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2005

剧情片大陆2005

主演:张静初  冯瓅  吕聿来  黄梅莹  刘冠成  安静  于小伟  

导演:顾长卫

播放地址

 剧照

孔雀2005 剧照 NO.1孔雀2005 剧照 NO.2孔雀2005 剧照 NO.3孔雀2005 剧照 NO.4孔雀2005 剧照 NO.5孔雀2005 剧照 NO.6孔雀2005 剧照 NO.13孔雀2005 剧照 NO.14孔雀2005 剧照 NO.15孔雀2005 剧照 NO.16孔雀2005 剧照 NO.17孔雀2005 剧照 NO.18孔雀2005 剧照 NO.19孔雀200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3

详细剧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阳,某个五口之家的姐姐(张静初)、哥哥(冯瓅)和弟弟(吕玉来)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姐姐二十出头,虽看起来清瘦文静,内心却刚烈执拗,为实现梦想可以将自己豁出,无奈现实无情,经过多次挫败后她学会听天由命;哥哥二十三四岁,因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父母对他的关爱皆多一层,经人介绍与精明的跛脚姑娘结婚后,他过上自己很满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世界过于丰富,因为某件事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开始在外面找寻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所获只是时间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

 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的涅槃

“其实我原本讲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着一定要先幻灭,然后才能重生。”——顾长卫

“天远难穷休久望,楼高欲下还重倚。”前半句也许可以对应《孔雀》,后半句仿佛在说《立春》。导演顾长卫如是阐释自己的两部作品:“姐姐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禁锢的时代,它禁锢着所有人;王彩玲的时代,看上去每个人都有了自由,每个人都有机会,其实更为复杂。姐姐的悲剧在于时代在和她作对,王彩玲的悲剧在于她和时代作对。”
《孔雀》的片头,沉浸于手风琴中的姐姐全然不顾壶中烧开的水,正是虔诚信徒的形象写照,梦想是避免发疯的迷药,价值是拯救灵魂的直觉。姐姐的心在自由的天空,跳伞的意象如此丰富,伞兵因此成为她一生的最爱;与干爸一起拉琴跳舞的时候,你看尝尽孤独滋味的她饮鸩止渴般的眼神,仿佛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成为一场狂欢。如梭伦所说的,神只是叫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张静初的脸有着这个角色所需要的难以调和的戾气,但姐姐绝非对现实一无所知,她懂得置办烟酒以疏通渠道,她知道笼络局长司机以达到现实目的——但,从看到满载伞兵的军车离去的那一刻起,姐姐已经对现实背过了身,个体决然告别了普遍性和稳靠性而完完全全地活在了自己创造的世界里。
而那个长得比姐姐都秀气的弟弟却只是“沉默得像个影子”,羞涩是回避自我之外的本能,懈怠是不堪俗世负重的悲观。知道“和跳伞有关”要用钱的他可以倾其所有地帮助姐姐,自己却仅限于隔岸观火中望梅止渴,姐姐已经让他看到了理想主义者所有的冲锋陷阵、以及头破血流。在处事太过老到的母亲与性格太过鲜明的姐姐的衬托下,“隐遁”的父亲与“智障”的哥哥让弟弟在强烈的恋母/姐情结中无法自拔,缺失的食指正是其阉割的隐喻(片中删去了同性恋的情节)。在同学面前丧尽颜面、喊着“他不是俺哥” 的弟弟用伞头全力刺向了哥哥,同样残忍的镜头在送礼场景中重现:看着被狗吠吓到踉跄失态的父亲,他报复式地大笑不止。弟弟仿佛是全剧最软弱的一个人,却在全家人(除母亲外)“合谋”毒死哥哥的行动中担纲了执行者的角色,这已不仅仅是象征意义上的“弑父/兄”。和姐姐目的不纯的婚姻一样,结婚不但成了弟弟提前退休的捷径,更成为他恋母情结的归宿——如年长他许多的妻子所抱怨的“以前养一人,现在养两人”。
片中的父母皆是世俗力量的化身,母亲是爱,父亲是法或理性(片头吃饭时命令被喧闹声吸引的弟弟“回来”、以暴力制服了姐姐的绝食与妄想、以及赶走了保存人体画的弟弟),爱与法合谋将理想主义扼杀至穷途末路,姐姐却是不为世俗所动的人,撕下了所谓的爱之幕纱与整个世界对抗,她明白“爸妈只喜欢老大”——哥哥真的是傻子么?他既知道为了撇清“俺妹子多管闲事”拿烧鸡赔礼道歉,懂得用言语激将母亲为自己提亲,攒下香烟待喜子借钱时一报还一报——不,哥哥只是放大了的现实主义者而已,老老实实地安于蝼蚁之生,拒绝神话,躲避崇高,智障是自私、冷漠与贪婪名正言顺的保护伞。林肯说过,也许上帝是喜欢普通人的,因为他造了那么多的普通人。

如果说弟弟像哈姆雷特,姐姐则像堂吉诃德——在人生最绚烂的“开屏”那一刻,自行车就是她的驽骍难得(Rosinante),她的飞蛾扑火与一意孤行,只献给超出人物以外的某种永恒理念的信仰——杜尔西内娅只是一个名字,并不实际存在。看到真人版堂吉诃德的果子由衷发出“他娘的”的感慨是五体投地的惺惺相惜,夺伞不还是为了表达好感,姐姐却以殉道者般的决绝姿态脱下裤子,让他无路可退——就像姐姐找果子摆平事端的时候他反问的“在你眼里我就是个流氓?”——姐姐才是真正不可救药的亡命之徒,哪怕抛弃现实性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是人性的丧失。弟弟则缺乏姐姐那种“流氓”到骨子里的勇气与持守信念的刚毅(manliness),过度的反省与权衡伴随着从行动到思想的撤退、从世界向自我的逃离,生命成为虚无的祭品——“爸妈都说,人这一辈子太短了,可我却想一觉醒来,已经六十岁了。”姐姐从容燃烧,弟弟却只能苟延残喘,殉道与超脱同作为自杀的变种,正如理想主义与虚无主义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卡夫卡笔下的饥饿艺术家不是为饿而饿,只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食物”。
片尾幻灭的青春是燃烧殆尽后的灰烬,动物园里的孔雀依旧迟迟不肯开屏,姐姐告诉女儿“爸爸老家漫山遍野都是孔雀”——仿佛她被问之失踪弟弟的下落时幻想的“俺弟弟当海军周游世界”,以及见到了落魄的梦中情人却告诉弟弟这是“一直爱着我的人”一样,她一直生活在别处;弟弟则一如既往地无所谓:“反正冬天孔雀也不开屏”。然而——用顾长卫自己的话来说:“我们也不忍心最终孔雀不开屏”——和解安慰也好,自欺欺人也罢,孔雀终究还是开屏了。裴多菲说过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编剧李樯是这样定位《孔雀》中如安阳般在七十年代的中国遍地都是的小城的:“就像是无数流落民间的技艺之人,在他们当中有着劳苦无常的命运的证据,不被诉说的沉寂衰败的时光。”《孔雀》所讲述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作为时代囚徒的人们一边生活其中、一边建构囚牢的悲怆,用艾WeiWei的话说:“《孔雀》是一部政治性很强的电影,顾长卫把这个最难的题材控制在一个最低的层面去表现。”
同样是对“多余的人”的描摹,顾长卫有着比王家卫更沉实的姿态,以及后者所没有的、热血的温度——这是他割开自己的血管,任殷红汩汩流下的温度。而现实中的我们,或许正像顾长卫所说的那样:“我永远都不会向现实妥协,但我不如姐姐圣徒般执着;我也有现实功利的东西,也会有狡猾的时候,但我不如哥哥;相对于弟弟那样的勇气,以及他的消极面,我也没彻底地做得像他那样”——同样的痛苦就像阳光,落到了所有人的身上,然而,“尽管一生再黯淡,平庸的岁月再漫长,也总可以等到开屏的瞬间,这样的瞬间,便足以将生命照亮。”


附:

吴宇森:我哭了,它让我联想到我小时候的生活。这批国内演员真的太出色了,我很喜欢张静初的表演,很自然,有张力,完全没有表演的痕迹。

姜文:我看过《孔雀》的剧本,但我知道我导不了,我知道有人导这个本子一定比我好,这个人就是顾长卫。老顾的这部作品我看了两遍,非常感动,《孔雀》在国内公映时,我还要进影院看第三遍。

田壮壮:这个剧本其实已经写好六七年了,但始终没有拍成,但是顾长卫把这样一个好的电影作品完成了,这样的作品,只要完成就是成功了,就会一直流传下去。《孔雀》让人很震撼,看过之后我很惊叹。

焦雄屏:《孔雀》的婉转细腻和诗情横溢,让我又哭又笑。这里面有成长的梦,有现实的无奈,也有不堪回首的中年梦碎。最可贵的,是在一片虚假和装腔作势的中国电影中,拍出了真情,拍出了你我可能都能忆起的不光彩和维持尊严的痛苦。

 2 ) 孔雀·印象·七宗罪

印象-A

顾长卫的这部片子有一个独特的名字,没有看过影片的人恐怕很难将那里面所描写的生活与孔雀二字联系在一起。除了末尾,兄妹三人在动物园里看到了孔雀。
冬天,孔雀没有开屏。
姐姐最初梦想着成为一名伞兵。她骑着自行车狂奔在街头,而拴在车尾的自制的降落伞迎风飞舞,酷似孔雀开屏的场景。她举起双手,嘴里发出兴奋的叫声,那神情,如同在蔚蓝天空中,无忧无虑地飞翔。于是,那一瞬间,我以为自己了解了孔雀的象征意义。而一直到最后,我才猛然想起,孔雀,是飞不起来的。
其实孔雀是很世俗的动物,如同,我们的生活。
                 
                 
七宗罪
                 
A.贿赂
一个人的欲望过于强烈,就有可能做出一些蠢事。比如姐姐,比如另一个想当伞兵的女孩,于是他们拼了命地抓住每一根有可能的救命稻草,不惜一切。
姐姐和军官打乒乓球,预备送啤酒,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虽然并不排除姐姐喜欢那位英俊的教官的因素,但是在现实面前感情永远都显得那么苍白而无力。而后来的故事证明,没有感情,姐姐的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改变。
这是第一次。
姐姐索要降落伞,果子提出报酬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脱下了自己的裤子。或者为了摆脱洗瓶子的命运,她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许多的领导的司机。从此以后,她的身体乃至灵魂,全部成为了商品。
                 
B.贪婪
一个人如果贪婪,那么再多的物质再多的爱都是不够的。就像母亲分发的糖果。哥哥是傻子,所以母亲要求每人分出五块糖。姐姐拿出了四块,再也不肯交出第五块。
从来也不在乎自己手上还剩下什么,只看见没有得到的。母亲在生活上总是给予哥哥更多的关心,这理所当然。然而姐姐对弟弟说:“他们从不爱我们,可是我终究会找到爱我的人。”她终于漠视掉了父母的所有关心。
于是认一个拉手风琴的老人作干爸,为了稍纵即逝的快乐。她却不知道,这并不会使她满足,因为她还没有得到全世界。
                 
C.利用
影片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利用。大一点的,姐姐用婚姻利用小王帮自己找到了新的工作,金枝以同样的方式来到了城里。小一点,姐姐利用弟弟的无知帮自己买了《性知识手册》,同事们利用哥哥的憨厚替自己干活。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不管事情是怎样开头,一旦利用者的目的达到,都没有再对被利用者说一句话。
也许许多人都会说,这个时代的人就是如此,你不利用别人活着不被别人利用就无法生存。最近我听到的一个说法是,朋友也是生产力。
我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D.妒忌
有一件事情是最让姐姐和弟弟心里不平衡的,那就是为什么比自己不如的哥哥,却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关怀与权利。当哥哥多分到糖的时候、把糖扔给鹅吃的时候,或者仅仅是他一个人看着书的时候,这种妒忌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他们,终于迫使他们作出了疯狂的决定,用老鼠药毒死哥哥。
看到这部分我突然想起马尔克斯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影片也是如此,导演就是那个揭示真相的叙述者,他不断用细节提醒我们,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是因为妒忌的火焰焚毁了理智。
所幸母亲洞察了这一切,那杯毒药最后给了家里的一只鹅。鹅在临死前扑打翅膀,颈项扭曲,悲壮而惨烈。
                 
E.欺骗
姐姐拿了母亲的钱,当全家人垂头丧气坐在家里时,她没有勇气承认事实,她不停地做事来掩饰心里的恐慌。其实我们的生活里又何曾少了同样的场景。沉默,通常是另一种欺骗。
比较恶毒的是哥哥的老婆金枝,她是那样不安好心地教唆着哥哥:“他们为什么让你生病,而不是你的弟弟妹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靠不住,除了我。”
她的容颜刹那间扭曲如同地狱使者。
                 
F.愤怒
无法忘记的一个场景,是滂沱大雨中,弟弟用锋利的伞头,狠狠刺进哥哥的大腿。
“他不是我哥哥!”年少无知的弟弟这样说。
是因为愤怒和羞愧,弟弟无法忍受哥哥带给他的“耻辱”,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哥哥是一个傻子,而在家庭中,是一个温和正直如斯的人。
人们总是害怕面对事实,尤其是在有旁人围观的时候。他们要把自己伪装得华丽而完美,任何有可能拆穿把戏的人,都会使他们怒不可遏,从而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
                 
G.欲望
我想换个好点的词,叫做希望。
这一项或许应该写在开头,因为故事就是伴随着姐姐成为伞兵的希望而展开的。母亲希望子女都能有出息;哥哥希望娶到叫桂玲的美丽女子;弟弟的希望似乎并不指向鲜明,而姐姐的希望始终在变。
只是我突然感到疑惑,如果说是这些造成了人物的悲剧,那么失去这些东西以后的结局又会如何呢?
对于众人的不完美结局,时代或者仅仅是某个人都无法承担起全部责任,是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人性导致故事必将按照这样的轨道前进。而面对罪恶而迷人的果实,亚当又该如何取舍?
                 
                 
印象-B

关于孔雀里的世界,是我从未也不会有机会经历的。像几乎所有文艺片一样的淡黄的有些退色的镜像里,一切都如同太阳底下蒸发的水汽似的注定只能成为追忆。它所描述的那些人的美好或丑陋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都似乎因着这样的模式而变得模糊不清。可是我却清楚地感受到,透过朦胧的镜头所散发出的,从骨子里渗透出的残酷气息。
时代变了,有些东西未必就能跟着改变。
事实原来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孔雀,庸俗不堪,却总是自命不凡。我们所做的全部事情,不过如孔雀开屏,只是要让路人看见,并短暂停留。不曾在意损失了多少羽毛,伤害了多少同类,我们要的,只是一瞬间被仰视的盲目快乐。
而我们,也注定被这俗世捆绑,无法飞翔。

 3 ) 《孔雀》·泡汤了




    片子开场一小半儿,一家五口在那儿砸煤球,没人说话,似乎各自想着心事,但动作协调一致,看得出来,还是很有默契的一家人。然后,就是突然哗啦啦地下雨,不算大,但足以毁了那堆刚砸好的煤球。一下子,刚才那个沉默却和谐的气氛就全乱套了,妈妈跑去拿塑料布,老爸忙着在煤堆边上垒砖头,两个儿子在屋檐下傻站着,哇啦哇啦地吆喝……但很快,一家人就都那么傻站着了,碰到这种事,大家谁都无能为力。可突然,姐姐走进了雨里,跨过煤堆的时候,还重重地摔了一跤,屁股上弄得都是泥,她倒呵呵乐了,有点狠狠地、神经病似地跑开了。
    当时我就忍不住跟黄老师说,哎,我说,这一家人怎么净干这“泡汤了”的事儿啊?是啊,这一家人是真够倒霉的,从大姐的倒霉算起,哪个都像上辈子欠了老天爷大债了。

    1、姐姐
    三个孩子里,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这个姐姐,可她就是要倒霉,凡是她的梦想,就一定要被摧毁。她碍着谁了?她没碍着谁,她就是生不逢时,她赶上的那个时代,不如现如今张静初赶上的这个时代能容人。
    河南安阳有个空军基地,所以70年代末还有伞兵,就是这些潇洒的女伞兵闹得,姐姐老想着飞,飞出这个小城,飞出这死气沉沉的家。姐姐是个聪明人,她和招兵的军人同志打乒乓球,还偷家里的钱想给人家送礼,她是豁得出去的,但她毕竟不如胖姑娘的姐姐狠,那位姐姐后来成了那个军人同志的老婆。所以,去当伞兵的不是姐姐,而是胖姑娘。
    如果说这算姐姐的第一个重大人生挫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贞。姐姐和果子在小树林儿里究竟有没有发生关系,曾经是我和黄老师争论的一个课题,我倾向于他们没干,因为没必要,但是从这个女人的性格来看,黄老师的肯定判断也许是更犀利——他说后来果子跟姐姐说过一句话很可揣摩:你以为我真是流氓呢?不过,虽然我听后有过动摇,但目前我们还各持己见,因为我觉得,姐姐在小树林里脱裤子那个动作,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个动作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在精神上放弃了贞操,她不在乎了。还有她拖着降落伞,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猛High的时候,被他老妈当众打断,然后是在家里强行脱了裤子打针。她作为女人的那点天真、梦,还有自尊,完全被打碎了。不过她也没有就那么跟果子好上,而是有预谋地找了个文工团拉琴的老头,她甚至还带着弟弟去享受这个“干爹”的爱护。老头很不幸,顶不住单位和家里的压力自杀了,究竟死没死不知道,但他的子女却找上门来辱骂、殴打姐姐,这场戏精彩极了,尤其是还配上凶悍的河南口音。最牛B的是,对方打完人撂下一句“狐狸精!”然后扬长而去之后,姐姐一言未发,继续埋头刷瓶子,这时候她身边的工友默契极了,一齐沉默着刷瓶子,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集体的这个冷漠、冷酷的“心理素质”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好,1977年,往前推十年,就是那十年的经历锻炼出来的,必然。
    这之后,姐姐几乎绝望了,她随便嫁了个人,没几年就离了。姐姐最好的几年青春就干这个了,白瞎了,彻底白瞎了。
    几年后,已经是80年代了,姐姐又遇到了那个军人同志,在大街上,姐姐突然就精神焕发了,好像当年那个骚动的魂魄又回到了这具躯体。她毅然决然地穿过马路,来到那男人面前,万分幸福、万分骚包地对他说:我就知道,你会一直爱着我。可是,人家已经不记得她是谁了。
    随后的一场戏(就是姐姐蹲在菜摊上,极度克制地哗哗流眼泪的那场戏),虽然拍得很紧(我的意思就是还可以稍稍松弛一些,像《爱情万岁》那样,不要意图太明显),但却给姐姐这个人物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这个人物彻底立住了,她成形了,可信。

    2、哥哥
    哥哥的故事最有趣,但说实话,没什么意思,主要的功能倒不如说是衬托了其他几个人物,特别是妈妈和哥哥的那个瘸腿媳妇,当然还有弟弟。
    哥哥的狡诈是这个人物性格的关键,何以见得呢?你别看这厮在外面孙子似的,回到家那是一大爷,分糖块,121颗,他最后能拿一大半。这家伙是真傻吗?他确实有点傻,但是也并不完全傻,所以姐姐让果子揍了人,他就立马带着烧鸡去慰问,精明得很。这个胖子,至少在两样事情上是绝对不傻的,一个就是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一个就是食,这个食不防放大一点,也包括色。讨媳妇这个事儿,太说明问题了,他在纺织厂门口看上人家陶美龄了,回家就给他妈使计策,就是猪八戒最擅长的那种:激将法。这还不算,他自己也很有方式方法,摘那么一大朵向日葵,我的天,那放在今天也是很浪漫的一个人啊。可惜,天鹅肉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得手,胖子的爱情终于还是失败了。
    相亲相到的这个农村姑娘,和胖子实在是绝配,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可以经营胖子的女人,她的手腕甚至比胖子他妈都厉害。没有她,胖子定不会学会那生存下去最关键的一招:自私。对付来借钱的无赖,胖子的办法实在令人佩服,这绝对是大智慧。
    哥哥的故事里有一段惊心动魄的谋杀场面,这场戏也是这片子里的大亮点之一。它涉及到一个共谋的问题,就是一家人要不要达成默契,干掉傻哥哥这个累赘?弟弟买了耗子药,姐姐发现了,倒在了地上,父亲在门口看见了,却选择了沉默。只有母亲,她采取了一个极端但有效的方式,教训了自己的家人。在饭桌上,她专门选在饭桌上,让一只大白鹅喝了毒药,然后全家人看着它毒发、挣扎、抽搐、扭曲着死去。这一家人的关系,实在太不健康了,但是,这里的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符合逻辑的,是有一个源头的。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这片子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席者,就是文革经验,它是解释所有事件的关键,它才是77年这一家人遭遇的不幸的真正根源。

    3、弟弟
    据说弟弟的故事是被迫作了大手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弟弟本来应该是个同性恋。需不需要让弟弟变成同性恋我不管,问题是现在的改动让这人物有些前后不搭。虽然基本上也解释得通,但就是别扭,尤其是他成了一个甘愿吃软饭的人,怎么会?
    弟弟的自尊是这样一点点被毁掉的,先是长期的被忽略,长期的,非常长期的,这个你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想象。然后是姐姐的遭遇,因为姐姐的两个梦想先后被击碎的时候,他都在场,一个是伞兵事件,一个是干爹事件。在这个家里,他最可亲近、可信赖的就是姐姐,因此姐姐的挫折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挫折。这之后,还有胖子哥哥在澡堂的口吐白沫事件,在这个家里,他顶着很多无形的压力,而别人却从不在乎,甚至最亲近的姐姐,也利用他,利用他去买那令他难堪的《性知识手册》。
    接下来的事件更严重,傻哥哥来送伞,让他很没面子,哥哥“耍流氓”,让全校围殴,他也被株连,情急之下,他居然干出了用伞尖捅哥哥这样混帐的事。这个时候,这个家里最小的男孩的心理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没想到的是,随后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为了挽回面子,他请果子冒充民警大晴天来送伞,这是个典型的饮鸩止渴的小把戏,果然,第二天当他兴冲冲地吹着口哨来到教室,迎来的却不是尊重和崇拜,而是全体同学的羞辱。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这意味着,他被一个集体除名了,唾弃了。之后是另一次唾弃,被女人的唾弃,他跟踪对他貌似有好感的女同桌,得到的却是对方更冷酷的嘲笑。这几乎是他回到安全集体的唯一稻草,但是也覆灭了。
    学校这个“小社会”抛弃了他,没想到回到家里也是一样。在“暗杀”哥哥未遂之后,母亲残忍的惩罚手段割断了他和母亲交流的可能,然而父亲,竟然是一个更加不可理喻的男人。这之前,这个男人几乎总是沉默的,看起来似乎是个厚道、老实的男人,万万没想到,当这个男人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小儿子画的一幅女性人体之后,竟然大发雷霆、歇斯底里了,这个暴怒的男人甚至对着屋外大喊:邻居们,快来看哪,我家出了一个流氓!这一次,弟弟的退路被彻底堵死了,他只好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城市。
    80年代以后,当他带领自己的女人和这个女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对父亲的仇恨依然没有熄灭,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对父亲的挑衅。但是,他自己也在这种丧失了尊严的生活中,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报废掉了。

    4、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妈妈在文革的十年中发生过什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但那一定是可怕的经历。妈妈处理事情的果断、凶狠和不择手段,恍惚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爸爸呢?终于在沉默中爆发的父亲,原本也是个有着暴力倾向的人吧。
    这些被扭曲的人格,很可能获得了某种可怕的遗传。

    5、孔雀
    最后,那孔雀终于开屏了。父亲和母亲没有来,但孩子们都来了,他们都来了,却也没有一个能等到看见孔雀开屏,这就是顾长卫想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没赶上好时候。可是,谁能赶上好时候呢?孔雀确实开屏了,但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么雅观的屁股。
    

http://www.blogcn.com/User7/sixdoors/blog/4468536.html

 4 ) 孔雀

时间很长的一部电影,剧情甚至没有多么高潮的,就是一个平凡的家庭里,发生的最平凡的事情,这是那个年代的缩影。也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所曾经的经历。那些小道具,网兜,衡量自行车。热水瓶,自制的蜂窝煤,小巷子,还有那个年代高端的产物绿色的吉普车,都好像是把我们拉回那个年代,而末尾的孔雀是让这一家人都经过那个孔雀园,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孔雀开屏,甚至他们认为孔雀在冬天是不开屏的,然而在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情况下,孔雀却悄悄的开屏了,或许你注意到了孔雀美丽的尾巴,却没有看到它悄悄绽放时候的过程。

 5 ) 孔雀开屏 ——《孔雀》影评(一)

顾长卫导演执导的《孔雀》片长136分钟,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的提名;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
      影片讲述的是北方小城市河南安阳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时间设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姐姐(张静初饰演)、哥哥(冯瓅饰演)和弟弟(吕玉来饰演)三个年轻人在社会剧烈转型时期,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 通过家中弟弟的自叙展开故事情节,构织了一家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尤其三个青年的成长故事。这是关于一代中国人的青春、梦想和尊严的描写。影片试图展现在苦难的生活重压下所有普通人美丽梦想的萌发、磨损、破灭和灰飞烟灭后的一声叹息。姐姐二十出头,虽看起来清瘦文静,内心却刚烈执拗,为实现梦想可以将自己豁出去,无奈现实无情,经过多次挫败后她学会了宿命;哥哥二十三四岁,因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父母对他关爱有加,经人介绍与精明的跛脚姑娘结婚后,他过上自己很满意的日子;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叛逆,内心世界过于丰富,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开始在外面找寻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时间将其改造得面目全非。三个人的故事分别是关于梦想和激情,关于善良,关于叛逆和颓废。

 6 ) 孔雀开屏 ——《孔雀》影评(四)

影片对于三个年轻人的性格刻画可谓独具匠心。五口之家的姐姐是一个对未来怀着憧憬的女孩,她拒绝平庸生活,在她心中涌动着青春的激情,枯燥的现实生活难以满足她萌动的梦想,一个个的梦在心中滋生,却又一个个地失落,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完美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追随者,因此跟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格格不入。她梦想着成为女伞兵,然而梦想的破灭让她失望至极,仿佛生命就此委顿,所以她想通过绝食来对抗绝望带来的痛苦,影片一个片段展示姐姐骑着自行车拖着自制的降落伞,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飞翔,神采奕奕,灿烂的像一朵绚烂的花,反映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她热爱生活,对音乐爱好,本来以为找到一个知音,将这位忘年交认做干爸,然而也好景不长,她的干爸因为不被人理解而自杀。影片开始不久姐姐在门口过道里练琴。镜头中间的姐姐穿着白色的衬衣纯真素朴、专心的拉着手风琴,右侧不远处还有位老者坐在昏暗的房檐下呆望着远方了无生气,而画面左侧姐姐身旁的炉子上烧着一壶开水,一股股白色的蒸汽从壶里冲出弥漫在空气里,壶盖被顶得啪啪作响,姐姐停下手中的琴向水壶望了两眼,最终还是没有动,继续拉琴。这样一个静止的长镜头,表现出姐姐对日常百姓柴米油盐生活的不啻和对艺术理想生活的向往痴迷,姐姐的性格与命运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姐姐不得不屈服于生活,在她决定结婚的时候,就是她决定回到现实的开始。尽管心里还藏着对爱情的梦想,然而多年后,她又在街上认出当年英姿飒爽的情人,而此时的情人同样变成了和平常人一样猥琐,也认不出姐姐是谁?那个年轻军官嘴里吞着包子推着单车慵懒地埋没在人群里时,姐姐对爱情的美好回忆顿时就毁灭了。在挑西红柿时,她竭力压抑自己的感伤痛苦,这里面包含了多少对美好回忆的失落、青春流逝的痛楚和对时间改变一切的无奈!在小镇的上空时常出现伞兵的身影,能够成为一名从天而降的女兵成为了姐姐心中最强烈的梦想,为实现这一梦想,她独自前去报名参军,甚至不惜运用各种手段拉进与征兵负责人的关系,并私自用母亲的生活费购买了送礼的烟和酒。可惜她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化为烟云,眼见着新兵们热闹地离去,姐姐只能失魂落魄地将自己关在卧室里,坐在窗台上,遥望着蓝天,眼看着梦想的远去。宁静的小镇不再允许姐姐有任何的梦想,为梦想而编织的降落伞被母亲毫不留情地扯断。姐姐不再抗争、不再幻想,如所有普通人一样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座标,嫁个好丈夫、换个好工作成为她生存的目标。姐姐是个为了梦想可以不顾一切的人物。许多人求之不得想进幼儿园当阿姨,她却毫无挂念,只因自己不喜欢。可是,她到底又喜欢什么呢?恐怕连自己都不清楚吧。想去参军,也只是对伞兵一见钟情而已。沧海桑田,红艳艳的西红柿,让姐姐难掩泪水,水果摊的水果可以时时常新,但物在人非,导演象征化的手法表现主人公对自己失去青春的惋惜和命运的叹服。姐姐一方面是一个抗争者,同时也是一个逃避者,她在托儿所里不安心工作,是在逃避这种毫无激情的生活;她想当伞兵,也是用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来逃避现实;到后来她为了离开药厂换个工作,匆匆嫁给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人,这更是一种逃避。姐姐不停的逃避眼下的生活,总以为逃开了生活就会好起来,可是,这种逃避根本解救不了她,看不清人生的她注定是个悲剧。

 7 ) 美,如昙花一现 (从拍摄角度的分析 原创文章)

 孔雀

这部影片自己反反复复看了三遍,第一遍看觉得它是个故事,第二遍看觉得它是在给我们展现一种社会生活,第三遍看才真切的感受到这里面所蕴含的某种哲理,一种关于美、以及关于追求与向往的哲理,影片用简单的画面与声音展现给我们用其他手段无法展现的深刻内涵,人性的执着、环境的残酷、真实与虚幻的界限、美的真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孔雀》中都被完美的给予了诠释。
《孔雀》单单个片名就很值得我们思考,两个小时十五分钟的戏只有最后不到五分钟的镜头里出现了孔雀这一意象,难道笔者就是为了这个五分钟的镜头就断章取义定名为《孔雀》,显然不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导演选取孔雀来做片名是有特殊含义的,自己对孔雀这一意象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孔雀虽然是美丽的,但美丽却又是短暂的,它那美丽的屏羽并不是永远绽放光彩,迫于环境,就像剧中高卫强不经意的那句“冬天孔雀是不开屏的!”,在孔雀的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其实与山鸡没什么差别,但不同的是它拥有瞬间的绽放,这点是山鸡所不具备的,这就像片中所描述的那几个主人公,每个人都有着一段光辉的时刻,都有过为“开屏”那一瞬间努力与挣扎,但也恰恰是那无法摆脱的“冬天”,那残酷无情的环境,又使得他们最终必须无奈的回归“山鸡”的生活。第二种是,孔雀开屏的目的是吸引异性,我们可以看作是一种追求,大哥高卫国追求一种没有歧视的生活,高卫红追求那个属于蓝天的梦想,所有人都像极了孔雀,为了达成自己的某种目的而进着自己的努力流着自己的汗水。
 孔雀生活在笼子里面,透过笼子一样可以看得见蓝天,会有种生活在广阔蓝天下的假象,只有在试图挣扎飞向更高更远时,才会突然发现笼子是那样的坚不可摧,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狭小的牢笼,这是孔雀的生活。换位想想,其实这是笔者通过孔雀在暗示那个年代麻木不仁的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被囚禁在牢笼里?最后一个镜头导演是特意安排在孔雀的笼子里拍的,这样一来,真正在笼子里的又是谁呢?是孔雀还是我们,看得见的笼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看不见得牢笼,就像我们生活的社会,你越是向往蓝天,向往美好,越是受到笼子的压迫,受到环境的阻挠,直到无奈的对环境妥协,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生活的残酷。
色彩
影片开头空镜头的运用让人拍案叫绝,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小城镇,烟雾迷蒙的幻觉感,老旧的建筑物,唐突出现的宣传口号,沉寂不语的大树,灰蒙蒙的背景色,所有的一切配合顾长卫对颜色的精当把握,凸显了几分的压抑与不真实,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调。顾长卫在作品中展现震撼力和意境深远的视觉形象是出了名的,在这部影片中也刚好让我们见证了这一点,在这部影片中并不是大把大把鲜亮颜色的运用,而大部分颜色采用了冷色,通过冷色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亮色的含义。万灰丛中一点红,使这点红红的更有意义。
导演把每一个亮色都赋予了它特有的含义,幼儿园摔了孩子的高卫红回到家中切西红柿,热情而又鲜活的颜色——红色,奔放,活力,生机,可导演巧妙的安排这一意象,不是别的,而是把红色活生生的切碎,切碎红色背后那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没有直白的语言与对白,只有主人公安静的切西红柿这样一个镜头,隐晦中透着些许的浅显,没有将话说得太过直白,又确实将事实展现给我们,用颜色与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吃人的社会”,在那个年代人是怎样活着的。除了西红柿是红的以外,在高卫红与“干爸”近距离接触时导演也特意安排上了红色这一意象,红色的地毯,墙角红色的喜庆用品(锣鼓一类),红地毯被无情的踩在了脚下,墙角的锣鼓上又堆积着灰尘,这是对生活得一种无奈,对美好的向往被灰尘堆积埋藏在心底外化与写照。
如果说红色是积极的,那么说到积极一样也少不了绿色,绿色是生机,是生命体顽强奋发生长的颜色,片中多次出现绿色,借助绿色表现出在那个年代追逐梦想的过程。严格的讲,第一次出现绿色是在高卫红去屋顶晒东西时的那个镜头,以平景出现人物此时背景映衬着几棵参天大树,在以灰色为背景的场景中开始出现亮色,相信这一转变也会带动情节有所变化,灰色的不真实中出现绿色的生机,寓意着梦想开始生根发芽,但在灰色的大背景中,纵然是有大片大片的绿色又能怎样?最后还是逃不过被灰暗无情湮灭悲惨境遇!其实,在那个时代梦想一样如此。虽然现实残酷,但也不能否认,此处绿色的出现是主人公向着梦想靠近的标志,躺在那张晒咸菜的席子上仰望蓝天,放飞那个属于蓝天的飞翔梦,可现实又在四周无情的包围着这一切,就像四周那白的让人心慌的白色床单,个人感觉这里白色床单出现的有些唐突,十分戏剧性,那个年代哪来这么多的白床单?这样一想就似乎是导演为了环境而可以安排的,但刻意安排这种情境又似乎有违第六代导演注重真实的初衷,片中还有其它几处能看的出顾长卫是从陈凯歌与张艺谋的影子里走出来的,其实也可以理解,想要完全不受过去风格的影响是不太可能的。扯的有些远了,接着分析色彩,转场以后一改灰暗的底色,取而代之的是那大片的绿草地,和骑在单车上的高卫红,继而出现空中摇曳飘落的伞兵,这就是她的梦想,一个向往着飞翔的梦想,可大环境是不允许有这样不现实的梦想的,所以梦想被无情的剥夺…
梦想的出离,是因为它逃不出灰暗的包围,就像整部影片,虽然有些许亮色,可也是在灰色和白色中出现。想想那蓝色的自制降落伞,那大片的草场,茵茵的小树林,本该多美好,可现实又在四周笼罩,使人窒息,使梦想湮灭。剧中有个镜头很值得回味,高卫红征兵失败,自己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家人强行打开了门,看到坐在窗台上的高卫红,屋子里很简单,或者说很单调,唯一缓解观众压抑感的是那串风铃,可那串风铃却被剧中人忽略着,苍白的墙壁,像是毫无生气的重症病房,雪白的床单,甚至容不下任何一株鲜艳植物,没有纷杂的壁画,是那个年代造就的缘故吧,就连一个单纯的小女孩都不会放过。现在拿我的卧室来说,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电影海报,我只是万千中的一个,试想就连这样一张鲜艳的纸都容不下的环境,又到底会有多么残酷。

道具
主人公在走廊拉手风琴,婉转悠扬的琴声,略带忧伤又不失高雅,琴声像是主人公内心的倾诉,而此时的倾诉又那般地投入,以致渐渐的忽略了旁边那滚开的水壶,蒸汽托着壶盖与水壶碰撞的叮叮当当,也能清楚的听见蒸汽从缝隙中冒出的声音,此时的水壶似乎也在向观众说着什么,沉默不语但又不容忽视,刚开始看的时候我怎么也不能理解,导演为什么要将一个滚开的水壶放在这样的一个画面里,在这里,完整的画面反倒被一个水壶弄得不和谐,在第二遍看的时候突然明白,水壶是必不可少的,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善与恶,只有存在恶的时候才能让人看清什么是善,或许导演在此处也有类似的目的,拿这样一个滚开的水壶象征那个残酷的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要用水壶而且是滚开的水壶的原因,因为这个特点像极了那个时代,环境像口热锅,而那个时候的人则是在滚开的水中挣扎,无法逃避。这样联系后面高卫红停下手中的琴瞥一眼水壶也就讲的通了,陶醉在自己暂时营造的小环境中同时又不能忽视那像开水一般的现实。能这样理解,就会看到水壶这一道具用的也是相当的精到。
之前看片过程中讨论最多的是自行车,影片中这一道具也出现了很多次,高卫红骑单车去看伞兵,用自行车带着降落伞“飞翔”,高兴地时候骑着自行车撒把;高卫国学骑自行车,跌倒爬起跌倒爬起,影片没有交代他到底有没有学会,但我们知道他是学过的;高卫强的戏中虽不是他骑车但也出现自行车,奔跑追逐那个骑自行车的女孩,我推断高卫强是不会骑车的,或者他主动地不去骑再或者他不喜欢骑,总之导演就是不让他骑。个人认为导演想通过此道具配合这样的安排,来向我展示三种对梦想的不同态度。自行车这一道具的符号语言也是在看这部片子时最有争议的,和几个同学一起看片,有多种解释,自己还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比较能说服自己,其实自己也没有确定的观点,只是觉得结合剧情能讲的过去。首先还原自行车的最基本功能,自行车是一种交通工具,满足人们的交通目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自行车其实就是追求梦想的载体的外化,承载着每个人追求梦想的那份迫切,向着梦想摸索前进。高卫红自己骑车,她拥有梦想,也曾依附这一载体去追寻梦想;高卫国智力低下,他想要的只是一个能拥有梦想的权利,像正常人一样,所以他学着驾驭自行车,他要学会,但不一定要真正的把它当做一种交通工具,这也正是父母支持他学的初衷,父母也希望他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母亲坚决不让他上福利工厂,他不一定要有梦想,但他渴望能向他人一样有拥有梦想的权利;至于高卫强,如果我是导演我也不会安排他骑车的,一个主动放弃梦想的人也就不再需要追寻梦想的载体,高卫红是迫于环境的压力无法实现梦想,但高卫强却是自己放弃梦想,最后以致没有梦想,没有梦想的人是可悲的,没有梦想而活着的人会像行尸走肉,只是顶着一个躯壳罢了,灵魂已被掏空,最后只能破罐子破摔。其实这也是最可怕的,没有目的的活。
之前看过贾樟柯的《世界》,其中有个道具与《孔雀》中的一个道具用法很相似,在《世界》中,赵小桃披着一块透明的塑料布避雨,塑料布代表一种无形的阻隔,在《孔雀》中与其相似的就是瓶子,同样的透明同样的无形,但在这里含义又丰富了,显然瓶子的特点比起塑料布要多得多,瓶子是坚硬的,瓶子是规则的,瓶子有个极小的口,这些特点也丰富了瓶子的象征意义,无形就像那个年代的社会,你看不到也摸不到,因为你身在其中,你无法打破它因为它是坚硬的,只能被它约束着,这就是生活,它会把所有人塑造的一样,你深陷其中就无法逃离。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高卫红刀下的“西红柿”,属于你的只是那个瓶子,瓶子仿佛是一种平庸生活的标志,至少从第一场戏看是这样的,高卫红每一次梦想破灭后都会出现瓶子,就连得知干爹的死都是在一堆瓶子里,像一种生活常态的象征,逃不掉甩不了。
还有几处道具用的很有趣,自己看到那几个镜头时不禁暗自发笑,在伊甸园舞场,张丽娜“给大家演唱一曲《挂黄瓜》”,像是地方戏,这样的曲子后面竟是架子鼓和卡西欧的键盘,一下子感觉有些无语,这样的搭配真的很讽刺,讽刺思想与环境的不良结合,这样的结合最终只能得到让人发笑的畸形儿。

构图

一直以为把主人公放到黄金分割点是岩井俊二的特长,没想到我们中国的导演也一样很擅长运用黄金分割点,一个星期里我看了三遍,并且不感到累,我想这就是黄金点的好处吧,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在这部影片里画面会说话,为什么这样说呢…开始没多久就出现了一家一起吃西瓜的镜头,就单单这样一个镜头就足以反映出这一家人家庭成员的地位关系,从画面重心看,因为高卫国的体型重心已偏向高卫国那边,这是对家庭地位的一种暗示,通过后面的戏我们也知道,一家人都是宠着高卫国的。类似的镜头还有高卫红送礼失败后回家时经过走廊的那一幕,大哥在走廊吃饭,一个人占了整个画面,高卫红只是出现了下半身,导演通过特意安排这样的构图来挤压高卫红的形象,在家庭里她甚至成为一个不需要全身像的人,人物矛盾关系可想而知。
形式线使用的到位也是为本片加分的亮点,屋顶晒咸菜时不拘一得边边角角,是整个画面有些失衡同时又不失美感,增加了人物内心的不安分不稳定因素。封闭式构图也比较普遍,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家外,构图的封闭性都体现的很到位,高卫红偷了钱以后母亲在家里哭,摔了孩子以后从窗口拍摄母亲给人家道歉,高卫国打工的面粉厂,高卫强出走前的那个晚上,举不胜举。
在这部影片中似乎看到了王家卫的一些影子,主人公总会出现在建筑物的狭小空间,在王家卫的电影里会有很多这样的镜头,高卫强去追女孩的镜头很值得回味,狭长的胡同,简单的对话“这样,你只会越来越像条狗”很值得揣摩的一句话,两个人被夹在两面墙中间,环境的压迫感越发增强,胡同又向里延伸着,未来没有人能预言。
影片中有好几处空镜头,包括之前讲到的一开始的空镜头和最后的空镜头,空镜头是所有电影都离不开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影片中的空镜头其实并不只是对环境气氛的一种营造,更应该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空旷与孤寂。

总结
电影总是个让人费解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人又都是导演,我说出我的理解,有缺漏有不足…但作为一个电影人也是向往完美的,也一样渴望像孔雀一样绽放美丽的屏羽…有追求是好的,至少不会活得麻木不仁,这或许也是顾长卫除了批判那个年代以外要告诫我们的,人活着总要追求点什么…
梦想才是生活的原动力。

 8 ) 与青春擦肩而过

同一条街巷。
同一条走廊。
只是青春已过。

很像姐姐的姐姐的女儿说:这儿的孔雀不开屏。姐姐说:爸爸的家乡满山遍野都是孔雀。听到女儿说“咱们这儿的孔雀是假的”,姐姐看了一眼孔雀,没有否认。
哥哥旁边的哥哥的老婆说:不看了不看了,等咱有了孩子买两个放院里看。哥哥说:咱们自己盖个动物园,住在里面天天看。
弟弟叫背上的孩子。孩子的妈妈说:别叫醒他了,还是跟着哥哥和姐姐走吧。弟弟说:也好,反正孔雀冬天不开屏。

姐姐的梦想总是这样。破灭的时候,她就把酒瓶扔到河里,去看它飘落的姿势。她也绝食,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坐在窗台上看天空。
但是她用B代替A,用乙代替甲。用床单代替了降落伞,用骑车代替了飞翔。用拉手风琴的人代替了手风琴。用脱逃代替了归宿。
她仍然摆脱不了玻璃瓶。但是她不用再刷瓶子了,她烧制有花纹的玻璃。
她看到爱情以一种猝不及防却庸常的方式消失了,她无声而剧烈地哭泣。但是她说:我也会有自己的孩子。
她没有见到孔雀开屏,但是她嫁给一个熟知孔雀开屏的包着头巾的异乡人。
她会为了一见钟情的男子偷钱。她会为了自己的降落伞脱下裤子。她会为了有声音和色彩的温暖割伤手臂。她会为了摆脱看不到希望的生活而嫁人。
她从不介意她的身体。

哥哥总是比别人傻的。总是被人欺负。
但是他喜欢那两只白鹅。给它们洗澡,喂它们糖吃。
他也想交朋友,给因为欺负他而挨打的人送烧鸡,流着口水看他们吃。
他也喜欢上一个女人,给她献上一棵开得大大的向日葵。在他眼里,那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
他也结婚了。和他同样智商的老婆说:你记住,只有我不会认为你傻。他笑。
他终于离开了父母,自己依靠自己而生活。
他把用自己的劳动换来的烟一盒一盒地存起来,在落满灰尘后送给当年用这些烟来欺骗他的人。
他从公园里经过,看见那两只孔雀,也许想起了他的白鹅。
他说:我要住在里面天天看。

弟弟。弟弟。
最让我惆怅的是弟弟。
他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斗志的人?他为什么要放弃自己?
他说:“人们说我年轻的时候,沉默得像一个影子。”
他一直是一个影子。
从前他是哥哥和姐姐的影子,现在,他是女人的影子。
他无法站在阳光面前。
或许他也见过梦想。从姐姐的微笑里。从那欢快地飘落在姐姐手中的一元钱里。
或许他也尝试了一下爱情。或许他也努力地活过了。
只是无人知晓。
只是他没有做到。

他们就这样与青春擦肩而过了。

我喜欢过年时,妈妈带着大家围在桌子前分糖。妈妈十个十个地数。一共106颗。哥哥飞快地把余下的一颗放进嘴里。妈妈说:105除以5,每人21颗。哥哥、姐姐、弟弟笑逐颜开的数回自己的糖。妈妈接着说:照例,爸爸妈妈每人给哥哥10颗,你们小,你们每人给哥哥5颗。说着从自己和爸爸的那份里分别数出10颗。哥哥更加开心了,盯着姐姐和弟弟的糖。姐姐和弟弟神色有点黯然。姐姐很不甘心,放上一颗,再放一颗,放到第4颗,再不肯拿出来。弟弟一下子拿出5颗,放在桌上,又飞快地把有着不一样的红色包装纸的糖换回来。爸爸来了,妈妈把他的糖推过去。最后,哥哥兴高采烈地捧着他的糖跑开了。姐姐和弟弟小心翼翼地把糖放进衣兜里,转身。爸爸和妈妈把糖放回原来的口袋。
这个过程也许进行了很多年。那些带着甜味的细节让我迷恋。

我也异常关注那两只白鹅。它们被关在笼子里。它们是哥哥的宠物。
哥哥会偷偷把它们放出来,让它们在自己的脚下玩耍,给它们洗澡,喂它们糖吃,和它们说话。
有一个晚上,弟弟买来了老鼠药,放进哥哥的杯子。姐姐看见了,摇了摇,倒掉。第二天吃饭的时候,妈妈举行了相同的仪式。只是她没有倒掉,她从笼子里拉出一只白鹅,按着它的脖子让它喝有毒的水。那只白鹅挣扎,扭动,一点一点地失去力气。它摇晃,蜷缩,僵硬。残酷而优美地死去。
妈妈和哥哥都哭了。
第三天,姐姐和弟弟请哥哥吃包子。并拿出一个纸箱,送给哥哥。哥哥打开,是一只小小的鹅。
它长大了也会变成一只白鹅。
那样,哥哥还是会有两只鹅。
但这两只鹅不再是原来那两只鹅了。
不过,哥哥不会知道。
但到底是哪一只鹅活着,哪一只死掉了呢?我像一个偏执狂那样,对这个问题左思右想。

我还注意到哥哥总是在看一本厚厚的书。但我猜不出它的名字。
我也总是看到时时烧开的沸腾的水。却总也看不到有人把水壶拿下来。
也是在那个拥挤的走廊,人们奔跑而过,我看到弟弟总是在妈妈说“坐下”的时候,停止了张望。

后来,等他们都走过去了,我终于看到孔雀开屏。
在你看到以前,你猜——它美不美丽?

 短评

其实人与人之间一生都在相互观赏 某个人的喜讯与丑闻 落魄与荣华 四周人尽收眼底 我们彼此都是动物园笼中的动物 被人们观赏 我们所有人都像孔雀 身上长满了故事 一生经历过爱恨情仇 如同色彩各异的羽毛长满人生 人生是个笼子 我们每个人都被关在里面 别人观赏我们 我们也观赏别人 同时我们也观赏自己

5分钟前
  • nothing纳森
  • 还行

一个人永远不改变的话,他就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唯有当他开始改变后,他才会有所谓的运气。唯有你很能够接受自己后,你才会遇到另一个很接受你的人。唯有成为自己想拥有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才会遇到另一个像你一样的人

10分钟前
  • Mmm
  • 还行

梦想在现实面前永远不会开屏

14分钟前
  • 山右一仁
  • 推荐

弟弟:等等,我这儿还有一块钱呢!姐姐:你可真是个资本家!

18分钟前
  • 王xx
  • 还行

给学生放映完,又给自己单独放映了一遍。

20分钟前
  • 匹诺曹
  • 推荐

越看越后怕

23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张静初很美,很安静

28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还行

过了这么多年我还在期盼导演剪辑版的问世,因为我相信顾长卫想说的绝对不是这么多。

32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那些被世俗打断的梦想

33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力荐

这个文革背景非常的隐蔽。孔雀开屏了,但谁也没赶上那个时候。在叙事和悲歌之间摇摆的电影~想起一件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是11年前

35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孔雀的羽毛,梦想的泡沫。常恨此生非我有,人哪能斗得过命?灵气逼人的张静初和吕聿来。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孔雀时期的张静初气质好的不得了

40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这就是顾长卫想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没赶上好时候。可是,谁能赶上好时候呢?孔雀确实开屏了,但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么雅观的屁股。

44分钟前
  • Ruby超人小姐
  • 力荐

丢失了梦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平庸。顾长卫也有第五、六代导演的历史责任感,处女作表现人物在大时代下的命运。每个人都在努力生活,却总是处处碰壁。在这个压抑的家庭和社会中,三个孩子都是难以开屏的孔雀。姐姐带着降落伞骑车一幕,真是我在国产电影里见过的最浪漫的场景之一——悲怆的浪漫。

47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有一夜我做了个梦,那些全非的面目忽然清晰了。姐姐使劲儿蹬着自行车,身后的蓝布伞绽放犹如开屏;哥哥从床底抱出一箱纸烟盒,送给了心爱的姑娘。梦里没有瓢泼大雨里的滑倒,没有鼠药毒死的白鹅,没有羞赧的小粉书,没有碎裂的玻璃皿。可是梦里的我,依旧沉默地像个影子,任由时代的双手,将我们握碎。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谁赶上好时代了?!

53分钟前
  • ᥫ᭡້໌
  • 推荐

人人都说自己嘴里的青春淡出个鸟来,回头才发现早开过屏了,只是没有幻想已久的光彩而已。大赞孔雀。

54分钟前
  • 小伙锅
  • 力荐

看完了之后心里酸酸的一部电影。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张静初骑着自行车,身后大大的降落伞张开了,张静初张开双臂非常兴奋的大叫。张静初的执拗和神经质,让我很纠结。

58分钟前
  • 伊豆
  • 推荐

三段似电影,描写三个年轻兄妹的生活.张静初晾衣服时在天台听飞机声的样子很漂亮.对评论的一句"敏感和内心世界过于丰富的孩子未来总显得捉摸不定"耿耿于怀.

1小时前
  • 宋阿慕
  • 推荐

小城故事好好看哦,前提是自己不用生活在其中

1小时前
  • 王大根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