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国

剧情片日本1998

主演:井浦新,小田绘梨花,寺岛进,内藤刚志,谷启,木村多江,伊势谷友介

导演:是枝裕和

 剧照

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7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8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9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4

详细剧情

  纯洁无瑕的天国,宁静祥和。逝者乘坐通往天国的列车,来到位于天国与人间的小站作短暂停留。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他们将努力回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然后由天国的工作人员拍成影片,放映留念。逝者们或娓娓道来,或情绪激动,或沉默不语,那一个个平凡温馨的小故事在天国宛若秋日午后的时光中缓缓流淌……  本片荣获1999年Manaki兄弟国际电影节铜相机300奖、1999年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独立电影节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奖、2000年每日电影最佳艺术指导奖、1999年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电影奖、1998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影评人费比西奖、1998年都灵国际青年人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长篇影评

 1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最珍重的回忆是什么?
如果你的下一轮人生只能带着它上路。
是和爱人坐在长椅上时的阳光铺洒?
是驾驶飞机翱翔天际时飘过一朵云?
是独自徜徉幽径时漫天的花瓣飘落?
是在竹林深处荡秋千时的微风拂面?
抑或只是心底涌起的一股暖流,嘴角泛起的一丝微笑?
就像...侯麦镜头里转瞬即逝的绿光?
又恰好,最最幸福的,你爱的人和的你选择一样?
也许最幸福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每个人都有这样幸福的时刻。他们默默体味,珍藏心底。也许一生都不会刻意发觉,唯有等待这样的剧组一一精心拍摄,然后送他们上路。
门外雾气弥蒙,又有一批死者前来报到,循环往复,生死不息。
上帝创世七日,人有灵魂七磅。七天,你便卸下满身行囊,轻装启程。
在《入殓师》里我们看到什么叫珍重。同样,那些工作人员耐心地与死者交谈,汲取他们的感受,克隆他们的幸福。他们搜寻录像,联系演员,搭建场景,制作道具,每道程序都一丝不苟。
甚至细致到裙子是什么款式,云朵是什么形状。
如果真有这样的剧组该多么好。人生在世,有多少人能花三天的时间,仔细想想自己最幸福的事?

他们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为他人寻找记忆的人,都是自己找不到记忆的。
望月刚来工作一年。她找不到短暂人生里最珍贵的记忆。于是她留了下来。她把自己浸在水中寻求胎儿般的安全感,她怅然失落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她在霁晴蓝天下的雪地里疯狂失控。里中自二战以来一直在这里,永远不再变老。寺岛牵挂蹒跚学步的女儿,坚守着一个父亲的承诺。
“很不幸,又有一个人要加入到我们中间。”总会有人拒绝载着回忆上路。

是枝裕和风格百变,沉淀的都是亘永的生命之爱。
《下一站天国》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是一次直面死亡的思考。没有煽情配乐,没有戏剧冲突,不需多大成本,不见生离死别。节奏慢吞吞,说完一句话摄影机半天不见动静。
甚至最重要的,当他们辛辛苦苦拍摄成的短片即将展映之时,镜头却极其突兀地切走了。
彼时我想,大概会像《宿醉》那样,在片尾来个铺天盖地吧?许是奏响若干架提琴,影院后座此起彼伏地啜泣。
但是没有。疏落的字幕升上去,复杂的心境沉下来。
——谁说不是呢——最幸福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只你一人能带上它,款款走向未知的天国。

 2 ) 下一站,天国

当你独自上路,空山寂寂,冷月冥冥,那一刻,你会选择怎样的回忆?

                                  --题记


传说,在人间与天国之间,有一个中途站,每一个进入天国的人都会经过这里。
在这里,你会被天国使者引导着寻回生前最美好的一个回忆。
在第七天,你会带着这个回忆,进入天国,而其它的一切都将遗忘。

如果这个天国之前的车站真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地方。
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下子,我觉的残忍。
我们有很多无法割舍的经历,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回忆。
这样的选择,艰难。

《下一站,天国》中的人们,就做着这样的选择。
他们死了,进入天国车站,寻找他们唯一的回忆。
面对镜头,他们表情生动的搜索着自己的记忆。

影片始终是浅浅的色调,记录片式的访谈镜头。
琐碎,冗长,细腻。
看得有点昏昏欲睡,可又豁然间醒来,不经意间被感动。

那里有很多很多回忆,他们唯一的回忆。
美好的,一格一格的,在他们的生命里重演。
青翠竹林中一家人吃饭团的清香味道。
驾驶飞机穿过棉花糖似的云朵。
少年时坐公车上学感受柔风轻拂脸颊。
多年后在桥上偶遇失散已久的恋人。
与情人在酒店缠绵。
纷乱战火中的一顿饭。
妊娠时阵痛的感觉。
。。。。。。

有的人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但有的人却找不到。

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闪烁不定,变幻莫测。
阴影不时涌来,又倏忽散去,构不成一个图形。
有时感觉到一些情感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

就象天国使者望月,也许曾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他美丽温柔的未婚妻,却始终是恍惚的。
回忆于他,是云堡未散的幽深湖泊,辨别不清。于是留了下来,看众人过往。
然而,当他看信,前生种种便如镜头一般缓缓淡入。
他找到记录那个女子记忆的录像带。
当他看时,仿佛一扇关闭多年的门突然被打开。
渐渐清晰的回忆如阴冷的风吹进他寂静已久的心房,他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回忆的欢乐与悲苦,一时涌入他心头。
那个女子,虽然嫁为人妇,可她终生怀念的,一直是消失在海上,那个挺拔俊朗的青年军官。
而她一生都活在那个明净秋日的下午,火红如同要燃烧的树叶,男子交叉的手,沉默,如定格一般就此停住。
望月最后选择了与她一样的回忆。当他独自面对镜头时,目光落在了很远很远的一处。
这结局让我想到《情书》,一样是抽丝剥茧般穿越时间和生死,不经意间遭遇了最真的爱。

最喜欢的是片中的一个老婆婆,在树林里捡着松果落叶的老婆婆。
她从不回答天国使者的问题,她总是安祥的把捡来的叶片一一摆在桌上,问这里有没有樱花。
她从九岁起就一直活在自己的回忆中,那年,她和家人一同看樱花。
那时候,她就选定了这一刻。
看着零落的花瓣落在她枯槁的白发上,肩膀上,手上,我想她是可以带着微笑离开了。
我感到了一种简单的快乐,象这个婆婆,从平凡中找到美丽的简单快乐。

如果这个车站真的存在,如果我们真的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我不知道我会带着怎样的回忆上路?
那会是我现在的这段记忆吗?清晰到过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记忆吗?
过去很久很久之后,他会还是清楚的片段吗?还是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
时间未到,我无从回答。这些剪不断,理还乱。

影片的最后,看到每个人最终都带着微笑上路。
对于人生的无常,我也因此而得到些许安慰了。
对每个人来说,幸福都在某一处存在着,不庸置疑。

 3 ) Kore-eda Hirokazu的《下一站,天国》



实在没想到会出色到如此程度,应该可算我看过的日本影片中除了
黑泽明的《乱》最能给我感觉的一部。

对平凡人的生存史的考察可以深入,贴切,几乎看不出修饰痕迹至如此
近乎完美无缺的程度,除了感动感动再感动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如果单
从封面上简单扼要的介绍来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的那部《幽国车站》
,但真正看完后的感觉当然是与它绝不相同,甚至除了那个人间往灵界的
中转站有几分相似外,没有额外的相似度,《幽国车站》是以悬念来牵动
整个剧情的发展,到最后那个精彩的结尾,《下一站,天国》则始终是平淡
如水般的访谈式记录叙述,在剧本构思上比《幽国车站》要有灵气太多,
象是记录那个“最美的记忆瞬间”和到最后才知道的年轻男孩的真实身份
(同样是点到为止,交给观众自己去领悟,他最后消失时屏幕上望着镜头
后面4位同事的眼神和小田伊嘉丽的神情相当动人心弦),每年一卷的录像
带,甚至还有那个“半弦月”背后的真相都让人觉察出此片在平淡中现神
奇的伟大,如果觉得日本是个善于煽情靠眼泪赚钱的国度,看过此片可能
可以使你改变一点看法,这就是我一直想看而又很难看到的“凡人的历史”
,和侯孝贤的早期影片类似,但手段不同,侯是在现实中(哪怕是模拟出
来的)记录历史,而《下一站,天国》则是通过叙述在回忆中记录凡人的
生存史,目的都是相同的。

很喜欢,实在是很喜欢!!!!!!!!!!!

我刚在下午还有点嘈杂的环境中看完,应该深夜安静下来去看会更有感觉吧

 4 ) 伟大的电影,幸福的人生,下一站,天国。

鲤鱼这代人电脑玩得很溜的人不多,毕竟小时候没有,能打个游戏,看个电影的算不错了。我接触微博,微信也是这两年的事。不太懂,只是随性乱发,不过却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资源狗,从十几年前有电驴和BT开始,每天用个把小时找电影基本养成了习惯,而且乐在其中。最初找到电影就在微博上随手分享一下,慢慢发觉了自媒体的好处,认识了很多喜欢电影天南海北的朋友。

经常有朋友问鲤鱼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或者那些电影可以给十分。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和电影无关,是我的价值观造成的。前几天孙俪有部挺热的剧集《那年花开月正圆》,看一眼片名我就不会看。花开月圆对于我来说觉得一点都不好,花未开时,月未圆才是我最推崇的境界。所以我对喜欢的东西,也不愿意评价成最好,满分,完美。换言之最好最喜欢的电影,永远是我要看的下一部,才是我一直不断看下去的欲望。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评分标准,我把8-9分电影界定为经典,而9+的界定为伟大。在我的微博关于两部电影是否伟大展开过十分激烈的讨论,一部是《阿甘正传》,另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每次几十人发言差不多,这两部在我这里都是8+的评分到不了9分。很多小朋友对我的看法嗤之以鼻,一部电影在上映二十几年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现象,评分当然取决于个人喜好和其他人没太大关系。在看的不多,没有正视自己审美观的年纪,才容易被舆论影响,并且希望影响别人。看过三千部以上,更喜欢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或者为什么不喜欢这一部,至于是不是250排行榜第一名则显得无足轻重。

今天整理是枝裕和导演作品时,想起了这部,这部我给9.5分,在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两个月我建了微信小号以后,有一位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电影。我说娱乐,我对电影最直接的需求是娱乐。她很意外,她说计划看一万部电影,可以体会人生哲理。这种观念我不太认同,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对于哲学这种需要系统思考的命题有点太高大上了。一部电影能反思一到两个哲学问题就是很不容易了,没有一部伟大的电影能系统的探讨人生哲理。而用无数部电影,支离破碎的拼凑一套世界观去指导人生则更是难上加难。

有这种想法还是应该计划用几年时间系统研读一些哲学典籍。就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文学都强过电影。年过不惑,我很少想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问题。二十多年前我挺着迷的,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看了很多儒家,禅宗,道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典籍。没错就是很多小朋友不屑一顾的马哲,我是在接触了欧洲古典哲学一小下之后,马上跳到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很强大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绝对是具有权威意义的,至于社会主义部分我没看完,也没看懂呵呵吧。哲学这种学问研究多了人容易迷糊,说白了,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要怎样得到,这三大命题人生真的没什么好困惑的。

之前说了我对电影最大的需求是娱乐,这就使我成为了杂食动物,我什么电影都看,不受好莱坞类型片理论拘束,只要让我觉得好玩,兴奋,刺激,愉悦的都是好电影,只要做到这点我基本会给7+,我称之为好看;而在好看之上能够引起我情感共鸣的,无论是让我欢喜,忧伤,痛苦,恐惧,仰天长啸还是牛肉满面的,我认为可以称作经典了;而在经典之上,就进入了那位小朋友说的体会人生的层面上了,一旦有电影在我看过之后,会重看几次,并且不断反思电影提出的问题和电影给出的答案,绝大部分电影没有答案,答案靠观众自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几个月或者几年,也许在困惑之后渐渐脑海中有了清晰的答案,有些会一直困惑下去,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把这样的电影放在伟大的范畴之中。

这部看得挺早十几年前,第一次应该没全看懂,但是我已经把这部看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了。这部其实主题讨论就是什么才是天国。不是一个破烂楼房,絮絮叨叨的访谈是天国。从电影里出发下一站,才是天国。中国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多,所以考虑死后之事的则更少之又少。把握人生及时行乐才是硬道理。可是短暂的生命之后,所有人终将归于永久的沉寂。所有的宗教都会用死之后的归宿来约束教徒生时的行为,说白就是行善或者为恶,决定死以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至于天堂什么则各有所述,有《疯狂麦克斯4》说的天堂就是每天吃炸鸡和可乐;而《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里则是安详的躺在蹲便一样床位里怡然自得;或者跟奥丁,耶稣,释迦摩尼,太上老君每天玩耍。反正天国大家都是愿意去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除了菩萨可能没有人愿意。而是枝裕和在这部里,则把天国描述为,永远生活在自己一生最感动的记忆里,辗转反侧期待情人出现的时刻;为了讨好哥哥翩翩起舞的时刻;傲于天际徜徉在云海的时刻。第一次看完之后,我马上喜欢上了这部。只挑一件对于我来说虽然难以取舍,可是之后无尽的时光中都是生活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刻,绝对是天国。

而电影还要表达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这个我当时没看懂,完全体会要等之后好几年。电影是在两千年左右看的,就算没全懂,以我当时的电影修养,也知道这部分是枝裕和是要在截图的这位老人,他的妻子和那个年轻的问询员的故事中表达这个问题的。毕竟在琐碎的群戏之中,三个人的故事相互联系。而且选择人生最难忘的片段是同一场景。

什么是幸福当时没有体会到,可这位老人算不上幸福我是知道的,他选不出来嘛。那时年过而立,身边这种工作还不错,妻子也不错,看起来什么都不错的人不少,可注定到死了却无法回忆起自己幸福时刻的人大有人在。那个谁谁也许会说这辈子喝酒是最开心的吧,结果发觉一辈子喝了几百上千次,百分之九十喝醉了;那个谁谁谁或许会说打麻将会是很开心的事,结果发觉人生七十年算起来有二十年时间在打麻将,最终却是蛋疼的不输不赢;还有个谁谁谁一定会为一辈子把过几十条妹自豪吧,可惜在死之前唯一能想起女人的脸却是妻子离家出走时的样子,拼尽最后一口气只能回忆下孩子三岁的模样,至于现在多高是胖是瘦,没见过也不知道。是枝裕和要表达的幸福,我在三十岁时不明白。

看过这部过了大约四五年,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我陪妈妈和妻子,带着儿子还有外甥去游乐场玩。各种滑梯,蹦床,球海洋的那种,之前也去过很多次,一帮小魔怪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一般都在车里抽烟或者睡觉,如果不是要充当司机的角色这个场合我实在没必要出现。那天不困左等右等也不见他们回来,索性走了进去。妻子和妈妈都没有走的意思,妻子在器具旁保护儿子,妈妈则坐在长椅上静静的看,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容,蹦来蹦去的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好玩。人生很多东西不是靠学,靠背,靠思考的,一瞬间就懂了,就是禅所说的悟。静静的站在所爱之人的身边,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他感到幸福时,自己会更加幸福。儿子看见我的瞬间,高高跃起,尖叫挥手的瞬间,我的脸上也浮现出了微笑,一瞬间我们五个人集体幸福起来。

朋友,你有所爱的人吗?有爱你的人吗?有因为你的存在而让所爱之人感到幸福吗?你幸福吗?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国吗?

伟大的电影有很多种,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魔幻史诗是伟大的,天灾巨变前的深情相拥是伟大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是伟大的,年华老去心底深深埋藏的一缕脆弱的忧伤是伟大的,卓别林的电影是伟大的,奥逊·威尔斯的电影是伟大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是伟大的,莱翁内的电影是伟大的,特吕弗的电影是伟大的,无数伟大的导演用自己的才华演绎各自理解的伟大。而出道不久的是枝裕和在这部里,用低廉的成本和简陋的设备,拍摄着每个人即将带到天国的幸福,用摄影机再现芸芸众生平凡琐碎的幸福,并且让观众感受这种幸福,就是是枝裕和的伟大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5 ) 回忆不过是甜蜜的包袱

电影里给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提出了一个沉重的命题,如果可以选择一个最开心的时刻在彼生永远定格,究竟要留住哪一个瞬间。

记忆或许是这世上最不可靠却又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所有的记忆都会经过自己的编排和重塑,反复的掺杂和揉入自己塑造的成分。任何的记忆都不可能以其发生时的状态重现,哪怕是用影像这样梦幻的方式。就好像这世上不会再有任何两个拥抱的厚实感是相同的,任何车窗吹进的晚风都是千千万万种不同湿度的亲吻,所有黄昏长椅上的沉默都蕴含着不同的情绪,天上每一朵棉花糖一般的云彩的堆垛排列都再也不可能一样,咖啡馆里舞动的红裙子在回忆中可能变成紫红粉红砖红。一切的记忆都像是依据真实改变的一个美梦,然而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却也是这些最微不足道的瞬间。看的时候我在想自己最幸福的瞬间,一开始我发现自己竟然一个也想不到,渐渐地我想到一个两个三个,越来越多,里面的大多数都含有幸福激动的泪水。然而最后我的记忆锁定在很久以前一个夏天的黄昏,和记忆中其他万千的夏天都是那么的雷同和相似。空气中弥漫着的凉爽味道,赤脚走在地板上从脚心穿过的冰凉,两只手从冰箱里抱出一只大西瓜手臂上留下的水珠,脖梗一圈冒出细细的汗滴,奔跑的时候宽大的白色T恤被风鼓起,坐在沙发上头顶黄昏的阳光打在墙壁上,我和老妈并排坐着你一口我一口的舀着西瓜。整个房间都是金灿灿的黄色,这样的金色我不能从任何图谱中获得,因而只能永远的存在于想象中,就此成为这世上最独一无二的颜色。当我企图在自己今后的人生中再找到一个这样的黄昏时,我总是觉得橙色应当再淡一点或者光线再明亮一点,再也没有遇到过橙色和光线都如此协调的时刻。每当我想到记忆中的这幅画面都幸福的想要哭出来,如果到了一个叫做天国的地方,这样流着泪的幸福已足已。

然而在保留了这个最开心的记忆以后,片子里还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悖论,那就是除此以外剩下的所有回忆都将消失。在选择一个记忆的同时也相当于在选择忘掉的记忆,所以不去选择记忆不过是为了不去遗忘。望月先生曾经久久不能放下自己的未婚妻所以选择不去遗忘,试图以自己顽强而持久的记忆力来保留爱情存在的痕迹。当爱情已经死亡,除了脑海中仅有的记忆,任何的证据都被销毁了,一切都变成查无此人。所有的甜言蜜语,耳边的呢喃,指尖最温柔的触碰,心底的赤诚与绝望,所有构成爱情的元素不能以物品可见的形式保存下来,除了一个人紧紧的撰住脑海中这些片段。唯有记忆成为最后的证据,所以不去遗忘是望月先生保存爱情的方式,是证明自己存在过的方式。然而查阅了自己未婚妻最终留下的视频以后,望月意识到自己曾经参与到未婚妻最美好的记忆中,长椅上交错的双手, 突起的骨节,微风里飘荡的水手服,这样无言的瞬间就是爱情存在的痕迹。最后,望月终于决定忘掉这一切只记住客栈的工作人员。与其说是望月选择记住客栈,不如说是望月终于肯遗弃过去。

尼采曾经说过记忆就是枷锁,我想这个记忆不仅仅单指美好或是不美好,而是一切的瞬间,记忆不过是个又甜蜜又苦涩的包袱,不适宜长期背负。生命就像 一条狭长的隧道裹挟了太多的欢快和痛苦,可我已不想再记住太多,我已没有精力再和狰狞的过去死磕,或者日夜的缅怀不舍得丢弃。只要一个静谧的夜晚和深秋公园上的长椅,这样的记忆就已足够我度过余生

 6 ) 理解电影深意的人可能并不多,除非有日本文史哲知识的铺垫。

刚上完电影评论课,趁热写两句。(看电影不是很仔细,听课也有些忘了,有错误望指正)

电影节奏缓慢原因之一是 是枝裕和 纪录片出身,这部剧情长片采用许多纪录片拍摄方式——比如采访调研,因此影片开头那些人物的采访会显得冗杂堆叠——但是导演采访了几百个人,询问他们印象最深的人生回忆,许多演员也是在采访中挑选。这也算是电影技巧杂糅纪录片手法的一种创新。

PS: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并非是在繁华的都市,这和导演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出生在京都偏僻的一个区;同时,京都是一座文化古都,外加是枝导演的文史哲功底和高学历,他的电影会有很多涉及日本文化核心的东西。

另外,影片是双重意义的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电影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日本文化对生死有着别样而空灵的解读,影片的主旨表达的是,人活着没必要一定功成名就才有意义,人活着就不可避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这种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或许就是生命意义所在。

电影的意义:在这个影像文化盛行的年代,电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脑海中美好的回忆片段算不算是一部电影呢?我们死去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去,是不是影像媒体对人生也有着重要作用呢?这里作者升华了电影的内涵。

1。里头有一个女孩说自己的人生回忆选择在迪士尼的快乐时光,后来改变成自己与妈妈相处的日子——这里隐喻的是美国文化对日本青少年的思想冲击,作者希望日本本土文化不被年青一代遗忘。这对中国的教育也是有所启迪的。

2。有个老奶奶的记忆就一直停留在九岁(还是七岁来着),她的人生最有意义的一段是什么呢?这种与众不同的生命轨迹也会有不一样的意义吗?

3。还有一个人的采访体现导演对日本早年欺压朝鲜民族的反思。

4。天堂小站的电影拍摄者都是死亡的人,他们没有整理好自己人生的回忆,因此并没有选择离去。中国的阴阳界相交的地方是奈何桥、孟婆汤、牛头马面,而这部影片认为阴阳界驻守的并非是超人的圣灵与鬼怪,反而是我们人类自己。这里也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5。还有一些我忘了。。。说实话我也看不太进去 TAT 还是要多读书

 短评

B / 独特的生活化纪录色彩的科幻/奇幻?或是如李沧东《诗》一般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具象论述?是枝的作品大多具备一种后撤的时间性,而本片的设定正是回忆的拣选与重塑。敏锐地创造/捕捉到生死之间人混沌的质态,比Coco之类完成度高太多。最终,是电影把我们召唤到天国。

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那年冬日的清晨,一行四人走在初雪覆盖的柏油马路上,阳光洒在肩头,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与困倦,转角看到了一家早餐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冲散了冬日的寒冷与喧闹过后的疲惫。那顿早餐,在我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用味道刻录在了我人生的电影之中。——这就是我想要带去天国的那段记忆。

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重看#手持镜头和大量访谈,明显带有是枝裕和早期纪录片的遗风,正处于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过渡期,因此虽是极现实的素材内容,框架却是架空式的天国车站;出道路数与河濑直美相似,也偏爱死亡话题,以及关注老人和孩童题材;正如他本人所言,小说更注重内心及情感,电影保持客观距离。

1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你对今生没有任何眷恋和回忆,也许就失去了来生的资格和意义。我还无法选择。

1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是枝裕和啊,能把死亡描述得这么有人味儿,你恐怕是唯一一个了吧?太喜欢那个回忆自己红裙子的老奶奶。17.4.9 重看。感觉很不同,竟然出现了幽默感,而且这次更关注主角的心境。能活在一个人永恒的记忆里,真的相当幸福。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7/10。面对生死灵魂这样的伪命题,是枝裕和直接拍成了问卷调查。在此寻找记忆片段只是作为叙事的动机,压抑灰暗的布光、忽略配乐及环境声的对白、长镜头+大景别、与叙述主线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用正视机位观察人物微妙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并捎带向电影制作本身致敬。怪我不怎么喜欢散点式的纪录风格。

1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好美,又好哀伤。我会选择哪一段记忆呢,在海边第一次握住喜欢的男孩子的手,和喜欢的男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结束糟糕恋情后在南京的游荡,这些是第一批钻进脑子里的;又想到考研成绩出来后到走廊里给姐姐打电话、和朋友在出租车上收到复试结果和她分享以及高考结束的时刻,都是少有的十分轻松的体验:结束了,可以死了吗;对比电影也想到小时候因为一条便宜纱纱裙求妈妈很久得到后的万般珍惜,以及雨天被妈妈抱在怀里喊着毛毛,毛毛。我也好想知道你的答案,但是千万不要告诉我呀。

22分钟前
  • 家用电器
  • 还行

录像带和电影的并置实在迷人,既然录像带能把人生的全部都记录下来,为什么在人生的最后还要特地还原情境拍一部电影呢?电影的美好意义就这么讲出来了。选择也是执着,不选择也是执着,人生所有就是执着啊。一个内核很炫技的故事,用丝毫不炫技的方式讲出来。神作。BJIFF17S9

26分钟前
  • 邝子约
  • 力荐

不仅是是枝裕和最佳,更可写入日影史十佳。1.影片触探到了繁复、异质而流动的自我绵延,直面终极问题:关于记忆与记忆的重构,关于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2.用最朴素的方式(访谈纪录与简单真诚的搬演拍片过程),传递最动人的情感;用最纯粹的方式(围坐讨论),思考最本己的哲学议题:最早的记忆在哪里?再现记忆有何意义?过往记忆与对梦境的还原甚或对未来的真切想象,何者更真实?不做出选择就是拥抱完整的人生吗?3.拍出的电影大多留白,我们仅能通过逝者的话语与零星的演绎排练,在想象中重塑他人的记忆。4.通往天国的记忆电影制片厂,亦是我看过最美妙动人的死后世界,一如[可爱的骨头]。5.今夜月色真美的凝望&天井盖。6.留下拍电影的记忆,坐在摄影棚中的长椅上回顾人生。7.夏日里,坐在公车前排,微风拂面。8.在云朵里飞行。(9.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喜欢琐琐碎碎的往事回忆,为了吃鸡肉饭穿红裙子在餐厅给哥哥跳舞,下午枕在妈妈的腿上睡觉,第一次在天上驾驶飞机看到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九岁那年全家避难在竹林里荡秋千吃饭团。中转站的简陋寒碜倒显得亲切。井浦新处女秀,青涩的演技也跟忧郁型男望月的气质不谋而合。

36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相当有意思的构思,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虽然节奏略慢,但是相当值得回味。假如我现在死了,我最难忘的是小学入学时候,妈妈为我缝的刺绣书包,那是我高中之前唯一的书包。现在回想,如万晓利所唱,妈妈再给我缝个书包,让我背上它去天涯海角。

37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刚看完第三度嫌疑人,再扭过头看他早期被我遗落的下一站天国,有一种神奇的对仗感。对是枝裕和没有你们这群文艺青年那么痴迷,但几乎每一部也都有看。其实相比于他的影像,他对文学的设想和拿捏更正中下怀。那种能把自己的书影音完美融合的导演我想了想好像还这没有,能把书影做到这个地步,他入前三。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这部电影讲了两件事:1、记忆(死亡);2、电影(记忆)。死了,去天国之前可以留下记忆,而留下记忆则通过电影,电影不死,但人必须走了。即使在一个幻想空间叙事,是枝裕和也一如既往的平实——死亡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也仍然是一些平实的碎片。而天使们,没有翅膀也没有光晕,天国车站更是简陋如斯

4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想到自己,会在贪心地跟工作人员讲很多很多,让他们拍一部撒旦探戈那么长的电影出来,还是什么都不选就一直留在这一站好了这两种选择前,犹疑不决。

47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我已经找到了,最想保留的那段记忆。

49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这才是对电影的最大礼赞啊。开头的手持摄影呈现出一种纪实风格,将这个幻想的故事弄得像真实发生的。依然是是枝裕和最喜欢的亲情,生死之类的话题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前半段如纪录片访谈,勾勒出天国中转站的运作模式,略感聊赖之际,陡闻二十出头的Arata说和老爷爷是同龄人(他好像水果星球乐队永强+柚子结合体啊),心瞬间被震动,仿佛找到解锁这片的心灵密码,及至拍摄、放映每个亡者生前最幸福时刻,是枝裕和如此温柔地让人感知到: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它再现已逝记忆,呈现人类万千悲欢。如果死亡不可避免,至少可以庆幸天国的前一站是电影。

5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让你挑选一段记忆带去天国,你会选什么?这个设问暴露了记忆永远有差等,不是责任,没有温情,它最残忍。最后的记忆中的记忆更是很妙。尽管很欣赏他的电影观——比真实更真实,比梦更梦,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只是不愿做出选择的人,就只好留在人世间为别人造梦了。

55分钟前
  • 57
  • 推荐

少不看黑泽(清),老不看是枝。

5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三星半。同样是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同样是聚焦天国(地府)里的亡者及其一生,到了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韩国那儿,就成了奇幻化了的《与神同行》,而到了擅拍亲情伦理的是枝裕和这儿,就演变成了半纪录片式的《下一站,天国》,商业与文艺的两种处理,个中奥妙和对照也十分有趣。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