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的孩子

剧情片其它2008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拉达·米切尔  周润发  杨紫琼  

导演:罗杰·斯波蒂斯伍德

播放地址

 剧照

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3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4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5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6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3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4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5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6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7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8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19黄石的孩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1

详细剧情

  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饰)潜入了南京,打算把日军在当地的暴行公诸于世。可是他被日军发现了,在即将被斩头之际,一名中国游击队员陈汉生(周润发 饰)救起了。  何克还认识了战地外籍医生丽(拉达•米契尔 饰)。何克辗转到了黄石,与60多名孤儿一起居住。孩子们保饱受战争折磨,对外国人他们都有抵触心理,甚至不尊重。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何克的热心与善良还是感动了孩子们,短短几个月他们的生活与周遭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也幸得有好心人王太太(杨紫琼 饰)的帮助。  生活日渐上了安稳的轨道,战争的步伐也逐渐逼近。何克与汉生还有丽决定带着孩子们到山丹,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路途之艰辛,同伴的离世也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可是一场疾病,还是打击了汉克、丽与孩子们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感恩的心

看过很多评论,常见的是对拍摄技巧和故事情节的指摘,坦白说,我看不出来差在那里,我是怀着敬意看完这部片子的。
片中的故事不用说了,网上应该到处都是,我想说的是,虽然描绘战火中人性的光辉是好莱坞的惯用伎俩,而且导演与斯皮尔伯格有很大差距,但是乔治·何克和辛德勒一样伟大。

记得有一次面试,我被问到“你到目前为止,最想感谢的是谁?”的时候,脑海一闪,竟然不知道该说谁,于是就回答了一个很通用的答案:父母。回来后,慢慢琢磨这个问题,发现自己似乎没有那颗感恩的心。
虽然,我的境遇,一直都是在自作自受,明确地说,从92年,14岁的我开始明白了所有的目标都要靠自己才能达到,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自己在独力支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需要感谢的人真得非常非常多,在顺境中赏识我的人,在逆境中支持我的人,得意的时候打击我的人,失意的时候鼓励我的人,给我教训的人,给我帮助的人。。。真的是多得数不过来,虽然在当时不一定知道感恩。

回到这个影片上来,其实影片的画面还是很考究的,音乐也很美,从表达被拯救者的角度上来看,导演也是在试图突破斯皮尔伯格。很遗憾的是,没看到几篇影评的作者是怀着感恩的心写的,好吧,我承认,这个时代只是个娱乐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感恩的心,做什么吃啊?

 2 ) 苦海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苦海无涯,何处是岸。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发哥扮演的共产党和何克、丽这两个外国人一起把孩子们转移到山丹的路上,发哥对何克说:“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其实丽比中国人还要像中国人,你要让她看到希望。”丽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牛津大学高材生,在战地里做医生。长年累月的奔波抗战让她身心俱疲,那一刻的她,飘荡在苦海之中,孤苦无援吧。影片结尾处他们终于带孩子们来到了山丹,何克去世了,本以为要离开苦海的她,心灵也许还要继续挣扎。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能够成为主题的,只有孩子。但一闪而过的“苦海”却给了我最大的思考。战争中的掠夺,人性的泯灭让每个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徘徊。苦海在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比喻困苦的处境。其实他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发哥那样的共党,在爱情和战争之间选择和了枪杆定终身;杨紫琼扮演的在黑白两道中游走的女商人为了帮助何克,只好变卖自己的财产,甚至是在国民党军官面前妥协;丽在中国辗转各地拯救伤员,救死扶伤;何克则在战地采访、险中求生等一系列变故后随丽来到了黄石,并帮助孩子们躲避战火,远离战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战争中的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向那无边的苦海,哪怕是只有一只木筏。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3 ) 《黄石的孩子》:意义大于水准

文:十一月的雨

   4月1日,有幸获得了参加《黄石的孩子》在北京新世纪影院点映活动的机会,于是欣然赴约。现场很多媒体和观众早早等待着新闻发布会的开始,不出所料,发哥,杨紫琼和乔纳森-莱斯-迈耶斯三大主演均未到场,不过倒是有幸一睹了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的庐山真面目。

 
     如果不是这部中德澳合拍的《黄石的孩子》,我可能永远不会有太大兴趣去知道罗杰·斯波蒂伍德是何许人也,也不会发现原来他曾执导过《007之明日帝国》和施瓦辛格的《第六日》。而如果不是周润发和杨紫琼,这个故事本身能引起的人们的关注度,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但在现实中的情形是,导演碰到这个几经修改的剧本后为之准备了十年,而因为《明日帝国》的缘故他又直接邀请到了杨紫琼,间接邀请到了周润发。于是种种机缘巧合和各方推力推翻了以上我的假设,也催生了这个外国人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在这些背景之下,无论这部影片水准如何,它的意义都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而观影过后,我的感觉是,事实确实如此。


     今天在《南方周末》采访导演的文章中看到他的一句话:“名人的历史都被保留下来,但不平凡的历史不一定都是名人的历史。这也是电影的贡献吧。”这应该就是导演对主人公乔治·何克最终的解读和定位了吧,他可能没有想过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的意义,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对善的追求,那种理想主义是乱世苦海中支撑着他的最大力量。于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造就了一段在今天看来极其不平凡的历史,他注定不会被历史遗忘,因为他身上闪耀的是永恒的人性的光辉。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而乔治·何克是自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一名记者。在未经历残酷现实洗礼之前,理想主义的他还抱着很多幻想。可在遭受涂炭的南京城内亲历日军的大屠杀之后,一切虚幻的道德粉饰瞬间被粉碎了,如果不是中国的游击队长陈汉江解救,他自己也差点在这次劫难中死去。

     
     让我略微意外的是,并不像上映前媒体大肆猜测渲染的那样,影片对大屠杀并没有过多的正面着墨,而更多的是从何克亲历屠杀时的种种心理状况来间接展现日军的暴行。这些也为他后来的必然的心理转变埋下了伏笔。

     可是说,南京大屠杀不过是《黄石的孩子》的一个引子,因为影片重点展现的是何克在这之后的人生轨迹,包括与游击队长惺惺相惜的友谊,与澳大利亚护士丽的爱情,最重要的就是和一群中国孤儿们的介于朋友和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在一个没有大人的孤儿院里养伤的阶段,他和一群战时的孤儿们由隔阂到理解再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为了躲避战火,他做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带领这60多名孤儿徒步跋涉,沿着古丝绸之路向千里之外的甘肃山丹进发。

      这不是虚构的煽情故事,乔治·何克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现实往往要比荧幕的塑造要残忍冷酷的多,导演显然知道这段历史的担子。还原它并不是只要感动人了就可以那么简单,要让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探寻那段历史的欲望,才是它的主旨所在。

     可以看得出来,整部影片导演都在极力避免基调堕入主旋律的煽情氛围之中,拍得相当克制。同时,他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点到为止,但又并不吝啬。这两点结合起来,整个影片的格局就显得很清晰了,每个角色的个性也就相对丰满了,至少没有流于肤浅。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斯皮尔伯格的功力,《黄石的孩子》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那么厚实。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影片中导演时刻流露出的一种面对历史的谦卑,他并没有用自己异国人的眼光去肆意的解读中国的历史,他在非常小心的揣度着70年前中国大地上同样是一位异国人的心路历程,这是一种态度。面对当下影视剧肆意曲解历史成风的现象,这种真诚的流露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在导演的解读过程中,我也在努力的试图接近主人公的内心。何克并不是神,如果没有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支撑,那段类似于长征般的跋涉怎么可能坚持下来呢?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


     故事的原著小说名字叫做《苦海》,影片中周润发饰演的陈汉生与何克的一段对话略微解答了我的疑惑。陈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而何克则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他们接受的是西方的正统教育,而那种孕育着的理想主义是与生俱来的。就算是命运的车轮把他们载到了当时如苦海般的中国,那股劲也是不会熄灭的。而生于苦难长于苦难的澳大利亚护士丽、60多个孤儿、千千万万的中国老百姓和他们不一样,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全部,苦难如海一般看不到尽头。所以丽会在痛苦中用药物麻痹自己,所以有的孤儿才会在离开时绝望得自杀。

     有了心中的那股劲的支持,陈汉生才会在南京沉沦时仍然不放弃游击反抗,并毅然帮助何克和孩子们。何克才能在目睹人间惨剧之后,选择了一条他自己认为值得的道路。也正是在荒凉乱世中感受到了这种难得的真性情与自己内心的脉动,杨紫琼饰演的大商人才会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帮助何克,丽才会在何克死了之后选择继续留守在孤儿们的身边。

      这种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绝对强大的。著名摄影师吕楠在西藏拍摄的15年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靠包括歌德和巴赫在内的书籍和音乐才度过的。这种精神的支撑,其实是同一种力量。

     也许由于影片的局限性我不能完整的感受到真实的何克,就像片尾影片中一个孤儿的原型回忆时说的那样:他就像神一样,任何人都有缺点,但是我感觉他是完美的。这是孩子的视角,永远只是仰视而无法再深入,因为何克已死,而他的精神也已经被孤儿们的记忆所提炼升华。

     我想要切实感受那种强大的精神气场,恐怕只能去阅读何克的作品,去书籍中寻找真实的点滴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石的孩子》其实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在采访中斯波蒂伍德说:“在欧洲,像奥斯维辛这样犹太人的故事可能会比南京大屠杀更有吸引力,但我还是希望会有少部分观众试图去了解这段他们不知道的历史。”

     它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角度,一个入口,更多的发现,则有待我们在那股精神力量的指引下,继续深入。


摘自我的博客:
http://www.mtime.com/my/mxl117/blog/1051205/
转载请与我联系:
QQ:1075723
邮箱:nicolas_mi@163.com
MSN:mxl117@yahoo.com.cn

 4 ) 真实、渺小的感动

去年推荐一本书,关于人性,之于后来拍成的电影,减色很多。(《追风筝的人》)

对于电影,自从《霸王别姬》后,我就很难找到一部可以让人记忆深刻,足以载入一个人一生的电影库的影片。

说老实话,对于历史题材的片子,一直抱有一种无奈的情绪,不是因为它无法反应真实历史,而是因为中国人太喜欢渲染场面,而忽略了同样真实,更是真正支撑这些场面的个体。个体虽然零散,但是却是灵魂,灵魂可以震彻心灵,场面却只能烘托气氛。

《黄石的孩子》就是这样一步片子,一步叙述历史进程中个体或是灵魂的影片。不要说他有多少的硬伤,只以人的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
影片的背景发生在讲了无数次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但如若只以历史和对那段历史的耻辱或者是激发民族感情的出发点来看,哪么就略显浅薄了。

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国共两党的勾心斗角,都只是铺垫,烘托的是一个英国人George Hogg,一个战地记者,和60个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片中对于人的描写十分到位,没有中国主旋律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每一个孩子都个性鲜明,主人公亦是有血有肉。面对屠刀,主人公表现出了应有的恐惧,我甚至觉得,再有一秒,他就要求饶,这很真实,很符合人性。
整部片子也没有过多的对感情进行升华,一直不温不火的平铺直叙,没有对每一个孩子背后的故事进行插叙来辅映战争的创伤,知道最后主人公将孩子送到山丹,因为破伤风,而取药的孩子回来后看见背负十字架的风筝的时候,才算到了一个点,但仍然是平静的,没有众人跪地嚎啕大哭的和政府出面抚恤慰问的场面,更加的真实。

少有的视角对历史的描述,不但让你对那段历史更加的深刻,同样也让你记住了这么一个血气十足的人,George Hogg, 真实的存在在历史中,存在于现在仍然在世的老人的记忆中。

最后,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有十足民族主义的中国人,这部影片也提醒这我们,不忘历史,自强自尊。

中国人铭记与崇敬的是伟大的人格,而不是懦弱无耻的民族。

《黄石的孩子》,真实,渺小的感动。

 5 ) 爱真的需要勇气

  终于,今天看到了125分钟的《黄石的孩子》导演版,这几乎可以算是成片了。
 
  在此以前对有关这部电影的所有认知碎片都被拼合了起来——《黄石的孩子》是一部中国题材的好莱坞英雄主义大片,从内容上说,《黄石的孩子》是一部讲述男人的电影。
 
  1938年初的上海,在基督教青年会,几个英美记者讨论着如何进入被日军占领的南京——那里正在进行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牛津大学毕业的新闻记者何克(Jonathan Rhys Meyers)伪装成国际红十字会的司机和另外两个记者一起驾车混进了那个人间地狱,他们要用打字机和照相机向全世界揭露这些暴行。
 
  日军的战火将南京变成了庞贝。废墟中的屠戮仍在继续,何克震惊地偷拍到了日军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机枪攒射、纵火焚尸的照片。
 
  何克被日军抓到,将被斩首的刹那,游击队长陈杰克(周润发)突然出现,杀死了那些日军。杰克原想将何克送到英国大使馆,但在途中遇到日军枪杀何克的记者同伴,惊呼中,他们也被发现了。杰克和受伤的何克在乱枪中跳江逃脱。
 
  在战地医院,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皮尔森(Radha Mitchell)给杰克出主意,让何克去西北的黄石养伤。来到黄石一座修道院的何克发现,这里有60多个战争孤儿处在饥寒交迫之中。
 
  他们的心灵都因目睹父母姊妹的惨死而严重扭曲,特别是岁数大一点的刘石凯,对一切不了解的人都怀有敌意。在丽的反复劝说之后,何克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
 
  对于一个23岁的异国男子,照顾60多个孩子比冲向前线报道战况更需要勇气,如果没有内心对爱和责任的执着,就一个大男孩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一刻,何克完成了Boy to Man的过程。
 
  爱是恒久忍耐,何克耐心地与所有孩子沟通,积极地等待着孩子们对他的认可。一个英国优越家庭出来的男人,带领孩子们读书认字、种粮种菜、修复发电机、竖起篮球架……黄石的小修道院里传出了孩子们的笑声。何克在流民中又救回了四个战乱失怙、空袭丧母的孤儿。
 
  国民党的队伍来了,他们对这些壮丁心存觊觎,找茬抓了何克。乱世不法女商人王老板(杨紫琼)以身相救。日军西进的消息传来,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的威胁,何克他们决定步行1200公里去位于甘肃沙漠边缘的山丹躲避战火。
 
  他们一路颠沛、一路惊险到达兰州,喜出望外地得到了当地官员四辆道奇卡车的援助。
 
  丝绸之路上的驼群和马队,让这些饱经患难的孩子感到了归家般的安全,他们终于到达了。
 
  途中车队遭遇龙卷风沙袭击的时候,何克的手被锈蚀的车圈弄伤。在孩子们再次竖起篮球架、点燃发电机之后的欢笑声中,破伤风蓦然夺走了何克的生命。
 
  黑色的十架风筝在天空遥遥召唤,白色的裹尸布签满了孩子们的名字,丽任由一掊黄土从指尖洒落,把这个叫何克的英国男人掩埋在了中国西部、永远地和他所爱的中国孩子们留在了一起……
 
  片尾字母打出的同时,那些曾经被何克怙佑的孩子,而今还健在的老人们逐个出现,动情地讲述他们心中的何克——“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何克是个心中有爱、肩负责任的人。爱真的需要勇气,何克有,他有一颗善良、勇敢、悲悯、浩大的心,有这样一颗心的男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男人。

 6 ) 《黄石的孩子》:有一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之前,我以为黄石是一个人名,而且发哥演的就是这个人,电影讲的是发哥怎么在抗战中保护儿童的故事;看完后,才知道自己顾名思义加主观臆断的有多么离谱。黄石是一个地名,发哥演的只是男二号,一个新四军的游击队长杰克.陈,影片主角是一个叫乔治.霍格(中文名叫何克)的英国记者,女主角是一个叫丽的澳大利亚籍医护人员。

影片有中国、德国、澳大利亚三国联合制作,资金实力很雄厚,所以拍的很有质感。上海租界洋人的舞会、战火硝烟中的南京等几个场景,戏份很少,但美术道具等做的依然很精良,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反映了国外电影制作者的敬业态度,哪怕场景在影片中只有几分钟,甚至几个镜头,他们依旧会不惜成本地去做,以保证整部片子的质感。当然,前提是他们也有钱。

片中关于南京大屠杀只是蜻蜓点水地描述了一次。日本兵很狡猾,先把重机枪用布盖起来,然后把零零散散的平民聚到一起,全部赶到机枪前面,当把布拿掉露出机枪,这些无辜的中国平民才意识到什么,开始哭喊尖叫。机枪扫射之后,日本兵再一一检查有无活口,发现活口就补上一枪。尸体处理的方法则是把他们堆成小山,一烧了之。

乔治目睹了全过程,并拍了很多照片。日本人抓了他后,刚开始很客气,乔治还可以用日语和日军军官聊天。但照片洗印出来摆在日军军官面前后,日军毫不犹豫地将他拉出去砍头。他被杰克陈救了,没死掉,和他一同来的另外两个记者朋友虽然有通行证,却还是被爆了头。

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暴行,连外国的记者都敢杀,那么在南京,还有什么他们不敢做的。一叶知秋,虽然影片对南京大屠杀仅寥寥几笔,但能让人想象到整个局势。

乔治在黄石为孩子所做的一切,让我想起了《天国王朝》里男主人公在自己封地里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他为自己的臣民打井、垦荒,一切为人民服务,乔治为孩子们修发电机带来电、树篮球架让孩子们玩、种蔬菜供孩子们吃,教孩子们英文。他们都在做“有意义的事”,他们都令我敬佩、令我感动。

丽,来中国五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地方,救助那些前线下来的伤兵、战火中受伤的平民、染病的百姓,但她确是一个澳大利亚人,她除了让我想起加拿大的白求恩,还让我想起了2007年以真人事件改编的电影《面纱》,爱德华.诺顿饰演的医生主动深入中国内地,救助感染了霍乱的中国人。他们都是国际主义者,在他们眼中,没有什么中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之分,有的只是得了病受了伤需要救助的人。

乔治和丽这两个外国人替我们中国人照顾着60多个孤儿,而一个国民党军官却要征用孩子们的学校,为此,将乔治投进了监狱。这个军官说道,传教士、共产党、日本人,祸害了中国这么多年,这一切该结束了。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他让所有的中国人为之汗颜。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兰州那位行政长官,不但没有为难乔治他们,还送了四辆卡车给他们。正是有了这些中国人,中国才没有完,才一直存在希望。

杨紫琼在片中的出现让我有种惊艳的感觉,《卧虎藏龙》里把她整的太老,《飞鹰》里又装嫩,青春逼人的过了头,这部戏中让我感觉到了她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美,穿着旗袍披肩的她,气质高贵,举止优雅,标准的贵妇人气质。

影片中,有那么一刻,很普通的一刻,我感动的热泪盈眶。在行军途中,一头缠绷带的伤兵倒在路边奄奄一息,丽过去查看后给他打针救治,一个中国医生过来把丽拉上车,说别救了,他已经不行了。丽在车上边走边回头,这时影片给了一个这个伤兵的面部近景,看到这个近景,我眼泪一下就上来了。那是怎样的一张脸啊,半边缠着绷带,血迹斑斑,眼神中充满无助和绝望。一个伤兵躺在路边,完全不能动,只能慢慢等死,我不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时,在中国医生对自己都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一个外国女医生却来救助自己,我不知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短评

Jonathan Rhys Meyers。

6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我觉得蛮好。

7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忘了不评论

9分钟前
  • 大發
  • 还行

很感人

13分钟前
  • 优雅的胖子
  • 力荐

S城,和z小天使。

16分钟前
  • 还行

the another side of chow

18分钟前
  • lee
  • 力荐

为铭记和感谢

21分钟前
  • Heyvin
  • 推荐

故事不错,编剧很烂~~

26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谁说Jonathan_Rhys_Meyers不接烂片……

28分钟前
  • 烧炭小五郎
  • 还行

点快进了。

33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hogg 死后一个月,日本就投降了。可惜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的那天。

36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中西合作,二战题材,参照下面纱

41分钟前
  • boks
  • 推荐

记得这部也是在电影频道观看的。

4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不喜欢发哥

48分钟前
  • perfervor™
  • 较差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感觉不错,隐忍温情。

52分钟前
  • 南溟
  • 推荐

什么啊,只是有些场景大点而已嘛

55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较差

小帅哥55。。。历史片难免有争议,不过起码看到了一种精神,嗯

5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这是一个漏洞百出的片子 可是很动人

1小时前
  • 克里斯朵嘎
  • 推荐

是真事。。为什么又是战争。。

1小时前
  • 0932313
  • 力荐

故事很感人,但导演有点不会讲。而且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我看的是剪过的。

1小时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