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

剧情片美国2019

主演:安塞尔·艾尔高特,妮可·基德曼,莎拉·保罗森,菲恩·伍法德,阿什莉·卡明斯,卢克·威尔逊,杰弗里·怀特,阿奈林·巴纳德,卢克·克莱恩坦克,彼得·雅各布森,丹尼斯·欧哈拉,薇拉·菲茨杰拉德,罗伯特·乔伊,乔伊·斯洛特尼克,奥克斯·费格雷,卡罗琳·戴,马德奥·范·德·格里恩,桃乐丝·麦卡锡,艾米·劳伦斯,戈登·威纳里克,蕾切尔·德·拉·托尔,尼基·陶起亚,罗伯特·约翰·加拉格尔,汉克·罗杰森,阿尔顿·菲茨杰拉德·怀特,本·霍兰兹沃思,瑞克·博兰德,阿尔玛·奎尔沃

导演:约翰·克劳利

 剧照

金翅雀 剧照 NO.1金翅雀 剧照 NO.2金翅雀 剧照 NO.3金翅雀 剧照 NO.4金翅雀 剧照 NO.5金翅雀 剧照 NO.6金翅雀 剧照 NO.13金翅雀 剧照 NO.14金翅雀 剧照 NO.15金翅雀 剧照 NO.16金翅雀 剧照 NO.17金翅雀 剧照 NO.18金翅雀 剧照 NO.19金翅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1

详细剧情

  西奥-戴克13岁的时候,母亲带他参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然而博物馆却发生了恐袭爆炸,导致母亲丧生,西奥却奇迹般幸存。这次悲剧改变了西奥的命运,从此他伴随悲痛与自责、振作与救赎逐渐长大。然而没有人知道的是,西奥悄悄收藏了一件那次事件的纪念物,那是他回忆起母亲时的唯一慰藉——一幅绘有小鸟被链条锁住的画儿——那正是所有人都以为早已在大都会博物馆大爆炸中化为乌有的世界名作《金翅雀》。

 长篇影评

 1 ) 作为小说的《金翅雀》与作为电影的《金翅雀》

上周终于看了电影《金翅雀》。看完觉得,电影没有评分表现的糟糕。书本已经在搬家中丢失。情节和引用只能凭借记忆。

先说说妮可·基德曼饰演Mrs. Barbour。妮可在预告片里出现时,我以为她是Theo的母亲,当知道是Mrs. Barbour的时候,心中觉得有点不适,却说不出来原由。也许,妮可在我心中总是要演女神的。Theo的母亲算得上,Park Avenue上的Mrs. Barbour不是。这甚至一度让我失去了观看电影版的兴趣。然而,我喜欢上了她对前期Mr. Barour的演绎:矜持,理解,懂得分寸,但是让人能感到,她也是在过着战战兢兢的生活。这是小说中隐含的情节:Mr. Barbour患有bipolar, 常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而Mrs. Barbour,既要维持家庭的体面,又要与这样的丈夫同处一个屋檐下。

其他的选角,有与我的想象完全契合的,让我热泪盈眶,比如Andy和小时候的Pippa。有的中规中矩,但不惊艳,比如Kisey。最遗憾的是长大后的Pippa,那种骨子里的甜腻,让她成了Kisey的同类,而不是对照。这不是”永远裹在毛衣里,就像一个五彩的大茧子”,“身体发育似乎就停滞在爆炸发生那一刻,之后就不再长大”的Pippa。

Boris,在想象中,一直是一个金发的男孩子。从Theo去拉斯维加斯开始,我一直期待着Boris的出现。黑发Boris的形象,让我一时有些心惊。然而,无论如何,当Boris出现时,我舒了一口气,Theo安全了。

在我的记忆中,Hobbie就像海格(正好应对了Boris给Theo的绰号,Potter),高大,带有点粗粝。刚看完《西部世界》第二季,Jeffery Wright文质彬彬的形象还在,于是有点错乱。但在看到Hobbie对幼年的Theo演示和讲解两把椅子的不同时,那个记忆中的Hobbie又回来了。我很欣赏Jeffery Wright对不同角色的演绎。

Hobie与Theo,最美好的时光 (图片来自豆瓣)

《权力的游戏》最后一季播放时,有人告诉我,在剧集化之前他们已经是冰火世界的粉丝了。我现在有点后悔,应该问问他们对电视的感受,有什么满意之处,有什么不满之处。这并不是要把电视比下去,而是在这种比较中,我开始看到我对文本的理解与他人对文本的理解的区别。往往,这种对比会开拓出一个新的世界,比如妮可演绎的Mrs. Barbour。

在短评里,我写道:

Boris掉包了Theo的《金翅雀》,为何多年都没有被发现。在小说中,Theo将画缝进了枕头里,如果每看一次,就要取出来后再缝回去,又在Hobie的家里,想来也不甚方便,所以没有发现。而在电影里,Theo与画之间只有几层报纸包裹的距离,又是储存在一个仓库里的。Theo却也一次都没有拆开。后者的设定,初看不太合理,但是如果想到,画本身对于Theo只是一个象征物,抑或是创伤回忆的寄托。 Theo不需要时常观看这幅画,他只需要知道这幅画存在着,在他的身边。那么,电影的设定其实表达了另一个角度的真实。

这是我刚看完时写的。后来我想,为什么在诸多的剧情中,只有这个仓库的设定让我觉得如此不适,强迫我去思考?这让我思索了很多。我想,是我把自己代入了Theo这个角色里。如果经历了这些痛苦和无助,手边只有一幅画,那么我唯一的慰藉就是观看它。在小说中,Theo总是“go straight to the best pieces”(Mrs. Barbour的原话),他对视觉美有一种天生的把握,可以在小小年纪就进入审美的体验。但是显然,把枕头改成报纸,把Hobie的家改成仓库,导演似乎有一种不同的理解。对这“另一种解释”的发现,是因为网上的一段关于“外在灵魂”的话,来源于杜克大学的《比较文学》,作者Yuri Corrigan*。

本文探讨了唐娜·塔特(Donna Tartt)在《金翅雀》中对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少年》,《白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改编,作为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非正统和神学上受创的创伤理论的指南。文章认为,两位作者都是通过“外在灵魂”的古老民俗原型(将内在本质转移到外部物体中以进行保管)来对待创伤性记忆,并将愈合过程视为试图将外在灵魂及其不想要的记忆带回身体的尝试。这种主题使两位作家都可以用现代世俗的术语重新构想灵魂的概念:在塔特的创伤后“灵魂丧失”概念中,它是自我道德和审美再教育的关键阶段,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创伤将自我开放给更广泛,压倒性的宗教经历。塔特在《金翅雀》中使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突显了这位俄罗斯作家对当代创伤研究的价值,可以代替现行的经典。

有人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但是,我宁可后来人先发现的是普鲁斯特。诚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容易让人着迷。但是浓烈极端的情感,对成长中的人不是好事。Boris在《金翅雀》快结束时说,读完《白痴》后,我一个晚上没有睡着。为什么Myshkin公爵一直正道而行,到头来却毁灭了一切。借由这个例子,Boris告诉Theo,私藏《金翅雀》,最终让其它被盗的名画重见天日。这种因果并不能为人所预计,Theo无需自责。Boris这个人物,似乎拥有原作中最高的人气,而我,喜欢上这个人物,则因为以上这番话。

在我眼中,《金翅雀》是有关于美与解脱。而以电影版则侧重于愧疚与救赎。Theo认为妈妈的死是自己的过失,Pippa认为Welty的死是因为自己执意要去参加Audition。这种愧疚导致了Theo成了瘾君子,导致Pippa不敢回到纽约,因为”每一个街道的拐角,都会让我想到那一天”,却也连结了这两个小孩。

在电影中,艺术超越生死/善恶/是非的意义被大大缩减了。Hobie是如何走上古董家具修复这一道路的,还有Welty的残疾与他对马奈的钟爱,在电影里都被隐去了。想要说的是,因为《金翅雀》,我才开始在艺术馆中留心寻找马奈的踪迹。不过即使如此,我并没有异见,如此长的小说,在包容到两个多小时的电影里,确实需要取舍。

Street Singer, Edouard Manet, MFA, Boston

能写那么多,想来,《金翅雀》还是进入了我的内心的。这让我多少有点意外,因为我原本不以为自己对《金翅雀》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写这些话,还有一个原因是昨天看到的一段有关当下虚构作品的评论,来源于Riesling:

现在读青年作家的虚构作品,还是一个感觉:不得劲。他们不能用一个问句是把握这个时代的病症,他们会用很多比喻句去形容鱼罐头般的生活。因此当代中国的虚构文学回答不了自身的困境,也回答不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困境,连问题的表述都非常碎片化,无法引起身心的共振。 对于成年人,阅读更像是寻找工具和答案的迷途,我们要去找到生活在当下、过去和未来的同类,从他们的处境中镜像透视自我,再找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这可能也是非虚构这两年大火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非虚构在猎奇或者煽情。而是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人对于自身处境的认知也越来越麻木了,所以我们需要真实故事来唤醒自己,去看看别人,然后,跟着一些醒着的人,去找找方向。

对于这段话,我既有同意,也有不同意。我以为,虚构如果真要深入人心,则要做到既“近“又“远”。所谓“近”,是共鸣,也就是以上所说的“身心的共振”,“从他们的处境中镜像透视自我”。但是,文学并没有“把握这个时代的病症”的责任。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进展,已经可以揭示出部分所谓“时代的病症”的内涵,其症结在于人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如果想要了解“答案”,这些会是更有阅读的价值。但是,即使了解了症结,很多问题在当下依然无解。在我看来,不免会让人陷入空虚绝望。然而文学应该是更多面性的,丰富,有突破能力的,不应该囿于这些限制。

因此,做到“近”,考验的是作者对人类情感与思维的理解。这是底层,共性,与时代有关又无关。在《金翅雀》里,我这个读者找到的是艺术对普通人的意义,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艺术依然可以让人得到短暂的解脱,甚至是永恒的动力,在别人,也许有不同的理解。所谓“远”,是说作者不能永久地陷入当下,TA必须在适当的时候退一步观察。这既是为了不让读者因为过于熟悉而丧失兴趣,也是为了作者自己。做到“远”,考验的是作者的知识储备与以这些知识重构一个世界的能力。在《金翅雀》中,Tartt构建了一个纽约古董家具的世界。另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是Rachel Cusk。她的非虚构作品《Aftermath》会不时用到希腊神话,把看似琐碎的当代家庭困境与远古的传说相互对照。《A Life‘s Work》里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只是换成了英语小说。这几乎成了Cusk非虚构作品的一个特征。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了在“近”中加入一点“远”吧。

-- 2020年1月初稿 -- 2020年2月修改

* “This essay explores Donna Tartt’s adaptation of Fyodor Dostoevsky’s novels The Adolescent, The Idiot, and The Brothers Karamazov in The Goldfinch as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Dostoevsky’s unorthodox and theologically inflected theory of trauma. The essay argues that both authors approach traumatic memory through the ancient folkloric archetype of the “external soul” (the inner essence displaced into external objects for safekeeping) and conceive of the healing process as the attempt to bring the externalized soul—and its unwanted memories—back into the body. This motif allows both writers to reimagine the concept of the soul in modern secular terms: in Tartt’s conception of post-traumatic “soul loss” a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moral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self, and in Dostoevsky’s view of wounded memory as opening up the self to the more expansive, overwhelming trauma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Tartt’s use of Dostoevsky in The Goldfinch underscores the Russian author’s value to contemporary trauma studies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prevailing canon.” -- Donna Tartt’s Dostoevsky: Trauma and the Displaced Self, Yuri Corrig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8) 70 (4): 392–407.

 2 ) The Trapped Goldfinch

期待了好久的安总新片,但是失望大于期望。全片冗长且有点不知所云,近150分钟的时长所讲的内容明显可以压缩在100分钟左右,前半段Theo在收养家庭中的生活根本不需要拍那么多,两位女主的故事线也于剧情主线毫无帮助,不如改成男主+男配,既可以同时着重于友情和爱情也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支线剧情。 片中的Theo其实是一个完全的悲剧型人物,他的一生都被那副画所纠缠,从幼时到成年,从亲情到友情到爱情,无论过去了多长的时间,《金翅雀》这幅画和母亲之死的阴霾依旧萦绕在他的心底久久不散。 画中的金翅雀被锁在斑驳的栏杆之内,就像画外的Theo被锁在艺术馆事故里一样,活下来但是被困住了,他接下来十几二十年的生命中都因为母亲的死而责怪自己,即使旁人无数次地告知他这并不是你的错也无济于事,他对母亲强烈的思念全都转换成了自责,同时又因为外界中酗酒父亲的恶劣影响,将本就独自神伤的Theo凸显得更加单薄。 直到后来成年之后,Theo在表面上已经脱离了这种极度自责的情绪,可是实际上他依然被那副画代表的一切所包围着,每一次他冲进那个藏画的小隔间,拿出药片抱上被层层保护上的画,难以压抑的情绪释放而出,思念,自责,执着,后悔,珍惜,痛苦... 当影片最后,Boris终于帮Theo找回真正的画之后,平静到来,Theo最后一次回到小时候的那间艺术馆,定格下了最美好的记忆。 片尾之前,当Theo发现自己珍藏许久的画的真相的时候,其实此时的转折是精彩的,可惜最后编剧强行将这个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剧情安排成HE,实在难以认同。 Ps. 最后提一下Finn所饰演的小时候的Boris这个角色,可能是由于《怪奇物语》的后遗症吧,是真的不太能接受这个抽烟喝酒的浪子角色设定,他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演这些啊!!!!

 3 ) 《金翅雀》影评:奖获奖小说变成了电影灾难

妮可·基德曼出演了这部改编自唐娜·塔特小说的电影。

《金翅雀》是一场近乎超现实的灾难——至少对像我这样没有读过唐娜·塔特的获奖小说的人来说是这样。出了什么问题?这部电影由约翰·布鲁克林·克劳利执导,剧本由彼得·斯特劳恩撰写。

在银幕上,这个故事几乎是极其乏味的:一个不连贯的、历时两个半小时的曲折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生活。


我们在富有的、受闪回折磨的主人公和他曾经的童年之间切换,他曾经因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恐怖炸弹袭击而受到精神创伤。几乎所有人都被当场杀死了,除了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人,他们短暂地活了下来,孩子获得了一枚戒指,几句遗言,并拥有了这幅奇迹般地毫发无损的荷兰绘画。

从那时起,这幅画就被装在一个袋子里,到处跟着主人公:直到它在一个迟到的、敷衍了事的犯罪阴谋中落入小偷手中。

在这个镀金的笼子里,这幅绘雀是一种无视年龄和愤怒的完美象征吗?

没有参与者的行为或言语看起来值得喂给他们鸟食。影片中有极其富有的寄养家庭的冷漠晚餐场景,接着是内华达州平房里过度夸张的父子戏。


这个人烟稀少的沙漠边缘住宅区肯定代表着危机中的死胡同生活。

我猜是这样。

我相信,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意义。当然除了观众,他们在座位上水平地萎缩。我得去都读这本小说。

电影结束时,我唯一的情绪是好奇:一个文学丝绸钱包是如何变成电影母猪耳朵的?

By:Danny Leigh

 4 ) Life is not immortal

扫了一眼豆瓣评分惊了。只能说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华盛顿邮报我还给了4星呢。

早在三年之前就看完了原著——唐娜·塔特著名的“十年磨一剑”普利策奖作品。我是很吃这种“虚构+艺术”的配置的,更不要说法布里蒂乌斯的《金翅雀》是在我心中排名第二的最喜欢的油画作品。上周四晚上在班上同学家参加Spotlight screening的时候就在一起狂议这个片子(没想到艾宝这么喜欢看片子,有共同语言了!和同学们一起聊片子的感觉真的是太爽了)。种种因素加持,我对这部于上周周末刚刚登陆北美院线的片子报以了十二分的热切期待。心动不如行动,我明知有一堆稿子压身,还是在周二的下午毅然决然地冲出公寓头也不回地钻进了开往downtown的一号线。

说到周二的观影,其实还有几句题外话。周二上午我终于在家里弄明白了AMC的会员制度以及优惠规则(我每到一个新城市的首要待办事项之一),然后发现前一天我去看Chasing Einstein的时候买的票应该是适用优惠的。于是,我直接给客服一个电话打过去(天地良心我真的是本着锻炼英语的原则的。鉴于不好意思在我班同学面前露怯,我只好拿客服练手。客服MM对不起,我很快就有专门老师跟我练了…以后再也不了…),一通说明情况,然后ask for refund (hopefully). 没想到竟然被接受了!客服让我带着昨天的票根到前台去找经理,这更给了我今天出门看片的理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留票根的重要性)

这次的片子全程没睡觉!可喜可贺!!多么肉眼可见的进步啊!!!不知道是因为这次的题材我很感兴趣,还是因为演员的台词慢,总之这次观片我几乎没走神不说,大意还懂了个75%(我本来想说70%,当时觉得应该能更多;说80%吧,感觉还没到,干脆折个中),长进十足,继续保持!!

第三场AMC留念!Goldfinch乃我的爱

好久没写长评,老规矩先走走各部门分析

【screenwriting】

4/5 说句老实话,我向来不太喜欢以“原著还原度太低”为理由给改编片打低分,因为说句实在话还原度实在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对于时长已经超过两小时关口的本片来说,我觉得完成度可以了。第二幕年幼的Theo和Borris分别的那场戏(尤其是那个kiss),和第三幕二人重逢的两场戏之间的呼应让我简直扼腕。我觉得给分要客观,原著和片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全片以Theo的自责和不断的自我修正为线索,在我看来有点Extremely Loud & Incredibly Close的意思。不过后者我看完过后倒是觉得有些失望(可能是寄予的期望太高了),相比之下本片的screenwriting倒是很让我惊喜。

【directing】

4.5/5 第一幕节奏有点拖,老实说该渲染的情绪有点没推到位(不过也不排除跟我刚一开始坐进影厅有点没进入状态听力没跟上有关),到第二幕后就流畅了很多。为什么给到4.5而不是4呢?因为第二幕两人跳进泳池的分镜简直是神来之笔。用Dale(我reporting课老师)的话来说就是 “Bravo!!” (最近讲话风格明显受老师荼毒,不过这是向大师学习的表现哈哈哈哈哈哈)那场跳水戏我可以吹一辈子,太美了,太美了,鬼才。我甚至都在想,要是Call Me By Your Name里有这场戏的话我就要把那部片子封王了。太好看了。等什么时候网上出资源了我要再把这场戏看一遍。

【cinematography】

4/5 由于最近密集拍作业,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拉片机会。忙里偷闲看了看摄影(光是应付没有字幕的台词就已经让我精疲力竭),中规中矩。可能是因为最近拉的摄影太多了吧,本片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惊艳的镜头调度。单纯从完成度的角度说还是yay的。

【lighting】

4/5 没过多关注,感觉没毛病

【sound】

4/5 推情绪的段落声音的介入很强势,不过不讨人厌

【editing】

本片剪辑对叠画的热衷程度让我一度以为他曾经上过虎哥的影响语言课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所有表现时间过渡的地方剪辑老师一律使用叠画我真是佩服了哈哈哈哈哈哈!不过只是我个人关注点清奇而已,应该不影响观感。

【coloring】

万恶的资本主义教学,我现在每次看到有明显偏色的画面的第一反应都是:摄影忘调白了。哈哈哈哈哈哈!调色中规中矩,不过我很喜欢第三幕在酒店那场戏那个充满混沌感的调色(不知道套的啥lut)。

【acting】

芬仔演技爆棚,我十分看好!比当年的Potter能演哦。

少年Borris有、可爱,我喜欢他撑黑伞的意象。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我在还在想他打伞的那场戏。use a black umbrella to keep from sunlight,我觉得再对character establishing做得深一些这个表意会更突出。(不过我终于找到打伞怕晒的老外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Ansel Elgort有点小帅,戴上眼镜还挺有点那种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劲儿,沉下来嗓子flirt也是很迷人啊!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太瘦了有点溜肩,不过练练就好了!另外我很喜欢他的一点是他的名字,安塞尔亚当斯啊!老爸搞摄影的,啧啧,起名都有出处,不愧是出生在艺术世家的人。加油哦我很看好你,甜茶的高中同学:)

我妮一如既往的gorgeous,无须多言。真的很适合穿套装哦…美得神圣不可侵犯。

【lines】

把台词单拎出来放在最后写。台词中大部分对话来自原著,which is my love. 我喜欢片中母亲关于natures mortes中immortal的阐释(我真的好爱油画艺术)。静物画上的苍蝇或虫子,一片枯萎花瓣或者苹果上的一个黑斑,都是画家在向你传达的隐蔽信息。他们告诉你:生命只是昙花一现,无法长久 (Life is not immortal)。死就寓于生之中,所以静物画才叫natures mortes.

痛痛快快地写了影评,总算没有欠帐。一会儿要接着写作业去了。昨天和今天感觉英语在一点点变好,希望不要也像油画家对生命的理解——“昙花一现”才好。在文章最后,祝自己也逐渐向正轨上靠拢。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多和同学说几句话,每天多学一点英语,每天多掌握几项写稿技能,厚积薄发。今天下午在Lerner等朋友的时候遇到师姐了,聊了周五的screening,又跟师姐学了好多专业词汇。我真的很喜欢电影很喜欢绘画很喜欢艺术,希望可以尽快自如地和同学聊片子聊绘画,用英文写出很厉害影评和大家交流哦!

 5 ) Boreo is rio!!

电影三星,一星给美颜盛世的安哥芬哥和boreo的绝美爱情。

节奏前松后紧,情节太散,没看过原作看到最后才知道电影到底想讲什么。因为做好心理预设,所以看完觉得没有想象中的无聊。

怜爱安哥卑微发言:“电影院里一百个人,99个都不喜欢金翅雀,还有一个喜欢金翅雀的是我妈。”

服道化其实很精美,场景设置也很赞,纽约的精致阴翳和空旷寂寞的拉斯维加斯都描绘得很到位,如果能多一点场景和人物心理变化的相互映衬可能会更好。

soundtrack也很赞,Boreo第一次见面的bgm竟然是新秩序的your silent face,我又获得双重快乐了。

之前看过路透就觉得安哥的造型好看到飞起,果然每一个造型都戳爆我审美,特别是两套西装造型,身材好到爆炸。芬哥演得太好了,气场炸裂,据看过原作的朋友说芬哥就是Boris本s了。

最后,Boreo真的很好磕!Feed me more Boreo!!

金翅雀中英版都已下单,就让我康康书里的Boreo有多好磕(。

 6 ) 金

怜爱安哥卑微发言:“电影院里一百个人,99个都不喜欢金翅雀,还有一个喜欢金翅雀的是我妈。” 服道化其实很精美,场景设置也很赞,纽约的精致阴翳和空旷寂寞的拉斯维加斯都描绘得很到位,如果能多一点场景和人物心理变化的相互映衬可能会更好。 soundtrack也很赞,Boreo第一次见面的bgm竟然是新秩序的your silent face,我又获得双重快乐了。 之前看过路透就觉得安哥的造型好看到飞起,果然每一个造型都戳爆我审美,特别是两套西装造型,身材好到爆炸。芬哥演得太好了,气场炸裂,据看过原作的朋友说芬哥就是Boris本s了。

 短评

画家在枯萎的叶子上描绘着短暂,老人在突至的爆炸里恳求着永久。我拾起浴火生还的金翅雀,把它封存进黑暗,给自己换回光明。母亲和法布里蒂乌斯同样死于爆炸,父亲和童年一样在生活里丢失。帆船和药丸都能致命,古董和承诺都难永恒。以为守护的是不朽的鸟,却在冥冥之中,被命运在十三岁时调换了人生。

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弥漫着一种装腔作势和自我感动,不过我应该从预告片就感觉出来了。男主是怎么做到和这么多位同事都没有screen chemistry的。 从baby driver就是这样。 整个故事看得我胃难受。

3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还行

在越有看点的时候,然后给了我一个比较烂尾的结尾。最让我深刻的是小男孩对于曾经留下的创伤而作出的自我斗争,于我的经历而言,我能理解到那种自我封闭再到解脱的过程。

5分钟前
  • 嗯哼哈哈
  • 推荐

后知后觉的我才发现这是我暑假特意带回国却还没看的小说改编…原著得了Pulitzer,故事确实是讨喜的,是一看就是颁奖季喜欢的那种故事。可是呢,拍得就不是一回事了。画面美,人物也一个比一个美/俊秀。也有些许小惊喜的桥段,比如该有鸡皮疙瘩的时候鸡皮疙瘩也是准时报到了。但整体叙事风格逻辑处理加之稍微欠了点的演技,这么好的资源就成了一滩散沙。勉强给个及格分吧,整一个大失望。

7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好莱坞现在还能拍出这种park ave白人自怨自艾的片也是很神奇了。大概是因为期待值降得很低,所以大部分也基本上是翻个白眼也能过得去,除了崩的一塌糊涂的结尾。可惜了迪金斯

1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看了提前映,在影厅还能憋住的我,走出影院越细想哭的越厉害

16分钟前
  • 岭南
  • 力荐

看设定还以为是讲恐袭幸存者如何治愈伤口的成长故事文艺片,结果这走向跟想象中完全不一样……其实是个故事会级别的狗血罪案片……

19分钟前
  • 小油飞
  • 还行

谁能想到人生中第一次看到美国人打伞遮阳是在这里

24分钟前
  • 米娅曹斯
  • 推荐

没看过原著的表示还蛮好看的。故事也讲得很清楚啊。男主的基友一开始觉得是个坑货,后来又突然给力了😂 那只可爱的狗狗为啥后期没镜头了……🐶

27分钟前
  • Lacie
  • 推荐

我觉得critics都疯了,虽然节奏有问题,虽然演员不够好,但这个电影怎么可能2/10???我带着很差的预期去看的,但完全fall for it。而且导演和摄影能把我看原著想象的画面完全还原真的很厉害。

31分钟前
  • lindahjx
  • 推荐

我只想问一句,男主你家背景多强,到底有钱到什么地步,次次都能演这种预告贼好全片烂爆的吗……跟baby driver一样气……

32分钟前
  • ____anybody
  • 较差

看完只想感叹Finn小朋友已经出落地这么英俊妖娆美丽了!(尤其是二刷完IT 2之后再接着看这部简直就是鲜明的对比,他一出场我明显听到好多女观众窃窃私语和偷笑((重点错。电影真的好一般......

33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在跑步机上看完了,片长两个半小时,节奏缓慢,但是十分细腻,从情节、台词、演员、造型、服装、化妆、道具、家具、布景、运光,甚至地板、床底、墙角、门窗、把手,还有妮可基德曼年老以后脖子上的皱纹都是那么细腻,配上人人字幕组中英文对照的字幕更加细腻。

35分钟前
  • 朕看到了
  • 力荐

1、人会死,物却可以永生,携带着代代人的挣扎和解脱。2、男主的未婚妻和年少真爱长得好像,脸盲患者需要靠发型。但是最后妈妈露脸以后,我终于明白了这种相似是多么的必要和巧妙。3、片子很优美,文学性很强烈。你安真是个文艺小青年儿。

38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太长太拖泥带水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而已……

41分钟前
  • Pop Quizzer
  • 还行

我给finn满分!因为书里的Boris就太鲜活了,太爱了,finn从出场到吻别都特别Boris!摄影也有功劳,风沙星辰那种空旷和安宁代入到小说里简直和想象中一摸一样!但是配乐偶尔出戏,Vegas吻别时的气氛不对,显得Boris的吻有点滑稽。另外叙事打乱得有点碎,和pipper的感情显得太单薄。再另外,hobbie也很像hobbie!如果没那么爱小说的话,这片子整体来说真的有点干燥。

45分钟前
  • 滴溜
  • 力荐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太杂了,可惜

4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除了镜头感摄影构图很美、妮可很美、小演员们一个比一个可爱之外找不到其他赞美之词。人物情绪塑造有些不明不白,叙事混乱,前面两小时节奏实在太慢,最后半小时匆匆结尾十分仓促。

52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还行

之前被原著粉推荐后拔高了期待,其实情节没有想象中复杂。电影大部分在铺垫一种it’s all about the choice you made, 一个一个的结果则会被归因到每个选择上,直到最后用this is life解除心结。说实话,个人不喜欢最后一段寻画的过程,感觉又生硬又没有说服力,虽然算是合理但并不充分。

56分钟前
  • 拂南南
  • 还行

2019.9.10 和清秋@Brattle。提前点映。比较失望。无数次不必要的闪回做作刻意。中间部分尤其乱,什么都表达不清楚。感觉故事是个好故事,编剧导演都有问题,可惜了。

60分钟前
  • 冷翳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