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黄尧,孙阳,汤加文,倪虹洁,江美仪,廖启智,焦刚

导演:白雪

 剧照

过春天 剧照 NO.1过春天 剧照 NO.2过春天 剧照 NO.3过春天 剧照 NO.4过春天 剧照 NO.5过春天 剧照 NO.6过春天 剧照 NO.13过春天 剧照 NO.14过春天 剧照 NO.15过春天 剧照 NO.16过春天 剧照 NO.17过春天 剧照 NO.18过春天 剧照 NO.19过春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5:04

详细剧情

  单亲家庭出身的16岁女学生佩佩(黄尧 饰),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跟妈妈(倪虹洁 饰)住在一起,频繁地穿梭于两地。为了和闺蜜Joe(汤加文 饰)一起旅行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对Joe男友阿豪(孙阳 饰)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长篇影评

 1 ) 你怎么看《过春天》中展现的母女关系?

小时候我爸妈就经常动手打架喝酒 ,我的家不像家,跟我妈分开整整15年 我很嫌弃她的 ,她每次偷偷的来学校看我。给我带很多吃的 ,我一直记得她离开我的时候 5岁那年在我床边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毛绒玩具 。后来我再也没见过她 ,听我爸这边的亲戚说听别人说我妈妈的职业不光彩 ,后来我拒绝收她的一切东西,很多年后呢,我妈联系不上了,她跳楼自杀,那个男人有老婆孩子骗了她 ,我想她是爱我的吧,一个女人这么孤独的活在这个城市,我也不曾关心过她一点,最后她生活的出租屋里我发现了很多花和草,她一个人真的很难过吧,钱包里还存着我的照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真的很难过,我也哀怨她不争气,可是我真的一点都不恨她。珍惜眼前爱你的人,有些爱可能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吧。

 2 ) 通过这个名叫佩佩的女孩,你是否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看完《过春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水客”佩佩与母亲的感情。

16岁的单亲女孩“佩佩”有香港身份,她每天过关去香港读书,家却在深圳。

佩佩的父亲是香港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影片从始至终都未交代过她母亲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但从她与闺蜜争执时的对话我们知道,她母亲的身份并不光彩。

从影片开场,我们就能看出女孩佩佩厌恶自己的母亲。

她每日往返深港之间,在闺蜜面前,她阳光开朗,回到家,却永远都是安静的、沉默的,但这种沉默却并不代表平静,而是对家和母亲无言的抗拒与冷漠——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她看不上她的母亲,看不上这个家。

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佩佩有时会去见自己在香港的父亲,即使父亲同样处于底层、脸上写满落魄,她却愿意对父亲露出甜笑——与对待母亲不同,在父亲面前,她是乖巧的女儿。

即使她的父亲给不了她一个家,即使她在撞见父亲与家人团聚时只能装作陌路人扭头走开。

16岁的生日一到,她就马上拿着身份证去酒楼应征兼职,收入低廉、看人脸色,忙碌到深夜才可收工…

纵使如此,父亲塞给她零用钱,她却仍然会懂事地抽回两张想要还给父亲。

佩佩对待父亲的态度,明显比对她妈妈要宽容得多。

在家里,她见到母亲的牌友连招呼都不愿打,只想赶紧回到自己的小空间,将自己与母亲的世界隔离开,仿佛深怕母亲身上的艳俗与市井气会像瘟疫一样沾染上她。

房间的隔音并不好,大人们稀里哗啦洗牌、东拉西扯闲聊的声音清晰地穿透墙壁,让狭小的空间显得格外嘈杂,女孩佩佩安静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在黑暗中不发一言,不像是在自己家,更像是这个房子里的一个租客。

但在香港昏暗且烟雾弥漫的小公寓里,同样是打麻将,她却愿意一脸乖顺地帮大姐头花姐摸牌,甜甜地喊对方干妈。

在花姐塞满水货的小公寓里、在不入流的水客马仔身边,女孩佩佩看起来远比在自己家自在。

年少无知时,我们都觉得外人更懂我们,而家,是我们想逃离的地方。

刚满16岁的女孩佩佩,看不上自己的母亲,看不上母亲带给自己的家和出身,更看不上母亲的男友。

但她毫无办法,她才只有16岁,还没有能力完全摆脱令她腻烦的这一切,倔强的她唯一能做的,只有沉默、回避,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积攒着能量。

没有人教她如何长大,她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而懵懂地成长。

深夜,醉酒的母亲摇摇晃晃地走到她的床前,想要给睡梦中的女儿盖上踹开的被子,却晕晕乎乎打开了佩佩的臂膀、睡在了女儿的怀里……

镜头一转,第二天清晨,醒来的女儿并没有推开总是让自己一脸厌烦的母亲,而是继续让她睡在自己的臂膀里,静静地思考着自己的心事——比起她的妈妈,此时的佩佩更像是一位母亲。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早熟的她又何尝不懂得母亲的无奈、不心疼自己的母亲呢?

没有人比她更希望自己的母亲能过得好

但或许在成长过程中,敏感的她经历了太多的心酸与失望,她的麻木与沉默,只是不想再让自己受到伤害。

在乖巧的面容下,佩佩默默经历着成长与改变,她珍惜友情,又难以抑制心中对闺蜜男友懵懂的好感

她不惜冒险当水客挣钱,只为存钱陪闺蜜去日本看雪。

但最终,她没有去日本,和她一同看雪的也不是她的闺蜜,而是曾让她感到麻木厌烦的妈妈。

她带着妈妈爬上高高的山顶,整个香港的城市丛林在母女二人的视角中铺陈开来。

“这就是香港啊……”佩佩的妈妈望着眼前的风景感叹。

她似乎忘记了,早在16年前,她就曾来过香港

她曾在这里生下了自己的女儿

16年过去了,

香港和深圳距离那么近,这个叫阿兰的女人却好似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

尽管母女二人站在如此高的山顶,尽管整座城市丛林都尽在佩佩和母亲的眼中、脚下

可我们和她们自己都知道

佩佩和阿兰,对于这座城市,都仅仅只是来去匆匆的过客罢了

稀里糊涂蹉跎半生的母亲

安静倔强、独自成长的女儿

她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无论残酷的生活让她们经历了何种伤害

她们都将永远相互守候

影片的最后,取保候审的“水客”佩佩将被养在鱼缸中的迷你鲨鱼放归大海

而她

也最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从这部电影中,有多少人通过这个名叫佩佩的16岁女孩,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并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值得怀念

比起年少时的稚嫩、弱小与叛逆,我更爱今日走出懵懂的自己。

 3 ) 《过春天》导演:定黄尧做女主角力排众议,粤语卡掉一批当红小花

新浪娱乐讯 第二届平遥国际电影展接近尾声,由田壮壮监制,白雪执导的电影《过春天》一路以口碑制胜,最终获得费穆荣誉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就在上个月,该片才刚刚受邀担任了多伦多电影节Discovery单元的开幕片。对于青年女导演白雪来说,连续两个国际影展积累下的高口碑无疑为该片未来公映开了个好头。

  “过春天”这一看似充满灵韵诗意的短句,实际是一语双关,既是水客的行话,更是故事的基调,诉说着我们不甚了解的故事。这部电影的出现,为国产青春片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影片主人公是一位身着朴素校服、梳着干净马尾的中学女生,她家在深圳,每天穿过闸口去香港上学,说一口地道粤语,是典型的“单非仔”。她的特殊身份造成了她对地域认同感的缺失,一次偶然机遇使得 “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青涩的外表、危险的行当在她身上发生着奇妙的碰撞,她自知置身危局,却总能来去自如。

《过春天》剧照

  《过春天》不是一部纯粹的犯罪类型片,也不只是一部讲述问题少女的青春片,甚至没有预想中的“狗血”桥段。在导演白雪看来,它是一部有现实切入点、探讨人物内心、有一定工业制作水准的剧情片——开拍之前,导演曾深入深圳和香港两地走访调研,做了两万字的采访记录;在没有任何投资保障的情况下,沉心打磨剧本长达两年。后来,正是这一扎实的剧本打动了青葱扶持计划及投资方万达,也打动了倪虹洁、廖启智、江美仪、焦刚等实力派演员低片酬加盟。这何尝不是又一位新导演的励志故事呢?

  近日,《过春天》导演白雪对话新浪娱乐,讲述了她在这部电影诞生前后的幕后故事。

导演白雪

深入两地调研特殊群体 女主角身份迷失映射大陆香港关系变化

  新浪娱乐:电影是如何受邀成为多伦多新发现(Discovery)单元开幕片的?

  白雪:在拍电影之前,我完全没想到能入围电影节。我之前对多伦多电影节不是特别了解,拍完片子之后,因为有青葱计划李少红导演的加持,少红导演邀请了电影节选片人来看。选片人应该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他们看完那一稿之后,我后来又改了一下,又邀请选片人看了一下。等于第二次看完片之后,他们就决定可以邀请我入围。

  Discovery单元有46部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处女作,我们这部电影可以代表华语电影作为开幕影片,这个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过春天》剧照

  新浪娱乐:这是一部关照现实、题材很别致的电影,导演本身就是深圳人?最早是如何观察和调研“走水”现象的?

  白雪:我是西北人,但是在深圳长大的,我是在90年代初的时候去到深圳的。深圳人其实对走水这些话题特别了解,对这种人群也特别了解。我在电影学院有一位编剧朋友,她是香港人,她写的一个故事就涉及到“跨境学童”,我看完之后就觉得就好像点醒了我一样。我往返于深圳和香港之间做调研,之后剧本大概写了有两年的时间,确实有点拖沓,因为是第一次写剧本。

  我是电影学院本科07年毕业的,后来又考了导演系MFA,导师是乔梁导演。我一直都还没找到方向的时候,我就不断去深圳香港那边看,认识了几个爸爸是香港人、妈妈是内地人的女孩子,去跟她们聊。还跟各个年龄层跨境上学的孩子聊,跟海关聊,跟辑私局的聊,跟水客聊……故事发生的地方,我基本都自己去看、去采访,做了大量调研工作。

  回来后我大概写了有2万多字的一个采访记录。我觉得这是我自己比较习惯的一个创作方式,就是还是习惯从真实的生活当中去提炼素材。

  新浪娱乐:作为一部横跨香港和内地的双城故事,你的表达冲动源自什么?

  白雪:首先我自己对深圳是熟悉的。我印象中除了张暖忻导演的《南中国1994》、李睿珺导演的《路过未来》没什么电影去真实反映深圳这个城市的故事, 所以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和这个城市有关联。后来,我接触到了身处 “单非家庭”的两位女孩子,她们有着特殊的双重生活,一边拿身份,一边过生活。我接触的两位女孩子一个14岁,一个16岁,她们的经历让我的故事找到了支点。

  至于片中涉及到的“走水”,首先它当然是一个违法的事情,在完成剧本的时候,我就想我总得给她一条动作线,我想如果我是她,我每天会干什么?后来就上网查了一下,发现有这种现象。香港那边的媒体会偷拍到一些中学生在上水的天桥,有一个人背着书包给她们发手机,每个人发两个那种。于是就决定把这个比较现实的事情融合到我的故事里面。

  这部电影本质上还是写一个人的青春成长故事。这个女孩子身份很尴尬,她在香港有学校有朋友,但在深圳没有朋友,每天都是一大早就去香港上学。这种双城生活,让她注定会成为一个没有身份认同感的人,在走水这件事情上,她充分找到了认同感。

  理清楚这些之后,整个故事就通畅了许多。

《过春天》剧照

克服两地拍摄习惯差异 一群因热爱相聚的伙伴

  新浪娱乐:好像最早参加青葱计划时的名字还是“分隔线”?后来为什么改成“过春天”,有什么含义?

  白雪:对,那是以前的一个名字,我觉得有点太硬了,一直想改,后来一次在万达放片的时候,有同事看片后提议说“片子叫‘过春天’可好?”当时我就觉得太妙。

  影片台词出现过这句话,虽然没有加个括弧去解释,但我觉得观众是可以意会的。

  “过春天”这几个字搭配在一起,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含义,会有点好奇,看完电影才会知道,这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又有一点诗意,好像说了点什么。

  从一个少女的成长角度讲,这个故事是一段旅程,它讲了一段成长美——懵懵懂懂的一个女孩子,她最开始有了一个小小心愿,陷入不可控之后,什么都没了,那么到底这个世界给她的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她重新有了生活的勇气,要去独自面对和担当。

  新浪娱乐:拍摄时是香港深圳两头跑吗?这样跨越香港和大陆两个地域的题材,在制片上是否有难度?

  白雪:确实是非常艰辛的一件事情。两地拍摄的工作人员会分成两个制片团队,但核心主创都没有分开,包括摄影美术录音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整体。我们有香港专门的制片团队,他们也真的是很专业。

  过程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事。香港团队的制片程度很高,他们看景的时候都是详细记录这个景拍几点到几点,下一个景几点到几点,都是安排好的。

  我们是在香港开机,在深圳杀青,杀青之后,香港的制片人员从香港提着酒来深圳看我们,两地工作人员都互相被对方的专业折服了。

  在香港我们有一位老牌的TVB的制片人,他现场管控能力非常非常好,我们为了节省开支,在香港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打车开工,我们除了那些需要大厢车的组,比如美术组、服装组、道具组、摄影组有车之外,其他人员一律都是打车去开工,而且安排得井井有条,没有人迟到。我们的创作过程处于一种非常轻松的状态。

《过春天》导演白雪

  新浪娱乐:海关是片中一个重要场景,通常来说这个地方连拍照都不被允许,你们是怎样争取到拍摄许可的?

  白雪:在海关申请拍摄确实不容易。口岸是由四个单位组成的,要进到那里拍戏,必须得四个单位都同意,我们这么多人和设备才能进去。能够实现这个拍摄,我们的确是以诚动人,很诚挚地去沟通,阐述自己的拍摄初衷以及影片的核心观是什么,他们了解后的确愿意帮助你。非常感恩,对于我们这些年轻创作者,尤其是第一部电影,“心”特别重要。

为找到合适女主角拒绝一众当红小花 剧本是打动演员的敲门砖

  新浪娱乐:片中演员都很适合他们的角色,你是如何挑选演员的,是香港角色就从香港找,大陆角色就从大陆找?像佩佩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女孩,你是如何找到黄尧来饰演的?

  白雪:黄尧是颜卓灵的经纪人推荐的。黄尧是佛山长大的,会说粤语,但祖籍是河南的,她身上兼备了我需要的演员的特性。光是会说普通话和粤语这个要求其实就特别难,卡掉了一大批当红小花,我说很多人可能形象上很合适,但是台词我真的没有办法去补录,或者是配音。后来决定用黄尧,我个人也可以说是排除众议吧。

  第一天拍戏的时候,我的美术老师阿康(张兆康),也是去年金马奖最佳造型获得者、《一念无明》的美术师,他在我旁边说,“黄尧是天才”。他们见的演员比较多,为什么能表演自然、不留痕迹这些,之前也有记者问我是怎么指导的,我说她真的是自己有表演的方法。

《过春天》女主角黄尧

  我们这个组虽然说不大,但是每一个人都非常用心。黄尧为了我这个戏等了六个月,这六个月她什么事都没干,到拍摄时,我发现她根本不需要拿剧本,因为台词她已经非常熟悉了。她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如果连女主角都没有魅力,可能观众就不会想看下去。阿豪是我们的摄影师在台湾拍戏的时候见过的,推荐给了我,他叫孙阳,在台湾演过很多话剧,有扎实的表演功底。演七仔的那个黄毛男孩,其实是我原先阿豪的候选人,后来我决定用孙阳演阿豪的时候,他也没说别的,我觉得他演的七仔戏虽不多,但也非常出彩。这帮年轻演员日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这是我的幸运,就是能遇到他们这些好演员。

  新浪娱乐:相比几位主角,配角倒是更资深一些,有倪虹洁、廖启智、江美仪、焦刚等加盟。作为一位第一次拍电影的青年导演,你是怎么争取到这些实力派演员的?

  白雪:倪虹洁是一位经纪人介绍的,廖启智老师和焦刚老师都是我就想要他们,然后去联系的。江美仪是我们去香港找演员的时候,想到觉得很合适然后去联系的。之所以能打动他们,我觉得还是因为剧本,剧本对于青年导演的项目来说是一块敲门砖,演员们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的,肯定是比我从他们身上获得的要少,因为肯定有更多更好的大片找他们。他们能来,就是因为喜欢这个剧本,也包括我跟他们聊天之后他们对我的一个认可。

  我觉得演员和导演的相遇是一种缘分,有时候你错过了一些,然后你会迎来一些新的可能性。江美仪老师特别好,我一见面就跟她说我对花姐造型上的设想,问她可不可以把头发染成紫色,她说特别好,还说不仅头发要这样,脸还应该是素的——她丝毫不介意自己不加修饰地出镜。她作为香港人,也觉得这样的故事特别有趣,很多香港人都不知道这个区域发生的故事,就有点像咱们燕郊或者是通州发生的事,可能在北京别的地方住的人都不太了解。这个故事确实是香港和内地电影都没涉及到的一个领域。

《过春天》剧照 佩佩与闺蜜JO

  新浪娱乐:演员们的造型也很有市井气,比如阿豪的头发挡住一只眼睛,看起来好像真的像一个路边摊的打工仔;佩佩和闺蜜的家境相差悬殊,他们的衣服也有一点细微的区分等等,总之虽然是现代都市戏,能看出造型也很用心。

  白雪:是的,阿康老师很厉害的。你看佩佩永远戴着两根橡皮筋,一根黄的一个黑的,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反正就是看起来特别对。拍的时候,你都不一定能拍到那么多细节,包括花姐的手机壳,那些水客的手机链、袜子等等,都是他们设计的,我非常庆幸能够拥有一个这样优秀的班底。

  新浪娱乐:片中仿佛也能看到暧昧的爱情线,可以简单说一下吗?

  白雪:我一开始就没想讲爱情,你回头想想你的青春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觉得是荷尔蒙。所以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真正的爱情片,当然因为演阿豪的演员太帅太温柔,所以离我最初的初衷又有了一点变化。但是我觉得就是这种灰色、模棱两可的地带,是电影最迷人的地方。

《过春天》剧照 佩佩与阿豪

田壮壮让我明白好监制的标准 《过春天》提高了处女作工业水准

  新浪娱乐:田壮壮作为你的老师和这部电影的监制,对你有过哪些指点?

  白雪: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监制,几个非常重要阶段他都参与了。一个是剧本阶段,他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指导,第二个是开机之前的剧本围读和人物造型他也来了,最后的后期剪辑他也来进行指导。一开始的时候,因为我是第一次拍长片,很多地方可能有拿不准的,然后就会去问他,他会给出一个意见,但还会加一句“你自己定”。到后面剪辑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因为我到后面问他的事情越来越少,我说田老师,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老让我自己定了,你是希望我能够慢慢成为一个有独立担当的导演。

  我觉得这是监制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他能够帮助我,但又没有干涉我要拍成一部田壮壮的作品,而是充分保护我的直觉和判断,在不偏离的情况下都是让我自己去做。这就是一个好监制的标准,尤其对青年导演来说。

《过春天》获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影片

  新浪娱乐:本片受到青葱计划的扶持,可否分享一下你参加青葱计划的经历?

  白雪:一开始我完全是抱着想学习一下的心态去的,觉得如果我剧本哪有不足,能被指导改改也是好事,没想到能够走到最后入围。参加的时候我没有特别大的功利想法,这样反而会比较顺畅。我还拍了一段样片,当然效果肯定没有现在的好,但就是当时那一个小的片段为我赢得了后面的资方,所以我觉得青葱这趟旅程是特别关键的。

  而且我觉得青葱和其他青年导演创投计划不一样的是,它真的是很多前辈一步一步帮着你这个东西去一点点往前走。我的片子做完后期之后,青葱的那些大家长们还在不断地帮我们,把他们在业内的很多资源对接给我们,让我们永远有一个娘家人在关心着我们的感觉。

  新浪娱乐:你是通过青葱计划获得投资的?这部影片投资规模如何?

  白雪: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2017年的青葱计划,万达影业是战略合作伙伴,他们的菁英+战略体系中包括了新导演合作,当时负责制作的领导觉得我的故事不错,双方经过沟通,就很快的开始推进后序工作了。一开始我自己的想法是给多少钱我都拍,钱多少对我来说不是障碍,但是我希望它是我能控制的,万达方面给予了不错的空间,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成熟运作标准来推进每一个项目。我非常感谢他们。后来,当片子出来后,很多电影节的选片人都觉得整个电影质感提高了中国青年导演处女作的工业标准。

  新浪娱乐:如今国内青年导演创投计划层出不穷,在甄别和参与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心得和后来者分享?

  白雪:我只参加过青葱计划,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主要的还是你自己要不断地梳理剧本。我个人的感受是,先要把自己的初衷想得非常清楚和纯粹,就是你觉得有一个故事不拍不行,是一定要拍的。如果你有杂念,其实都能看得出来。所以我觉得一颗纯粹的心是比较重要的,然后所有这些创投都可以去参加,是金子,怎么都能发光的。

  (何小沁/文)

原文链接://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96790198363386#_0

 4 ) 春天未过青春过

《过春天》这片名,可真是好。本是走私过境的行话,落到一群青春正当年的人身上,味道可就多了几个层次。

有憧憬,有躁动,有诗意,有险情,将发未发,欲收难收,都在一个微妙的尺度上做文章

想把那春天过了

导演白雪在自己的长片处女作里,巧妙地夹带了“白雪”这个私货

香港是不下雪的,但在不下雪的香港,冰箱被叫做“雪柜”。雪这种远在他方的美好物事,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芸芸众生哪怕想上那么一想,头脑里的清凉也是受用的。

佩佩(黄尧饰)与闺蜜阿Jo(汤加文饰)就想攒钱去日本,挑的时间要在圣诞节,反正阿Jo信誓旦旦地说,那几天可是要下雪的。天台上,她们畅想着入住那个有榻榻米的旅馆,推开门窗,外面会落满樱花雪。当然,12月并没有樱花,那也无碍,还可以退一步,就着那皑皑白雪泡温泉,喝清酒,那也够两个少女极尽浪漫地去想象了。

说到底,佩佩想感受冷,不是阿豪(孙阳饰)开玩笑所说的,把头伸进冰箱就能体会的那种冷,而是一种从未有过却又相对安全的刺激

事实上,日后无论她在走私上的得心应手,还是在感情上的开天辟地,都算得上在某片自以为安全的领域里,感受一种原本不是目的却渐渐成为常态的刺激

电影头一次咚咚咚的电音响起,是佩佩在过境时被塞了一手的iPhone。未曾想,人生被高调击起鼓来,就此阴差阳错地开启了走私手机的生涯。钱变得容易获取,不再是32.5港币的餐厅时薪,不再是僻远的父亲(廖启智饰)摸出的一点“利利是是”,更不再是母亲(倪虹洁饰)麻将桌上与情郎怀里剩下的一撮数字。

鞋盒子里的钞票厚了起来,可以要那日本的雪,也可以要那远离脚下沼泽的生活了。

都要一些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过”。这样的刺激,是要叫人上瘾的。更何况,里头还开了一些所谓“爱”的知觉。

阿豪带她入行,这个行当,是正牌女友阿Jo也不曾知晓的,因此,暗中袒护成了一种带有爱的举动,久而久之,“过春天”成了他们的密语甚至情话。反正在某个角度看,佩佩完全有理由在内心一隅,认定阿豪分给过自己一份具有排他性的爱。

与此同时,那个犯罪团伙也带给她一些意料之外的爱。仿佛大家长似的的花姐(江美仪饰)把据点经营出家的模样,这里有多乐也融融,佩佩那个横跨两地、分崩离析的家就有多不堪入目。再说了,花姐还把这愈发精灵的佩佩直认作干女儿,场面上“母女”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地位、尊重甚至充满江湖味的肝胆相照。

16岁的少女佩佩把未经事的人生混到这份上,那个灿烂的春天,怕是已在怀中了吧。

春天过了又如何

这个捉襟见肘的平凡女孩,手上的筹码是一个闺蜜以及一脸无辜。她拿这绝无仅有的筹码,去忘情地赌一点爱。

为了那点爱,佩佩要在悬崖峭壁上继续前行。因为那点爱,佩佩忘了自己身在悬崖峭壁上。

危如累卵,水漫金山。《过春天》最妙的,是把那种躁动不安的渴望,勾勒得流光溢彩。而观众就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兴致勃勃又紧张兮兮地贴脸体验失衡的恐惧。

白雪真的让人惊艳,她把眼看就要寻常起来的故事,表现得老道,甚至脱俗、高级

像是那场情欲戏,拍得如此隐晦而巧妙。胶布一段段拉开,像是衣衫裤裙被一寸寸撕碎,人不敢任一丝情感发动,情感却丝丝颤动在额上的汗珠以及声带的嘶哑上了。哪怕他与她不敢越雷池一步,替那不断错开又不禁追上的眼神说话的,又有灼灼的红光,暧昧,激情,含蓄,危险,一样不落地奔走相告,偶尔再补一小片绿光,让这红男绿女在促狭的室内,明明狭路相逢,却还要单枪匹马地应对内心的阵脚大乱。

亏得在最把持不住的时候,阿豪一个饱嗝冒了出来。泄气,却也私密得瞬间瓦解所有尴尬,连带前些天他们头一回的争吵,也都给顺势卸掉了。再对视时,彼此是自然而体己的笑,抹去了一点双方都不知如何是好的欲念,却把更绵长的贪恋给收藏、供奉起来了

哪怕后来花姐说起男人不过尔尔,哪怕当她受到人生中莫大耻辱时他却只能袖手旁观,哪怕彼此从没说过半句情话,哪怕他与她从“不可能”饶了一圈依然“不可能”,她也能纳一个小小的理想的阿豪,放在刚被开发出来的情窦里。

像是在飞蛾山的那个夜晚,他凑到她面前,一张嘴噘出要吻的姿态,结果身子却陡然蹲下。怪那蚊子作祟么?其实又该谢那蚊子救场。由始至终,这个吻都不能亲下去,一亲,故事可就俗了,乏了。要像白雪那样攒着,靠一点音律去拨那心弦,要过却未过,那才是境界

通篇电子乐的撞击,恰到好处得不只让佩佩一人心如鹿撞。她觉醒了几回,每一个红色警报都像是在调戏,成人世界露出高糖的一角,就是想一口咬下去,不问青红皂白。钱的香味,情的温度,还有那种过春天的快感,全融在佩佩翘起的嘴角上。深圳与香港的灯都给她做了布景,阿豪想做香港之王,她蓦地已是香港之后。

可在飘飘然的自信之下,大家其实都在等阿Jo发现最亲密的两个人起过怎样的涟漪,都在等花姐发现最得力的两个人打过怎样的算盘。那种无法绕过去的羞耻与惨烈,成了大家在亢奋之中唯一能够坚信的走势。

说到底,正如英文片名“The Crossing”,这几个年轻人,都在过界。佩佩自不必说,在面摊打工的阿豪,畅想的是盘一个仓库,做自己的老板,而阿Jo,以为能跟着家人去爱尔兰生活,连男友都玩笑般地让给闺蜜了,却连离开的资格也没有。原来大家在各自的泥淖里,都想找一个得体的抽身机会与独立状态。

只是,原来把这样的春天给过了,也没有万里晴空等着

回想那时佩佩兀自感叹鲨鱼被囚在鱼缸里,半点自由都没有。阿豪则表示,要是把这鲨鱼放回海里,人可就遭殃了。

有很多预言,太早说了出来,谁都不当一回事的。

其实春天从未过

真的可惜,非但香港没有雪,即便是那个有雪的日本,也由不得她们成行。等到佩佩最后在飞蛾山上摸到似是而非的一抹飘雪,更是超现实得不知该为什么笑才好。

仿佛由头到尾的故事,都只是幻觉罢了。以为真的在过春天的,过不了几尺,而以为走过春天的,又得不来什么。

谁曾想过,当一部青春片落幕,浮现的竟然是千帆过尽的况味

老一辈的人逃不了定局。佩佩的父亲走向衰老,当年组过的单非家庭像是一个滑稽的玩笑,花红柳绿之后,还是要在本土找一些扎根的植物,祈求给余生镀一层薄薄的活力。佩佩的母亲从一个泡影里醒来,又扎入更多的泡影,男人像是水缸,换水的时候就把她给滤掉了。花姐的权势与心术是个蛊,刀口下讨的生活,哪一天说断就断。似乎谁也留不下什么。

可怜的是,年轻的一代也逃离不了这种悲凉。阿豪、阿Jo与佩佩一块,把对方全都给输掉了。秘密跟私心是有侵蚀性的,而像阿Jo内心深处高人一等的自傲,也注定了那带有一点施舍性质的爱情与友情都无法长久。

没有一样东西是经得住千锤百炼的,这样的道理,佩佩他们是该懂了。

所以也要说“过春天”这名字好。每一个字都有嚼头,放到一起,又把那诗意搅和得百感交集了。就是要有“过”的状态,才能把人生的诸多界限给陈列出来。

香港与深圳是地域上的对照,佩佩每日穿行其间,以为勉力串联着两种生活,其实连当一个逃兵都不行,因为她成了名副其实的“弃儿”。这就是为什么平日里她不敢讨要什么,但要是有一根稻草投下,必定视若珍宝。

金钱是故事的主角,它跟爱一样匮缺,所以能在一个青春故事里搅风搅雨。没钱的佩佩需要打工才能“平等”地跟阿Jo去日本旅行,而阿Jo的姑妈却有一座大宅子,养着一条鲨鱼。穷人想象不到的玩法,不过是富人随意开运的把戏。

好像一夜之间,谁都有点看不清谁了。但少女佩佩,愣是突然把成年人看清了一阵。长大不会比没长大多出多少光彩,要说有,也只是因为大家更懂得如此去装饰罢了。再怎么认真地去活,当头棒喝也是少不了的。

这样看似明丽实则酷烈的长片处女作,对毕业多年的白雪来说,夹带的私货就不仅仅是雪了。

而当中的演员,也得有那底蕴来萧条,佩佩父亲的衰颓,母亲的麻痹,花姐的精明,水哥的世故,背后是廖启智、江美仪、倪虹洁、焦刚游刃有余的作陪。黄尧、汤加文少女质感背后的冷暖砥砺,也并不会少。孙阳的少年气与戏骨感,也得有数年舞台剧的低调锤炼与厚实沉淀。

让不够大红大紫的人来演一些风风火火的落寞,恰到好处。希望等到《过春天》起飞,这些优质的电影人,都在自己的春天里。

(原载于《电影》和“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这几张特别喜爱的图片取自豆瓣电影页面,图源水印,侵权立删)

 5 ) 《过春天》:越界少女和无处安置的青春

作者 / 米奇

首发 / 新媒体女性

在电影院二刷了《过春天》。导演白雪的处女作,提名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青年单元的最佳影片。这部片排片不多,但上座率挺高,特别是大学城一带的电影院,首映时全满座了。作为一部国内不打架不斗殴不堕胎不狗血也没有启用流量明星的青春片,《过春天》在一个特定的语境里把16岁少女青春期的敏感、躁动、欲望、压抑、孤独、迷茫、痛苦、焦虑都拍得很到位,并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十分自然地带出了关于家庭关系、身份认同、价值感等议题。

少女的青春故事被深深地扎根在香港和深圳两座城市中,或者说,这两座城市中最混乱最精彩的边缘地带,比如关口、旺角以及华强北的水货市场等。电影扣住了女主角刘子佩的单非身份。电影大部分的对白是用粤语完成的。刘子佩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大陆人(听口音应是定居深圳的北方移民)。饰演女主角的演员黄尧祖籍河南,在广东佛山长大,她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这种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个故事是一个“她人的青春”,而非一种主流青春叙事。

有影评说这是一部披着青春片外壳的公路片,我表示理解。如果说公路片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物穿梭在不同空间中的冒险,一直“在路上”。那么《过春天》给我最大印象就是少女在青春欲望的驱力下不断在各种边界之间游走,寻找着身份和存在感。或者说,电影再现了一位少女在女孩和成年女性之间、在香港和深圳之间、父亲与母亲之间、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在中学生与水货客之间、同性情谊和异性吸引之间的流动,正如电影的英文标题crossing,以及电影配乐所呈现出来的电子节奏感。

电影里最直观的空间边界就是港深分界。刘子佩居住在深圳,去香港上学,她每天都要过关。影片一开始拍的就是港铁线,这个交通工具时常出现在镜头里,因为它是刘子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道地理边界区隔了刘子佩父与母、学校与住所,但她没有在任何一个家人那边找到想要的归属感。看得出来刘子佩更喜欢香港,更亲近父亲,更习惯说粤语。在深圳的家中,她几乎从来不和整天玩乐的母亲交流,也没有任何社交。而在香港,她会主动跑去找父亲说话,会参与她的闺蜜和暗恋的对象所在的游艇派对。但是,父亲有自己的家人(刘子佩很可能是私生女),她暗恋的对象正是闺蜜的男友,因此无论在家庭还是在欲望关系中,她始终都没有自己的位置。

与此同时,单非身份也使她无法完全将自己视为香港人。在电影前半部分的一个场景中,刘子佩为了赚日本机票钱去餐厅打工,她听到说普通话的大陆客人来店里抱怨丢了戒指,同事吐槽说“这些人是这样的啦”,继而在问她的家住在哪里时,她便低头说“好远的”。她不想暴露自己住在深圳,只能闪烁其词。在接下来她坐上地铁和过关的时候,镜头分别呈现了她倒映在玻璃上的双重影像,暗指着她的双重身份,或者,她并没有任何确定的身份。

在这种苦闷和迷茫的状态下,刘子佩加入走私团伙似乎变得顺理成章。每天在港深边界穿行的单非中学生身份,成为了走私水货的最佳庇护。于是刘子佩开始在法律边界游走,电影将此表现为一种摇摇欲坠却恰到好处的冒险与危机感。就像观众看到她加入花姐的团伙之后,就会担心她何时被抓获。

电影中有三次定格镜头,分别在走私小哥被海关查到后在情急之中把四台苹果手机塞到刘子佩手上、刘子佩第一次带水货过海关之后的轻松心情、以及子佩因害怕而拒绝了花姐要她携带枪支之后在门口看到流血的巴基斯坦人。三次定格恰好体现着她被卷入越界行为、完成越界行为、面临着被迫进一步犯罪的时刻。流畅叙事中的停顿似乎提醒着那些无形边界的存在。

不过,观众看到更多的不是一个少女的堕落,而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因为在此过程中,刘子佩终于获得了一种被肯定的个人存在感和价值感,那是她在原来生活中所没有找到的。在带水货过程中,她得以接触学校和家庭之外的世界。在走私团伙中,她的能力被花姐和其他人肯定,她也有更正当的理由见到和了解到她所暗恋的阿豪。香港花姐和深圳水哥就像她深圳母亲和香港父亲的补偿。花姐强势、有见识、“不依靠男人”,而母亲却总是依赖着男性,钱也被男人骗走了。刘子佩想变成“佩佩姐”,一个在走私团伙里才能被塑造起来的理想认同。她的活力被唤起,非常认真且敬业地奔走在海关和法律边界。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层重要驱力,即少女的欲望。电影夹带着一个青春片里常用的三角恋叙事,即“闺蜜抢我男朋友”,但是导演没有把这个叙事拍成狗血剧,而是让少女一直在欲望的边界试探和压抑。刘子佩暗恋阿豪,但努力赚钱的初衷则是为了和闺蜜陈颂儿(Jo)一起去日本旅游。这三人的形象都很丰满,Jo的家境不错,但家里将所有的资源都给了她弟弟,家人带着弟弟去爱尔兰读书,却让她留在香港嫁人。观众可以理解Jo最后情绪的爆发:她被家人欺骗,又感到自己被最好的朋友欺骗,进而在阶层和出生上攻击刘子佩。

而阶层相当的阿豪和刘子佩则在走私过程中越走越近,彼此理解和信任。但这两人实际上并未越轨。刘子佩始终没有和阿豪表露心意,阿豪也没有。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人的情感是难以言喻的。全片并没有任何拥抱亲吻镜头,却精确地捕捉到了那些暧昧懵懂且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欲望。正如许多影评都在赞美的那段绑手机戏码。在那场戏中,红色暖光从画面右侧打入,左侧是移动的黄光,人物被镀上燥热的色彩。两人在一个狭窄的中景镜头里相互把水货手机绑在各自腰上和腿上。紧张的呼吸声清晰可闻。对话内容从未来的打算变到触及内心的鲨鱼和雪。手机绑完后,镜头拉远为全景,阿豪和刘子佩相互碰了一下啤酒瓶子,关系的亲密性又被微妙过度到合作伙伴的状态。而欲望的不可言说和无法定义,拆解了三角恋中“两人抢一人”的竞争套路,还原了情感本身的复杂性。

最终,所有这些边界的跨越都在警察的介入下所终止。可以说,警察的出现如此及时,他们不仅阻止了少女被性骚扰,被教唆进一步犯罪,也将整个电影叙事维系在了一个没有因越界而彻底失控的平衡里。跌宕起伏的“过春天”结束了,刘子佩又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闺蜜离开了,她放生了小鲨鱼,并开始和一切和解。背景乐从贯穿叙事的电子乐,转换为一段抒情钢琴曲。影片最后,是刘子佩带着母亲来到阿豪曾带她去过的飞鹅山顶眺望。这是一场懵懂暗恋之后留下的秘密场所。母亲在山顶感慨道:“这就是香港啊”。而刘子佩却看到天空落下的一片雪——她十六岁许下的生日愿望实现了。度过下雪的季节便是春天。这仿佛是这座几乎不下雪的城市给她的一点安慰。


本文为新媒体女性原创稿件,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

 6 ) 《过春天》在华语青春片中有什么独特之处?

虽然2019年才到第三个月,但几乎可以确定,《过春天》就是今年最不可错过的华语青春片。

电影的主人公佩佩是一位16岁的单亲家庭女孩。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一边有身份,一边有生活。为了和闺蜜的约定,为了自己的存在感,为了懵懂的好感,她内心的冲动被点燃、“水客”成为了她的另一个身份,一段颇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就此开始。

本期风影院线,我们请到24位影迷,一起来聊聊这部电影。

综合评分:7.3分

冰红深蓝

9.0分

非常惊艳的处女作,也是近几年国产青春片的最佳之一

1.聚焦于少有人关注的“单非家庭”独生女的迷惘与孤独,并以水货过关成功与否构建悬念,勾连出深圳与香港的文化隔膜,视角独特而新颖。

2.黄尧的表演毫无瑕疵,令人叹服。

3.手持镜头和电子乐与青春期的躁动叛逆相得益彰,数次现身的镜像反照则强化了身份认同的疏离感,尤其是父亲在窗外抽烟女儿在餐馆里独自吃饭的镜头。

4.佩佩与阿豪互相往对方身体上绑手机的那场戏,暧昧的红色笼罩了一切,配以逼仄模糊而不规则的陈设,呼吸声声入耳,眼神交错迷离,生成了令人难忘的情欲空间。

5.青春片中经典的奔跑母题在影片中多次复现,及至那场雨夜中的无尽狂奔,涌动的情感与欲望终于喷薄而出。

6.以三次猝起的定格划分剧作结构,在心理变化上也标识出了关键点。

7.被囚禁于水缸中的小鲨鱼,亦是值得玩味的隐喻。

8.美中不足的是结尾因应对审查而稍显仓促,部分次要人物的塑造不够立体。

汪金卫

6.5分

独特的深港背景走私犯罪题材在青春片中就有鹤立鸡群的优势,再加上演员自然的表演,作为处女作整体风格与完成度值得鼓励。男女主贴手机一场戏的情感流动尤为别致。后半部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若有若无的攒钱动机变成了鲨鱼雪花、定格镜头莫名其妙、母亲与小白脸突然狗血。结尾更是遗憾地彻底泄了气。配乐时而似神来之笔,时而却略显突兀。

晚不安

8.0分

毫不夸张地说,从社会议题和作者表达上看,这就是今年的《嘉年华》。对单非家庭成长问题投以足够关照的同时,对类型技巧的运用也游刃有余。不仅拍出了少女晶莹的青春感,更把环伺左右的生存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每场戏传达出的信息都相当有效,也因此塑造出非常丰满的人物。定格镜头加电子音乐的混搭风格太炸裂了,我看到一个崭新的极有活力的作者破壳而出。在这个年头拍处女作,做到好看、不闷还有意义,简直太难得了,所以必须不吝赞美之词。影迷要学会自动忽视神兵天降和提示字幕,不过收尾确实稍微仓促了些。

嘟嘟熊之父

7.0分

不是青春片,而是犯罪心理片。偷窥的视角是导演在人物与观众之间设下的隔离地带,正如女主为自己建立的防御机制,她习惯性躲进孤独的世界偷听别人的喧嚣,她故作坚强实则自我暗示就算得不到也是命中注定,她渴望存在感但什么是存在感她一无所知。于是,所有逼近人物的手持镜头都是对她自我保护的破坏,陆港身份、单亲家庭、虚荣恋财、友谊破裂、爱欲吸引,她一点一点地袒露心声,这一切构成她犯罪的动机,却也让她究竟为何犯罪始终成谜。

寒枝雀静

8.0分

并不像《嘉年华》,倒是有点《涂样人生》。对犯罪青春类型语汇的娴熟调用,虽然偶显突兀但大体重塑成功,较大程度突破了戏剧框架而袒露出细微的生活观察。这种观察通过或显或隐的“迟钝”感成功地串联起来,哪怕到了行将溢出的临界点都揉捻得仿佛凝滞。

手持并未贴近地捕捉人物情绪,但却营造出了运动状态,恰恰契合文本上“身体”作为“过境”通道“空”的属性。比较可惜的是并没有《涂样人生》那样足够有效地发掘人物和空间的互动,使得形式上完整的“crossing”概念在现实层面略显苍白

鲛人河

6.5分

感觉是中国少女版的《骡子》,但因为早先看了东木,几乎一样的题材,《过春天》在观感上的惊喜大打折扣。作为处女作拍得还算不错,至少除了少女狂奔外没有让人特别尴尬的点。

但卡司是个大问题,一来16岁少女就应该由16岁的来演,虽然有清纯的扮相,但依然缺少一点灵气,与母亲倪虹洁不如说是像姐妹,反而从气质上更像邻居,完全不搭。或许这种割裂感正是导演想表达的?但在Q&A中,导演说与母亲的关系是到最后仅存的关系,但两人除了最后一起登山,在主线中几乎没有情感交互,不知导演最后这画蛇添足有何意义。

犹在镜中

7.5分

即便低于预期也依然很不错。很少看到描摹物欲(欲望)横流的青春期,导演没有把电影锚定在政治化议题和身份认同上面,无疑很有想法。内地欲望着香港,而香港欲望着日本,暗合三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在风景都被物质化的时代,填不满的物欲和情欲,似乎只能外泄——在两地奔波,表示动感、错愕的镜头很有灵气。

所以即便那场绑手机戏是多么的充满欲望,男女主都没有走出那一步,而是迎来情欲和物欲双双落空的结局。青春是用来明白“徒劳无功”的阶段,好比在香港是欲望不到飞雪的。作为青春类型片,是不一般的存在。只是我颇读不懂结局,登上山顶,俯瞰欲望都市的母女俩是靠什么“过去”的?

小宇

6.0分

《过春天》太努力做成“像样”青春片,而非犯罪悬疑片,而我更想看后者,因为前者确实太泛滥。当然,这里不是歧视“青春片”,只是有时候真的看到腻。我很想看到“走水”这部分内容更多讲述,可惜上头人就是看不惯这些无法在他们认为的“正常”社会存在。

家庭与青春成长的处理反倒不如去年吐槽过的《狗十三》,缺位和复杂性似乎淹没于青春故事的海洋里,显得有那么些时刻,我确实觉得这块空空的。

冰山的阴影

7.5分

情感生猛又充满都市悸动,人物弧光很到位,调度及表演的分寸耐人寻味,电子配乐大赞。谁的青春不是一场场危机四伏的闯关冒险呢?但又有哪部国产青春片,能够如此精准地把握住青春的倔强、青春的向往、青春对世界的误解和青春最终与自我及他人的和解呢?

杨清宇

6.5分

三次定格粗暴分割三幕,而且氛围果然因此发生急转,真是愣得有些可爱。不是对香港最好的刻画,但手持浅焦摄影与电子音乐(让人想到《春假》和《好时光》)仍将这座阶级分化严重的城市勾勒得分外迷离与迷幻。除女主角外的人物都做得不好,阿豪的心路历程基本靠从面部表情来猜,倪虹洁和廖启智所饰演的父母单薄得甚至连功能角色都算不上。至于和闺蜜、阿豪的那一段三角关系我觉得可以弱化甚至删掉,现在是既体会不到爱情的死亡,也感觉不到友谊的崩塌,还大大干扰了影片的核心表意――从被世界挤压所造成的误解与迷茫中挣脱出来。

欢乐分裂

7.5分

讨巧青春片外衣下拥有更丰富的肌理---夹在两岸之间的身份尴尬,生活环境的缺爱氛围,青春期少女对世界认识的心理体系的构建和幻灭,在一个类型片拍法的案件串连中,均得到较为纯熟的演绎和深化。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讲,无论从剧作完成度还是影像风格的把控,都相当不易。定格的几个瞬间,鼓点加持,仿佛是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配乐很喜欢,雨夜戏竟隐隐有娄烨风(摄影真棒)。互绑手机戏的红色基调,暧昧的情欲如溢于画面;镜像多处运用,如揽镜自照。不会下雪的城市,无法栖陆的鲨鱼(导演说此意象不必解释,仁者见仁)。过了这个春天,他们都将迎来生命里新的分水岭。

迦南

6.0分

尽管有着华语青春片中难得一见的市井气息,也有着华语处女作中难得的格局和人物刻画,不沉进于伤春悲秋的青春疼痛物语,反而保留了一丝香港电影的质感已经难能可贵。但依旧有着很多稚嫩呆板的部分,不思考的偷懒收尾,也许更暴露出白雪的创作窘境,当格局已经拉锯到如此地步,她已经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收尾了。

掉线

8.0分

前面对刘子佩的归属感缺失刻画的很全面,双城生活,父母离异,她才会在走私行为中寻找被需要和存在的满足,遗憾的是导演却没能在最后一刻升华主题,用“走私被抓”的外在情节崩溃强行推动人物心理内部与矛盾和解,实在是泄气。但是,白雪的视听语言真的是太有灵气了,大陆总算有了一位能把现代城市拍出现代气息的导演。

奥特小曼

7.0分

完成度太高了,很难想象是导演处女作,幕后团队真的很棒。剪辑毫不拖泥带水,衔接非常融洽,同时电影的节奏也非常吸引我。在画面色彩上很迷人,手持摄影,浓烈的致幻色彩、现实主义的冷色调与青春片的暖色调同时并行,却过渡平稳。电子音乐与定帧暂停太有创意,可以看出一些作者手法,几位演员的演出也都很精彩。对于剧作的主题,这样一部描述中港“代购”题材的现实主义作品难免会遇到审查的难关,而结尾特色的“字幕解说”也可以理解,在那之外,从一个少女的青春期开始深入,也让人值得同情。

天马星

8.5分

从炫酷的生活方式到情愫的慢慢生长,这似乎就是我心中最渴望的青春成长,都说电影造梦,这话不假,《过春天》就是我这种青春平淡无奇之人的梦。

OreoOlymLee

7.0分

可比《嘉年华》,但也未脱出其所代表的独立电影几近模式化的剧作结构。水的意象使用的很好,她和男主角第一次相遇便在水中,以水灭火-被困水上-瓢泼大雨-放鲨入海让这一意象贯穿全片。镜头是否晃动(手持与否)取决于她心绪的起伏程度和人际关系的亲疏,算是努力做到与人物共呼吸。互贴手机的一幕的确是去年最性感的一场戏了。

qw0aszx

7.5分

后半段直接泄气了,但绑手机那场戏实在是太妙。

徐若风

6.5分

期待了大半年,没想到比想象中失望。隐性话题众多,如果处理得好会很出彩,可惜剧作孱弱,不合理的割裂造成话题之间的互相消解。而这最终使得表达混乱、不清晰。

犯罪类型化部分也就勉强做得凑合,虽然灵动的视听气质碾压国内95%青春片,但也完全比不过萨弗迪兄弟或《天才枪手》之流,还是带着生涩感。不过几段电音戏和绑手机戏挺提气的,完全可以再多塞一倍。

YQY-Vader

7.5分

视听极其舒适,固定的深圳与摇晃的香港,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舒适区,实际上是摇曳不定的,借此可见陆港身份矛盾,镜像的巧妙使用不必说,互绑手机那场戏仿佛基耶大师上身,情欲压抑地释放。但比起去年其他的一众导演处女作,白雪对自己的定位似乎不太明确?好在不再对中国边缘地区进行反思,而是瞄准深圳香港这样的现代都市,这才是青年导演作品该有的活力。

陀螺凡达可

7.0分

成熟、精彩又细腻的青春犯罪电影,精准捕捉到青春期的迷茫与悸动的同时,又细致展现了深圳香港两地的社会文化差异,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酷劲十足又极其贴近现实,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作。主演黄尧表现惊艳。

第七大陆

8.0分

雪落了,春天反而来了。母亲的角色从头到尾塑造的都是失败的,警察突击也略显突兀,不过态度、视角都让人眼前一亮,有多长时间国内青春电影没有这么“走路带风”了呢?

后自愈

7.0分

成熟且有灵气,简单又有力。陆港身份与青春期的双重迷茫,与破碎家庭的双重身份认同。镜头运用的太漂亮了,固然是有一些问题,但却被画面里所传达的少女的情绪所打动,尤其是互缠胶带那段,逼仄的空间和高级的红光,两人呼吸间都是那种紧绷着的试探性暧昧。而“过春天”这一主题涉及到的走私、中港对立等问题,让这部电影无论对于青春片还是现实题材都有着一定重量的意义。

8.5

8.0分

每个人都是被束缚的鲨鱼。

字母君

7.0分

手持色光电子乐,港陆青春版萨弗迪。华语片能把Tech-House用得这么漂亮不容易~不过剧作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缺憾,例如后半段写丢的支线和开头草草带过的“打工”,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物动机的合理性。最后的机械降神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是审查制度帮了导演的忙,因为那场戏如果没有警察的出现感觉这故事几乎无法圆满收尾…… 绑手机那段可能是今年最好的情欲戏。

2019风影评分榜

《四个春天》7.8分 《绿皮书》7.3分

《过春天》7.3分

《地球最后的夜晚》7.3分 《惊奇队长》6.1分

*首发于公众号 风影电影

 7 ) 蒙克已经喊破了喉咙

《过春天》很好,演员也很好,难得的有小兽感觉的年轻人,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皮肤下血管的淡紫色。不过,可能因为我的年龄的缘故,整个片子里,让我最关注的,却是倪虹洁。20年前的婷美女郎,《武林外传》里的祝无双,《蓝色骨头》里的青春梦里人。

《武林外传》时代,她特别的拘谨、矜持,特别的素白,特别的……小家碧玉,和姚晨沙溢秀才都有点格格不入,有一种女学生感,就是我们在学校里,经常能遇到的,那种家教很严格,知道自己很好看,参加过合唱团和朗诵比赛,处处端着的女孩,可能内心也有一个呐喊的蒙克,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冷香隔膜的薛宝钗。

《过春天》里,薛宝钗老了一点,被世事打磨过了,跟自己也较了很久的劲,内心的蒙克已经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人来),虽然还是端着的,矜持的,闺秀范的,但已经有点鬼气了,像个华丽的,有点颓相的废墟。怪女孩还是没有变坏,只是腐坏了。

不像妈,却已经成了妈许久,心里抱憾,还要学习做个妈,但又不敢真的成了妈,成了妈就等于认了。那一口气是要吊住的。她的那个形象,可以和掉绒的天鹅绒,一只歪倒的高跟鞋,残破的口红,气喘吁吁的肩带,不拉窗帘屋子里的麻将联系在一起。

我心目中,属于她的角色突然变多了,黑色电影里的蛇蝎女郎,张爱玲小说里的很多角色,亦舒小说里的很多角色,《胭脂》里的妈,《心扉的信》里的妈,《长恨歌》里的中年王琦瑶,《黑皮记事本》如果有中国版,她也可以演元子。

有的好是时间磨出来的,这种好里有时间的股份,特别经得起端详。

 8 ) 罗湖口岸到上水没有直达地铁

《过春天》在半年前的预告阶段就已牢牢吸引了我的关注。按理说这几年有关陆港题材的电影,无论是产自香港还是大陆都有不少,但在观念上总是老调重弹,表达的内涵都不免架在政治上的高度,看久了觉得腻烦。《过春天》独特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细致地讲叙一个深圳居住香港读书的少女,每日往返深港并顺便“走水”的故事。“走水”略带冒险刺激的类型元素,少女自带的青春气息消解了陆港题材严肃的政治氛围,而她复杂的身份又似乎蕴藏着有关“深圳-香港”之间更细微的解读空间。无论如何,这个每日穿梭于两地的少女的身影,勾起了我私人经历中的某种精神共鸣,令我陷入回忆。

作为打小在深圳长大的“原住民”,小时候“过香港”的主要目的其实和大部分水客也差不多,就是为了买到便宜的鞋子和游戏机。因为是学生党没几个钱,所以当时人民币-港币的汇率差价还是相当吸引我们趋之若鹜的,加之遍地开花的“七仔”、“鱼蛋档”、“茶餐厅”、“奢侈品店”和报摊上的“《龙虎豹》”,让我们第一次产生了对“物质”的美好向往,因此我们当时也把“过香港”叫做“去呼吸资本主义罪恶的空气”。

香港和深圳特殊的地缘关系最有趣的地方其实一直都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区隔,而是在于两个地界同属一国相隔“一条河”却营生出截然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某种程度上,它相比我们惯常说词中的“陆港关系”、“大陆-香港”更聚焦,它把握住了“陆港”词语下更细微的地域语境——“深港”,也意味着影片能更准确地展示“深港”生态下的个人情感状态,而不再是往常提到陆港题材就容易夸夸其谈的政治解读和官方辞令。不过,以上近似百度百科式的描述,还不足以理清“深港”之间暧昧难明的关系,于是乎它选择再聚焦,把焦点放在一群每日要穿梭深圳与香港的特殊群体身上——跨境学童。

第一次注意到“跨境学童”这个非常奇特的群体还是在高二(大概也是16岁)。因为香港学校是不放国庆假期的,所以在这段特别的时间差,我才能“享受”到“看其他学生放学”的奇观。如果你是一个外地人,那么第一次看到一群学生仔每到夜晚放学,就要匆匆从香港坐巴士转港铁,再步行穿过香港、大陆两道关检,最后赶上深圳地铁班车回家,一定会像我一样惊奇,因为这三道麻烦的周转,在交通便利的今天,实在太像我们幼时听父母讲述他们求学要从村里徒步几个小时才能到学校的遥远故事了。

彼时受高中封闭式氛围压抑的我,满是对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困惑,很自然就能代入设想这群“跨境学童”们的心理状态。试想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早早就要经受每日长时间的通勤疲劳,一个人戴着耳机背着书包在夜色迷蒙中孤身穿行于两团窜流不急的人群中,回家还要解决繁重的作业。

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唯独深圳属于没有明显强势文化的移民城市,你可以在这里听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也可以看到不同肤色的种群,你会听到那句著名的宣传语“来了就是深圳人”,一切似乎很包容。然而本土文化淡薄,也意味着深圳人只能通过不断溯源、强调自己古迹的物理空间,宣传突飞猛进的经济增长,才能依稀环抱住自己脆弱的“根”。大多数深二代(90后),就像身处历史断层中的幽灵——既不在历史当中,也不在发展历史。所以《过春天》里佩佩是香港人吗?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她就是深圳人了吗?似乎也要打上问号。

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深层的身份缺失,才构成了她强烈需要寻求归属感的原在动力,同时这种身份缺失,又与传统语境下“大陆-香港”的身份认同不一样,它去政治化,更强调人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主义上的意义,也象征了一种处于永恒迷失中的孤独。“跨境学童”的身份逼迫着她只得不断穿梭于对她来说皆是“陌生”的两个地界,刘子佩,及其代表的这群深二代年轻孩子们,看似在两个环境中来回,但似乎更像是不停歇在悬崖两头之间的吊桥上游荡,居无定所。

在《过春天》中,佩佩在深圳的妈妈是个作风轻浮的小三,在香港的爸爸是个重组家庭的货运工人,这两重设定更是两个精神“空壳”的隐喻。深圳-香港两头在观念中被概念成宿舍-教学楼的两点一线,深圳作为“家”仅提供住所的实用意义,“空壳”的本质注定了在此将难以感受到亲情。香港作为“学校”提供的是另一重单纯空间意义,想想咱们大学毕业就再未见过的同学们吧,人际关系在物理距离面前脆弱不堪。在远方的朋友又何以给予我们慰藉?正如我们怀念母校并非对学校“空间”的习惯,而是对在母校期间的“人和事与旧时光”的想念。空间无情感的注入只是建筑“空壳”。

无意义扎根的“家园”,意味着佩佩只得自己重建“意义”,这才有了给“走水”赋予“过春天”如此诗意的说法。佩佩的“跨境学童”兼“走水客”的身份使她的存在意义在“过关检”中奇妙地生根发芽,尽管听起来多少有些怪异,但这是少有地将人物的基底架空悬置,并使其在不断来回行动中沉淀价值的剧作角度,也正是这种角度,才令《过春天》能在陆港题材厚重的意识形态枷锁中解脱,还原出现代年轻人青春中共有的精神孤独。

在《过春天》中,不乏我们在TVB剧集里常见的青年人炫富的浮夸元素:游艇派对、豪华别墅、高档跑车,但这些都很快被他们所厌弃,他们在一时热闹繁华的物质生活里看似获得了“享受人生”的虚幻体验,转眼又不得不重新投入平淡庸碌的真实生活:翘课、恋爱、打工、混混度日。这是暗藏在故事中另一道青春的陷阱:对物质价值的迷信,从而忽略了对生命的真诚体悟。这些浮华背后的暗淡时刻,是电视广告不会告诉年轻人们的真相。我想这也是导演敏锐地选择深圳和香港这两座城市作为叙事环境的原因,两座高度现代化的大都会,同时也是两头物欲的巨兽,它们散播着“努力奋斗就能成功,消费享受才是人生”的价值观,然后又在无形中把贪念物质的年轻人吞噬,成为一座精神“空壳”。

影片后段,佩佩明明已存够“去日本”的花费,却仍不愿停止“走水”的行为。她内心将“去日本”的目标退居其次,而占据她真实渴望的是对父母缺席与精神“空壳”的填补——来自异性阿豪的亲密和走水集团“小家庭”式的关注。实质上,“走水”获得的金钱并不是目的,“走水”只是佩佩作为“跨境儿童”产生价值的手段。

当我们深入考察自己内心,才会发觉《过春天》在构建共同的精神孤独时所采用的轻盈姿态。它并未像往常国产青春片中为营造过分的戏剧张力而追求极端、夸大、罕见的事件元素,那些拙劣的伎俩只会缩窄故事所能辐射出的共性,将观众看电影时产生共情的入口转入对稀罕示例的猎奇。它所做的是设置两重无处可归的精神“空壳”,再替人物保有仅一种产生自我价值的方式,这是承接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另一条有关青春的叙事路线——充满迷惘和疼痛的成长故事。换句话说,在我们这代人的青春中,可能没有过像“走水”这般犯罪惊险的经历,但一定曾在某个阶段感受到过炽烈奔腾的生命热情和智识尚未成熟所带来的强烈迷茫,与错误尝试后的疼痛悔过。这些情绪在精神“空壳”中蒸腾,无依无靠,成为一种现代性孤独的印记,我们都成为了精神上的吉普赛民族。

回到电影,影片对环境质感的营造还是落入挪用概念、符号、标签的窠臼,捕捉香港独特空间环境的方式过于单薄局部,老用拥乱吵杂的外来人员形象来展现深圳的鱼龙混杂也稍显刻板,没能给观众带来更具体崭新的环境体验,这是影片令人遗憾的地方。不过这些也是一家之言,具体香港、深圳的城市魅力还请各位有机会前来旅行体验吧。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对“粤语”台词的把握相当得棒。中间有一段在水客基地因让佩佩走私枪械而引发的两男拿枪互怼的口角,正处于“翻脸-不翻脸”之间绷紧对峙又微妙平衡的氛围中,这不仅是源于情节设置的人物张力,也得益于“粤语”语境下独特的“吊儿郎当”(不好形容,需要自己体会…)语调。

另外,影片原声中鼓点极富跃动张力的电子乐,或许深受林强为《千禧曼波》的配乐影响。

 短评

作为处女作,已经算不错了。要说缺点的话,可能是延展性不足,青春戏太多以致消解了社会性的一面……这是我见过的阵仗最大的一次映后交流,连摄影、剪辑、作曲、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都上了台。他们大多是北影的学生,田壮壮做主持,一群人其乐融融的样子,竟让我感觉到一种热闹的美好。与做电影相比,写作真是孤独啊。偶遇D和S,电影看完后我们去北影旁边的一家串吧吃饭。邻桌有一位长得很像张纪中的导演正在和人大声聊天,我们把客套话说完之后没什么可聊的,就偷听他们在谈些什么,听了半天,也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戏还是在说人生。我忽然感觉他们这些“入戏”很深的人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活出了人味。

4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少女想去日本看雪,雪山印在明信片背面夹进书页。山顶上没有碰到唇尖的吻,吻也值得为同伙的理想冒险。煮一碗清寡又暧昧的面,面汤氤氲亲手绘制的手机壳火焰。身体纹着鲨鱼,鲨鱼从水缸回归大海里面。妈妈眺望着说原来这就是香港,香港是爸爸映着餐厅玻璃窗吸一根烟。好女孩上天堂,坏女孩走四方,只要穿渡这道安检门,我们就能奔跑着过春天。

6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买鱼头送嘴”,“十六岁卜卜脆”台词很可爱…又一部基于海关题材讲述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嘉年华》混搭感,2018华语佳作,粤语加分!“我想知道,冷是什么感觉”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说实话,不算特别喜欢。除去拍摄手法的转变,我最不喜欢的一点是人物基本都浅尝辄止,映后交流时导演说每个角色都有很丰富的人物小传,但这份功夫没有体现在影片里,每个人物的故事性都在为佩佩服务,不是为自己。整体来说,电影的设计感非常重,无论是故事,人物,镜头还是对白,都能感受到“这是假的”。不过从映后来看,导演本人很有魅力。我最喜欢一个镜头是佩佩和她爸在餐厅吃饭后她爸出去抽烟,通过映射将两人相对,很有画面感。

1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还行

难得有一部导演处女作不讲农村、不讲乡镇,不卖苦、不矫情、不自恋。少女无法从成长环境里的男人女人中获得保护和依赖,所以野蛮生长的青春期被荷尔蒙打乱了脚步;阳光下随着女孩身影游走的摄像机仿佛活了过来,配乐出色。这是一部“中国甜心”,内核其实是一部充满奇遇精神的公路片。

16分钟前
  • 脑神
  • 推荐

这几年青春片中非常亮眼的一部,导演将青春片的情节与情绪,置于犯罪片类型当中,将青春的躁动类比于犯罪的刺激。摄影、剪辑、配乐各环节都很突出,几个年轻演员表现也很不错。互绑手机那场戏,拍出了少有的欲望。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新鲜、明快又洋气,别的国产青春片在这个片面前只能被称作北姑青春片了!男主角单看长相不算特别帅气,但绝对能令每个少女都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曾爱慕过的坏男孩,什么学校里声名狼藉的不良学长啦、隔壁邻居家高中辍学混社会的哥哥啦、漂亮女同学让你去给她送过信的职高男朋友啦……男主抽着烟回过头叫女主“衰妹”的一幕我抽搐级心动,后面两人往对方身上捆手机的一段比床戏还撩人!啊啊,我永远爱有魅力四射坏男孩的青春片!

2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请珍惜一个还能听到内心深处贝斯轰鸣的年纪

25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2017年的《嘉年华》,2018年的《狗十三》,再到今年的《过春天》,华语青春片、华语女性电影真的崛起了。没有以往青春片打架、堕胎之类的元素,而是真正聚焦女孩的内心世界,真正关于青春,关于成长。佩佩的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是沉迷麻将,他们口口声声说“别人的女儿有什么,你也必须要有”,但其实根本不了解女儿,甚至对女儿走上犯罪道路也毫不知情。母亲说要带佩佩去西班牙,其实她根本不知道佩佩真正想去的是日本。你以为你把最好的给她了,但你从没问过她想要的是什么。Jo也是如此,被父亲欺骗,被弟弟夺走一切,连配角的形象都鲜明立体。“绑手机”一幕最细腻,四周安静无声,只能听见呼吸的声音,也听见了爱情。浪漫,温柔,怦然心动。正如鱼缸无法囚禁鲨鱼,因为鲨鱼属于大海;香港也看不见雪,因为她属于世界。

2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请不要把港铁报站声轨乱贴,上水没有车到黄埔,屯门也没车去调景岭。

3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我觉得特别好的地方,一是,除了几个重要的时刻,观众几乎没怎么正面看过男女主角两人的脸和眼睛,不是低着头就是侧脸,不是被头发遮住就是在阴影中。还有他们之间的对视,也都是一闪而过。二是,互在对方身上绑手机的那场戏,胶带声、近距离的沉重的喘息和仿佛听得见的心跳声。还有比这更特殊更高级的情欲影射方式吗......这个新鲜而前无古人、独诞生于这个特殊的地域和时代交叉点下的场景,要成为当代青春片史册中的一个“之最”。

32分钟前
  • 推荐

倪虹洁不愧是内衣广告届的女王

33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过了这道关,要说英文写繁体,像鱼群挤到水面呼吸空气;进了这扇门,要被监控陪笑脸,在大鱼吃小鱼的规则里谋生。没教鲨鱼游泳就扔进大海,没让城市变冷就盼望落雪,没给手枪装弹就扣动扳机,没给货船检查就驾驶出海。把飞机当成流星祈祷,把失火当成福兆祈愿。反正过得了春天,也过不了青春这道险关。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8分妥妥的,摄影很好,夜景、冲突色光和手持都很棒,佩佩和阿豪互相缠手机带货那场戏完全是当床戏拍的,很有意思;女主角跟摄影差不多好。当然剧作有坑,有些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可避免的坑。青春片定位很准确,完成度也非常高,口碑爆了太正常了。

4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香港和日本一样远,青春像手机一样好玩,未来跟鲨鱼一样无奈。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今年最好的华语处女作之一。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差点错过这部华语佳片,意外又惊喜。如此老练的呈现没想到竟然是导演处女作!与众不同的青春片,借用社会题材,讲述了关于一个特殊身份的青春期成长故事,很类型,很成熟。整体而言,完成度颇高,故事情节、新演员的表演以及节奏叙事和影像风格,一众老演员甘当绿叶。女二有些地方真的是太像杨紫了……最后神勇人民警察从天而降的收尾也真的很十足中国特色了!导演说,过春天是手机走私客的黑话,大概是好运、走运的意思,影片火了,大家一起“过春天”,我先打个call!

4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讨巧青春片外衣下拥有更丰富的肌理---夹在两岸之间的身份尴尬,生活环境的缺爱氛围,青春期少女对世界认识的心理体系的构建和幻灭,在一个类型片拍法的案件串连中,均得到较为纯熟的演绎和深化。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讲,无论从剧作完成度还是影像风格的把控,都相当不易。定格的几个瞬间,鼓点加持,仿佛是走向决定性的时刻;配乐很喜欢,雨夜戏竟隐隐有娄烨风(摄影真棒)。互绑手机戏的红色基调,暧昧的情欲如溢于画面;镜像多处运用,如揽镜自照。不会下雪的城市,无法栖陆的鲨鱼(导演说此意象不必解释,仁者见仁)。过了这个春天,他们都将迎来生命里新的分水岭。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看又好哭,高铁直插西九龙时代全新的陆港电影。砸碎青春所剩无几的念想,走出陆港双重身份困境,迎向独立新生的自我。陆港再无黑社会,镰刀斧头镇华强北也镇西九龙。

52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互缠手机那场戏真的是好。。毫无漏点,却让人想入非非,情欲高涨。可谓色而不淫,在有限的尺度下完成了无限的想象。

5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