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之家

战争片美国1942

主演:葛丽亚·嘉逊,沃尔特·皮金,特雷莎·怀特,梅·惠蒂,雷吉纳德·欧文

导演:威廉·惠勒

播放地址

 剧照

忠勇之家 剧照 NO.1忠勇之家 剧照 NO.2忠勇之家 剧照 NO.3忠勇之家 剧照 NO.4忠勇之家 剧照 NO.5忠勇之家 剧照 NO.6忠勇之家 剧照 NO.13忠勇之家 剧照 NO.14忠勇之家 剧照 NO.15忠勇之家 剧照 NO.16忠勇之家 剧照 NO.17忠勇之家 剧照 NO.18忠勇之家 剧照 NO.19忠勇之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45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的夏天,克里姆(沃尔特·皮金 Walter Pidgeon 饰)和妻子米尼佛夫人(葛丽亚·嘉逊 Greer Garson 饰)住在英国郊外,两人结婚多年,生了三个孩子,生活幸福美满。克里姆的大儿子韦恩(理查德·内伊 Richard Ney 饰)爱上了花会创办人的孙女贝尔(特雷莎·怀特 Teresa Wright 饰),情投意合的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战争开始了,韦恩想要为国效忠,赶往了前线,而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则在后方支援。某日,一名德国飞行员受伤闯入了米尼佛夫人的后花园,米尼佛夫人凭借着自己的勇敢与智慧协助警察成功将其捉拿。米尼佛夫人和贝尔小姐在送韦恩前往驻地的途中遭遇了空袭,一时间凶多吉少。

 长篇影评

 1 ) 敦刻尔克

第1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喜欢上葛丽亚·嘉逊,好美丽优雅的女人!她和老公都热爱生活,会为了自己喜爱的东西而花费巨资,但面临战争,他们全家都会为国而战。影片中有一段敦刻尔克战役,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敦刻尔克电影,两部影片都讲到一位有飞行员儿子的船长。原来今年新上映的电影有些是为了纪念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吧……

 2 ) 一部充满英国式优雅的战争动员片

#15# <Mrs. Miniver> (忠勇之家)第1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米高梅公司1942年出品。片长133分钟,黑白片。导演William Wyler, 后来又执导过《宾虚》。不得不说中文片名翻译实在是差强人意。乍一看“忠勇”二字就联想到古时在衙门里喊“威武”的衙役。还以为是武侠片呢。
这部影片描写的是二战时期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期发生的一段故事。家境殷实的建筑师一家把大儿子送上了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妻子机智地抓获了受伤的德国空军,丈夫开着自家的小船奔赴敦刻尔克帮忙部队撤退。他们是当时英国人民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反法西斯战斗,抗击暴虐和侵略的缩影。
导演让这部影片处处洋溢着英国式的优雅,绅士。头上飞机呼啸,耳边隐约的枪声,没有让他们惊慌失措。小村庄的人们衣冠楚楚,发丝不乱。即使在防空洞里也享用咖啡,朗读童书。他们用尽量保持生活习惯的态度,不屑于战争带来的苦难和离散。事实上,一场空袭以后村里已经逝去了老人孩子和刚刚新婚的新娘。在满目苍夷,支离破碎的教堂里,他们还是穿戴整齐地做礼拜,聆听牧师读《圣经》。想起《泰坦尼克号》最后船体倾斜时候,乐队还是一丝不苟地演奏着。两者对待困境的态度如出一辙,让人肃然起敬。
丘吉尔首相曾在1940年英国宣布开战时做过一个著名的演讲. "You ask, what is our policy? I say it is to wage war by land, sea and air. War with all our might and with all the strength God has given us, and to wage war against a monstrous tyranny never surpassed in the dark and lamentable catalogue of human crime. That is our policy." (我们在陆上,海上和空中,尽一切上帝赋予的力量,和人类史上的黑暗,罪恶和暴政作战)。影片结尾处牧师也致敬丘吉尔首相说“为了我们的后代和自由,向一切暴政和威胁宣战“。两段演讲都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信心和斗志。William Wyler 通过电影这个表现形式,把英国人民鼓舞高昂,斗争到底的决心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3 ) 同在1942

很好的电影,二战,大英,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米尼弗夫人,爱玫瑰的铁道工人,米尼弗先生,大儿子韦恩,贝尔小姐,老贵族夫人,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鲜活的人物,平凡的小镇生活,结合敦刻尔克大撤退和伦敦大轰炸的背景,电影令人回味无穷。然而不知何故,在欣赏之余,总是不自主地想到我们国家的1942。 这一年,苏德将斯大林格勒变成了尸山血海,英德意在北非杀得血肉横飞,美日也在太平洋战场血战到底,而在中国战区,远征军为保家卫国开赴缅甸,抗日根据地则在进行艰苦地反扫荡。 同样经历残酷的战争,大英帝国子民和中国百姓境遇却截然不同。电影中的人们虽然要忍受亲人上战场的生离死别,也经常到地下室躲避德军飞机空袭,但大多数时候他们有食物,有教堂,有鲜花,有着正常的生活。而抗战中的中国百姓,则已惨到了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地步,这方面有太多的历史资料和影视文艺作品。仅仅是1942大饥荒就饿死上百万,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同在乱世,老牌工业强国和百年积弱的农业帝国也有着天壤之别。生在当下,虽也偶有不如意,却已足够幸运。所以,是的,我想到的正是,大国崛起,才有小民尊严。

 4 ) 人人都爱她

42年的时候二战还没有结束,这样的电影应该是很鼓舞人心的吧。没有正面反映残酷的战场,而用英国一个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遭遇来折射这场人类历史上的浩劫。
喜欢嘉逊,无论是《鸳梦重温》中温柔体贴的歌舞女郎默默无言的秘书,还是《 傲慢与偏见》中和达西唇枪舌剑有着一双聪慧的眼睛的伊丽莎白,当然还有我最喜欢的《居里夫人》。在这里她是坚强贤淑的女主人Mrs Miniver。当然她在这里表现的坚韧顽强理所当然值得每个人称赞,事实上电影中很多人都喜欢她,比如巴莱德先生将自己精心培育的玫瑰命名为Mrs Miniver,但是我最喜欢的片段还是开头她匆匆回头去买自己中意的帽子然后回家和丈夫交待的场景,很是可爱(女人的通病)。当然和德国飞行员的戏也很精彩比如那个巴掌。
嘉逊的儿子文森特和卡洛尔小姐的结识陈旧却不觉腻味,两人关于言行的讨论颇让我想到屠翁和托翁的对话,当然后二人的关系不好是众所周知的。
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初中参加某知识竞赛的时候看过纪录片,在电影中看来感觉又不一样,Mr Miniver突然受命,更感觉到普通人生活的无常。

黑白片有黑白片的好处,但在色彩的丰富上就大大逊色了,比如玫瑰王后的评选,我就看不出巴莱德先生的红玫瑰比卡洛尔夫人的白玫瑰好在哪里,大概因为我看不见那种欲滴的红色吧,可惜可惜。

6/19/05

 5 ) 应时而生 恰如其分

应时而生 影片上映于1942年 是一部很好的战争动员宣传电影 相信给那个年代的人们不少慰藉和鼓励 但由于主旋律 一些处理确实有些过于戏剧化 比如beldon小姐被扫射中弹而死 minver夫人在路边捡到德军 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 把德军俘获并移交派出所 此类反转确实容易跳戏 虽然如此 有些地方还是蛮动容的 比如地下室被炮轰的惊魂夜 比如minver先生拉着孩子们在断瓦残垣的一处房屋角落的背影 比如beldon夫人 把最美玫瑰花大奖颁给了车站管理工 (此处应该是有政治和整体的隐喻 但我喜欢的原因是欣赏伯爵夫人把自己珍贵的东西让贤给他人的儒雅和气度)影片并没有 大的战争场面 但却通过Mrs miniver 的视角 间接反映了战争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影响 而通过家庭中一员的死 又将这种家庭的生离死别 上升至一群人一个城市 到一个国家的高度 最后一个画面从葬礼吟唱赞歌的人群 慢慢上移聚焦到被炮火炸毁的屋顶的破洞 镜头静止 一架架战斗机从洞口处 笔直地掠过 十分荡气回肠

当然 最后确实要吐槽一下这个中文译名 就像某个影评中所说的那样 译名特别像是某个章回体小说桥段的名字 十分矫情 虽然Mrs miniver 这个名字并不像how green was my valley 或者man for all seasons 那么浪漫和高明 但这个翻译确实 有些silly

 6 ) 第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

二战期间的主旋律电影,节奏略显拖沓,抓住德兵,包括最后的教堂圣歌都让我这个共产主义接班人起鸡皮疙瘩,但是就是喜欢。

喜欢英国人的小幽默,喜欢家庭温暖的氛围。

“钱就是为了难得奢侈一把”

“我觉得你比结婚前更美了”

“不想浪费时间活在恐惧中”

和65年前的作品观念不谋而合。都说女性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坚强而美丽的Mrs.miniver让人心生向往。

 7 ) 超卓的戰爭文藝片

      由於年代關係這部電影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從樣本有限的評論中你會發現觀眾完全忽略電影所處的時代背景。
      William Wyler四十年代執導的幾部電影都擅長以小見大,時代感強。譬如已上了神臺的「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反映戰後三個老兵的生活,極具社會批判性。而「Mrs. Miniver」劇本來自於39-40年間泰晤士報的專欄小說,拍攝年代為1940年,其時丘吉爾剛剛上任,德國佔領法國後準備入侵英國,對倫敦大肆轟炸,美國仍處於中立狀態,整個歐洲彌漫恐怖氣氛;直至該片發行(1942年)的前三個月偷襲珍珠港才發生,更遑論什麼盟軍反擊戰。
      電影花了大約40分鐘描述戰前的社會現狀,我不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一如片頭告白字幕所言:民眾安居樂業,社會秩序、階級價值觀井然有序,導演以一個中產之家的日常生活向我們娓娓道來:建築師明華先生買下那架38年豪華版阿斯頓馬丁、明華夫人購置皮草禮帽、與牛津畢業的兒子在下午茶時間討論君主制度、舞會邂逅公爵孫女等等等等。有人大呼昏昏欲睡,但如果結合到後半段悲壯的生離死別,這一部分就顯得非常重要——70多年過去了,觀眾的口味已經不斷變化,爆米花大片要求每一秒甚至每一幀都帶來感官刺激,五分鐘長度的網劇比比皆是,然而停留率超過1分鐘的又有多少?
       再談談電影內幾個情緒爆發點:①明華夫人的兒子「文 Vin」應召入伍,與家人及新婚妻子卡蘿訣別。若忽略入伍那1次的話,這場景共發生了2次。 Vin參加的是空軍,如果有看過電影《倫敦上空的鷹》便知道,這是一份九死一生的職業,由於防禦任務重,駕駛員不足,很多新入伍的士兵訓練了數十小時候便磨刀上陣,然後發現自己的銜頭居然已經是少尉!如劇中的Vin。因此離別前每分美妙,每個擁抱都是如此地奢侈,也許一吻過後隔世。從新婚妻子卡蘿的金句可以細味:“每一秒鐘都是如此珍貴!我沒時間恐懼!” 只是造物弄人,按正常邏輯,都以為文必死無疑,誰知道先走的,居然是他的新婚妻子卡蘿,她被流彈擊中。
      ②明華夫人發現納粹兵一幕,有部分人表示嘉麗嘉遜的演繹太過做作,非常非常不同意:兒子在空中與德軍駁火,丈夫作為民兵參與鄧扣克大撤退未歸,而此刻在明華夫人面前出現的納粹兵正正是至親日以繼夜所對抗的黑暗勢力的化身,後者拿著武器大放厥詞,而且諸位請別忘記,這可是戰時的1941年!戰爭才剛開始,未來走向是沒有人可以預估到的!驚愕→恐懼→激動→憤怒→情緒崩潰→堅忍,這種情緒的表達,嘉遜做得完美無暇——我不認為70多年後有人能做得到。
      ③冒著戰爭的陰霾,準確來講是死亡的召喚,小鎮居民如期參加賞花大會。平民栽種的「Mrs. Miniver」玫瑰破天荒地擊敗公爵夫人贏得冠軍,除了政治隱喻之外,我們還留意到片中有這麼一段話:A:「if war comes, it’s ‘goodbye roses」B:「don’t talk silly, you might as well say ‘goodbye England.’ …There always be roses」玫瑰總是有的。——賞花大會結束後,德軍展開最猛烈的轟炸,包括卡蘿及賞花大會冠軍在內的小镇居民死了三分之一。而電影最後,也就是所謂的「主旋律」思想,則在破爛的小鎮教堂內,在聖詩的包圍下由牧師的總結性發言得以彰顯。這時機位稍稍靠後,露出那個代表英格蘭的大十字……
      
       最後補充說下這部戲女演員的卡士極其強勁,人人都愛的嘉遜,還有鄰家女孩Teresa Wright,個人非常喜歡後者在「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及「Mrs. Miniver」上的演出。四十年代的女演員身上流露出來的堅毅氣質,不是那麼容易複製得到的,如果由我去排名的話,兩位都應該入選前五。

 8 ) 优雅与乐观

忠勇之家 Mrs. Miniver (1942)—第1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讲述了二战前后英国一个家庭的生活状态。电影的风格像散文,与很多描写战争的电影不同,这部片子没有太多前方战争的场面,更多的是通过后方的生活变化来反应战争。浓浓的英国味道,不动声色的幽默感,精致的细节表现。
        战争下的爱情: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的爱情、文和贝尔的爱情。爱情似乎是永恒的话题,战争中的感情更是被放大。一分一秒显得尤为珍贵,也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喜欢克里姆和米尼佛夫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爱情,也喜欢文和贝尔一见钟情、奋不顾身的爱情。影片对爱情的刻画很细节很温暖,平凡却又动人。
        战争下的亲情:米尼佛一家五口其乐融融的样子深深地印在观众的脑海中,尤其是两个孩子充满童真的表演,使家庭生活显得真实温暖,战争的残酷可怕也更加彰显。
        战争下的生活:影片最让我震惊的是,战争爆发了,大家依然着装优雅如常,丝毫不被影响。照常举行的花展、婚礼、蜜月,似乎战争并没有成为生活的重心,不论艰辛或者顺利,仍旧保持着十足的幽默感与热情。
       影片和唐顿庄园给我的感觉很像,不管出于怎样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固有的优雅与乐观。唐顿庄园中的花展情节应该也是出于此处吧。
       

文章出自“TheySaid电影达人养成计划”,转载请联系公众号:TheySaid

 短评

角度巧妙的主旋律影片 稍嫌冗长的威廉惠勒 女神级别的GreerGarson

7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第15届Oscar Best Picture,巧妙角度的主旋律片,最后教父的演说堪比小胡子。“THE END AMERICA NEEDS YOUR MONEY BUY DEFENSE BONDS AND STAMPS EVERY PAY DAY”

11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最后儿媳死的太不值了,而且好莱坞居然会让这种主旋律片死人更加令我难以置信,更加气人的是儿媳居然是被蠢死的,飞机空袭了还把车停着不动让别人打,不知道赶快开到安全地方啊,不过葛利亚嘉逊演的真好

14分钟前
  • 哈利路亚
  • 还行

侧面的Dunkirk和BoB,最后毁损教堂里牧师的布道堪比丘相下院演说,全民抗战积极向上的基调,但是不积极也没办法吧,不咬牙扛过去,就像皇家空军的小伙子们一样,难道坐着哭屈服投降么。完美家庭理想小镇每个人都很可爱,唯一没爱的就是掉下来的德国轰炸机boy,洗脑严重倒胃口==

15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⒈这么英国的影片却是美国制片的主旋律电影;⒉她买帽子他买车……米尼佛夫妇要是在现在的中国可能是双十一的剁手族、双十二的购物狂;⒊话说夫妻俩感情不错,怎么却没有同床共枕而是同房分床而睡?⒋儿子是飞行员,父亲参与过敦刻尔克大撤退,无意之中再次看到「敦刻尔克」事件让我有些惊喜;⒌父母儿女四人在放空小屋的戏份拍得真棒(他们看的书是《爱丽丝梦游仙境》);⒍花卉评比的戏份之所以似曾相识,是因为在《唐顿庄园》里看过类似的情节;⒎温馨浪漫的开局,悲伤但带着希望的收尾,不过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却没预想的惨烈;⒏观影过程中联想到《敦刻尔克》《赎罪》《卡罗尔》《双姝怨》《当风吹起的时候》《伦敦一家人》…… -12.12/13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忠勇之家”和“黄金年代”,威廉·惠勒这两部有关战中和战后平民生活的奥斯卡获奖片,毫无疑问每一部在当时都无比正确无比实用。但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却都精致得有点无聊。

22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战争没有放过英格兰这样偏远的小城镇。从中能感受到所有的恐惧、悲痛、勇气,还有对幸福不放弃的追求。即便明天就要遭遇死亡,仍要竭尽全力的去生活。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本片取材於英國女記者的通訊報道集,經四個編劇將內容加工提煉成結構完整的劇本。主要情節以戰時英國倫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的戰時遭遇來反映大後方百姓團結抗戰的熱誠,以鼓舞士氣為主,雖然是主旋律作品但真誠有加,以今時今日的眼光來看仍然有感人之處。編導充分掌握戰時生活的氣氛和人物的濃厚感情,拍出鄰里平凡中不平凡的一面,女主角扮演者亦有後方家庭主婦的堅強和韌性,成為戰時英國人民的精神象徵,此片亦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多項大獎。

25分钟前
  • 听见流星的声音
  • 力荐

本片上映的日子还恰好是太平洋战场上中途岛海战的当天,也算的是一个历史的巧合了,作为站在上帝视角的现代观众来说本片无疑是鼓舞了当时英国军民的士气,为取得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宣传作用,不过在拍摄本片的时候,正是轴心国大举进攻,势头正盛的巅峰时刻,形势并没有倒向盟国这边,可见制作人员的乐观

26分钟前
  • 其燦如言
  • 推荐

战火下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家,从日常生活的简单快活到战火纷飞下的生死别离,Greer Garson的出演极佳,母亲可爱温柔又坚韧大气,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互相传递着温暖,即使现在看来有些假大空,但作为战争年代的电影,传达出了全民抗战的主旨外还足够好看,已经很不错了。

27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美式主旋律。既有战争前的活泼与可爱,也有战争中的残酷与严肃。从一个更接近的时间点来了解敦刻尔克大撤退,更能感受到当事人彼时的心情。抽离到时间之后,没有那么多的慷慨激昂和肆意宣泄,对于正在经历着战争的人们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挨打之后的还击以及被摧残之后的奋起。还有一个小惊喜,唐顿庄园里那段很出彩的花卉评选原来是照搬自这里,就连老公爵夫人的古板也如出一辙。

31分钟前
  • 花落花开自有时
  • 推荐

剧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但是小情侣很甜,花展掰头很有趣,最好的当然还是葛丽尔嘉逊,虽然每次看她好像都是差不多的角色,但战争年代确实很需要这样的形象嘛。趴在窗台听儿子的飞机引擎真是很动人(T ^ T)

34分钟前
  • 卜卜
  • 推荐

应时制作,迎合战争阴影下众生的胃口,宣扬希望,并没有想象中优秀

35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算40年代經典電影也符合二戰背景。嘉遜和丈夫的演員都挑的很忠勇。即便愛國還是中產階級在談愛國。深度不夠。

36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你听见一颗炸弹落下,然后惶恐的抬着的,静静的等待着它不知落向何方

41分钟前
  • F.L
  • 推荐

今年的第二部奥斯卡最佳电影,第一部是当年获奖的艺术家。主旋律电影,人家都是接吻,我们却是眼泪更多。

44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there's always roses

49分钟前
  • pepper
  • 还行

以战争时期的视角去看那场战争,虽然还是标准的老电影夸张风格,但展现了不会被战争打败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希望世界永远和平,战争不只是士兵的战争,也是世界上每一个普通人的战争

53分钟前
  • wyxPatrick
  • 还行

194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威廉·惠勒首获最佳导演&首部获5项表演奖提名的电影)。1.虽被标记为“主旋律”电影(也是1942年票房冠军),但足够精彩动人,毕竟影片倡导的家庭、爱、信仰、勇敢、团结与希望等价值都是永不过时的,更何况在二战初的至暗时刻里。2.以葛丽亚·嘉逊饰演的太太为主视角展开叙事,特蕾莎·怀特的温和良善坚强豁达也深入人心,各个角色都刻画得有血有肉。3.丘吉尔称本片对战事的影响比一个小型驱逐舰队还大,片末残损教堂中牧师的演讲被罗斯福要求在美国之音播送并传遍欧洲,大大鼓舞了士气。4.玫瑰花比赛颁奖情节为[唐顿庄园]所移用。5.致敬[爱丽丝梦游仙境][傲慢与偏见]。6.难忘的场景:向敦刻尔克进发的船队,与德国伤兵对峙,防空掩体惊魂夜。7.面对现实,不能把时间浪费在恐惧上,拥有他的每一秒我都非常快乐。(8.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米尼弗一家是被歌颂的,克莱姆参与了敦刻尔克撤退,文是义无反顾的空中战士,米尼弗夫人抓住了躲藏的德国飞行员,卡萝尔告诉文行动胜于雄辩,绝对支持文投入战斗,于是这一家成为了英国面对战争的典型,完美无缺,作为战争宣传再合适不过。

59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