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情片美国2020

主演:杰西·普莱蒙,杰西·巴克利,托妮·科莱特,大卫·休里斯,盖伊·博伊德,哈德莉·罗宾逊,格斯·伯尼,艾比·奎因,蔻碧·米纳菲,安东尼·格拉索,泰迪·库卢卡,杰森·拉尔夫,奥利弗·普莱特,弗雷德里克·沃丁,瑞恩·斯蒂尔

导演:查理·考夫曼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3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4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5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6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7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8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19我想结束这一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4 15:04

详细剧情

  剧本改编自伊恩·里德同名小说,小说审视了心灵的脆弱和孤独的极限。杰克原本带女友回家见父母,女友一路却在想着“结束这一切”,在杰克改变原定路线后,一切都朝着失控方向发展。

 长篇影评

 1 ) 我想结束_____(A. 爱,B. 希望,C. 生命,D. 以上全部)

大多数人过着他人的生活,他们的思想是他人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是对他人的模仿,他们的热情是一句引言。

在两段夹杂风雪的车程和一座贴满复古壁纸的农场房子之间,《我想结束这一切》上演的情节看上去并不复杂:穿毛衣的卷发女孩和刚在一起仅六周的男友杰克,一同去杰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但是,这个见家长故事可不是本·斯蒂勒对上罗伯特·德·尼罗,在开篇车窗玻璃内大段的对话过后,以到达杰克老家为节点,《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始变得诡异而失常:

绿草间落雪的车,过于摇摆的狗,女孩的毛衣颜色和首饰不断变化,杰克的父母在中老年态间来回穿越,而对话中,女孩的职业、名字和她与杰克相识的故事上演着互斥的版本。同时,一位老年清洁工的日常穿插在故事中,他仿佛隔着雪幕,窥视也渗透着杰克和女孩的这段旅程。

《我想结束这一切》,这部被大量掉书袋对话、令人费解的细节和似乎能被彼此听到的内心独白所占据的影片,确实有些晦涩。然而,虽然影片的信息量大到像雪花一样扑面而来糊观众一脸,《我想结束这一切》更像是一座出口既定的迷宫,而不是需要一块块拼凑的拼图。它路程固定、直指前方,而要走到终点,参与者可能需要找到两把重要的钥匙:卷发女主角和老清洁工的身份。

那么,这个带领我们进入故事、放开心声让我们聆听的女孩是谁?

影片一开始,坐在男友身旁的女孩把头靠在车窗上,心里想的却是“我要结束这一切”。这里的“一切”,似乎指向女孩与杰克的关系,写满未来已知的疲倦感。然而,当我们据此以为《我想结束这一切》聚焦亲密关系,以为查理·考夫曼终于跳出了“伤心老男人”的大脑,破天荒地选择了一位女性作为主角和研究对象,我们不过是中了他精妙而迷惑性极强的烟雾弹。

女孩的身份和作用,是理解《我想结束这一切》设定的关键。找到这把钥匙的时机,对于每个观众来说可能都不一样,但一旦发现,就会立刻明白故事的来路和去程。我可能是相当后知后觉且不细心的观众,于我而言,问题答案的提示,出现在杰克的童年房间中。那个堆满了书籍和影碟、摆着儿童床的小房间,像是杰克的大脑切片和记忆图腾,暗示了这个作为影片叙事视角的女孩,不过是杰克脑海中理想伴侣的化身,是想象和意淫的产物,而这段旅程、这个家,也都是杰克脑内虚构的戏码和娃娃屋。

杰克房间里的一切都和女孩紧密关联:女孩在来时的车上念出一首自称原创的《骨狗》,这首诗出现在了杰克床尾放的一本诗集中;杰克的书架上放着宝琳·凯尔的影评集,在回程时两人谈起《醉酒的女人》,女孩就抽着烟激情引用宝琳·凯尔对该片的评论;书架上有物理和绘画相关的书籍,女孩就一会儿自称物理学家,一会儿立马改口成画家。

站在这个节点再往回看,在这之前,对于女孩是想象产物的这一设定,《我想结束这一切》早给出了很多暗示:在开篇的车内戏中有很多两人对话重叠的部分,仿佛两位主角都知道对方要说什么,没等问题问完就可以立马接上;女孩的每一场内心独白,杰克都好像能听到一样,不断追问“你在想什么?”;而在杰克家,女孩把照片上的小杰克恍惚中误认成了童年的自己,也证明他们俩其实都是同一人,或者说,同时存在于同一个深深脑海里。

那么,女孩在这个幻想世界中有什么作用呢?

在杰克和女孩刚出发的时候,杰克提起了华兹华斯的《颂诗:忆童年而悟不朽》,称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叫露西的女孩,一个诗人眼中的理想情人。所以,杰克身边这个最开始叫露西、后来不断改名的女孩,其实也就是杰克心中最完美女孩的化身。

而杰克在幻想世界中,把这样一个完美对象带回家,有着三方面的作用。首先,女孩是杰克曾幻想成为但没成为的一切:杰克喜欢绘画、物理学、诗歌、电影,女孩就变身画家、物理学家,随口写诗,对电影高谈阔论;同时,女孩口中不断变换的初遇故事,让杰克在父母眼中聪明且浪漫,风趣幽默还大胆追爱。最重要的是,杰克希望女孩能看到自己照顾年迈父母这值得嘉奖的行为,他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认可。

但是,完美对象总是一体两面的,女孩既然可以承载杰克所有对于浪漫和成功的不实幻想,就绝对也会成为杰克自我怀疑和不安感的终极化身。所以,女孩对于杰克只会模仿和引用的指责,和她贯穿全片的“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都不是什么幻想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是构建这个幻想世界的杰克,在现实中对自己不配得的感觉越来越深。这种再也无法靠幻想盖过的思绪,转换了虚构的完美女孩,让她不断接到电话,而电话那头,是老清洁工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声音。

不同于女孩身份的烟雾弹,老清洁工就是变老后的杰克,即幻想世界主人好像更好猜一些。从序幕中老清洁工与年轻杰克同时以背影出场开始,老清洁工与小情侣所处世界之间的关联一直很明显,就像是老清洁工的所见所感,渗透进潜意识,再渗透进幻想世界风雪的缝隙中。

老清洁工打扫时遇到的音乐剧彩排,变成小情侣车载电台中传出的《俄克拉荷马》选曲,他看到的电视剧情节则被直接借用成小情侣的浪漫故事;他车中散落的塔尔西冰淇淋包装,之后化身暴雪中不合逻辑存在的冰淇淋站,而清洁工制服也出现在杰克家的洗衣机中;在高中走廊上,他看到的漂亮金发妹和被排挤的少女,后来都幻化成冰淇淋站员工,而当幻想杰克接过冰淇淋,他和员工少女手上的,是同样的红疹。

最能证明老清洁工是幻想主体的,是在虚构的美好世界中仍不断闪现的对年龄和衰老的恐惧,像一点点遗漏的电磁辐射,让幻想世界变成恐怖电影。母亲的耳鸣、她随着年龄而消逝的幽默感,父亲的遗忘,杰克和女孩针对老年学的讨论,都暗示了这段想象的主人正在经历并时刻恐惧着衰老。杰克在去冰淇淋站前的一番话,更是显示出他根本不是观众眼前这个不到三十的小伙。他对于母亲溺爱的反思,对所有老生常谈的质疑和“总会遇到属于你的人”叙事的不信任,都证明这个杰克,早就是经历过沧桑和失去,在生命尽头无助回望的孤独老人。

这么看来,查理·考夫曼对于反转完全不感兴趣。从一开始,他就把两个关键问题的线索布满全片,而《我想结束这一切》,就这样变成了为每位观众私人订制的双向对话。观众在哪里拿到这两把钥匙都没有太大影响,因为一旦领会,就能马上理解之前走过的弯弯绕绕的路程,并且清醒地走向迷宫的出口,和早就注定的结局。

到这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全貌终于显现:一位独身而病弱的老清洁工杰克,在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化的幻想世界,在那里,他有一个实现了他所有愿望的完美女朋友,而他那孤单的自我,也被她看见、被聆听。

同时,在幻想世界之外,杰克的渺小一生也被勾勒完全:他从小有很多的热爱,但毫无才智天赋;他向往爱情,但太过怯懦;他的父母时常吵架(即使在幻想的完美世界中吵架声都出现在背景中),他在学校也受尽排挤,母亲溺爱他,他却担心父亲像忘了农场里那只猪一样把他忘记。讽刺的是,他(疑似)最终把母亲遗弃在养老院,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也真的把他遗忘。

到了旅程的终点,那座在杰克的人生中完成了悲惨闭环的高中时,女孩和老清洁工这两把钥匙终于相遇。在一段满足考夫曼私心的歌舞片段后,老清洁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浪漫爱的幻想,结束指向原生家庭的追责,也结束无谓的理想和希望,跟着那只曾经最让他害怕的身下挂满蛆虫的猪,走向属于自己的颁奖礼。

对于老清洁工的选择有很多解读的方式。我个人的理解是,老清洁工脑海中构建的幻想世界和杰克与女孩的这趟旅程,不是老清洁工死前的走马灯,而是像心灵的呼吸机一样维持着老清洁工苟活,已经进行了很多年,循环了很多次。女孩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杰克很久,和教学楼外满满一垃圾桶的冰淇淋杯,似乎都能证明这一点。但是,随着老清洁工的日渐衰老,随着他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深,也将自己的可悲人生剖析得越来越清楚,他的变化带动了幻想世界中的女孩,开始质疑,开始想逃脱。

所以,在这趟最终的旅程中,当女孩站到老清洁工面前,她终于回忆起了自己和杰克的真实故事。杰克对于女孩,不过是当初在酒吧盯着她看的变态,而女孩对于杰克,也不过是多年前没勇气要号码的一个心动对象。

在一排排储物柜前,老清洁工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也终于放弃了构建多年的白日梦。那场梦幻的芭蕾,本该是幻想故事的浪漫高潮,但这一次,老清洁工杀死了那个比年轻时的自己还帅气的幻想自我,解放了幻想世界中年轻的杰克和女孩。

杰克的故事是悲惨的。他有过很多热爱和理想,读过很多书,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只会用他人的语言表达思想、拙劣地模仿他人的生活,再用幻想粉饰太平。但是,《我想结束这一切》虽然是以杰克的自杀作为结尾,却显露出一丝悲观的上扬。

在通往死亡的道路上,杰克终于和自己最害怕的梦魇,那只长着蛆虫的猪和解。而在杰克死前的颁奖礼上,虽然他仍然偷用《美丽心灵》的演讲,再以《俄克拉荷马》里的一首歌结束表演,杰克却不再因为引用而自我指责,而是平和地让那些影响过自己的作品,成为自己永恒的一部分。甚至,杰克都不再对衰老感到恐惧,他以老年姿态,和同样化着老年妆的、他生命里重要的人一起,庆祝他庸碌而孤单的一生。

最后一幕,白雪之中空无一人,高中校外的树旁,杰克结束生命的那辆车被大雪掩埋,像洁白的棺椁。在这张定格的风景画里,虽然没有悲伤的人物,却精准地传达出了最为悲伤的情绪。一生都在模仿的杰克,最终用结束一切的方式,完成了他生命的第一次原创。

 2 ) 她很甜,但很冷,就像你妈。

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麻林的观后感02◎我想结束这一切_哔哩哔哩_bilibili

初见的趣味

电影一开始我便被女主碎碎念的台词吸引了,因为那是我一直最爱的标准的意识流文本,我总能在这样的语气中找到某种平静。我的喜欢总源自他们的真诚的矛盾,正如她嘴里所说的那些“假不了的想法”。三分钟后,我便做出了自信的判断——这肯定是一部适合自己的电影。

电影抛出了第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设定。心中涌出一份诡笑的狂喜。我迷上了女主不由自主的内心独白。导演继续“说明”着他的趣味设定。我开始耐心的端倪起女主的男友这一角色,回忆着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想起了他是自己17年看过的英剧《奥丽芙·基特里奇》里的一个重要角色,不由地,那个暴发户的形象就和眼前这个角色产生了一些重合。这使我更好地跟随了女主的厌倦和担忧……她不断的神游,不断的被打断。慢慢地我适应了这对情侣的感情所呈现出的形状。看他们聊路边的秋千也十分有趣。直到我注意到偶尔出现的老头画面、窥探的镜头、女主变色的上衣……电影就朝着兴奋但云里雾里的方向展开了……

我很喜欢这首叫做《骨狗》的散文。这与我喜爱文学的理由统一,那绚丽深刻的文字也正是我梦寐以求想要写出的!这又一次点燃了我对这部电影的热情。女主平静的背读着它,不同机位的镜头不断切换着。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影的寒冷……


严重剧透警告——————————

回首的趣味

完全看完电影后,我陷入了一种陌生却格外清醒的绝望,脑中感叹着“原来失败与失败之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这恐怕是世上对父母最残忍的责备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孤寂感彻底包裹了我。“孤独只是一种缺乏耐力的挣扎……”自己是不是也是那头从内部被缓慢啃食的猪呢?我和电影里描述的那头猪存在区别吗?我陷入了自己惧怕的悲伤泥沼之中……

当我从这份内心挣扎中摆脱后,我无所事事的去试着了解导演的意图,电影的主旨,我发现了另一份“趣味”。

原来,电影中的所有角色、对白、歇斯底里、诡异的狂笑、不断切换的时间都只是老年杰克一人分饰多人,在临死之前在脑中排练的一场戏而已。而这一场戏在他残余的生命里却不知重复过了多少遍……他“扮演”着所有人:他的父母来自他的记忆;歇斯底里的年轻自我;他的女友也只是自己分裂出来的一个旁观者……

他用自己来嘲讽自己,赞美自己,认同自己,给予着自己一份亲密,反复阻止着自己走向生命的终结。


父母在我眼中的刻板印象

我们心怀不甘或怨恨只因无法独自一人去完成那份释怀。当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出现在我面前,仿佛自己也得到了某种关怀,她轻声地在你胸口吐露着,你并不是世上唯一承受这份剧痛的人。

于是你选择“丑化”了脑中有关父母的记忆,他们对你的不屑就像一种恶疾般无法从身体里取出,他们无知、愚蠢、缺乏边界感、生活作风邋遢至极,牙齿的黄垢让他们失去了全部的味觉……你总幻想着当他们了解到真实自我时无法掩饰的尴尬与羞愧。你无数次痛恨着他们重复着有关自己的“烂梗”。连同他们的脆弱也一同被你放大了。

一想到一个几十年都没有对象的儿子带回来了那个父母心念的女朋友的画面就令人痛苦。你俯瞰着与父母之间无法修正的鸿沟,一切让你抓狂的细节,它们正无情地疯狂地暴露着父母对儿子的失望心情。

一想到即使父母早已不在,但脑中的神经却依然会闪现出他们来讥笑自己50岁生日的落寞画面。似乎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将永生与他们粘连在一起。以至于我只能用父亲的身份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孤独是永恒的自我认同

可能孤独的人心里,都会出现一个无限认同自我的角色,他会慷慨的赞赏你的爱好和品味,切身的关怀那些无人知晓的付出与委屈。她是相较于自己更为平静的存在,她对你的寂寞怀有世界上最大的包容。她只会安静的注视着你的孤单,但她不能与你一同悲伤。因为她是你最后的一丝理智。因为她同样面临着另一份挑战。她同样无人认同。她无处可藏。


悲剧的意义

可能悲剧的意义是,它能更早的告知你世界的本来面目,让你看清人类存在的缺陷,看清人生与生命的终点;让你带着这份不允许模糊的思辨活下去;让你尽快做出选择,笃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让你选择尊重艺术,躲避极端的世俗化和极端的厌世,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本无意义的世界,如尼采所说“真正的悲剧都在用一种形而上的慰藉来解脱我们。”“只有把生命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对待,人生和世界才是令人信服的。”

我的人生只有唯一的辩护者,那就是自我。

 3 ) 人生不值得吗?

这部电影太长了太长了,如果来回车上的对话剪短掉,精简成1个半小时左右会是一部不那么瞌睡的电影,友好又精彩。对话本身就不是电影好的表现形式,电影要靠演出来不是说出来。 电影的题目《我想结束这一切》开宗明义,男主想结束这一切。孤独的老年清洁工Jack在结束这一切之前,幻想有个女友以另一个人的角度陪他检视自己的一生。很多时候女主就是清洁工想象的完美版的自己,高学历、诗人、画家、研究老年学…… 如果你能熬过两人一路上近半个小时的唠叨坚持下来不切掉,后面的剧情还是挺精彩的。 到了农场的老家,在女主和他父母的对话过程中,很突兀的插入清洁工边吃饭边看电视,那段电视情节是在他对自己做一辈子清洁工的辩解: 当理想与工作冲突时,高谈理想会很燃,大家都给你鼓掌,但是会被老板开除。如果你需要这份服务员或者清洁工的工作,单靠爱是发不了电的,放弃理想更稳妥。可电视上演的多美好啊…… Jack的母亲指引女主去地下室,地下室就是Jack不愿正视的潜意识,不受他自由意志控制的潜意识。那里隐藏着他的真实人生。下到地下室,她抬头望却是室外的风雪楼梯,不是地下室的楼梯了,我们已经走出了Jack意识的控制,这里是JACK的最深的脑海深处。洗衣机里藏着代表Jack卑微真实身份的无穷无尽的清洁工蓝领工服。墙上是一些名作的印刷品,还带作者和简介的那种印刷品,却被女主当做是自己画的,用手机拍了照片给父母看。而真正Jack自己署名的画很糟糕,一幅幅惨不忍睹、连大芬村装饰画都不如。它震惊中打开手机想确认自己拍的风景画是不是自己画的,但手机上显示no photos or videos。就像之前发现车上背的那首自己创作的诗,居然是著名诗人诗集里面的,根本不是自己的。背景音乐是恐怖片常用的金属谐振器,画面恐怖吗?不是恐怖片那种恐怖! 但是对于一个人一辈子的长度积累的所有的意义和骄傲,都被撕开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是假象,什么都没有,没有自己写的诗,也没有自己画的画,都是别人的,只有重复的、孤独的、卑微的工作属于自己。所谓的高级的、有文化的个人人生体验其实只是拾人牙慧,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精英把他的思想在你脑子里刻下一个拙劣的复制品,你只是他们的复读机而已,所以你看过这么多书、看过这么多电影、看过这么多画、看过这么多音乐剧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电话里那个苍老的声音告诉它,一切都已经有了答案。但这个答案明显是悲观的,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了。在下半段,他们离开老家农场重新上路,找寻最后一个答案。下半场的那个最后的问题是:人生路如果不选择孤独终老,选择找一个爱侣会怎么样?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让生活更加美丽…” 而事实是阿珍并没有爱上了阿强,哪怕在一个有暴雪的夜晚…… 他被贴上了清洁工的便签,多看一眼学校里的女孩,都会被厌恶,甚至被认为性骚扰,连冰激凌店的服务员,他都不敢正视,怕被认出来。在可以肆意想象的美好的爱情歌舞剧里,那个清洁工在婚礼上杀了男主抢了女孩,但这个清洁工不是他自己,他只在边上默默的拖地。在想象中他也没有给自己分配一个有勇敢爱情的角色。 在临终的诺贝尔颁奖感言和音乐剧中 他还在强调人生的这个可能性:“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让生活更加美丽…” 孤独的雪在天亮时淹没了他和他的车……

 4 ) 暌违5年,大师一出手,脑洞炸翻天灵盖

当我们谈论电影,我们在谈些什么?

本以为这个困惑在诺兰身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没想到又迎来了当头一击

这部Netflix最新上线的网大来头可不小:

导演查理·考夫曼,神棍程度与诺兰相比可谓有过之无不及。

《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 暖暖内含光》……

每一部都脑洞大开。而他这部自编自导的新作,更是彻底放飞自我——

影片从女主的视角展开。

认识6周的男友杰克邀请她去城郊小镇的父母家做客。

“见家人”一般都意味着这段感情的“更进一步”。

然而,“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念头始终萦绕在女主脑海。

“好人卡”已然发送,这段关系岌岌可危

女主虽然不想继续,可是还是答应了杰克的邀请。

因为拒绝会耗费更大的精力、更决绝的勇气,而与之相比,答应下来无疑轻松多了。

奇怪的是,每当女主脑海里浮现“想要结束”的念头时都会被男主马上打断,就好像他能摄神取念一般。

更奇怪的是,女主衣服、外套、围巾的颜色也在不停改变。

他们一路扎扎实实地聊了半个小时,话题横跨小说、诗歌、艺术和哲学。

洋洋洒洒、包罗万象。

终于到了目的地,反常的是杰克没有带女主进屋,而是指引她在冰天雪地里参观自家的农舍。

更诡异的是,农舍里到处散落着羊和猪的尸体

诡异的气氛,继续向后蔓延。

他们下车时明明看到杰克的母亲在楼上朝他们挥手,

可是当两人进屋后,杰克的父母却迟迟没有从楼上下来迎接他们。

等到最后女主已经不耐烦了,这时二位“老人”才姗姗来迟地从楼上下来。

杰克父母的行为举止和言语表情,处处透露着古怪和不安

就连他家的狗子,都宛如钻头附体

WTF?

这个世界,要崩塌了吗?

别着急,更诡异的还在后头。

一段尴尬的寒暄后,杰克的爸爸提议他们开饭。

转眼之间,空无一物的餐厅突然出现一桌子丰盛的美食,这一家三口动作迅捷到宛如幻影移形般瞬间端坐在餐桌上。

饭桌上,女主的身份和设定开始疯狂变换。

交谈中,她一会儿是物理学家,一会儿是画家,一会儿又变成了餐厅的服务员。

职业魔性跳跃,就连名字也……

露西,路易莎。路易莎,露西。

此后,影片的发展就宛如脱缰野狗一般,愈发让人摸不着头脑。

时空开始交错,女主在房间中看到杰克父母不同的年龄阶段:

前一秒还在饭桌上谈笑风生,下一秒已经老态龙钟在房间里步履蹒跚,再下一秒,又返老还童容光焕发。

女主不断跟杰克说今晚必须要回家,可杰克却总是在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

这个漫天大雪的古怪夜晚,似乎不会那么轻易地结束……

好样的!

看到这里还在苦苦坚持的朋友。

有没有一种脑细胞被千万只硕大的问号撑破的感觉?

这片子……

玩啥呢?

好了,想知道答案的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要开始剧透了。

作为好莱坞最知名的创作型导演之一,考夫曼的所有作品都展示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意识。

他的想象力就像兔子洞一般,你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深。

他有鲜明的风格和非常娴熟的电影技术能力,更有始终贯彻其一致思想的勇气。

观众想要跟上他的节奏,无疑就是一场梦游仙境般的奇幻冒险。

本片采用了他惯用的模式,但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在前作《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 暖暖内含光》,以及《改编剧本》中,考夫曼都会在故事中设置一个钩子

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通往别人心灵的大门;

一个能手动清除痛苦记忆的程序;

亦或是,一个作家的创作焦虑。

这些钩子为观众撕开了一个进入导演精神世界中的一个小口子,让我们在他虚无缥缈、天马行空的世界中,有根救命稻草可以抓。

但在本片中,导演完全没有照顾观众的意思(你们已经是成熟的影迷了,该学会自动跟上我的脑洞了)。

从一开始就直接拖着观众进入了一个没有逻辑的世界,所有的设定都是抽象的。

导演在不断制造悬念、抛出问题,但始终没有解答其中的任何一个。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

没有逻辑的逻辑,才是最伟大的逻辑。

正如没有理由的情感,才是最让人无法抗拒的情感。

这种巨大的困惑无疑影响了情感进行带入,我们能感受到的只剩漫长无尽的焦躁。

而这恰恰直中导演下怀。

但如果留心导演埋下的细节你就会发现,虽然他没有主动的解释,但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影片铺垫的细节之中。

片中出现的那位老者,前一个镜头往水池中倒牛奶,后一个镜头杰克的嘴角就出现了牛奶。

而老者所居住的房子,壁纸图案和杰克父母家的一模一样;杰克说他喜欢很多知名音乐剧,但从没买票去看,而老者是学校的清洁工,在打扫学校礼堂时总能看到学生们在排练新的剧目。

所以,这位老者其实就是就是暮年的杰克。

考夫曼的作品始终都在探讨那些妄图挣脱自我思维和身体桎梏,试着弥合彼此间差异鸿沟的人物。

这点从未改变,本片也不例外。

他们中有些人可以找到化解方式,有些则在这样的混乱中越陷越深。

而本片中的杰克亦是如此,这部电影自始至终都在表达“杰克”与自我意识的挣扎并和解的过程,影片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个叫杰克的老人在人生将尽时对于生平的回想和反思。

而名字不断变换的女主也是杰克思想的一部分。

这也就决定了虽然女主一直想结束、想挣脱但最终只能是徒劳无功的结果。

本片虽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一种怪异的风格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基调,但严格意义上,本片绝对不是一般恐怖惊悚电影。

导演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不断向观众施压的目的。

比如开篇和结尾加在一起长达一个小时的两场开车戏,持续输出紧张和高压的情绪,让观众不自觉地将角色的厌倦、不安和焦躁情绪代入自身,从而感受时间的漫长和痛苦,但却不给你一丝丝的机会放松。

太丧心病狂了OTZ……不过这招真心好使。

观众无不对片名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认同。

从某种维度上讲,对细节的过分纠结又是徒劳的。本片的重点压根也不是谜团的答案。

导演只是希望唤起那些早已围绕在我们身边、但是一直被刻意忽略的恐惧。

我们和杰克一样,怕被疏远,但又怕交往和联系;

这种对于衰老、孤独、回忆和自我反省的沉思——

天下大同。

导演查理·考夫曼曾说:

“如果你写不出那些难以形容的东西,就把它放在屏幕上吧”。

诚不我欺也。

给这样的神棍作品写影评,一度感觉被掏空。

长篇累牍的非线性哲学思考,故事背景大段的留白;

如低频噪声般持续轰鸣的焦虑,与电影传统背道而驰的叙事结构……

你不会坠入深渊,但你也休想跟高潮打个照面。

而这,是不是又像极了你我日以继夜抗拒又难以割舍的,

那些你根本无法落实成语言和文字的,

神秘又晦暗的迷思?

那么欢迎你,爱丽丝。

你已进入幻境。

(本文首发于十点电影)

 5 ) 参考文献索引——我们是我们所见所闻的集合

Most people are other people. Their thoughts are someone else's opinions, their lives a mimicry, their passions a quotation. ———— 《De Profundis》 by Oscar Wilde
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他们的思想是其他人的意见,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模仿,他们热衷于引旁人所述。——《深渊书简》奥斯卡·王尔德

这句话是Lucy在电影中引用的,我觉得它很好地诠释了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人和看这部电影的人。

直切正题,本文为考据索引,对音乐剧《俄克拉荷马》有剧透。


1. 旅途开始之时,引用了《以赛亚书》1:18的部分,全段如下:

耶和华说: 你们来, 我们彼此辩论。 你们的罪虽像朱红, 必变成雪白; 虽红如丹颜, 必白如羊毛。

暗示了后段的大雪天气。

2. 回家路上,Jake为了和Lucy挑起话题,讲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颂诗·忆童年而悟永生》(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他本来想念出头几句,却被Lucy打断。这首诗的头几句如下: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 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 To me did seem 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 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 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 Turn wheresoe'er I may, By night or day, 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

而且两人还谈到威廉·华兹华斯写过一系列关于Lucy的诗,这个系列一共有五首 ("Strange fits of passion have I known",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I travelled among unknown men", "Three years she grew in sun and shower", and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其中的Lucy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原型难以推断,而更像作者的一个灵感投射,这与电影中的Lucy身份暗合。

3. 在车里打开广播之后,广播里的歌声出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同时Jake报菜名一般列举了一堆他看的音乐剧,这里关注两个,一个是他最喜欢的《俄克拉荷马》,这个后面再说;另一个是《窈窕淑女》,后来的餐桌戏中,Jake的爸爸也cue到了《窈窕淑女》

4. Lucy在车上念了一首她最近读的诗,就是《骨狗》,全文见友邻总结:

//movie.douban.com/review/12849535/

5. Jake的家在Tulsey town,这个地名也就是Tulsa,“巧合”的是,Tulsa位于俄克拉荷马州(哦!),看过HBO美剧《守望者》的朋友对这个地方应该不会陌生。

6. 晚餐期间,聊到Lucy画画得很好,Jake的妈妈想到一幅女孩独自坐在草地上看房子的画,说的是美国画家Andrew Wyeth 的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现存于MoMA。

Christina's world

(看,像不像Jake他家。。。

7. Jake的妈妈想问两个人怎么认识的(八卦哦),提到了一部电影,是Billy Crystal自导自演的作品《忘情巴黎》。

8. Lucy在Jake的房间里看到很多书,其中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还有一本 Pauline Kael 的《The Current Cinema》,然后她拿起了一本书,叫《Rotten Perfect Mouth》,在里面看到了《骨狗》,我不确定《骨狗》是不是其中的一篇,但这本书确实存在。

9. Lucy下到地下室,看到Jake的模仿学习画作,他临摹的对象是美国调性主义画家 Ralph Albert Blakelock,电影中也展示了Blakelock的几幅著名作品,包括《Moonlight》。

Moonlight

10. 从Jake家出来之后,两人在车中聊到了约翰·卡萨维蒂的著名电影作品《醉酒的女人》,Lucy还对其中女主玛贝尔有一段模仿,以及贡献了一段非常棒的影评。

11. 买完暴风雪,却吃不下去,Lucy说I'll never do it again,Jake马上跳到一本书,美国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作品《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A supposedly fun thing, I will never do again),并且提到作者自杀的事情,这点暗示了影片结局。

12. 作为回应,Lucy问Jake你有没有读过居伊·德波,并且引用了他的著作《景观社会》,这里似乎点到了主旨,我们都是我们的所见所闻。

13. 回到《俄克拉荷马》

电影中多次致敬了这部音乐剧,最后一段舞蹈的剧情,几乎就是复刻了音乐剧《俄克拉荷马》的剧情,在音乐剧中,女主劳瑞的梦境有一段舞蹈场景,而且音乐剧的最后也是这段梦境的真实再现,追求劳瑞的两位男士克里和查德扭打,查德死于刀刃。

影片的最后,Jake在获奖后有一段唱段,这个唱段来自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中查德的唱段《Lonely Room》。暗含了Jake与查德命运的对应。

14. 最后彩蛋,Jake获诺贝尔奖一幕是致敬了朗·霍华德的奥斯卡经典《美丽心灵》,这个在导演的访谈中也得到确认。链接://movie.douban.com/review/12854297/(我一上来真没看出来)

美丽心灵

好的没了。

 6 ) 《我想结束这一切》简述电影叙事逻辑及其线索(没看懂的进)

导演查理考夫曼的意识流电影,晦涩感又上一层楼。

从其早年作品《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考夫曼便乐此不疲地探索着意识在荧幕上的表现空间。而今年的新片《我想结束这一切》,更突出这种意识流表现手法,虽然很有朦胧的美感,但叙事不连贯而显得混乱,加上片中男女主引经据典摸不着头脑,可能让不少人只看了个锤子。

那么我们来捋一捋。

其实电影改编的原著叙事逻辑原本很清晰。其理解的关键在于:男女主人公Jake和Lucy以及在高中拖地的大爷,三个人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基于同一个人的回忆构想出的不同人物。拖地的老大爷根据回忆想象出了年轻时的自己即Jake和女版的自己Lucy。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在电影里有不少线索。一是Lucy在看Jake家里照片时候,对着Jake小时候的照片说那是自己,而给照片的镜头也出现了男孩女孩两个版本。二是Lucy展示过自己的画的照片后,发现这些画就在Jake家地下室里,而且还标注有自己对这些画的解释。再有,Lucy在车里讲了一首给自己的诗(bonedog),Jake说这首诗写的是自己,而这首诗也确在Jake小时候的卧室里一本叫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里找到了。

Jake妈妈说Jake从来都缺少朋友,惊讶能找到Lucy这样懂他的女友;以及Jake说他的拖鞋就是Lucy的拖鞋(My slippers are your slippers),也都微弱地暗示他们是同一人。

男女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也解释了为什么经常Lucy思考发呆时候,Jake似乎可以感应到她在想什么。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既显得贴切,也有丝心酸。

而电影中穿插的拖地大爷,在结尾前并没有明显揭示其身份。但我们也能发现,在Jake第二次和爸妈讲述如何初遇Lucy时候,他说Lucy是服务员给他上过某种burger,刚好对应了拖地大爷先前看到电视里的情节,暗示男女主的故事是大爷的想象。另外大爷看到学校里音乐剧的排练,而Jake对音乐剧颇喜欢,尤其是大爷在学校看的oklahoma。

影片接近结尾处,Lucy和大爷见面后,大爷的身份暗示更为明显。Lucy形容不出Jake的长相,却和大爷动容地相互对视,离开前拥抱了大爷。大爷回到卡车里,车窗上一会儿是Lucy和Jake经过的冰淇凌店广告,一会儿是Jake的童年阴影,肚子里长蛆的猪猪,猪猪还跳出来带大爷和观众来到电影最后一幕。最后一幕便是大爷/Jake去领音乐剧版诺贝尔奖,Lucy和Jake父母给他打call。虽然有的联系很不直接,但如此多的情节或意象重叠,代表了大爷和Jake/Lucy的意识记忆是相连的。

总结来说,电影是大爷年迈之后在回忆和想象中创造了Lucy和Jake两位主人公,Lucy对Jake的感情有所挣扎,代表了大爷自我认知里的胆怯和些许自卑。因为故事情节都是基于回忆的想象,那么看到三个年龄段的Jake父母是可能的,人物场景违和的跳跃也能解释,甚至冒出来的超现实诡异镜头,如装满同样冰淇凌的垃圾箱,都是类似梦境的表现。就像电影里Lucy所想,这里人物是静态的,(回忆里)时间是动态的,像冷风一样穿过人物。

在梦一般的回忆想象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是大爷卡车压在厚厚积雪之下,暗示他并没有从车里出来。片名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直译为我在考虑结束些事情,影片开头我以为是结束Lucy和Jake短暂的感情,看到结尾未曾想,结束的其实是他们唏嘘的这一生。

 7 ) Lonely Room-《我想结束这一切》的隐喻解析

《我想结束这一切》是一部充溢着非常繁复思绪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一对貌合神离的情侣见家长的一次公路之旅,却于此之中不经意间揭开了一个老男人心中最难以忘怀苦痛的伤疤:家庭的重压,衰老时的悔恨,终身的孤独,对于爱情的可望不可即,不被人重视的苦楚...

但是,电影的最终,一场美丽盛大的幻梦之后,所有人都迎来了“结束这一切”的结局。

剧透预警

1. 情迷露西

开门见山,直接揭晓答案,女主露西是男主杰克幻想出来的一个角色。

露西,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乍一看露西是和杰克相识一段时间后打算去会见杰克的家人,但是纵观整部电影,露西这个角色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存在:不断改变的名字(Lucy,Louisa,Lucia,Ames),穿着和服饰的变化(耳环,衣服的款式),认识杰克时的场景(聚会,餐厅服务员),所学的专业(神经学,电影专业,老年学,物理学,还是个画家),甚至在某些场景我觉得露西这个演员的相貌都发生了改变...这些足以证明露西存在的虚幻性。

而从最开始的时候,男主在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一首诗时,就提到了那首诗是给一位年轻的,但是“理想化”的名叫“露西”的女孩写的。

这大概就是杰克对于这位梦中情人“露西”名字的来源,而这个露西,同样是杰克脑海中“理想化”的爱人形象,她善于谈吐,开朗幽默,精通各种学科的知识。

我们在杰克小时候房间里看到的很多东西,比如说AVA.H.D的一本叫做《Rotten Perfect Mouth》的书中其实就是露西在车上创作的那首名叫《骨狗》的诗歌,架子上的有关于化学,物理,色彩理论的书籍也都是露西侃侃而谈的内容,书架上还有威廉·华兹华斯的诗集,那些电影同样是露西对于电影评论狂热爱好的起因。

当然露西这个角色的形象,也并不是杰克凭空想象,也是有其原型的。片子中段,在杰克家中提到了露西和杰克的相遇是在一次聚会上,杰克鼓足勇气问了露西的电话,两个人便情投意合地开始了交往。但是在露西最终面对年老的清洁员,也就是真实的,年迈的杰克时,她(其实是杰克自己)说出了当时真实发生的事情:杰克在那个女孩眼中只是个“怪人”,两个人什么对话都没有,也什么都没有发生,那个女孩大概连杰克的相貌都不记得。

那一次的错过,便是永恒的分别。但是在杰克的幻想里,他勇敢地与这个女孩交谈,露西也容忍了他容貌平凡还故作高深的性格,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甚至有了这次会见家长的行程。

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幻想之中,杰克内心的胆怯依旧透过露西角色的内心表露出来,对露西来说,这场“会见家长”的行旅并不是感情的更进一步,而是一场感情告别的最后一程,她与杰克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层看不见的屏障横亘其间,她也无数次提到要回家的想法。

杰克问:“是回到农场吗?”

露西说:“不是。”

她只是想结束这一切。

2. 魂断杰克

如我上面所说,杰克就是那名学校的清洁工,他在年迈的清扫间幻想了这么一个未曾发生的过去,并在最后在中学前的小拖车中终结了自己的生命,被雪埋葬。

那么,杰克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么?

杰克整个人生,其实非常苦涩,虽然片中除了老年的情景之外都没有明示,但是我们或许可以从杰克幻想中的父母对杰克的态度中一窥真相。

在杰克幻想中露西拜访他们家的这段时间中,父母分别以老年,中老年,中年,壮年几个形态出现,中年便是真正的杰克期盼带女友回家的时间,那个时候父母大概不到五十岁,身体有一些小毛病不过并无大碍,他们对于露西的到来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但是我们注意到,杰克的父亲,对于杰克几乎是视若罔闻的态度,即便和杰克握手时眼睛也不离露西,可见杰克和父亲关系的疏远了。

而母亲过分热情的态度同样让杰克很不适应,年轻一点的母亲一面在抱怨着杰克的调皮贪玩,另一方面也说着杰克在逐渐封闭着自己的内心这样的话,再结合几个零星片段中父亲和母亲的吵闹,我们大概能推测出杰克的童年过得并不愉快。甚至在杰克带着露西回到家门的时候,都要先带着露西参观一下农场才能下定决心进入家里,可见“家”,绝不是一个开心之地。

父母的晚年,也并没有让杰克省心下来,我们可以得见其父母中老年和老年的状态,其中在中老年(大概50-60岁)时,母亲的状态已经很差了,需要坐着轮椅被喂食,而在老年更是躺在病榻奄奄一息。父亲的中老年状态就是健忘,到了老年更加严重,几乎没法记起任何到嘴边的话。

因而杰克必然在其中年时花费了相当多的年岁去照料父母。

更可悲的是,这种照料并不为人所知,因而杰克幻想的露西就在他照料母亲时说出了那些赞许的话语,可惜在真实情形中,没有人知道他的这些奉献,他默默守着双亲到死,继承了一套门口有一个秋千的老宅(露西对这栋房子的评论就是像一个无人居住的地方)

每天默默去学校打扫卫生,看着舞台上靓丽的舞蹈女孩,自己默默看着电视里那个勇敢说出自己心声的男子和那个女服务员走到一起,追悔自己错过的青春。

于是,那段青春在他的幻想之中被重现,虽然他依旧带着迟疑,所以露西会在面对真正的他时说出那些“不记得长相”的话语,然而,也是在最后的时刻,她又关心地问了杰克一句,大概就是这句话让杰克最终释怀

之后,一场舞蹈,扫去尘埃,回到车中,脱下衣服,因体温过低而死,弥留之际,跟着猪,走入万众关注的舞台。

在那个舞台上,他先是完成了梦寐以求的科学成就,拿到了诺贝尔奖,舞台又化身成他最喜爱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他在其上饰演查德演唱了“Lonely Room”这首歌,歌中描述的就是一个现实中困厄的角色却能在睡梦中尽情幻想。

比获得科学成就和登台演出更为令他兴奋的就是,这一次,他终于成为了全场的焦点,他的同学们,他的家人,他的爱人,虽然都已经年迈,却毫不吝惜掌声,在这一刻,他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也在幻想里达到了人生的颠峰。

他也终于结束了这一切。

3. 画中那个悲伤的人

影片中,有一个值得深挖的点,就是关于画作的探讨。

在露西拜访杰克家的时候,杰克介绍露西很会画画,于是露西用手机给杰克的父母看她的画作。

从后面地下室的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杰克曾经画过很多画作(但显然并未能以此谋生),而露西展示的画作,就是杰克用来参考的那些画(那些画作实际上是18-19世纪美国画家Ralph Albert Blakelocke的作品)。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父亲与露西就这些画作展开了一番探讨。

父亲认为,画作中没有人,是没有灵魂的,哪怕你露西想要表现一种悲伤的情绪,但是如果画中没有悲伤哭泣的人物,那么谁又能感受到这种气氛呢?

露西的观点是,我们可以把这个“悲伤的人”代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画面本身传递的情绪。

父亲和露西观点的不同,说不定就是当年杰克在学习绘画时和父亲的意见相左(也可能就是因此导致了父子关系疏远),而杰克最终也未能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因此只能通过这个幻想中的露西去完成自己的愿望,但是即使是在这个幻象中,父亲的角色依旧抱持不理解的态度。或许正是因为对于自己画作的不自信,杰克非常不希望露西进入地下室,因为那是他曾经失败的印证。

导演对此的回应,便是全片最后一幕,被深埋在雪中的拖车。

画面中,没有一个人,但是当我们想明白了这个故事的真相后,这个几乎是静态的,空无一人的景象,也能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怆然之感。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杰克还是胜利了,只不过,代价是他生命的终结。

4. 猪、舞蹈、冰淇淋

影片中还有三个很有意思的意象,下面来分别简单说一下。

猪,在电影中出现过几次,除了开始印在塔尔西镇奶品店标牌上的猪外

第一次印象深刻的猪的出场(语言中的出场),就是农场里,几头猪可怕的死因。几头猪因为父亲的疏忽而下半身生蛆,被活生生地吞噬,精神萎靡地走向死亡。

我们纵观全片来看的话,猪这个形象,其实就是男主杰克的人生写照了,父亲的疏忽或许就代表了杰克家庭的不和睦,而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杰克正在被艰难的生活一点点侵吞,走向死亡。

于是结尾,杰克赤身裸体跟在猪身后的画面,也便不难理解,这就是一场弥留之际的游行罢了。

杰克的幻想中,在他终于释然之后,年轻的杰克,和幻象中年轻的露西,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舞蹈(这毫无疑问是他每日所见的延展),在这场舞蹈之中,两个人彼此相拥,求婚,并举行婚礼。

但是就在婚礼后的欢悦之中,一个穿着清洁工服饰的人横刀夺爱,手刃了年轻的舞者杰克。

这个形象,毫无疑问也是杰克,只不过是那个年岁更大,也更加悔恨自己行为的杰克了,虽然他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段这么罗曼蒂克的恋情,然而自身也清楚,他之所以没能得到幸福的生活,其实大半也是被自己亲手扼杀的结果,自己的迟疑,胆怯,懦弱,终结了那个幸福的可能,于是自己只能默默地清扫尘埃,无端叹息。

最后,塔尔西镇奶品店,这个,大概真的就是杰克最喜欢光顾的地方了,从他小的时候便留恋此地,之后每一次路过,都要去这家店买一杯冰淇淋(开头我们能看到老年的他的车上就有杯子,而学校外的垃圾桶中也全是喝剩的杯子)。

杰克还在开头提到,不少在学校里的人最后都成为了服务员,所以在他幻想中风雪夜晚的塔尔西镇奶品店中,三个店员也都是他在学校看到的姑娘,两个嘲笑他的姑娘自然也是桀骜不驯,目中无人

另一个姑娘只是当时路过他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女,可能只是因为她对杰克浅浅的一个微笑吧,杰克就记住了她,于是这个女孩就成为了那个老实的服务生,并且杰克用她说出了一些“漂亮的女孩会遭受磨难”之类的话,大概也是存心想报复那几个对他无礼的“漂亮女生”吧。

5.缺省的拼图,最后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片中有这个一个非常有趣的镜头,露西坐在餐桌正中,明明我们知道,镜头外向左一点,向右一点,就是杰克的父亲和杰克的,但是镜头非常精准地卡在这个机位,于是明明喧闹的餐桌上,看上去却只有露西一个人。

影片虽然以杰克的幻想为主线,但是却是从露西的视角出发,于是在观众眼中,似乎只有露西这个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在家里寡言少语的杰克,笑容怪异的母亲,颈椎增生的父亲,都与老实巴交的露西格格不入。

当然我们看完电影再回头再看这一幕,会发现其实真正缺省的角色,就是露西本人。

露西在影片中不断接到来自自己的电话,电话的拨打人随着自己名称的转换也在不断变化着,当她接起电话,里面的男人却在反复说着:现在只剩下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了。

本片,并没有明确地给出这个“未解决问题”的答案,当然因为电影基于小说改编,小说里就更为直白地在最后告诉了读者,这个“未解决的问题”,是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的话语,也就是“我想结束这一切”。

露西曾经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努力去生活的,但是杰克告诉她,其实并不如此,有些虫子会自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以活下来为目的。

有的人,可能就是这样,当他坎坷一生,满心悔恨,只能在幻象中圆自己一个美梦之时,他人生中缺省的最后一块拼图,大概也就不是什么活下来的希望,而是一句简单的话语:

“我想结束这一切。”

 短评

查理·考夫曼的又一部极丧致郁之作,充满对衰老与无伴的惶恐无奈。疾风暴雪里的无尽行车,漫漫寒夜中空寂无人的校园走廊,凄凉孤冷,无所依凭。正当致命的孤独侵袭之时,清洁工老者幻想中的双人舞场面将我抽离出此前的影片氛围,还有其后的演讲+歌剧,这种前后割裂的间离虽然有趣,但还是多少减损了整体观感。杰西·巴克利演得太好了。自如似梦的叙事+多类型混融+多影片嵌入。车内关于人生哲学的散漫话唠令人想及[半梦半醒的人生];谈论+搬演[受影响的女人];诡异农庄与休里斯&科莱特饰演的男友父母很[遗传厄运];尴尬的餐桌谈话,不同年龄段的父母交替登场,时空错乱感似[暖暖内含光];虚幻角色与现实情境的关联契如[穆赫兰道];杰西·普莱蒙神似霍夫曼,再配上衰老而绝望的主题,分分钟穿越回[纽约提喻法];收尾之前则同质于[生死停留]。(8.8/10)

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年轻的我是《心灵捕手》里的天才少年,有伯乐识我,老去的我是《美丽心灵》里的获奖教授,有爱人陪我,但事实上我只是个中学里微不足道的清洁工,不是天才,没有爱人,庸庸碌碌过完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挺悲伤的故事。

6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Maybe pretty people suffer too, I don't know

10分钟前
  • 张 一 涵
  • 力荐

也许就像评论说的,这个理科烧脑片,理科不及格的我看这部片就像做数学卷子一样,从头到尾坚持看完没有交白卷的感觉。至于卷子里有哪些题,我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11分钟前
  • 神秘的Caramelo
  • 还行

4.5,2020十佳。诺兰和考夫曼都拍了关于“时间”的作品,有意思的是:诺兰想拍007,信条有类似的地方,考夫曼之前准备了一个歌舞片(考夫曼说这是自己最后一部导演作品,所以那部作品应该夭折了),这部就运用到了歌舞的成分,二位某种意义都圆梦了。整部电影就像是寒风吹打在脸上,前面像是女主对于人生的种种困惑的具象化(大段的车内戏还以为在看阿巴斯),尴尬又有些诡异的氛围,到学校以后把前面的全部串了起来,虽然没理的太通,但是感官上很完美,考夫曼的剧本不得不服;摄影相当好,之前就喜欢这个摄影师的风格,这次在女主家访的时刻呈现的相当不错,摄影艺术与氛围、角色心理的高度配合;声音设计很棒,尤其是遭受《信条》音效对耳朵的一顿轰炸以后,你才更明白好的音效不仅仅是完美的模拟(信条),它还可以很有层次,很有氛围。

16分钟前
  • 樂啊樂
  • 力荐

一位在美国号称“鬼才编剧”者改做导演拍摄的“冷门佳片”。两小时里,前后各有两段近20分钟的小汽车内双人对话戏(让我想起全片都在小汽车里的去年First的最佳影片《情诗》),中间古老农舍及后面中学的段落中又是时空、人物时时天马行空式地错位、乱序。总之,是部“神经病”式的、十分费解的影片。浏览一下豆瓣网友的观影评论,还真有不少聪敏、复杂的、有见地的读解。冷门片吗,有兴趣者才能发现它“佳”在哪里。我们老人可费不起那脑子了。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短评有剧透!!!一秒都不想快进,看得是又舒服又惊悚。女主和男主半夜坐车去件家长,路上聊了差不多半小时,氛围铺垫得太稳了。到男方家之后情节开始失控,情节开始超现实走向。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回程路上去买冰激凌,那段把我吓得头皮发麻。到了男主学校,开始“闪灵”场景再现,也吓得不轻。太美滋滋了。不知道这片子能不能火起来。根据零星线索,整部剧我猜是老头子临死前的失常记忆。

24分钟前
  • 菜根
  • 力荐

看到Jake家客厅里挂着菲德烈希的《海滨孤僧》,画中的海雾变成了片中的大雪。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引用这幅画阐释西洋画家和中国画家都怀有对无尽空间的热爱,而他所说的中国画中“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其实具有普适性,王维的“枕上见千里,窗中窥万室”和Jake心中的这场雪又有何不同。

25分钟前
  • 醉岛
  • 推荐

我们静止不动,时间像冷风一样穿过我们,穿过父母的过去和未来,穿过书海和无数个跳跃的名字。被记起的和被遗忘的,年轻和衰老,对自我的接受和排斥,要离开的女人和要留下的男人。无意义的喃喃自语被碾得细碎,一切消融后只剩下风。

29分钟前
  • 落鳥
  • 推荐

我确实挺想结束这一切的,指看这部电影的时候。

33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还行

我的眼睛没有动,是电影在我眼前放完了

38分钟前
  • 地下诗人
  • 还行

我老实说,真的催眠。

41分钟前
  • 波澄酒
  • 还行

已删

43分钟前
  • 牛奶眼修理工
  • 推荐

这种通过混合文本勾连起两种生命体验连续性共在的尝试还是挺不错的,但也许idea来自于原著,导演方面就是持续崩坏,最后的效果更径直导向了“伪意识流”电影。哪怕黑泽明的《梦》都还有那么些朴拙的优势,这部真是彻底?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在死前回马灯了一遍虚构人物的喋喋不休+鬼畜超现实幻觉emmmm....fine。当揭示出“人生多无力、世界多虚无”的同时,本片也被一种从始至终的巨大同温层吞噬,无力而又虚无。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看到影片第三十分钟的时候关于地下室的讨论终于让我觉得有点尴尬的有趣了。整个电影都是意识和时间的轮回与催眠。故事的发生超脱了具体的环境,整个看起来很怪异。可能是最适合疫情封锁期间跟自己对话的电影了。im totally lost but still feel good about it

47分钟前
  • veridisquo
  • 还行

他是一个极其普通、平凡长相、一般工作、家庭中下、孤独寂寞的人,喜欢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甜食、独处,写一些影评、乐评甚至小说和剧本,有暗恋和幻想的情人,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才华……一个大雪天的深夜,年迈的他独自完成了清扫工作,疲惫的他坐在冰冷的车里脑子里的一切开始混淆(经历的、虚构的、记忆的、想象的)时间开始堆积折叠重构,不久之后一个赤裸身体的胖老男人冰冷的尸体在皮卡车里被发现,最为恐怖的是豆瓣友邻们这电影拍的就是我们自己。

4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意识流电影。有很多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也在我脑内度过了他们的一生。PS每当我觉得电影有趣起来的时候,冗长游离的对话就把我拉回无趣区间。论对观众的不友好程度,考夫曼和诺兰有得一拼啊...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一切仿佛都是错误,可直到错无可避,才发觉内心是那么的懦弱又孤独。一切似乎早该结束,可直到老无所依,才明白自己踏上了无法回头的路。我们满怀虔诚的穿越漫天风雪,四周洁白而宁静,伙伴友善而热情,然而曙光来临之时,惊觉周围一片泥泞,眼前是阴风阵阵,身后是白骨重重,自己竟是这世界最孤独的人。看完第一反应就是:考夫曼再拍下去就真的能和林奇搂着肩膀喝咖啡了。太他妈神了,焦虑,疑惑,呐喊,腐烂,幻听,疲倦,挣扎,考夫曼几乎是把所有的感知体验全塞上了,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的视听骗局,空间和时间的错位,听觉和视觉的错位,人物之间情绪的错位,年龄和认知的错位,口不应心,似是而非。人在表达时为了照顾对方,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而当对方用同样的扭曲打个来回,又开始了另一次扭曲。硬要给个说法的话:人生来就是要后悔的。

58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还行

人生鬼打墙,记忆见光死

1小时前
  • runorun
  • 还行

我们都是所读/所看过一切的集合体,真诚而不作怪

1小时前
  • Trilli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