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

战争片美国2003

主演:罗素·克劳,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达西,马克思·珀基斯,李·恩格里比,比利·博伊德,派崔克·盖勒,麦克斯·贝尼兹

导演:彼得·威尔

 剧照

怒海争锋 剧照 NO.1怒海争锋 剧照 NO.2怒海争锋 剧照 NO.3怒海争锋 剧照 NO.4怒海争锋 剧照 NO.5怒海争锋 剧照 NO.6怒海争锋 剧照 NO.13怒海争锋 剧照 NO.14怒海争锋 剧照 NO.15怒海争锋 剧照 NO.16怒海争锋 剧照 NO.17怒海争锋 剧照 NO.18怒海争锋 剧照 NO.19怒海争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5:04

详细剧情

  1805年,拿破仑在欧陆纵横,而海战方面,只有英国舰队可以与之匹敌。英军杰克(Russell Crowe 饰)船长与自己的军舰惊奇号受命拦截法方军舰地狱号进入南太平洋,两舰在巴西北海岸初次相遇,地狱号凭借优势火力与厚甲将惊奇号击败,杰克依靠浓雾天气勉强得脱。虽然初战不利,但曾经跟随纳尔逊将军的杰克对自己的军舰充满信心,拒绝返航并着手研究对手。不久两舰再次相遇,杰克使用诱饵战术扭转了局势,一路追踪到暴风雨肆虐的合恩角,杰克的执着引起好友船医斯蒂芬的反对,但是杰克拥有一支精英的团队,在种种不利之中,船员们将针对性的训练坚持了下来。斯蒂芬意外受伤让杰克停止追逐,暂留小岛休整,此行意外的为杰克提供了战斗灵感,很快地狱号再次出现,两舰终于迎来了宿命般的对决……  本片获2004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音效奖等十余项褒奖。

 长篇影评

 1 ) 那些勇敢的稚嫩的孩子-----海军军官候补生

     军官候补生(midshipman)的位阶则比较模糊,他们多是未成年的少年,在军舰上实际学习航海和作战。这些少年通常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庶子,大约在13岁就上船担任军官的杂役,两年航海生活后,15岁时可以透过介绍人成为候补生,满20岁时就可以参加尉官考试。这些是规定,当然就有很多人想办法“规避”,例如虚报年龄,假造资历(名字登记在船上但实际上没有上船那么久),大名鼎鼎的纳尔逊18岁考过尉官,20岁升舰长就是一例。当然也有运气或关系不好的,他们可能头发都灰了还是个候补生,怎么样也考不过。虽然有些弊端,但是这个制度大体上还是好的。这些候补生从实际工作中学习,跟士官长,士官,以及水手们一起并肩工作,在桅杆上爬上爬下,在底舱中挥汗如雨,比较可以了解下层水手们的想法。当他们以后成为尉官,舰长,甚至将军时,这段经验会对他们的领导统御大有帮助。

   海军候补生们,吃住都在这最底层甲板上的住舱里,它位于军舰水线下面一个污浊的地方。在那里,储藏室内变质的黄油和乳酪散发的腐烂气味和舰底污水晃动时发出的恶臭混合在一起。吃饭用的餐桌还是军医治疗伤员的工作台,据说有经验的人才可辨别出哪是肉卤迹哪是干血迹。
 这里玩笑粗野,体罚盛行,根本不是娇弱的青年所呆之处。候补生中的软弱者,经常受人欺侮和要挟,睡觉时吊铺被割断,衣服被盗,食物被偷。
 但是作为见习军官,这些青年必须忍受这种艰苦生活,他们要学会舰上几乎所有的工作,包括桅杆上那些危险的工作。他们虽然很年轻,但是享受到海军军官的大多数特权。他们对舰上的新水兵拥有绝对的权力,但他们经常滥用这种权力。许多勇敢强健的水兵被迫顺从于那些脸膛修得溜光的年轻暴君的辱骂与鞭笞,根本谈不上向上级告状。
 有些海军候补生看去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年轻。有一位年轻的海军候补生非常幼稚,他甚至还吃大拇指。还有一位11岁的海军候补生出了洋相,被他当舰长的父亲当众打了屁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海军候补生都年轻,有些人已将近50岁了。这些人服完六年役后,没有通过晋升中尉的考核。他们终身是海军候补生,仍然同那些喧闹的年轻人住在一起。
  这一班以年纪与志向而划分的人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晚餐后不久,一位年长的候补生把一把叉子插在横梁上。这是向年轻人发出信号,要年轻人为他们取出吊铺,挂在舱内帘子隔开的地方。这大概是为了好在那里做梦升官,也是为了使那些仕途不得意的人放纵地畅饮,他们反复陈诉自己那些使人听厌了的事情,尽情地发泄他们的满腹牢骚。

 2 ) 电影与小说:关于Master and Commander

要看了书才知道彼得威尔与他的群体为电影付出了多大努力和心思,他们是如何把散布在二十部半的小说里的线索择取串联,并以如此友爱、如此自然仿佛它本来就是这样的方式编织在一起,构造成一部在壮观宏大的镜头语言下竟以细腻情感取胜的电影。那么多丰富的情节都被作为“旁支末节”舍弃,彼得威尔只保留了最中心的,他最想保留并传达的那部分——战争与海洋中的人性,丰富的人性和人情味。丰富的趣味性。而这些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课题,只通过一艘拥挤着197号人的五百吨二十八炮战舰呈现得淋漓尽致。这艘舰船就是HMS Surprise。在奥布莱恩的书迷心目中,惊奇号将成为他们一个仿佛结识很久的老朋友,舍不得遗忘,并对它有可能的结局充满感伤。奥布莱恩的小说正是以这些特质脱离了一般的历史小说而进入伟大行列。更别提那一对伙伴各自的魅力,更别提他们那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旅途,更别提拿破仑战争期间大西洋海战的长幅画卷。更别提那些繁复的极具知识性的舰船与海军术语。以及因为斯蒂芬·马图林的存在而带入全书的趣味盎然的自然知识及科考场面——远比探索发现频道那一类的节目教给人更详尽的知识。这不只是一系列的海战小说,它还向我们展示了200年前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社会等级、文明风俗、各国政治状况、时尚潮流……一个对旧时代海战怀有求知欲的读者会看到关于海军内部的最细微的描述,舰船等级、构造、人员构成、食物配给、军衔级别、服饰规章、军事法庭、等等。

      了解电影对原著的改编,电影中的各项情节分别来自原著中的何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取材的,可以增加观看电影时的趣味和触发联想,但若将这些改编与虚构部分与原著加以比较并试图评判优劣则显得毫无必要。这是不同的二者。原著诚然是伟大的,电影却也是非常棒的。而它的演员们更是棒得让人无话可说。相比较原著中的杰克·奥布雷舰长,罗素克洛扮演的这位舰长显得更加强势、精明与坚决。原著中的杰克非常地有趣、除了是一位有能力的实诚的舰长,他还非常富于同情心,对船员下属们极好,他的舰船上没有英国皇家海军里最流行的严刑酷法,很少舰长们喜欢用的鞭笞,纪律是靠着成熟船员的自觉协作和责任感自然而然执行的。他也乐于提拔自己的下属,推荐他们往更好的前途发展。他没有嫉妒心,没有睚眦必报的狭隘心胸,相反显得热情、坦率、朴实,我相信除了医生负担的那些秘密的海军情报职责,奥布雷舰长本身的品质也是吸引他上惊奇号担当随舰军医的原因之一,甚至是更重要的那一个。罗素克洛尽管无法完全表现出原著中花费篇章的这些美德(限于剧本),他仍然让我们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舰长在下级和水手们中受到的尊敬和热爱。尽管他不美,尽管他体重超标,尽管他不经意间就流露出那种演员本身的自傲自矜——谁叫他是两届的奥斯卡影帝呢——但他仍然是可爱的奥布雷舰长。你可以通过他的言行触摸到他的内在。

      而斯蒂芬·马图林,他有许多的特质,一部小说所能创造的最多位面、最复杂矛盾的天才。二十部半的长卷也不会让这个角色失去光彩,令人厌倦。在杰克舰长眼里,他最初是一位学者、自然学家、哲学家,一位“世界上最单纯的伙计”,但后来,杰克才发现事实远不只是那个样子。当然有些对他仍是秘密。斯蒂芬是个爱尔兰和西班牙混血的私生子(又是一个),父亲是爱尔兰军官母亲是西班牙贵族。一个少数派的天主教徒。受贵族教育长大。爱尔兰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加泰罗尼亚语都是他的母语,他还能流利说拉丁语、葡萄牙语,能熟练应用希腊语、马来语、阿拉伯语和乌尔都语。但是他不懂海军行话。他在西班牙有一座城堡,有大片的地产,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技巧精湛的外科医生,会把最惊险的手术做得跟艺术一样完美。而暗地里,他还是为英国海军情报部工作的头号老资格间谍,有丰富的谍报经验,海军上将也要向他咨询意见,但完全拒绝领工钱,却宁肯暴露自身也要将任务履行到底。他参加过爱尔兰独立运动、参加过加泰罗尼亚独立运动,在拿破仑之前还参加过法国大革命。在爱尔兰有一段期间他曾每年与人决斗二十次以上,后来还把杰克也拖去决斗了。

      然而比所有这些诡异的身份更吸引人坠入医生漩涡的是他那奇妙性格中的每一个位面,它们像水晶的各个尖棱折射出的光线交相辉映。他的敏感、他的友善、他的同情心,他的暴躁,他的孩子气,他的天真,他的得意,他的刻薄,他的脆弱,他的阴暗……他是个多重人格的矛盾综合体。在与死神搏斗时他是个强悍的医生,在遭遇到危险时他是个谨慎、成熟、镇定的战士,与他的动植物们呆在一起时他是个天真的会像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的学者,遭遇低潮时他会摇身变成最易感的哲学家。他不修边幅,品位古怪,衣着邋遢,时常戴一顶不成样子的假发,从来也没学会过怎样在海上稳定行走,不计其数地掉进过海里,虽然从事着海军谍报工作却对舰船及军衔辨别像个白痴,与人话不投机就会像只牡蛎一样紧闭双唇,完全不顾气氛僵硬。他是如此的敏捷机警有时却又如此的不通世故。不知道是医生的幸运还是奥布莱恩的读者们的幸运,彼得威尔找了保罗·贝特尼来扮演他。斯蒂芬骨子里带有的那种不明过往的阴郁,那种敏感与倔犟,还有孤僻、反叛,保罗身上也同样隐晦地深藏着,过去生活的全部烙印在灰烬下潜埋。而英国演员那种独有的,即使邋遢也遮掩不住的温文尔雅,那种含蓄节制的风格,让保罗把医生活生生地从二维世界带到了三维世界,依旧敏感、不为人察觉的孤独,尽管水晶的尖棱同时受限于剧本被削减了许多,但保罗的医生有着与原著中一样的温暖、可敬、让人信靠。毫无疑问,惊奇号上的船员都热爱他,仰赖他,视他为真正的贵族。他的勇敢,他的即使面对杰克仍坚持要求公正的倔犟,他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广博的知识,他的温柔和耐心,他的宽容。保罗曾说医生是那种即使将他关进禁闭室一个月,他走出来仍然神清气爽的人,因为他的内在如此丰富,完全足以使他在任何逼仄枯燥的环境中仍能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还有那些可爱的配角们,虽然繁多但他们每一个都能做到面目清晰,面貌各异,留给人印象。曾经在杰克手下干过的普林斯,是在第十部《世界的另一边》里来到惊奇号的,尽管有上校军衔,他却没有供他指挥的舰只,当杰克的船停泊在军港并且编制不足时,普林斯又来请缨,他曾任过杰克的大副。在电影中他仍旧是第一副官。由James D'arcy扮演的这位英俊的脸上带一条伤疤的青年军官相信也令许多观众印象深刻。还有霍兰,这个可怜的候补军官生,这个满脸写满了约拿两个字的倒霉蛋,这个走投无路的家伙,他从前也曾在杰克手下服役过,属于那种既不恶劣也无长处的可有可无的船员,他和普林斯同一时期上了惊奇号,同样是看不到出路,但他的前景比普林斯可要渺茫多了,杰克受不住同情心作祟收留了他,可在电影里他毕竟没有忍受住那种排斥,那种迷信的敌视,那种无法融入的隔绝,尽管他有一副好嗓子,唱歌很好听,但他还是自杀了,抱着炮弹沉了海。这是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阴暗,无可奈何的生活的困境,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可能存在的阴暗。还有长相怪异的船长管家奇里克,偷听船长和医生谈话,还有漂亮伶俐的贵族少年候补军官生布兰克尼。他在电影里被斯蒂芬锯下了一条手臂,杰克送给他一本纳尔逊的传记。布兰克尼的演员后来在HBO+BBC的电视剧《罗马》里饰演早慧的少年屋大维……还有许多,还有加拉帕格斯那群亲切的大陆龟,医生戴着眼镜给它们量脖围……

      奥布莱恩显然是个医生派,对于二十部半的奥布雷-马图林系列,医生这个角色代表着什么,他身上有多少作者本身的影子才能使作者对他如此偏爱?每一个作者都有某种纳西索斯情结,在他小说中的人物身上照映自身。然而作为读者来说,奥布莱恩像他笔下的医生,或者医生折射出了奥布莱恩的灵魂,这又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而更幸运的是,彼得威尔将它们带上了银幕。

 3 ) 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决,怒海争锋!

昨晚刷电影刷到这个,豆瓣评分不足8,觉得低估了,可能英雄主义的历史题材佳片太多,璀璨群星中并不出众的原因吧。

英雄主义,无非以下几个大范畴:矢志报国的热血情怀;贯彻信念的百折不挠;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这片子主角基本占了前两点(话说舍己为人好像东方文明更多宣传一些,西方比较少)。而在这些之外,电影成功的在主角之外设计了很多人物,他们时刻在拷问主角和观众,“你是正义吗?你这样值得吗?”

本片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楚门的世界》也是他的作品,这两部片子都很棒!《绿卡》也可以,没看过的都可以去看看。

继续说英雄主义吧!

一、矢志报国!

回到本片,电影的大背景是十九世纪初期的拿破仑战争,法军意图征服欧洲,为此建立了庞大的海上舰队,掠夺物资及保障法属殖民地物质供应。1805年,特拉法尔加海战爆发,英军舰队在西班牙附近海面一举击溃法国舰队主力,迫使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从经济角度来说,拿破仑海上运输线被打断,陆军独立面对欧洲联军,必败的结果已经不可避免。

片中主角在激励水手时候说,“你们想孩子们唱法国国歌吗?!” 答曰“不想!”

本片在报国这个主题里,还多次提到英海军名将纳尔逊,主角设定为纳尔逊曾经的部下,餐桌聊纳尔逊的传闻逸事,送年轻小军官纳尔逊的书…为什么呢?前文说到奠定法海军溃灭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英军损失3搜战列舰,击沉法军20多搜军舰,俘虏法国海军主帅,收获决定性战果!但,英舰队主帅纳尔逊战死!

没错,爱国主义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潜移默化!

二、百折不挠!

电影不是大规模海战,只是英法单舰斗法的故事。法舰各项数据占优,两次交手均占上风。英舰在主角舰长带领下,两次失利却不逃跑,始终尾随敌舰,最后用策略击败对手。

本作中,英舰接受的任务就是搜索这艘敌舰并剿灭之。第一次见面,却是在浓雾中遭遇对手伏击,损失颇大。在其它军官建议返航修理的时候,主角做出原地修船追击敌舰的决定。

追上了,第二次遭遇,但是人家吨位更大,火炮更多,再次失利。但主角利用天黑,放出诱导的假船并撤退,经过长时间航行,绕到了法舰身后。这里还必须表扬本片,基本还原了上世纪海战真实场景!

主角在第二次炮战失利后说,“我不会让你第三次再在上风”。终于,他绕到敌后了!

故事才开始!

三、英雄的导向是对的吗?

片中成功地塑造了最重要的配角——热爱自然科学的医生。一出场就露了两手,给小军官手臂截肢,用铜币给老水手做颅骨修复手术。他和主角是最好的朋友,在日常航行时两人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合奏把主角人物形象逼格也带高了一点。

医生跟随军舰航行,一个重要因素是想探索世界的未知,他认真地绘制各地生物的形状,收集生物的标本,为发现新的物种欢呼雀跃。

前文说到主角千辛万苦终于绕到敌人背后,但敌人也不是无能之辈,他把主角引入风暴之中,主角歼敌心切在风暴中全速追赶,结果不仅没有追上敌人,自身在风暴中损失惨重,又牺牲了水手。

这是医生第一次问,“值得吗?”,主角的回答,“我的任务是消灭他,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这个回答满意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风浪后的修整,在一个崭新的小岛,各种新奇的生物,主角答应医生让他上岛几天进行考察,医生欣喜若狂。

然而,主角食言了,因为在营救其他船只时,得知了敌人踪迹。不给医生上岸时间,追击!

医生愤怒了,不守承诺!主角祭出名言,“两恶相权取其轻”!

这部分,医生和主角的争论核心——到底是为国建功还是给自然科学做贡献?哪个更重要?英雄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个伟大?

这问题在不同的人,答案永不一样!

四、英雄的回归

在即将伏击敌人的时刻,偶然事件发生,医生中枪了!

救医生,还是伏击敌人?

电影的选择:救医生!

电影在这个阶段,终于把战争机器的主角换回到朋友的角色!主角的船放弃追击敌人。回到新发现的岛屿,在陆地给医生做手术。

这里有插曲,医生让水手拿着镜子,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血肉模糊,我选择跳过不看了,我父亲说我做不了医生,这说对了!😹

放下执念的主角,电影给了他最后的礼物,医生在收集新世界生物的时候,发现敌舰也在岛屿另一侧补给水!

最后,就是击破敌舰的结局,当然,最后的最后电影又埋了小伏笔,可能是为了拍续集做的铺垫。

不过,最终没续集,导演老爷子80岁,估计也不会有续集了。好的导演总在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我们思考,什么是对的,或者说,有没有“对”这个选择。片中的最后,主角打败敌人,医生找到新物种,大团圆,可能是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终会圆满!

 4 ) 就像欣赏一座流动的英国生活

欣赏《怒海争锋》,就像欣赏一座流动的英国生活。漂泊在外,却始终坚定前进的方向,万般困难,也始终坚持到底,明知危险,却依然义无反顾。对于一部用意识形态观点看来,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殖民利益争斗的影片来说,更多得是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基础上充满了集体主义精神,在战争中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和对自然的崇敬。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激烈而充满智慧和勇敢,穿插的随性医生的生活研究细节充满了人文关怀,不论青年与否,年长者的关爱与兄长的爱护温情动人,不苟言笑的指挥与幽默的生活态度,内心理想的热血不断冲击着对目标的追求。
医生与舰长直接朋友、同志、助手……也许还有大小提琴的协奏,都在时时处处的细节中显示在紧张的战斗中仍然充满了生活的快乐。医生少有的雪茄显示了朋友之间生活习惯和态度的相互影响,不杀人的医生拿着枪冲进敌舰时候,已经是战士的一员;舰长为了医生的生命而暂时放弃眼见在手的目标,却在无意间获得战斗的灵感,帮助走向胜利的大门。
一般汉子电影里没有女人,对于坚韧的人来说,失去一只手并不能影响他的生活,无外乎就是改变既定的生活目标;对于怯懦者来说,草草结束生命意味着一切归零。轻快的英格兰提琴音乐久久萦绕耳边,短暂的迎来更加更加激烈的战斗,却充满热情和激情。
回到意识形态的认识,对于海上霸权的理解,更应该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角度理解,对于一个弹丸岛国,只有跨出国门,在波涛中争锋,才能求得生存。泱泱大国的傲气并非在敌人的枪炮面前被迫打开国门,而是自己的封闭导致落后,唯有开放的精神和态度,广纳的胸怀,才能学习、发展。
什么是大片,什么是好电影,不管影评人怎么评价,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也许是因为木讷,所以看了无数遍才慢慢将电影本身的情节和细节的处理多少看出点味道。对于情节来说,主人翁遭受了一次次打击,却能用勇敢和智慧与敌周旋,最终胜利,其间过程如此辛苦,也充满了自身长期的刻苦和经验,还有对敌深入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
电影就是用短暂几个小时的时间讲完一个故事,而故事的情节疏密就是编剧的水平了。今天在看8月版的《城市》,最后几页的一个观点就在里面,有的人胡吃浑死就是一生,有人一生独到上下五千年,时间长短差距不过如此,然而生命是可以有密度的。一部电影就像主人翁一样充满了生命的密度,在有限的时间讲述精彩的故事和丰富的情节,实在精美。
此时,耳边随响起提琴的优美音符,望着屏幕里远去的帆船,心中无限涟漪。

 5 ) 真实反映19世纪海战的电影

       整体来看这个片子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
    故事情节上情节设计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不仅体现19世纪海战的扣人心悬,出奇不易;又表现了人算不如天算的机缘巧合;更有人的智慧,兄弟情谊,勇气,责任。
    在细节上,我们看到了电影很好的表现了19世纪航海的技术水平,海员的工作状态,海战的细节也把握的很到位。甚至对医术都有比较精细的描述。我最喜欢的是看到海军小见习军官为了求好风原地转3圈的可爱。
    同时电影表现了人们对未知海域的向往,对解决自然谜题的渴望。人们就是具有了这种精神,文明才会进步。
    好了官面文章做完了,下面开始八卦。
    和主角对手的法国军舰那叫技术先进啊,流线船身,远程大炮,哪像主角似的就会伪装自己,然后突然袭击,最后炮打不过人家居然跳帮战。有失大英帝国海军风范,不过话又说回来,大英帝国海军就是海盗出身,那跳帮肉搏就是传统啊。
    海军小实习生长得很帅,长大一定帅哥,可惜这么年轻就断了一条胳膊,但是最后决战的时候表现十分神勇,以后一定是纳尔逊的翻版。
    片子里有很多海军的隐晦笑话,不懂的真的很冷。我就看了好半天才懂。唉,英文还要学啊~~~~·

 6 ) 信念之盾与真理之剑

        我们都不是强者,但我们有时必须勇敢,因为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无路可退,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必须迎难而上。
        我们无法选择改变过去,所以我们前行前行。我们忘记伤痛,忘记不幸,也许,只是也许也是一种勇气吧。

 7 ) 海不怒,风不急

这是个感情泛滥成灾的年代,好象什么东西都必须与爱情挂上勾。
在电影院门口的时候,当我点中这个片子的时候,妈妈的态度很生硬的表达着“随便,依你的意思为意思。”当然我不是横行霸道的女儿,其实,对这样休闲的享乐,我很少强硬的表示我的态度。我妈妈的眼神看着另外一张海报上的裸露着长腿的美女,因为有美女我们知道肯定会爱情。
可是我逃脱不了海洋的诱惑。
好象从小都很喜欢蓝色的东西,许是我的名字就适合和蓝色放在一起,我的名字的意思本来也是可以引申到海洋里。这片子,我看定了。我就是这样想的。除此以外,我们再没有机会看到几百年前,古代的船,古代的船员生活。
晃晃悠悠的,船上的生活展开了。吊床吊床,我错鄂而又兴奋,然后黑夜之中,却引来了战争。
是的,虽然我不喜欢战争,但我得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战争片。
几百年过去了,历史是什么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这部片子不是一战、二战的背景,我们并不需要从战争中企盼和平,或者这世界永远有或者这世界永远有野心,有强权,而有时,战争也不过是一群狗咬狗。但我们永远还是敬重,与自我挑战,与天斗,虽然有时,天不作美,虽然有时,我们甚至还分不清什么叫强者。
敌对的一方,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而这一方,却是以弱胜强,我喜欢船长那几句鼓动人心的话,喜欢他们在暴雨之夜里拉开了全帆前行,喜欢他们在船上唱的歌,喜欢用豪迈的情怀,表达他们的思念。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可他们爱着这海,漂泊着,享受着。我想把那段歌录下来。记住我在这中间感受到的乐观的面对寂寞和恐惧。

我要说说这故事里的人物。
多数的他们都离不开死亡。
有一段是船桅在暴风雨中被刮倒了,有一个船员就随着船桅掉落在水里,船桅拖着船,可能会弄翻船,船上有几百条生命,而那在海上奋斗的人,只有一个。就是这个在数量上的绝对弱势,那个船员还在不停地向船游过来,船长砍段了船桅。
电影院里面一片沉默。

故事里有一个见习上尉,他犹豫,胆怯,发现敌船的时候还不敢拉响警报,不象是军人,船员们说有他在的时候,就有不幸,他是被诅咒的人。于是在一个黑夜,他抱着铁球沉入了海底,浮出来的海面的是那张惨白的脸,睁着的双眼象永远无法合上。
电影院里面一片沉默。

可是他临时之前说了一句话,“明天天会晴的,我知道。”于是天真的晴了。
我们才发现人类忘记伤痛如此容易,是的,我们都不是强者,但我们有时必须勇敢,因为我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无路可退,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必须迎难而上。有时我们不幸成为悲剧人物,我们跌倒了,无人扶起,我们死亡了,化成了尘埃。我们无法选择改变过去,所以我们前行前行。我们可以悲哀,但不应该伤感。就是有这么多苦楚我们才珍惜活着,就是这么多死亡,我们才更珍惜乐观。
然后我思考了一下勇气,真的,什么是勇气呢?我们承认死,勇于死,或者也是一种勇气吧,而我们忘记伤痛,忘记不幸,也许,只是也许也是一种勇气吧。

于是另外的人物也慢慢浮现在我的眼前,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自己的右臂,可是他躺在病床上看书。
船上的医生,自己取出自己胃部的子弹。
我喜欢这部影片的这些片断,是的,我们也许就是应该忘记那些伤痛,我们要活着活着,然后迎向明天的晴天。喜欢那在没有战争的时候,他们拉着琴,喜欢他们在船上修理那被击坏了的船首像,老天保佑,我终于看到了船首像,为此我微笑了。

这是个纯男性的电影,我已经说过了,没有爱情,海报里没有女人,电影有一个惊鸿一瞥的女人,不过她无足轻重。
所以我想应该会,也会有很多人会把里面的友情加入很多暧昧,于是我知道肯定有同人。
可是当一个男人为另一个男人放弃去追逐敌船,去追求自己野心和成功感的时候,为了让重伤的他看到那美丽的海岛上濒临绝境的生活;而当另一个男人,为了告诉这个男人,敌船出现的时机,放飞了笼子里各种的生物,我感动了,不是为了爱情。
不是为了肉体的吸引,只为了那种尊重和理解。
我忍不住想,这个爱情泛滥成灾的年代,您得给我留一些空间。
所以请别,别用爱情玷点了他们的友谊,别让那爱中的性让我看不到纯洁。
请让我知道无索求的友情,知道广阔天地中更广阔的人心。

喜欢了很多年的海,而且很固执地认为海应该是蓝的,在上海的时候见过黄浦江的入海口到是失望过,后来又有一次出入浦东机场,那个时候才听说机场是建在海水边,就好象是汪洋里升出来的一条船,有人问过我,若是生在古代我会选择做什么,似乎,想来想去,不喜欢政治,不喜欢金钱,就是还有片蔚南色的在吸引我。
我很高兴,有这么一个刚过冬日的日子,我看到了古代的船。

 短评

居然就这么结束了!仗还没打完呢!2333

2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绝对被低估的好电影,极其靠谱的航海影片。

7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力荐

和小蚊子一起看的唯一一部电影吧?在思明,一致认为好看,喜欢船医,就是达芬奇密码里的白化病人赛拉斯,演技一个好啊

12分钟前
  • cherry0592
  • 推荐

这片估计看多少遍都不够!!保贝叔太帅了~~马图林医生是他最棒的正常人角色~~!怎么会有人觉得这片不讨好女性观众?从正太到熟男一应俱全,还有奸情,哦,真希望有续集这东西的存在,但是James D'Arcy已经不水嫩了呀/(ㄒoㄒ)/~~ ……

15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力荐

原来是很多本书改在一起的,怪不得每个人物的出现都像一个章节。虽然是很写实、复原度很高的海战片,彼得威尔把船长和医生设定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整个片子的氛围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不少嘛。另外这两个人的关系值得深究。。。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你们想失去伦敦么 你们想让拿破仑当国王么 你们想唱马赛曲么”

21分钟前
  • janjanski
  • 推荐

大海是男人的浪漫!海战的佳片

23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彼得·威尔擅长人物的塑造,一群人物撑起来的不光光是英国航海时代的英雄主义,还有一个改良的资本主义形象。

2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更多的是在讲军舰上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内容很饱满、细节很详尽。想在这部电影中找热血沸腾的感觉就不要了。

29分钟前
  • 酱爆
  • 还行

不错,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33分钟前
  • 深层次空间
  • 力荐

以前没看过描述海战的作品,觉得很带劲。没看出电影的主题,中间部分有一些拖沓散乱。还有,是不是所有的船长都叫jack?

35分钟前
  • 一个劳动人民
  • 推荐

保罗·贝坦尼用心地仔细测量着龟头,他还要用罗胖子给乌龟命名,这大概就是所谓专注的男人最性感,嗯

38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精彩至极可以收归航海博物馆的好片!!!必将成为航海电影的划时代之作!!!

42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力荐

水手,医生,生物学家?

45分钟前
  • 推荐

小卡爱正太,正太爱医生,医生爱船长,船长也爱医生……(……)JQ四射,毫不犹豫打4星 囧 啧啧!一艘军船上居然会有那样一位会拉大提琴、酷爱自然学、极度浪漫主义的医生 囧b 为了看海鸥被枪击中是有多苦B 囧 结尾惊艳了……导演绝对该拍第二部啊第二部 >< 船长向医生许诺的约定何时才能实现哇!>u<

50分钟前
  • 小檠的罗宾熊
  • 推荐

看完没什么感觉,现在差不多都忘了。

54分钟前
  • zenz
  • 较差

医生于船长所演奏的曲目是由莫扎特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所改编。

57分钟前
  • 小屋乌
  • 还行

这并不像是一部战争片,最激烈的应该就是最后的那场肉搏战,其他的大部分时间更像是一幕海上英伦生活的缩影,涵盖了友情、责任、纪律,以及从头至尾的乐观主义精神。

58分钟前
  • 小生影书
  • 推荐

加拉帕戈斯群岛,“两分钟内发现两个新物种!”……人与自然始终是威尔的主题,即使在这部以海战和动作为主轴的作品中。伊伯特赞它使人想起了大卫里恩,场面宏大而又不失人性洞悉。个人倒是想起了另外两部:老福特的侠骨柔情与斯科特的异形。同样作为主驱动的强敌当前退化为了大的故事背景,叙事主要围绕英舰内部各色人等的性格冲突,特别是船长和医生之间。但威尔总体而言是推崇知性的,即使在这个明显有利于张扬船长性格的怒海杀阵故事中他仍不愿让医生处在下风,“射鸟误伤”便是一个重要转折,船长因弃追而人性,医生因自救而坚强,只是前者之丰富不及后者之震撼,于是双方近乎扯平等量。但对威尔另个招牌神秘主义的运用持保留看法。神秘应象其澳影如悬崖野餐那般营造氛围,并不适于作为单纯叙事驱动在怒海这种类型特征鲜明的片中频繁使用。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船长。对于我来说,大海,这两个字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1小时前
  • 私房歌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