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云起时国语

香港剧香港1989

主演:吴镇宇  刘嘉玲  王书麒  

导演:徐正康

播放地址

 剧照

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2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3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4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5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6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3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4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5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6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7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8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19香港云起时国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4:53

详细剧情

香港云起时剧情介绍王港生﹝吴镇宇饰﹞与好友邓志成﹝王书麟饰﹞为地产集团的高级职员,生为人踏实,对香港前景有信心,成则急功近利,更公器私用,终被迫辞职。生与方丽儿本是情侣,因生与其兄有过节,加上两人在「YY」事件后,对去留意见不一,终感情破裂,儿独自到加拿大发展。生父王标﹝刘兆铭饰﹞之继室张娟,因曾受文革之苦,「YY」事件后,她不顾一切,只身到美国生活。标自妻子离去后,身体日差,生于是接手打理父亲工厂,并得到成之帮助,令工厂度过难关。生与工厂文员朱淑敏﹝刘嘉玲饰﹞日久生情,未料,儿突返港,欲与生重拾旧欢,生面对新欢旧爱,如何抉择?对于茫茫前景,心态会否改变?

 长篇影评

 1 ) 别在意不可挽回的老去

    没有什么大道理,没有什么强硬的姿态,可是影片里的思绪完全渗透到脑海,年轻与老去,如何面对。
    Jo Ann也会有老去的一天,她以现在的想法面对并没错,即使唐突不礼。Maria似乎是个悲剧人物,沉湎于对老去的无奈无力,真实到不行,看开这种事的确太难了,巅峰之后永远是下坡路,想想都无比可怕,身躯的老去,疼痛,衰弱,精神的被忽视,被习惯,被落后。
    所以,都在追求的永恒是什么?二十年前影中的Sigrid?也许吧。但永恒又有什么用。重要的,其实还是现在,开心。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来生活,而不是望着得不到的东西兴叹。
    最后,恭喜K最佳女配~两人对戏与真实的模糊交融,特别打动人。

 2 ) 时间之诗

云的意象众多,而马洛亚的“云蛇”(Maloja Snake)纵贯在瑞士的山峰之间,以一种暧昧又轻灵的秘象出现,稀有的,珍贵的,眷属在深处的记忆与渴望,印证着关于女性之间的迷离爱意。

关于生命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来到通往瑞士小城的火车里,优雅女星玛利亚重新演绎二十年前的代表作品,时过境迁,曾经饰演野性难驯的致命女孩,今日却需调换角色,成为剧中自杀而死的年长女性海琳娜。剧中纠缠难解的同性畸恋,也投射在她与私人助理薇伦汀的关系中。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蛇”,则像诡秘的乐曲终章,神迹般地在群山中缱绻,擎涨着时间之诗。

戏中戏,同性恋,时间,生命,这无疑是一部有野心的作品,但导演却只把壮阔留给了那片浮云。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拍过真实的侯孝贤,也娶过妩媚的张曼玉,关于东方的虚空与禅意,会在作品中迂回闪现,像一曲生命小品,寂静浅行。

在《清洁》里,他为前妻张曼玉量身订造的吸毒母亲,让她跳脱出东方曼妙女郎的优雅旗袍之外,仍能真实地演绎过气摇滚明星的落寞与挣扎,并使之成功摘得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这一次,因《暮光》系列冠以偶像光环的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显然也悄然被他的镜头重塑,在剧中散发着独立冷峻的迷人气质,并因该角色获得了第40届凯撒电影奖的最佳女配角。甚至是本色出演着好莱坞小美女的科洛·莫瑞兹,在剧中也有一种别样的骄纵与美丽。

艺术片导演们,总会有一种骄傲的异能,他们能看到演员的钻石面,用电影折射他们的无限潜力。这是一种有别于电影工作的流水包装,导演对演员的打磨,造就了影片的一种惊喜。克里斯汀在接受Harper’s Bazaar的访问时,谈及女性在好莱坞工业里遭受的不公,“好莱坞有着噁心的性别歧视,这是一种无礼的疯狂。”
影片当中也穿插了不少对好莱坞工业的讽刺剧情:好莱坞问题少女接演严肃戏剧,如何在异能战士中鉴定“好”的演技,明星们的婚外情与狗血头条……但那个热热闹闹的好莱坞,在欧洲的瑞士小镇里,因为磅礴飘渺的云,像消音的闹剧变得寡味。

奥利维耶除了能对演员有精确调度,他对城市体征的感应,也十分纯熟。在奥利维耶的作品中,城市风貌,绝对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词组而出现。每个城市特有的格调与气质,已然潜行于剧中人物的生活轨迹当中。

风景(Landscape) 与电影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天然布景。作为电影语言的一种,它是作者与镜头,镜头与观众间的视觉连结。风景(Landscape)包含了物理维度上的山河风光,也包括了在地族群对自然的文化影响及塑造。取景框留下的镜头,是一种美感的选择,同样也是一种叙述,并企图激引观者对镜头的感官反应。在《锡尔斯玛利亚》中,瑞士的山与云,是影片中最显著的“风景”。山的静止与云的流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充满活化流动的能量视觉化,终以无言的寓言贯穿于全剧之中。

跟随玛利亚与薇伦汀多次登山徒步的镜头,寂静岭般的孤绝山脉下,人,反而像拥有灵性的光,两人在山上拍戏,表演,或是舒展地小憩,在湖中裸泳,自然界释放了一种真正的安全感,人渺小却坦然。你无需理解这个世界,所有片面,都是角度的节选,有着万物命定的从容与笃信。

同样的,音效的运用直接影响到风景对观众的投射,并将自然景观成功转化为“电影风景”(Cinematic landscape)。剧中在玛利亚与薇伦汀关系胶着时的夜晚,云雾配以迷幻的电子音乐出现;而最后两人关系终结明朗的时刻,卡农的经典伴奏牵引出云蛇的磅礴脉流。

叙事中描绘了人在时间中的停顿与移行,镜头内深藏了人在空间中渺小与唯一。我们纵然无法创造自然的神迹,却能感受美,记录美,再现美,这就是光影的魔力。电影成为二十世纪最为成功的艺术形式之一,运用科技打破自然影像的即时性、地域性,真正做到了全球化的图像传播,你大概无法否认,它无疑是曾经被想像的“超能英雄”,带有超越时间的属性。

替代与变更,成为历久常新的一个主题。剧中角色的变迁,时代的轮换,甚至是经典剧场与好莱坞超能英雄的对比,都在着墨于时间对人生命历程的深刻记忆与洗礼。变老为什么会是女性最恐惧的一件事,并不是仅仅因为穿松了的肌肤与深刻的皱纹,这是一种对美好的无能为力,时间以一种可视化的状态呈现,并被残酷地目睹着离去。这也是剧中玛利亚拒演时的声音,“我是西格丽,而且我想一直是西格丽。”但最终,玛利亚还是接受了年长者的角色,人在生命当中的无力与妥协,终究无法应对时间的挑衅,唯有那条神秘莫测的马洛亚“云蛇”,才能拥有永恒与常新。

同性之爱确是剧中的一个符点,玛利亚与薇伦汀的感情与云蛇一样,亦幻亦真,不可触的距离感,被宣泄在剧中剧里,我们无法确定两人的眼神,是入戏太深的病征,还是体内失控受挫的慰籍。但这不会是导演想要讨论的命题,两人间的情绪涌动,始终与那片土地相关,被感召的山河云水,成为亲密感的时间支点。


本文已发表在《东方艺术.大家》杂志上

 3 ) 女性,太女性的

当她以三种镜像与自身对话,女性是解读者,也是文本自身。

镜像一:Maria

       朱丽叶比诺什扮演的中年女星Maria,容颜已逝却仍有着足以震慑全场的气韵,固守经典的她看起来充满优越感,内心却隐隐对自己不屑的网络时代感到一丝惶恐。比诺什的容貌从来都是清朗、甚至俊秀的,而在这样的外表之下,她的女性特质却显得尤为突出,敏感而略带神经质的性格,在一张克制的脸上被刻画得微妙而细致。

       Maria生命中的男性,却几乎都藏匿于阴影之中。贯穿全片的“未来的前任丈夫”,只是在一次次电话中以离婚财产纠纷者的身份出现,甚至听不到他的声音,除此之外再无着笔。而她的“初恋情人”——演员Henryk,则以一副见风使舵的势利小人形象示人。他曾是Maria情感的启蒙者,他们在她18岁初次合作电影时有过一段恋情,Henryk却在电影结束拍摄后弃她而去,直到10年后Maria声名大噪,才又试图挽回旧日的情人,而Maria回报他的,只有几十年一贯的不屑。唯一的正面男性形象——编剧Wilhelm是Maria敬重的导师,却也以自杀的形式在Sils Maria群山中成为一个黯淡的背影。

镜像二:Valentine

       Maria的助理Valentine,像任何一个青春期叛逆女主角一样,随性甚至有点吊儿郎当,习惯性低头向上看的眼睛里带着一股不服气的执拗。她热衷于明星八卦、视频网站,追求青少年自我表达所向往的“cool”,认为爆米花科幻电影同样能展现人性的不同侧面。

       而她生命中的男性,同样是隐匿不明的。Valentine在Maria参加晚宴时缺席,去跟摄影师约会,情况如何,电影并未表现。而在第二次赴约途中,Valentine在摇滚乐的迷乱中行驶于盘根错节的迷雾山林,最终以茫然中的呕吐结尾,与摄影师的约会仍然是个谜。

镜像三:Jo-Ann

       Jo-Ann是好莱坞当红的叛逆偶像,她在访谈中对自己的袭警和被捕不无自豪地调侃,仿佛懵懂无知却又语带讥诮,引来观众的阵阵笑声,对自己公众形象仿佛毫不在意。但她绝不是鲁莽冲动的无知少女,从与Maria合作之前的百般恭维,到排练时舞台一侧对Maria自以为是地拒绝,善于操纵人心的精明形象让人又爱又恨。

       她是唯一一个与男友有对手戏的角色,但她的男友——小说家Christopher同样是一个负面的形象。他背着妻子与Jo-Ann交往,不敢面对两个女人的质疑,甚至在妻子自杀未遂仍在医院抢救时与Jo-Ann会面,他的懦弱和自私展露无遗。

对话:文本是对象,它根据你所处的位置而变化。

       电影的推进一大部分是以Maria和Valentine的对话为动力的,而两人之间情感的微妙变化,也隐喻着Maria与过去的自己由对抗逐渐转变为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Maria准备再度演绎的自己二十年前的处女作Maloja Snake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部剧中的女老板Helena和女助理Sigrid,恰是对Maria和Valentine的拟仿物。

       剧中,Helena迷恋上Sigrid的青春活力,慷慨贡献出自己曾用青春换来的果实,却在与Sigrid的一次次情感角力中败下阵来,并最终因为Sigrid的绝情抛弃而自杀。而Maria与Valentine的关系,虽然不像剧中那样炽烈伤人,却同样隐含着暧昧不明的控制和嫉妒。Maria因为Valentine外出约会而感到不满却又好奇,在第二天清晨悄悄推开Valentine的房门偷看。在两人最为精彩的对手戏中,Maria和Valentine在群山间排练着Maloja Snake中的台词,台词与两人的身份过于融合,以至于观众常常因为分不清两人是在排练还是真实的对话而感到费解。Maria也在这一场场对峙中,看到自己从青春自私而又充满能量的Sigrid,变成了沧桑无力甚至绝望的Helena,对自身年华的缅怀化作了对少女的占有欲和妒忌,以及对自己的愤恨和不满。这些Maria自身的冲突,一次次地在排练中倾泻到Valentine身上,也使得二人忘年密友的关系逐渐僵化枯萎。在去往观赏云蛇的路途上,Valentine终于倾吐了自己对Maria的不满,并表示自己希望离开Maria。直到Maria在茫然之中看到了Sils Maria的云蛇奇景,Valentine却随着奇景的出现戛然消失,Maria也终于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与过去的自己融合为一体,并从容接受现在的自我。
 
       另一个与Maria对话的形象,是精明美丽的Jo-Ann,一个活生生的翻版Sigrid,也同样与Maria上演了一出从讨好到抛弃的戏码。在电影结尾处,她甚至不肯在戏中为Maria多施舍几秒留恋的眼神,而是毫不客气地转身离去。但Jo-Ann的绝情,已经不能伤害到Maria。在舞台剧开演前几分钟,一位编剧表达了对她的倾慕,在他看来,Maria的美是超越于时间之外的,而Jo-Ann仅仅是一个可悲时代的泡沫,这无疑是对女性被当作单纯观看对象的无情反驳。
 
       最终,Maria通过一场场与自我的对话,得以平静地接受年华老去的自己,在戏剧开场前渐暗的灯光之后,她将从容迎来的,不是Sils Maria的迷雾,而会是光明。

 4 ) 《锡尔斯玛利亚》: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
    影片《锡尔斯玛利亚(Clouds of Sils Maria)》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文艺片,观众仿佛可以藉由这个故事的脚本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而且观众不仅可以自发如此,片中人也依稀在就戏中戏里人物各种可能性的解读做着诱导,诱使观众不断的剖析,当然片中人也不停地解读着彼此,或者好似不经意地解析着自我,这样的明暗交织、交相呼应的解读方式、互动模式,就仿佛一场有趣的游戏,令影片展现出迷人且丰饶的一面来。
    就连该片的几个译名也都颇有意趣,较之港译的《坐看云起时》,台译的《星光云寂》,直译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其实更有意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令思绪可以信马由缰,令基调可以自如流畅,仿如著名的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蛇般涌动流淌。此时耳畔响起的伴奏乐不一定是那首著名的《卡农》,当然,由《卡农》的曲调伴随着云蛇奇观的奔涌前行、氤氲蔚然,是该片值得推崇的片段之一,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似乎在用这样的方式,在向前辈芬克的《马洛亚的云现象》致敬,只是这一次,云蛇有了色彩。
    一位享誉国际的女演员该如何应对她人生的尴尬期和事业的转型期,最理想的做法是忍耐煎熬,压制心魔并接受现实,但在心性方面,却可能会经历不干落寞的挣扎纠结和不可避免的偶尔间歇式发作。一个普通人在应对岁月流逝的无情变迁时,心境已相对复杂了,何况一位习惯了光环映衬内心纤敏的女演员,她辉煌过,耀眼过,独一无二过,品味和修养让她足以跻身艺术家的行列,但任谁也躲不过岁月的侵蚀,而无所畏惧的后浪们还在迫近,起初还算“彬彬有礼”,一旦获得初步认可后,便汹涌而来,势不可挡,欲取而代之……
    如果仅仅以这样的方式梳理片中的玛利亚的心境,那就显得浅显苍白了,同样作为该片编剧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给玛利亚设置了令她抓狂的镜像,这个镜像中的一类便是戏中戏里的两个人物,从镜像里,玛利亚看到昔日的自己,好似年轻时的她扮演过的聪颖且充满魅力的戏中人西格芮德,同时,玛利亚也看到了明日的自己,她如今受邀扮演的角色——年过不惑、终将被无情抛开的海伦娜。
    西格芮德和海伦娜是玛利亚的恩师威尔海姆的作品《马洛亚之蛇》里的两个角色,这部戏也是玛利亚飞黄腾达的起点,在戏中,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是老板海伦娜的助理,两人发生了很多微妙的情感变化,最终精明的西格芮德离开了海伦娜……
    角色的转换,似乎提醒着玛利亚一些她想要忽略的事实,而她的助理、年轻的瓦伦汀娜的存在却不时地提醒着这些事实的存在,特别在玛利亚为了备演海伦娜而住进锡尔斯玛利亚乡间的时日,瓦伦汀娜帮助玛利亚排练对词,让玛利亚对自己将要步入的境况愈发惶惶不安。瓦伦汀娜仿佛现实中的西格芮德,而玛丽也对一直打理着她演艺和生活各方面的瓦伦汀娜产生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依赖和情愫。在这一部分,现实与戏剧,现实与电影,真实与角色的界限似乎已经被灵巧的缺省了,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淆却清晰的局面。
    影片用三次徒步中瓦伦汀娜和玛利亚的对话和摩擦,预示着瓦伦汀娜离去的不可避免性,比之即将出演西格芮德的乔安娜·艾利斯,瓦伦汀娜版的西格芮德更像一个朋友,瓦伦汀娜总试图说服固执己见的玛利亚接受现代娱乐的一些东西,试图让这位艺术家相信娱乐大片中也富含哲理,但这种尝试看似是徒劳的,玛利亚夸张的驳斥反应以及其不稳定的情绪,都让瓦伦汀娜倍感压力。在瓦伦汀娜离去后,玛利亚才真实感受到如今的世界是属于“绯闻女王”乔安娜的,记者们争相追拍的是乔安娜,当一行人撤离时,随行的玛利亚几乎被遗忘在车外,她已经彻彻底底地沦为了陪衬,人气这东西就像一只嗅觉灵敏的犬,只奔着最有噱头的人去。有趣的是,被娱乐大片捧出的明星乔安娜逼得自杀的情敌,是作家的正室,也是一位艺术家。
    可以说,乔安娜版的西格芮德更自我更张扬,对于玛利亚提及的演对手戏的方式,乔安娜不予采纳,和第一次见面时的乖巧温顺相去甚远,此时的玛利亚似乎才活明白了似的,终于淡然了。似乎乔安娜的西格芮德比较接近当年的玛利亚,以过来人的心境,玛利亚大约真的可以平静地坐看云起云落了。
    朱丽叶特·比诺什饰演了仿佛为她这个著名欧洲文艺片女神定制的角色玛利亚,虽然现实中的比诺什给人不在乎岁月变化的感觉,但那是她的个人造化,在塑造玛利亚这个角色时,比诺什可参考的现实例子并不少,好演员的功力在于懂得如何融会贯通。或许几年前在影片《夏日时光》里和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合作,就已经为这部《锡尔斯玛利亚》埋下了伏笔。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科洛·莫瑞兹分别饰演了助理瓦伦汀娜和后浪乔安娜,这两个因好莱坞商业娱乐大片而走红的年轻女星,和文艺片女神的碰撞似乎也有着特别的意趣。
    从西格芮德到海伦娜,不仅仅是身份的转换,还是心境的迁移,更是现实的必然,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这世间最醒目的部分还是属于那些年轻迷人的西格芮德们的,或着说是属于无所畏惧的乔安娜们的,但所有这些纠葛在奔涌着的云蛇奇观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毕竟大多数的人生都如王小波所言的——“似水流年才是一个人的一切, 其余的全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
(杂志约稿)

 5 ) 骨子里的安然无惧时间之殇

三重身份的镜像,真真假假,层层盘剥,难得一见如此炫技又不让人生厌的片。

为女人焦虑的片,找了比诺什这个最不待见岁月痕迹的女子,她从年轻到今天,就没见过她对肉身或是外形的焦虑,toujours être bien dans sa peau,对自己的皮囊很是安生和自在。

这么骨子里就安然的人演中年危机,怎么感觉那两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青春得那么仓皇呢。

 6 ) 诠释与解读的彼岸



我挺喜欢《锡尔斯玛利亚的云》这部电影的,不仅因为它的故事不能不让我想起自己2014年十佳榜首的《鸟人》,更因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对照和对立本来就是我喜欢的主题。观影过程中总感觉松松散散的叙事中仿佛夹杂了无数文学及文化符号,而找出这些符号并将其破译是观众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从女主角玛利亚·恩德斯两次参演的戏剧《马洛亚之蛇》中的两个女主角名字入手:西格莉德(Sigrid)和海伦娜(Helena)——北欧常见的女性名字Sigrid(同时也类似北欧及德意志地区经典英雄传说中主角Sigurd/Siegfried名字的女性化),以及荷马史诗中的红颜祸水海伦,北方和南方的对立,富有强壮粗粝生命力的北方和因过于文明而疲惫的古老南国。再联想到尼采曾在锡尔斯玛利亚的一栋小屋里渡过7个夏天,甚至有一首专门献给此地的名诗收录在《快乐的科学》中——这些都让我感觉一条隐喻的红线呼之欲出:正如尼采及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文化观念,古老衰弱的南方文明需要从生硬野蛮的北方获取新的生命力,《马洛亚之蛇》剧中较为年长的女子海伦娜被生气勃勃的年轻女孩西格莉德吸引,并且因为无法获得那样的生命力(留住西格莉德)而走向灭亡,相应的是电影现实中的中年女星玛利亚对年轻助理薇沦汀以及19岁的新星乔安·埃利斯一方面不屑一方面羡慕的复杂情感。我甚至一度以为这就是这样一部“镜面”式的电影,角色与角色、情节与情节之间的精巧对应搭建出一个有趣的艺术品。


不过这么想固然有意思,却跌入了导演阿萨亚设计的陷阱中。我猜他是故意往电影中埋了几个看似钥匙的“符号”,吸引自命不凡的观众去寻找“隐藏的意义层面”。看,故事到了最后四分之一,阿萨亚才借助理薇沦汀之口对玛利亚说:文章就像一个物体,横看成岭侧成峰。而玛利亚的一句“我不知道”让我惊觉自己沾沾自喜地联想了半天文化和生命力,不是跟固执地声称没有人比自己更懂《马洛亚之蛇》的玛利亚一样吗。玛利亚固守着自己20年前第一次出演这部戏剧时对剧本的解读,仿佛这样就可以抹去自己这期间消逝的20年青春岁月似的,她相信自己只能是西格莉德,年轻而美好,仿佛只要把自己固定在西格莉德这个角色上,作为演员的她就可以避免像海伦娜那样无助地走下坡路。很明显,这种理解是透过玛利亚本人作为一个年满40、已达事业顶峰的演员的主观视角做出的,她显然无法带着这样的理解去扮演海伦娜这个角色。而电影中的其他人物对剧作及人物各有不同见解,比如年轻助理薇沦汀看到的是西格莉德的傲慢与残忍,以及海伦娜身上的人性与痛苦;老演员亨里克看到的则是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至于观众,相对于剧作本身,他们更关心的是演员身上的八卦,像时隔20年,玛利亚从西格莉德变成了海伦娜啦,像问题少女乔安破坏别人家庭、逼得情人的妻子自杀啦,相较于一个被人们遗忘了二十年的过世作家的剧作,这些热辣的新闻更像是首场爆满的原因。就剧作的观众/读者而言,每一种解读方法都说得通,甚至为了看明星而去剧院也是戏剧导演希望的。唯一不合理的,就是演员——戏剧表演这件艺术品的缔造者之一——用太过单调受限的眼光看待作品。我想一个艺术家应该尽量把作品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让观众从中选择自己关注的方面,从而产生各自的理解。


阿萨亚或许是苏珊·桑塔格的读者。后者在散文《反对阐释》中就以往艺术鉴赏中把内容当做本质、把形式当做附属的观点进行了探讨,认为过分纠结于阐释艺术品的内容会导致阐释无穷尽地进行下去,在层层投射中迷失;太过强调阐释的作用,会把艺术变得功用化,即用现实道德的框架限制艺术品,将艺术削弱为现实的投影和附庸,而不是一个以自身和美为目的的自在物(就像薇沦汀说的那样,一个“物体”)。桑塔格认为,欣赏艺术品时,重要的是恢复我们的感觉。“我们必须学会去更多地看,更多地听,更多地感觉。我们的任务不是在艺术作品中去发现大量的内容,也不是从已经清楚明了的作品中榨取更多的内容。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
艺术品美的形式更重于内容。云蛇或许可称为大自然的艺术品,看着山间谲诡流云,只消感叹上天妙笔,无须把这种盛景解释为昭示下雨或者起伏跌宕的人生。而戏剧名为《马洛亚之蛇》,电影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云》,不又是在提醒读者,与其纠结于云中真相,迷失在云雾之中,不如安坐在山崖上,漫无目的地等候、等候,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品味游戏、云海和美的时光,纵观来龙去脉。


P.S.但是我猜尼采还是给了阿萨亚一点儿灵感的。那首名为《锡尔斯玛利亚》的诗是这么写的嘛:

我安坐于此,等候,等候——漫无目的,
那善与恶的彼岸,
我一会儿享受光明,一会儿享受黑暗,
全是游戏、海、正午,漫无目的之时光,
蓦然,女友来了!一个变两个,
扎拉图斯特拉与我擦肩而过…… (黄明嘉译本)

 短评

Kristen Stewart并没有那么讨人厌。

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不知名美景之地,在制造迷离奇观时,也让其中的戏中戏显出神秘气息。

8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挺好的嘛!KS和科洛的两个角色,就像比诺什在做人生抉择、整个人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变化的时候,自己性格中出现过的“不同的声音”,所以有的会消失,有的会彻底融合,就像里面戏中戏的对白,说着说着就没有界限了。瑞士的风景好美啊!结合这种剧情,竟有点超现实的感觉。几位演得都不错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再锁定一个年度十佳的席位,一个女人各方面随岁月流逝的变化不是通过人生片段而是通过戏中戏的文本表达出来,三个女子更像是一个人的分身——成熟的纯真的与野心的,而电影本身的分幕又像一场外景舞台剧。山谷中的云蛇是不分黑白或彩色的美,就像比诺什演着演着就跳出了时间。

11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当青春不再,会觉得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不一样了。其实只是世界不再像以往那样看待自己罢了。

15分钟前
  • 麥爾斯
  • 还行

消失的人物和边界,虚拟的戏中戏。一部关于女演员的电影,也有人解释为关于女人。讨喜的应该是那些和现实世界有摩擦的段落,对网络,对好莱坞的揶揄和偏见。不过,我独爱几段穿越山间的行走。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精而不巧,流而不畅-06/17/15 at IFC Center

23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一如既往的面瘫

27分钟前
  • WHZY
  • 还行

今年的“戏中戏”都非常好看。Maria在排练剧本的过程中对角色产生了过度的偏执,而这份偏执令Val难以呼吸,像剧中的Helena一样消失在她的生活中。最终Maria决定试着重新看待自己,接受这个世界。前面的戏剧与生活铺垫的很好,到后来Jo-Ann不愿改动作那一幕让我感觉到了Maria内心的崩塌。Kristen出奇赞

32分钟前
  • RYZ
  • 推荐

浓浓的欧洲人文气息,剧中排演的戏剧与电影中角色生活,现实中的演员与剧中的演员,她们以往的角色经历,与导演的关系,加上奥利维耶·阿萨亚斯喜欢各种引经据典,最后交织成一个大网,互为几重的镜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引人深思,遭遇中年危机的女演员心思就像“马洛亚之蛇”,像流动的云。★★★★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欧洲三大节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这个类型了,原样复制鸟人穿裘皮的维纳斯你们看见的还不算什么凯撒必须死……好在都不怎么受待见,我蛮支持这种结果的,得刹住这股歪风啊。

36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4.5 喜欢她俩在练剧本时候,那种现实与戏剧与电影外的真实混在一起,让人傻傻分不清楚的暧昧感。好神奇加含混的结尾,以至于往细里想都是多。暮色女真是很出色!

41分钟前
  • Emanuelle
  • 力荐

今年最好的女性电影之一,比诺什本色出演,连暮光和超杀女都开始有文艺片小妞的气质了。人生与剧本交融,角色换位演绎的背后是时间负重行走的痕迹:电影见证岁月的二重身。最后莽莽群山中云雾如长蛇般爬来的画面绝美…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Kristen Stewart迄今最佳的剧本和微笑.非常喜欢戏剧味道如此浓烈的本子,一开头总觉得小K来演一定错了,可看着看着发现她就是一个纽带,严肃和娱乐/艺术和低俗.Maria既是18岁的Sigrid也是40岁的Helena,小K说:台词只是一个object,一切的想法态度感情都是主体投射上去的.可惜最后一章实在太虐了!好伤心~

51分钟前
  • vivi
  • 推荐

这辈子没见过比Stewart还让人出戏的演员 Binoche大概是典型的优雅变老的女人 片子结尾让人感叹 灵还是舞台和戏剧灵 电影没法比

53分钟前
  • RITA
  • 还行

面瘫女果然最适合演拉拉。。抛开湖光山色,两女人对手戏还蛮有意思的。Chloe真是丑到让我频繁出戏

57分钟前
  • É
  • 推荐

阿萨亚斯新片是一部有关艺术自反性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戏剧与(电影)现实,电影(现实)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电影。这个三重镜像的意义网络所欲呈现主题却是流淌不止时间之流,确切地说,是面对岁月渐入不惑的女性自身。 比诺什携着暮光女和超杀妹在某种意义上饰演了她们自己的“现在”。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对阿萨亚斯期望很大,失望更大。他没能拯救暮光女的面瘫演技,但鼻孔妹的浮夸演的很好(不过不知道是否有意为之)。他最着迷的戏中戏,女明星主题,却拖垮到让人无感。有很多很好的瞬间尤其是比诺什,但也仅此而已了。

1小时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like it or not, Stewart is a super talented actress

1小时前
  • 搵岑荷
  • 力荐

2021-5-5重看;时间印证的循环往复,人物关系的对称结构,几重互为镜像的微妙心有灵犀;现实与戏剧的互望及反讽,真人与角色的互融及对峙,三个女性之间的互相依赖及互相角力,阿萨亚斯的现代版“假面”;“云蛇”代表了她们共同追寻的“绿光”,及云开雾散后见证转角拐弯的标识,终于在时间的洗练下站到自己的位置。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