔着眼镜你能看到他眼中的泪水。对局中,她出门洗了一把脸,那个时候他眼眶里已经充血,或许他需要的不是冷水,而是平复情绪。

赛场上,柯洁承认自己失控了,这个19岁的男孩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因为下不过对手而哭鼻子,当所有人认为这个狂傲的少年已经强大的没有弱点的时候,却忘了他只有19岁。

现场很安静,蓝色的大屏幕让人浮现一个熟悉的画面,阿泽问:我可以输,对吗?

图片

最后一个发言的棋手连笑望着自己的朋友说:“我非常敬佩柯洁,在第二局没有人能比你做得更好!”是的,你可以输。

第二局柯洁完全轻松之下,有了世界第一人的发挥,这是人类天性的顽强,也是几十年残酷棋手生涯的条件反射。以至于不懂围棋的alpha之父哈萨比斯迫不及待的就在中午发文赞美柯洁的完美开局,是的,没有人知道如果是1年以前的 alpha 是否能战胜这一个完美开局局的柯洁,也许那时的alpha真的远不如柯洁。

从alpha出现之前的觉得棋道100已知50到现在的只知2,不是谦虚,是真情流露。

人工智能不过是把围棋当作试水之路,科学家们真正要的,是到医疗等应用范畴去造福人类,正是因为围棋的高深和难解,才让deepmind公司愿意耗费巨资和几年时光来研究,并以攻克围棋为最高荣誉。正是他们让我们知道,围棋的边际我们还远没有碰到。

从古棋的座子,到后来的小目、三三、高目随意,再到现在的套路横行,围棋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在发展。但人工智能太快,裹挟着时代飞奔。

当年,日本人领先的时候,我们说精神;聂卫平追上的时候我们说成绩;韩国流肆虐的时候,我们说境界;等到中国全面开花,韩国人才凋零,日本偏安一隅的时候,alpha来了。我们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想一想,这些年我们究竟忽略了什么?那些日本围棋一以贯之的仪式感、神圣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他们称之为道的底蕴和苦苦维持的脸面,曾几何时却被我们弃之如履,并嘲笑他们食古不化。如今,胜负的门槛被踩平,我们才想起围棋竟然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而不是这几十年以来的体育竞技项目。

总有那么一些棋局是可以镌刻于脑海中的。比如吴清源与秀哉的三3·星·天元开局;比如桥本宇太郎和岩本熏的核爆之局;比如藤泽秀行三小时长考后屠杀加藤正夫的百目大龙;比如聂卫平在第一届中日擂台赛上2目半战胜小林光一的不可能任务;比如常昊应氏杯上对崔哲瀚的三鼻顶,又或者是罗洗河在三星杯上放弃三劫循环的千古名局......那也许不是技术上的最佳,却闪耀着人性与思想的光芒,有开拓,有坚持,有决心,有灵动......棋手,用棋谱诉说他们的故事,而观者,从中不但窥视历史的印记,还有人类的悲喜爱恨。静夜掩卷,杯酒入喉,围棋中蕴含的人文温度从未消失,也不会因为胜负而消亡。

 8 ) 李世石会梦见电子羊吗?

“Go”可能会每个英语学习者最先接触的英文单词之一,没有别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的简单明了:只由两个字母构成,而且也是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不过,这个单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围棋,而有趣的是,这个游戏又是人类设计的最为复杂的思维运动之一。2016年3月,围棋这个古老的游戏竟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当然,这回不是因为某位围棋大师去世,也并非因为人们对围棋本身兴趣骤然大增,而是因为连接起这种古老游戏和最尖端科技的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职业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围棋人机大战,最终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

纪录片《阿尔法围棋》正是在这场世纪之战前后拍摄的一部全方位展现人机大战这个过程的杰出作品。2017年4月,这部电影在翠贝卡电影节进行展映,今年又陆续在上海电影节和北京的VCD影促会展映中陆续和中国观众见面,获得了不少好评。

尽管在科幻题材的电影和小说里,人类似乎已经无数次输给了机器,但“阿尔法围棋”(也别戏称为“阿法狗”)还是第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给予人类如此重击的人工智能。毕竟,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直以来以拥有“高级思维能力”为傲的种群,竟然在一夜之间输给了一个连生命都没有的人类思维仿制品(而且输得相当惨烈)。除了围棋爱好者之外,科学家、媒体人甚至普通人都开始让人们重新思索人类与科技,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以至于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力感甚至恐惧感开始蔓延开来,似乎《阿尔法城》、《2001太空漫游》、《黑客帝国》等科幻电影中那种AI控制人类的时代已经宣告来临。

不过,无力和恐惧并不是电影《阿尔法围棋》想要重点表达的东西;相反,生动的本体论探讨,也即对人类本身的描摹,才是《阿尔法围棋》真正的动人之处。

影片并没有从人机大战开始讲起,而是回到“阿尔法围棋”的研发过程当中。其间,一个叫做樊麾的华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欧洲围棋冠军,职业二段,同时也是“阿尔法围棋”团队找到的第一个“以身试法”的人——在与阿尔法围棋的先期对决中,樊麾是以0-5惨败,被不少业内人士直指“丢脸”。不过,在“阿尔法围棋”团队邀请他协助完善算法时,樊麾并没有因为惨败而拒绝邀请,反倒是帮助团队找到了程序的关键漏洞。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被众多围棋爱好者嗤之以鼻的人工智能教练樊麾(被戏称为“史上最著名的二段”),“阿尔法围棋”在与李世石对弈时所呈现出的,可能是一副完全不同的样貌。

作为纪录片的重要主人公之一,樊麾也在《阿尔法围棋》中充当重要的画外音来源,其英语虽然“土味”浓重,却非常富有感召力,特别是当李世石接连三局失利后,樊麾实际上成为了全世界唯一可以懂得李世石内心复杂滋味的人,此时只有他一个人明白,当面对一个强大到根本无法击败的敌人和全世界声讨他的围棋爱好者时,李世石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如果说在整部电影里,传奇棋手李世石是人类理性和智慧的至高象征,那樊麾则是整部影片中的另一极,代表着爱与理解,正是他将人性的温暖与看上去有些无情的科技连接起来。也正是从这意义上说,纪录片《阿尔法围棋》虽然是一部围绕“阿尔法围棋”展开的电影,但人工智能从来不是主角;相反,人本身才是这部电影想要表现的东西。

樊麾只是一个具体的表现,这部影片中还有太多“人性”的瞬间;我们不妨说,观看电影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发现人性的过程。尤其是当“阿尔法围棋”赢得第一局比赛的时候,阿尔法围棋的这个开发团队中都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兴奋,但在一局局失利接踵而至后,开发团队本身也沉浸在悲伤的情绪里,融入到全体关注这场人机大战的观众的悲伤的情绪底色之中。此时的他们也意识到,李世石似乎并不是在代表他个人战斗,而是以水平最高的围棋玩家的身份代表全人类与人工智能交战。而当李世石终于在第四局扳回一城时,所有人都兴奋地庆祝起来,哪怕是开发团队都认为李世石走出了“上帝的一招”。这便是人和机器的不同,人会同情,而机器只会在屏幕上显示一行冰冷的“任负”。

李世石在击败“阿尔法围棋”时所使用的,其实是一种“计谋”,而“阿尔法围棋”教会李世石的,则是如何谦虚、诚恳地向比自己更加强大的对手学习。影片也用字幕的方式预告了李世石在与“阿尔法围棋”对弈之后的两个月内再没有输过比赛,这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阿尔法围棋”所代表的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反作用于人类。人类思维的边界进一步的拓展,而机器——一如工业革命时期一样——成为了人类改造自身和世界的强有力工具。只不过,人类的科技和思维目前已经抵达了一个崭新的边界,在这里,机器的“能动性”已经对人类的主体地位构成了挑战:虽然事情似乎正如樊麾等人所言,“这是一个团队的集体智慧用科技的方式战胜了人类数千年的经验积累”,是“人类战胜了人类”,但我们还是不要自欺欺人吧!人类(哪怕是“阿尔法围棋”自己的研发团队)显然已经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造物了。一个全新的智慧,正从人类的思维中脱胎。

这也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如此恐惧的最重要原因,难道不是吗?我们肯定不会害怕谷歌的某个团队,因为他们无非是一群呆头呆脑的科学家。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而敏感的生物,未知的异族是他们内心全部恐惧的源泉。在众多的科幻电影和小说中,外星人所呈现的“非人化”特点是令他们恐惧的(苏珊·桑塔格语),而现实中人工智能的“人化”同样令他们惊恐不已,好像人类对自身的认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是那样脆弱而岌岌可危,这也印证了大卫·格里菲斯早在一百年前就总结并预言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特点——党同伐异。“阿尔法围棋”连同《阿尔法围棋》所提出的,可以说是一系列人类此前从来不愿直面,却也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根本性哲学命题。只不过,这个问题变得狡黠了,它不会再以“我是谁”这样直白的表达出现,而是改头换面成如此这般——

这样一群“牧羊人”,到底要如何面对自己的“电子绵羊”呢?

 短评

伟大的人类战士李世石万岁!

7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

作为一部纪录片很难满意,而且因为没有中国讲解的素材导致很多判断、言论都不尽准确(因为樊麾、欧洲讲解员、韩国讲解员的判断能力和水平都和柯洁古力相去甚远),但一些情绪和细节让我非常感动。重温37和78手仍是美妙体验。Aja Huang心路历程我简直又能脑补一万字,太感人。

10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还行

看电影了没

13分钟前
  • Sofie
  • 还行

比之前看的任何报道都来得震撼。AI使人产生的敬畏感不逊于深海雪山,但深海和雪山就在那里,而AI,人类设计了它的原理,却难以预测它的极限。第二局的黑37手和第四局的白78手形成了有趣的对照,一个创造性地超越人类预期,一个概率极低的非人类的选择触发了机器的错乱,内里其实相互关联的。

16分钟前
  • 吴慢慢
  • 力荐

有意思,我以为是科技层面解读阿法狗,原来着重还是还原了对局,加入了人类与围棋对科技的思考。

20分钟前
  • 非灰
  • 力荐

那是人类最后一次下赢狗子...

21分钟前
  • 永夏之人
  • 力荐

樊麾真是抢戏啊。没有他的话这个电影就有点太高冷了。一众CS大拿们一本正经的说这说那完全抵不上樊麾那几句真诚的破英语。

24分钟前
  • vghost
  • 力荐

做得太肤浅、表面了。

29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略单薄了些,中日几乎隐形,活跃的顶尖棋手一个没有(古哥只活在记者的提问里),完全不足以展现这件事在棋坛引起了怎样巨大的震动。职业围棋意味着什么,李世石意味着什么,阿尔法狗又意味着什么?解答流于表面,90分钟像拍了个广告,收得也仓促。可能苛求了,总之感恩能有这片。

30分钟前
  • 神童脚短
  • 推荐

AlphaGo添人肉臂黄士杰,欧洲杯击败樊麾(职业二段)并将其延揽,世界杯击败李世石(职业九段)并将其激活。瞩目手:第2局37手、第4局78手、第5局缓手。

35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并不是给大众带来焦虑和不安,而是用这场人机大战来展示人类的智慧和魅力。AlphaGo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基于它身后整个团队的日夜付出,基于一系列算法,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李世石连败三局后依然能以昂扬的斗志面对AlphaGo,用“神之一手”拿下一盘,足见他的个人智慧在逆境中迸发出了超乎想象的能量。我不那么了解围棋,但在李世石胜利的那一刻我似乎也参与到了这场比赛中,似乎自己也是胜利的一份子——这是人类的胜利;我不那么了解AI,但研究团队的谦虚与严谨同样赢得了我的尊敬。樊麾作为同时了解围棋和AlphaGo的人,每次的点评都恰到好处,他用蹩脚的英语让观众正视人工智能,同时正视人类所拥有的力量。

40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从小学棋一直认为李世石是历史上最优秀的棋手 现在我觉得他是最伟大的 这部纪录片把李世石从被击败-击溃-自我怀疑-重新认识-超脱的过程呈现地非常完美 史诗感

43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力荐

人类已完。

46分钟前
  • SELVEN
  • 力荐

在同一个夜晚,噙着泪把电影刷了两遍,体会人类在一项体现极致而古老智慧的游戏中,如何以一种令全人类恐惧的过程和悲壮的方式,完败给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的故事。樊麾恰当及时的点评、李世乭的从骄傲到失望再到隐忍的情绪波澜、DeepMind团队的谦虚单纯,共同构成了极美的人类群像。2018年1月观影

50分钟前
  • {莫热}
  • 力荐

1.人类最宝贵的东西还是人性吧,主要是同情心。在某一时刻,一丝悲伤把全人类连为一体;2.李世石是获得纯粹理性的无上智者,樊麾则是承载爱和理解的先验化身;3.人类以智谋或制造陷阱取胜,人工智能却教给我们如何学习;4.从乐观的角度上说,李世石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可以以人类思维战胜人工智能的人类,从悲观的角度上说,李世石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赛博格;5.正如宇宙一样,人的思维在不断扩展,而边界之外,到底存在什么?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李世石真是一个坦荡的人!第三局后记者会上说的话太动人。

58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第37手的石破天惊? 还是第78手的神来之笔? 影片最打动我的 是阿尔法狗团队在第四局面对李世石的胜利时 那种真实的矛盾 樊麾说 李世石曾经为自己而战为国家而战 这一次 他为人类而战 其中的勇敢和挣扎超越肤色民族让人动容 而帅哥程序员说 这还远远称不上人工智能而仅仅只是一个程序

1小时前
  • Dear Morie
  • 力荐

太好看啊啊!过程展现得精彩又有营养,作为一个棋盲也激动不已。李世石败于阿尔法狗,恰恰体现了围棋的内涵。而阿尔法狗走棋,简直是门哲学,还顺便教做人:很多时候看似毫无道理、怪异反常、近乎乱来的走法,一些人类绝不会选择、一致认为是误判形势的荒谬棋步,最终却并未一败涂地,恰恰导向了胜利。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alphago大战柯洁时和朋友探讨过相关纪录片拍摄的可能性,看完这个片子,感觉它做到了我们当时设想的200%,只是主角换成了李世石。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完美的特效将复杂抽象的围棋运作思路非常视觉化地表现了出来,还有樊麾的采访,那么生动和直指内心,简直是所有导演都梦寐以求的那种嘉宾。

1小时前
  • jinying
  • 推荐

这部片子里,李世石到更像是主角,一个挽歌英雄。

1小时前
  • 魏小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