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盐商

大陆剧大陆2014

主演:张嘉益,张志坚,俞飞鸿,倪大红,莫小奇,杨皓宇,袁文康,曲高位,尹铸胜,金丰,霍青,郭晓峰,郑天庸,李昶,郭萱

导演:韩晓军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清盐商 剧照 NO.1大清盐商 剧照 NO.2大清盐商 剧照 NO.3大清盐商 剧照 NO.4大清盐商 剧照 NO.5大清盐商 剧照 NO.6大清盐商 剧照 NO.13大清盐商 剧照 NO.14大清盐商 剧照 NO.15大清盐商 剧照 NO.16大清盐商 剧照 NO.17大清盐商 剧照 NO.18大清盐商 剧照 NO.19大清盐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5:04

详细剧情

  巍巍大清进入康乾盛世,一代君主乾隆皇帝(倪大红 饰)坐享祖父辈创下的基业,并将其推向更为辉煌同时也更为浮华的巅峰。是时国泰民安,府库充盈,鱼米之乡扬州富甲天下,两淮盐业更支撑起朝廷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为支持战事军资,皇帝命令两淮盐政催饷,谁知却遭到盐商百般推诿,甚至连与皇家堪称故交的汪朝宗(张嘉译 饰)也不予合作。新任盐政阿克占(张志坚 饰)临危受命,来到当地后发现盐商库银亏空,他察觉到盐商手中有一个秘密账本,而这也正是这些鬼点子多多的商人敢于违抗皇命的王牌。性格刚毅的阿克占雷厉风行,两淮盐商则想方设法,计谋频出,身处漩涡中心的汪朝宗则不得不承担起斡旋的危险任务。  账本所隐藏的黑幕渐渐大白天下,所有的利益关系者都被卷入其中……

 长篇影评

 1 ) 国产古装剧的还阳之作

2014年,本人眼巴巴最渴盼的电视剧,原本是《北平无战事》。这部作品虽不至于让我失望,却因种种原因,给人一种未搔到痒处的遗憾。后来转而寄希望于《四十九日·祭》,在这部剧里,张黎老师浸淫摄影多年的手艺全未撂下,但看了几集,还是不能满足我那欲火焚身的期待值。

就在我寂寞难耐欲哭无泪的时候,万万没想到,在这一年的小尾巴上,《大清盐商》播出了。它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惊喜感,正因为经年久违,所以,惊是狂惊,喜是狂喜。

《大清盐商》的总策划是盛和煜,艺术总监是张黎。上一次看到这一对名字的组合,是《走向共和》,该作品的水平和地位已经无需赘述,可那已经是11年前的事了。在影视行业泥沙俱下的11年后,《大清盐商》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原本本地接续了十年前国产古装剧的荣光。因此,拿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电视剧横向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纵向比较,才能品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细节来。

1988年,由陈道明主演,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28集古装历史题材剧《末代皇帝》问世,开宏大叙事历史剧之先河,也为国产古装剧起了个好头。其后二十年间,大量制作精良、诚意十足的古装剧层出不穷。如二十世纪末的《宰相刘罗锅》《三国演义》《水浒传》,本世纪头十年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都已经戴上了经典的桂冠;稍逊色一些的,如《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影视剧,也值得一看再看;再次一些的,如《乾隆王朝》《天下粮仓》等影视剧,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上述几部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古喻今。无论编导的用意是吹喇叭抬轿子,还是指桑骂槐影射朝局,我们都要承认,那个年代的电视剧从业者,是有艺术追求,甚至家国情怀的。他们考虑的不是娱乐圈名利场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而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关口的定位,以及前行的方向。你可以说他们私货太多,可以批评他们戏说历史,甚至可以咬牙切齿骂他们别有用心,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拍电视剧的态度,是足以令后来者汗颜的。

而到了近几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古装剧的数量与年俱增,可内容变成了什么样呢?宫斗,穿越,经典翻拍,外加于妈的弹幕专用雷剧……

这当真是: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彼时的我,盼望着当年的国产古装剧,若大旱之望云霓,紫霞仙子之望七彩祥云。盼望着,盼望着,《大清盐商》来了,如同我心目中的祥云那样,悠悠地飘过来了,而且还带来了狂雷暴雨,把我淋了个透亮。我一抹雨水涔涔,泪水亦涔涔的脸庞,禁不住仰天长啸:雷霆雨露,俱是君恩!

《大清盐商》走的无疑还是古装剧的老路子,由地方官场贪腐案入手,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最终全盘通杀。《雍正王朝》的开篇是任伯安案,《大明王朝》的开篇是浙江毁堤淹田案,《乾隆王朝》的开篇是甘肃王亶望案。任伯安牵连着八爷九爷十爷,浙江郑泌昌何茂才牵连着阁老小阁老,王亶望则牵连到乾隆一朝的整个官场生态。小案引爆大案,地方攀扯中央,这犹如明清章回小说的“此开卷第一回也”,虽然已经近乎烂俗,但观众就是喜欢,就是买账。新瓶旧酒,那又如何?几十年过来了,爷喝的就是这个味!有钱,任性!

当然,《大清盐商》还是有与以往古装剧不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正邪二元对立。正因没有正邪之分,处处透着世故人情,才使情节人物显得真实可信。比如说,同为开篇破题的钦差大人,与冷面王胤禛,海瑞海刚峰这样的国之利器、孤臣死士相比,《大清盐商》里的阿克占显得实在没有那么伟光正。他一手收下盐商供奉的瘦马,一手又断绝四位总商的财路,什么驱虎吞狼、挑拨离间、口蜜腹剑、卸磨杀驴,阴谋阳谋都用尽了,其作风蛮霸,手狠心黑,与以往的反贪青天不可同日而语。另外很多细节也颇值得推敲,比如向盐商索捐,先收七十万两,再收三十万两,另收十万两作为关节费。张嘉译饰演的汪朝宗立刻指正说,不对吧,关节费最多只需要三万两就行。阿克占为什么要多收那七万两的捐输银呢,是为了充作国帑用吗?恐怕不尽然吧。

汪朝宗身上,体现的则是古代商人的一种柔性价值观。阿克占自从执掌盐院以后,一招紧接一招,一套行云流水的组合拳,不给敌人半分喘息的机会;更厉害处,是招招打在要害上,不留余地,做事做绝。而汪朝宗呢,既利己,又利人;既谋身,又谋国;事做得漂亮,人也做得漂亮。清朝徽商圈子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花花轿子人抬人”,一句是“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汪朝宗向阿克占低头而不弯腰,跟鲍老板唱将相和,足见其深得徽商心传。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一句台词,这盘麻将,阿克占打得是清一色,汪朝宗打得是碰碰和。

另外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角色,是马老板,那个播弄是非,是刀削豆腐两面光的马老板。原本他与鲍老板一胖一瘦,一唱一和,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让我以为只是简单的功能性角色。后来他偷偷把汪朝宗从曹大使处买盐的事告诉鲍老板,不仅隔岸观火,而且借刀杀人,让人惊觉此人城府之深,用心之毒。紧接着却又出来一幕,讲马老板事母极孝,用自己的牙帮老母亲咬软鞋帮,篇幅不多,可一个身世坎坷、心思深沉的中年盐商形象,立刻脱颖而出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以看出这部剧里并没有绝对道德的化身。二十多年来,国产剧古装剧可谓多矣,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走向共和》算一个,《大明王朝》算半个。

顺便说一句,张志坚老师饰演阿克占,表演路数和以往的严世藩、董建昌没有太大区别,一张口便声若洪钟,笑起来更是鬼畜连连,满满的话剧腔,与出身草莽的阿克占倒也对路,可以说是四平八稳、中规中矩。但倪大红老师的乾隆皇帝,就有点不对味了。倪老师面相阴鸷,眼神慵懒,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有半点十全老人的风流和光彩?!如果能请焦晃老爷子出山,再次扮演乾隆,那才真叫做锦上添花。仔细品味这部剧里乾隆的台词,那股子闲散骄横,绵里藏针的劲,简直就是为老爷子量身定做的啊!退而求其次,请男神陈道明、男神陈宝国演乾隆,想必都各有神姿,倪大红老师的扮相,还是更适合司马懿一些……
(在上一部戏里,倪大红张志坚演姓严的父子;这一部戏里,倪张又合作演查盐的君臣;这哥俩儿还真是跟yan较上劲了)

张嘉译、俞飞鸿也不必多说,要长相有长相,要演技有演技,色艺双绝,看他们的戏是一种享受。《走向共和》的恭亲王/瞿鸿机化身盐商总瓢把子,李光昭化身权五爷,也都让人感慨万千。霍青老师扮演的卢德恭,亦儒亦官,亦官亦商,恬淡冲和中又带有一点和光同尘的油滑气,亦是妙极(可惜大部分演员都不是原声录音,欣赏不到他们高超的台词功力了)。唯有盐务四大总商之一的鲍老板,演得有些飘,与其余戏骨比起来相形见绌。当然这个角色的设计本身就略嫌漫画化,似乎纯粹是为了插科打诨,或推进剧情用的,远不及其余三大总商血肉丰实。

最大限度呈现出这些表演神韵的,是张黎老师那神出鬼没、幻化无方的镜头技术。虽说本剧的挂名导演是韩晓军,但几个镜头一下来,要说这不是张黎老师的手笔,我绝不相信。大到布景,小到特写,简直与11年前的《走向共和》贯通一气,浑然一体!美中不足的是,本剧旁白略多,很多意思明明用镜头语言就可以表现出来的,却非要大喇喇用旁白念出,没有给观众留下咂摸的余地。就好比隔着纱帘看美人,冷不防突然蹦出个人来把纱帘抽走了,虽然说不上大煞风景,但也失掉了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

最值得赞叹的,是这部戏的剧本。虽然讲得是扬州城一地一隅之事,但在这部剧里,清王朝从贵胄乡绅到市井细民,种种风物、文化、习俗纤毫毕现,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何思圣那一声“东翁”喊出来,我脑袋“嗡”的一声,刹那间找回了当年读高阳小说的快感。后来随着剧情移形换步,秦淮佳丽、府邸纨绔、盐商乡绅、漕运兵勇、宦海官吏、黑帮舵主,尽皆穷形尽相,让我想起了《红楼梦》,想起了黄仁宇,想起了《潜规则》,想起了《厚黑学》(台词里直接把“锯箭法”都说出来了)……每一句台词,都极尽考究,极尽雅致,又极尽有韵味。再加上戏里极尽讲究的道具、场景,比如汪朝宗的辫饰,姚梦梦的琵琶,婉儿的水袖,乾隆面前各种的奇淫技巧,不仅让人神驰目眩,更使人意醉神迷!

写这样一部煌煌大戏的剧本难吗?难,因为它需要经年累月的功底,福至心灵的才气,还有厚积薄发的时机。但更难的是,它需要不向市场,不向资本作出妥协。

应该注意到,《大清盐商》只有三十四集。以这部戏的投资规模来看,剪出来的集数算是很少的。剪得少,卖得钱就少。但相应的,剧情紧凑、扎实、绵密,无一场废戏,无一处尿点,甚至无一句废话,让人目不暇接、荡气回肠(我会说原本跑来疾言厉色叫我睡觉的父亲,看了几分钟之后,立马坐下陪我通宵达旦地看嘛?!)。看看那些动辄五六十集,不停地注水,不停地回放的电视剧,《大清盐商》的编导,似乎一开始就是要奔着影史留名的劲头去的。在这个年代,还有这样的野心,无疑令人瞠目结舌。

夸得这么多这么猛,估计“水军”二字已经呼之欲出了,再不济也得给我安上一顶“脑残粉”的帽子。但我最后要说的是,我对《大清盐商》总体是失望的,确切的说,是一种带着欣喜的失望。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各个方面看都达到了优秀的水准,但这样的优秀,我们十多年前就看到了。

十多年前拍《走向共和》,是开天辟地,是振聋发聩,是摧枯拉朽;十多年后拍《大清盐商》,充其量,也仅仅是高水平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不如从前。《走向共和》有各种各样的缺憾,比如某些战争戏拍得太差,慈禧逝世之后的民国戏拍得太烂,罗文和田沫这一对奇葩演得太莫名其妙,但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对国家,以及对许许多多大命题的思考。作为一部电视剧,能做到如此,就足以获得礼赞了。

反观《大清盐商》,诚然,它在制作上弥补了当年预算、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但它的视角,却已缩小到官场权术、帝王反腐来,局限在各方势力心怀鬼胎尔虞我诈这些枝节处,而没有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提升。换言之,论制作之精,技术之强,昔不如今;可论立意之高,用心之深,今不如昔。

可是啊,这赖不上编导。赖谁呢?你懂的!

 2 ) 以布衣交天子 虽古今一人 实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终于有一部电视剧可以跟《大明1566 嘉靖与海瑞》相提并论了。

都是波诡云谲的政商角力,都是以一方变革撬动全盘;不同的是暴戾跋扈的小阁老严世藩摇身一变成了亦正亦邪的阿克占。

1566一剧正如嘉靖帝仙风道骨飘忽不定,却也带着一丝丝清流傲气和理想主义者的志存高远。而盐商一剧也好似乾隆老人,滴水不漏尽在掌控,不动声色的背后是难以捉摸的变数。

从高潮到结尾,有个问题的答案不停摇摆,一波又一波杀人于无形的官商角力,有如过山车般的境遇中,让汪朝宗次次全身而退的到底是缜密的谋划,还是萧裕年所说的他身上的“忠恕”呢?

编剧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看到后来个人还是更倾向于是汪朝宗知人识人,审时度势谋定后动的结果,因为“忠恕”防得了君子明处使劲,却难防小人暗处的软刀子;因为交朋结友可以忠恕之心待人,家国大策却需要放低情感的理智决断。

这无疑是充满了各种避重就轻的影射的电视剧,而且也相当戏剧化了以布衣交天子的情谊。各种权力更迭,身份转换让人唏嘘,需要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笑对这些变迁啊。

瑕不掩瑜,必须要说这绝对是制作精良的诚意之作,台词服装风物都处处考究,各种大咖同场飙戏直呼过瘾,全剧除了莫小棋演技稍弱以外,任何一个主角配角男男女女都奉献了精彩的表演。内些个官场老油条的眼神儿,手势,笑声,额上的汗都很到位。扬州的风土人情很是向往,盐商家里的吃穿用处处都是old money的讲究做派~

其中关于天地会的观点和处理,体现了主创的大方向上的倾向,毕竟政治上正确才是过审的前提嘛。人民不在乎谁当皇帝,只在乎能不能过得消停。

另外对盐商年轻一辈人的刻画,有的地方还是稍显过于主旋律了。汪海鲲出走那晚所讲的“这个太平盛世的假象,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事实”这句实在是十分热血,这样的认知其实自甲午以来,就应该时时刻刻需要国人铭记在心,两个甲子过去了,这种积贫积弱只不过是从国力军力上,转移到了国人素质和忧患意识上。即使身处和平年代,年轻一辈有见识有担当想有所作为,都是应该非常值得推崇的,但是最后舍身堵管涌一段还是看得鸡皮疙瘩直起。汪朝宗说年轻时总以为有本事就能成功,但是后来才明白了,成大事是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这就是经过世事磨砺的体会吧。

张嘉译手到擒来的妻管炎老是这样萌萌的,教我如何不爱他呢?

 3 ) 扬州繁华以盐胜

## 扬州繁华以盐胜 + 这是看电视剧[《大清盐商》](//movie.douban.com/subject/10527210/)和CCTV的纪录片[《扬州盐商》](http://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1671335345.shtml)后,想记录一下的。 + 电视剧只是2017-12-05杭州出差的时候,晚上到酒店看了不到3集,项目有点折腾,后面基本上一到酒店就睡,可看性不大是一方面,也没时间追,其它的就搜了看了下。 + 纪录片倒是2017-12-14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完了,用时25min*4。

### 《大清盐商》的剧情 + 乾隆年间,因为两淮人口增加,盐的配额不够,出了一个变通方法 **提引**,让扬州盐商吃了朝廷1000万两的盐税的银子,朝廷派 *阿克占*去查此事,以往与扬州中的四大盐商(萧,鲍,马,汪朝宗)的各种利益纠葛,政治和商业手段。 ### 说说几件趣事吧 + 瘦西湖的来历 + 有说是跟西湖比显得瘦(电视剧用的是这),这个瘦字用得好,就叫瘦西湖吧。 当然,瘦这个词,出现另一个称谓 **瘦马**。 + 还有一说法,湖位于扬州西面,然后湖呈条状,所以叫瘦西湖。 + 汪朝宗的原型 + 这里面基本是以 **江春**为原型的(接驾,捐输),但乐善好施的一面应该是来自 **汪应庚**吧。 + “康山草堂” 的题字是互相安排的赝品,乾隆后来自己模仿 **董其昌**的手法写了个,不过这些优秀的私家园林,最后都毁在了太平天国和清军手里了,印象中苏州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战火,不太记得了。 + 看到电视剧中的园林场景,我倒是想起我们大靖江的**靖江盆景** 也值得一提啊,不知道是我关注少了还是啥,感觉目前商业价值没开发好啊,当时人民公园的盆景展还是可以滴。 + 电视剧中宫里用*一包茶和一包盐*给汪朝宗传消息 + 这来自一个真事,卢见曾和纪晓岚是儿女亲家,纪就用这种方式给卢传递消息,告诉他皇上要严查此事。 + 剧中的盐商之子们比赛谁家的金箔先过长江也是个传说的故事,可能有记载,但不知真假。 + 扬州盐商呢,主要是指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商人们,但主要是微商和山陕商人。 + 电视剧中就有提到鲍姓盐商就把当时的陕西商人还是山西商人的盐引全部收回,让他退出盐业,只经营票业了。 + 当然后期徽商确实是盐业里的翘楚。

### 真事 +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赔了不少白银,导致国内的银根短缺,盐商们从市民那收的都是铜板,但他们用铜板兑银子的时候就吃了不少亏。(*那时就有了汇率的问题啊,应该是一直在,只是没人发现这个学问而已*) + 乾隆赏给了江春**孔雀翎**,在清前期,这个赏赐确实贵重,但有说法是乾隆后这个就有点滥赏了。 + 扬州二马两兄弟给捐《四库全书》中的不少孤本素材,他们自己也拥有藏书阁,纪录片里说是四大藏书阁,*搜了一下不是,最多算七大里面有个扬州的。* + 微商去扬州有两条道,一条是从陆地经南京到扬州。 + 另一条是到杭州走京杭运河的水路,**多年前,我走了一些微杭古道,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原因,杭州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点。** ## 结语 + 看了这两个剧,随手纪录了一下,然后又码成字整理一下,权当娱乐啦。

 4 ) 盐引制度下的官商关系

从开学看到了期末的一部电视剧,大多数是在地铁上公交上看完的。真的很棒的国产剧,虽然结局有烂尾之嫌,但全剧不失为一部大清好剧。在盐引制度下的官商关系,中国古代儒商的典范,张嘉译演绎得很到位。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服装以、头饰包括清人长辫子的男子头饰以及各种不一样的扳指和戒指,还有很多书画,编剧真的好棒。“蝇营狗苟”,很多台词特别有韵味。舍不得看完却终究看完了。不过结局有点草率,但好像这样的平淡的结局才符合人物设定吧。

 5 ) 最后的一段话

确实以张黎为标识的电视剧以着以古喻今的叙事在豆瓣上都是比较高的评价。
本来看这部电视剧是因为俞飞鸿,看美女的心态。。今天算是看完了,故事我个人感觉是一般,算不上很好,因为之前类似人间正道是沧桑中,也是一片忧国忧民的心态,虽然历史确实是现在的借鉴,很多话说多了,更像重复,行胜于言。而且个人感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拉收视率,比如姑娘什么的。这个就是我的感觉。
看到最后,可能确实是在借康乾盛世的天朝来说导演的看法,制度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只是靠个人的道德约束,而不是建立在自私假设上的博弈均衡,确实应该改革,圣人不适合人间,而正是一群人反倒治理得很好,无论乾隆,还是阿克占,阿桂,汪朝宗等,都不是一个口号之下的天地会,都有自己的算盘。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一群人的博弈,投鼠忌器,不也是现在的局面吗,此时的天朝不也像彼时的天朝,算不清楚的财政支出,就像奥运会。这个国家在一些方面并没有进步,最终汪朝宗所说的人心是目的,像民粹吗,反腐不也是在重新获得民心吗。最终就像需要一个非盐引的制度来修正财政,反腐制度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吧。
最后谢谢演员们,表演得都不错。

 6 ) 连营——《大清盐商》(一)

        首先我能默默地说:等这戏等足两年半吗?
        在几乎所有古装都在宫斗穿越玛丽苏,所有近现代都在婆媳抗日金手指的大环境下,我其实蛮佩服主创们能静下心来做这个项目。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总体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些缺憾)。
 
      《盐商》说的是乾隆年间的盐业官场,至于其中的路数和招式,大家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就不借古了。
       我想要说的,是它所展示的丰富性。以盐商为主角,切入官商、庙堂、乃至民间不同群体,得以见社会百态,生旦净末。而扬州,作为一块繁艳浓烈的布景板,成为不可替代却没有喧宾夺主的舞台。
 
       本剧的侧重是男人戏。当男人们凑在一起却不卖腐,很多孩子是不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就来说道说道吧。
       张嘉译塑造的汪朝宗,以一己之力挑起扬州盐业的半壁江山,基本整剧的基调是“总商很忙”。捐输、行盐、账册、接驾、救灾、及至最后面圣陈情弊政……这些关键词一刻不停,期间还要应对来势汹汹亦敌亦友的阿克占,帮衬各种掉链子的两位同行好基友,招架见缝插针念叨“把婉儿收了吧”的原配……外人只道他锦衣玉食好不快活,却不知他一心兼济天下,并不愿独善其身。若有心无力,忧国忧民反而是一桩悲剧。但汪是个有办法的人,他在名利双收一箭双雕这方面颇有心得,堪称人生赢家。他为鲍以安抵押康山草堂,因为太懂一家独大不如数花齐放;他救马德昌却坚持要他当面“非己”,可见既有胸襟且有原则;他忠君却冒险为史可法求平反,更是有勇有谋正直慈悲。姚梦梦说他“有情有义”,倒是一言蔽之。
       至于儿女私情,另说。
       而阿克占和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好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回味的角色——阿克占,卢德恭、马德昌。实在值得大写。
       让我想起刘恒的《少年天子》,每每读到岳乐和济度,都难免连番感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滦阳驿站的十年蛰伏,看似藏住了阿克占不可一世的锋芒。但用他的人熟知他的长短,时候到了,这把刀还得出鞘。徐皓峰写老猿挂印的关隘在于回头,阿克占是没领会自己的关隘是什么,可细想明白了又如何?明白者像尹如海,知己知彼,无能为力,也只徒增悲剧而已。
        大家都是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子用来攻防,有的子用来牺牲;有的子来往纵横,有的子困锁界河。
        他对乾隆忠心不二,却始终没明白人家要什么,这也让原本就困难的差事变得更为繁复揪心。虽然前期的他颇为讨人厌,但当最后直面关山险阻时,看客们才体会到,世间的汪朝宗固然难得,阿克占也不会很多。
        有些人的关隘是不懂回头,而更多人的关隘是没种。以卵击石,鱼死网破……只有先把自己填在回不了头的路上,才能坦然去做回不了头的事。这是个行伍出身充满戾气的汉子,不管主动或被动,在最紧要关头放弃明哲保身,没有曳尾涂中。然而他又有分外细腻的个人感情,懂得感恩、示弱和疼惜。对皇帝、对曾经的何思圣、对紫雪。
   
       剧终他被刺配伊犁,开始新一轮的等待,等有一天受到召唤,再露黑色刀锋。而此时的汪朝宗正与王陈情,殊途同归的两人终于共同担负起盐制改革的前途。一如溃堤之上,同守扬州。
       虽然所处立场和段位不同,结局乍看也一成一败。但我还是愿将汪阿视为对称的存在——互为警醒,相互援手,须知生无对手,最是寂寞。
   
       如果说阿克占是难掩锋芒,那卢德恭便是深藏不露。他一介穷苦书生,一朝权力在手,怎能不苦心孤诣如履薄冰?可叹他又是这样谙于学问的真正风雅之人,他憎恨那些巨贾的暴发户面目,可惜了他们所拥有的却欣赏不了的珍宝。他也是真心栽培和理解汪海鲲,虽略带利用成分,却未尝不是在他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而卢德恭的倒下,也是汪海鲲生命里的巨变,偶像坍塌,他再无处求告,于是选择了一种更决绝的方式来测试理想的硬度。
 
       还有马德昌、和珅……就不一一写了。而我不太能认同的是对何思圣的处理;还有权五(尤其是卢德恭居然如此信他),略潦草。

       当然最后还想说一个人——乾隆。看片花时对这版乾隆是有疑虑的,但整剧看完,觉得人设实在是妙。最妙的,是巡幸扬州时对两件事的处理。前脚是姚梦梦刺杀未遂;紧接着是账本亏空。
       他对这两件事的态度与多数人的预料相反——大事化小地教育了吓傻了的姑娘,头都没砍一颗;却雷霆万钧地问罪阿克占,悬刀于其颈。
       这哪像个皇帝会做的事?!可这才是个高明皇帝该做的事。
       那是已近暮年的乾隆,十全老人,早已处变不惊。再动辄因为一个柔弱姑娘的意图行刺而方寸大乱失了威严,也不合适了。既然要收复天下人心,那头一个要紧的,是自己的滴水不漏。
      说到底,行刺只关乎个人生死,而亏空却紧系民生社稷,他的态度坚决地昭告了天下孰轻孰重。不管有意无意,这步棋走得太高明。
      也无怪乎,当着天下最难的差,怎能不长一颗天下最复杂的心。

       《大清盐商》最大的好处,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可幻化并寄托的人世,纵然不是乌托邦,不是桃花源。这世上千万个立场,绝不仅有黑白、是非。青史也从来只记功过,不问初衷。
        所以我们也渐渐不再简单地以“好坏”评判一个人,一件事。那些孤独老辣的权臣,说不定也曾有过“信仰有天价,不能遂我壮心,何如一刀断头”的岁月。正如和珅、卢德恭们,谁能断定他们的昨天不会是另一个汪海鲲、马大珩。
       当然自带主角光环的汪老板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两全。
      
       扬州春秋时属吴地;汉代称为“广陵”;隋炀帝被杀于此;南唐定东都于此;朱元璋筑城于此。
       再后来,多铎连送五封劝降书至城下,明守将史可法未看一眼,以致名节完满,血流成河。
       接下来呢?接下来也许就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繁华深处,可知风波。如今再走在这个城市,桥还是这座桥,水还是这片水,两百多年已经过去。

 7 ) 作为这部戏的“参与编剧人员”,发一则关于背景的札记吧

中国早就有


        ——从酒和盐说起


 





 


我刚教书的那两年,文化史这门课的考试,最后往往会附加一道穿越题:假如能回到过去,你希望去哪个时代。


照例,选择去汉武帝时侯的孩子是不少的。当然,他们都坚信自己要做改变历史的大事业,于是男生就想着要压倒卫青、霍去病,女生就想着要取代陈阿娇、卫子夫。


几乎不会有谁觉得自己还会是普通人。


也是,还做普通人的话,大概没几个人乐意去当汉武帝治下的子民吧。煌煌大汉赫赫武功,但于蚁民们而言,切身感受的能是什么呢?汉武帝有几项著名的直接关乎民生的政策:推行盐、铁、酒榷,还有所谓算缗、告缗之法。大致就是:盐、铁、酒都实行国家专卖,因此价格涨得离谱,而质量却不断下滑。人民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财产,然后缴纳高昂的财产税,当然,你会想到少申报一些,但国家鼓励你身边的人随时检举揭发你,然后就有了抄你家的理由。


一直等到这位伟大的皇帝死了,大将军霍光召集了一批地方上的学者(所谓“贤良文学”),去抨击这些政策的具体执行人桑弘羊。抨击的尺度放得很宽,很有言论自由的样子,看得出,学者们发言时也是真兴奋。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大将军的目的与其说是要搞政策调整,不如说就是想整桑弘羊。


桑弘羊后来是垮台了,但政策基本照旧,废止的,只有酒专卖一项而已。


 





 


我疑心,酒专卖政策之所以不再继续,原因也不是有意识的向民间让利,而是朝廷本来就在这事上没辙了。


看美剧《大西洋帝国》,讲的美国实行禁酒令时候的故事。酒当然是禁不住的,一个太平间的地下室,作为造酒车间,就绰绰有余。事实是,1920年禁酒令颁布后的十几年,是美国酒精消费量最大的年头。


顺带又想起《三国》里两个有名的故事。


一是曹操禁酒,孔融说,酒固然曾使人亡国,好色也有一样的后果,干吗不禁止结婚呢?


二是刘备禁酒,一直闹到发现人家有酿酒的设备,就一样判刑。于是简雍随便指着一男人跟刘备说,这人想行奸淫,得赶紧抓起来。刘备问你怎么知道,简雍说,他身上带着行淫的设备啊。


这两个比方,除了惯常的理解,我觉得可能还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私自酿酒的情况,就像结婚一样普遍;家里就有酿酒工具,也就像男人身上都有行淫设备一样顺理成章,因此实在是抓不胜抓。


古代禁酒也好,实行酒水专卖也罢,政策通常很难贯彻落实,也维持不长久,根本原因,恐怕既不是贤良文学们的猛烈抨击,也不是孔融、简雍们的漂亮反诘。酿酒原料就是粮食,酿酒的设备可能就是个缸,所以这个行业门槛太低,分布太广,禁酒或酒专卖带来的收益,都不够缉私的钱。


 





 


不管道德的调子定得多高,人性趋利,老祖宗其实是很早就认识得很清楚的。于是就不怕没有专家学者给君王们出主意:您要保证您的绝对权威,就得把利益都拢在自己手里,让人除了照您说的做,没有别的发财机会,概括成一句话,叫“利出一孔”。


战国时代,西有《商君》,东有《管子》,都写下了这四个字。但具体策略,则还有些个不同。


《商君书》的思维是:人发财了就会不够听话。那种地可以发财么?不行,所以这个可以有;经商可以发财么?可以,所以这个得打击。因此他主张崇本抑末。而《管子》毕竟由工商业比较发达的齐国出品,就知道这么跟流通领域过不去,不大现实也太不合算,所以它的态度是这样:既然经商可以发财,国家就应该亲自经商而别让普通人染指,大凡什么东西对老百姓而言属于刚性需求,国家就要尽量把它垄断起来。


垄断酿酒行业固然困难,所以只好放弃;但另外一些东西,要实现国家专营就比较容易。——比如说前面已经提到过的盐。


中国的海岸线漫长,但如果考虑到制盐需要有宽阔的滩涂作为基础,那么最重要的产盐地区,也就是从黄河、长江之间的这一段而已(即习惯上所谓的两淮)。这个范围要控制起来,其实并不为难。至于内地的盐井、盐池什么的,朝廷过去画个圈,也就很自然收归国有了。


既然垄断了盐业,国家怎么给盐定价,就可以完全和盐的生产成本脱钩。接下来,官府自己卖盐也好,授权给特定的商人卖盐也好,总之,收益巨大。据《盐铁论》的说法,卖盐是“百倍之利”,这当然夸张了点。不过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历朝历代,政府在盐业上的获利,往往是其仅次于农业税收的第二大财政收入。


官府当然是觉得,卖盐的名声是很好的,叫“民不增税而国用充实”。比如说众所周知,我大清是号称“永不加赋”的,所以一旦朝廷缺钱,往往就要求盐商捐款,盐商捐完款,就又要求朝廷抬高盐价作为回报——这摆明了是欺负老百姓不懂什么叫间接税。


但人民群众可不傻。官盐价格既然常常离谱,大伙对私盐的需求也就日益增长,而中国黑社会的一大社会功能,就是贩卖私盐(有学者分析说,《水浒传》里好汉的活动区域,正和私盐泛滥区重合)。读旧小说,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和传统读者对强盗的好感。何以故?很大一个原因,这些强盗、土匪确实是在给老百姓提供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啊。


 





 


计划经济这个概念,据说是伟大导师列宁的发明。不过事实常在概念之前,“中国早就有”,这话有时确实大可说得响当当的。


还以我大清为例。全国的各个产盐区乃至各个盐场,每年的盐产量该是多少,都是事先定好的。照说,该先进行市场预测,盐产量应该和人口数挂钩,所谓“计口授食”。不过,为了多收点盐税,朝廷有时也顾不得。比如顺治年间,人口比明朝减少,盐的计划产量却比明朝增多,河南有的地方号称是“两丁销一引(一引大概是200斤)”,也就是一个纳税人一年要消费一百斤盐。呃,今天的保健专家建议,我们每天盐摄入不要超过6克,算下来,一年是四斤多。


盐商从指定的盐场收购盐,再把这些盐运到指点地区出售。以什么价格从盐场买,再以什么价格到官盐店卖,当然都有具体规定,不容自作主张的。有的地方离产盐地远,运费高,沿途税卡又多,结果官方定的售价还不够盐商的成本,这个也一样是在所不顾。


然后,什么盐卖到什么地方,更得照规矩行事。比如众所周知,扬州是当时天下盐业的中心,但扬州的盐要远销到江西、湖广,却不许卖到仅仅一江之隔的镇江去,那也算是走私。镇江人,依法只能吃浙江出产的盐。


所以,镇江人民是多么需要长江对岸的走私者啊。


又所以,官盐的销售又是多么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推动啊。缉私自然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责之一;官盐的销量,更直接和地方官的业绩记录(考成)挂钩:滞销10%以内,不得晋升;滞销20%~30%,罚俸;滞销40%~70%,降级(一级到四级),若滞销达到80%以上,那就要撤职了。


所以,如果朝廷真规定一个男人要吃一百斤盐,官老爷就算不思进取,能不逼着他起码吃个八十斤么?


 





 


凌濛初小说写得不怎么样,不过他爱在小说里跑题写评论,常常倒有意思,比如《二刻拍案惊奇》一打开,就看见这段:


 


嘉靖四十三年,吴中大水,田禾淹尽,寸草不生。米价踊贵,各处禁粜闭籴,官府严示平价,越发米不入境了。元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少不得有一伙有本钱趋利的商人,贪那贵价,从外方贱处贩将米来;有一伙有家当囤米的财主,贪那贵价,从家里廒中发出米去。米既渐渐辐辏,价自渐浙平减,这个道理也是极容易明白的。最是那不识时务执拗的腐儒做了官府,专一遇荒就行禁粜、闭籴、平价等事。他认道是不使外方籴了本地米去,不知一行禁止,就有棍徒诈害,遇见本地交易,便自声扬犯禁,拿到公庭,立受枷责。那有身家的怕惹事端,家中有米,只索闭仓高坐,又且官有定价,不许贵卖,无大利息,何苦出粜?那些贩米的客人,见官价不高,也无想头。就是小民私下愿增价暗籴,俱怕败露受贵受罚。有本钱的人,不肯担这样干系,干这样没要紧的事。所以越弄得市上无米,米价转高,愚民不知,上官不谙,只埋怨道:“如此禁闭,米只不多;如此仰价,米只不贱。”没得解说,只囫囵说一句救荒无奇策罢了。谁知多是要行荒政,反致越荒的。


 


与其草率踩上一只看得见的脚,不如充分利用那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也是“中国早就有”。不过有了前面那个早就有,这个,就有了也白有了。

 8 ) 俞飞鸿太美啦!

嗯,历史剧情片。俞飞鸿太美啦!而且表演超级棒棒👍🏻🌸!张嘉译还是演正派人物比较契合,倪大红、张志坚好像更符合反派气质呢😐。总之,一众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到位!历史视角的切入也足够自然流畅,唯美中不足的是片中插曲音乐,氛围感没能渲染得当不仅,且声音忽大忽小真的很影响整体观感的呀🫥!与大明王朝1566还是有一点差距。//鲍以安真是堪称全剧搞笑担当了😄!永远是作死进行时🫣。

哇塞真的受不了了:和珅简直太太太暗黑了!家天下有家臣或许也是理所应当的吧。真的对中国封建君主制毫不意外地又失望一次,人治社会永恒的积弊。/越往后看,感觉当官真是不如想象的轻松,和珅也“不易”,不仅要脑子🧠够用,心脏🫀更要够用,说不准哪句话没说好就告别人生了!在御前锻炼了一颗大心脏🫀,可能是所有官员的必修课。但是他反社会、人格扭曲、暗黑也是真的可怕😱!

人物塑造都太优秀了!汪朝宗的优秀之处在于他并非单纯到底。他或许真的是最擅长揣摩圣意,同时又敢于不一味逢迎的人。//马德昌的人物轨迹从他当上两淮盐台开始就逐渐离谱了。他这样一个曾经处心积虑、善于坐收渔利的人,突然之间变得一身清朗,想要为民请命了?🤷🏻‍♀️这种节奏一直延续到结局,我也没理解。//还有尹如海的死因到最后也没查清楚,就不了了之了!

女性角色还是最喜欢萧文淑。虽然它有着那个时代女性固有的限制,总是为自己没能生个男孩和为丈夫找一个妾生男孩而自责愧疚和强烈焦虑着,但是她作为当时的女性无论主内还是主外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值得敬佩的呢。(俞飞鸿永远的女神呀🌿,古装很知性美了,整体来说人物塑造很立体很饱满,不落窠臼!虽然整部剧留给正常女性人物的空间少之又少)

配音的问题:姚梦梦的配音一定同是甄嬛的配音老师,很喜欢,也属于很知性优雅的声音。张嘉译、张志坚用原声真的是声音方面最后的光了😂!我还是喜欢原声,尤其是倪大红的配音比较出戏。

节奏的问题:前三分之一节奏有序推进,后三分之二到结局的两集之间,节奏就快慢不均匀,大多数时候是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凸显的还是剧情的不够精彩吧!(我自己是这样感觉)

总的来说,是一部中上水平到历史剧作,基本完整的讲了一个故事,节奏把控不是很满意,结尾也不是足够的满足期待吧!4⃣️✨鼓励。

 短评

剧情很通顺,很讲究,演员演技也都很棒不愧是老戏骨了

9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服饰妆容道具合乎历史考究严谨,赞赞赞

10分钟前
  • 忍者神蛋
  • 力荐

俞飞鸿女神和张嘉译品质保证,赞!

11分钟前
  • fox的summer
  • 力荐

两淮盐务盐引制度由前明延宕至今,已历经两百余年。现在不是选什么人当盐官盐商的问题,如果一个制度跟不上时代,已经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纠正,而是靠盐官盐商的道德和名誉去影响它、引领它,那这个制度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臣斗胆进言,是到了废除盐引制度的时候了。

13分钟前
  • 紫极仙翁
  • 力荐

该剧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剧情严谨、具有醇厚的正剧气质。

1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很好的正剧,政商永远都是这么不离盘错,古如此,今仍如此。政商,家庭,婚姻,爱情各方面的斗智斗勇刻画的很真实很精彩。

21分钟前
  • 言言子
  • 力荐

很喜欢呢,演技都在线剧情也还可以,蒽,赞一个😘

25分钟前
  • 爬爬爬
  • 推荐

故事虐心,情节戏剧化,有真实的历史故事为依托,不矫揉不造作,这才是正剧风格。

29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在看第二集,在我心中马上距甄嬛传只有20分,清商剧很容易出经典,反腐题材既可跪舔,又拍的有模有样,没有一句台词是废话,没有一个镜头不考究。最后一句,有俞飞鸿。

34分钟前
  • 小病人
  • 推荐

近年好剧!不敢快进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富含深意。演员都超级到位,没得说,制作很精良。就是不喜欢那个姚梦梦

35分钟前
  • 咕咕嘎嘎呱呱
  • 力荐

演技在线

37分钟前
  • 诗诗小兔
  • 推荐

很好看。1、制片和导演的意图是汪朝宗片尾和乾隆那段话,“一个制度走到尽头,靠个人的道德权威没用,只能取消掉”,因此,本片和走向共和一致。2、但导演这个意图演绎的并不充分,更像是论乾隆皇帝是一位优秀的僭主。3、和珅哥俩是有史以来演的最“像”的和珅与幕僚。4、文戏尚可,紫雪有情有义。

40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一部好剧

41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力荐

很考究

4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这才是良心古装剧

48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张嘉译演的电视剧总是不想错过 演技都很好 剧情也不错

49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不错

51分钟前
  • 桦23
  • 推荐

十集以前很紧凑,好看,十集以后就渐渐失控,人物、主旨、剪辑都乱,22集后弃

52分钟前
  • 绍牧
  • 还行

还行吧

56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还行

在一堆充斥银幕的脑残剧中,此剧可打五星。

59分钟前
  • 卿阳CH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