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情片俄罗斯2008

主演:康斯坦丁·哈宾斯基,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谢尔盖·别兹鲁科夫,Vladislav Vetrov,安娜·科瓦尔丘克

导演:安德列·克拉夫丘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3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4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5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6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7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8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19无畏上将高尔察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高尔察克(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Konstantin Khabensky 饰)是俄国海军上将,他有着卓越的将才,指挥战舰在一战中屡建战功,并受到亲王亲自授勋。年轻英俊,风华正茂,大好前途在他面前展开,爱情也自然如约到来,在一次酒会上,高尔察克遇见了美丽的安娜(Elizaveta Boyarskaya 饰),可惜她当时已嫁作人妇,但两个人难以掩饰彼此吸引,安娜不惜为他离开自己的丈夫。时局动荡,沙皇倒台,十月革命爆发,惯于忠诚的高尔察克在内战中执着尽力,也无法抵抗白色政权的瓦解,高尔察克遭到出卖,被苏维埃政权秘密处决,而安娜被苏维埃政府关押了37年,最终释放,她对高尔察克仍至死不渝。

 长篇影评

 1 ) 很好的电影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的片名是中国盗版商的翻译,但这个翻译比俄罗斯原名《将军》我觉得要吸引人和更贴近剧情。

高尔察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著名白军将领的一位,他和邓尼金都大名鼎鼎。

但通过我们的教育只能了解他是白军的著名将领,最后被消灭,而能作为一个主角来表现的也只有在现在的俄罗斯。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俄罗斯前总统普京曾经对法国当年收留沙皇白俄而表示感谢的事。在俄罗斯翻案的今天,历史还原了高尔察克的真正面目。

我一向敬佩对信念忠贞不渝的人,高尔察克最早是沙皇波罗的海舰队的一名上校,由于在一战中与德军作战英勇而晋升为黑海舰队司令。

在俄国动荡的年代,作为军人是最无奈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在政权更替的时期,很多沙皇军人被镇压了。他们很多是高层将领,被士兵和所谓起义的下级军人所杀。

而高尔察克有机会逃脱这一切,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信念的忠贞使他从国外又回到国内,率领和他一样想恢复俄国的原沙皇军队对布尔仕维克发动了进攻。

只可惜,他的信仰和历史潮流所不容,他对祖国的忠诚却与大多数民众的愿望所违背。

不过作为军人,沙皇军队中的一部分军人却没有辱没军人的名声,虽然他们效忠的只是旧有一切的代表。

影片正面描写的沙皇军队在弹尽的情况下,用冲锋来捍卫军人的荣誉一段让人动容。

影片的另一条主脉是高尔察克和安娜的婚外爱情,他深爱着安娜,但由于两人都有不同的家室,他后来用拒绝与安娜来往来对自己的家庭忠诚。

这与他对祖国和信仰的忠诚一样,同时更让人可信,如果一个对自己婚姻不忠之人怎么能对自己的信仰毫不妥协?

后来,在局势不利的战斗中,他给妻子写了封离婚信,一方面不拖累妻子孩子,一方面不破坏在神面前的诺言而能与安娜在一起。

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人,在信念方面却不如当年的一个我们书本上所说的白军将领,所以,我只想说:不提主义,只讲精神。总之历史能说明一切,也能评判一切。

不知道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成者为王败者贼,我们看到的红军白军的描述可能都不见得是客观的。但我无意研究历史,只是针对本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

隐约的感到,本片还在信仰上做了大量的描写,不管是战斗中高尔察克率领的波罗的海舰队官兵还是被杀害之前的白军士兵,都有祷告的习惯,他们是有信仰的人,而影射的对手却是没有信仰的人。

还有个感受就是,俄罗斯现在并不比中国有钱,但中国的某些电影人总TM爱用些没钱来给自己找借口,看看人俄罗斯的电影,一点不比所谓好莱坞的差,中国人为什么就没胆拍几个大点的片来看呢?

 2 ) 理想主义的玉与现实政治的瓦-----高尔察克的生平与电影表现

(摘自百度百科)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Aleksandr Vasilyevich Kolchak,约1874年-1920年),俄罗斯军事家和北极探险家,海军上将。曾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波罗的海舰队屡立战功,升任黑海舰队司令。俄罗斯二月革命后他支持临时政府,后曾被迫流亡。他在十月革命后回国,率领白卫军与苏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红军作战。他得到同盟国承认的俄国临时政府的首领地位(1918年-1920年),后来被同党出卖给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政权,为契卡秘密处决。
    苏联时期教科书,把高尔察克称为内战时期的“反革命头领”。拂去历史尘埃,曾任海军上将的他,其实是位天才的学者、北极探险家、勇敢的战士和拙劣的政治家。
    高尔察克打小对军旅生涯情有独钟 他每天早起做体操,洗冷水浴,以增强体魄,并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些战功赫赫的军事统帅们的传记故事。1888年,他13岁时便考入圣彼得堡海军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他还通晓四种外语,其中包括对外国人来说晦涩难学的中文。19岁时,高尔察克以优异成绩毕业。
    当时,各国科学家对于人迹未至的北极地带发生了极大兴趣,纷纷组织探险队前去考察。1899年底,高尔察克受到俄罗斯著名极地考察家托尔男爵的邀请书。邀请他作为水文学家参加北极探险队。1900年夏,“曙光”号破冰船载着托尔的考察队起锚,向北冰洋的新西伯利亚群岛进发。1902年春,考察队终于到达新西伯利亚群岛,但继续往北的航路被冰群阻断了,高尔察克等人只好循原路返回。1906年,高尔察克的学术著作《喀拉海和西伯利亚海的积冰》一书荣获沙皇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奖赏—大君士坦丁金质奖章。1910年,他随“瓦伊加奇岛”号破冰船在远东海区航行,绘制地图和航海图志。后来,人们正是根据这些航海图志去开辟北冰洋航道的。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波罗的海舰队任海军军官的高尔察克极为振奋。然而,帝俄笨重的战争机器很快便运转失灵,沙俄许多将帅表现得十分平庸。但高尔察克极具指挥才能,他在里加城下给德国海军陆战队以迎头痛击,因而不久后被擢升为海军少将。高尔察克擅长布雷,他的舰只往往深入到敌方水域很远处布雷,曾炸沉数十艘德军舰艇。1916年,高尔察克晋升为海军中将并出任黑海舰队司令。他在黑海也是战功卓著—在君士坦丁堡击沉了多艘德国军舰并将黑海的制海权牢牢地掌握在俄军的手上。
    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沙皇被迫逊位;高尔察克是第一位宣誓效忠临时政府的海军上将。他说:“我不是为这种或那种形式的政府服务,而是为被我视为高于一切的祖国服务。”1917年6月17日,塞瓦斯托波尔的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解除高尔察克黑海舰队司令的职务,派他到美国去进行军事考察。高尔察克在美国待了两个月,在他途径日本返国时,得悉布尔什维克举行了十月革命,他把自己视为被推翻的合法政府的代表,认为有必要与布尔什维克进行斗争。
1918年在乌拉尔地区的乌法成立了内阁执政,即俄国临时政府,高尔察克被任命为军事部长。1918年11月18日,高尔察克被宣布为俄国最高执政官,白卫军的将军邓尼金和尤登尼奇都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短短的时间里,高尔察克就组建起一支15万人的军队并在1919年春天展开了由东向西的全面进攻。军队已进抵接近伏尔加河一线的地域,迫使苏俄红军缔造者托洛茨基乘坐装甲列车亲临前线督战,多次派卫队投入战场。在别拉亚河上,堪称高尔察克精锐之师的几个军官团被图哈切夫斯基指挥的红军歼灭了;战线左翼遭到伏龙芝指挥的南线红军大反攻,无法打通和邓尼金的战线联系。从此,白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1919年10月,高尔察克的部队又在托博尔斯克被打败。于是,大撤退开始了。数十列满载士兵、逃难者和各种物品的火车从鄂木斯克开往东方。最后一个离开鄂木斯克的是高尔察克,他要把白卫军从喀山的国库弄来的黄金储备随车带到东边去。
高尔察克此时已成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捷克将军日•盖达及哥萨克头领谢苗诺夫等人的障碍。他们都想占有那列装有黄金的列车,谁也不顾这位最高执政官的死活。12月,依照法国将军热南的命令,高尔察克的列车被扣留在下乌丁斯克。12月19日,新的俄国临时首都伊尔库茨克爆发起义,政权转移到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政治中心”手上。法国将军和捷克军团与这个“政治中心”做了笔交易,他们出卖了高尔察克,以换取他们安全离开俄国的保证。
1920年1月,最高执政官高尔察克以及他的内阁总理B•佩佩利亚耶夫被捕。从莫斯科“契卡”(肃反委员会)来的人对他们进行了两周的审讯。莫斯科来电指示:“秘密处决。”2月7日清晨,红军战士把高尔察克和佩佩利亚耶夫带到安加拉河的一个冰窟前。行刑人员建议给高尔察克蒙上眼睛,他拒绝了,但请求满足他最后一个愿望—让他抽根香烟。烟卷刚刚烧完,枪声就响了。随后尸体被抛入冰窟。
  高尔察克的妻儿流亡法国巴黎。遗孀索菲亚晚景凄凉,于1956年在医院中逝世。其子罗斯季拉尔夫•亚历山大洛维奇•高尔察克于二战中加入法军抵抗纳粹德军,于1965年病逝。
    (香草无味的话) 最早知道高尔察克是小时候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书中被称为“高尔察克匪帮”。
    2008年俄罗斯将这位理想主义英雄搬上了银幕,电影颠覆了我们从以往教科书上得来的符号化政治定义化的印象,基本客观的再现了这位军人后半生中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起伏的人生.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政治背景没有过多的影像评价.其性格导致的人生悲剧性结尾,影片进行了颇多令人感慨感动的渲染。
    电影本身很有大片特质,其中战争场面的营造大气悲壮,与德军海战的特效制作水准比较高(有联想到《珍珠港》的地方,呵呵);与红军对决后茫茫雪原尸横遍野的场面也令人震撼。
    镜头语言精美,而且颇有俄国斯电影特有的诗化特点。象征性镜头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如老年安娜的眼睛特写(又想起《泰坦尼克》了,呵呵),破碎的酒杯……对于悲剧气氛的烘托,也算是点睛之笔了。
    是部令人难忘的战争英雄片!

 3 ) 本片的两处历史错误

关于影片最开始的那场海战,实质上是导演杜撰的。

腓特烈-卡尔号是一艘德国装甲巡洋舰,于1914年11月17日在克拉佩达港附近触雷沉没,而不是影片中显示的1916年。此外,这艘船的沉没与高尔察克并无直接关系。1914年至1915年,身为布雷专家的高尔察克在波罗的海舰队负责策划近海布雷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夜间布雷,活动范围甚至延伸到德国重要军港基尔与但泽。腓特烈-卡尔号的沉没与高尔察克有间接的关系,但高尔察克所乘坐的驱逐舰警戒号从未与腓特烈-卡尔号交战过,因此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实质上是不存在的。事实上,腓特烈-卡尔号在6时30分中雷,然而直到7时15分才沉没(当时水雷的威力也不可能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瞬间把军舰炸成两段),在这段时间这艘船得到了来自奥格斯堡号战列舰的营救。由于营救及时,大部分船员都得以生还。

当然,那场战斗也并非全部空穴来风,可能是参考了高尔察克在日俄战争中的经验。当时高尔察克在旅顺近海附近,指挥驱逐舰塞尔迪特伊号在日本巡洋舰编队的航路上布雷,击沉了日本海军的巡洋舰高砂。

片中还有一场高尔察克指挥一艘战舰为陆军提供火力支援的战斗。这场战斗恐怕也是子虚乌有。片中显示高尔察克的坐舰是光荣号,海战发生于1916年,具体时间不明。然而,光荣号在1917年被击沉以前只参加过一次战斗,那就是1915年的里加湾海战。这次海战是一次纯粹的海上战斗,并不是影片中的那场战斗。

尽管存在许多虚构情节,本片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全片剧情紧凑,没有任何拖沓之处。演员演技均十分出色。导演在镜头和角度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看起来很有味道。这部电影的目的似乎是叙述历史人物高尔察克的传奇经历同时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这可以说是十分有难度的目标。一旦处理不好,结果将是一部大烂片,但这部影片却最终成功达到了目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全片没有任何大场面,但每一场战斗的激烈性与悲壮感都良好的表现出来了。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并不在于场面多么宏大,而是能否体现战争气氛。黑泽明的作品往往就那么几十个人,然而刀枪一挥舞起来,气势便展现出来。相比之下,泽井信一郎的《苍狼》与吴宇森的《赤壁》则逊色多了,虽然场面宏大无比,然而很少体现出战争的残酷本质,无法给人以直观的震撼。在本片中,无论是海上鏖战还是雪地冲锋,都直观的把战争表现出来。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舰甲板上的火海与断肢残臂,还有损管人员已经烧焦的半边躯体。破碎的玻璃酒杯也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碎末翻飞中浮现出美好的旧时光,实属别有洞天的结尾。

不过本片可能并不适合所有观众观看。建议那些拥有深厚“红色情结”的观众们还是不要看了,以免砸坏自家的显示器或荧光屏。

 4 ) 他作为国家英雄归来

小时候就知道苏联初创时期与布尔什维克对抗的“白匪”首领高尔察克。得益于俄罗斯的重生,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还原了那段历史,塑造了为俄罗斯命运而战的有情有义、勇猛智慧、敢于担当的将军形象。将军同时还是探险家、学者、政治家。
将军被枪决时从容赴死,我不由得唏嘘大变乱时期英雄男儿为国家殉葬的悲壮。
如今,他作为“国家英雄”归来。而布尔什维克最终被证明只是历史垃圾。
女主安娜,25岁俄粉,漂亮、优雅,相当养眼。将军为国家殉葬,而她为爱情殉葬。西伯利亚暴风雪中婷婷娜娜的安娜,无一丝幽怨,我内心长时间为之歌哭。

 5 ) 时过境迁

当1917年红色恐怖的风暴开始卷起时,高尔察克等白军将领们为捍卫信仰与良知,与红军展开了殊死战斗,甚至一度距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了。虽然他们不是俄国内战的最终胜利者,但是历史已经证明了谁才是正确的。高尔察克不再是当年被辱骂的“白匪反动派”,而是作为真正的民族英雄被后人传颂。

“2004年,俄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 ----- --- 也许在未来中国的南京中山陵附近,戴之奇、张灵甫、刘戡、黄百韬、邱清泉等人的遗体将会被重新安葬

 6 ) 《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何为历史的角度

      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举行了最后一次听证会,这一次,终于成功了。在一片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咒骂声中,高尔察克人生的最后一站伊尔库兹克竖立起了他的纪念碑。

    维基百科上关于高尔察克的评价很客观,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影片中,水手兵谏时高尔察克将自己的军官佩剑沉入了黑海,这成了他人生的拐点,象征军人荣誉的佩剑在水中下沉一如最后他的尸体被丢入安加拉河般悲怆。其实,正是高尔察克理想主义爱国者的特质让他成为了政治的无辜受害者。以高尔察克的军事天赋,在成为所谓白卫军领袖前他必定对这支军队有过准确的战力评估。沙俄的精锐早在二月革命时就已消亡殆尽,所谓的50万白卫军怎么可能敌得过新生但疯狂的红色苏维埃。况且,即使杀伤力再大的枪炮也无法摧毁一部强大的政治机器。

    也许从一开始高尔察克就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所以直到最后一刻他依然很平静。高尔察克以军人的忠诚战斗着,但这并不是一场战争,这其实是一场各方势力云集角力的政治风暴。影片中捷克军团的背叛与法国盟友的出卖只是缩影,在人生的的最后一场战争,高尔察克来错了战场,在这场风暴中,他心中那份对俄罗斯民族的赤诚太过渺小了。高尔察克信仰的与他的敌人并无二致,都是在为心中的那个祖国战斗。可能他的信仰不如布尔什维克们的系统、庞大,但信仰这东西本就是很简单的,只要自己笃定就好。

    在高尔察克之前,另一位叫邓尼金的白卫军著名将领更早的得到了所谓平反。在兴盛时期,邓尼金统帅的白卫军甚至一度进攻至距莫斯科仅200公里。后来在列宁起草的公开信《大家都去与邓尼金作斗争!》的强大精神感召下,20多万名工农分子入党并奔赴前线,邓尼金部灰飞烟灭,他本人流亡海外,最终客死美国。或许是因为邓尼金默许苏联情报部门组织流亡的白俄抗击法西斯,或许是因为邓尼金在卫国战争爆发后以个人名义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在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开始改变对邓尼金的看法,出现了“爱国将领”的字眼。 2005年10月,邓尼金以爱国将领的身份被重新安葬在莫斯科。如此看来,所谓的平反也并不纯粹,高尔察克和邓尼金的盖棺定论终究还是需要那些曾给他们带来骂名与耻辱的政客们来完成。就算如此,就算伊尔库兹克竖立起的高尔察克雕像是以希冀恢复海上霸主地位的现实目的为奠基石,我们至少能看到一个相对真实的高尔察克了,这就足够了。很幸运,高尔察克生命中的人性光辉没有像当年他沉在贝加尔湖中的数百吨黄金一样,永不见天日。

    如果我们不能拨开层层迷雾清晰地看待那些所谓的历史人物,不如就把他们看成一个个普通人吧。影片最后,高尔察克的情人安娜历经37年集中营生活后终被释放。安娜来到一个人们之间以同志想称的电影拍摄现场,一个盛大的舞会情景中,她想起了高尔察克还欠她一支舞。慌乱中,安娜碰落了一只酒杯,就如她与高尔察克初次见面时碰落的那只一样,酒杯落地摔碎时的声音依旧清脆悦耳。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管是你、是我、还是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我们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所爱、所很,我们都有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

    写到这里,文章本该就结束了,但我还想说说咱们这个国家的事情。现今的政治气候下,我们还不可能做到像俄罗斯那样跨越意识形态的民族和解。但有些人和事我们不该忘记,我们也没有资格忘记。所谓历史,不该只存留于书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我们心中,历史也该有一个庄重的地位。建国之后,我们历经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数次边境反击战,多少人埋骨异乡,但对此,我们总是静悄悄的无视。10月25日是志愿军入朝参战60周年,《南方周末》头版的文章的标题是“每一个烈士都有名字”,关于寻找18万援朝烈士名单的报道。60年了,整整60年,我们才即将找全18万烈士的名字,这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这篇报道我看到最后眼睛莫名的湿了,里面有两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位烈士的后代去美国出差,他被华盛顿的韩战纪念碑所震撼,“他们是如此地重视生命。”这位烈士的后代感慨道。负责需找名单的丹东档案馆研究员面对着烈士的遗物对记者说:“那时候的人都很单纯,现在这种精神没有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很可怕,抛开诸如现实、冷漠、自私这些浅显的表象不谈,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枯竭。物质丰裕之后本该继而转向对精神的追求,可我们呢?我们却还想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我们还想放弃更多的东西。“私も多少守ってきた。”这句日文是日本战国时那些弱小大名面对劝降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也是有所坚持的。”可我们的坚持在哪?每年都会有些特殊的日子,十三亿人中的一些人会不约而同地祭奠他们死去的亲人,他们的亲人为这个国家而死。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大部分人对此却熟视无睹,依旧肆意而为。离开尘世的灵魂不会在意这些繁文缛节,我们对他们的铭记更像是对自己告诫,不单是心存感激,更重要的是敬畏生命、分辨美丑。如若不然,终有一日我们的大脑会空空如也,弱不禁风之际我们会被这个世界无情的吞噬。

 7 ) 一切终究只是历史

由于自己历史知识的过于匮乏以及对前苏联文化的知之甚微,在看这部《无畏上将高尔察克》电影之前,还真的不知道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这个人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看过影片之后有点迷惑,由于整个历史大背景的忽略,似乎只被贯穿与影片的线索——高尔察克与安娜的感情发展所遮住视角,对于把电影仅仅当作是大众文化的消费品的普通观众来说,其深刻的政治寓言确实有点难以透析其骨肉。

    整个影片有两条很明显的叙事线索,一条是安娜与高尔察克的邂逅、相知、相爱、相聚、相离这样的一条感情线索;而另一条则是高尔察克作为一名军人的辉煌经历与身份的转变,最后落败被杀。影片的首尾叙述犹如《泰塔尼克号》,一个老太太引出的回忆,片尾时,从托盘中掉下破碎的酒杯形成首尾的呼应,构成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导演这样一个闪回叙述手法的运用,似乎是对以往美好童话的重构,安娜与高尔察克邂逅的那个舞会重现,所有的人们沉醉于舞蹈音乐美酒之中,那时的生活可谓是歌舞升平。

    每部电影文本,每个故事都包含着某些作者认为、或作者设定为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前提。某些对于文本中的叙述的必须存在的因素被省略,理由似乎是那些已尽人皆知,因此无需多言。我们将看到事实常常并非如此。换言之,便是不仅关注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以及讲述故事的方式,而且关注它“没有”讲述的因素——关注那些意味深长的空白,便是关注一部文本中的“结构性裂隙和空白”。只看这部电影确实很容易让自己对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产生一种想象,高贵的生活、华丽的舞会,还有那些坚毅、勇敢、沉着的军人。但仅凭中学的那些历史知识也足以发现导演对于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背景的过于忽略。影片中对于苏维埃红军的描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一个足以跌破眼镜的反面污蔑,不过让我们放心的是,那里的红军是俄国的红军和共匪而非中国。

   米歇尔.福柯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也就是说,最为重要的参照系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当中,其重要的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这也印证了当代史学在解读历史文本时的一个重要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毋庸赘言,并非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当今的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才是索解该影片的正确入口。如今的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战略挤压、饱经失落和屈辱之后重新崛起的,有意无意地要显示其民族志气。俄罗斯是在饱受美等西方国家挤压,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充满怒气。俄罗斯是在连续8年经济增长超过6%、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威力巨大的地缘政治武器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自感很有底气。俄罗斯还是在美国深陷伊拉克泥潭和伊朗核僵局、国内政治分歧严重、经济增长减速,从霸权颠峰向下滑落的迹象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崛起的,因而更有胆气。因此,在苏联已经早已不复存在的今天,导演拥有着更大的政治空间去思索那段历史,对于苏维埃红军近似于强盗似的刻画来彰显高尔察克高举复兴俄国的爱国主义。但这样的极端,却容易走向一种肤浅。有评论说,导演用这样的极端方式回应着斯大林之后苏联集权统治的另一个极端。影片中高尔察克临时政府的三色旗,在几十年后,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这是对历史的讽刺还是回答?战争的结果永远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电影艺术也不过是一种话语权利的一种工具而已。

   据说高尔察克本人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官,影片中所被刻画出的他是一位优秀的将领拥有超人般的冷静,对祖国至死不渝的忠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是一个感人的爱国者和一个敢爱敢恨的真性情男人。在这样一个刚毅的军人与战争的背景下,却用着一段不算圆满的爱情来构成整条主线,也许是导演出于让人物更加丰满,从其他侧面来烘托他的真性情与情感世界。

   有评论这样评价高尔察克:他不是什么历史罪人,只是个军人,一个落伍社会潮流,维护旧秩序失败的军人。一切终究成为了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框架下的解读,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是消遣,就不必太认真;如果是政治寓言,就仁者见仁吧。



附:
    高尔察克(1874-1920):俄国海军上将,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时期白卫军首领之一。生于圣彼得堡。1894年毕业于海军武备学校。参加过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任波罗的海舰队作战部长、水雷总队队长、黑海舰队司令。1917年二月革命后辞职,流亡英、美。1918年10月返抵鄂木斯克,11月出任反对苏维埃的“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在外国干涉者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府,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自封“俄国最高执政”和陆海军总司令。1919年春率白卫军向苏维埃共和国猖狂进犯,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一带。同年底被Mv.伏龙芝指挥的红军击溃,逃到伊尔库茨克后被捷克军团逮捕。翌年 1月被引渡给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政治中心”,随后在起义工人要求下转交给布尔什维克伊尔库茨克革命委员会,2月被枪决。2004年,俄罗斯立宪法院将高尔察克平反案移交军事法院再一次举行听证会。虽然遭到前苏联退伍老兵和左翼政治家的反对,但是在圣彼得堡和伊尔库兹克分别建立了高尔察克纪念碑,甚至还有一个岛以他的名字命名。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政治上的无辜受害者和理想主义爱国者”。

 短评

因此说,历史才是塑造英雄的最大后台,而运气是成功的关键词

8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拍得很美

11分钟前
  • 子安
  • 力荐

2008-12-12,倒霉的德军舰桥,为白匪翻案。

14分钟前
  • itrek
  • 较差

布尔什维克毁了一个天才以及他的爱情!!

15分钟前
  • Ni9ht_Kid
  • 推荐

渣男上将高尔察克......那个女主似乎感动了很多人,但我对她只感到恶心,我最后再说一遍:靠男人养活的女人没有资格谈论真爱!那不是追求恋爱自由的进步女性,而是卖了还想立牌坊的婊子!另外,再衷告男同胞们一句:不要随便带入性地意淫,现实中你们很可能是谢尔盖而不是高尔察克。

17分钟前
  • 海藏精卫
  • 还行

俄罗斯的演员怎么那么好看?哈哈,

21分钟前
  • jijis
  • 推荐

我们从未一起跳过舞。

26分钟前
  • 宝贝呱
  • 力荐

这小子拿着沙俄中央银行16吨黄金跟日本买武器,武器没拿到手自己先被枪毙了,让日本人捞了个大便宜。

29分钟前
  • Jo
  • 推荐

战争场面干掉《集结号》,爱情故事干掉《非诚勿扰》,一部老毛子的片子干掉冯小刚2部,哈哈

33分钟前
  • RiverBlues
  • 推荐

很容易手一松给四星的,苏联战争史诗大片,罗曼史走向但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尼玛这导演编剧得多恨苏共才能拍出这么一部恶毒的片儿啊。活活儿把一“反动军阀”拍成了姜维。强化了宗教意味,强化了大俄罗斯情结,另外这不是活生生的通奸么,都拍成忠贞爱情了。现在的俄罗斯真可怕……

3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太帅了

39分钟前
  • 北北
  • 力荐

他们到底还是给你平反了啊

41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老毛子的片一旦动真格的,尽管一大堆毛病也会让你竖起大拇指叫一声牛逼。P.S.:最后是说女主被拉去演《战争与和平》了吧。

44分钟前
  • 个别人
  • 力荐

白卫军与旧时代挽歌。

46分钟前
  • 力荐

题材很吸引人,无奈以爱情作为大时代变迁和人物悲剧命运的切入点和贯穿线索实为糟糕,高尔察克倘有魅力,也绝不在电影中编造出的庸俗化的风流韵事,作为科学家、北极探险家、日俄战争后的俄海军重建挑大梁者、黑海舰队司令官、流亡的将军、被红色政权处决的反革命首领,如此一生塞进两小时已勉强,还被赘笔占去大篇幅,可惜。

4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男女主人公像两张白纸,毫无魅力可言

50分钟前
  • muzer
  • 较差

高尔察克,英雄的,无畏的一生。影片很虐,也有点避重就轻,抛去被时代裹挟的命运之流的大帽子,其塑造了一个矛盾而内敛的英雄。“要把他们埋在一起吗,不分红军白军?”“埋在一起,他们都是上帝的子民。”一句对白,拍出了情怀。

54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在俗(什么钢铁镶钻的艺术字啊!)和雅之间反复横跳的俄式审美,在山坡扫射的枪口下逃过一劫的谢尔盖,躲在桥洞下抽烟,桥上三两士兵走过,水漫过膝盖止不住颤抖。坠入水下挺立的尸体、十字架冰窟、几场行刑场景和配乐都非常绝。冰天雪地中进军的白卫军,顶着粗粝的风、密集的枪林弹雨,没有弹药补给的卡普佩尔在战壕中打气:上帝是仁慈的。屏幕外的人恐怕只会在心中默念:天地不仁。世界史课堂上一句话带过的the whites rebellion、高尔察克,做笔记时搜到的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听着就很英雄主义,浪漫悲剧。时隔几年才真正点开,果真如此。(原本看介绍把预期降低到《珍珠港》级别,着实惊喜到了。

55分钟前
  • Cheeky Monkey
  • 推荐

讲述俄国著名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传奇的军旅生涯和爱情生活的俄罗斯影片,导演安德烈·克拉夫库克曾执导《寻找幸福的起点》。个人十分喜欢《寻找幸福的起点》,不过这部影片和《寻找幸福的起点》的风格截然不同。

57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这又是一部让我很难打分的电影。它具备了一切好看的元素,但没下功夫去精雕细琢;套用了一个讨巧的模式,把故事说得圆润流畅,却放过了那个时代背后更巨大的话题。

6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