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捕手

剧情片英国2016

主演: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劳拉·琳妮,盖·皮尔斯,多米尼克·韦斯特,凡妮莎·柯比,克里·约翰逊

导演:迈克尔·格兰达吉

 剧照

天才捕手 剧照 NO.1天才捕手 剧照 NO.2天才捕手 剧照 NO.3天才捕手 剧照 NO.4天才捕手 剧照 NO.5天才捕手 剧照 NO.6天才捕手 剧照 NO.13天才捕手 剧照 NO.14天才捕手 剧照 NO.15天才捕手 剧照 NO.16天才捕手 剧照 NO.17天才捕手 剧照 NO.18天才捕手 剧照 NO.19天才捕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裘德·洛 Jude Law 饰)来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纽约,他的兜里揣着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说被一位名叫麦克斯(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的编辑相中了,要知道,麦克斯可是曾经挖掘出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乐。  在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之后,文本最终顺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乡》,小说一经出版,瞬间就点燃了文学界的热情,托马斯也一跃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后,托马斯开始和麦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过程中,两人越发亲密的关系让托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心中亮起了警灯。

 长篇影评

 1 ) 他们是彼此的镜子,只不过先看见自己的人先长大

影片的质量在三星到四星之间。读小说的快感是有趣的,而长年累月的写作是枯燥的。如何让写作的故事动人,主创动了心思,台词考究,矛盾也算集中,只是还不够。出于个人原因给了五星,大多数电影,都是拍给自己看的。

原先Max不在乎家庭,总想要个儿子,对妻子的戏剧无动于衷,醉心于自己的文字工作。后来他看见了Tom的爱人,发了疯得让Tom回家。Tom象征性地抱她,吻她,把她口中的安眠药掰出来,其实无心安慰。她向Max,这个夺去自己丈夫的男人道歉,转过身,背对着这两个男人站在楼梯前。

门与门的交缝处,Max看到了这个失落孤单绝望的身影,想到自己的妻子。

也就是在这一刻,Max明白了其实本质上自己与Tom一样:那些一路上陪伴自己的人,那些爱自己的人,我又伤害了他们多少?

反观自己,正如反观自己曾经编辑过的所有伟大作品的原始样貌。

也就是在这一刻,他明白了活着的意义——看见痛苦,看见焦灼的等待,看见被认同的渴望,看见浩大城市中那些琐屑的事情,看见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譬如微尘的个体。


很难想象,一个伟大的作家没有同理心。

Tom那么浮夸,那么自大,那么不厌其烦的叙述自己的人生,那么理所当然的伤害那些爱他的人。

他没有同理心吗?与其说他没有,不如说他不敢承认自己需要。

他从欧洲回国,看着祖国土地上食不果腹的人,说“看,Max,我们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实在太没用了。这些人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我的文章,记录我的人生轨迹,并不能帮助到他们,那些人连饭都吃不饱。”

他穿过自己成名前的蜗居,站在天台上,和Max一起肩并肩,在夕阳的余晖中几近哭泣,“每当黄昏时分,我便会上来,俯瞰这座城市,梦想我之后的生活,直到天边显现星星的身影。夜空中的星星,还有大楼里闪耀的灯光。所有光亮交织在一起。还有生命的力量。”

Max说,“你所做的并非一点用处都没有。我想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每到夜晚,都会围坐在火堆前。狼会在黑夜里嚎叫,好像随时会从周围的草丛里蹦出来。这时就会有一个人开始讲话。他会讲一个故事,这样大家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Tom不是不理解他人,他能看透世事,只是对自我或理想抱有太深的执念。

他用他毕生去寻找宏大的意义,被Max用一个传说含蓄地说破,Tom是那种无法活在平淡中,希望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的人。

在此刻,他获得了如同人生知己般莫大的宽慰。

但在寻常,他需要在世俗的泥泞里挣扎。

他必须保持坚强的外壳,用嘲笑他人作为自己自尊心的屏障。

他必须写下去,如果停下笔来,他就不是天才,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他害怕自己不被认可,泯然众人,在无聊的稀松平常和无意义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他那么渴望类似常人的陪伴,但又那么恐惧。一旦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就意味着自己的怯懦,所以就要做个难看的了断。在分离的岔路口,写下墓志铭,“感念你所做的一切,是你成就了我,那就再见吧。”

曾经是妻子,现在是Max。

他要永远以独立的姿态,告诉他的父亲,他不需要任何人,他一个人也可以——

“我最后一次看见我父亲,是通过火车的车窗。当时我正准备北上,去上大学。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他完全消失在我的视野中。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趟过万水。始终不变的是,河流永不停息的流淌。有时他会背离我的父亲越流越远,而有时,他又会流回他的门前。我能靠我自己成功,这一点我必须证明。”

最后他“如己所愿”般独自倒在了沙滩上。

那个曾经装满了文字快要溢出的脑袋,长了数不胜数的肿瘤。


终其一生,他仍然是一个孩子。

直到临死的那刻,他才脱去所有的伪装,将最成熟的面貌展现给让他青史留名的那一个人,他一生唯一的朋友——

“我亲爱的麦克斯,我预感到自己的死亡。所以把这些想对你说的话,写了下来。我旅行了很长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和死亡面对面。我不认为我自己有多惧怕他。但我最想做的事,还是活下去。我再想和你见一面。我有好多痛苦,好多抱歉,想要对你说,但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我还有好多想法,没有付诸实践。这感觉像一扇窗口被打开,你之前的一生在你眼前回放。如果我能安然度过,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做到不辜负你的期望。但最重要的是,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受都不会改变,都会像11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当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

Dear Max, I’ve got a hunch. And I wanted to write these words to you. I’ve made a long voyage and been to a strange country and I’ve seen the dark man very close. And I don’t think I was too much afraid of him. But I want most desperately to live. I want to see you again. For there is such impossible anguish and regret for all I can never say to you, for all the work I have to do. I feel as if a great window has been opened on life. And if I come through this, I hope to God I am a better man and can live up to you. But most of all, I wanted to tell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I shall always feel about you the way I did that November day when you met me at the boat and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Yours always,

Tom

毕竟不管如何折腾,如何功成名就,生活本身就是平凡的。

一如每个人都如此孤独,又需要陪伴。

那些褒奖都会像流水般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

于此生而言,还有什么比与人同行更为有趣呢?

 2 ) 天才 + 天才 = 绝世名作

两个男人的友谊+腐国导演,这样的搭配让人第一反应:这会是部基情四射的作品。然而导演用实际行动告诉观众,这真的只是一部单纯讲友谊的影片。


 
这是一部以天才作家沃尔夫和他的编辑帕金斯为主角的传记电影,或许是首次执导的原因,整部电影四平八稳规规矩矩,几乎没有高潮起伏,很多观众可能觉得剧情不够跌宕起伏无法吸引人,看的人昏昏欲睡。但是两位主演精湛的演技,将历史上的那位名作家和他的编辑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现的栩栩如生,并不是非要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才算优秀电影。

作家与编辑的友谊起源于帕金斯对《天使,望故乡》的肯定,友谊的加深在于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过程。
这期间,两人同吃同住长达9个多月,在不断的讨论、争吵与认同中,两人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甚至他们最亲密的爱人都开始怀疑,两人的关系是否已经超越了友谊。
 



然而,《时间与河流》出版后,沃尔夫名声大噪,突来的名利使得他自傲起来,并与他的编辑分道扬镳。很快,沃尔夫在旅游途中得病去世,在他留给帕金斯的信中写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友谊从未破灭”。

 
沃尔夫和帕金斯的友谊让我们感动而羡慕,电影的英文名仅有genius一个词,并没有像中译名加上了“捕手”二字,显然导演认为天才并不单单指的是作家,那位编辑帕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一部成功的作品,大众所看到的是明面上的作者,但是在作者身后的编辑却往往不被人们所熟知。


由此片,小事不由想到了国内的影视圈。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观众们看到的是台前光鲜亮丽的明星。当作品成功时,人们夸赞的也大多数是明星,而导演、编剧、统筹等往往不为人所熟知。

于是明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迟迟不进组、不背台词、滥用替身、随意加戏……而最惨的可能是编剧,由于各种小说的出现,使得剧组们仿佛不再需要编剧的存在。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只要够大牌,就可以随意的加戏删戏改戏,至于剧情和逻辑完全不去考虑。“剧本是一剧之本”这句话仿佛成了传说。而质量不过关的成品出来后观众往往只会骂编剧脑残,编剧弱智。于是编剧的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薪酬也越来越难讨,甚至有编剧长期无法拿到片酬,恶性循环之下,国内的影视剧质量越来越差。

在当前的明星几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下,高质量的好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或许,只有在导演、演员、明星的话语权相当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被观众交口称赞的好作品。

 3 ) 史上首位被称之为“作家编辑”的人

影片的中文翻译远远没有英文来得准确和有深意,虽然 Maxwell 不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这些作家一样有着小说载体的作品留存世上,但作为这些“天才”作家背后的推手,谁又能说他不是有着另一种天分的天才呢?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海明威的《当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托马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漂流》,这些响当当的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的美国小说家都不是今天我们的重点,今天的主角是将他们一手挖掘出来的编辑 Maxwell Perkins。 1884 年生的 Maxwell 在非常年青时就显示出卓越和超前的作家挖掘机才能,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过短暂的记者之后,加入了 Charles Scribner's Son 出版社。就是在这里,他成功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由贫困书生推成当红炸子鸡,不仅仅是文学界和美国,而是世界范围内的声名享誉。 当时的出版社通常只出版成名作家的作品,但 Maxwell 看到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文学风潮,他排除众难,致力于发挖掘有潜力的新作家作品,菲茨杰拉德的成功是他卓越远见的首个实证。 当菲茨杰拉德拿着 The Romantic Egotist 《自大狂的罗曼蒂克》(日后改名为 This Side of Paradise《天堂的这一边》出版)出现在 Maxwell 眼前,后者新知道美国新文艺浪潮已经到来。《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让菲茨杰拉德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但他和妻子泽尔达(这个女人不得了)的肆意挥霍和酗酒不断地破坏着他和 Maxwell 的关系,但即使如此,Maxwell 作为朋友仍然一直陪伴和支持着菲茨杰拉德到最后。 亚马逊在年初也专门制作了关于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传记题材剧集《缘起泽尔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一季 10 集已全部放出。 菲茨杰拉德的成功也并未为 Maxwell 扫除多少的障碍,尤其是落到海明威身上。虽然与菲茨杰拉德互为好友,海明威的文风可和大走文艺青年风的前者大不相同,常常在作品飙粗口,当时 Maxwell 为了出版《太阳照常升起》顶住了公司内容保守派相当大的压力。看惯了传统文学风格作品的读者,读《太阳照常升起》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原版小说),当你看到 Brett 说 you know it makes one feel rather good deciding not to be a bitch 时会让你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直到海明威的第二本书《永别了,武器》出版并登上了畅销书榜首,才算是封了出版社的反对之声,也进一步巩固了 Maxwell 在作家挖掘机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 Maxwell 作为历史第一位被称为“作家编辑”之人,潜力作家的挖掘只是第一步,将未经打磨的文字编辑成阅读性极高的作品才是他真正担得起这个头衔的真正原因。严谨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结构感是 Maxwell 可以将一部部经典作品送上畅销榜的真正原因,而这个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他和托马斯的合作上。 托马斯在遣词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杰拉德那般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样直白,对自己的文字过分依恋,第一本书《天使望故乡》出版前 Maxwell 就已经让他砍掉了将近 9 万字。后来的《时间与漂流》的编辑工作更是长达 2 年之久,而且在编辑期间托马斯还不断地写入新的内容。 在工作过程中,Maxwell 也不断地拷问着自己,自己对作家这些文字所做的修改和意见,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仅仅只是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态)而已?但事实证明,Maxwell 是对的。 也正正是 Maxwell 这超比寻常的编辑才能,让后来成名的托马斯越来越介意媒体中流传的“《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漂流》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 Maxwell”,争吵也越来越多。 但 Maxwell 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有着卓越的眼光和编辑才能,更是一个非常体贴和礼貌的绅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处之与诚,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凉的后期生涯,Maxwell 也一直保持着这个落魄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托马斯在临死前也终于看清这一点了。 也正因为 Maxwell Perkins 卓越的编辑能力,“作家编辑“这个名词才真真正正成为业界的一个称号。 影片在细节上刻画了一个非常立体的 Maxwell,除了将不少的时间分配在他和女儿们的互动上,其中一个细节也非常触动人。当Nicole Kidman 扮演的 Aline 在出版社电梯口失魂落魄地等待着不会尾随出来的托马斯时,Maxwell 骤然意识到工作的执迷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庭,而他看到过太多的所谓大文豪最终惨淡的孤独收场,从而将生活重心慢慢移往自己的妻子和五个女儿身上。 相比之他所合作过的处于镁光灯下的“天才”小说家们,Maxwell 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的成功。


如果你愿意

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

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4 ) Stay Hungry, Eat like a Giant

概率论巨难,看了两天才看了第一章。合上书,去看《天才捕手》。

入座时还担心片子太文艺。看完小伙伴说,这才是performance。

(一)

托马斯•沃尔夫身高2米,一眼看去是个可怕的巨人。巨人整日无眠,餐无定时,偏又胃口巨大,于是经常倚着冰箱写作。

沃尔夫的大胃口不止是对食物,更是对时代和生活。

这是2、30年代之交的美国纽约。哈莱姆文艺复兴的热潮还未褪去,大萧条的寒意已经滚滚袭来。这是只有在美国、只有在纽约才能碰到的风云激荡。

为了竭尽全力地吸纳这个时代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和全纽约700万人一起呼吸和感受这座城市,他贪婪地生活和写作。

对于沃尔夫作品中的美国特质,珀金斯曾一言以蔽之:

“别的(欧洲)国家的文学究竟是别的国家的文学,而不是美国的。汤姆对此再清楚不过。他知道美国的光、美国的色彩,都与众不同。这里的气味和声音,这里的人民,以及我们大陆所有的结构和维度都是前无古人。他为此挣扎,一个人挣扎,度过了一生。”③

当然,要把所有这些素材变成文字的河流是个巨量的重担。他有时候不免“吃得太饱了”。

沃尔夫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史》中自述

工作压力让他扭曲,变得残忍,有时不知轻重,为别人的谀美而洋洋得意。

珀金斯斥责他,不只是批评,更是爱惜。

他们都被文学的神秘力量驱动,不由自主地前进,又如何能祈求缪斯女神把每个人性的细节都照顾到呢?

年少无知时都有过不顾后果的冲动。觉得自己总是天经地义地正确。等有一天明白,“There are other ways to live.”,常常是很晚的事了。

如珀金斯所说,

There’s loving your children and seeing them grow up right;

There’s providing your family;

There’s doing work that’s important and giving to other people.

……

Or even you write millions of beautiful words,

要不然笔底纵有千言,

You haven’t the slightest idea about what it means to be alive.

依旧是白来尘世一趟。

(二)

有个瞬间突然明白,Mrs. Perkins为什么说,他们夫妇一直没有儿子,所以把汤姆当成儿子。

而立之年的汤姆,仍然天真的像个孩子。说一时意气的话,写不知节制的书,挥霍除了挥霍无从使用的天才。要多幸运,才能在人生的中年,碰到这样一个孩子呢。

裘德•洛一进门时把我吓到。很多人说他浮夸,其实只是微妙地诠释了孩子气。

明白汤姆一直是个孩子,然后才会更懂得,汤姆一直在书里提到的“父亲”的主题。

最后汤姆被送到父亲故世时住的医院,他的生命之河最后流回了父亲身边。然而“父亲”远不限于自己的生身父亲,也不限于哺育自己的家乡和祖国。这个“父亲”是老甘特①,是大地②,还是Max Perkins.

是他们的三位一体。

沃尔夫《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史》片段

沃尔夫写给珀金斯的信,最后说,

We went on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And all the strangeness and the glory and the power of life were below.

……below,是个有点孩子气的用法。

是儿子带父亲回顾自己的青春年华。

而不只是字幕说的,“一起俯瞰人间冷暖”。

(三)

本科的时候读沃尔夫,惊为天人,自那时起已经过去了许多年。

那个大口饕餮整页整页的长段落、从未意识到青春原来也有或远或近的界限的时候,离开但没走远。它徘徊在时间的某处,等待着被以某种方式再寻回。

《天使望故乡》末页的标记

虽然有时候会吐槽,在那些年里做了一个百无一用的文科生。

但并不后悔。

喜爱文字,总是因为在生命中的重要时刻,那些故事放出的光,给自己带来了力量。

我们总需要一些人,一些故事,陪伴度过这漫长的一生。

就像Perkins对Wolfe说的:

I think back in the caveman days,

回想穴居时代的夜晚

Our ancestor would huddle around the fire at night,

祖先们围着篝火瑟缩

And wolves would be howling in the dark, just beyond the light.

群狼噑啸,火光摇曳

And one person would start talking,

会有人开声说话

He would tell a story,

他会讲一个故事

So we wouldn’t be so scared in the dark.

让我们不再那么害怕黑暗。


下面是粉丝晒图时间。

从左至右:沃尔夫的短篇小说集,四部大长篇,以及诗集。

电影中首次引用的沃尔夫作品。也是《天使,望故乡》开头《作者致读者》的一部分。也只有沃尔夫这样孩子气的作家才会写这样形式的“致读者”吧。

片中引用的作品片段。《天使望故乡》的开头。

片中引用的《天使望故乡》的结尾。

《时间与河流》扉页给珀金斯的献词。

注释:

① 沃尔夫作品中主角尤金•甘特的父亲。

② 在《时间与河流》开始有如下一段文字,可供参考:

③ 摘译自A.S.Berg的Max Perkins:

Perkins wrote afterward for The Carolina Magazine:

“Tom knew to the uttermost meaning the literature of other lands and that they were not the literature of America. He knew that the light and color of America were different; that the smells and sounds, its people, and all the structure and dimensions of our continent were unlike anything before. It was with this that he was struggling, and it was that struggle alone that, in a large sense, governed all he did. How long his books may last as such, no one can say, but the trail he has blazed is now open forever. American artists will follow and widen it to express the things Americans only unconsciously know, to reveal America and Americans to Americans. That was at the heart of Tom’s fierce life.”

 5 ) 科林·费尔斯:大叔如此傲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对于没看过《天才捕手》的人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传奇编辑和天才作家,和与之对应的两位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他们分别代表了我们最常脑补的两类英国绅士,一个低调傲娇,脆弱之处绝不轻易外漏;另一个风流倜傥,常有惊人的叛逆之举。


▲ 片中,科林·费尔斯又穿上了三件套,不算奢华但却体面且讲究,他为数位文学天才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却始终带着帽子隐身幕后。

不得不承认,对于“高冷一哥”和“妩媚裘花”来说,合作《天才捕手》简直天作之合,这冰火两重天的男人碰到一块,火花啪啪啪就甩出银幕外,如果他们不搞出《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这传世大作,我们也一定会开始怀疑人生。

常听人说爱情片的男主女主之间要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可以不是现实情人,却一定要看上去神仙眷侣,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其实这个准则放到任何双男主搭档的电影里也要成立。所以银幕上“脸叔”之于“裘花”的点拨提拔,可能比三月的春姑娘要来得更放肆,更风骚。

聊他们在《天才捕手》的火花,就一定要追本溯源。这两人都在事业早期以一个极度类似自己的角色脱颖而出:科林·费尔斯的汤米·朱德(1984年《同窗之爱》),一位贵族学院中疾世愤俗的共产主义者;裘·德洛的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1997年《王尔德》),一位将王尔德拉下“不伦”(当年)爱河的魅力青年。


▲ 科林·费尔斯本人跟汤米一样心直口快:“我喜欢扮演强势的角色,有些人解读为这是我性格当中隐藏的一面,但我想说其实原因简单极了——普通人就是没那么有趣。”

许多年过去了,裘德·洛秃也秃过了,肥也肥过了,女友换了好几波,终于打破了自己貌美如花的刻板印象,成了一个不靠脸而是靠气场吃饭的演员。而科林·费尔斯呢?他仍然是那个初见时觉得不够热情,熟络起来方觉学识渊博,知根知底后才知如此深情的绅士。他就是一个立体版的高冷男神。

一如他身上那个撕不掉的标签——达西先生。

是的,《同窗之爱》中那位充满暧昧光环的汤米·朱德不过让他在英国算是出道了,《傲慢与偏见》中寄托了少女终极情思的达西先生才是科林·费尔斯一炮走红的契机。他从池塘中走出来,白色的衬衣透湿,一本正经中流露隐约的诱惑——哪个直女看到这里不飙鼻血?你说?

达西先生的走红不仅说明艺术的全球化扩张、简·奥斯汀的受欢迎程度、电视剧的群众基础,更说明男女通吃才是硬道理。(胡说八道)



但科林·费尔斯却被困住了,被困在这个角色里直至今日。你看《BJ单身日记》——马克·达西这个角色就是因为“达西先生”而存在的——拍到第三部,休·格兰特都撂担子了,他却还苦苦坚守在“达西先生”的第一线。

没办法,少女时尚超前了又复古了,但玛丽苏情节永不落幕。


▲ “我发现越是年纪大的人,甚至那些看上去连退休金都没得领的老年群众,对我的渴望越是强烈。曾有人告诉我,一位老太太在医院检查血压,医生嘱咐她不要再看我那版《傲慢与偏见》了。这位老太太103岁。”

对的,哪怕一个女人已经在与时间的长跑中耗尽了胶原蛋白,她仍然有权力向往不善言辞但从一而终的达西先生,就像BJ。对演戏多少有点玩票的休·格兰特退出这个系列是他实在受不了了,科林·费尔斯还在继续,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比常替他人事业着急的媒体和粉丝们轻了许多:“我曾经很开心自己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是挺开心的,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这太诡异了。”

“达西先生”之后,他收到的剧本几乎全是爱情片:从《英国病人》到《莎翁情史》,他两次在情场上输给姓“费因斯”的男人,他却调侃道:“为了我的演艺事业,请再给我多一些费因斯”;从《甜心大话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他把古典戏剧的各个侧面都贴上自己的名字。

但科林·费尔斯之所以是如今的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绝不是因为他的男性魅力俘获了全球少女少妇阿姨乃至奶奶们,而是因为同龄的鲁伯特·艾弗雷特和休·格兰特在怀疑职业选择的同时,他却在勤勉地工作,把自己的多面性呈现给观众和电影行业同仁。


▲ “每一次,他们都说这个角色将击败达西先生。”("Well I think you've just killed Mr Darcy”)

在电影行业同仁的眼中,科林·费尔斯演技不浮夸,选片不功利,银幕形象也不僵化,值得被捧上神坛。所以《国王的演讲》把他推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领奖台,你看着他扮演父亲,扮演丈夫,扮演养尊处优却又面临内忧外患的国王,扮演努力克服口吃有时甚至口爆脏字的演讲学徒——看科林·费尔斯、杰弗里·拉什和海伦娜·伯翰·卡特飙戏实在是太爽了!

而在英国那帮无厘头才子们眼中,这样高冷、不苟言笑,却又迷倒众生的形象,要撕碎来逗笑才够有趣呢!所以你看从《黑爵士》(罗温·艾金森微笑)到《新乌龙女校》(鲁伯特·艾弗雷特微笑)再到《妈妈咪呀!》(梅丽尔·斯特里普微笑),他刚出场时仍然是那么高冷和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一种奇异的“渣男”感,但总是得不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反而闹出了许多的洋相……


▲ “演员们基本上都是‘变装皇后’。人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表演是为了治愈人类,或者挖掘人类精神的本质。好吧,或许会有如此效果。但基本上我们只是想穿上连衣裙翩翩起舞。”

至于普通观众怎么看?我们需要更多的西装、三件套、玳瑁镜框、一尘不染的皮鞋,轻言细语的威胁和发型不乱的暴力,最好是《王牌特工》续集赶紧出来!

当然,这样的高产和“兼容并蓄”必然导致他所主演的电影并非部部皆精品,《新乌龙女校》这样纯恶搞的就不提了,众星云集的《妈妈咪呀!》毁誉参半,而近些年的《神偷艳贼》和《魔力月光》都不尽如人意。


▲ “你知道吗?事实上在片场的日常就仿佛我们奇迹般地倒退回了婴儿时期,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剥离,你陷入非常无助的境地。在某个约定好的日子,你被车送去一个不由你选择的目的地。他们给穿衣服,做造型,安排你吃早饭,这一切都根据别人的时间表来。然后你又被带到某地履行职业义务,你被告知站在哪里,看向哪里,说那些话,而这一切都不属于你。所以你能控制的东西其实很少,除了那些你关上厕所门发生的事。这简直是荒谬的。除非这部电影很棒,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只能跟着那条固定的线走。”

意识到单纯做演员是无法把控电影质量的,科林·费尔斯开始尝试幕后工作。他监制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天空之眼》,以及2016年的电影《爱恋》,这两部电影预算都不高,但却有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时间科林·费尔斯也成了半个伯乐。而这两段做幕后的经验,对他塑造麦克斯·珀金斯这位曾经先后挖掘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传奇编辑多有裨益。

然而,在这个bromance遍地开花的时代,这个编辑与作家无间合作的故事最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调动两人互动的律拍。毕竟除了互诉衷肠的“在你之前我没有朋友”之外,那些关于文学的长篇大论放到银幕上可不如想象中好看。


▲ “这不是我第一次演一个不肯脱下西装的怪人(笑)。但这个角色面临着另一个精神上南辕北辙的角色,两人之间对抗着,演出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有趣的挑战。而我本能地要把这个角色挖掘得更深。人们常说麦克斯·珀金斯近乎隐身,这也是我从排演便开始探索的角色特质。”

电影当中有个细节,天才作家,同时也是话唠晚期患者的托马斯·沃尔夫拖着五千页《时间与河流》手稿走进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办公室。

珀金斯看着满满的拖车整个人速冻在原地,他尝试性地掂量了一下当中一捆手稿。

身为观众的你此刻脑内弹幕飘过:“这家伙疯了吧,这么多字怎么塞得进一本书,谁要看啊!”

这时沃尔夫也紧张了起来,就像他与珀金斯首次见面时企图用骄傲来掩饰害怕被拒绝的心情时一样。

数秒后,珀金斯说:“我们能做到的。”(We can do this)

 6 ) 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单纯评电影

       有一些电影是我久久不愿碰触的,因为盛名太多。比如,教父,比如,美丽心灵。外界的赞誉太多甚至在你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有人在给教父评两星之后说,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电影本身。所以对于所谓的经典电影100部,评分最高200部之类的我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
       废话了这么多的结果是我依然因为某种原因看完了这部戛纳影片天才捕手。
       虽然已经没有办法脱离别人告诉我的这是个好电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好歹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Thomas Wolfe,Of time and the river,Look Homeward,Angel 一无所知,所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写出相对公正的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

    Kolin Feith,Jude Law,Nicole Kidmen几位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无疑分量足够。整部看下来,竟然发现我印象中一直很花瓶的Nicole的表演最让人深刻,Jude Law不够疯狂,绅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科林许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缘故,有些中规中矩。
     故事层面,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时间线衔接不够流畅,没有清晰的转变表达时间的变幻。除去开始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of time and the river时两人对小说修改了两年多之久,但是这个时间仅仅体现在科林的一句话中,从电影本身你是看不到这个时长的,电影本身的场景也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这种时间变换,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没有任何变化。到之后Thomas和Max因为Scott发生冲突,这时两人距开始已经认识已经很多年,这个时间同样靠科林一句话交代,电影本身的场景依然无法给观众时间变换的感觉。这是让我对电影最失望的一点。
      除了时间线的不清晰,故事本身的冲突也不是很明显,想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囊括盛名,分歧,以及本就复杂的感情线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觉得我和一个曾经的朋友10年友谊将尽的时候看这部电影却有了独特的感受。

       人的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相同的客观事物折射到不同人感情上的结果发生着变化巨大的折射。也许是因为人们以往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的折射率。
       感情最先变化的的是Aline,在Tom取得盛名之后,这个为了情人抛弃丈夫孩子家庭的女人敏感的觉察到她要失去他了。tom成功了,他的生活不再只有她。能够在全世界否定他时给他鼓励的人变得拥挤,她不再是值得珍惜的唯一一个。曾经留住tom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一文不值,她除了无能为力的失去他还能做什么呢?尤其是她没有什么再能付出的情况下。付出了恐怕tom也不再稀罕。
       正如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也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的生活轨迹慢慢错开,我们不能再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不能再被塑造成同样的人,就这样,除了说再见,除了变的陌生,我们别无选择。看着逝去的背景,我们只能挥挥手,farewell。
      再然后就是Max和Tom。有人说,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把别人的作品改成理想中的样子。各司其职没什么不好。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tom盛名之下开始觉得Max对自己的作品修改过多。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字都有价值,不应该被随意的舍弃,甚至大段的划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又过度自信。如果这些文字都不删除会发生什么?会不会得到更高的赞誉?会不会成为更优秀的著作?可是又有谁知道呢?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阻止不了的生根发芽。最后Tom对Scott发泄自己对Max的不满,而过来人Scott却知道时间还很长。

    Genius,说的是海明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Maxwell Perkins?中文译名 天才捕手则明确了这种指向,不是那些名垂历史的天才,而是使这些天才发光的catcher。

    现在影评终于写完,我也可以允许自己去google Thomas Wolfe的生平了。Bye。

 短评

关于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从成名到英年早逝的传记处女作,作品得益于风格相异的两名男主角的工作与私人关系,但科林•费尔斯精准而内敛的表演方式比裘德•洛令人疲倦的过度外放的演绎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叙事和美学上都过于传统的该片内容则因对文学天才的刻板诠释以及对配角的扁平刻画而乏善

7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感觉没有创作或者编辑经历的观众很难会产生共鸣。

11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电影真不适合呈现这种文学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对话,两个人在酒吧里讨论删改稿子的过程真实做作又无聊。明明不具备表演性的东西,非搞得特别戏剧化,所以只能靠夸张的语气和动作。

13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影院就三个人,可偏偏我旁边坐着一个,字幕一上灯一开,坐前面那个人就打着哈欠出去了,我旁边那人本来是想等字幕结束的吧,但一旁的我哭得只好背对着他,太尴尬了,他也逃走了…几个主演都牛逼至极,就不多赞了…至于片子就更不多提了,看结尾就知道,一切都恰到好处,但就是喜欢啊……(我正躲在厕所

17分钟前
  • 没有
  • 力荐

所以这片是讲科林·费斯与妮可·基德曼争风吃醋争夺裘·德洛却因科林费斯心念老情人盖·皮尔斯而使裘德洛心生哀怨离家出走,结果反而在盖·皮尔斯的劝说下裘·德洛回心转意不料无福消受美人恩英年早逝而使科林·费斯悲痛欲绝脱下了全片一直未摘的帽子终于让人一睹盛世美颜全貌的故事?

18分钟前
  • 洛风城
  • 还行

为什么要扯上基情呢?这种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伯乐千里马的父子感觉多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20分钟前
  • 是菜菜啊
  • 推荐

白瞎了这么牛的卡司,全是英伦戏骨,结果依然力量不够,都是导演的问题。有几场戏剧冲突还是不错的,可惜有佳句无佳章。不过,那些美丽的布景,细腻的文字,以及几位英伦情人的表演,都还是值得称赞的。这种全明星的复古电影,估计不多了呢。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编辑才会懂奥义

24分钟前
  • 我是卢俊
  • 力荐

这片子是不是跑偏了?到底是写Perkins呢还是Wolfe呢还是他们俩的情谊呢?不过我还挺喜欢,虽说故事立意不明,但镜头语言还是非常出色。演员太好了科林叔那几滴眼泪真是往人心坎儿上面砸,本来是个稳重内敛的角色,但是动情之处也会跺脚起舞砸玻璃,为了这种科林叔最擅长且我最深爱的闷骚极品角色给五星

28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看到结尾colin叔的泪水真的我也哭了

29分钟前
  • eita
  • 力荐

3 规规矩矩的制作,规规矩矩的剧本,规规矩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可表扬的。

3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好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呐。喜欢旧时代,畅销书是文学,一个月可以卖一万本。答应自己一天写500字做得到么?裘花演技真的太浮夸了。《Swing Gently》是爸爸很喜欢的歌,一听到我就哭成狗了。一边看片尾一边用胳膊抹眼泪,还好穿的是长袖。@太古UA

33分钟前
  • FloatingBoat
  • 推荐

渣男作家的一生,为啥好几个段落有《爱乐之城》的感觉…

3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开头脸叔家里坐着一桌女娃就有点微妙,所以碰到裘叔之后内心那种激情我居然很是理解,太太也很了解脸叔想要个儿子,只可惜妮可在drama的世界里YY成了基情,和裘叔在舞台的那场争论也印证了这很drama的官方吐槽咩?最后只想说: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37分钟前
  • 蓓壳
  • 推荐

科林·费尔斯的脸上明明没有太多波澜,却把最细微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了。真是高手。想起讲诗人兰波的《心之全蚀》,都是关于虐人的爱,以及被囚禁于俗世的天才。

4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大家都在說演員,那我就說兩句導演,給寫長影評的人一點信息。此人是個巨牛的戲劇導演,也許可以解釋片中的戲劇性。他也是基佬,解釋了倆男主的「友誼」⋯⋯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42分钟前
  • 陈凭轩
  • 还行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是纠葛的情感和不堪一击的才华 还是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酱

44分钟前
  • 靴靴宝贝
  • 力荐

打四星自知不客观,只因片头时光与河流般的音乐里传来《天使望故乡》经典开场,忆起沃尔夫生平苦痛、英年早逝,两周前读完《天才的编辑》时的眼泪又全数归来。其实剧情重点不对,珀金斯当了37年编辑,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也是他挖掘,是“我们共同的家长”,一生几乎是大半部美国现代文学史,影片却只着眼于沃尔夫,其他全是浮光掠影,还花费过多笔墨描绘沃尔夫和他伯乐各自家庭不睦,要么影片直接改名为《沃尔夫和编辑》,不然真是说不过去。结尾更是草率,书中沃尔夫的死极为感人肺腑,珀金斯是沃尔夫的荣誉抬棺人,也是他的遗嘱执行人,整理好遗作,却只能拱手交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短短三个月头发都白了。不过幸好影片对珀金斯作为一名心甘情愿的匿名者身后人的精神没有省略,科林叔红着眼睛对裘花说起为何编辑要隐名埋姓一段很戳人

4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电影这东西真的是没有标准的,影评扑街,可同行的同学到片尾时居然落泪,我自己是觉得脸脸简直可爱到爆,演技值得拿奖,可又看到有人说,片中所有人每一个演得好的。所以啊,看电影呢,就是我开心就好,你们随意。

47分钟前
  • 2505
  • 推荐

好看,尼克尔基德曼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

49分钟前
  • 斑斑点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