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摩天楼

动作片美国1974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  保罗·纽曼  威廉·霍尔登  费·唐纳薇  弗雷德·阿斯泰尔  罗伯特·沃恩  

导演:约翰·吉勒明

播放地址

 剧照

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2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3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4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5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6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3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4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5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6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7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8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19火烧摩天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0

详细剧情

  建筑设计师道格(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饰)在自己设计的旧金山摩天大楼竣工之际,希望抛开工作,开始计划已久的远行,然而此时,主仓库传来了报警信号,在大楼指挥中心哈里协助下,道格查明保险终端柜没有绝缘保护,而整栋大楼的电路都远没有达到自己的设计要求。大楼建筑商邓肯和女婿罗杰为了节省建筑成本,降低了大楼防火规格。邓肯和一班各界名流齐聚于135层的舞厅庆祝大楼落成,电路系统不堪负荷终于引发明火,道格和前来灭火的消防队长迈克(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 饰)力劝邓肯疏散人群。消防设施不完善的摩天楼火势很快难以控制,道格、哈里以及迈克的消防队员们各尽所能救援人群,但汹涌的大火,似乎要吞噬一切……

 长篇影评

 1 ) 高楼大厦版《泰坦尼克号》

高楼大厦版《泰坦尼克号》 冗长。 立意很好,作为70年代巨星云集的先锋派时代灾难巨片来说,剧本的基本框架很好,但各线叙事太过平均且有些无聊。 作为一部145分钟的长片,最后20分钟才来的高潮戏因为缺少前面有效的情感铺垫和代入,到了最后的炸蓄水池也让人感觉缺少了波澜,观众抱着看大场面和灾难下的人性,却败兴而归。 灾难片+资产阶级+患难下的人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泰坦尼克号》,但本片对这几方面的掌控与卡梅隆的大船相比却相去甚远。 导演对资产阶级的贪婪与腐朽,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虚荣的苛责和抨击,都在一幕幕的家人 情人间没完没了的亲吻,絮絮叨叨的告别中被一一稀释掉了;导演对资产阶级的那部分表达,被其在人物情感的滥情,人性表达时犹如脱线的风筝般的失控中的糟烂叙事中,节奏完全崩溃。 我摊牌了,我就是奔着大明星来的,要不是被这么多大明星和海报上的灾难巨制所吸引,我才懒得看下去呢(可这些大明星的对手戏又不够精彩)。 导演的叙事方式和故事节奏是失败的。也几度让我如坐针毡,这样一个好题材被浪费掉了。如前面所说,这个题材和立意是好的。可以找一个叙事好,会讲故事的好手,优秀的导演再进行重拍,也不至于浪费了这个资源。

 2 ) 《八天八夜》V.S《火烧摩天楼》

好莱坞的《火烧摩天楼(The Towering Inferno)》,拍摄于1974年,是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灾难大片之一,片长接近3个小时,情节起伏,场面宏大,即使已经过去了30多年,仍被不少人记起。每次看这样的影片时,就会不自觉的想到咱们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拍出类似甚至效果更好的作品呢?

 

受有关方面的眷顾,这样的机会马上就要实现了!前不久,山西已经决定将王家岭矿难救援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名字暂定为《八天八夜》,投资额高达1000万,并将成为国庆的献礼片,消息传来,令我无比激动,倍受鼓舞,有关方面确实太有眼光了,选择这个题材拍摄,在我看来,如果拍摄得法,至少会有四个方面超越《火烧摩天楼》带来的观影效果。

 

首先,影片将更精练,情节更集中。《火》片时间过长,尤其是前面的半个多小时,用了很多画面来叙述大楼的安全隐患、无良奸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无耻嘴脸,以及富商、政客等所谓社会名流执意在已被发现有事故隐患的大楼顶层召开派对等无聊细节,不仅浪费了大量胶片,提高了制作成本,而且情节拖沓,令观众昏昏欲睡;《八天八夜》将彻底改变这种低级的拍摄错误,影片将直接聚焦在事故的救援上,第一个镜头就从相关负责人突然接到矿难发生的消息,从容不迫地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赶往现场开始,使观众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直接进入主题。

 

其次,影片的激励作用将大大提升。和所有西方所谓的电影大片一样,《火》片过多的注重娱乐效果,以大量的烈焰、爆炸以及人员伤亡等刺激性画面为影片卖点,使观众几乎感受不到救援的积极意义和因此发散开来的人间真爱,追求的只是庸俗的票房观;与之相反,《八天八夜》将不会过多出现诸如透水汹涌而来淹灭巷道以及部分矿工的遇难时刻的电影画面,而将重点放在表现救援人员在负责人的指挥下想方设法,不眠不休,屡败屡战的战斗场面上,尤其是要预留足够长的画面表现历尽波折最终使大量矿工获救的奇迹展现上,整个电影将在被救矿工陆续升井的画面中达到高潮,谱写出一曲激励人心的银幕救援凯歌!

 

第三、个人英雄主义将被集体主义完全取代。强调影星的个人英雄主义,否定其他普通角色的作用甚至故意丑化这些角色以衬托主角的形象同样是西方这些电影的惯用做法,《火》片也不例外,在片中,最后的救援成就几乎都是由保罗纽曼扮演的大楼工程师一个人赢得的,其他诸如消防队员等相关人员不仅仅帮不上忙,还时常添乱,出馊主意。这种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将在《八天八夜》中得以改变,影片将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包括意志坚强行为果敢的救援总指挥、严谨专业的工程师、冲锋在前的救援队长、弃小家顾大家的医护人员以及用激励人心的言语报道救援进程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之间分工明确,配合出色,完全没有《火》片中那种突出自己,为救援方式方法互相争的面红耳赤的场面出现,而这恰恰是救援成功的关键所在,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正是电影要着重展现给观众的。

 

第四、影片的根本立意将是展现人家大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不放弃,不抛弃,言简意赅的六个字是见证王家岭奇迹的最好注解,这样的人间大爱必须是《八天八夜》的核心立意,除了救援队伍,影片还将从被困矿工家属和被困矿工——地上地下两条主线来展现人家大爱的力量,在家属这条线上,影片将展现家属们从得知噩耗后的惊慌无助直到在相关负责人的关心、陪护志愿者的安慰鼓励下内心渐渐平静,信念随之增强的全过程;在井下,被困矿工从遭受灾难时的恐惧到互相支持鼓励,积极向地面传递信息并最终获救的全景画面也将一一呈现。与之相比,《火》片根本不值一提,里面的被困人员无不惊慌失措,明明可以被救却先行自我放弃,是何等的消极。

 

最后,尽管仍有部分矿工不幸遇难,但影片将通过遇难家属代表之口说出对未来的希望,一位遇难矿工的妻子当着慰问人员的面,用悲伤但非常坚定的语气对自己的幼小的孩子说,“儿啊,长大后你也要象你爸爸一样,当一位优秀的矿工,不要害怕,只要我们有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在,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影片就此结束,画面上打出字幕:“在历时八天八夜的救援过程中,投入的救援人员共计…人、相关工程机械…台、使用资金…元……。如今,王家岭的救援奇迹在国内外被广泛传诵,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永留人心!

 3 ) 火热不及水深

天凉好个秋,短衣换长袖。只是长袖也没挡住早上起来连打几个喷嚏。其实打喷嚏与衣服增减无关,而是轻微哮喘底子的人在夏秋换季时所经常遭遇的困扰。但为什么几乎都是睡醒之后才打呢?有种说法是,人睡着之后五感之中应该继续保持工作状态的是:听、触、嗅。可实际有效的却只有听与触——所以才有别人摇醒你和噪音吵醒你。唯一失效是嗅觉。人真睡死了就什么味道都闻不到。无论是煤气泄漏花盗吹烟,或是能够刺激鼻腔粘膜的夜间转凉的空气。
但本片中最早死于火灾的那对男女为何什么气味没嗅到?照理激情过后,兴奋难消,各种感官应该异常敏锐才对,怎么会迟钝到火烧客厅才有所警觉?所以只能理解为是导演让他俩非死不可。死的理由,在不排除好莱坞所惯用的道德惩戒(是否偷情懒得查证)的情况下,个人更趋向于:首先,为了渲染火灾之残酷无情,必须要有个把准大牌明星“出人意外”地早早出局。于是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熟面孔罗伯特·瓦格纳不幸中选。再者,就涉及到下面要说的火灾与水患比较的第三点……
水深火热,水火无情,赴汤蹈火,通常成语都是以水火并列的方式去形容。但仅就灾难电影而言,或更准确说是针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品的两部代表性灾难电影《海神号历险》《火烧摩天楼》,显然是火热不及水深。
1、淹水进度可以推测,火灾蔓延无法预期。
火烧摩天轮想尽各种招数把火灾这一原本高度不确定性的东西,严控于类型叙事的阶段性困难之中。有些还算巧思,比如火自大楼中段向上烧起;有些就纯属刻意编排。比如出席顶楼舞会的那群人在电梯失效之后又不能走楼梯,因为“刚好”外面坍方水泥糊住了楼门。相比之下,海神号历险就简洁明了的多。只要根据船体结构,即可较为准确地推断出客船彻底倾覆的时间,哈克曼等一干人等只要赶在那个时间点之前到达船底(即翻转后的最上层)即可。
2、水患可以自救,火灾只能被救。
危机时刻神父哈克曼会问,“孩子,你会游泳吗?” 纽曼却不可能问,“孩子,你能趟火吗?”因为潜水或许还能保命,浴火就只有想法去重生了。较之水患,人类在面对火灾时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太多油然而发的应对手段,而这种被动性也势必局限到电影的叙事空间。
3、群戏无法展开。
正是由于当事人难以自救,本片开场所罗列的豪华明星阵容也就无法派上用场。纽曼、霍顿、唐纳薇、张伯伦、迟暮的阿斯泰尔、徐娘半老的詹妮弗琼斯,经常出演大反派的罗伯特·沃恩,以及后来杀妻的辛普森……这里面除了纽曼、琼斯领着两个小孩在影片中段借助楼梯断裂制造了一段还算不错的惊悚悬念之外,其余各位都成了打酱油的。影片后半程几乎是史蒂夫·麦克昆的独角戏。如此失重格局之下,你再返回头去看罗伯特·瓦格纳的早早挂点,也就实在没啥可惜了。或许就这样霍顿唐纳薇还要嫌他抢戏呢。毕竟通片只有他欲火焚身完了遇火焚身,连烧两次!
相比之下,海神号历险的角色弧线就比较完整饱满。整个逃生过程中无论大牌龙套成人小孩,大家都能在不同的阶段性困难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神父基恩哈克曼是贯彻全片的绝对核心没错,但他也必须接受刚刚辞世的欧内斯特·博格宁对于逃生路线主导权的挑战;之前因过胖而疑似累赘的雪莉·温特斯危机时刻大爆发,靠着潜泳绝技挽救了神父也挽救了整个团队。虽然角色最终付出生命代价,但雪莉却凭此角收获了一座奥奖金人……总之群戏模式持续而突出的存在,使海神号有了更多机会去展示更为丰富的人性:冷静、决断、竞争、怯懦、嫉妒、牺牲。而火烧摩天轮在被消防队接手之后,就只剩下了技术型细节(如何灭火救人),以及两样完全可以预期到的:麦克昆的无比英勇与张伯伦的极端自私。
4、环境差异影响故事的可信度。
海神号历险发生在茫茫大海之中。所以救援飞机船队迟迟未至很容易就找到了合理借口。火烧摩天轮却存在幸福的烦恼:耸立于都会中心,周遭都是建筑与人,基础设施完善,救生手段丰富。所以你单单设定一个半楼起火持续上烧的初始布局就远远不够了。你还必须提前预判到观众们可能根据常识或经验所提出的其他预备方案。应该说,这一点本片导演还尽量兼顾到了。只是答案的有些草率,不够令人信服。比如上面提到的水泥糊门,以及风太大直升机无法降落因此无法实施顶楼营救。
个人特别想针对“旁楼挂索”式逃生方式说几句。为什么非要用一次一人低效到死的座椅?你就不能用比绳子稍粗可产生一定摩擦又不至严重影响滑动的铁管套住,然后将逃生者的手固定在管子外,沿绳子斜度快速滑下?如果是怕末速太快冲力太大,可以加厚垫缓冲吗!当然,影响这种方式的客观因素也的确很多。比如着火点需刚好超过旁边的楼顶;但又不能超过太多,否则滑下就相当于是半个自由落体。
5、“反向”结局。
火的对立元素是水,反之亦然。浇灭摩天楼大火的终极手段是炸开顶楼的水箱,达到海神号底层的最后一道障碍是冒着掉落火海的生命危险悬空转动转盘打开舱门。前者总体可谓欢喜收场,后者却制造了一个悲剧英雄。境界就不一样。

 4 ) 曾经的感想

“如果他们给我们设计衣服能像给运动员那样就好了,这衣服太重了。”
“可是又没有人花钱来看我们表演。”
                                 ——消防队员

“那可是1902年的酒。”
                                 ——一直微笑的酒保

“…嗯…好的”
“转过头去”
                                 ——这部片子中穿插了许多人的爱情,但我只对这两个人的爱情印象深刻。男的先是为了不让女的担心害怕,撒了谎骗她,后来又在要开门前让她转头,最后围着毛巾冲出去找人来救,却也难逃一死。哎…最后女的也因害怕而跳了楼……

“作为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安慰,我将最后一个走”
                                 ——确实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安慰,但老头并不坏,至少他没像他女婿那么自私,自始至终,他都有在忏悔,尽管是他的错导致了这场悲剧。

 5 ) 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男人一幢楼

     我最讨厌大牌云集的电影,1+1在数学里等于2,对于表演而说却极可能等于一锅食之无味的面片儿汤。
     远的咱们就不说了,《见过大爷》您总看过吧,一堆单拎出来都不错的,对着镜头念上一段少得可怜的台词就打酱油了,有意思吗?
     当然也有制片人特别明白谁和谁放在一起能等于2的,例如监制了72年版《海神号遇险记》的Irwin Allen,没有他,我们可能永远没机会看到Steve McQueen和Paul Newman站在一起飙戏。

     如果说当年许多美国男孩的梦想是“长大后娶好莱坞甜心Natalie Wood为妻,一起住在贝弗利山上。”,女孩子发的少女梦里一定少不了这两个男人:一个嘴角带笑,一个眉头紧锁;一个温柔但果敢坚毅,一个硬朗却不冷冰冰;一个是好莱坞“五好丈夫”的典范,家里有了牛排就不去外面啃汉堡,一个有过三段婚姻,比起斯文地用刀叉吃牛排,更爱快餐店里的麻辣鸡腿堡;一个出了名的热衷慈善事业,为了捐更多的钱,用自己的大名创办了食品公司,一个绝不会为了好本子降低片酬,对和钱有关的一切都要求甚高,可私下里却一直默默资助着感化所,帮助小混混们改邪归正.....

  据说McQueen参演这部电影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台词的行数要和Newman一样多,害得编剧提前结束假期,赶回公司改剧本。我一直觉得,人总会和自己看得起的人较真,所以对于McQueen来说,重要的可能不是谁说的话多,而是和Newman站在相同高度的问题。这两个在当年的好莱坞可以呼风唤雨的男人,在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一直比着谁更敬业,能不用替身就不用替身,然后一个脸部差点烧伤,一个扭了脚,累死累活终于拍完了这部今天看来仍旧不过时的灾难大片。

  我妈妈在McQueen扮演的消防队队长出场后才凑到电视前瞄了两眼,对于一直粉格里高利派克的母上大人,McQueen的脸实在帅得太非主流,但演到最后,她和我一样,都默默地在心里祈祷:队长你可不能牺牲啊!!!!!
  
雷厉风行, 爱岗敬业,最重要的是关键时刻能抗事儿,这样的男人谁不爱呢?

 最爱他上到顶楼疏散人群的那个片断。那么紧急的情况下还为了避免引起恐慌,在出电梯前脱下消防服,穿着便装去和负责人沟通。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铁汉顿时柔情了,不像同类型影片里的其他人,一柔情就要救孩子,抱孩子,亲孩子。

  一个队员不敢从故障了的电梯顺绳索滑下来,“我一定会摔下去的!”
“那你就第一个下去,省得摔下去时连累到我们。”他面目表情地回答道。
  后来他还顶着这张脸听上级下达和董存瑞的壮举类似的任务——带着炸药包去顶楼炸掉水塔。
  “那我怎么下来啊?”
   大家一阵沉默......
  “净说废话!”他抱怨完就出发了......

  要知道这个角色本来是Newman要演的,最后一刻才决定换过来。果然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McQueen最适合干的事儿就是顶着这张酷脸干最爷们的工作,而不是和情人在床上腻歪几分钟然后爬起来救小孩救大妈。

  回到电影本身。看它的时候邻国日本正在经历着比这部电影还要惨烈的大灾难。我时常在想,如果我处在那个情况下,能不能连电影里那个渣到极点的女婿还不如?

  还好每次消防教育的时候我都没打瞌睡,还好我住旅馆的时候会去留意安全出口的位置,还好我从未忘记在出门前拔掉充电器,因为我很清楚遇到大灾大难时(当然,最好这辈子都别让我遇到)我不会是个勇敢的人......

  最后为在日本地震海啸中的遇难者默哀,也希望那些核能源设施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们能在争取利益的同时珍视生命,不要像电影里的这幢大楼一样,为了更高牺牲掉了200多条鲜活的生命......
       

 6 ) 火烧摩天楼——给男人看的灾难巨片!

经典灾难片《火烧摩天楼》,85分!此片被誉为影史第三大灾难片,而且巨星云集,场面宏大,史诗感颇足!相比灾难题材第一“神片”《泰坦尼克号》,咱更中意这座火烤火燎的“摩天楼”!影片的剪辑、摄影都拿了当年的奥斯卡奖,看后感觉确实有些道理,尤其摄影,其中造诣堪称牛逼!不过,电影的剧情稍显冗长,前半段铺垫过足,节奏不免拖沓,有些遗憾!

 7 ) 《火烧摩天楼(The Towering Inferno)》:“豆腐渣工程”引起的惨案(All Time Box TOP 054)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9/the-towering-infernoall-time-box-top-054.html

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火烧摩天楼 The Towering Inferno (1974)

本片是北美历史票房榜的第54部。

电影讲述一幢摩天大楼失火前后发生的故事。电影故事不复杂,主要讲述的是消防队员救灾与救人的故事,以下是维基百科的剧情介绍:

位于美国旧金山的一栋高138层摩天大楼为世界上最高的大楼,由于涉及偷工减料,电路及防火系统不及标准而使整大楼〔81楼以上〕陷入火海。虽然大楼的建筑师一早已发现大楼有问题,以及相关设计被修改,但业主及电机工程师坚称大楼并没有问题,坚持大楼开幕仪式及派对继续举行。在开幕仪式中,大楼的灯光全部亮上,这使大楼因电线负荷过重而令81楼储藏室的火势加剧。业主在消防队队长的压力下被迫通知宾客大楼发生火警,并知会宾客以电梯离开。大楼的建筑师与消防队队长担负起救出他们的任务,并以79楼作为指挥室。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吊车及直升机(最后失事在天台堕毁),但都失败。由于81楼火源早已失控,再加上风势强劲以及差劣的防火系统,令灌救工作非常困难,最后一发不可收拾,整大楼陷入火海,294名的宾客被困在135楼的宴会厅。正当宾客生存机会渺茫时,结构工程师及建筑师决定将大楼的水缸炸毁使大火瞬间扑熄,流出的大量水使大火最终扑熄。建筑师事后表示不清楚大楼的最终处置,他只认为大楼会被废置,作为对世人及偷工减料者的警惕……。

这是一部典型的灾难片,所以它的看点是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观众已经看惯灾难片的人所熟悉的:特效、奇观、大场面、惊险场景、千钧一发等等,以及歌颂人性在死亡面前的坦然与无畏。因此,本片的剧情一点也没有让我有意外,统统被我猜到。当然,这并不能说本片不好看,毕竟每部灾难片都可以满足人类的一大陋习——幸灾乐祸,看着别人遭罪,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本片票房很高,通过这部影片的制作就可以看出它大卖的原因,当然这也是它的最大看点。爆炸、火灾、直升机坠毁、空中飞人,还有那些奢侈的布景、人山人海的围观群众,这些都是电影中不多见的大场面。因此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但本片现在来看依然让人投入、让人感觉震撼!虽说本片不能称为经典,但它的大规模投入依然可以成为让它留名影史。总而言之,本片是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技术的杰作,制作团队很不简单。

演员方面中规中矩。片中有台词的的演员大多都很有名气,只不过那是在四五十年前了。查过一些资料后知道,本片演员因为都很大牌,所以编剧为了不得罪他们还特意修改了剧本。这样的情形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不就是一部电影,至于吗?总之,本片演员巨星云集,但他们都过气了,而且他们的中文资料很少,所以我就不多说了。片中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Susan Blakely,长相比较甜美而且还很年轻,在这部电影中她算是一个美女了,但她现在也已经六十多了,美人迟暮啊。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很好的灾难片,虽然时间很长,但几乎没有尿点,值得一看。其实换句话来形容,本片基本上就等同于二十一世纪《2012》。

Susan Blakely

Susan Blakely

序列:1140

[火烧摩天楼].The.Towering.Inferno.1974.BluRay.720p.x264.DTS.DD20.DualAudio-MySiLU

2013-09-21

 8 ) 烈火英雄

灾难片,不对我的胃口,觉得冗长乏味,前期的铺垫太长且完全看不出是灾难片的样子,还很无趣,意外但并不惊喜。

或许是因为最近要做消防题材的电影,看了很多相关电影,但直到这一部,两个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伤口去搜救那一刻,我才有点领悟到了消防员的伟大。

熊熊大火,那就是燃烧着的地狱。往外跑去逃生,才是一个人求生的本能。消防,本身就是一个违反人类以及所有有意识的物种的本能的工作。因为他们去往的是第一线,是最危险的地方,是有可能有去无回的人间炼狱,那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融入骨血的责任。

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那一刻才达成,才有所领悟。

真的,觉得他们很伟大。

但凡优秀的至少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真情流露,有真正的情感在里头。

而作为一个作品的创作者,如果他自己创作的时候都没有那种感情,没有感动自己,不认同他的主角,如何去打动观众?

我想,我认同了这一群特殊的人,红门战士。

 短评

导演在各部分用力平均,以至于最后炸水库的高潮戏都不那么高潮了,而且没有主线,如果工程师Doug不是保罗•纽曼演的话基本上所有线都同样重要了。有些人物设定多余,把片长拉到必须快进的地步。灾难片是讨论人性的最好途径,但在本片中也浅尝辄止。有些好人真的不该死啊!两位男主的对手戏也有些少。

6分钟前
  • Woojoan
  • 还行

二次重温,一样好看。70年代灾难片拍了不少,这是经典之一,到今天还有现实警示意义。

8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经典好莱坞# 随着巨石强森满满套路的[摩天营救]火爆上映,人类征服摩天大楼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同时,灾难片对于艺术和复杂人性的诠释完全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妄想。遥想当年74年的[火烧摩天轮],史蒂夫·麦奎,保罗·纽曼,威廉·霍尔登,费·唐纳薇,弗雷德·阿斯泰尔等巨星云集、叙事繁杂,片中经典桥段无数;而本片则只有动作片巨星巨石强森单抗,以及华丽丽的特效。

12分钟前
  • MovieManic
  • 力荐

以70年代的眼光看,确实是部经典的灾难片。其中对于摩天大楼的消防安全问题,直到现在仍然值得我们思索。片尾,消防队长说,还好,我们这次只是牺牲了不到200人,不禁让我想起911的世贸楼……

13分钟前
  • KL
  • 推荐

三星半 卡司瞩目 have some good line 麦昆 is so fucking carry

18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还行

忘了神秘时候看的,只记得看的时候觉得很震撼

19分钟前
  • 阿笨
  • 推荐

简直是超级大制作...........

23分钟前
  • 火星人激光剑
  • 力荐

因为74年,所以多一颗星!

26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不看不知道铁达尼牛逼在哪 Irwin Allen的这种特效片真有必要凑这么大卡司吗 可惜阿斯泰尔老人最后的舞步叫大火给打乱了

27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We are on fire, but far below and under control.

31分钟前
  • heng
  • 推荐

人类总是犯这样的错,因小失大,偷工减料的制造出豆腐渣工程。水火无情,吞噬生命于分秒,在事故发生前消灭隐患才是重中之重。而在危难时刻总有人牺牲自我,也有人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死活。70年代相当棒的灾难片!

33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我本来想去数一数,到底纽曼和麦奎因的台词是不是一样多,结果片长三小时,十分钟内我就放弃了。叙述很拖沓,导演生生多拍了60分钟,好在那时候没什么电脑特技,真实的置身火海还是会让人震撼的,可以想象在六七十年代人们对科技过于迅速产生的恐慌,哪怕到今天,依然警钟长鸣。

36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七十年代的经典灾难大片,只是并非天灾而是人祸,此类型片鼻祖。当年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原创歌曲!虽然现在已经被电脑特效炫技养惯了的我们会就觉得简陋老旧,但不得不承认很多片段还是会看的人情绪紧张,不会过度的煽情,人物刻画却照样令人印象深刻。看完把2012年韩国翻拍版减了一星!

38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推荐

Steve McQueen!! Paul Newman!! Faye Dunaway!! William Holden!! Fred Astaire!! ...!! 阵容我太喜欢了。只是McQueen跟Dunaway好像几乎没有对手戏。

40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总体平淡,没什么特别的亮点,主要还特别长。。。

4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紧张扣人,丝毫不显冗长。塑造的群像虽表面,但印象挺深。还有这卡司!!!Paul Newman+William Holden+Faye Dunaway+Jennifer Jones+Steve McQueen+Fred Astaire...天哪,看得我十分愉悦!

47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福克斯和华纳联手投资之下,看到的每一分钟都是钱。从卡司,到开场大段的旧金山航拍开始,到群像所在的奢华细致的场景,再到大楼模型的反复爆炸,这可能就是球迷口中说的当教练拿到了一手好牌、开航母的感觉。与典型灾难片的“天灾”不同,这当中只有人。人祸与感情并重,危机与常态并行,人物群像的站立主要还是靠一众演员出色的发挥(除了面瘫的OJSimpson)。仍然有几个令人称道的镜头,比如消防车的高空俯拍大远景(常规消防车面对大楼的弱小),还有几个前后呼应的抬头的主观镜头(相同的主观镜头从开心的期待到“永远不再想进楼”的恐惧释怀)。解救众人的仍是“男子气概”的个人英雄主义。恐高症者慎看(几个竖直俯拍的镜头纵深感强烈),纵火犯可以多看几遍。

50分钟前
  • 三十
  • 还行

麦奎因、纽曼和威廉·霍尔登都希望成为影片演员表中的头牌主演,霍尔登的要求被回绝,地位同等重要的麦奎因和纽曼采用了对角设计,前者位于左下,后者位于右上,而且二者的片尾排序恰好与片头相反,可谓毫无主次之分。然而即便如此,麦奎因仍对纽曼比他多出20句台词颇为不满,编剧很快做出了相应调整。

5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有點冗。Faye Dunaway還是比較適合演一些精神狀況不太穩定的角色,在這裡像個路人

55分钟前
  • foufou
  • 还行

这样一部1974年的电影,电影里的大楼还都是微观模型,没有那么多的花哨技术,没有滥俗的煽情戏,简单直接的就秒杀现在太多太多的大制作灾难片。Paul Newman怎么能这么帅!这么帅!

57分钟前
  • touy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