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2010

剧情片大陆2010

主演:徐帆  张静初  李晨  陈道明  张子枫  张家骏  王子文  陈瑾  陆毅  张国强  杨立新  吕中  咏梅  刘莉莉  马秋子  

导演:冯小刚

播放地址

 剧照

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1

详细剧情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长篇影评

 1 ) 人民爱喝葡萄汁

冯小刚在自己的书里写道,当年许多人骂他商业,鲜有透过表象去看本质的,结果姜文一语道破,说你不能满足做鲜榨葡萄汁,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从葡萄到美酒,这是一道怎样的制作工序,冯小刚似乎到现在也没整明白。虽然过去有段时间了,姜文觉得对不起金主要开拍商业大片,冯小刚确实成为了内地商业第一人,但是这段说法依然适用于当下。

用的葡萄个大皮薄,那葡萄汁怎么可能不好喝?甜美、解渴,舌头上的味蕾也有回味的空间余地,可它再好喝,充其量也只是葡萄汁啊。我写过批评《唐山大地震》的文字,但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一部不能看的电影。毕竟这一阶段,围绕暑期档和《唐山大地震》前后的片子逐一看过,它的确不算太差,甚至可能还是较好。然而以去年为例,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又创新高,可是一到评选年度最佳时,就发现不同片子各有缺陷,真的很难去避免批评声音。问题正好出在这里,我站在电影上,而许多人所争论的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反而要划分阵营,非左即右。

所以《唐山大地震》的好与坏就是个认知差异,如果你把影片放在《渴望》或《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集合里,它是好样的。救女儿还是救儿子、为死去的人活着、心里死守那个倒塌的家,电影里的人物情感完全遵循中国人的礼教传统,打动你很容易。可是如果你把影片放在《泰坦尼克号》或《2012》的大片集合里,那《唐山大地震》分明就是一部讲述人伦亲情的家庭剧,三五分钟过后,哪有宣传里的“大片”影子。

冯小刚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而不是自我满足,言必称感动,他可以接受山呼海啸的赞美还有白花花的票房,那么这点批评声音算得了什么。而在朋友看来,冯小刚在讲故事和镜头感上技巧贫乏,《唐山大地震》已经是他的最佳水平了。你在这部电影的大半程时间里看不到景深变化、画外音空间、蒙太奇剪辑等艺术加工,于是80年代的杭州与今天无异,新唐山形象生硬插入,汶川相遇煞是狗血。所有的情节发展完全依靠不断的对话,没能体现出人物应有的内心转变——这还不说那些植入广告造成的严重失真。

中国人容易有敬畏心理,害怕威权,绝对服从。暂且不说是有意还是无意,《唐山大地震》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国难不可辱,辅以血缘亲情,若有批评声音也弱了三分,底气不足。更何况对数字爱好者来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东西都跟数字挂钩,好比房价油价,所以票房成了印证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唐山大地震》有票房,那么它就肯定是好的。每次一听到这样的说法,我真想建议他们去大街上走走,看山寨机里放的畅销金曲是不是《爱情买卖》排第一。更何况了,广电总局局长曾说过,票房就是政治,你所看到的东西复杂了去。

如果你想喝一杯葡萄汁,那么《唐山大地震》够格了。如果你想喝陈年佳酿的葡萄酒,那么冯小刚的土法制作尚未能解决问题。【羊城晚报】

 2 ) 《唐山大地震》:向前走,向后看

        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多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重磅。在我看来,冯小刚在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艺术上的追求更加工于心计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智慧,但这点小聪明也足以让他独步中国影坛了,那些技术流的香港导演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小聪明。
        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如果从电影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冯小刚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要么是要你笑的,如他的贺岁喜剧系列,要么是要你哭的,如《集结号》,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目的性,他的作品就变得面目模糊,味同嚼蜡,如《夜宴》。而《唐山大地震》正是他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剧情结构,催泪的企图很明确,效果也很无敌。如果把《唐山大地震》当作一个催泪产品的作业来看,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而这个成功的主要归功于冯小刚一贯的对演员表演的把握和调教。徐帆的杀伤力太大了,一声声的哭喊都扎在观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看着儿子被奶奶带走时,即使是一言未发,光是那佝偻着前倾的身躯也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被抽空和被压抑的痛苦。陈道明很压场,内敛中的爆发尤其有力,特别是在病房外看妻子和女儿对话,转过头来的老泪纵横。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单纯的悲喜,片面的爱恨,无因的背叛,永远的宽恕,这足以让观众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圈套中流连,在迸发的激情中感受自己的善良和悲悯。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定这部电影,我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类型商业片,不管我哭没哭,我都愿意承认其商业价值和普世情怀,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让人感到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的电影。而且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意识形态层面比之《集结号》是有进步的,淡化政治背景,仅着眼于人性力量的开掘,让《唐山大地震》显得比《集结号》纯净了很多。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哭而对其产生好奇或反感。这电影在发力方式上和《叶问2》属于同类,一个是让你嗨的,一个是让你悲的,都很单纯,这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接受就是了。但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叙事上的低效率是个大问题,并不复杂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话作料太多,人物反应和反应之反应此起彼伏,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内容是描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无畏》(又名《空难遗梦》)的美国电影,说的是在一次空难事故后,分别丧失亲人的男女主人公如何战胜死亡阴影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这里总体的基调是劝人不要耽于过去的伤痛,擦干眼泪向前走的。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讴歌的是徐帆扮演的元妮对丈夫和女儿永远的身心皈依和罪恶感,她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工师傅的示爱,为了坚守对故人的依恋而拒绝搬家,这种坚持向后看的生活态度其实可以用懦弱来形容,痛苦的执着虽然增加的悲情的效果,但在影片肆意的玩味之下,痛苦和痛苦之后的反思依然变了味道。其实刘莉莉扮演的汶川母亲的故事也有玩味痛苦的滥情嫌疑,这也犯了此类电影的大忌,我觉得他应该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类似场面是怎么处理的。冯小刚在拍摄机巧上一直是在向前走的,但他在立意和价值观的把握上却一直是向后看的,这让他的电影总透着那么一种庸俗的情怀和闪烁其词的投机。而影片中大量的植入广告更是让冯小刚显示出其建立在其对观众雄厚号召力基础上的无耻无畏,换一个人还真不敢这么干,想起他以前说的在拍《非诚勿扰》时因为公司大量植入广告而拍桌子表示不满的轶事,现在真觉得是段子了。
        

 3 ) 所以,这就是生活

       今天去看《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总觉得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我不忍心打很低的分,毕竟探讨了一些有关乎人性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本片是纪录片,一场大地震什么都毁了,然后大家在回忆中诉说一些悲痛的过去催人泪下的什么什么。然而很意外,在用几件简单的事表达主角家庭情况后就干脆的地震了,具体是不是真的23秒我没数,特效也能看出些破绽,然而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部以特效和重现灾难为卖点的电影。
    方达和方登是双胞胎,两人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两头,撬了一头另一个就保不住了,妈妈迟迟不肯决定留哪个,大家不能等要救别人,于是为了保住孩子,妈妈决定留弟弟。
    故事至此才算开始,姐姐并没死,并被抗震救灾的一对解放军夫妻收养,对妈妈的决定耿耿于怀,她坚持对新父母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被妈妈带着的弟弟也失去了一只手臂,两个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32年后汶川大地震两人都去支援时相认,当时首映式一位观众提出这点:一定要再经历一次灾难他们才能将过去的事进行一个了结吗?
    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都是主角心里有无数巨大的恩怨,然后一直在那纠结并以此来做为影片进行下去的冲突,知道发生了某件不但不小但十分戏剧的事他就忽然悟出来了,之前的事一笔勾销,故事才算完,但是《唐山大地震》中主角经历就是一个解决冲突的过程,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执着中,妈妈总是有那么多内疚,姐姐心中一直有个结,他们最后终于相认的结局不是因为又一场地震,而是陈道明扮演的养父那句话所透露出的实质:亲人,毕竟是亲人哪。
所以这个结局反倒成了必然。
    我一直觉得,《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现实又生活化的电影,影片中有笑有泪,我看到许多观众拿着纸抹眼泪,有的地方又让他们红着眼轻笑出来,所以地震是生活的一个磨难,心的地震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生活会有万种经历,生老病死,妻离子散,或是欢乐团圆,然而能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我们强大的心灵,对生活的容纳与亲历。
我推荐这部影片,它的感悟有很多种,需要大家细细体会,我的体会就是生活。
    还有最印象深刻且震撼的就是徐帆在电影中曾愤怒的大喊:
你永远不知道活着多好。




————————————————————————
留言回复
2010-07-23 10:48:14 学号06 
   其实首映式上有人当冯小刚的面提出来了植入广告的问题的,冯小刚也做了回应,他说如果不喝剑南春喝什么呢,难道拿空瓶子倒?
  其实我也觉得植入没什么,以前电影用的道具都有商标,大家没觉得不对,后来出了刻意植入的广告,有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大家一见广告就很反感,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想。现在的电影都商业化了,难免会有广告,这部电影大家把眼光放在内涵上就好了,没有必要纠结广告问题。
  我先也对电影广告也很敏感,后来又觉得就是有这些牌子反而把故事显得真实了,你有时觉得就挺像身边的生活的,要是拿着扒掉标签瓶子喝酒,把电视上的logo刻意刮掉不显得很2?毕竟人演员没拿着一个那酒对着镜头说: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我只要剑南春……
  冯小刚还说,植入广告在电影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几乎没有不植入广告的情况了,由于市场上卖盗碟,网络传播情况严重,严重损害了制作的利益……如果哪天这种情况消失了,可能植入广告这种现象才会消失。
  我没写这个问题是觉得没必要,多研究一下市场就知道这不算什么了。大家还是把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去吧,同时这篇文章的怎样的回复我都不会删掉,个人观点不同,欢迎抒发。

 4 ) 冯小刚的哭泣艺术

灯光暗下那会,朋友还拿出纸巾问我要不要,我自然多谢她的好意,心里始终不信冯小刚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要你泪流成河,你就得乖乖听命,我还真的不信了!

早先的上海电影节,冯小刚又火力全开,随便放炮,一边说中国电影跟中国足球一样不行,一边说电影节上观众是礼貌鼓掌,诸如此类。只见冯小刚不停戳指别人痛处,招招致命,惟独落下了自己,可能在他看来,自己已是内地商业第一人,早已跟下面的猢狲们划清了关系界限。不说别的,这是一名严重缺乏自省精神的电影导演,他经常会打自己嘴巴,比如《非诚勿扰》就是当初《大腕》所挖苦取笑的对象,然而他就那么得意起来,觉得玩什么都来劲。别人拍古装大片,他也跟着来《夜宴》。别人说他驾驭不了大场面,他就搞《集结号》。别人说他不会玩续集,他就拉着王朔再搞一个段子续集。

这番《唐山大地震》尚未上映,新闻里的纸巾满地尚无可考,此类夸张渲染的通稿真正做到了满地都是,引诱观众做好被感动的准备。如果观众实在没兴趣也不要紧,上映之后电影院就是历经一场地震,多数影厅和好时段全被《唐山大地震》给占据了,不看也得看了。有了这些里里外外的事儿,也难怪冯小刚倍儿有自信,只要弄哭了你,票房自然到手——不就跟那逗你笑的《非诚勿扰》一个道理嘛。

相比有害毒素超多的前作,《唐山大地震》确实有所进步。它讲了一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徐帆的表演很用心,陈道明等配角也尽职尽责,并且不会招人反感。但是看完下来,无论是从镜头语言还是演员表演,我愣是想不起有什么灵光一闪的段落值得回味一下,同时我也肯定不会再进电影去看一次。这电影越往后看,越觉得累。一是跳,缺乏联系赶时间,恨不得让姐弟赶快长大,生儿育女好重逢,二是怎么看都觉得是为了等待母女冰释前嫌,那一跪和一连串的对不起,太沉,消受不起。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哭了、感动了,然后脑海里自行过一遍汶川大地震的就近记忆,那会电视网络上到处都是人间惨象。可地震过后到底留给人们什么,仅仅是先感谢国家再把所有人都感谢一遍吗?这个剧本不错,可惜被改编得有些温吞,无益枝叶实在太多。对话对话再对话,演员说的基本是人话,但也仅是人话而已,要想提炼出什么经典台词是不必了。《唐山大地震》表现了一个家庭从破碎到完整的过程,却完全没有任何的深入与批判,好一出落难家庭的温情重逢剧。可冯小刚偏偏有了优越感,他被自己感动了,不停地问,你哭了没。这就好比一个考六十分的学生,成天跟不及格的人炫耀自己的学习秘籍,完全把自己当人民表演艺术家了。

对于电影本身,实在不想多说,因为这部电影跟它的植入广告一样真没什么多说的必要。至于开头说的,散场时掌声稀拉,朋友很郁闷纸巾没用上。有人肯定会跟冯小刚一样跳出来,说你一个人不哭并不代表什么,我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人哭,整齐划一,好似某场追悼会。可那样有劲么?如果泪水有用,制造它一吨又何妨。一部电影无法透过表面去看问题,给观众带来更多思考,这样的电影根本不值得多说。

如果冯小刚真那么喜欢看观众哭,那么我会真心推荐阿巴斯2008年的《希林公主》,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毕竟他认为电影节奖项是“肮脏拉关系”,而阿巴斯大概拥有现世的最高段位。里面从头到尾就是一群女性观众哭泣的面孔特写,但片中从未点明她们是在看什么电影。冯小刚完全可以把这些人想象成《唐山大地震》的观众,可事实上,电影里的女人们在看一部并不存在的电影,仅此而已。【TIMEOUT】

 5 ) 好吧!我也是来砍小孩儿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看过这个戏之后,你会忘了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忘了官方数字下的24万人的罹难。忘了有关地震是否曾经被预测的种种是是非非。忘了我们曾经不顾一切的拒绝任何来自国外的援助。忘了这事儿发生在1976年。电影虽名为“唐山大地震”,但实际上唐山和大地震这两个背景都被严重虚化,剩下的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家庭——一开始他们家的房子塌了,然后他们家妻离子散,后来他们家又破镜重圆。他们甚至连邻居都没有。。。。我们说一场大地震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骨肉亲人的死去,而是你发现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居然能够瞬间崩塌。由此这种深切的不安会伴随终生。黑泽明在回顾关东大地震时,将之形容为一个人间的地狱。所以你看他拍《梦》的时候会表现一个极端残酷的末日场景,那个场景当中没有谁会是主角——怎么能还有谁是主角呢?李元妮是谁呀?趴在那儿衣不遮体、撕肝裂肺的那个吗?你放眼一看,我操!一百万人都那样!你怎么还能对准了一个人在那儿猛拍呢?就是因为她是你的电影的主角?

这个电影预告片里最后打出一行字幕:亲人永远是亲人。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不是亲人就永远不是亲人?好吧,那我们是谁呢?跟你们家那些事儿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家也死了人,死的还比你们家多得多,却只能在一个以赚钱为目的的情节剧中充当背景,做那个可以被人随意摆弄随意丢弃的活道具。那我为什么还要在这儿陪你一起玩?就因为你给了我一百元,或者我给了你一百元吗?那对不起了,我只能说,多这一百元我不会富,少这一百元我也不会穷,咱们还是拜拜吧。

我们没有办法按照一个商业片的标准来衡量这样一个电影。第一,这压根儿不是一个商业片的路子,有谁会这么搞吗?震五分钟,然后拖拖拉拉再腻歪两个小时?第二,这样的题材你搞成一个纯商业片你还真好意思?你们自己对此是毫无责任感,反过来却还要对观众进行道德绑架。这算什么?便宜都让你们占了,我们这些当背景的、做道具的、成了分母的人连不哭都不行了?或者说,我们连“被哭泣”之后腻歪一下都不行了?就被算成是“砍小孩儿”的?那我倒要问问,你们算什么?砍了小孩以后血淋淋拉出来讨钱的?

冯小刚身上的戾气很重。他极不耐烦,他觉得自己特会拍电影,却不得不跟一群一点都不会拍电影的人搅合在一起。真无聊。他幻想了人民群众对他的衷心拥戴,他觉得自己跟那些人冥冥之中存在一个完美的沟通渠道。嗯。。也许这一切只能由那具如今仍躺在广场上做栩栩如生状的尸体来解释了。他当年在城楼上挥手,面对人山人海,胸中气象万千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些疲劳。一个声音在他心里说,唉!他们懂什么。。。。

在电影里,我们也看到了对这个人的膜拜。却不是在唐山,而是在部队大院里面。冯小刚说,这是王中军的主意:因为他对那个时候场面的印象太深刻了!王中军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他当然参与到了那场举国匍匐的哀悼之中。可是他是否知道,在那一天的唐山,距离大地震发生将近三个月之后,在腐尸瓦砾之中,一直被迫处于坚强状态的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可以纵情痛哭的时刻。他妈的!泪飞顿作倾盆雨!

可惜,冯导不去拍,却要拍王总的感受。。。哦,对了,亲人啊!你们知道谁是冯导的亲人了吧!

另一个细节:筹备剧本的时候,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请他写大地震的剧本。刘震云说没时间。又找到刘恒,刘恒说现在憋着写地震的人挺多,咱们就别凑这热闹了。

牛逼啊!原来这“二刘”也是能“砍小孩儿”的主儿。

我们不易理解的情况之一是,既然前面有了《手机》和《集结号》这样优秀的作品,为何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水准会如此之一落千丈?冯小刚对于王朔刘震云刘恒这些作家的依赖可见一斑。没了这些给他掌舵,他这艘船就指不定开哪儿去了。

然后,我们就看到一个连“平行叙事”都不过关的剧本。同胞姐弟俩,三条叙事线,十年一轮回,都不知道怎么搭着写。张静初怎么就长大了?怎么就怀孕了?怎么就出国了?怎么就嫁了一个大自己十多岁的老外了?李晨为什么不考大学?干嘛非得离家出走?为什么娶那样一个媳妇儿?蹬三轮就能蹬成了大老板?徐帆。。。。为谁守身如玉呢?都够立一块贞节牌坊了。一辈子不搬家。。。。哪儿还有家嗯?80年代初的时候一半唐山人还住地震棚呢。原来的地方改成了百货大楼,那你最好就到百货大楼当售货员去,顺便还能多来一些植入广告。母女重逢干嘛非给女儿跪下?女儿没死啊!应该高兴啊!一辈子的罪这还不了?她活着呢!乐疯了呀!要是我恨不得高兴地把房子烧了。腻腻歪歪磨磨唧唧,大家知道为什么有“那山 那人 那狗”这样不着调的话了吗?

徐帆的表演好吗?我怎么看不出来?好的表演百看不厌,可我不知道谁会愿意看她撕肝裂肺的哭三遍以上。我一遍都受不了,这种表演完全是生理性的。影后级别?算了吧,别吹牛逼了。徐帆这台收音机,频率特窄,只能收俩台——一个j交通台一个文艺台。你就来回拧吧,都挺正经八百的,可听来听去就剩下一个字:“假”!

哦,说了这么多,我自己才明白,原来我们就是因为这些才被认为是“砍小孩儿”的。

好吧,我就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地震》前面三十分钟,地震场面大概在十分钟左右,震后方登被陈道明夫妇收养直至毛逝世约十五分钟。前面大约只有五分钟左右来交待徐帆一家人的关系。我记得的只有吹了吹电风扇,吃了个西红柿。这真的不够啊!就算亲人永远是亲人,可是电影里头观众需要把这几个人在内心里面缝合到一起。更深层次上,观众还需要将自身投射的银幕上,使得自己也成为那个家庭中的一员。五分钟怎么够?所以说,李元妮一家的家庭关系完全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以后面几十年的亲情苦戏,只能靠硬煽了。
  
  地震场面不到十分钟,除去震前的天空紫光闪现等等环节,真正的地震场面大概只有四分多钟,我并非要多看一些房倒屋塌的镜头,可关键在于,之后人们内心中的地震该如何表现。比如张静初,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如何来表现她内心中那片始终扫不尽的瓦砾?这个电影真的不适合用顺序时间的方式来表现。陈国富曾建议,大量使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却被冯小刚回绝。也是,冯小刚的电影从来都是按照时间线老老实实从头到尾。还是那句话,频率窄。
  
  对这个电影我曾经给予厚望。或者说,对冯小刚我曾经寄予厚望。因为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再像他那样认认真真讲故事了。大家可以看看贾樟柯在搞什么,用九十分钟的电影玩儿几个观念,没时间去拍纪录片就请明星来演伪纪录片。他的想法很好,观念也犀利到位,可是没有耐心了,觉得没必要再讲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了。冯小刚一直还好,《手机》、《集结号》、《非诚勿扰》都很好,很舒服。尤其是《集结号》,坟前的那场戏很厉害。我觉得一个人可以这样在一个商业片里这么用力,这么掏心窝子。他用这种态度去一部接一部的做吧,一定都会是很好的作品。
  
  《大地震》,冯小刚也是竭尽全力,可惜没有任何一场戏能够承载他的力气。他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包工头,他能够把几位作家的作品尽可能贴切的表现。他几乎是一个没有多少独立见解的人,他所能够接受的东西也很少很单调——频率同样窄。而且,随着事业的进一步成功,他越发相信自己的选择。那些他认为不值得关心的东西,一概不再关心。

    说到剧本,我刚看了报道需要澄清一下,原作剧本中有很多方登方达姐弟俩在分别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感应的戏。两条线索互相照应。所以我说剧本连基本的平行蒙太奇都不合格是不准确的。不过,这些互相照应的戏在成片当中均被删除,所以才造成了两个孩子不挨边,各自成长的线索七零八落的事实状况,这一点身为导演的冯小刚要负全部责任。
  
  我们的可悲之处是,我们甚至只有一个冯小刚。
  
  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人寄予厚望。当他让我们失望之后,就无法转移自己的情绪。所以只能按着他死骂。
  
  
  
  不过说句公道话,抛开大地震不谈,冯导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我喜欢商业片,但商业片一定要努力做的很纯正才对得起观众。

    几个月之前,我看到大地震的剧情梗概就跟老杜讲,这片子过五亿没问题。那个判断是基于《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现在我仍然相信它很可能要取得五亿以上的票房,但对于我而言,这事儿已经变味了,我只是想,如果冯导遂愿,他就不单是在透支自己的信用了。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此完全失去了,通过电影来找到自己人生定位的机会——他最终会变得不爱电影了,而只爱电影给他带来的那些实际的东西。
  
  其实我也不想对冯导的电影提出过分苛刻的要求。怪只能怪我们能够寄予希望的导演实在太少。某几位,直接可以被划入“戏曲片导演”的范围了,戏还都不怎么雅。
  
  他们的这篇也许真的该翻过去了。
  
  李鸿章说好,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儿。
  
  干完了就退休吧。再拖下去,也翻不出什么花样来了。何苦,累得一脸花。









 6 ) 离开地震 我们应该说些什么

我要先从冯导的一条微薄说起,他在新浪的微薄上这样写道: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没逼人感动,是说不感动的人一定会有。听不懂人话可以原谅,装弱智就是自取其辱了。

感动是感动,流泪是流泪了,这之后,看看还剩下什么吧。你说呢?【专稿勿载】

 7 ) 《唐山大地震》的类型化叙事缺憾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短评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6分钟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1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14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19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2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27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30分钟前
  • ᥫ᭡້໌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31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32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浪费好题材

33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34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37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40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41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42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45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50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53分钟前
  • Q。
  • 推荐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57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