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中医

记录片大陆2014

主演:魏袈宸,徐绍萍,叶麒豪

导演:马雍

播放地址

 剧照

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2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3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4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5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6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3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4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5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6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7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8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19指尖上的中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56

详细剧情

       凝聚了四代传人的心血与坚守的百年中医品牌——徐氏中医,始于1912年。自创立以来,徐氏中医经历百年积淀,开创出中医连锁化、中医标准化、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在传统中医不断被“边缘化”当下,徐氏中医人用自己的坚守和传承向世人证明中医文化的博大久远。大型纪录片《指尖上的中医》,不仅拉开徐氏中医发展的新篇章,更为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长篇影评

 1 ) 新年为什么要回家?因为家就在那里。

舌尖系列一如既往地探讨美食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有关美食,又有关情感。但本片中导演将更多的篇幅与视角放在农村。也许对于大幅度出走的农村人来说,新年的意义更大。那是团圆的日子,是在外的游子归巢的日子,奔波几千公里的疲惫在一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的温馨中一扫而空。

又或者,美味离不开朴实的土地,离不开淳朴的人情。也许腊肉并不那么有滋味,而是老伴那句“我们是伴嘛。”

新年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它是属于任何人的。农村里捉猪的老人,蒙古包里做包子的一家,海边晒乌狼干的夫妻。

而美味也是属于所有人的。叫了一年的外卖的我们,决定在新年之际以繁复而隆重的美食盛宴唤起呆滞的味觉记忆。因此,我们显得格外有耐心。精心剃出的一颗颗螺肉,耐心等待的风干腊味,成分诡异的三色蛋,反复搅打的肉丸。那样用心的家常菜美味,小馆子是满足不了我们的,想吃只好自家弄去。

但也还是重油、重糖、重口味,因为清水白菜难以表达我们忙碌而甜蜜的状态。

人为什么要回家?因为家就在那里。

 2 ) 得记得把那些家菜要学会了

      要不是片头出现的龙标我都没意识到这是上映的电影,自问就算我知道有上映会不会去看呢,真难讲呢~~~那些综艺节目和电视剧的电影化让我对所有本来“应该”只出现在电视里的各种东西上了大银幕都存在偏见,但细细想来,纪录片上大银幕好像倒是没什么不应该,作为吃货就算看看超大画面的食物是不是就应该去嗨一把呢,得,反正都下片了·~~~
       这是官方意义的舌尖上系列,据说是原版人马,嗯,的确是沿袭了CCTV版舌尖的精髓,用食物讲述的天朝文化,我喜欢~~~食物本身让我大半夜看了浑身不爽,我想吃啊啊啊啊啊啊,这玩意要是去电影院看这满场的咽口水声肯定相当的壮观。片中有一句话深得我心,中国人喜欢用繁复的食物制作寄托感情。真的呢,于是各种节日的重头戏总是吃,各种不一样的吃,春节这个最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更是吃了再吃,而且我们春节总是在重复吃某些东西,我们称作传统。如今物质生活算是富足,吃其实已经不是奢侈,但是春节的那几顿总还是还上那几个大菜,我其实有时候挺腻味的,因为我没有远离家乡,没有远离父母,父母和家乡的味道总是在身边,所以到了那些时候,我总是劝长辈们试试新鲜货,今天想想这些味道寄托得是最原始的念想,是到了时候必须要的有念想,如果真的没了,我也不会舒服,就像那几个只有冬天(也就顺便只有春节)才有的食物,我其实还是会想念的。生在一个大城市,好多传统真的不见了,起码我们还得留着吃,我得记得今年冬天跟爸妈学那几个菜哇~~~~

 3 ) 且看舌尖新年

   在影院看之前已经做好了就当看《舌尖上的中国》剧场特别版的心理准备,看完发现有惊喜。尤其是小乌龟和咏春那俩场戏确实画龙点睛,看的出来编导也费了心思拍这两场。我本身也是编导,知道在中国纪录片想上院线有多难,排片少,愿意上片的院线少。虽然这片子没有摆脱甚至是固守舌尖系列电视纪录片的风格,但依然值得携家带口去影院观看,绝对强于综艺电影之流。

 4 ) 我的年夜饭,别人的新年(艺术总监陈晓卿谈自己的年味)

作者:陈晓卿(《舌尖上的新年》艺术总监)
本文摘自同名图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79036/

我参加工作25年,这25年里只有一两次的春节是在自己家过的。除了多几天假,过年那几天对我来说和工作时间无异。

○不过年是我的日常

从美食的角度,我吃过的最怪异的年夜饭是在日本NHK(日本放送协会)的食堂。那是1998年,我在日本参加培训,三十那天晚上开饭的时候,培训老师突然说:“我们有一位中国学员,今天是中国人的春节,在此让我们为他庆祝。”我很有点小感动。老师所说的庆祝,就是在那天的份饭里特别为我加了个小碗,碗里盛着一只饺子、一点汤。
那饺子就是日本超市里常见的广东产速冻大馅饺子,因为太难吃了,我没吃完,但这份心意感人。
其他的年夜饭都乏善可陈。刚工作那几年的春节,我都在值班室值班接电话,订个盒饭就算了;后来轮到同事值班,我却在外地拍摄;再后来值班和拍摄都少了,却经常是同事加班没回家,我也不好意思走,就陪着他们,找个饭馆随便吃点。年夜饭的馆子每年换,一起吃饭的同事年年变。对过年这件事,我的个人感情是抽离的,难以切身感受。《舌尖上的新年》需要把中国各地的美食和过年情感传递给观众,我却恰恰是一个不与家人一起过年的人。

○那是童年,面目不清的甜

其实我很理解过年的味道。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爸爸就做红薯糖。将红薯反反复复熬煮成糖浆,簸箕上撒一层炒面防止黏底儿,把浓稠的糖浆浇在簸箕上,晾凉。红薯糖即成,吃法多样。一种是把糖掰成块儿放碗里,隔水融化,待糖软下来后将筷子插进糖里不停地搅,卷出来像棒棒糖一样,还能拉出很长的丝。还有一种吃法是将花生、芝麻剥好、炒香,加桂花、青红丝一起铺在桌上,把熬化的糖稀浇在上面,等它冷却,切片。有的人家不用花生、芝麻,买一毛钱的米花或者玉米花来配糖稀,自制米花糖。不怕麻烦的还能用红薯糖做酥糖。将炒面薄薄地铺一层在板上,浇上红薯糖,待稍冷却卷起,一边卷一撒豆粉,最后切成花卷状。放凉后酥糖变脆,咬一口天崩地裂。这种简单的零食陪我度过很多个天寒地冻的新年。
红薯糖没有结晶和萃取物,颜色黑红,状似红糖,味道却非纯甜,而是一种面目不清的甜。现在这种糖非常少见,因为少有人做。有熬红薯的功夫,买一斤白糖化了做糖稀要快得多。
读大学那年的寒假,有天在宿舍里看书的时候,我突然非常想吃红薯糖。北京有各种糖,但无论哪种都没有那个面目不清的味道。
借拍摄《舌尖上的新年》之机,我们走了全国很多地方,最后在河北大名县找到了这种糖。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居然还有人在做费力不讨好的红薯糖。带着惊喜和敬佩,品尝之下,我觉得味道不错。

○一抹亮色,主妇的细密心思

我妈妈拿手的过年厨艺是两样:年糕和粑粑。
小时候的年糕特别香,细条状的年糕蒸出来,蘸上桂花红糖,一口咬下,食材最本质的滋味相互交融,美极了。做甜粑粑,要蒸好糯米团成团,里面加糖,表面油煎后直接吃。咸粑粑里放肉馅和菜馅,将切得细细的五花肉丝配着青菜团成团,加上干辣椒切出的辣椒丝一起放进方盘里,用擀面杖来回擀,最后用刀切成方块。
对我家来说,团成圆的代表甜,切成方的代表咸,无论方圆,粑粑都只有在过年才能吃到。
物资匮乏的年代,也不知道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总之几乎家家户户都能在过年前搞到足够的盐水瓶和西红柿。将盐水瓶用开水烧过杀菌,把秋天最后一波西红柿煮熟,加一点点盐,切成条塞进瓶里。我们称之为“西红柿酱”,但严格说起来它算不上酱,只是一种储存西红柿的方法。年前那个月你去看,每家背阴的地方都放着一溜红,它是春节的一种颜色。
这是主妇的细密心思——要在这新旧交接之际带给家人好意头。有了西红柿酱,年三十的餐桌上就能多一盘西红柿炒蛋,菜的颜色也更丰盛一些。

○一家之长的执着,烧鸡必须亲自做

我一直觉得我们家是很典型的南北中国,典型在我父母的家乡分别在淮河两岸。吃米还是吃面,一提起这个问题,南方人和北方人总能掐起来。这个问题在我家同样存在,却从没因此产生过矛盾。我爸爸是淮北人,吃面;妈妈是淮南人,吃米。我爸觉得吃米饭吃不饱,我妈觉得馒头只能吃着玩,他俩永远吃不到一起,但老两口结婚五十多年没红过脸。
我妈做米饭,换小火的时候总会给我爸放进两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总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热一碗米饭。就这样,遍及全国的米面之争在我家一直争不起来。过年时,他俩也按照各自的口味分工协作。我妈妈负责做糍粑,我爸爸负责做烧鸡和红薯糖、炸排叉、炸寸金,最后年夜饭的餐上也是南北荟萃。
烧鸡一定得有,别人家的烧鸡可以去买,我爸是符离人,亲手做烧鸡是他的执着。将自家养的鸡宰净,把糖在油里融化了,趁热往鸡身上挂糖稀,一遍一遍地淋,烫到鸡的皮肤微微泛红。糖稀挂满后把鸡放进油里炸,炸出漂亮的鲜红色,这时再卤,才好吃。说实话,我父亲干教育是一把好手,但做烧鸡的手艺着实一般。烧鸡要有老卤才香,我们家不是开烧鸡店的,一年只做这一回,用的都是现熬的卤汤,论品相和味道当然比不上店里卖的烧鸡,但父亲亲手做的那个滋味让我难忘。
我父母都是教师,学校事情多,我和妹妹很小就自己做饭。只有过年的时候,父母才有时间和精力下厨,才能吃得这么精细、丰盛。更重要的,对父亲而言,年夜饭代表了他作为一家之主的尊严。餐桌既是年终总结,也是成果发布,七个盘子八个碗是必须的,家里有升学的就聊升学,没有升学就聊平安,总之结论一定是“今年的生活比去年又好了些”。

○远在全国的年夜饭

很多时候,过年那天我都在拍摄。1992年,在无为县妇联的帮助下,我们找到了二十二位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过完春节她们离家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她们进入北京、在家政服务中心找到第一份工作,拍到一年后的春节,她们又回到农村的家里。这部纪录片题为《远在北京的家》。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 “草台班子”,拍摄都在业余时间完成,经费很有限,出差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有时候还要把设备科的人灌醉了偷出摄像机去拍。
1993年的春节,我们在无为县农村女孩的家里拍摄。三十晚上,无为人要煮红豆饭,做肉烧豆腐棍子,很香。但我们拍摄时间紧,没时间吃饭,也不能占老百姓便宜。摄制组的人盯着机器拍别人家团圆,自己抽空啃点儿方便面。那滋味!
《舌尖上的新年》也是这么拍出来的,2015年春节期间,我们没有一次能正常吃饭。久了,再不自在也习惯了。

○一起吃卤味,就是活着

2 0 0 9 年春节, 我负责《生者》栏目,拍地震后灾区人民的过年故事,所有导演分布在四川的十一个县。作为总导演,我在指导拍摄的同时,还要给大家做后勤保障。年二十九,我从成都出发,开车给导演们送吃的。一路到达汶川、茂县、萝卜寨、北川、都江堰,送的无非是方便面、火腿肠。送完补给回成都的路上,天快黑了,我突然意识到要过年了。给导演们送去的那些东西,平时还能凑合,年三十可不行。
第二天早上,我跟成都电视台的导演梁碧波、杨毅一起,先去菜市场,又去双流县,打包了芋儿鸡、烧肥肠、兔头、麻辣兔丁、鸭脑壳等冷菜。一路紧赶慢赶,从崇州到什邡的红白镇,晚上到江油,最后终于到达平武县的南坝镇;另外一组在青川拍摄点工作的同事那天也赶到南坝,我们和拍摄的那户人家一起过了个年。
三十晚上,两桌,我们这桌有主人家做的菜,他们那桌也有我带去的各种卤味。摄制组的人一边吃,一边拍他们过年。将近十二点的时候,我去给那家主人敬酒,电视机里主持人突然开始声情并茂地朗诵,那是零点倒计时,离新的一年只有十几秒了。他们家人呼啦啦站起来,要出去放鞭炮。
我突然想到,哎哟,我敬什么酒呢,又不是我过年,还得拍摄呢。一回头,我们那一桌早就没有一个人,都各就各位干活去了——两个组、三台机器,最远的已经到山上准备拍全景了。外面的机器在拍摄,为了防止穿帮我只能在屋里待着,陪着两桌残羹冷炙,听着院子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看那家人过了他们这一生中第一个防震棚里的新年,心里百感交集。
过了十二点,镇子渐渐安静下来,路上没人,灯也都关了。我们的人拍完回来,都两点了。我说,要不咱再喝点,今天过年。大家都摆摆手,说不行不行,要睡觉,太累了。其实那天吃了什么,我完全不记得。

○用一场盛宴,作别记忆中的年

拍这个片子,食物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是想找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正是食物和享受食物的流程与方法造就了我们,西方有句名言,叫“食物成人”(We are what we eat),进一步来说,是“食俗成人”(We are how we eat)。人的味觉其实很奇怪,什么东西最好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类会有一个普世价值,但美食没有。健康?营养?这些都不能成为判定美食的标准。
我有个朋友,口袋里永远装着花生,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找到借口吃几颗花生。要喝酒了,“哎,稍等,我喝酒过敏,吃点花生”;胃有点不舒服,吃点花生;晚上睡不着觉,吃点花生……花生对他来说是食物还是药物?或者是他最无私的信任对象?这很奇妙。他对花生的依赖,其实也发生在每个人身上,只是在你身上,花生就变成了红薯糖、油炸糕、爸爸做的猪肉炖粉条、奶奶包的饺子……现代人活得太累、太畸形了,你需要相信,总有一种味道,像子宫一样,会无条件地接纳你。

现代化生活已经不需要看天时,不需要春节来传承经验、指导耕作,春节已经失去了历史意义。过去的春节是收获之后到下次开春忙碌之前这段时间的重要的庆祝活动,是农耕社会秩序的衍生和集中展现;现在的春节主题则是民工返乡、春运高潮、高速公路免费。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春节已经无用。我们今天纪念、展示中国的春节,是在向记忆里的春节味道致意。

本文摘自同名图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79036/
<图片1>

 5 ) 去电影院看一部纪录片吧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算是圆了去年没赶上《喜马拉雅天梯》上映的小遗憾。
    作为舌尖系列的电影篇,其叙事风格和拍摄手法没有太大变化,但比以前更讲究。同样是通过几组不同的故事,展现不同地域、家庭的新年盛宴,时间维度上从年前、除夕夜、初七一直到元宵节,空间维度上涉及四川、重庆、台湾、香港、北国等等,内容维度上则根据食物的功能种类分为了主菜、祭祀、消闲等不同主题,多角度叙事而没有紊乱,呈现出一道流动的、亮丽的春节美食宴,和背后中国人的春节情怀。
    我和同伴在看的时候,一直在透过镜头猜测背后使用了哪些摄影技术,微观、延时、无人机航拍……最大程度地将食物从食材变为食物的过程展现出来,每次镜头在展现肉质的疏松、汤汁流窜、热气沸腾等画面时,影院里总能发出一致的惊叹声。影片也没有停留在展现单个食物的美味上,而是将食物的制作过程、提升到一种美学艺术角度。在拍其中一道菜时,一边是师父做菜的手法,一边是武馆里咏春拳切磋,两种手法刚好某种程度上相似,明明暗暗来回切换,展现了食物是立人之根本。
    春节本是最适合煽情的时候,但影片拍得挺克制的。在拍渔民春节宴会时临时被叫出去打渔的场景,只是给了一个渔民从热闹的室内走出来的景象,如果放在第二季,估计还会补拍渔民家人的守望或者眼泪之类的。显然是吸取了第二季过度煽情遭人诟病的教训,让纪录片的主观情绪更淡了一点,算是符合电视体制内纪录片一贯来的真实性程度。
    当然,一如既往的制作手法,既是优点,也是不足,“画面+解说+配乐”的传统电视纪录片放在影院来看,稍微有一点点出戏,李立宏老师的配音第一句一出来,我与同伴都有些许不适应。这或许也与我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纪录片有关。
    电影本就源于纪录片,但后来,虚构的故事显然带给人们更好的观影体验,真实纪录片让位于虚构影片,这是国内外院线的基本情况。但国外相对好一些,一些优质纪录片还是能在影院上线,分一杯羹的。在中国的情况就惨许多,每年上映的纪录片寥寥可数,基本都没有票房一说,“回不来本—招不来投资—制作更艰难—质量不保—上映更难”这样的恶性循环在商业电影市场繁荣的情境下略显凄凉。
    而舌尖系列作为国内电视纪录片行业比较顶尖的队伍所制作,质量保证和题材讨喜,受到广泛关注,围绕着“舌尖”品牌进行其他产品开发,即人人都在谈的“IP”开发,算是能为纪录片打开小小的突破口。这部《舌尖上的新年》就算是一个尝试。
    看到豆瓣上有人直接打一星说纪录片还拍电影是圈钱,大概是联想到各种综艺节目衍生大电影心生厌恶,已然忘记纪录片本就是院线名正言顺的主角。当一件事物因为某些因素退出人们视线,再次回归时却被人淡忘其本质,这是件很无力的事情。之所以推动纪录片上院线,并非只为圈钱,而是只有将纪录片推入商业市场,有了资本和关注度,纪录片生态才会好起来,反过来刺激创作者的热情,推动行业发展。
    还是希望热爱纪录片的人,或者是想体验下纪录片魅力的人儿,可以去影院予以支持,顺便刺激一下自己的味蕾。到春节回家时,才能怀着更加思念、感恩的心情去迎接舌尖上的乡味儿。

 6 ) 年的味道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务必在饱腹下方能一览的电影,《舌尖上的新年》以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年夜饭为展开,一道又一道带有民族与地域色彩的美味佳肴无不令人垂涎欲滴,电影在呈现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的年文化作为底蕴依托,使人文与美食的缔结,令人在光影中品尝到了年的味道。


作为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无疑继承了昔日《舌尖上的中国》的衣钵,而这一次电影更为突显的无疑在一个“年”上,跨越全国数十个地区的美食盛宴,在过年这个特有氛围的承托下,由显的更为诱人,从香港盆菜、广西酿菜、平乐松皮扣这些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美食中,电影凭借精致的镜头语境一再刺激着观众的味蕾,令人所见过年并非饺子的专属,目不暇接带着年文化特色的美食,呈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电影中食物已经不再是饱腹的代名词,它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美学,《舌尖上的新年》将每一个在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人们都变成为了绘制这饮食美学的匠人,与此中这种对美食的呈现更以不仅是一种满足人们视觉的冲击,而更是一种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这种在美食中对文化的提炼,在“舌尖”团队手中已然游刃有余,使过年这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佳节,在美食之名下得以了对中国文化的深攫。

《舌尖上的新年》对美食的诠释,不仅是寻找着新年餐桌上的味道,电影所聚焦的更是那一个个能烹饪出这年味的人们,当一幕幕归家团聚,爆竹迎春的画面随之美食的呈现而来,这些饮食背后包涵情感的故事,成为了这部记录电影中最为真挚的情感奠基,它告解出一份对家难掩的乡愁。也将中国人对过年特有的情怀淋漓尽致的呈现而出,这是电影在舌尖诱惑之下所寄予“年”真正的味道。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相信《舌尖上的新年》乍看种类繁多的新年佳肴,依旧不过是极具代表的寥寥数笔,但电影所为人垂涎的不仅是美食,更是那弥足珍贵的团圆之乐。

 短评

第一次看电影不是因为美色流口水 点映出来立马滚去次饭2333

4分钟前
  • 咖喱乌冬
  • 推荐

就算你告诉我里面会出现的每一道菜,我也还是想自己亲眼看一遍。

8分钟前
  • 徐斌
  • 力荐

支持纪录片上院线!

9分钟前
  • 傻豆
  • 推荐

纪录片的定义: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奥斯卡都有纪录片单元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上映了?说圈钱的也真是呵呵了……

13分钟前
  • jlllllll
  • 还行

影院排片少得可怜,但诚意的出品,看完浓浓的国人传统自豪感,立意碾压其他同期商业垃圾。适合一家人其乐融融观看

16分钟前
  • Je®men
  • 力荐

虽然渍渍好多次,但拍的还是不走心啊。

18分钟前
  • JoeyLu陆柏宇
  • 较差

很不错的纪录片,看之前先吃饱看的还是挺舒服的。

23分钟前
  • 媛木子
  • 推荐

看点映口水流的不要不要的 比春晚赞多了

27分钟前
  • Super IP
  • 推荐

视觉享受,味蕾盛放

29分钟前
  • 遇见
  • 推荐

没有什么比看这个电影只能吃爆米花更伤感的了吧。

31分钟前
  • netcay233
  • 力荐

妈蛋,真想炸死那些一口一个“圈钱”的傻逼。纪录短片就不能制作成电影了?装自己看透一切要不要太幼稚了点?打一星很酷炫吊炸天?没看过或者是眼睛瞎就不要乱评分,乱评分就算了,别乱喷,真是秀下限。

36分钟前
  • PengKD
  • 力荐

看这部片会对你造成暴击的有:重庆腊肉,豆酱鲶鱼冻白米饭,手把肉,布里特包子,松皮扣,糖瓜,发糕,糕角,海鳗,星鳗,十八酿,三色蛋,红鲟米糕,香港盆菜,烧鹅……

39分钟前
  • 卿启玮
  • 力荐

蒜苗腊肉、手把肉、鲢鱼冻、布里亚特包子、酿菜、松皮扣、凤梨酱、三色蛋、红鲟米糕、生腌海鲜、香芹海鳗鲞、蒸星鳗鲞、姜丝乌狼鲞、大糍、发糕、乌日木、羊肉腊八粥、糖瓜、红龟粿、烧鹅、平榛、炒米、金枣、杨桃干、茶泡、糕角、九大簋、盆菜(黄酒鸡、焖冬菇、手打鱼丸、炸金蚝)、七件子

4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纪录片也是电影的一种,上映无伤大雅

46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推荐

不一样的年菜,一样的年味儿。处理河豚高手在民间,这乌狼鲞让我嚼一嚼吐掉我都不敢...。另外腊八粥居然还有咸的!简直比甜豆腐脑还异端!

50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推荐

既缺乏专题片的逻辑,又不具备纪录片的实感。剧情片演员可以是工具,纪录片却是以人和生活的真实为立足之本的。这里所有社会、文化的东西基本都是牵强附会、生硬尴尬,导致美食本身也很空洞。加一星的原因是至少比春晚还是好点……

53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较差

“圈钱”个瘠薄啊!良心制作,无论配乐还是特写航拍,能和爸哪儿跑男那种垃圾娱乐片相提并论?舌尖拍到老我看到老!///2.21看后来评:会猛然让人心下一动,会让人眼眶红红,会让人涌起丰富的情感,这部电影让人吐槽的地方很多,它甚至没有完整的讲述,可它成功在,给你最期待最感动的体验。

55分钟前
  • 海天黄豆酱
  • 力荐

美食最能勾连起中国人的感情,不远千里回到久违的故乡,只为这一口解除乡愁的美食!电影淳朴的画风,被感动的一塌糊涂啊!

56分钟前
  • jasonbourne
  • 力荐

制作糖瓜那段看得入迷。

59分钟前
  • 浩叔想买大房子
  • 力荐

首先请看客们区分一下,院线未必都要放映商业电影,艺术题材、纪录题材,都可以在银幕上观摩出别样的体验。所以大家心态放平和先。市场需要包容性,当然,也需要抵制《爸爸去哪儿》这种现象级影片的热映。

1小时前
  • 燕麦宇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