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1998版

大陆剧大陆1998

主演:李雪健,宁晓志,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赵小锐,修庆,郑爽

导演:张绍林

 剧照

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2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3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4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5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6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3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4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5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6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7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8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19水浒传1998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0:04

详细剧情

  北宋仁宗年间,某年京师瘟疫盛行,军民伤损甚多。天子钦点洪太尉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驱邪除祟。洪太尉寻天师不见,却因固执走了上清宫中镇压的一百单八个魔头。  转眼数十年过去,正是哲宗在位之时。破落户高俅(魏宗万 饰)凭借一身的奇技淫巧深得端王欢心,随即平步青云。待端王继位为徽宗,高俅更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君臣二人一心玩乐,荒废朝纲,致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强梁四起。以及时雨宋江(李雪健 饰)为首的一八零八位好汉相继登上梁山,一众好汉闹江州、三打祝家庄、战青州……搅得大宋江山沸沸扬扬……  本片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改编。

 长篇影评

 1 ) 世界上最好的黑帮小说【转载】

作者:段品章
链接://www.zhihu.com/question/27897924/answer/660717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水浒是我人生中读过的第一部小说,它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但说实话,小孩子还是去看电视剧版的好。因为原著实在少儿不宜,无论是其中的淫秽与血腥场面,还是全书的精神,都远远超出了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儿童尚未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他们往往会想当然地认为主角就是“好人”,而当主角做出“好人”所不会做的事的时候,他们要么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也是好事,要么就会觉得这是一本坏书。
很多人把水浒当做武侠小说看,认为这本书说的就是一百零八个大侠如何惩恶扬善行侠仗义的故事。持这种想法看水浒的人大部分都会失望,因为全书都是在杀人放火欺负老百姓,就连那些“大侠”也不例外。尤其是领头的那个宋江,身为江湖领袖,不英俊潇洒气度不凡也就罢了,怎么能如此阴险猥琐!这真是一本坏书。
觉得水浒差的,大抵就是这两种人:小孩子和被电视剧误导的大人。
抱着这样的观点来读,未免忒轻看了水浒的深度。
水浒讲的从来不是什么惩恶扬善,替天行道,更不是所谓忠义两全,浩气长存。全书说淫说盗,说快意恩仇,归根结底说了四个字:逼上梁山。
水浒是一本属于成人的黑暗故事。
世界上最好的黑帮小说是哪一本?教父?那是第二。
世界上最好的黑帮小说非水浒莫属。
教父只告诉你西西里的故事,而水浒里的故事,地球上的每个角落,每一天都在发生。
绝望的故事。
水浒世界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黑色。不仅江湖是黑的,寻常巷陌,清修之所,就连庙堂之上也全是黑的。黑道是黑的,白道比黑道更黑。那是血干涸的颜色。水浒的每个字都带着血的沉重,它撕下了现实最后一块遮羞布,把一副地狱图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地狱,是人为了活下去,不得不变成鬼。
水浒中的人间,就是这样的地狱。没有轮回,没有解脱,永远出不去的地狱。
悲惨世界里的冉阿让好歹有他的上帝,而水浒中的好汉们,没有救赎,只有手里的刀。水浒更加一针见血,不留余地地指出了这世界的残酷,从而更加真实地展示出了生活在这残酷世界中人的选择。林冲是第一个展现出全书精神的人物。他做事低调,事事让人,从不惹是生非,是个标准的普通良民。他拥有不高也不低的职位,美丽的妻子,和睦的家庭,高超的武艺,还有几个知心好友。我们理想中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不正是如此吗?然而作者告诉我们:你不找事,事也会来找你。官二代高衙内闯进了普通良民林冲的生活,于是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被撕碎了。大好的前途没了,幸福的婚姻没了,最好的朋友背叛了他。就因为一个官二代看上了他妻子,一夜之间,他几十年奋斗得来的东西全都没有了。
即使如此,他还是忍耐。甚至当两个公人差点暗杀了他,他还是劝鲁智深不要杀了他们。因为林冲还相信,靠勤勉和本分,自己有朝一日还能挣回所有的一切。就算鲁智深再三劝他干脆落草,他还是想做个清清白白的正经人。直到草料场那一夜的忍无可忍。
没有人天生想做坏人,怎奈这个世界里只能有两种人:坏人,和死人。
那就他娘的做个坏人吧!
林冲终于被逼上梁山。在那里等着他的是最后一道试炼:投名状。
你要做坏人?杀个无辜先。林冲蹲在山下等了几天,想动手,又没机会。敢情当个坏人也这么难。真的难吗?还是你骨子里不够坏?
等到期限最后一天,等来了杨志。长得这么凶,就你吧。
杨志其实就是另一个林冲。做坏人第一个要杀的不是别人,正是还有良知的自己。纳了这投名状,从前那个一心想做正经人的自己也就彻底死去了,从此之后,世上少了一个良民,多了一个魔头。
看着杨志下山远去,林冲想必感慨良多:
早晚有一天,你也会来到这水泊梁山的。早晚。普通人如此,英雄也逃不掉。
武松是小说前半段最光彩照人的形象没有之一。但很多人只看到他的武勇,他的机智,却忽视了他所遭受的人间惨剧。
水浒里有各种各样的兄弟,有何涛和何清那种为了钱可以翻脸不认人的,有李达和李逵那种弟弟刚到家哥哥就去报案的,也有武大和武二这种兄弟情深的。
武家兄弟俩从小父母双亡,是哥哥武大郎一手把弟弟武松拉扯到大。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苦命的两兄弟从小到大都经历了什么。武大郎矮小丑陋的身体难道是天生的吗?一奶同胞的弟弟武松为什么反而如此高大呢?把这些信息拼凑起来得出的结论,几乎可以解释武松所有的行为。
武大郎含辛茹苦将弟弟养得又高又壮,自己却因为营养不良加上过度劳累成了个人人嘲笑的半残。而武松也是个有良心知感恩的弟弟,哥哥的所有付出他都看在眼里,因此武松在家的时候从来没有人敢欺负武大。二人虽是兄弟,情义胜却父子。
这两兄弟的感情,是一个潘金莲可以撼动的吗?
武松那么反感诱惑自己的潘金莲真的是因为他也喜欢潘金莲吗?武松说:“武二不是那没人伦的猪狗!”有人说这是封建礼教,是大男子主义。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谁有个从小把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对自己百般照顾无微不至,甚至饱经风霜却不说苦不说累的哥哥,他还做出对不起哥哥的事,那这个人不就是猪狗不如吗?有点良心的人谁会这么做?
武松从小命苦,没爹没娘,只有一个哥哥可以依靠,长兄如父,是哥哥给了他一个虽不富裕却温暖的家。如今自己终于发迹,总算可以好好报答哥哥了。戏文里的大团圆结局也不过如此。可出差一趟回来,哥哥却死了。武松在世上唯一的一个亲人,死了。
武松什么心情,可想而知。
武松在灵堂哭泣的那个夜晚,读来令人心碎。
哥哥死得蹊跷,武松一看便知。他从小吃尽苦头,心思细腻,又做了两年逃犯,江湖经验极丰富,这点手段如何瞒得过他!于是他默默查清真相,收集了全部证据,准备用法律手段让仇人得到应有的下场。
武松不是天生杀人狂,他也曾相信法律,相信公道。
他的公道却没有来。
整个县的司法系统都被西门庆买通了。世间的公理就是谁有钱谁有理。
你叫武松怎么办?忍了这口气?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武松不去为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哥哥讨回公道,他还配叫人吗?
于是武松做了个决定,他决定放弃自己的人生。法不给我公道,我自己来给自己公道。于是他精心设计了一个局,在所有街坊邻居的见证下处置了两个主犯,押着一个教唆犯自首了。
打虎英雄的行为感动了所有人,一直很赏识他的官员特地轻判了他,街坊邻居和部下自发送他盘缠食物。而武松的心里却是空虚的,天地悠悠,家在何处?哥哥的恩情已经无法再报,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这样,他到了孟州。此时的他,毫不遮掩自己的桀骜,仿佛打虎当日喝醉后的不顾一切。前途已经如此黯淡,再糟又能怎样呢?他就这样卷入了施恩与蒋门神的恩怨。
所谓施恩与蒋门神的恩怨,其实是施恩的父亲与新来的张团练在孟州的地盘之争。武松不是不清楚,但那又怎样?武松不在乎,随你们吧,你让我打,那我就打,我还要索性打得好看一点,教大家笑一笑。整个醉打蒋门神的故事里,武松的精神是颓废的,他完全失去了人生的目标。明知施恩图报,却并不在意,好歹还有酒喝。
这时候,张都监出现了。他给了武松目标与希望。金钱,地位,这些都无所谓,武松把钱都锁进了箱子。最重要的是希望,在张都监这里,武松忽然看到了重新开始的可能,他甚至有了一个未婚妻。武松的精神久违地一振:难道这样的自己还能为了什么而奋斗吗?
——骗你的啦。
一切的一切原来是个骗局。希望之后是更深的绝望。那些关于未来的美梦,一个个全都破碎了,只剩下一片黑暗。解决掉刺客们,武松走向了鸳鸯楼。他冷静得可怕,就像为兄报仇的那天一样,只是这次,他不会再留余地了。为了不暴露自己,武松把一路上撞见自己的人全部杀光,包括那个欺骗了他的未婚妻。这不是精神病式的屠杀,而是有计划的谋杀。武松的黑化,黑得令人毛骨悚然。一个最强大的英雄,也可以变成一个最可怕的凶犯。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是挑衅?是炫耀?不,这是投名状。
从此以后,他拿人祭刀,抢人酒肉,打家劫舍。武松终于成了一个和张青孙二娘他们一路货色的江湖人——一个坏人。
因为水浒的世界,好人无路可走,只有坏人才能活得快活。这是一个逼得好人去做强盗的世界。水浒告诉我们:当法律无法捍卫正义的时候,人就会变成这个样子。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林冲,成为杨志,成为武松。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的最后一条路,就叫做水泊梁山。但是,如果梁山中只有林冲和武松这样被社会逼迫而不得不落草的良民,恐怕水浒的现实意义要低一大截。水浒如实地写出了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另一股恶势力:黑道。它没有简单地将梁山好汉与朝廷写成善恶二元的对立,而是极其细致地描绘出一个与表社会同样复杂而丑陋的里社会。
江湖人称自己为“好汉”而非“英雄”,他们崇尚的不是正义,而是血性,是义气,是快意恩仇。这群人的组成是极其复杂的:不光有晁盖、裴宣、欧鹏这样的揭竿而起者,还有史进、吕方、郭盛这样从小崇拜古惑仔的杀马特少年,有周通、燕顺这样的土匪恶霸,有张青、孙二娘这样的人肉作坊、有揭阳镇三霸这样的成熟黑社会组织,有石秀、焦挺这样的社会闲散人员,有李逵这样的精神病患者,更有一些人,像宋江、戴宗、柴进,游离在黑白两道之间的灰色地带,左右逢源闷声发财。这帮人有的是天生凶恶,有的是被逼无奈,总之,什么都干,就是不怎么干好事。事实上,水浒中的普通百姓不但受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欺压,还受到那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帜的所谓“义士”的残酷对待:周通、王英强抢民女,燕顺、孙二娘好吃人肉,穆家兄弟横行乡里,李逵滥杀无辜。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高衙内、西门庆、毛太公之流没有任何不同。整部书的一开头就告诉你了,他们不是什么好人,是魔。
于是水浒中有了一种特殊的受害者:被江湖逼入江湖的人。
秦明,好好一个军官,剿匪失败被活捉,随即被宋江、燕顺等陷害,全家被杀,在威逼利诱下无奈落草。
扈三娘,好好一个巾帼英雄,援助结盟村坊时被活捉,全家被杀,在威逼下无奈嫁给变态色魔王英。
李应,好好一个土豪,梁山要打祝家庄,钱也给了,粮也给了,最后他们说这点钱哪够啊,干脆你人上山来得了。
徐宁,好好一个教头,因为梁山要破连环马,被自己亲戚汤隆当了投名状,连全家一起诓上了山。他的内心是几乎崩溃的。
李云,好好一个捕头,教了个叫朱富的孝顺徒弟,自己做贼不忘接师傅上山享福,简直日了狗了。
安道全,好好一个大夫,因为千里之外的宋江背后生了个疖子,就被张顺给坑了。想和姘头多待一晚,结果那狗日的居然就把人给杀了还嫁祸给自己。
最无辜的两个,是朱仝和卢俊义。
朱仝这个人长得像关公,做事也像关公。义气深重,人见人爱,魅力值满点,男神一样的人物。他为了义气,放走了晁盖,又放走了宋江。如果没有他,梁山的两任老大连村口都出不去就挂了。
然而这却成了朱仝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搭档雷横犯了事,朱仝故技重施,偷偷放了他,不惜为此被判了个玩忽职守,刺配沧州。在沧州,朱仝凭着自己的聪明机灵很快就获得了知府的赏识和其子小衙内的喜爱。伶俐人到哪里都吃的开,不出意外的话,相信不久之后,朱仝的生活就能回归正轨了。
朱仝做着东山再起的美梦,却忘了他的“兄弟”们是怎样的一群豺狼。
看到小衙内支离破碎的尸体的那一刻,从没失态过的朱仝疯了,他冲上去想和李逵拼个你死我活,却被吴用等人的一跪挡了回来。看着自己不惜牺牲前途也要放走的兄弟们如今居然想出如此毒计来陷害自己,看着那么可爱的一个小孩子因为自己的缘故惨遭横死,朱仝何尝不想把面前这些满嘴大义的禽兽全都砍了。可他能吗?他连李逵都制裁不了,何况晁宋。
他打心眼里不想和这些人待在一块,可他还能去哪呢?对救过自己的恩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别人。
卢俊义是一个糊涂人。人傻钱多,名望高,底子干净,这样的他成了宋江上位计划理想的的关键棋子。
出身于财主家庭的卢俊义,像大多数富二代一样从小被娇生惯养,刚愎自用。虽然武艺超群,但这并没有什么卵用。他涉世不深,不知人心险恶,号称自己一个人就能平了梁山,可梁山真来了的时候,没有任何势力的他又能做什么呢?
一代社会名流被扮成气功大师(误)的吴用成功洗脑,不听忠言,执意作死。被引到梁山泊还高举大旗独自一人挑战整个山寨,结果被车轮战打得找不着北。被抓上山的他天真的以为对方会简单地放了自己。没想到吴用这头稳住他,转头就把墙上反诗的秘密告诉了管家李固让他回家发财。等卢俊义回到大名府遇上报信的忠仆燕青,竟还不相信李固已经背叛他,反而怒斥燕青,自投罗网,身陷囹圄。
不知深浅,不识好歹。天下无双的玉麒麟,终究只是个外强中干的公子哥而已。在凶残狡猾的黑道面前像个婴儿一般不堪一击。
智赚玉麒麟这一计,作为宋江上位计划的关键一环,虽然在后半段跟进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吴用标志性的掉链子,但依然是水浒前七十回最阴最损最毒最厚颜无耻的一计没有之一,堪称吴用狗头军师生涯的巅峰之作。
这一计中最富戏剧性的是管家李固的命运。李固本来就对不明事理一心作死的主人心怀不满,当听到吴用告诉他的秘密,他却像他的二货主人一样蒙住了双眼,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自己的发财大计。故事的最后,他被绑在柱子上,耳边响起了宋江的声音:“休问这厮罪恶,请员外自行发落!”,恐怕直到这时他才醒过味儿来:原来自己只是一枚一开始就注定要被舍弃的棋子。可惜为时已晚。
卢俊义和李固的故事,展示了普通人面对犯罪团伙侵害时的真实状态。
像大多数上山的好汉一样,遭逢惨变后的卢俊义也变了,他不再是那个目空一切的公子哥,彻底地屈服了。他乖乖地配合宋老大演戏,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
宋江顺利的开展上位计划,先是利用绝对不可能做老大的卢俊义捉了史文恭,彻底断绝了山寨内部人员(林冲)夺位的可能,接着又做了一出戏,安排了一场所谓的“公平竞争”,但就算吴用不在卢俊义身边,难道他还敢赢不成?
卢俊义比谁都清楚自己在梁山的地位:名为副统帅,实际上就是个垫脚石。他也只能安于这种地位。也许在他杀李固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走。
身陷魔窟,周围是群魔乱舞,一步走错就性命不保。这些被江湖逼进江湖的人,是真正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水浒对于黑道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循环:普通人被恶人所害,成为更坏的恶人,然后再去害更多的人。黑恶势力就这样如同滚雪球般不可控制地越来越壮大。
有一个人曾试图打破这个循环,那就是公孙胜。他曾以探母为由逃离了宋江与晁盖的权力争夺战,结果费尽心思躲藏却还是被强行带回了山寨,宋江用行动告诉他:你一天是黑的,一辈子都得给我是黑的。于是公孙胜再也不敢藏私,从被吴用一喝就能吓住的普通妖道摇身一变就成了大法师。排座次后,他和卢俊义一起住在西边房内,警卫员是宋江的徒弟:孔明和孔亮。摆明的被监视。
公孙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旦进入这个循环,就没有人能够逃脱。
水浒的这种对于地下社会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已经足以让它超越其他所有黑帮小说。但水浒并没有止步于此,它更加深刻地指出了如此庞大的黑势力以及这黑暗的人间地狱能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乱自上作。
有人说连城诀等作品在黑暗程度上不亚于水浒,两者的差距就在于此。连城诀之类作品仅仅将问题归咎于人性的贪婪这种老生常谈之上,而水浒对社会问题的剖析达到了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一下子命中了专制社会的死穴,不仅对人性本恶体现的淋漓尽致,更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能够激发人性的恶。这就使水浒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而是一部不朽的名著。从前有座魔窟,魔窟里有个魔王,魔王的梦想是不要做魔王。
作为全书第一男主,宋江是水浒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也是最复杂的形象之一。
就像乞丐的霸主还是乞丐,人渣的首领也只不过是个人渣而已。毫无疑问,宋江是一个坏人,而且是坏人中的坏人。他阴险狡诈,不择手段,厚颜无耻,睚眦必报。他同时拥有老维托·柯里昂的手段与蒋天生的虚伪,是个天生的黑社会老大。
可他一点也不想当个黑社会老大。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宋江是个有野心的人,他原本为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绝不是每天和一群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一起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从一开始,宋江对自己的定位就不是黑道。黑社会,从来都只是宋江的一部分,而不会是全部。宋江的梦想,不是替天行道,而是出将入相,功成名就。
他开始结交黑势力,只因为他是个老油条。小吏这种工作本来就是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黑白势力之间闪转腾挪的。而宋江长袖善舞,对人情世故钻营投机之事十分精通,看人下菜碟的本事已臻化境,不仅在县衙上下无一人说不好,居然还在黑道上博得了“孝义黑三郎”的名声。凭他的精明,如果没有卷进晁盖这件轰动全国的大案,相信他早晚会有机会鱼跃龙门吧。
某种程度上,宋江上梁山也是被逼无奈。他本已经无数次拒绝了黑道朋友的邀约,可惜酒后现形,栽在黄文炳手里。一生谋划,毁于一旦。小说里展现宋江凶残的情节有很多,但对黄文炳,是这个平日里的斯文人最失态的一次:“生食尔肉”不再只是个形容词,甘冒被全歼的风险也要跑去杀你全家。宋江一辈子再也没对谁有过如此之深的恨意。
无极里的谢无欢说得好:“你毁了我做好人的机会。”
被逼成了黑社会的宋江不甘心,于是他找到了另一条路:招安。招安一直是宋江身上最大的黑点。但事实上招安也许是这些江湖人唯一的出路了。
与方腊不同,没有根据地,没有人民支持,连粮食都不能自给的梁山,拿什么跟朝廷死磕?人才方面,林冲不过是八十万禁军中一个普通教头,鲁智深不过是老种经略相公帐下的一个提辖,而官军中还不知有多少林冲鲁达。如果真的惹恼了朝廷,调一支身经百战的边防军来,剿灭小小的梁山只是须臾之间。何况人是会老的,而梁山没有持续补充人才的好方法,等林冲他们打不动了,梁山的末日也就到了。李逵之流动辄叫嚣打上东京,哪里有那么简单!更重要的一点是山上兄弟的子孙后代怎么办?难道子子孙孙都要做贼吗?
无论是从实现宋江个人的野心的角度,还是从山寨整体利益的角度来看,招安都是唯一的选择。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黑帮,最终要走的路都是洗白。
于是宋江联合了同样想洗白的吴用,对一心“与朝廷做个对头”的晁盖一派亮出了爪牙。并最终获胜。金圣叹直说晁盖是宋江所弑,其实我觉得证据不足。但不管怎么说,阻碍山寨发展的晁盖不在了。之后宋江费了一番周折,总算上位。没有顾忌的宋江立即开始了招安大计。几次试探,终于成功。
宋江走向了人生巅峰。
然后带着所有人落入了深渊。归根结底,梁山的贼,只是小贼。真正的大贼,在庙堂之上。
在写梁山的一百零八个魔头之前,作者写了一个人:高俅。而且重点写了他的发迹史。
高俅是什么出身呢?泼皮,也就是梁山里一抓一大把的那种流氓无赖。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对少年高球的描写和对梁山好汉燕青出场的描写几乎一模一样,除了颜值。而他阴险又精明的性格,和宋江极其相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俅就是一个未入黑道的成功版宋江。
高俅这样的人是怎么坐上太尉的位子的?因为他背后有人。
天下的大贼,就是以宋徽宗为首的统治者们。
一个在国内盗贼四起,边境硝烟不断的时候还饶有兴致地逛妓院的荒唐皇帝,提拔起一众荒唐大臣:因为球踢得好而青云直上的高太尉,年年寿诞都要收取无数金银财宝的蔡太师,因为搜刮奇珍异宝而起家的童媪相,陪着皇上寻花问柳的杨太监······
单只是花石纲就让不知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其中又有多少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四大寇为什么能一呼百应?为什么武松和林冲们得不到法律应许的公道?若天下太平,谁愿落草?众匪首尚且是走投无路,更何况那成千上万的喽啰。
宋江作乱,乱却自上而起。
宋江自以为能凭着自己的小聪明在朝堂之上游刃有余,却不知真正的魔窟就在此处。梁山的小贼杀人尚有尸首可寻,朝廷的大贼吃人却不吐骨头。最凶残的恶人不是梁山的杀人狂,而是这些谈笑间数万生灵涂炭的国之蛀虫。小贼想和大贼斗?你们还太嫩了。
君不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上山?不上山?招安?不招安?无论哪条路都是死路。纵观水浒,你找不到一个高大全的人物,每一个主角都只是如你我一样有好处也有缺点的普通人,一百零八将,一百零八种面目,却只能走向同一个归宿。
他们可恨吗?当然可恨。
他们有多可恨,就有多可悲。
和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一样,水浒也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社会,关于世界的大悲剧。水浒讲的是在一个扭曲的世界中普通人的选择与畸变。它用近乎完美的古白话与精巧的谋篇布局把一个触目惊心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传达给读者。作者春秋笔法不做评判,而其中的悲壮与凄凉却透纸而来。
水浒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每次翻开水浒,看着其中的一些面孔,总令我想起另一时空中的另一些面孔,是否,他们本不必走上这样的道路?是否,这个社会可以少让一些人走上梁山?水浒对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吧。
=========================分隔线=======================
算了,我这账号八百年不上一次,非盈利的个人转载想转就直接转吧。不用私信我了。

 2 ) [转贴] 央视98版《水浒传》好在哪里?

央视98版《水浒传》好在哪里?
——超出“投降”与“招安”的视界

原作者:市隐侠兽
 
十年前,小说《水浒传》是少年的我一部“圣经”,是四大名著当时给我印象最好的一部;十年后,央视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我平淡的生活中滴进一滴烈酒,使我找回成年时不再有的豪迈和天真,认可它是四大名著改编最好的一部。
电视剧并非尽美,人人自有解释它的权利;但是,水浒专家站出来了,俨然替我们大众立言,左一个“予以封杀”,右一个“谬种流传”,言辞的激切、上线的高度之高,纵令对艺术最木讷、对政治最感冒的戈培尔、日丹诺夫,亦有所不及!实则这种大批判的调门,并无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作品,那种截断众流的霸道,适以堵塞了大众自由思想的空间和多元表达的渠道,对学术界、创作界乃至整个社会走向宽容和进步,只会起到反面的作用。

请问:真理真在少数精英、专家一边吗?水浒专家、学术权威就一定最有发言权吗?你是学者你就比普通公众更正确、更有发言权吗?你的观点就一定代表全体或大多数观众的意见吗?便真有缺陷、真有“错误”的作品就必须予以封杀吗?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现在哪里?改革开放的清平盛世、朗朗乾坤又与政治运动的“战火纷飞、帽子乱盖”有何区别?试问你封杀的是贻害社会的谬种,还是大众解释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天然权利?
你可以说一部作品不好,但请你拿出细致做学问的功夫;你应允许我说它多好,便请你看我指出:电视剧《水浒传》好在哪里。
 
表现投降与版本问题
某些人反对电视剧最力的一点,就是说它选择版本不好,表现宋江受招安了;在梁山好汉攻打方腊的问题上,改编者站到投降主义的立场上去了。真是这样吗?表现了招安就是为投降主义唱赞歌吗?这样不是矮化宋大哥吗,不是给梁山好汉抹黑吗?好,让我们就从版本入手,看看电视剧有没有矮化宋江,有没有给梁山好汉抹黑。
所谓《水浒传》反映梁山好汉“投降”一说,是鲁迅先提出来、毛泽东后发展的;但他们非但没有因此否定100回本的价值,反而批评金圣叹篡逆古人原意,把原有的结构和思想作了腰斩。轰动一时的“批水浒”风波起因于:1975年8月14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子伴读”芦狄记录并整理了毛泽东对他谈的古典小说看法,其中关于《水浒》的部分如下: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会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见《南腔北调集》)”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写在前面。”
我们看看毛泽东、鲁迅怎样对待文学作品,才知道什么是权威、什么是真正搞学问,不掩过、不虚美,更不高举一家之旗帜焚毁百家之言论。毛泽东、鲁迅瞧不起金圣叹搞“学阀”、“学霸”,他们是学界、政界的当权派,却并没有下令把金圣叹腰斩的版本“予以封杀”,以免“谬种流传”;相反,倒主张几种本子“都要出”,让人们辨别比较。这种允许多种观点并立、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任其自见优劣的治学态度,才是伟人的胸怀,才是值得弘扬的学术民主精神。
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后三十回明显创作苍白乏力,不是原著的应有笔法;百二十回本,征田虎、征王庆的部分更为芜秽不堪,离真正全本原貌更远。但艺术价值最高的前七十回(还有楔子)也绝非善本,百回本既能保持一定的艺术水准和思想境界,使水浒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悲剧性的、富于启迪与教益的结局,且已广泛流行于世,金圣叹作为批评家,只要履行批评的职责也就可以了,何必画蛇添足、隔靴搔痒?其实金圣叹生 于士大夫以旅游形骸为荣的明末,是个极其偏激的才子型人物,他斩西厢、斩水浒,说穿了,是一种表演,吸引天下的注目,以贩售自己的学术观点、美学观点。阉割祖国文化遗产无论如何不能说是正确的。何况71回本就没有招安的基因吗?
第31回明明写着:宋江对准备落草二龙山的武松说:“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如此英雄,决定做得大事业……”
第41回明明写着:智取完无为军,李逵叫嚣要彻底革命:“好!哥哥正应着天上的言语!……放着我们有许多军马,便造反怕他怎地!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宋江并未附和;
第67回明明写着:卢俊义上山,李逵、武松等劝进,宋江再一次拒绝了李逵让他“将革命进行到底”、“哥哥便做皇帝”的主张,“大怒,喝骂”;
第71回也明明写着:打完东昌府,宋江向众兄弟许愿:“……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排完座次后,宋江醉作《满江红》,最后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并就李逵等人劝谏训话;“众兄弟听说: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
原著71回这么多地方地方左一遍、右一遍的写到了受招安的必然内因,电视剧改编应该全盘抹煞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电视剧就能回避招安问题吗?以71回本为底本改编而回避招安问题,能算忠于原著吗?那不是对古典名著的篡改吗?如果写到什么、表现什么就是宣扬什么、鼓励什么,那《红楼梦》不是在鼓吹一夫多妻制、鼓吹意淫吗?莎士比亚戏剧不是在鼓吹金钱万能、享乐至上吗?《西游记》、《聊斋》也在鼓吹封建迷信、渲染黄色恐布啊!这文艺创作没法搞了!
毛泽东、鲁迅说写投降写得好,并不是说投降投得好,而是说以投降的描写作为反面教材,让人了解当奴隶的可悲下场。如果71回以后的续书作者赞成投降、赞美投降,他应该把投降后梁山好汉的境遇写得美滋滋、呱呱叫才对呀,这样才能鼓励人们向统治者投降啊!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样,“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阴风惨惨,冷冷凄凄,想投降的人早被吓死了,谁还肯投降也换个鸟尽弓藏、伙散人亡的下场?从这种凄惨描写看,续作者为统治阶级服务、高唱“请受招安”旋律不怎么成功啊!他的同情到底是在方腊、宋江一边,还是赵佶、高俅一边?电视剧里宋江一伙是什么下场?他们眼看着方腊党徒被童贯下令一串串的杀掉,脸上是什么样表情|?说改编者立场暧昧,亏他也懂艺术欣赏。
如果不写招安就是好的版本,1932年上海学者梅寄鹤发现的、1933年上海中西书局初印的澄江梅氏藏“古本”120回本《水浒传》,于1985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大规模出版发行,梁山好汉完全没有受招安,而且构思布局“以石碣始,以石碣终”,文笔文风与前71回一贯一致,现由上海图书馆收藏。水浒专家怎么不提这个本子呢?就算梅氏藏本也是假的,造伪或伪续的,其思想价值、艺术价值总比通行的受了招安的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为强,为什么不以它为蓝本重拍电视剧,而非要依据金圣叹的那个腰斩本拍一部腰斩的电视剧呢?从大众文化媒介的特点来说,梁山好汉受招安了也好,没有招安也好,读者和观众永远想看一部故事完整的《水浒传》;读了没受招安的百二十回“古本”,也不影响大家再看受了招安的百回本,了解一下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试问除了招安或者覆灭,梁山的农民军还能有什么结果?电视剧改编指向招安以至覆灭的最终结局,揭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梁山农民军唯一可能的结果,既符合情理,又使观众无形中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要说电视剧描写招安、投降会引导观众误入歧途,难道从49年以来受着唯物史观教育的观众会丧失分辨力,在统治者和反抗者之间连个正确的取舍都做不出来;会动摇意志,也去向腐败的统治阶级投降,甚而帮助他们镇压起义不成?然而今天的太平世界,反动统治阶级何在、起义者何在?没有能与《水浒传》对号入座的对象,又让我们何从降起、何从帮起哪?!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虽说那辞侃得离谱,但就像理解三百年前金圣叹删书立言的表演一样,我们也很理解当今某些专家曲解妄评电视剧、打倒别人树起自己,时时处处提醒公众“我才是专家”,甚而实现另起炉灶、推销自己主笔的其他电视剧的商业意图和利益需要。
从李雪健演宋江看电视剧改编的整体把握
宋江在一百单八将里位列“天魁星”,在小说和电视剧里是结构的“纲”、全部人物中的枢纽人物,通过这个人物带出全篇主题的“文眼”。选择李雪健演宋江,既是大众视觉传媒追求明星效应的主观考虑,又是演员与角色吻合的客观要求。
宋是半吊子地主知识分子,李雪健对古代文化有一定底子,浔阳楼上的反诗就出于他的亲笔翰墨;宋江是山东人,有梁山好汉的豪气,李雪健也是山东人,主演《大侦探》等表现过落拓江湖的潇洒和粗犷;宋江是猥鄙小吏,其貌不扬,遇到包养的情妇阎婆惜移情别恋那种尴尬事和卢俊义那样出身好、相貌好、本领好各方面条件全面优越的竞争对手,常会产生一股自惭形秽的窝囊感,李雪健演过的宋大成,跟宋江大同小异;宋江是乱世枭雄,统率群豪,深谙权术,李雪健舞台和人生经验丰富,类似鲍国安之于曹操,演起宋江来驾轻就熟。有了这几端荦荦大者,演员与角色诸多方面的匹配,虽有导演、剧本、夹生白话台词等诸多限制,李雪健演宋江,依然属当仁不让之选。主角的恰当选定,已使央视版电视剧具备了成功和超于其他版本成功的基础。
李雪健为宋公明设计的将军肚、八字步,带泪眼、贱兮兮,黑铁脸、作威福,颇招来了一群无知者的诟病——这么矮化宋江,做大哥怎么能令人心服呢?恰恰的,宋江得人心就在于他有这些本事或特点。
将军肚,将帅相也;八字步,文墨相也,两者都是迥然于、高乎于梁山一众大老粗的特征;带泪眼、贱兮兮,人性化、亲和力、重人情的孟尝与伯乐相也,不见他相送武松、山冈上久久不去的孤单身影?重感情、讲义气、通人情、懂社交,善于发现、赏识和笼络人才,这是他在社会上能吃得开的资本,也是他使壮士归心的头号条件。黑铁脸、作威福,这更是镇慑群雄、驾驭部众的必要手腕。若无对李逵的又拉又吓、又骗又哄,扶植起自己的嫡系——“家生的孩儿”,建立基本队伍;若无对晁盖全心全意奉承,在他死后又如丧考妣般“哭得发昏”;没有对阮氏兄弟等桀骜不驯的石碣村山头“最早革命”的首义头领一再安抚和拉拢,没有对大英雄大豪杰、以武功论的“水浒第一好汉”卢俊义一再逊让,对李逵、武松、吴用等人递来的椅子顺水推舟,头把交椅他能坐上吗?能坐得稳吗?又安能屈一大批强悍不羁的绿林豪客一切行动听指挥呢?
李雪健的表演,张绍林的调度都很有分寸,不瘟不火,是将宋江形象具象化的极大成功。
在剧情结构上,电视剧以宋江为主线,基本展示了梁山起义从举起到壮大、到毁灭的完整过程,“前宋江时期”、“宋江期”、“宋江后期”三大块,眉目清晰;气氛酿造上,导演手法朴素,表演平实,美工和道具重考证而富于质感,传达出浓厚的宋代庶民与江湖社会生活气息。这种气氛适于表现宋代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的时代条件下,下层平民的真实生活,也适当表现出了鱼龙江湖的梁山好汉们蓬勃的朝气。这是本片总体把握上的成功。
部分普通观众批评电视剧后半部宋江没有人心,梁山群雄下场太惨,气氛太悲郁,导演对梁山太狠,这是没有看到宋江驱众兄弟入方腊战争虎口的痛苦和心疼,也没有领会导演的警世苦心。
宋江的阶级性、知识分子属性是他投降意识的根源,选择这样的领袖,注定了梁山聚义的悲剧根源。为反驳诋宋说、导演无良说,我在电视剧播完的第二天写了《看〈水浒传〉对宋江说“不”》,文中写道:
“宋大哥啊,但愿你从没有受过‘忠孝’教育,从来不幻想在天子人臣底下讨取什么功名;从来不去幻想,有了明君清官,就会天下太平。
“但愿你从没有冒众兄弟之大不韪去受招安,你知不知道啊,从古至今那些统治者都是狼子野心,你一招安就成了他们镇压异己的工具,就成了他们‘以杂牌消灭杂牌’的一招狠棋?
“你这一招安,断送了梁山的革命事业,断送了兄弟们无间的义气,断送了他们的欢乐、自由乃至生命,等于用弟兄们的血肉去填昏君庸吏的私壑;也就断送了替天行道、为民请命的资本,断送了天下百姓大旱之望云霓的期盼!
“这一招安,不光把你的魂招了去,还搭上忠肝义胆的铁牛哥、花荣哥两条性命。如今,你们回来了,在吴学究的怀抱里回来了,请你的灵魂看看,看草堂残破,看水泊干涸,看英雄基业衰败,看奸佞功成万骨枯!看看吧,你的已被招安了的心中,是否惹起一丝不安?
“哦,大伙都瞧见了,归来之魂的你,黑脸煞白,涕泪滂沱真似一阵及时雨!大家也都觉察,你的心在不安的颤抖,悲愤与悔恨汇成你泪眼的两道泉源——然而为时已晚。我们是否该就此原谅你呢?在电视里,我们看见一个又一个兄弟倒下去,你一次又一次当着兄弟们的面跪下去,证明你要报效皇国是出于一片真诚,你想成功立业也是一片真诚,而你爱护兄弟、痛惜兄弟,负愧于兄弟同样是一片真诚的!在茫茫的历史时空,个人的一点恩怨、小集体的遭遇都算不了什么,雪泥鸿爪早已消融在旧社会向新世界嬗递的阳光之下——为你这一片赤诚,原谅你。”
我还谈到改编坚持大悲剧结局的积极意义:“应当感谢小说作者,感谢电视剧的改编者,用血淋淋的故事,真实为我们展现了旧式农民造反军必然的命运;惊心动魄的杀戮与分裂,梁山兄弟的惨烈牺牲,向宋江式的落后意识、投降行径重重说了一声——‘不’,堵死了后世向一切不义政府投降的路。”电视剧原本可以不极力渲染宋江之错、梁山义军下场之惨,而改编者极力表现投降及其后果,正是为了否定投降,突出历史教训,警诫看不清操弄政治权柄的统治者面目的人。看到剧情最后宋江、李逵等魂兮归来,吴用抱骨灰瓮上吊,给人以极其窒闷不快之感,而这种窒闷不快是从排定座次的极盛之后,就由盛转衰,逐层铺垫,由接受招安到征方腊路上众兄弟相继凋零,凄惨气氛越来越浓重,观众心中的沉重郁闷也越渐加重的。观众看电视剧到最后郁闷之深、失落之甚,恰恰证明了这种气氛逐层铺垫手法的效果,也强化了电视剧的主题和创作者的意图:投降即是失败。
谁也不曾矮化宋江,电视剧只是表现了他本来的面目;谁也没有为梁山英雄抹黑,电视剧只是揭示了他们失败的必然。
说宋江残忍、说导演拙劣,说电视剧思想有害,是脱离历史条件,无视作品本体,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从王思懿演潘金莲看女性角色的改编力度
部分观众对电视剧的另一诟病焦点,是所谓为潘金莲翻案。翻案了没有啊?并没有!无论从主观意图还是客观效果看,电视剧都没有改变观众对潘金莲的评价,为她翻案既不是本剧的目的,也没有达到这种效果。既然没有,为什么有些人还这样吵吵嚷嚷呢?我看还是没有一副平和的艺术欣赏心态,凡自己没想过的问题,看上去都觉得不舒服、不适应,硬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口径去削足适履、绳墨作品。
在电视剧里,潘金莲还是淫妇吗?不是了。为什么?她本来就不是!舒芜在岳麓书社出版的《红楼梦》普及本序言里说:“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言二拍’里面那些女性,总是抢劫、欺骗、拐卖的对象;《金瓶梅》里的女性,是以受侮辱受蹂躏为乐为荣的卑贱污浊的形象;《水浒传》里的孙二娘、顾大嫂,是‘母夜叉’、‘母大虫’的形象;扈三娘是无意志,无感情,全家被梁山好汉杀了,却听凭宋江指配给她手下败将的王矮虎,从此自自然然加入了梁山一伙,好像是个机器人似的形象;潘金莲和潘巧云,则是活该在英雄好汉的刀下剖腹开膛的‘淫妇’形象。”这是中国女性的悲哀。
她们含辛茹苦把一个个吃奶的婴孩或害相思的毛头小子拉扯大,拉扯成英雄、政客、作家、艺术家……给他们精神支柱和肉体欢乐,使他们成为完整的、成功的男人。不料他们成功之后却向母亲、妻子、女儿、姐妹、情人反噬,不但不给她们艺术创作的权利,还在自己的作品中,一再把她们写成性欲亢进、人尽可夫的淫妇,总是在道德水准上低于男人,被人践踏、被人歧视,被人用最残酷的手段杀死。
如果情况属实,生活中本来如此,蹈袭不蹈袭原著也没什么,文艺作品中女性以什么面貌出现,总要以生活真实为依据。《水浒传》原著能说是真实的吗?真实生活中几曾有那么多的淫妇呢?一部“水浒”简直是一部淫妇手册: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白秀娥、卢俊义的太太贾氏、被利用来陷害武松的玉兰。无疑哪里都有堕落的女性和女性的堕落,但《水浒传》这么频繁密集的写,且吝于塑造哪怕一个可爱的女性形象——作为正面形象的林冲夫人,也丝毫不见可爱,只能说明作者对女性怀有很深的偏见。原作者目的很明显,女性人物是淫妇是节妇,他完全不感兴趣,借女性的道德缺陷衬托、树立男性英雄的高大形象,才是他的唯一兴趣。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我们还用得着重复古人的偏见和谬误吗?还用得着把一盆盆脏水泼向我们的人类姐妹吗?
潘金莲不再是淫妇,那是什么?普通具有正常生理心理需要一妇女。
没有理由认为女性的生理欲求是比男性更亢进的,《水浒传》原著也绝非《危险关系》式的泛性心理探索作品;以潘金莲这个具体人物而论,《水浒传》小说文本中的潘金莲,也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迥非一人,不可以《金》的淫妇潘金莲来等同《水》的家庭主妇潘金莲。在《聊斋志异》、《再生缘》、《红楼梦》之前,中国的文艺作品普遍忽视女性的个性描写。《三言》、《两拍》和《水浒传》、《金瓶梅》、《肉蒲团》等,虽然描写了很多女性,却并没能很好的表现出她们的个性,甚至连她们的外貌到底什么样我们都不能确定——当然也不乏少数例外,如杜十娘、杜丽娘。在男性沙文主义作者眼中,女人只有贤、淫等等抽象属性,具体性质只有面目肌肤之美,或丰满或苗条反正以能激起男人性欲为唯一特质。除非你承认这是生活的实态,不然我们非纠正它不可。
在遇到西门庆以前,《水浒传》原著所描写的潘金莲基本是个本分的家庭妇女。勾引并不是什么不可原宥的罪恶,我们男人也常常酒后失德。原作者大概并不想否认潘氏是个普通的、称职的家庭主妇,是武植劳动的好帮手,是撑起这个家业的半边天。电视剧里对潘氏的劳动技能和任劳任怨有较好的表现,那些揉面、烧炉、炊饼的镜头,不能当闲笔看待,对揭示潘金莲这个人物的本质、她的生活环境、她的思维和行为轨迹,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王思懿从一个台湾的都会小姐躬身为古代山东小镇上的劳动妇女,显然下了很大苦功,电视剧也因此丰富了原本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但原著为什么将潘金莲描绘得使人认定她是淫妇、是天生坏女人呢?是作者出于偏见,进行了掩盖、歪曲和误导,把潘金莲身上固有的普通女人的良好品质给埋没掉了,许多本该表现的原著没有表现,潘金莲本来具备的读者没有看到。这就是我们感到书中潘金莲太坏,又坏得不合理的由来。
电视剧的好处是对原著埋没的东西重新挖掘。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王思懿如何和面,如何照料武大,如何慎重自持,如何每天按时早早收起象征已婚女人与外界隔绝的窗罩……这样一个女人上了花花公子和多嘴虔婆的当,走上杀害丈夫的不可饶恕的道路,就令人同情了。
潘金莲为什么会变坏?原著语焉不详。原著中她并不是一贯的坏女人。仅从字面上也不足以得到潘金莲天生就淫荡、邪恶的印象。但是原著毕竟没有交代这种转折,雪窗戏叔也不足以作为转折的全部理由,那么日后的投入西门庆怀抱、积极执行杀夫罪行,可信度就明显不足 。这说明作者出于对女性的厌恶,不肯在合理化上动脑筋,没有设计一个潘金莲转变的合理情由。这种合理性的欠缺,在纯白描的古典小说里如果说还不算太扎眼,放到现代视听一体化的电视传媒里就完全无法让观众信服了。要改编成电视剧,就必须给潘金莲还有许许多多淫妇坏女人为什么做坏事,安排一个合情合理的因由,内在和外在的因由。好在电视剧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个理由。
导演安排王思懿几次洗澡,从中透露了潘金莲转变的微妙轨迹。第一次,尚未与武松相遇,对影自怜,不甘心绿鬓红颜任其衰老,青春就此埋没,对美有所自信,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动作情态是一种自信的舒缓;第二次,欲逗引武松,女为悦己者容,欣然洁浴理妆,全身散发青春活力和生命光彩,神态动作轻松愉悦、充满希望;第三次,戏叔计划失败,内心极度失落和空虚,“多情总被无情恼”,致使金身空对镜。洗澡的情态是懊恼的,动作是粗糙的甚至带着些暴戾。原先的理智防线开始崩解,下文遇到西门庆的引诱后,遂决定破罐子破摔。这样我们便看出来了,是有着正常生理和心理要求的潘金莲,追求与武松肉体与心灵的一并结合而不可得,本性中旧式女性较为软弱的一面暴露了出来,退而求其次,横下心只去顺应西门大官人的肉体诱惑了。
我们赞同一种观点,即:潘金莲的每一次洗浴,都是对自身命运的一次审视;每一次出浴之后,她的命运都向着悲剧的注定结局迈近了一步。那些把导演和演员的精心看做贩卖女性胴体的肤浅之见,只能证明他们自己没有欣赏正经艺术的磊落心态,不具备现代公民的文化素质;证明他们是以一副多么阴暗的心理注视着大众传媒,注视着他人。
王思懿塑造的潘金莲在电视剧里只是一个较突出的女性角色例子,其他的堕落女性,如阎氏、贾氏、玉兰,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苦衷,她们为什么堕落、为什么作恶或附恶,都有了合理的动因,因而出现了一幅相当生动的坏女人图,丰富了古典名著的人物画廊。电视剧改编之功实不可没,对女性人物——无论反面还是正面的,如《黄飞鸿4王者之风》红灯照大姐王菁华所演的林冲夫人,呈现了远超原著的生动可爱——的成功还原,是央视版《水浒传》改编的突出成就之一。
从丁海峰演武松看水浒英雄的改编力度
《水浒传》小说以写人物扬名千古,央视98版《水浒传》电视剧也必将以写人流芳百世。
给写尽天下英雄的古典名著里的英雄定型,并不容易。电视剧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使一大批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露面之余,更见神采。仅以武松为例,适以见电视改编的成功。
原著写武松逼上梁山的经过很动人,是《水浒传》原著前半部最出彩的部分;但这过程中,武松的心理转变不太容易让一般水平的读者看清。武松是怎样走上不归路的,具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电视剧浓墨重彩,使原著未曾直白显露的微言大义处一一浮现,使水浒真正的第一条好汉武松——相对于有武无骨的卢俊义——的形象挺现。
武松的生命,血溅鸳鸯楼是一个根本的转折。在此之前,武松尽管多历乖舛,对生活、对社会仍抱有不灭的幻想。他是直肠人,人家对他客气,他就以为真的有人识英雄重英雄,咱家遇上了明主;玉兰许配给他后,姿色又不差,又温良能干,对她、对他都不失为一个好归宿,大英雄就此满足了(这涉及《水浒传》小说与电视剧文本差异的问题,即原著中武松会不会安于这种领导安排的家庭生活,从生活常理推测,答案是会,道理同上——与潘金莲非天生淫邪一样,武松非生来冷酷拒绝女色,此乃常理),大有从此知恩图报、为人鹰犬,日后男耕女织、寄人檐下、终其天年之势。他是伟丈夫,信守非义不为、非分不取,嫂子想联络他,他不肯,以其非义——有乖伦常故也;主子配婚给他,他心满意足,以其合于义、分内属于他是也。试看,玉兰为他洗衣物,他微醺似的一旁打起了醉棍——是醉棍,为什么不是打虎棍?这是导演的高明处。这是丁海峰扮演的武松心醉神怡的外现。失手打翻衣架,他慌乱不堪,憨态可掬,自少女玉兰的眼中看来,英雄显出了童真、孩子气的一面。顺便说到,这位玉兰的扮演者王茜并非新手,而是“老”演员了,但此前哪一部作品也没有在本剧中的少女清新之感。这一情节既是武松性格、情境的准确揭示,也是对英雄形象的丰富。
整部江湖战场、杀伐声不绝的《水浒传》,忽而出现这么田园诗般的场景,不是有点不伦不类吗?细看一看,林冲夫妻、卢俊义夫妻、燕青与李师师、李逵与庞春燕(这个女性在任何一版《水浒传》小说中均不见,与李逵的关系也涉及一个是否合理、李逵是否会存在这种男女之情的问题,这也要从两方面来把握:一是电视剧文本不同于小说,二是应用生活常理,有儿女之情的李逵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现代观念,这样的李逵更适于在电视剧中表现),鱼水相谐,合于天伦人伦,英雄也要有女人才能完整。然而,专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一再的打散鸳鸯,打散英雄人物过普通幸福生活的梦想。英雄美人不成眷属,欲望梦想的不得实现,其存在与社会的不相调和,正是人间悲剧的典型体现。田园诗式的虚假浪漫背后却是极尽人性卑鄙的大阴谋!玉兰何其有幸,生逢武松;玉兰何其不幸,生为人奴!无论英雄还是婢女,在那样一个社会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电视剧《水浒传》为我们展示的又一个教训。
顺带一提,武松被栽赃陷害的阴谋,与金庸《连城诀》狄云被陷害的手法如出一辙,连金银器皿、侍妾——婢女设套的招数都完全一样,这既说明了金庸的桥段从何而来,也印证了金庸在《连城诀》后记中所说主奴社会主子对奴隶栽赃手法的普遍性、雷同性。
识破这个阴谋之后,武松变了,变得对现世完全失望,变得对人心全无信任,变得不分善恶良贱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变成了梁山泊第一等杀人不眨眼的狠辣强盗!鸳鸯楼上血腥的一幕,标志着武松的这种转变。我们看他在此之前,报兄仇也好,打蒋门神也好,都是小心谨慎,得调查重证据,分步骤分对象,进行个别的有力打击,给人以“做事把细”的印象;即使自幼抚育他的亲兄血仇,也没有让他失去理智。可是飞云浦开始,他杀红了眼,不分有辜无辜,都是一刀剁去?最后,他提着带血的屠刀逼近了玉兰,一个他喜欢过的女人,至少是他接受的也接受他的女人,实际上也是一个和他一样命苦的人——她珠泪涟涟,引颈就戮。在如血的跳动的烛焰中,武松也终于挥起了屠刀!这一刀,包含着对世事的失望,对心爱的不舍,更意味着与自己过去的一刀两断、彻底决裂!从此,武松不再有爱,不再有希望,世上不再有热血武二郎,只有心如铁石的虎面武行者。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贼,排除了人性情愫和怜悯,近乎疯狂的杀人——不管是为了“替天行道”,还是扫除一切挡路者,是什么因素导致他落入如此境地?是阴谋导致的对人性和普通人生活目标的绝望。
武松披上僧侣的袈裟,是一个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他由热血男儿转为铁血豪杰的信号,是他斩断社会秩序的羁绊、尽情放任自由天性的信号。此后的武松把生命投入豪杰事业,而不是小家庭的温馨;对自己的命运只有悲愤,对社会只有反抗,成了彻底的反社会者。了解武松的转变,可以了解梁山好汉为什么都有反社会、反秩序、反正统的倾向。日后,武松万分不情愿的去讨伐方腊,在农民军残酷的自相残杀中,被砍掉一条胳膊,其宿命的悲剧又加深一层。这时,他的不受羁勒的个性,与宿命抗争的天性,长期积郁的悲愤集中爆发了出来,而且是最强烈的一次。奋不顾身的死缠生擒方腊,并非主动的邀功或是什么积极表现,而完全是受束缚的英雄,“熊虎穷途”,在被逼到无可再退时爆发出的对自己命运的剧烈反抗,也替整个梁山义军在万不情愿情况下做了统治者的刽子手发出了一声吼叫。
征方腊事毕,梁山疲敝之旅夜宿钱江,那狂涌不息的潮声,梁山幸存者肃穆的倾听,象征着梁山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流逝,是武松自己的,也是梁山集体的命运的总结。
“水浒”的人物画廊是丰富多彩的。正面有鲁智深抗拒酒瘾的天真、跟曾对他使坏的僧众惜别的憨厚;有燕青的风流俊爽,才智和心机;也有李逵那令人同情的、心上人在各为其主的对阵中死于己手之下的爱情,完全合情合理,为人物增色——如果李逵一直是不分青红皂白往人群里乱杀乱砍的魔星,或是把白白胖胖的小衙内一斧劈成两半的地狱使者形象,而不是赵小锐所演绎的憨厚猛仔,根本不可能指望现代观众会喜欢他。反面如林连昆所演蔡京的老奸巨猾,雷恪生所演宦官童贯的凶残阴毒,特别是早年高俅应皇帝之召即将发迹时,临别在小兄弟脸上那一抹,流氓的真情流露;叛友者陆迁临死前良知的一闪现,拓宽了反面人物的心理世界,尤可贵的是提供了坏人为什么作恶的行为动因。女性人物有很多也表现出了令人难忘的个性,如前已提及王菁华所演林冲夫人的突出个性就是明媚爽朗,原著所未表现的倾城可爱在电视剧中得到了表现;梁丽所演孙二娘风骚、泼辣、豪爽,活脱一个江湖大姐大的风采;郑爽饰演的扈三娘,扮相英姿飒爽至为鲜明,而与王英战场上的夫妻相惜之情至死愈明,已远远不是原著中一张纸板的形象。
结语
电视剧《水浒传》在叙事塑人的同时传达出微言大义,足以证明本剧不止于一部给人看过便忘的文化快餐,而略具艺术大制作的气度格局。这主要在于浓重而深刻的展现了悲剧结局,营造了英雄末路、无力回天的悲凉气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历史和人生、文学与电影、娱乐与思想的统一。
我在看完电视剧的第二天,这样评价电视剧的意义:
“一部《水浒传》,有审思历史的沉重太息,有直面人生抉择的艰难困惑,生活的矛盾于艺术欣赏中获得纾解和升华,宣泄过后,不再给人带来困扰——或许这是小说和电视剧有益今天生活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来看,央视版《水浒传》仍不愧为少年人的一部圣经。它不是天使,但也不像某些人描绘的那样魔鬼。
导演手法的平实,使得有些场面过于沉闷,整部电视剧风格凝重有余,鲜活不足,不合梁山好汉的朝气,于观众欣赏也有妨碍。但这属于小毛病。我觉得它最大的迹近根本的失误,是将原著前七十回仅仅表现到三打祝家庄,再往后跟官军的对抗就是三败高太尉了。实际百回本排座次以后都不是最初写定者写的,此其一;三打祝家庄把梁山义军的行动局限在打家劫舍,而梁山真正使宋王朝伤筋动骨的是他们的打州掠府。打打土豪劣绅,显不出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显不出梁山聚义的浩瀚气势,也不足说明梁山军事力量对宋政权威胁的严重程度,宋王朝为什么不得不招安他们。此其二;前七十回真正高潮出现在卢俊义上山前后,大破拐子马、两打东平府,梁山好汉纵横千里,“数万官军无敢抗者”,呼延灼、徐宁、张清、董平等名将都是这个时候上山的,武打和战斗的场面在全书中最为热闹和精彩,理应成为电视剧的高潮才对。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理由把这一段删去,弄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43集,凑成50集不更好吗?也正因篇幅和描写笔墨之故,可能也有剧组演员人才匮乏的原因,事实上本剧表现的梁山好汉,不要说108人,连48人都不到;到排座次时,坐在聚义厅里的头领不上50位,至于一人一面进行个性展现的,更是不超过二、三十位。小时候看书最大的快乐是看一条条好汉绰号是什么,各有什么本领、使何种兵器和暗器,吴军师费了多少计算才把他们弄上山来,而到了央视这版电视剧中,大部分好汉均无交代,这份背绰号、数兵器、算来历的快感是完全得不到了。
所谓少不看“水浒”者,是观赏者本身的问题,不是小说或电视剧诲盗。说一本小说、一部电视剧、一首流行歌曲会影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这也太小看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了吧,也太小看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观众了吧,也太唯恐天下不乱了吧!
 
1998年7月13日作,7月17日打印;
2008年3月30日晚据十年前打印稿重新打字录入,略作修订。

 3 ) 杨争光编剧讲《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之嫌

1.整体评价《水浒传》

“《水浒传》这样的小说,列入文学经典,有凑数之嫌,

从结构、人物到语言,经过多人之手,依然近于一部虎头蛇尾的著作,70回之后不忍卒读”

1.整体评价《水浒传》

“但愿我没有触怒《水浒》粉,也许我是错的。

因为有这样的偏见,也慑于名著改编多陷阱,我两次拒绝了邀请。

制作人却很固执,决意要我参加。”

“个人并不喜欢《水浒传》,它没有普世价值。”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我并没有把他们当英雄看,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这是一群乌合之众。比如宋江,说起来都是‘及时雨’ ,是仗义疏财,但你看看他做的都是些什么事!

不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尊重读者既定的认可度,所以在电视剧中,我们不叫英雄,叫好汉。”

2.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

“其实很多地方都对原著做了改编,比如林冲之死。但是观众看不出来。”

“九纹龙史进的个人戏份被删掉,这段剧情缺乏力量,对全局没有统摄作用。

对整部作品具备统摄作用的人物只有宋江。”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在改编《水浒传》之前,我没有完整地读过它。完整认真地阅读是在接受改编之后。完整认真地阅读,依然没能让我改变看法。

中国文学史留给我们丰厚的遗产,主要是文质皆备的文章与诗赋,尤其是诗词。······

留给我们的叙事文学却苍白又寒酸,一部《史记》,一部《红楼梦》,竟相隔几百年。分别在两头,耀眼而孤独。”

3.如何阅读原著与改编剧本

“阅读、分析、梳理,不为自己的喜好左右,确定了改编原则,专门组成了一个编剧组,我担任组长。

二稿过后只有我一人了。我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

我和冉平完成了剧本改编。”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一年多的辛苦没有打水漂。那时候的影视行业没有现在这么浮躁,从导演到每一个部门,都很敬业,只为作品。

又经过一年多两年,文字成了影像,播出后反响空前,竟成了几十年间的电视剧经典。说经典,也是和我们自己比,放在世界电视剧的格局可以忽略不计。在我们几十年的电视剧作品中,它堪称上品。”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水浒传》的改编不仅完善了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轨迹,还纠正了原著中宋明礼教过重的色彩,使电视剧《水浒传》既忠实原著的精神、又符合时代审美,鲜活而又具有艺术张力。”

“电视剧《水浒传》的可贵之处是尊重了改编者的意志,也对原著中滥用暴力的问题有所反思。”

4.对98版电视剧《水浒传》剧本的自我评价

“小说《水浒传》的主题 ‘忠义’ ···电视剧《水浒传》对原著的改编,通过对每个事实、每个事件之间的调整,突出了’ 忠义’ 主题,丰富了人物性格,同时,也使每个人的命运更具说服力”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乏善可陈”

“你看《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利,仗打胜了,面对敌人的尸体,心生悲悯。你看《三国演义》,外面血流成河,诸葛亮还在摇着扇子喝小酒。这是在显示所谓的智慧,但这 ‘智慧’是在拿人命作代价啊。”

《水浒传》中的暴力,《西游记》中孙悟空的 “无法无天”,都需要重新认识并反思。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文学作品中的这种表现,显然和漫长的历史所造的社会心理结构有关。

市井、市侩,最多给失败者洒一点同情的眼泪,对成功者则很宽容,只要你成功了,你做的恶也可以忽略不计,至于弱者,没人瞧得起弱者。

这样的社会心理结构,桎梏了人们的独立思考,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

5.从水浒传引出对中国叙事文学的认知

“相比之下,西方叙述文学的繁荣,亦和奇传统有关,并和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纷繁的思想资源密不可分。”

 4 ) 为宋江辩

       因为对新版电视剧《水浒》诸多不满,最近又重看了“老水浒”,以及原著之相应部分,连原来不想看的后半部分也挑了一部分看了。突然间对宋江的看法有了改变,不再讨厌他了。
      宋江在原著里是被作者赞赏的人物,但鲜少有《水浒》粉丝喜欢他。金圣叹就很讨厌宋江。后有老毛说宋是投降派。还有次在电视上见瑞典汉学家马悦然评论《水浒》——他将之翻译为法文,谈到宋江,激忿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他(宋江)根本不配(作众好汉的大哥)”。马博士最喜欢的人物是鲁智深,赞他有“赤子之心”。
      我原来也讨厌宋江,觉得他虚伪:什么孝义,都是作秀,什么仗义疏财,都是沽名钓誉。不明白众好汉为什么都对他服服贴贴的,就因为他给他们钱花?
       如今有了些年纪,看法逐渐变了,或者因为对世事多了几分了解。
       武艺不值一提的宋江在那个尚武的时代,被一班无法无天的盗匪强人拥戴上梁山的头把交椅,是因为什么?不是孝义,不是仗义疏财,是因为此人有远见卓识,有大量大才,能为众好汉谋福利,为梁山的未来寻出路。而宋江能为众弟兄谋得的最好的未来,即是招安。
       不愿看到梁山好汉被招安的人,或者是看客心理:喜欢看到英雄慷慨赴死,因为被杀被剐的是别人,疼不到自己身上。往远了说,是以为厄运不会临到自己头上。所以喜欢看杀(别人的)头,再喝上几声鸟采。殊不知轮回中有无尽的可能,最经常的可能是角色换位。
       而更多不愿看到招安结局的,则是执“无常”为“有常”:希望宴席不散,好花常开,希望鲜花永远停留在盛放那一刻。
      可能吗?
       “自古名将如美人,人间不许见白头”。侠客豪杰也一样,谁人能不老?不病?不死?好汉们终老于梁山?可能吗?梁山是藏龙伏虎好勇斗狠的”大虫窝“,王伦的结局或者也是常态。
       若说要争天下,以当时的情势,梁山的规模显然还不足以成势,若想成大事,还不知要动多少干戈。有说后来梁山众好汉纷纷凋零是因招安之过。这可真是痴话——与方腊作战会死,与官军作战就不会死吗?要争天下的话好汉会死得更多:不止要与官军作战,还要与方腊,田虎、王庆以及别的武装力量作战。说什么联合方腊打官军?别人就那么乖乖让你联合?一山不容二虎,方腊与宋江该谁坐头把交椅?
       历史上真实的匪盗作乱起事,哪个不扰害百姓?方腊之祸,据史载,被贼众掠去的妇女,缢死于树上者,几十里相望。而真实的梁山泊,恐怕也好不到哪去。说什么”不扰民“,根本不可能。梁山又不事生产,军马粮草从哪来?还不是靠“借粮”?所谓”借粮“,从来有借无还,其实就是明抢。所以,以梁山之前所为。能得招安下场已是万幸。如果是以贼寇的身份被官军剿灭,那就是《荡寇志》里梁山众头领的结局——尽是被凌迟处死。在那个法度严酷的时代,其实是现实中最可能,最经常发生的结局。
       就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结局,宋江忍辱负重,难为而为。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将一个反社会的犯罪团伙黑帮组织一变成为一支护国安民的武装力量。避免了多少无谓的杀戮,其实功德无量,万古流芳。

 5 ) 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

正如儒家所说“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男人对于事业的雄心堪比女人对于爱情的执着。《水浒》中的万丈豪情有时也会使我感慨,恨自己咋不是个男的。也许世间最为纯粹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所以不要以为林妹妹总是弱不禁风,她刚毅决绝起来,也可以焚稿断痴情。泪尽,焚身以火!

发现“四大名著”,我只写了《水浒》这一篇剧评。《红楼》、《三国》是真写不出来,只有三个字:好!好!好!想起宝玉怀念黛玉,当年晴雯死了尚能写《芙蓉诔》,如今林妹妹死了,却一个字写不出。现在自己也遁入红尘了,是不是玉也浊了,遗失了?反倒喜欢上了这真实版《清明上河图》里飞扬的尘土。休要伤春悲秋,难道下次该写猴哥了吗?

这版《水浒传》只完整地看过一遍,就在首播的那年,可是印象却特别深刻。作为女性读者是排斥看原著的,是李雪健的宋江让我对这个人物和小说有了新的认知。

还是觉得,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布景和服装。无处不在的尘埃,土气而亲切。真的是无处不在的尘埃,大多数白天的戏都在阳光普照的晴天,即便是关着门,从缝隙漏下的光线里都满是纷纷飞舞的尘土。好汉们一抖手,一踢腿就形成一团团的尘云。他们原本来自于闹事街巷,水里趟土里滚,这才是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候的大街确实如此,只有迎接大人物到来的时候才会“清尘洒道”。感觉在那样的环境下过一天,怎么也得吃个二两土。如果你曾在偏远的山村里呆过就应该知道,下雨天是用不着穿好鞋的,因为那无异于自毁。你只能和当地人一样穿一种胶质的套靴,防泥防滑。不管是多么洁癖的人,十天半月之后,你看起来也就和当地人差不多了。那时候并没有深层清洁保湿美白隔离防紫外线的洗面奶,所以但凡被称作美人的就是真正的美人了。从此以后,那样的粗布衣服,那种从衣服纹理间透出的,仿佛经过岁月洗礼而显得黯淡陈旧的质感与光泽,我在别的电视剧里就再也没有看到过。人们习惯于追求精致与完美,却忽略了真实与贴切。

我唯一一个演遍四大名著的美人

四大名著里,《水浒传》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一部,因为它的背景更贴近大众生活。像西方崇拜超人一样,每当我们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待遇或者面对无力阻挡的灾祸时,就会期待那么一群侠肝义胆行走江湖的好汉出现。大概在每个男孩子的童年记忆中,都有过类似这样的憧憬。许多个午后或者黄昏,当我们独自静静地坐在家门口发呆时,总会想象着巷子里走过几个握刀把剑的人,他们大步朝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说:“嘿!兄弟,咱们上梁山!”羡慕他们的仗义疏财,大气阔绰。单人就要整桌的酒席,烧鸡肥羊鲜鱼,只管拣最好的上。随便就是二斤酱牛肉一坛好酒,整锭的银子不用找。赵季平的那段经典配乐,随着英雄们的揭竿而起扬善惩恶,高亢的唢呐声声直听得人热血上涌。“侠”的概念,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

只是我想说的重点不在这里,如果这部电视剧仅仅是描写“爷爷生在天地间,不羡神仙不做官;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的豪迈和洒脱,显然还是浅薄了些。我想说的是一个更为悲切的话题,所谓“愚忠”。

押司哪里去?哥哥,你扛把大刀做甚,会耍吗?兄弟有所不知,不会耍也吓唬吓唬人,嘿嘿!

当年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的李白,之后被驱逐出长安,乾元二年(759年)蒙大赦重获自由。那个曾经多么狂放不羁的诗仙啊,不过因为看到了一线生机,却写下了“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样于瞬间“满血复活”的诗句,来表达他迫切希望回归到政治中心的愿望。还有那个被朝廷赐予了“新建伯”的空头名号却冷落数十年的王阳明,只有每逢起叛乱之时,才会被再次想起。而他也从来不辞,拖着病躯四处征讨,最终离世于归乡途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愚忠”吧。类似于儒家说教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而我却不想把它称为“愚忠”,因为我觉得,那都是“赤子之心”。

而宋江这个形象,显然没有前两者那样“高大上”。每当看着李雪健矮小黑挫的身影移着细细索索的步子走来走去有些滑稽的样子,倒让我想起一个备受丈夫冷落的弃妇来。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到底是一种牺牲还是懦弱?反正也是根深蒂固了,就像这个已经被扭曲了的宋江的形象。

扎心了,老铁。。。

当宋江的脸上终于被刺上金印的那一刻,从雪健老师的眼角渗下一滴眼泪。他本可以不必自首,梁山已派人寻了他多次。为了尽孝道,他一辞再辞。也不仅于此,在他的内心深处仍然抱着那一丝希望,所谓他期盼的朝廷大赦天下。他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当真要被烙上这囚犯的印记时,他的内心是何等地屈辱与不甘。如果不是对宋江的理解到了神形合一的地步,雪健老师的那滴眼泪怎会来得如此恰如其分。在这个动辄以颜值、场面、特效充斥霸屏的今天,显得这一幕又是多么惊世憾俗的珍稀!不只是演技上的珍稀,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珍稀。

他的灵魂深处总隐含着某种深切的自卑感,上梁山之前是因为壮志难酬,上梁山之后是因为到底名不正言不顺。“敢笑黄巢不丈夫”正应了那句“酒壮怂人胆”,而谁想到这首醉酒诗竟荒诞地成就了他“终有一日,教天下人都识得我宋江”的宏愿。如果放在今天,宋江才不会因为恶意炒作而上位感到半点羞耻。可他偏是有自尊的,哪怕作为一个贼。他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敌手的羞辱,被称为天生的贼骨头,或是当面耻笑他脸上的两行金印。那是他的底线,只要有人敢触及,他就会盛怒之下令左右速速推出斩首,好像可以借此挽回自己一点点的颜面。其实人生走到这一步,他什么也不缺,只是非要寻找一种归属感。可是他并不知道正确的寻找方式,因为他不能超越所处的时代和阶级本身。

店家,我艾特你了,帮忙点赞转个朋友圈啊!

宋江入狱后,黄文炳先后有过两次探监。同样是探监,意义却大不相同。第一次,黄文炳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去“感谢”宋江的成全,小人得志之丑态尽显。这时候,黄文炳还认同宋江和他原本是同一类人,都是历经了数十年的籍籍无名苦等干熬,心里都有满腹的牢骚,闲时手痒也想写上两句,可是他黄文炳忍住了。他比宋江能熬,所以他出头了。宋江只是安静地听着,冷眼瞧着,最后一声不吭背过脸去。他没有什么想说的,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你踏着我的尸骨往上爬,这类的事他已经看到麻木。他的无声表明了他的失落和懊悔,甚至他对黄文炳怀着不能言说的嫉妒:我怎么就没能忍住?记得此前他在狱中黯然神伤的时候,铁牛宽慰他说,哥哥,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宋江茫然问道,铁牛兄弟,你告诉我宋江,在这世上要怎么做事才能不后悔呢?然而李逵是个呆萌的宝宝,不适合与他讨论这么深奥的人生哲学命题。

第二次探监是在假信被识破,黄文炳得知宋江真的私通梁山,这一次他是来羞辱宋江的。宋江的反应比前一次激烈,他啐了黄文炳一口唾沫,大骂他无耻小人。因为这一次他被黄文炳推到了对立面,成为了“贼寇”,他感到失去了尊严。他的心里在说,就算有一天我宋江真的上了梁山,也是被你们这些奸臣小人逼迫的,我恨不得千刀万剐了你!

直到真正上梁山的那一刻,众人的喜悦衬托了宋江的孤独。在梁山泊的一片水草之中,应着此情此景,阮氏兄弟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歌:英雄不会读诗书,只在梁山泊里住。晁盖是满面春风地看着宋江,兄弟,哥哥我终于把你请上山了!李逵满眼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终于在血雨腥风之后到达了他心中的“西天圣地”。而宋江只是怅然若失地站在船头。他的内心还在挣扎,他试图为自己的落草为寇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那就是:替天行道。

我们这些人,哪个生来就是强盗?无非是奸臣当道,残害忠良,我们才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反。我等都是有志之士,只是报国无门。又有哪个生来愿作草寇?脸上带着两行金印,一生被世人耻笑。我等兄弟在此共聚大义,并非只为打家劫舍,杀人放火,贪图一时的快活。各路义士相聚这梁山,为的就是除暴安良,辅国安民,匡扶正义,替天行道!

他说,终有一日,朝廷会体察我等的一片忠心。这话听起来就像王菲那首经典的《红豆》一样天真: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只是他这么做也并非想要一个理想的结局,或许从他决定离开梁山的那一刻起,早就料到了结局。可是他必须这么做,必须去追寻那条不可能有出路的出路,用他的话说,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给众家弟兄一个交代。而他那群兄弟也和他一样天真,他们虽不认可“招安”,却也无怨无悔地跟从。可以想见铁牛是这样说的:“只要跟哥哥在一起就痛快,管它前面是条什么鸟路,俺铁牛背着哥哥两把板斧杀将过去便是!”

宋江以为的忠君爱国,并不只是忠于那个形式上的大宋朝廷,更是忠于他心中至高的信仰。梁山众弟兄对宋江的誓死追随,也不只是因为宋江是他们带头大哥,而是在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里“义”是他们心中的“天”。曾记得初上梁山时,宋江问铁牛后不后悔。最终朝廷赐下毒酒,花荣愿替宋江去死,宋江同样问他后不后悔。人生在世,于回首时能坦然地说自己无怨无悔的人终是不多的,因为要做到太不容易。也许身为女人,我们不太能理解这样的感情,但是有句话你一定熟悉:我爱你,但已与你无关。

觉得这个招式像京剧舞台上武生上台的那一亮相!只是长得挫点。

“我没有错,我问心无愧。只要我坐着这头把交椅,我就要为梁山谋一条出路。事在人为,我就不信会报国无门。”鲁智深武松遗弃了他们的时代,选择做隐士,而宋江把自己奉献给了他的时代。我还是喜欢后者,喜欢那颗不管我处的这个时代有多么的不好,我依然感恩于他的赤子之心!纵然前面有千难万险,纵然你们都说那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但是这条路我宋江还没有走过。人生只活一回,不走这一遭,我枉活一世!那种明知天命不可违,却仍然向死而生的坚毅决心,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萧索决绝,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迟暮。

“寥花芦叶装点成今日山青水碧,一腔忠烈撼天地终得金鸡消息。”那天也是这样下着雨,也有轰隆隆的雷声。你把酒敬给了浔阳江,说只有这淘淘东去的江水懂我宋江的心。他不是诗人,也算不上文采风流,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夙愿,就常有万千思绪,像是去到了梦中。那天在浔阳楼提完诗,他畅快淋漓地在雨中奔跑跳跃,像个得到了糖葫芦的孩子。而今天心愿得偿,他却只是一个人孤独地坐下来,闭上了眼睛。不敢相信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那么今后要怎样走下去呢?原来长路漫漫,我又将重新来过。

高俅走了,林冲死了,终于“招安”了。宋江还是坚持着他的信仰,不论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众兄弟质疑朝廷招安的诚意,宋江说,不管朝廷有多少诚意,我们先要拿出我们的诚意。这种农民领袖的憨厚与朴实通过雪健老师的气质演绎出来就格外的合适而精准。

我觉得整个剧情的转折点在“林冲之死”。较原著是将这个时间提前了,然而却强化了矛盾性,将艺术的渲染一步步推向高峰。林冲死在了征方腊之前,是对悲剧结局的一个巨大隐寓。当时宋江的反应是完全瘫软了,是被众人搀扶着架起来行走的。他的泣涕已经使自己几乎发不出声,只有那双颤巍巍的手一直在神经质般的重复着作揖的动作。关于这一幕,我印象特别深。与其说,他是在哭林冲,不如说,他更像是在哭自己,哭梁山的命运:“我已历经万千磨难,我到底要怎样做,我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热爱这个腐坏到千疮百孔的时代?谁,到底有谁能告诉我?!”

突然觉得这于无意中想到的诘问似乎很熟悉,那是断粮于陈蔡的孔子。弟子们在绝望的时刻也产生了这样的悲愤之情,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吗?是我们的主张错了吗?为什么上天要这样对待我们?而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的回答,他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我们的主张是正确、理想的,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最大的忠诚,如果这样仍然不能被所处的时代所接纳,那么,应该感到耻辱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个时代。”原来一个人,一群人,哪怕是多么的渺小而脆弱,却仍然是真的可以凌驾于所处的时代之上的。

于是我们回首再来看宋江。随着每一声炮响,宋江从插满利箭的张顺身上就拔下一根来。有的射得太深,射进了骨头里,他就咬咬牙往外登。又一个兄弟离开了,他的心里满是铭心刻骨的仇恨。当他眼看着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个悲壮地倒下而无能为力,当他不得不以这样最残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对待自己最亲的人,他是在以这样一种绝望的仪式来向世人昭示着“忠义”的不死,于是他终于在两军对垒的阵前发出了斯巴达般的怒吼!

以我往常的习惯,不会贴一张不美的图片上来的。可能因为,它是另类的美。姑且这样吧。

这样的故事,请允许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再看第二遍。我宁可相信他们永远是那群行走于天地之间,“风风火火闯九洲”的仗义男儿,而当他们“走马扬鞭翻山过河”一步步走向最后的征途时,我们就真的再也看不见他们了。征方腊之后的一段戏令我记忆犹为深刻,生死大战刚刚结束,劫后余生的众人都还惊魂未定。忽听得外面有惊天的嘶吼,喊杀声震天。宋江以为方腊又来犯,帅头领们匆匆冲出门来。只见外面洪水滔天,巨浪裹挟着红色的血水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似那些屈死的冤魂不甘地愤怒地咆哮着,直看得众人瞠目结舌。这一幕是全剧最后的高潮,如此的惨烈,又如此的气势磅礴。令我感慨的是,98版《水浒》在立意上是超越原著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在于李雪健塑造的宋江,他不再被单纯定义成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更是悲剧的英雄,这最后的宏大场景将全剧推向了一种毁灭式的升华。

故事就说到这里,下面我还是想为98版宋江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形象做一些有限的辩解,这又让我想起那句不知道是谁说过的名言: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必然是一位历史巨人。

首先讲一讲,宋江到底是不是个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卖梁山的虚伪小人。如果是这样,故事在“劫生辰纲”时就已结束。宋江完全可以把晁盖一干人等计诱绑送官府,借此平步青云,又何必费以后诸多的周折。他要的是“忠义”两全,而绝不是以众兄弟作为代价去换取自己的前程。如果他是个伪君子,那这不仅是宋江本人的耻辱,更是梁山一百单八将的集体耻辱,因为选一个这样的小人当带头大哥,他们都瞎啊!论资历智慧,宋江不如先于他上山的吴用;论形象名望,宋江不如晚于自己入伙的卢俊义。那为什么他能坐上梁山头把交椅?因为精神上,他是“忠义”的楷模,才能上他具备卓越的组织能力、号召能力、领导能力。同时,文人的知识背景使得他思想境界更高,能看到更深远的发展问题。而宋江的悲剧恰恰在于他过于纯粹的“忠义”与那个道德混沌奸臣弄权黑白颠倒的时代格格不入。因为只有大奸大恶到极致的人,才能爬上蔡京、高俅那样的显赫高位。

再者,能不能不“招安”。有人一定会说,是宋江主张“招安”害得众弟兄最后惨死离散。可是世上走哪一条路不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而宋江偏偏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选择了“忠义两全”这条最窄的路。如果不“招安”,那么至少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继续留在梁山,最多是把“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二是反朝廷,或是被剿,或是凭借强大的声势和号召力最终将大宋朝廷“取而代之”,这也是最理想的状态了。不过即便如此,又能怎样?靠他们这群人的力量能挽救宋末风雨飘摇的残破局面吗?或者他们最终又将被另外的势力所覆灭?不管是哪一种结果,他们的人设也只能与古往今来的众多“游侠义士”一样,我们不会对他们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而我们为什么对他们有这样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这正是悲剧的魅力所在。如果前半部不写尽梁山英雄云集之盛,就体现不出后半部“诏安”、征讨的屈辱和惨烈。正如《红楼》的前后八十回,前面极力描绘了贾府登峰造极的全景面貌,才能映衬后面抄家的“呼喇喇似大厦倾”。悲剧无非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我们为什么要看悲剧?因为这样的手法,更能使我们深切感受到善与恶,感受到“真善美”的可贵和珍稀,那是我们值得用生命珍护的精神和信仰。

其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江这个人物。其实《水浒》有好,《红楼》、《三国》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在讲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不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道路,都是在这万丈红尘中历劫。《红楼梦》之所以高妙,是因为它用最浪漫优美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人生哲学,这三重境界是每个中国人成长的必由之路。而曹雪芹最终并没有说,我们到底应该走哪条路。在他眼里,众生皆赤子,都有权利探寻属于自己的道路。他笔下的人物如此鲜活而层次丰富,正是由于他对人性的包容和宽怀,哪怕是最无耻卑微的小人,也有他人性中温情脆弱的一面。

“历史不是成功学”,我们也不应该以成王败寇的结局对历史人物妄下定论。记得一个朋友曾这样评价《史记》:看《史记》,自然能看见司马迁对于古今人物的褒贬,看到这些人的品格与意志怎样雕塑了自己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看见他们最强烈的愿望与不能揣测的命运碰撞时,照亮的意志。但最迷人的,是讲“人”,讲一个值得尊重,值得交付的人该有的样子。

是的,我们看历史,听故事,最生动的无非是看人、听情,用其中生发的力量来鼓舞激励自身。我以为《水浒》的宋江,《三国》的诸葛,本质上都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承诺,走上了一条逆天而行的道路。记得父亲曾问我,为何这样倔强,到底像谁?一时间,我无从回答。现在想来,或许我正是像他们的吧。虽然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却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最普通的生活。

老头开讲!

最后,想说说李雪健老师。他让我感受到演员这个职业是如此神圣,可以通过角色、作品给予我们如此深刻的影响,甚至塑造一个人的灵魂。然而他又是如此亲切,好像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看到雪健老师的宋江憨厚朴实的样子,我常常想到我的爷爷。和雪健老师饰演的众多基层干部形象一样,我爷爷也是建国初期国有单位的基层工作者。记得父亲说,那时候上山下乡,干部子弟要带头,他对爷爷也是诸多的抱怨。小时候每次回老家过年,爷爷都会把他珍藏许久的好东西拿出来。有一年,我得到的是几个硕大的外皮已经干涩发皱的桔子。当时年纪小,还颇为嫌弃,现在才知道,原来爷爷对于我们的思念是从秋天一直延续到了冬天。他们总是那样,用看来不太贴切地形式表达着对我们最深沉的爱。

大概在15年的时候,我听到雪健老师在《开讲啦》的演讲。当时很意外,因为印象中他是不善言辞的。而在娱乐圈,不善言辞对一个演员来说,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致命的硬伤。那时他说起自己的电影《杨善洲》,当时是和《变型金刚》同档上映的。各自的票房明眼人就不用我多说了。老爷子很谦虚,他说,人家的片子那么多人看肯定有人家的好处,于是我就真的跑去看了一场。看完之后,也是真的觉得好。但是有一点我始终没想明白,为什么一群机器人的电影尚且有这么多人爱看,而真正讲述人间真情的片子反倒没人看了呢?老爷子虽然憨实,但是对于自己的作品,他还是那么的自信。

记得一个女大学生站起来说了一番话,表达了她对老爷子的爱戴和景仰。当时老爷子身体不太好,是在舞台上搬了把椅子坐着讲话的。等女大学生说完,老爷子不声不响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朝着女大学生的方向鞠了一躬,然后显得有些拘谨地说:“谢谢,谢谢你!我今后一定好好演戏,绝不给您丢脸。”漫说他已经有这样的年纪和资历,就算是一个才崭露头角的新人,谁曾有过这般的憨实与真诚?而他这样说不是因为不善言辞,也并没有因为向一个小辈鞠躬敬称“您”而有失身份。对观众,他总是常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他是一位真正的赤子。

再看今天的李雪健老师,比二十年前的宋江消瘦苍老了许多。他已经历过许多的病痛和磨难,我们却依然能在舞台上听到他乐观开朗的谈笑风声,看到他永远像孩子一样率真的笑容。想起那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又到了另一重境界。“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细品彭丽媛这首片尾曲的歌词,时代需要英雄,而那些默默无闻把英雄的故事不懈传扬的人们同样值得我们崇敬!

其实有时候,我也常常产生一种无力感。感觉人们说话越来越听不懂了,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才好了。人总是越长大越难懂,我倒是希望自己一直“愚蠢”下去。因为我始终相信,不管多少年过去,不管这个世界变化成什么样子,那些值得一说再说的故事,永远是因为人间真情!

 6 ) 红楼有黛玉葬花,水浒有林冲夜奔

野芒老师自己说,我一个文弱上海人,让我演汉子?不行不行,难不成演西门庆或者高俅?结果一听是演林冲,吓坏了。”这是我第二次提笔写这部水浒了,作为一个南方妹子,我也吓坏了。但人如果不时不时地这样给自己一点惊吓,又怎么知道自己是真的活着呢。

水浒印象

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三国红楼西游都可以一看再看,但我不忍回看的唯独一部水浒。不是不好,是看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深到完全不敢再看第二次。作为女性观众,我实在不会偏爱它,但我仍然觉得,虽然水浒作为小说本身,无论在思想境界或艺术品味等方面于四大名著中都算是成就较低的,糟粕和诟病也不少。而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影视剧作品对原著的改编却可圈可点很成功,剔除了小说的混杂阴暗处,描绘那么大一群人从义薄云天直走到英雄末路,电视剧已经拔高了原著的境界,纯度的提炼带来了震撼的悲壮效果,让人不忍逼视。

如果说红楼的美人迟暮还算得上一种诗意的凄美,那水浒的英雄末路就只剩下惨烈的绝望。宋江征方腊,搬师回朝时一百单八将折损大半,七零八落,能活着回来的屈指可数。而宿太尉迎接梁山军时,劈头问的第一句话是,方腊到底是谁擒住的?好在有一出武松单臂擒方腊,成了蔡京高俅之流再一手遮天也堵不住悠悠众口的铁证。这忠义两全的路走得如此心酸委屈直至惨淡凄凉,仅想到此,我就不忍看这水浒的后半部了。随着东京太师府里密谋的毒计,蔡京含混不清的大舌头,轻描淡写的只言片语,上下嘴唇一碰,轻轻吹一口气,整个梁山就此灰飞烟灭。好气,好怒,又好恨!

只是我相信老版水浒的影像会使大部分中国人从骨子里升起一种小农时代的亲切感,虽不曾亲历,但却是来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那种古朴浑厚的感觉总让人很难忘。唢呐、胡琴,随着赵季平的音乐展开了《清明上河图》的卷轴,市井气象,烟尘弥散之中还似飘着发酵的醇厚酒香,像是精彩评书的开场。土嘛?土是真土。但这就是真正的农民兄弟。人物做旧派的服装效果就像是从古画中走出来的,那时候即便是最洋气的东京街头,林冲回了家也得掸掸身上的土,可我们喜欢的正是这种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土气。水浒的布景、打光讲究自然、质朴、敦实,熟悉的亲近感随之扑面而来。光束从外面或演员头顶部直接照下来,而屋子里的一切都是暗的,这样的背景下映衬得人物并不是那么美,但强调的却是剧情主旨真实大于美感的追求。像那束光照进了纷飞然的历史里,打开了一段早已尘封的往事。

里边有首叫《兄弟情谊》的插曲,低吟婉转的胡琴声像依依话别走过一山一水连绵不绝的深情。让人想起宋公明刺配江州途经梁山泊,晁盖等几次三番劝他上山都被婉拒,众人感慨送别。鲁智深野猪林救林冲,将他一双被开水烫过赤足行走遍布血泡的脚包扎了,一路用推车护送至沧州。还有一曲《林冲夜奔》,在武松六和寺出家的情节中也出现过。武松站在院中目送梁山军远去,风吹起他空空如也的衣袖。只是我忽然觉得在这沧然又壮阔的背景乐里,武松与宋江的初识仿佛就在昨天。在柴进的庄上,宋江把武松送出很远很远仍不舍离去,他说,现如今我宋江是有家难回,见兄弟回家,我心中高兴。武松一抱拳道,哥哥保重,我们有缘定会再见!原来,这开始和结束都还是那句话,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是什么情由让自己作为一个女子被水浒反复感动、落泪,因为这样的作品接地气,因为那样肝胆以照、生死相托的情谊实在是太遥远而稀缺了。林冲选择忍,鲁智深就陪他一忍到底;林冲杀不了高俅,可始终没有怨恨过宋江;武松不认可招安,却也跟随他一路出生入死直至功成名就,空留下断臂遗恨;李逵陪着宋江喝毒酒,说他不反了,也不活了。这是一种跨越三观依然存在的义气,虽然局限于仅有的选择却依然倾尽所有的轰轰烈烈。为什么陷入水浒了?因为从来不知汉子之间的情意也可以如此动人。姐妹情终不似兄弟义气,张爱玲说女人本就是同行,宝钗和黛玉再好,中间也隔着一个贾宝玉。而那些随着历史飘然远去的情感竟如此天真纯粹,像是永远被封印在这些故事里的一枚晶莹琥珀。也许这就是我们的水浒情结,一种因不可实现而难以割舍的理想主义情怀。

林冲的批判性

为什么水浒这样好看,这样教人难以释怀。因为它是悲剧,是忠义达到极致顶峰却依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的冤屈。让人看了不甘,内心充满矛盾挣扎,感到一颗心无处安放,不知是爱是恨。这是整部水浒的基调,也是戏剧所希望达到的悲剧美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在时代和阶级矛盾中无法解决的必然性悲剧,却也是投入寄托了感情的读者和观众们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为了释放情绪,抚平伤痛,宋江的愚忠无疑成了众矢之的的替罪羔羊,在愤恨与怨怒之下,人们会忘记这个核心人物自身的悲剧性,自然不会去同情他了。而人们最同情的会是谁呢?所有的人物最终都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之下,那个以自身的悲剧隐喻着整个梁山命运的人物又是谁呢?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林冲。

从个人情感来说,98版水浒最令我触动和同情的两个人物一是宋江,二便是林冲了。因为宋江孤独的使命感使得他不被理解,这一点反而成为了我对宋江无法释怀的原因。因为雪健老师把自身真实感融入人物带来的极致渲染和震撼,我被那种在残酷现实面前百折不回的理想主义神经质深深打动了,因此不论原小说如何,我始终认定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宋江。然而对于林冲,种种细节却让我有太多无法言明的感怀。如果宋江的愚忠让人恨,那么林冲的迂腐何以教人怜?98版水浒的片头中,野芒的名字为何能紧随雪健老师之后成为第二领衔的重要角色?在理性的分析之前,我却只隐隐得出一个感性的比附:红楼有黛玉葬花,水浒有林冲夜奔。黛玉千回百转的心思起伏,林冲荡气回肠的命运波折,好似英雄美人的同一曲悲歌。

林冲在小说中的出场,书说他:“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冷色系清爽干净的一个人,并不同于五大三粗的汉子。习武之人,手里不拿刀枪却拿把折扇,这就很说明问题,林冲隐忍的性格,其实骨子里似一种迂腐的书生气。野芒老师是一大群北方汉子演员中唯一的南方人,使林冲的形象除了丰神俊逸之外,更添儒雅涵养的气韵,站在众人之间自显得卓尔不群。

水浒写林冲,重在表现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林冲的隐忍、懦弱和避事,一方面与他自身的社会背景有关,一方面也是作者有意借林冲的形象来最大化的实现小说的批判性。林冲是一个立意大于形象,极附思想深度的人物,更像是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人,不得已在这尘世间委曲求全摸爬滚打。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超级英雄,但平民式的亲近感让人不禁心生怜惜,人物的形象虽然不那么高大,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物为了突显戏剧的效果而做出了让步和牺牲,但其中丰富的层次与深刻的意蕴却更耐人寻味。林冲的性格越是怂,越是能把作品的批判性推向极致。林冲的“怂”就是批判性,林冲的“不想革命”就是批判性。而把一个最“不想革命”的人最终推向革命,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逼上梁山”,才可见那个千疮百孔的大宋朝廷坏到了怎样的地步。

不同于水浒中众多的少年英雄,林冲一出场已是人到中年。相比仗义江湖的血性男儿,林冲则更显得儿女情长,为了保全和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他可以做到最大限度的隐忍。你看他被押解沧州,途中投酒馆吃喝都要尊两位差役坐上位。你看他被滚水烫了脚,只暗自叫苦却不发一声。你看他任自己怎样口渴也只肯喝一口水,把卑微的仁善留给了两个要取他性命的无耻之徒。你看他在沧州和店小二喝酒,人家尊他一声“林教头”,他却说,我现已是朝廷的罪犯了,什么教头不教头。这倒让我想起同是遭刺配的宋江,路过梁山被晁盖留下吃酒都不肯开枷卸锁,正色道:“这是朝廷法度!”但细想,宋江获罪到底是因为自己意外过错杀人,是实罪,而林冲从头到尾都是蒙冤遭陷害,即便如此,他丝毫都不感到冤屈,依然老老实实“伏法改造”。从沧州牢城改派到草料场管事,林冲感到十分高兴,他似乎看到了有一天自己可以重新做回“奴才”的希望,他甚至兴奋地兀自在雪地里舞了一段漂亮的花枪。想起后来吴用那句一语道破的感慨,好一杆林家枪,只可惜上不能除奸佞,下不能杀恶霸,只能凭空对着风雪而舞。但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人生最悲凉的一幕即将上演,那是一个“想当奴才而不得”的时代。

如果问,水浒的戏看谁看得最过瘾,那自然非武松莫属。从景阳冈到阳谷县,从快活林到鸳鸯楼,无一处打得不痛快,无一处不演得酣畅淋漓,让看客们都觉得自己也跟着做了一回大英雄。如果问,水浒的戏看谁看得最憋屈,那就只有一个林冲。从他捉住高衙内的那一拳没挥得出去开始,从他一脚踏上跟着杨志去东京的船又收回来开始,从他提刀来见被擒上梁山的高俅却没砍得下去开始,多少回他想做自己,多少回他都做不成自己。若是换了武松李逵,出身贫寒一无所有倒也百无禁忌,这样的话,高俅恐怕早就死了千百回了。然而林冲毕竟有过春风得意之时,因而他总抱着一丝重回体制内的希望而一再妥协隐忍,遇到一个林冲,高俅就总也死不了。我们期待英雄们受尽屈辱后的揭竿而起,因为他有能力,有道德合法性,造反有理。我们迫不及待想看到林冲充满悲剧的觉醒,我们是把个人的期许托付给了林冲去实现,等着盼着看八十万禁军教头怒发冲冠,大开杀戒,最后尸横遍野,逼上梁山。但尽管我们都目眦尽裂的预备爆发了,可施耐庵全不理会读者的心情,他要于众多的英雄之中塑造一个另类的林冲,人强命不强,你看他的外在有多强势,内心就有多纠葛。

风雪山神庙,被逼入绝境的林冲终于奋起反抗。虽然也是同样的豪气冲天,但林冲杀人前的说辞却是其他好汉没有的。林冲杀人,像是到了最后的节骨眼还非得再脑补一遍惨痛的回忆杀,控诉仇人的罪状,求一个心安理得不可,生生被他杀出了一种文质彬彬的气息来。最后的决斗,林冲一边打杀着一边和陆谦对话,连那致命的最后一刺,林冲都撇过了脸去说,我不愿杀人,也不想杀人,是你们逼我杀的!何以至此,其实林冲绞杀的不是别人,恰是自己内心最后的一点希望。那一刀一枪下去就代表他将永不能回头,那是他与自己幸福美满的去日时光做最后的诀别,又怎能干脆得了?

按理说,风雪山神庙之后,林冲已是万劫不复,然而此时此刻他想到的还不是落草。他被关在了官场的体制外,然而却也并没有把自己立刻纳入强盗的体制内。关于林冲的去向,小说里只用了一个含糊的“投东去”,他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实际心里并没有方向。又说林冲投东去途遇一帮值夜的庄家汉,借火烘了衣裳,再要酒喝,横竖就是讨不到。如果换了其他好汉,既已成了亡命徒就不怕再背人命,肯定又是一番打杀死伤,但林冲只是用枪挑起那炉中火炭来烧了老庄家的胡子,打散了众人了事。罢了醉倒在雪地里,被一伙人擒住了吊打到求饶,这才叫柴进撞见:“教头为何到此,被村夫耻辱?”

柴进举荐林冲梁山入伙,但那时候晁盖还未上梁山,更没有宋公明,只有一个嫉贤妒能气量狭窄的王伦。那时的梁山泊并没有众好汉举义投奔的显赫名号,对林冲来说,不过是一片走投无路不得不委身的蛮荒之地。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忍辱负重折拜一个落魄酸秀才,偏偏要他提一颗人头来立投名状以表决心。林冲心慈手软,除非高俅,对无辜之人下不去手,活生生只憋屈到仰天长叹,想我林冲如今想做个强盗都做不成!直至火并王伦拥立晁盖,那多半也是受人利用而为之。带头大哥换了一位又一位,与仇人狭路相逢一遭又一遭,林冲的仇却始终都报不了。最后只气到在江边吐出那一口血,恨至极处,鲁智深无奈何徒手劈倒了一匹马,林冲这凄苦的一生也终于走到了尽头。他不够奸佞,混不了仕途;他不够狠辣,也做不得强盗。到了紧要关头,水浒的林冲和红楼的黛玉一样,成了保全大局,不得不被舍弃的牺牲品。

林冲的艺术性

纵观98水浒的几大主演,宋江自然是精神核心人物,武松代表了最典型的好汉养成之路,鲁智深在千帆过尽之后禅定,李逵象征着一派天真到底的少年之梦。在这热血沸腾风生水起之间,我们唯独看到一个经过了凝敛冷处理的林冲,看他失意潦倒之际喝的是冷酒,吃的是冷食,风雪山神庙遭遇的是他人生的严冬。这种特殊的人物气质,对作家的笔力和表演者的功底来说,都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98版水浒林冲完全是按儒将的标准打造的,在此不得不感叹张绍林导演大胆而又精准独到的选角眼光。而对野芒老师来说,虽然顶着角色反差和武戏短版的巨大压力,有矛盾有顾虑,但最终还是决心放手一搏,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原著而又独具风格意义的豹子头林冲。林冲的人物特征重点靠文戏来塑造,而武戏场景也可谓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自成一派。妆容吊眼角的设计使得演员与角色更为契合,提升丰润了整体的精气神而显得英姿勃发。委屈隐忍处,林冲目光深邃忧郁,而愤然怒起处却是目眦尽裂。林冲杀人前的愤懑仇恨以及积蓄的哀伤,虽不失锐杀之气,但同时又会使人心生怜悯,这是他特别的地方,也足见演员内心戏和潜台词的功底。以前只觉得林冲不一样,却说不出这些细节来,其实这种传统的审美,对这种中国式帅气的认同和感应,即便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却也并不阻碍潜移默化中对艺术的欣赏,不得不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文化基因!

虽然林冲经历了重重劫难,遭遇了种种不幸,难得的是他始终秉持着自己本性中的正直和善良,不曾因草莽的身份而乖张暴虐胡作非为。也正因如此,他犹显得不合群,从晁盖那里的“三朝元老”以至沦为后来只管冲锋陷阵的部将,竟和红楼中黛玉一般,同是寄人篱下,可悲可叹,无处话凄凉。野猪林、山神庙,乃至梁山落草,看林冲非但感觉不到好汉应有的爽利痛快,倒有种黛玉葬花、焚稿的凄楚与辛酸。可细想来,做好汉,有本事并不稀奇,但有本事却审时度势,不逞能不蛮干,有度量存善意懂忍让才能让人敬佩。一个精彩的人物形象从来不是纯粹的好与坏,而是于复杂矛盾中见其深刻的魅力。站在旁观的角度只觉得林冲忍气吞声,若真的设身处地自己也未必有更好的选择。险恶而肮脏的时代环境,纵使你与世无争也难以自保。想起秋风渐起的东京街头,林冲借酒浇愁颤巍巍远去的萧索背影,那看似平静安稳的表象之下,有多少冷暖自知无法言说的惆怅。为功名家室所累,受那许多窝囊气,也许林冲算不得大英雄,却仍然是个好人,而这肮脏的人世间却容不得你选择只做一个单纯的好人。

林冲是个好人,好在他有情有义。发配前给了妻子一纸休书,自知无法保全不如放人家一条生路。他不自私,不拖累人,他放得下大丈夫的声名。林冲是个好人,好在他不强出头。火并了王伦,论资历论功劳,他完全可以和晁盖争一争。但他不求做英雄,只想安身立命,有一席容身之地就满足了。这样的人,不做头领也是个将才。林冲心细,大雪压塌了草料场的房子,撤离时他还不忘把炭盆里的火星子一一踩灭,这就说明后来的大火和林冲没有半点关系。林冲做事周全,到沧州时,差官问他路上使用的推车怎么处置,林冲说,扔了可惜,不如等路过前面的人家送了也算做个顺水人情。林冲并非喊打喊杀的一介武夫,他有谋略有规划。晁盖征讨曾头市,史文恭一再挑衅,林冲只是劝晁盖,我们是星夜兼程人困马乏,而对手以逸待劳早有准备,不如先安营扎寨暂做修整,再战不迟。而晁盖一时意气,仍要强攻,这才遭了暗算。

98版水浒对林冲故事的设计可谓曲折起伏、前后呼应,于细节处见深意,是匠心独具精雕细琢之笔。通过导演的立意,演员的诠释,原著中堪称“小张飞”的林冲被打造成了有板有眼英气儒雅的武生形象。野芒老师的表演,弱化了原著中林冲的懦弱怕事、优柔寡断的缺憾面,将其转换成一种有涵养的持重内敛,塑造出更能为观众所接受的林冲形象,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真正的好作品是能够做到让历史戏剧化,让戏剧历史化。用真实感打动人,树立人物积极的精神面来感染人、激励人,让人们愿意相信这就是真正的历史人物形象。剧中的宋江如此,林冲亦如此。

梁山聚义,林冲排名第六,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虽说是虎将,但林冲的武戏并不多,不到万不得已不肯出手,但一出手,场面却并不像其他好汉那样热闹聒噪,风风火火,倒另有一番别致。攻打曾头市,李逵是两把板斧劈头盖脸地为宋江争头功,而林冲使的是一杆出奇制胜的回马枪。在横海郡棒打洪教头,那情形“当下又吃过了五七杯酒,却早月上来了,照见厅堂里面,如同白日。”林冲是肩挑明月,未遇敌手,何等好看。最要紧说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这看似自然的天气现象,实则酝酿着一场巨大的阴谋。小说交代得清楚,陆谦等人早就来到了沧州,为何等了六天才对林冲动手,只为等这场大风雪。风一大,草料场失火,火势才会蔓延,林冲就必死无疑。但也恰好是这场大雪,压塌了草料场的房舍,林冲迫不得已来到附近的山神庙暂避,怎料竟帮他躲过一劫。也正是因为这大风,林冲怕庙门关不严实,搬来一块大石头抵在门后。这块石头恰好把陆谦等堵在了门外,才让林冲在庙内听到了几个贼人的一番交代。这看似自然的风雪其实是一场社会性的布置,是林冲躲不过逃不掉的命中注定。小说情节没有一处是偶然,没有一步是虚设,可见施耐庵写林冲是何等的功力。

施耐庵把水浒中最壮阔而悲怆的场景留给了林冲,足见对他的厚爱。于数百年后多少读者的心中,于那个悲壮的寒夜里,煞白冰冷的雪,凄厉呼啸的风,殷红燃烧的火,林冲独自伫立在那茫茫的旷野之上,呼吸着凛冽而带着血腥的空气,孤独而悲凉地叹道:“好雪啊!”在98水浒的片尾插画中,林冲的形象一改好汉们典型的虎背熊腰高大挺拔,他挑着花枪低低的身影是那样压抑而彷徨。那一晚白茫茫的大雪并非红楼中的天地洁净,而是来处已被凄然掩埋,前路又迷乱苍茫的惨淡严酷。可是很少有人会问,或许也没有人知道,那一刻,是什么支撑着林冲艰难而决然地前行呢?或许这句话,我们该问问自己。

撇开故事设计,如果设想一下,林冲在野猪林就被害死了,这更符合天道不公的常态。那样的话,如果仅限于一种无原则的善良和不能被认同的正义感,似乎我都不觉得同情他了。但又想到,不管处于怎样绝望的境遇之下,他都渴望活下去的那种不知是卑微还是坚毅的决定,又使我感到,这个人的精神并没有垮。属于林冲的唢呐声不在风雪山神庙,而是在这之前宣泄愤懑的一段舞枪之中。对于林冲,这是他心中一直积蓄潜藏的豪气;对于林冲,杀人前的准备动作比杀人本身更显得重要。

林冲的局限性

不是所有的仇恨都会得以昭雪,也不是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人们都渴望精彩圆满的故事结局,而残缺的悲剧却更是一种常态。遗恨让我们记住了林冲,也记住了整个梁山泊的前尘往事,但这样的遗恨却让写林冲看林冲演林冲的人们都不得痛快。

爱读《金瓶梅》,不是因为作者给我们看到人生的黑暗——要想看人生的黑暗,生活就是了,何必读小说呢——而是为了被包容进作者的慈悲。慈悲不是怜悯:怜悯来自优越感,慈悲是看到了书中人物的人性,由此产生的广大的同情。 ——田晓菲《留白》
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金圣叹评水浒

虽然是同一个小说人物,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有许多不同的解读,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读。人性本就是复杂多变的,通过作者叠加寄托在人物身上的感情就更复杂了,甚至写着写着就已和初衷不同,没有办法控制或改变了。待写完以后,也就失去他了,把他彻底交给读者了。然而什么是真实,每个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真实,你愿意相信并付诸信念的才是属于你自己的真实。

林冲每个阶段的行为都颇受争议,可褒可贬是人物性格复杂性所至:不惩治高衙内,可以说是隐忍,也可以说是窝囊;休妻,可以说是深情,也可以说是薄情;火并王伦,可以说是大义,也可以说是不义。但说到底,因为人物的悲剧命运却使我们对林冲饱含了同情与惋惜。如果说林冲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股狠劲是林冲于绝境中蓄势待发展现的张力和潜能,风雪山神庙如此,火并王伦亦如此。

但我们设想一下当年施耐庵创作水浒时的心境,他何尝不想给予林冲,给予梁山一个圆满的结局?但迫于时代局限性,他却不可能这么做。不管小说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和虚构的空间,思想与精神上都不可能逃离社会价值观的主轴,金圣叹说林冲写得太狠,实因为施耐庵寄托太深而覆水难收的痛处。他先让这些好汉都统统摆脱掉世俗体制的束缚投奔梁山,却没有办法为他们想出一条比招安更好的路。各种小说版本设计的林冲结局,不是糊里糊涂的病死,就是不能得偿所愿的屈死。这种结局在倾注了感情的读者那里是模糊含混不能被接受的。所以,后来的金圣叹看到了这样一种无法弥补的残缺和遗恨,最后腰斩水浒,但那仍然只是一场不愿醒来的梦。

直到武侠小说出现,因为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动荡中的倾颓,一切旧秩序都失去了合法的效力,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精神依托。武侠小说的作者适应了这种需求,构建出一个完全平行于正常社会体制之外的江湖世界。那些政府官家实现不了的道义、公平,在武侠江湖中的侠客那里统统得以实现。可以说,水浒就是武侠小说可追溯的雏形。林冲在水浒中的立意,于批判性的同时也可见作者的慈悲,人物悲情残缺的复杂性证明了作者创作的矛盾与挣扎,正因为这种慈悲与矛盾始终贯穿于作品之中,使得林冲不再是那种单向的超人般的英雄,而成为特殊的非传统意义的侠的雏形。

央视版《天龙八部》萧峰与阿朱

怎么解决这样的残缺与遗恨,燕青的结局是施耐庵无意中指引的一个方向。到金庸就完全摆脱了世俗礼教的束缚,创造了一系列非传统意义的侠。在情感上也不再是以传统观念体现的简单粗暴,女主角的出现占据了小说的重要位置,让我们看到一个情爱、家国、天下汇聚交融的广阔而又旖旎多姿的江湖。似乎可以说,林冲的残缺与遗恨成全了之后的双双对对:杨过和小龙女,萧峰和阿朱,令狐冲和任盈盈。林冲的残缺与遗恨也使得赵季平的音乐里不仅可以有刘欢,也可以有王菲。在与林夕合作的主题曲中竟也传出了这般缠绵悱恻的声音,像是水浒里被误解扭曲的女性们跨越时空的补白: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可你欠我幸福,拿什么来弥补,难道爱比恨更难宽恕?!所有的残缺与遗恨在光阴的流转历史的演进中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圆梦。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林冲夜奔,回到他命运转折处那个最重要的夜晚。在风雪山神庙这一节,我想所有的读者们都会抛开水浒中的其他人物,心中只剩下林冲,仿佛他正站在巅峰的舞台中央,所有的聚光灯都在他身上汇聚。戏曲表演中有句口口相传的行话道,女怕《思凡》,男怕《夜奔》,说的就是演绎这段高潮情节的复杂难度。为了表现人物悲愤交加的内心矛盾所带来的张力与震撼,演员必须满宫满调边舞边唱,几乎每个字都带身段,一招一式的走位极为繁复,对演员的功底是极大的考验。因为作者的深刻立意留给了林冲这样极致的渲染,因为作为普通人的感同身受,读者和观众给予林冲的是那样可亲近的悲悯。如果说红楼的黛玉葬花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艺术,那么水浒的林冲夜奔也算是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坎坷,是恶劣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共同创造的行为艺术。林冲的故事被这样宏大的场面烘托得如泣如诉,火里映着雪,雪里挑着枪,林冲终于戴着毡笠,挂着酒葫芦走进了那片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走进了属于他的宿命。林妹妹高洁,只问“何处有香丘”;林教头委屈,却也没个安身所。无论是入仙境还是落尘埃,他们都是求而不得。好在这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好在他们都只是一种极致的戏剧美的表达。而一说到他们都不是真实存在的,我却茫茫然如大梦初醒,不知是幸是憾......

水浒心结

虽然水浒是一部汉子戏,但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喜欢它的女性,台前幕后为它付出过艰辛努力的女性并不在少数。二十年前有一位名叫陈枰的女编导,甘愿放下手头的工作,用近两年的时间跟随水浒剧组辗转大江南北拍摄专题。回首90年代的影视剧创作,也正是因为这些理想主义者们的存在,才会涌现出许多像水浒传这般传颂至今的经典名作。毛姆在《人生的枷锁》中写到,不可思议的是,大凡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劲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如果用这句话来理解剧中宋江对招安的执着,那么这种新颖独特的观点体现的就是现代人借演绎经典对理想主义精神作出的全新注解。这无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水浒的拍摄过程中,有多少导演硬性要求的“再来一次”,又有多少演职人员力求完美主动请战的“再来一次”,相信水浒的理想主义也点亮了这群人之后演艺生涯中的璀璨星空。野芒老师在水浒二十年聚会上朗诵的那首诗里说,虽然老了,依然要做到所能达到的最好。至今,野芒老师仍以他精湛的演技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活跃在话剧舞台上,让人感慨光阴似箭,但人生亦如诗。二十年后,随着丁海峰向李雪健道出了那一声阔别重逢的“哥哥”,千载之前的遗憾便在那一刻的机缘中得以弥偿。

过去一直不喜欢宋朝,因为他重文轻武偏安一隅的阴柔气质,追求极致的文雅而忽略了人性的粗鄙。北宋的结局正如田晓菲所说,倘使一个文明有系统地洁癖下去,最终恐怕只落得一个妙玉的结局。高俅为了徽宗的艮岳运尽了太湖石,王希孟被蔡京选入宫廷画下《千里江山图》;宋江喝下了毒酒,武松葬在了西湖畔。空虚孱弱的国家主体背景之下,总有豪迈旷远的个体悲歌。这些亦真亦幻交错重叠的历史故事如一张神奇的网,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有形或无形的联系,直至今天也应着某种机缘巧合,让我们触碰到一个而串联起更多。交错重叠,交错重叠,我才想起自己也曾去过开封,那里古城的风貌依稀如旧,我记得当时听过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因为史上黄河的多次决堤,千年前的东京汴梁已被淹没在地底几十层的淤泥之中,此刻真实的《清明上河图》就在我们脚下。

关于北宋最生动的认知,对于我来说是从98水浒开始的,因此心中一直有个水浒心结。虽然身为南方人,但总觉得内心深处隐隐根植着某种北方的情怀。我深信自己的祖先是北方人,楚地的先民来自中原腹地,是被周王朝流放的一方诸侯。屈子与汨罗,贾谊与长沙,苏轼与黄州,这里有许多关于放逐的故事,因为理想与梦的交汇,使这方水土浸染了一层凄迷又壮丽的神秘。我想,若有来生,我希望如林冲一般做个既仗义江湖又儿女情长的汉子。而这一生,虽然也像是被放逐了,但庆幸的是我的心依然被那些过去留下的印记所牵动。记得那一日岁月静好波澜未起之时,锦儿在窗下问林娘子,贴身穿的衣物,绣这么美的花样是给谁看呢?人生在世,虽有些东西不足为外人道,但于自己是要一贯秉持的。而对我来说,也像是用文字刺绣,虽不知绣的是喜鹊或杜鹃,欢唱或悲鸣,却只想拣一处春寒料峭的枝头,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音。

虽然不是一朵雪花,有时也想上那样的荒街去惆怅,哪怕会变成一团雪泥。或许横穿《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进入这样的市井街巷,在《清明上河图》里是否可窥见宋朝的惆怅?大到历史小到人生处处可见的惆怅。只是为什么莫名地想到穿越这样的街巷,倒也像雪花,不为方向,只为漫无目的地飞扬。将人放入历史里便渺小得犹如一颗尘埃,一朵雪花,只剩下漫无目的地飞扬了,仿佛这也是某种特权特质的自由精神使他们不再渺小。

于2020年1月19日完结

 短评

印象中老妈喜欢看“潘金莲”那几集……我自己好些天走不出故事结局的惨烈~

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爷爷生在天地间,不怕朝廷不怕官,梁山泊里住一世啊,好酒好肉赛神仙。看了《新水浒传》之后我才意识到,这部《水浒传》已经是无法超越的经典了

5分钟前
  • 摩尔乌鸦
  • 力荐

武松说:我又不白吃你的,惹的我性起,把你这鸟店给翻过来。。阮小七说:爷爷生在天地间,杀贼杀官把命玩

10分钟前
  • kaien_hsu
  • 力荐

四大最喜欢的一部 也是央视改编我觉得最好的一部 各方面都到位 特别是看到新版操行之后再一比堪称完美 好多人说李雪健演得不好 我看李雪健就是一张招安脸 不能再适合了 浓眉大眼的张涵予可不行 赵季平的配乐更是锦上添花 有时间一定再翻出来看一遍

14分钟前
  • Eve.W
  • 力荐

四大名著中最好的改编,思想性而言,远远超过原著。最后一集几乎无情节推进,全在写景抒情,但不觉得冗长,因为前面的积攒的悲剧气场太强大了,这是一种奢侈的玩法。

19分钟前
  • 碎岁
  • 推荐

大河向东流哇,天天的星星参北斗!

21分钟前
  • 卜扎
  • 还行

最爱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5分钟前
  • Mustakrakish
  • 力荐

这布景,这演技,仿若回到了大宋,此等绝世好剧竟不如琅琊榜、甄嬛传之流,也不如权游,罗马之辈,评者真乃瞎了狗眼,乱放狗屁。

26分钟前
  • 步惊云
  • 力荐

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冒话港。

31分钟前
  • RoRo
  • 力荐

那时候多迷燕青阿

3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就是不喜欢李雪健

3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我的巅峰时期可以准确背诵一至一百零八的名号,如今老矣。

3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五星+

43分钟前
  • scholarschwein
  • 力荐

看时杀了宋江的心都有了~~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小时候光顾着看武打,后来欣赏它的音乐,最近又看,都是命运的无奈和唏嘘。第7集《风雪山神庙》,林冲的独角戏精妙绝伦。林冲任职草料场之前,在酒馆吃酒和小二有段对话。小二已知陆谦的阴谋,但又不敢吐露实情,只是叮嘱林冲好生留神。这时,饱受人间炎凉的林冲稍顿了顿神,说:小二,你真是好人啊。

50分钟前
  • 格里克斯
  • 力荐

因为这部电视剧,有段时间特别讨厌李雪健,可能李雪健把宋江的优柔寡断、首鼠两端刻画的太到位了。喜欢武松、鲁智深这样嫉恶如仇的绿林好汉。因为结局太悲伤,一直没敢看。音乐非常赞~

51分钟前
  • momo
  • 力荐

经典!制片、编剧、主题歌、武指、演员都很满意。跟他太有缘了,因为此剧看了原著,因为此剧过了面试,因此此剧考了制片专业,最有意思的是因为此剧,冒着被初中班主任批的风险,在班级后面的黑板报上开了个专题,第一次把班里同学对此剧的看法公开记录下,大概相当于现在的BBS了吧!

55分钟前
  • 剧透凉凉
  • 力荐

丁海峰版的武松很赞啊,看了叫人怦然心动~~~

57分钟前
  • 饶舌的哑巴
  • 还行

最好的宋江

58分钟前
  • 面源斯坦
  • 力荐

李雪健把宋江演活了!!!

59分钟前
  • sad clow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