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浮生

欧美剧美国2011

主演:凯特·温丝莱特,盖·皮尔斯,埃文·蕾切尔·伍德,梅尔·温宁汉姆,摩根·特纳,Quinn McColgan,Annette Arnold,Maitely Weismann

导演:托德·海因斯

 剧照

幻世浮生 剧照 NO.1幻世浮生 剧照 NO.2幻世浮生 剧照 NO.3幻世浮生 剧照 NO.4幻世浮生 剧照 NO.5幻世浮生 剧照 NO.6幻世浮生 剧照 NO.13幻世浮生 剧照 NO.14幻世浮生 剧照 NO.15幻世浮生 剧照 NO.16幻世浮生 剧照 NO.17幻世浮生 剧照 NO.18幻世浮生 剧照 NO.19幻世浮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15:04

详细剧情

该剧根据同名经典黑色小说(noir novel)改编,由奥斯卡影后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主演。故事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女主人公Mildred Pierce Beragon与失业的丈夫Bert(Brian F. O'Byrne)分了手,靠一份女服务员的工作维持生计。她一方面想维持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渴望独立和自由。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她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赢得女儿Veda(Evan Rachel Wood)的爱与尊重。Guy Pearce扮演Mildred的情人,一个富有的花花公子。James LeGros扮演Bert以前的商业伙伴。Melissa Leo扮演Mildred的好友。Morgan Turner扮演童年时的Vada。   可以预见,明年金球奖和艾美奖与电视迷你剧有关的主要奖项都将归属这部剧集。   By 天涯小筑-don...

 长篇影评

 1 ) 华丽而空洞的高跟人生

高跟鞋穿起来其实并不是那么舒服,只是有了它,走起来会响亮些。

当Mildred在最初的餐馆里面带微笑却又泪眼朦胧的举起酒杯和丈夫相碰时,当她的表情忠实的传递出那种人生失意的痛楚和自我给予的振作时,相信她已经看透了自己一手导演的这出华丽戏剧的虚浮,以及自己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Mildred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商业社会矛盾体,这个经济萧条,单身离异的女人,为了支撑家庭的生活而从事服务员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成就了一番事业,最终却又一败涂地得不偿失。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很容易将她等同于一个亚洲生活剧中常见的那种集勤劳善良智慧等传统美德于一身中年家庭妇女形象,但实际上,她并不是。

她勤劳能干,也自轻自贱。她从未轻视劳动人民,却又始终难以放弃跻身贵族阶层的想法,在见识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无耻后,她愤恨至极却依然欲罢不能,她心地善良从未看不起别人,她虚荣自卑唯独看不起自己,她的三个男人很好的诠释了她的三种心态,温和踏实的原配,粗俗精明的合伙人,优雅自私的公子哥,他们分别满足了她对安定生活的需求,现实利益的赚取,置身上流的渴望,她在不同的时刻总是发现自己不同的需要,去找不同的人,她根本无力分辨或者说想过去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人,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她只是凭借本能来平衡理想和现实,或许是因为对自己也有着模糊的认识,所以去回避一些应该的选择,而总是等到事情上门才考虑对策。这让她看似车到山前必有路,却也在让她习惯了被动的去处理精神感情上的纠葛,她的迷惑和摇摆,最终让她落得肝肠寸断,满腹伤心。

出于补偿心理,人们往往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寄托到子女的身上,Mildred也不能例外,从一开始她对待两个女儿的不同方式上,就能看出她努力要把大女儿打造成自己难以成为的人,她完全按照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去塑造她,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竭尽全力去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培养她的高贵气质。甚至连她对自己所代表的劳动阶层的近乎侮辱的轻视也容忍下来。

不得不说她成功了,在她的苦心栽培下,女儿脱胎换骨,具备了那个高高在上的阶层一切特质,除了出身。

这是致命的矛盾。

她和女儿的几次冲突都因此而起,女佣的制服事件,钢琴课事件,情夫在女儿面前对她的肆无忌惮蔑视,可悲的是,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却完全站在她的对立面,用最尖酸刻薄的语言去表达对她的蔑视,纵然在知道那公子哥花的是自己妈妈的钱,也依然不改对她的冷嘲热讽。

那时她恐怕还没有意识到,女儿俨然已经已上层人士自居,而所谓的上层人士,是天生高人一等的,你给他钱还要看他愿不愿意去接,他们的优越感毫无道理却又理所当然,你对他们好是应该,你就该臣服于他们的脚下,而他们可以随意的将你贬损和践踏,在他们的眼里,花你的钱是看得起你,你应该没等他们说出来就立刻奉上自己的钱包和自尊,有时候你掏了钱还莫名其妙挨了顿鞭子,没什么,只是你掏钱的速度不够快。

她曾经有过天性的抗争,一次是在应聘时颇有些硬气的让名媛下不来台,还有就是雨夜里从破产的公子哥的豪宅里逃走,为数不多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她符合人性本质的自尊,那是一种对平等和尊重的天然要求。然而这种洁净的自尊,最终依然为她自己的自卑所摧毁,向世俗的社会潮流低下了头。

相比起Mildred的纠结,女儿Veda其实要比她洒脱的多,她打小就认定自己本身就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完全没有对底层劳动者的丝毫认同,比起她的母亲,她少了很多烦恼,唯独让她痛苦的,是自己的出身。在某些时刻,她似乎也会被因为这个问题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但大多都在通过对母亲泯灭人性的责骂后得以宣泄,就连这种宣泄的方式都是很上流的:我的血统不是天然的高贵,因为是你,是作为母亲的你连累了我。

对于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来说,错误和责任永远都是别人的。

所以她处心积虑要摆脱自己的母亲,自己的家乡,她要钱,也要身份,所以她不惜委身于人阴谋欺诈,可哪怕如此---不管出于钱还是其它---她所选中的目标也都要是上流阶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有钱人。她不甘心只做格兰岱尔的公主,她的目的就是站在世界的顶端,除了对身份地位的本能追求,还有一点,就是她也需要证明自己是真的贵族,以摆脱自己心头关于出身的阴霾。为了这个目的,一切都是可以牺牲的。

最后她随机应变的利用了母亲,拿到了食品商的合约,她要的其实并不是钱,钱和所谓的广告商都不过是她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罢了。她要的是认同,是真正的上流社会对她身份地位的认同。她已抛弃了人类所认同的美好情感,而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面子工程。她要的是众星捧月,一呼百应,要的是头版头条,盛赞如云。她要的是所到之处啪啪作响的镁光灯,要的是举手投足对芸芸众生的牵动。

而要得到和维持这一切,就少不了险诈阴谋,少不了出卖背叛。所谓上流社会,其实不过是一个将表面形象经营的很好,却骨子里极度自私的人群。这些人礼貌十足谈吐得体,但一旦你和他们有了深入的接触,你会发现其内心却是那么贪婪狭隘,寡廉鲜耻。Veda活的很清楚也很糊涂,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能得到,但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一切会让她付出怎样的代价。

同为上等人的音乐教授冷冷的说,她是一条蛇,可以欣赏,但不要带回家当宠物养。这一句话既是对Veda的清醒评语,也入骨的揭示了她所影射的上层人士的残忍实质。

虚荣,或许真的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缺陷,是人类最大的原罪。

Mildred将女儿培养出了那类人的作派和优越感,却没有让她懂得那些基本而又珍贵的东西。她凭借形式苦心把她制造成了一个自己所以为和期望的,却又眼睁睁的看着她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她看着眼前这一具华丽的躯壳欲哭无泪,她的心日夜被悲伤啮咬,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也会痛恨自己无能为女儿注入灵魂,但奈何错已铸成。

所以一切都是必然。始终保留了底层那种朴实真挚情感的母亲,和这样一个已经成长为虚浮本身、彻底将自己献祭给上流社会的女儿,怎么可能还会有温馨感人的故事。也许很难说是什么让Mildred选择了这条道路,因为内心的好强?本性的虚荣?还是骨子里的自卑?已经见识了上流社会的无耻和虚伪,却依然痛苦的拜倒。仅仅是怕被人看不起,就为此而放弃了最珍贵的东西。而人,只有自己看不起自己时,才真的是悲剧降临之时吧。

Bert说的对,让她走吧。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

放弃一厢情愿的幻想吧,她已经没有回头的可能,更何况她可能永远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经历过这场幻世浮生的虚华洗礼,你终归会看清楚,最为珍贵的或许只是曾经不屑的脚踏实地。

片中最为打动我的,是最后Mildred和原配丈夫Bert在寂静的夜晚于长椅上安静的对话。

Mildred说我那时还不知道自己怀了孩子,可是我愿意嫁给你,这说明,我是真的爱你的吧。

Bert猛的怔愣,但随即,他迎着Bert疲倦却又真诚的目光说,是的。我也是的。

瞬间就感觉有种窒息般的心疼,世界上最为强烈深远的痛苦,往往就是来自最为亲近的人的误解吧,女儿貌似随口一说的挖苦,却在她的心底留下了如此深重的伤害。此时的Mildred是幸运的,她多年来承受的侮辱和压力,最终得到了她需要的理解和肯定,而这种承认,则是来自她那段拥有了她纯洁情感的当事人,那个虽然离开却始终没有走远的人。

她倾注心血的女儿,没有给她丝毫的感恩和回馈。

而她,也是在此时此刻,才真的明白了她的丈夫吧。

我微笑着看他们在餐馆里碰杯,好像看到某种难以言喻却必不可少的生活成分在他们终归振作起来的笑容中回归,餐馆里倒立在桌面上的凳子也因此而显得有些意味深长:也许是已告结束,也许是即将开始。

不要看不起他人,更不要看不起自己,不用炫耀也不用证明,无需作伪也无须热切,因为你不会自我轻贱,更不会狂妄自大。

高跟鞋可以是你生命的点缀,却不是你生命的全部。可以为之努力,但最好不要为此纠结,更不要把自己变成高跟鞋的奴隶,为它所束缚。

幻世浮生,永远是舞台上的追光,观众席上的风景。

那潦倒时的牵手和笑容,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世界。


坦白的说,这部剧的故事张力其实并不够集中,很多铺垫也没有起到堆积和烘托的作用,有限的冲突基本都集中在了以情感为形式的阶层矛盾的纠葛上,但还是足以让人拍案动容。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再次说明了好的演员并不需要煽情的纯熟技巧和技术的制造感动,她只是把人物的感受一五一十的传递给你,通过他的言行,把人物的感官置换进你的心中。她精准而又自然的表现出你此刻相同的感受,她只是把你带进这个故事的世界,让你成为人物本身,自行唤醒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人物命运的悲欢。

同时这部剧也说明了一点,其实影视评论的写作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影视作品本身的,对于一部好的作品来说,评论本身就存在于其中,根本不需要组织语言,那些看似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其实只不过信手拈来罢了。所以针对朋友说的好的评论少见的现象,还是要客观的说一句,这不都是评论人的错,只是好的影视作品太少,更别说夸一部剧要比骂一部难得多了。

 2 ) 两个时代的欲海悲情

        1945年,琼•克劳馥主演的一部《欲海情魔》以黑色电影风范展现一对母女的感情和生活纠葛让人感叹作娘不易,而2011年,托德•海因斯又以文艺的调调,携凯特•温丝莱特花上300多分钟时间,献上了一曲情感更细腻曲折的《欲海情魔》。英文名同是“Mildred Pierce”,倒是1945年版更应该叫《欲海情魔》,而2011年版译作《可怜天下父母心》更体现整部剧情的内容。如果你先看了1945年版,再看没见凶杀的2011年版,对其节奏和结局难免会有坑爹之感。而如果你先看2011年版,再看1945年版,或许会感觉过于黑暗,当然,如果看了2011年版后,你对Veda咬牙切齿,那么一定要看看1945年版,会解气很多。

        1945年版的《欲海情魔》,可以看作一部非典型性的黑色电影,依然有罪案,依然有悬念,依然有欲望,也依然有Veda这样蛇蝎美女的角色,但是Mildred Pearce这个角色让这部影片又有很深的暖色与更多情感纠葛的戏份。琼•克劳馥的表演将一个母亲的无奈和对女儿爱恨交织的感情充分表现,而整部影片倒叙层层揭开真相的节奏也安排的很巧妙,让警局中疲惫的Mildred与不同时期的种种感情状态对照,更令人感叹她的不易,而琼•克劳馥也凭借本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945年版的Veda如同黑色电影中经典的蛇蝎女一般,仿佛天生毒辣,她任性自私,沉浮深重,同时又任性好幻想,她与母亲的纠葛,在亲情之下,可谓一出难以割舍的孽债。那个时候的好莱坞电影,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还不像如今流行搞立体化、丰富化,所以,明显带着“毒”性的Veda必须付出代价。

        2011年版的《欲海情魔》与1945年版相比,其实相似的更多在角色设置,影片开始到Monty第一次出现那段,之后的剧情与原版基本没有太多关系。作为5集的迷你剧,又是托德•海因斯这样的导演,抛去了谋杀情节,倒是让这版对人物性格和感情演变上有空间进行更大程度的挖掘。比如在Mildred Pierce的幼女去世一段上,与原版带出一阵感情高潮后就带过不同,这里做了更细致的表现,包括幼女病情变化下,Mildred的情感变化,最终去世到葬礼的氛围烘托,都更加细腻感人,这显然也是本版的重点,不再纠结善恶争斗,而是表现一个家庭的伦理悲剧。而Veda的变化也在本片有了更为重点的表现,她不再是天生的恶人,尽管少女时就显出一些顽劣,但是直到成年后的名伶,她的情感变化也有迹可循。我们常见的母女的对话便是,母亲说出一堆希望帮忙的地方,女儿说声,不用,但是谢谢。这就是母女间纠结的情感,一个想要过度呵护,一个想要独立,想要逃。而在幼女去世后,Mildred更将她的爱毫无保留的投入到Veda身上,哪怕Veda一次次的过分举动和挑衅,她在恼火之后依然会给予更深的溺爱,这又让Veda一方面更加反感,感觉受到了控制,同时又认为母亲是无底线的,她是可以任意追求自己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的。

        Mildred Pierce在剧中是一个比电影版更悲情的人物,当她作为家庭妇女时,与一个挺老好人的丈夫离婚。接着出去打拼,以一个绝对励志的过程,成为富商,但是她对幼女去世的愧疚,对Veda的溺爱始终是她心头的硬伤。我们常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对最后几乎被夺去一切的Mildred,我们实在不忍这么说,只能说必有可悲之处了。她与女儿实际上并未有太多沟通交流,一味的试图以自己的立场和方式去引导女儿的生活轨迹,又一次次放纵女儿对抗时的刻意偏离。而当女儿尝试独立后,她有带着天然的母性和对过往的补偿心理,重蹈覆辙般的献给本可自己走自己路的成年的女儿。到最后,她几乎间接被女儿夺去了一切,爱人、事业、家庭和生活的安宁,但是反过来看,这一切又似乎是自己给自己设的局,无意中,宿命般的走了进去。

        影片的最后,虽然没有原版的枪声响起,但也没有大团圆的温情,只留下母亲对女儿的咆哮和已经完全失衡,很难恢复安宁的心理,这才是最深的悲剧。2011版的《欲海情魔》节奏更加缓慢,特别前两集,甚至有些催眠,不过从幼女之死开始,矛盾不断激化,节奏虽然继续缓慢,但是剧情紧张度和冲突点却不断闪现,大大加强了观赏性。而凯特•温丝莱特的表演依然到位,这片人物情绪变化波折很多,温斯莱特还是应对自如的,不过,个人认为,还是琼•克劳馥版的母亲感觉更苦逼,同时情绪把握更好,却更有情感冲击力。我和不少朋友感觉一样,Veda少女版的演员选角实在令人无语,到了成年Veda一出场,倒是真实的让人惊叹“女大十八变”之摧枯拉朽般的神奇力量,竟然已经到了易容的效果。当然,里面最让我欣赏的还是老好人Pierce先生,最后,他也成了Mildred生活最大的依靠。

        两个版本的《欲海情魔》巨大的定位和风格差别是巨大的,但是又有着相似的主体脉络,这就让两个版本一起找来对比观看有了很多趣味。两部影片都是很有看头的作品,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而两位奥斯卡级女星的表演更是很有嚼头,从黑色电影到文艺家庭剧情片,Mildred Pierce命运的变与不变下,那家庭的悲剧却是一致的。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4708fe03c27f17f609fa9387.html

 3 ) Oh, Veda

话说我想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同情Veda吗?肥温演的看似是个用心良苦的好妈妈,但实则不给孩子半点喘息时间,就像Letty对Mildred说的,"Why can't you leave her alone?"
Mildred这人看似仁厚,但人品也是有问题的,就像Monty说的,她总是在利用别人,却不与别人足够的尊重。Veda其实一直想向妈妈表示善意,比如自己和Sammy的事搞砸以后瞒着妈妈不想让她伤神,最后也和颜悦色地回来告别,但两次Mildred都没有领情。
Veda之所以敲诈Sammy,之所以一定要自己交Treviso的学费,就是为了摆脱Mildred窒息一般的爱。孩子大了,都需要独立的空间,但Mildred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Mildred这个人骨子里是自卑的、不自爱的,所以害怕交朋友,也总是想获得女儿的肯定,这也是她总是死乞白赖地缠着Veda的原因。
可是似乎大家都不明白Veda的苦衷和Mildred的错,Treviso甚至说Veda是毒蛇。Veda是睡了Monty,但不能不说这是Mildred逼出来的。她真正理解过Monty或者Veda的内心吗?真正尊重他们吗?还是从来都在自己瞎忙活?

 4 ) 有爱就应好好对待

      你说人生就是折腾啊,本来好好的一个家庭因为丈夫的出轨完全变了一个样,估计是失去了丈夫,所以凯特把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孰知“溺爱多败儿”啊,幸好最后他们两口子又在一起了,这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了,因为凯特的命运多少有点像我妈妈,我仿佛都看到妈妈的影子了,只是我家爹还没剧中的爹地负责一些,唉,我之所以这么拼,是因为终有一天我也想要他们又重新复合在一起啊,把那个所谓的蹩脚的绊脚石踢开,然后我们三人还是一家人好好的。
   幸好幸好,我没有veda那么讨嫌,虽然也有虚荣心、虽然也爱买各种新衣服、虽然也是不是因为爱买衣服乱花钱、虽然有时候对妈妈也是没心没肺的、虽然也气过妈妈、虽然.....各种不好
   但是我至少是有梦想的,我至少把妈妈放在了我美好未来的计划了的,我都说了以后我会带爸妈去各个地方旅游的;
   至少我在努力,至少我很正直,至少我很善良,至少我不邪恶....
     
     再次告诉我擦亮眼睛、保持头脑绝对清醒啊,妈妈对你无条件的爱是需要你同样无条件的孝顺的,这样她才就算再苦再累也觉得心里至少是开心觉得值得!如果一个母亲绝对无私的爱换来的是报复,那人生的爱还有什么意义?

   以后绝对不要以为妈妈付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好好努力吧,既然妈妈为了我的梦想付出了她的全部,那我就有责任把妈妈为了我而失去的一切失而复得!

   这些包括钱财、感情、爱情、最重要的是我和她还有他都渴望的一个完整平稳的家

 5 ) 纵使幻世浮生,难抑欲海情魔

       也许,《幻世浮生》是在用反话在训诫世人:新生力量,尤其是女性,即使经济上自强了,没有精神上的独立,还是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还有,永远不要祈望穿过其他人的眼睛去看你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想要的话自己给自己争取,如果没有这个命,就要认命。


                                                                                            by 苏往
       1941年,硬汉派小说家詹姆斯•M•凯恩出版了一本以女主角“穆德莉•皮尔斯”命名的新作。1945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许多民国引进的译制片一样,这部电影得了一个雅致的片名:《欲海情魔》。而上译今年夏天新出的小说译本名为《幻世浮生》。
       两个译名一表一里,已经说完了穆德莉的故事。表面上,我们看到这位中产阶级弃妇在大萧条时不得不放下身段当女招待,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成了家财颇丰的商人,最终事业尽毁、回归家庭,可谓幻世浮生一场空;而穆德莉每一次人生抉择,成也好、败也好,无形指挥棒始终是对女儿薇妲没有底线的、反复被女儿践踏的爱,是为“情魔”。

                     薇妲有负于穆德莉,故事有负于我们
       2011年,这部小说改编的迷你剧横扫艾美奖。然而,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单纯抱有看家庭影院频道(HBO)年度大戏的念头,八成会和女主角穆德莉一样,陷入连环套一样无法挣脱的错位感与挫败感中。
       此剧在情节走向上高度贴合原著。开场是1931年,加州格兰代尔市,男人在修剪屋前草坪,女人在屋里给蛋糕涂糖霜。然而,一幅油画般现世安稳的幻象被女人几句话打得粉碎:原来,穆德莉的丈夫伯特悠闲地修整草坪,是因为破产后一直无所事事;而她烤蛋糕是为了卖给邻居补贴家用。她三言两语点破不堪的现状,用激将法把伯特赶出家,推向了他的情人。
      时世艰难,一位单身母亲开始独自抚养两个女儿。这样的开局,女性励志题材呼之欲出。随后的情节走向一度以穆德莉坎坷的求职路为主线,强化了这一期待。然而不难发现,自强不是穆德莉的主题,女儿才是。她与两个女儿,尤其是与大女儿薇妲的冲突占据了很多篇幅,于是这其实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她新婚的丈夫蒙蒂与薇妲私情败露后,穆德莉暴怒之下掐住了薇妲的脖子,性与暴力的直白,又见凯恩昔日硬汉派小说的底色。
      不过,一旦将自己代入穆德莉的视角,读者和迷你剧的观众便会百般不是滋味。一度拥有几家餐馆的穆德莉最后除了伯特和老屋,一无所有,人生的意义难道是半生奋斗、一朝泡影?母亲总是付出、妥协与包容,女儿一再欺骗与剥夺,这不是家,是阶级社会吧。硬汉派风格更不必提,她盛怒下对薇妲临时起意的一点暴力不仅没落下伤,反而给了后者利用她的机会。看情节够苦情了,但“让她见鬼去吧”、“一醉方休”的结语轻飘飘地戛然而止,与小说倒数第二页还添了新内容的心灵折磨不成比例。可以说,无论套进励志题材、伦理剧还是硬汉派作品,甚至是苦情戏,整个故事都有负观众对这一类型的期待。
       这样的不满不是今天才有的。时人将詹姆斯•M•凯恩视为硬汉派小说的中坚力量,这位《邮差总按两次铃》和《双重赔偿》的作者,既然能写出“我为了钱和女人,杀了人,我没有拿到钱,也没有得到女人”这样的句子,为什么新作只写了两个不去杀人、只打嘴仗的女人?《民族周刊》问出的“是什么软化了凯恩先生?”,想必是当时大部分读者的心声。

                    在大萧条和战争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了
       一个漆黑的雨夜。砰砰砰几声枪响,男人倒地,一把枪落在他身侧,他死前轻轻唤了一个名字:“穆德莉”。镜头扫视房间,镜子上显露子弹的痕迹。屋外,一个看不清模样的女人驾车离去。下一个场景,一位步履沉重、泪眼婆娑的贵妇站在海滨的桥上想跳下去。她就是穆德莉。开头一幕开枪的人就是她?她和那个男人有什么恩怨?
       悬疑的谋杀情节、肃杀沉重的配乐与运镜用光的方式,都在告诉观众:这可是黑色电影。有论者半开玩笑地说,迈克尔•柯蒂斯执导的《欲海情魔》套了个凶杀的楔子,就让一部家庭伦理片跻身黑色电影经典了。这么讲有失公允,电影的改动,几乎是换了骨髓的。
      假怀孕诈骗来的钱怎能让薇妲得手,书中支持薇妲独立生活的支票被母亲撕碎了。用母亲的血汗钱铺路的女儿怎么能找到高雅艺术殿堂的入口,离开了母亲的庇护,她只能沦落到酒馆里唱小调。贵族出身的蒙蒂怎么会和薇妲认真,还能一起远走高飞,他对她只能是逢场作戏,最后被不甘的薇妲枪杀。
       同样是穆德莉失去了蒙蒂和薇妲两个人,电影不再有负于观众的期待。对此,凯恩并不买账,“怎么拍出个谋杀故事,这样的B级片不是已经拍了四十年了?为什么不照原书来拍,至少那是个有品的故事。”电影流光溢彩,绝非二流之作,但与作者的立意有一定偏差。
       在黄金时代的好莱坞,黑色电影是极少数不被大团圆结局限制的类型。但“爱的律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情节设置原则不容挑战。所以薇妲不能成功、不能被爱,所以《双重赔偿》中谋杀亲夫的菲丽丝在书里逍遥法外,在电影里得死在同谋情人的枪下。电影总是比书更“道德”。
       当然,大萧条对旧的经济和阶层秩序的破坏,这一过程中女性寻求经济自主的努力,这些是小说与电影共享的背景。在电影拍摄的年代,战争需要女人出去工作,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加一等,穆德莉比书中硬气了很多,她的助手艾达更为男性化,身边不需要男人,也没有家庭的牵累,简直是“女汉子”。

为何投之以琼瑶,报之以鸩毒?
       迷你剧是电视剧中可以承载宏大深邃主题的门类。六十多年后,HBO的这部戏倒是卸下了道德的桎梏,试着还原小说的复杂性。举个例子,穆德莉和艾达不是电影里一见如故、彼此忠诚到底的铁杆姐妹,剧集中,最初穆德莉作为新来的女招待想向老板推销自制的馅饼需要讨好领班艾达,而艾达最终背叛了穆德莉,接管了她的公司。
       那么,对原著亦步亦趋,必然要用影像回答原著中最棘手的问题:母亲一路投之以琼瑶,女儿为何执意报之以鸩毒?以往,这部小说引发最大争议的部分,是薇妲成名归来后对穆德莉的构陷。彼时,她已经是小有成就的花腔女高音后,母亲为她倾尽一切助她更上一层楼,她却反手一击毫不留情。她的行为逻辑,只是单纯的恶吗?
       对今天的读者而言,在《幻世浮生》一连串让人失望、憋气的“未解之谜”中,这一个与“当女招待自食其力怎么就丢人了”不会跌出前三甲。而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穆德莉对薇妲的爱,除了母爱天性,很大程度上是在追逐薇妲有可能够得到,但她自己肯定无法企及的贵族阶层。穆德莉在格兰岱尔庸常的中产阶级生活中,小心翼翼地眺望蒙蒂家所在的帕萨迪纳。而在上等人的逻辑里,用提供食物的服务来获取钞票的女招待和提供性的妓女异曲同工,可以亵玩,但不值得尊重。穆德莉对阶层贵贱之分有多认同,女儿就对她有多鄙弃。
       小说很多地方将食物和性并置。还不到十五岁的薇妲转述蒙蒂对穆德莉的描述:“最漂亮的腿是在厨房里看到的,而不是在客厅里”,“如果你能把女仆弄到手,千万别去招惹女主人”。意思很明白,不论穆德莉事业如何成功,不论他怎么在经济上仰仗她,在他眼中,她始终是只牵涉肉欲的下等人。而薇妲也这么看。可以预见,这会导向何其恐怖的母女关系。
       想直抵这一主题,得在相关的细节上多下功夫。虽然薇妲那段点破真相的刺耳言辞还在,但蒙蒂对穆德莉肉体上迷恋、精神上游离,将她排斥在自己的圈子外却让允许薇妲融入,这刺目的对比没有得到有冲击力的呈现。影像终究是视觉艺术,光靠动嘴皮子是不行的。又没有钱德勒和比利•怀尔德再世,可以再帮他改编一次剧本(《双重赔偿》)。
       这样的疏忽还有很多。书中,薇妲最后与复婚的父母告别时,一向宠爱她的父亲目光避开了她的眼睛,加一个镜头很容易,但电视剧里就是温吞水一样过去了。小女儿瑞丽去世,只有家庭剧见惯了的哀痛,书中穆德莉庆幸“不是薇妲”的可怖心思不见了。要知道,两个女儿都是穆德莉的投射,瑞丽是穆德莉的本真,薇妲则是她求而不得的想象。瑞丽的死,已经预示了最后的结局。
      小说作者努力在讲他理解的性与食物、金钱与阶层、自我与他者的真相,白晃晃、血淋淋的真相,用“我在拍家庭伦理剧”的信念来对待,是不够严肃和勇敢的,而多么精致的制作、多么精湛的演技都补救不来。

 6 ) 做女人真的很难

在一个男权的社会里,做一个事业和家庭都成功的女人真的很难。为什么一个男人的衡量标准往往只有事业,而一个女人,哪怕是事业成功,家庭缺失的话,还是容易被人所诟病呢?

 短评

太不该看了!真看不得这种母亲被女儿精神折磨成这样的。结局就该安排她掐死她算了。看的过程中多少次想咆哮啊!!!!给三星,臭编剧折磨死我了。我这么爱我妈,你给我看这种,我想抽那个死婆娘Veda!!!!

6分钟前
  • 小晨
  • 还行

我爱女神穿的每一套衣服!

8分钟前
  • stranger17🎐
  • 力荐

一部完全靠导演和演员的功力撑起来的散发着强烈大匠之气的家庭肥皂剧

11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这么2的名字,还情魔~明明就是奋斗的主妇嘛~

15分钟前
  • 命--假如...
  • 推荐

不要看!看了纯粹添堵!veda's totally bitch!!!!!

18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veda真的是太讨嫌了好么!!!每次看到她很BITCH的样子我就想掐死她啊= =纯粹是看肥温彪演技啊><不愧是肥温。集集都有床戏╮( ̄▽ ̄")╭ Leo大婶你能不能别到处打酱油了!!!!天天看你太审美疲劳了drama queen!!!!!

21分钟前
  • Dita
  • 推荐

看着Kate在剧中被虐的同时我也在电脑前被虐的七零八落的,特别是最后一集Veda和Monty被Mildred捉奸的时候,竟然还敢嚣张跋扈的裸体示威,这时候如果Mildred能直接把丫掐死然后顺带手把Monty也掐死就是我认为最好的结局了!

24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HBO出品,必属精品。

25分钟前
  • 熊仔面
  • 推荐

经济大萧条也许是全美最难忘的血泪时代,所以此剧足以让那帮老家伙们聚在一起,依恋青春痛哭流涕举杯相拥高唱回忆。老爷车,厨房里的鸡肉正在烤箱里嗞嗞作响,某首过时小调扣人心弦。挫折和幸运都似洪水,时过境迁后是否还有人在一起紧紧相依?幻世浮生,戳到你的泪点了吗?请嘲笑痛苦因为你也被嘲笑着

29分钟前
  • 蒋乜乜
  • 力荐

果真是幻世浮生啊,数年奔波到头如梦一场。不要指望这会是黑色罪案或是女性励志,其实从第一集开始,托德·海恩斯就想好了把这片拍成一部伦理系的家庭情节剧,并向他的偶像塞克致敬。凯特再次奉献精彩的演绎,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的样子真有爷们气。唯一的遗憾是断断续续的看完,情绪有些割裂了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爱是我们贫贱的标志”

33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取名为《幻世浮生》比较好。。。服饰很美。。。

38分钟前
  • tanceqi
  • 还行

忒气人了 咬牙切齿的看得我 掐她脖子我都跟着使劲呢还

42分钟前
  • 屎霸
  • 推荐

越编越畸形的剧情与人物,若非大牌撑场,实在是不可理喻的胡扯。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Veda就是被Mildred给惯坏的,以至于Veda抢了“继父”,还要在母亲面前全裸示威。最后,大女儿跑了,小女儿死了,第一任老公回来了。戏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母女关系,而这母女关系又这么病态,Monty算个啥,两母女的宠物。

49分钟前
  • Frosti
  • 推荐

1. 温斯莱特的演技没得说,但我对她一直没什么特别感觉的原因是,不论哪部戏,她走路都是一副在左右两边各抱一只西瓜的大妈感…2. 如果我有Veda这种女儿,应该会在她10来岁的时候就把她卖给了妈妈桑;3. 这个中文名翻译得太二了。

50分钟前
  • 冬天
  • 推荐

做为一名金链汉子,一个女人的奋斗史真的看不下去啊。推荐异性友邻看吧,给个四星。

54分钟前
  • 意乱城迷
  • 推荐

Kate Winslet+Guy Pearce两位讨喜的英伦演员担纲演出,表演当然还是毋庸置疑。电视剧立足点较低,看起来相对琐碎,时代的悲哀并没有彰显得淋漓尽致。不过依旧非常十分精美,布景/道具/服装十分得体,剧情稍显疲软,但是仍不失为今年获奖的最大热门之一。个人倒是很喜欢。

5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转了一圈又回来,对于这么畜生的孩子真的要狠下心说见鬼去吧!怎没掐死啊bitch!肥温瘦了吧,她穿的所有裙子都美死了~~讨厌ERW,她很适合演这么恶心的角色。。男人都不够美啊遗憾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强忍看完了,怎么说呢,虐心啊。丈夫背叛,幼女夭折,长女背叛,生活再难,做为母亲还得坚持下去,即便以上种种可能都是她自己一手造成的。映射的也是那个最萧条的时代。还有,影后就是影后。

1小时前
  • janjanski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