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情片大陆2007

主演:房祖名  周韵  姜文  黄秋生  陈冲  孔维  崔健  李加民  

导演:姜文

播放地址

 剧照

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2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3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4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5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6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3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4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5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6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7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8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19太阳照常升起200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1

详细剧情

  姜文蛰伏七年之后的又一力作,由四个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故事组成。  1976年,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李东方(房祖名 饰)的母亲因为一双鞋子疯掉,成为疯妈(周韵 饰),终日疯疯癫癫,一天,李东方无意发现疯妈发疯的真相……  1976年,一所大学里,晚上在操场放电影,有五个女人声称被人“摸屁股”,梁老师(黄秋生 饰)阴差阳错成为嫌疑犯,有人开始在暗中帮他洗脱嫌疑……  1976年,老唐(姜文 饰)和唐妻(孔镱珊 饰)下放到李东方所在的小山村。老唐天天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上山打猎,逍遥自在,唐妻备受冷落之下,准备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1958年,新疆,两个骑骆驼的女人,唐妻和身怀六甲的疯妈,并肩而行,迎接她们的,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命运……  若干年后的纠葛,从茫茫戈壁上的相遇开始,早已冥冥注定。

 长篇影评

 1 )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儿

看了《太阳照常升起》十几天了,今天又看了一遍。

在电影院时第一个镜头我就没绷住
虎躯一震,心中暗道一声不好,着了姜文的道。
只见低机位的摄影机匀速、有力的推出一个嚣张的斑斓轨迹,光、影、色、形皆已分崩离析
花,带着风声呼啸着生生扎入眼球
一时间心头一沉
high了

结构、符号、政治隐喻之类无须赘言,自有阐释学爱好者以乾嘉手法庖丁解牛,六经注我;
高呼看不懂的也请保持身心健康,有秩序的离场,看不懂不是谁的错,第二天一起床您的生活又能正常了。
太阳照常升起。乐观一点。

疯妈说:“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对于在第一段中被冲击地晕乎乎的观众这是一个导演的爱心小贴士,“先看着,自有分晓”
我深信的是,影片的倒叙手法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没有办法,别无他途,否则就没有这部电影,什么都没有。
美丽的接近危险的事物都有一个特点:非此不可。
比如《低俗小说》,比如《地下》
1976的春夏秋,姜文把六个人的命不由分说摊开,推到观众面前,
正在狐疑间,1958收拢了所有的线条,每个人的面容都在此成为一个历史的纵深,他们恣肆如狂,全然不知今夕何夕。
观众则坐在命运女神的高塔之上俯视,时间被具像化为点,线,面,一览无遗又讳莫如深。
叹息在黑暗中传递,像暗号一样。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身处过去之中不断想起刚刚发生的未来,其间还有沉默的18年,像水下隐去的冰山——电影万岁!

第一个问题,疯妈疯吗?

看完全片,想起疯妈上树、刨坑,想起一句“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登时心里空落落的。
什么是疯?不和谐。
疯妈带着小队长来到阿辽沙的故乡,无论是找什么等什么梦什么,总有一点什么
但有一个前提:她不能与死亡媾和,像那些正常人一样,相信生就是生,死就是死。
那么就疯吧。让羊上树,让河岸漂浮如舟,让死人把烟头抽进肚子,用石头砌成一个无人知晓的世界。
小队长进入了石屋,这脆弱不堪的空间之中,一切实在之物都经不起一声喷嚏,湮灭如尘。
疯妈念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现在黄鹤楼也塌了。
治愈一个疯人就像叫醒一个梦游的人——多么简单,多么恐怖。
当他惊惶的从石屋中逃出,却不知,疯妈已经无处去发疯了。
所以当他回家,疯妈不疯了,通情达理,神志清醒。
然后她不见了。
疯是一根肉中刺,疯妈活一天,它就让疯妈疼一天,苦熬一天,然而一旦
一旦将它拔出,疯妈就要消失了——
不是死,是消失,谁也找不到她。

以此而观,世上不疯的人只怕不多——只要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曾溺于爱恨,每一颗灵魂都渴望上升。


第二个问题,梁老师一定要死吗?

梁老师的自戕是一个结果。
但就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把第二部分拆分下来,也很难在色情质感和狂欢气息中觅到死亡的只言片语。
那么我们对表:1976。
无须隐喻,傻子都能想象,被放逐到厨房的情调小资梁老师经历过什么。
流氓事件只是那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根稻草。
梁老师和老唐走在校园里,梁老师喃喃的说道“:陌生,陌生”。
是啊,多么陌生,性压抑像低低的云压着每一个人的额头,
人们狂热的追赶流氓,十二万分的关心女同志神圣不可侵犯的臀部。
那可是屁股啊,生死攸关的屁股,革命事业的成败就建立在对屁股的捍卫上。
林大夫的躁狂症式的极端生理化的爱,和那个“如花”一声兼具深度与质感的“丢你老母”
是一种失语症的发作——革命年代是一个骟掉抒情能力的坏年头,这事儿,怎么说呢,没法说啊。
梁老师沉冤昭雪,虚惊一场,他不是一个摸屁股的臭流氓了。
老唐出门去找林大夫来庆祝
窗帘在梁老师眼中缓慢的飘荡
我分明在梁老师的眼神里看到了两个字:
没劲

在第四部分的婚礼狂欢中我又看到了梁老师
帐篷外,男人和女人旋转成无数光圈,他们像发亮的石头在火光中盘旋
酒精与音乐把血液烧得滚烫,女人像海豚群,出没在一片男人的海洋里
一个老人猛然在他老伴儿脸上香了一口。
他第一个冲上去把新娘抢过来,抛入人群——大笑着在女人身旁游走,手被一个个女人笑骂着拍开,最后被姑娘们按在地上好一顿修理。
难怪他说“:陌生”。
所以说,他死了也就死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第三个问题,天鹅绒是什么?

1958年的老唐和1976年的老唐是不一样的。当然,他仍然是个雄性动物(带着姜文的审美取向),喜欢枪,企图控制一切,狡黠,但他已经不一样了。他身上的力量正在丧失,他的情妇林大夫爱上了梁老师(我相信他知道的),他被赶到又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能带着一帮野孩子意气风发的去——打野鸡。他也知道,怅然若失的说“:你们说死人会笑吗?”,他觉得梁老师会笑话他的。妈的,最要命的是,他已经不浪漫了。

姜文用大端的篇幅描述老唐如何枪法如神,如何顾盼自雄,其实没有比这更悲哀的了,一条汉子,整天打野鸡,一举三得,一是为了队里二是为了管孩子三是为了打发时间,向一群低级禽类展现自己的雄性统治力,我看见的是——这人快不行了。

可是连自留地都失守啦。偏偏还是自己的结发妻去勾了那个嘴上没毛的小队长,在黑暗里他沉沉的呼着气。无力感。怎么办。其实后来他都已经准备就这么认了,他现在就像个废墟。他也原谅了老婆,继续去为队里打野鸡。可天杀的小队长说“:你老婆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

不开枪的话他就彻底毁了。

天鹅绒是什么?
是穿过18年幽暗时间一直握在他手心的信物,是早已灰飞烟灭的轻狂时节遗下的一枚残片。
小队长的话既是抹杀又是提醒,把他整个贬成了蝼蚁。

不杀不行。


第四个问题,世界从那里开始吗?

第四章,绚烂至极而归于目盲的一章。
它必须耀眼,必须无以伦比,唯有此才能使前三章都臣服为它的回声,它的遗迹。
在那个1958年,所有人物都在燃烧,烧他们的声音,血液,骨骼,他们不惜汗,不惜泪,不惜命。
所有人在他们最好的时候。生命浓得发苦,容不下一丝松懈倦怠,电流走在他们的神经上,迸裂着火花。
疯妈在一堆遗物前哭得透彻,老唐雄性的枪声在群山间回响,梁老师笑得一口白牙。

疯妈与唐妻并行在山路上,最新鲜的苦难与最新鲜的幸福对峙,沉默与语言交换着消息。
其后,苦难拐向“非尽头”,幸福拐向“尽头”。
其实上面那句话是同意重复。对不对。
惊心动魄的是,我们什么都知道,而她们却一无所知。
是的,世界起于我们的无知。

但是
起火的帐篷照亮了整片戈壁,火车轰鸣着开到天上去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电影结束了。这一切都是真的。

http://zel108.yculblog.com/post.1773410.html

 2 ) 房祖名的爸爸到底是不是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的原著只是一篇小小说,叫《天鹅绒》,故事情节简单,生生死死几分钟便看尽。 “唐雨林愣在窗口。他听到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姚妹妹说的:‘我家老唐说我的皮肤像天鹅绒。’第二句话是李东方先生说的:‘我要做你用的草纸。’” “李东方从地里慢悠悠地站起来,用平常的口吻对唐雨林说:‘你不必去找了,我想来想去,已经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了。’他接着说:‘跟姚妹妹的皮肤一样。’” 这两处想必是原作者的得意之笔,姜文都改了,可见他改编的决心不小。 把《红楼梦》改成电影是抽脂。我没看过,不过估计不会再让晴雯破坏公物,让刘姥姥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而要把一篇几分钟长短的小说改成电影,姜文就得掺水。 崔健是一小瓢水,黄秋生是一大瓢水,陈冲更是一大瓢yin水。小说里也有周韵,也发疯,但是在电影里,消失的两斤猪肉变成了一双鱼鞋,骂街的泼妇成了爬树的巫婆,她还抱着小羊上树,在水波上撑走一块草地……,这些都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她到新疆戈壁滩泼了一瓢水——她竟然背叛了小说,跑到新疆去了。 她这一去新疆不要紧,整个故事的性质就变了。 周韵在新疆的路上遇到了孔维,两个女人骑骆驼赶路,兴奋的孔维一路跟周韵描述她的未婚夫:爱枪(有军人气质)、肉欲、擅长侍弄女人的皮鞋和写肉麻的情书、花心。周韵一听就知道,这个南洋女人的未婚夫正是自己的丈夫。她一路沉默,一语不发。两个女人同时到来,逼得姜文必须从一边消失。周韵说:“我不相信三颗子弹能打死你。”她知道这是一场谎言。 在路上分手时,周韵和孔维两种不同的表情恰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她们不可能分享同一种情绪,因为两个女人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孔维的爱情得到了结果(尽头),周韵的爱情下落不明(非尽头)。同一个男人的笔迹给两个女人指示了不同的方向和结局,在一边是盡头,另一边是非尽頭。这是1958年的事情。 孔维的婚礼和房祖名的诞生同时到来,孔维的幸福和房祖名的不幸同时到来,这一下,他们结下了深仇大恨。周韵上了火车,举行婚礼的人们用点燃的帐篷欢送她,用欢乐驱逐她的痛苦。她在厕所里产子,婴儿掉到了铁轨上。周韵在火车顶上大声呼喊,告诉姜文这个生命的事实。她不是搞封建迷信,这是“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她知道他会听见。 姜文和孔维下放到家乡。他睡在拖拉机上,对孔维说了好几次“陌生”。这不是素未谋面的陌生,而是久别故地的陌生。几个月之前,他扶着刚刚出院的黄秋生回到校园散步,一路上不停说的,也是“陌生吧?”开拖拉机来接他的是他儿子,但他们并不认识对方。周韵终于等来了这个时刻,她恢复神智,并且似乎变得青春了一些,她提醒儿子应该去接那个男人,帮他在村子里一个偏僻角落安顿好。此前,她用半年的时间在这个村子的某个秘密角落修建了一个卵石新房。这是送给儿子的新房,有喜床,有结婚照,有红烛,但是它的外形像一个坟墓。一切都在周韵的安排之中,和她儿子一起走入新房滚到床上的,是她的情敌、她丈夫的妻子,接踵而来的是她丈夫和儿子的死亡。这是一场复仇。 一只雄鸟告诉周韵,她的丈夫会在半年之后回到这里。而一只雌鸟把姜文带到了她妻子设下的复仇之窟。姜文说正在恋爱和哺乳的鸟不杀,但是他却杀这样的人。 在借助神秘力量设下陷阱的几个月中,周韵逼迫儿子朗读姜文从前写的情书,然后给他耳光,这个过程中,复仇的欲望已经逐渐盖过爱情和亲情。完成复仇陷阱后,周韵消失或死去了。另一个知情者黄秋生几个月之前已经自杀。每次死亡事件到来的时候,都会响起《美丽的索罗河》,姜文发现奸情之夜也一样。 那个夜晚,房祖名在卵石新房里和他父亲的妻子偷情,他说:“你叫我阿辽莎吧。”他不知道,这正是他父亲的名字。至此,俄狄普斯的神话大门完全打开。 姜文,志愿军战斗英雄,在英雄事迹巡回演讲中认识还是中学生的周韵。复员后,姜文被派往南洋接受石油勘探培训,认识孔维并求婚,孔维说不,姜文就跳大桥。求婚即将得手,姜文却被组织召回。他和南洋华人黄秋生一同回到祖国,派往新疆工作。工作两年后,他趁一次出差机会重新找到周韵并向她求婚,周韵说不,姜文就说我知道我知道,硬把周韵哄上了床。 孔维来到了中国,周韵怀孕了,姜文最后决定选择孔维,并从此与周韵中断联系。18年后,他和黄秋生在一所石油院校当老师,黄是一个拥有迷人气质却过分洁身自好的老童男,在一次春心萌动后,竟稀里糊涂被当作流氓,遭受肉体和精神羞辱,于是心生死意。一个懒洋洋的黄昏,姜文、黄秋生和陈冲——一个和姜文保持性关系又一直试图勾引黄秋生的风流娘儿们,在欢歌笑语之后,彻底放纵肉体,玩了一把3p。这加速了黄秋生的自杀。 黄秋生的自杀使淫乱事件曝光,姜文和陈冲分别被下放回自己家乡。他丝毫没有想到,18年前的爱情已经变成一场可怕的复仇,在等待他。 此文为转载,出处的链接地址已经失效,抱歉了各位。

 3 ) 浅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

关于影片,千万不要相信姜文“我女儿都能看懂”的说法,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完之后都会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姜文母亲所说的“没有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明白你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才是更加中肯的评价。 1994年,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大奖。在同一届电影节上,姜文携他的电影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参加了评奖,估计《暴雨将至》对他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他同样很前卫地玩了一把圆形叙事的结构。 这是一部情节极端复杂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晕了好久,除了感叹摄影之美、色彩之艳、音乐之好,一直在思索影片的结构,以下所讲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成果,可能与真正的情形相差甚远,所以只敢说“浅度解读”。 A. 在影片里,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是,1976的房祖名正是在1958年出生在铁道上的那个婴儿——这一点,其实在第二部分中房祖名自己也提到过。 我们先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说,房祖名出生于1958年,1976年,房祖名18岁。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姜文每日打猎,忽视娇妻,造成房祖名与孔维勾搭成奸。孔维在姜文枪杀房祖名之前离开村子(这一点影片有交代)。之后姜文枪杀房祖名。后来孔维怀孕,于是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房祖名。 就在这时,时间忽然奇妙地回到了1958年!怀孕的孔维(此刻变成了周韵,这是影片另一个奇妙的设置所在:孔维和周韵这两个角色竟然是同一个人!)没有找到房祖名,只找到了他的遗物,其中包括一件上面带有弹孔和血迹的衣服。 房祖名的父亲在片中一直没有露面,唯一出现的一张他与周韵的合影,头部还被周韵用剪刀剪掉了。关于他的父亲,警察李和村民甲喝酒时曾对房祖名说过:他的父亲是中枪而死,但不是烈士。这就为他是死于仇杀作下了铺垫。所以,周韵找到的那件带有弹孔的衣服,其实正是1976年被姜文杀死的房祖名所穿的!于是,又一个奇妙之处诞生了——生于1958年的房祖名,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死于1976年的那个房祖名! 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影片颠覆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时空当中,完全天马行空,没有一丝羁绊。 1958年,周韵找到了所怀孩子父亲的遗物,然后,在火车上生下了房祖名。于是,时间又回到了1976年,房祖名18岁了,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至此,这个圆形叙事结构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圆环当中,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是1958年,孔维从南洋来到国内,找到姜文结婚,姜文对她说:你的肚子就像天鹅绒。之后,两人常年分居(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又到了1976年,姜文搞上了陈冲(除了具体情节,同样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同年,黄秋生因为摸女人屁股被打倒批臭,最终自杀。同年,姜文由于作风问题(据个人推测)而被下放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B. 关于影片结构的推断,以下问题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1,周韵为何发疯。在这一点上,我一开始时受到原著小说《天鹅绒》的误导,后来才发现,原著小说其实跟姜文的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估计小说的作者叶弥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也会晕上一阵子。 关于周韵发疯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一双鞋,倒不如说是因为男人。影片中那座她用圆石建造的房屋有着象征意义——象征了她受过严重创伤的内心世界:房屋里所有的物件都是破碎的。 2,那张缺少了头像的照片里,房祖名的父亲究竟是谁。除了我们的推断,能证实房祖名的父亲其实就是他本人(听起来有点奇妙)的证据还有——那张被剪掉的头像,出现在了周韵建筑的圆石屋子里,不是别人,正是房祖名自己(跟李铁梅并排贴在一起)。 3,关于周韵和孔维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还有以下情节作为证据——1976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就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刻,孔维出现了,而周韵消失了…… 4,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名字叫做“梦”,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奇妙的一部分,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孔维和周韵,由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人,居然同时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孔维喋喋不休地讲述姜文在南洋时是如此追求她的,而怀了孕的周韵则一路默然无语。两人在一个岔道口分开,岔道口有两个路标,一个写着“尽头”,另一个写着“无尽头”,孔维选择走向路的尽头去接受姜文的求婚;而周韵则走向了没有尽头的另一条路,从此,故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C. 关于影片的其他闲言碎语: 1,房祖名的演技超乎我们的预料,实在是不错;黄秋生则要差了许多——主要是角色没得发挥;陈冲的角色简直风骚入骨,她的演技也绝对没得挑,第一流!姜文保持了一贯风格。 2,影片的画面美不胜收!色彩艳丽,构图讲究。久石让的配乐同样无可挑剔。 3,姜文明显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影响,尤其是结尾狂欢一段戏,简直是老库电影的翻版。 4,影片充满了姜文式的幽默,尤其是第二部分,除了欣赏陈冲的风骚性感,就是享受幽默桥段了。

 4 ) [导演见面会][原著小说]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影评][导演见面会实况][原著小说]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今天非常开心地到华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首映。向花痴已久的姜文大帅哥表达了崇敬、提了问题并获赠海报一张,可恨华星不靠谱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冒领的人,由此也失去了炫耀的资本,在此鄙视华星电影院一万次,再鄙视一万次。除去这件发指的事情,观影过程还真是一次异常愉快的体验,奔放的画面和想象力与令我激动万分。从1994到2000,再到2007,差不多7年一部片子,姜文的变化很多,然而那些不变的才是真正叫做姜文的东西。一句话,那种对电影作为表达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是支撑姜文导演作品的基石,也是支撑我心目中“姜文”这个伟岸形象的基石。

整体印象:9
导演:9
表演:姜文A,房祖名A(完全超出想像,很好!)
      周韵A+,孔维B,陈冲B+,黄秋生B-
音乐:8(插曲10)
编剧:10
画面:9

1、极端复杂的故事:与《暴雨将至》有关
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片中传达的仍是关于记忆的命题,然而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织,而后者则是一种更加私密的表达。整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编剧,这是在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中,剧本的复杂程度可以排进前五名的影片。姜文说自己的女儿能看懂这部片子,听上去纯属扯淡。我可以放出话来说,这部片子超过99%的观众无法理解——当然我说的是在剧本层面上。如果我说,孔维和周韵扮演的两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女人,而姜文和房祖名扮演的两个男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你相信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不妨沿用大家熟悉的“疯·恋·枪·梦”结构来进行分析。
1)疯——周韵和房祖名,疯妈和傻儿子。这一段故事中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房祖名的身世,包括他的父亲是谁;2、周韵发疯的原因,一双鞋,一个梦,还是因为一个男人;3、圆石头堆砌的房子的象征含义。实际上这一段的逻辑很飘忽,姜文要求观众一上来就接受一个“疯子”的逻辑。当然我这里的“疯子”指的是异于常人的状态,或者福柯意义上的“疯子”。
2)恋——姜文、陈冲和黄秋生,老唐、林医生和梁老师。这一段故事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隐含的姜文和陈冲的性关系,通过小号声和特殊的敲门方式实现;2、陈冲与黄秋生的关系,包括陈冲的压抑和释放欲望,以及黄秋生的困境;3、黄秋生的自杀。
3)枪——姜文、孔维和房祖名。枪是第二个段落中,黄秋生赠给姜文的枪。而故事核心则是:1、孔维与房祖名的性关系;2、姜文的处境——离开和回归,以及决定杀人;3、房祖名与姜文的关系——最后死在姜文枪下。
4)梦——姜文、周韵和孔维。故事核心:1、姜文的“装死”和重新出现;2、周韵的寻找和生产;3、姜文和孔维的婚礼。
回到故事,这四个段落,前三个段落发生在1976年,第四个段落是1958年。回到人物,周韵在1958年生下的男孩,正是1976年的房祖名——生于铁道上,没有父亲,父亲叫做“阿廖沙”,以及有一个发疯的母亲;而他的父亲“死于枪下,但不是烈士”,正是死于1976年的房祖名;姜文与周韵在南洋有一段前史,本来谈的火热,却突然消失,勾搭上的正是第二段中的陈冲,包括他第一段在信中的自称,以及第四段中俄国老太太对他的称呼都是阿廖沙;姜文离开,孔维去寻找他,并找到了他,与他在1958年结婚;1976年孔维送姜文下乡改造(汗,1976年秋天还有下乡改造?),在姜文杀死房祖名之前(注意是之前!)离开,在怀孕后去寻找孩子的父亲(实际上是房祖名),此处这个女人又变成了周韵,并回到了1958年,只找到姜文的衣服(有弹孔的衣服),并生下了房祖名,带着他回到了他父亲(姜文或是房祖名)的老家。至于姜文死没死……去问他自己……

我相信我上面一段对剧情的归纳的跟这部影片一样的复杂。看不懂没关系,去看片子吧……总之,故事是这样的。陈冲是第三者,黄秋生是第三者的第三者……刨去这两个人物,姜文与房祖名的关系是循环的,而周韵和孔维更是同一个人。时空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线性,整部片子是一个闭口的循环,最恰当的比喻是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不恰当的比喻大概就是《蝴蝶风暴》。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时空关系啊,当周韵和孔维在第四段中同时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前面的猜测这里得到了印证。

所以我起了一个开玩笑的题目,这类对于时空的复杂描述,大约只有写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家才能搞得清楚吧。然而我注意到的一点是姜文对于时空关系的兴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著名的倒放镜头很能说明问题。而另一个颇有意味的事情是,1994年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大奖的正是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那部改造了电影观念的《暴雨将至》,同年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入围威尼斯的姜文,必然对这部片子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结构上,我可以清晰地听见《暴雨将至》的回响。

2、故事改编:与《天鹅绒》和文革无关
观影前找来了《天鹅绒》的原著小说(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565330/),非常之短,情节大概仅仅与第三段有些“类似”,除了枪、小队长以及“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之外,大概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关系。其余三个段落完全来自编剧团队。甚至连小说的叙事方式都被根本地抛弃。同样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是所谓“文革”的背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是在写文革,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文革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气氛指标,并且,这个气氛指标也仅仅在第二个段落比较重要,并且,它不承担结构性的作用,甚至姜文的“下乡改造”跟。姜文在导演见面会上也说,这个故事“放在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地区都可以”。当然,周韵的疯狂可以解读成文革中逻辑性缺失的一种隐喻。因为姜文根本就是在玩叙事实验,《天鹅绒》大概只是灵感来源之一,“文革”大抵也是延续《天鹅绒》的叙事环境。我确信作者叶弥看到这部电影也会惊诧的。

3、与马小军有关
与马小军有关就是与姜文有关。不仅是因为姜文本来就叫“姜小军”,并且明显地,马小军这个人物充满了姜文的自指。在《太阳照常升起》之中,充斥全片的都是姜文式的幽默。在第三个段落中更为明显,姜文作为“孩子王”出现,带着一帮小正太上山打野鸡,以及半夜烧烤等等,不由地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类似的感觉。另一个方面是,这是明显的姜文的电影。有一个比喻,说某些当红影星,好比国产彩电,在报纸上总是登在广告的头版,而姜文好比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彩电,总是登在广告的第二版;头版的广告今天是TCL,明天是长虹,后天是海尔,而第二版永远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姜文在哪里都是姜文,即使他扮演各种角色,可他始终是那个有着憨厚笑容的姜文。盛传姜文是戏霸,今天见到本人才觉得他其实是非常谦和,只是他摩羯座的性格过于强悍,视工作第一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比如交流。当然画他的星盘的画一定有强力量的狮子座和处女座,可能还有金牛座,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提了。仅看那一双折腾了三个省份而镜头总量不超过两分钟的鱼鞋,就知道姜文一直还是那个坚如磐石的姜文。

4、影像:与库斯图里卡有关
这是一部多么像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啊,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以及在表演上极度的解放(甚至有些夸张),甚至我可以乱用一个词语叫“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由得不让熟读库斯图里卡作品的人产生这种源流上的联想。然而中国的神奇之处不亚于巴尔干,胡续东就常说中关村是一个充斥着“巴洛克一般汹涌、繁复、混杂、变形的谋生万象”的地方,就何况整个中国了。这样的片子产自中国也是情理之中。姜文永远是一个异数,然而不管像不像库斯图里卡,姜文这样的导演,还是太少了……

极为华丽的段落是第三段的扛枪打野鸡,还有第四段的全部。第四段真的很精美,无论是那个标着“尽头/非尽头”的路标,还是山顶上写着“尽头”的大大牌子,都让我莫名地感动。而那段插曲,简直是极品的天籁。那个时候我被感动了。我开始理解姜文所谓“不用管故事”的意思了。这个时候没有复杂的故事,只有天地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跋涉千里,茫茫沙漠和皑皑白雪之间找到了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默默地抽着烟,等着,帅的让人无法抗拒。还有后面的段落,无论是周韵找到衣服那段,还是那段颇有苏联/东欧色彩的婚礼,都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还有最后那列火车划过画面时候的满天霞光。姜文真的把片子拍的异常美丽。

5、挑些毛病:与金狮有关
前次写姜文征战水城是说他“输在太高调”,然而看这部片子,确实与金狮有些距离。结构上与曼切夫斯基的类似——当然这部片子比《暴雨将至》复杂10倍,以及视听上与库斯图里卡一干著名影片的相似,确实会对影片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有托德·海因斯的7人1角的极品实验片在上,姜文要拿大奖真的太难了。相比之下,这部片子似乎更适合戛纳的口味。可惜。

从个人的口味来讲,还是要挑些毛病的。音乐是久石让,相当强悍,然而第一段里音乐几乎是败笔。作为剪辑支撑点是可以的,然而灌的如此密集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疲劳的处理。第一段长达40余分钟的篇幅也明显过长了,虽然悬念设的很细密,然而是否要用如此长的时间?第二段也有些冗,与第一段的问题类似,在布置线索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还是情节冲突不够。另外,全片的运动镜头数量超过80%,其中环移占去一小半,看的我真是头晕了。如我看惯伊亚纳图和阿赛亚斯的人都头晕,不知道别的观众会怎么想。

再就是对编剧的指摘,在我和同去的哥们儿KKYQ的讨论中,他坚定地认为第四部分是败笔。他认为前三段已经完美地构造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而第四段“纯属画蛇添足”。我说,要考虑观众……第四段明显是印证我们从前三段得出的结论,并且在气氛上对全片做升华。他说第四段确实漂亮,但是确实多余。我说,单从漂亮这一点上看,这个段落就承担了结构性的作用啊。他说,还是太多余,大概是姜文加上去的吧。我说,就当它是强化视听效果吧……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部影片究竟是否需要如此复杂的一个故事?我起初以为这是一部商业片,尤其是我在看过《天鹅绒》原著之后;但是我终于发现,这是一部死硬的艺术片,观众看晕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当然我举双手赞美姜文的大胆尝试和这部片子精妙的结构,然而中国观众对艺术片语言系统的陌生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是出于邀请观众再次或者三次观影的缘故?我说99%的观众看不懂,大概是他们的观影经验如此,既不熟悉艺术片,又不会像我这样在纸上画一个剧情结构图——或许也就是领会精神罢了。说这部片子好看么?当然好看。你看懂了么——全场观众说,没看懂……那就好好的享受吧。因为姜文,因为电影——这部片子“或者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再看”。

附赠:导演见面会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mN2tPBloZo/

 5 ) 坐等姜文把激情喷完

一、
    《太阳照常升起》看到一半,我的从理智上把握这部电影的企图就已经凉掉了半截。有的电影会很自然地促使你运用逻辑,而有的只会让你喝醉。喝醉并不是坏事,至少对于看电影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一个状态;可惜的是现在的电影观众太不珍惜这种状态,他们习惯了好莱坞式的首尾圆满的逻辑结构,偶尔碰到某些发疯的导演,给他们酿了一坛好酒,却弃之如糟糠。
    显然的,这部电影的不适合人群有:历史考据癖者(他们不能容忍房祖名的匡威鞋和演员们的时髦打扮)、理性强迫症者(他们对于黄秋生的死耿耿于怀)、象征主义符号学崇拜者(最终他们沮丧地发现无论哪一套解释都很合适,这就意味着都不合适)、原著原教旨主义者(他们抓狂地发现它几乎和它没啥关系)……,总之,它不适合无趣的那群人,即便是偶尔地无趣一下。

二、
    理性使世界变得条分缕析,感性使世界有趣。
    理性让我们有饭吃,感性让我们尝到饭的美味。
    逻辑使电影可以看得懂,直觉却是好电影的王道。
    
    找个时间去直觉电影才是正经事儿。

    所以要把逻辑都拿去洗一遍只剩最有用的;把推理的皮也扒干净,别让它迷糊了我们天生脆弱敏感的心灵;归纳总结当然是第一个要吊死的,一点儿也不冤枉了它;还有紧皱的眉毛,我们义不容辞地负有解救它们的神圣义务!
    
三、
    姜文的激情就目前的状态来看,还是一座活火山。他被电影体制压抑太久了?他在文革时的青春往事太多了?他对这群人类的感觉太疯狂了?他在宣泄情绪。
    姜文对文革的回忆,会让很多人抓狂。但谁也无权阻止另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回忆。说不定它就是粉红色的,说不定它就是激情燃烧的,说不定他就是拿时间的距离说事儿了!这是重点。他可以目睹,但目睹的东西在经过时间的洗汰之后,就美了,就生龙活虎了,谁也保准不了姜文就是疯子啊,就算他不是疯子,你就非得要人家也成天想着迫害抄家不成?
    这是个政治问题。姜文政治上没有犯“那个错”,但也没犯“这个错”。这就证明,他不是疯子。

四、
    问题是,姜文在装疯卖傻。他有一腔的话要说,他感觉自己装满了见解,快要飞起来了,恨不得全身都长了嘴各讲一个精彩故事,横槊赋诗唾沫乱飞!
    这又成了一个策略问题。
    故事不重要,因为无论怎样一个复杂的故事,都满足不了他的表达欲。幸亏他还有全中国最毒的电影语言,和最诡异的想象力。
    所以我庆幸自己看不懂情节,于是我可以放下理性的包袱,丢开逻辑的缠绕,只专注于影像的原始冲击力。情节、剧本、表演是某戏剧导演的爱好;运镜、剪切、光影才是电影导演的正经事儿。鹦鹉很假,但没关系,太真就做实了;上吊也行,因为他不上吊就不好玩了;镜头更好,动得停不了,就要停不了;鲜花盛开的铁轨也魔幻,魔幻是一条阳光大道。

五、
    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再造的回忆和对待这种回忆的情绪,就是这部电影的现象。可能他会经常流露出来一些东西,把这些东西拼凑好,是姜文的某些隐藏的看法,几个很挠人痒痒的词,就是历史观、民族观。但这基本上很难,我宁愿相信很多细节来自于一个有诸多情绪而浑然一体的头脑的灵光乍现,而不是去相信这个有趣的脑袋竟然会干出设计细节来微言大义这种极其无趣的事来。
    当然微言大义有时也挺有趣。

六、
    在心灵的敏锐的感受力严重流失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是一种折磨。

七、
    当然姜文已经激情了三把,有理由怀疑他的激情是不是快喷完了。男人总不能一直在射精。图穷而匕现,坐等姜文下一把匕首。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6 ) 《太阳》的成与败

所谓魔幻,我觉得大概要拆成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魔”,主要指叙事手法上极尽所能的反传统反逻辑,大幅度跳跃也好,夸张外放的表演风格也罢,总之是不疯魔不成活。另一方面是“幻”,这个幻字针对于现实,指荒诞不经的情节安排,指某种表面上完全不讲理的象征手段,或虚中有实,或明实暗虚,虚实结合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了解了魔幻的手法却还远远不够,好好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这种故弄玄虚的手段来讲述呢?

2007影坛中,明确采取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电影是姜文的《太阳照样升起》,其中不少充满了象征意味的荒诞场景与暗示都可以被用作解析魔幻现实主义的好例子。比如黄秋生饰演的梁老师在弹着吉他唱着《美丽的梭罗河》之时,那几个揉面的少女边笑盈盈的听着边随着音乐的节奏倾身、抬腿,动作整齐划一,不像揉面更像舞蹈;再比如影片最后一节李东方在火车上降生,从飞速运动的车厢中掉到铺满鲜花的铁轨上;还有第一部分中疯妈像个武林高手一样用竹竿撑着一块河边貌似普通的草皮表演水上轻功等等。这样的情节明显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生活逻辑来解释(解释也解释不通),而是从一种意象,一种意识流的角度来想象。基本上,这样的细节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感觉或情绪,画面完全演变成为感觉情绪服务,至于是否合乎常理倒是其次了。少女舞蹈般的揉面动作是一种符号,代表她们深深沉醉于梁老师的个人魅力之中;铺满鲜花的铁轨给人一种神圣美好的意象,新生婴儿降落在这样梦境一般的地点,正吻合新生命新一轮的美好轮回;疯妈的水上轻功,还有第一节中许许多多的疯言疯语,疯狂举动,或者是内心情感的一种展示,或者是荒诞风格的自然延续,保持人物性格的统一。可以说,这样荒诞不经的细节,基本上就是去除一切外在的保护将人物的内心或者事件的内涵赤裸裸的,不加掩饰的展露于观众面前。

片中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陈冲饰演的林大夫。很明显林大夫是个风骚的女人,她说话的语调又柔又软总像小爪子一样挠人的心,她扭扭捏捏拿腔作势,不停的甩着永远湿漉漉的长发让人家帮忙拧那永远也洗不完的床单。她与姜文饰演的唐老师的奸情不言自明,但她依然露骨的表达着她对万人迷梁老师的爱慕之情。陈冲的演技是惊人的,她完全把林大夫的“骚”,把这种内在的骨子里的一种特质渗透到了人物的眼神表情与言行中去,把林大夫既迷人且淫荡的个性展露十足。问题是,电影为什么要陈冲把林大夫的风骚渗透到这个人物的一点一滴?现实生活中,再风骚淫荡的女人,表面上也还是要装得正正经经;时刻扭捏作态抛着媚眼的女人不再是风骚,她们要么是职业妓女,要么被称作花痴,几乎被等同于精神病。林大夫显然不是妓女,更不是精神不健全的花痴人物,纵观电影前后所采取的风格手法,很清楚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位林大夫,是被剥除了一切虚伪掩饰外衣的人物之本原,或者说,在有限的笔墨下,观众在荧屏上欣赏到的直接是林大夫这个人物的灵魂,电影的本意就是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这样的手法下,现实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充满背景噪音的现实,而是被加入了一个叫做“真实”的透镜,只显示最重要的本原,精髓,灵魂。

这种将“正常”,或者说普通现实生活中人的一般表现剥除来展示更为震撼人心的,另一个层次上的“真实”的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种,但不是全部。还有一种手法是混淆事件细节的真实过程与虚拟想象中的理想状态,造成视觉细节与事件结果的脱节,从而带来更为震撼的效果,并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加入多层思考。

依然用《太阳照常升起》做例子。在梁老师与唐老师的学校故事部分,梁老师的流氓罪不解自解,梁、唐、林三人兴高采烈的吹响号角在屋内狂欢;喜悦的尾音还没结束,随后就是梁老师吊死的情节。按照画面所表现出来的事件顺序直白的解读,这显然不合理:罪名明明已被解除,梁老师前一秒钟还高兴的笑,后一秒怎么会突然自杀呢?这种不合理的疑问自然会令观众发问,会自然而然的带人进入比单纯看画面要多出来的一层思考: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状况——流氓案的圆满解决与梁老师自杀——究竟哪个是更接近故事大逻辑的真实结果?考虑到影片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我想但凡有一定历史知识的观众都不难推出一个最合理的结论:狂欢是幻像,不甘受辱自杀才是最真实,也最残酷的现实。

依照这样的思路来解读《太阳》一片,再把打乱的时间顺序整理清楚,两个女人从大漠的相遇开始,都在寻找自己的爱情,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从这里开始分岔,十八年后又在南部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再次汇合。中间这十八年,1958——1976,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动荡疯狂的十八年,疯妈,观众从未谋面的“阿廖沙”,与代表一切浪漫美好的“阿廖沙”相呼应的梁老师,在疯狂运动与清醒人性中挣扎的唐老师,以及孤独成长的单纯又愚蠢的李东方,他们构成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要素,用荒诞来解说真实,用幻像的美好来比照现实的残酷。

这样的电影,从细节上搞懂,甚至硬性分配给每个细节一个所谓的符号象征意义固然有趣,但在我看来,真不如读透魔幻背后的苍凉来得更为震撼。前者如同猜谜,谜面谜底都是一个,哪有正确答案,所以也只好自娱自乐;后者是体会幻像所覆盖的残酷,是一种几乎无法用语言诉说的悲哀,带有几乎不能用任何严肃的传统叙事手法来展示的复杂性,再嘶吼呐喊也不能尽抒胸怀。而荒诞,这种站在严肃艺术手法对立面的一种态度,反而是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代言人,它另辟蹊径,从反面展示情绪的深度与情感的交错,正合了那句“天凉好个秋”的意境,可谓舍之其谁!



对于采取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来说,夸张本来就是风格的载体,要做到极尽夸张能事而又不做作,真可谓难上加难,没有演技高超的演员,没有优秀的剪辑将表演手段与故事进程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整合,要通过荒诞来表现真实,简直就是过高风险的投资,一不小心就陪得血本无归。

依旧以《太阳照常升起》为例。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佳作在观众的接受度上缺乏突破,除了魔幻现实主义本身属于反直觉的“后天获得品味(acquired taste)”之外,为影片奠定大基调的第一部分由新进演员周韵担纲疯妈,我认为是导致影片一开始就方向错乱的直接原因。周韵的表演生硬而做作,观众无法区分这究竟是影片目的性的装疯卖傻,还是演员个人表演的失败。这样的疑惑直接导致情绪从叙事过程中的脱离,甚至连魔幻一点上的娱乐性都被抹杀了,让观众有一种被愚弄戏耍的错觉,这实非影片原意。

与疯妈表演失败相对比的是学校部分梁老师与林大夫对手戏的精彩绝伦。黄秋生与陈冲都是表演经验丰富的资深演员,尤其陈冲对林大夫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真令人鼓掌称快。这个极为外露的角色,一举手一投足眼神语言无不夸张的符号性人物,竟然在外放中被陈冲刻画得无比真实;这个角色让我直接联想起《地下》中的女主角娜塔丽亚,荒诞得合情合理,夸张得让人瞠目结舌又醍醐灌顶般的痛快,精辟。以这样精准的高难度表演为依托,荒诞背后的信息才能被准确无误的传达出来,才不会让影片有脱轨的嫌疑。

我很为姜文可惜,竟然选择了没有表演经验的新人周韵来演绎这个如此重要,完全超出她表演能力的角色,可叹才华过人如姜文,最后还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败在了这个男人事业的终极陷阱之上。

不过转念一想,周韵是他孩子的妈,电影是他自己的孩子,厚此薄彼薄彼孰轻孰重该如何选择,这也真是个十分为难的问题。只能说,这电影拍得不够天时地利人和,姜文必须任用周韵,电影也注定因为表演的缘故被降一格,这简直就是宿命。



节选自《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ea38201008uws.html

 短评

1.大陆电影罕有的观感,肆意的魔幻现实主义梦境,符号绵密,影像流畅。或许,我们的确需要姜文,不论装疯亦或卖傻。2.上树疯子同费费[阿玛柯德],离开陆地的水中草岛似[地下]变奏,而病房中的重重白纱又让我想及[末代皇帝]的白丝绸触摸游戏。3.摔盘子,"尽头",火布追车,铁道鲜花中的婴儿。(8.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她愈是深爱的,她愈是会在自己身上留下深深的伤痕。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脆弱,都是同一个人”、“以前我比你小,以后我就比你老了”…我爱陈冲勾人那段,笑爆!“不怕记不住,就怕忘不了。”

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佳作,但存在重大缺陷

1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14分钟前
  • 阿sue‖不闭关
  • 还行

实在是很难看懂,除了时代带给人们的选择和命运以外,各个人物之间的联系都似乎过于牵强。(相比欧美典型的群戏电影。)扫了一眼影评也是各种分析都有,更加让人迷惑。当然,电影从摄影到配乐都非常成熟,姜文确实老牛逼了。但周韵和房祖名的组合让人相当出戏!他穿的是匡威??

1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从58年到76年,没有历史的车轮滚滚,只有姜文印象中奔腾恣意的红色年代。观众可以不懂,但不可以没看见。黄秋生的普通话和房祖名的屁股,这两样东西要成为华语电影的绝唱了吧...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姜文拍这部片子的唯一目的就是再次向观众说明他是中国目前最牛的导演。我觉得他就是这个意思。

21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低估《太阳照常升起》向姜文道歉

25分钟前
  • 东宝株式会社
  • 力荐

喝醉了一样哭得不能自己……这片子是真正的中国史诗,苏联大炮、疯妈中国、消逝的理想,以及宏大叙事下被扭曲毁损的生活。那赏心悦目诗意满溢的树风光影水和激昂壮美的音乐,在让人神往之余更增巨大的荒谬感。片名据说来自《旧约》: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2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需要过度解读的电影,就像做语文试卷一样,鲁迅说一句“晚安!”都要解读个几百字,或者电影里男女主角做个爱,都要解读出一堆政治隐喻(比如《色戒》),有意思吗?也许导演确实有一些隐喻在里面,也许是为了躲避审查故意玩隐晦,但我觉得这已经破坏了影片的完整性。以前看那种所谓大神影评解读会觉得很牛逼,现在觉得都是过度解读。同样的例子还有《让子弹飞》《盗梦空间》等等,这些都是好片子,但是看到一堆人做阅读理解就很无聊,可能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歪了一批创作者和观众。

32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弄玄虚,太文青了。还是《鬼子来了》实在。

37分钟前
  • 任晓雯
  • 较差

看影评和解说的时间比看正片还长

40分钟前
  • Zoe
  • 推荐

印象深的是歌曲音乐、背景色彩、情节意趣和流畅旋转的镜头。魔幻色彩,奇异的主观印象派怀旧故事 。。

45分钟前
  • boks
  • 推荐

周韵负责装疯,房祖名负责卖傻,陈冲负责卖春,姜文负责整人,黄秋生欲海翻滚后对性麻木的那张脸实在与那个时代风尚以及剧中角色相去太远,姜文拍物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拍人的能力,树叶,草,花,鞋子,野鸡,都那么的活色生香,迸发着蓬勃的生命力。这四颗星都给剧中的光影的处理和花花草草了。

46分钟前
  • mary
  • 还行

我是一个退伍的志愿军,1958年我把一个姑娘周的肚子搞大了,但我想跟另一个姑娘孔结婚,于是我骗了周说我死了,然后和孔结了婚。周在火车的铁轨上生下了我的儿子。1976年我在学校当老师,我常常和林医生偷情。我同事梁老师被人诬陷性骚扰女人,而林医生和其他女子都愿为梁老师洗脱罪名并向梁老师示爱。有一天梁老师被还了清白,我却以为他识破了我的婚外情,于是我杀了他。后来我被下放去周所在的山村改造。周得知我被下放,疯了一段日子,并让她儿子,也就是我儿子来接我,然后就消失了。我整天教孩子们打猎,冷落了妻子。一天我妻子与我和周生的关儿子偷情被我发现。我不知道他是我儿子,这小子还刺激我,一怒之下我一枪崩了他。我儿子的母亲周曾在山上,在树上喊叫,阿辽莎,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太阳出来他就笑了。原来我就是阿辽莎。

49分钟前
  • 诗安
  • 推荐

这片子的隐喻在为了贴合小说而做的改编与非常规的叙事中被复杂化了。唐叔在片中代表的就是有枪杆子的最可爱的人,连哄带骗娶来又霸占了娇贵资本家十数年(58年到76年)却又冷落了她十数年;对于唐嫂这样的资产阶级,这十数年对她们而言只是一场有尽头的疯狂,而对于以疯妈为代表的穷苦人民而言,这十数年只是一场永无尽头的痛苦的开端。疯妈在自以为的新时代(太阳升起)生下了信仰年代的新人民,但是李东方这些人民在76年时未经最可爱的人允许就与资本野合,最终又被枪杆子给教训了。李东方之死一是象征了姜文这批成长在60年代的人接触资本后对新时代信仰的崩塌;二是道明了无论对错如何,人民都会是承担结果的一方。观众不用想在中国的政治电影里看到完美的对位关系,因为如果如此明显,那它们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会被剥夺。

50分钟前
  • Euthyphro
  • 推荐

我一直就不喜欢主要是因为隐喻而被称牛逼的片子,总觉得电影首先需要讲故事,隐喻可以是暗线,但不能喧宾夺主,为了隐喻而隐喻,去掉了隐喻故事一般般的电影其实挺无聊的也挺做作的。ps:我本来就不喜欢姜文的风格,对我来说太粗暴太野蛮了

55分钟前
  • 烤豆腐
  • 还行

一部电影如果通篇主题都是寓言和隐喻,那不叫高明,只能是无法自圆其说或叫故弄玄虚。但姜文的个人意趣及掌控力仍使影片在技术环节无懈可击,画面精致,色彩鲜明,结构精巧,情绪饱满。

59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个人风格非常突出,很带劲,很浓烈,很偏执.也一样地掐头去尾,留有余地.我还是喜欢非常地.姜文们对于中国的特殊时代是有情结,始终在追问时代疯狂的前因后果,又如何流转至今.苏联/新疆/下放/华侨/可爱的人/样板戏/...其间充斥着很多符号,约略了解现代历史的人都会感到他要讲的绝对不是轻松的话题.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有两个,一个在于这是过于个人表达的东西,石头,河流,火车,天鹅绒都是有指代的,一般的人只能从看到的表层去理解,其二,姜文把国家和时代的性格和命运注入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的身体里,虽然每个人身上都不免打上时

1小时前
  • sogdiana
  • 推荐

不解析结构隐喻,不谈论故事轮回,画面多漂亮斑斓,情绪多张扬饱满,这才是情怀,是姜文永远的情怀,对俄罗斯独有的情结和近期看的《蓝色骨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果然老崔也友情出镜了);配乐太好听,虽有点满,浪漫得一塌糊涂;周韵拙劣,陈冲神了,湿漉漉的潮湿欲望,放荡的天真。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