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2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3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4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5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6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3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4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5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6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7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8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19别让我走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09:45

详细剧情

  28岁的女子凯西(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自幼生活在校风严谨的寄宿学校海尔森,汤米(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和露丝(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 饰)是她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少男少女们在英国乡间那温暖阳光的沐浴下,度过了人生最青涩浪漫的时刻,也收获着真挚的友情。然而某天,少男少女们却从露西老师(莎莉·霍金斯 Sally Hawkins 饰)的口中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海尔森的终极目标是将他们培养成器官捐献者,他们必须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直到年轻的生命之花凋零。在18岁之际,他们得以走出海尔森,去往各地的寄宿学校。黯然的命运如影随形,在短暂的生命中他们还将经历更多……  本片根据英国日裔小说作家石黑一雄的同名原作改编,并荣获2010年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Carey Mulligan)。

 长篇影评

 1 ) 别让我走

他会向我挥手,也许还会呼喊我。我不能奢望太多,仅此足矣。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时间跟他在一起已是万幸了。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我们都有终结之日。也许我们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许我们都觉得已经活够了。。。
他会向我挥手,也许还会呼喊我。我不能奢望太多,仅此足矣。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时间跟他在一起已是万幸了。我不确定的是,我们的生命与我们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我们都有终结之日。也许我们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许我们都觉得已经活够了

 2 ) 意义何在?

本人眼拙没瞧出来编剧兼原书作者石黑一雄这部作品的意义何在?

作为一部电影,画面的确是美伦美奂,豪华演员容和精美的服装布景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一部电影,也是有灵魂的。不然就会变成豪华的烂片。

但是我忍着瞧了半天也没瞧出来这片子有什么意义。

石黑一雄是一个用英语写作的日本人。

他另一部作品得过布克奖,但是不得不说,也许只有日本人才写得出这种看起来很华丽,实际上没有灵魂的作品。

读了一下Ruth Benedict写的菊与刀。

Ruth Benedict指出日本文化先天不足,什么都是二手的,以前转二手的中国文化,现在转的是二手西方文化。而且很不幸,二手的通常没有原装的好。导致整个日本文化像没有灵的木偶一样。出现会多让人很费解的文化现象。

我觉得石黑一雄这部作品又是验证Ruth Benedict论证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不可否认石黑一雄的还是比较有才气的,不然也写不出这么细腻的作品。

Never let me go 里面的主角是作为器官捐献者而生存的克隆人。

片中他们对自已的处境没有一点反抗,仅有的努力也只是去申请一个什么不存在的死亡延期。

如果石黑一雄想表达他们也是有人性有尊严的,他们为什么没有反抗这种体制的勇气?

这种事也许可能在日本发生,也许在日本文化的武士道哲学看这样愚忠地死去是像樱花一样很悲壮很美的事情。

让人很怀疑放到诞生了工业革命,经历过二战,六十年代,这样的英国社会里有没有可能。

真的有可能把一堆英国少年关在一个学校里面,他们会害怕到一步也不会越过围墙么。然后他们被转送到外面相对自由的生活,真的有可能把他们按到手术台上,一块一块地割么?

他们真的会这么安详的接受这样的安排么?

本人表示严重怀疑,不要说英国就算是像北 韩这样的极 / 权 国家,也有人去冲领 事馆,外逃。

为什么在这样一个相对很放松的社会,他们一点也没反抗?

我们只能说这也许只是石黑一雄一厢情愿的歪歪,也许石黑一雄想通过这样一个扭曲的假设表达一种压抑中的病态美。虽然我不得不说是很细腻,很文艺。

不过很可惜,这样一个反人性反人类的假设,实在没有什么意义。


最后不得不指出有一个很明显的技术漏洞,就是作者假设只有当他们长大成人了才能捐器官,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有病的儿童也是需要器官的,为什么不在他们小的时候就开始捐呢?看来作者为了他的主角谈个恋爱,也不顾实际了。还是他也不忍心让儿童来捐器官这个设定?


没有灵魂毫无意义的美让人感觉很浅薄。

 3 ) 让我像棵树,倒下即是墓地。

悲观者会爱这部片。

故事很灰暗,怀旧式的科幻包装骨子理透露的是闭上双眼的绝望,如同眼前是长而深的隧道,我们却在未进隧道前就闭上双眼,只剩呼啸的风。我们真正的眷恋的东西,一旦失去,仅剩的只是脆弱和无力。

开始的过程中我曾想将自己代入到三位主角身上,却始终只能保持着一种旁观他们可怜他们的状态。如同老师露丝,如同那些旁观者看待他们的表情,只是同情。

“医学界于1952年有突破性的发展以前的不治之症全都能治愈人类在1967年的平均寿命已过百”

看完片我才能想到这句话的背后是有怎样的残忍。

原谅我神经大条,当看到海尔森的孩子们一个个的吃药的时候,我才想到克隆人,才想到剧情的设定如此残忍,其实全片完了,我并没有为三位主演之间的感情有如何的伤痛,而是为整个这种设定感到难过.

完全英式的气场和唯美简至的画面为整个故事架构好了一个完美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就如同包装华丽而干净的墓地,而演员也从开始孩提时的生气勃勃逐渐变成阴郁而缺少生气。

看整部电影就如同参加一场葬礼。

在欢乐中挣扎求存,在倒计时来临之前挥霍仅有的一切。

他们不敢选择,不敢反抗,没有期望,而这种人物设定才是最为难过。

我们可以接受一切坏的环境,但是要有期望!但是这故事里没有,它更像一个深渊,一切的设定只是为了绝望,我们花了100分钟看一个深渊的黑暗,乃至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深渊,绝望开始泛滥。

如同看到年老的自己,没有了与这个世界共存的勇气,愿孤苦而死。

凯西她怀念着农舍和海尔森的一切,却对将来没有期望。

那段被汤美激活的短暂的期望,也被海尔森院长浇灭。

露芙,汤美,都终结了,海尔森也是,能长存下来的只是在终结前短暂的回忆。

看到凯拉奈特莉的尸体躺在手术台上连切口都不缝上,让我心中始终抽动,活在当下的理念的确可以将就快乐,但是并不能分割终结的理所当然,汤美下车后的呐喊,让我瞬间眼眶湿润,那一瞬间我内心的绝望和汤美的呐喊共鸣了。

一直来沉默的接受这种命运的凯西,在最后的对于自己的生命和他们有何不同的质疑让我心头颤动。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接受了种种设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读书,然后工作,然后用父母半辈子的成本做首付,用我们自己的半辈子来分期。

我们的付出被抽水成只剩2成,我们何尝不是把自己捐献,完整的观看了的一场葬礼,最后我们却将尸体看成了自己,环顾周围,我们就站在墓地里。

倒下,即是墓地。

 4 ) Never let youself go

  你自己都不在乎,又有谁会在乎?

   你说你从小受的就是欺骗教育,那长大了呢?不是有电视有书看么,从来也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对?从来没想过还有别的活法?那个告诉你真相的女老师,多年后也不过被你当作笑资提起。

   你说你觉得人生没什么价值,不管克隆人还是人类最后都会死去,那等你拥有了真爱,懂得了嫉妒和成全,学会了原谅和希望,你不是想继续活下来么?可你所做的也不过奢求他们施舍几年时光,这么相爱,最多也只能争取到这份上?

   好了,最后的希望也破碎了。原来他们从来就没把你当过人看,他们不是要考察你的品格,而是怀疑你究竟有没有品格。他们根本不觉得你属于人类。

   但你一点也不生气。你带着抱歉而又优雅的笑容离开,在回家的路上绝望的嚎叫。有什么用呢?如果你抗议一下,质疑一下,号召越来越多的你质疑一下,或者他们会惊讶的发现,你也有情感,而不单单是个复制品,一个提供器官的工具。可事实是,你们中连乞求施舍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是的,这是挺俗气的。跟那些夺取你器官的人类,跟那些比你自私世故,比你野蛮血腥的物种一样俗气。

    但你知道吗,他们比你更在乎自己的人生,他们拥有你所缺乏的自我。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多活上几年。而不是你。

    
   

 5 ) 自由是一种想象

如果有一天,人类战胜了癌症和一切不治之症,平均寿命能活到100岁,你开不开心?

但如果这寿命是建立在克隆人不断地捐献器官上,你还开不开心?

《别让我走》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人类决定克隆大批的人专门用以提供器官。影片的开始,克隆孩子们对他们的命运还一无所知,我们看到他们稚嫩可爱,交朋友、对异性怀有朦胧的情愫,跟所有的孩子没什么不同。可是有一天,一个本来对这一切一无所知的新老师知道了这个秘密,良知让她决定把这个秘密向孩子们公开:你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向人类提供器官,一成年就开始,一直到身体不能支撑。别的孩子有自己的未来,可能成为售货员、飞行员、可能移居美国,可你们不能。这个段落里最让我心碎的镜头是:孩子们听完自己残酷的命运,整个教室悄然无声,也许他们还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也许他们早已接受注定的命运。这时静悄悄的风吹落了老师讲台上的几页纸,傻傻的TOMMY走去乖巧地捡起来,又悄悄坐回座位。。。

整个故事最让人震动的还不是这个命运设定,而是孩子们的态度。他们慢慢长大,到了谈情说爱的年纪,他们离开学校,被安置在一个个克隆人“村落”,等着自己捐献器官的日子到来。我们看不到他们挣扎、反抗,甚至想办法逃跑,只看到他们理所当然地走向自己的命运,只是偶尔哭泣。有人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不逃?看上去他们完全是“自由”的,并没有什么牢笼在关着他们。最让人震撼的,就是这个表面上的“自由”和实际上的“不逃”之间形成的骇人“张力”。。。

这个电影数次让我嚎啕大哭,就是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自由”这个幻象不断破灭,就是一步步地放弃“逃”的过程啊。难道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寓言,讲的不就是我,你,和他吗?TOMMY,你对着苍穹撕心裂肺的嚎叫,每一声都像是我自己发出来的啊。

逃不掉的,没有自由可言。当“克隆人的目的就是为人类捐献器官”这件事情成为整个社会的体制之后,你还能往哪逃?指望人类的帮助吗?哪怕只是透露了秘密的老师,也已经被社会驱逐在外了。如果想在社会中存活,人类也只能硬起自己的心肠。所有跟他们来往的人类,都冷冰冰地抱持“他们只是克隆人而已”的态度,连一个微笑和温暖的眼神都吝啬给予。我知道你无法谴责那些人,否则要怎样?

孩子们爱看大海,他们在栈桥上蜷坐着注视夕阳,大海仿佛是自由的象征,但那不属于他们,终究还是要说一句:我们该回去了。回到自己无可逃遁的命运。

人不应该看海,不应该想象自由,凡是想到穷尽的人都看不到出路,只有那些不看、不想的人,还以为自由就在自己身上。

但就算没有自由,我们还能有尊严吗?老师在揭秘他们残酷的命运时说:只有知道自己是谁,在哪,才有尊严可言。哪怕这“知道”让我们眼望无望的远方泪流满面。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人还能做的。

 6 ) 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

这次我只想说说Andrew Garfield.

一部电影,能打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用故事的带入感激发观众内心的情绪,或者用纯粹表演征服观众。而用表演征服,又有两种,一种是压倒性的强势,例如Meryl Streep或Al Pacino这种,另一种是在表演中大量留白,仿佛中国山水画,剩余的空间用观众自己的情绪去填补。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后者。

Never Let Me Go的故事是怀旧科幻,核心是抵死浪漫,也许与原著作者背景有关,透着一股东方文化中特有的“竟无语凝噎”的绵长悲怆。这种内敛的气质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英式气场,使其从头至尾,演者和观者均屏气凝神,只让最复杂凝重的情感缓慢流淌于精致的画面中,达到多一分即冗的境界。

用儿童和年轻人童真无暇,朝气蓬勃的面颊去反衬主题故事里从始至终挥之不去的死亡和宿命阴影,只需采那一双双流光溢彩的眼神,无需台词,无需音乐,就足以令人心碎。在主要演员阵容中,Carey Mulligan, KK和Andrew Garfield的三角是全片的精华。而在这三个人中,Carey 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稳固全局的作用,KK十年如一日无长进的演技成了浮云,衬托出了Andrew Garfield灼人双目的惊人表演。

Garfield身形极为瘦削,但如果看过Social Network就会对他表演上惊人的爆发力过目难忘。影片中他饰演的Tommy与Carey饰演的的Kathy之间的情感暗流涌动从青梅竹马到生离死别层层叠加了接近一百分钟,这种能量和情绪的积蓄如果掌控不好,在最后爆发处会显得分外生硬和造作。然而镜头在他们的眼神,动作,甚至背影中天衣无缝的流转,Tommy的内敛脆弱在他倾斜的双肩和断续的脚步里得到充分流露,成为Donor后被释放的人性在雀跃的步伐,明亮的双眼中得到诠释。他与Kathy间并无太多对话交流,但静默之时皆为传情达意,互相依靠的身躯,紧握的双手,乞求希望时Tommy迫不及待的向前倾的身体和加快的语速,以及得知真相时的瞬间双手立刻去搜索Kathy的回握,这些细节有些在重复中被加强,有些前后呼应,为最后车灯前的爆发做了恰到好处的情绪铺垫。

我并不是咆哮党,一般在电影中看到角色声嘶力竭的咆哮都避之不及唯恐伤了耳膜。然而Tommy第一声哭喊出腔,就令人听到了无边的黑暗,对过往的追悔,对宿命的恐惧,对求救的绝望,仿佛困兽在井底作最后的挣扎,那让人肝肠欲裂,与之同泣。下一秒Kathy的紧紧拥抱让剩余来不及释放的嘶吼嘎然而止,随后只见两个踉跄的身影极尽全力的抓住对方,背景是即将没入黑夜的晦暗黄昏,天地之间只有此时此刻,彼此的抵死相拥才能被当做延迟冰冷死亡的那最后一点温暖。

我等了好多年,终于又得见这样一幅用表演的留白彻底征服了我,用漫无边际的黑暗情绪彻底淹没了我的电影。我等了好多年,才终于等到了Garfield和Mulligan这样可以只用一样年轻,就得各式百转千回的灵魂的演员。只在这样的时刻,会觉得面对一个编出来的故事,自己心中涌出的那些排山倒海的悲怆,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当然值得肆无忌惮万种奔流。

 7 ) 石黑一雄的有无之辨

石黑一雄的有无之辨

《别让我走》(Never Let Me Go)是去年秋天的电影,石黑一雄原著,马克•罗曼尼克(Mark Romanek)导演,我却直到不久前才看到,那还是在长途飞行途中,前排座椅背面的小电视上。因为在手提电脑里存了要给某期刊评审的稿件,而文章的主题恰好是小说《别让我走》,于是就带上耳机,把电影看完,然后又读了一遍别人的评论,忽然觉得自己也有话说,就开始写这篇短文。
电影版《别让我走》颇为赏心悦目:人物青春,服饰淡雅,面画考究;故事却颇为惨淡,这自然源自石黑一雄的原著。通常的科幻故事都有明确的“危机-解决”主线,过程也大多紧张刺激,《别让我走》虽然有着克隆人主题,却更像是一部披着科幻外衣的文艺片,毕竟,少男少女的三角恋爱时刻发生在我们平凡而琐碎的生活中,由成长到死亡的时光流逝更是谁都不能逃脱。然而,与一般意义上的成长和爱情故事不同,《别让我走》的少男少女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他们为克隆技术所创造,自出生起就被精心豢养,生活在看似世外桃源的寄宿学校里,却注定要捐献出健康的器官,直到生命凋零。他们曾经浑然不知主宰自己命运的“上帝”正是那些想要征服自然、掌控命运的人类,即使被告知克隆的身份和器官捐献的使命,他们仍然误以为自己就是人类成员,仍然义无反顾地去爱,去贪恋生命,去承受“爱别离、求不得”的痛苦。如此看来,我们这些人类,倒是可以被理解成“上帝”玩弄于掌心的克隆。
《别让我走》的篇名来自于陪伴着故事中克隆少女成长的流行歌曲。一边哼唱着“别让我走”,一边目睹朋友爱人渐渐地失去器官乃至生命,而自己也终将发挥着“治病救人”的功用直到无用,克隆人究竟在向谁呼告哀求“别让我走”?与此直接相关的正是我读到的那篇评论所提出的问题:当人类僭越上帝,执掌了创造和毁灭生命的权柄,上帝又能有什么用?
小说/电影中有这样一处情节:克隆少女露丝在朋友们的陪伴下去小镇上寻找自己的“原本”,却发现在旅行社工作的陌生女郎只不过与自己容貌略有相似而已;露丝大失所望,对朋友们哭着说:“我们本来就是照着渣滓做的,所以才能被轻易抛弃,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我们的位置。”当克隆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得知自己的宿命时,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的“觉醒”发生在那次远足。怀着“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克隆孩子们怯生生地闯入了世界,他们趴在窗前好奇而羡慕地张望旅行社里工作的人类,却最终意识到这个美好的人类世界并不属于他们。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早在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里,就曾出现过怪物透过玻璃窗窥探普通人家的情节。无论《别让我走》中的孩子们如何地青春逼人、美丽精致,他们却不过是肮脏丑陋的弗兰肯斯坦的升级版本,是源自渣滓、归于废物的“医疗用品”。正因为如此,曾经视察寄宿学校的慈善家贵太太才会在见到克隆孩子们时流露出“见到可怕蜘蛛却又不敢有所表露”的僵硬表情。电影中,演员生动地表演出了这种刹那间的尴尬相,然而,电影却终究失掉了小说里隐藏在比喻中的“怪物”意象。电影的唯美影像很好地表现了克隆孩子的纯真美丽,也因此而更富有“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掉”的悲剧意味;然而,《别让我走》的小说文本却通过比喻和互文在美好形象的核心藏着弗兰肯斯坦的阴影,这是电影所未能成功再现的。
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的视觉图像虽然有所失,却也不能说完全无所得。例子之一就是克隆少年汤米的画作。小说中,汤米从小就喜欢画画,用笔在白纸上创造出并不存在的生物是他的僭越游戏。无论文字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在电影屏幕上亲眼看到汤米画作的冲击力是不可替代的,正是在这种冲击的提醒下,我意识到:所谓的“创造”,在人类科技和上帝的竞争之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艺术。我所读到的评论文章深入探讨了何为“创造”,即,当人类通过克隆技术实现了原本为上帝所独有的创造能力时,我们该如何理解上帝的创世以及创世的上帝。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当人类步入早期现代社会时,世界被视为精密仪器,每个零件都各司其职,而上帝则有幸被比拟成钟表匠,其设计无懈可击,哪怕世间的缺陷和灾难都最终有其长远的功用。现代理性的疆域虽然时常受到各种质疑和冲击,但科技层面的跃进(以克隆为代表)是碾碎螳臂的车轮,更勿论现代社会越来越完善的种种控制机制(寄宿学校甚至学校外的世界何尝不是反乌托邦小说里极权社会的缩影)。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不该回头去反思一下那个创世只是为了让事物各逞其用、各尽其职的“上帝”?坦白并悲观地说,身为普通人的我们不可能做到为了渣滓的卑微、低贱和无用而去爱,而这种爱,才是上帝存在的意义。
与这种爱相呼应的,正是汤米的艺术。遗憾的是,我审读的那篇小说评论忽略了这一重要主题;而电影虽然让观众实实在在看到了汤米的“创造”,却也仍然缺乏这方面的深入挖掘。《别让我走》中,寄宿学校曾经鼓励克隆孩子画画、做手工,其背后的目的却是为了向人类社会证明克隆也有灵魂。用看蜘蛛的眼光打量克隆孩子的贵太太收藏并展览他们的作品,以此推动“维护克隆权益”的崇高事业。该项事业毫无悬念地失败了,一来要归咎于人们不愿意放弃克隆为他们带来的健康长寿;二来,更是因为慈善也好、维权也罢、更还有所谓“映射灵魂”的艺术,其实都不过是某些人寻求自我满足的渠道。与克隆技术的实用相比,艺术终究无用。更有甚者,就连“艺术无目的且无功用”的说法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社会运作所必须的意识形态。
无法理解这一切的汤米只管埋头画画,他是自己画作的上帝,他爱这个诞生于想象的世界,甚至幻想这个世界能够证明他的灵魂,能够为他赢得区区几年的多余生命,在这求来的额外时间里,他能够与心爱的女孩平静地生活,并最终满足地死去。然而,当他带着自己的画,和爱人一同去见克隆权益维护者时,却被告知“用艺术证明爱情,用爱情赢得生命”只是幻想。回程路上,汤米跪在车灯前,摧心裂肺地哭嚎,为身为废物的自己,也为那些毫无用处的画,但更深的痛苦却源自对这些渣滓割舍不下的爱----这是故事中的第二次“觉醒”。人们可以随意割取克隆的器官,取消他们的生命,却无法阉割他们的对彼此、对世界的依恋,因为,拥有、利用并最终抛弃一切的人类,唯独把这个东西留给了那个被命名为“上帝”的终极废物。
电影结尾,露丝死了,汤米也死了,他们的朋友凯西在暮色中眺望,期待自己的死。这时,我多么期待导演能够再给汤米的画作一个镜头。花败了,人不在了,那些蕴怀着山川草木珍禽异兽的白纸,它们又都去了哪儿?
 

 短评

惊悚你妹 纯文艺片…

8分钟前
  • 桶桶
  • 还行

石黑一雄的这个故事太日本化了,背景和人物放在英国,怎么就那么怪异

12分钟前
  • 油漆未干
  • 还行

果断5分,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13分钟前
  • Wouldemos
  • 力荐

石黑一雄的小说确实精彩,假设了一个绝望又冷漠的世界,像那阴云密布的天。喜欢几个角色蓬头垢面的样子,憨憨傻傻的,这更让人同情。满是怀旧英伦风的电影,却是一部科幻片,真是奇妙。唯一遗憾的是过于文艺的调调,这么棒的假设要有更精彩的故事就好了。何止主人公,很多事情我们也同样无能为力。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CareyMulligan演得真好 谁说这片不科幻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只是一个被捐者 一生的都在等待本尊身体衰竭并捐出器官 这还不够科幻么

18分钟前
  • 安大
  • 推荐

剧本。表演。摄影。节奏。配乐。色调。无一不考究、精确。淡淡的华丽藏在隐忍的叙述中。值得人泪水的胶片。

19分钟前
  • 发福的唐吉珂徳
  • 力荐

本來覺得這個設定太扯——人類不可能這麼殘忍。養著受罪又花錢的供體不如一次全部捐贈(略加統籌一個人的器官很容易一次性利用掉)。然而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不都是特權階級的“供體”嗎…影片中一次割取一樣臟器的捐贈和我們的生活何其相似。污染、過勞、貧窮、焦慮,器官捐贈變成了這樣隱晦的形式。

20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Andrew Garfield在Carey Mulligan身旁毫无演技可言

22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不论如何 是部非常美丽而且让人心碎的电影 邻座的女生几乎从头哭到尾PS 请各位不要再标记它为惊悚了 一点惊悚都没有

25分钟前
  • Fran
  • 推荐

爱有意义吗?灵魂真的存在吗?我们真有价值吗?这些形而上的问题,只能令我们陷入悲伤绝望。所以我告诉自己,不要去在乎结局,不要去害怕未来。只求能爱,能与你共渡一段好时光,活在当下,心满意足。

3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明年是凯瑞穆里根的,小演员跟她长得也太像了吧,其实真的挺闷得

3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一开始便是“1952年医学出现重大突破,医生终于能治愈过去的绝症,到了1967年,平均寿命已突破一百岁。”、在这样的过去虚拟语态中,故事开始,并且一直发生在过去。原作是“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之一的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其人曾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3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凯拉奈特莉悲催了,这部电影将她的所有缺点暴露而且是放大,丑!

3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太伤,看得憋屈。另外有个设定不理解,每人拥有一个克隆体,克隆体到了20多岁都要接二连三被取走器官,直到死亡。难道每个原版的人(真身)一生中都会在二三十岁上得几次严重到要换器官的病???就算地球生态出了问题,也不会原版都大病怏怏,克隆体个个活泼健康吧?

38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把这片子当科幻片来看的人,长的都是什么神经?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太没力度,加菲呆若木鸡,梦游似的

46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演员表演不如预期,有着这样一个超强的剧本和原著小说打底,故事开始时的美好和天真烂漫和结局时的对比如此强烈,如此一个悲剧却被处理成如今的感情真空?导演把风景和构图处理的很英国学院范儿算是唯一的优点,至于风格和人物的情感对接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但本片依旧能够催泪!★★★★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所不确定的是,我们和那些受赠人的人生是不是截然不同?人生都那么短暂,是不是很多人都觉得活不够。”一个好剧本一个好故事一群好演员,摄影、构图一如经典的英国电影让人感觉美不胜收,配乐也使气氛营造的很不错。在这个早已安排过的宿命里,爱情又能起什么作用?★★★★

53分钟前
  • Q。
  • 推荐

调调很中意,演员很中意,就是草泥马的含而不发的情绪,文艺不是这么个憋屈法儿吧。

54分钟前
  • 遁了~
  • 还行

如果要以"人人皆为捐赠者“的隐喻来解读,本片当然可算是寓意辽远。可惜,全片的节奏过慢,叙事风格老调,文艺腔又被科幻味冲淡,可谓一事无成。两位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夸耀,而汤米则是小时比成人演得出彩。这种猎奇饲养孤儿学院的黑故事,以及关于手术部分的着意描绘,让人看出石黑一雄根性上仍属东瀛

5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