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情片英国2020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奥利维娅·科尔曼,马克·加蒂斯,奥莉维亚·威廉姆斯,伊莫琴·普茨,卢夫斯·塞维尔,阿耶莎·达尔克,罗曼·泽勒,雷·伯内特,阿德南·昆迪,斯科特·穆林斯,布赖恩·罗杰,艾薇·维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

 剧照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2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4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5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6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3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4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5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6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7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8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19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9 05:04

详细剧情

  影片以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讲述了年迈且身患疾病的安东尼(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正在面临一项艰难的人生选择——是搬到养老院还是接受女儿寻找的新护工。在这个过程中,安东尼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场奇怪的时空之旅,错乱的记忆和时间线交织出一段段匪夷所思的故事,而一个个陌生又熟悉的人也让他陷入迷茫。  影片根据法国小说家兼剧作家佛罗莱恩·泽勒的舞台剧《父亲》改编。

 长篇影评

 1 ) 困在电影里的我

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这是一篇很个人的影评。

年纪越大,越相信缘分。早先问友邻要了电影资源,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看成,之后端午节又打算看《天堂电影院》的重映,还是没看成。假期结束后,偶翻热映电影,看到《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还在热映,且离家800多米的电影院就有合适的场子,果断买票,16一张,缘,妙不可言。

暗自庆幸之余,也感受到伍迪艾伦在《我心深处》说的小时候生活在贫民窟,出门就是电影院,而且票价便宜,于是常常泡里头的心情。虽然我没有他的才华,但是我经历了类似他的经历,多少有点苦中作乐。

主角是身患阿兹海默症的安东尼,演技精湛自是不必多夸。我能看到他在演,更能感受到他演之下的真实。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讲到——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天才所表达的总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这种感觉根据接受者精神层面的差异,有不同的深度与向度……而一旦我们无法看透它,我们将得到真正的享受。真正的艺术形象能同时唤醒接受者内心矛盾及相互排斥的复杂感受。

安东尼便是如此,他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要形象,将观影者我的情绪搅动得不费吹灰之力。看到长得像女儿(其实是出现女儿的幻觉,且因为阿兹海默症不记得女儿)的护工,他甚至非常灵活自如地跳了一段舞,还优雅地邀请对方喝酒进行「hook up」,多少可以看出安东尼年轻时候的魅力,而后突然对护工发脾气,让护工瞬间惊愕不敢说话。

人出生的那几年,不管撒泼打滚,脾气有多么阴晴不定,都是被允许的,因为TA刚来到这个世界;人老了接近暮年,再如此古怪难处,便会被诟病甚至被嫌弃,即使TA肉眼可见地快离开这个世界,TA也应该拥有长者该有的姿态而非老顽童一个。所以电影中间,安东尼的女婿实在对他忍无可忍,打了他几个巴掌,他立马哭得像个孩子,却已经无法像会说话的孩子那样说:他打我。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安东尼的女儿安妮,她无疑是伟大的。即使是安东尼的亲生女儿,安妮做得也已经足够多了,尤其当安东尼黑着脸说「我最喜欢劳拉,她画画特别好,两个女儿我只喜欢劳拉」,劳拉是安妮的妹妹,因为意外已经去世。

坐在另外一个房间里劳拉听到这句话,默默流泪,我又何尝不是。我能理解家里有2个小孩的父母,一旦偏心,被忽视的那个孩子的痛,也能理解安妮同时也在默默承受着失去妹妹的痛。

又或者,安妮的情绪是更复杂的,毕竟好歹,父亲还记得住妹妹劳拉,他还有精神寄托,他在等劳拉来看她。

这里的对比是很强烈的,安东尼对女儿安妮已经没有爱了吗?我能去分析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对别人的爱吗?这点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我对安妮对父亲的爱,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即使她后面为了新生活去了巴黎,她为了照顾父亲,能做的都做了,多少还可以看出安妮和前夫离婚是因为安东尼的不断打扰。

我们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现在我时常怀疑这点,反倒是子女,例如安妮,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更能看出子女对父母的爱。

于是,我一边看电影,一边自问: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我不问爱是什么,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傻子,被爱的那一刻,无论谁都可以感知到,但是恰恰「爱」这个东西是最难产生的,因为体会过的人实在太少了。

彼时,边上正坐着自己前任,我知道他已经不爱我,想起前几个月一边旅游我还一边挣扎,纠结:为什么他不爱我?我如何才能让他爱我?

跟着电影,我泪如雨下,我为安东尼老来的艰难生活哭泣,我为安妮无处诉说的默默付出哭泣,我也为自己寻爱不得且看清真相哭泣,他就坐在我边上,但是他不爱我,生活可笑讽刺,且大多时候都是如此。

跟着电影,我又想到他爱我,谈何容易,他甚至不知道如何爱自己,错的是他吗?不是,我只能坦然接受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不怪他,但是我要放手。

电影结束后,我还是哭得停不下来,他问我怎么了,我轻声说道,没什么,只是在回味。随后想到,这个男人,以后我们大概率不会再相见了。曾经的信誓旦旦,变成相忘于江湖的潇洒(自我安慰),刨去恋人的身份,总觉得依旧令我唏嘘不已,有些人来来去去,留下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记越来越模糊,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得阿兹海默症的过程?

我哭得更凶了,不止为当时即将逝去的恋情,也为生命中来了又走的人,就让我这样走着哭着放肆一回吧,我心里想着,好歹别人若是用奇怪的目光看我,我也好安慰自己,我不过是刚看完电影罢了。

安东尼在结尾哭着找妈妈,我们从哪里来,终究要回到哪里去,他老了,还得了阿兹海默,想必不止我这个观众,原谅他的折腾,他的阴晴不定。

那我呢,我既不年轻,也没老透,我说我要找妈妈,生活会理我吗?人生是一个不断掉叶子的过程,新叶和枯叶才有来处和归处,我告诉自己,正是郁郁葱葱的时候,就努力在阳光和雨露下,去学会真正的爱,遇到真正的爱吧。

 2 ) 患上阿兹海默后,生活宛如一部惊悚片

作者:一双羊

“我的树叶都快凋零了。”——安东尼,父亲

记忆衰退,认知混乱,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海里,世界是怎样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从近乎第一视角,给观众来了次「沉浸式」体验。

本片作为法国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处女长片,在影迷向的IMDb和豆瓣分别收获了8.3和8.8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8%。即将于本月颁发的奥斯卡上,该片也收获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6个重要奖项提名

成绩如此耀眼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究竟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耄耋之年的安东尼,独自一人在伦敦生活。二女儿因故离世,如今只有大女儿安妮时常来看望他。

因为父亲年迈又记性差,女儿一直主张给他找一个护工,但是倔强的老人始终不愿意,还故意气走安妮找来的每一任护工。

日子这样一天天凑合着地过去,直到安妮遇到了新的伴侣。她决定搬去巴黎居住……

就在观众以为这又是一部慢节奏的艺术片时,情节却直转急下——另一个陌生女人进入安东尼的世界,并自称是其女儿安妮,女子的丈夫则声称老人并非住在他自己的公寓里,而是一直寄宿在女儿女婿家里……

这部电影经常被贴上「惊悚片」的标签,这其实不难理解。非线性叙事,蓝橙两色元素,人物名字重叠,音画不同步,确实都很符合主流心理惊悚片的惯例。

作为观众,影片前三分之一我都看得不甚明白。究竟谁在说谎,人物动机在哪儿?如果这是梦境,那么所谓的「欲望的满足」究竟体现在哪里?

越理越乱,毫无头绪,索性放弃了对时间线的梳理,但随即我意识到,这就是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脑回路啊,它本来就是没有逻辑的!

相信很多观众也有跟我一样的体验。豁然开朗之后,观影体验也顿时提升了。从第三视角呈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影视作品并不算少,但是通过导演的技法,让观众从主角的角度观察世界,跟着老人一起困惑,是新颖且着实起效的。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自己也提到,不希望让观众舒适地看完本片,要让他们对安东尼这个角色产生共情。

显然,这个心机导演的「诡计」得逞了。

有意思的是,国内把英文原片名The Father翻译成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定语一加,标题即剧透。不需要观众自己再侦破剧情,不知道是幸事还是可惜?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今年84岁高龄,凭借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提名。虽然在最近颁发的有着「奥斯卡风向标」之称的演员工会奖上,他惜败已故演员查德维克·博斯曼,但是获奖呼声依然很高,很有可能在继《沉默的羔羊》29年后,二度拿下影帝小金人。

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本片中饰演的角色,跟他一样,也叫安东尼,而熟悉他的影迷可能还会注意到,戏里戏外的安东尼,甚至连生日都是同一天。没错,这又是「心机」导演的故意为之!

在成为导演前,佛罗莱恩·泽勒是一位剧作家。本片就改编自他的舞台剧《父亲》。

舞台剧《父亲》近年来一直在法国上演,口碑颇高。在考虑把它改编成电影之初,泽勒就认定霍普金斯是不二人选,甚至都没有试镜第二个主演,所以一切都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而去年刚凭借《教宗的承继》提名奥斯卡男配的霍普金斯,也是慧眼识珠,完全不计较泽勒从未有过电影导演的经历,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剧本。

精神矍铄的霍普金斯要诠释一位阿兹海默患者,似乎难度不小,但是他却一直用「easy」这个词来形容扮演安东尼的体验,称很享受整个拍摄过程。

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和霍普金斯在本片片场

霍普金斯成功的演绎,除了要归功于扎实的剧本和富有才华的导演,对手戏演员奥利维娅·科尔曼也功不可没。

奥利维娅·科尔曼,英国女演员,近年几部作品都不容小觑。2019年她刚因《宠儿》里疯癫的安妮女王斩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转年又凭借剧集《王冠》中最正经不过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可谓正反两面信手拈来。

在本片中,科尔曼与霍普金斯对戏丝毫不落下风,把女儿的关怀和隐忍刻画得淋漓尽致。她也凭借这个角色提名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女配。

在呈现阿兹海默患者这一群体时,导演泽勒展现出了极大的人文关怀。我相信,能够如此真实地展现老人的所言所行,导演一定是有切身经历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无疑是部动人的电影。它的感人不来自于刻意的煽情,而是点点滴滴看似琐碎、但却能引起观众共情的生活片段。

在安东尼浑浊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已故的外婆。也许他就像我们的爷爷、父母,甚至是未来的我们自己。当电影和各人的回忆发生化学反应,它便提供了最私人的观影体验。

浑浑噩噩,百转千回,老人最后蜷缩在护士的怀里,俨然成了个无助的孩子。

他壮年时大概风采翩翩,为整个家庭遮风挡雨,以至于子女短时间内无法接受晚年的他变得如此情绪无常,不讲道理。

通过这次「沉浸体验」,导演试图向观众展示那些和安东尼一样的老人的困惑与挣扎。阿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也许就是无解的,我们又怎能再强求他们呢?

社会对于孩子似乎有着天然的优待,然而我们能否也拿出同样的耐心与温柔对待走向「凋零」的老人们?

看完影片我一直在想,也许我外婆的最后几年也是这样的吧?

可惜已经太迟了。

珍惜眼前人。

 3 ) 万字图文解析《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故事秘密(上)

记忆、时间、空间交错的故事艺术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The Father 以下简称《父亲》)在初次观影后,会对其精妙的碎片式叙事方式将观众深刻代入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扭曲的记忆拍案叫绝。

上一次被玩得晕头转向产生“记忆失常”感受的还是诺兰的《记忆碎片》和斯科塞斯的《禁闭岛》。

前者将观众引到短期失忆患者的世界中,一点点从结果叙到开始,而故事开始即是影片结束;

后者是精神科医生为了医治好小李子产幻的精神创伤为其建立了一场似真似假的戏剧,让观众在真实和虚幻间傻傻分不清楚。

《父亲》所采用的叙事、视听手段更像《生死停留》中的虚实结合,其声画设计有着极为清晰的设计目的——将观众代入“阿兹海默症”患者的世界中。

看完全片后,是不是有点模模糊糊的?脑中有各种问题绕来绕去?

1. 它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2. 安东尼身边怎么都是混乱的东西?

3. 为什么有一段安妮杀害父亲的情节?

4. 谁打了安东尼巴掌?

5. 为什么感觉乱七八糟的?

……

之所以有以上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被导演和编剧潜移默化地代入“阿兹海默症”,

其主要特征是:

1:记忆减弱。即容易忘事或记错事。

2:认知扭曲。即分不清眼前的事物,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

3:难以意识。即身处患病状态但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

在回答以上这些问题前,我们带着以下设计前提来看,会更容易理解整个有趣的故事:


01

设计前提

前提1.观众视角:

①安东尼的脑海——扭曲错乱,真假共存

②安妮视角——站在安妮视角的客观真实

③观众视角——站在第三人称观众视角的客观真实

绝大部分时间,我们看的是安东尼脑海中的故事。而“阿兹海默症”脑海中画面特征是碎片化的、时序错乱的、因记错而产生错误拼接组合的。

相同的厨房,不同的细节

相同的书房,不同的细节

这里要特别注意一点,脑海中产生画面有一个特征:需要在现实看过、听过或经历过才能通过回忆、联想等产生对应画面。所以虽然有所扭曲,但一定夹杂着部分真实。

打个比方:

我昨天吃了甘蔗,用棒球棒打了棒球。

我今天记成了“昨天用甘蔗打了棒球”。

这个前提用于解释影片中,安东尼看到的保罗为什么长着比尔的脸、房间布置为什么变来变去等。

前提2.时间/空间/事件——相似叠加:

①安东尼当下的现实

②安东尼当下的脑海

③安东尼曾经的现实

④安东尼曾经的脑海

整部电影有个非常巧妙的叙事方法——相似叠加,打个比方:

当下的现实:坐在我面前的是范冰冰,我对她说她是我妻子,范冰冰扇了我一巴掌

当下的脑海:我以为坐在我面前的范冰冰是李冰冰,我对她说她是我妻子,李冰冰扇了我一巴掌

曾经的现实:坐在我面前的是李冰冰,我对她说她是我妻子,李冰冰扇了我一巴掌

曾经的脑海:我以为坐在我面前的李冰冰是我妻子迪丽热热,迪丽热热确实是我妻子

这里的逻辑关系是:我看到的范冰冰=脑海中的李冰冰=曾经脑海中的迪丽热热=我老婆,所以我现在以为“范冰冰=我老婆”

以《父亲》中举个例子,安东尼的逻辑是“看到的疗养院=脑海中的豪宅=曾经脑海中自己的公寓=自己的公寓”,所以他在疗养院也会说“这在我的公寓(Here in my flat)”这句话

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经历相近的事引起了相同的错误结果,会让人傻傻分不清到底是“现在”发生的,还是“过去”发生的。这个逻辑在影片中极其严谨,且该设计应用到了很多故事细节中。

这个设计在这部影片中的应用不止我以上例子说的这么简单,后面展开聊,脑洞爆炸...

(怪不得能把观众玩得团团转,只能说导演编剧真的是很坏很坏的人...)

前提3.关键记忆碎片:

整个故事围绕在安东尼意识里的各种记忆碎片之间,我暂且这么分类:

①安东尼喜欢的女人:大女儿安妮,小女儿露西,女护理劳拉,女护士凯瑟琳

②安东尼不喜欢的女人:以女护理安吉拉为代表的所有安东尼赶走的女护理们

③安东尼喜欢的男人:自己(...)

④安东尼不喜欢的男人:安妮的前夫詹姆斯,安妮的现任保罗,男护士保罗

⑤安东尼的住处:自己的公寓,豪宅,疗养院

⑥安东尼的物品:手表,留声机,睡衣

以手表为例,从表面来看,安东尼从头到尾都在找手表,表现了安东尼失忆时连手表都找不到的病情。

他诬赖护理偷走了自己的手表,实际上是自己藏起来却忘了放在哪

与劳拉第一次相见发现手表不在手上

眼馋“保罗”手上的手表

疗养院起床就找不到手表

手表象征什么?

是的,时间

时间、空间、人物之间接近疯狂的跳转组合,形成精妙的错乱设计

错乱的设计≠混乱的设计,导演通过清晰的房间规划通过细节的布置让空间与时间形成巧妙的相辅相成、乱而有序

前提4.一切都是假象!——安东尼的碎片组合: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们注意影片1小时25分时女护士凯瑟琳与安东尼的对话:

你女儿不在这里,安东尼,她住在巴黎。她在那里已经好几个月了。她住在巴黎是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叫保罗的男人。她有时来看你,偶尔来度过周末,她来这里带你去公园散步,她会告诉你她的新生活,她在做什么

1. 安妮确实因为谈恋爱去巴黎了,恋爱对象叫保罗

2. 安东尼进养老院后,没有见过保罗,因为保罗和安妮住在巴黎;

①安东尼不可能去过巴黎;

②如果保罗陪同安妮回来看过安东尼,凯瑟琳这里应该会说“他们有时来看你...”而非仅仅“她有时来看你...”

3. 在故事中,安东尼之所以一直认为是“保罗”,是因为安妮回来看望他时对他的讲述中,安东尼记住了“保罗”的名字。

基于以上客观信息,故事中安东尼与“保罗”的所有互动,实际上是和安妮前夫詹姆斯在一起时所经历的片段(这一爆炸信息我认为是导演编剧将隐藏信息藏得最巧妙的一点)

之所以安妮和詹姆斯离婚,安东尼是作为导致安妮和詹姆斯无法享受正常夫妻生活是最重要的原因。

整个第二幕中以安东尼为主视角的故事,都是安东尼脑中所有碎片的拼接组合,虚实结合

以上便是观影前提。

错乱的设计≠混乱的设计,导演通过清晰的房间规划,结合细节的布置让空间与时间形成巧妙的相辅相成、乱而有序

安东尼脑海中的故事,在导演精妙的编织下

呈现给了观众一场,巧夺天工的动人故事


02

故事概括

《父亲》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患有“阿兹海默”的老人安东尼坚信自己记忆没有任何问题,

在女儿的照顾下既反对护理照顾也反对搬到疗养院。

在亲眼见证一系列错乱的时间和变化莫测的亲人后,

安东尼无奈发现自己已经身处疗养院,脑海中的过去只剩下错乱的拼接。

生命晚年的绝望在安东尼的眼泪下肆意流淌。

按影片中的信息,按客观时间顺序梳理安东尼曾经历过的关键事件:

  1. 安东尼住在自己公寓。
  2. 女儿安妮与其前夫詹姆斯生活在一起,时间长达10年左右。
  3. 小女儿露西因意外事故死亡。
  4. 安东尼病情严重,安妮为其找了多个护理,但均被安东尼赶走。
  5. 在安东尼赶走护理安吉拉后,安妮将其接到自己和詹姆斯一起住的公寓中。
  6. 安东尼给这对夫妇带来了诸多不便。他在詹姆斯公寓把这个公寓认成了自己的家,还经常把安妮和詹姆斯当陌生人,还间接导致安妮夫妇本该去意大利的计划被迫取消,导致詹姆斯对他极度不满。
  7. 安妮在詹姆斯家为安东尼找了新的护理劳拉。
  8. 安妮和詹姆斯因安东尼的病情与去留产生争吵。安妮与詹姆斯离婚。
  9. 安妮将父亲接回安东尼住处。携护理劳拉照顾安东尼。可安东尼的病情日益加重,连劳拉也不认识并赶走了劳拉。
  10. 在安妮与詹姆斯离婚至少5年后,安妮找到了身处巴黎的新男伴保罗,加之父亲病情已严重到自己也无法照顾,故将安东尼送到疗养院。
  11. 安东尼在疗养院被女护士凯瑟琳和男护士比尔照顾。
  12. 安东尼在疗养院期间,女儿安妮会偶尔写信或回来陪父亲,给他讲自己与保罗在巴黎的生活。
  13. 安东尼在疗养院期间病情愈发严重,时常遗忘或搞混很多事情,说出很多混乱话语让人无法理解。而这些混乱在安东尼的脑海中却是合理编织着的...不信?那让我们看看安东尼的脑海...

OK,有了以上前提,下一篇,我将详细挖掘影片故事剧情中的秘密

 4 ) 在肉体消失之前,人已经不在了

刚到英国的时候,在剑桥,那个时候拼命的想要学习英语,每天晚上看非常多的剧,睡觉的时候还一直在听广播,甚至参加越来越多的报告,并且还去theater去看各种话剧。而其中比较深刻的就是去一个给老人办的面对死亡的座谈会。全场看过去,平均年龄应该七八十岁,少数几个如同我一样年纪的年轻人,有些志愿服务的中年人,更多的是面对死亡话题的老年人。

刚开始是多个报告,其中的一个是一个医生,宣传NHS多么的好,怎么的延长各种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生活年限。而后面有一个女性志愿者,猛烈的抨击了医生的理论。她说到自己的例子:她的妹妹是一个热情开放的人,但是在她的人生最绚烂多彩的时候,一次帆板的时候受伤成为了无自主呼吸的植物人。在其后的几年,面临着这样的不可能恢复的情况,她和她的父母做出来了自己的决定,认为出于对其女儿和妹妹的了解,认为她不愿意这样活着,与其这么看着她受苦,不如放手,让她走。但是这样的决定并没有得到医院和法院的支持,家属没有权利决定她作为植物人活着的权利,依然给她挂氧气瓶输液。她说这么一个故事的目的就是一定要签自己的死亡同意书,把‘当自己受重伤无能力决定自己生死时’的决定权交给其他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而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这个小组也是最多人的。

我参加了一个安乐死的讨论会。每个组都有一个志愿者。而我们这一组的志愿者的父母都是安乐死。当时一个八九十岁左右的老爷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结婚几十年,三年前爱人去世了,从那以后他一直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他有女儿,有外孙辈,但这些快乐都弥补不了失去自己一生挚爱的痛苦。他觉得自己活着带给女儿及其他亲人的快乐,弥补不了活着带给自己的痛苦,一直有想要解脱的想法。甚至在埋怨英国没有安乐死的情况下,他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做呢?(意思是自杀)当时我们听了忙劝他,‘自己可能会把事情弄的更糟’,其实我们也没有更好的理由来说服这个人生经历比我们自己更丰富的老人。

而在讨论会中,最有争议的就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安乐死怎么弄?我们这组志愿者的父母就有些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症状,在还没有完全丧失的时候,就选择了离去。但是这个争议在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可能在最早出现征兆的时候授权其他人以权利决定自己的安乐死,但是随着症状的发展他们求生的欲望却反而强烈,这样可能就和前面清醒时的授权相违背,因此亲人很多时候只能看着他们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说这样的一个经历,不是要宣传安乐死,反而是想大家正视阿尔兹海默症的存在与严重。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女儿的决定是残酷的,但是其实不然,女儿也算是尽了自己的努力。我的外公就已经有些阿尔兹海默症了,虽然有时还能认清楚一些人,但是和电影表现的很类似,他的某种记忆已经是不带某种感情的状态了。对于身边事情的发生存在某种漠视的状态。从他的眼睛中看不到眼神,看到的是一种涣散。给人一种‘身体还是那个身体,人已经不是那个人了’的感觉。这样的情况,相对于比较成熟富裕的伦敦,在中国的农村,情况只能更差。在外公刚出现症状的时候,我曾经建言父母多给予他关心,甚至多给点赡养费增加营养,这样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但是出于他们关心父母不如关心子女十分之一的心态,他们什么都没做,让疾病急剧恶化,可能这也是所谓的久病床前无孝子吧,抑或者都是穷的原因。随着生存年限的增长,阿尔兹海默症和其他老年疾病的发病比率只能逐渐提高,在缺乏大量配套设施的情况下,我们的情况只能比他们发达国家更糟糕。

我不了解阿尔兹海默症,也不知道他们的世界到底是什么。电影采用另一个角度,从患者角度,是很好的一种切入点,但是这样的一个角度就让观众如坠云里雾里。本来一个感人的电影,反而似乎有些剧情甚至惊悚。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无法酝酿足够的感情,情感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后继力,最后反而感动不是感动。

而电影中揭露的,也可能现实中面临着的,就是失智老人的权利问题。当他们困在自己的时间里之后,他们很可能无力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在面临着如同电影中的言语甚至肢体暴力的时候,就难免只能忍受。而作为家属如果没有做够的精力和情感投入的话,也很难觉察到问题所在。

总体来看,这个家庭很明显的分成两边,一个是女儿D1和母亲(已经去世);一个是父亲和另一个女儿D2(已经去世)。而作为仅存的两人,二人的情感却不似分别的深厚。虽然父亲是一个工程师,但是内心住着一个活泼的人,表现在包括跳踢踏舞和经常的英式幽默。而女儿则是一只很理性的存在,父亲说这来自于其母亲。因此可想而这在从小的生活中,女儿D1和母亲负责维持家庭的decent,而另一个女儿D2和父亲则负责家庭的vigour。这样的分工也让D1和母亲之间形成了默契和了解,D1和父亲则不然,而D2则和父亲形成了绝配。在一个有一个非常sober母亲存在的情况下,父亲的角色就是更亲近一点,这可能也是little diddy的来源了。但是很不幸的是,女儿D2意外去世了。而作为父亲的男主在患阿尔兹海默症之前很有可能压抑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则在发病之后得到宣泄,因此才有女儿D2是他的favorite的表达。而这种的剧情设计和英国女王的家庭很类似,碰巧的是女儿D2则饰演过中年的英国女王。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同样的也有一个妹妹,是社交名媛。女王的父亲前国王乔治六世从小口吃,比较害羞,而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王太后则是很刚毅的女性,一直坚定支持她的丈夫乔治六世。女王本身我们大家也都知道,是一种克制隐忍的象征。

另外看到美国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临床效果不好的新闻,真的让人感叹,距离治疗还路漫漫其修远兮。

 5 ) 他就叫安东尼……霍普金斯

接近片尾,看着头发银白,颤颤巍巍的霍普金斯思忖片刻,自言自语到“安东尼,这名字不错”时,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眼泪差点决堤……

84

思绪顺着藤蔓回转,蔓延到还在用vcd看电影的童年。 他是我初入电影世界为数不多记住的名字:

他是,能驾驭各种角色的演员: 他是《沉默的羔羊》里令人胆寒又折服的Dr.Hannibal。

54封神

他是《象人》里将畸形症和畸形世界带回温暖与人道的年轻医生。

43

他是《告别有情天》里一再隐忍,一再把控,最终错失爱情的英伦管家。

57

他是《教宗的继承》里高度还原面对丑闻不断,忧患重重动定思痛决心变革的本笃十六世。

82

他是,一种“父亲”: 他是《燃情岁月》里在狂野西部默默守护那个家庭的退役上校父亲。

他是《第六感生死恋》中循循善诱,最终“牺牲”自己成全女儿与死神爱情的富豪父亲。

他是《雷神》世界里维护诸神最后黄昏的神级父亲。

他是当代版《李尔王》里莎士比亚典型悲剧的父亲。

他是……

他是安东尼.霍普金斯,今年84岁,距离他第一次拿奥斯卡影帝已经快整整30年。

他,值得第二次。

时间终会将他定格

但他的名字和每一个角色终会突破时间的枷锁

 6 ) 楼前路,曾试雕鞍……

1

剧情并不奇异,而表现手法,奇奇怪怪。

场景并不梦幻,而场景变变幻幻,真真假假,这才如梦似幻。

其间的跳脱、遗憾和悔恨,我想用晏几道的几个句子来说明:

花阴月,柳梢莺,近清明。

长恨去年今夜雨,洒离亭。

(又)楼前路,曾试雕鞍,

拼却一襟怀远泪,倚阑看!

和晏几道惊人的相似,用了一种超级的主观视角,把老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呼吸,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起我当年看奶奶的日记上面写着,为什么不到子女家去过年,就是因为害怕尿失禁。如果不是因为我看到这些,根本就不能理解老人当时的想法。就像我们没看这电影,也不太能了解阿兹海默症。我们的理解,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2 总让我想起布努埃尔。特别是《自由的幻影》,此片的一角两饰就偷师于此。

两个女婿说了同一句话,所以我们知道绝对是一个人:I want an honest answer,nothing fancy。Can you do that for me?

How much longer do you intend to hang around getting on everybody's tits?

人与事都在自由变幻之中。 Father这部电影是身体的病理,布努埃尔是精神的病理学。

有了病才有幻,指向生命的异端。

也就是说这部电影要进行反向阅读。如果电影做成了这样,那就是少见的奇葩现象。

让两个人饰演一个女儿,这就是一种熟悉的疏离。那两个人饰演一个女婿,这是一种幽默的恐惧。

在整个电影史中,这样的手法并不多见。但是对于有思想的导演来说,总是能收到奇效。人总是多面性的,对吧?

当父亲对女儿说:“ I'm going to outlive you.” 女儿满脸的泪。

3 老人越害怕什么,越会幻想什么。有的人还会越要强。

比如说女儿远嫁巴黎,自己的房子被卖掉,自己在养老院孤苦伶仃,自己被女婿殴打等等。

他与现实唯一的通道,就是自己卧室的那一扇窗户,经常打开了又关上。那里能照进现实的光。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安慰他的。他的恐惧永远比他得到的安慰要多。

我的奶奶就是这样,害怕到儿子家 尿失禁让他感到尴尬。害怕一个人孤独一下午。害怕到菜场买菜,有强壮的年轻人跟她压队。她也会做噩梦。她把这些都写到了日记里。我在她去世十年后看到了她的日记。她的日记要让我了解到她的日常惊惧。

比电影好看。

老年人的世界奇光异彩。感觉有数十年的生活在发酵,在窝堆发酵,不知道什么东西会窜出来。

比如霍普金斯表演的踢踏舞。

 短评

扬言残损躯体绝不离开自己的公寓,却控制不了残缺记忆游荡在时间迷阵。大女儿要不要去巴黎,小女儿是生是死,面前的护工长得何种模样,我究竟是这里的主人还是讨人厌的恶宾。墙上的画作不见了,随之不见的是我的尊严。手上的表盘消失了,随之消失的是我的时间。像个蒙昧的婴孩,却在生命末路掉光叶子。

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人最后的记忆将是自己的名字和妈妈。

6分钟前
  • snakespeare
  • 力荐

有点哈罗德.品特式的戏剧风格,心理学与美学并重的室内剧,采用高度戏剧化的方式来表现阿尔茨海默症。视听能跟得上剧情和表演,循序渐进、感同身受,观众随角色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女儿也提供了换位思考的角度,你也能感受到她的痛苦。虽然是单一场景,却不断在公寓环境、视角转换中制造持续的时间/空间、真实/误解的流动性,纯室内空间更考验技术。老爷子演得可真好,完全就是一个痛苦无助的老人。

1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我单方面决定:今年奥斯卡谁打败安东尼•霍普金斯得最佳男主,谁就是史上最水影帝。

13分钟前
  • Piglette
  • 力荐

你慢慢遗忘,我慢慢失望,最后习以为常,最后天各一方。

15分钟前
  • 云胡不喜
  • 力荐

这是近很多年来我看过的最伟大的表演,安东尼霍普金斯

17分钟前
  • doskevin
  • 力荐

讲述阿兹海默症老人故事的电影很多,一般采用亲人的视角叙事。但此片的叙事手法很是独特。导演、编剧精心设计了很多“障眼法”:用跳跃往复循环的剪辑模糊时间概念;用公寓-诊所-养老院近似或雷同的房间结构打乱空间感受;用角色身份交替错乱的演员混淆人物。由此使得观众全方位被线团般错位发展的剧情绕晕,仿佛始终代入阿兹海默症老人的第一人称感受,陷入深深的困惑、怀疑、委屈和莫名的无助,噩梦般难以清醒。除了刻意制造的混乱结构,父女的依赖而紧张的关系贯穿全片,也全靠安东尼·霍普金斯和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撑起,才能打动人心。家里有这样老人的观众会更有感触。不过,谁又能保证我们在老去后不会有这样无法分辨现实、万劫不复的可怕体验呢?三星半

22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真正的浸入式电影 在阿兹海默患者的时间线里走了一遭 用日常编织的精密迷宫 真是令人嫉妒的剧本啊 深沉又轻盈 别致又典雅

24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老去的恐惧不是在样貌,而是在神智上(我泪点好低)

29分钟前
  • 话匣子老霍
  • 推荐

9.5# 太强悍了太高级了太沉郁了 关于人类的一切终极母题 年度十佳 12.23 ideal

34分钟前
  • 林晔
  • 力荐

唉,直接把影帝颁给老爷子就得了,这还选啥啊,太强了!尤其最后一场找妈妈的戏份,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演出了一种孩子般的脆弱,哭到让人心疼。影片堪称阿兹海默式叙事,如第一人称混乱呈现。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不光是演技,混淆因果、逆向交叉的叙事更点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谁会出现…一切对白、角色皆可真、皆可假,真实无所遁寻。男主视角出现的视觉、听觉、时间、梦境、幻想上的症状,构成本片特殊叙事载体。以前我们看这样题材的片子,会想到爷爷奶奶与父母,而这一部会让人想到自己。“我的叶子掉光了,风雨裹着我的叶子,无处安眠” 结尾镜头摇向窗外青葱茂密的树叶,情绪突然凝固、一丝不挂。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英国作家兼编剧,第一次做导演,把他自己的舞台剧改拍成电影,就是这部由85岁的名演员霍布金斯主演的《父亲》。应该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必选之作。基本是个室内剧,但并没有那么多“台词”。在一个“变化的”公寓空间里,导演展示了非常出色的视听表现技巧,含蓄、丰富、机智,许多细节处理值得琢磨,夸赞。题材窄狭了些,但又是谁都不可回避的。谁没有老人亲友,谁会不老呢?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大部分时间都以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视角出发来组织叙事,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新意十足。运用了时间错乱(重复的台词、画面、情节,时间跳跃与断裂)、空间错乱(两套公寓与疗养院家具陈设的换移、叠置与混融)和角色错乱(多人共饰一角,名字与身份的错位替代)等手法,尽力让观者直观体会到老人的惶惑、迷茫与恐惧感。缺点是意识流/心理现实主义的编排还是太规整了一点,混乱与断裂程度再提高一些会更契合于感知与记忆的无序与空白,或者说舞台剧痕迹还是稍重了点。女儿在床上捂死自己的幻想令人想及哈内克[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真是人戏合一(连剧中名字与生日都相同),绝对值得奥斯卡影帝。最后那段极度无助、连自己名字都忘掉、只想重回母亲怀抱的哭戏情真意切,令人叹息落泪。我们的最后时刻,都会像孩童一样。(8.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从一个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的主视角出发,让观众体验了他的整个心路历程,错乱的时间线,交叠的人物和时空,代入感非常强,深深陷入主角的情绪中。我外婆就患有老年痴呆症,最后几年也是一模一样,不记事,认错人,常常会念叨年轻时候的事情,会像小孩子一样哭,会发脾气,作为后辈也是很无奈也很难过。

44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安东尼霍普金斯如果今年不得奥斯卡影帝的话,天理难容。预估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的话,也是非父亲莫属。老是说文字的想象力是电影无法超越的,可是第一次我看到了电影或者舞台剧呈现的想象力是文字无法企及的。自打诺兰的记忆碎片之后看到过最棒最过瘾的叙事。姑且称之为回旋迷宫式的嵌套叙事。这种叙事在毕赣的路边野餐里看过端倪。不过电影是把父女间的琐事,小小的腾挪空间内画出繁复的细密画。无法想象编剧技巧在过去20年间也有如此突破。30年前的电影人都猜不到编剧还能这样玩。2021年第二部献上膝盖的电影。顺带说一句,电影院看哭许多人,依然爱丽丝之后最佳老年题材电影。

46分钟前
  • liummc
  • 力荐

从来没有被疼爱过的姐姐也好让人心疼

47分钟前
  • 西蔚
  • 推荐

一般来说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是不敢看的,对自己变老的恐惧和对家人变老的恐惧,都是我想逃避的。刚才去翻了下安东尼老爷子的资料,惊讶的发现,除了他在这部电影的角色名字也叫安东尼外,连生日都一样,安东尼已经84了,这让我心情特别复杂。

52分钟前
  • 柚子皮蛋
  • 推荐

接近片尾,看着头发银白,颤颤巍巍的霍普金斯思忖片刻,自言自语到“安东尼,这名字不错”时,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眼泪差点决堤……思绪顺着藤蔓回转,蔓延到还在用vcd看电影的童年。他是我初入电影世界为数不多记住的名字:他是《沉默的羔羊》里令人胆寒又折服的Dr.Hannibal。他是《象人》里将畸形症和畸形世界带回温暖与人道的年轻医生。他是《告别有情天》里一再隐忍,一再把控,最终错失爱情的英伦管家。他是《教宗的继承》里高度还原面对丑闻不断,忧患重重动定思痛决心变革的本笃十六世。他是《燃情岁月》里在狂野西部默默守护那个家庭的退役上校父亲。他是《第六感生死恋》中循循善诱,最终“牺牲”自己成全女儿与死神爱情的富豪父亲。今年84岁,距离第一次拿奥斯卡影帝已经快整整30年。他,值得第二次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I feel as if I'm losing all my leaves.

1小时前
  • 賴床不起。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