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壁

剧情片德国2008

主演:本诺·菲尔曼,弗洛里安·卢卡斯,约翰娜·沃卡莱克,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导演:菲利普·施特尔茨尔

 剧照

北壁 剧照 NO.1北壁 剧照 NO.2北壁 剧照 NO.3北壁 剧照 NO.4北壁 剧照 NO.5北壁 剧照 NO.6北壁 剧照 NO.13北壁 剧照 NO.14北壁 剧照 NO.15北壁 剧照 NO.16北壁 剧照 NO.17北壁 剧照 NO.18北壁 剧照 NO.19北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4

详细剧情

1936年纳粹者发起全国青少年挑战阿尔卑斯山背面的活动,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死亡之墙,但还是有2位德国青少年挑战,而最终失败的故事。 人们在雪山中发现了他们的尸体 其中一人手紧握攥着一个小页血书,上书“给我一套装备。我能爬到中国……”

 长篇影评

 1 ) 悲剧的诞生

他被悬挂在半空中,绳索死死紧绷。晴朗的山,一片死寂,耀眼无垠的雪白是布景,他微微摇晃的身躯显得更加刺眼。他看了一眼爱人无望地伸出的手,说道,我好冷。然后断了气。 这本是行山的好天气,但灼眼的阳光纯粹得过头,反倒成了不详的兆头,预示着生命的休止符。 其实不应该这样诗意地来写述《残酷冰雪》,风和日丽下的阿尔卑斯美人,再心旷神怡,巍峨秀丽,都无法用诗意来形容。 Maggie 间中对我说,文艺作品中人所受的折磨,不外乎两种,或者是身体折磨,或者是心灵折磨。我想心灵折磨或许往往可以是独立出来的描写对象,但身体若是受折磨,总是会伴随着一些心灵上的痛苦吧——人总觉得自己的意志多么伟大,肉体多么卑微,束手束脚,但最后往往都还是听命于肉体的。 但《残酷冰雪》中,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则彻底是两码事。带着一只坏死的左手,暴露在狂风暴雪中整整站了一天,人的濒死体验漫长得毛骨悚然。发觉返路被自己切断,看着伙伴于自己眼前割断绳索坠入深渊;四人同行却天旋地转一瞬间只剩自己孤独一人;困在进退不得的绝壁,登山工具与御寒睡袋一具遗失;眼睁睁地看着救援队被暴风雪阻碍折返,将他抛弃在悬崖上任其死活;终于获救,救援队竟然没带够绳索,离地只差那么数米,就这一口气,他半悬在空中,无奈地闭上双眼。任下边的人怎样呼喊,他再也没有力气了,跟着他一起见证了那么多磨难与绝望,完完全全明白,在此刻,不管心中是否还有求生的渴望,不仅已经无从判断,也毫无意义了。 人生被逼到了怎样的绝境才至于此,而Toni此时心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或许什么都没有吧,只是本能地觉得冷而已了。 以1936年纳粹德国的真实事件为题材,《残酷冰雪》本身留有了足够多值得反省与启示的话题,比如意志的胜利与自然的愤怒,比如精神的高贵与自救的最优原则,比如爱情,比如政治……然而导演似乎执意不想分散观众有限的思维触觉,单刀直入,切除了一切枝节。 一部好看的影片所能囊括的关系与冲突,《残酷冰雪》几乎全都具备,并且足以演绎得跌宕起伏。好比掌握话语权的统治者的神话建构;好比丑陋的新闻记者与乌合之众;好比贪容易的奥地利人,却自掘坟墓;好比究竟该撇弃一条生命,还是该最后赔上四条性命;好比最缠绵最无私最勇敢的爱情。而这些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却仅仅是点缀,或者连这都算不上,在风霜寒冻的面前,再伟大的举动与再激烈的思想碰撞,都是无声电影,软弱而无力,只有呼啸的风雪掩埋了一切印象。 唯独两个声音鲜明地浮现,一个是折断腿的奥地利人,卡在岩石缝隙中那嘶声力竭痛苦不堪的惨叫,一个是Toni在绝壁上的呼救,沙哑的嗓音哀恸而绝望地呼求着,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它们的声喊充斥整个山谷久不断绝,饱含的恐惧与绝望连暴风雪的遮盖不住,清晰可闻。能够穿透狂风的怒吼,撕裂我们的耳膜与心肺,只是肉体的痛楚,与求生的欲望,发出的本能的呼喊。 《残酷风雪》忽略一切人类依靠智识与理性所产生的美好德性或者能量,连伟大或脆弱都不值一谈,只有本能。正如Toni所依靠的也不过是本能,没有多余的思考和心灵挣扎,他代表着冷静,谨慎,强壮,果断,坚毅,爱与牺牲,而这些,统统出自本能。在这个巴伐利亚登山家的身上,超人哲学近乎实现。 但最终,当他奄奄一息濒临死亡,意志并不能带来生的奇迹,或者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意志的神话。当我们在兴致勃勃谈论希腊悲剧的时候,往往忘记人性的光辉背后,必须笼罩着命运的巨大阴影。这终究不是一场角力或抗争,天平的两端,无论是人的肉体或者精神几乎轻如鸿毛,而这并不妨碍死亡的身后,一具体无完肤的尸体所散发出的慑人的能量。 而我们没有那样的能量,没有攀沿走壁之间肌肉与骨骼的力量,没有出自本能的精神力量,更没有在死亡之后,在丑陋和虚弱之后仍光芒四射。 观看这样一场电影,需要的是足够的勇气和一颗强韧的心脏。观影,已经很久没有给我带来这样触目惊心的经历,回想上一次大脑中某根弦被电醒是什么时候,都已经忘却了。我们连仰望那些勇者都几乎崩溃,不仅仅出于震慑,更是恐惧,这种恐惧是莫名的,却无比真实。 我们自始至终只配当芸芸众生,那些在万里无云阳光充沛的日子,站在观景台上看热闹的芸芸众生,那些在暴风雪来临时躲在温暖的火炉前,在优渥中困顿无聊的芸芸众生,当登山者们嵌在山崖的缝隙中睡觉,喝着大麦汤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品味红酒夜宴笙歌的芸芸众生……然后抹抹干净惊吓与恐惧的眼泪,喃喃说上一句互相抚慰:德意志,一个多么不靠谱的民族。

 2 ) 很早之前写的

人类的求生意志真是顽强。
是你要人家挑战艾格峰的,到头来还要求人家坚持,不准放弃。什么守护天使,你要求的是不是有点多?女人祸水
到了绝境,搜救队员因为天黑雪大回去了,此一折;熬到第二天天亮,又因为没带够绳子而使jony悬在距离生仅几米的地方,死去。有点黑色幽默吧,尽管这么一部让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不该这么说。
还是那些黑色幽默的比较好说一些,前提是看懂了的话。
有时候真是很敬佩本能的,那些登山的人,面对风雪,什么都不重要了,只是本能促使他挣扎,活着。面对生死,比如北京暴雨广渠门那个车主,他在求生的时候会想什么?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破事大概都显的可笑吧。
真喜欢极致,它让你回到最初,一切来龙去脉都不重要了。

 3 ) 妆彩涂抹出人性伟大

真相值几多?
 
《北峰》是以德国登山史上一起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相比于纯杜撰的作品,看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总有一番特殊的乐趣,不单单可以看到真实事件的大致轮廓,还可以看到创作者如何透过“改编”置入各种戏剧元素和价值观。毕竟在真相的对比之下,创作者的所作所为以及背后的意图,便不那么模糊难测。
 
《北峰》的故事原型是阿尔卑斯山登山史上最著名的一起悲剧,事件发生在1936年德国奥运举办前夕,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替奥运制造声势,号召国内登山好手征服阿尔卑斯山最为险峻的艾格峰北坡。艾格峰北坡不仅气候不稳定、时有落石,部分垂直落差更达到1830米,此前尚未有人成功由此登顶,却已经发生过几次登山者遇难的事件。当时四名登山家在号召之下出发登顶,结果因为天气恶劣而发生山难,其中两人坠崖,一名遭绳索勒毙,剩下的一名独自苦撑等待救援。然而因为天气实在太过恶劣,救援队伍不得不撤回,等待天亮雪霁。
  
这名幸存的登山家叫做东尼,他在暴雪中悬挂山崖一整个晚上后,奇迹般的活下来,但一只手臂已然完全冻僵坏死。由于东尼所在的位置太高太险,救援队无法登上救他,而他手边的绳子又不够长,无法供他垂降下来。救援队只好要求他将绳子分股解开、捆绑延伸坠下、绑上绳子再拉上去。于是在体力透支且只剩单手可用的情况下,东尼向上攀爬十几米、割断他与死去同伴之间的绳索、用一只手和牙齿将绳索分股打结,耗费了5个小时,才拉上救援队的绳子。可悲的是,当东尼沿着绳索缓缓垂降到救援队头上几米的地方时,却被两条绳子之间的绳结卡住,他艰难地挣扎几分钟,最后留下“我不行了”这句临终遗言。
 
这么一件悲惨的事件,本身便具有极大的戏剧性,但是要将之搬上电影荧幕,还是略显单薄,毕竟4位男性置身冰天雪地、一片苍凉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然有其惊险之处,但剧情长度和色调调性,都不足以撑起一部吸引广大观众进入戏院的动人作品。于是,为作品加入各种人性元素平衡其中的清冷调性,便成为不得不为的举措。总的说,《北峰》是一部拍得很不错的作品,将艾格峰北坡的险峻、暴风雪的严酷呈现得淋漓尽致,里头也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批判国家主义和德国纳粹的丑陋、从女权伸张的角度反衬人性的迷失及最终的觉醒。只不过,这作品将思想高度拔得如此之高,不免让人有点背脊发凉。
 
■正义的开场
在《北峰》这部电影中,将东尼和安迪设定为两个一起长大的人,两人不仅是登山的好伙伴,著名的登山家,还同时在一个军营服役。他们两人青梅竹马的好友露易莎当时在柏林的报社工作,特意回来说服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刚开始,安迪基于对登山的热爱意欲参加,东尼因为顾虑安全性、也因为不愿意为纳粹出头而断然拒绝。最后东尼为了好友安迪的安全放弃坚持,不过两人都同意不为国家出头,于是直接从军中退役,以个人名义私下自行参加。
 
在影片一开头,好友露易莎所工作的柏林报社里头,那些纳粹上司们都露着典型的丑陋嘴脸,瞧不起非雅利安人和女性,摆明了只要和德国纳粹沾边的,不管是哪个行业、哪个阶级的人一定都是邪恶的。由于影片的政治立场鲜明,在讲述东尼和安迪的事迹时要捎带批判德国纳粹,因此两位主角注定要拥有高超的道德与正义感,还注定要严重唾弃纳粹德国、与之站在对立面,结果只好出现两人并非响应号召、而是主动退役去登山的夸张剧情。
 
■丑陋的国家主义
当东尼、安迪及其他登山者开始攀爬艾登峰时,一群衣着光鲜的记者、旅客也正在山腰上的四星级酒店参与这场盛宴。他们在温暖的大厅里享用各种美食美酒,一边争论着那个国家的登山者将会拔得头筹、为国争光,尤其是德国队和奥地利队之间谁能胜出。毕竟德国纳粹正向奥地利伸出邪恶的手,要将其并入自己的国家版图之中,如果德国队率先登顶,便证明了雅利安血统的优越、证明奥地利应该归德国统治。
 
影片一直以登山和酒店这两条叙事线交错的方式进展。酒店这条故事线非常重要,首先是当中的暖色调和和缓节奏,非常好地平衡登山这条故事线的冷峻和紧张。其次便是大大地扩充剧情、延伸至登山者之外的其他人。再来就是当酒店里头的人们在舒适环境中张扬国家主义时,另一头的登山者却在残酷中展现伟大的人道主义,两者之间透过对比形成剧烈的反差效果。
 
■伟大的人道主义
东尼和安迪这组德国登山者趁着天没亮便率先出发,没想到代表奥地利的那两名登山者竟然紧随其后,还利用东尼和安迪布好的登山钉和绳索进行攀爬、越过最为艰难的一段崖缝。两队的竞争原本非常激烈,奥地利队却因为一名成员严重负伤,彻底改变竞争局势。此刻,安迪坚持要继续向前,东尼却坚持要和奥地利队一起撤退,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东尼和安迪的帮忙,奥地利队的这两名登山者肯定会双双丧命。比起人命,登顶获胜又算得了什么?安迪刚开始虽然迷失了自己,最后总算是醒悟过来,和东尼一起帮助受伤者往回撤退。在此同时,站在酒店的德国记者从望远镜看到这个景象,竟然表现出极度的失望和不屑,责怪东尼和安迪弃国家荣誉于不顾。东尼和安迪身上所显露的人道主义光辉,更加衬托出德国纳粹们疯狂盲目、漠视人命的丑陋。
 
不过,在现实里,登山者本来就是四个人一组,东尼、安迪与另外二人是一个团队的,当一人严重受伤,其他三人自然必须往回撤、无法继续攀爬。当中又何来的人道主义?片中之所以会出现好人和好事,主要还是编导们虚构出来的,为的是强调德国纳粹和国家主义“必然的”的丑陋性。
 
■女权伸张与人性觉醒
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就是东尼和安迪青梅竹马的好朋友露易莎。露易莎与东尼原本是一对情侣,但露易莎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离乡背井到柏林的报社工作。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要出头非常难,因此当她得知国家想动员自己的好朋友东尼和安迪参加登山,她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即使在东尼提到攀登艾格峰有生命危险时,她仍自私地劝服两人参加,一心只想着借此晋升摄影记者的行列。后来露易莎虽然没能说服东尼,但她的上司还是带着她一同去山腰上的酒店为其他登山者拍照报道。当然,上司此举完全是基于个人的邪念、对露易莎的非分之想,毕竟是德国纳粹嘛。
 
露易莎在酒店里面对觥筹交错的华丽生活,以及上司有意无意的奉承与暗示,心中更不免感到轻飘飘、乐淘淘、有所动摇,身为一个新时代女性,很难不向往金钱与权力,在这过程中,以自己为代价自然是在所难免的。幸好,当东尼和安迪遇险的消息传来、上司却露出不屑的冷漠态度时,露易莎终于幡然醒悟,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还是爱与人性。于是她在暴风雪中独自跋涉到隧道洞口呼喊两人,还苦苦祈求他人出发去救助。酒店里的其他登山者原本不愿出头,毕竟没有必要冒死去救助德国纳粹的同路人,但是当他们听说东尼是露易莎的爱人时,立马就起身出发。在爱情的面前,狭隘的国家主义怎么可能战胜道德和良知?再说,除了德国纳粹之外,这世间再无坏人!最后救援队虽然没能救下东尼,但露易莎在此之间充分展现为爱不顾一切的勇气。
 
影片中为什么要安插露易莎这个角色,应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电影作品里头如果全都是男性,注定是晦暗沉闷的,而动人的爱情不仅能为影片增添柔性色彩,更是吸引观众进入戏院的重要元素。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杰克与萝丝,可还能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至于当中的女权云云,与其说是要增加影片的深度,不如说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地将东尼的爱人带到登山之处、带进影片故事。毕竟东尼和安迪两个都因为贫穷只能骑单车去艾格峰,哪有余力和闲钱带女人去呢。而且当露易莎这个角色在虚荣与人性之间转变,也能更清楚地将呈现人道主义终将战胜国家主义此一事实。
 
■德国每年都必须出品一定数量的反战、反纳粹电影,但是因为事先便对影片立场、人物态度有硬性规定,创作者在这类作品上越来越难让人觉得“诚恳”或“真心实意”,更多是趋向形式主义,生硬地在灰色的世界里切出鲜明的黑与白。就立意来说,《北峰》绝对是一部立意端正、意识形态正确的作品,只是其中所强加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免让人因为过于刻意的宣传操作而感到厌烦。一群登山者在山里遭遇险阻、挣扎求生却不幸丧命,即使他们是因为响应国家号召而登山、曾经为国家荣誉而游移于前进和后退,又有何错误之处,有何必要将其美化以符合现在的意识形态?如果说极权主义下的思想控制和洗脑宣传极为可恶,当代这种剥夺思想空间的“正确”媒体操作,究竟又有多少分别。

 4 )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

“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是我看德国电影《北壁》的最大感触。

这是一部关于登山的极限运动电影,关于两个德国小伙挑战阿尔卑斯山艾格峰北面失败并丧生的故事。从剧情看,其实就算登山失败,他们也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真正算下来,导致他们死亡的是这3个细节:

1)刚登山时,另一组人中的一个被掉下的石头砸破了头,他后来的伤情恶化导致了大家的集体回撤,并因为照顾他而极耗体力。

2)有一段40米需横渡才能过的峭壁,上去后,安迪没听托尼留下绳子的建议而收取了绳子;结果在回撤时已无力横渡,困死当场。

3)最后救援队的绳子不够长,导致托尼最终悬死在离救援队几米远的高处。

虽说因为混沌理论,事情总有很多不可测因素,但是如果仔细去分析这几个因素,还是有一些高纬度的收获的。抛开上述3个因素中的最后一个(因为这是主角完全无力影响的),其实前2个因素的底层原因都是因为对事情过于乐观了:被砸伤的哥们觉得自己能带伤攀顶,安迪觉得不需要回来或回来时仍能横渡过去。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以为......”这样的言语在各种总结中出现的频率总是很高的--很多事情的出错都是因为预判出错。

小的暂且不论(总是有各种不同原因),但如果从更高一个维度来考虑,可能就有一些规律了。比如影片中的登艾格峰北壁这件事,从大概率来讲,是件极其冒险的事,这是前提和背景,所以后面的细节执行中都应当考虑这个大的背景——这就是战略上说的“未言胜,先言败”,也是我感悟文初“战略上冒险的事,战术上一定要保守”这句话的由来。

反应到实际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属于这种战略上冒险的,比如创业、比如公司战略上的某些选择,甚至可能包括交友、结婚、生子。这时我们确实需要乐观,但单纯的乐观并非好事(影片中的安迪就是过于乐观了),而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我们必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踏实过好每一步,在保守和乐观之间寻求自己的平衡,这样才可能走的长远。

 5 ) 最酷的死法,是死在半空中

这是我见过最酷也最悲壮的死法,死在半空中。

图中悬挂在空中的人,名叫托尼(Toni Kurz),下方几米处就是救援队。然而这几米,成了跨不去的巨大沟壑。

作为极限登山爱好者,托尼死在山里,算是死得其所。他被绳索吊着的在风中摇晃的身影,仅仅是背后悲壮故事的缩影,也就是今天想分享的电影《北壁》。

为了嗜好去死,恐怕没多少人愿意。

但在极限运动群体中,这种人随处可见。他们不是活腻了,而是在极限中探索生命的意义。即便为此付出生命,也是死在生命本身手中。

尤其是极限登山,充满着随时丧生的刺激冒险。

我特别佩服登山者,因为我也有征服高山的欲望,然而败给了恐高症和怕冷。这种纯粹的勇敢,让我对影片中的这场攀登兴致大起。

艾格峰北壁,你可能不熟悉,它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气候多变,山势陡峭,常有落石和雪崩。

1938年之前,这里从未被征服。1936年柏林奥运会前夕,德国政府号召德国登山者去征服艾格峰北壁,为奥运献礼。作为第一个登顶的人,将被视为英雄。

在国家主义的鼓动下,这一场攀登引来各路好手,也受到了各方广泛关注,大家都期盼着第一位登顶者的诞生。

托尼安迪(Andreas Hinterstoisser)作为登山狂热爱好者,自然将登顶北壁视为极高的荣耀。

他们训练有素,默契十足,经验丰富,性格迥异恰也互补。

一开始,托尼和安迪对于是否真的要登北壁还产生了争执。一向自信外放的安迪不懂托尼的顾虑,对他置气。

安迪:你还要当多久胆小鬼才敢尝试?我们会成为第一个登顶北壁的人。

托尼:那不是登山的目的。

安迪:那就是。那才是登山的目的,我要向世界证明我的能力,我是谁。

托尼:我没有必要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事,我登山只为我自己。

当安迪决定独自攀登后,托尼为了伙伴的安危,最终跟着去了。

前半段的平稳,让各个风光镜头显得特别静谧。然而一进入登山情节,导演笔锋一转,用无数紧张和克制的镜头,将北壁高山仰止无情的一面陡然展现给观众。

这种节奏的变化,立马提升了身临其境之感,呼啸的暴风和奔腾的雪崩迎面袭来,打在安迪和托尼身上,也打在我的心上。

结果是遗憾的,但两人殊途同归的死亡背后,是对死亡截然不同的感受

安迪想要挑战死亡,所以他会在托尼规劝时说:你谨慎过头了,往上爬,那里是通向柏林的路。他会在二人只能活一个时,选择主动去死,他要见识一下死亡到底是什么

托尼对死亡有恐惧,所以他在2823米处时,劝说安迪留下绳索,以备在折返时有更多的选择。他会在安迪主动割断绳子保他性命时,难过到无以复加。他会在救援队来临时,努力地挣扎,最终却留下一句:我好冷

安迪向死而生,对自然、命运和死亡发起抗争,追逐生命的终极意义,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

托尼向死求生,在手脚冻裂、体力透支的情况下,挣扎着挣扎着。这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是对死亡的不甘。

他们二人,代表着芸芸众生对死亡的态度,好奇又畏惧。相互拉锯之下,挑战、勇敢、牺牲、不屈,最原始最纯粹的人性被皑皑白雪反射,照亮了整个人类历史

再来看一眼这孤绝的死亡,这是勇敢者最悲壮的交响乐。

我的公众号:利物浦西

一起拯救好电影

 6 ) 真实救援比电影更悲壮。。

阿尔卑斯山著名的艾格峰北壁登山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攀登。当时的真实照片,年轻的Toni Kurz僵硬的身体无助地悬挂在离救援队伍几米高的空中,喊出人生最后一句:“我不行了~”,随后死去。

电影和真实故事还是有所差距,真实的救援比电影中更要复杂,悲壮。 Toni Kurz 在眼睁睁看着2名同伴坠落,上面的同伴生死不明,救援因天黑天气恶劣被迫撤离后,独自在暴风雪中被悬挂在北壁整整一夜。第二天居然奇迹般的醒来过来,但是一只胳膊已经冻僵,无法活动。 救援队在下方无法够到他,只好喊话,让他想办法凑绳子放下来再带绳子上去。他被迫割断下方的绳索,再努力爬上十几米高,到达生死不明的同伴处,再割断他们之间的绳子,再拆开绳子,分成小股,连接起来才能达到足够的长度。而当他爬到同伴处时候,发现同伴早已因绳索勒紧窒息而死了。 就是这样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Toni花了整整5个小时,用仅剩下的一只手完成了。当救援接到垂下来的绳索,接上粗绳索的时候,才发现携带绳索长度不够,只好又接了一根。绳索接好后,再让Toni拉上去栓好,再自己慢慢爬下来。 这几乎又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oni花费了漫长的时间滑落到离救援队伍头顶只有几米的高度,在这里,他遇到了两根绳子的绳结,绳结却无法通过他的下降器。他绝望地努力挣扎了几分钟后,喊出人生最后一句话,彻底放弃了。

 7 ) 努力去爱吧

因为先看的Everest ,看这片子第一反应就是哦no装备好落后。虽然只有3000多米,放到现在登顶只需要3个小时,如果有现在的手套现在的羽绒服现在的头盔,可能悲剧也不会发生,但是没有什么如果,人们并不是因为装备进步了才去登山而是反之。

还没有登过雪山,也不知道这么多人登山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的我觉得大概是对自己生命意义的探求吧。总有人喜欢平平淡淡上班下班生老病死,也总有人希望翻山越岭穿过沙漠远渡重洋,对于我,应该是不甘于前者,但是对于后者,能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野外和病床哪个是更好的归宿?是不是面对绝境的时候才发现安稳平淡最好(抛开生理的恐惧)?可能很多问题都要经历过才知道答案。有的人说玩户外的人是不尊重生命不珍惜自己,我觉得就是因为想要弄理解生命才会去户外,要想不珍惜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天天宅在屋里打游戏点外卖啃老。

引用北岛的一句话:“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想要去的地方就去吧,想要做的事情就做吧,也许是一座念念不忘的山,也许是一个朝思暮想的人,也许是纠结了无数次的假设,反正。。。。这么想可能有点自私吧,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可是如果一个人活着别人的世界里,那不也是种悲剧吗。

我爱这个世界,努力去爱你想爱的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来。

 短评

看过的最好的登山片,生死关头,一切都抛开,只有求生的本能,冰雪无情,意志也解决不了问题。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太脆弱了,看得时候忐忑不安,唯有恐惧,此刻阿尔卑斯山已经不能用诗意的句子来形容它,尽管还是很美,当Toni最后说“I'm so cold”时,悬挂在空中,深深的震撼了我。

2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德国人不畏冰雪。

4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推荐

登山者的道德与宿命,山无所谓什么征服与被征服,它一直都在那儿...

7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力荐

没有思想。

8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较差

以国家和荣誉为由,以新闻热点为由被绑架的运动员都是类似的,连那句“祝所有人平安归来”都是惊人的雷同。我看过满月夜晚的雪山,也在后半夜登过山,看到电影最后岩壁上的夜晚更加感同身受,真正寒毛直竖,后背发凉,是彻底的恐惧。

13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打从六岁起,我就老盯着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看,央求父亲带我到那儿去。”终于,有一天葛瑞格得偿所愿。“我走到喘不过气,一路呕吐着爬上山。我恨死了当时的感觉,但当我在晨曦中站上山顶,俯视着脚下广袤的非洲平原时,我知道自己注定会爱上登山。”

18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女主角太不招人待见了。

19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不错!背后的阶级差异和政治背景值得深思。

22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两位奥地利攀登者实际上是他们的队友。感觉这样的背景设置又体现了德国人矫枉过正的战后原罪心理,什么事都要扯到纳粹头上来批判一下。本来就只是德奥四个登山爱好者结队攀艾格峰北壁不幸遇难的悲剧故事,偏要加进国家意识形态搅合一番。Anyway,不管历史还是影像中,Toni的顽强真令人由衷敬佩。

26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1. 让人切身体会到什么叫绝望;2. 永远不要为所谓国家主义做任何的事,因为“国家”中的好多人不会感激甚至同情你;3. 当觉得一件事不应该做时,就不要做;4. 关键时刻利己主义才是真正的利他主义;5. 愿他们的灵魂已安息。

29分钟前
  • Soda兰
  • 力荐

「我不想回到柏林,那里有太多像您一样的人」——德国人拍的登山片都这么深刻……

32分钟前
  • 虚弱橙
  • 推荐

精彩的镜头运用。看过最好的登山和极限运动电影。道德和荣誉,生和死的距离如此近。

33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你害怕一件事,可还是要去做,那才是勇敢

36分钟前
  • 农夫渔夫
  • 力荐

揪心的登山片。如果去年电影节看成这部片子就好了。人物性格塑造略入俗套,扣一星。

41分钟前
  • 浅显
  • 推荐

这是一部根据发生在1936年4名登山青年攀登阿尔卑斯山北壁最后不幸身亡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片子情节紧凑,镜头感足、场景壮观。身临其境地感受一次人与大自然的搏斗,看着人类一步一步被大自然吞噬,实觉惨烈。最后那幕Toni拼尽全身力气自救,半挂空中说出生命最后一句“我太冷了”,触动内心.

43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有句台词说对了,这俩家伙不关心政治,用国家激励他们没用,所以这故事其实和国家主义没什么关系.有俗套的情节(三角恋)和脸谱化的人物,但还是拍得很好看的.

4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这是献给二战德军山地猎兵的电影。来点政治不正确的便是,几年后在纳尔维克、克里特岛、高加索和巴尔干等地,他们的英勇遍地花开,从来没有给前进帽和制服上的火绒草丢脸。即便被夺去生命,他们也永不言败。

49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真是矫枉过正

54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論留後路的重要性。。。。。。

59分钟前
  • sarah🇺🇦
  • 推荐

1.我终究觉得人性在面对最恶劣的大自然时,应该懂得取舍。至于爱情,你随意泛滥,开心就好;2.最后的悬吊段落有点作,结果却又让人唏嘘不已,人与希望,往往这副模样。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