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埃迪·雷德梅恩,艾利克斯·夏普,萨莎·拜伦·科恩,杰瑞米·斯特朗,约翰·卡洛·林奇,叶海亚·阿卜杜勒-迈丁,马克·里朗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本·申克曼,J.C.麦肯泽,弗兰克·兰格拉,丹尼尔·弗莱厄蒂,诺亚·罗宾斯,约翰·道曼,迈克尔·基顿,小凯文·哈里森,凯特琳·菲茨杰拉德,茱丽叶·安吉洛,布伦丹·伯克,凯文·奥多奈尔,爱丽丝·克雷梅尔堡,拉里·米切尔,韦恩·杜瓦尔,迈克尔·布鲁里布,达米安·杨,米歇尔·赫斯特,马修·勒弗沃,克里斯蒂安·利特克,马克斯·阿德勒,肖恩·帕森,爱德华德·弗莱彻,C·J·

导演:艾伦·索金

 剧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3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4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5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6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7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8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19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00:04

详细剧情

  1968 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和平抗议演变成了与警察和国民警卫队的暴力冲突。抗议活动的组织者包括艾比·霍夫曼、杰里·鲁宾、汤姆·海登和鲍勃·席勒,他们被指控阴谋煽动暴乱,随之而来的审判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几场审判之一。

 长篇影评

 1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公道自在人心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2020年好莱坞第一编剧艾伦·索金自编、自导的一部实力佳作。故事讲述了1969年美国政府对七位民权运动人士的政治审判。艾伦·索金在剪辑、台词以及人物刻画上,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实力,令人拍案叫绝。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69年,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前任总统约翰逊刚完成权力交接不久。新总统上任,意味着原内阁成员要主动辞职,据说这是美国政界的传统与礼仪。   然而,上一任司法部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却等到继任部长约翰·米切尔上任前的最后一小时,才向尼克松递交辞呈。这令米切尔恼羞成怒,试图还击克拉克对他的公然羞辱。   于是,米切尔召来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托马斯·弗兰,弗兰再向米切尔推荐了自己的得力干将理查德·舒尔茨,作为此次审判的公诉人。   米切尔的目的简单粗暴,就是要将克拉克在位时认定无罪的一伙民权运动人士定罪,并判处十年监禁。   舒尔茨当即指出,他们并没有犯罪。   米切尔用傲慢的语气羞辱了年轻的律师舒尔茨:不要扯这些没用的。老子请你来,就是要你给他们定罪。事实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定他们的罪。   这是影片故事发生的直接原因。

  那么,1968年夏天,那一群民权运动人士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呢?答案是,为了结束越南战争。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背后案情至今尚未公布。主流的看法认为与他主张结束越战有关。肯尼迪遇刺之后,其弟罗伯特·肯尼迪在选举时也遭到暗杀。兄弟俩的政治立场很相似,都主张结束美国在越南的战争。   肯尼迪两兄弟先后遇刺之后,美国的继任总统,包括约翰逊和尼克松在内,谁都不支持结束越战,反而不断征兵投往越南战场。美国兵战死的人数不断增加,战争中对越南的妇女儿童也进行杀戮,这引起美国人厌战情绪高涨。   1968年8月26日,民主党大会在芝加哥举行。影片的主人公们决心要在芝加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想让竞选下一任美国总统的民主党议员答应,结束战争。但是,市政府不批准他们这次游行示威,不仅不给他们提供场地,反而增派了一万名警员去防暴,最后,警察挑起了暴乱。   回到开头,米切尔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要烧的,就是羞辱他的克拉克。因为米切尔没办法直接报复克拉克,就转而欺压他经手的一桩案件涉案人员,也就是七君子。

影片强悍的剪辑,不仅紧凑地交代了剧情,而且还将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进行了对比,使得人物的语言像子弹一般具有杀伤力。无论你看几遍,你仍然会被精简的台词所打动。   除了剪辑,影片最突出的就是艾伦·索金最突出的台词技能,他给演员所安排的台词都十分贴合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这让每一个演员在说话的时候,你便能察觉到这个人物的真实内心。台词具有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能做到这一点的编剧,真的是了不起。   米切尔作为新上任的司法部部长,当他提出要起诉七君子时,舒尔茨提到了前任司法部部长克拉克相反的意见,米切尔当即打断了他,提醒舒尔茨如今是尼克松总统的天下,也是他米切尔的天下。米切尔再三提到克拉克对他的羞辱,他不仅辱骂克拉克是孙子,不懂礼仪,甚至将其上升为不爱国,他现在就是要替天行道,重新教会美国人什么叫礼仪。然而,任他巧舌如簧,也改变不了他心胸狭隘,利用公权力泄私愤的事实。   米切尔代表了一类人,一旦坐上某个位子,就把自己看成了高高在上的神,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可以颠倒是非黑白。这样的人,比流氓还可怕。因为流氓还受律法的制裁,而这些人却玩弄律法来整别人。

  第二个大反派,恐怕就是集结了观众所有厌恶的法官大人。这个法官更是象征腐败的美国政府,强权,傲慢,预设立场,偏袒,歧视……作为象征公平、公正化身的法官,却是一个年迈的偏执老头子。讽刺的是,他的所言所行,恰恰与他所代表的身份相反。他把宪法赋予他的审判的公权力,当成是自己个人的好恶游戏。他歧视黑人,公然做出不利于被告方的裁决。   审判过程中,只要是辩方律师提出申诉,一概驳回。只要是对控方律师不利的审问、证人证词,统统不予采用,甚至不等控方律师提起申诉,“英明”的法官大人就会率先裁决“驳回”。片中的法官,原本应是正义的化身,却扮演着彻头彻尾的大反派,象征着美国公权力被滥用、亵渎。

  七君子中的主要代表人物艾比·霍夫曼,更是一个舌灿莲花,能讲脱口秀人才,他在庭审中数次嘲讽了法官的不公正。他和他的搭档杰里·鲁宾一起穿上法官的服饰,说是向法官致敬,待他们脱去外衣之后,里面却穿着警察的衣服。引得当庭的人哄然大笑。这便是极大的反讽——虽然穿着法官的黑袍,干的事却和1968年夏天挑起暴乱的警察无异。   当法官不让他们说话时,艾比仍然能想出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来还击,纵使是强权,也不能压制反抗的声音。 台词无疑是本片的一大亮点。辩方律师都辩才极佳,无奈架不住有一个良心长歪了的法官。你说什么,都没用。七君子中胖胖的戴维·德林格,一生之中坚持用非暴力的方式推进改革,面对警察的阻挠,始终冷静、礼貌相待。然而,饶是这样一个连蚂蚁也舍得不捏死的人,因为对法官的裁决极度无语的情形下,不仅辱骂了法官是“流氓”,并且还动手打了法警。法官的审判带着明显的不公,逼得最温和、最理性的人也忍不了了。

  七君子中,有两个人是拉来充数的,为的是让陪审团在审判其余五人有罪时减轻心中的罪恶感。其余五人分为三拨人马,他们之间也是有分歧的。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两人之间的分歧最为明显。这也恰恰说明了他们三拨人根本就不是一伙的,只不过是联邦调查局的人认为他们是一伙的,就是为了定他们的阴谋叛国罪。

  汤姆是专门搞学生运动的,在那次活动中,因为目睹好友伦尼·戴维斯被警察打爆了头,而变得义愤填膺,发动抗议者:“如果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这段话被录音,当作证据呈上法庭。汤姆一直都认为是警察挑起了战争,却没想到自己的话会成为不利的证据。在律师比尔的逼问下,汤姆也意识到,自己的话存在歧义,他忽然反思:难道是我挑起了暴乱吗?   艾比也是在此时才恍然大悟,指出汤姆的原意是说,“既然我们注定要流血,就让血流遍整个城市。流的是我们的血,而非警察的血。”于是,艾比与汤姆和解。   艾比作为辩方证人代表,受审。面对控方律师舒尔茨的质问,一向桀骜不驯、巧舌如簧的艾比数次失语。他意识到,当人们只想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曲解对方时,根本无法沟通。舒尔茨问他,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时,艾比回答说:“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我的蔑视不值一提。”舒尔茨继而追问他,你们来芝加哥扰乱大会,是不是故意想跟警察发生冲突。他沉默了许久,舒尔茨以为他是被自己问得哑口无言了,艾比却说:“给我一点时间,朋友。我从来没有因为我的思想而接受过审判。

  艾伦·索金也正是通过机智的语言交锋以及适当的沉默,来表达本片的主题,即,语言无法让人们相互理解,反而是分裂的根源。   高潮戏时,汤姆作为代表总结陈词。法官甚至都不是暗示,而是明示他,只要认错态度良好,向政府投诚,本法官就对你青眼相加,给你一人减刑。   汤姆懵了。他有些难以置信地重复了一遍法官的话,看起来是被自己受到的特殊照顾而激动得语无伦次了,实际上他心里遭受着难以言喻的悲凉,他是在用小心确认的方式表达极大的反讽。   最后,汤姆念了一份名单。是他们接受审判以来,在越南战死的4752名美国士兵的名字。从影片开头,就由汤姆的搭档伦尼在记录,他想提醒大家记得,不要忘了最初的初衷,是为了结束战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他们正在无声地陨落在越南。   念名单,反而成了最有力的语言,让所有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理解了彼此的内心。每个人的立场、观念、想法、方式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在呼唤一种根本性的东西回归,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

  法官虽然宣判他们五人有罪,但法庭经久不息的掌声反抗了这场不公的审判。   公道自在人心。

 2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这段历史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片我看了两遍,一次在家,一次在汽车影院,因为人物众多、台词又多又快而且很精彩,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有点跟不上,后来做了一些背景研究感觉好多了。本片的目的主要是还原整个事件曲折又荒谬的过程,以及一次和平示威如何演变成大规模流血冲突和长久又混乱的法庭审判。这虽然是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事,但却对目前的人一点不陌生,与现实息息相关。而且网络时代让这样的冲突变得更加激烈,噪声也越来越大。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69年七名民-权运动分子因在前一年芝加哥民主党代表大会召开时举行抗-议活动而被控阴谋罪,这也成为60年代民-权运动重要事件之一。

这本来只是大选前一场反越战的集-会,本来是和平的,但因为人群众突然有人喊了一嗓子:“冲啊!” 结果导致了骚-乱,警方开始暴-打示-威者,而七个领袖也被抓。但问题是,他们并没有被马上判刑,而是在一年之后才被起诉,这主要也是政-治环境影响,有人要杀鸡儆猴,希望他们为此付出代价。但七个被告们在法庭上怎么搞怪怎么来,辩护律师们也相当随意,“芝加哥七君子”的审理变成了美国历史上最滑稽的一场审判。1972年,被判有罪与无罪的“七君子”们全部被释放,推翻了大法官的判决,这起案件引起全美对司法伦理和法庭秩序的反思。

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就不多说剧情了。但我觉得本片最大的优势当然是对白,这是索金最擅长的,而且虽然这次不是大卫芬奇指导,但本片的节奏和框架与Social Network那部片(也是索金编剧)非常像。开头(不要错过)短短几分钟,用凌厉的剪辑和快速的对白展示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后面几场法庭戏也相当精彩,而且真实还原出了当时法庭秩序的“混乱、奇葩、荒谬”,基本上这样的法庭戏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很少见到。法官真的是扯着脖子在喊,闹剧程度与前几天的美国大选候选人答辩差不多。

“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波拉特”萨莎·拜伦·科恩(Sacha Baron Cohen)、吉瑞米·斯特朗(Jeremy Strong) 与艾利克斯·夏普饰演“七君子”中的四人,“囧瑟夫”约瑟夫·高登-莱维特( Joseph Gordon-Levitt) 饰演公诉人,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饰演辩护律师。这几个人戏份最多,而且常常是群戏,对白衔接紧密,每场戏都像是一场比赛,球在几个人之间踢来踢去,常常会冒出惊人之语,节奏又很快,难以有停下来喘息的余地,观众要集中精神才能跟得上。迈克尔·基顿饰演总统林登·约翰逊指派的司法部长在后面出现,很像一个英雄人物,短短几分钟的戏相当拉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这个剧本是斯皮尔伯格13年前找索金写的,而且老斯本来也打算指导,但其间遇到很多波折耽搁,最终老斯希望索金自己上阵,并且要求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因为老川上任后,美国很多事件仿佛“历史重演”,像极了1960-70年代的美国,类似的警民冲突不断,也常常在网上有各种不正确的言论和阴谋论,混淆视听,导致人民分裂,这种现象正是这个故事要展示的,很应景。

萨莎·拜伦·科恩是老斯在13年前就选好的人选,他对本片很执著,得知索金拿到剧本后就赶紧打电话保证自己还能继续出演。除了演绎了一个嬉皮士领导者外,本片算是他本人较为严肃的一次演出,有很多演讲类台词。埃迪这次的角色是民-运中学生领袖,可能是他演过的台词最多的一个,依然是相对冷静内敛,但也有几次慷慨激昂的对白展示出年轻人容易冲动与愤怒的本质,但最终他依然是几个人中头脑最为清晰的一个;吉瑞米·斯特朗的表演最有喜感,除了嬉皮士装扮外,这个角色也最冲动和感情用事;“囧瑟夫”稍微有些被埋没,因为他的角色略显呆板,远远不如马克·里朗斯出演的七个人的辩护律师那般神采奕奕、口若悬河,后者基本上是片中金句最多的人。总的来说本片卡司群戏很出众。

在本片中,辩论有一个关键点给我印象深刻,就是究竟那场警民冲突是谁先开始的,七个人虽然被逮捕但他们并非冲突的制造者,最终民众证实,其实是警察先动手的。但在那样混乱的情况下,人群里一个人喊“冲啊”,很难说清是谁挑起的,很容易就嫁祸到这七个人头上。这就是很多冲突、争论的实质,当噪音很大,事态难以控制后,一个人突然出了一个谣言或错误解读,就可能变成“事实”,被广泛传播。在网络时代更是如此。这也是为何本片在这个时代很有意义的原因。同时,影片也展示了年轻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很多时候他们确实是历史的缔造者。

本片中的七个人虽然都参与了这次民--运,但却成为了替罪羊。这场审判背后有着更多政--治-阴-谋,但因为这七个人只是平民百姓,没有什么背景,无辜成为一场政-治报复的牺牲品。但他们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公众都有看到,期间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正义不会迟到,面对不公,总会有很多人站出来力挺受到冤屈的人,维护正义。

本片其实也讲述了愤怒有时可导致的后果,很多人初衷是好的,但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常常会说出或做出不理智的事。比如这些年轻的民-运领袖,都曾心怀反战的决心,但事情的走向往往失去了控制,让他们无法继续自己真正的目标。很多争执、冲突导致人们忘记了最终那些美好的初衷。这也是很多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而映射到现在,真正和平又有效的方式去表达美国民众对当前政局不满的方式就是选举,这也是为何本片一定要在今年大选前上映。

这个事件在当年也算是获得了世界媒体和公众的瞩目,但因为人物多、过程复杂,一般是以电视剧、纪录片形式呈现,这是第一次改编为剧情片,个人觉得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次改编,但最终编剧让一场口水战变得有趣,每个人物都很鲜活。本片在今年奥斯卡颁奖季中会在最佳编剧奖,群体表演类奖上最有优势。

 3 )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偷走这本书

首先,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庭审剧,对于显失公平的隐忍和调侃,表现得酣畅淋漓。

回头看一看片名,这个中文译名也是具有相当的黑色幽默。“君子”,这个词,实在是太眼熟了,当年的一帮“君子”可劲儿的闹腾,可是被砍了头的。在老美这个“自由”的国家,难道会出现“砍头”的事件?这个结局已经堪忧。

再看看事情发生的起源,一场和平示威最终演变成了流血事件,这个……绝对是禁忌。

好的,再来看看事件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反战。当时的老美身陷越战泥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老美内部积累了太多的不满。不过,就像故事里头调侃的那样,四年,就有机会修正一下。

第二个背景,一朝君子一朝臣,老美的班底更换,自然会有一些“个人”或“党派”情绪,两个“江湖大佬”之间的“恩怨”,直接导致了“小鱼小虾”的“覆灭”。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个手段也是相当熟悉的。

好了,来细数一下这“七君子”。可是你很快会发现,“被审判”的其实有八位,而其中还有另外两位存在感基本没有,这数学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

更为有趣的是,这“被审判团体”内部,还是泾渭分明的各自为战。

他们因为“反战”走到了一起,但彼此的最终目标并不一样。

随着调查的深入,小雀斑其实有“一定问题”的,这对于他的个人期许是个很大的障碍。

在他的心目中,赢的选举才是王道,在其位才能谋其政,至于其他,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从这方面讲,他“发动”的这场示威,目的很不单纯。

然而,他的“模糊语言”拯救了他,从这方面讲,他又有着从政的“天分”。

而这两位,被小雀斑看不起的“嬉皮”,却是真正的心灵导师。

世人给他们添加的标签,都是成见的误解。他们用一种近乎“荒诞”的形式,来调侃了所谓“公义”,也是他们最早看清了“审判”的真相。

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审判?

只有他们敢直言不讳的说“政治审判”,可是,自由的美利坚,只有民事和刑事审判,哪里来的“政治审判”?

这是老美誓死捍卫的底线。

可是,当一场审判以结果为目的时,其中的过程已经不重要。

再说说这两位基本没有存在感的“君子”。为什么“被参与”到审判中来,连他们本人都相当的困惑。

不过,却被两位“嬉皮”道破了“天机”。

这场早有预谋的审判,甚至在审判还没开始时,都已经计算好了结局。这两位“酱油党”,本来就是要“被无罪”的,这样陪审团的心理会好过一点。

你看,“当局”的计划已经很“贴心”了。

说到陪审团,那就先说一说。

既然当局想要“三把火”,陪审团是绕不过的槛。肆无忌惮的他们掌握着营业执照,在“游戏”中加点金手指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不过,即便是当局,也没胆“取消”陪审团。只不过,“安排”一下陪审团,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再加上点“合法”的设计,那就更加的完美无缺。

“七君子”中的第八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社团老大”。这位“社团老大”是不是真的无辜暂且不论,但这位“编外人员”给沉闷的“庭审”带来了满脸“黑人问号”的忍俊不禁,也难怪后来“黑豹”的崛起。

堂而皇之的不公,明目张胆的威胁,让“七君子”里头“最和平”的一位,当庭打人。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还撒鹰,可是你撒了,就是你的不对了。他们的目的本来如此,有执照的流氓,就是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张狂。

这位嚣张的法官,在庭上的显失公平从来不想遮遮掩掩,开庭只不过是个形式,咱家可是直接冲着结果去的。

对于被告和辩方,向来不吝啬“藐视法庭”的大棒。

对于陪审团,不满意就换。

对于“前老板”,或许有那么一点“秒怂”,但站队这种事儿,绝对不含糊。

故事的最后,法官认为小雀斑是可以“拉拢”的对象,在庭上“相当有诚意”的开出了价码,可是没想到小雀斑当场“翻脸”,任他敲破了“木槌”,也挽回不了气急败坏。

他看错了小雀斑,同样看错了囧瑟夫,人家什么内幕没爆过?

当法槌失去了公义的象征,其实也就是一破槌罢了。

说起来,辩方律师也没什么存在感。一场审判,收获了大概是他们一生中最多的“藐视法庭”,除此之外,就是在“动议”-“否决”的怪圈里头打转。

这场喧闹的审判,到最终,都刻意的忽视了背景,直到小雀斑在结案陈词中宣读名单。

“世界都再看”,故事中频繁出现的一句话,不过,说得丧气一点,其实没那么多人在看。只是,如果能唤起国内民众的浑浑噩噩,那就足够了。

这句话,在我大天朝有另一个版本——“人在做,天在看”。

只不过,无论谁在看,都透着那么一股子“无能为力”的意味。

故事的结局,没有反转。

你说得天花乱坠,你说得醍醐灌顶,最终,该来的还会来。

 4 ) 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反战、平权、自由派、左派、政治倾轧、60年代民权运动...指桑骂槐、借古讽今...大抵来看,这些元素都已极高的浓度被安排在了这部电影中。

同样,粗看本片,观众也会很快获得“经典美式律政”、“犀利庭审辩论”’、“人性光辉”、“正义最终获胜”等感受。

然而细想起来,当我们不去探讨导演编剧的理想,演员人物的刻画,奥斯卡的获奖前景...笔者认为整部影片对普通美国民众来说,根本上是一份来自好莱坞的警告。

对西方世界来讲,“自由”、“民主”、“人权”大抵是非常普遍的真理。但是这些高高在上的概念必须要通过一些途径让民众切身的体会到。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西方世界民众大概能说出的切身例子不外乎于“选举权”、“权利保障”、“司法公正”等。特别对于美国人来讲,对法律和司法体系的信任、尊重和敬畏是甚至早于美国独立便存在并流传至今的传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精彩的美式律政电视、电影作品的原因。

然而在本片从一开始就在告诉观众,对不起,你将看到的法庭既不是《波士顿律政》中的法庭,也不会是《法律与秩序》中的法庭。在这部电影中,上到华府的司法部,下到芝城的联邦法庭都在不遗余力地为行政系统服务;三权分立原则之下的司法独立已经荡然无存。怎么样,是不是与今时今日有些相似?那好,当美国的司法系统彻底沦为行政系统鹰犬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1. 你的陪审团是与世隔绝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信息来源是被限定在法庭之内,可以被“引导”的。好,你可能会想,或许总会有一两位”良心发现“倾向于被告的吧,对不起,片中控方(美国检察系统)可以直接设法把他们踢出陪审团。

2. 审判完全可以在你的律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开始。片中在此方面使用了黑人被告作为例子,但是不需要什么大智慧,你也会想到,遭到如此不公待遇的人不一定就是因为肤色,也可能在新时代因为任何其他原因(信仰、观点...)。

3. 就算你有了律师,无论他们如何技艺高超,你能抵抗过来自控方和法官不间断的”抗议——抗议有效“吗?

4. 你认为你找到了关键证人,可这个证人就能出庭吗?片中此处使用的例子是前任的总检察长。现司法部抗议的理由自然是前政府官员作证有泄密危险。怎么样,和去年年底的大戏异曲同工吧。本片借辩方律师之口直接告诉你:如果此论成立,任何美国政府人员均可以此拒绝出庭作证。同样不需要什么大智慧,那么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种担忧,先是不出庭作证,下一步是不是就算连被起诉也不可能了呢?

5. 好,你的证人最终被允许出庭作证了,没问题,我可以让陪审团暂时回避...

总而言之,片中的这场审判是一场不折不扣的Show,审判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杀鸡儆猴,所有的客观条件都是要让被告被判有罪。在司法界被作为最根本原则的”无罪推定“原则被直接扔进垃圾桶。

从这些方面来看,本片选题的深层含义是极具杀伤力的。Netflix不再去机械地宣传自由派观点或是平权/民权议题,而是选择了司法体系,这个至少目前在美国还是跨派别、跨党派观点一致的点去发出警示,告诫美国民众,如果你不想让这个根本”信仰“,这个真的可以用”灯塔“来做比喻的美国之光被毁于一旦,那么两周之后你要如何去做便显而易见了。

笔者认为,Netflix拍摄本片的立意角度、放出的时间点对美国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要远胜过其他的好莱坞”自由派“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笔者认为其他不论,饰演法官的弗兰克·兰格拉绝对应该奥斯卡最佳男配预定。通常来讲,在好莱坞镜头之下的美国法庭,律师的精巧构思与唇枪舌战都是毫无疑义的重点。对于法官的描绘往往是程式化和脸谱化的。然而在本片里,对法官的描写绝对加强了对本片深层立意的阐释。他从一开始就以绝对蔑视的心态认定被告有罪(特别强调与被告之一虽然同姓但无亲属关系),毫不掩饰地偏向控方(多数情况下都同意控方要求,技术性打断辩方辩护、对更换陪审员毫无异议、要求陪审团回避当辩方关键证人出场。。。),歧视心态严重(将黑人被告捆绑堵嘴于被告席,已至控方主控都无法容忍),厚颜无耻(面对质问大言其人从未被认为过有歧视问题),业务能力堪忧(作为联邦法官居然认为总统与总检察长是客户关系),毫不掩饰个人好恶对判决的影响(在被告代表最终陈述前试图以从轻发落来诱使其深刻忏悔)。弗兰克·兰格拉完美地演绎了该角色,使一个偏执法官的形象深入人心,无疑极大得增强了观众对司法不公的担忧。

 5 ) 论电影对真实审判的还原程度

自从看完了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就一直在搜这段历史的相关资料,看到一篇影评文章说电影还原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最大的虚构在于对JGL演的控方律师Richard Schultz ,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并没有像电影里是个有同情心的人物,而是这次审判里非常厉害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凶狠得如同政府的斗牛犬(government's pit bull)。

以及勾引Rubin的女FBI探员角色应该也是虚构的。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绝大多数事件都是真实的,很多对话都直接摘自庭审记录。事实上,Bobby Seale甚至被强制束缚和塞口长达几天之久(bounded and gaged for several days)。七君子之一的Rennie Davis在一次卫报采访中提到,庭审过程中的某一次他们的确念出了所有在越战中丧生的人名,虽然不是在结案陈词的时候。

来源

//decider.com/2020/10/16/trial-of-chicago-7-true-story-abbie-hoffman-death/

 6 ) 芝加哥七君子到底是谁!?

电影《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68年美国内反越战情绪日渐高涨,各种抗议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美国以此为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阿甘正传》就对越南战争和反战游行都有提及。

电影开场是抗议活动的领导者们组织进入芝加哥,但电影省略了对游行的描述而直接进入庭审的情节,通过穿插倒叙来再现抗议活动,这让电影在节奏感和观赏性上也表现得十分优秀。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表明了这场审判的意图不当,这是一场政治性的审判,不仅在于大局上是政府代表vs民权代表,而还有着内部的斗争。

在约翰逊政府下,当时的司法部长判定了这场抗议活动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当尼克松上任后,新的司法官员觉得上一任故意在自己被任命一小时后才辞职是给自己难堪,新官上任三把火便拿之前被判定无罪的抗议者开刀。

虽然电影片名以及当时的媒体对此审判称为七君子审判(Chicago 7),但被审问的实为八人。

1. 博比西尔(Bobby Seale) - 黑豹党领袖 - 黑人民权代表

第八人便是黑豹党领袖博比西尔,作为黑人民权代表,他所遭受的恶意比剩下的七君子有过之无不及。现实比电影更为夸张,在电影中他在庭审中被捆绑住嘴,而现实是这不只发生了一次。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4月被遇刺身亡后,在美国多个地区发生了种族骚乱。当时的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JFK的弟弟)在得知金的死讯后,参加了一个集会并鼓励支持者们继续为非暴力抵抗理想奋斗。

同年6月,罗伯特·肯尼迪也遇刺身亡。电影中也提到过如果是罗伯特·肯尼迪当选,这个世界会不会有些不同。

2. 汤姆海登(Tom Hayden) & 瑞尼戴维斯(Rennie Davis) - 校园学生领袖 - 白左精英代表

小雀斑扮演的汤姆海登作为校园学生领袖,虽然和其他抗议者们抱有一样的反战初衷,但他是试图从赢得选举入手,说到底还是从体制内解决,他不是真的对抗政府,而是对抗这一届尼克松政府。

而他最终也进入了体制内,后来当选了加州众议员。

电影中汤姆海登与艾比霍夫曼的争吵鲜明地表明了二人的立场,汤姆海登认为要先赢得选举才能解决问题,而艾比霍夫曼对于这种诉求于政府的想法的可笑的。

汤姆海登所担心的一点成了现实,当后人提起这段时期的抗议活动时,首先想到的是以艾比霍夫曼为代表的新嬉皮士运动。

3. 艾比霍夫曼(Abbie Hoffman) & 杰瑞鲁宾(Jerry Rubin) - 青年国际党(YIP)代表 - 新嬉皮士代表

现在我们看到众多讲反战题材的电影都是在以看上去像是high了嬉皮士们为主,李安导演的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群“要Z爱不要战争”的嬉皮士们。

在电影《守望者》开头有一幕是民众在枪口插入了鲜花,而这也是来自于非常具有噱头的“权力归花儿(flower power)”。

2019年,因为一澳洲议员Fraser Anning对新西兰的清真寺枪击案的不当评论被一个青少年直接在头上砸了鸡蛋,这个事件被媒体广为报道,男孩还被称为鸡蛋男孩(egg boy)就此一下子大火上节目接受采访,并得到许多民众好评。

当时的一个老师让我们在课堂上发表对这个事件的看法,一个南亚裔女孩直接说这种事情只是在满足媒体,反而把原有事件压过去了,人们不再去讨论清真寺枪击案的始末,不再关注政府官员的歧视言论,而是开始好奇这个男孩是谁。

当某一事件被媒体广泛传播,其好处是让这件事的受众面更广,而更为显著的特点是这会消解了其原有的严肃性。

这就好比关注娱乐八卦的人永远比关心国家大事的多,当某项国家大事成为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其在传播过程中必是增加了娱乐性。

而艾比霍夫曼和杰瑞鲁宾的确是媒体的宠儿,他们的运动的确让反战意识更为普遍到大众身上,但他们赢得媒体青睐的作秀活动反而消解了其他进步人士的付出。

正如汤姆海登所说,当人们谈到反战游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嬉皮士们。

4. 大卫戴灵格(David Dellinger)) - 社会活动家 - 极端反战人士代表

大卫戴灵格所代表的是严格遵守非暴力的活动人士,这也是为何他在庭审中给了警卫一拳后不断道歉的原因,这和他一直持有的价值观有悖。

他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不仅是越战,他还拒绝入伍二战。

5. 约翰佛瑞斯(John Froines) & 李维呢(Lee Weiner) - 反战人士 - 无辜的背景板

剩下这两位几乎没有太多镜头,他们就是用来当局审判定刑的棋子。

因为官方实则想给上述五人定罪,而选择七人庭审从中选取两人从轻发落来安抚陪审团的良心,老阴阳人了。

60年代的各种运动轰轰烈烈,不仅是反战游行,还有黑人民权运动,以Gloria Steinem为首的ERA女权运动,以石墙骚乱为出发点的同志运动。

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后,嬉皮士运动达到顶峰后就此衰落,而其他运动似乎也是走向末路。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看上去更为开明更为包容了,但民族主义又在崛起,美国在川建国的领导下白人至上主义兴起,而就说我们在国内平时所看到的电视剧,其尺度和深度甚至与多年前的作品相比也并没有更为进步。

很庆幸,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

 7 ) 七君子杂记

当代资本主义能轻松地将所有revolutionary、颠覆性的批判解构为改革性、改良性的批判,确实很厉害。

庭审既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却也作为一条线索不间断地引出了多段插叙补完了事件的全貌。是很非常规但也规整的叙事方式。

60年代是战后婴儿潮一代人的集体青春期,反战主义、民权运动、五月风暴、嬉皮士运动,泥沙俱下浊浪排空百舸争流,虽阴翳但能见日光,虽支离却也让人有联结的希望与力量。

大学念的法学,对那些称中国政法大学为“法大”而非“中政”的人多少都有些好感。然而历史也好现实也罢,用法律对抗政治大概都会令人失望,要用政治对抗政治,用人的同理心对抗政治。

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有一部我们自己的电影去讲述那些发生在广场上的陈迹,我想那并不意味着颠覆或是推翻,只是简单的记录、反思。

不过说起来,我对己巳年Student Strike总体是持负面评价的。原因之一在于我认为那些最初在人群中央引领呐喊的人最终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担当,他们在享受了一时的风光之后将他人的牺牲作为了自己政治投机的原始资本。在他们的言谈中我只看到了对抗、自怜,并未见其对人有悲悯与同情,也未见其有作为殉道者应有的卓绝信念。

 短评

近年来左派电影的高峰,犀利、高密度、痛快。左派的理想情怀再显得何不食肉糜,至少也有其可爱之处。对Abbie这位言必称Cultural Revolutuon的哥们很感兴趣,在一个不可说的年份自杀了。唯一不美的是,最后对那句以血还血类似的话做了“非暴力”的解读,过于牵强,还是往后缩了。这里得引用教员名言:XX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XX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6分钟前
  • Kengeiek
  • 推荐

here are their names. 所有政权都怕名单

10分钟前
  • soyoungsogone
  • 力荐

人家的主旋律电影……结尾交待,霍夫曼法官在年度评级中,被78%的芝加哥庭审律师评为“不合格”!

15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經歷過去兩年,戲中太多事彷如親眼見證,歷史如斯重演。「我從來沒有因為思想受過審判」,誠哉斯言

1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一部分人看来这部电影揭露了美国之耻,但这部电影也同时揭示了美国何以为美国,美国何以伟大—蓬勃有力的公民社会,不同意见交锋牵扯,公民享有意见表达渠道,关键时刻可以仰赖的普通人的良知和正义。

21分钟前
  • 摩诃衍那提婆
  • 力荐

对白如子弹,剪辑如利刃,索金不给与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切莫松懈与退缩。电影收纳这场过去的伟大战斗,又在今天将其精神重释于世间,这是带有革命诉求的左翼运动纽带。举起坚定的拳头,无论那时还是此刻,我们都格外需要和迫切。“全世界都在看”,牺牲不会白费,敌人不会长久,请坚信。

2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真·以电影为檄文

27分钟前
  • 路伽维加
  • 力荐

Sorkin太匠氣.....編排得太精緻,blur掉了歷史的真實感.....而且我不喜歡把三觀糊在每個角落的電影

30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当懂王把今年夏天发生的一切称之为左翼暴乱、拒绝承认美国存在广泛的警暴和种族问题时,艾伦·索金用一部取材于真实历史的法庭片做出了最热血的左派还击,借古与讽今结合得有穿越之嫌。工整、沉稳的剧本揭露了美国不只有民事审判和刑事审判,还有杀鸡儆猴式的政治审判。而在国家机器碾压式的霸凌面前,从被告到律师甚至到检察官都做出了最理想主义的回应。——问题是,我们知道这一切不只是理想主义,而是真实发生过的美国现代史。没有无因的反叛,只有舍身的信念。为什么高举拳头?因为全世界在看。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情绪饱满的最后宣判一幕与《辩护人》遥相呼应,我深呼吸好几口气才把眼泪压下去。并不巧合的是,两片讲的都是政府蓄意给普通公民思想定罪的故事。精致的剧本是本片最大看点。面对一场长达五个月、复杂且琐碎的庭审,要在俩小时里编织成一个戏剧实在不易,但索金完全做到了,把庭审、庭外和前情三条线做了不落窠臼的精妙穿插,好几场平行剪辑戏的台词写得漂亮极了!编剧还有意弱化了最容易调动观众情绪的暴动戏,有意略去了当年请金斯伯格等名人出庭作证的噱头。可惜索金的导演功力还是欠火候,否则这片就是又一部精彩绝伦的《社交网络》!几位主演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开场几分钟就构建好了被主审的五位的人物弧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里朗斯扮演的辩护律师,预定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最后,与其拿本片反思遥远美国的当下,不妨反思邻近香港的当下。

3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索金的电影应该叫speech film:完全靠对话驱动、用对话衔接镜头、以对话为主要甚至唯一动作的电影。本片尤其明显的是一个场景常剪在人物一句话说到半截再由下个场景中的人物完成这个句子,用言语的对比、延伸和重复制造speech montage,而其余音效(杯子响、掌声、法槌、摔门声)都是不间断的台词间为数不多的标点。配乐则无足轻重,本片中只有类似警民冲突这种不以可辨识对话为核心的短暂场景中作为不易察觉的低音和声存在(《社交网络》就不会这样)。好在speech正是法庭的特征和公民不服从的内核,话语权的争夺成为影片最直观(闻)的戏剧冲突,所有情感调动也皆由与话语和话语权相关的剧情点燃起。缺点是本片成了大型mansplain六十年代精神现场,这种对speech的迷恋和索金所代表的白男局限进步政治简直一体两面。

40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当警察微笑摘下警徽,我觉得这比任何恐怖片的镜头更加让人毛骨悚然

42分钟前
  • 红茶尼禄
  • 推荐

索金大师不愧是大师,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讲述了美国六十年代民运错综复杂的权利与社会关系,通俗易懂丝毫不显臃肿,人物也富有个性,法庭戏也不枯燥,如果要挑缺点那就是这片太匠气了,太靠剧本了,少了些灵气。演员都是拿奖的种子选手,最后对暴乱的直面展现也是颇有趣味。这个片子很适合和今年维吉尼亚金拍的迈亚密一夜一起看,各个民运派系观点的冲撞以及民运所附带的责任,这两部片讲的都很有意思。

47分钟前
  • 吃货F
  • 力荐

抛开其他的想法,看完让我产生思考的是到底存在多少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游行与和平抗议?世界各地各种组织所组织的各种游行与抗议,我相信里面很多都仅仅只是为了发声,可最后却往往都走向了与政府的对抗,从而产生暴力流血事件! 很多国家地区还往往都有着可以自由游行自由集会的权利且该权利受法律保护,但对待抗议游行的态度从本片中美国政府的处理就可以管中窥豹,可以说是军警宪特随时待命,不仅不批准场地,明面上有军警周围监控,暗地里还有fbi与警察派人卧底其中,利用民间组织的松散性质和无纪律性质通过情报制定计划产生冲突,从而站在合法的角度上将组织头目一网打尽,最后操控司法机关大搞所谓的“程序正义”审判,这一套流程看的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49分钟前
  • 影愈者
  • 推荐

本索金舔狗一心只想活在索金的剧本世界里

51分钟前
  • 哒哒
  • 力荐

总觉得,这个条目,某天,就,会消失。

53分钟前
  • 璀璨俗世
  • 力荐

朋友,给我一点时间吧,这是我的思想,第一次接受审判。

54分钟前
  • 珍珠小馒头🍪
  • 力荐

太民主太理想太灯塔了

58分钟前
  • 鶩習
  • 推荐

通篇就讲了一件事儿————拿人当人。

1小时前
  • Hornykid
  • 力荐

“Do you have contempt for your government? (你是否蔑视你的政府)” - "It's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contempt my government has for me.(与我的政府对我的蔑视相比, 我的蔑视不值一提)”

1小时前
  • 水包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