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

剧情片英国2005

主演:蒂莫西·斯波,茱丽叶特·斯蒂文森,埃迪·马森

导演:Adrian Shergold

 剧照

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3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4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5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6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7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8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19最后的绞刑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2

详细剧情

  阿尔伯特·皮埃尔珀恩特(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饰),英国最著名的绞刑师。他冷静、不苟言笑,又极其讲究自身的职业道德,堪称“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第一绞刑师”。这个职业需要身份的秘密、绝对的冷静以及精准的计算。职业性的果断和迅速,为他创造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然而这个本该是秘密的身份,却因为执行对纳粹的死刑,使得皮埃尔珀恩特成了公众人物。  皮埃尔珀恩特从不把他的职业与生活混淆,也很少考虑这个行当的残酷性。直到1950年的一天,他亲手为他的朋友詹姆斯·考比特(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饰)“送行”,导致精神几乎崩溃。这成为了皮埃尔珀恩特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他于1955年写信辞去了绞刑师的工作,结束了这段处死608名死囚长达22年的生死行当。

 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绞刑师 The Last Hangman

早年,Pierrepoint以自己的职业为骄傲,虽然不能对外透露职业,但他以自己的对绳索长度的准确判断、时间迅速、对往生者的尊敬等职业能力为自豪,并认为自己专业的职业技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罪犯的痛苦,是崇高的职业。但并不是很多人能接受Pierrepoint的职业,其妻子在猜测到其职业后就已经从心里抗拒Pierrepoint,并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里压力,有部分镜头表现其找借口躲避Pierrepoint的抚摸。Pierrepoint因优秀的职业能力得到军官的赏识,有幸到德国对军事罪犯执行死刑。回国后,以前的秘密职业被媒体曝光,大部分人视其为英雄,少部分人视其为杀人魔鬼。Pierrepoint最好的朋友Tish因杀人,由Pierrepoint执行绞刑,Pierrepoint不得不直视其积聚已久的职业罪恶感,他认为他赚的钱都是肮脏的。在Pierrepoint处死最后以为被绞死的妇女爱丽丝时,Pierrepoint成为大众对死刑制度不满的发泄对象,为大众所唾弃。最后,Pierrepoint辞退了绞刑师的职业,并写到“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2 ) 死刑和私刑

我真正明白绞刑是怎么回事是你管子网站上看萨达姆被处决。以前我一直以为绞刑就是上吊。我承认那次在什叶派和萨达姆之间的对骂声中,轰隆一声地板开了个洞,借着手机冲上去拍那没有挂白布袋的死者脸的时候我吓得不轻。

我直觉认为这么做实在是美国政府一个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以暴制暴。虽然我心里常常生出杀对头的念头,在所谓的理性时刻里,出于同样对死亡的恐惧我觉得剥夺生命是野蛮的行为,无论是用法律还是私人暴力。

可能中国没有宗教信仰,无法用“只有上帝有权利结束一个人的性命“这样的论调来论证死刑禁止的进步性。但在辩论中我仍觉得很遗憾,”杀人就该偿命“这样的观点仍是根深蒂固的。我被反问”如果被杀的是亲人难道认同杀人者不偿命吗“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逻辑可被荒谬的引申为”是否应该让被害者家属出来行刑呢?“。

要么我们依赖一个法律,它来执行公义,但是它不应该为你用以眼还眼的方式复仇。要么我们依赖自己,像西部牛仔一样自己执行正义。

我知道,在某个社会里,可能仍是倾向后者居多。我可以说这一切出于我畏惧死亡的动机,我也明白复仇也是人心底最的直接反应。

后来我想起前几天看的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就是一部私刑的片子。没有多少人看到那里对私刑是否合理提出质疑,看起来似乎在韩国,情况也很接近。

在电影开始前,我特意去你管子网站找了当年萨达姆被执行的片段,并堵住耳朵看了一遍,那脖子被拉断的嘎巴声让人很不舒服。

当电影演完,我有些失望,被我酝酿起来的死亡恐惧或生理反应对死刑的质疑,都没有在片子里出现。即使导演试图努力制造内心的冲突,无论绳子挂在漂亮的女纳粹还是好朋友的脖子上,我没感受到一个活生生个体面对死亡的恐惧,也没有对他们的被处决的方式感到一点矛盾。

甚至我觉得,7秒半就被拉死,是件很干脆的事,远比幻想的注射求死来得干净利索。

 3 ) 胡说。

      一气呵成。
   其实到最后我一直觉得平静的背后应该出现点什么。 演员的表演细腻到尾。无可挑剔。
   我想起了中国的刽子手。
   鬼头大刀,包头巾。红衣服。一碗酒。 刀气头落。霸气外露。
   以前看过一篇写古代刽子手的故事。讲过刀快准狠。一刀下去血喷如注而不湿身,他们会斩首但是不会杀人。
   贬义词。悲剧的职业。
   小时候听老人们说那些杀牛的人都会遭到报应。后代香火不旺。
   后来听说他们做纸人,做花圈的人也是如此。
   有些事情总是需要人做的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次在河边处决犯人。围观人数众多,一排一排,短枪瞄准射击干净利索。
   作恶多端的人杀之,拍手称快。
   过后,千夫所指。
   如猪脚说,他们死了就付出代价了
   

 4 ) 职业 复仇 生命

(一)绞刑师作为职业

绞刑师是一种职业,和其他任何谋生手段一样,有自己的技术要求,需要精确估算每位囚犯的体型,并量身定制绳索长度;也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将处决时间不断压缩,为罪犯带来最后的人道主义关怀。但绞刑师也有一个最令人诟病的不同,即其行为客体是人之性命而非其他。

而人是否有权利合法地剥夺他人生命?生命权是每个人至高无上的权利,是每个人所有活动的基础和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石。在英美、日本,甚至自杀多算违法,那其他人又有什么权利剥夺他人性命呢?

因此,除了职业之外,绞刑师还是什么?或许在这里,我们不能将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更应该是国家公权力的延伸,是国家司法的最后环节,是国家暴力合法化的象征。囚犯的命运本不是由绞刑师决定,司法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绳索。因此主角也说过:“刑场上不是我。”他只是一个国家需要的,扳动绞刑索的工具罢了。

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对这个职业感到不解。虽然绞刑师剥夺生命的权利为国家赋予,但你作为人,完全可以拒绝这份使自己双手沾染鲜血的工作,完全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安宁而不是享用剥夺他人生命而得的报酬。人们肯定会困惑:难道你这样冷酷无情,居然面对鲜活生命在自己手中逝去而感到无动于衷?

事实上,这些困惑,主角何尝未曾思索?生活中,主角有自己的小确幸,和朋友喝喝酒,酣畅之极时和着钢琴在大家面前高歌一曲——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谁会想象早上给我送牛奶的师傅会是黄泉路口的检票员呢?只是他用顽强的意志,让工作和生活泾渭分明。

主角为什么选择担任绞刑师?这个问题在影片中并没有正面给出答案,只是含糊地暗示其父亲和叔叔都曾是有名有姓绞刑师。或许正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他并不认为处决死刑犯需要承受道德谴责,自己的所作所为更是在帮罪犯偿还罪恶,甚至比起其他工作,这更应该投入耐心和尊严。影片中,当处死一名犯人,他会小心翼翼地为尸体擦拭清洗,并换上干净的衣物;当政府无法为纳粹尸体提供合适的棺材时,他几乎大发雷霆:“死人已经偿还了他的罪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死刑之于复仇

死刑的意义是什么?影片借用主人公的原话做了总结“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这在法理学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争论。复仇说是其中之一,即“人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和“以牙还牙”的朴素价值;但有的学者认为,死刑的意义在于警示和预防;也有学者认为,死刑是刑罚的正常延伸,是罪刑相当原则的自然体现。正如所有社会科学一样,这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提供信服的说明。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亦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现实再现,影片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关于生死的对比,吸引着每位观众的思绪。

第一处对比。主角曾在处死纳粹战犯时,被亲朋好友视为顶天立地的爱国英雄,但却在“反对死刑”的浪潮下,被人人唾骂和鄙夷。为什么同样是剥夺他人的生命,群众反应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因为纳粹代表着报复和复仇,而普通死刑犯却并不能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所以,当死刑成为社会的泄愤工具,当死刑犯与自己毫无瓜葛且只有仇恨,“杀害”就会被披上正义和爱国的袈裟,为群众所拥戴。

但为什么人人都觉得纳粹罪有应得,却对身边的死刑犯保持宽容?

第二处对比中,原本冷静理智,将“绞刑师”视为工作的主角,在处决自己的朋友后,瞬间被自责和负罪感包裹,在声声哀悼中祈求道德的宽恕。这一瞬间,工作和生活的隔板被主角自己抽离,朋友的死亡在这之间搭建了一条互通的桥梁。朋友平时善良、热情、开朗的形象,始终无法与眼前死刑犯的罪孽深重相契合。我想,主角的内心深处肯定响起了这样的声音,“不,他罪不致死!”。因为他知道,自己朋友所杀害的,是一位道德底线低下,玩弄男人感情的坏女人。比起朋友的罪孽,其遭遇可能更值得同情。然而就是这样的可怜人,今天竟然死在了自己的手里。这时,他或许明白,所谓的死刑犯,可能也不过是如自己一般的普通人,每天兢兢业业,每天期盼着与家人的团聚和相逢,每天和朋友喝酒吹牛,甚至还是道德模范,但只一念之差酿成大祸而最终被捕入狱。感情上,这无法让人接受。这世界很难存在感同身受,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也有成为杀人犯的可能时,我们就会开始本能地抗拒死刑对性命的剥夺。

第三处对比。经历二战之残酷的将军们,面对枪林弹雨而勇往直前的校官们,居然在绞刑架前瑟瑟发抖,被一声声夺命绞索震颤得目瞪口呆。其中一位上尉说:“扣动枪击和这不同。他们站在行刑台上,我们面对面注视,都知道将发生什么。”这令他很不自在。因为在战场上,人人都相信自己是正当防卫,是公平对决,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较量,因此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但在刑场前,胜利者实施的,是单方面的“屠杀”。这些人的死亡究竟是否必要?他们恶贯满盈,他们杀人无数,但这些已经成为历史,在我们面前的都不过手无缚鸡之力,都是尚且拥有无上生命的人类同胞。正犹豫着,一阵声响,伴随着灵魂的消散,一个个体就这样在现实中失去了意义。

所以,死刑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正像我所说的,不会有统一的答案。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冲动。当我们发现对死刑产生怀疑时,或许只是因为认为眼前的这个人应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三)电影作为艺术

毫无疑问,在今天,“电影是一门艺术”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不再是对现实的复刻,也不再是简单的娱乐,往往开始重视电影所传递的美感,希望在电影的时空中得到更强烈的生活表现和对新生活意义的阐释。

对于我而言,这部电影是成功的。整部电影就像一门语言,在表面的故事底下,深藏着可以感觉但又不可捉摸的韵味。影片色调整体偏暗、偏冷,与主题相契合,透露着死亡的阴影和庄严;仅在某些场景,明亮的灯光可以令人返回现实生活,而这些情节也恰恰凸显了主角的普通和作为市民的幸福。整部影片并没有对镜头提出过高的要求,却也往往在此之中流露出平淡的细水流长。

老师上课时说,艺术源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或人类生命意识的美感呈现,这在影片中不无体现。无论是绞刑师作为职业的严谨认真,还是死刑犯生前的最后哀悼,无论是主角故事中的爱恨情仇,还是故事外历史的涓涓细流,都让我们感受到生的喜悦与死的悲痛——生者,享受当下的片刻安宁;将死之人,企图抓取生命的最后点滴。这难道不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吗?主角通过细致迅速的工作,以表达对死囚的最后怜悯;用装殓工作的严肃认真,表达其对死者的应有尊重和惋惜。这些都孕育着审美意识的诞生。

而这部电影作为艺术,最重要的就是唤醒观影者的生命和审美意识。老师上课曾提及宗白华先生的一句话“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非有生命的大彻悟不能有大文学大艺术”。生活中,囿于时空的桎梏,我们无法在不通过其他媒介的情况下,超越自己的生命界限,无法体悟自己之外的人生和世界。但电影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想象空间。这部电影,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道德冲突——生死,放到观众面前,放到观众生活,使我们拥有审视自己生命的机会和全新的视角。

对于生命,我们有什么印象呢?是平平无奇还是应当波澜壮阔?是庸庸碌碌还是应该奋力拼搏?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还仅仅只是几个仓促的选择?电影告诉我们,这些思考或许在死刑面前根本没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行刑架上的圆形绳套,就将是每一位死刑犯人生的句号和终结。绳子前,是你的一生,充满仇恨与忏悔;绳子后,是对你的宽恕,充满慈祥和宁静。而站在中间的,是冷静的绞刑师,用严苛精确的动作为你搭建彼岸与此岸的桥梁。套上头套,只听一声拉栓,这个世界与你的联系就永远存在于过去时。焦虑、紧张,新仇旧恨、叱咤风云,断壁残垣、姹紫嫣红,都伴随着第二和第三节脊椎的分离而消散在风中。

 5 ) 除了复仇以外,死刑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的绞刑师》

片名:《The Last Hangman》(《最后的绞刑师》) 年代:2005年 国家:英国 导演:Adrian Shergold(亚德里安•谢尔高德) 主演:Timothy Spall(蒂莫西•斯波);Juliet Stevenson(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Eddie Marsan(埃迪•马森)

Albert Pierrepoint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行刑师,他自己子承父业也成为一名行刑师,与父亲和叔叔不一样的是,他显得更为擅长和专业。Albert能够凭借从猫眼的窥视,就能目测出犯人大概的身高体重,快速精准计算出所需绳索长度。行刑用的绳索需要根据犯人的体重提前一晚悬挂适量重物,以保证行刑时绳子的最佳状态。等到行刑,Albert开门走进行刑室,把还处在迷茫状态喃喃自语的犯人转过身反手缚住,说一句“请跟我来”,犯人茫然跟随来到绞刑架前。Albert从上衣西装口袋迅速掏出白色头套给犯人带上,快步走到一侧推下机械杠杆。犯人脚下的活动挡板打开掉落下去,脖子上的绳索让死刑犯的第三节脊椎断裂瞬间死亡,整个处置过程一气呵成,每一个环节都精确到完美的,囚犯甚至来不及反应、挣扎或呐喊。
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Albert创下了7秒半完成行刑的纪录,他骄傲的对助手说:“其他人再也没有机会了”。当被问及如何能够做得这么好,Albert如此回答:“每当我走入死囚室,我就将Albert这个人留在了外面”。他很骄傲自己从事的职业,但是在他的眼里生活和职业是分开的,留在行刑室的自己是一个完美的工具,两者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因为行刑的高效,Albert被派去德国绞死纳粹战犯,这一看上去的正义行为对于他来说也只是另一份工作。每一次行刑时,助手照例告知即将要被绞死战犯的罪行时,Albert冷静的说,“他们做过什么事,和我们无关”,在他眼里他只负责把他们送上绞刑架,这些人是谁或者这些人犯了什么罪,对于他来说并无意义。由于被处死的纳粹战犯太多,Albert被要求一天里绞死13个战犯,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还天才般设计了一个同时可以绞死两个人的绞刑架,一如既往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和极致。
工作时像是一个完美工具的Albert,有时也表现出极具人性的一面,每一个被他处死的人,他都精心帮助擦洗身体、更换衣服如同一个神父面对正常死去的人。在对战犯执行死刑后,当得知少了一口棺材,其中一个战犯只能用布裹着,一向很少表露情感的他甚至在房间里愤怒的大吼:“这个人已经用死亡洗清了自己的罪,理应获得尊重!”
从德国回来后的Albert受到媒体的大肆宣扬变成了一名公众人物,载誉而归的他让妻子为他从事的职业也感到无比自豪,他自己在开心的同时,身份的曝光也让他隐隐觉得不安。他虽然引以为傲自己从事的职业,但是却认为作为绞刑师的他与正常生活的他应该毫无关联,现在这两者却开始重叠。Albert开始萌生退意,用他作为绞刑师赚来的钱开了一个酒吧,希望能够借此摆脱去做绞刑师来赚钱。借着绞死纳粹战犯的英雄身份,酒吧的开业就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来棒场。
但是风云变化莫测,战后反死刑运动声势浩大,原来的英雄身份此刻却饱受非议,每一次执行死刑之后,监狱外抗议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Albert的心理压力也在日益增大,而且造物弄人,Albert一天走进绞刑室,猛然发现要被绞死的刑犯正是自己的好友。
从这个职业受到质疑时所饱受的压力终于在处死好友时,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玩乐,他们曾经一起放声高歌,他们曾经分享很多的快乐和痛苦,结果他亲手把绳索套到朋友的头上。
在带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下把绞刑执行完成后,走出行刑室的Albert没有摆脱作为工具的自己,回到家中终于崩溃,泪流满面瘫倒在妻子面前,想要妻子分担难以诉说的痛苦,妻子同样歇斯底里,不愿触及这样的话题。原本干着一件自己引以为傲的工作,今天突然觉得它无比肮脏。曾经为自己骄傲的妻子,原来也不能面对死刑的残忍。 
这个职业让他骄傲过,现在却是痛苦,朋友的死让他开始反思死刑。他辞去了一度让他引以为傲的工作,并写下“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作为一名职业的绞刑师,这个绞死过608个人的绞刑师背负了太多不属于他的罪恶
1965年起英国不再执行死刑,英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文明的时代,英国人不再认可死刑的合理性。至2003年,英国法律已经完全取消死刑。死刑已经作为历史名词消失在英伦三岛上。
欢迎关注法律电影公众号“大抵浮生如梦”

 6 ) 有血有肉的绞刑师

基于真实人物的作品,总会让人对史实产生好奇。

电影塑造了一个专业度极高的绞刑师。他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估算出所需绳子的长度,运用多种小技巧达到一招致命的效果,尽可能缩短和减少死刑犯的痛苦过程。他冷静,一旦走进行刑室就把个人感情和执行任务完全剥离,这样才能完美地履行职责,事后也不会因此影响生活。但最后,在他为好朋友行刑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无法把感情剥离出来,他忘不了自己把好朋友的头颅送进绳圈的残酷。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闲暇之余还会说唱,在酒吧里有固定的表演搭档,音乐之中边唱边跳,给人们带来欢笑。这一段固然与角色工作本身有极大反差,体现了他的多面性,但细究之下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非常人所有。维基百科里似乎也没有提到他的这一爱好。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并非无情,相反,他很有原则,也很有感情。行刑完毕后检查颈椎,确认是否在几秒内毙命,令犯人免遭痛苦。他还替犯人擦拭,换衣,动作轻柔。他对助手解释说,犯人已经为ta的罪行付出代价,现在ta是无罪的,须被善良以待。当对二战的德国战犯执行完绞刑,得知缺少棺材,他发怒了,即使生前最丑恶的罪犯,也因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应被尊重。

他平时以货车司机的工作为掩护。为德国战犯行刑让他上了报,出了名,往日背地里的闲言碎语一下子见了阳光,变成对英雄的热烈追捧。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对此很不适应,他不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份职业而遭受唾弃,也不应该因此成为明星。

在影片后半段,死刑的判决越来越多地被复核,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取缔死刑的呼声。对于影片里的Albert Pierrepoint,这些本来都不会影响他的职业判断和素养,但给好朋友行刑可能改变了他的坚定。最后,以报酬问题为借口,他结束了自己绞刑师的职业生涯。或许,导演也是借着他思想的转变来表达社会的进步。

以维基百科的介绍来看,影片大部分是创作。但这些创作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绞刑师。

 短评

英国职业绞刑师的传记电影。他认为那是一个洗刷灵魂的职业,带走生命的霎那,也把曾经的罪恶洗刷干净。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怀疑生命是否可以凌驾于情感之上。我也不解:人类可以代替自然去行使剥夺同类生命的权力吗?

6分钟前
  • 章鱼
  • 还行

影片放了一半我就猜到Pierrepoint可能要为他朋友行刑了。作为一个侩子手,面对陌生人,也许你可以抽空自己表现冷静。但面对熟识的人,但凡有血有肉,都无法心安理得。这就是对我来说多少钱都无法承受的工作。(皮埃斯,喜欢叠化过渡镜头的我当然不会忽视本片猫眼的叠化啦,拇指!)

8分钟前
  • 芙雅
  • 推荐

男猪脚演技了得,那张脸把内心世界全演出来了。

12分钟前
  • 大浦洞二号
  • 推荐

唯美主义,电影本身,甚至从开始的字体,肮脏的职业如同舞蹈般优美;手术般精准;工业化的管理和效率。尊重!不论他身前是谁,他的生命为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他人,不论他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在死后一切归零。

13分钟前
  • 猪头山太子
  • 力荐

看的途中就大致知道了最后的结局,好题材,还是没拍好。导演掌控略不到位,演员也不自然,是个好演员,能看出想尽力把角色演好,但是和角色不搭,就像本来不是为他设计的角色,再怎么努力也没用

14分钟前
  • chen
  • 推荐

勉强及格。有人物原型。10年后的《索尔之子》也是这个影像风格:灰暗的影调,大量特写镜头,甚至肩膀后的机位,编导用这种风格来贴合死刑、集中营的题材,我觉得不是个好选择,你想用面部特写去捕捉人类在濒死前的状态,这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太高了,而且观众也清楚都是演的,很难出效果。开场看似用碎片化、跳跃的笔触去写一个绞刑师的生活(他跟女的约会,下次再出现时俩人就变夫妻了),让人想起厨房水槽电影的传统,有些专业细节有趣,比如男主如何锤炼绞刑流程令犯人速死,给悬挂的女死刑犯清洗身体什么的。中段受蒙哥马利指派,去德国执行对战争犯的死刑,以及面对死刑犯亲属求情、废除死刑者的抗议、处死好友等事件,这种行业拔萃者的戏码大体是有趣的,对男主的心理也有一定揭示,你能感到他用严谨凝重的工作状态来压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1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一个处于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的非“正常”职业,随着历史政治风云的翻转变迁,即会成为掌控他命运的关键钥匙。他们曾经获得的和即将失去的,都会随之加倍。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3954/

18分钟前
  • Carla
  • 推荐

想起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城里只有一个处刑人…

22分钟前
  • Anakin
  • 推荐

说实话,我觉得还是有点煽情。同样是特殊职业,焚尸人拍的冷静的多

25分钟前
  • 寸言土
  • 还行

就像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没有办法去定义他的对错,因为下达命令的也是人类本身。死刑对于罪犯来说就是一个终极的惩罚,至于执行手段也是近代才开始考虑人性的。

29分钟前
  • tricky_V
  • 还行

人像个玩物,一手被赋予私欲一手又被赋予罪恶感这东西.并且罪恶感一旦形成便不会消失,能一时的被压抑被掩埋或不断的自我正当化,但它始终像只豺狗一样徘徊在栅栏边,等待你防御松懈的一刻扑上来把原本的自我撕碎崩坏.人怕恶行是担心自己成为恶行的牺牲品,但人性趋恶,除了惩罚最大的敌人就是罪恶感

3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英国传记电影一贯的平实而克制的风格,从剧本来说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演员,特别是男主角的出色发挥,让影片有了打动人的力量。男主角好象经常在一些电影里跑龙套,这次演主角,表演细腻,沉稳,真实,厚重,确实是个难得的好演员,正是他的出色发挥让这个最多三星剧本有了四星的表现!

35分钟前
  • 肥壮壮
  • 推荐

再怎么样,死刑也是一种暴力,不论它包装了多么美丽公平的法律的人道的外衣.就像Pierrepoint说的.只是复仇而已.贺卫方曾经提过九大问题质疑死刑的有效性,证明死刑根本起不到我们所想的各种效果.但是给死去的人以尊严,对于生命的尊重,也许许多清白的人还不如他.

40分钟前
  • 荀一墨
  • 力荐

一个坚强的人并不会因为坚强而觉得自己承受的不是苦难,只不过他把这份苦难交给另一个软弱的自己去承受,而这个软弱的自己只会在喝醉或是噩梦惊醒时痛哭流涕。这个绞死过608个人的绞刑师背负了太多不属于他的罪恶

44分钟前
  • 叶大冬
  • 推荐

平静、严肃,理性,克制。没有夸张,没有煽情,没有渲染,一切客观记录并且点到为止。男猪脚的演技很棒。

45分钟前
  • 阑珊
  • 推荐

不出我所料,传记性质的电影总是七点多分。因为没有赏心悦目到八点多九点多,也没有无聊到六点或更低。因为这是生活,生活本无情。故事很好,心情很难以描述。小矮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得不好,太想表达深沉压力什么的反而有些过,总是觉得他在对妻子发脾气,有些做作,糟蹋了这个故事。

47分钟前
  • 三四月。
  • 推荐

时代的变迁可以让一个人从受到瞩目到万人唾弃,对与错不在于结果,而是源自你的内心。传记电影总是可以让人记住一个演员,蒂莫西斯波不再饰演滑稽的小丑角色,转而从事绞刑师的职业,看似冷酷的神情背后也有他的挣扎。除了题材深刻外,冷静的基调我也很喜欢~

50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就是那种哪哪都刚好的电影;看片子时我一直在想【入殓师】:一个在残忍地对待生,一个在温柔地处理死;高潮都那么相似:绞刑师绞死最好的朋友,入殓师收殓生父的遗体。绞刑师最难的时候被发妻抛弃,入殓师的妻子一直站在他身边。五星。

54分钟前
  • 狂接舆
  • 力荐

闭起眼睛,蒙上耳朵,仿佛都可以从空气中嗅到英国片的味道,不同于法国佬融入灵魂的浪漫调,这是独属于不列颠的气场,内敛而曼妙。可问题是,用完全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口吻去讲述一段波澜不惊的历史,实在非我所耐。

55分钟前
  • 暗夜精灵
  • 还行

“至少这些人为了嫉妒、仇恨或者一时兴起而杀人,我为了什么?我能说什么?” 绞刑师 侩子手 他看似握着死犯的生命 却握不住自己的灵魂 。。。看完本片 依然不赞成废除死刑 只是对侩子手的职业充满了同情

58分钟前
  • pabu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