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欧洲

战争片法国1990

主演:马科·霍夫斯奇奈德,朱莉·德尔佩,René Hofschneider,彼得·科兹沃夫斯基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

播放地址

 剧照

欧洲欧洲 剧照 NO.1欧洲欧洲 剧照 NO.2欧洲欧洲 剧照 NO.3欧洲欧洲 剧照 NO.4欧洲欧洲 剧照 NO.5欧洲欧洲 剧照 NO.6欧洲欧洲 剧照 NO.13欧洲欧洲 剧照 NO.14欧洲欧洲 剧照 NO.15欧洲欧洲 剧照 NO.16欧洲欧洲 剧照 NO.17欧洲欧洲 剧照 NO.18欧洲欧洲 剧照 NO.19欧洲欧洲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2

详细剧情

  影片根据Solly Perel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了和希特勒同一天生日的13岁德国犹太男孩Solly在二战期间通过机敏过人的应变能力和绝无仅有的巧合,保全生命,并最终与集中营中的兄长团聚的令人惊叹的故事。片中年轻的Solly是苏联共青团员,是德军的战斗英雄,是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甚至还爱上了一个纯雅利安女孩,但犹太人的特殊标志——割礼,却无时无刻提醒着他的身份。从无所谓、迷茫到怨恨,战争让他承担了太多与年龄不相称的压力,但最终他依然认同了自己的民族,并在成年后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儿子也实行了割礼。

 长篇影评

 1 ) 活着

黑眼圈第十一观影日,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作品《欧洲 欧洲》。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剧情千回百转,片尾还出现了男孩的人物原型,基本就是犹太人版本的《活着》。 可以将两片梳理一下类比来看,简单说几个点。 整体表现中规中矩,情感表达细腻,可能由于类似题材的《活着》给我的文化认同感更强,这个犹太人视角的故事虽然讲的不错,也足够曲折,但是终究感觉还是差了一点。 在急剧变化的大时代里,人终究要靠机敏的应变还有不可或缺的好运气才能活下来。 人要有一技之长,离乱之时或许用得上(富贵会皮影戏,男孩会多国语言)。 活下来的信念很重要,当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自觉自愿的时候,不用学,都会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儿。 有实际行动的宗教行为(类似割礼这种的)烙下的文化认同更深刻。 最好的剧本来自于生活,最好的表演也来自于生活,活着本身就是一场时刻上演的戏剧,只是我们都沉浸于表演,而无法坐下来好好观看。

 2 ) 那些熟悉的噩夢

跨越國界的熟悉。

我驚訝的是俄羅斯未參與製作。

不多說了,給個力薦。

敏感如今昔歲月的豆瓣,不便多說。

看電影吧。

 3 ) 一部使人震惊的佳作

偶然间从豆瓣上看到了这部电影,就想方法找资源去看了一下,真的被震撼到了。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感觉电影中的情节比现实更传奇。

故事讲述了一个犹太男孩的逃亡之路。

二战爆发,德国人大肆屠杀犹太人,为了活命,犹太男孩只能逃往苏联。

苏联收容了他,他在那里加入了共青团。

电影中的苏联共青团
电影《红樱桃》中的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

其实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与电影《红樱桃》里的情节较为相似。它们都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看二战中的欧洲战场和纳粹德国,都曾被苏联收容过。

但安宁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苏德战争爆发了。为了活命,犹太男孩不得不再次逃亡。

但不幸的是,他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了德军。

为了活命,他只能对德军撒谎,编造自己的身世,说自己是德国人,在一个由苏联人开办的孤儿院里长大,会德语和俄语,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与身世。

德国人竟然很喜欢他,竟然还对他说:是布尔什维克害死了你的父母吧?

因为男孩精通俄语,德国士兵就让他给一位苏联士兵做翻译。德军要求苏联士兵拿出证件。

经过多次询问,德国人得知,这个士兵竟然是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电影中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时的场景
真实历史中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被俘的场景
雅科夫的证件,请注意左上角他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真实的历史还原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

然后,德国人看到犹太男孩精通俄语,索性让他当了德军的翻译。德国人对他还不错,这让犹太男孩十分困惑:为什么他们对自己这么好,却对其他的犹太人赶尽杀绝?

在德军服役了一段时间后,犹太男孩决定投奔苏军,弃暗投明。

他通过电台联系了苏军,说明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苏军赞赏他的勇敢,让他在晚上前往苏军阵地。

在晚上,当犹太男孩前往苏军阵地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战友竟然跟在他后面冲了上来。

原来战友们把他当成了偷袭苏军的英雄。

剧情到这里已经很意外了,不过后面还有更加意外的。

一个德国军官听说了犹太男孩的这一“勇敢行为”,决定把他收为养子,并送他到去一所法西斯主义学校训练。(其实就是法西斯青年团)

就这样,犹太男孩加入了法西斯青年团。电影中用了一个分镜头去记录了法西斯学校上课时的情节:一个德国教师给学生们洗脑,教一帮学生们如何识别犹太人并杀死他们。

看完这个镜头,我不寒而栗,一下想到了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学校给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就如“洗脑”神器。如陆军幼年学校国语教科书中有反映日俄战争时期“军神”乃木希典的课文《靖国神社》、有介绍海军战役的课文《水师营会见》,有记述军国主义家庭情感的课文《水兵之母》。

在法西斯青年团里的男女主人公的着装

1959年日本电影《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物语》里的男女主人公着装,生动的反映了二战时日本男女学生的装扮:男生立领式诘襟装,女生水手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两种衣服都是军国主义的产物。
二战时身着水手服练刺刀的日本女学生,图源网络
二战时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图源网络

后来,盟军进攻德国本土,犹太男孩被苏军俘虏了。他告诉苏联军官,他是犹太人。

苏联军官怎么会信他的话,准备处死他。

这时,有人在叫犹太男孩的真名。

犹太男孩回头一看,是他的哥哥。

他们就这样相认了。

这剧情太玄幻了,也太戏剧性了。但它正是通过这种戏剧性,表现了战争中孩子遭受的苦难。这也正是片子的主旨——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这部电影与《红樱桃》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战争,只不过《红樱桃》是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去看,而这部电影则二者兼得,通过对男孩身份转换的描写,同时从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去看。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以儿童视角拍摄的战争电影。

 4 ) 关于此片,闲谈两句

故事讲述犹太男孩所罗门在二战期间,混入德军,竟鬼使神差的成了纳粹的英雄,还进入了希特勒青年队。最后在战争结束后与幸存的哥哥团圆。从题目可以看出,本片想讲述的并不是纳粹,而是欧洲。欧洲是西方文明的火山,喷出的无疑有火焰也有蔽日的烟尘。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泛滥的欧洲,让一个人的身份成了无比重要的东西。纳粹军人对主人公特别好,因为认为他是雅利安人;苏联女教员对他也特别好,因为他是共青团员。 电影试图表现的并非欧洲一统的美好祝愿,而是坚定了主角最核心的身份:犹太人。所以,这个电影虽然用欧罗巴做题目,其实加深了身份之间的鸿沟,这颇让我郁闷。但更郁闷的是,我觉得当代人对这种身份的敏感和强调是越来越深刻了。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被启蒙了的现代人格外重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强调自己的自由行为,尽一切可能表现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媒体的强大权力却同时塑造着人们的趋同,看似个性的下面,人类越来越穿着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食品,看同样的电影。一切都可以在大工业之下被复制。音乐被唱片代替;艺术被策划代替。这种趋同又反过来压迫人们的神经,于是人就愈发的强调自己的身份。而最终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知道,不敢想。

 5 ) 大战争,小人物

    大战争,小人物。《三毛从军记》里那个光头司令说了:“我们都是小角色。”在天大的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显得好渺小。即便官至司令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角色,更何况《欧洲,欧洲》中的小人物犹太人欧罗巴呢?人在面对战争时表现出的怯懦应该被谅解,不可谅解的是战争本身。战争这台巨型机器一旦开启,组成它的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小角色都身不由己。哪怕是发起战争的决策层,也无例外。即便是希特勒,他的能力所及也只是撬起潘多拉的盒子,而盒盖打开后的一切,都不是能由任何个人能左右的了。
    故事本身的出色弥补了电影拍摄的不足。过于草率片段化的简单表达,用来表现一个个体的战争记忆,低于预期值。

 6 ) 犹太人的血泪史

二战期间一个波兰犹太少年运气地逃过劫难的故事。刚好看了一段波兰的历史,不仅仅是波兰犹太人,整个波兰在历史上多灾多难,特别在十九到二十世纪的四次被瓜分,其民族灾难,又不仅仅是波兰的犹太人所唯一承担。
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在我的眼里,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剧中也出现斯大林与希特勒共舞的讽刺画面。在苏联进行的共青团教育,无神教育,以及在纳粹阵营里的忠于首领的宣誓,日耳曼血统优秀论,没有任何差别。所谓统一思想,忠于领袖,民族主义教育,这都是集权社会里的痼疾和毒瘤。而苏联在卡廷森林,德国在奥斯维辛,都是对波兰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在二战期间,波兰人很惨,波兰的犹太人更惨。萨利能够侥幸幸存,只能说运气好到极点,才成为其传奇。但是没他那么幸运的千千万万,就只有自求多福了。

 7 ) 对身份认同的试释

师从安杰依·瓦伊达,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阿格涅丝卡·霍兰年轻时代的经历使得她早期的作品都与政治有关。加上父亲是犹太人的家庭背景,她的第二部电影[愤怒的收获]涉及二战犹太人与波兰人的关系。五年后的[欧洲欧洲]再度触及犹太问题,这部电影掀起了不小的争议。当年,德国拒绝选送[欧洲欧洲]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不仅如此,在波兰人与犹太人看来,这部电影极其“政治不正确”,甚至是“道德败坏”的,因为它施予了一个背叛自己种族的“间谍”、“叛徒”怜悯与宽恕。

波兰人和犹太人没有曲解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意思,[欧洲欧洲]的确是把一个为了活下来,假装成德国人的犹太孩子塑造成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他的行为也确实可以戴上“间谍”与“叛徒”的高帽。但整部电影的核心,并不是褒扬一个贪生怕死的犹太人,而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探讨在战争中的身份认同命题。

德军准备清扫犹太人时,伊萨克只有13岁,他的妹妹在飞机轰炸中丧生。一家人搬到了邻国波兰,德军占领波兰后,伊萨克与父母分离,阴差阳错进了布尔什维克学校,当了一名共青团员。苏联人对他进行的社会主义教育让他学会了俄语,三年后德军摧毁学校,伊萨克假装德国侨民得以幸存,并以一口流利的俄语充当了德军的翻译。在纳粹军队他当了一名前线英雄,进了希特勒青年队,还爱上了一位纯雅利安姑娘。以上这是故事的基本内容,在极端的战争情况下,犹太人伊萨克隐瞒甚至是否定了自己的身份才免遭屠杀。但是用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去评价一个孩子是不正确的。对于尚未形成价值体系的孩子而言,自我身份的认同本来就是模糊的,在他身上去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纯属徒劳。

伊萨克第一次穿上纳粹军装纯属意外,那天他正在洗澡,突然遭遇德军突袭,他赤身裸体躲在街角,入夜邻居小女孩随手帮他拿了一件衣服,伊萨克对衣袖上的纳粹图案并不敏感,可以说披上纳粹外衣是一次无意识的行为,这个设置暗示了伊萨克之后的命运,也暗示了电影力图探讨“身份”的命题。因为逃难,伊萨克乘坐上逃离波兰西部的船,这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当船行至河中央,人们听到波兰被苏德瓜分,波兰人相信德国人选择回到战火纷乱的西边,而他的犹太同胞则要投入苏军的怀抱。他的犹太人身份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得到了强化,那里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阶级、出身的严格划分。在苏军这边,伊萨克认识到“宗教是鸦片”的观点,这个设置非常绝妙,因为在这之后,他就转而拥抱了德军。正是因为信仰的丢失,让这个孩子出于求生本能,一闭眼否认了自己在布尔什维克学校引以自豪的犹太人身份。

在纳粹的眼里,犹太人是肮脏、耻辱的。对于伊萨克来说,自己的出身会带来灭顶之灾。他不敢认同,只能假装否定身份。可是,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其他类似题材电影所不同的是,阿格涅丝卡·霍兰强化了犹太教割礼这个概念。它也直接抨击了人种优劣论,指出了所谓欧罗巴人与雅利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同的宗教习俗,用伊萨克的话来说只是“一小节包皮”。这唯一的不同需要伊萨克去伪装,不能让德国人看见自己的下体,为了“可持续性”地隐瞒自己的身份,他忍痛用绳子拉长包皮。生理上的痛苦,是伊萨克内心煎熬的外化表现,足以测证犹太人身份给伊萨克带来的是恐惧与痛苦。但这是身份的错吗?显然不是。

伊萨克的内心独白占全片很重要的位置,它最重要的意义,无非是突出这个犹太孩子对于周遭一切的怀疑。当战友对着犹太人的居所狂轰滥炸时,眼前的一切撼动了伊萨克既有的是非观,他对自己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到迷惑,究竟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朋友?为什么他们可以一方面对我这么亲切,同时那么残忍地杀人?”此时的伊萨克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为了存活他需要伪装成德国人,信仰希特勒;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处在一个随时暴露身份的环境下,他又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与德国人在生理上的不同。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他是一个有感情的个体,丢弃犹太人身份意味着丢弃与之血肉相连的父母。所以自始至终,伊萨克都在与自己的内心作激烈的斗争。

那么伊萨克想过当“纯种”的德国人吗?也有的,当他遇上了爱情的时候。阿格涅丝卡·霍兰把伊萨克的恋人设置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她对于自己纯雅利安血统无限自豪,同时对伊萨克“不纯正血统”充满了鄙视。之后,我们从姑娘的母亲那里得知,这位年轻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因为自己的无知走入了更幽暗的深渊——她怀了伊萨克同学的孩子,并要向希特勒奉献自己的新生儿。这样双重的打击,使得伊萨克隐藏身份的痛苦在这条线上达到了最高点。

伊萨克投纳粹,“弃”苏维埃,“弃”犹太身份,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个情感的转折点,都是向死而生的。因为年幼的“无知”,对世界的不理解,对身份概念的模棱两可,伊萨克没有被冠以“叛徒”的标签。甚至是相反,镜头数次以大特写逼近伊萨克的面部表情,一个孩子逼真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很容易激起共情。相比较路易·马勒在拍[拉孔布·吕西安]时的暧昧,阿格涅丝卡·霍兰的态度很坚定,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洗白这个常人眼中的“叛徒”孩子。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8 ) 导演简介

波兰女导演Agnieszka Holland出生于华沙,在布拉格学习电影,师从米洛斯·福尔曼。在“布拉格之春”事件后,她继续留在捷克,终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遭到了拷问和折磨,辗转才回到波兰。她的电影生涯始于为波兰著名导演扎努西担任助理,她的另一位导师则是安杰伊·瓦伊达。在波兰期间,她一边独立拍摄影片,其中以《发热》夺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一边为瓦尔达创作剧本。波兰发布戒严令后,她前往巴黎。
  1985年,Holland以《愤怒的收获》(Angry Harvest)表现波兰农民与犹太妇女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她因此得到了美国片商的关注,参与了几部美国片的创作。
  1991年,《欧洲,欧洲》(Europa Europa)再度触及犹太问题,描写一位德国犹太男孩隐瞒自己的身份成为纳粹青年军,德国拒绝选送这部电影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一度引起争议。92年的《奥利维埃,奥利维埃》继续探索她关注的隐藏的身份与深埋于社会中的文化偏见。
  90年代中期,Holland在国际影坛上更加活跃。转向主流文艺片的创作,《秘密花园》、《心之全蚀》、《华盛顿广场》等片虽然技巧娴熟,但整体来说失却了她过去的尖锐,多少显得有些平庸。不过她作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好友,参与了《蓝》的编剧和《红》的剧本顾问。Holland的前期创作比较具有个人特色,往往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呈现朴素严格的现实主义风范。

 短评

the subtitle is delayed... no match...

4分钟前
  • ryan
  • 还行

德国人似乎比任何民族都善于挖掘一个真实的“人”,也许真如此,他才比任何民族都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对于德意志人来说,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从田园诗意和豪迈英雄的意淫中摆脱出来,才是他们有勇气直面战争的血债的一脉真源。

5分钟前
  • S.H.
  • 推荐

他的一生都在化险为夷中度过,他的一生也都在爱恨离别时伤神,可所幸活到了夕阳日落,回顾一生不曾因共青团而耻辱,也未曾因党卫军少年团而兴奋,他挣扎生存的欲望里,也许就是想写一折独特而不知后情的剧本。

8分钟前
  • Νταγκ Τζόουνς.
  • 力荐

两个镜头调度很有趣,一个是离开家乡时电影院女售票员的追逐,还有一个是曾经是演员并帮助Solly在军中打掩护的德国军人的死。是极其幸运的人,因为无数次濒死又奇迹般活下来,却也是不幸的,因为很难定义自己最后到底是什么身份。Holland说Solly Perel本人和她分享了当多年后和曾经希特勒青年队的队员见面时,听到那些歌曲内心的澎湃和归属感。她也重现了这个场景,但她最终从电影里拿掉了这一幕,因为她说这样对于电影来说背离了初衷“英雄不再是英雄”。一言概之就是:我活下来了,我也不再是我。

9分钟前
  • 白昼白
  • 推荐

3.5 本片拥有一个杰作潜力的剧本 可惜在导演呈现上差强人意 影片的故事很大程度上致敬了《迷惘少年》 年轻人在二战中受到的蛊惑 对身份的迷茫 对爱情的无法触碰 因为一时得势而生的自负 用年轻人来写大时代中的普通人 正是这类二战反思类电影优秀之处 本片更注重刻画的是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 犹太男孩的墙头草无非是为了活下去 一个同时兼具苏联共青团员和希特勒青年队两重截然相反身份的男孩 其存在就像漂白了皮肤的黑人在当今一样充满时代讽刺 也引申出编导多次在影片中表现的无论极左还是极右 其实都是一回事的极权这个更宏大的主题 最后当身穿集中营号服的哥哥抱着身穿党卫军制服的弟弟哭泣时 讽刺之尖锐达到了顶峰 不过本片导演霍兰相比这个优秀的剧本 导演能力就平庸许多 大量独白和无质感的配乐都拉低了电影本应有的厚重与荒诞

13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Ich bin kein Stein! Ich habe auch Gefuehle!

18分钟前
  • 卡林
  • 推荐

第6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1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如果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那这电影比《钢琴师》更要曲折二三倍

21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故事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暗示和對比手法都極盡揶揄之能事,但是因為採用了內向性的敘事,從而將這種調侃的況味極大地消解了。當然,重要的在於反思和批判,用一個孩子的經歷來體察戰爭和意識形態對立,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所有的專斷和思想恐怖都是可恥的,民眾諾諾,卻總是成為強權之牲。

24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7.7 你以为是文艺片,其实还是个商业片,工整,流畅。一方面告诉我们各样人种并没有什么区别,另一方面表现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27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影片后半部分delpy就这么出现了,但也只是一个花瓶

2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7/7.5 个体在时代洪流前是多么渺小,以男主的“出身”能够坚持活到战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同样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变化的。朱莉德尔佩年轻时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拍摄此部作品的波兰女导演也曾执导美剧火线。

32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为了逃命,战斗英雄,亚利安人,共产主义,都可以胡乱的加在一个孩子头上,对于他来说没有过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枷锁,有的只是生的渴望,人的欲望

37分钟前
  • Bin_林彡
  • 力荐

每个犹太人在二战中都有一个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

42分钟前
  • xjc_jovi
  • 推荐

很多细节值得玩味。孤儿院发糖果那段我多少猜到了会有空袭,毕竟波兰制作的片子不可能放任康米诋毁宗教;两个善良的德国人安排得很是耐人寻味,一个估计在魏玛时代是混迹Gay Bar的存在,一个则代表了具有母性与良知的德国妇女。

44分钟前
  • 愚者
  • 推荐

不过又是一部以小见大的二战犹太人命运的影片,而由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使人对影片有了几分期许,但不得不说这完全是一部可以忽略电影语言等技术化的电影,而波兰女导演Holland将剧中几乎所有人都人性化,没有刻意的标签化,也许只有女导演才如此细腻感性。ps:德尔佩真是水嫩!

45分钟前
  • 纪月航
  • 推荐

割,吸一管子都引来了,洗个身子全是转折,没有屁股开花没有把气放跑却被困在这怎会呢,没有致命一击没有失之交臂正好来电安培瓦特,茫前芒后还不阵亡会来黑我加深褪色,左右开弓到处长脸干嘛推我难以重合,破碎的声音占用应急通道欧了欧了能完美什么,呦吼吼俄了吗德了吧都打下烙印而如此包装也就太可,认与不认解与不解等不起了终要回撤,那临时性真天晓得。

50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波兰名导的佳作,很人性的一部片子!

52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男主角能将截然相反的两种身份安放在自己身上本身就是巨大的反讽,而他能在各种极端状况中生存下来既是命运使然也满足了故事的戏剧性。这种传奇式书写依然滋养着现在绝大多数的二战题材通俗片,比如《波斯语课》、《江湖医生》之类的。

57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Based on True Story。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编剧,一个先后加入了苏联共青团和德国纳粹部队的犹太青年寻回民族认同感的故事。Julie的德语是配音的吧。

1小时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